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近代史暑期实践作业
改革开放前后我家乡的巨大变化
十一届三中全会当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定,它就像是春天的微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压抑了近三十年农民的积极性得到了空前的激发。榆林也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生产力得到解放,农村经济得到了持续、快速、全面的发展,农民的收入稳步增加,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党中央一系列惠农政策的推动下,榆林农村各个方面得到了深远的发展,现在的农村面貌已然焕然一新。
一、榆林农村改革开放历程
三十年的改革的成就向世人显示着卓越的成就,从农村来看改革开放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一)农村改革的突破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在会议上党中央做出了改革的决定,改革在农村是从农民的基础经营制度入手,在推行“包产到户”等责任制形式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到1983年底,全国农民基本上实行了一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到1984年,中央提出土地承包期一般在15年以上。家庭联产承包经营的普遍推行,动摇和瓦解了人民公社体制的基础,实行了政社分开,撤社建乡的工作,标致着农村微观经济组织基础从此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农户作为从事商品性生产经营活动的基本主体,强化了农村基本生产单位的预算约束和激励机制,使得农业生产的内在 动力大大加强。同时,提高农产品价格也极大地调动了农产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1979年以来,政府对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价格平均上调25%。在这些因素的作用下,这一时期的农业和种植业获得了超常规的高速增长,并为其后的农村改革和全棉发展创造了条件。农业生产由单一的粮食生产向多种经营发展,恢复了农村的集市贸易,初步搞活了农产品的贸易流通,调动了农民多种经营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数据显示,1978-1985年七年间,农村社会总产值从40276万元增长到71339万元,净增77%,其中农业总产值从34015万元增加到了55713万元,增加63.8%,农村非农产值从6261万元增加到15626万元,增加150%,非农行业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有15.5%增加到21.9%。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从170万人下降到117万人,贫困发生率从80%下降到50%,净减少30%。农民人均纯收入从52元增加到231元,翻了两番多。
(二)农民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平稳过渡
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的成功,把农村改革引向了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改革外部环境的更高层次,进入了全面探索市场化改革的阶段,改革重心放在改革农产品流通体制、培育农产品市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促进非农企业发展等重要方面。全市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农作物种植结构、种养业结构发生了重大调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农村经济从传统的农业单一结构转向多部门的综合发展。1986-1990年五年间,粮食总产量从57.8万吨提高到67.6万吨,提高17%,农村社会总产值1990年达到163031万元,期间农业产值达到111210万元,非农产业产值达到51821万元,分别占68.2%和31.8%。在农村社会总产值中,1990年和1985年相比,农业比重下降了10个百分点,工业上升了12个百分点。
(三)农村全面建立市场体制跨越式发展
这期间,国家通过了立法手段稳定农村基础经济制度,并在土地承包期15年到期后,继续延长了30年保持不变。在“大稳定、小调整”等形式基础上,将“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确立为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模式,保持农村土地制度的基本稳定;通过提高粮食为主的农产品流通体制进行一系列改革,尝试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农产品流通体制,提高提高粮食价格、建立专项储备制度和风险基金制度,以及实行农产品收购保护价政策,加强对粮食市场的宏观调控。加快乡镇企业产权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加快技术进步、改善内部管理等,获得了空前发展。乡镇企业经历了第二个高速增长时期。农村非农产业产值均递增20.7%,与同期国内生产总量年均增长率17%相比高出3个百分点,成为我市农村经济的主体力量和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到2000年底,农村非农行业产值达到92391万元,接近1991年的2倍;吸纳的农村劳动力达23万人,是1990年的1.7倍,上诉有利因素,促进了农业生产跨越式发展,农民收入逐步提高,农村各项事业稳步推进。农业总产值也从1990年的111210万元提高到2000年的240103万元,增加120%。
(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0年,国家先后进行了农村税费改革,2004年起取消了农业特产税,2006年全面取消了农业税,极大地刺激了农业的发展,同时在“多矛,少取、放活”的方针指引下,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中央连续下发了指导“三农”工作的四个一号文件中,2004年的一号文件主体是千年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做好“三农”工作;2005年的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渔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为保持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2006年的一号文件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解决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难度最大的问题;2007年的以后文件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把建设现代化农业放在首位,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指明了方向。上述这些政策力度之大,连续性和指导性之强,给农民的实惠之多,2000年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大幅增加,到2007年达到31.4亿元,其中,省16亿元,市级6.3个亿,这是自建国以来前所未有,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选举制度改革、教育制度改革、县乡财政体制改革,以及扶贫开发和农民工权益保障工作在全市村相继铺开。农村各项事业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经济空前发展、在推进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着力解决进城农民工的就业、社会保障、住房、子女教育、医疗服务等问题,力争为农民工进程就业创造良好的环境。2006年,国务院专门下乡《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要求从各个方面做好农民工工作。据统计,截至2007年末,我市已经转移农村劳动力5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已达到35%。2007年,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首次突破千元,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主要力量。农业总产值也从2000年的24亿元提高到2007年的52亿元,翻了近两番。
二、榆林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成就
(一)农村经济快速发展
按照可比价格计算,1978年全市农村经济总产值为4亿元,2007年已达82亿元,增长了19.5倍,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持续增长时间最长,年均增长幅度最大的时期。粮食播种面积由1150万亩减少到9910万亩,粮食产量由61.5万吨增加到133万吨,增加32429吨,增加8.2倍;畜牧业空前发展,2007年,全市生猪存栏达到115万头,羊500万只,大牲畜33万头。经济林果在1978年仅为农户在自留地和房前屋后零星种植自食外,几乎没有形成商品供应市场,而到2007年,全市水果产量已达到了19万吨。农产品产量的大幅度增加,不仅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供应短缺问题,而且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升级,为全市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加起到了极大促进作用。
(二)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全面改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为开放搞活农村经济,在制订了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基础上,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加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建设正在扎实稳步的推进。一是农村交通状况明显改善:全市40%的农村实现了通柏油马路活水泥路;二是广电、通讯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有线电话、手机和电视网络 基本覆盖全市农村,彻底给变了通信不通、文化生活单调贫乏的局面;三是新型合作医疗惠及全市农村居民,全市有245.9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参加率达到88.2%,解决了过去小病小治,大病治不起的困难局面,初步改善了农民的医疗状况。四是农村义务教育工作全面落实。全面免除学杂费工作已经实行,并对部分困难家庭子女提供免费教科书和生活补贴。这对提高农民子女的受教育程度,提高农村的整体文化素质,将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五是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正在开展,广大农村居民正逐步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三)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三十多年来,全市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反映在人民生活水平上,更是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一是居民收入成倍增加,收入结构明显改变。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很美进城务工人数的增加,使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特别是免除农业税和多项补贴措施的相继落实,都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2007年,全市农民纯收入达到2621元,比1078年52元增加量50多倍。在农民收入成倍增加的同时,收入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由1978年的单一的以种植业收入为主,向多元化。多渠道发展。2007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中,工资性收入1007.5元,占38.4%;家庭经营收入1305.8元,占49.7%,其中第一产业收入1091.5元,二三产业收入214.2元其它收入307.7元,占11.73%。从收入构成来看,已经改变了过去收入结构单一的局面。二是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很多改变,家用电器基本普及。据农村
住户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7年全市农村居民每百户拥有彩色电视49.4台,拥有电话机593部,手机96.6部,拥有洗衣机86.6台,拥有摩托车49辆,部分家庭已拥有轿车。2007年全市人均交通、通讯支出达到334.3元,交1978年增长近百倍。三是2007年,其实女将们恩格尔系数为40%,恩格尔系数的持续下降表明全市农民的收入不断增加,生活变得越来越富裕。这些数字生动的反映出全市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已经有解决温饱、脱离贫困,并逐步迈向小康社会迈进。
经历三十年风雨沧桑,今天的榆林,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已经步入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回顾过去三十年,改革开放给榆林带来了巨大变化,我们倍感欣慰!展望未来,随着榆林社会主义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的发展前景广阔,明天会更加美丽!
(四)我亲身地体会
过去,农村交通不便,没有公交车,我在县城上初中,每周放假回家,回家是个大难题。首先乘车得到镇上,然后行走近三十土路,但是那路是坑坑洼洼的黄泥路,骑自行车就像玩杂技,忽高忽低,颠簸不堪。有时候下雨,道路上都出都是水坑或者泥水。人走在路上,鞋子立刻变成泥鞋,当时很多人都戏说“咱们这里的’水泥路’可比城里的好多了,一年换几次”。经过这么多年改革,现在我们的路成为了正真的水泥路,而且路宽的可以同时三四辆车从路中通过也畅通无阻。镇子上道路两边的人行道还钟满了高大的树。下雨天也不怕出不出去了。晚上,镇子上很多人都会漫步在明亮的路灯光下,那是另一番愉悦。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家家户户住窑洞都是从山体上直接开凿的土窑洞,开凿花费大量的人力,而且开凿成是也有很多不安全因素,很多时候不过几年,就会出现裂缝,甚至崩溃,这给人们的生命带来很大的威胁。以前成人们白天都到田里干活,只小孩子在家里,稍微大一些的孩子还要给父母做饭,很多时候孩子因为做饭而被烫伤、烧伤。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现在农村的窑洞都焕然一新了。窑洞都变成了石头的,而且还摆着电磁炉、冰箱、电视等电器。
母亲告诉我说,以前我哥哥还小家里很穷,哥哥很小还不会走路,为了能多赚些公分,母亲每天背着哥哥去山里劳作,有时候冬天把哥哥的脚冻得直流脓水。到1982年,中央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制,过了几年我们家乡也实施了家庭联产承包,每年只需要交纳一定的农业税,剩余的就属于自己的了,农民们种庄稼的积极性变得空前的高,很多人家第一年就有了剩余的粮食,生活也渐渐得变好了。现在国家实施了少取多予的政策,农民种粮收入有了较大增长。2005年,国家又把农民的农业税给减免了,延续了2600年“皇粮国税”被彻底取消。农民的收入完全属于自己了。过去的景象一去不复返。现在农民在开春和秋收的时候把家里的农活干完,还可以出去打工赚钱,这样更加加速了农民致富的速度。
农民解决了温饱问题,手中也有了钱,闲下来的农民们开始后悔自己当年没有学习更多的文化,同时开始考虑如何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现在很多的农民无一例外地给他们自己的孩子配备齐全了学习用品。有的还让孩子择校到城市里条件较好的学校学习,他们常挂在嘴边的是“挣钱干什么?不就是为了孩子么?只要孩子有出息,我们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在农民交谈中,我们再也找不到当年读书无用的影子。这样的变化,怎不让人欢欣鼓舞呢?
第二篇:近代史作业实践报告论文
中国近代史纲要 实践考察报告
题
目:
走进大美临沂
------参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有感
走进大美临沂
------参观《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有感
一、考察目的
通过对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参观,重温红色道路,探寻沂蒙精神,对沂蒙老区的革命精神有了更深、更透、更清晰的了解。亲身感受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的庄严肃穆,心中充满莫名的感动和感慨,它就是一座无形的丰碑永远屹立的在人民的心中,是代表那个战火纷飞年代的鲜明标志,英雄长眠于此,而后人们在此寄托的不仅仅是哀思还汲取着不断前进奋发向上的力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烈士为了祖国奋不顾身,英勇抗敌,视死如归的精神和品质依然需要发扬光大,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简介
华东革命烈士陵园位于临沂市城区金雀山脚下,沂河西岸。1949年4月,山东省人民政府为纪念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华东地区革命烈士而建。是华东地区最大的革命烈士陵园。陵园南北长650米,东西宽300米,占地面积290亩。以45米高的五角灯塔式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心,塔的东南方向有开国首席大将粟裕骨灰撒放处。当年,在沂蒙山区乃至华东解放区广泛流传这样一首歌谣,还把它作为对联到处张贴:“毛主席当家家家旺,粟司令打仗仗仗胜”。以及罗炳辉、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希伯和王麓水墓,此为东墓区;以革命烈士纪念塔为中轴线,与东墓区对称的西墓区有丁秋生骨灰撒放处和常恩多、刘炎和张元寿墓。塔后是宫殿式烈士纪念堂。堂内有表现烈士事迹的浮雕和镌刻着61,813位烈士英名的石碑。纪念堂前左右两侧分别是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和革命战史陈列馆。陵园内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董必武、刘伯承、陈毅和罗荣恒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题词。
三、主要旅游景点
首先,我们来到了烈士陵园的大门,陵园大门为坊式建筑,面前并立4根朱漆明柱,横枋彩绘,蓝色斗拱疏密其间,顶覆黄色玻璃瓦。大门上中红色横额题“华东革命烈士陵园”,系著名书法家舒同手书。大门两侧,红墙灰瓦,古朴典雅。门前左为广场,右为桐树林,中一弧形单孔石桥跨青龙河与陵园前街相通,建筑风格很独特,气氛很压抑,给我的感觉很严肃、庄重,使得我的心情很沉重。
紧接着,我们内心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进入了陵园中,一眼就看到高高耸起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它位于陵园中心,为五角灯塔式建筑,基部塔台为五面体石质平台,周围绕以石槛,供参观者走动。基台上为亭式塔墩,周围环接铜质栏杆,5角各立有2条花岗石柱,石柱顶端镶有表现战争年代工、农、青、妇、兵战斗、生产、放哨等内容的浮雅,上面写着发生的战争和事迹。亭内的每一塔壁上部各有一幅大型浅浮雕,题材均为反映军民英勇战斗、取得胜利的事迹。浮雕下部亭壁上分别为中共中央华东局、华东军政委员会的题词,山东省政府建塔碑文,鲁中南区党委、行署、军区、军区司令部和政治部题写的碑文,及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塔身正面,镶有毛泽东亲笔题写的“革命烈士纪 念塔”7个鎏金大字,字体刚劲有力,清晰可辨。塔的顶端嵌有一立体巨型景泰蓝五角红星。走近纪念塔,当我们看到那一幕幕雕刻在石碑上,栩栩如生的再现了当年战士们保家卫国,浴血奋战,奋不顾身的战争场面时,战士们冒着敌人的船坚利炮,冲锋陷阵与敌人拼斗,其中有几个场面令我们万分的震撼和愤慨。
然后,我们又来到了革命烈士纪念堂,位于烈士塔北侧,为传统宫殿式建筑。两层飞檐,斗拱交错,顶覆青色玻璃甬瓦。正面廊檐下悬一巨匾,上题“革命烈士纪念堂”。堂四周,环以回廊,正面并立14根明柱。堂内以钢筋水泥和栋梁,穹窿顶棚饰以彩塑。堂内迎门为一石碑,上镌周恩来题词“人民革命的烈士们永垂不朽”,碑面为任弼时题词“你们的功绩永垂不朽”。碑前两侧,陈例子着王麓水、赵铺、刘炎、张元寿4位烈士的半身石质浮雕像。堂内东西两面正中陈着着两块巨在的联碑,直通堂顶。碑上镌刻着很多烈士的英名,他们为了战争奉献了自己的生命,是我们值得学习的模范和榜样。
革命战史陈列馆值得我们去参观,位于纪念堂东侧,馆为“回”字型平房建筑,外边两侧有一个废旧的坦克和一架战斗机。我们在附近纷纷合影留念。进入馆内,里面大多为大量的文字、图片、图表、照片、雕塑和实物,反映党和人民在鲁中南地区的革命斗争史,再现了1932年“日照武装暴动”、1943年蒙阴“岱崮阻击战”、1947年蒙阴“孟良崮战役”等重大革命历史事件和光辉战例,还有一些战争遗留下来的武器,如子弹壳,小米加步枪和缴获的武器等。烈士事迹陈列馆位于纪念堂西侧,与战史陈列馆对称布列。建筑形制亦同。馆内通过大量文字、图片、文物等资料,系统介绍了罗炳辉、赵铺、陈若克及国际共产主义战士汉斯·希伯等32位烈士的生平事迹。旁边还有讲解人员为我们讲述战役的详细内容,让我们更进一步的接触历史的回顾。
最后,我们来到了陵园的东侧,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水池,但是里面的水不是很干净,这边还建有罗炳辉、王麓水、汉斯·希伯、张元寿、刘炎、常恩多及陈明、辛锐夫妇8位革命烈士的7座风格别异的烈士墓,又立有罗炳辉遗像亭1座。许多人为他们进献花圈,我们也折了松枝以此表达我们的崇敬的心情。
四、感悟
参观烈士陵园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感触,让我深深体会到了革命烈士坚强不屈的意志力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也深刻认识到了革命老一辈为我们留下的沂蒙精神。在抗日战争时期,临沂是山东军区指挥地,陈毅,粟裕将军在此地指挥了一场有一场激烈的战争!可以说沂蒙山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沂蒙山区的人民为新中国的成立也做出了重大的牺牲。在沂蒙山区无数的革命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投身战场,义无反顾地抛头颅,洒热血。
正如纪念碑上所刻:“不论革命高潮与低潮时期,在山东的革命战士配合全国的革命健儿,在毛主席、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艰苦奋斗,前仆后继。卒能以英雄的碧血,争取到今天人民大革命的全国胜利。此种伟大的高度的革命英雄主义,其丰功殊勋,铭印在我们千百万人民的脑海里,子孙万代,永世不忘。” 我们应该铭记历史,吸取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知识和经验,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的学习、奋斗,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和远大的理想,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做一个有文化、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的年轻人。
第三篇:中国近代史纲要实践作业
《中国近代史纲要》课程社会实践方案(草案)
一、社会实践的性质、形式和主要目的
本实践教学环节是《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属于必修教学内容。社会实践采用参观考察、社会调查的形式,成绩占课程总成绩的20%。
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学生充分理解近代以来党在不同时期探索、革命、建设的奋斗历程,使学生在实践基础上对加深对“三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正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走访调查、人际交往、撰写报告等方面的能力。
二、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
1、利用假期或周末时间,深入我省的红色旅游景点或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考察、调研,并按要求完成本次调查报告。
2、原则上以学院的行政班为单位分组进行,自由组合、分工之后以小组(5—6人)方式单独进行,但每个实践小组的学生人数不得超过7人。
3、实践选题以任课教师给定题目为主,也可以围绕本课程课堂教学内容自选题目,原则上应该具有可操作性,报经任课老师审批同意后方可实施。
三、调研报告的基本要求:
1、调查报告(参观心得)统一使用学校的作业纸,手写稿,字数3000字左右;在每学期第十一周以班级为单位随堂上交给任课教师,逾期拒收。
2、调查报告必须同时提交参加实践的原始材料(活动相片、访谈记录等),如无上述证明材料、抄袭或胡编乱造者,社会实践成绩视为“0”分。
附件1:社会实践报告格式 附件2:统一的实践作业封面
附件1:调查(考察)报告格式
一、标题要求:
关于××××的调查(考察)报告
二、列出调查(考察)的主要内容,格式如下:
调查(考察)时间:
调查(考察)地点:
调查(考察)对象:
调查方法:
调查(考察)人: 调查(考察)分工:(以小组形式调查的要求)
三、报告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
写明调查(考察)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考察)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2.主体
详述调查研究(考察)的基本情况、具体做法、主要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主要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总结全文的主要观点、经验、感受等,进一步深化本次调查(考察)主题。
四、附原始材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社会实践作业
报告名称:
年级专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评阅教师:
杨丽 提交时间: 2012—2013 学年 第2学期
第四篇:近代史作业修改版
你可曾记得“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你是否模糊了“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你是否忘记了“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我的梦,中国梦”是否时刻在你耳边萦绕。
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回首过去,鸦片战争以来,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华民族面临的两大历史任务就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中华民族经历了太多的磨难与不幸,在士大夫心中我们是天朝上国,我们可以闭关锁国,不去关注西方。因此,当我们的国门被英国的坚船利炮打开的那一刹那,我们才懂得落后就要挨打,固步自封是不会成为令人尊敬的大国。于是,林则徐、魏源等先进的知识分子,发出了“向西方学习”的号召,成为睁眼看世界的先驱。鸦片战争、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这些如噩梦般的过去,让醒着的人们时刻不能入睡。我们也不会忘记虎门销烟、甲午海战等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而作出的牺牲。战争带给了我们中华民族太多的经验与教训。“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中华儿女不会忘记.审视现在,道路决定命运,自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成立的那一刻中华民族便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南昌起义、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八年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行了改革开放,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给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金融危机、房价泡沫、钓鱼岛争端、南海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考验依然存在,但我们相信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会妥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望未来,中国会更加民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会更有活力,中华文化会更加博大精深,“中国号”这艘大船一定会乘风破浪,扬帆远航,实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中国梦,把蓝图变为现实。
近代以来的奋斗告诉我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义务。我们只有跟随习近平主席的领导,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才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才能跟上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实现真正的大国崛起,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第五篇:近代史作业
1家乡中国革命历史的调查分析2.家乡在近现代革命和建设历史中的重大时间的调查分析3家乡在近代革命和建设中涌现出的革命英雄人物的调查情况4家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农村经济变化的调查于分析5家乡厂矿村镇发展历史情况的调查于分析6家乡社会生活状况历史变迁的调查于分析7家乡的现代化变迁状况的调查于分析8其他于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内容相关的自选题目
聊城市位于山东省西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西靠漳卫河,与河北省邢台市、邯郸市隔水相望;南依金堤河,与河南省濮阳市为邻;东南滨黄河,与济宁市、泰安市、济南市的梁山县、东平县、平阴县分界;北部、东北部与德州市接壤。现辖东昌府、临清、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茌平、高唐8个县(市区)和1个市经济开发区,135个乡镇(街道),5624个行政村,总面积8715平方公里,总人口600万人。
聊城是著名的革命老区,是争取人民解放、反抗外侵的扬威不屈之地,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和传统。
中国共产党创立初期,聊城是山东省较早传播马列主义和建立党组织的地区之
一。早在1925年,聊城革命青年王寅生、聂子政、孙大安等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共产党员杨耕心利用学校放假回乡的机会,建立了鲁西北第一个基层党组织——中共阳谷九都杨党支部;1927年,在聊城古城东关姚家园子共产党员赵以政家,成立了鲁西中共第一个县委——东昌县委(又称鲁西县委);1928年,鲁西党组织先后发动和领导了在山东较早、震动全省的农民武装暴动——阳谷坡里暴动和高唐谷官屯暴动。暴动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势力,唤醒了广大民众,为鲁西北乃至全省武装革命斗争播下了火种。1935年2月6日,在堂邑县城徐运北家中,成立了中共鲁西特委,之后又建立了中共鲁西北特委。聊城党组织曾两次与上级失去联系,但经过艰苦曲折的斗争,仍得到保存和发展。截至抗战爆发前夕,建立了东昌、东阿、冠县、清平等县委;临清、聊城2个特支;莘县、堂邑特区和古云区委;阳谷安乐镇中心支部(后扩大为阳谷县委);聊城师范及清平、博平、寿张、茌平、高唐支部;共有党支部52个,党员400余人。这一时期,聊城共产党人为中共山东省委的重建做出了特殊贡献。1933年,中共山东省委及省工委3次遭受重大破坏,与中共中央和北方局失去联系。1935年冬,时任中共山东省工委代理书记的赵健民(冠县籍)两下莘县(原濮县)古云找党,往返奔波1000多公里,终于与河北省委代表兼直鲁豫特委书记黎玉取得联系,接通了中共山东党组织与中共北方局的关系,从而重建了山东省委,全省党组织得到较快恢复和发展。
抗日战争时期,聊城各级党组织团结一切力量,会同主力部队,开展了艰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敌后斗争,聊城人民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做出了重大贡献。抗战初期,鲁西北党组织相继组建了冀鲁边抗日游击第七大队、农民抗日武装联庄会、鲁西北抗日游击队等抗日队伍。同时,中共鲁西北特委(后改称鲁西特委)与原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监察专员兼保安司令范筑先建立了合作抗战的亲密关系,鲁西北特委通过六区政训处作为党的公开机构领导鲁西北抗战。联合创建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建立起一支约6万人的抗日武装,建立了30多个抗日县政府,实现了“5个统一”,即有统一的党的机构、党统一领导的军队、统一的革命政权、统一的行动纲领、统一的经济政策。这是当时山东省成效最显著的统一战线。鲁西北
抗日武装组织济南战役、阻击日军土肥原师团战斗、梁水镇战斗、南镇战斗等大小战役、战斗数百次,歼灭了大量日伪军。1938年5月,毛泽东指出:“河北平
原、山东的北部和西北部平原已经发展了广大的游击战争,是平地能够发展游击战争的证据。”1938年11月初,毛泽东派黎玉捎去给范筑先的亲笔信,对其表示慰问和嘉勉。到1938年11月中旬聊城沦陷止,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坚持了一年有余的时间,成为抗战初期我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的典范。
抗日战争中后期,我党在广大农村独立自主地开展敌后游击战争,聊城是冀鲁豫边区抗日根据地的中心区。聊城陷落后,遵照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首长的指示,1938年11月下旬,八路军青年纵队政委李聚奎率领青年纵队和津浦支队,挺进冠县、馆陶。12月中旬,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旅长陈赓率部挺进鲁西北。12月下旬,八路军第一二九师先遣纵队在冠县成立。1939年11月,筑先抗日游击纵队在馆陶县成立。1939年9月下旬,八路军第一一五师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在司令员萧华、参谋长邓克明率领下进入运东地区,活动在东阿、茌平、博平一带。八路军主力部队会同鲁西北地方抗日武装,积极主动地开展对日军作战,打开了鲁西北抗战新局面。在抗战艰苦岁月里,濮(阳)范(县)观(城)中心区成为我党抗击日伪军的钢铁堡垒,是联系鲁西、冀南、豫北各抗日根据地的桥梁,也是沟通华北与华中、太行与太岳的枢纽,被誉为“红色濮范观,边区小延安”。1941年7月,鲁西和冀鲁豫两区合并为新的冀鲁豫边区,边区党政军领导机关设在观城县红庙村。刘少奇曾经来这里视察工作、居住;万里、张霖之、田纪云、段君毅、张承先、王任重、宋任穷、杨得志、曾思玉、马本斋、杨勇、苏振华、黄敬、赵健民、徐运北、谢鑫鹤、黑伯理等党、政、军领导人曾经在这里工作、战斗和生活。同月,鲁西北的各地委均归冀鲁豫边区党委统一领导。在冀鲁豫边区党委、行署、军区组织领导下,各抗日根据地认真实施党中央制定的对敌斗争、精兵简政、统一领导、拥政爱民、发展生产、整顿三风、审查干部、时事教育、“三三制”政权、减租减息“十大政策”,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逐步取得战争的主动权。从1941年起,日军在华北大规模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和“清乡运动”,加紧掠夺和奴役中国人民。鲁西北抗日军民奋起抵抗,针锋相对地展开反“扫荡”、反“蚕食”斗争。1942年9月,日伪军2万余人对范县一带进行“扫荡”。曾思玉率部大战甘草口堆,掩护上万名群众突围。10月起,回族抗日英雄马本斋率领“回民支队”转战鲁西北,使日本侵略者闻风丧胆。面对根据地被日、伪军严重分割的形势,运西、泰运、鲁西北军分区积极组建、派遣小部队,深入敌占区和接敌区,开展了分散的群众性游击战争。1943年7月,杨得志统一指挥冀鲁豫军区发起朝南战役。7天内攻占汉奸文大可所部伪军据点、碉堡70多处。10月,日伪军对冀鲁豫边区发起空前规模的“扫荡”,2万余人分13路“铁壁合围”濮范观中心区。抗日军民机动灵活地反“扫荡”,彻底粉碎了敌人的进攻。经过八年浴血抗战,1945年8月15日,终于迎来了最后胜利。为战胜日本侵略者,聊城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当年鲁西北抗日根据地总人口不足300万,就有数十万人拿起武器,共进行大小战斗数千次,消灭日伪军数以万计。涌现了一批英烈屯、英雄村、模范村和许多英雄人物,仅全市在册的知名烈士就达4525名。战争中惨遭敌人杀害和间接伤亡的老百姓达数十万人。解放战争时期,鲁西北党政军民同心同德,顾全大局,全力支援前线和新区建设。抗战胜利后,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司令员陈再道、政委宋任穷)、晋冀鲁豫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杨勇、政委张霖之),在聊城地方部队协同下,先后发起聊(城)博(平)战役和解放聊城战斗。至1947年1月1日肃清残敌,国民党政权在鲁西北地区的最后一个内战堡垒被拔除,聊城全境宣告解放。解放后的聊城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一方面进行土地改革,一方面全力支援全国的解放战争。
从1945年10月至1949年3月,聊城先后掀起5次大的参军运动,有17万余名翻身农民参加了解放军。根据战争的需要,在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领导下,鲁西北人民识大体、顾大局,肩负起艰巨光荣的战勤任务。白1946年8月开始,刘邓大军先后进行了陇海、定陶、巨野、鄄南、巨(野)金(乡)鱼(台)、豫皖边、豫北等战役。聊城各级党组织和地方政府都组织大批担架队、运输队,开赶前线,配合作战。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12万余人在西起临濮集(濮县南)东至张秋镇(寿张东)约150公里的地段上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聊城党和政府全面予以配合,迅速征调水兵、训练水手、修造船只、挖掘船坞、筹运物资、整修道路,圆满完成了协助刘邓大军渡河任务。刘伯承、邓小平为此发出慰问信,表彰聊城军民“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立了大功”。1947年8月到1949年3月,聊城人民多次运送陈粟大军往返黄河南北,完成了东北野战军渡河南下作战任务。自1948年9月起,又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援了济南战役、淮海战役。解放战争的3年中,聊城支前民工、民兵先后参加战役、战斗20余次,出动担架l0余万副、大小车40余万辆、民兵民工200余万人次、牲畜100余万头次,向前线运避了大量的布匹、鞋袜及各种战勤物质,仅冀鲁豫六、九地委在淮海战役中筹集运往前线的小米就达3300万斤。陈毅同志称赞“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随着解放区的不断扩大,聊城还先后抽调了3000余名干部北上东北、平津,南下河南、安徽、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云南等接管新解放区的工作。解放战争中,全市有6325名党员、干部、翻身农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体现了崇高的革命和奉献精神。
195 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革命根据地访问团晋冀鲁豫分团慰问革命老区人民,最早慰问的是聊城,并赠送了中央人民政府的慰问信、纪念章等。毛泽东同志对革命老区“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亲笔题词的锦旗,也最早赠给了聊城。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聊城革命老区的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但是欠发达仍然是聊城的基本市情。相对来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差距和困难。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财政实力弱;产业结构不合理,发展方式粗放;城镇化进程相对滞后;资金短缺、土地紧张、人才匮乏;群众生产生活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冠县、莘县、阳谷、东阿被列为全省扶贫开发重点县,全市仍有不少低收入农户和贫困人口。由此看来,聊城革命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进一步扶持;老区人民的增收需要进一步加快。
为创造聊城人民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新一届聊城市委、市政府在过去发展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符合聊城实际的科学发展路子。2012年2月份召开的中国共产党聊城市第十二次代表大会谋划了未来五年全市发展的宏伟蓝图。一是明确了一个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即全面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实现新跨越,为创造聊城人民的幸福生活打下更为坚实的基础。二是明确了一个融入全省发展格局的城市总体定位。即以建设济南西花园和山东“东引西拓”桥头堡为目标,努力把聊城建设成为山东西部的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三是明确了一个推动发展的总体思路。即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继续坚持工业强市、三产兴市、三农稳市、城建靓市“四市”方针,努力打造“一五二”产业基地,抓好加快结调整,强化节能减排,推进改革创新,坚持富民优先,促进文化繁荣,维护和谐稳定,加强党的建设等七项工作。五年内实现全市经济社会五个主要发展目标,即全市经济实力大提升、先进文化大发展、城乡面貌大变化、生态环境大
改善、人民生活大提高。
当前,聊城革命老区人民正在中共聊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弘扬老区精神,发扬光荣传统,着力塑造“自豪、创业、包容、奋进”的聊城形象,站在新的起点,迎接新的挑战,创造新的业绩,为实现聊城革命老区更加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