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集体资金
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监督管理,是当前基层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和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基层干部在村级财务管理、集体资产处置、集体资源开发和工程项目建设等过程中侵犯群众利益的现象还时有发生,造成农民上访不断,成为影响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因素。如何管理好农村集体 “三资”,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是摆在基层党委政府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就当前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一、存在问题
(一)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机构设置不科学,没有形成应有的监管合力。农经站主要承担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职能,会计代理中心主要承担代理会计职能,公共资源交易站则主要承担对公共资源交易日常管理的职能,由于乡(镇)农经站、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及公共资源交易站的机构设置相对独立,互不隶属,最终导致各自为战,工作缺少统一领导、事务缺泛统一协调,只有明确职责分工,没有严密的工作合作,难以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的监管优势,没有形成应有监管合力,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留下漏洞和埋下隐患。如由于资产的出售和工程的招标在“公共资源交易站”进行,“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常常因没能掌握第一手资料,以致出现资金失控;有些村干部在集体财产招标出售后有意不将合同等资料报告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导致资金滞溜入账、账实不符;有的工程承包后“农村会计代理中心”因没合同,造成盲目支付工程款。
(二)公共资源交易漏洞较多。一是进站交易标准不统一。由于上级对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价值下限多少才需进公共资源交易站交易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各乡镇自定进站交易门槛,标准五花八门,造成进站交易的资产、资源存在随意性,为违规交易提供了可能。二是村级集体资产资源进站交易的招投标数量不多,造成集体利益缺乏保障。由于进站交易标准不统一,使一部分集体资产资源游离于公共资源交易站交易,缺泛监督,造成有的村干部违规发包集体资产、资源,个人从中捞取好处费;个别村干部在集体资产的发包出租时,搞暗箱操作,集体利益根本无法得到保障。三是交易程序不规范,人为减化。没有严格按照“审批-告知-登记-公告-报名-评(开)标-中标-合同”等交易流程进行,存在“偷工减料”,对自己有利的程序则走,对自己不利的程序人为保留。如招投标公告,有的村仅在村部不显眼的地方张贴,没有利用广播、电视、网络进行广而告之,造成投标人单一;有的村不开村“两委”会,少数人说了算,即使开了会,又擅自变更集体决定。四是交易合同签订不规范。有的村在出售、转让、承包、租赁村集体资产时,规范签订书面合同少,常常口说为凭;或者合同要素不全,条款不明,权利义务关系不平等等。
(三)家底不清、闲置浪费。主要表现在一是资产(源)清产核资不及时,或长时间不对帐,造成资(源)产帐实、帐帐不符,家底不清;二是“三资”登记台账不完整、不全面,有的村对机动土地、“四荒地”等村级资源的登记不全、不细,甚至没有建立台账,导致农村集体“三资”存在产权不明晰,长期闲置浪费、流失严重、被挪用占用等诸多问题。
(四)村级财务管理混乱。一是资金资产不入账,体外循环,甚至私设“小金库”。目前,村财乡代的村级财务大部分只有财政转移支付补助收入及相关上级主管部门拨入的专项资金,而对于村级的山林水库的承包租金收入,固定资产变卖收入等,有相当一部分未入账,当作“私房钱”,当作迎送往来“备用金”,导致村级收入不实。主要表现在:有的村擅自使用不合规票据收取资产资源处置费、承包金,长时间不入帐,资金体外循环,由个人掌管资金的去向及用途,并从中渔利;有的村干部自己开票收款、长期不报账,导致无法正常结账;有的村以其他费用支出直接冲抵承包款和租金,收支均不入账;有的村一些机动地、四荒地等资源没有登账,致使村集体资产账外运行及流失。二是支出审核把关不严。有的村开支不经集体研究,大额支出不经讨论;有的村村民主理财公章在村干部手中,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有的村干部自用自批;村白条列支现象普遍、严重。三是财务管理混乱。主要表现在:报帐手续不规范。作为报销支出票据按规定必须由审批人、经办人及证明人签字,才能报销。但在实际操作中,有的票据只有审批人,而无经办人、证明人或者有的大额票据只有审批人、经办人而无证明人,甚至极少数发票在既无审批人又无经办人、证明人的情况下入账;有的无正式发票,更无附件,造成假账、糊涂账,导致个别人从中浑水摸鱼;
(五)村财务公开不规范。一是公开不及时、全面、详细。没有按季公开,有的村半年甚至一年公开一次;二是公开内容不够全面,有所保留。财务公开的内容存在欠细欠具体的问题,对于重大支出项目没有专项公布;该公开的没公开,或者只公开合理合法的,违纪违法等上不了台面的则不公开;财务公开后没有召开村民代表会议或村民会议,听取群众的意见,群众有质疑的没有给予解答释疑。
(六)民主理财监督形同虚设。一是履行职责不到位。村民主理财小组在村级支出的审签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的村民主理财监督小组形同虚设,村干部兼任小组长,自批自监督;有的是老好人,一切围绕村委会的指示办事,民主监督组织变成了村委会的办事机构。理财不按照规定程序召开例会集中审议,而是将村干部签过字的单据加盖审核章了事,民主理财流于形式。二是理财制度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一些村虽然建立了民主理财小组,但没有制定一套规范的较为细化的理财程序和财务管理审批制度,开展理财工作无章可循,无制度可依,监督把关不到位。三是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缺乏专业知识,不
懂财务。无法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不胜任理财工作,不能有效的发挥监督作用。
(七)村账乡代理工作还没有真正落到实处。一是代理机构未单独设置。各乡镇虽然都成立了“农村会计代理中心”,但这个机构只是一个空架子,既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也没有专职工作人员,更没有安排工作经费,代理会计大多是乡镇农经工作人员兼任,造成农经站工作人员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二是村财乡代理工作未真正落到实处。虽然实行了“村财乡代管”,但有的乡镇对村只是实行了帐目的代管,并没有对其资金使用进行监管,造成了资金管理上的漏洞;有的乡镇农经站虽与村签订了委托代理协议,但未真正意义上实行,“村财乡代管”有名无实;有的村干部为了用钱的方便,将经手收取到的资金不及时缴交收入专户,而是坐收坐支,报帐时只有一堆发票。不管开支是否合规,成了既成事实,乡会计代理中心也只能被动记帐。
二、原因分析
(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一是一些乡(镇)、村领导对加强农村“三资”管理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村税费改革后,村主要收入来源就是上级转移支付,村级已经没有什么资产可管。二是村干部对“村账乡代理”存在一些模糊认识。认为村民自治了,村级财务管理是村里的事,不必实行村账乡代理。否则,就是削弱了村级财权。但既然村财已乡代理,村里就没有必要管了,从而放任对农村集体“三资”的管理与监督。三是认为村民自治,不宜多管。由于这种认识上的偏差,导致乡镇干部对村级财务管理不重视,对群众反映的问题不进行认真的调查和处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管理混乱的蔓延,给某些不廉洁干部开了方便之门。
(二)农村集体“三资” 管理工作力量薄弱。2003年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各乡镇农经站并入农业服务中心,由于机构的调整,现在乡镇专门从事农村“三资”管理的人员就一两个,监管力量严重不足。此外,有些乡镇领导对此项工作重视不够,使一些农经人员常年围绕乡镇中心工作奔忙,顾不上本身的工作业务,往往是“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农经机构虚设、农经职能淡化、农经人员边缘化,是导致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监督跟不上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对农村集体“三资” 监督乏力。一是民主理财监督不到位。分散的家庭经营,使村民集体观念、民主管理意识淡薄。此外,现在农村大部分有知识有能力的人都外出打工了,留在家的村民基本上是老少病残,他们对集体的事不关心、不过问、不了解,民主管理
和监督流于形式,给了某些不廉洁的干部可乘之机;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不是民选的,不为群众说话;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文化水平较低,没有理财能力;有的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原则性不强,禁不住村干部做小动作。有的村理财小组组长由村主要干部担任,经费自批自用,民主理财形同虚设。二是乡镇农经站监管乏力。由于实行村帐乡(农经站)代理,乡农经站既负责村财乡代理业务,同时又担负着对村财的监督职责,这种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己做账又自己审自己的处境,使村账站审不能很好地落到实处,甚至有的农经站根本没有认真审核原始票据,盖章了事。三是县级监督职能弱化。县级农经机构多是事业机构,执法力度不够。纪检、公、检、法、审等监督部门各自为战,信息交流不畅,工作协调不够,没有形成应有的监督合力。四是村班子内部监督不力。有的村主要干部搞一言堂,大事不开会,小事不研究,班子成员无法监督。
(四)村级财会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农村基层财务管理人员整体文化程度不高、年令偏大,大多半路出家,对财会知识掌握有限、会计处帐技能不高,不能适应现代财会工作特别是会计电算化的要求。
三、对策
(一)加强教育,广泛宣传。一方面进一步加强理想信念、宗旨教育和法律教育,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和法律意识,提高基层干部的政治素质和法纪素质。另一方面广泛宣传农村集体“三资”相关政策及加强管理工作的目的意义,增强做好 “三资”监管工作的紧迫感、责任感,形成良好的 “三资”管理工作环境。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将乡镇会计代理中心、乡镇公共资源交易站、乡镇农经站进行整合,三合为一,在各乡镇成立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领导小组,由乡(镇)长、纪委书记担任正副组长,负责对“三资”管理的指导、监督,在“三资”管理领导小组下重新组建“村财乡代理中心”、承担村级财务会计核算职能;组建“公共资源交易站”,承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交易的管理职能;组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办公室,承担农村集体“三资”的监督职能。实现对“三资”管理的统一领导、统一运作、统一规范。建立起乡镇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农业部门业务指导、各村自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三)建章立制,规范管理。本着用制度“管财、管事、管人”的原则,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制度,做到有章可行,按制度办事。一要加强公共资源交易制度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产产权评估、处置、资产集中采购、交易信息发布、交易合同签订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二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财务管理制度。包括收入管理、开支审批、财务预决算、管理岗位责任、财务公开等制度。三要建立健全农村集体“三资”定期清产核资制度。包括资产清查、资产(源)台账、资产评估、电子监管等制度。
(四)摸清底子,健全台账。结合新一届村级换届,对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进行再次核对,查缺补漏,进一步完善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台账,并将数据全部录入电脑,实行滚动管理。
(五)完善机制、强化监督。一要完善民主决策机制。凡属村集体资产(源)处置等村务管理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处理,一列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
表会议讨论决定。二要完善村务公开民主理财机制。“三资”管理机构要规范公开的时间、内容和程序,在村民方便阅览的地方制定固定的村务公开栏、将财务活动情况向村民公布。对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三资”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三资”事项要随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做到公开形式多样化、公开格式统一化、公开内容明细化、公开资料档案化。要强化民主理财小组监管职责,充分发挥民主理财的监督作用。三要完善审计监督机制。各相关部门要结合村换届选举,做好村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进行重点审计,对查出的问题,综合采取行政、司法等手段,依纪依法予以纠正或处理。四要加强监督检查,强化责任追究。县纪检、监察、司法、农经等部门要发挥各自的职能优势,加强工作的协调配合,形成“三资”管理监督合力,促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规范运行,切实纠正治理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强化责任追究,加大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力度,坚决防止和纠正贪污、挪用、侵占集体资金,擅自处置集体资产资源等侵害群众利益的问题。
(六)加强培训,提高业务。定期开展对乡镇农村“三个中心(站)”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将财会、招投标、公有资产监管等制度、操作规程等作为主要学习内容,不断更新知识,提高整体素质和业务技能。
第二篇:加强农村集体资金
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三资)管理,历来就是党中央、国务院重视“三农”工作的政策措施之
一。早在1995年国务院就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95]35号),2006年,不仅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6]86号),而且中央、国务院两办还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意见》中,明确要求把建立健全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制度之一。因此,加强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有利于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利于维护农村和谐稳定,有利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我市农村“三资”管理的情况
近年来,根据农业部、省厅局的安排部署,在市委、市政府重视支持下,借助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促动力,以加强农村财务管理为依托,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资”管理工作。主要是:一是清查债权债务。不仅在2005年对农村债权债务进行了典型调查,而且于2006年进行了全面清查,摸清了底子,并促使市政府在2007年下发了《关于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的实施意见》,今年还有两个县进行了农村义务教育形成债务的清理试点;二是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的财务管理“双代管”。截止目前,全市153个乡镇办,已成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的有139个,购回并安装使用农业部软件的有133个,还有三个进行了县乡联网,有效地实行了“村财乡管”。三是加大了查处力度。不仅连续七年全市统一组织对以税改财政转移支付为主的支农资金进行了农民负担专项审计,而且在2007年由市农廉办牵头,财政、农经、民政配合,对全市3191个村应拨付9856.7万元的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村级管理费补助资金,在《运城日报》和《运城农业信息网》上进行了广泛公示,积极推动了开辟农村税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村级管理费补助资金的“绿色通道”,将村级管理费补助资金直接分配到村,资金直达村级账户,有效地防止了截留挪用和“跑冒滴漏”,切实地维护了广大农村集体的合法权益,进一步监督检查了各级各有关部门的拨付行为。还在今年8月份由市纪委牵头,市监察局、财政局、农业局、审计局联合印发了《关于对违反农村财务管理行为实行责任追究的办法(试行)》,进一步促进了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和农村财务管理的规范完善,促使农村各项支农惠农资金真正落到实处。
二、当前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一些问题
1、农村“三资”复杂性强,管理难度大。农村“三资”涉及面广、项目多,既有现金的,又有实物财产的,还有资源性质的;既有可移动的,又有不动的;既有国家支农资金、各项补偿补助款,又有集体收入,还有筹资、捐资等,具有较强的复杂性、多样性,带来管理难度较大。
2、“三资”登记的台账管理不完善。首先是“三资”的底子不清;其次是台账登记管理不全面,对资金、资产还好一些,而对土地(机动地)、“四荒”等的登记就不全、不细或没有台账登记。
3、层层截留、挪用。主要是对税改财政转移支付等支农资金在一些地方存在着比较普遍的层层截留、挪用问题。
4、民主管理和村务公开不规范。一些地方存在着发包不按照民主程序,不民主公开、不招标投标;村务公开只强调财务公开,不注重“三资”管理的公开。
5、合同签订不规范,集体利益得不到有效保证。合同条款不完善,甚至没有书面合同等;寅吃卯粮,发包期限过长,指标降低,集体“三资”承包收益减少。
6、强占强霸集体资产。甚至个别地方存在着农村恶势力强占强霸,随意侵占集体资产,任期内的村干部图安宁,不愿惹;群众敢怒不敢言,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致使集体资产安全无法保证,造成集体资产的流失。
三、关于加强农村“三资”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摸清底子,健全台账。首先要对农村“三资”进行一次全面的清查登记,界定产权;然后建立健全“三资”台账,加强档案管理。
二是健全制度,加强管理。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的各项制度,做到有章可寻,制度约束。具体有:全面清查界定产权的台账登记制度、民主公开管理制度、审核审批制度、招标投标制度、债权债务管理制度、承包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产发包或产权变更的资质评估制度、农村“三资”检查制度、保
值增值的股份制、股份合作制产权改革、有序流转制度和“村财乡管”的财务管理制度等。
三是“村财乡管”,强化监督。全面推行农村会计委托代理制度,以村财乡管的“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为平台,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实行台账登记、审核审批、检查、审计监督、资质评估、招标投标、财务管理等有效管理。
四是重拳出击,严肃查处。要提高各级各有关部门对加强农村“三资”管理主要性的认识和工作的重视,加强有关职能部门的密切配合,重点是纳入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建立健全农村“三资”管理各项制度的基础上,与纪检、监察、财政、村务公开等职能部门联合下发一个“关于违反农村“三资”管理实行责任追究的办法”,加大监督检查和查处的力度,严格制度管理,开展村务公开,给予工作保障,严肃处理处罚。
以上认识如有不妥,请各位领导批评指正。
第三篇: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
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
1、财务收入管理制度。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发包、租赁、投资、资产处置等集体收入,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一事一议”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等,应当及时入账核算,做到应收尽收。严禁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要加强票据管理,杜绝“白条”抵库。要定期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定期盘点库存现金,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账实相符。
2、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日常开支按规定程序审批,重大事项开支应当履行民主程序。财务开支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报经主管财务的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盖章),定期交村务监督委员会集体审核。审核同意后,由村务监督委员会负责人签字(盖章),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财务流程完成后,要按照财务公开程序进行公开,接受全体成员监督。
3、财务预决算制度。年初应当编制全年资金预算方案,按民主程序形成决议并张榜公布;预算调整时,要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年终应当及时进行决算,并将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向全体成员公布。乡镇政府把各村财务预决算执行情况纳入对村主要领导的年终考核内容。
4、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账、款分管,支票、财务印鉴分别保管。按照会计核算主体分设账户(簿),应当尊重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资产所有权和财产管理自主权,不得改变集体资金的性质。
5、财务公开制度。应当将财务活动情况及有关账目,定期逐笔逐项向村集体经济组织全体成员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年初公布财务收支计划,每月或每季度公布各项收入、支出情况,年末公布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等情况。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1、资产清查制度。定期进行资产清查,重点清查核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做到账实、账款相符。
2、资产台账制度。集体所有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固定资产,按资产的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费或租赁金以及承包、租赁期限等。已出让或报废的,应当及时核销。
3、资产评估制度。集体经济组织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设等,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由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或具有资质的单位实施。评估结果按权属关系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会议或成员代表会议确认。
4、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应当制定相关方案,明确资产的名称、数量、用途,承包、租赁、出让的条件及其价格,是否招标投标等事项;同时履行民主程序。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经营时,应当签订经济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并向全体成员公开。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当及时归档并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
5、资产经营制度。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经营的,要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公开合同履行情况;收取的承包费和租赁金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资产,要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和经营目标,确定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并向全体成员公开。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其股份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要定期对集体资产的使用、维护和收益进行检查,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农村集体资源性资产管理制度
1、资源登记簿制度。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性资产,应当建立集体资源性资产登记簿,逐项记录。资源性资产登记簿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的名称、类别、坐落、面积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集体资源性资产,还应当登记资源承包、租赁单位(个人)的名称、地址,承包、租赁资源的用途,承包费或租赁金,期限和起止日期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发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事项等要重点记录。
2、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制度。集体所有且没有采取家庭承包方式的土地、林木、山岭、园地、荒地、滩涂、水面等资源性资产的承包、租赁,应当采取公开协商或者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以公开协商方式承包、租赁集体资源的,承包费、租赁金由双方议定。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集体资源的,承包费、租赁金应当通过公开竞标、竞价确定。招标方案必须履行民主程序。在招标中,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中标权。招标投标方案、招标公告、招标合同和相关资料应当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同时要建立健全村级工程建设的招投标制度。
3、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签订书面合同或协议,统一编号,统一管理。合同应当使用统一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上交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并定期公开。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及时归档并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部门备案。
4、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集体资产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增加集体积累、集体福利和公益事业等方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得用于发放干部报酬、支付招待费用等非生产性开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要纳入账内核算,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专项审计监督。
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村民监督和审计监督制度
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预算和决算,收益分配方案,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经营方式的确定及变更,购置或者处分重要固定资产,重大投资项目或举债,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以及其他有关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重大事项,都要依法召开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大会或成员代表会议,履行民主程序,以保障广大村民对集体“三资”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决策权。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定期向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公布资金、资产、资源运营情况,听取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接受全体成员的监督。村务监督委员会应当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的事项进行监督,对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使用、维护和收益分配不当的提出整改意见。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审计监督工作。对集体经济组织财务预算和决算、资金的使用和收益分配要进行定期审计,对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集体资金、资产、资源问题要进行重点审计,对集体资产和资源的运营要进行专项审计。审计结果应及时公开。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抓好审计发现的问题的整改落实,构成违纪违法的,应当移交有关部门处理。
第四篇:规范农村集体资金
..擦罗乡关于农村三资管理工作情况汇报
规范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以下简称“三资”)管理,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监管既是一项民生工程,也是建立健全惩防腐败体系的新举措。近年来,全乡上下不断强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创新管理方式,拓展管理内容,已经形成了财务管理机制比较健全、民主理财比较规范、财务公开比较全面、农村财务委托代理全面深化、资产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的新局面,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推动了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一、基本情况
擦罗彝族乡距县城17公里,共辖5个行政村,村级财务全部实行委托代理制,统一由乡财政统一监管,并且都实行村务公开,都设立有自己的理财监督小组。截止2011年12月31日,全乡村级资金总额697.8848万元,资产总额1262.02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总额375.18万元,村级资源总面积8.38万亩,其中林地地总面积8.38万亩。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擦罗乡的三资管理开始从单纯抓财务管理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转变,从重点抓资金管理向全面加强“三资”管理转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水平在不断提高。
二、推行民主化管理,农村三资管理,容易出现“主体不明、监督缺位”的问题,必须树立全新的民主管理观,采用民主办法来解决。
(1)转变“上级包办”,强化群众共管。过去农村三资管理,是“上面热,下面冷”上面管而不严,群众想管无力,针对村民自治要求,现在各行政村通过选举产生了各村的理财小组,对各村的账务进行监管,没个季度末负责对本村会计做的账进行监管,对无异议的本季度余额表签字表示无异议,这样很大程度上发挥了群众的监管作用,依靠民主实现了上级监管和群众共管的有机统一。
(2)转变无序管理,加强规范操作。农村三资管理,是一个具体、负责的过程,要变无序为有序,才能管住管好。我乡结合实际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对三资进行规范化管理。各村的三资具体由村会计进行管理,受村民委员会,乡党委政府所及人民群众三层监管,并由乡财政所对村三资管理进行业务指导及监督规范性,总之我乡的三资管理正向着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转变“一言堂、家长制”,加强法规制约。加强源头制腐,关键是管住主要负责人。过去,有的村干部家长制严重,搞一人说了算,村集体三资管理上存在很多漏洞。对此我们从思想入手,严格落实财经记录,并加强票据规范性和合理性管理,由乡财政对票据进行监督管理,支取集体资金时须由村主任和乡长双签才有效,这样农村三资的使用情况有了更好的监督管理作用。
三、操作程序化,推行制度管理,管好农村“三资”,必须把握重点,大胆创新,用流程图式的办法加强管理。我们坚持分类指导,探索总结了一系列操作性强、行之有效的办法。(1)立足“严”字,强化财务审批。我们在财务审批上,推动各种创新。各村的集体资金由乡财政所统一开设一个专户对项目征地拆迁资金、惠农便民政策资金等专项资金实行统一管理,统一拨付。一是“一支笔”。即对每笔由财政核拨的资金,由各村主要负责人审签,并由乡财政所集体资金会计进行票据审核,最后由乡长签字方可支取集体资金,对于高速公路补偿资金的支取还要求一事一议手续完备。二是“两公开”。即对村级财务状况,对村级集体资产收益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到及时公开。
(2)立足“公”字,强化资产管理。在资产管理上,我们主要是把好三道关口。一是把好登记关。对村级集体资产,及时进行清查核实,界定资产权属,明确产权关系,搞好产权登记,建立管理台帐,每半年将资产状况进行公示。二是把好票决关。处置集体闲置的存量资产,各村委会首先广泛征求村民代表、党员和群众意见,形成初步方案后交各村民代表大会表决,按会议决议执行。三是把好公示关。对处置资产所得及时向村民进行公示,资产收益每半年通过村务公开栏向村民进行公示。由于把好了关口,资产管理得到规范,得到了群众认同。
(3)立足“活”字,加强资源管理。在资源管理上,我们坚持依法管理、积极对接上级部门相结合,做到管而不死,管出效益。在开发利用现有农村土地资源上,我们特别注重突出依法管理。严格执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严格控制用地增量,努力盘活存量,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村民建房统一由县国土部门审批,乡政府做好审批前期的对接工作,对群众私自搭建的违章建筑,乡镇府联合国土、城建等一律予以拆除,并由各村通过村务公开栏等形式公开曝光,广泛接受群众监督,杜绝了建“人情房”,确保了用地管理公开、透明,从源头上防止了干部行为不廉洁和办事不公正的现象产生。
四、监督全程化,推行跟踪管理。农村“三资”管理,群众关注,社会关注,上级关注,事关农村社会稳定与和谐,必须加强监控,确保每一个环节不出问题。实践中,我们探索全程跟踪管理的长效机制,实现了农村“三资”管理的全程监控。
(1)乡财政所代管。为加强对村级财务的监管,统一由乡财政所统一管理农村集体资金,并及各村的各种账务处理凭据,每季度乡财政所按时组织各村会计到乡上统一进行当季账务处理。一方面,重点加强票据管理。凡不符合财经手续的票据均拒绝入账,基本杜绝了白条入账的现象。另一方面,加强资金监管。在资金管理上实行封闭运行。乡财政所成为所有项
目征地资金使用的“铁将军”,强化征地补偿资金使用全程跟踪监控,全程反映征地补偿资金使用情况,做到事前、事中、事后的全程监控。
(2)群众监督多层次。我们依靠群众,重点落实了“三项制度”。一是坚持村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大额资金使用、资产处置和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实行村民代表大会票决制。二是坚持村民监督委员会制度。村民监督委员会、定期列席村两委办公会议,每季度对村级财务进行全面审核一次,每年年终由村民监督委员会对村级资产等实物进行清查,并将清查结果进行公示。三是坚持实行村务公开制度。各村在作出村级基础设施建设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前,事先公开有关情况,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群众参与,重大经济事项做到随时公开,接受群众监督。
五、财务审计
由于我乡实行了村账乡管管,乡纪委坚持每季度对各村账目审计一次。对审计出的问题,如手续不全、报账不及时等限其立即改正,从而使各村的财务管理更加更规范。
六、党务公开
近年以来擦罗乡积极探索党务公开工作的新机制,采取了“扩大公开渠道、丰富公开内容”两项措施强化村级党务公开工作。一是扩大公开渠道。坚持根据不同工作内容确定不同的公开形式,采取设立专门的党务公开栏、发放党务公开工作宣传资料、接受群众咨询等形式,促使党支部的党务公开工作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多样化的轨道,使党务公开成为村级党支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路线的窗口,沟通和联系群众的桥梁;二是丰富公开内容。围绕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党支部的工作计划、重大事项和重大问题决策、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等方面内容进行最大限度的公开,并做到党务公开与村务公开相结合。将关系到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定和工作进行公示,争取党员干部及群众的支持和理解,促进村级各项工作的开展。
七、存在问题
我们发现主要存在几个方面的问题:①个别村账务处理不够及时,手续不够齐全,财务公开不够及时;②个别村资产登记不够及时完备,台账建立不够完善,档案资料归档不及时。针对检查工作时发现的问题以及没有达到上级要求的,乡领导小组将分片、分组开展督查、指导实行包干到村,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纠正。
第五篇:规范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
规范农村集体资金管理制度
一、财务收入管理制度。集体经济组织的经营、发包、租赁、投资、资产处置等集体收入,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以及补助、补偿资金,社会捐赠资金,“一事一议”资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等,应当及时入账核算,做到应收尽收。严禁公款私存、私设小金库。要加强票据管理,杜绝“白条”抵库。要定期与开户银行核对账目,定期盘点库存现金,做到日清月结,账款相符,账实相符。
二、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日常开支按规定程序审批,重大事
项开支应当履行民主程序。财务开支事项发生时,经手人必须取得合法的原始凭证,注明用途并签字(盖章),交民主理财小组集体审核。审核同意后,由民主理财小组组长签字(盖章),报经主管财务的负责人审批同意并签字(盖章),由会计人员审核记账。财务流程完成后,要按照财务公开程序进行公开,接受全体成员监督。
三、财务预决算制度。年初应当编制全年资金预算方案,按民主程序形成决议并张榜公布;预算调整时,要严格履行相关程序。年终应当及时进行决算,并将预算执行情况和决算结果向全体成员公布。
四、资金管理岗位责任制度。明确各财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实行账、款分管,支票、财务印鉴分别保管。
五、财务公开和备案制度。集体经济组织应当将财务活动情况及有关账目,定期逐笔逐项向全体成员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年初公布财务收支计划,每月或每季度公布各项收入、支出情况,年末公布各项财产、债权债务、收益分配等情况。并将当期公开的内容进行备案。健全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
一、资产清查制度。每年12月低进行一次资产清查,重点
清查核实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各种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做到账实、账款相符。
二、资产台账制度。集体所有的房屋、建筑物、机器、设备、工具、器具和农业基本建设设施等固定资产,要按资产的类别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及时记录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资产台账的内容主要包括:资产的名称、类别、数量、单位、购建时间、预计使用年限、原始价值、折旧额、净值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还应当登记承包、租赁单位(人员)名称,承包费或租赁金以及承包、租赁期限等。已出让或报废的,应当及时核销。要求每年2月底以前完成登记工作。
三、资产评估制度。集体经济组织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出让集体资产,以参股、联营、合作方式经营集体资产,集体经济组织实行产权制度改革、合并或者分设等,应当进行资产评估。评估由农村经营管理部门或具有资质的单位实施。评估结果要按权属关系经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全体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确认。
四、资产承包、租赁、出让制度。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应当制定相关方案,明确资产的名称、数量、用途,承包、租赁、出让的条件及其价格,是否招标投标等事项;同时履行民主程序。集体资产承包、租赁、出让经营时,应当签订经济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并向全体成员公开。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当及时归档并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备案。
五、资产经营制度。集体资产实行承包、租赁、出让经营的,要加强合同履行的监督检查,公开合同履行情况;收取的承包费和租赁金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集体经济组织统一经营的资产,要明确经营管理责任人的责任和经营目标,确定决策机制、管理机制和收益分配机制,并向全体成员公开。集体经济组织实行股份制或者股份合作制经营的,其股份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要定期对集体资产的使用、维护和收益进行检查,确保集体资产的安全和保值增值。建立农村集体资源管理制度
一、资源登记簿制度。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土地、林地、草地、荒地、滩涂等集体资源,应当建立集体资源登记簿,逐项记录。资源登记簿的主要内容包括:资源的名称、类别、坐落、面积等。实行承包、租赁经营的集体资源,还应当登记资源承包、租赁单位(个人)的名称、地址,承包、租赁资源的用途,承包费或租赁金;期限和起止日期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以及发生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事项等要重点记录。
二、公开协商和招标投标制度。集体所有且没有采取家庭承
包方式的荒山、荒沟、荒丘、荒滩,以及果园、养殖水面等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应当采取公开协商或者招标投标的方式进行。以公开协商方式承包、租赁集体资源的,承包费、租赁金由双方议定。以招标投标方式承包、租赁集体资源的,承包费、租赁金应当通过公开竞标、竟价确定。招标应当确定方案,载明招标人的名称和地址,明确项目的名称、数量、用途、期限、标底等内容;招标方案必须履行民主程序。在招标中,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中标权。招标投标方案、招标公告、招标合同和相关资料应当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备案。
三、资源承包、租赁合同管理制度。集体资源的承包、租赁
应当签订书面协议,统一编号,实行合同管理。合同应当使用统一文本,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上交的收入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纳入账内核算并定期公开。经济合同及有关资料应及时归档并报乡(镇)农村经营管理站备案。
四、集体建设用地收益专项管理制度。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是集体资产和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收益归集体经济组织所有,主要用于发展生产、增加集体积累、集体福利和公益事业等方面,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不得用于发放干部报酬、支付招待费用等非生产性开支。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收益要纳入账内核算,严格实行专户存储、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专项审计监督。
民主理财制度
一、民主理财小组的建立和成员的产生
村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应建立村民理财小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由村民代表会议从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中选举产生。
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必须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能够坚持原则、作风正派、办事公道、履行义务、遵纪守法、群众公认。
民主理财小组成员为5人,随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产生,任期与村民委员会届期同步,可连选连任。
二、民主理财小组职责
民主理财小组享有对本村集体财务活动进行民主监督权利,参与制定本村财务预算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参与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民主理财小组负责受理村民对集体账目的质疑,有权要求有关当事人对财务问题做出解释。民主理财小组向村民会议 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
三、民主理财基本内容
1、村级财务收支预(决)算情况;
2、农民负担归户落实以及收缴情况;
3、集体资源发包、合同签订及兑现情况;
4、村级收入情况,主要审核三项资金、发包收入、土地征(占)用收入等兑现情况;
5、村级支出情况,主要审核办公费用、村干部报酬、五保户供养费用、借款利息等支出项目标准和金额是否合乎政策规定,政策性以外的费用开支压缩情况;
6、村级货币资金情况,主要审核现金是否账实相符、交乡(村)代管款是否账账相符;
7、集体资产管理情况,主要审核固定资产和长短期投资是否账实相符、债权关系是否明晰准确;
8、集体财务情况;
9、集体积累和收益分配情况;
10、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情况。
四、民主理财活动时间
对村级收支正常的村,一般每季进行一次审核公开;收支业务多的村,可按月进行审核公开,对专项经济业务,根据需要进行审核公开。每年初,对上的财务状况、资金状况以及相关的经济业务进行全面系统的审核公开。
五、民主理财工作要求和纪律
1、民主理财活动必须有2/3以上的理财人员参加,方可开展工作。
2、民主理财人员要坚持原则,严格按章办事,对不合法、不合理、不规范的经济事项要及时指出,并加盖“退回”、“作废”等印记。认真做好理财记录,参加理财的人员在记录簿上要签字或盖章。
3、理财人员要遵守请销假制度,规定的活动期内,如有特殊情况必须事先与村主要负责人请假。活动期间,要遵守作息时间,集中精力开展工作。
4、理财人员参加民主理财活动可实行误工补助,误工补助标准由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
5、理财人员如不能履行职责,或徇私舞弊,或违法违纪,村民代表大会有权罢免其理财资格,并相应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