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县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我县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思考
县农业产业化现状、问题及对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好范文从隆化县的县情和实践看,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民,增收是核心,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是关键。近年来,随着县委、县政
府抓农业产业化力度的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不断壮大,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2000年,我县依据县情,确定了养牛、玉米制种、水稻和两杏一果四大农业产业。通过几年的发展,全县农业形成了以养牛、制种、水稻和两杏一果四大主导产业为支撑的龙型经济格局。2004年,四大农业产业产值达到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60。龙头企业三北种业、隆泉米业、红源果业和格林公司先后被命名为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翔宇皮革、泽人乳业、六合制药、绿宝公司、绿洲草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为全县农业产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04年,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20,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7个。养牛产业迅速发展。多年来始终坚持“举全县之力发展养牛产业”的发展战略,在全县12个重本文来源于好范文点乡镇规划建立12个养牛生产基地,6个标准化奶牛小区,10个肉牛生产小区,5个标准化、规范化养牛示范村。先后投入养牛资金共2亿多元,形成基础母牛、育肥牛、奶牛同步发展、总量不断扩张的养牛产业发展格局。到2004年6月底,全县牛饲养量达到26.7万头,存栏22.09万头,万头牛乡镇达到6个,千头牛村达到58个。龙头企业翔宇皮革、泽人乳业、绿洲草业发展不断壮大,隆化种畜繁育基地、凤林肉牛繁育厂、张三营养牛示范小区等新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制种产业稳步增强。龙头企业三北种业占中国百强种业第12位,该公司有5个分销公司遍及25个省、市500多个市、县的6000多个营销网点,年种子经销量达3000多万公斤,销售收入16000万元。户单2000、三北
六、秦龙九等一批拥有自己知识产权的新品种,被农业部列为全国重点推广的16大玉米新品种。水稻产业稳定发展。隆化现有水稻种植面积23万亩,其中:优质水稻面积15万亩。龙头企业隆泉米业以生产生态大米、免淘大米、精制大米和生态杂粮为主打产品,其中,隆泉牌生态米被评为河北省名牌产品,中国农业博览会名牌产品,隆泉牌无公害大米被国家列为首批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品,承德隆泉米业有限责任公司成为河北省首家、承德市独家无公害产品生产企业。两杏一果产业日益壮大。隆化两杏一果面积已达76万亩,其中山杏、大扁66万亩,山楂7.6万亩。果品年产量1万吨。龙头企业红源果业、绿宝公司、六合制药加大技改投入力度,研制开发了一系列新产品,新品种,在京津市场占有较大份额。蔬菜产业发展迅猛。以格林公司、大通蔬菜公司为龙头的蔬菜产业成为隆化凸现活力的新兴产业,全县现有无公害蔬菜10万亩。格林公司研制开发了以食用菌系列、薯类系列和山野菜系列三大类为主的130多个品种,产品内销京津等15个省市,外销日本、东南亚等8个国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型经济组织规模较小,实力弱,缺乏较强的带动能力和辐射作用。(2)龙型经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3)科技含量低,农副产品在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份额小。(4)经营机制不健全。市场、企业、基地、农户间缺乏有机联系。(5)有形市场建设滞后,中介服务组织功能不健全。(6)投入不足,龙头企业外向度低。(7)农业科技人员匮乏。
三、下步工作重点
紧紧围绕“四个一批”的目标,引龙头扩大产业规模,增强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个一批”即壮大隆泉米业、三北种业、红源果业、格林公司等一批省级和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提高翔宇皮革、泽人乳业、六合制药、绿宝公司、等一批龙头企业;发展隆化种畜繁育基地、凤林肉牛繁育厂、张三营养牛示范小区等一批新兴企业;谋划牛肉深加工、沙棘深加工、羊肉深加工、蔬菜深加工等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产业化项目。通过“四个一批”建设,全面实施农业产业振兴县域经济计划,逐步增强农业产业的发展后劲。形成以重点乡镇为依托,以隆泉米业、三北种业、红源果业、格林公司、六合制药、绿宝公司、泽人乳业、翔宇皮革和绿洲草业等企业为龙头,辐射全县乡镇村和农户的农业产业发展经济圈,打造农业产业发展平台,形成农业产业发展网络。一是全力推进养牛产业。以张三营和郭家屯大牲畜市场、翔宇皮革、泽人乳业和绿洲草业为龙头,加大引资力度,增加资金投入,发展壮大现有市场和企业规模。延长养牛产业链条,进而带动12个养牛基地乡镇的养牛业发展。以四个特色园区,即肉牛标准化生产园区、标准化奶牛生产园区、牧草种子园区、西杂母牛驯
化挤奶园区建设为依托,全面推动全县养牛产业发展。争取再上一个牛肉深加工企业。新建中关、韩麻营、步古沟三个大牲畜批发市场。二是稳步提高种子产业。以隆化三北种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进一步完善“公司 农户”龙型经济发展模式,以普通玉米杂交种为主,大力开发特用玉米、高油玉米等特种玉米种子,提高龙头企业的综合实力,提高参加国内国际竞争能力,增强企业带动功能。充分发挥自然优势,以发展巩固县内基地为主,积极开拓跨省区外繁基地。三是做大做强水稻产业。以隆泉米业为龙头,不断延长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产业链条,通过技改扩能逐步实现无公害产品向生态产品、有机产品方向发展,扩张产业规模。加快隆泉米业小杂粮等技改扩能项目的实施步伐。四是全面提升“两杏一果”产业:以红源果业、绿宝公司为龙头,集中引进名、优、特、新果树品种,扩大农业园区和基地建设规模,开发系列山楂等果品和绿色饮品,逐步形成“龙头 基地 市场”的区域化、一体化经营的产业格局。同时,加快沙棘基地建设步伐,再上一个沙棘深加工企业。五是继续推进蔬菜产业。以格林公司和大通蔬菜公司为龙头,利用丰富的山野菜资源、食用菌栽培和无公害蔬菜基地等优势,以科技为主线,实现企业低成本扩张开展深加工和精加工,打响“格林”等知名品牌,扩大基地规模,形成完整的城乡产业链条,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亮点。
四、保障措施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农业龙型经济是一项社会工程,既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又需要有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因此,在政府宏观指导的基础上,必须在政策优惠和资金投入等方面加大力度,多措并举,切实保障规划目标的实现。
1、夯实农业基础,改善生产条件。一是强化基础。以“水”为核心,继续抓好打井配套、修渠修坝等水利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每年新增和改善水浇地1万亩,打井配套100眼,确保基地首先实现水利化、灌溉化。二是抓好生态项目建设。以植树种草为重点,抓好防沙治沙、一退双还、京津风沙源治理、首都周围绿化等项目及其它争取的林业生态项目的规划实施,同时,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快“四荒”拍卖与开发进程,充分发挥每个项目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是加快养牛、山楂、蔬菜、山杏和杏扁、食用菌、沙棘等基地建设步伐,拓宽农民增加收入的来源和渠道。
2、重视科技投入,增加科技含量。一是加快引进创新。大力引进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和设备,强化科学管理,尽快培育一批不同规模、不同档次、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带动农业向科技型、效益型发展。以此推动全县农业结构调整的优化升级。二是优惠政策驱动。县委、县政府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到农村开展季节性、中长期技术承包,创办科技示范基地和农业试验基地,租赁和领办农业科技企业,促进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的有机结合。三是抓好名牌培育创新。规范主导产业进行标准化生产,面向市场,开发绿色食品,增加农产品科技含量。建立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做好农产品的注册、展销和申报评优工作。
3、完善投入机制,提高两个效益。一是健全多元投入机制。按照“渠道不乱、资金不散、集中使用”的原则,对农业开发资金、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基本建设资金要打捆使用,向农业龙型经济和四大主导产业倾斜。抓住中国加入WTO和北京申奥成功机遇,依托我县优势,开展多形式、多层次、多渠道的对外招商活动,积极引进外埠资金。同时,要立足我县财政困难实际,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农业龙型经济建设。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二是搞活投入回报机制。充分利用好国家政策性资金,对国家投入到种植业、养殖业的资金坚持定期偿还,滚动使用,坚决杜绝国家投入无回报现象发生。在培育主导产业中,既要坚持农业增效、又要注重民增收,切实增加主导产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使农业龙型经济真正成为富县富民的重要组成部分。
4、稳定政策,深化改革。要在稳定党的各项农村政策的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参与龙型经济建设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提高广大农民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的组织化程度。突出抓好三方面改革:一是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在强化所有权、稳定承包权的前提下,本着农民自愿的原则,放活土地使用权,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以反租倒包等形式,带动土地连片开发,推进土地规模化、集约化和高效化经营。二是认真抓好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县、乡党政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创业。三是深化农村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对现有的农村水利设施,通过拍卖、租赁、承包等方式加强管理,使之发挥其特有的保驾功能。
5、市场带动,以销促产。各级政府要按发展农业龙型经济的需求,研究预测市场,开拓发展市场,引导农民闯市场。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新建和完善农产品专业市场,加强对批发市场的规范和改造,开辟“绿色通道”,确保农产品顺畅出售;二是积极发展各类农产品流通组织。建立专业运输公司、经纪公司等,特别要加快经纪人队伍建设。积极培育涉及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由工商局牵头,5年内培养万人经纪人队伍。离退休干部、乡村干部、下岗职工、农民都可以成为培养对象,充分发挥他们在开拓市场,推销农副产品中的骨干作用;三是发展“订单”农业。组织大批人员抓合同、抓订单,实行以销定产,以销促产;四是拓宽销售渠道。以京、津市场为主攻方向,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实现隆化农产品销售覆盖京津,遍及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目标。
第二篇:遂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遂宁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与对策思考
杨茂君
农业产业化是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近年来,遂宁市坚持以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民生工程”为抓手,以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为保障,以实施农产品“十百千”营销战略为突破,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围绕政策扶持、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的思路,狠抓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发展成效
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近年来,遂宁市按照调优结构、调高效益的原则,紧跟市场扩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现已形成优质水果、精品蔬菜、优质棉花、中药材、蚕桑、茶叶、九叶青花椒等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深入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全市种植特色水果70万亩、无公害蔬菜70万亩、优质棉花17万亩、中药材10万亩、优质蚕桑10万亩、油料75万亩、马铃薯12万亩、茶叶2万亩。船山区、射洪县被列入全省特色效益农业支持重点县,蓬溪县、大英县被命名为四川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蓬溪食用菌基地被认定为全省首批出口农产品基地。区域性、规模化的农业产业化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
龙头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依托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养殖产业,全市农业产业化组织发展总数达到2313个,比2008年增加417个,增长22%。销售上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11家,比2008年增加3家。全市6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91亿元、增长12.6%,出口创汇4420万美元、增长24.6%,人均助农增收786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24.8%。农业龙头企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全市特色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农民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农村经济人队伍不断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发展到947个,其中工商登记注册309个,涉及粮食、中药材、茶叶、蔬菜、水产、林业、食用菌、水果、棉花、花椒、畜禽等10多个类别,已成为遂宁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搞活农产品流通、引导带动农民结构调整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0年,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带动农户36.5万户,实现销售收入19.6亿元,入社社员收入高于其他农户的2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和发展,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还在较大程度上助推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产业基地建设规模不断扩大。采取“土地流转合作社”、“土地寄种”、“委托流转”等土地流转经营新模式,走“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新路子,全市开发建设了水果、茶叶、蔬菜、食用菌、花卉、中药材、九叶青花椒、花生等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种植基地158万亩。加快引进培育农业生产规模业主,大力实施“万亩千亿示范工程”,推动了产业基地规模发展。目前,全市已引进农业生产规模业主100余家,建成“船山区唐桂柑桔万亩示范区”、“安居区三家片蔬菜万亩示范区”等10个现代农业“万亩千亿”示范区并通过省农业厅验收。农业产业结构正朝着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标准化生产和品牌打造初见成效。全市巳发布农业区域地方标准43个,制定农作物生产技术规程20余个,全面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整体推进工作,率先建成“四川省农产品产地无公害市”。全市已有无公害农产品132个、基地面积228.7万亩,绿色食品33个、基地面积59万亩,有机农产品7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总量居全省前列。全市品牌打造初见成效,现有农产品中有国家驰名商标5个,省著名商标25个,知名商标112个。安居区获“中国沙田柚之乡”、蓬溪县获“中国优质桃之乡”称号。
农产品营销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农业部门深度介入农产品营销工作,大力实施农产品市场营销“十百千”工程,突出抓好会展经济,建立网络销售平台,努力拓展农产品销售领域。在全国253个大中城市和150余家超市设立了遂宁农产品专销柜(点),有5家企业的农产品进入机场销售,有3个农产品成专供。2011年全市有60余家企业、120余个产品参加省外农产品展示展销,销售总额达14亿余元。已有6家企业的20余个产品销往国外40余个国家和地区。
二、工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与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紧密结合起来,切实加强领导,落实分解了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1+2”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特色产业乡镇建设、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任务。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和市长任组长,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的领导小组,建立完善了季度督查与年终考核表彰相结合的激励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了各级各部门的参与积极性。由市政协牵头成立了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考核组,每季度深入区县督查进度情况,积极帮助区县解决实际问题、反映实际情况,有效促进了工作进程。各区县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落实了专项工作经费和专人,有力促进了工作开展。
(二)加强部门配合。实施现代农业“五大攻坚行动”,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市政府建立完善了部门联席会议制度、部门信息通报制度等相关制度,实行重点项目联系领导、联系部门、联系人、联系科技人员的“四联”制度。积极深入区县和联系点调研,针对存在的问题开展现场办公等多种方式解决。
(三)坚持规划先行。遂宁市把科学规划作为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坚持发展产业规划先行。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着力从规划依据、规划保障、规划指导等方面下功夫,在邀请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等全国知名专家参与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遂宁市优势柑桔产业发展规划》《遂宁市中药材基地建设规划》《遂宁市蔬菜基地建设规划》等八大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为现代农业产业项目的快速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加大财政投入。近年来,全市加大了对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将国家、省安排的项目进行整合,统一打捆,集中安排用于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市政府每年从市财政拿出200万元用于连片规模基地的奖励扶持,重点支持柑桔产业基地建设、技术培训、新品种的引进、试验示范、苗木繁育补助、贮藏加工、市场开发和产业化经营。各区县财政直接用于柑桔产业发展和基地建设资金达2000多万元。对在规划区内,经过土地流转新建集中连片、标准化种植柑桔的业主给予一定土地租金补贴、苗木补贴、前期管护补贴。
(五)创新经营机制。一是不断创新土地经营机制。积极探索通过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工商企业和城镇居民到农村租赁土地进行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特色产业,促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业产业基地集聚,截止目前,全市已建立土地流转合作社341个,流转土地70万亩。二是积极探索社会、个人、政府多元化投入机制。加大财政资金对农业产业化的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带动效应。2010年全市完成各类农业投资50亿元,比上年增长40%以上。新签约500万元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101个,开工101个,初具规模69个。三是积极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和帮助经营主体通过采取合同契约、订单收购、股份合作等方式,实行“公司+专合组织十基地+农户”、“六方合作+保险”、“六统一分”和“寄种”、“寄养”等联合发展模式,与基地、专合组织和农户建立了稳定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促进了企业与基地、农户有效衔接。
(六)依靠科技进步。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推广上重点推广了地膜覆盖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标准化、规范化种植,把新品种、新技术组装配套建立示范基地。推广了抗虫杂交棉高产栽培及棉田综合利用技术;推广了大蚕省力化养蚕新技术、纸板方格簇新技术,提高了蚕茧单产和质量;在特色水果产业发展中,做到了“五统一”,即统一技术标准、统一规划、统一供苗、统一打窝定植,统一组织专业栽植队伍,全市大力推广了地膜覆盖栽培技术,船山、安居、大英、蓬溪地膜覆盖栽培面积达90%以上,大力推广了柑橘容器苗定植技术,推动全市特色水果产业发展。
三、主要问题 总体看,遂宁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正朝着良性轨道快速发展,但由于受地域、自然条件的影响,农业产业化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龙头企业规模小,市场竞争力不强。全市6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中,国家级龙头企业占3家,省级龙头企业14家,总资产在1000万元以上,年销售额在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不多,整体带动能力还不强,企业融资难,发展潜力还有待挖掘。
(二)特色产业规模不大,支撑作用不明显。遂宁市五大特色产业虽然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是存在连片基地少、品种多而杂、布局分散不合理等多种问题,特别是一些产业存在内部竞争,未形成对外的统一合力,严重影响特色产业发展。同时,由于缺乏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营销网络,尤其是龙头企业的带动,产业的支撑作用还不明显。
(三)基础建设相对滞后,保障机制还不完善。一是全市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大、中、小型水利建设的蓄水面积不够,土渠、烂渠较多,渠道水利设施利用率较低,水利灌溉不能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二是农村公路建设相对滞后。全市农村公路建设还存在断头路较多等多种问题。三是农产品市场销售网络建设滞后,市场信息不对称,不能满足农产品营销的需要,农产品买难卖难时有发生。四是财政投入不足,金融、保险、担保等机构在发展农业产业化中的作用还未形成合力,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在发挥市场主体中的作用还未充分显现。
(四)知名品牌开发不够,产品市场知名度低。全市农作物产品,整体上品质不优,特色不鲜明,数量不大,形成的知名品牌较少,全市参与现代农业开发建设的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仅20余家,多数龙头企业实力弱,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不强,档次不高,品牌不响,市场知名度低,制约了全市特色农业产业上档升级和综合效益的提高。
(五)专合组织运行不规范,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大多不能规范运行并发挥作用。据调查,全市947家农民专合组织中,章程制度健全,运行规范的仅占到30%左右,绝大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处于低水平运行。究其原因,主要是合作组织在组织管理、市场营销、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明显不够,农民、专合组织、龙头企业之间利益联结关系不完善,导致了合作组织的管理不规范、作用发挥不够,合作组织在农户当中缺乏公信力,在推动企业和农户之间建立合作方面影响乏力,只能在推广良种、新技术方面发挥有限的作用。
四、对策建议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招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遂宁,是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要给予引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除享受工业招商优惠政策外,在土地、税收、用电、用水和奖励政策上给予更为优惠的待遇;龙头企业对上争取项目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优先立项,优先上报。
(二)加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实施“三个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设施农业建设、核心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和“三个推进”(标准化生产和质量监管、技术集成与应用、农产品品牌打造),加快推进“八大”特色高效农业大基地建设、“1+2”特色农业综合开发园区建设、特色产业乡镇建设、十大现代农业产业化项目、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大力培育特色优势农产品,提高市场占有份额。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注重农产品的商标注册与保护,创建一批有遂宁特色的优势农产品品牌,增强市场竞争力。
(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在坚持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大力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的同时。重点培育与农民形成紧密利益关系的农产品供销型、市场流通型、技术服务型、中介组织型的龙头企业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应紧紧围绕遂宁特色优势大产业发展,特别是向深加工方向发展,把资源开发延伸到产品研发和市场开发中去,从生产领域扩展到流通、服务领域,发展精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延伸产业链条,使企业与农民之间真正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四)加强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强优质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及信息服务等市场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功能,大力培育农村经营大户和专业协会、批发代理商等中介组织,发展农民自己的营销组织,全面发挥其桥梁纽带作用,发挥他们在开拓市场中的积极作用。同时要加大对农业信息投入,搞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建立和完善农业信息网络,健全市级农业信息中心,建立健全县、乡镇农经综合信息服务网络,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引导农民根据市场进行生产。
(五)加大科技推广投入。各级应加大对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在安排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以工代赈项目、退耕还林项目,土地综合开发项目时,优先安排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建立优质农产品基地,把项目资金集中起来,统筹安排,打捆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政府要加大对基地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上级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特色农产品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品种改良。各级农业部门要突出抓好重点产业和关键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加强对特色农作物的技术指导,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鼓励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建立新品种试验和高产示范点片,起好示范带动作用。
(六)规范专合组织发展。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扶持和指导力度,帮助建立规范的运作程序和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提高运行效率,实现把千家万户分散经营的农户和市场连接起来,确保农业产业按照产、供、销一体化的方向发展。
(遂宁市农业局 杨茂君)
第三篇: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策
吴芳云梅淑芳
[摘要]在分析金华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势与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今后农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化的六条措施:优化农业结构与空间布局;培育龙头企业;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引进资金;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力度;加强城镇建设等。
关键词:产业结构产业化农业龙头企业金华市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码:A
The current character and developingcounter-measures on th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in Jinhua city
Wu FangyunMei Shufang
(Depart of Agri-Res and Regi(Jinhua College of Profession
Planning of Jinhua City)and Technology)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the main questions on it’s development in Jinhua city, six detail measures of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are discussed of Optimiz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ation frame and distributions, encourage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leading industries, establish the socialized rural service system, adding fund, widen the applicat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nstruct the small towns in rural area ect.Key words industrialization construction;industrialization;agricultural leading industries;Jinhua city
入为目的,以农产品产加销为纽带,企业、农户结成利益共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新的农产品生产体系[1]。它解决了单家独户无法解决的技术、规模经营、市场等一系列问题,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程度,同时降低了农业生产的市场风险。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使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从单纯的生产领域扩展到农副产品的加工及其流通领域。因此,农业生产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依据区域内的农业资源优势,优化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形成生产专业化、管理企业化、服务社会化的农、工、贸一体化经营格局,以期达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生产经营形式的突破,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分析金华市农业产业结构及主导产业、规模经营和专业化生产、农业产业化模式及其限制性因素,进而提出农业产业化发展对策,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提高全市农业综合实力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农业产业化的内涵及其特征
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01-10-29
吴芳云金华市农业区划办公室农业经济师,321000 金化市梅淑芳金华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讲师,321007 金华市
2农业产业化进展情况
2.1 主要成就
2.1.1 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与优化,农业主导产业已基本确立。
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农业顺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不断地得到调整与优化,粮食这一大宗农产品种植面积大幅减少,经济作物及林、牧、渔多种经营得到极大发展。全市粮经产值比从1995年的56.28:43.72,下降到2000年的39.92:60.08,农林牧渔产值比重也由1995年的70.02:5.50:17.76:6.72,调整为2000年的62.67:6.63:20.26:10.44。且农产品品种、品质结构得到了优化,优质农产品比重不断增加。全市现已形成粮食、蔬菜、瘦肉型猪、特色水果、奶牛乳品、茶叶、花卉苗木、中药材、食用菌、淡水产品等主导产业。
2.1.2 培植了一批龙头企业,建立了农产品生产基地和专业批发市场。
目前全市市级农业龙头企业51家,2000年产值16.49亿元,带动农户10.78万户,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如90年代以后,佳乐、李子园、丁丁等一批乳制品龙头企业的崛起,带动了金东和婺城两区的奶牛饲养业的迅速发展,现奶牛饲养量已达2.5万头。
在农产品生产基地方面,全市年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的养猪场45个,已建立起柑桔生产基地23.1万亩,蚕桑基地10.35万亩,茶叶生产基地24.9万亩。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农产品基地正在崛起,“多村一品”、“几乡镇一品”的区域生产格局已初步形成。婺城区有机米、金东区苗木盆景、武义有机茶等基地都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现全市有各类集市278个,其中综合类市场126个,专业市场152个,市级以上市场类农业龙头企业5家,2000年交易额36.28亿元,带动农户11.63万户。义乌农贸城2000年农产品成交量达37万吨,成交额达11.5亿元,并建立了18个优质农产品基地,吸引20多个省市设立农产品窗口。2.1.3农村服务体系日益健全。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农产品购销户等农业专业服务队伍不断壮大。在农业生产专业化、基地化的发展过程中,同类产品生产者在自愿的基础上,形成了带有生产协作和服务性的群众组织,即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也称专业合作社或专业协会[2]。如金东区赤松乡的佛手专业协会,吸收佛手种植户入会,开展行业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销售。专业
合作社、专业协会把过去一家一户的生产经营格局转变为有市场优势的产业化经营联合体,促进了产业的健康发展。
2.1.4形成了多种产业化组织模式。
由于各地的资源条件、生产技术水平和市场发育程度各异,在农业产业化进程中其组织模式呈现多样性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种模式:(1)“公司+农户”模式,如永康市生态养殖场在鹅肥肝生产项目中,把种鹅、苗鹅扩散到农户饲养,与农户签订饲养合同,企业(公司)在产前即与农户签订生产协议,实行保护价收购,把企业和农民的利益联在一起,缔结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联合体。(2)“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如义乌市道人峰茶业有限公司在建立1500亩茶叶生产基地的基础上,与周边乡镇的茶农签订合作开发有机茶协议,形成有机茶生产联合体,公司向茶农提供有机茶生产的技术方案,茶农认真按有机茶的各项技术和规范管理茶园和制作茶叶,然后公司按质论价收购,取得了较好效果。(3)“公司+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模式,如金华市果蔬批发市场与塔石乡农民建立蔬果专业协会不仅带动了当地蔬果生产,也为批发市场建立了不断供应农产品的基地。这种形式一方面实现了产供销一条龙,另一方面加强了行业管理,促进了生产经营的发展。(4)“合作社或专业协会+农户”模式,东阳市果树专业技术协会(主要为果树专业大户、销售户)积极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标准化生产,现有会员400余人共栽种各种水果总面积达2万余亩,2000年产值达3000多万元,促进了果业产业化发展。2.2 存在的主要问题
2.2.1农业内部结构尚不合理,区域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养殖业比重偏小,与农业现代化要求很不相称,也不利于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一些地方不顾本地优势资源和发展水平,存在盲目发展主导产业的问题。
2.2.2龙头企业实力不强,深加工能力弱,经营一体化程度低。
大多数龙头企业、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规模较小,设备简陋,缺乏强有力的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龙头企业与农民利益的纽带关系多是松散式、半紧密型的。从2001年新增2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情况看,仅6家以书面合同或协议与农户联结,影响产业化经营组织的稳定与发展。2.2.3农产品科技含量仍然较低。
“名优、特、新、稀”产品少,缺乏开拓、占领市场能力强的名牌产品和拳头产品。2.2.4市场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农产品产销脱节现象依然存在。
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参与市场的意识在逐步增强,但由于处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具有较大的盲目性;二是农民获取市场信息的途径偏少,对市场信号反应不灵敏。
3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对策与措施
3.1 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农业结构与空间布局。
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完善土地流转机制,推动大规模农产品基地建设,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今后在河谷平原区重点发展粮油、瘦肉型猪、水果、蚕桑、蔬菜等产业;丘陵盆地区主要以葡萄、草莓、杨梅、黄花梨等特种水果,佛手、茶花、桂花等花卉苗木,畜禽、渔业等特种养殖为支柱产业重点扶持;中低山区发展以畜牧、食用菌、高山蔬菜、竹林药茶为重点主导产业,并有计划地退耕还林;城市郊区应大力发展乳、肉、蛋、禽、蔬菜以及花卉盆景等适合城市居民消费的城郊型农业产业化项目,以充分发挥各地优势,也避免了产业结构趋同,从而有效地促进农业产业化的良性发展。
3.2 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
首先,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其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协调、服务等功能,制定符合市情的科学合理的农业产业化政策,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要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对实行农业产业化的农户和工商企业给予优惠政策,如减免税收,在建设用地、配套设施、信贷等方面给予倾斜等,同时抓好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抓好市场建设和信
[3]
息传输硬件服务工程。其次要以市场为导向,培植具有地域优势和特色的主导产业,重点培植和发展龙头骨干企业。要实现农业产业化组织创新,农户、企业、购销队伍、市场之间在完善利益机制的基础上,可以采取专业协会、合作制、股份制的形式与农民结成紧密型、半紧密型的利益共同体。第三要围绕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4],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营,通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保证对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提高产品市场竞争能力。3.3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
要鼓励发展专业协会、农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民服务中心建设。要加大对支柱产业的科技服务,加快农业适用科技推广应用,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管理,加快信息技术的应用,健全农业和农村经济信息服务网络,以利于生产、加工、销售的正常运转。
3.4 扩大开放,引进资金。
积极引进外资、技术和市场,发展外向型农业。当前招商引资产业选择重点是: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包括改造中低产田,开垦宜农荒地,兴修水利设施),水果生产、淡水养殖和新畜禽的开发与农产品市场建设等项目。
3.5 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
加快良种化步伐,实施“种子工程”,完善优良品种的繁育、引进、加工、销售、推广体系。加强对农村“能人”和专业人才的选拔和培养,通过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培训,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和农民企业家队伍。3.6 发展城镇建设,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强农村城镇建设,鼓励和引导小城镇依据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和经济条件走各具特色的发展路子。培养具有区域优势、资源条件好、人口规模大的小城镇,重点发展农村中心城镇。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城镇化发展要求,改革户籍制度,促进乡镇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通过多元化投资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功能。
参考文献袁克忠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探讨 农业现代化研究,1998(1)56-58 2 闵学冲发展专业合作社振兴农村合作经济 1999(4):15于文博我国典型农业地域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经济地理,2001(1):107艾云航沿海地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对策措施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1(2):53
第四篇:娄底市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娄底市农产品加工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探讨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娄底市各级政府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已初具规模
我市人均耕地面积仅0.53亩,比全省低37%,比全国低64%,种植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空间相对狭窄。但近几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推进,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我市农业资源的相对不足,拓宽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空间。
(一)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不断增加,2009年达到888家,实现销售收入4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6%;近三年年均增速保持在20%以上,是农业总产值增长速度的4倍。此外农村第三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据调查,全市休闲农业企业达到218家,规模以上企业15家,其中五星级休闲农庄6家,四星级1家,三星级3家;全市休闲农业2009年完成营业收入2.8亿元,比上年增长30%;顺鑫山庄、龙山山庄等重点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龙山山庄被评为“湖南省首届农业产业化十大最受欢迎休闲农庄”。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延长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牲猪和草食动物、粮油、中药材、楠竹、果蔬五大产业的链条。目前,五大产业链均形成了自己的龙头。如粮油有同星米业、卓越粮油、灯塔米业、鸿冠食品、前进食品等;牲猪和草食动物有庆阳牧业、天华科技、天源高科等;竹木材有五星板业、顺兴胶合板等;中药材有回春堂药业、福泰制药、德仁科技(金银花)等;果蔬(食品)有百雄堂高科、景龙公司、万宝饮料、永丰辣酱等。
(二)加工企业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15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3家,享受省级龙头企业待遇的9家,市级龙头企业达到73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38.18亿元,户均3319.8万元;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企业有庆阳牧业、同星米业、卓越粮油等8家。市级龙头企业户均固定资产2475.39万元,户均营业收入3319.80万元;省级龙头企业户均固定资产5807.62万元,户均营业收入11862.62万元,过了亿元大关。
(三)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培育了一批畅销产品。为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我市企业和农民质量意识提高,加强了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品牌的开发。2009年,全市有60个种类农产品获无公害认证,17个种类获“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达104.87万亩,生猪“瘦肉精”检出率控制在省定标准1%以下。通过多年的打拼和积累,在1000多个品牌中,我市有9个产品获湖南省名牌产品或湖南省著名商标称号,如同星米业的“餐餐香”大米、百雄堂的“味博士”腐乳、新化东岭田鱼加工厂的“东岭”田鱼、响莲实业的“响莲”葛参茶、万宝饮料的“亲情果”饮料、天华科技的“碧波尔”肉牛系列产品等;同时有165个产品在省、部举办的各种博览会或展示会获得过金奖或一等奖,“永丰辣酱”获“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通过狠抓产品质量和品牌的开发,提高了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市场占有率,2009年,全市农产品商品率达65%。
(四)经营机制不断创新,促进了农民增收。为确保企业原材料的供应,降低市场风险,达到企业与农民双赢目标,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实现向“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经营模式转变。如庆阳牧业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已建成30万头生猪基地,涟源、双峰、新化
等县市的大型养猪基地都与该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同星米业与双峰、涟源等地的乡镇签订了4万亩的优质稻订单合同;涟源市德仁生物科技等龙头企业直接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户种植水果、中药材、蔬菜等20多万亩;新化紫秾特色农林公司开发“紫鹊界贡米”,已经成功将以紫鹊界为中心的周边9个乡镇18万亩水田申报了中国农产品地理标志许可证,该公司今年与农户签订了5000亩的订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共建立农产品基地192万亩,联系农户23.5万户。农产品加工业与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据调查,我市农民从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的收入由三部分构成:一是工资性收入。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就业人数达到27423人,其中90%以上为农民,年发放工资2.97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增收93元。二是围绕产业化经营从事第三产业的收入。目前全市围绕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服务的农民约10万人,按人均年纯收入5000元计算,为农民增收5亿元,为全市农民人均创收185元。三是农民增加了农产品出售量、提升了销售价格,从而增加了出售产品的现金收入。
(五)企业发展欲望强烈,具有加快发展的潜力。据调查,省、市级龙头企业在资本扩张、项目建设、品牌创建、招商引资、市场开拓等方面均有强烈的要求,发展壮大、做大做强的愿望高、决心大。如娄底经济开发区同星米业的年产25万吨大米精深加工生产与副产品开发线、鸿冠食品的4000吨葛系列产品深加工,娄星区庆阳牧业绿色肉食品工业园、“湖南黑猪”大规模扩建、万宝饮料2万吨“亲情果”饮料生产线扩建、乐开口年产10000吨米粉生产线和机械产品建设、九龙公司3个4000多平米的现代化大棚、和盛公司工厂化的1800吨杏鲍菇生产线,涟源“湘中黑牛”扩大规模、景龙公司的1000吨玉竹液生产线、德仁科技金银花基地建设(目前种植规模达到3000多亩)及加工生产线,冷水江瑞生源公司的2000吨杨梅酒加工与生产基地建设,双峰卓越粮油1万吨粮油生产线、年发样样红果业的35万斤突尼斯软籽石榴,新化前进食品年产1.5万吨的“黄金薯”生产线、博泰农业“湘中梅山猪”生产基地建设、紫秾农林8000亩黑香米基地建设、广益农业1400平方米沼气发电项目等,有的已动工建设、即将建成投产,有的已征好地、准备建设,有的已纳入计划。
(六)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蓬勃发展。为应对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引导下,广大农民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纷纷组建自己的合作组织,抗击市场风浪。截止2009年底,全市已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372个,会员达7.26万户,带动农民19.6万户,入会农户比未入会农户年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也保护了农民的利益。
二、消除瓶颈障碍,拓宽发展空间
尽管我市农业资源先天不足,但从全省来看,我市也具有其他市州所没有的独特的丘陵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水资源充足、空气质量好、环境污染小等有利因素。因此,我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现有农业资源仍然有十分宽阔的发展空间,但必须突破以下障碍:
(一)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乏力。各地对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产品加工业重视程度比往年要高,但因农业企业的经济效益来得慢,提供的税收也不及工业企业,一些地方在工作上仍然停留于一般的号召中,落到实处的不多,措施力度也远不如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抓乡镇企业和现在抓新型工业化的劲头,存在重工轻农现象。
(二)产业规模小,加工比率低,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力较弱。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14.7%,远远低于全省的19.9%;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之比
仅为0.32:1,也远远低于全省的1:1。因此,我市农产品加工空间十分广阔,据测算,稻谷有31%的加工空间,生猪有77.4%的加工空间,红薯有84%的加工空间,蔬菜有82.6%的加工空间。由于现有加工比率低,导致产业链条短,农业综合效益低,现代农业推进难。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弱,龙头作用难发挥,对农村经济牵引力不强。一是加工企业规模小,龙头作用难以发挥。全市888家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年产值500万元以上规模加工企业仅115家,占13%。13家省级龙头企业2009年户均销售收入仅为全省220家省级龙头企业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目前全市没有一家年销售收入过5亿元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部分企业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档次低。我市农产品加工绝大多数是粗加工,高质量、高档次、精加工产品少,特别是具有影响力的品牌产品极少。三是主业不突出,竞争力不强。一些企业包括部分省级龙头企业的主业并不是农产品加工,而是房地产等;使原本不足的资金过度分散,主业难以做大做强。四是资金、人才缺乏,扩张力不强,发展后劲不足。据调查,企业因贷款门槛高、手续繁琐、费用大,难以从银信部门贷到款,导致运转艰难。企业管理和技术人才也严重缺乏,企业老总和员工基本上是由农民脱胎而来,没有经过正规的培训,管理能力、驾驭市场能力脆弱。
三、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新农村建设,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加快农村工业化、农业产业化、乡村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都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加快娄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我们建议:
(一)统一思想认识,把农产品加工作为农业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内容来抓。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村经济战略性结构调整,就是要用现代农业技术和先进工艺改造和提升传统农业,用现代工业理念去谋划和发展农业,其中重要的一条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转化增值效益,以此推动现代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和安全农业发展。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三化”并举,科学发展、加速赶超战略,工业化开展如火如荼、城镇化日新月异,唯有农业产业化没有大的起色。因此,必须把农业产业化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重要手段,举全市之力,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支柱产业来抓,作为加速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来抓。各级在检查、考核农村经济工作时,要把农产品加工列入考核指标,作为目标管理的重要内容。各级党委、政府要及时协调、研究解决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带普遍性的重大问题。党政主要领导和相关部门要建立联系企业的制度,及时帮助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二)突出工作重点,做大做强一批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一是要制订出台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农业是一个弱势产业,但又是基础产业,农产品加工业在我市尚处于起步阶段,大部分产品仍然是粗级加工产品,利润空间相对较小,必须在政策上给予扶持,特别要在项目审批、企业用地、交通运输、税收信贷等方面出台过硬的政策措施,给农产品加工企业尽可能多的优惠政策和倾斜,以帮助其做大做强。二是要建立健全银企对接制度,增加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信贷投入。要加快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规范市场运作机制,疏通融资渠道,鼓励它们更多地向农产品加工企业提供优惠条件,更多地支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要通过建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基金,利用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引导银行把更多的资金投入农产品加工业,降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财务成本,加速企业的自身积累,增强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三是要实行示范带动。各级均要选择一批成长性好,有发展前景的骨干企业,给予重点扶持,并实
现领导、部门和专家挂点帮扶,促其做大做强,真正成为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龙头,以此来带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四是加强对扶持企业的监测和管理,实行优胜劣汰、动态管理的竞争机制,每年进行一次检查验收,对项目实施好的企业,给予表彰奖励,对验收不合格的,第一年黄牌警告,第二年,取消重点扶持资格。
(三)落实政策,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环境。目前,省、市都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各级一定要认真贯彻执行。有关职能部门要把一般性工作检查、指导,转移到对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厂长经理的培训上来,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县乡党委、政府要敦促农业产业化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及各类专业合作组织,树立正确的盈利观,舍得培训员工(农民),以求长远效益。同时,要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对企业合法经营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杜绝“三乱”行为。
(四)加大投入力度,创新融资机制。市县财政要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资金规模。特别是要注意调动部门的积极性,按照“渠道不变,用途不变,各记其功”原则,配制农村经济发展大餐菜谱,整合部门政策性、项目类资金,加大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项目的扶持;要寻求探索新形势的有效信贷途径,完善农业企业担保机制,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要大力开展招商引资,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吸收外地和社会资金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五)重视人才、技术,完善现代企业经营机制。制订优惠政策,创造宽松环境,培养、引进、启用一批有胆识、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广交际的各种经济、技术能人,特别是要鼓励支持行政、事业单位技术专家和乡镇干部进入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领域以及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增强生产水平。以产业链为纽带,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向区域化、集约化发展,打造一批集约度高、规模大、管理科学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集群。
(六)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要把农产品加工业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市新的经济支柱产业来抓。各级分管农村工作的领导和农村工作部门,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作为主要职责,经常深入调查研究,加强具体指导。对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要实行部门负责制,列入相关部门的重要工作内容,形成工作合力。
作者:刘乐明
第五篇:农业产业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产业化现状的调查与思考
近年来,凤县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推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产业化稳步推进。近期对农业产业化现状做了一次调查,谈一些粗浅认识。
一、主要成效
一是产业规模初步形成,特色优势较为明显。近年来通过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形成了“深山药材潜山畜,川道果菜遍地椒”的布局。目前,全县花椒留存4300万株、苹果留存6.2万亩、蔬菜3.16万亩、中药材5万亩,生猪饲养量达11.3万头、土鸡饲养量达到40万只,林麝、梅花鹿存栏分别达到1407只、820只,建成了2个万头生猪养殖小区、2个万亩花椒示范园、15个生猪专业村、2条苹果生产带、3个千亩套袋苹果示范园,凤县成为全国最大的林麝繁育基地。
二是大力引进龙头企业,示范带动效果初现。引进了陕西大红袍公司、杨凌本香集团、雨润集团、片仔癀麝业公司等12户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户600余户、林麝、梅花鹿养殖户82余户、花椒状元24名,建立专业合作社15个、专业协会32个。
三是强化质量意识,农产品知名度得到提高。以标准化为突破口,启动实施了“国家级花椒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无公害苹果基地建设和中药材GAP认证等,完成了凤县无公
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证,先后注册了“凤州花椒”、“凤唐苹果”和“凤州金果”等5个商标,凤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花椒之乡”,获得了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域保护,花椒通过了AA绿色食品认证,“凤州花椒”、“凤唐苹果”获得陕西名牌产品。农产品销售喜人。同时加强了与外地客商的联系,同一批苹果、蔬菜经销商形成了稳定的购销关系,保证了农产品销售,2008年农业总产值达到1.9亿元。
四是作好政府扶持,产业化发展的能力不断加强。县财政每年将新增财力的20%用于扶持农业和农村发展,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的同时,出台了19项具有凤县特色的产业化扶持政策保障体系。如:对农户免费提供花椒苗木,新种植苹果每株苗木补贴2元,对从事花椒防霜冻、深加工和品牌宣传的一次性补贴10万元,购买花椒烘干机每台补助500元,购买未纳入国家补贴范围但符合我县推广的机具的给予30%补贴,修建标准蔬菜大棚每亩补贴1万元,购买二元母猪和饲养梅花鹿、林麝每头给予500-3000元补贴,建设标准猪舍、规模扩繁场及特种动物圈舍分别给予5000元至3万元的补助,对食用菌、地膜洋芋、秦艽、土鸡等种养均给予不同程度的财政补贴,建立了农业保险保障机制,除能繁母猪外的其他农产品,县财政按照60%比例对农户参保给予保费补贴,为农民发展产业降低了风险。
二、主要问题
一是特色产业的优势不明显。除花椒、苹果具备相应规模外,其余具有潜力的特色产业规模太小,而且多以出售初级农产品为主,附加值不高,生产和管理手段落后,劳动效益较为低下,区域化、专业化生产程度较低。
二是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主要是缺乏龙头企业带动,现有的龙头企业,普遍产量少,加工程度低,带动覆盖面小,协会、合作社对农业生产技术、产品销售等关键环节的作用也没有得到切实发挥,导致产品链条短,商品率低,大多数农民由于缺乏技术、市场信息支撑,经常盲目生产,易受损失。
三是市场建设滞后。我县仅有花椒、蔬菜、果品有注册商标,且知名品牌太少,加上对市场缺乏有效地引导和管理导致销路不畅通,市场竞争力不强,市场的导向作用难以传递到田间地头,农业生产与市场脱节严重。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
四是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农户与龙头企业、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之间关系松散,未建立真正意义上的利益联结机制,各唱各的调,企业+协会+农户的效应没有形成。
三、解决对策
一是加快培育主导产业和产品,抓规模生产。应科学确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主导产业,选择市场容量大、发展前景好、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进行重点扶持,重点开发,力争用三年时间,建成一批产业发展专业村和集中发展区。在科学安排产业布局的条件下,全面加快花椒、苹果、蔬菜、食用菌、药材、畜牧、特色养殖发展,建设一批大规模、高标准、集约化种养基地。
二是加强扶持培育,抓龙头企业。对于各领域中具有龙头作用和具潜力的企业予以政策、资金、技术、物资等方面的倾斜扶持,使一批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经营机制灵活、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发挥带动作用。当前应坚持公有、私有、本地、外地一起上,谁有能力谁牵头的原则,重点培育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让龙头企业成为产业化的主力军。
三是完善利益连接机制,抓组织带动。激励龙头企业与农户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让龙头企业把农业生产与市场连接起来,畅通农产品进入市场的渠道,减小农业生产的风险。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形式入股,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并要保障企业、农户等各方利益。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协会等经营服务组织作用,大力推广“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经营模式,不断强化生产者与市场的联系。
四是加快市场的培育和建设,抓产品营销。克服重生产、轻流通的观念,大打“天然有机、无公害、绿色”品牌,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集散地,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并以市场中介组织和农民经济人队伍为纽带,在大中城市建立农产品直销直供网络,加快占领外地市场。要注重市场引导,完善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利用现代化信息工具,形成遍布全国、产销联动的销售网络,及时准确地
收集和传递市场信息,将生产与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以利于指导生产,促进流通。
五是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扶持,抓支持保护。整合扶贫资金、国债资金、专项贷款,集中用于农业产业化建设,县财政要足额保证对农业的预算投入。加快金融服务创新,抓紧成立农村信贷担保机构,制定降低农村信贷难度的办法。扩大政策性农业保险范围,鼓励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帮助农户参与保险,不断降低农业市场风险。
六是加强科技推广应用,抓生产水平。通过科技培训、科技引进、科技示范,把农业生产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的轨道上来。积极开展农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究、开发、引进、推广工作,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示范项目基地,发展一批科技示范村、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园,加快农业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并使之真正产生效益,培养一批高水平技术服务队伍,推动农业科技水平的迅速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