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时间:2019-05-12 19:05:5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第一篇: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乃至今后一定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内乡县地处南阳盆地,山多、林多,农业资源、特产十分丰富。烟叶、食用菌、中药材、油桃等产品享誉全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适宜多种作物生长。从我县农业增长和结构调整的情况看,实现农业高度产业化,必将产

生旺盛的资金需求,而资金投入不足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进程的主要因素。这些年在发展农业产业化进程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对此,我们就农业产业化与金融服务问题进行了调查研究。

一、金融服务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联系和作用日渐明显

(一)央行货币政策发挥了导向作用

自1998年以来,中国人民银行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大信贷投入,强化信贷管理,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农业和农村经济获得信贷服务的面有所拓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贷款难”问题得到缓解。特别是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有效地推动了农村信用社小额信用贷款的实施,重点支持了我县“羊、菌、烟、椒、药、果”等六大支柱产业的发展,并带动了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链条”运行。

(二)农业产业化进程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效益的影响更加突出

从2002年—2004年,农村信用社分别实现利润128万元、173万元和288万元,依次增长35.16和66.47;农业发展银行分别实现利润39万元、-51万元和7万元;农业银行分别实现利润-1818万元、-1610万元和-1399万元,依次减亏11.44和13.11。由此不难看出,农村金融机构在对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自身的经营能力和经营效益也同步得到提高。

二、金融服务与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结构调整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明显加大,“一农难支三农”。在传统的农业经济结构中,粮食种植业占居主导地位,需要的资金投入较少。由于种粮的资金投入较少,大多农户自筹资金就可解决,农业生产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很少。而在农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的条件下,发展经济作物,发展养殖和牧业生产等仅靠农民自筹资金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有相当大部分资金需要银行贷款支持。随着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对信贷资金的需求量每年都在大幅度增长。然而,近年来农业银行却大量撤并了在乡镇的机构网点,基本不承担对农户的贷款业务,农发行也只支持粮棉油收购,没有很好地发挥政策性银行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应有引导作用。商业银行和政策性银行在农村的信贷战略性收缩,使农村信用社成为支持“三农”的主力军。在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的带动下,农村信用社信贷规模逐年扩张,但农村信用社信贷资金的组织、筹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历史上的原因,农村信用社贷款已有相当一部分出现沉淀,再加上近年来农村邮政储蓄的快速增长和国有商业银行资金上存,致使农村资金外流,进一步限制了信用社筹集资金的能力,出现“一农难支三农”局面。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宽性与农村金融服务面窄的问题

农业产业化将农产品产、供、销形成“链条”运行机制,是解决城乡二元经济问题的试金石。而农村金融机构目前存在服务手段落后,服务面窄的问题。三架支农金融“马车”现状是:农业发展银行只对粮、棉、油收购给予政策性资金支持,作用十分有限。农业银行由于经营战略的调整,县域业务逐步收缩,撤并大量机构。目前真正担当支农任务的只有农村信用社。但农村信用社服务功能、服务手段等落后。一是支付结算系统落后。农村信用社由于受人员素质、交通、技术、资金等因素的制约,结算资金在途时间长,资金到账不及时。一些企业本应就地在农村信用社开立帐户,但因农村信用社汇路不畅,纷纷到商业银行开立帐户。二是农村金融服务产品不足,科技含量低。农村金融机构的主要客户是农民、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目前在支付结算中仍以现金结算为主,银行汇票结算方式使用较少,支付结算票据化程度低。

(三)信贷资金缺乏必要的风险规避措施。农业的弱势性急需政策的扶持,其生产周期长,投资风险大,收入预期稳定性差。但目前由于农业贷款的担保问题一直未得到妥善解决,特别是随着农业产业的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较大规模的贷款将越来越多,担保问题直接影响农业产业化的配套发展。同时农业本身的保障问题也无法解决,政府部门至今也没有出台农业抗风险保障制度,农业风险较大,农业贷款一旦遇到自然灾害,其风险就不可避免。

(四)货币政策利率优惠政策提高了农信社的效益,却难减农民负担。目前,国家对农信社已落实的优惠政策仅仅是100%的贷款利率上浮,其结果虽然提高了农信社的信贷资产收益率,但却使最需要扶持的广

大农民“享受”了最高的贷款利率。对农信社而言国家并无实质性支出,而是把政策性补贴转嫁到农民身上,以致于农信社在支农的同时仍受到了一些微言,即农信社的额外收益是建立在农民的高负担上。

(五)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滞后

近年来,国有商业银行随着经营战略的调整,县域机构大量撤并,给农村金融服务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而

农业发展银行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政策性银行,业务、功能单一,象农业基础设施,基地建设等资金是急需服务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政策性来支持,但至今农业发展银行仍未开办这些业务。农业银行现在市场定位很模糊,县支行无信贷授权,基层机构撤并,不能很好地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

(六)农村信用环境建设不理想

一是信用环境差,借款人信用观念淡薄,逃废银行债务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制约了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投入。金融部门依法收贷,常常是“蠃了官司,输了钱”,影响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业投入的积极性。二是没有建立担保中介机构,农村信贷投放的对象大部分是私营企业、农户,这些承贷主体的经营管理水平很低,所生产的产品技术含量低,市场竞争能力差,信贷投入的风险也非常大,这是制约农村信贷有效投入的主要因素。

三、金融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创新传导手段,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

一是人民银行要加大对农村信用社支农再贷款的支持力度,推动农村信用社大力发放小额信用贷款,增大基础货币在农村的乘数效应,增强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取得扶持农民增收的政策效果;二是是中央银行要进一步发挥“窗口指导”作用,培育货币政策传导的微观基础,要根据当地农业和农村经济及金融运行特点,创新与农业产业化政策相协调的微观货币政策传导手段,突出货币政策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三是根据实际需要,可适当给予县级人行一定的再贴现业务办理权限,减少审批环节,以推动票据贴现市场的发展,缓解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资金供求矛盾。

(二)金融机构要积极参与实施农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首先,当地人民银行要深入农村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区域资源优势,了解农业生产现状,了解市场需求状况,预测产业发展前景,为政府科学规划农业产业结构当好参谋。还要充当政府与银行之间的沟通桥梁,反映金融机构的呼声和建议,了解政府对金融部门的要求,商讨金融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有效措施。其次,人民银行要制定金融支持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指导意见,提出金融支持的重点及改善金融服务的措施,并负责监督执行。再者,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要深入农户了解农民的需求,加快金融创新,拓展贷款领域和贷款品种,提高金融服务质量,有效助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证信贷对农业产业化投入的稳定性。

1、国家财税政策支持。一是对支农贷款,国家应给予财政贴息;二是从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职责考虑,应对其实施减免税收政策。其营业税率保持在3以下,对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贷款的利息收入,免征营业税;三是由地方财政出资建立农业产业化发展基金,以解决农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

2、中央银行的政策扶持。一是当地人民银行在每年制定的信贷工作指导意见中,要明确规定农业贷款在贷款总额中的占比;二是中央银行应降低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准备金比例,使其吸收的存款更多的作为信贷资金,用于支持农业经济发展;三是中央银行应扩大对农村信用社的再贷款、再贴现业务,放宽再贷款、再贴现条件,降低其利率,以有效解决农村信用社支农资金不足问题。

(四)建立保障机制,降低农业和农村信贷风险

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由地方政府、农村金融机构和农户共同出资,建立农村信用贷款风险补偿基金,解决农户贷款的风险补偿问题,消除农村金融机构信贷支农的后顾之忧。地方政府要把风险补偿基金损失按比例纳入财政预算,定期予以补偿。

(五)加大信贷管理创新力度,确保农业结构调整的信贷投入。一是根据支持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不断创新贷款品种,满足结构调整对贷款种类的不同需要。进一步完善小额信用贷款制度,适当扩大信用贷款额度,支持农民增加农业投入。积极推广农户联保贷款方式,保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大额资金需要。二是适当简化贷款手续,着力解决农民贷款难和贷款手续繁琐等问题。积极推行贷款信用证等级管理制度,对信用较好的农户发放小额农贷采取限额控制、周转使用的办法,根据农户资金需要随用随贷。三是信贷人员对重点项目应实行包扶责任制。金融部门必须改变过去那种贷款一放了之的做法,加强贷后的跟踪监测,对重点项目还要实行包扶责任制。信贷人员要了解一定的生产技术,向农民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要利用自身的优势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民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以确保所支持的项目取得预期效益。

第二篇:农业产业化调查与思考

零陵区凼底乡农业产业化的调查与思考

凼底乡人民政府乡长全永红

(2009年11月5日)

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发展,增强农业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和谐社会的需要。近年来,作为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乡,零陵区凼底乡始终把发展“三农”问题摆在首要位置,按照围绕“三农”调结构、抓特色、增效益的思路,认真贯彻上级的指示精神和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现有水利条件和土地资源,依靠科技进步,突出地方特色,进一步完善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实惠农政策,切实稳定民心,充分调动农民投身农业、开发农业的积极性,全乡农业产业化获得长足发展。

一、全乡概况

凼底乡地处潇水河畔,位于零陵区东南部,距城区25公里,乡域国土面积83.5平方公里,东与富家桥镇隔江相望,南接双牌县五里牌镇、平福头乡和茶林乡,西与菱角塘镇接壤,北与朝阳办事处相邻。境内多山地,潇水、桴江河、双牌水库右干渠纵贯全境,水利资源丰富,灌溉便利,是零陵区的主要产粮基地,盛产优质稻、杂交水稻制种、杂交油菜制种、甘蔗、柿子、萝卜、香芋、黑美人西瓜、蔬菜、生猪等主要农产品。全乡辖20个行政村,187个村民小组。有5350户,20772人。现有耕地面积20130亩,其中水田17900亩,旱地2230亩,人均0.97亩。2008年,全乡实现地方生产总值2.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490元。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近年来,我乡以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生猪养殖等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取得了较大进展。通过认真总结我乡近几年来农业开发经验,细化发展目标,狠抓措施落实,优化区域布局,发挥现有土地、水利条件优势。在“优质化、市场化、产业化”上狠下功夫,在“优质率、商品率、增加值”上大做文章,突出重点,狠抓杂交水稻制种、优质稻种植、油菜制种、生猪养殖基地建设,培育拳头产业,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农业,取得了显著成效。

1、种植业内部结构明显优化

按照“注重特色,突出重点,规模经营”的发展思路,坚持保面积、调结构、增定单,重优质稻种植。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调整主要粮经作物的作物结构、品种结构。到2008年全乡优质稻种植面积达到12000亩,产量1200万公斤,产值2500余万元;杂交水稻制种2500亩,产值1000余万元;油菜制种6000亩,产值265万元;其他玉米等经济作物1820亩,产值160万元。我乡的粮经作物品种结构、品质结构明显优化。

2、科技措施、良种良法在农业产业化发展应用上成效显著

一是加大了科技培训力度,做好新型农民培训。2008年共组织各种培训120场(包括专题培训及以会代训)、黑板报25期,合计受训群众7600多人次,大大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种植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意识。二是水稻良种应用率达98%以上。三是做好特产农业、订单农业的引导和指导服务工作。配合区农业局等有关部门完成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共培训46场次,培训农户180人。

3、特色、优势产业框架基本构建

经过近年来的探索,特色产业、优势产业框架基本形成。依托有利水利

资源和条件,积极争取区发改委、开发办、农业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加大农业开发,整合土地资源,形成了优质稻种植和杂交水稻制种为主的特色农业产业带。2008年争取开发资金300余万元,对凼底、袁十万和黄皮等村的连片水田立项改造,形成了近千余亩的优质稻高产区,从而推动了我乡水稻种植等优势产业的进一步扩大和发展。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我乡农业产业化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已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与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诸多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大。表现为优势产业少且规模小,缺乏具有示范和品牌效应的基地典型,产业竞争力弱。种植上依然以分散的小规模农户家庭经营为主体,种植品种散而且规模小,制约了生产效率。个体经济实力弱,难以抗拒自然和市场所带来的双重风险,导致收入增长困难。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后续发展力量不足。近几年,我乡发展产业规模小,在引进龙头企业开发产品加工方面非常困难,尤其是缺少跨行业、跨地区的规模大、知名度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在我乡投资带动,导致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产品在产、供、销等环节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制约农业产业发展。我乡的水利条件虽然较优越,但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老化严重。如贯穿我乡冷山、长田、易家洞、凉水井和涯次渡等村的三斗渠,多年来塌方、渗漏严重,由于距离远、工程量大,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乡财政无力承担。造成下游各村农地缺水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

四是劳动者素质偏低。表现为由于农户分散种植,缺乏必要的栽培管理技术和市场导向,优质高效农业意思淡薄,种植品种杂、乱,管理水平低,造成农业产出率低,农产品质量差,严重影响了群众生产积极性,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这些问题的存在极大地制约了我乡农业产业化进程,我们必须认真对待,深入研究,落实措施,挖掘潜力,破解发展难题。

四、今后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带有全局性、方向性的大事,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主要目标。当前,我乡的农业产业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必须牢牢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建设、扩大内需、移民搬迁扶持等机遇,紧紧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针,以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为目标,突出特色和重点,狠抓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对策和措施,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

1、优化农业区域布局。遵循“面向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的原则,围绕农业结构调整战略,结合凼底农业产业化发展五大基地建设(即羊公滩、高桥无公害蔬菜基地,长田、凼底、大桥坝杂交水稻制种基地,全乡万亩优质稻基地,油山岭、欧家坪、涯次渡油菜制种基地,江边、伏塘、杳塘萝卜种植基地),整体推进,重点突破,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按照基地化、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生产要求,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2、培育主导产业。依托我乡现有资源,重点发展杂交水稻制种、优质

稻、无公害蔬菜、油菜制种、萝卜种植等主导产业,一是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在长田、凼底、大桥坝等制种区在现有基础上发展杂交水稻制种,引进先进技术,进一步扩大制种面积1000亩。二是发展优质稻种植。在全乡20个行政村重点是袁十万、黄皮、伏塘、凼底、易家洞、晓江和凉水井等7个村推广发展高档优质稻,引进优良品种,改良品种结构。三是发展油菜制种。落实宣传好国家有关油菜制种补贴政策,重点抓好油山岭、欧家坪和江边等3个村。四是发展无公害蔬菜。利用羊公滩、高桥两个村有利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发展无公害蔬菜300亩。

3、发展特色产业。按照农业结构调整战略和“十一五”发展规划,把农业产业化战略与农业结构调整、扶贫开发、移民后期扶持等有机结合起来,根据自然条件和资源优势,打破行政区域界限,统一规划,统一品种,优化农业区域化布局。

4、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认真落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种养大户的优惠扶持政策,引进龙头企业到我乡发展加工生产基地,并进行加工生产。大力培育农产品运销中介人和经纪人队伍,培养一大批农村种养加销售专户,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5、提高农业科技含量。鼓励农业、畜牧、科技、林业、扶贫等部门及龙头企业等参与到农业产业化发展中来。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知识技能培训,举办新型农民培训班,结合乡情突出特色,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劳动者进行集中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

第三篇:农业产业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产业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凤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近期对农业产业化现状做了一次调查,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主要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特色优势较为明显。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深山药材潜山畜,川道果菜遍地椒”的布局。目前,全县花椒留存4300万株、苹果留存6.2万亩、蔬菜3.16万亩、中药材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11.3万头、土鸡饲养量达到40万只,林麝、梅花鹿存栏分别达到1407只、820只,建成了2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2个万亩花椒示范园、15个生猪专业村、2条苹果生产带、3个千亩套袋苹果示范园,凤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林麝繁育基地。

二是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果初现。引进了陕西大红袍公司、杨凌本香集团、雨润集团、片仔癀麝业公司等12户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户600余户、林麝、梅花鹿养殖户82余户、花椒状元24名,建立专业合作社15个、专业协会32个。

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农产品知名度得到提高。以标准化为突破口,启动实施了“国家级花椒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无公害苹果基地建设和中药材GAP认证等,完成了凤县无公

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先后注册了“凤州花椒”、“凤唐苹果”和“凤州金果”等5个商标,凤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保护,花椒通过了AA绿色食品认证,“凤州花椒”、“凤唐苹果”获得陕西名牌产品。农产品销售喜人。同时加强了与外地客商的联系,同一批苹果、蔬菜经销商形成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保证了农产品销售,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

四是作好政府扶持,产业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县财政每年将新增财力的20%用于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的同时,出台了19项具有凤县特色的产业化扶持政策保障体系。如:对农户免费提供花椒苗木,新种植苹果每株苗木补贴2元,对从事花椒防霜冻、深加工和品牌宣传的一次性补贴10万元,购买花椒烘干机每台补助500元,购买未纳入国家补贴范围但符合我县推广的机具的给予30%补贴,修建标准蔬菜大棚每亩补贴1万元,购买二元母猪和饲养梅花鹿、林麝每头给予500-3000元补贴,建设标准猪舍、规模扩繁场及特种动物圈舍分别给予5000元至3万元的补助,对食用菌、地膜洋芋、秦艽、土鸡等种养均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建立了农业保险保障机制,除能繁母猪外的其他农产品,县财政按照60%比例对农户参保给予保费补贴,为农民发展产业降低了风险。

二、主要问题

一是特色产业的优势不明显。除花椒、苹果具备相应规模外,其余具有潜力的特色产业规模太小,而且多以出售初级农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生产和管理手段落后,劳动效益较为低下,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

二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主要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有的龙头企业,普遍产量少,加工程度低,带动覆盖面小,协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切实发挥,导致产品链条短,商品率低,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技术、市场信息支撑,经常盲目生产,易受损失。

三是市场建设滞后。我县仅有花椒、蔬菜、果品有注册商标,且知名品牌太少,加上对市场缺乏有效地引导和管理导致销路不畅通,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的导向作用难以传递到田间地头,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严重。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四是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利益联结机制,各唱各的调,企业+协会+农户的效应没有形成。

三、解决对策

一是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抓规模生产。应科学确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开发,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一批产业发展专业村和集中发展区。在科学安排产业布局的条件下,全面加快花椒、苹果、蔬菜、食用菌、药材、畜牧、特色养殖发展,建设一批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种养基地。

二是加强扶持培育,抓龙头企业。对于各领域中具有龙头作用和具潜力的企业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发挥带动作用。当前应坚持公有、私有、本地、外地一起上,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让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化的主力军。

三是完善利益连接机制,抓组织带动。激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让龙头企业把农业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畅通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减小农业生产的风险。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形式入股,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并要保障企业、农户等各方利益。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经营服务组织作用,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不断强化生产者与市场的联系。

四是加快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抓产品营销。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大打“天然有机、无公害、绿色”品牌,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为纽带,在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直销直供网络,加快占领外地市场。要注重市场引导,完善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形成遍布全国、产销联动的销售网络,及时准确地

收集和传递市场信息,将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利于指导生产,促进流通。

五是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扶持,抓支持保护。整合扶贫资金、国债资金、专项贷款,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县财政要足额保证对农业的预算投入。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抓紧成立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制定降低农村信贷难度的办法。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与保险,不断降低农业市场风险。

六是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抓生产水平。通过科技培训、科技引进、科技示范,把农业生产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工作,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基地,发展一批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园,加快农业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使之真正产生效益,培养一批高水平技术服务队伍,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

第四篇: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己由数量制约为主,转变成质量和品种为主,农村经济由追求农产品总量向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转变。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是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而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在较大程度上要求依靠农业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因此,如何加快××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是我们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重大课题。

一、××市重点农业龙头企业的现状经过几年的培育和发展,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已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阶段,初步形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据统计,20xx年我市上一定规模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家,总产值20.17亿元,固定资产10.24亿元,年销售收入14.83亿元,净利润1.42亿元,开发种植面积4.55万亩,养殖面积5.98万亩,加工面积0.98万亩,直接带动农户7.1万户。在23家农业产龙头企业中,以种植业为主的14家,产品以果蔬、花卉、甘蔗为作物种植为主,以养殖业为主的5家,主要是以水产养殖、畜牧为主,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2家,以加工农副产品为主,以综合为主的2家。其中,××市洪恩水产有限公司、广西建邦股份公司、××市正五实业有限公司,广西鸿雁食品有限公司、广西风翔家禽有限公司五家农业龙头企业率先被评为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享受自治区的资金、税收等方面的政策扶持。

二、××市农业龙头企业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市以五个自治区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核心,一批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航母群已成雏形。这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技术、信息、资金、市场等方面优势,与农民合作形成产供销一条龙,科农工贸一体化的格局,大大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但是,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自身发展过程中还颇受一些问题困扰着,主要表现在:㈠传统问题。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普遍存在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松散现象,还没能真正体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紧密关系。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小。这些年,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各级政府的关注下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农业企业发展的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和部分人的轻农意识,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数量发展不快,与实现农业产业化仍有较大差距。同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水平的较少,这种状况极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和竞争日益加剧的需要。㈢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科技投资少。我市农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与工业企业相比有较大差距,虽与投入来源、资金积累、起步较晚有关,但主要是部分龙头企业安于现状,风险意识和拓展意识不强,满足于停留在半成品和手工粗加工阶段,工艺简单,科技含量不高,产品难以上档次,企业缺乏竞争力。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质量管理不够完善。我市有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把自己定位于农业,而没有从真正的企业管理上来看待,缺乏企业管理制度,有的人员不多,又是亲戚关系,存在家族式经营管理,难以实施岗位责任制。㈤政府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够。近几年在政策、资金上,自治区和我市都相继出台一些政策和拨出一些专款来扶持一些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但是一些政策落实不到位,扶农专款资金量不大,且分头管理,难以形成合力,大大地阻碍了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㈥农业龙头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够健全。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都相应成立了服务机构,但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供技术、资金信息等方面服务不够深入,尤其是对企业负责人的经济、政策理论和科技等方面指导不够。

三、对策及建议鉴于上述存在的诸多问题,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发展,率先在广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走在前列,以十六大精神、自治区“1234610”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为指针,结合××市农村工作实际,提出如下对策与建议:㈠规划引导,实行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涉及到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政府必须在政策上进行引导和鼓励,根据我市的资源和商品流向,对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建设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目前,从我市总体情况来看,应建立一批粮油糖专业基地和良种工程,树立一批科技创新,市场开拓和劳动农户能力强的市、县级农业龙头企业,建立一批大型专业市场。

第五篇:江永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江永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湖南省统计局

农业产业经营是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当地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年来,江永县委、县政府始终把农业产业化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中一件重要大事来抓,并取得了突出的成效,我们经过实地调研,对如何推进江永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一、现状与问题

近年来,我们坚持用工业理论抓特色商品基地建设,用市场理念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用效益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已取得初步成效。

1、六大优势产业渐成气候。几年来,江永县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全县已形成优质水果、优质蔬菜、优质烤烟、优质水稻、优质生猪、高效林等六大优势产业,其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84%以上,其中香柚、香芋两大拳头产品产值突破1亿元,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全县发展香柚13.8万亩,今年挂果面积近10万亩,预计总产达10万吨以上;发展以香芋为主的特色精品蔬菜9万亩,预计外销商品蔬菜总产达10万吨以上;发展烤烟3万多亩,预计中上等烟叶6.5万担以上;已发展优质稻17.8万亩;发展生猪48万多头,培育工业原料林7万多亩。

2、特色产品基地和专业村得到巩固。坚持立足市场需求和资源优势,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区域种植、专业生产”的原则,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积极实施“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战略,因地制宜,逐步建立起规模发展、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产品基地,形成了区域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据统计,全县已建成各类农产品基地92个,其中万亩以上果园2个,千亩以上果园10个,千亩以上蔬菜基地11个,全县已发展特色专业村103个,其中水果专业村54个,蔬菜专业村34个。

3、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来势喜人。2006年以来,江永县出台了《关于鼓励外商投资的实施办法》的优惠政策,大力拓宽融资渠道,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辐射相关产业的发展,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目前,全县仅香姜就兴办了5家加工企业,江永县特色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十里香酱菜厂、义华花生厂、绿源蔬菜制品有限公司等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已落户工业园,东荣香型有限公司已在源口瑶族乡建成投产。由于香姜加工企业的兴旺,香姜价格由以前的3元/公斤增加到现在的6元/公斤。香姜加工后产值增加3000万元左右,香姜成了江永农民的“香饽饽”。全县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带动农户1.55万户,户均增加收入500余元。

4、农产品流通业快速发展。为了切实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江永县积极鼓励单位、个人、民间组织参与农产品流通。目前,全县已建成香柚、蔬菜、生猪、木材行业产销协会4个,共有会员600余人,协会联系各类农产品经销大户550户,经销窗口36个,联合体12家,参与和服务流通的农民达1.3万人。许多农产品除在北京、广州、香港等境内外大中城市畅销外,还远销加拿大、东南亚等国,每年外销果蔬等大宗农产品15万吨,使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到80%。

江永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进行的,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面临不少困难。一是农业结构调整不到位,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结构调整年年搞,但起点不高,幅度不大,布局不合理,停留在“小打小闹”上,导致全县农业产业化总体水平不高。二是农产品基地较分散,农村中介组织发展不规范。虽然我们发展了六大优势产业,但是农业基地仍处于点片状态,没有适度集中。同时,农村中介组织发育不良,仍以自身生产为主,缺少相应的引导机制。三是农副产品加工能力脆弱,产业链条没有拉长。江永县以香柚、香芋为主的特色农业虽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但是由于缺乏吞吐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仅有的几家规模小、加工能力弱、产品附加值低的企业,产业化链条没有拉长,农业品牌少,缺乏市场竞争力。四是农业投入不足,农业科技推广设施落后。由于乡镇七所八站人员待遇无法落实或工作条件差,农技推广服务、农技培训在基层无依托,不能辐射到农户,致使很多科技含量高的新技术、新品种难以推广应用。

二、经验与做法

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关键要抓住五个重要环节:一是立足资源优势;二是确立主导产业;三是创办“龙头企业”;四是建设农产品基地;五是辐射带动农户。近年来,我们紧紧抓住这五个具体环节,开展了一些切合实际的农业产业化探索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成绩。

1、发挥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主导产业。江永县名特优新农产品众多,“香柚、香芋、香姜、香米”等“四香”远近闻名,香米在唐代列为贡米,香柚因树叶、果皮、果肉浓郁芳香,有“水果之王”、“天然罐头”之美誉。为此,我们依托资源优势,坚持“结构调优,规模调大,效益调高”的原则,把林、粮、果、猪、牛、菜、烟等七大项目作为支柱产业来开发。一是因地制宜构建特色。江永县地处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同时具有大陆性和海洋性气候特征,常年气候温和,夏无酷暑,冬少严寒,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境内土质肥沃,以河流冲积土与河泥为主,透气性好,土壤中富含硒等多种微量元素,能促进作物及其产品产生芳香。为此,我们充分利用本地温光水土等自然条件,因地制宜,引导农民在中部的允山、夏层铺、桃川、粗石江开发形成香柚、香芋、香姜等特色优势产业带;东西部的源口、千家峒开发形成以林产品和水资源利用为主的产业链条;东南部的松柏形成烤烟耐旱经作种植区。二是改善品质强化特色。按照“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广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经济效益好的优良品种,以及推广“香柚套袋”、“香芋高产规范化栽培”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效益。三是优化布局提高特色。依据区域特点和比较优势规划产业布局,坚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区域种植、专业生产”的原则,建立起规模发展、集中连片、辐射带动的特色示范基地,把发展水果、生猪、肉用牛、蔬菜等特色专业村作为建设专业生产基地的突破口,集中力量培育专业大户、专业村,以推动专业化生产由点到面的迅速扩展。

2、拉长产业链条,壮大龙头加工企业。农业产业化的基本构造是政府建市场,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其中龙头是关键环节。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带动生产系列有序高效运转的“火车头”。一是“双管齐下”强龙头。着力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抓好龙头企业产品质量和创立品牌。一方面,面向市场,不断开发新产品占领市场。积极鼓励干部职工利用自己的信息网络,穿针引线当好“红娘”,引导外地客商与农民签订农产品销售合同,外销本地拳头加工农产品。另一方面,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实施品牌战略。品牌化经营是变农产品质量优势为竞争优势的有效手段,我们加快发展以香柚、香芋、香姜为主的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争创香柚、香芋两大绿色品牌,搞好商标注册,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附加值,突出产品名度和竞争力。二是“三轮驱动”壮龙头。首先,通过招商引资兴办龙头加工企业进行招商做强。2004年,引进外地资金兴办的新农人农贸科技有限公司,对生姜、香芋、花生进行深加工后,注册“桃川洞”商标,申请条码,获准进入超市销售,产品的销售业绩可观。其次,对现有产品市场前景看好的加工企业,在信贷、税收等方面进行扶持做强。县里积极出台招商引资、税收等优惠政策,鼓励民营企业、外资创办农产品加工企业,接长产业链条。再次,积极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校、大型经济中介组织联合做强。加强与湖南农大、华东理工大学合作,以大力开发香芋、香柚等农产品的精深加工,力争取得新突破。

3、创新农业机制,建设特色商品基地。我们积极探索创新农业机制,按照“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地”的要求,把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把基地建设与整体产业化发展、基地规划设计结合起来,使之配套成龙一是创新农业投入机制。根据当前国家政策导向,结合资源特点,利用政策争取国家投入,做强优势产业。同时,根据国家支持重点的变化,用好的项目、扎实的前期工作,跑部进厅,尽力争取国家项目资金的投入。二是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制。充分发挥农技、林业、水务、畜牧水产、经管、农机等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在服务“三农”、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推动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作用,健全完善了“以县农科教中心为龙头,乡镇农技推广中心为主体,科技示范户为辐射”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同时,建立激励机制,引导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有偿服务,创办科技推广示范基地等活动,增强科技为农业服务的内驱力。

4、完善市场体系,盘活特色农产品流通。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涉及生产、加工、销售诸环节之间、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条块和城乡之间的利益关系,唯有以利益为纽带,运用市场规律,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方能为产业化经营顺利发展提供重要保证和创造内在动力。一是完善市场硬件建设。围绕城镇化建设,突出投资拉动,搞好了乡镇集贸市场,进一步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构建农产品销售平台。江永县已在广州、深圳、珠海、北京等城市建立农产品外销窗口40余个,有5000余名“农民经纪人”活跃在全国各地。全县已形成以县级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为依托,外设销售窗口为中心,乡镇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二是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

织。按照“民建、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组建农村行业协会,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者组织起来,以其特有的民办性、合作性和专业性等优势,把服务渗透到生产和流通的各个环节,盘活市场流通。充分发挥香柚、蔬菜等5个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体作用,大力外销农产品,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

三、对策与建议

下段江永县农业产业化建设总的思路是:围绕建设生态经济小康县的总体目标,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群,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管理、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的发展格局。

1、壮大一批具有特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在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江永已形成了七大优势产业带,要加大工作力度,壮大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同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生态文化旅游相结合,将农业结构调整的范围进一步延伸至“一线三点”,大力扶持发展农产品供应基地。

2、扶持培育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是关键。要充分利用政策加工对龙头企业扶持和培育力度,增强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引导龙头企业和农户形成生产、加工、销售的利益共同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更好更快发展。

3、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农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效益不好,许多产品都是原材料出售,缺乏精深加工和流通不畅是效益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要提高农产品加工程度,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加强农村市场建设,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增强市场服务功能,消除不利生产要素流动的障碍,确保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流通渠道畅顺。

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制定的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各项政策措施,扶持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强做大。无论何种类型、何种所有制的龙头企业,只要有市场、有效益,能够带动农户进入市场,并形成一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扶持。

5、积极发展农业经济合作组织。各种农民农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要给予必要的支持,发挥他们的作用,特别是要通过扶持培育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组织化程序,帮助农民及时准确了解、掌握市场信息,促使资金、技术、人才生产要素优化组合,提高农产品生产经营水平和效益。

[供稿:永州市统计局 农调队

下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产业化过程中金融服务问题的调查与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几点思考 山阳县农业局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县各级各部门按照“政府扶持、自主发展,扩大规模、提升质量”的发展思路,坚持把农业产业......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 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己由数量制约为主,转变成质量和品种为主,农村经济由追求......

    农业“入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入世后,农产品供求关系将发生根本变化,农业面临新的冲击和考验,在新的形势下,农业要想实现新跨越,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就商城县而言,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源是我们......

    农业“入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入世后,农产品供求关系将发生根本变化,农业面临新的冲击和考验,在新的形势下,农业要想实现新跨越,必须要有新的发展思路。就商城县而言,优美的生态环境,丰富的动植物资 源是我......

    农业“入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入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入世”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入世后,农产品供求关系将发生根本变化,农业面临新的冲击和考验,在新的形势下,农业要想实现新跨越,必须要有新的......

    关于加快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加快澧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调查与思考关键词:澧县.农业产业化 浏览次数:424 发布时间:2011-05-17 湖南省乡镇企业局澧县古为澧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是湘西北通往鄂、川、黔的......

    ××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调查与思考[最终版]

    当前,我国农业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己由数量制约为主,转变成质量和品种为主,农村经济由追求农产品总量向追求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转变。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

    加快##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

    做强龙头企业 做大优势产业——加快桃江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调查与思考如何进一步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向商品化、专业化、现代化转变,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