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 新能源 环保 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9:31: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农村 新能源 环保 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农村 新能源 环保 调研报告》。

第一篇:新农村 新能源 环保 调研报告

[键入文字]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题目:新农村、新城市,低碳环保调研

学院理学院专业年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1001学生姓名李茂学号 1011126016指导教师谭顺日期2012.07.16——2012.07.29

摘要

21世纪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但同时也是环境污染高度二话的年代,经济的快速发展已经让环境受到极大影响。本次调研主要通过调查走访新农村现阶段经济的发展状况与环境的友好关系,进一步加深对环境的重视力度。同时对实际调研中发现的具体问题问题,加以组织化的分析,争取提炼出有价值的问题解决方案;其解决方案会作为参考方案,对当地环保局等单位“低碳环保”的工作得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关键字:

低碳 环保 太阳能 新农村

近50年的全球气候变暖主要是由人类活动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全球变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危机日益显现,使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巨大挑战。本次调查主要的任务就是深入调查城乡居民使用新能源产品,对生活及其社会的影响。而我们小分队则重点在农村展开调研。

当前,我国传统的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排放高,方便性差,影响环境卫生,严重制约农村现代化建设目标的实现[1]。据悉,在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中,农村人均能源消费量虽然不到城镇人均能源消费水平的1/3,但是由于农村人口基数较大,2004年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8.5亿t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2%。预计到2015年,我国农村能源消费总量将占到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1/2以上。未来农村能源需求能否得到有效保障,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的能源安全和农村的环境改善。

当前,我国农村能源行业包括太阳能热利用(太阳能热水器、热泵、采暖、制冷空调、太阳房、太阳灶等)、沼气(包括小型沼气发酵装置及配套产品、沼气综合利用配套设施及技术、大中型沼气工程技术及装备、沼气发电技术及装备等)、生物质能转换技术与装备(包括生物质直燃和气化发电、生物质固化、生物质液体燃料乙醇及生物柴油等)、小型电源(包括离网型太阳能光伏发电、离网型风力发电、微水电)、节能炉具(包括民用省柴节煤炉、炕、灶)和新型液体燃料(包括甲醇、轻烃、二甲醚等石油替代产品)。这些技术和产品不仅可以为我国城镇和广大农村提供可持续应用的高品位清洁能源和节能技术,缓解常规能源供应紧张局面,改善生态和人居环境,提高健康水平,还可以通过对以上各种可再生能源利用和节能技术的整合,发展生态种植和生态养殖,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帮助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升级,实现

良性循环发展[2]。

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能源现状,并提出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的必然性及重要意义,最后,根据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给出了促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措施和对策。

一、农村能源的现状和问题

农村能源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紧密相关,农村能源的发展状况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是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志。而当地农村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人均商品能源的消费水平很低。目前农村能源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浪费和短缺并存

我国在过去一段时间积极开展农村节能工作,但农村能源利用效率不高的问题还很严重。乡镇工业单位产值能耗比国有工业高出一倍以上。农村生活用能中,薪柴和秸秆等传统的生物质能的使用绝大部分采取传统炉具直接燃烧的方式,能源的有效转换率仅为10%—20%。

(二)农村能源消费对生态与环境的压力大

农村能源对生态与环境的压力来自开采和使用两个方面。目前煤炭在农村能源中占有很大比例,而农村一些小煤矿的开发不当给当地造成环境破坏的情况屡屡发生。薪柴作为农村生活用能最主要的来源,目前仍占20%左右,其过度采集是导致森林植被破坏的原因之一。在使用能源方面,燃煤烧柴释放出大量温室气体和污染物,也使得农村环境污染问题越发严重。

(三)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仍不完善

解决农村能源问题必须加快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建设的步伐。中国在建立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机制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政府到农民和相关企业,能源意识不强,造成了农村能源利用的低效和浪费。农村能源宏观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的问题,仍然比较严重。有利于农村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多元融资机制还没有形成,农村能源建设的投入严重不足。

二、可再生能源在新农村发展中的作用

我国的可再生能源资源绝大部分资源分布在农村。大力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不对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改善农村能源结构,保护森林植被

改善生态环境,制止森林过度采伐,必须解决农林区的烧柴问题。各地要根据农林区烧柴的需要,大力发展薪炭林,加快沼气、风力、太阳能、地热、煤炭、作物秸秆等其他能源的开发利用,普及改灶节柴、改煤节柴技术。从而保护农村资源,解决农村生活用能问题,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严峻形势,保障退耕还林还草战略的顺利实施实施。

(二)改善农村生活环境,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

我国农村商品能源地供给一直比较低,农民的很多家用电器因为电力供应不足而闲置,从而不利于各种科技信息在农村的传播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可再生能源有利于提高农村能源的自供率,农村能源供应的可靠性和稳定性,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三)发展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建设已成为各地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大力发展的农村可再生能源技术,如沼气发酵技术作为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的一种主要技术,在我国己得到较为广泛的开发利用,取得了很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沼气作为一种可再生洁净能源,不仅可以燃烧,而且可以用于照明;沼肥可以回田,增加土壤肥力;沼液可以浸种,还可以预防虫害。因而,可再生能源建设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三、农村可再生能源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一)我国农村可再生能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更新缓慢,开发规模偏小生物质能源利用来说,绝大部分秸秆、薪柴仍以直接燃烧为主,生物质汽化、炭化技术尚在部分农村试点应用,粪便资源大部分直接作肥料,用作沼气开发的数量,仅占可利用总量的很小一部分,太阳能利用虽己市场化,但还需进一步加强市场推广开发利用,地热能应用技术处于试点阶段。

2、技术开发体系与服务网络尚未形成。

从事农村能源工作人数少,缺少专业科技队伍,可再生能源技术在农村的推广困难,好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由于技术难以消化而难以进行实施;技术推广服务网络尚未形成,可再生能源资源一般较为分散,必须就地开发,就地使用,必须有技术服务、物资器材供应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专业服务网络。

3、可再生能源开发尚未纳入法制管理轨道,缺乏相应的保障激励政策。

农村能源机构所遵循的总体方针和相关政策、规划、计划都属于指导性质,缺乏相应的法规条例的强制作用,主管部门没有强制监督依据,其发展只能更多地取决于各方面的认识,因而发展缓慢;对可再生能源建设的战略地位缺乏足够认识,保障措施力度不够,致使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资源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农村能源产品的生产经营比较混乱,质量低劣的农村能源产品充斥市场,损害了消费者利益。对可再生能源技术推广工程、产品质量监督检测缺乏手段和法规依据,从而不能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影响了可再生能源事业的健康发展。

结束语

经过这段时间的调查研究,我们确实感受到淳朴的民风,也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困难。在整个调查期间,出现了很多从未预料的难题,但都在同队的帮助下顺利解决了,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一个人或许可以做完一件事,但只有在团队的情况下才能完成一个浩瀚的工程,团队的力量。

参考文摘

[1] 郑耀频.开发农村新能源建设“两型”新农村——对长沙市农村能源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J].中国乡镇企业,2010(1):40-42.[2] 曲春凤.关于发展农村新能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J].现代农业,2007(12):71-73.

第二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王世清副主席带领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组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发改委、科技局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制定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方案》,召开了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赴国轩高科、阳光电源、三川自控、国祯环保、同智机电等企业调研;还前往常州、无锡、宁波三地开展比较式调研,考察了广源热电、新誉集团、无锡尚德等企业。经调研组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12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发布;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大量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市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市出台了《合肥市—2012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 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而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三、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首先,我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满足消费需求。

支持应用项目建设。实施阳光学校(宾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农村推广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新光源led节能产品在城市、乡镇

景观照明和宾馆饭店等方面的应用,生产企业投资,节约电费由生产企业与使用单位分享,实行合同管理。鼓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安装大型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论证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必须进行一体化设计,市建设部门结合建筑节能工作,每年安排一批项目,通过市场驱动,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市电网企业要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提供并网的条件。根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市财政应给予资金补助。对能耗大、占地面积大的公益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和商业建筑,逐步强制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帮助推荐好的节能产品和实施方案;对城市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或预留管道以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循环水利用。借鉴“三市”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

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牵头领导: 王世清 调研组长: 石新民

调研组成员:金维平方 敏 李 保 张 红 金 萍 徐 易 王 勇 胡 斌 袁德跃 执笔人: 徐 易

附: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

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

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

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无锡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能力均为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

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

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无锡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能力均为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第三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王世清副主席带领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组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发改委、科技局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制定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方案》,召开了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赴国轩高科、阳光电源、三川自控、国祯环保、同智机电等企业调研;还前往常州、无锡、宁波三地开展比较式调研,考察了广源热电、新誉集团、无锡尚德等企业。经调研组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12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发布;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

第四篇:新能源调研报告

新能源出租车调查问卷调研报告

一、本次问卷共发出份,调查人,同意人数,不同意人数。汇总基本情况:

二、必要性

总体来看新能源车步入市场是个趋势。2022冬奥会即将到来,世界的目光聚焦张家口,相信新能源出租车定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展现在世界。

三、阻力、困难

目前来看其短板很多,诸如造价高、维护困难、续航能力差等等。

四、建议、意见及解决办法

建议、意见:

1、切忌一刀切。目前广泛在出租车领域推广需首先解决资金问题。升级新能源车首先需要额外多付大量资金,对于出租车来说负担很重。

2、召开出租车听证会,看看出租车的诉求。解决办法:

1、可以在现有出租车基础上逐步推行,比如第一年升级百分之三十的车辆,升级后的新能源出租车可以采用政府补贴或者固定地点优先进入等措施推行。

2、强制准入:出租车换新车或新增出租车只能购买新能源出租车。

xxx人民政府 2017.9.22

Zxb3239028@163.com

第五篇:关于新能源的调研报告

关于新能源与新能源专业的调研报告

一、新能源简介

新能源是指以新技术为基础,系统开发利用的能源,即人类新近才开发利用的能源,包括太阳能、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能、氢能、核聚变能等,是一种已经开发但尚未大规模使用,或正在研究试验,尚需进一步开发的能源。

1.太阳能

人类对太阳能的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早在2000多年前的战国时期,就知道利用钢制四面镜聚焦太阳光来点火;利用太阳能来干燥农副产品。发展到现代,太阳能的利用已日益广泛,它包括太阳能的光热利用,太阳能的光电利用和太阳能的光化学利用等。太阳能的利用有被动式利用(光热转换)和光电转换两种方式。太阳能发电是一种新兴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方式。

2.风能

在自然界中,风是一种可再生、无污染而且储量巨大的能源。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危机,各国都在加紧对风力的开发和利用,尽量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风能的利用主要是以风能作动力和风力发电两种形式,其中又以风力发电为主。

3.核能

利用核反应堆中核裂变所释放出的热能进行发电的方式。它与火力发电极其相似。只是以核反应堆及蒸汽发生器来代替火力发电的锅炉,以核裂变能代替矿物燃料的化学能。除沸水堆外,其他类型的动力堆都是一回路的冷却剂通过堆心加热,在蒸汽发生器中将热量传给二回路或三回路的水,然后形成蒸汽推动汽轮发电机。

4.地热

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1200℃~1300℃,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140℃。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

5.潮汐能

因月球引力的变化引起潮汐现象,抄袭导致海水平面周期性地升降,因海水涨落及潮水流动所产生的能量成为潮汐能。潮汐能是以势能形态出现的海洋能,是指海水潮涨和潮落形成的水的势能。

6.可燃冰

“可燃冰”是未来洁净的新能源。它的主要成分是甲烷分子与水分子。它的形成与海底石油、天然气的形成过程相仿,而且密切相关。埋于海底地层深处的大量有机质在缺氧环境中,厌气性细菌把有机质分解,最后形成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气)。

7.氢能

氢能在21世纪有可能在世界能源舞台上成为一种举足轻重的二次能源。它是一种极为优越的新能源,其主要优点有:燃烧热值高,每千克氢燃烧后的热量,约为汽油的3倍,酒精的3.9倍,焦炭的4.5倍。燃烧的产物是水,是世界上最干净的能源。资源丰富,氢气可以由水制取,而水是地球上最为丰富的资源,演义了自然物质循环利用、持续发展的经典过程。

8.生物质能

生物质能是太阳能以化学能形式贮存在生物质中的能量形式,即以生物质为载体的能量。它直接或间接地来源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转化为常规的固态、液态和气态燃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一种可再生能源。生物质能是世界第四大能源,仅次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根据生物学家估算,地球陆地每年生产1000~1250亿吨生物质;海洋年生产500亿吨生物质。生物质能源的年生产量远远超过全世界总能源需求量,相当于目前世界总能耗的10倍。我国可开发为能源的生物质资源到2010年可达3亿吨。随着农林业的发展,特别是炭薪林的推广,生物质资源还将越来越多。目前对于生物质能的应用主要是:生产沼气、压缩成型固体燃料、气化生产燃气、气化发电、生产燃料酒精、热裂解生产生物柴油等。

9.绿藻

当石油和天然气耗尽时,氢也许是一种理想的燃料,问题在于要找到一个廉价地生产氢燃料的方法,科学家称,这个问题的答案可能是一种普通的池塘绿藻。

目前,一升绿藻培养液每小时可以生产出3毫升氢气。研究人员认为,绿藻生产氢气的效率至少可以提高100倍,而这一点有待于技术的进一步提高。

二、新能源在我国的发展

与传统能源相比,在过去的五年,新兴能源产业的腾飞更加吸引公众的眼球。但主要是以核能、风能和太阳能为主,2009年,我国风力发电以不到一小时装机一台的速度在飞奔,2010年,光伏发电安装量已达到100万千瓦,是过去所有安装总量的3倍。

1.环境与政策共推风电飞速发展

中国风电的高速发展是从2004年开始起步,从2004年到现在,这几年一直都在以一个高速增长的态势在发展,应该说这个发展速度是跟我们目前的发展条件和基础相吻合。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披露的信息显示,我国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和东部沿海地带。事实上,除了自然环境,在“十一五”期间,政策的推动也是成就我国风电装机连年翻番的另一个动力。2006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正式实施,同年11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再次联合下发《促进风电产业发展实施意见》。一系列给力的政策,不仅为传统电力企业找到了调整的动力,也使民间资本纷纷大举进军风电领域,不断刷新风电发展的纪录。

2.太阳能发电迅速起跑

2005年,我国光伏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只有7万千瓦,到了2007 年,短短两年时间,光伏发电的总装机容量就达到9.5万千瓦,而一年以后的2008年,这一数字就被改写为14万千瓦,一跃成为全球第一。在刚刚过去的2010年,光伏发电全年新增装机100万千瓦,是过去所有光伏装机总量的3倍。

与风电产业一样,光伏发电的快速发展,也是得益于政策的推动。太阳能发电最主要是价格问题,也就是价格不合理;上网电价太低了,现在国内很多太阳能发电项目是发一千瓦时赔一千瓦时,这限制了太阳能产业的发展。为此,2009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准了内蒙古、上海两个太阳能发电项目,每瓦补助人民币4元,这也成为我国第一个最高额补助太阳能发电的案例。就在国家高额补助太阳能发电5个月之后,国家财政部、科技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了 《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决定在2~3年内,国家投入约100亿元财政资

金,加快支持国内光伏发电的产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并尽早实现光伏发电“平价”上网。伴随着扶持政策的连续发布,光伏企业的热情在过去几年也在不断升温。在中电联发布的“十二五”规划研究成果报告中预测,到2015年,我国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将达到200万千瓦,这也意味着,将在现有的数字上至少翻一番。

3.核能发展谨慎进行

核能源已日益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能源,在所有能源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在法国占到80%,在日本占到37%,在美国占到30%。由于经济快速的增长,造成我国特别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用电紧张,在快速解决用电问题的考虑之下,我国积极推动核能发电,并加紧兴建核电厂。我国的目标是:到了2020年,核能发电量将增加到四万兆瓦特,几乎是现有发电站发电量的六倍之多;核能发电量将占整个中国发电量的6%,约为现有水平的三倍。换句话说,在今后的十五年里,中国每年至少要兴建两座核电厂,等于是届时将有三十座核能发电厂。虽然日本核危机引发了人们对于发展核电的争论,但更多的专家认为我国发展核电不能因噎废食。

4.我国生物质能利用单一

我国生物质能资源量不小,目前年均产量相当于4亿吨标准煤,潜力可达到9亿吨。然而迄今全国生物质发电装机总量刚刚超过50兆瓦。限制生物质能利用的最主要瓶颈在于原料单

一、形态单

一、利用方式单一。现在的主要原料,如:秸秆,成本很高,占到了成本的60%以上。利用途径多为发电,车用、生活用的不多。如今液化生物燃料技术已趋于成熟,7-8吨生物燃料可加工1吨汽油或柴油,效率高于传统乙醇、丁醇燃料。因此未来生物质能的利用还是应以燃料为主,气态、液态、固态三种燃料形态可以共存。

三、我系新增新能源专业的可行性分析

随着国际能源市场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全球将掀起一场以“低碳经济”为目标的清洁能源革命。世界各国纷纷开始着力于新能源开发,并推动一些相关研究领域的发展,不管是赢利性还是非赢利性机构都有大手笔的投入,拓展了众多新型相关专业以及研究项目,并因此产生大量工作机会。

在我国,新能源产业迅速发展,然而推动新能源行业前进的人才供给却显得捉襟见肘。高素质专业人才和核心技术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我国当前新能源产

业的健康发展。据估算,到2020年在风电领域的从业人员就将会有几十万,其中包括几万名专业人员。根据《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2005-2020)》,在未来10年内,国家每年平均要开工建设5-8台以上的核电机组,预计每年对核电人才的需求有数千人,而全国每年相关专业的毕业生总量不超过500人。对于快速发展的太阳能产业而言,人才供应同样面临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加大新能源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以满足新能源产业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求。所以,与节能减排相关的新能源专业渐受热捧。

目前,新能源专业开设情况如下:

开设有核能专业的大学有: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海军工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海军工程大学、兰州大学、南华大学。

开设有可燃冰专业的大学有:中国石油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

开设与太阳能有关的专业的大学有:清华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开大学、河北工业大学、中山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理工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四川大学、武汉理工大学、郑州大学。

开设有风能专业的大学有:清华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沈阳工大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汕头大学。

开设生物质能源类专业的大学有: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中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南京大学、厦门大学。

目前,国内已经有乐山职业技术学院、天津轻工职院、武汉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职开设了新能源相关专业,我省高职院校开设新能源专业还滞后于全国。我系可根据世界能源以可再生能源为主体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家中长期能源发展规划对新能源及节能技术、环保科技的战略需求,以化工优势学科为基础积极构建生物质能专业,形成“大化工专业群”发展战略,专业群涵盖应用化工、精细化工、化学分析、造纸技术、生物质能及环境保护与污染治理技术6个专业。

四、参考资料

报告中数据摘自中国能源网()及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网站。

蒋成义 2011/4/4

下载新农村 新能源 环保 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农村 新能源 环保 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能源调研报告5篇

    调 研 报 告 一、调研背景 新能源,是相对于常规能源而言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科技水平情况下,新能源有不同的内容。当今新能源通常指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生物能、......

    新农村新能源问卷调查

    华北电力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 新农村新能源调查问卷 尊敬的村民朋友: 您好!我们是新农村新能源暑期社会实践团的成员,希望通过您了解一些关于新农村新能源建设的情况。因此希望......

    新农村调研报告(推荐)

    农民、农村、农业”问题是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为此中央连续几年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农业发展的重要性,并提出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庄整洁、......

    山东聊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山东聊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根据林市长要求,由市政府调研室、市经贸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

    巴彦淖尔市新能源发展调研报告

    巴彦淖尔市新能源发展调研报告 目录 未找到目录项。 巴彦淖尔新能源资源丰富,特别是风能、太阳能资源位居全区前列。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对新能源开发利用高度重视,广开思路、超......

    新能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对XX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新能源发电的调研报告

    新能源发电的调研报告 随着全球范围内能源危机的冲击和环境保护及经济持续发展的要求,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成为大多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21世纪能源发展战略的基......

    环保调研报告

    精选范文:环保调研报告(共2篇) xx年7月18日,州政协副主席xx带领州政协环资委部分委员分别到州环保局、州安监局进行调研。旨在通过调研,了解我州近年来在环境保护方面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