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时间:2019-05-12 19:49: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第一篇: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

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在培养特色高职人才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形成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专业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现设有管理、财经、计算机、养殖、绿色食品、制药、机电等7大专业群体,现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一个,省级教试点专业两个。

一、发挥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地方,设置农科类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学院领导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了面向“三农”、服务地方,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和黑龙江农业主辅换位的发展战略,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设置了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园林花卉、园艺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既培养了高职学生,也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形成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新“三农”特色。

(一)依托农业科技优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训练学生技能,示范给农民看

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建立校内农科专业实训基地,依托科技优势在基地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展示现代农业技术,使教学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步提高。学院先后投入近300万元建立起了集良种繁育区、设施农业区、农科教综合实训楼、畜牧养殖基地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区。美国提子及蟠桃在我院温室栽培引种成功,棚室无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产吸引了周边农民前来学习参观。花卉、园林绿化苗木、果树苗生产等除为学院绿化提供苗木外,每年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绿化苗木。农科教综合实训楼,内有保鲜库,可进行各种果蔬的贮藏保鲜,进行反季节销售,可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组织培养室,进行马铃薯脱毒薯生产和草莓、蝴蝶兰组织培养等生产项目,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马铃薯脱毒薯10万公斤,并为周边提供大量的草莓脱毒苗。畜牧养殖基地,包括奶牛场、种蜂场、畜牧兽医指导站。奶牛场有奶牛40头,每天提供鲜奶500公斤。种蜂场除满足教学需要外,在牡丹江市地区还起到了养蜂技术示范作用,提高了牡丹江市400多养蜂户共4万多箱蜂的管理技术,使经济效益每年增加20多万元。畜牧兽医指导站除为教学提供实训基地外,更多地为社会提供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服务,使周边10多个大型养殖场和近百家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近2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各项生产技术水平完全适应目前农村的现实,农民学得来、用得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二)送科技下乡,传授实用技术,带领农民干,吸引农村生源

坚持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宗旨,组织教师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先后对我省东南部地区六个县(市)的30个乡镇中的200多个村屯进行科技服务,同时也吸引了农村生源进入我校。

1.科技承包。以水稻专家李钟学老师为组长的水稻组从1991年起在宁安、穆棱等地连续10年承担了省丰收计划集团承包任务。在基层连续举办了67期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6370多人,并坚持经常下乡指导水稻生产。水稻组在指导农民生产的同时,选育适于本地区栽培的优质稻新品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适合高寒地区栽培的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农粳1号”于2003年初通过品种审定。承包组获集团承包一等奖五次、三等奖一次,获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八次、三等奖一次。

养殖系在宁安、海林、东宁、密山等市县及851农场举办养牛、养猪及养蜂技术培训班15期,共培训1000多人。养殖系还以技术合作方式参加饶河县创办的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以黑龙江省养蜂协会温春咨询服务站的身份为当地进行养蜂技术咨询服务,每年召开协会年会,以会代训近百人。畜牧兽医站负责周边地区养牛、养猪、养羊户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辐射面为学院周边三县11个乡镇近百个饲养户、10个饲养场。

2.技术指导。绿色农业系还组织成立了咨询指导组,每年确定10个乡镇为技术服务点,从整地到秋收,按季节定期到现场进行查看指导,并设立了咨询服务电话。同时也分期分批的组织学生到服务点进行实习。

3.科技三下乡。连续多年参加当地市委市政府和省农委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大田农作物丰产技术、马铃薯及草莓等脱毒苗组织培养技术、新菜特菜种植技术、高寒地区提高养蜂效益技术、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农村政策法规咨询、蔬菜保鲜技术、优良树种

第二篇: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

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在培养特色高职人才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形成了“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

一页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专业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现设有管理、财经、计算机、养殖、绿色食品、制药、机电等7大专业群体,现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一个,省级教试点专业两个。

一、发挥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地方,设置农科类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学院领导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了面向“三农”、服务地方,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和黑龙江农业主辅换位的发展战略,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设置了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园林花卉、园艺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既培养了高职学生,也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形成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新“三农”特色。

(一)依托农业科技优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训练学生技能,示范给农民看

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建立校内农科专业实训基地,依托科技优势在基地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展示现代农业技术,使教学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步提高。学院先后投入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300万元建立起了集良种繁育区、设施农业区、农科教综合实训楼、畜牧养殖基地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区。美国提子及蟠桃在我院温室栽培引种成功,棚室无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产吸引了周边农民前来学习参观。花卉、园林绿化苗木、果树苗生产等除为学院绿化提供苗木外,每年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绿化苗木。农科教综合实训楼,内有保鲜库,可进行各种果蔬的贮藏保鲜,进行反季节销售,可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组织培养室,进行马铃薯脱毒薯生产和草莓、蝴蝶兰组织培养等生产项目,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马铃薯脱毒薯10万公斤,并为周边提供大量的草莓脱毒苗。畜牧养殖基地,包括奶牛场、种蜂场、畜牧兽医指导站。奶牛场有奶牛40头,每天提供鲜奶500公斤。种蜂场除满足教学需要外,在牡丹江市地区还起到了养蜂技术示范作用,提高了牡丹江市400多养蜂户共4万多箱蜂的管理技术,使经济效益每年增加20多万元。畜牧兽医指导站除为教学提供实训基地外,更多地为社会提供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服务,使周边10多个大型养殖场和近百家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近2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各项生产技术水平完全适应目前农村的现实,农民学得来、用得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二)送科技下乡,传授实用技术,带领农民干,吸引农村生源

坚持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宗旨,组织教师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先后对我省东南部地区六个县(市)的30个乡镇中的200多个村屯进行科技服务,同时也吸引了农村生源进入我校。

1.科技承包。以水稻专家李钟学老师为组长的水稻组从1991年起在宁安、穆棱等地连续10年承担了省丰收计划集团承包任务。在基层连续举办了67期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6370多人,并坚持经常下乡指导水稻生产。水稻组在指导农民生产的同时,选育适于本地区栽培的优质稻新品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适合高寒地区栽培的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农粳1号”于2003年初通过品种审定。承包组获集团承包一等奖五次、三等奖一次,获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八次、三等奖一次。

养殖系在宁安、海林、东宁、密山等市县及851农场举办养

牛、养猪及养蜂技术培训班15期,共培训1000多人。养殖系还以技术合作方式参加饶河县创办的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以黑龙江省养蜂协会温春咨询服务站的身份为当地进行养蜂技术咨询服务,每年召开协会年会,以会代训近百人。畜牧兽医站负责周边地区养牛、养猪、养羊户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辐射面为学院周边三县11个乡镇近百个饲养户、10个

饲养场。

2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技术指导。绿色农业系还组织成立了咨询指导组,每年确定10个乡镇为技术服务点,从整地到秋收,按季节定期到现场进行查看指导,并设立了咨询服务电话。同时也分期分批的组织学生到服务点进行实习。

3.科技三下乡。连续多年参加当地市委市政府和省农委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大田农作物丰产技术、马铃薯及草莓等脱毒苗组织培养技术、新菜特菜种植技术、高寒地区提高养蜂效益技术、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农村政策法规咨询、蔬菜保鲜技术、优良树种繁育技术、家畜饲养防疫技术等。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科技三下乡先进集体。

4.参与地方共建活动。积极参与牡丹江市温春镇党委开展的“建、争、带”活动:建立和延伸农村服务区;争当为“三农”服务先进党委;带动农村加快奔小康的进程。学院参与此项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明白人、流通领域的经济人。帮扶对象是温春镇的新立村、共荣村。通过参与活动,已使两村在经济建设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也为学院进行职业教育建立了实训基地。

(三)为农民搞经营咨询,帮助农民赚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以经济贸易系和财务管理系为主导,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经营、法律咨询、经济核算等方面的服务,指导农民开展经营活动,帮助农民理财赚钱。

(四)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

为了落实黑教高[2003]309号文件和黑教联[2004]3号文件精神,搞好“村村大学生”培养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人才,我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实用技术和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1.针对“村村大学生”的特点,构建具有“村大”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农村生产实际,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农业科研专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组成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农村实用人才需求调研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调研,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培养的学生在农村真正能够“用得上,留得住”。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2.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在制订村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对农村各季节情况进行了调查,按学生的要求制订了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每年分三个学期授课,在农忙季节学生到农村进行实践和社会调查,其余时间回学院学习。

3.优选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我们采取了与牡丹江农业科研所横向联合、资源共享,发挥技术和教学的双重优势。经过整合壮大了师资队伍。专业教师由20人增加到40人,本年牡丹江农科所有五位副研究员承但“村村大学生”班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把先进实用技术直接带入课程,深受农民大学生的欢迎。

4.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村村大学生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特色是以实用技术为主体,采取纵横交错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实用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果树栽培分为仁果类、核果类、浆果类,各类内容每周2学时平行教学,每类内容作为一项技术实行纵向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果树课程先概论、后各论的课程体系;作物栽培技术、经济作物和蔬菜栽培技术在授课过程中也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按生产季节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学得会、用得上,在学生回家实训期间即可指导生产。在专业课教学方法上采用实践操作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如蔬菜育苗、定植、管理等都是在田间授课。

5.建立专业师生合作课题组,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村村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针对农村大学生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绿色农业系和养殖系利用学院高科技示范区,在村村大学生中建立了十三个专业教师与学生合作课题组,如元葱栽培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术组、棚室蔬菜生产技术组、马铃薯脱毒技术组、良种繁育技术组、花卉养护技术组、蔬菜保鲜技术组、家畜繁育改良技术组、奶牛生产技术组、家畜饲料配方及加工技术组、家畜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组等。

6.跟踪服务。跟踪服务是我院一惯的做法,对村村大学生的跟踪服务在入学后就开始了。部分学员家里或村里正在养猪、禽、牛、羊等。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专业教师就亲自到现场解决问题进行指导。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二是培养了学生服务农村、扶持农民的意识。

二、产学研互动,灵活设置专业,培养“零适应期”高职人才

(一)对准市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经过不断优化和完善,才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搞好专业设置与开发,我院首先成立了由专业所属的行业专家、企业实际工作人员和专业课程教师组成的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学校新专业设置和老专业改造出谋划策。在专业设置中,必须始终坚持专业设置的组织方式固定、能力构成明确、有特定的职业入门资格和较强的社会职业组织性、系统化的职业知识、能提供独立的服务、具有专门的职业道德等标准。<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为了保证培养“零适应期”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开始就要深入研究如何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模式等问题,保证“零适应期”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工作调研,了解企业对岗位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构建各专业人才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使二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而形成“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方案。

(二)产教结合,创办制药类专业,培养特色药业人才

学院按着产教结合、实业兴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校办制药产业,促进药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特色道路。

1、围绕专业办产业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依靠专业优势来发展校办产业,以校办产业创造的经济实力和实践教学条件支持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是我院对产教结合、依托专业兴办产业的一贯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院从60年代末,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利用药理实验室创建大输液药品制剂室起步,到2000年与北京双鹤药业强强联合,组建牡丹江温春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春鹤药业),开创了以校办企业——春鹤药业为主体,以印刷厂和纸箱厂为辅助的校办产业群。作为校办产业主体的春鹤药业,现已发展成为拥有资产近亿万元、占地4万平方米、厂房2万平方米、员工700名、药品生产线8条的中型企业。

2、办好产业促专业

(1)依托校办制药产业兴办制药类专业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我院依托校办产业群体的技术和实训条件优势,创办制药类专业,成为学院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1998年创建化学制药工艺专业开始,到2004年为止先后创建了制药技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中草药资源、执业药师、药品营销等6个专业9个专门化方向。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300人,中职在校生260人。制药类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

(2)依托产业优势,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依靠校办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实训条件,组织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采取了前校后厂、岗位试就业与岗前实训一体化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社会紧缺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

制药类专业实行“双元制教学”。制药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办企业实习、顶岗实训,可以受到制药技术所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全方位提高应职能力。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能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活动。他们与技术员一起深入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指导,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制药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完全达到上岗工作的要求。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为非药类专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条件。我校的校办产业,从建立之日起,一直承担着接纳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任务。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办企业实习,可以受到经营管理工作所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全方位提高应职能力。例如,1999年初,校办药厂接纳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学生以业务员的身份直接参加企业的营销活动,他们与老业务员一起深入目标市场,在其指导下,独立承办产品营销业务。既使学生掌握了推销技能技巧,又促进了企业销售。在为时四个月的实习中,该班学生共为企业实现销售额50多万元。每名学生实习结束时都结合实际写出了具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并得到了一定数量销售提成奖金,创造了产教结合、经济效益和教学效果同步提高的范例。

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基地。学校30岁以上的制药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几乎都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校办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经历。这种参与,一方面有益于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有益于校办企业借助教师们的知识优势,较好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产教之间相得益彰。

(3)依托产业拓宽办学思路。结合产业办专业,利用产业安排学生就业,以出口拉动入口,是我院办学的又一重要举措。学院已于北京双鹤集团总部签订了共建制药类高职专业协议。双鹤集团总部投资1000万元,与学校共建制药类高职专业,为遍布大江南北的双鹤药业集团子公司和集团总部培养高质量的高等应用性制药技术、企业管理和药品营销人才,使我院制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双鹤集团所属的23个子公司中选择就业岗位。以该种模式推动职业学院建设,既能够满足我省北药开发战略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要,又可以为我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闯出一条新路子。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实践证明,产教结合、实业兴学,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产教结合的成功,昭示了一个能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一所能办出知名企业的学校,一定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三)紧密结合行业需要,开展“订单式”教育,灵活设置社会急需的专业

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与企业结合是保证办学特色的又一重要条件,因此,不断加强合作,先后在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绿色食品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形成了特殊的“产学合作、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实训基地体系。学院与北京双鹤药业集团、多多集团晨星药业公司、牡丹江三阳药业公司、牡丹江市友博药业集团、黑宝药业集团、桂林阳朔山水旅游公司、桂林旅游总公司、上岛咖啡集团、黑龙江省响水米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密切合作培养特色人才。学院以企业专家和管理专家为主体,在校内外基地,针对实际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与实际顶岗训练,使学生在没有出校的时候就掌握了较强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也了解了企业情况、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实现了“零适应期”教学和“零距离”就业。学院与多家旅游公司开展了“订单式”合作教育,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

(四)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全面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同时也是增强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效手段。因而,学校自1998年开始着手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经过多方努力,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院设立了“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152站”、电子商务师全国统一培训考试站、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15025站,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批准我院设立ISO内审员考试站及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等,可以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试工作。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通过技能鉴定和考试,取得国家颁发的相关职业证书。同时,学校的每个专业都至少开设了一门相关的岗位资格证书课程,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拿到1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岗位工作的适应性。

三、完善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培养特色高职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产学合作没有进入到更高层次合作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面对,采取措施加以认真解决。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一)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教育道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若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与指导实训等层面上,不能深化产学结合内涵,就很难实现办出特色的目标。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学校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

(二)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

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就业指导人员要经常深入研究地区、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岗位要求,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就业信息,并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面指导。

(三)加大投入,建设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内实验体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以保证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配套改革。

1.跟踪企业,编写适合专业需要的特色教材。学校应根据各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高职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无缝连接”。

4.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第三,要建立起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第三篇: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

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在培养特色高职人才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形成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

一页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

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专业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现设有管理、财经、计算机、养殖、绿色食品、制药、机电等7大专业群体,现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一个,省级教试点专业两个。

一、发挥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地方,设置农科类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学院领导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了面向“三农”、服务地方,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和黑龙江农业主辅换位的发展战略,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设置了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园林花卉、园艺技术、农业生物

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既培养了高职学生,也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形成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新“三农”特色。

(一)依托农业科技优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训练学生技能,示范给农民看

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建立校内农科专业实训基地,依托科技优势在基地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展示现代农业技术,使教学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步提高。学院先后投入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300万元建立起了集良种繁育区、设施农业区、农科教综合实训楼、畜牧养殖基地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区。美国提子及蟠桃在我院温室栽培引种成功,棚室无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产吸引了周边农民前来学习参观。花卉、园林绿化苗木、果树苗生产等除为学院绿化提供苗木外,每年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绿化苗木。农科教综合实训楼,内有保鲜库,可进行各种果蔬的贮藏保鲜,进行反季节销售,可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组织培养室,进行马铃薯脱毒薯生产和草莓、蝴蝶兰组织培养等生产项目,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马铃薯脱毒薯10万公斤,并为周边提供大量的草莓脱毒苗。畜牧养殖基地,包括奶牛场、种蜂场、畜牧兽医指导站。奶牛场有奶牛40头,每天提供鲜奶500公斤。种蜂场除满足教学需要外,在牡丹江市地区还起到了养蜂技术示范作用,提高了牡丹江市400多养蜂户共4万多箱蜂的管理技术,使经济效益每年增加

20多万元。畜牧兽医指导站除为教学提供实训基地外,更多地为社会提供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服务,使周边10多个大型养殖场和近百家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近2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各项生产技术水平完全适应目前农村的现实,农民学得来、用得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二)送科技下乡,传授实用技术,带领农民干,吸引农村生源

坚持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宗旨,组织教师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先后对我省东南部地区六个县(市)的30个乡镇中的200多个村屯进行科技服务,同时也吸引了农村生源进入我校。

1.科技承包。以水稻专家李钟学老师为组长的水稻组从1991年起在宁安、穆棱等地连续10年承担了省丰收计划集团

承包任务。在基层连续举办了67期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6370多人,并坚持经常下乡指导水稻生产。水稻组在指导农民生产的同时,选育适于本地区栽培的优质稻新品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适合高寒地区栽培的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农粳1号”于2003年初通过品种审定。承包组获集团承包一等奖五次、三等奖一次,获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八次、三等奖一次。

养殖系在宁安、海林、东宁、密山等市县及851农场举办养12全文查看

第四篇: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在培养特色高职人才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形成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专业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现设有管理、财经、计算机、养殖、绿色食品、制药、机电等

7大专业群体,现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一个,省级教试点专业两个。

一、发挥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地方,设置农科类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学院领导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了面向“三农”、服务地方,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和黑龙江农业主辅换位的发展战略,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设置了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园林花卉、园艺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既培养了高职学生,也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形成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新“三农”特色。

(一)依托农业科技优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训练学生技能,示范给农民看

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建立校内农科专业实训基地,依托科技优势在基地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展示现代农业技术,使教学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步提高。学院先后投入近300万元建立起了集良种繁育区、设施农业区、农科教综合实训楼、畜牧养殖基地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区。美国提子及蟠桃在我院温室栽培引种成功,棚室无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产吸引了周边农民前来学习参观。花卉、园林绿化苗木、果树苗生产等除为学院绿化提供苗木外,每年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绿化苗木。农科教综合实训楼,内有保鲜库,可进行各种果蔬的贮藏保鲜,进行反季节销售,可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组织培养室,进行马铃薯脱毒薯生产和草莓、蝴蝶兰组织培养等生产项目,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马铃薯脱毒薯10万公斤,并为周边提供大量的草莓脱毒苗。畜牧养殖基地,包括奶牛尝种蜂尝畜牧兽医指导站。奶牛场有奶牛40头,每天提供鲜奶500公斤。种蜂场除满足教学需要外,在牡丹江市地区还起到了养蜂技术示范作用,提高了牡丹江市400多养蜂户共4万多箱蜂的管理技术,使经济效益每年增加20多万元。畜牧兽医指导站除为教学提供实训基地外,更多地为社会提供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服务,使周边10多个大型养殖场和近百家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近2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各项生产技术水平完全适应目前农村的现实,农民学得来、用得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二)送科技下乡,传授实用技术,带领农民干,吸引农村生源

坚持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宗旨,组织教师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先后对我省东南部地区六个县(市)的30个乡镇中的200多个村屯进行科技服务,同时也吸引了农村生源进入我校。

1.科技承包。以水稻专家李钟学老师为组长的水稻组从1991年起在宁安、穆棱等地连续10年承担了省丰收计划集团承包任务。在基层连续举办了67期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6370多人,并坚持经常下乡指导水稻生产。水稻组在指导农民生产的同时,选育适于本地区栽培的优质稻新品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适合高寒地区栽培的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农粳1号”于~年初通过品种审定。承包组获集团承包一等奖五次、三等奖一次,获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八次、三等奖一次。

养殖系在宁安、海林、东宁、密山等市县及851农场举办养牛、养猪及养蜂技术培训班15期,共培训1000多人。养殖系还以技术合作方式参加饶河县创办的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以黑龙江省养蜂协会温春咨询服务站的身份为当地进行养蜂技术咨询服务,每年召开协会年会,以会代训近百人。畜牧兽医站负责周边地区养牛、养猪、养羊户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辐射面为学院周边三县

11个乡镇近百个饲养户、10个饲养常

2.技术指导。绿色农业系还组织成立了咨询指导组,每年确定10个乡镇为技术服务点,从整地到秋收,按季节定期到现场进行查看指导,并设立了咨询服务电话。同时也分期分批的组织学生到服务点进行实习。

3.科技三下乡。连续多年参加当地市委市政府和省农委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大田农作物丰产技术、马铃薯及草莓等脱毒苗组织培养技术、新菜特菜种植技术、高寒地区提高养蜂效益技术、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农村政策法规咨询、蔬菜保鲜技术、优良树种繁育技术、家畜饲养防疫技术等。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科技三下乡先进集体。

4.参与地方共建活动。积极参与牡丹江市温春镇党委开展的“建、争、带”活动:建立和延伸农村服务区;争当为“三农”服务先进党委;带动农村加快奔小康的进程。学院参与此项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明白人、流通领域的经济人。帮扶对象是温春镇的新立村、共荣村。通过参与活动,已使两村在经济建设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也为学院进行职业教育建立了实训基地。

(三)为农民搞经营咨询,帮助农民赚

以经济贸易系和财务管理系为主导,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经营、法律咨询、经济核算等方面的服务,指导农民开展经营活动,帮助农民理财赚钱。

(四)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注干得好的人才

为了落实黑教高[~]309号文件和黑教联[~]3号文件精神,搞好“村村大学生”培养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人才,我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实用技术和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

1.针对“村村大学生”的特点,构建具有“村大”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农村生产实际,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农业科研专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组成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农村实用人才需求调研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调研,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培养的学生在农村真正能够“用得上,留得妆。

2.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在制订村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对农村各季节情况进行了调查,按学生的要求制订了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每年分三个学期授课,在农忙季节学生到农村进行实践和社会调查,其余时间回学院学习。

3.优选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我们采取了与牡丹江农业科研所横向联合、资源共享,发挥技术和教学的双重优势。经过整合壮大了师资队伍。专业教师由20人增加到40人,本年牡丹江农科所有五位副研究员承但“村村大学生”班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把先进实用技术直接带入课程,深受农民大学生的欢迎。

4.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村村大学生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特色是以实用技术为主体,采取纵横交错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实用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果树栽培分为仁果类、核果类、浆果类,各类内容每周2学时平行教学,每类内容作为一项技术实行纵向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果树课程先概论、后各论的课程体系;作物栽培技术、经济作物和蔬菜栽培技术在授课过程中也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按生产季节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学得会、用得上,在学生回家实训期间即可指导生产。在专业课教学方法上采用实践操作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如蔬菜育苗、定植、管理等都是在田间授课。

5.建立专业师生合作课题组,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村村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针对农村大学生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绿色农业系和养殖系利用学院高科技示范区,在村村大学生中建立了十三个专业教师与学生合作课题组,如元葱栽培技术组、棚室蔬菜生产技术组、马铃薯脱毒技术组、良种繁育技术组、花卉养护技术组、蔬菜保鲜技术组、家畜繁育改良技术组、奶牛生产技术组、家畜饲料配方及加工技术组、家畜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组等。

6.跟踪服务。跟踪服务是我院一惯的做法,对村村大学生的跟踪服务在入学后就开始了。部分学员家里或村里正在养猪、禽、牛、羊等。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专业教师就亲自到现场解决问题进行指导。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二是培养了学生服务农村、扶持农民的意识。

二、产学研互动,灵活设置专业,培养“零适应期”高职人才

(一)对准市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经过不断优化和完善,才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搞好专业设置与开发,我院首先成立了由专业所属的行业专家、企业实际工作人员和专业课程教师组成的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学校新专业设置和老专业改造出谋划策。在专业设置中,必须始终坚持专业设置的组织方式固定、能力构成明确、有特定的职业入门资格和较强的社会职业组织性、系统化的职业知识、能提供独立的服务、具有专门的职业道德等标准。

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为了保证培养“零适应期”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开始就要深入研究如何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模式等问题,保证“零适应期”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工作调研,了解企业对岗位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构建各专业人才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使二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而形成“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方案。

(二)产教结合,创办制药类专业,培养特色药业人才

学院按着产教结合、实业兴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校办制药产业,促进药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特色道路。

1、围绕专业办产业

依靠专业优势来发展校办产业,以校办产业创造的经济实力和实践教学条件支持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是我院对产教结合、依托专业兴办产业的一贯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院从60年代末,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利用药理实验室创建大输液药品制剂室起步,到2000年与北京双鹤药业强强联合,组建牡丹江温春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春鹤药业),开创了以校办企业——春鹤药业为主体,以印刷厂和纸箱厂为辅助的校办产业群。作为校办产业主体的春鹤药业,现已发展成为拥有资产近亿万元、占地4万平方米、厂房2万平方米、员工700名、药品生产线8条的中型企业。

2、办好产业促专业

(1)依托校办制药产业兴办制药类专业

我院依托校办产业群体的技术和实训条件优势,创办制药类专业,成为学院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1998年创建化学制药工艺专业开始,到~年为止先后创建了制药技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中草药资源、执业药师、药品营销等6个专业9个专门化方向。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300人,中职在校生260人。制药类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

(2)依托产业优势,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

学校依靠校办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实训条件,组织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采取了前校后厂、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就业指导人员要经常深入研究地区、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岗位要求,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就业信息,并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面指导。

(三)加大投入,建设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

学校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内实验体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以保证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

(四)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配套改革。

1.跟踪企业,编写适合专业需要的特色教材。学校应根据各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

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高职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

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无缝连接”。

4.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第三,要建立起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

《[推荐]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第五篇: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

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在培养特色高职人才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形成了“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专业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现设有管理、财经、计算机、养殖、绿色食品、制药、机电等7大专业群体,现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一个,省级教试点专业两个。

一、发挥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地方,设

置农科类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学院领导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了面向“三农”、服务地方,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和黑龙江农业主辅换位的发展战略,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设置了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园林花卉、园艺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既培养了高职学生,也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形成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新“三农”特色。

(一)依托农业科技优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训练学生技能,示范给农民看

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建立校内农科专业实训基地,依托科技优势在基地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展示现代农业技术,使教学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步提高。学院先后投入近300万元建立起了集良种繁育区、设施农业区、农科教

综合实训楼、畜牧养殖基地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区。美国提子及蟠桃在我院温室栽培引种成功,棚室无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产吸引了周边农民前来学习参观。花卉、园林绿化苗木、果树苗生产等除为学院绿化提供苗木外,每年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绿化苗木。农科教综合实训楼,内有保鲜库,可进行各种果蔬的贮藏保鲜,进行反季节销售,可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组织培养室,进行马铃薯脱毒薯生产和草莓、蝴蝶兰组织培养等生产项目,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马铃薯脱毒薯10万公斤,并为周边提供大量的草莓脱毒苗。畜牧养殖基地,包括奶牛场、种蜂场、畜牧兽医指导站。奶牛场有奶牛40头,每天提供鲜奶500公斤。种蜂场除满足教学需要外,在牡丹江市地区还起到了养蜂技术示范作用,提高了牡丹江市400多养蜂户共4万多箱蜂的管理技术,使经济效益每年增加20多万元。畜牧兽医指导站除为教学提供实训基地外,更多地

为社会提供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服务,使周边10多个大型养殖场和近百家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近2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各项生产技术水平完全适应目前农村的现实,农民学得来、用得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二)送科技下乡,传授实用技术,带领农民干,吸引农村生源

坚持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宗旨,组织教师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先后对我省东南部地区六个县(市)的30个乡镇中的200多个村屯进行科技服务,同时也吸引了农村生源进入我校。

1.科技承包。以水稻专家李钟学老师为组长的水稻组从1991年起在宁安、穆棱等地连续10年承担了省丰收计划集团承包任务。在基层连续举办了67期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6370多人,并坚持经常下乡指导水稻生产。水稻组在指导农民生产的同时,选育适于本地区栽培 的优质稻新品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适合高寒地区栽培的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农粳1号”于2003年初通过品种审定。承包组获集团承包一等奖五次、三等奖一次,获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八次、三等奖一次。

养殖系在宁安、海林、东宁、密山等市县及851农场举办养牛、养猪及养蜂技术培训班15期,共培训1000多人。养殖系还以技术合作方式参加饶河县创办的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以黑龙江省养蜂协会温春咨询服务站的身份为当地进行养蜂技术咨询服务,每年召开协会年会,以会代训近百人。畜牧兽医站负责周边地区养牛、养猪、养羊户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辐射面为学院周边三县11个乡镇近百个饲养户、10个饲养场。

2.技术指导。绿色农业系还组织成立了咨询指导组,每年确定10个乡镇为技术服务点,从整地到秋收,按季节定期

到现场进行查看指导,并设立了咨询服务电话。同时也分期分批的组织学生到服务点进行实习。

3.科技三下乡。连续多年参加当地市委市政府和省农委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大田农作物丰产技术、马铃薯及草莓等脱毒苗组织培养技术、新菜特菜种植技术、高寒地区提高养蜂效益技术、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农村政策法规咨询、蔬菜保鲜技术、优良树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

下载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情况汇报(定稿)

    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在培......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汇报

    农科教结合 产学研互动 以就业为导向 加强专业建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汇报(推荐)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药技......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汇报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药技......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积极开展产学研结合工作情况汇报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药技......

    档案为“三农”服务(范文大全)

    梨林镇是济源市的东大门,全镇土地面积44.1KM2,总人口41004人,辖有45个行政村。几年来,我镇档案工作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围绕农村工作中心,立足直接为“三......

    档案为“三农”服务

    档案为“三农”服务梨林镇是济源市的东大门,全镇土地面积44.1KM2,总人口41004人,辖有45个行政村。几年来,我镇档案工作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围绕农村工作......

    信用社服务三农工作汇报(★)

    信用社服务三农工作汇报 根据县联社和乡党委的创建工作要求,按照乡纪委下发的“创建”活动的实施细则,在乡党委、政府直接关心和指导以及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社坚持以邓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