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基于完善供应链建设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基于完善供应链建设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基于完善供应链建设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
摘 要:近年来,海南豇豆高毒农药残留事件、沈阳毒豆芽事件、“瘦肉精”事件等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频频发生,给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本文从分析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出发,指出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各节点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完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可行措施,保障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
关键词: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供应链
1.引言
生鲜农产品一般是指未经深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包括蔬菜、水果、肉类、水
[1]产等,它在我国居民日常消费中占有很大比重。近年来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中,有关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事件频频发生。例如2007年的“毒香蕉”事件导致香蕉的销量大减,收购价仅为0.3元/千克,这给海南的香蕉产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再例如2010年的海南豇豆农药残留超标事件,给海南豇豆产业带来巨大损失。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如2005年“苏丹红”事件,2006年“海南注水西瓜”、2008年“柑橘蛆虫”事件、“三聚氰胺问题鸡蛋”等,都给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环节带来极大的损失,更严重的甚至给社会带来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通过对相关案例比较分析,笔者认为近年来发生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主要可分为两类,一类发生在生产环节,如“毒蔬菜”(含有剧毒农药)、“瘦肉精”(饲料中添加盐酸克伦特罗)、“红心鸭蛋”(鸭饲料中添加苏丹红)、“多宝鱼”(养殖过程中违规使用违禁兽药)等;另一类主要发生在销售环节,如“病死猪”(廉价收购病死猪、牛、狗、羊等,在农贸或批发市场销售)、“毒木耳”(用墨汁和清油浸泡木耳)、“荧光蘑菇”(一些不法商贩用荧光粉浸泡双孢蘑菇以提高“卖相”)等。
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指的是在将生鲜农产品提供给最终消赞者的活动与过程中,所涉及的农民(农业生产者)、生产商(农产品采购加工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最终消费者等“从田头到餐桌”上下游企业构成的链状结构体系。[2]从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农户—运销户—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消费者这一主要模式看,在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较多的生产和销售这两个环节上,小规模经营是其但斌,陈军,基于价值损耗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中国管理科学,2008年5期孙小会,谭立群,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研究,价值工程,2006年第12期
共同特点。此外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约束和监管机制不完善,效率低下,也是导致质量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因此,完善我国生鲜农产品的供应链建设,是确保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方面。
2.现状分析
2.1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特点
农业生产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条件及作物个体生命的依赖性比较明显,农产品本身往往具有鲜活性;农产品生产的区城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十分突出;同时,生鲜农产品又是人们的生活必需品,需求弹性小,具有消费普遍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由于生鲜农产品的诸多特性,导致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不同于一般的工业供应链。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存在以下四个特点:(1)农产品供应链的资产专用性高;(2)市场不确定性较大;(3)市场力量不均衡;(4)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对物流的要求较高。
2.2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问题分析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结合我国当前国情和特点,可以分析发现:由于个体农产品生产者众多且相对分散,加之中间环节过多,造成了农产品供应链链条长度较长、缺乏统一协作的局面。可以说,我国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还处在供应链的初级阶段,许多配套措施尤其是物流配送环节相当欠缺,质量保证体系匮乏。具体而言,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没有形成完整的农产品检验检测和质量安全评价体系。由于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的农产品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质量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因而致使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难以检测,加大了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隐患。
(2)由于物流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鲜活成为影响农产品质量的突出问题。很多生鲜农产品要求新鲜,对供应链的技术和设备要求较高,但是目前我国目前物流技术和设备相对落后,尤其是冷链物流不发达,80%以上的生鲜农产品在运送流通过程中,主要是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的形式为主,这就导致了农产品在物流过程中的巨大损耗。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运等物流环节损失率高达20%至30%,每年有总值约750亿元的生鲜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腐败,变质的生鲜农产品存在很大的质量安全问题。
(3)没形成供应链一体化运作方式,无法形成一个完整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生鲜农产品的产供销环节还没有形成供应链一体化的运作。农产品供应链中产销脱节,分散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没有意识到互相之间是经济利益共同体,每个
34[4][3] 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5期刘毓侠,于传宗,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
环节往往从短期利益出发,缺乏对供应链的分析、评估、比较和考察。
3.完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途径
与一般供应链相比较,生鲜农产品供应链有其特殊性。一方面,生鲜农产品是广大消费者除粮食以外最主要的食物营养来源,在日常生活消费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包括蔬菜、水果、禽、蛋、水产品、肉、奶制品等。和非农产品相比,生鲜农产品具有独特的自然属性和供求特性,如生鲜易腐,生长有一定的自然周期,产品易受自然环境的影响,生产具有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同时消费具有普遍性和分散性等特点。另一方面,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具有小生产和大市场的特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上的节点之间大多是各自独立的,生产者之间、经营者之间及生产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合作关系松散,交流少,缺乏信任,每个成员都过多地关注自身的利益得失,很少从整体角度来考虑共同利益,这样容易导致农产品供应链的各个环节互相脱节。从案例中同样能看出,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很脆弱,地域突发事件风险的能力较弱,一旦出现突发事件,会给供应链节点带来严重损失甚至导致整个产业的毁灭。[5]因此,完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共同努力,加强舆论监督,不断完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功能,探索新模式和新方法。
3.1充分发挥政府监督、管理和支持职能。
政府是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最重要的监管者,为农产品供应链的发展提供必不可少的支持和保护。对于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由于主要涉及到人民群众的日常必需品,质量安全问题更需要政府的监管。对于完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保证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应着力从以下方面入手。①建立和完善生鲜农产品安全监督体系,加大政府部门对生鲜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力度;②建立食品和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食品检验检测体系、食品对质量安全评估指标体系,加强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使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控制建立在可量化的基础上。③加强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尤其是加强对食源性危害的控制,应包括从生鲜农产品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④加大对农产品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的扶植,完善农产品批发市场,建立农产品配送中心;为批发市场和物流中心配备完善的硬件和软件没施。⑤加大政府对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的投资,并给予相应的政策倾斜,努力推动交通网络的建没,减少生鲜农产品在物流配送过程中的时间。
3.2完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功能建设,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质量安全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农产品供应链可以被描述为农产品沿着农户、加工企业、配送中心、批发5王可山,李秉龙,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规制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07(04)
商、零售商、以及消费者运动的一个网状链条。在这条链上,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沿着两个方向在不同环节间流动。一般而言,农产品供应链由不同的环节和组织载体构成:产前种子、饲料等生产资料的供应环节(种子、饲料供应商)——产中种养业生产环节(农户或生产企业)——产后分级、包装、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环节——消费者。[6]在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已经初步形成,但是功能还很不完善。这种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信息流功能的缺失,供应链各个节点之间没有形成信息的有效传递,而且各节点之间信息不对等,这就容易导致出现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举例来说,我国生鲜农产品生产者多以分散农户为主,广泛分布于农村,导致政府无法形成有效的监督和管理,部分农户由于缺乏相关知识或是盲目追求利润,使用违禁农药或是过量使用化肥,带来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我国目前推行市场经济,农业作为关系民生的特殊行业,在加强政府监管和扶持的同时,应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完善供应链建设;尤其是蔬菜、水果等生鲜农产品,更需要加强质量安全管理。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应用到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中。例如基于质量安全的视频供应链高新技术追溯系统,养猪场使用电子耳标识和相关数据收集卡来追踪食品或农产品的免疫记录和健康记录等,对于跟踪、保障生鲜农产品的质量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完善供应链建设的同时,加强生鲜农产品信息传递效率,提高质量安全监督标准,改善目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信息化水平不高的局面,是未来发展的趋势。
3.3大力发展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解决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质量安全问题。
超市作为我国农产品供应链的重要的销售节点,目前已经成为消费者购买生鲜农产品的主要场所。和传统农贸市场相比而言,超市这一生鲜农产品的新兴零售产业有着农贸市场无法比拟的优势。首先,超市有着较强的资金优势,有实力对生鲜农产品的质量检验、检测设备进行投资。其二,通过超市与生鲜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直接对接能有效降低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可追溯成本。其三,在进行了高额的固定资产投资后,为维护自己的声誉,超市更有动力对其经营的生鲜农产品质量进行控制。[7]而超市农产品的兴起和发展,也深刻地影响着生鲜农产品的消费与流通。其中以超市为核心企业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内兴起的农超对接,也是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的一种重要形式,通过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6
7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中国农村经济2002(06)李季芳,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1期
新型流通方式,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8]同时为了保证进入超市的生鲜农产品质量,应着重注意选择好的供应商。把好农产品采购关,也就是把好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选择供应商首要条件是产品质量状况,无论是食品加工企业的一级供应商,还是作为生鲜农产品生产农户的耳机供应商,都要看产品是否符合质量标准,使用什么方法、程序进行产品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要经常对食品供应商进行评估分析,按产品质量状况和供货及时性,对供应商划分等级,对于级别高的供应商,可以形成长期合作战略伙伴关系;对于评估级别低的供应商要求限期提高产品质量,甚至淘汰出食品供应商行列。通过一系列手段和措施,确保供应给广大消费者的生鲜农产品质量。
3.4提高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生产、销售主体的规模。
在我国现存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中,出现质量安全问题较多的是在生产和销售这两个环节上,而小规模经营是主要原因。生鲜农产品产销链两端主体的小规模经营使得政府难以有效监管和控制,提高政府的规制成本,使质量安全声誉机制难以形成,并且生产环节的小规模分散经营也增加了实施标准化生产的难度。因此,完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建设,着重应改变目前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生产和销售两端主体小规模经营的现状,充分发挥供应链上各类经营组织的质量安全约束作用,并通过各类经营组织的生成和零售业态的变革,建立起有效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和可追溯制,促进质量安全声誉机制的形成。
一方面,对分散农户进行质量安全约束需要更多地利用农村当地的组织资源。我国目前农村的组织形式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它是一定区域内生产同类农产品的农户为降低市场风险,而以利益为纽带组织起来的专业性组织。为了组织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以及对利润的追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会产生较为强烈的控制组织内部个体产品质量的要求,并能利用专业
合作组织的信用和社会关系网络监督和约束个体农户的生产经营行为。因此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组织的投入建设,尤其是加大对蔬菜、水果等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规范,有利于约束农村分散的农户。专业合作社通过制定实施相应的技术标准要求,形成相应的品牌,在增加利润、提高农户收入的同时,保证了生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另一方面,对生鲜供应链下游销售商的监管需要更多地发挥政府和舆论的监督作用。生鲜农产品的销售商作为供应链的最后环节,主要进行和消费者的市场交易行为。但由于交易双方信息不对称,消费者并不能确切了解关于农产品农药残留等相关质量安全信息。部分不法商贩盲目追求利润,道德观念缺失,出现“毒木耳”(用墨汁和清油浸泡木耳)、“荧光蘑菇”(一些不法商贩用荧光粉浸泡双孢8肖诗顺,基于期权合约的我国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探讨,生态经济2007(11)
蘑菇以提高“卖相”)等现象,造成极大的危害。生鲜农产品作为日常生活必需品,需要政府监管,舆论监督,约束生鲜农产品销售商的行为,确保生鲜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但斌,陈军,基于价值损耗的生鲜农产品供应链协调,中国管理科学,2008年5期
[2]孙小会,谭立群,农产品供应链安全管理研究,价值工程,2006年12期
[3]谭涛,朱毅华,农产品供应链组织模式研究,现代经济探讨,2004年5期
[4]刘毓侠,于传宗,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讨,内蒙古农业科技2004(6)
[5]王可山,李秉龙,食品安全问题及其规制探讨,现代经济探讨2007(04)
[6]周德翼,杨海娟,食物质量安全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与政府监管机制,中国农村经济2002(06)
[7]李季芳,我国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思考,中国流通经济,2007年1期
[8]肖诗顺,基于期权合约的我国超市生鲜农产品供应链管理探讨,生态经济2007(11)
第二篇:诸城市完善四项建设 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
诸城市完善四项建设 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无缝隙覆盖”
为保证全市居民吃上安全放心的农产品,诸城市不断完善体系、制度建设,严格落实监管责任,实现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无缝隙覆盖,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市。
一是搞好农产品质量监管“五项制度”建设。推行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备案登记和连锁经营制度,认真落实20项农产品质量监管制度,创新实施生产、流通、供应领域质量承诺制度和举报奖励制度,逐步形成农产品的质量可追溯制度,逐步使农产品生产成为可控过程、可追溯过程、可量化过程。目前全市已有178家生产企业、78家农资批发企业和代理商、500个农资产品到农业局进行了登记备案,39
1家农资门店实行了连锁经营。
二是强化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建设。创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园区,园区要求有明确的经济实体带动,有明确界限,集中连片,达到一定规模,水、电、路等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园区内实行农资专供,农产品取得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严把“产地准出关”,积极推行农产品产地检测准出制度,要求各农产品基地对自产农产品进行自检或委托检测,检测
合格后方可上市销售。
三是强力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搞好品牌认证,把农业品牌建设作为提升现代农业的重要措施,农业部门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三品一标”认证工作。目前,达成初步认证意向产品61个,其中有机食品7个,绿色食
品28个,无公害农产品26个。
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检测中心建设,加大抽检力度,今年以来,共抽检各类蔬菜样品1064个,抽检合格率在98%以上。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监管体系建设,在五处镇街试点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机构,达到“七有”标准,即:有专门人员、有专门办公
地点、有速测室、有检测车、有电脑电话等办公设备、有工作经费、有一套管理制度。落实机构、人员、办公场所、经费和检测所需设备到位。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全面推开,最终实现农产品质量监管工作的无缝隙覆盖。(
第三篇: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体系研究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体系研究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体系研究(08-29 10:05)本文现已有
447 次点击
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本、美国、荷兰、英国、丹麦、挪威等诸多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非常重视,建立了农产品管理的相应法规及配套管理体系,并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政策与执行体系。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体系建设 1.1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
日本对农产品立法十分重视,1948年来,先后颁布实施了《出口农产品管理法》、JAS法、《农药取缔法》、《有机农业和特别农业栽培法》、《有机农业法》等等。新世纪来,日本提出发展环保、生态、旅游农业的观念,又制定了新《农业基本法》、《循环型社会形成推进基本法》、《包装容器法》、《食品安全基本法》,同时还配套了《农药残留规则》等相关法规和大量相关的配套规章,基本形成了一套具有较强规范性的完整体系。
日本食品安全法律可操作性较强,通过实施,一是确保了食品安全,保证消费者安全消费;二是促进了全面实施生鲜食品的原产地标识制度,健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机制、提高了消费者信心;三是明确了食品安全管理主体。1.2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
维护公众的生命与健康,促进经济与社会的持续发展,是美国一切法律最基本的出发点。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显然是这一主题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因此,美国与此有关的立法也是比较多的,除了农药生产与使用、种子质量控制等方面有详实的法规外,还在食品安全供应方面有严格的法规。这方面美国先后制定的主要法令有《联邦肉类检验法令》、《食品药品和化妆品法》、《食品与药品法》,除上述法律外,还有“禽类产品检验法令”和“公共健康事务法令”等等。严格禁止任何牲畜市场所有者、营销商或代理商在家畜的接收、销售、购买、营销、饲养、饮水、移交、运输、称重和处理过程中有任何不安全行为。
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体现了以下几点:一是规定严格;二是体现全过程。相关法规也包括了产品的生产、运输、加工、贮藏和零售等各个环节,甚至从种子监控开始;三是为保证法令的实施,国会还要求政府通过颁布规章来促进法令实施。
1.3欧盟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建设
欧盟先后制定了《农产品品质管理法》、《畜产品加工处理法》和《食品卫生法》等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法规。英国、丹麦、挪威也都制定了完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体系,包括各种法规和生产、加工、流通和产品的标准和技术规范。
英国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综合性法规《食品安全法》。该法十分具体和严格地规定了食品生产、销售、食品成分、卫生标准,还规定了销售和供应不适合人类食用的食品,使用虚假和误导消费者的标签,都属非法行为,将受到法律的严罚,有效地促进了食品质量安全管理。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2.1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日本农林水产省为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专门成立了消费安全局;同时,厚生劳动省设有食品安全局。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之间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各有侧重。此外,日本在前年建立了食品安全委员会(FSC),将其作为内阁的一个办公室直接向首相报告,独立履行风险评估职能,并向风险管理者即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提出有科学依据的建议。
2.2英国、丹麦和挪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英国、丹麦、挪威等经济发达的欧洲国家,很早就围绕食品质量安全建立了完善的管理体制和可行的管理手段。
北欧各国强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全程性管理。这种全程性管理有两个明显特点:一是强调要从农业投入品开始,对食品由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进行管理;二是体现在尽可能地减少管理机关的数量,由尽可能少的机关对食品安全进行全程性管理。
l999年11月,英国议会通过《l999年食品标准法》,决定成立一个独立的食品安全监督机构食品标准局(FOOdSta13dardSAge13cY)。该局代表英王履行职能,并向英国议会报告工作。在新的体制下,英国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仍然负责兽药和农药的欧盟监控项目,并在上述领域作为执法机关。
2.3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
美国在解决各种经济与社会问题中,使用最多的是法律手段,其次是经济手段,很少使用行政手段。但是,在对待食品安全问题上,他们却一反常规,设立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使用了非常严厉的行政手段来对付。该委员会的成员是农业部部长、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部长、科学与技术政策办公室主任、管理与预算办公室主任、环境保护局局长、商业部部长、总统国内政策助理以及国家政府重组联合会主席。前三者共同担任该委员会的主席。后来的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性的效果证明,总统食品安全委员会的成立,是确保食品安全非常重要的措施。
3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标准体系 3.1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体系
美国除了推广免耕农业技术,防止土壤侵蚀、推广无土栽培,提高蔬菜品质与安全外,更在综合治理农作物病虫害等方面,积累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经验。
从20世纪的70年代起,美国就开展了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研究工作,90年代以后,有了更大规模的推广普及。现在美国大部分农作物,包括小麦、玉米、水稻、大豆及蔬菜和果树等,都先后使用了综合防治措施。其结果是,防治成本比原来明显下降,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突出,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措施是一个知识集约型体系,是4大相互影响要素的科学组合。这4个要素是:决策支持系统、综合防治战略和战术选择、综合防治的实施与田间作物生态系统、生物学监控和环境监控,其中最基础的就是生物学监控和环境监控。3.2日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目前,日本农业标准数量很多,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标准体系。日本农业标准制定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起草标准。农林水产大臣根据需要委托有关单位起草农业标准草案。二是日本农业标准委员会(JASC)审议。审议完毕后,向农林水产大臣提出审议报告。三是标准的批准和发布。
农林水产大臣确认JASC审议的标准草案对有关各方均不会造成歧视后,将予以批准作为日本农业标准发布。从标准制定流程可以看出,透明度原则在这一流程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体现。其次,标准制定过程也充分体现了协商一致的原则。这一方面确保各相关方的利益都得到了考虑和体现,同时也确保JASC能够得到认可。3.3欧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质量安全标准和质量安全检测标准。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并予以强制执行是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首要的和最广泛的职能,也是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这些标准既包括生产过程中农业投入品的控制,对掺杂、掺假农产品的一般禁令,也包括农产品中不同化学残留允许量的具体限制,还包括产品标准和产品加工标准。
3.4荷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荷兰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健全,且涉及全过程,表现为链条式标准化控制,如奶业链条质量控制(荷兰语缩写KKM)在2000年初建立,主要是为了保证牛奶产品质量指标的实现。在荷兰几乎所有的牛奶产品都遵循KKM标准,主要涉及到兽药使用、动物健康、奶类生产程序、饲料、水、卫生、生产过程的消毒、残留量水平和环境等各个环节。KKM参与者所使用的饲料必须来自于具有GMP认证的厂家,使用的兽药必须经过GMP认证,并且要登记农户购买和使用兽药的其他具体情况。4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日本有机农产品认证与管理案例较为典型。日本农产品认证一般由中介组织承担。认证分为常规农产品认证和特殊认证,有机农产品认证为特殊认证。为了获得JAS标志,生产者可以向农林水产大臣指定或认可的认证机构提出申请,生产者自愿申请认证,如经有资质的认证机构(或认可的国外机构)认证,生产的产品符合JAS要求的产品,则可以允许产品贴上JAS标志。在对JAS法的修订中,确定了有机农产品及其加工食品的特定JAS规格标,通过检查来确定其是否符合规格标准。即使未贴JAS标志的产品,也须标有“有机栽培番茄”、“有机纳豆”或“有机红茶”等标志。另外,从外国进口的有机食品和本国产品一样,如果没贴有机JAS标志,就不许进口者销售。
5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建设 5.1日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日本农林水产省和厚生劳动省建有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负责农产品的监测、鉴定和评估,以及各政府委托的市场准入和市场监督检验工作。日本农林水产省消费技术服务中心设有7个分中心,负责全国47个都道府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调查分析,受理消费者投诉和办理JAS认证及认证产品的监督管理。地方农业服务机构与该保持机构紧密联系。厚生劳动省在全国l3个口岸设有检验所,负责对进口农产品进行检验。农产品进入市场后,由厚生劳动省所属的市场卫生检查所进行执法抽查并予以公布。此外,还有农林水产省的JAS认证产品符合性检查和生产者(农协)、销售者的自我检查,形成了从农田到餐桌多层面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5.2欧盟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目前,英国、丹麦和挪威的农产品检验检测机构都是第三方公正性的中介组织。ELLIPSESCIENTIFICGR0UP是英国最大的、具有领先地位的综合检测机构,检测范围包括食物、水、药物、动物、饲料、环境等。整个研究所投资超过l000万英镑,每年检测60万个样品,检测收入超过350万英镑。丹麦农产品检测工作由丹麦农业服务公司负责,农产品上市前,生产企业都主动向农业服务公司申请检测。农业服务公司不定期进行农产品抽查,如抽检不合格,由农业服务公司报政府取消行政许可,因此,入市前检测农产品已成为企业的自觉行动。
欧盟注重加强农产品监督检查。英国农产品管理机构在1400多家屠宰加工场派驻专职检查人员,每头牲畜在屠宰前必须经检查人员验明身份,且对加工过程进行监督,在确认符合要求后才发给合格证,准予销售。5.3美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
美国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现在对农药残留实施严格的行政监控。美国农药残留行政监控工作由国家环保局、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和农业部3个部门共同负责。环保局负责农药登记和农药最高残留限量的制定;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监督实施农药残留限量,并负责对进口和国内市场上的农副产品、加工食品中农药残留的监测;农业部负责畜禽产品和农产品产地农药残留监测,并负责组织农副产品农药残留情况调查,列出不同时期残留监测重点。农业部在50个州都有农药残留监测机构,在县级设有监督检查员,负责农药使用的监督和农产品样品的采集,农场在使用农药前必须得到监督员的许可。除了常规检测以外,美国农业部还负责一些有目的的长期定向监测。农产品农药残留行政监控是一项公益性任务,所以都是政府出资支持。6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6.1农产品信息可追踪系统建设
欧盟从l997年始建立了农产品信息可追踪系统。该系统能够从生产到销售的各个环节追踪检查产品,具有溯源功能。英国从2000年开始,英国农业联合会和全英4000多家超级市场密切合作,建立了严密的食品安全“一条龙监控机制”。英国公民在市场上购买的任何食品,如蔬菜、水果、肉类、奶制品等,如发现有问题进行投诉后,监督人员可以很快通过电脑记录找到这些食品的来源。丹麦为肉类加工食品建立了完整可靠的可追溯链条系统,即某种肉类生产而言,要求企业生产所用的原料都有原始来源记录、使用记录和流向记录,其制成品的运输、销售等环节也要有连续记录。
在可溯追踪信息系统建设时,许多国家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和农民组织的作用。英国农业联合会和全英4000多家超级市场联合,建立可溯追踪信息系统,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不加入协会的生产商其产品不准进入这4000多家超市。丹麦成立猪和屠宰联合会,从生猪养殖、屠宰和加工都实行了安全标准,95%以上的畜禽养殖和屠宰加工以合作社方式完成。
6.2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
许多国家十分重视公众的知情权,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也不例外,因而他们加大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工作。如英国《食品法》规定食品标准局对其检测所得的任何信息,除依法不得公开的外,其余都可向公众公布;同时,还可就有关农产品安全方面的消费者利益问题向公众提供建议。这种制度不仅有效地保护了公众的利益,而且在客观上使违法者商誉下降,也使其产品难于销售。6.3食品召回制度实行
食品召回制度,是指食品的生产商、进口商或者经销商在获悉其生产、进口或经销的食品存在可能危害消费者健康、安全的缺陷时,依法向政府部门报告,及时通知消费者,并从市场和消费者手中收回问题产品,或者予以更换,或者进行赔偿,或者采取其他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以消除缺陷产品的危害风险。美国产品召回制度是在政府行政部门的主导下进行的。负责监管食品召回的是农业部食品安全检疫局、食品与药品管理局。前者负责监督肉、禽和蛋类产品质量和缺陷产品的召回,后者负责管辖肉、禽和蛋类制品以外食品的召回。
第四篇: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现状
1.1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分析
我国现阶段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初级阶段,主要致力于保障农产品的供给,先吃饱,然后再吃好。这种发展的方式,只求数量不求质量正是由基本国情决定的。长期以来,我国都在不断地进行杂交水稻以及各种转基因农产品的开发创新,实现了农产品的平衡供给,不再有供不应求的现象,甚至有些时候还会有剩余。保障了人们吃饱的富足状态,也就慢慢开始追求质量问题,转基因农产品是否健康,运输的过程是否安全,什么时间采摘最合理,营养价值最高等等一系列问题也就扑面而来。在这些问题的压迫下,在人们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的情况下,怎么样才能在吃饱的前提下更高效的为人们提供健康的食品成了一个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农产品质量安全已经成为人们评价的标杆,质量关系着产量,如果质量出现问题,人们可能会大大地减少购买,同时增加对其他产品的购买,这就会打破原有的供给平衡。所以,必须要紧抓质量,强化管理体系建设,提升水平。[2]
1.2管理体系漏洞的具体分析
1.2.1农业监管不及时
我国现阶段很少有农产品质量标准的检测,虽然政策管理条例都存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都在延缓实行甚至不施行,造成了一些卫生安全不达标的农产品流入了市场。而且对于此方面的相关条例不够完善,甚至空白缺失,比如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的控制,以及农产品的等级分类标准的有关条例。国家的农业大多都是由农民支撑,并不是标准的集体化生产,所以造成的生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没有统一的生产模式,就无法生产出相同的农产品,依旧很难规模化集体化,这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1.2.2检测体系不完善
如上所说,产品种植不统一,差别各异,给检测带来很多麻烦。而且对于大多数的检测机构,都是免费进行检测,公益性的机构。而且支撑整个机构只是国家财政的拨款,根本没有什么企业可以进行资金的支持,所以导致了检测设备,实验室设施,技术指导的相对的落后,以至于无法更好地进行产品检测。
1.2.3检测人员匮乏
产品的检测是一项专业技术含量很高的工作,不过目前可以进行上岗的专业人才较少,专业素质和个人素质都有待提高,这些因素都导致了检测体系的不完善和落后。
2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措施
2.1提升安全管理的意识
安全管理首先要有一个框架,有一个答题的内容,然后进而形成一种理念模式,然后把这种理念模式深入贯穿到整个农产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中去,把整个团体都融合到这个理念中来,管理开展进行也要围绕理念进行。
2.2众人拾柴火焰高
众人主要是3个集体的代名词,一是农民,二是企业,三是政府,当农民、企业、政府协同发展,共同进步的时候才会出现更高速度的发展。从农民的角度看,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就是农户,所以在农户的阶段一定不可以忽略,农户决定着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而且也要结清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培养,以及对产品的包装宣传,毕竟人靠衣服马靠鞍,让农民更安全、高效、规范地进行农产品的生产。[3]从企业的角度看,企业生产排污影响环境的问题处处可见而且经久不衰,要严格控制企业的生产排污,比如二氧化碳的浓度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以及污水的排放会影响土壤的酸碱度。而且生产种子化肥农药的企业一定严格要求生产的质量,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应该制定一些管理的条例和处罚标准,加大资金的投入,尽量让农民的土地实现标准化的生产,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产分散的问题。
3结论
随着安全意识和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的质量安全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有了明显的改善,但还是应该继续努力,从各个方面造福国民,也可以造福人类,让我们的国家变成一个农业生产的大国、强国。
参考文献
[1]祁胜媚.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研究.扬州大学,2011
[2]邓国取,张朝晖.洛阳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河南科技大学学报:农学版,2004,24(2):73~75
[3]王锐.安全管理体系在农产品质量中的建设探讨.农技服务,2015,(12):54
第五篇:浅谈如何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浅谈如何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作者:张根良1 刘新发 高敏 钟吉林 钟瑞锋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7期
摘要:本文论述了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议。
关键词: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污染、农产品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问题日趋严重,特别是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多宝鱼、海南问题豇豆等事件的发生,对人类的健康已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因此如何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成为我国当务之急。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需要从源头抓起,这就要求各县(市)抓好当地的农产品生产,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以解决农业源头污染问题。2006年1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开始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出台为县(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同时也对县(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关于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为强化县级政府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尽快构建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城乡居民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现提出意见如下。1 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性
(1)《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出的要求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共八章五十六条,其中多次对县级以上地方政府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要求。《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县(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协调本行政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并采取措施,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也特别强调了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全程监管,切实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因此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
(2)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的需要
县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迅速,目前各县(市)关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的申请如火如荼,这就需要县政府农业部门对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提出具体要求,包括统一品牌和标准、统一生产技术规程、统一投入品管理、统一技术咨询服务、统一检测和销售等。新上的基地建设项目要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进行建设和发展,加强生产过程的监管,严格按《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生产过程中做好投入品使用记录,建立记录档案,实行严格的环境监测评价。
然而县级的农产品生产环境不容乐观,污染问题较为严重。一是一些农民没有按照生产规程安全、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造成农业面源污染;二是农药、肥料等超量施用、施用时期、施药方法不当造成人畜直接或间接中毒事件时有发生;三是三废排放、污水灌溉等对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堪忧。县级农业部门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面狭窄、手段落后,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执法体制不完善等问题突出;很多县农产品质量安(下转第153页)全检测无专门的机构,农产品生产分散且规模小,对生产过程质量监控难,生产者的标准化意识薄弱。这就迫切需要县级建立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3)县级本身特点属性决定
县级作为基层单位,要接受和完成上级一系列的对农产品的产地检测、农产品品质的检测,是最前沿的阵地,它的工作力度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把关问题。目前全国各省已建立了280多个农产品检测中心[1],但是农药残留问题还是屡禁不止,究其原因是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基础薄弱,检测技术落后,监督约束机制不健全,使许多认证后的品牌出现名不副实的现象,引发公共健康危机和突发性中毒事件,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要做到从源头抓起,实行从田间到餐桌的全面监管,就必须建立健全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县级农产品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农民安全生产意识不强,生产技术落后。由于农民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生产者的农产品安全意识不强,掌握的生产技术不全面,导致不能很好地掌握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甚至使用违禁农药。在生产技术上,仍有很大一部分生产者在实际生产过程中没有按照操作规程安全、合理使用农药,使用方法和技术不科学、不规范的现象还普遍存在,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的应用未得到普及。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监管。
(2)工作经费不足,体系建设人员缺乏。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涉及的面广量大,包括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监督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等都需要一定的工作经费。然而一直以来,县级(如高台县等[2])在这些方面的经费投入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设工作。由于经费不足、人员缺乏及政策法规不到位等原因,从而影响了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作的正常开展。
(3)基层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安全意识薄弱。自《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出台后,虽然各县政府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开展了一定规模的宣传,但一些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知识了解还不够,依法组织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的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群众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理解的广度和深度有待加强。
(4)执法主体责任机制不完善,缺乏联动性。县级部门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检查方面,布置尚不合理,缺乏统一的执法部门和执法管理机制,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职责不清、监管混乱、执法主体不明的局面。例如在对农资市场检查时,有农业、工商、质量监督、公安等多个部门参与,经常业务分工不清,长此下去,势必造成执法混乱、责任混乱、市场混乱。县级农产品体系建设的建议
(1)确立指导思想,明确主要目标
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立,首要任务是要明确指导思想,以及确定体系建设工作的主要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现行农业法律法规为基本框架,以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效实施为基本目标,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主要目标:根据各县基本县情,用若干年时间,使县、乡(镇)、生产单位构建和完善一套精简统一、布局合理、职能明确、运转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包括检测检验体系、安全监管体系、标准化生产体系、规范化流通体系等),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覆盖全程。
(2)成立领导小组,确保经费充足
因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县级政府要高度引起重视,加大经费投入,必须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和组织开展工作,并追究领导责任,才能确保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促进农业发展。领导小组一般以分管农业副县(市)长为组长,以农业主管部门主要领导为常务副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以农业主管部门相关站办工作人员为成员,统一领导和组织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工作。
(3)制定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制度
制度是行动的准绳,只有建立制度,才能“有法可依”。《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确立了八项基本制度,包括:农产品安全管理责任制度(第3、4、5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强制实施制度(总则第八条和第二章全部)、农产品产地管理制度(第三章全部)、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追溯制度(第20、25、33、37条)、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第39条)、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报告制度(第40条)、农产品质量安全分析和评估制度(第6、7条)、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制度(第七章全部)。各县(市)可以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关制度和本县情况具体制定适应本县特点和要求的相关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度。
(4)申请项目资金,建立农产品检测体系
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中,农产品检测是必须的。县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根据县情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检测站,使之具备基本的农产品质量检测能力。
(5)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农产品体系建设中,农产品监管也是必不可少的。加强监管,可以有效预防不合格农产品流入市场,保护公众生命安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是法律赋予的职责,也是顺应农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包括农业投入品动态监管、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规范化流通、农产品市场准入等方面。县级农业监管部门要建立相关方面的监管制度,加大监管力度,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对农产品在各项环节中的监督管理和执法检查。
(6)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和培训
广泛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全面提升社会公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良好氛围。县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重点加强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形成一支以乡镇农业技术人员为骨干,乡村农技员和示范大户、农业企业科技人员为主体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推广队伍,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和农业生产者的整体素质。展望
当前农业要不断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着力转向“绿色、高效、现代、科学”发展,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建设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既是政府坚持依法行政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推进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增产增效的具体体现;既是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提高政府公信力、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措施,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创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 王冬霞,张美玲,王瑞霞.浅议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J].中国食物与营养, 2005年3期
[2] 濮小英.高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状况与对策.农业科技与信息, 2008年16期作者简介:张根良(1983-),男,浙江,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办公室文秘和农产品检测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