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校图书馆为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图书馆为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研究 作者:周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 要:随着当今高等教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工作的大力推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地方经济也表现为历史的必然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凭借在专业人才、信息资源、技术设备、信息加工等方面的优势,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应大有作为。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229-01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与使命
迈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发展战略上的重点是经济建设,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既是高等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表现,也是体现高校图书馆职能和谋求高等教育自身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受技术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可以做到把知识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提供以知识为驱动力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机能。但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化信息资源配置,从实践的角度找出服务地方的良策,从而更好地履行高校图书馆的使命。笔者所在的浙江海洋学院,地处海岛城市,是当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作为当地智力“硅谷”的图书馆,就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提高其新的职能,进行广泛的思考和研究。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优势
(1)丰富的馆藏资源奠定了服务地方的基础。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门类齐全,学科结构合理,具备了专业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的优点,尤其是新型的数字资源,如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等,近年来在高校图书馆发展尤为迅速,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提供信息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为高校图书馆走向市场,参与竞争,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起点的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
(2)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服务地方的可靠保证。高校图书馆己拥有一支知识结构比较合理、专业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工作人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已超过职工总人数的80%,随着地方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理论的大量需求,高校图书馆馆员更多的为地方用户提供现代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知识服务,如对科研人员的课题立项、查新以及课题的服务跟踪到结题等服务,有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让馆员更加具有归属感,保持激情与活力,并增强馆员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意识。
(3)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服务地方的支撑条件。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工作须臾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图书馆技术人员利用信息技术挖掘隐藏在文献、信息内部的知识内容等,将用户所需的知识内容或相关的内容进行动态链接,建立一个全方位、多样化、全过程、一体化的信息资源网络服务共享平台,帮助用户提供广泛的互联网服务,让信息技术在文献信息处理、存储、传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大大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效率。
(4)多类型的信息产品是服务地方的重要措施。高校图书馆依仗丰富的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完全有能力完成各种信息收集、统计和分析工作,特别是深入文献内部挖掘单元信息中的精华,积极开发潜在信息资源、挖掘创新信息、地方特色信息,把许多凌乱散落的信息通过集合、分析、研究、浓缩等加工过程,整合成高价值的信息产品,再对信息产品进行整序,以适应地方读者所需的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核心知识内容,从中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专业性服务。3 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战略目标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百余年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间,凭借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创新活力和文化氛围,地方高校成为开展科学研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不断变化着的需求的挑战,科学地确定服务地方的目标和方向,明确服务地方的职责和使命,提高服务地方、报效社会的内质和能力至关重要。
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成果。始创于1958年的浙江海洋学院,是浙江省唯一的海洋类高等院校,学校以“海洋”为基石,创立一条符合高教发展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同时,制定了“全面融入舟山、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纲领。由此,浙江海洋学院全面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港口航运物流、海洋石油化工、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领域,努力打造成为舟山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思想库、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地方海洋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根据舟山市信息化发展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拓展及深化服务工作,将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全面地服务于舟山市经济建设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
(1)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以适应地方海洋经济建设之需,做好海洋人文社科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建设,同时加快“海洋、水产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并积极启动新的特色库建设,形成精、特、新的特色资源服务品牌。
(2)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有计划地开展项目研究、对外合作、信息创新等一系列社会服务,特别是对舟山经济进展和对情报信息资源的需求密切关注。
(3)着力打造舟山区域的数字文献资源基地,着力发掘海洋信息资源,服务海洋经济,为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
(4)在涉海类学科建设中积极寻找与地方海洋经济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有效结合点,密切关注舟山“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进展及对情报信息资源的需求。
(5)开展多种综合性服务项目。如:邀请个人、机构及商业团体共同参与来拓展图书馆服务,欢迎社会的书刊捐赠等,不但丰富了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的智力和文化资源,还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结语
地方经济建设会带来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潜在的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与动力,才能体现高校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地区特色资源方面近几年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各界共同来关心图书馆事业,更好地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索出一条高水平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师晓青,宋云龙.中小城市高狡图书馆服务地方模式操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2] 张红霞,刘晨,李明.海南省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企业自主创新的探研[J].图书馆.2008(2).[3] 徐引篪.图书馆普遍服务的理念及其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5(12).[4] 程亚男.图书馆服务新论[J].图书馆.2000(3).[5] 杨晓秋.高校图书馆区域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2).[6] 李梅军.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
第二篇:ryupms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
懒惰是很奇怪的东西,它使你以为那是安逸,是休息,是福气;但实际上它所给你的是无聊,是倦怠,是消沉;它剥夺你对前途的希望,割断你和别人之间的友情,使你心胸日渐狭窄,对人生也越来越怀疑。
—
1+1 >2:经济系应用型本科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2006年以来,我系一手抓应用型人才培养,一手抓产学研平台建设,实现了1+1 >2的效果。
1以提高能力为中心,努力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1.1课程实践化
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以认知实习为突破口,大幅度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在原来四年8学期的基础上,在大二与大三之间增加一个为期12周的认知实习学期,实行“8+1”学制。2007年暑假期间,我系以2005级经济学专业(房地产经济方向)为试点,该班51名学生分别安排在安徽富安房地产经营有限公司、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含产权交易管理处和四个分局)等14个单位进行认知实习。2008年起,认知实习全面展开。据对经济系191名学生的调查,77.5%的学生认为,认知实习对能力的提高有帮助。关于认知实习的最大收获,44.5%的学生认为是认识社会、38.2%是认识自我、10.5%是认识专业,其他占6.8%。近三年,我系累计投资30万元,分别购置了国际结算、国际贸易、银行实务、房地产管理4套实验软件,建立了8个实习基地,组织学术报告19场、参听2541人次,其中,2006-20073场、参听450人次;2007-20086场、参听701人次;2008-200910场、参听1390人次。为提高学生对实际工作的认识,每学期均邀请企业成功人士作专场报告。今年9月以来,已有3位企业高管为同学们作过报告。
1.2考核过程化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采取期末考试一次定终身。2005年,我系部分老师开始探索过程考核。2006~2007年第1学期全院进行考试制度改革,实施“N+2”考试方案。“N”是教学过程中的考核次数,针对每门课程,3≤N≤5;“2”中的“1”是期末考试,另一个“1”是课堂笔记。过程考核方式多样,或课堂测验、或调查报告、或课程论文。在总成绩中,N的权重为0.5、期末考试为0.4、课堂笔记为0.1,平时占了60%。据对不同专业527名学生的问卷调查,赞同该考
试方案的占80.7%、反对的占11.6%、感觉无所谓的占7.7%。赞同的学生普遍认为,N+2实施后,自己的学习压力相对减轻了,可以抽出一定的课余时间去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发展自己的个性,不再是考试之前的死记硬背,平时的学习也变得认真起来,切实把学习的重点引导到学习过程中去。
1.3教学模块化
实施“模块化”教学,是20世纪末以来欧美国家影响最广泛、最深刻的高等教育改革。“模块化”教学改革就是以专业为龙头,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建立主题式、多层次、系统性的教学模块,满足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于专业人才素质、知识和能力的要求。2009年,我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模块化教学试点,并承担了省级教研项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跨学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合经济类大类招生,该专业通过专业基础、素质教育、能力培养三个平台,修改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共设44个模块、240个学分。专业基础模块34个、170个学分,其中,公共必修模块8个、40个学分,专业基础模块12个、60个学分,专业必修模块12个、60个学分,专业选修模块2个、10个学分(4个方向任选1个,每个方向2个模块);素质教育6个模块、30个学分;能力培养4个模块、40个学分。
1.4人才多元化
目前,学生价值取向越来越多元化,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近年来,我系狠抓第二课堂,以项目为载体,对学生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培养。组织学生参加模拟企业实战经营大赛、营销策划大赛、网页设计大赛、机械创新设计大赛、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挑战杯” 竞赛等各项比赛;组织学生参加房地产经纪人协理、单证员、报关员、保险等资格证书培训,已连续两次成功举办全国单证员考试。2008年11月俞凤军、张芸等同学获全国“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2009年6月,王军、陈跃等同学获全省“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10月底将去北京参加全国比赛。值得一提的是我系还有一批体育特长生,张庆庆、鲁川同学在全国大学生击剑比赛上获得了团体和个人冠军;鲁川同学是合肥学院唯一一名北京奥运会火炬手;沈馨平同学成为奥运护跑手。
2打造产学研合作平台,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建设
2.1优势比较化
我系现有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三个专业,与安大、安财等老牌高校相比,很难形成学科优势,但我院有改革创新的优良传统,一些专业比较新颖。比如1999年,就开设了房地产经营与估价(专科)专业(当时为房地产经营管理)。2005年,增设了经济学(本科)专业(房地产经济方向)。因此,我系积极创新环境,形成比较优势。2006年,整合院内外资源,成立房地产研究所,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20多人。2009年我系又成立了知识产权研究所和中小企业研究中心。虽然我们在传统学科上没有绝对优势,但完全可以在房地产、中小企业和知识产权等新兴领域形成比较优势。我系已有多名教师分别担任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理事、安徽省产业经济学会常务理事、安徽省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合肥地区房地产业协会常务理事等社会职务、安徽省房地产业协会副秘书长。
2.2研究团队化
2006年以来,我系团结合作,提升科研水平。共承担院外研究项目31项、院内研究项目19项。院外项目,2006年4项、2007年3项、2008年8项、2009年16项;院内项目,2006年6项、2007年5项、2008年6项、2009年2项。院外研究项目中,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项、省科技厅软科学项目2项、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2项、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软科学项目1项、省领导圈定课题1项、省教育厅一般项目5项、省社科联资助项目9项、合肥市科技局软科学项目1项、合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8项。
2006年以来,共承担院外教研项目4项、院内教研项目7项。院外项目,2007年1项、2008年2项、2009年1项;院内项目,2006年2项、2008年5项。院外项目中,省级教研一般项目2项、“十一五”国家课题“我国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子课题2项。
2006年以来,共发表学术论文114篇。2006年20篇,其中,国家级12篇、省级8篇;2007年38篇,其中,国家重点期刊1篇、国家级期刊18篇、外刊1篇;2008年56篇,其中,国家重点期刊2篇、国家级期刊15篇、外刊1篇。同时,参编教材5部,其中,2007年1部、2008年4部。
2.3成果社会化
总体而言,我系研究力量较弱。如果单纯地靠研究成果的积累来获得同行的认可,没有五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行。所以,我们另辟蹊径,通过媒体。迅速扩大影响。2006年房地产研究所成立后,立即在《合肥晚报》等地方报纸发布成立消息,并以房地产研究所的名义,邀请《合肥晚报·家园》等媒体的记者来我院作报告,同时,向《江淮晨报》、《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安徽市场报》等媒体投稿。因为准备充分,基本上每篇都刊登。另外,还协办合肥市房地产局主办的《合肥房地》刊物(双月内刊),在每年合肥地区房地产优秀论文评比中,都有老师获奖。由于名声渐起,新安晚报、安徽商报、合肥电视台、安徽电视台、合肥房地产交易网等媒体,很快找到我们,就一些热点问题进行专题采访,最多时一个星期要接待一次,研究所老师轮番上阵,研究所也因此很快传播开来。
2.4合作横向化
2006年7月,我系主动走出校门,与安徽省建设厅合作承担“安徽省住宅与房地产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最后用一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任务。该成果在当年全省建设系统优秀研究报告评比中获一等奖。2007年以来,我系先后承担12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其中,与安徽省建设厅合作项目7项,分别为《安徽省住宅产业化实证研究——以合肥国家住宅产业化基地为例》、《安徽省房地产经纪人协理从业资格考试培训教材》编写、《促进安徽省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研究》、《房地产业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影响研究》、《安徽省房地产市场月度运行报告》、《安徽省住宅产业振兴规划》编制、《安徽省城乡建设志·住宅与房地产》编写;与合肥市房地产管理局合作项目2项,分别为《合肥市城市住房建设规划(2008-2012)》编制、《合肥市“双限房”相关政策研究》;与淮北市有关单位合作项目2项,分别为《淮北市农业产化发展规划(2008-2012)》编制、《淮北市城乡产业发展一体化规划纲要(2008-2012)》编制;与合肥市中小企业局合作项目1项:合肥市中小企业调研报告——中小企业“边缘化”警示。自2005年以来,连续五年参加合肥市委宣传部组织的调研活动和理论研讨会,其中,2006年提交论文7篇、2007年提交6篇、2008年提交14篇、2009年提交10篇。
在2006-2007学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我系获科研先进集体三等奖,有5位教师获奖,其中,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人、二等奖1人,优秀论文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产学研合作鼓励奖1人。在2008全院综合考核中,经济
系排名第4,其中,科研工作排名第1。
第三篇: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
肖冬香
摘要:阐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议的意义、优势及途径,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新农村建设;意义;优势;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服务外延、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需要认真对待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1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递和服务的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分布的趋势,高校图书馆如果还仅将其服务范围限定于封闭的校园,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社会教育中心、知识传播中心、信息存储和开发利用中心,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利用其资源、人才、设备等优势条件,主动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1.2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我国有1 000余所高校,其图书馆藏书总量超过6亿册,这些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不断增加的电子网络文献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是,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利用率多数在50%左右,有的甚至低于40%。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后,可以发展一批较为稳定的农民读者队伍群,打破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封闭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1.3 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有8亿多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巨大,由此产生的信息鸿沟以及导致的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观念,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地方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介入所在地市的建设,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和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消除信息鸿沟、解决农民知识贫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办法。
2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2.1信息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如图书、期刊、报纸、光盘、声像资料等。这些文献资料内容丰富、专业性强、门类齐全、准确性权威性强、情报价值高,是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将更加明显[1]。
2.2人才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工作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信息服务技术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图书管理、文献信息收集与处理的实践经验,还具有根据社会需求来开发、挖掘、创新各种信息产品的能力。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组织协调校内各门学科的专家进行课题攻关、技术培训、产品开发等,这种优势也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企及的。
2.3设备资源优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出现,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实现了运用计算机手段为读者服务和科学管理,其全新的网络环境还使得高校馆迅速获取文献信息资料,而且能直接参与社会信息系统的循环。因此,在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搜集、整理、加工地方文献,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服务于地方建设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3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3.1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可以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资源,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具备提供信息、传播信息和引导信息的条件与实力,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利民活动。如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崇尚学习,鼓励农民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不同要求,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足够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2]。
3.2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做好信息服务
一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打破过去只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单一模式,将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开放,为广大农村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例如,将部分适合农民使用而在本馆常年利用率不高以及复本过多的书籍赠送给农村图书室,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给有需求的农民用户办理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证,满足他们对科技的需求。二是密切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地的自然状况,对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科研成果及实用性技术、农村文化建设、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特色数据库,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三是根据农民信息需求的特点,结合农村实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产品及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如安排专人定期将农民致富信息按果树种植、家禽饲养、特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分类编成题录、汇编、文摘、索引、快讯,及时在网上或信息宣传栏公布;定期搜集整理各级政府出台的最新农业政策以及最新科技信息、供求信息、致富经验等内容编制成小册子免费发给农民;对种养
大户、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的供求信息服务,加快农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3]。
3.3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最大效益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传递渠道畅通、联系广泛的优势,在科技成果向商品和生产力转化中铺路搭桥,通过网站或宣传册等途径将最新、最实用的科技知识传递给农民,实现农民和高校的双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应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科研负责人,帮助其科研立项,进行技术攻关,增强高校科研项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积极将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信息及时送达农业生产部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4],让科技成果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强.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009,21(8):183-185.[2] 袁代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4):33-35.[3] 周玉芝.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007,19(11):99-101.[4] 赵财,刘喜,黄晓霞.农业高校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9):37-39,65.
第四篇: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
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
〔摘 要〕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是图书馆界多年来一直倡导并加以实践的理念,作者认为要实现资源的高度共享,高校图书馆必需向全社会开放,服务社会。文章从高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数字资源、人力资源、信息技术设备、阅读环境几个方面的资源进行社会共享来加以阐述,并提出搭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是为社会化服务提供最基本的支撑和保障。
〔关键词〕信息;资源共享;社会服务;高校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11)12-0070-04 studies on socialized service of university library based on the resource sharingwu qun(library,nan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nanjing 211167,china)
〔abstract〕information resources co-construction and sharing have been advocated and practiced over the years.in order to realize resource sharing,university library must be open to the whole society,and service society.the paper elaborated social sharing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mong the university library literature,digital resources,human resources,information technology equipment,reading environment,and then suggested that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platforms should be the basic support and guarantee for social services.〔key words〕information;resource sharing;socialized service;university library 信息资源共享(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是指图书馆在自愿、平等、互惠的基础上,通过建立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和图书馆与其他机构之间的各种合作、协作、相互协调关系,利用各种技术、方法和途径,开展共同提示、共同建设和共同利用信息资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信息资源需求的全部活动。2005年7月8日,在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举办了“中国大学图书馆馆长论坛”。大会回顾了我国图书馆界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40多年的历程,探讨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道路上需克服的障碍和问题,在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的重要原则方面取得共识[1]。大会拟订了《图书馆合作与信息资源共享武汉宣言》,《宣言》中提出:“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享,是大学图书馆追求的崇高目标。”图书馆界多年来一直倡导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而要实现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惟有推进图书馆的社会化服务。近年来,文献信息资源约占社会总量60%的高校图书馆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要求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的社会呼声也越来越高。2007年7月,《国际先驱导报》和新浪网就“高校图书馆是否该向公众全面开放”举行联合调查,近两千人参与调查,75.99%的人认为高校图书馆应该向公众全面开放。
1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发展历程
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的实质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社会化,它是基于信息资源共享的角度,把高校图书馆的资源作为一种社会的生产资料来对待,将其使用社会化。高校图书馆进行社会化服务既有国家相关政策引导,也在信息资源、专业人才、技术设备、信息加工等方面有超越一般社会文化与信息机构的优势,随着高校图书馆自身体制变革,激活并加快了社会化服务的进程。图书馆界对服务社会化的理论研究较多,作者以“服务社会化”并含“图书馆”为主题,时间范围1984-2011年7月,检出相关文章242篇,最早的一篇是1986年发表的,由表中数据可看出从2007年以后研究文章呈快速上升趋势。(见表1)表1 1984-2011年“服务社会化”研究文献篇数 时间数量时间数量1984-***1-***6***782011.714 我国高校图书馆在服务社会的实践中,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前,基本上以提供馆藏书刊、资料借阅的方式对社会开放服务;第二个阶段——1990-1996年,信息技术在我国图书馆开始应用,少数大型图书馆利用少量电子检索工具及传统的印刷型馆藏资料向社会提供有限的咨询、检索、定题服务;第三个阶段——1997年至今,随着信息技术在高校图书馆普及应用,一些高校图书馆已逐步形成了集馆藏印刷型资料、馆藏电子
文献及检索工具、虚拟馆藏为一体的信息源,这为图书馆提供信息服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特别是进入“211工程”的100所院校,构成了我国目前信息咨询业的一支重要力量。这些高校的图书馆大多不同程度地对社会或本行业开展各类信息服务,如以北大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为首的特大型图书馆在资源的共建共享、馆际互借、资源联合引进等方面为我国图书馆界提供了管理及技术上的咨询、指导及支持;东南大学图书馆每年承接了大量的科技查新业务;暨南大学图书馆、郑州工业大学图书馆等采取灵活的管理机制,使业务范围从传统的服务项目拓展到数字化软件及硬件的代理维护、系统开发、数据库制作、企业咨询等多项内容[2];广州大学图书馆为地方政府等机构提供信息服务,通过与地方政府合作共建专业图书馆,通过与公共图书馆合作共建既向社区开放又为学校教学科研服务的新型图书馆,成为国内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成功典范[3]。但我国仍有95%以上的高校图书馆,只局限在为本校师生服务,对社会公众基本“关闭”。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程度仍然很低,无法与国外高校图书馆相比。在高校图书馆服务社会的实践探索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1)缺少社会化服务的法律依据;(2)对向社会开放的认识还存在不足;(3)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4)馆员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等。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研究2 基于资源共享的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
从权威部门的资料获悉,我国1 000余所高校拥有藏书6亿多
册,公共馆仅为4亿册;高校馆拥有网络版电子期刊的65%,公共馆仅为28.6%;高校馆拥有联机数据库为30%,而公共馆仅为2.9%。从这组数据,我们能很明显地看出,与高校图书馆相比,我国的公共图书馆的资源还显得十分缺乏。如果将高校馆开放,无疑能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4]。2.1 馆藏文献资源社会共享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的文献信息中心,馆藏文献品种繁多,学科门类齐全,具有专业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等特点。此外,高校图书馆还有一些其他信息机构所没有的文献,如博士、硕士毕业论文。高质量的馆藏文献不仅可以满足本校师生的需求,也为服务社会创造了有利条件。以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为例,馆藏纸质文献141万册,中文现刊1 200多种,外文现刊70多种,2010年向江宁区10所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发放通用借阅证300张,2010年7月借给驻江宁方山的部队5 000册图书,丰富官兵的业余文化生活,受到了广大官兵的一致好评。
馆藏文献资源社会共享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1)高校图书馆之间共享,如江苏省高校为教师自愿办理通用借书证,每张通用借书证每年可在各高校图书馆累计借50册图书。(2)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建、共享,如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图书馆分别与集安市图书馆等签订了“手拉手”帮扶协议,定期无偿向基层公共图书馆捐赠图书、软件等[5]。(3)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机
构开放,如北京科技大学与社区居委会签订协议,居民随时可借阅图书。(4)高校图书馆直接面向市民开放,如1988年,广东省五邑大学图书馆就向校外200名公民发放借阅证;1996年,深圳大学图书馆决定对社会开放;2002年,厦门大学图书馆宣布对社会开放[6];2009年山东大学威海分校图书馆为900余市民办理借阅证。2.2 馆内数字资源社会共享
高校图书馆普遍重视数字图书馆、数据库、馆藏文献数字化的建设,通过馆际交流、合作,实现系统的公共检索、文献传递、馆际互借、联机编目、资源共享等功能。使馆内的书目信息资源实现最大范围的共知,使文献信息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共享。书目公共查询系统(opac)向社会公开,任何人可通过网络检索,充分利用高校图书馆的信息资源。另外,很多高校图书馆都购买了多种中外文数据库及电子图书,如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购买了各类数据库21个,中外文电子图书164万种,中外文全文电子期刊2万余种,这些资源通常是社会读者从事科技创新所必备的,但企业与一般社会信息机构因经费所限而无力购买,高校图书馆应积极将这些数字资源向社会开放,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尽可能发挥它的社会价值。2.3 高校及馆内人力资源社会共享
知识经济时代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谁拥有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谁就拥有发展的主动权。高校拥有一批各学科领域的资深专家、学者及各专业、不同层次的教师和科研人员,他们掌握着所涉及领域的大量情报信息,是高校为企业提供信息服务的强有力的后
盾。另外,高校图书馆馆员熟悉网络信息资源的分布情况,能够熟练应用网上各类搜索引擎,对分散在各个网络节点上的开放资源进行采集、组织和利用。他们最适合为那些对网上无序、分散的资源无所适从的人们提供服务。在这种情况下,合理挖掘和利用高校及馆内的人力资源就显得十分重要。2.4 先进的现代技术设备资源社会共享
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与通讯技术的完美结合,许多高校图书馆都依托中国教育网进入国际互联网,建立了数字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镜像站点、联机数据库等,为广大读者检索图书馆资料提供极大的方便。如南京工程学院图书馆,公共阅览区为读者提供网络连接端口和用于查询的计算机终端,图书馆公共区域可通过无线方式接入网络,读者可以方便地查询馆藏信息、使用各类专业数据库等。图书馆每天24小时不间断地提供网络信息服务,读者可以通过校园网上任意客户端自由访问各种数据库资源。
2.5 阅读环境社会共享
强化环境建设,积极营造人文气息,成为高校图书馆为之不懈努力的理念,尽可能的让读者置身于优雅、和谐、愉悦的阅读环境中,尽情品味高尚文化生活。很多高校图书馆实现建筑与自然生态环境相结合的同时,也注重文化气息的培育,如:通过摆放绿色植物,美化室内环境;馆内布置由读者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来装点环境;在公共休息区内设置沙发及饮水机方便读者等。高校图书馆可利用
寒署假向社会公众开放,让广大市民也享受到这舒适的阅读环境。3 搭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为社会化服务提供保障 吴慰慈教授曾指出:“馆际之间互相共享藏书是绝对必要的,也是为学术研究提供全部所需文献资源的惟一切实可行的手段,这一点正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7]”为社会化服务搭建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是高校图书馆适应读者需求的有力举措。
3.1 建设机构知识库,为促进学术交流与知识共享搭建平台 美国sparc资深顾问raym crow将机构知识库的定义为:机构知识库是收集并保存单个或数个大学、科研机构知识资源的数字化资源集合。机构知识库收藏的资源类型多样,有正式发表的学术著作,也有尚未发表的预印本;有人文社会科学的内容,也有自然学科的内容[8]。它具有机构性、学术性、互操作性和开放性、积累性和永久性等特点,它的互操作性和开放性保证机构内外的用户可以不受限制地存取机构知识库中的资源,并实行异构库之间的互操作,实现信息资源高度的开放获取和共享。此外,要考虑对机构知识库和图书馆资源的有效整合,提供资源共享平台。首先,对机构知识库与馆内传统书目资源进行整合,使用户通过 opac可检索到馆藏文献以及机构知识库的资源。其次,对机构知识库与馆内数字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做到多个数据库同时进行检索,从而实现一站式检索。极大地方便用户,提高了图书馆的利用率,成为一个真正的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的平台。
3.2 成立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平台 在网络
化的今天,图书馆联合体是促进图书馆合作、进行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有效方式。诸多省市成立了高校图书馆联合体,南京市也是其中之一,2007年9月28日,在东南大学举行了《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资源共享合作协议》签字仪式,由东南大学、南京航天航空大学、河海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金陵科技学院六所高校图书馆组成了江宁地区高校图书馆联合体,2008年6月,联合体成员扩大到10家,吸纳南京工程学院、南京晓庄学院、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联合体成员,到2011年已发展到14家图书馆。联合体成员馆组成服务团队,面向企业,进行借书证发放、文献咨询、情报分析、定专题服务、文献检索培训等服务。利用lib-passport系统和同一的规则,实现“分借通还”[9],目前已制作10 000张“南京高校(江宁地区)联合体通用借书证”,2009年发放到10所学校3 650个通用证;2010年发放3 450个通用证;2011年发放3 800个通用证。图书馆联合体不仅为地区经济和文化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还促进了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进程,实现了社会效益的最大化。3.3 加强与共公图书馆及社会机构合作,共建共享信息资源平台 开展社会服务需要大量的、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作支撑,而大部分高校图书馆的印刷型资源和数字资源都是有限的,特别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商品信息、人才信息等不及专门信息服务机构和情报研究所。因此,高校图书馆应主动与当地政府、情报部门建立协作关系,合作开发各种类型数据库,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满足社
会读者的各种信息需求。2004年以来,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全国23个省份,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都已建设省级科技文献共享平台。2006年4月,江苏省科技、教育、文化三大系统联手打造的由江苏省科技情报研究所、南京图书馆、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药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南京工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和省技术监督情报所等10家单位共同建设的江苏省工程技术文献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并对外服务。通过共知共建共享方式,集成和开发了这10家单位的主要优质文献信息资源,目前该平台建设了总量达1 042万条的“联合目录数据库”,电子文献数据资源总量达11 000g,其中中文科技期刊10 000种,外文期刊15 000种(通过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南京镜像站共享实现),中外会议资料30万篇,学位论文40万份,中外专利文献1 800万件,国内外标准30万件,国内外科技报告30万件,中国重要报纸全文350万篇,各种电子数据库60余个,数据总量已达5 500万条;并建有国家nstl南京镜像站,组织开发了一批有江苏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专业专题数据库,初步形成了较完整的科技文献信息资源体系。该平台运行服务以来,接受访问50余万人次,为全省用户提供了260余万篇各类科技文献全文下载,先后在全省举办了22次专题讲座和演示服务,免费发放各种服务卡近2 000张,提供技术培训近万人次,取得了明显的服务效果,为全省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有力的信息支撑服务[10]。这种跨系统的区域科技文献信息共享服务打破了“条
块分割”的障碍,整合、丰富了区域信息资源,提高了科技文献平台为区域科技创新、经济及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真正起到了科技信息资源的保障作用。4 结 语
综上所述,高校图书馆应采用多种方式和途径为广大读者提供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内外读者的信息需求,实现最广泛的信息资源共知、共建和共享。使高校图书馆真正成为社会的“学习中心”、“教育中心”、“信息中心”和“知识中心”。参考文献
[1]吴群.基于开放存取的机构知识库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共享[j].现代情报,2011,(6):50-52.[2]赵晖.我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的困境及对策[j].图书馆学刊,2010,(3):6-8.[3]李岩.在全国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社会化学术研讨会开幕式上的讲话[j].河北科技图苑,2010,(1):8.[4]千万图书闲置 高校图书馆对社会开放卡在哪儿[eb].http:∥news.163.com/07/0620/10/3he51i2h000120gu.html,2011-07-15.
[5]吉林探索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共享共建模式[eb].http:∥news.qq.com/a/20081014/000514.htm,2011-07-15. [6]沈光亮.我国高校图书馆社会化服务实践与发展[j].图书馆建设,2010,(10):73-77.[7]吴慰慈.图书馆事业与图书馆学教育[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176.
[8]吴群.高校机构知识库构架探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5):30-32.[9]南京高校(江宁地区)图书馆联合体[eb].http:∥njal-jn.seu.edu.cn/upfiles/areas/seuedu/file/about01.doc,2011-07-15. [10]http:∥www.xiexiebang.com:85/js/dongtai/dongtai.jsp?title=“江苏省 工程技术文献信息中心”全面建成应[eb].2011-07-15.
第五篇: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以就业为导向加强专业建
我院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农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是保证本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条件,先后在绿色食品、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在培养特色高职人才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和大胆实践,形成了“[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
《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科教结合,产学研互动、实训就业相关联、岗位就业零距离”的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都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专业建设迈上了新的台阶,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学院现设有管理、财经、计算机、养殖、绿色食品、制药、机电等7大专业群体,现有国家级教改试点专业一个,省级教试点专业两个。
一、发挥优势,面向“三农”,服务地方,设置农科类专业,培养农村实用人才
学院领导首先转变思想观念,树立了面向“三农”、服务地方,为农村培养实用人才的办学指导思想。根据省委省政府“打绿色牌,走特色路”和黑龙江农业主辅换位的发展战略,依托自身的科技优势和教育优势,设置了绿色食品生产与经营、园林花卉、园艺技术、农业生物技术、畜牧兽医、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等专业,既培养了高职学生,也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和培训,形成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新“三农”特色。(一)依托农业科技优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训练学生技能,示范给农民看以产业化经营方式建立校内农科专业实训基地,依托科技优势在基地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展示现代农业技术,使教学效果、经济效果和社会效果同步提高。学院先后投入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300万元建立起了集良种繁育区、设施农业区、农科教综合实训楼、畜牧养殖基地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示范区。美国提子及蟠桃在我院温室栽培引种成功,棚室无公害蔬菜、新奇特蔬菜生产吸引了周边农民前来学习参观。花卉、园林绿化苗木、果树苗生产等除为学院绿化提供苗木外,每年还可以为社会提供大量的绿化苗木。农科教综合实训楼,内有保鲜库,可进行各种果蔬的贮藏保鲜,进行反季节销售,可显著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经济效益。组织培养室,进行马铃薯脱毒薯生产和草莓、蝴蝶兰组织培养等生产项目,每年可向社会提供马铃薯脱毒薯10万公斤,并为周边提供大量的草莓脱毒苗。畜牧养殖基地,包括奶牛场、种蜂场、畜牧兽医指导站。奶牛场有奶牛40头,每天提供鲜奶500公斤。种蜂场除满足教学需要外,在牡丹江市地区还起到了养蜂技术示范作用,提高了牡丹江市400多养蜂户共4万多箱蜂的管理技术,使经济效益每年增加20多万元。畜牧兽医指导站除为教学提供实训基地外,更多地为社会提供养殖及疫病防治技术服务,使周边10多个大型养殖场和近百家养殖户提高经济效益近20万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各项生产技术水平完全适应目前农村的现实,农民学得来、用得上,具有较强的示范作用。
(二)送科技下乡,传授实用技术,带领农民干,吸引农村生源坚持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宗旨,组织教师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先后对我省东南部地区六个县(市)的30个乡镇中的200多个村屯进行科技服务,同时也吸引了农村生源进入我校。1.科技承包。以水稻专家李钟学老师为组长的水稻组从1991年起在宁安、穆棱等地连续10年承担了省丰收计划集团承包任务。在基层连续举办了67期培训班,培训农民技术员6370多人,并坚持经常下乡指导水稻生产。水稻组在指导农民生产的同时,选育适于本地区栽培的优质稻新品种,经过近十年的努力,终于获得成功,适合高寒地区栽培的早熟优质水稻新品种“农粳1号”于2003年初通过品种审定。承包组获集团承包一等奖五次、三等奖一次,获农业丰收计划一等奖一次、二等奖八次、三等奖一次。养殖系在宁安、海林、东宁、密山等市县及851农场举办养牛、养猪及养蜂技术培训班15期,共培训1000多人。养殖系还以技术合作方式参加饶河县创办的国家级东北黑蜂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以黑龙江省养蜂协会温春咨询服务站的身份为当地进行养蜂技术咨询服务,每年召开协会年会,以会代训近百人。畜牧兽医站负责周边地区养牛、养猪、养羊户的技术指导和疫病防治,辐射面为学院周边三县11个乡镇近百个饲养户、10个
饲养场。
2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技术指导。绿色农业系还组织成立了咨询指导组,每年确定10个乡镇为技术服务点,从整地到秋收,按季节定期到现场进行查看指导,并设立了咨询服务电话。同时也分期分批的组织学生到服务点进行实习。3.科技三下乡。连续多年参加当地市委市政府和省农委组织的科技三下乡活动,为农民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内容包括大田农作物丰产技术、马铃薯及草莓等脱毒苗组织培养技术、新菜特菜种植技术、高寒地区提高养蜂效益技术、绿色食品生产规程、农村政策法规咨询、蔬菜保鲜技术、优良树种繁育技术、家畜饲养防疫技术等。多次被省市有关部门评为科技三下乡先进集体。4.参与地方共建活动。积极参与牡丹江市温春镇党委开展的“建、争、带”活动:建立和延伸农村服务区;争当为“三农”服务先进党委;带动农村加快奔小康的进程。学院参与此项活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指导,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科技明白人、流通领域的经济人。帮扶对象是温春镇的新立村、共荣村。通过参与活动,已使两村在经济建设方面发生了较大变化,也为学院进行职业教育建立了实训基地。(三)为农民搞经营咨询,帮助农民赚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以经济贸易系和财务管理系为主导,深入农村,开展农业经营、法律咨询、经济核算等方面的服务,指导农民开展经营活动,帮助农民理财赚钱。
(四)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培养农村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人才为了落实黑教高[2003]309号文件和黑教联[2004]3号文件精神,搞好“村村大学生”培养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人才,我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大胆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实用技术和应用能力为主的教学模式。1.针对“村村大学生”的特点,构建具有“村大”特色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农村生产实际,组织农业技术推广专家、农业科研专家、农业行政管理专家和具有丰富经验的教师组成相关专业的教学指导委员会。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农村实用人才需求调研和农民急需的实用技术调研,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达到培养的学生在农村真正能够“用得上,留得住”。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2.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实行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在制订村村大学生人才培养方案时,我们对农村各季节情况进行了调查,按学生的要求制订了两年六学期弹性教学制度。每年分三个学期授课,在农忙季节学生到农村进行实践和社会调查,其余时间回学院学习。3.优选教学能力强,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兼职教师授课,增强教学的针对性。我们采取了与牡丹江农业科研所横向联合、资源共享,发挥技术和教学的双重优势。经过整合壮大了师资队伍。专业教师由20人增加到40人,本年牡丹江农科所有五位副研究员承但“村村大学生”班的专业课教学任务,把先进实用技术直接带入课程,深受农民大学生的欢迎。4.紧密结合农业生产实际,调整专业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村村大学生专业课教学内容的特色是以实用技术为主体,采取纵横交错的教学体系,建立了以实用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如果树栽培分为仁果类、核果类、浆果类,各类内容每周2学时平行教学,每类内容作为一项技术实行纵向教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果树课程先概论、后各论的课程体系;作物栽培技术、经济作物和蔬菜栽培技术在授课过程中也打破了传统的课程体系,按生产季节安排课程内容,使学生学得会、用得上,在学生回家实训期间即可指导生产。在专业课教学方法上采用实践操作为主,课堂教学为辅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以课堂为中心,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学模式。如蔬菜育苗、定植、管理等都是在田间授课。5.建立专业师生合作课题组,充分发挥实训基地在村村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针对农村大学生的特点,为了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绿色农业系和养殖系利用学院高科技示范区,在村村大学生中建立了十三个专业教师与学生合作课题组,如元葱栽培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术组、棚室蔬菜生产技术组、马铃薯脱毒技术组、良种繁育技术组、花卉养护技术组、蔬菜保鲜技术组、家畜繁育改良技术组、奶牛生产技术组、家畜饲料配方及加工技术组、家畜常见病的诊断与治疗组等。
6.跟踪服务。跟踪服务是我院一惯的做法,对村村大学生的跟踪服务在入学后就开始了。部分学员家里或村里正在养猪、禽、牛、羊等。当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利用双休日的时间,专业教师就亲自到现场解决问题进行指导。一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二是培养了学生服务农村、扶持农民的意识。二、产学研互动,灵活设置专业,培养“零适应期”高职人才
(一)对准市场,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只有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和企业需求为参照基准,经过不断优化和完善,才能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为了搞好专业设置与开发,我院首先成立了由专业所属的行业专家、企业实际工作人员和专业课程教师组成的相关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学校新专业设置和老专业改造出谋划策。在专业设置中,必须始终坚持专业设置的组织方式固定、能力构成明确、有特定的职业入门资格和较强的社会职业组织性、系统化的职业知识、能提供独立的服务、具有专门的职业道德等标准。<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人才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总体设计和实施蓝图,为了保证培养“零适应期”人才,从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开始就要深入研究如何设计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实验实训模式等问题,保证“零适应期”人才的培养目标的实现。通过广泛而深入的人才需求调研和岗位工作调研,了解企业对岗位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确定各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通过科学的分析和研究,构建各专业人才的理论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使二者相互渗透,有机结合,进而形成“零适应期”人才培养方案。(二)产教结合,创办制药类专业,培养特色药业人才学院按着产教结合、实业兴学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力发展校办制药产业,促进药类专业的建设与发展,走出了一条具有自己特色的“围绕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的特色道路。1、围绕专业办产业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依靠专业优势来发展校办产业,以校办产业创造的经济实力和实践教学条件支持学院教育事业发展,是我院对产教结合、依托专业兴办产业的一贯指导思想。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我院从60年代末,依托畜牧兽医专业,利用药理实验室创建大输液药品制剂室起步,到2000年与北京双鹤药业强强联合,组建牡丹江温春双鹤药业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春鹤药业),开创了以校办企业——春鹤药业为主体,以印刷厂和纸箱厂为辅助的校办产业群。作为校办产业主体的春鹤药业,现已发展成为拥有资产近亿万元、占地4万平方米、厂房2万平方米、员工700名、药品生产线8条的中型企业。
2、办好产业促专业
(1)依托校办制药产业兴办制药类专业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我院依托校办产业群体的技术和实训条件优势,创办制药类专业,成为学院教育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从1998年创建化学制药工艺专业开始,到2004年为止先后创建了制药技术、生物制药、中药制药、中草药资源、执业药师、药品营销等6个专业9个专门化方向。现有全日制高职在校生1300人,中职在校生260人。制药类专业已经成为我院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热门专业。
(2)依托产业优势,安排实践教学,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依靠校办产业的技术优势和实训条件,组织制药类专业的实践教学活动,采取了前校后厂、岗位试就业与岗前实训一体化的双元制教学模式,培养社会紧缺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制药类专业实行“双元制教学”。制药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办企业实习、顶岗实训,可以受到制药技术所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全方位提高应职能力。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能以企业员工的身份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管理和营销活动。他们与技术员一起深入生产一线,工程技术人员以师傅带徒弟方式进行指导,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了制药生产技术和操作规程,完全达到上岗工作的要求。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为非药类专业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实践教学条件。我校的校办产业,从建立之日起,一直承担着接纳相关专业实践教学的任务。特别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在校办企业实习,可以受到经营管理工作所有环节的规范化操作训练,全方位提高应职能力。例如,1999年初,校办药厂接纳了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学生以业务员的身份直接参加企业的营销活动,他们与老业务员一起深入目标市场,在其指导下,独立承办产品营销业务。既使学生掌握了推销技能技巧,又促进了企业销售。在为时四个月的实习中,该班学生共为企业实现销售额50多万元。每名学生实习结束时都结合实际写出了具有较高水平的毕业论文,并得到了一定数量销售提成奖金,创造了产教结合、经济效益和教学效果同步提高的范例。
为中青年教师提供了实践锻炼基地。学校30岁以上的制药类和经济管理类专业教师几乎都有直接或间接参与校办企业生产和经营管理工作的经历。这种参与,一方面有益于教师参加实践,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另一方面有益于校办企业借助教师们的知识优势,较好地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复杂问题,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产教之间相得益彰。(3)依托产业拓宽办学思路。结合产业办专业,利用产业安排学生就业,以出口拉动入口,是我院办学的又一重要举措。学院已于北京双鹤集团总部签订了共建制药类高职专业协议。双鹤集团总部投资1000万元,与学校共建制药类高职专业,为遍布大江南北的双鹤药业集团子公司和集团总部培养高质量的高等应用性制药技术、企业管理和药品营销人才,使我院制药类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双鹤集团所属的23个子公司中选择就业岗位。以该种模式推动职业学院建设,既能够满足我省北药开发战略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紧迫需要,又可以为我省发展高等职业教育闯出一条新路子。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实践证明,产教结合、实业兴学,是职业学校发展的必由之路。我院产教结合的成功,昭示了一个能为人们普遍接受的道理:一所能办出知名企业的学校,一定能培养出高质量的人才。
(三)紧密结合行业需要,开展“订单式”教育,灵活设置社会急需的专业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学校与企业结合是保证办学特色的又一重要条件,因此,不断加强合作,先后在制药技术、旅游管理、绿色食品等专业中开展了产学合作教育,形成了特殊的“产学合作、实训与就业相结合”的实训基地体系。学院与北京双鹤药业集团、多多集团晨星药业公司、牡丹江三阳药业公司、牡丹江市友博药业集团、黑宝药业集团、桂林阳朔山水旅游公司、桂林旅游总公司、上岛咖啡集团、黑龙江省响水米业集团等多家企业密切合作培养特色人才。学院以企业专家和管理专家为主体,在校内外基地,针对实际工作岗位需要,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与实际顶岗训练,使学生在没有出校的时候就掌握了较强的岗位操作技能和管理能力,也了解了企业情况、企业文化和企业精神,实现了“零适应期”教学和“零距离”就业。学院与多家旅游公司开展了“订单式”合作教育,真正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双赢”。(四)以“双证书”为有效载体,全面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资格证书是劳动者求职、任职、开业的资格凭证,是用人单位招聘、录用劳动者的主要依据,也是境外就业、对外劳务合作人员办理技能水平公证的有效证件,同时也是增强我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有效手段。因而,学校自1998年开始着手建立职业技能鉴定站,经过多方努力,经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我院设立了“农业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152站”、电子商务师全国统一培训考试站、计算机高新技术考试15025站,国家质量认证培训中心批准我院设立ISO内审员考试站及黑龙江省“高等学校职业技能鉴定办公室”等,可以面向学生和社会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试工作。学生在学习期间,可以通过技能鉴定和考试,取得国家颁发的相关职业证书。同时,学校的每个专业都至少开设了一门相关的岗位资格证书课程,要求学生在毕业时必须拿到1个以上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和岗位工作的适应性。三、完善专业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培养特色高职人才,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逐步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既观念转变是否到位的问题,也有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问题;既有教学条件投入相对不足问题,也有产学合作没有进入到更高层次合作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面对,采取措施加以认真解决。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一)转变观念,走全方位的产学合作教育道路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行业和企业的联系,若仅仅停留在企业提供实训场所、参与指导实训等层面上,不能深化产学结合内涵,就很难实现办出特色的目标。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引导管理人员和教师深入研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规律,在更深层次上去理解产教结合、产学合作的意义,不断拓宽合作的领域,使培养的人才更具特色。学校要通过产学结合这个重要途径,大力吸收社会的物质资源和智力资源,增强办学活力,积极开拓教育服务市场。使产学结合渗透到教育全过程,校企合作在教育各方面得到全方位的体现。要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共同体,即力争通过合作,实现学校、企业与社会的“多赢”。(二)对准市场设专业,对准岗位设课程,对准实践抓教学,对准企业抓就业从社会、行业、学院三个层面,构建招生、专业培养、就业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管理运行机制,建立“产销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
文章标题: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要深入企业一线进行广泛的调研和岗位分析,科学构建岗位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针对岗位工作对实践能力的要求安排实践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和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就业培训机构,构建就业网络体系。就业指导人员要经常深入研究地区、行业、企业的人才需求状况和职业岗位要求,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就业信息,并对毕业生就业进行全面指导。
(三)加大投入,建设特色人才培养要求的基础设施和校内外实训基地学校要根据专业发展的需要,不断加大投入的力度,建设功能更加完善的校内实验体系和校内外实训基地体系,以保证各专业特色人才培养的需要。(四)紧密结合“零适应期”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化教学改革
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为保证“零适应期”人才培养,学校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和考试方法等方面也进行了配套改革。
1.跟踪企业,编写适合专业需要的特色教材。学校应根据各专业高职人才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吸收企业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教材的编写,编写的教材能反映岗位实际工作特点,能力培养针对性强,实用性强,在教材使用上缩短学生与企业的距离。2.进行教学内容改革。高职人才要达到“零距离”上岗的要求,就必须随着行业和企业的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企业需要什么,教师传授什么,学生就练会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培养的学生具有岗位针对性、技术先进性、职业技能性、素质综合性的特点。3.进行教学方法改革。改变过去单一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模式,采用企业培训模式,运用多媒体等先进的教学手段,采取仿真模拟等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既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也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技能在对话、交流中得以提高,使学校和企业实现了“无缝连接”。4.进行考试方法改革。考试是一个重要的指挥棒,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过去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下一页的考试形式和内容已越来越不适应以注重综合素质教育为核心综合评价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应转变传统的考试观念,树立以“能力测试”为中心的现代考试观念,紧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培养目标,系统规划考试制度。第一,要改革考试内容,确立考试的能力导向;第二,要构建多种形式的课程考试体系,突出职教特色;第三,要建立起职业资格考核鉴定体系,实现学生的“多证制”。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高校为地方三农服务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