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聊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5 05:2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山东聊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山东聊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第一篇:山东聊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山东聊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根据林市长要求,由市政府调研室、市经贸委组成联合调研组,对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问题进行了全面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

对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如节能环保产业,在美国被称为“环境产业”,在日本则称“生态产业”。国家发改委在《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中提出,节能环保产业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涉及技术和装备、产品和服务。四川省经济委员会在《关于开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川经环资函〔2009〕931号)中提出,新能源产业是指新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和传统能源变革过程中形成的相关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以节能环保技术和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根据以上提法,结合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为: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9个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4个领域。

按照以上概念及范围,2008年,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共有企业66家,实现销售收入146.46亿元,利税24.38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40家,实现销售收入146.23亿元,利税24.35万元。新能源企业24家,实现销售收入5.14亿元,利税7576万元。节能环保企业44家,实现销售收入141.32亿元,利税23.62万元(有2家企业既为新能源企业,又为节能环保企业)。受资料限制,太阳能利用、地热能利用、沼气利用、污水处理、垃圾处理等项目,以及有些企业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项目难以统计入内。全市现有太阳能利用面积38.5万平方米,沼气年利用量3960万立方米,污水处理能力39万吨,垃圾处理能力800万吨。

从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从行业分布看,主要集中在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品制造两大领域,其他领域所占比重较低。2008年,循环经济、节能环保产品制造两大领域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12.87亿元、22.73亿元,占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比重分别为77.07%、15.51%,两项合计所占比重达92.58%。其他领域所占比重较低。(见表1)。

表1 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各领域销售收入及占比

主要领域情况如下:

1、太阳能。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太阳能光热产业。包括莘县三元太阳能公司、聊城聚源太阳能公司等6家企业,目前已形成年产1.2万台太阳能热水器的生产能力。2008年,有4家企业投入生产,共实现销售收入4.55亿元。二是太阳能光伏产业。目前正在建设的项目有2个,分别为聊城安杰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山东三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

2、生物质能。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生物质发电。包括国能高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国电聊城生物质电厂(冠县),总装机容量45MW,年发电3.65亿千瓦时(折标煤13万吨),消耗秸

秆近40万吨。2008年仅国能高唐生物发电有限公司投入生产,实现销售收入1.09亿元。二是生物柴油生产。包括山东齐鑫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已建设和正在建设生物柴油项目可实现年产生物柴油15万吨。2008年仅山东齐鑫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入生产,实现销售收入7200万元。三是农村沼气。

3、地热能。我市开发建设了天沐温泉等地热温泉休闲会所4处,地热利用小区5处。聊城华诚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利用地热泵技术开发设计了地源空调。受资料限制,该领域经济指标难以统计。

4、风能。现有企业1家,为山东鲁科风能设备有限公司,正在建设年产300台套2兆瓦直驱永磁风电设备。

5、煤的清洁高效利用。现有企业1家,为山东东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型煤粘合。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810万元。

6、新能源汽车。包括时风集团电动汽车、中通客车集团的混合和电动力客车、山东中融电动车有限公司的电动汽车、莘县鲁雁机械有限公司的电动四轮车等。2008年,共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

7、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包括山东冠洲股份有限公司、阳谷华润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聊城华诚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碧水蓝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等9家企业,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

8、节能环保产品制造。主要包括时风集团自主研发的单缸环保节能发动机、山东高开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生产的高节能型变压器、山东燎原发光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发光材料及制品。2008年,三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22.73亿元。

9、循环经济。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以泉林纸业、茌平纤维板生产为代表的秸秆、枝丫材的综合利用。2008年,泉林纸业相关销售收入68.83亿元;主要纤维板生产企业7家,销售收入

7.88亿元。二是以聊城山水水泥、祥光铜业、茌平信发三利环保为代表的煤矸石、粉煤灰、氧化铝赤泥、冶炼废渣等工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共有建材企业9家,2008年销售收入4.02亿元;提取氧化铁粉、矿砂、金、银等成份企业3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4.41亿元。三是以茌平信乐味精、凤祥生物科技为代表的对工业废液废气的综合利用,共有企业6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5.91亿元。四以山东三山集团有限公司、茌平方正铝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再利用企业3家,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21.17亿元。

(二)从企业规模看,骨干企业地位突出,其他企业所占比重较低。全市66家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中,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分别为泉林纸业、时风集团,2008年这2家企业共实现销售收入92.13亿元,所占比重达62.9%;1亿元-10亿元的企业13家,5000万元-1亿元的企业11家,1000万元-5000万元的企业8家,1000万元以下的企业12家,另有20家企业去年没有投产。

(三)从产业发展前景看,有一大批项目正在建设,节能环保产业正在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66家企业中,有20家正在建设或于今年投产。今后几年,正在或计划建设的主要项目有:时风集团总投资100亿元,年产100万辆电动车项目;泉林纸业投资109.8亿元,建设200万吨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129亿元,税收10亿元;冠县经济开发区的三融工业园项目,包括年产30万吨改性燃料、年产8000立方SCR脱硝催化剂、年产300台套2兆瓦直驱永磁风电设备、10兆瓦光伏太阳能电站等4个项目,建成后可实现销售收入近60亿元;山东东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2008年销售收入5810万元,2011年预计可达10亿元。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总体来看,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总体规模不大。据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目前,全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2000多家,实现工业增加值近1300亿元。与全省相比较,我市无论企业家数,还是产业规模都明显偏小。二是企业规模小。除几个大企业外,绝大部分企业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不高。三是结构不合理。突出表现为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业发展滞后。2008年仅实现销售收入1.68亿元。四是创新能力弱。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绝大多数应为高新技术企业。但从我市看,不少是传统企业。有些企业虽然为高新技术,但多数靠引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很少。

二、发展条件和面临的形势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具有丰富的资源条件。一是农业资源。我市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基础较好,农副产品资源丰富。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味精、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形成可综合利用的工业废弃物;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造纸、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特别是电力、氧化铝、电解铝、阴极铜等重化工业的发展,煤矸石、粉煤灰、氧化铝赤泥、电解铜废渣等工业废弃物大量增加。综合利用就能变废为宝,反之就会污染环境。从目前看,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可以说,这些工业废弃物为我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资源。三是地热资源。我市地热资源丰富,日可供水量8000立方米,为地热供暖、供热水,地热种植、养殖,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等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四是煤炭资源。我市煤保有储量240亿吨,正在准备进行开发;同时处于山西、河北煤炭进入山东的“枢纽”位置,为我市发展煤的清洁和高效利用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是战略性先导产业,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一是新能源产业。传统的石油资源按目前的速度开采下去最多还有50年左右的时间就将枯竭,煤炭也不过100年左右。因此,世界各国将目光投向了可替代能源,其中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发展最快,产业前景最好。近几年世界风电年增长率达27%,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等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成本也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我国新能源发展步伐加快,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预计到2050年,我国使用新能源的比重有望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45%。二是节能环保产业。据国家环保总局初步测算,“十一五”期间,我国全社会环保投资预计达到13750亿元,环保产业可望保持15%至17%的增长速度。今后一个时期,我国节能环保既面临着来自国际社会的碳减排压力,又面临着国内空气质量、水资源环境、固废处理状况的环境压力,对节能环保产业的支持力度必然会继续加强。从我市看,以重工业为主工业结构,必然会造成环境污染和工业废弃物的大量排放。要建设生态文明市,为群众生产生活创造良好环境,也应当加快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

(三)具有一定的科技支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备了一定的科技基础。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建设了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到去年底共引进企业26家,毕业企业11家,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全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达到35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16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93家,2008年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到24.43%。二是具有产学研结合的优势。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强同高校院所的合作,与西安交通大学、聊城大学等建立了全面合作关系,不少企业与高校院所进行科研项目对接,签订了合作协议。三是具有临近京津、济南等大城市的优势。我市距离京津、济南较近,又加入了环渤海市长联席会,属济南都市圈的范围,完全可以利用这些中心城市的科研优势,加强科技合作,加快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如目前正在冠县建设的山东三力环保工程公司、山东力润新能源有限公司、山东鲁科风能设备有限公司,均为总部设在济南的山东三融集团下属企业。

(四)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对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和省高度重视。8月9日,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孙勤透露,我国预计将在年内制定完成新能源产业发展规划。8月15日,国家发改委有关负责人透露,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最快有望年内出台。从全省看,5月份,省经贸委、省节能办出台了《山东省关于加快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2011)》、《山东省关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9-2011)》;6月份,省政府又出台了《关于加快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三个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提出了明确的支持政策。可以说,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着良好的机遇。

三、发展设想

(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快建设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的奋斗目标,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人才为支撑,抓住培育骨干企业、高成长性中小企业、重点产业基地(园区)三个重点,着力培育循环经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节能环保产品制造等四大特色领域,积

极拓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洁净煤、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等四大新兴领域,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尽快成为全市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为生态文明市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力争突破900亿元,年均增长30%左右。新能源占全社会能源消费的比重提高到5%;建成1-2个新能源利用量占能源消费总量8%以上的示范县,建成1-2个节能环保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和省级技术研发中心2-3个,山东省著名商标3个,国家和省名牌产品3-4个;新能源在城市建筑普及应用率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市场占有率均达到30%以上;产业服务中介机构达到8户以上。

三、发展重点

重点培育10家骨干企业、20家高成长性中小企业、5个重点产业园区,着力在8大领域实现突破。

(一)培育10家骨干企业。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骨干企业。当前,应重点抓好时风集团(电动乘用车和节能环保发动机)、中通客车(混合动力和电动力客车)、泉林集团(秸秆综合利用)、祥光铜业(矿渣、废气综合利用)、凤祥生物工程(废弃物综合利用)、聊城山水水泥(粉煤灰综合利用)、莘县三元太阳能(光热设备制造)、国能高唐生物发电、山东信乐味精(废弃物综合利用)、茌平县信力达木业有限公司(枝丫材综合利用)等10家企业的发展。

(二)培育20高成长性企业。对于科技力量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阔的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使其尽快成长壮大,成为全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当前,应重点抓好5大领域、20家企业的发展。一是生物质能。企业2家,为山东齐鑫能源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物柴油)、山东生物柴油有限公司。二是风能光能。企业5家,为山东鲁科风电设备有限公司、聊城安杰新能源发电有限公司(光伏风能发电站)、山东东阿奥星太阳能科技有限公司(光热设备制造)、聊城龙普太阳能工程有限公司、聊城聚源太阳能有限公司。三是节能环保产品生产。企业4家,为山东燎原发光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东阿创新科技有限公司、山东三力环保工程有限公司(脱销催化剂)、山东高开变压器制造有限公司。四是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企业8家,为山东碧水蓝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聊城华诚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山东坤霖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聊城华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金泰节能科技有限公司、聊城捷达节能服务公司、聊城环保设计院、阳谷县华润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五是循环经济。企业1家,为山东信发三利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氧化铝赤泥综合利用)。

(三)培育五大重点产业基地(园区)。根据我市资源和产业特点,抓住产业转移有利时机,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点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园区)。从目前看,应抓好五大产业基地(园区)的发展。

1、高唐县。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规模较大,2008年实现销售收入71.22亿元,占全市的48.6%。时风集团的电动汽车、单缸发动机、废铁屑综合利用,泉林纸业的麦草浆造纸、40万吨废液复合肥等已形成较大规模,在国内同行业居于重要地位。

2、聊城经济开发区。目前,已有山东聊城市聚源太阳能有限公司、聊城龙普太阳能工程有限公司、山东燎原发光科技有限公司、山东碧水蓝天环境工程有限公司、聊城市宏德新型建材有限公司、聊城市大中肥料有限公司、优艺(聊城)水处理有限公司等7家节能环保企业,产品包括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路灯、蓄光自发光标志牌、污水治理、烟气治理、人工湿地建设、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和污水处理等方面,2009年预计销售收入9000多万元。虽然总体规模不大,但企业数量较多、产品范围较广,科技水平较强。随着这些企业的发展,以及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的加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有望在开发区集聚,形成规模优势。

3、冠县经济开发区。核心是三融工业园。该园由山东三融集团投资建设,总投资14亿元,占地面积800亩,共包括四个项目,分别为年产30万吨新型改性燃料、年产8000立方脱硝催化剂、年产300台(套)2兆瓦风力发电设备和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随着该工业园的建设,可以进一步促进相关产业的集聚,形成产业优势。

4、茌平经济开发区。以纤维板、建材、赤泥综合利用为特色。目前,以枝丫材为原料的纤维板生产企业发展到10余家,木地板生产企业近40家;以粉煤灰为原料生产建材企业规模较大的5家,年生产粉煤灰砖10亿多块;以赤泥为原料的生产氧化铝粉、矿砂等产品的企业3家。该园区以信发集团为核心,已基本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5、凤凰工业园区。目前,已有山东坤霖环保科技公司、华诚节能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聊城华宝节能科技有限公司、山东高开电器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主要产品包括脱硫除尘设备、污水处理装置及药剂、燃煤锅炉燃水节能装置、电动汽车、地源热泵、节能电器等。2009年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5亿元。随着对东昌府区工业经济发展支持力度和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有望形成聚集优势。

(四)培育8大重点领域。根据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趋势,立足发挥自身优势,全市应着力培育循环经济、新能源汽车、太阳能、节能环保产品制造等四大特色领域,使其成为聊城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拓展生物质能、地热能、洁净煤、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等四大新兴领域,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循环经济。以造纸、纤维板生产企业为重点,抓好农业秸秆、枝丫等的综合利用。加快推广利用粉煤灰生产建材产品成熟技术,鼓励支持利用粉煤灰造纸技术的应用,继续扩大粉煤灰的综合利用。支持企业开发氧化铝赤泥综合利用技术和装备。积极推广建筑垃圾综合利用,大力推广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处理成套技术设备,抓好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鼓励和支持企业生产节能建筑材料,使用技术和产品。加大再制造技术的研发力度,扩大再制造产品范围,大力发展发动机、变速箱、发电机、起动机、转向器等产品再制造。研发推广废旧轮胎、电子仪表等的再制造技术,加大再制造产品的推广应用力度,引导企业购买、使用再制造产品。

2、新能源汽车。鼓励汽车生产企业研制和生产纯动力、混合动力、燃料电池等新能源汽车,鼓励和支持汽车新能源装备和配套设备的制造。

3、太阳能。围绕太阳能光热、光伏两大产业,延伸产业链,加快推广成熟适用光热产品,大力研发光伏技术产品,实现光热、光伏产业协调发展。一是提升太阳能光热产业水平。加快太阳能光热利用与建筑一体化步伐,大力推广与建筑有机结合的太阳能供热、制冷技术,积极开发标准化、通用型太阳能热水系统组件,扩大光热应用领域。重点发展热管型集热器、平板型集热器、内置金属流道玻璃真空集热管、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等产品。围绕太阳能光热利用配套,引导发展贮水箱、保温发泡材料、密封圈、电气元件等产品。二是大力发展太阳能光伏产业。鼓励自主研发高效太阳能电池制造等技术。重点发展单晶硅太阳能电池片、非晶硅薄膜太阳能电池、建筑用太阳能电池组件、光伏发电控制系统、太阳能灯具等。建设一批光电建筑一体化的太阳能并网光伏发电站和景观照明示范工程。

4、节能环保产品制造。以机械、汽车制造等产业为重点,积极鼓励企业研发节能技术和装备,发展节能环保产品。

5、生物质能。加快建立生物质能技术研发平台,积极发展以秸秆、废弃油脂为原料的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等产品生产。建设一批农村秸秆气化、沼气综合利用示范项目,扶持一批生物质能装备制造项目。

6、地热能。积极研究推广地源热泵技术,开发生产热泵空调、无机超导热管和地热测评软件等地热供热制冷产品。积极发展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实施地热与建筑一体化项目,鼓励支持地热技术设备产业化推广项目。

7、洁净煤。结合我市地下煤炭能源情况,尽快利用煤炭气化、液化技术生产煤炭燃料。支持煤炭清洁生产利用设备的研制和生产。鼓励发展高参数、高效能、超临界清洁化综合利用发电,适时建设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系统。在煤气消耗集中的钢管制造业聚集区,集中建设煤炭气化工程。

8、节能环保技术设备和服务。以污水处理厂为重点,积极发展中水回用、污泥利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生产相关技术设备。积极发展农业节水灌溉、工业循环利用、蒸汽冷凝水回收利用装置。推广燃烧过程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同步控制与治理等防治技术,加强烟气脱硫除尘等技术和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开发新型环保材料药剂、高效生物填料和专用催化剂。鼓励和支持企业研发电网智能调度、智能化变电站和智能化设备的关键技术,研制和生产电网智能化改造的配套产品。按照精、专、强的目标,培育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咨询、设计、评估、检测、诊断、培训专业服务机构,发展以合同能源管理和清洁发展机制为主要形式的服务。

四、保障措施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增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后劲。要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

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行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鼓励发展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 优先纳入政府采购。鼓励我市企业优先使用本地企业生产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设备。积极争取国家、省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实施一批重大产业示范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阳光学校(宾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鼓励开发农村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光伏产品在城市、乡镇景观照明等方面的应用,支持在公益性建筑安装兆瓦级并网型光伏发电系统。落实好国家节能节水和环境保护专用设备企业所得税优惠及企业技术创新奖励等优惠政策。指导企业按照清洁生产机制,参与国际碳交易。

(二)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加大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投入。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 鼓励各类金融、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公司加大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投入,广泛吸收社会资本参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尽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全市金融机构要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积极进行信贷产品创新,加大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部分条件好、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骨干企业,纳入上市后备资源库,实施重点培育。通过改制、资产重组、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优化法人治理结构,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企业实现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自身高效、快速发展。积极支持、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借助其技术、资金、管理、人才、市场等方面的优势,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三)加快技术创新,增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加强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大专院校的联合,在核心技术领域开展深层次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开发利用,组织实施重大技术装备研发和产业化示范,提高技术装备的自主创新水平和制造能力,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开发一批具有自主产权和市场前景广阔的产品,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品牌。在科技研发资金使用、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上,对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企业予以倾斜。

(四)实施人才工程,培养造就一批专业人才。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培训机构。大力引进高新技术人才,鼓励企业招聘高学历的科研和管理人员,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建立开发人才资源的有效机制,完善企业员工培训制度,采用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培养多层次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专业人才,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组织管理和技术水平。

(五)加强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提升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水平。组建节能环保产业协会,建立中介服务平台,鼓励发展工程建设、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为主的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强化行业指导,规范服务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贯彻落实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品性能、能效标准,规范产业发展。

(六)强化组织协调,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发展。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对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服务。各级节能主管部门要将推动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调度管理范围,建立综合协调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及时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加强监督考核,逐步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情况纳入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考核范围。认真落实《节约能源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依法强化行业监管,加大执法力度,保障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发展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重要意义,形成有利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各级发改、经贸、财政、建设、科技、农业、水利、环保、税务、工商、质监、统计、教育等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加大工作力度,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共同推动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第二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王世清副主席带领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组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发改委、科技局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制定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方案》,召开了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赴国轩高科、阳光电源、三川自控、国祯环保、同智机电等企业调研;还前往常州、无锡、宁波三地开展比较式调研,考察了广源热电、新誉集团、无锡尚德等企业。经调研组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12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发布;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

第三篇: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王世清副主席带领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组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发改委、科技局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制定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方案》,召开了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赴国轩高科、阳光电源、三川自控、国祯环保、同智机电等企业调研;还前往常州、无锡、宁波三地开展比较式调研,考察了广源热电、新誉集团、无锡尚德等企业。经调研组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合肥市—2012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发布;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大量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市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市出台了《合肥市—2012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 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而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三、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首先,我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合肥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满足消费需求。

支持应用项目建设。实施阳光学校(宾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农村推广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新光源led节能产品在城市、乡镇

景观照明和宾馆饭店等方面的应用,生产企业投资,节约电费由生产企业与使用单位分享,实行合同管理。鼓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安装大型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论证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必须进行一体化设计,市建设部门结合建筑节能工作,每年安排一批项目,通过市场驱动,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市电网企业要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提供并网的条件。根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市财政应给予资金补助。对能耗大、占地面积大的公益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和商业建筑,逐步强制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帮助推荐好的节能产品和实施方案;对城市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或预留管道以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循环水利用。借鉴“三市”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合肥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

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牵头领导: 王世清 调研组长: 石新民

调研组成员:金维平方 敏 李 保 张 红 金 萍 徐 易 王 勇 胡 斌 袁德跃 执笔人: 徐 易

附: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

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

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

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无锡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能力均为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

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常州市情况

常州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常州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常州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无锡市情况

无锡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无锡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无锡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

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宁波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宁波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宁波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常州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常州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常州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常州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无锡市自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无锡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无锡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无锡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宁波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常州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常州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无锡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能力均为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慈溪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第四篇:新能源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对XX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

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整体竞争力、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近年来,XX市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立足全市、全省、全国实际,调整和完善了新能

源产业发展的思路,明确了新能源产业定位,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产业布局,推进了新能源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可持续发展。

二、新能源产业发展现状

(一)园区建设已初具规模。近年来,我市以工业园区、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为载体,突出主导产业,加大资金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和聚集度,真正发挥了园区培育企业集群、打造工业增长极的平台作用。XX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区和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建设取得明显突破。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目前已编制完成了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报告、水资源评价报告;水、电、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实现了初步配套。已引进以太阳能光伏发电为主的企业15家,累计完成投资XX亿元。XX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充分发挥园区产业集聚的优势,以打造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色照明装备)为核心,重点构筑新能源循环经济产业链,大力发展光能、风电上下游关联产业,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和产业资本,已开工建设重点项目25项,总投资46亿元。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积极探索投融资渠道,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全力推进集聚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集聚区承载吸纳能力,一批国字号能源巨头和制造业领军企业相继落户,共引进项目20多项,总投资达XX亿元。

(二)光伏产业发展迅速。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甘电投1MW示范电站项目、甘电投10MW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一期10MW光伏、中节能二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已建成投产。甘肃昱源矿业有限公司年产6万吨氟化氢一期2万吨生产线项目、中国风电集团武威9MW光伏发电项目、中电国际特许权招标项目正在抓紧建设。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华电红沙岗1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红沙岗9MW光伏发电等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浙江正泰一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常州天合红沙岗50MW光伏发电项目、华电三期40MW光伏发电项目、甘肃汇能红沙岗二期50MW光伏发电项目、北京能源5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电力武威30MW光伏发电项目、中国国际能源50MW光伏发电项目、四川光量新能源有效公司50MW高倍聚光及光伏发电、100MW光伏制造等项目正在抓紧建设。

(三)新能源装备制造、风电发展态势良好。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已签约的光伏组件项目规模达2050MW。规划到2015年,将形成年产1500MW光伏组件、1000MW逆变器的能力。引进的荣宝照明科技有限公司年产2万只LED太阳能路灯生产线项目、武威海润光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500MW光伏组件项目、湘电风能(甘肃)有限公司年产200台套2.5MW及以上风电装备制造项目、宁波百事德武威久源光伏构件发展有限公司年产300MW支架及100MW光伏组件生产线项目等20多个项目已开工建设。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中广核一期49.5MW风力发电等项目已成功并网发电;中广核二期49.5MW风电项目、大唐新能源49.5MW风电项目、武威洁源红沙岗58.5MW试验风光互补项目、常州天合49.5MW风电项目等正按计划进度抓紧建设。

(四)生物质能运用前景广阔。生物质能是世界上使用最为广泛的新能源,能够有效缓解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压力。目前,武威市的生物质能利用处于初级阶段,主要是农村沼气。农村沼气的应用,起步较早,技术较为成熟,采用集中或分散式的处理系统建设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今后开发生物质能燃料、利用生物质能发电前景广阔。

三、新能源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大唐武威新能源一期20MW光伏发电项目、特变电工9MW光伏发电项目、中节能三期130MW光伏发电项目、国电甘肃59MW光伏发电项目、中广核50MW光伏发电项目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

(二)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新能源产业是一个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部分企业由于自主开发能力较弱,资本积累缓慢,融资难问题比较突出,直接影

响了项目建设进度和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

(四)产业链条发展不完善。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太阳能光伏发电、风能发电、LED节能照明等已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的新能源产业集群。但整体上仍处在产业链片段发展阶段,上下游企业衔接不紧密,企业间的关联性较弱,缺乏专业化分工协作和密切的经济联系。

(五)电网建设相对滞后

。电网建设的相对滞后成为制约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主要表现在电网的通达性、安全性和可靠性未能得到有效保障。随着金太阳新能源高新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等园区的建设,急需建设新能源电力输入输出配套设施。

四、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对策建议

依据未来新能源发展趋势及武威实际情况,加快新能源发展步伐,必须充分利用国家重点扶持新能源产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契机,抢抓机遇,乘势而上,顺势而为,实施规划带动、园区集聚、项目拉动、科技推动、政策驱动的战术举措,多方位推动新能源产业向纵深发展。

(一)科学谋划定位,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发展。在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宏观引导,立足国家产业政策,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在分析产业现状、行业优势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围绕风能、太阳能资源富集的优势,明确产业空间布局和发展重点,确定集群发展的主攻方向;要科学制定新能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使之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适应,与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相衔接,要按照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思路,打破城乡和行政区域界限,统筹规划新能源产业集群布局,科学定位新能源产业园区功能,实行相对集中的开发建设,注重引导产业内部专业化分工和横向配套协作,形成区域分工有序、相互协作、前后配套、链接紧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要通过制定切实可行的新能源产业发展政策,加快生产要素的集聚和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新能源产业结构不断升级和优化,实现新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快园区建设,搭建新能源产业发展平台。工业园区是推动生产要素集聚的重要载体,是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招商引资的战略平台。武威市工业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吸引工业要素的空间集聚和产业提升,是加快产业集群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成功之举。在园区建设上,要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生态环保”的原则,点线结合、横纵拉伸,合理调整产业内部分工,使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相互衔接;要完善提升园区基础设施,突出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创造良好产业集群发展环境,培育一批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重点园区,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优势企业;要坚持主导产业引领关联产业、主导企业带动配套企业,以合理布局项目和完善产业体系为主线,鼓励新能源企业向园区集中;要改善和优化园区投资环境,规范简化各类审批手续,推行“一企一策”和“一站式服务”,增强园区的集聚效应,把园区打造成新能源产业集群发展的服务高地、政策洼地、创业福地、投资宝地。当前要重点抓好四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一是加快推进金太阳新能源高新集中区建设。充分利用该区域连接东西的交通优势和330千伏变电站开工建设的并网条件,在312国道、高速铁路及连霍高速公路两侧建设若干光伏发电示范项目,为武威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建设树立样板和标杆。二是加快推进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重点构建“4+3+2”产业发展体系,打造以新能源装备(光伏装备、光热装备、风能装备和绿色照明装备)为核心,以常规装备(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和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为辅助的循环产业链,配套发展以现代物流业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和以房地产为主的消费性服务业。三是加快推进民勤红沙岗工业集中区建设。重点引进发展风电产业和光伏发电产业,最终形成风光互补,全天候连续发电示范园区,力争形成民勤城东工业园区高载能产业的电源供应基地。四是规划建设天祝松山滩风电产业园。尽快开展该区域测风评估工作,以风电项目为依托,配套完善电网设施,力争在“十二五”末将松山滩建设成为百万千瓦级的风电产业园。

(三)实施项目带动,延伸新能源发展的产业链条。一是要以科学的方法精心谋划项目。紧紧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围绕壮大新能源主导产业,积极谋划、储备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性强的大型光电、风电产业项目。二是要以创新的方法破解项目发展瓶颈。项目建设的两个关键因素,就是土地和资金。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创新工作方法,切实解决这两大难题。在土地方面,要积极研究政策,利用好政策,寻求增加建设用地途径,充分利用荒漠土地资源丰富的优势,确保用地供给。在融资方面,要按照BOO(即:建设—拥有—经营)、BOT(即:建设—经营—转让)、DBFO(即:设计—建设—融资—经营)等多种项目融资模式解决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着力提高市场融资、提高资金运作水平,政银企三方要合力共为。三是要抓好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支撑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光电、风电重大项目,着力抓好一批生物质发电、生物质制气、生物液体燃料、生物质固体成型燃料等重点项目。对正在建设的项目要注重科学运作,制订详细工作推进计划,设定时间节点,最大限度加快项目建设进度。要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方案,一个部门,一包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对各项目单位进行了责任捆绑,千方百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对签约项目,要做好跟踪协调服务工作,尽快促进项目落地建设;对已建成的项目要抓好投产运行工作,使其尽快建成发挥效益,推动产业链向两头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力争在产业集群发展上取得量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四是要大力培育引进一批新能源装备制造项目。大力引进太阳能发电和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装备项目,打造集高端装备及零部件与太阳电池及组件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光伏电站和太阳能热电站输出于一体的太阳能产业链;大力引进风电整机制造项目,打造集关键零部件制造、系统集成、风电场开发与服务于一体的优势产业链,着力解决风电并网运行管理问题。

(四)加大科技投入,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要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形成与企业自主创新、技术改造相适应的激励机制,增强新能源产业核心竞争力。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校、研究中心的合作,引进和培养一批新能源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和高素质产业工人,加快自主创新步伐,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鼓励支持重点骨干企业建立高标准的技术开发中心,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提高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产业集群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形成“生产一批、开发一批、储备一批、研发一批”的产业科技创新梯次格局,加快创新成果转化和新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创新,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培育国家名牌产品,鼓励新能源产业积极培育区域产品综合品牌,提高区域品牌竞争能力,培育提升产业集群整体竞争优势。

(五)抢抓政策机遇,全力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推进新能源产业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配套的政策支撑、优质的服务跟进和强有力的组织推动。一是政策上倾斜。要牢牢把握中部崛起、东部产业转移和国家扩大内需带来的重大历史机遇,积极落实国家在资源、财政、投资、金融、税收、土地等方面的特惠政策,制定出台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构建完善的政策支撑体系,以优越的政策环境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特别是对引进的重、特大新能源项目、高科技项目、龙头型项目要给予特殊政策;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在融资运作上的杠杆效应,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对标志性工程和新能源重点项目进行引导和扶持;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对符合国家政策规定的新能源项目,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提供融资支持。二是服务上跟进。强化信息捕捉,加强与上级部门的联系沟通,及时掌握国家、省上有关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政策导向和项目申报信息;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建立政府、社会共同推进项目的开发模式,谋划、储备、引进一批对新能源产业发展有重大带动作用的示范项目;早抢早抓快跑,第一时间向项目申报单位提供信息,第一时间组织申报项目,努力提供项目争取的命中率;加强项目跟踪落实,对已上报争取的新能源项目,指派专人负责盯办,积极衔接落实。三是组织上强化。要强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加强新能源开发队伍力量,统筹协调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项目审批、技术指导、要素供给、协调服务、优惠政策落实等事项,合力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

第五篇:关于加快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主席会议部署,在王世清副主席带领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组从4月下旬开始,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研活动。听取了市发改委、科技局关于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的通报,制定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调研方案》,召开了从事新能源产业的企业、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业和有关专家学者参加的座谈会,赴国轩高科、阳光电源、三川自控、国祯环保、同智机电等企业调研;还前往常州、无锡、宁波三地开展比较式调研,考察了广源热电、新誉集团、无锡尚德等企业。经调研组认真讨论,现将调研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关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概念,国内外有多种提法。参考多方面意见,我们认为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大致包括:以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技术及产品为对象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销售和相关配套服务等行业的总和。新能源产业主要包括核能、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生物质能、水能、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智能电网、新能源汽车等领域。节能环保产业主要包括节能环保技术设备研制和服务、节能环保产品制造、循环经济、环境保护等领域。

近年来,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一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三大领域初显优势

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我市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在节能与环保装备、新能源、节能环保材料三大领域已初步形成优势。据《XX市2009—2012 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2008年,全市规模以上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82户,超过1亿元产值的企业30家,完成产值240亿元(包括节能家电产值、部分新材料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1.5%左右。其中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产值约150亿元,节能环保技术服务体系的总产值约30 亿元,与环境有关的建设体系总产值约60亿元。行业科技人员近2.5万人。

2、企业创新能力显著提高,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产品

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先后有45家企业获得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获得各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的有6家,国风集团、东华工程科技、通用机械研究院、国祯环保、继远电网等是我省第一批创新型试点企业。我市涌现一批科技含量高的新产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近两年获得国家、省、市科技术攻关计划项目支持的近百项,新产品80多项,申请国家专利近200项,在太阳能光伏、生物能源、锂电池、污水处理、建筑节能、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产业化基础的关键和共性技术。

3、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优化我市产业结构

目前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涵盖的技术领域较宽,处于培育成长时期。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方面,产品涉及到生物质能、太阳能、风能等领域;在环境保护方面,产品涉及到水污染治理设备、空气污染治理设备、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回收利用设备等;在资源综合利用方面,产品(服务)涉及到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渣、废水(液)、废气、余热、余压等进行回收和合理利用,废旧物资回收和再生利用;在环境保护服务方面,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服务门类和体系。

4、产业竞争力不断增强,产业集群效应有所显现

美菱、荣事达两家企业的太阳能热水器进入全国20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行列,我市基本形成了太阳能热水器行业的产业链;阳光电源的光伏逆变器可完全代替进口装备,荣事达、派雅新能源、景坤新能源、国轩高科、安兴高科等企业积极推进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单晶硅工艺研发和产业化等项目,形成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的重要结点;江淮汽车、安凯汽车、英科智控、同智机电等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取得进展,使我市新能源汽车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我市已作为首批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的城市。易能生物、格林生物等企业,生物质油生产的设备和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国祯环保的销售额排全国第8名(全省第1名),该公司主持或参加编制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现已有6项行业标准获批准发布;利特环保、元琛环保等在烟气脱硫、除尘领域有一定的实力,利特环保是全国环保行业百强企业之一。工业节能、绿色照明领域也有一定产业基础,三川自控、云龙科技、大明电子等发展较快。

二、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条件和机遇

从目前看,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条件和机遇:

一是具有较丰富的资源。一是农业资源。我市三县农副产品资源丰富,一方面,有利于家禽家畜的规模化养殖和肉类加工等食品工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为以农业秸秆、枝丫材、垃圾粪便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的纤维板、生物质发电、生物柴油、沼气、生物有机肥等产业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二是工业废弃物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投产,粉煤灰等固体废弃物将增至400万吨,铁渣等废弃物大量增加。其综合利用技术已经成熟,我市每年还消化外地粉煤灰、铁渣100万吨。三是地热资源。据地质勘察发现,我市周边存在地热带,地热资源较为丰富,为地热供暖、地热种植养殖提供条件,为深度开发地热温泉、洗浴、医疗保健、休闲度假等现代服务业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二是具有较广的本地市场需求。一是新能源需求量大。随着一批重化工业项目的投产,全市用电量还将剧增。近几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已接近或达到大规模商业生产的要求,生物质能的技术不断突破且商业利用成本不断降低,符合节能环保要求,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前景看好。二是节能环保产品需求旺盛。随着中盐合肥化工基地项目、安徽桑铌公司年产200万吨重油深加工项目、德国大陆轮胎合肥项目、京东方6代线项目、皖能发电6号机组(600mw)项目、马钢(合肥)公司年产 500万吨优质钢生产基地项目的陆续投产,一方面,因技术和装备先进改变了我市原有重化工业“高能耗、低产出”的现状,另一方面,增加了我市能源消费总量,我市的节能环保工作压力进一步加大。节能环保工作压力的另一面,又是我市节能环保产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

三是具有较强的科技支撑。我市拥有一批具有雄厚研发实力的科研机构和学科,如:中科院合肥研究院的大气环境检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新型薄膜太阳电池重点实验室,合肥工业大学教育部光伏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合肥通用机械研究院国家制冷设备检测中心;中国科技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在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拥有国家、省重点学科8个,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四是具有良好的发展机遇。国家和省里高度重视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国家发改委正在抓紧制定《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有望近期出台;《安徽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正在抓紧制定。这些意见在发展的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人才队伍建设、优势企业和产业园区发展、投资和财税优惠政策、市场环境的营造等方面都将提出明确的支持政策。我市出台了《XX市2009—2012年工业节能及资源综合利用规划》;近期又出台了《关于承接产业转移推进工业小企业振兴计划解决企业流动资金问题的若干政策》、《关于承接产业转移加快新型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政策》、《XX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服务业发展若干政策》和《XX市承接产业转移进一步推进自主创新若干政策措施(试行)》(即2010年合政25 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政策保障范围涵盖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这些政策的出台,为我市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

2、面临挑战

一是企业总体规模不大,缺少行业旗舰企业。尽管有阳光电源、国祯环保等一批发展势头很好的企业,但这些企业仍然处于成长期,与国内同行业排头企业相比,规模不够大、整体带动力不够强。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都是从自主知识性研发起步的高新技术企业,多数企业面对新兴市场,开发能力相对较弱,资本积累缓慢,企业发展资金难以筹集;企业对技术的衰减周期认识不足,引进社会资本时犹豫不决,担心股本结构中技术份额被低估,往往错过最佳利用时机,由于不能及时果断引进战略投资,企业竞争力不强。资金的缺乏导致企业规模难以扩大,当新兴市场迈入成熟阶段时,面对更加激烈的竞争,企业将面临生存考验。

二是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产业配套能力较差。为数不多的企业,其产品可以参与国际竞争,可以为国内龙头企业配套,但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重大带动能力较弱。多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或不能持续,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产品附加值不高,对产业链拉动效果不明显,且产业链不长也不完整。

三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推广难,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一些核心关键技术的应用存在生产成本高、产品性能不稳定的问题,这些高科技产品受到传统习惯或管理因素的影响,难以得到应用推广;另一方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目前属于政府政策驱动型市场,没有各级政府政策的强力驱动,市场启动困难,步入成熟市场时间较长。而且国内外技术革新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开发新兴市场难度较大。

四是产业规划指导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国家层面确定的,市政府所作的产业规划如何与国家、省里规划衔接协调,市政府如何出台具体政策促进和扶持本地产业发展,不仅仅是制定政策的问题,更是体制机制建设的问题。近年我市也制定过产业规划和政策,由单一部门制定的产业规划和政策,在统一协调、先导性、成体系方面尤其是具体落实上存在不足,企业反映规划指导的力度不强、扶持的力度不够大。

三、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同时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见附件。

四、推进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加快发展的建议

1、加强组织协调,着力规划引导产业发展

首先,我市要尽快成立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机构,统筹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工作。成立“节能环保产业专家委员会”,广泛吸纳我市以及省内外专家,把脉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现状、前景和规划,组织业内专家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遇到的问题进行诊断,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和应对措施,对重点项目和引进项目进行识别和市场前景预测等,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在深入调研和广泛征询专家意见的基础上,组织编制《XX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和重点领域行动计划,并做好与国家、省里相关规划的衔接,明确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各行业的优先发展方向和目标任务,科学规划产业园区和基地的功能定位,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优化产业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和规模发展。坚持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做到“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切实发挥规划引导发展的作用。

2、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建立扎实有效的产业推进机制 将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形成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驱动和保障机制。对国家和省里鼓励发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项目要优先立项,优先安排土地;对符合国家标准、通过权威机构认定的产品,优先纳入政府采购。积极落实国家有关扶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税收政策,落实好我市刚出台的合政25号、26号、28号、29号四份文件所规定的各项政策,并希望出台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文件。

设立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里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以外,市政府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企业实施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重大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重要共性关键技术研发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给予政策支持。一是税收优惠。参考上海做法,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发生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企业和个人从事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业务和与之相关的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业务所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符合条件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的技术转让,在一个纳税内,技术转让所得不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免征企业所得税;超过500万元的部分,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二是资金和投资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新能源产业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和关键项目,采取由政府性投资公司出资、跟进投资、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全力推动项目落地。三是市场支持。借鉴外地做法,对在我市设立独立法人资格的新能源项目系统集成商采购我市新能源企业产品,以及我市的新能源企业之间采购产品或委托加工服务,在一定年限内,给予资金补助;按照新能源企业出口额给予国际市场拓展费补助;对列入商务部“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进出口结构资金目录”的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四是政务支持。市县区政府采取“一企一策”、“一事一议”的办法,及时帮助解决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重点企业生产经营和重大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促进项目加快建设,尽快投产,进入市场销售,满足消费需求。

支持应用项目建设。实施阳光学校(宾馆)工程,支持学校和宾馆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在农村推广适用太阳能热水器,落实家电下乡补贴政策。扩大新光源led节能产品在城市、乡镇景观照明和宾馆饭店等方面的应用,生产企业投资,节约电费由生产企业与使用单位分享,实行合同管理。鼓励符合安装条件的公共建筑、工业建筑等安装大型并网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其中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应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论证安装光伏发电系统,具备安装条件的,必须进行一体化设计,市建设部门结合建筑节能工作,每年安排一批项目,通过市场驱动,引进大型光伏企业。市电网企业要加快电网建设与改造,积极提供并网的条件。根据《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实施金太阳示范工程的通知》,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申请中央财政专项资金补助,市财政应给予资金补助。对能耗大、占地面积大的公益建筑、大型工业厂房和商业建筑,逐步强制要求采取节能措施,帮助推荐好的节能产品和实施方案;对城市新建住宅小区,要求安装太阳能集热系统或预留管道以便安装太阳能热水器,推广循环水利用。借鉴“三市”利用城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我市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

支持应用新技术新产品。对在本市生产的拥有专利技术的或经国家、省和我市认定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凡符合相关规定的,支持列入《XX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对列入《XX市自主创新产品目录》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品,鼓励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政府支持新建和改造公共建筑、环保项目时,应予以优先采购。

3、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推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丰富信贷品种和创新抵押方式,加大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选择成长性好、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实施重点培育,推动企业上市融资。支持鼓励企业通过bot(建设/经营/移交投资)、合同能源管理等多种先进经营模式,加快企业发展。支持和鼓励企业拿出优质资产或技术吸引国内外企业参股、控股或收购,不断整合资源做大做强企业。通过进一步拓宽投融资渠道,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投资格局,加快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

欢迎和鼓励境内外各类投资主体在我市设立多种形式的创业投资机构,对我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进行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

4、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加快技术创新步伐

一些先发城市经常组团来我市与国家级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沟通联系,我市更要注重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形成多方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通过建立共享机制和管理程序,建立起省级和国家级的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有效实现对资源的整合共享,加快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工作,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和专利技术,提高整个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5、健全服务体系,完善标准规范

鼓励发展以工程建设、技术咨询、检测认定、知识产权保护、风险投资为主的产业服务体系。加快制定、修订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技术、产品,在能效、建设、设计等方面的标准和规范,逐步建立产品和工程标准体系,完善产品质量检测和认证体系方面建设。加强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品的宣传教育与知识普及,倡导绿色能源消费理念,增强社会认同,营造有利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6、加快基地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抓住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有利时机,打造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基地。加快循环经济园建设,尽早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着力打造绿色电池产业基地,加快我市锂离子电池产业发展,与电动汽车发展相配套;规划建设环保产业基地;根据产业发展,视情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生物能源产业基地。完善产业基地准入标准,积极引进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支撑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入驻。

分行业筛选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产品链条较长、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进行重点培育,打造一批龙头企业。鼓励引导企业整合资源、优势互补、兼并重组,尽快建立起产业带动效应大、辐射作用强的大企业集团,强化产业基地的竞争优势。

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与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化重点项目的对接和配套。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为大企业提供专业化配套加工服务。

7、加强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快人才队伍建设

政府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投入,重点培养和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创新型研发设计人才、开拓型经营管理人才、高级技能人才等专业人才。这方面我市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关键在于落实到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愿意在本地落户的,可优先解决住房与孩子入学问题;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领域的国有独资或参股高新技术企业在实施公司改制时,可规定将国有净资产增值中不高于40%的部分作为股份,奖励有贡献的企业骨干人员。鼓励企业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实施期权、技术入股、股权和分红权的激励。

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联合,面向产业基地建立一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机构,培养多层次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专业人才;鼓励产业基地与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支持企业自己开展人才培训,政府给予补贴。

牵头领导: 王世清

调研组长: 石新民

调研组成员:金维平方 敏 李 保

张 红 金 萍 徐 易

王 勇 胡 斌 袁德跃

执笔人: 徐 易

附: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XX市情况

XX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XX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2009年XX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2009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XX市情况

XX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008年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XX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2008年,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XX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XX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2008年,XX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XX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首页12尾页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2009年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XX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XX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XX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XX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 “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XX市自2006年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XX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XX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2008年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 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XX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 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2009年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XX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XX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09年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XX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XX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能力均为 2000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2000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XX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2000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常州、无锡、宁波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由于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是新兴产业,各地在统计口径上不尽相同。我们所到三地,在统计上相当一部分产值统计到新材料、电子信息和新光源产业产值中,与我市的统计口径不尽相同。一、三地新能源与环保产业发展情况

1、XX市情况

XX市新能源产业主要涉及太阳能光伏、风电设备、生物柴油、动力电池、核电设备等领域。目前XX市已有30家规模以上光伏企业,拥有天合光能、亿晶光电、华盛天龙等龙头企业,光伏产业链比较完整,配套能力很强;风电产业已形成较为系统的风电设备产业链,相关制造企业40多家,拥有新誉风电、卓润风能、天山重工等骨干企业;生物质能产业、核电设备产业,也涌现一批优秀企业。2009年XX市新能源实现产值198亿元,光伏产业产值为160亿元,风电设备实现产值30亿元。

常州现有节能环保产业企事业单位452家,2009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38亿元。在环保设备生产、水处理、垃圾焚烧、污泥综合利用等领域,产业具备较强竞争力,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专利技术的高新企业。

2、XX市情况

XX市的新能源产业主要集中在太阳能和风能两大产业,已经形成以尚德、远景等为代表的,技术水平先进,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拥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2008年无锡新能源产业的产值达到372亿元, 光伏产业302亿,风能产业70亿元,产量占全国的比重分别达到30%和40%。目前无锡光伏太阳能产能产量、出口贸易额均居全球首位,是最大的光伏生产和出口基地,以尚德太阳能有限公司为龙头,近40家光伏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无锡风电制造业已经有完备的体系,风电设备企业30多家,核心部件电机设备配套率可达70%以上。

节能环保产业作为XX市倾力推动的新兴产业之一,产业规模全国领先。宜兴的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国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的环保科技工业园。2008年,全市从事节能环保产业的企事业单位约1350多家,上市企业4家,从业人员5万多人,营业收入200多亿元,税利收入30多亿元。XX市与全国70多家科研院所建立了协作关系,启动建设了全国第一批国家认可资质的环保水处理设备(产品)检测中心、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科技研发中心、江苏省环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一批研发、检测和支撑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环保产业的研发创新体系。

3、XX市情况

在宁波,无论是风能、太阳能、生物柴油的开发利用,还是环保节能产品的生产以及生产设备的节能改造,都吸引了许多企业的参与。2008年,XX市有新能源与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55家(未包括新能源材料、环保材料、新光源等领域企业),全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产值是177.2亿元。XX市高新区新能源与节能照明基地,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

新能源产业是宁波重点扶持的产业之一,在太阳能热水器研制,环保电池,风力发电,沼气工程,地热采暖等领域形成独特的产业优势,涌现出以宁波韵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太阳能电源有限公司、中银(宁波)电池有限公司、宁波风神风力公司等20多家企业为代表的,在国内外享有较高知名度,在行业内处于强势地位的新能源高新技术企业。宁波太阳能光伏发电组件及系统,具有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现有500兆瓦的生产能力,除出口到欧美等地外,还参与国内中西部地区太阳能光伏的建设。led产业基础较好,目前全市已有4000多家中小型半导体照明企业,其中近150家具备一定规模和产品开发能力,形成200亿元产值。

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并重在应用。在固体废物方面,2009年全市无工业危险废物排放,医疗废物处置率达100%,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7.27%;四座垃圾污泥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

二、三地的做法和经验

为促进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三地都出台了相应的产业规划,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或实施方案,从加强组织领导、建设产业基地、培育优势企业、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大财税扶持力度、实施人才战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发展环境等方面明确了保障措施,积极举办高层论坛,鼎力筹办博览会。三地的做法和经验有:

1、常州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兴产业

XX市曾经大力推动it、基因产业发展,但成效不大,而太阳能、风能和输变电等特色产业却长足发展。原因在于,后者根植于常州发达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化工、电子、材料等产业基础之中。由于XX市积极调整思路、采取有效措施,从传统优势产业中精心培育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推动了这一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XX市捷足先登,在传统优势产业基础上发展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常州轨道车辆牵引传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较早研制兆瓦极风电装备,使常州占有战略先机;华盛天龙由小五金厂发展为光伏设备制造龙头企业,主要产品为多晶硅浇铸炉、单晶硅生长炉、单晶硅切断机、单晶硅切方滚磨机等设备。金坛晶磊石英为光伏企业配套生产石英坩埚、石墨热场;世界顶尖光伏装备企业瑞士hct,将华东砂浆回收中心建在常州。由于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强,推动了新能源产业的集聚发展,使龙头企业不断壮大。

促进环保产业发展方面,形成独特的思路,即培育静脉产业链推动动脉产业链发展。新能源作为动脉产业,回收利用“三废”使之再资源化的产业可称为静脉产业,它们共同构成了资源、环境和经济良性发展的循环链条。动脉产业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静脉产业的支撑力度。从光伏产业来看,回收氢气经纯化处理后继续使用,可大大加快反应的速度;回收利用单晶锅底料、残次料、砂浆、切削液等废液废物等,能大量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多晶硅生产产生大量的四氯化硅,是可利用的感光材料和光纤预制棒等产品的原料,回收利用并形成产业化,可大大提高副产品的附加值。XX市目前正致力于催生出一批专业化的 “静脉”企业,提升动脉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进一步壮大环保产业集群的规模。

2、无锡运用政策强力推动新能源和环保产业发展

一是人才战略显现成效。XX市自2006年5月启动“530”计划(即引进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计划)以来,已有276个“530”项目在该市落户发展,累计引进电子信息、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各类人才近13万人,其中“双高”人才5388人,海外留学归国人才3000多人,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00万人。这些落户无锡的人才和项目,成为该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推动力量。XX市财政三年来用于人才工程建设的资金超过5.5亿元。

二是积极牵手风险投资公司。无锡境内外上市企业50家,在无锡注册的创业投资和管理机构已有22家。早些年,XX市政府担当风险投资基金,深度介入新能源产业发展,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尚德模式,无锡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挂牌上市;2008年桥联风电引进国内外风险投资,5家投资机构联合完成了桥联风电 7000万美金的融资,借助资本市场的力量,桥联风电得到了快速发展。

三是投资环境的不断改善。无锡从财政资金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投融资方面全面向创新型经济倾斜。设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10亿元,市级财政统一设立15亿元重点产业发展引导资金,全市创业投资基金规模已达到72亿元。XX市确定了市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中电集团第58研究所、省血防所3家科研机构作为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向“530”企业开放,企业只需支付较少费用即可享受产品检验、数据分析、技术咨询等专业配套服务。

3、宁波重视新能源与环保产业示范项目推广

在全国率先建成风力发电场,金轮集团与长江三峡开发总公司合资建成慈溪杭州湾风电场,总投资6.43亿元,一期工程运行当年发电量9567万千瓦时。该风电场通过英国碳交易所,首次交易金额约300 万元人民币,一年能“腾”出9万吨二氧化碳减排指标。太阳能应用也走在前列,目前太阳能建筑光热应用面积达800万平方米,在建国家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 1500千瓦。大力推广节能技术和产品,在全省推广变频螺杆式空压机,宁波地区应用此项技术的3600余台空压机,一年可节约近2亿千瓦时电能。在企业节能改造投入方面,2009年全市改造节能项目共283项,总投资110.7亿元,项目可实现节能170.8万吨标煤。作为全国首批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获得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7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为可再生能源推广应用提供了动力。今年市政府拟在节能专项资金中安排1000万元,专项用于对新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示范项目的补助,通过示范推广帮助企业开拓市场和抢占先机,推动XX市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4、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在三地已形成相当规模

XX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于2009年3月正式进入商业运营。该项目日均处理生活垃圾750吨,年处理生活垃圾27万吨,可处理XX市区80%的生活垃圾;每天向华东电网输送电量20万度;排放达到欧ⅱ标准。

即将建成的锡东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是XX市第三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全国日处理能力最大的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工程分两期,日处理能力均为 2000吨,建成后市区生活垃圾将100%用焚烧处理。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可达26600万千瓦时,相当于每年节省标准煤8.5万吨;工程采用最严格的环保排放标准,其中二恶英等重要烟气指标全部按照欧盟2000标准执行;废水经处理达标后部分循环利用,水重复利用率达96.82%。

宁波已有四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投入运营,其中第三座即XX市生活垃圾场焚烧发电厂,日处理垃圾量达1500吨,年处理垃圾量50万吨,日发电量60万千瓦时以上,年发电量2.16亿度,每年还可减排二氧化硫2000吨,减排温室气体二氧化碳15万吨,是目前浙江省最大的垃圾发电厂。

首页12尾页

下载山东聊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山东聊城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新能源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一、对XX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思考加快发展新能源产业是调整能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转变发展方式和用能方式的必然要求,也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

    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 皖政〔2009〕119号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近年来,我省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取得长足发展。据统......

    海淀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全文5篇)

     海淀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目前全世界的减排压力和技术格局,对中国而言是一个严峻的考验,更是对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海淀区的考验。节能环保产业......

    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_图文(精)

    新材料、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产业相关政策—全梳理 表1 :新材料领域相关国家政策 政策名称 《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国务院) 《“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

    武汉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

    武汉新能源产业发展报告新能源是指新发现的一次能源以及通过新型能源转换技术获得的二次能源等,可再生能源是指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非化石能源,本......

    新农村 新能源 环保 调研报告

    [键入文字]社会实践调研报告题目:新农村、新城市,低碳环保调研学院理学院专业年级光信息科学与技术1001学生姓名李茂学号 1011126016指导教师谭顺日期2012.07.16——2012.07.2......

    巴彦淖尔市新能源发展调研报告

    巴彦淖尔市新能源发展调研报告 目录 未找到目录项。 巴彦淖尔新能源资源丰富,特别是风能、太阳能资源位居全区前列。近几年来,全市上下对新能源开发利用高度重视,广开思路、超......

    节能环保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将迎来快速发展2012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三届中美能效论坛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为实现“十二五”节能目标,中国将大力调整经济和产业结构,计划到2015年,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