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时间:2019-05-14 04:38: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第一篇: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

摘要: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高等农业院校应当在以往服务农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服务新农村的新形式、新方法。在结合青岛农业大学服务新农村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简要介绍高等农业院校服务新农村可采取的一些模式,同时对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方法进行了探索,旨在促进高校服务社会职能在新形势下的发挥,并为推动新农村建设发展提供建议。

关键词:高等农业院校;新农村建设;青岛农业大学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07-0206-04

2015年2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为我们所熟悉的“1号文件”。“1号文件”指出,2015年,农业农村工作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稳粮增收、提质增效、创新驱动的总要求,在建设新农村上迈出新步伐,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地方院校作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摇篮、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新农村建设中如何培养适应农村需要的人才、适应终生教育的发展趋势、为国家经济的持续发展培养大量社会需要的高等技术人才,是一个有待研究的重大课题和内容。本文旨在研究和解决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对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又对解决地方高校发展中遇到的瓶颈问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

国外高等院校服务当地经济的研究主要关注国外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学校管理以及学生收费等方面是如何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大学把直接为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能,一般认为开始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莫里尔法案》,成批建“赠地学院”,并赋予美国高等教育一项新的职能――服务。使服务成为继教学、科研之后高等学校所承担的第三项职能,从而确立了大学社会服务这一职能。从此,大学不仅为社会普及农业科学知识,也提供许多有关卫生、经济、管理与教育等方面的咨询,成为政府的“智囊”,开创了大学与社会各个领域合作的先例。大学也因之开始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依靠培养高层次的人才和推广科学技术为社会服务,以获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国内高等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实践研究。这类研究比较零散,没有形成理论体系。2006年12月2日,教育部、科技部、农业部、河北省人民政府在河北农业大学联合召开“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许多涉农高校在会上介绍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经验。国内部分学者对高等院校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提出了许多建议。以下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人才培养、培训;科技服务;建立示范基地、实训基地;河北农业大学在高等学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座谈会上发表的“深化‘太行山道路’服务新农村建设”中指出要:加强校地合作,加大服务“三农”力度。虽然很多学者对高等院校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了细致的研究,但通过对研究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因此,本文侧重研究和解决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以便有利于新农村建设。

二、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相关模式――以青岛农业大学为例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坚持科研强校战略,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组建了一批校级、省市级和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研发基地和中外合作研究机构。完善了科研管理与奖励制度。获得纵向自然科学类课题409项,包括“863”、“973”、国家支撑计划以及转基因重大专项等国家主要科研计划课题,项目经费达2.19亿元。

全校教职工发表学术论文8 724篇,SCI、EI、ISTP三大检索收录论文数量大幅增长;出版专著和教材173部。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2项、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国家植物新品种权2项、省级审定作物新品种18个。

(一)校地共建:与地方政府合作服务新农村建设

青岛农业大学长期致力于农业科技的创新与推广,成立了全国唯一的合作社学院,建成校外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基地360余个,向社会转让推广农业高新技术成果170余项,培训新型农民、合作社理事长、农业技术员等各类农业技术人才36 000多人次,有效地推动了青岛市农业经济的发展。青岛农业大学以获批建设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为契机,积极推进学校与社会间的协同创新和服务,在实践中摸索出一条社会服务和高等教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道路。

2015年1月29日,青岛农业大学与滨州市人民政府战略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滨州举行,标志着青岛农业大学与滨州市全面战略合作正式启动。协议的签订,旨在充分发挥青岛农业大学科技人才、科研设施和信息传播等方面的优势,全面提高滨州市现代农业产业综合竞争力,推进滨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2015年1月28日,滨州市博兴县人民政府副县长王秀江率县直涉农部门负责人一行13人,访问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双方决定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规划、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培训、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规划与试点建设、就业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合作,并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3年6月7日上午,青岛农业大学与青岛市人民政府签署农业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开启双方全面合作的新阶段。特别是2002年青岛农业大学入驻青岛以来,在青岛市委、市政府、各部门和各区市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决策参考、与政府联合开展人才培训、与涉农企业合作开展科技研发、举办科研对接会、开放教学资源等种方式,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跻身于青岛地区现代农业发展之中,并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青岛农业大学与青岛市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意向书,与胶南市、城阳区等地方政府签署了现代农业产学研合作共建协议,在胶州建立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与青岛市五所高校联合建立了青岛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在利津县建立了“青岛农业大学黄河三角洲盐碱地改良及生态农业试验工作站”,在垦利县建立“青岛农业大学现代渔业研究中心”。与近百家企事业单位签署了合作协议,自然科学类横向课题经费增长迅速,达到860万元。科技成果转让总金额达到2 162万元,面向全国培养培训科技人才达5万余人次,产生了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服务西部:建设美丽边疆

近日,2013―2014年度全国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高校项目办绩效考核结果公布,青岛农业大学项目办因组织宣传有力、政策保障到位、选拔科学透明、服务管理有序,青岛农大获全国西部计划优秀项目办荣誉称号。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自2003年实施以来,学校坚持高标准、全过程、系统化开展工作,通过校园文化活动、专场报告会、微信微博发布等方式做好政策宣传;通过资格审查、笔试面试、心理测试、公示监督等途径,做好选拔工作;通过提供奖学金补助、档案代管等,做好保障工作;通过送任慰问、定期联系、就业推荐等,做好后续服务,从而为国家西部建设发展推荐优秀人才,为西部计划志愿者安心工作提供全面保障。

迄今为止,学校共有144名青年学子响应国家号召,在新疆、四川从事基础教育、农业推广、科技扶贫和青年教育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2014年又特别增加了西藏项目。十多年来,广大西部计划志愿者扎根基层、深入群众,在各自的岗位上勤恳工作、默默耕耘,涌现出许多先进典型,受到上级表彰,赢得了当地人民的赞扬,其中涌现出的优秀代表许晓艳荣获“第九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奖”。

(三)学生实践:不断调整学校专业设置,符合社会发展需要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主线,主动适应山东省和青岛市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行了学科重组和学院建制调整,加强了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硕士学位点数量快速增长,学科结构更加合理。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坚持以教学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修订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大类招生基础上的“3-2-2”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了弹性学制,建立健全了学分制教学管理模式,修订和完善了教学规章制度,建立了全面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了网络化教学管理系统,促进了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本科生考取研究生的比率保持了较高水平。

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大学生志愿服务工作蓬勃发展。广大青年学子积极发扬“团结、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以饱满的热情和积极的姿态投身于西部计划、支农支教、环境保护、扶贫开发、应急救援、关爱新市民群体等领域,广泛开展了丰富多彩、富有特色的志愿服务活动。涌现出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第十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个人郭送,全国志愿服务项目金奖获奖团队青岛农业大学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等一大批典型个人和集体。学校“志青春志愿服务工程”已初步形成框架,真正打造出具有青岛农业大学特色的大学生志愿服务品牌,推动形成了志愿服务人人愿为、时时能为、处处可为的生动局面,志愿服务已经成为青岛农业大学“第二课堂育人”的重要平台。

(四)开班培训:提升农业人员素质

农业人员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提高农业工作人员的基本素质,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近年来,青岛农业大学坚持开办各类培训、辅导班,积极参与全国各地的农业工作人员培训工作。通过专题讲座、案例教学及现场观摩等形式,开展合作社理论与实践、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合作社经营中的法律问题、合作社品牌营销策略、合作社财务管理、合作社会计实务等专题培训。2014年9月21日,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农办牵头、自治区农经局主办、青岛农业大学合作社学院承办的新疆自治区乡镇合作社辅导员培训班开班仪式在学院仙舟会堂举行。合作社学院以合作社人才技能培训和实践指导为主要特色的社会服务,学院与新疆以培训、指导等方式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双方的合作空间和方式逐步在拓展。其中合作社学院已承担新疆委托的各类培训近20个班次,学院与承担合作社事业发展一线的重要角色――合作社辅导员互相交流探讨,双方相互提高,实现共赢,帮助培训人员真正将政策入脑入心,把知识和技能学到手,确保学习效果,有利于从观念到行为上影响农民,培养有文化,会经营,懂管理的新型农民,促进新农村建设。

三、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首先,政府要不断推动高校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激发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基于当地县市经济发展具有的鲜明特色,可以通过试点“结对子”的形式,将地方高校的相关特色产业研究与有关区县联系起来,以期实现长期互动,推动地方特色产业发展,进而推广经验,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地方性高等院校是先进理念的传播者,政府的智囊团。地方高校在服务地方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能够解决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项重大的科技难题,同时可以针对地方的行业需求,培育优秀的人才,把科学实践和培育高科技人才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这样就使地方经济在发展中少走弯路,加快经济发展进程。

其次,学校要不断坚持服务社会服务这一伟大职能,深刻认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责任,坚持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具体的实施方案。凸显办学特色,提高办学质量的需要。根据所处特定区域,直接参与经济建设,培养当地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当代大学生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一代,他们有强烈的服务社会的愿望,不愿意被束缚在校园。学校应该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实践能力。

最后,基层机构要紧紧依靠高校提供的各项服务。同时为经济社会服务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功能,也是高等院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依据,服务地方经济、文化是历史赋予地方高校的神圣使命。高校承担着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类人才,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任,应转变思路积极投身怀化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服务并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进步。

以科技教育优势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应该是地方高校发展的不竭动力。实践告诉我们,地方高校只有主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实现地方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良性互动,发掘区域优势资源,形成科研特色与强项,才能有效地解决教育与经济的脱节问题,同时为学校的智力优势与人才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与经济优势,推动高校与农村建设的双重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小波.高等农业教育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路径选择[J].高等农业教育,2006,(10).[2] 朱国仁.高等学校职能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9.[3] 瞿振元,高旺盛,果雅静.坚定不移地走出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路子[J].中国高等教育,2006,(20).(下转212页)

(上接208页)

[4] 吴淑芳,田伏虎.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思考[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A Study of the Service of Local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e Building of a New Countryside

――A case study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ZHANG Hao,LI Shu-chao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Qingdao 266109,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better serve the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past,the service should actively explore new forms of new rural services,rural areas on the basis of the new method.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the new rural services on the basis of practical experience,a brief description of some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erve new rural model that can be taken,while the local university service approaches and new rural construction methods were explored to promote college serve social functions play in the new situation,and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proposal.Key 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new rural construction;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责任编辑王晓燕]

第二篇: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

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探析

肖冬香

摘要:阐述了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议的意义、优势及途径,以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参考。关键词:地方高校图书馆;新农村建设;意义;优势;途径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决策。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的文献信息服务中心,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拓展服务外延、服务于新农村建设,是需要认真对待和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1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1.1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知识经济时代,信息传递和服务的主体出现了多元化分布的趋势,高校图书馆如果还仅将其服务范围限定于封闭的校园,就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高校图书馆作为区域性社会教育中心、知识传播中心、信息存储和开发利用中心,在促进地方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发展、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因此,利用其资源、人才、设备等优势条件,主动拓宽服务领域,积极投身于新农村建设,是知识经济时代地方高校图书馆自身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1.2提高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利用率的有效途径

我国有1 000余所高校,其图书馆藏书总量超过6亿册,这些数量丰富的馆藏资源以及不断增加的电子网络文献有效地保证了学校教学科研的需要。但是,高校图书馆现有的馆藏资源并未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利用率多数在50%左右,有的甚至低于40%。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后,可以发展一批较为稳定的农民读者队伍群,打破高校图书馆资源的封闭性,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有效提高馆藏资源的利用率。

1.3 解决农民知识贫困的有效办法

我国是农业大国,全国有8亿多农民。由于种种原因,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城市差距巨大,由此产生的信息鸿沟以及导致的农民文化素质低下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改变农民的落后思想观念,已经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当务之急。地方高校图书馆发挥自身优势介入所在地市的建设,提高农村的信息化水平和农民的文化水平,是消除信息鸿沟、解决农民知识贫困、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有效办法。

2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优势

2.1信息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丰富的各种载体的文献资料,如图书、期刊、报纸、光盘、声像资料等。这些文献资料内容丰富、专业性强、门类齐全、准确性权威性强、情报价值高,是各级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比拟的。因此,地方高校图书馆在文献信息资源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地方高校与地方政府进行了全方位合作,地方高校图书馆馆藏文献信息资源优势将更加明显[1]。

2.2人才资源优势

地方高校图书馆拥有一批专业结构合理、学历层次较高、工作经验丰富、训练有素的信息服务技术专业人才,他们不仅有丰富的图书管理、文献信息收集与处理的实践经验,还具有根据社会需求来开发、挖掘、创新各种信息产品的能力。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可以组织协调校内各门学科的专家进行课题攻关、技术培训、产品开发等,这种优势也是地方公共图书馆无法企及的。

2.3设备资源优势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和图书馆管理软件的出现,高校图书馆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不仅实现了运用计算机手段为读者服务和科学管理,其全新的网络环境还使得高校馆迅速获取文献信息资料,而且能直接参与社会信息系统的循环。因此,在利用现代化的设备搜集、整理、加工地方文献,建设地方文献数据库服务于地方建设等方面,也具有明显的优势。

3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3.1发挥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培养新型农民

农民既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新农村建设需要有知识、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可以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口资源,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证。高校图书馆作为知识、文化的载体,具备提供信息、传播信息和引导信息的条件与实力,应结合农村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利民活动。如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崇尚学习,鼓励农民多读书、读好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自觉抵制封建迷信,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形成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文明向上的社会风貌;利用丰富的人才资源,按照新农村建设的不同要求,对农民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技能培训,使农民足不出户就能掌握足够的实用技术和专业技能,真正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2]。

3.2充分利用馆藏资源优势,做好信息服务

一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打破过去只为本校教学科研服务的单一模式,将图书馆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向农村开放,为广大农村提供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例如,将部分适合农民使用而在本馆常年利用率不高以及复本过多的书籍赠送给农村图书室,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给有需求的农民用户办理高校图书馆图书借阅证,满足他们对科技的需求。二是密切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生活实际及当地的自然状况,对农业技术、市场信息、科研成果及实用性技术、农村文化建设、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等信息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建立特色数据库,更好地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三是根据农民信息需求的特点,结合农村实际,提供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信息产品及有针对性的信息服务。如安排专人定期将农民致富信息按果树种植、家禽饲养、特种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分类编成题录、汇编、文摘、索引、快讯,及时在网上或信息宣传栏公布;定期搜集整理各级政府出台的最新农业政策以及最新科技信息、供求信息、致富经验等内容编制成小册子免费发给农民;对种养

大户、购销大户、农业龙头企业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的供求信息服务,加快农产品供求的有效对接,降低营销成本,提高生产经营效益[3]。

3.3推进高校科研成果转化,实现最大效益

高校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信息传递渠道畅通、联系广泛的优势,在科技成果向商品和生产力转化中铺路搭桥,通过网站或宣传册等途径将最新、最实用的科技知识传递给农民,实现农民和高校的双赢。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地方高校图书馆还应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农业生产中所遇到的技术难题和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需求信息并及时反馈给学校科研负责人,帮助其科研立项,进行技术攻关,增强高校科研项目的针对性与实用性,同时积极将学校取得的科研成果信息及时送达农业生产部门,推进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4],让科技成果发挥最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强.地方高校图书馆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实践思考[J].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009,21(8):183-185.[2] 袁代蓉.地方高校图书馆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4):33-35.[3] 周玉芝.农业院校图书馆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角色定位[J].农业图书情报学

刊,2007,19(11):99-101.[4] 赵财,刘喜,黄晓霞.农业高校图书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探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6,18(9):37-39,65.

第三篇: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doc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及新农村建设的探索

作者:牟光波

来源:《教育与职业·理论版》2010年第14期

[摘要]科技和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根本宗旨。这就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产学研相结合,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服务,为构建国家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是高等教育的历史使命,也是高校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 高校 社会服务

[作者简介]牟光波(1967-),男,山东夏津人,德州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与管理。(山东德州253000)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0)21-0038-01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理想,要实现这一伟大理想,教育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如何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参与区域创新体系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是高等教育研究应该关注的主题。高等学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是当今时代赋予高等学校的使命,符合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是中国特色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高水平大学的建设要主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中去。高校要深刻认识到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自觉坚持“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原则,积极参与创新型国家建设,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在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迈上新台阶,成为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生力军。

一、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高校作为创造知识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具有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坚定不移地走“三者协调发展之路”,是高校的必然选择。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学办学是否成功的显著标志是看它是否能够真正融入社会并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进一步发挥高校服务社会的职能,既是推动国家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促进高校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经之路。高校要从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出发,充分认识高校服务地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积极主动地做好服务地方发展的各项工作。高校既要满足国家发展战略的需要,又要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我们要坚持走科技兴国之路,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为农村、企业和产业的发展提供服务。高校要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使科学研究的视

野转向农村、企业和社区,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的全面发展,形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

二、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改进措施

目前,我国高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方面做出了很大的贡献,高校服务社会的功能不断增强。但从总体上看,高校对服务地方发展的重视程度还不够,服务社会的意识还有待深化,高校科研成果解决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的能力还不强,社会服务的物质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与社会经济建设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必须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学科建设,围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服务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等,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力度,逐步形成服务方向明确、适应市场需求、具有特色和优势的学科体系。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突出应用导向和能力培养,实施开放式教学,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三是提升科技创新能力,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为根据,形成正确的科技创新导向,大力加强高校创新人才队伍和创新基地建设。四是深化产学研合作,拓展人才流动渠道和成果转化渠道,加强产学研合作载体建设,促进高校的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和创新人才向企业流动,最终促进高校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使高校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

1.提升服务高度。高校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要有更高的目标,要体现更高的水平。高校要成为知识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重要力量,成为开展政策咨询和软科学交叉研究的智囊机构,成为全面提升地方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支撑。高校要充分发挥观念、知识、技术和人才上的巨大潜力与综合优势,在人才培养、重大科研项目、决策咨询等方面发挥龙头作用,进一步加强以特色块状经济为特征的区域性行业合作,在学科和行业间建立密切的战略合作关系,加快科技创新,促进成果转化,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2.挖掘服务深度。高校在教育资源、科技资源和人才智力资源上拥有一定的优势,高校只有集中优势,以人才为依托,以科研成果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手段,将高校资源优势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并进一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优势,最终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竞争优势。这就需要高校更加自觉、深入地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不断扩大自身的竞争优势,坚持“强强联合、重点推进”,力争取得更多的合作成果。

3.扩大服务广度。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要因校制宜,因地制宜,科学推进,发挥自身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不同的需求来开展服务。一是要发挥人才培养主阵地的作用,依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手段,创新教学方式,既要做强、做精研究生教育,保证尖端人才的培养,又要做好、做实本科教育,加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要做大、做优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符合市场需求、实践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二是要发挥科技创新主战场的作用,积极参与重大工程项目建设,广泛开展科技合作,推进成果转化。

三是要发挥创新文化孵化器的作用,利用高校的资源优势,通过传播和创造知识,以及与社会互动,培育社会创新文化,推动文化事业的发展和繁荣。

4.加大服务力度。高校要着眼于制度建设,努力通过政策创新、制度创新,围绕经济发展的新需求,立足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学校学科发展需求,加强对社会服务与地方合作体制改革的研究,进一步做好高校社会服务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完善工作布局、明确工作思路、确定工作重点、加大服务力度。

三、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途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当前,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要坚持服务于解决“三农”问题和区域经济发展,积极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把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和谐、推动农村发展作为基本方针,以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己任,积极发挥学校优势,围绕国家重大课题和轻工业攻关项目,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农村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开创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四点:一是以培训农业干部为重点,把面向“三农”、服务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林高校农业干部培训的主要职责,积极开展农业干部教育。坚持与时俱进,紧密结合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变革,不断完善农业干部教育培训模式,努力探索农业干部培训的新途径。二是支持西部大开发,推进西部社会经济发展。西部的发展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高校要积极拓展为贫困地区和西部建设服务的有效途径,传播农业科技和现代管理新理念,为科技推广和人才培养做出贡献。三是积极培训农村实用人才。高校要鼓励广大教师深入农村进行调研和现场教学,为学员传授实用农业技术,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四是开展农村教师培训,培育实用型人才。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的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科技进步为目标,促进城乡教育协调发展,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实现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按照培养综合型、实用型人才的目标,努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和综合素质高、管理能力强的农村基层干部。

综上所述,要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根本在于科学发展,其核心是创新。高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牢固树立为社会服务的指导思想。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是贯彻 “以服务为宗旨、在贡献中发展”的办学理念的具体体现,是推进高校改革的必然要求。高校要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德秀.在服务社会中实现我国高校的超常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5).[2]张春爱.论我国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D/OL].http://dlib.edu.cnki.net/

kns50/detail.aspx?QueryID=97&CurRec=1,2008-07-23.[3]张光斗.加强高等教育与经济建设的结合和合作是发展经济的关键[J].中国高教研究,1998(5).

第四篇:高校图书馆为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cn

高校图书馆为于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研究 作者:周莉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 要:随着当今高等教育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服务工作的大力推进,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地方经济也表现为历史的必然和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凭借在专业人才、信息资源、技术设备、信息加工等方面的优势,高校图书馆信息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应大有作为。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信息资源

中图分类号:G2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229-01高校图书馆的职能与使命

迈入21世纪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在服务地方、服务社会发展战略上的重点是经济建设,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既是高等教育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表现,也是体现高校图书馆职能和谋求高等教育自身更快更好发展的必由之路。由于受技术的支持,高校图书馆可以做到把知识理论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提供以知识为驱动力的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相适应的新机能。但是,地方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本馆和当地的实际情况,优化信息资源配置,从实践的角度找出服务地方的良策,从而更好地履行高校图书馆的使命。笔者所在的浙江海洋学院,地处海岛城市,是当地唯一一所本科院校,作为当地智力“硅谷”的图书馆,就如何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提高其新的职能,进行广泛的思考和研究。高校图书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优势

(1)丰富的馆藏资源奠定了服务地方的基础。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门类齐全,学科结构合理,具备了专业性、系统性、完整性和实用性的优点,尤其是新型的数字资源,如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库等,近年来在高校图书馆发展尤为迅速,这些丰富的信息资源是提供信息化服务的重要基础,为高校图书馆走向市场,参与竞争,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起点的信息服务奠定了基础。

(2)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是服务地方的可靠保证。高校图书馆己拥有一支知识结构比较合理、专业素质较高的专业队伍,工作人员具有大专以上文化程度者已超过职工总人数的80%,随着地方信息技术、经济与管理理论的大量需求,高校图书馆馆员更多的为地方用户提供现代化的、高层次的深度知识服务,如对科研人员的课题立项、查新以及课题的服务跟踪到结题等服务,有助于提高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水平,让馆员更加具有归属感,保持激情与活力,并增强馆员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的意识。

(3)先进的信息技术是服务地方的支撑条件。信息技术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工作须臾不可或缺的支撑条件。图书馆技术人员利用信息技术挖掘隐藏在文献、信息内部的知识内容等,将用户所需的知识内容或相关的内容进行动态链接,建立一个全方位、多样化、全过程、一体化的信息资源网络服务共享平台,帮助用户提供广泛的互联网服务,让信息技术在文献信息处理、存储、传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这大大提高了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的效率。

(4)多类型的信息产品是服务地方的重要措施。高校图书馆依仗丰富的信息资源与人力资源,完全有能力完成各种信息收集、统计和分析工作,特别是深入文献内部挖掘单元信息中的精华,积极开发潜在信息资源、挖掘创新信息、地方特色信息,把许多凌乱散落的信息通过集合、分析、研究、浓缩等加工过程,整合成高价值的信息产品,再对信息产品进行整序,以适应地方读者所需的提供解决问题方案的核心知识内容,从中为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专业性服务。3 地方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战略目标

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百余年进程中,地方高等教育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近几年间,凭借学科优势、人才优势、创新活力和文化氛围,地方高校成为开展科学研究、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同时,高校图书馆也面临着不断变化着的需求的挑战,科学地确定服务地方的目标和方向,明确服务地方的职责和使命,提高服务地方、报效社会的内质和能力至关重要。

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成果。始创于1958年的浙江海洋学院,是浙江省唯一的海洋类高等院校,学校以“海洋”为基石,创立一条符合高教发展规律、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相结合的办学道路,同时,制定了“全面融入舟山、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纲领。由此,浙江海洋学院全面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港口航运物流、海洋石油化工、海洋能源开发、海洋生物资源利用等领域,努力打造成为舟山市的社会经济发展思想库、科学技术研究中心、科技成果转化基地,为地方海洋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同时,根据舟山市信息化发展要求和经济发展的需求,如何进一步拓展及深化服务工作,将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全面地服务于舟山市经济建设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

(1)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以适应地方海洋经济建设之需,做好海洋人文社科特色文献资源馆藏建设,同时加快“海洋、水产特色数据库”的建设,并积极启动新的特色库建设,形成精、特、新的特色资源服务品牌。

(2)提高服务水平,拓宽服务渠道,有计划地开展项目研究、对外合作、信息创新等一系列社会服务,特别是对舟山经济进展和对情报信息资源的需求密切关注。

(3)着力打造舟山区域的数字文献资源基地,着力发掘海洋信息资源,服务海洋经济,为舟山市海洋经济发展提供强大的信息支撑。

(4)在涉海类学科建设中积极寻找与地方海洋经济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有效结合点,密切关注舟山“中国海洋科技创新引智园区”进展及对情报信息资源的需求。

(5)开展多种综合性服务项目。如:邀请个人、机构及商业团体共同参与来拓展图书馆服务,欢迎社会的书刊捐赠等,不但丰富了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的智力和文化资源,还对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结语

地方经济建设会带来社会对高校图书馆的进一步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将社会潜在的对高校图书馆的需求转化为现实的需求与动力,才能体现高校图书馆存在的社会价值。浙江海洋学院图书馆依据自身的文化积淀、学术传统、学科特色以及地区特色资源方面近几年在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另一方面,也是希望通过本文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使各界共同来关心图书馆事业,更好地推动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探索出一条高水平的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师晓青,宋云龙.中小城市高狡图书馆服务地方模式操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1).[2] 张红霞,刘晨,李明.海南省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企业自主创新的探研[J].图书馆.2008(2).[3] 徐引篪.图书馆普遍服务的理念及其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05(12).[4] 程亚男.图书馆服务新论[J].图书馆.2000(3).[5] 杨晓秋.高校图书馆区域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8(2).[6] 李梅军.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服务研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5).

第五篇:人才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人才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建设新农村,人才是关键。农村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人才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当前最紧迫最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抓好农村实用人才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持。通过平时基层调研,现对全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人才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作一些浅显的探讨。

一、当前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市尽管在加快农村实用型人才队伍建设中,采取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初步培养了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为农村经济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来看,我市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截止目前,全市600多个行政村共有120多万农村人口,而实用人才总量不到20%,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十分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我市农村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年龄结构上,趋于老年化,绝大多数的农村实用人才由于年龄偏大,思想偏于保守,难以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和新观念。行业结构上,由于受传统小农思想的影响,直接从事种植、养殖第一产业的人才占绝大多数,从事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升级开发的人才太少。农村实用人才集中在农业生产领域,能够带领农民群众获得农业以外收入的技能型、经营型人才的比重较小。文化结构上,呈现出“初级人才多,中级人才少,高级人才难找”的局面。性别结构上,女性人才太少。

二是管理服务不到位。我市农村实用型人才,分布面很广,普通农民多,多为分散型作业,给人才管理带来了较大困难。虽然我们采取一些措施,把全市农村实用型人才按技术种类分为种植、养殖、加工等几大类,建立市、镇、村三级管理相结合的制度,做到市有人才库,镇村有花名册。但这些做法只是停留在宏观上的引导,提要求多,提供服务少。对实用人才的服务往往是重视拔尖的个别人才,忽视一般的众多人才,如对创办基地的人才党委政府在土地、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在政治上给予一定待遇,但对其他一般人才的服务基本上是自由式、被动式。从调查情况看,目前,实用人才大多是自然成长起来的“土专家”、“田秀才”,靠的是时间的实践积累,掌握一定的专业技术,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比例不高,绝大多数为高中或初中以下文化水平,且从事专业杂乱,技术种类繁多,培训专业的设置很难适应实用人才培训的需要,致使对实用人才的培训工作举步维艰,只能停留在对种植、养殖等带有共性专业的培训上。而对企业经营、农村经纪人、信息技术等方面培训力度仍不够大。在职称评定上,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大多采取评审方式,重学历、轻能力,存在着明显的论资排辈现象,优胜劣汰的机制没有建立,造成专业技术人员评职称难,有近90%的中高级人才与初级人才做着同样水平的工作。

三是开发经费严重不足。由于我市财力有限,一些专业技术革新和科技功关的项目无法进行。对农村实用人才开发培养也因为受资金短缺的原因,无法开展,所以人才队伍的的发展较为缓慢,特别是农村实用人才由于生活在农村,经济基础较差,许多有技术、有文化的实用人才往往因为缺乏资金,也不能发挥特长,不能利用自己优势做科技致富的带头人。这些年,为了开发新农村建设的实用人才,我们常常想尽一切办法东挪西凑点经费,这对于大规模开发农村实用人才也只是杯水车薪,不是长远之计。

四是人才示范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实用人才去参加办事处结对帮扶致富,带领致富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帮扶中仅局限在“亲戚”、“朋友”上,真正发挥作用的实用人才只是占少数,许多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常年在外打工,示范作用也很难体现。农村实用人才发挥作用不(来源:好范文 http://www.xiexiebang.com/)够普遍。

五是农村实用人才流失严重。在农村,由于农村产业比较效益低,导致农村实用人才的收入不高,外出谋生的比较普遍。不仅一大批优秀青年通过高考跳出农门离开了家乡,而连那些头脑灵活、身怀一技之长的农村实用人才绝大多数也是常年在外经商打工。农村实用人才的流失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大量高素质农村人才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农村人力资源的结构失衡,拉大了农业与非农业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

三、人才工作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一个面向市场的新阶段,如何引导农民由传统的生产方式转变为发展市场农业、现代农业,这是农业和农村面临的新挑战。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农村人

下载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word格式文档
下载地方高校服务新农村建设的研究.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 摘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总体上经济发展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以人为本与构建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的......

    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 周勇 【摘要】河北省平原地区新农村建设有生态文明村模式、科农双赢模式、新民居整合模式、村企双赢模式、优势兴村模式等七种模式。归纳起来,其成功的原......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以攀枝花西区**镇为例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

    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推荐)

    信访工作如何服务新农村建设 信访工作是直接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着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着我国改革开放稳定大局和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接待......

    加强档案管理 服务新农村建设

    加强档案管理 助推新农村建设 当前,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正发生着深刻变化,产生了大量档案资料。这些档案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调查地点:广西桂林 调查时间:2010年8月10日 调查课题: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情况调查 调查方式:问卷调查、采访调查、网上调查关键词:高校服务......

    高校志愿者服务社区建设研究论文[五篇材料]

    1高校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重要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是基层社区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形式。学生社区志愿服务以大学生为主体,以社区资源为依托,志愿服务工作与......

    新农村建设民俗文化保护研究(范文)

    [论文题要] 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具有较大的发展弹性和生命力。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民俗作为整合社会文化的基础,将发挥其重要作用。然而,新农村建设中容易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