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时间:2019-05-14 01:57: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第一篇: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

从破败与畸形的乡村看海南农村经济的发展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来海南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海南农村经济却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问题。根据海南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人均纯收入的4倍多,部分地区甚至达到了7倍多。农村劳动力外流,农业发展上不去,产业带动力不足,资本的利用率低,城郊破败,和行政体制弊端等一系列问题日渐突出。改变这些问题不仅关系到海南农村经济的问题,还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和稳定。要发展海南农村经济必须要解放思想,改变观念,革新行政体制,只有充分的利用海南农村的各种优势,打开金融局面,引进先进人才,加快促进旅游业的带动作用,才能实现海南农村经济的长足发展,缩小城乡差距,实现海南社会的长期稳定,才能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目标。

关键词:破败 畸形 农村经济 发展

在改革开放的最初几年中国农村通过改革,普遍实行家庭理财承包责任制,农村经济高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不断减小。但是自1986(1)年以来经济改革转向以城市和国企为主,农村改革重视程度下降甚至一度陷入停滞,20多年来城市经济发展速度长期高于农村,城乡差距不断加大,农村的凋敝与城市的繁荣。农民仅靠种地不能满足生存发展的需要,大量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乡村变成了老人和小孩的农村,这种畸形的人口结构又促使农村经济更加凋敝,形成了恶性的循环。

一.海南农村现在存在的问题

(一).思想认识问题

思想不解放、发展观念陈旧,思想仍然停留在小富即安、小农经济这个温饱型状态。主要表现在:过去那种“养猪为过年,养牛为种田,养鸡为换个油盐钱,种田混个肚儿圆”的思想和做法,在农村仍占较大的比重,大部分农户都是男的外出搞副业当小工,女的在家务农、带孩子。他们考虑吃饭过多,考虑发展少,导致经济发展跟不上,家庭富不起来。

(二)农业问题

海南农村现在的问题是劳动力结构极度的不平衡。青壮年人口外流,导致农村只剩下老人和孩子。这使很多农地不能得到有效的利用,有些人口流向城市导致一些农地无人耕种或转让他人耕种。具有相对较高知识水平的青壮年劳动力的流失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不利用农业向高端化发展。农村

大学生毕业以后大部分留在了城市工作而很少回家乡创业也不利于发挥相关产

业的带动作用。农产品过于大众化。以海南农户种植冬瓜为例,每斤只能卖,大

陆很多气候都很适合种植,热带优势不够显著,大部分农产品出现经济价值低。

中南部交通设施跟不上,海南中部南部大面积山地丘陵,交通不畅通导致里

面的产品难以运出,或运输成本过大.客观上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规模化机械化集

约化.相关垄断严重.一些大型的经销商垄断了区域农产品收购,压低农产品价格,导致农产品价格远低于市场销售价格,而大部分的收入并没有落入农户手中,导

致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科研跟不上,高校等相关科研部门没有发挥好社会价值,不能与农户建立良好的沟通与传播知识的渠道,导致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

率不高,有的教授甚至闭门造车,研究项目不符合海南特殊的气候条件,不适宜

当地的土质,经济价值不高,不适用海南农业走高端化的大方向。再加上一些农

民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很很好的抓住市场,有时市场不需要什么他种植什么,有时看一种农作物今年销量好盲目跟风大家蜂拥而上种植这种作物,导致种出的产品价格低廉。信息渠道有限,有些收购商想要买农产品却不知道上哪去买,农

户想要销售又不知道销售给谁,最后被迫以较低的价格销售给垄断经销商。品牌

路线没有形成像样的品牌。国家补贴种地成本增加,物价上涨没有惠及农户,发放不到种植户手中,导致生产工具跟不上效率上不去,农业问题和基础设施建

设问题农导致农业科技不发达,信息不畅通,信息渠道缺少,政府服务跟不上,新

闻媒体关注少等一系列问题。

(三)旅游产业的带动性问题

旅游业没有惠及农村农民和农业,缺乏让农民参与进去的有效机制与措施,没有发挥出旅游经济的带动作用,个相关产业仍然散漫而无序的发展,被大型的旅游公司垄断,相关产业跟不上.(四)城乡结合带经济破败

由于城市发展速度较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郊农户的土地大量被政府征

用,农户从政府手中得到了大量的现金,但作为没有知识与投资技能的农民突然

得到一大笔钱,反而令他们无所适从,一些人用这些钱来挥霍吃喝玩乐赌博,导

致钱财很快散尽,这些人没有土地可以耕种,又没有了钱财再加上无其他的生存

技能,生活变得比失地前还差,成为社会的不稳定因子。本来应该最先富起来的城郊农民变成了三无人员。

(五)在行政管理体制层面的问题

涉及农村经济发展的管理部门众多,种植业归农业部门管;动物养殖归畜牧部门管;水产养殖归渔业部门管;林木归林业部门管,等等,政出多门。目前财政支农资金分散在10多个部门,分散管理的弊端日益突出。拿治虫为例,如果虫子在天上,农业部门要管,在树上,林业部门要管;在草地上,畜牧部门要管。这种多头管理的格局,政策上缺乏统一的规划,不仅照成资金渠道的分散,也造成资金使用上的浪费。乡镇的一些政府机构不完善,地方不能很好的执行上级部门的。政府对农村经济重视和投入不够。虽然中央一直强调农村经济对我国经济的重要性,一直强调三农问题。但地方政府重视不够。由于地方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以城市为主的工业和服务业。城市经济具有增长快和稳定等优点,而农村经济受地理气候的影响较大,具有不稳定性和难突破性。往往一些官员为了自己的政绩为了税收而厚此薄彼。

(六)资本积累问题

海南农村旧有的风俗节日和意识使财富不能有效积累.军坡吃公期等一系列节日把一年的财富积累都浪费大半对农村的经济发展不利, 再加上海南农村现在大兴土木家家户户盖小楼,这些楼房大部分是两到三层甚至更高其中的大多数房间无人居住成了摆设,农村的这些行为把改革开放几十年积累的财富用在吃喝和住房的攀比上。大部分农户思想不解放、发展观念陈旧,思想仍然停留在小富即安、小农经济这个温饱型状态。这导致农村进一步发展的资本很难积累。再加上金融机构消积对农村放贷,这些多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二.海南农村经济的发展

(一)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人的观念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制约作用。先进科学的观念能带动经济的发展,落后陈旧的观念阻碍经济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思想越解放,经济越发展。应该由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免费向农民群众宣传。破除“等、靠、要”的旧观念,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敏锐地发现经济发展的机遇,靠拼抢精神主动抓住发展机遇;要破除囿于陈规、不敢越雷池半步的旧观念,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敢为天下先的思想观念

(二)利用稀缺热带资源,打造高端农业

海南省作为全国唯一的热带省份,而海南岛面积仅占全国总面积的0.35%。热带资源丰富而又唯一,本应该成为农业的领先者就海南情况来说海南农村经济在占有重要比重,农村经济比重占GDP26.3%(2)远高于东部沿海7%的水平,也高于全国10%的水平。在农村农业是家庭收入的最主要来源之一。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省,其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本应该使农业成为海南经济的一大优势,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应该避免发展大众化的农产品,而应该发展高端热带农业,这些产品因其稀缺性与高端性会大大增加其经济价值。如果能够有效的整合海南农业资源,建立与高校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实现产研结合,研制与合理引进适合中部山区特性的高附加值经济作物,再有效的完善中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和大学企业引导建立有效的市场动向与销售渠道,那么一定可以提高中部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再在高端的基础上发展品牌,使海南农业走高端化道路。这样农业经济效益才能大幅度的提高,才能有效的解决农村的凋敝,农民如果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就能养活家人,那么谁又会到背井离乡去大城市打工呢? 在品牌建设与高端经济作物选种过程中必须依据各自的区位、自然和资源禀赋条件,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确定主导产业,实行重点开发,在资源优势中培育地方特色,在传统产品中筛选优势品牌,打造特色产业和名牌产品。提倡一县一业、一乡一品,培育发展特色经济。坚持一业为主,多元互补,全面实施果业、畜牧业和种植业优势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进一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如中部山区要利用“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品牌大力发展良种猪、牛等畜牧业,培育一批畜牧产业占农业增加值一半以上的畜牧大县。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着力提高品质,扩大规模。

(三)发挥旅游业的带动作用

发展与旅游先关的农村产业,农村可以实行农家乐欢迎游客来农家住宿体验农家风情,对农民还可以进行导游培训,让她们来介绍当地的风土人情,民间传说等,不仅地道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同时也应该大量发展具有海南特色的纪念品。还可以利用海南果园的优势,欢迎游客去采摘果子,不仅可以销售,也可

减低农户采摘成本宣传水果品牌。

(四)繁荣城郊,做好农村经济发展的桥头堡

政府应引导失地农民合理利用征地款项,培训他们基本的生存技能,聘请专家给他们讲授相关经济学的知识,以地入股份的形式来来建立服务于农村的农产品深加工的工厂,这样不仅可以利用城郊相对便宜的土地价格,海南利用城郊及农村相对廉价的劳动力,使他们不仅可以有一个长期稳定的收入来源。而且使他们成为“农村的”先富者,使他们成为农村经济改革的先头兵。

(五)破除体制弊端,为农村经济添加动力 积极研究“大部制”改革,建立一个统一的农村经济问题解决机构,避免政出多门,减少资源在行政体制内的浪费。改变现在不该管的都来管,该管的无人管,改进和完善转移支付制度,积极培育税源,多渠道增加县域财政收入;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增加对农村的资金投入。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水平落后,银行、居民资金积累能力有限,地方财政基本上是吃饭财政,进行建设的能力有限,需要政府加大财政、资金扶持力度,特别是中部贫困县(市)的农村乡镇的持续发展需要有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供给。

要有效的降低门槛,放开经营范围和管理限制,减少和简化行政审批。除国家法律明确限制的投资领域外,对民营企业放开所有竞争性领域和对外资开放领域,自主选择经营范围和经营方式。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激发创业致富的积极性。

(六)资本的有效积累,为农村经济再升级添动力

鼓励农民积极积累资本,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创造发展条件加大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村贷款项目的支持,同时要积极优化投资软硬环境,吸引城市人才和资本到农村去参与农村的经济建设。

三.融入全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大潮

“这是最糟糕的时代”(3)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好改的都已经改革完毕,剩余的都是一些难改的领域,这些领域弄不好牵一发而动全身,使农村经济再度陷入困境,面对前路农村经济改革貌似重重困难,多种问题交织错节,任何改革看上去都无比艰辛。

但同时“这也是最美好的时代”(3)面对中国城市产业转移升级历史机遇,抓住本次劳动力价格上升产业转移的契机,利用农村土地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特区优势、航权开放优势,区位优势,热带优势,环境优势,国家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政策优势,旅游优势等优势,高校对口援助,加快高校科研向生产力的转移利用海南大学,海南师范大学等高等教育和科研机构提高农民对市场的把握度,对新作物新领域的引导作用,积极的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增加服务教育,建设家乡,回报家乡,号召农村大学生回家乡创业。尽管现在农村经济处于弱势,但是农村经济不会只满足于自给自足的局面,更不能闭关锁国,开放不仅仅是城市的开放,也是农村的开放,农村要积极的与外界交流,利用海南的其他城市,大陆的广袤市场甚至国际市场比如东盟等国家来促进自己经济的发展。实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发展开放型经济,增强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国民经济素质提高。要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不仅仅依靠自己的力量也利用外部和一切能利用的因素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

注释和参考文献:

(1)1986年国务院作出《关于深化企业改革增强企业活力的若干规定》

(2)胡光辉《海南年鉴》编辑委员会 出版者:海南年鉴社

(3)狄更斯 《双城记》

第二篇: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析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黄跃云

摘要:农村经济发展问题是关系到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仍然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关键词:农村经济存在问题对策

近些年来,由于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给予农村、农业的发展以宽松的政策,为了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连续多年出台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农村的经济发展还面临着很多问题,有很多困难。下面就这些问题做一分析:

一、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没有形成规模经营。一是现在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农户是独立经营,没有参加合作社,自身的规模也比较小,在土地少的地区一户也就几亩地,在北方地多的地区也就几十亩到百亩土地,这样的土地规模不足以形成规模经营,不形成规模经营就没有市场竞争力,不能取得规模效益。二是很多农户并没有市场预测能力,摸不着市场的脉搏,因而生产的产品和市场的需求相背离,使生产的产品卖不出去,即便是卖出去了,也卖不上价,达不到农民预期的效果。三是种植结构不合理,优质产品的比重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四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农村经济发展中缺少大型龙头企业的带动。农村经济之所以没有发展起来,在很大程度上是没有大型龙头企业,特别是大型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因而没有形成围绕大型龙头企业而进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的格局。经调查发现,凡是有龙头企业带动的地方,生产的专业化程度和水平都要明显高于没有龙头企业的地方:如内蒙古兴安盟巴拉格歹乡就有一家加工蔬菜的龙头企业,由于这个企业的入住,带动周边的农户种植蔬菜,只要达到企业的标准,全部由企业收购,现金结算,农民的积极性非常高,所以当地的蔬菜形成了规模生产,农民实现了增收,企业获得了利益。还有蒙牛入住内蒙古兴安盟,带动了兴安盟奶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但是现在也存在一些问题,现有的龙头企业,大多数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不长,市场竞争能力弱。“企业——基地——农户”的利益关系联结不紧密,从而使产业基地建设的标准化、规模化、规范化水平低。

(三)、农畜产品的生产成本大幅度提高,使农牧民的增收受到影响。近几年来,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在不断上涨,种子、化肥、农药、地膜都在以不同的速度在上涨,而且人工成本也在不断增加,水电的费用也在涨;对于养殖业来说也是如此,饲料的价格涨速也够快。特别是2012年下半年以来,玉米、豆粕等的价格都持续上涨,2013年1月份,玉米的平均价格在每吨2337元,相比2012年1月份,涨幅为4.55%。豆粕今年1月份平均价格在每吨3909元,相比2012年1月份,涨幅为32.19%,涨幅都比较大。使养殖成本大大提高。由于生产成本的大幅度提高,使国家给农民的惠农政策在打折扣,使农牧民的收益受到很大影响。

(四)、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多年来,农业科技、信息、标准化生产、防疫体系建设以及农产品检测等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农村经济体系十分脆弱,农民生产的盲目性未得到根本改变,自然风险与市场风险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冲击较大。

(五)、基础设施不足,严重制约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很多地区农田水利设施严重不足,大部分地块基本是靠天吃饭,没有灌溉设施;有些地方有灌溉设施,可是由于管理不善而不能使用。还有电力设施也不够用,还有道路交通不足等等。如果不对这些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就不能满足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就会使农村经济的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

二、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一)抓现代农业。一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标准化生产,支持畜禽规模化养殖场、养殖小区开展标准化改造和建设。建设一批示范县、示范园、示范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充分发挥这些示范典型的带头作用。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中一是要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粮食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信+农户”的模式,以牛、羊、猪三大宗畜产品为重点,搞好配套服务,把畜牧养殖园区建成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经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和撑杆,工业兴则乡兴,工业强则乡强,这已被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所证明,而招商引资资源共享则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坚持放心放手原则,鼓励、支持个体、民营等经济在数量、规模、效益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甚至几亿元的骨干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大上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第三、要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尽快打造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

(三)积极推进农业产业信息化建设。优化资源的配置,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实现资源高效配置。结合农村实际,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农村计算机网络。通过计算机网络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政策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要充分重视农村的基础教育和农民的技术培训,从文化程度和经营技能上切实提高农民的素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和利用农业信息网络的能力,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技术水平,减少农民生产经营的盲目性。

(四)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要抓好农田水利设施的建设,解决靠天吃饭的问题,有条件的地区要改变传统的灌溉模式,上喷灌和滴灌,以提高灌溉效果;二是要加强农村饮水、路、电、通信、水文和气象防灾减灾、粮食仓储设

施等建设,解决农村的饮水安全问题,把村与村、村与乡的公路改成沥青路或水泥路,提升县域农电服务能力与水平。通过一事一议加强村级公益事业建设。

(五)抓体制创新。一是着力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加快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实行新增农业补贴资金、金融和技术服务向新型经营主体倾斜。建立和完善服务平台,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加快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强化农村经营管理职能,着力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

总之,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长期性、持久性的过程。新农村建设涉及千家万户,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绝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我们长期努力,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因地制宜,实事求是,从解决农民最关注、要求最迫切、受益最直接的实际问题入手,以增加农民收入、发展产业支撑和改善生产环境为突破口,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积极性,调动全社会共同参与支持的积极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村干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积极理清我村经济社会发展思路,用3至5年,完全可以使全村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农民生活更加宽裕,村容村貌更加整洁,农民的居住和生活环境更加优美,社会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1、沈艺新农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农业经济》2012、122、煗 暖论文网2012-09-22发表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我国政府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特别是在2005年初,《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作为中央一号文件正式公布,“三农”问题再次成为全党、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农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的同时,农民增收、经济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也再次获得新的机遇,但是农业扶持政策给农村带来了什么变化?农村经济总体状况如何?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在那里?需要怎样的发展思路和观念等?是需要我们深入调查研究和分析的。

带着这些疑问,笔者进行了一项农村经济状况调查,由于各地农业状况千差万别,调查只能从一个局部反映农村实际情况,由点及面,所以这次调查选择了一个本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意义的调查点---郏县渣园乡,希望这次调研能对了解农村经济情况提供一定的参考,有助于本地区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渣园乡的基本情况

渣园乡位于郏县城以西6公里,广阔渠、北汝河、洛界公路穿境而过,地势北高南低,总面积44平方公里,辖25个行政村、47个自然村、8068户、3.2万口人,(数字统计至2005年6月底,以下同)人均耕地1.2亩,属中等农业乡镇,支柱产业为农业和畜牧业。

二、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一)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农民收入继续增加。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粮食补贴资金的发放到位,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乡夏粮总产量达到1.1万吨,比上年增加7%,农业总产值实现4138万元,同比增长10%,其中畜牧业持续发展,总产值1862万元,同比增加12%,红牛育肥基地建设初见成效,新发展红牛养殖户410户,新增存栏800头,使1200户从“公司+基地+银信+农户”模式中受益。非公制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上半年实现总产值42397.4万元,同比增长118%。

(二)农业科技含量明显提高,农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效。一是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应用面扩大,地膜覆盖、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精播面积继续扩大;二是优质农产品比重上升,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发展优质专用粮食基地、实施订单农业,优质小麦推广达到10000亩;烟叶面积达到4000亩,比去年增加15%;蔬菜、瓜类、油料等经济作物面积不断扩大,普通粮食作物继续萎缩;三是优质畜产品明显增加,生猪、牛、羊存栏分别达到1.6万头、1.2万头、1.3万头,良种覆盖率分别达到95%、82%、80%,专业养殖场达到目的72家;四是林果业发展迅速,经济林、用材林、生态林面积大幅度增加,共造林1200亩,新增林地300亩。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近年来,该乡加快了沼气养猪,乡村道路,人畜饮水,节水灌溉和农田水平基础设施建设,2005年新建沼气池310座,新修乡村道路7公里,新修水渠5千米,新打井8眼,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50亩,旱涝保收田320亩,解决3000多名群众饮水难问题,全乡1.2万群众从这几项建设中受益。

(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结构趋于多元化。在对外推介力度不断加强、投资环境的不断优化、优惠政策不断落实下,2004年建成招商引资项目12个,规模企业5家,农村个体私营企业户由较大幅度提高,分别达到1200家和85家,实现利税20万元,吸引了农村剩余劳动力8000人。

(五)劳务输出不断扩大,劳务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通过外出务工就业信息发布、农民工技能培训和中介服务,引导农民工有序流转,提高农民择业能力水平。2006年上半年外出务工4088人、创收2500万元,仅此一项,全乡人均收入增收700余元。外出务工以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拓展了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对农民增收贡献率达40%以上。

(六)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农民负担明显减轻。2002年以来,该乡圆满完成了土地延包政策,农村税费改革进行顺利,取得阶段性成效,2005年共减免农业税78.8万元,发放粮食补贴36.8万元,涉农“三乱”专项治理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并得到有效歇制,全年共查处涉农违法违纪案件6起。

(七)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投入力度加大,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2005年,对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加大,逐步缩小了城乡社会事业发展的差距,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了教育质量,开展了对贫困学生扶助,使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开展了农村合作医疗,改善农村医疗条件,上半年对农民看病补助大40.8万元,已使数千人受益。“文明村镇”、“文明户”创建、“科技下乡”活动的开展,在农村形成了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移风易俗、蔚然成风。

三、农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一)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 ”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林牧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二)基层债务负担重,是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乡村两级债务负担越来越重。实施农村税费改革后,规范了农村税费关系,减轻了农民负担,但农村基层又面临了两个新情况:首先是阻断了税费收入的路子,相继财政收入减少,造成已负债累累的乡级财政雪上加霜,机构运转困难自身支出得不到保障,对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支出减少。其次,各村失去了原来的村提留收入,又没有创收渠道,随之而来的是村里公益事业无钱来办,偿还债务成了无源之水。基层债务不解决不行,解决又没有办法,处于“两难”境地。由于基层债务负担过重,导致对发展经济投入资金减少,农村经济负重前行,挫伤了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存在“有心干事、无力干事”的现象。

(三)农资涨价过快,幅度过高,延缓了农民致富进程,本地区2004年农资价格上涨10.2%,以尿素复合肥为例,近年上涨幅度分别为15%、12%,亩均化肥支出比上年增长9.8元,由于农资价格上涨,平均每亩增加投入17.2元,种粮投入的增加主要是因为农资价格的上涨,其中化肥价格的上涨对农民种粮收益影响最大。农民由于农资价格上涨负担加重,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央的涉农优惠政策打了折扣。

(四)劳务输出整体素质不高,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收入在300—500元占20%,500--100元的占70%,月收入1000元以上的占10%。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五)农村社会事业投入不足。表现在:农村教育投入不够,部分学校还存在脏乱差现象,农民科技知识和精神文化生活缺乏,还存在因教育和医疗犯困现象。

四、发展经济的思路与政策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作为农业乡,民不富则乡不兴,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作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低品质差市场滞销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信+农户”的模式,以牛、羊、猪三大宗畜产品为重点,搞好配套服务,力争畜牧业在两年内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把畜牧养殖园区建成全省乃全国有名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工业化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经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和撑杆,工业兴则乡兴,工业强则乡强,这已被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所证明,而招商引资资源共享则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一方面要把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作为振兴经济的突破口,坚持放心放手原则,鼓励、支持个体、民营等经济在数量、规模、效益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甚至几亿元的骨干企业。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大上项目。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与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非公有制经济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第三、要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尽快打造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

(三)强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专家认为,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够达到市场化的要求,农业土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会有大幅度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进步。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靠实现城镇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完成。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聚集,有利于服务行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同时,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胆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走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二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要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吸引非公有制企业布局,使乡镇企业和城镇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四)做好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健全乡村劳务输出机构,负责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组织培训和输出、开展职工介绍等工作;二是加强市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机构,坚决取缔“黑中介”,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四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五是加强跟踪服务,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稳定输出队伍,加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

(五)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一是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入力度。要不断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参加率,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坚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二是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广开创收渠道,化解基层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四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统筹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也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发展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我们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为提前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四篇:浅谈农村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永平县农村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农村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基础。开展农村经济审计是对农村集体资产和经济活动实施行政监督的重要举措,有利于规范村组财务管理,保障集体资产的安全与完整;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群众的物质权益和民主权利,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有利于构建

农村和谐社会,促进农村改革发展与稳定。

在全国农村经济高速发展的新时期,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显得尤为突出。不断加强审计业务、法律知识的学习,不断加强对本地经济的思考和分析,以逐步排除制约经济发展的障碍,为地方经济列车驶入高速轨道献策、献言是每一名掌握一定经济知识人员责无旁贷的义务。

关键词:农村经济审计问题和对策

永平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西部,东邻漾濞和巍山,南靠昌宁,西接保山,北连云龙,下辖博南镇、龙门乡、杉阳镇、厂街乡、水泄乡、北斗乡、龙街镇4乡3镇72个行政村、1个社区、1230个村民小组、1543个自然村,全县人口近18万,其中90以上为农业人口,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2006年全县农业总产值完成60500万元,占全县生产总值102900万元的58.8,农业经济成为全县经济的基础。在全国掀起新农村建设高潮之际,大理州按照“基础带,项目扶”的思路,率先推出了以“866”为主的扶贫开发、千村推进工程,加之县、镇、村三级对农村发展投入的不断加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活跃,导致农村经济审计面临新的形势、新的问题,本文对该县农村经济审计存在的问题做粗浅地分析,并针对性阐述解决这些问题的个人意见。

一、现状与问题

1、“四个不适应”。一是组织机构不适应。农村经济审计工作由各级农村经营管理机构(即农经站)承担。县级农经站为股所级单位,机构规格低,任务重,工作协调难,落实难,工作缺乏权威性。乡镇农经站在全县事业单位机构改革中,合农科站、农机站并建农综站,其机构规格更进一步减低,至使工作职能削弱,农村经济审计工作难度较大。二是工作手段不适应。主要表现在有责无权,有权无责。目前可以做到有法可依,但没有处罚权,影响审计执法。其次,通过调查全县的农村经济审计由于受各种条件限制,变向成为作账式的审计,即对不符合财务制度的会计账进行重新作账,审计职能在一定程度上变为会计职能。三是工作条件不适应。由于县镇地方财政困难,审计经费无法保障,工作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过程中时常感到有心无力。加之,办公条件极差,严重影响了农村审计工作的正常开展。四是民主监督不适应。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各村应设置村民理财小组对村组集体资金进行监督。据调查全县大多数村委会设置的村民理财小组多为形式主义,理财小组监督职能完全没有发挥。另外,“民主管理、村务公开”的内容普遍不全,实效性不强,公开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被监督的效力。

2、“三个普遍偏低”。审计工作的特点决定了审计人员必须具有较为丰富的审计、会计、法律等专业知识,同时也要求农村经济的管理者具有一定的会计知识和职业道德,但由于农村经济发展及管理滞后,承担农村经济会计、审批、审计工作的人员业务素质普遍较低。一是农村经济会计的承担者多为各村副主任,没有受过良好的会计业务培训,会计处理极不规范。二是各村财务收支的审批工作多由村委会主任承担,村委会主任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多数不熟悉经济工作。加之,忙于各种中心工作,从而忽略了对经济管理的学习,工作上侧重于“批”、而忽略于“审”。三是农经站审计工作人员进出较杂,继续培训工作难以开展,审计人员的素质跟不上发展,据粗略统计,全县约有专职农经干部50人,其中取得专业资格的不足25人。

3、“二个不规范”。一是单据管理不规范。支出单据不规范,由于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及其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导致村组在经济支出时多数面对没有规范单据的个体户,导致各种单据多为手制收条收据,甚至还出现部分以经济支出主体开列的经手单,管理漏洞较大。收入单据不规范,近年来,收入单据虽由财政部门核发,但在核销时只核对存根联,对入账联监控力度不大,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收入不上账的情况发生,审计工作对此类违纪现象的核查难度较大。二是做账不规范。各乡镇,甚至各村在做账过程中所开设的会计科目较为单一,并且会计科目设置各有千秋,这影响了农村经济收支的客观具体反映,同时也加大了审计工作的难度,尤其是对专项资金的审计。

4、“一个不健全”。即农村经济财务审计制度的不健全。全县各乡镇均设立专职的农经员,但农村的财务审计制度存在很多漏洞,部分乡镇甚至没有建立相应的农村财务审计制度。制度的不健全导致集体资金的管理失效,随意开支的空间较大,外调工作的难度加大,民主公开的内容不全,

第五篇: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21世纪的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当今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而该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辽宁省也正在逐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以此进一步推动辽宁工业基地的发展。“十五”以来,辽宁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走“一主三化”发展农村经济的道路,根据国家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加强市场经济和价值规律调控作用,合理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村经济实力、经济结构、公共事业和农村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也能清楚地发现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日益明显。为此,辽宁农村经济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调整经济结构,发挥优势,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和财政投入力度,加快农业合作体系建设,加速农业劳动力合理化转移,扎实打好辽宁老工业基地发展的基础,真抓实干,因地制宜,乘势而上,实现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的进步。

【关键字】辽宁农村经济问题对策

众所周知,在21世纪的今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当今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而该任务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农村。作为农村最基层一级行政单位组织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对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中共中央对新农村建设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即“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部,曾经以工业大省而闻名于世,如今也正在逐步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农村经济又快又好的发展,以此进一步推动辽宁工业基地的发展。通过对故乡辽宁省农村经济的调查和统计发现,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事业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为此,应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在辽宁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走“一主三化”发展农村经济的路子,稳定粮食生产,实施畜牧业、渔业、特色农产品和农产品出口等四项五年倍增发展计划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战略,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农村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新局面。在实现了农产品由短缺到自给有余历史性跨越的基础上,进入了不仅保持数量增长,而且注重改善结构、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新阶段,主要农村经济发展指标在全国的位次进一步前移,进入全国前10位。

1、农村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2005年,农业增加值853.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7.5%,超过预期1.5个百分点。乡镇企业增加值33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14%。农村固定资产投资533.7亿元,年均增长21.6%,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12.7%。县及县以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5.2亿元,年均增长8.4%,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15.8%。

2、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较大成效

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农业与非农业产值比例由2000年的14.2:85.8调整为2005年的13:87。农林牧渔四业增加值比例由2000年的52.6:2.6:22.7:22.1调整为2005年的47:3.3:29:20.7。农业市场化进程加快,订单农业面积达到20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5%。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面积达到2000万亩,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3%,选育并通过审(认)定农作物新品种400个,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各类农产品专业化生产基地达到200个,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79个。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100亿元,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达到244亿元。

3、农村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

启动和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加快推进配套改革,农业税收制度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粮食购销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出台了一系列更明确、更直接、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和林业、农垦、供销社等方面的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持续加大开放工作力度。2005年,农产品出口额21.6亿美元,年均增长20.5 %。

4、农村公共事业有了新的发展

基本确立了“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基本得到落实。建立了农村疾病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启动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民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努力增加农民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90元,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3%。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农村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230万减少到72万,占农村人口的比重由10.5%下降到3.3%。初步建立了农村低保制度,保障人数35万人,占农村人口1.6%。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实现了城乡同网同价。实施“村村通”工程,新建农村公路5326公里,占规划任务的17%。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饮水困难人口433万,占农村饮水安全规划总人口的53.5%。加强农村能源建设,累计有39万户农民用上了清洁能源,占农村总户数的6%。

二、辽宁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的现象

2006年辽宁新农村建设实现了良好开局,农业和农村经济成效显著,出现了增产增收的大好形势。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的看到,农村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存在。在全省14个市中收入最高的大连市,农民人均收入7088.6元,最低的阜新市农民人均收入3392.8元,两市相差3695.8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9个市。农民人均收入最高的长海县157589元,最低的义县2473B元,两县相差13285.3元。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有42个县。农民人均收入超万元的乡有23个,2000元以下的乡还有l9个,收入相差五倍。农民人均收入2000元以下的村还有451个,这些贫困乡村中有人口7436万人,生产生活条件还较差,需要改善。

2、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部分地区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陈旧,防洪抗灾能力弱化。辽宁的水利设施大多建于20世纪50-70年代,由于受当时诸多因素的限制,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虽然近几年各地加大了对水利设施的检查维护保养力度,但受经费投入不足制约,还有相当一部分设施长期得不到有效维护,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用水及农业防洪抗灾能力。截止到2006年底,辽宁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和旱涝保收面积分别达到150万公顷和11.6万公顷,有效灌溉率和旱涝保收率分别为

%和3 %;二是农村公路建设滞后,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截止到2006年底,辽宁农村公路达3万公里,占辽宁公路总长度的50 %以上,其中近几年新增近0.8 万公里,占辽宁农村交通道路的29%,尽管基本上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但村屯路面仍然泥泞不堪;三是农村电网改造进展缓慢,农业生产生活用电条件有待改善。近几年实施的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对实现城乡同网同价,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村用电质量,推动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成效显着。但由于资金不足,改造项目进展缓慢。而且大量线路存在“小线径、大档距、瓷横担线路”等“瓶颈”现象。个别线路虽然经过改造,但由于负荷增加过快,变压器容量小,随着用电量增加,部分线路出现严重超负荷情况,急需二次改造。

3、产业发展相对滞后

部分地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链条短,农产品附加值低。2006年辽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463个,销售收入达到1680亿元,实现利税107亿元。但与全国其它省份比,依然存在着产品品牌价值含量低和产业链条短等问题,原始农产品以及经过简单加工的初级产品进入市场比重较大。一是缺少在全国具有一定知名度和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二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化链条短、水平低,辽宁农产品综合加工率40%左右,精深加工比重只占15%。三是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辽宁16个国家级龙头企业主要集中在南部和中部,辽西北五市仅有2个,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10个龙头企业,辽西北五市一个也没有;销售收入亿元以上的100多个龙头企业的中大连有40个左右,而辽西北五市仅有20多个。

4、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低,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国家统计局辽宁调查总队抽样调查表明,2006年辽宁农村劳动力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22.3%,造成这种状况的主要原因,一是受家庭经济条件限制和固有的传统观念影响;二是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低素质劳动力沉积农村。相对于农村人口的整体而言,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在文化程度、年龄结构、性别结构等方面都具有明显的优势,导致越来越多的低素质的劳动力沉积在农村。这部分沉积劳动力的整体特征是“两高、两低”,即年龄高、妇女比例高,文化程度低、实践技能低。这部分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升难度比较大,也将成为制约辽宁农村人力资源素质整体提高的一个重要阻碍。

三、对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的建议

1、调整农村产业结构

搞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关键是要把握住四个重点,一是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要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忌再沿用过去下指标,定任务,搞强迫命令,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号召农民调整结构。二是要重视发挥资源优势、区域优势和科技优势,特别是要大力引进和推广国外先进农业技术和管理经验,扩大利用外资领域,大力发展适合国际市场需求且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要在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拉长生产链条,实现增值增收。四是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提高农业科技在农民收入增长中所占的份额。要加强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的科技文化知识教育和适用技术培训,使他们能够尽快掌握一两门致富技术,向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要效益。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就是调整农村三个产业的比例,使其更加合理。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越大,收入水平越高,这意味着农民收入的提高,必须建立在整个社会,尤其是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基础之上。根据相关的预测结果,农民人均纯收入若要达到2010年5453.3元的预测目标,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

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和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应相应达到42.9%和48.7%;农民人均纯收入若要达到2015年8177.0元的预测目标,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二、第三产业人员比重和非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比重应相应达到51.2%、53.9%的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若要达到辽宁新农村建设的更高目标,两个指标的比重还要有相应的提高。统计数据显示,两个比重从1990年的27.4%和42%提高到2005年的38.36%和48.5%,用了15年,增加了11及

6.5个百分点,而要完成预测目标,5年间要分别提高4.5及2.7个百分点,10年间要分别提高10.3及5.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提高是建立在基数较大的基础之上的,难度可想而知。

2、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地区优势、产业优势

要发挥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剩余劳动力多(据抽样调查估计农村剩余劳动力在300万左右),大中城市群密集、农村城镇化水平高(农村城镇人口比重达54%,比全国高13.5个百分点)的优势;要发挥农业科技力量雄厚(农业科研机构、科技人员多)、大工业发展反哺农业条件已经成熟(工业化发展进入中期,将为农业和农村发展提供支持)、农业生产条件较好(农村用电、化肥、农膜、农用机械总动力拥有量多)的优势;要发挥畜牧业、渔业有较强竞争力、产业规模较大(牧业产值占全国的4.3%,渔业产值占全国的6.8%),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基础良好的优势,把农村经济发展做大做强。

3、加快农业合作体系建设,大力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要重视农业合作组织体系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龙头农业合作组织的辐射带动作用,同农民形成合理的利益关系,让农民得到实惠,在提高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的基础上推进农业现代化;二要加强农业生产基地建设,推动农业结构调整,扩大优势产品和特色产品的生产,加大农产品加工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力度,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业产品的加工附加值和综合效益,优化农产品品种,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效益;三是在大力建设规范化专业市场建设的基础上,积极发展以现代物流为主要内容的现代营销业态,建立健全多方位、多渠道的农业流通体系,努力提高农业产品商品率;同时,要充分发挥农村专业协会、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的作用,积极推动广大农户与国内外市场相衔接,提高农村的市场化程度;四要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鼓励科技创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五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结合起来,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销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4、加速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合理有序转移,不断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

加快劳动力转移一是农业劳动力减少后,平均生产规模就会扩大,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二是非农业人口增加之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从而扩大了市场容量,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同时也需要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技能为支撑。所以要以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为重点,提高未来农民的文化素质,不再产生新的文盲和素质低下的从业者;同时切实做好广大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推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

5、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推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由于多种原因,长期以来形成的依靠农业积累发展工业的体制政策的惯性还在影响着对农业的投入,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增长比例低于财政本身增长的比例态势还没有改变,近几年,虽然政府实施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一系列政策,但政府对农业基

础设施的投入远远不能满足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目前,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且不稳定,还难以实现承担巨大的基本建设投资,同时农村的道路、水利、农田等基础设施历史欠账较多,维修任务十分繁重,所以,现在还需要政府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大中型以上的项目还是应该以政府投入为主,给农民更多的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时间,为加速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奠定物质基础。

辽宁老工业基地的特殊省情,决定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辽宁的全面振兴具有全局性、决定性的意义。辽宁的农村经济发展是实现了辽宁老工业基地蓬勃发展的基础。只有新农村经济得到飞跃性的发展,才能为工业的腾飞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否则,工业发展就是空中楼阁。辽宁新农村建设发展基础较好,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较强,起步稳健,势头正劲,而且潜力巨大,只要按照党中央的要求,破解难点、真抓实干,因地制宜,乘势而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发展就会得到日新月异的进步,我国也会更加繁荣富强!

【参考文献】

1、《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升辽宁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刘铭,2006年)

2、《辽宁省“十五”农村经济发展回顾和“十一五”发展规划》(2007年)

3、《2006辽宁省统计年鉴》(2007年)

4、《辽宁省2006年农村经济概述》(孙娟,2007年)

下载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经济存在的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存在问题

    问题一、思想认识不到位,敷衍应付走过场。对民主评议党员工作的重要性、严肃性存在认识偏差,认为民主评议党员无非就是“画个圈,打个钩,坐在一起唠一唠”,没必要较真。在民主评议......

    存在问题

    环保金点子 存在问题:(1)对蔬菜、水果等食用品的清洗,大多用冲洗的方式。(2)即使用容器盛放清洗也一直开着水龙头不关或让容器盛满水,并且在洗完后没有再利用而直接倒掉了,严重地浪......

    存在问题

    企业安全存在的问题 1.安全认识不到位。 企业安全意识淡薄,精神上麻痹大意,没有端正态度。在生产过程中没有始终把安全生产摆在第一位,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没有真正把安全生产作......

    存在问题

    一、存在问题: 1、学习上还不够注重,理论水平还不够高。有时只顾忙于一些具体的工作,自觉主动地挤时间学习还不够,闲时学得多,忙时学得少,学习还浮在表面,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深度。 2......

    存在问题

    存在问题 1. “十一五”期间学院新专业开发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在专业布局上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首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建立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不断优化专业结构,......

    当前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不适应”问题

    当前乡镇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五个不适应”问题,这些不适应问题如不加以及时解决,势必影响基层干部队伍建设,影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此,应突出强化新时......

    国企改革存在哪些问题

    精品文档就在这里 -------------各类专业好文档,值得你下载,教育,管理,论文,制度,方案手册,应有尽有-------------- ---------------- 国企改革存在哪些问题? 国企改革绝不是把......

    作文存在问题范文大全

    作文存在问题 1、结尾缺少必要的扣题句。事叙完,文章结束。 2、结尾不会挖掘事情有何影响,意义。(只叙事,结尾说忘不了)对„为什么记忆深刻‟的原因交代不清。 3、结构安排不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