第一篇: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在200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也再次获得新的机遇,但是农业扶持政策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农村经济总体状况如何?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那里?需要怎样的发展思路和观念等?是需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进行了一项农村经济状况调查,由于各地农业状况千差万别,调查只能从一个局部反映农村实际情况,由点及面,所以这次调查选择了一个本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调查点---郏县渣园乡,希望这次调研能对了解农村经济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助于本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渣园乡的基本情况
渣园乡位于郏县城以西6公里,广阔渠、北汝河、洛界公路穿境而过,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44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8068户、3.2万口人,(数字统计至2005年6月底,以下同)人均耕地1.2亩,属中等农业乡镇,支柱产业为农业和畜牧业。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粮食补贴资金的发放到位,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乡夏粮总产量达到1.1万吨,比上年增加7%,农业总产值实现4138万元,同比增长10%,其中畜牧业持续发展,总产值1862万元,同比增加12%,红牛育肥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新发展红牛养殖户410户,新增存栏800头,使1200户从“公司+基地+银信+农户”模式中受益。非公制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上半年实现总产值42397.4万元,同比增长118%。
(二)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一是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面扩大,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精播面积继续扩大;二是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实施订单农业,优质小麦推广达到10000亩;烟叶面积达到4000亩,比去年增加15%;蔬菜、瓜类、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普通粮食作物继续萎缩;三是优质畜产品明显增加,生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6万头、1.2万头、1.3万头,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82%、80%,专业养殖场达到目的72家;四是林果业发展迅速,经济林、用材林、生态林面积大幅度增加,共造林1200亩,新增林地300亩。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该乡加快了沼气养猪,乡村道路,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平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新建沼气池310座,新修乡村道路7公里,新修水渠5千米,新打井8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50亩,旱涝保收田320亩,解决3000多名群众饮水难问题,全乡1.2万群众从这几项建设中受益。
(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趋于多元化。在对外推介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优惠政策不断落实下,2004年建成招商引资项目12个,规模企业5家,农村个体私营企业户由较大幅度提高,分别达到1200家和85家,实现利税20万元,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8000人。
(五)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劳务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通过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发布、农民工技能培训和中介服务,引导农民工有序流转,提高农民择业能力水平。2006年上半年外出务工4088人、创收250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收入增收700余元。外出务工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拓展了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0%以上。
(六)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民负担明显减轻。2002年以来,该乡圆满完成了土地延包政策,农村税费改革进行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2005年共减免农业税78.8万元,发放粮食补贴36.8万元,涉农“三乱”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得到有效歇制,全年共查处涉农违法违纪案件6起。
(七)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5年,对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加大,逐步缩小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开展了对贫困学生扶助,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上半年对农民看病补助大40.8万元,已使数千人受益。“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在农村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三、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 ”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雪上加霜,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有办法,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
(三)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本地区2004年农资价格上涨10.2%,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5%、12%,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9.8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7.2元,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四)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收入在300—500元占20%,500--100元的占70%,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占10%。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五)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表现在:农村教育投入不够,部分学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还存在因教育和医疗犯困现象。
四、发展经济的思路与政策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作为农业乡,民不富则乡不兴,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信+农户”的模式,以牛、羊、猪三大宗畜产品为重点,搞好配套服务,力争畜牧业在两年内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把畜牧养殖园区建成全省乃全国有名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经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和撑杆,工业兴则乡兴,工业强则乡强,这已被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所证明,而招商引资资源共享则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坚持放心放手原则,鼓励、支持个体、民营等经济在数量、规模、效益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甚至几亿元的骨干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大上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第三、要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尽快打造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
(三)强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专家认为,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够达到市场化的要求,农业土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会有大幅度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进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靠实现城镇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完成。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聚集,有利于服务行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走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二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布局,使乡镇企业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四)做好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健全乡村劳务输出机构,负责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组织培训和输出、开展职工介绍等工作;二是加强市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机构,坚决取缔“黑中介”,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四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五是加强跟踪服务,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稳定输出队伍,加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
(五)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入力度。要不断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参加率,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坚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二是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广开创收渠道,化解基层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四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跃云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关键词:农村经济存在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给予农村、农业的发展以宽松的政策,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连续多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农村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有很多困难。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一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一是现在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是独立经营,没有参加合作社,自身的规模也比较小,在土地少的地区一户也就几亩地,在北方地多的地区也就几十亩到百亩土地,这样的土地规模不足以形成规模经营,不形成规模经营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不能取得规模效益。二是很多农户并没有市场预测能力,摸不着市场的脉搏,因而生产的产品和市场的需求相背离,使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即便是卖出去了,也卖不上价,达不到农民预期的效果。三是种植结构不合理,优质产品的比重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村经济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大型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因而没有形成围绕大型龙头企业而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格局。经调查发现,凡是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地方,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都要明显高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地方:如内蒙古兴安盟巴拉格歹乡就有一家加工蔬菜的龙头企业,由于这个企业的入住,带动周边的农户种植蔬菜,只要达到企业的标准,全部由企业收购,现金结算,农民的积极性非常高,所以当地的蔬菜形成了规模生产,农民实现了增收,企业获得了利益。还有蒙牛入住内蒙古兴安盟,带动了兴安盟奶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
(三)、农畜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使农牧民的增收受到影响。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在不断上涨,种子、化肥、农药、地膜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在上涨,而且人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水电的费用也在涨;对于养殖业来说也是如此,饲料的价格涨速也够快。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玉米、豆粕等的价格都持续上涨,2013年1月份,玉米的平均价格在每吨2337元,相比2012年1月份,涨幅为4.55%。豆粕今年1月份平均价格在每吨3909元,相比2012年1月份,涨幅为32.19%,涨幅都比较大。使养殖成本大大提高。由于生产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使国家给农民的惠农政策在打折扣,使农牧民的收益受到很大影响。
(四)、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五)、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大部分地块基本是靠天吃饭,没有灌溉设施;有些地方有灌溉设施,可是由于管理不善而不能使用。还有电力设施也不够用,还有道路交通不足等等。如果不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就不能满足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就会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抓现代农业。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建设一批示范县、示范园、示范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这些示范典型的带头作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一是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粮食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信+农户”的模式,以牛、羊、猪三大宗畜产品为重点,搞好配套服务,把畜牧养殖园区建成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经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和撑杆,工业兴则乡兴,工业强则乡强,这已被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所证明,而招商引资资源共享则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坚持放心放手原则,鼓励、支持个体、民营等经济在数量、规模、效益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甚至几亿元的骨干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大上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第三、要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尽快打造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抓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要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上喷灌和滴灌,以提高灌溉效果;二是要加强农村饮水、路、电、通信、水文和气象防灾减灾、粮食仓储设
施等建设,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把村与村、村与乡的公路改成沥青路或水泥路,提升县域农电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一事一议加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五)抓体制创新。一是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新增农业补贴资金、金融和技术服务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建立和完善服务平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加快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强化农村经营管理职能,着力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沈艺新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2012、122、煗 暖论文网2012-09-22发表
第三篇: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当今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而该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辽宁省也正在逐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此进一步推动辽宁工业基地的发展。“十五”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走“一主三化”发展农村经济的道路,根据国家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调控作用,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公共事业和农村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能清楚地发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明显。为此,辽宁农村经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调整经济结构,发挥优势,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合作体系建设,加速农业劳动力合理化转移,扎实打好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基础,真抓实干,因地制宜,乘势而上,实现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的进步。
【关键字】辽宁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在21世纪的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当今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而该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作为农村最基层一级行政单位组织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对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曾经以工业大省而闻名于世,如今也正在逐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以此进一步推动辽宁工业基地的发展。通过对故乡辽宁省农村经济的调查和统计发现,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走“一主三化”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稳定粮食生产,实施畜牧业、渔业、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出口等四项五年倍增发展计划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战略,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在实现了农产品由短缺到自给有余历史性跨越的基础上,进入了不仅保持数量增长,而且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新阶段,主要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前移,进入全国前10位。
1、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农业增加值85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5%,超过预期1.5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增加值3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33.7亿元,年均增长21.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2.7%。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2亿元,年均增长8.4%,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15.8%。
2、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
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与非农业产值比例由2000年的14.2:85.8调整为2005年的13:87。农林牧渔四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52.6:2.6:22.7:22.1调整为2005年的47:3.3:29:20.7。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订单农业面积达到20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5%。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20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选育并通过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40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各类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地达到200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79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244亿元。
3、农村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启动和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加快推进配套改革,农业税收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林业、农垦、供销社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持续加大开放工作力度。2005年,农产品出口额21.6亿美元,年均增长20.5 %。
4、农村公共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基本确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得到落实。建立了农村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启动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3%。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30万减少到72万,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10.5%下降到3.3%。初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保障人数35万人,占农村人口1.6%。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实施“村村通”工程,新建农村公路5326公里,占规划任务的17%。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33万,占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总人口的53.5%。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累计有39万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占农村总户数的6%。
二、辽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2006年辽宁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农业和农村经济成效显著,出现了增产增收的大好形势。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存在。在全省14个市中收入最高的大连市,农民人均收入7088.6元,最低的阜新市农民人均收入3392.8元,两市相差3695.8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9个市。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长海县157589元,最低的义县2473B元,两县相差13285.3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42个县。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的乡有23个,2000元以下的乡还有l9个,收入相差五倍。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的村还有451个,这些贫困乡村中有人口7436万人,生产生活条件还较差,需要改善。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陈旧,防洪抗灾能力弱化。辽宁的水利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由于受当时诸多因素的限制,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虽然近几年各地加大了对水利设施的检查维护保养力度,但受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还有相当一部分设施长期得不到有效维护,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用水及农业防洪抗灾能力。截止到2006年底,辽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150万公顷和11.6万公顷,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分别为
%和3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滞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截止到2006年底,辽宁农村公路达3万公里,占辽宁公路总长度的50 %以上,其中近几年新增近0.8 万公里,占辽宁农村交通道路的29%,尽管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村屯路面仍然泥泞不堪;三是农村电网改造进展缓慢,农业生产生活用电条件有待改善。近几年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对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用电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成效显着。但由于资金不足,改造项目进展缓慢。而且大量线路存在“小线径、大档距、瓷横担线路”等“瓶颈”现象。个别线路虽然经过改造,但由于负荷增加过快,变压器容量小,随着用电量增加,部分线路出现严重超负荷情况,急需二次改造。
3、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部分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2006年辽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463个,销售收入达到1680亿元,实现利税107亿元。但与全国其它省份比,依然存在着产品品牌价值含量低和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原始农产品以及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比重较大。一是缺少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二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化链条短、水平低,辽宁农产品综合加工率40%左右,精深加工比重只占15%。三是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辽宁16个国家级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辽西北五市仅有2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10个龙头企业,辽西北五市一个也没有;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100多个龙头企业的中大连有40个左右,而辽西北五市仅有20多个。
4、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抽样调查表明,2006年辽宁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2.3%,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和固有的传统观念影响;二是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低素质劳动力沉积农村。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整体而言,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这部分沉积劳动力的整体特征是“两高、两低”,即年龄高、妇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低。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难度比较大,也将成为制约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整体提高的一个重要阻碍。
三、对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把握住四个重点,一是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忌再沿用过去下指标,定任务,搞强迫命令,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号召农民调整结构。二是要重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科技优势,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大力发展适合国际市场需求且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拉长生产链条,实现增值增收。四是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科技在农民收入增长中所占的份额。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一两门致富技术,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效益。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是调整农村三个产业的比例,使其更加合理。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越大,收入水平越高,这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根据相关的预测结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若要达到2010年5453.3元的预测目标,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
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和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应相应达到42.9%和48.7%;农民人均纯收入若要达到2015年8177.0元的预测目标,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和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应相应达到51.2%、53.9%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若要达到辽宁新农村建设的更高目标,两个指标的比重还要有相应的提高。统计数据显示,两个比重从1990年的27.4%和42%提高到2005年的38.36%和48.5%,用了15年,增加了11及
6.5个百分点,而要完成预测目标,5年间要分别提高4.5及2.7个百分点,10年间要分别提高10.3及5.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提高是建立在基数较大的基础之上的,难度可想而知。
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
要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多(据抽样调查估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300万左右),大中城市群密集、农村城镇化水平高(农村城镇人口比重达54%,比全国高13.5个百分点)的优势;要发挥农业科技力量雄厚(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多)、大工业发展反哺农业条件已经成熟(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将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支持)、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村用电、化肥、农膜、农用机械总动力拥有量多)的优势;要发挥畜牧业、渔业有较强竞争力、产业规模较大(牧业产值占全国的4.3%,渔业产值占全国的6.8%),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把农村经济发展做大做强。
3、加快农业合作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要重视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龙头农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同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得到实惠,在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二要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三是在大力建设规范化专业市场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营销业态,建立健全多方位、多渠道的农业流通体系,努力提高农业产品商品率;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积极推动广大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相衔接,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四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五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4、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合理有序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
加快劳动力转移一是农业劳动力减少后,平均生产规模就会扩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非农业人口增加之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扩大了市场容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也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为支撑。所以要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为重点,提高未来农民的文化素质,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和素质低下的从业者;同时切实做好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5、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体制政策的惯性还在影响着对农业的投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比例低于财政本身增长的比例态势还没有改变,近几年,虽然政府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系列政策,但政府对农业基
础设施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不稳定,还难以实现承担巨大的基本建设投资,同时农村的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维修任务十分繁重,所以,现在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中型以上的项目还是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给农民更多的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时间,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奠定物质基础。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特殊省情,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辽宁的全面振兴具有全局性、决定性的意义。辽宁的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了辽宁老工业基地蓬勃发展的基础。只有新农村经济得到飞跃性的发展,才能为工业的腾飞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工业发展就是空中楼阁。辽宁新农村建设发展基础较好,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较强,起步稳健,势头正劲,而且潜力巨大,只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破解难点、真抓实干,因地制宜,乘势而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就会得到日新月异的进步,我国也会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升辽宁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刘铭,2006年)
2、《辽宁省“十五”农村经济发展回顾和“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年)
3、《2006辽宁省统计年鉴》(2007年)
4、《辽宁省2006年农村经济概述》(孙娟,2007年)
第四篇: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党的建设目标中提出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想要提高农村的生活水平,首要需要改善的就是提高农村的经济水平,我国农村的经济在近30年来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然而过快的发展也为农村经济带了许多的不便利。怎样才能够又好又快的发展农村经济是我们现在探讨的重点。本文针对这一现状进行讨论,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关键字:农村;经济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0.3 文献标识码:A
一、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经济发展迅猛,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底子较薄,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不能毫无阻碍的前进。发展过程遇到如下几方面问题。
1.农村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高。
想要发展好经济的先决条件就是拥有完善的基础设施。然而我国面积广大的农村显然无法做到基础设施的完善。在一些村镇道路交通还没有修葺,无法保证24小时的供电。并且没有完善的水利设施,水利设施的老化造成了施工困难,无法抵挡水灾。标准化农田比例不高,无法产生高效益高回报,并且都是小作坊式经营很难形成大规模。最后一点农村很难将自身的资源优势转换成为经济优势。农村的现代化设施刚刚起步很难跟上城市的发展水平,因此高度发展信息化并没有给农村发展带来优势。薄弱的基础严重阻碍了农村的经济发展。
2.农村集体经济薄弱。
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发展农村集体经济有利于农村的发展。这同时也能够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干部的职能。
3.现行土地政策阻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进程中,随着社会进步我们发现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问题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产品的定价不符合市场,过于低廉很难从中获取利益。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产品的附加价值。土地承包的不稳定也影响了经济的发展。短期承包造成对土地的掠夺性经营,降低土地质量。土地流转问题明显存在,不利于农业生产上规模,影响土地使用效率。
4.农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
改革开放以后,经济发展越来越迅速,农产品供求关系也发生了变化,市场需求向多样化、高品质方向转变,然而发展较为迟缓的农村农业结构在高速发展的经济背景下越来越不合理。
(1)要从农村经济的全局考虑,农村的农业化发展比较单一,东北大部分的城镇均以种植水稻为主,并不涉猎于其他农副产品,并不向其相关产业转型,单一的种植一种农产品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很难提升农村的综合效益。
(2)结构调整与区域经济布局的结合点把握不够,并没有形成一定的气候,当今许多城镇已经开始进行改革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仍旧无法与农村经济完美的接轨,在一些区域调整上做的不是很到位。土地连片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也没有实际的突破,农业生产分散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农村经济发展并没有形成凝聚力,没有得到既得利益,规模效益不如期望值。
二、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对策
面对现今农村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与实际状况相结合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加大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针对现今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状况,各政府部门应努力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对其的建设各级政府应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当做重中之重。调整支出结构,将更多的支出放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更多地承担起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重点做好农田水利设施、电力、公路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与此同时,也要强化实施过程中的管理工作与后续的收尾作用。合理使用每一笔资金,争取做到用最少的钱获得最大的利益。
2.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强农村自身“造血”功能。
想要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需要扩大农村的集体经济发展,这有这样才能促进农民的经济意识。在这种环境下更需要我们积极探索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强有力地促进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强化管理方式,激发农民的工作热情。同时还要发展合作制经济,打破原有的固定模式,强化新型产业模式,是加大发展新型合作经济的力度,引导村集体与基层农技组织、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开展合作,实现农村集体经济向多层次、多领域延伸和扩展。
完善政策和措施,扶植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对村级经济发展做到思想上引、政策上扶、工作上帮、方法上教。要从政策上加大对村级集体经济的帮扶力度,帮助解决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促进集体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3.实行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农村农业想要得到长远发展,一定要保持土壤的鲜活。要充分利用土地的使用权,土地是农业、农村发展的基础。只有用足用活土地使用权,才能使土地等资源增值。只有搞好土地流转工作,才能更好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我们应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机制的新路子,采取土地租赁、有偿转让等形式,既挖掘了土地资源的潜力,又增加了农民和集体的收入。一要将土地承包的稳定与土地有序流转有机统一起来;二要出台一些政策和制定一套管理办法,对土地流转程序、手续进行规范,使土地流转有章可循;三要结合农村城镇化,鼓励农民放弃土地经营,转移到小城镇,加快土地流转步伐。
4.调整农业结构,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实际上就是要扬长避短,着重发展优势产业,调整劣势产业。我们按市场经济的要求多层次调整农业结构,推进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发挥传统优势产业,培育新的支柱产业,推动农业经济的整体提高。
5.培养和引进人才,为农村经济服务。
强化基层干部经济管理能力。基层干部的素质和能力要提高,强化对职员的培训。我们可以主要采取集中培训、针对培训等方式来加强干部的个人素质。具体方式可采取集中培训、定期培训、个别培训等多种形式。同时,干部自身要加强自觉学习,学习经济和管理相关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政策水平和依法办事能力,提高带领群众调整结构、发展农村经济的自觉性和本领。
第五篇: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模版)
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
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市在中小企业的发展问题上,由于外部经营条件的恶化、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以及企业自身经营管理上的弊端,导致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影响我市经济发展,从而阻碍我市在区划调整后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
一、问题
(一)资金短缺,融资困难
筹资困难是我市中小企业发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小企业由于资本实力较弱,市场知名度较小,融资人才缺乏,很难得到商业银行支持。再加上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权限过于集中,基层缺乏自主决策权,严格的信贷责任追究制度与贷款经营中的客观风险相悖,制约了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中小企业自身整体素质不高,产品利润率低,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财务制度不够健全,从而影响了信贷业务的展开。
(二)技术落后,创新能力差
我市大多数中小企业属于半机械化为主的劳动密集型
企业,投入技术开发的经费严重不足,相当多的企业未通过IS9100国际产品质量认证。技术创新能力弱,创新任务紧迫,直接阻碍了中小企业的长远发展。
(三)、人才缺乏,管理落后
由于社会观念和认识的偏差以及企业缺乏必要的保障机制,很多人不把私营企业看作是真正的就业,使得中小企业难以吸收到所机需要的人才。导致企业人才缺乏,发展后劲不足,竞争不强,效益不高。当然,企业存在这样的问题,也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不高,技术和管理水平跟不上发展要求等因素有关。
(四)、竞争无序,扰乱市场
我市的中小企业在相当程度上内存在着低水平过度竞争的的问题。同类企业之间为了争夺市场竟相压价。企业为了在保持低价位的情况下获得一定的利润,有的偷工减料,降低产品质量;有的甚至生产假冒伪劣产品,一定程度上扰乱了社会市场秩序,同时,这种不公平竞争导致产品市场竞争无度,中小企业自身也较为被动,经营难度加大。
(五)、污染严重,破坏环境
我市的中小企业,由于点多面广,管理困难。加之设备陈旧、技术落后,企业领导环境保护意识淡薄,导致治理“三废”的力度小、投入少,措施不力,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越来越严重。
二、对策
(一)、加强政府指导、加大政策扶持
政府各职能部门要加大对本地品牌企业品牌产品的保护力度,规范企业的市场行为。制定优惠的发展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产业升级转变,走规模经营、高效发展的道路。加大政策扶持,应从经济发展战略的高度来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逐步建立健全中小企业政府扶持政策体系,建立包括财政税收政策扶持体系、资金融通体系、信用保证体系、创新促进体系在内的中小企业发展社会化促进体系。
(二)、建立多层次的融资系统
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时候,不能只盯着银行,应该着眼于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但根本途径还是中小企业必须提高自己的经营素质和信誉,靠自己的努力和诚信在市场经济浪潮中公平竞争。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国家已经建立了专门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机构和优惠政策,中小企业面临的政策环境将有较大改善。但是,由于时间较短,国家有关政策要真正发挥效力,尚需时日。
(三)、不断创新,提高技术水平
创新是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新也是帮助中小企业成长的最有效方式。中小企业只有通过创新,对各种资源进行综合利用与整合,提高有限资源利用效率,满足和创造
市场的需要,才能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求得持续发展。中小企业应尽快确定适合自身特点的技术创新战略,并尽快使创新成果商品化,在实施技术创新战略中,要把自立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结合起来。通过自立创新,研究开发具有自身特色的新产品,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占有先得优势,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
(四)、培养创新能力,建立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实施专业化生产。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人才是创新能力的主体,企业核心能力的实现必须通过提高企业人力资本存量和激发人力资本效益增量来达到。为此一方面要求企业完善内部人力资源管理,加大激励力度,吸引优秀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另一方面要为企业储备、开发、培养人才,建立一套有效的扶持、保护措施。
(五)、转变观念,加强企业管理。
中小企业在管理上要转变观念,抛弃那种经验式、粗放式管理,建立建全企业内部的科学管理制度,并辅之以科学的管理手段。同时还应重视人本管理。现代成功企业的经验充分证明了挖掘人的潜能可以激发人的创造力。其次要注重风险管理,通过投资组合的选择来分散、降低和避免风险,提高风险报酬率和经营安全性。还要重视战略管理。中小企业要生存发展,必须把战略管理放在重要位臵。做到长远目标
明确,不急于求成,不急功近利,避免企业全局决策的失误,保证内部机制灵活,并做到依法经营。同时,加快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企业的业务领域,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壮大。
(六)设立中小企业发展风险投资公司
对于具有良好成长性的企业,政府设立的风投公司通过贷款或入股的方式,促进企业发展。待企业走上正轨后,可以通过回收贷款、入股分红、出售股分等方式,使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
总之,中小企业在我市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小企业的发展事关现在,影响未来。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发展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相关的政策、服务方面的支持;中小企业,在面临新经济所赋予的机遇和挑战面前,以战略的眼光规划企业的发展也势在必行的。
2011年1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