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民工文化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文章标题:农民工文化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目前,建设和谐社会最主要和最紧迫的任务,是加强关爱社会三大弱势群体:一是城市农民工;二是城市失业人口;三是农村基层人口。而在这三者中,[找文章到☆好范文 wenmi114.com(http://www.xiexiebang.com/)一
站在手,写作无忧!]农民工的地位最为尴尬和特殊。农民工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对城市而言,他们是农村来的,是农民;而对于农村而言,他们已经脱离了农村,不再单纯地属于农民了。就是这种尴尬的角色,农民工问题正成为中国“三农”问题的关键。能否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已经成了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一、农民工教育状况的不和谐
(一)农民工自身教育状况低下
这些年来,中央对农民的减负增收相当重视,这方面的努力也卓有成效。但是无论以前的各项摊派费用,还是农业税,都不是导致农民贫困的主要根源。农民之所以成为弱势群体,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教育水平的低下以及各种知识技能的缺乏,导致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弱势,限制了他们进入社会主流。
据新华网近期公布的国家教育科学“十五”规划课题显示,农村人口中低学历人口的比例远远高于城市人口。在城市,高中、中专、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人口的比例分别是农村的3.5倍、16.5倍、55.5倍、281.55倍、323倍。教育差距已经成为了我国城乡差距中最主要、最显著的差距。
农村劳动力素质低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劳动技能低,有一技之长的劳动力不多。我国目前城镇的1.3亿农民工中,平均受教育年限还达不到初中毕业水平。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是18-22岁的年轻人,由于各种原因没有完成初等或中等教育。他们在进城后都出现过后悔辍学的心理,面对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和向上发展的压力,也萌生过继续读书求学的愿望,但是我国目前教育制度的现状无法满足他们的教育需求。据有关方面的调查,当前我国农民工教育培训工作并不乐观,甚至令人忧虑,有的地方存在重虚不重实的做法,只是发发文件、走走过场,既无计划、又无实效。
总而言之,如果农民工强烈的教育诉求在目前的教育制度中得不到回应和满足,影响了他们通向更好的职业、更高一级教育、更文明更有尊严的生活,这是教育的不公和漠视!
(二)农民工子女教育状况令人堪忧
中国流动人口超过1.3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则有近2000万。他们当中,失学率高达9.3,近100万名适龄儿童不能及时入学。有学者认为,这100万游荡在城市街头的失学农民工子女,他们耽误的不仅是自己的前途,还会成为未来社会的“定时炸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亟待引起各方重视和尽快解决。
据中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儿童中心共同立项、财政部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资助的调查,在北京、深圳、武汉、成都等9个大城市,访问了12000多名流动儿童的监护人和7800多名儿童。在调查中,3到6周岁流动儿童入托比例为60.7%,低于城市户籍儿童入托率;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入学教育;超龄现象也比较严重,有近20%的9周岁的孩子还只上小学一、二年级,13周岁和14周岁还在小学就读的占相应年龄流动少年的31%和10%。另外,不在学儿童的“童工”问题也比较突出,在失学的12到14周岁的流动儿童中,有60%的人已经开始工作。
在调查中还发现,有不少乡下来的孩子,在大部分是城市孩子的公办学校里,独自品尝着一份孤独、自卑和尴尬,以及城里孩子对他们的陌生和不理解,甚至还有歧视和欺负。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歧视可能会带来两种不利的结果:一是使儿童变得退缩、不敢与人交往、不自信。二是更容易出现问题行为。受歧视的儿童往往会对周围的人甚至社会产生敌意,从而导致问题行为的出现。对此,有专家学者表示,要警惕农民工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农民工子女本身就在经济条件等方面处于弱势地位,好不容易能与城里孩子坐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质量较高的教育,却又要承受来自城市孩子的种种不理解。生活上的困难没有让他们退缩,可这种心灵的创伤却难以抚平。
(三)农民工子弟学校举步维艰
农民工的子女进城后,有的上了公办学校,更多的却只能在城市私立学校乃至民工自己办的学校上学。这些学校和公办学校相比,各方面的条件之差,用天壤之别来形容一点也不过分。简陋的校舍,不合格的教师,不健全的教学制度,有的连学校都被判定是“非法”的,只能偷偷摸摸地教,偷偷摸摸地学。
此外,和一般的公办小学不一样,民办农民工子弟小学还有三大难处:
一是招生难。农民工子弟学校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学生生源的流动性,这就使得招生成了学校的头等
难事。每学期开学前几天,全体教职工都要分头行动,到民工暂住地挨家挨户打听,碰上不想让孩子读书的家长,还要做说服工作。每天跑个七八百户、走上百里路很平常。
二是收费难。民工生活在城市的最底层,他们微薄的收入有时连子女的学费都付不起。很多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时都跟学校商量暂时不交费,以后再补交。就这样,每年农民工子弟学校都会有近万
元的学费收不回来。
三是师资匮乏。由于学校基本无利可图,农民工子弟学校给教师的工资很低,能够保证一个月400元钱就不错了。这样的薪金标准下,一般的教师根本不可“光临”农民工子弟学校。
二、导致农民工教育状况不和谐的根源
(一)“以城市为中心”的教育政策和长期形成和执行的“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义务教育体制
长期以来,壁垒森严的城乡二元体制在一切公共资源分配方面都不遗余力地向城市倾斜,教育投入也是毫无例外地“以城市为中心”。我国的教育投入本来就少,始终徘徊在国民生产总值的4%之下,远远低于世界各国5.1%的平均水平。而有限的投入在分配上又存在着诸多不合理之处。我国财政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严重不足。1994-2000年,预算内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占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总额的比重为57.7%。长期以来,由于义务教育管理层次逐渐下放,基层政府和农民承担了发展农村义务教育的主要责任,这种分级办学体制加重了基层政府和农民负担,迟滞了农村教育的发展,造成了农村与城市之间以及地区之间义务教育机会不平等的延续乃至扩大。而财政预算内义务教育投入,大多被锦上添花地投给了城市,基础本来就差的农村学校可谓雪上加霜。2002年,占总人口60%以上的农村只获得全部教育投入的23%。
(二)在流动儿童教育问题上,折射的是城市管理和社会问题
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不够协调,导致了农民工子女就地接受教育需要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流动儿童少年就学以流入地管理为主”的政策难以操作。
此外,教育公平发生偏差,部分学校和教师歧视民工子女学生,非法无情地剥夺了民工子女学生与城市学生同等的一些教育权利。如民工子女学生不能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不能参加“三好学生”评选,甚至不能参加体育比赛,等等。
(三)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
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解决。有的地方甚至百般阻扰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兴办,或武断地加以取消。作为一种“教育自救”,民工子弟学校肯定没有国家财政投入的义务教育学校正规。当公立学校以高额择校费把生源往他们那里赶的时候,简陋的民工子弟学校在经济上就有了生存空间;当他们处于不合法的压迫感下,他们不可能没有短视行为。正是在这样的政策环境和物质环境下,民工子弟的教育问题只能令人忧心如焚。
三、建设和谐社会,加强农民工文化教育
(一)改革制度,保障农民工受教育的权利
我国《宪法》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教育法》规定,受教育者在入学、升学、就业等方面依法享有平等权利。为此我们必须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和相关政策调整力度,进一步放宽农民工进城落户的门槛,让在城市务工三年以上、有固定就业收入的农民工登记为城市居民户口,在政治权利、就业求职、权益维护、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方面与城市居民一视同仁。
(二)强化服务,加强农民工的职业培训
农民工输出地的政府要加强对外出农民就业技能的培训工作,提高进城农民工的文化、技术水平。同时,加强对外出农民的引导和管理,加大与农民工输入地政府的联系。为了使农民工的教育培训走上有序、健康、良性循环的轨道,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工作必须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市场机制和培训学习模式。一是根据农民工的需求,统筹全社会的教育资源,形成多形式、多渠道、多专业、多途径的农民工教育培训的格局;二是农民工的教育培训必须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进行。为此,必须同时重视两个方面,即基础性和实用性。所谓基础性,就是提供基本的读、写、算的知识和技能;所谓实用性,就是根据他们的年龄和工作特点选择教育培训的内容;三是在教育培训学习的形式上,可采取开放、业余、远程教育学习的方式进行,既发挥传统教育媒体的作用,又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媒体的优势,以方便农民工的工作和生活为原则,农民工通过比较灵活的安排既可完成单科专业技能合格证书的达标,又能完成初、中等教育的学历补偿;四是农民工教育培训的经费采取低成本、低收费、多方分担原则,由政府、学校、企业和农民工共同承担。同时,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努力形成政府买单、培训机构自由竞争、农民工自主选择培训点和培训内容的格局。在方法上,可以由政府按培训项目的不同给农民工核发培训券(即代金券),由有关部门审定合格的培训机构,根据业已确定的培训内容组织培训,培训机构除向农民工收取培训券不再另外收取现金,由政府或政府委托的检查验收机构对参训农民工验收合格后,培训机构统一到政府指定机构结算,形成培训、验收分离的格局。另外在农村初中开展绿色证书教育,对未来农民进行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学习和掌握农业知识、技术和致富信息,以适应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强他们在农村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参与能力和竞争能力。这对于实施科教兴农,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缓解农村青年就业压力,稳定农村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三)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1.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城市适龄儿童的义务教育费用基本由各级政府负责,而“农村教育农民办”。农村税费改革和第三次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后,农村教育经费由县级政府为主的各级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安排。可是,在现实中,农民工子女离开农村时,并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随之流转,其就业所在地也没有相应的教育经费预算。这样,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就没有了保障。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严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变“地方负责,分级管理”为“地方负责,分级管理,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破除城乡分割,保证教育投入,维护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和谐健康发展。
确保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机会平等,必须进一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关键是要考虑城乡之间和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的巨大差异,更加公平地分配国家的公共教育资源。要强化中央、省市级政府的支出责任,建立规范化的农村义务教育转移支付制度,逐步由中央和省级政府承担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
2.探索建立适应“就地入学”的管理服务机制。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农民工子女教育作为全民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抓,为农民工子女创造平等、宽松、优越的教育环境。一是挖掘现有公办学校教学资源,兴办专门招收农民工子女的公办学校;二是将农民工子女纳入教育招生计划,实施农民工子女入学关爱行动;三是改革户籍制度,破除城市学生与农村学生的界限,减免学费或取消公办学校的“借读费”、“赞助费”;四是建立农民工子女教育救助基金,施行“希望工程助学进城计划”,全面救助失学农民工子女入学。五是提供“富有爱心”的平等教育,保证农民工子女“进得来、留得住、学得好”。
3.大力扶持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
李岚清曾说:“中国的教育事业,只靠政府这一个“轮子”推动,发展速度总是有限的。如果再加上另一个“轮子”——民办教育的推动,一定会发展得更快、更好。”对于解决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两轮”推动尤显重要和有效。各级党委、政府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兴办农民工子弟学校。教育部门要建立公正合理的评价体系和监督机制,给予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合法身份,大力支持其发展,增加农民工子女就学机会,减轻公办学校压力。
参考文献:
1.王振如宋丽润建立和完善农民教育制度《中国教育报》2005年—1—27{3}
2.陆福兴农民继续教育:学习型社会里的权利中国农村研究网2005-2-2
3.Zhang,Junsen(1990),SocieconomicDeterminantsofFertilityinChina:AMicroeconometricAnalysisJournalofPopulationEconomics,1990,3:105-123.4.程春庭重视“返乡创业”增强县域经济整体发展能力,《中国农村经济》2001年第4期
5.张兴杰王骝论民工潮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农业经济学》2001年第12期
6.林毅夫经济发展与中国文化《战略与管理》2003年第1期
《农民工文化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农民工文化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二篇: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构建和谐社会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社会 ——向亲爱的同学们推荐《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论坛
曾几何时,越来越多的孩子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缺乏自主能力,缺乏劳动习惯。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自以为是,没有责任心,缺乏集体意识、国家意识。甚至顶撞父母、师长,叛逆。原因在哪里?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从小就缺失了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国传统文化能提供基本道德观和价值理论。学习传统文化能塑造人格高尚、心胸开阔、有思想、有担当、有道德的人,能让你的孩子在人生道路上少走弯路、增强做人的幸福感,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孩子的爱国情操。
近年来,不少文化中心和教育机构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引进了学校、企业、监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曾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做主持人、《经济半小时》栏目做总主持的陈大惠老师带领一行五十余人,在全国各地巡回演讲,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唤醒了多少迷途的羔羊,使多少浪子回头,使多少濒于破碎的家庭和谐,使多少垂死的人获得重生。用一句“中国传统文化能化腐朽为神奇”的话来说,一点也不过分。
据陈老师介绍,他们在广东四天的论坛时,有下周一要离婚的,听了两天论坛后不离婚了;有要自杀的,听了论坛后不自杀了;有一对父子,听了两天论坛后,自动上台,儿子给父亲磕头,声泪俱下说他骗父母的钱,骗了四年,共骗了四十万;有一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上台老泪纵横地说,我活了六十多岁,从来没有听过这些道理,没有人教啊,要能早知道这些,我的人生就不会走么多弯路了。这些都是真的。这个论坛每个人都适合看,每个人都需要看,对我们的生活、工作都会有很大的帮助。中共中央党校八十四岁的任登弟老教授和他的夫人牛老师写了一本书,叫《大家都学弟子规》,并且场场论坛他们都参加啊。
五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就发现了人和人、人和自然的规律,这些规律在《弟子规》、《四书》、《五经》、《了凡四训》里。如果我们按照这些规律去生活、工作,待人接物,我们就会一切顺利、身心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如果我们违背了这些规律办事,就会受到惩罚,付出代价。“轮常乖舛,立见消亡”。就是如果我们违背了永远不变规律,就离消亡不远了。
有人说,传统文化是迷信,是封建思想。其实传统文化一点不迷信,不封建。有时是我们现代人把老祖宗的意思理解错了。
如:“人定胜天”一词,在字典里解释为:人一定能战胜自然界。错了,错了啊,如今的顶尖权威——字典都解释错了。“定”是安守本分,人心安定的意思,就是老师要象老师,学生要象学生。人定胜天的意思是人人都能安守自己的本分,所体现出的凝聚力和力量能超过自然界。
再如:“人善人欺,天不欺”。“天”指自然规律,是科学发展观。意思是人可以欺骗你,但自然规律不会改变,不会欺骗你。
再举一例:清华大学的校训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德”是要按自然规律去生活、工作、待人接物。“物”是福报的意思。意思是你遵循自然规律做事,积累有深厚的德行,才能乘载你的福报。否则,如果德不配位,必有灾殃。今天我们天天在争啊,如果你的德行与享受不匹配的话,必有灾殃啊。古人云:无功受禄,大凶之相啊。
据报道:七十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起讨论二十一世纪的文化教育方向到哪里去找,最后他们一致认为,要到二千五百多年前孔老夫子那里去找。今天我们的国家领导人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与我国传统文化非常吻合。党章也写了,宏扬传统文化是每个党员的责任。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能让每个人心身和谐。当每个人身心和谐了,家庭才能和谐,每个家庭和谐了,才能实现社会和谐。
现在的家长,送孩子学钢琴、学跳舞、学奥数等各种技能,忽略了做人的教育。一个人不会跳舞他还是个人,但是一个人没有了做人的标准他还是个人吗?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你的孩子会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他会行孝道。行孝道会开启他的福运,开发他的智慧,让他的人生顺利,事业兴旺,家庭幸福。
人生的第一要事不是赚钱,是增长智慧。没有智慧,您的人生会下错很多抉择。司马光曾经说过:“留财于子孙,子孙未必能守;留书于子孙,子孙未必能读;不如冥冥之中留阴德,以为子孙长久之计。”所以,人生要有所取舍,要赶快用更多的时间来好好跟圣贤人学习,我们要修德,让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延绵不断。
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到现在只剩下我们中国了。我们中华民族能够绵延五千年不衰,这是偶然性的吗?不是,这是古圣先贤的浩然正气,对子孙后代实行伦理道德教育、传统文化教育的结果。这一份对民族的道义、孝心,才能让中华文化源源不断,才能让子孙后代得到这些智慧的庇荫。
我很惭愧,真的很惭愧呀,我虽年过不惑之年,有很多道理今天才从《弟子规》中学到,今天才明白呀。对于传统文化,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如果我从小就学习了传统文化,我想我会生活得更好、更幸福、更自在。我今天学传统文化受益了,我有责任、有义务弘扬传统文化,让更多的人受益,特别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我们的同学中还是有不少搞教育的哈),我们要让我们的学生受益,让他们的人生少走弯路,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让他们坦然面对人生,可以说:我们的教育,要为孩子一生的幸福负责。
亲爱的同学,该论坛我们每一个人都适合看,它会教给我们绝妙的处事待人接物的方法,让你心态更平和,让你更健康、更快乐地生活。
该论坛可在百度视屏里输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搜索,其中《中华传统文化郑州公益论坛光盘一》、《中华传统文化郑州公益论坛光盘二》,你一定要看。
家里有孩子的同学,《大易教育教育演讲01、02》可以参考。你还可以陪孩子学习《弟子规》,你家的孩子将成为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孩子、将是祖国优秀的人才。该视屏可在百度视屏里输入《弟子规》搜索,蔡礼旭老师讲得非常好。
祝愿我亲爱的同学们:幸福安康、吉祥如意!
推荐人:宋惠琼2011、07
第三篇: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优势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氛围
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扎实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廉政文化是和谐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塑造人们的精神世界、陶冶道德情操等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近年来,郸城县认真贯彻落实《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2008-2012年工作规划》精神,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优势,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氛围,在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实践,努力拓展和丰富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载体和形式,坚持以人为本,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切实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凝聚力。在全县初步营造了爱廉、崇廉、尚廉、守廉,“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社会氛围,为促进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和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搭建了良好的工作平台。主要做法是:
一、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精髓,找准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的结合点
廉政文化是以廉政为思想内涵、以文化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文化,是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的产物。廉政文化是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先进文化的本质特征,承担着树立廉洁理念,提倡廉洁精神、营造廉洁环境的重要任务,发挥着激浊扬清、惩恶扬善的独特作用。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结晶。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其独特的魅力和不朽 1的生命力。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廉政文化基础,形成了许
多具有深邃哲理的“廉说”、“廉论”,对廉政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
要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有“修齐治平”的说法,即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
以致远。”所谓淡泊,就是情简素朴,少一点私欲。现实生活中的腐败分子,为的是贪得无厌、骄奢淫侈,他们以权力为工具,追求享乐、谋取私利,权钱交易、权色交易,以至国家财产严重
损失,他们的行为即使在古代也是为人所耻的。深入挖掘传统文
化精髓,找准传统文化与廉政文化的结合点,按照建设社会主义
先进文化的要求,积极倡导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与
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廉政文化和廉洁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
义。今年以来,我县县直各单位、乡镇、办事处、工业区在县纪
委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创新学习方法,更新宣传教育
手段,努力打造科学发展的载体,通过举办全县纪检监察干部培
训班,开展廉政文化教育,提倡“读经典、习礼仪、立君子品、做有德人”等一系列把传统文化和廉政文化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提高了全县纪检监察干部职工的整体素质,廉洁自律意思明显加
强,精神面貌有了显著改变。
二、精心打造传统文化宣传平台,拓展和丰富廉政文化建设内
涵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宣传平台建设尤为重要,只有精心打造
高效的宣传平台,充分利用这些平台集中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内
容丰富、方法灵活、群众喜闻乐见的廉政文化活动,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多手段,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廉政文化宣传,才能拓
展和丰富廉政文化建设内涵,提高廉政文化活动开放程度和群众
参与度,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廉政文化氛围。近年来,我们始终
坚持以廉政文化为重点,充分发挥“大宣教”作用,整合宣教资
源,强化措施,推动反腐倡廉宣传工作向纵深发展,为党风廉政
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提供有力的思想保障和舆论支持。围绕廉政文
化“六进”活动,我们在县电视台开办了“廉政试点”栏目,制
作廉政公益广告368幅,与县妇联共同开展了“读书思廉”活动,开辟农村廉洁文化活动园地,建立廉政书库免费向村民开放,开
设廉政课堂为村民讲解廉政知识,畅通群众诉求绿色通道,推进
廉洁文化进农村。今年在县纪委的引导下,全县卫生、教育系统
率先推行传统文化教育尝试活动,发挥传统文化教育的优势,精
心打造不同形式的宣传平台,拓展和丰富廉洁文化的内容,举办
“知廉耻、习礼仪”为主题的国学教育培训班,选择儒家经典书
籍《弟子规》,开展读背经典诗文比赛,在背中求思,思中求进,开展“讲一讲、演一演”活动,激发干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设
立国学专栏,搭建一个学习讨论交流的平台。通过这些举措,不
仅丰富和创新廉政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而且真正把廉洁文化
带给群众,融入社会,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总结和创新相结合,科学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全面发展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政
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全社会共同支持和参与,才有现实的意义。廉政文化建设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式来遵循,只能靠我们在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总结,探索出一条适合我们的科学发展之路。深入挖掘整理民间的廉政文化资源,立足当地实际,推出具有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的廉洁文化,是我们当前急需要做工作,这也是我们从关注传统文化得来的启示。把廉政文化建设与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的创举最初是来源于基层群众,群众的智慧和潜力是无限的,这一点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又一次得到证实。近年来,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在社会中的普及,借助网络高科技技术的便捷、传播范围宽阔、覆盖面极大和成本较低的特点,廉政文化宣传的传统方法方式也需要相应的转变和突破,实现手段上的与时俱进。总之,科学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全面发展,需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工作规划》精神,紧紧依靠群众,在实践中不断创新,把反腐倡廉教育与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法制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满足人民群众对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反腐倡廉提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
第四篇: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反腐倡廉与构建和谐社会
[论文关键词]反腐倡廉 构建 和谐社会
[论文摘要]构建和谐社会,对纪检监察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纪检监察机关干部要按照党章赋予的职能任务,更加注重抓好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更加注重查处大案要案,更加注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更加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更加注重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纪检监察机关担负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重大使命,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负有重要的历史责任。
1.抓好领导干部的廉洁自律,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党群干群关系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石。作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的共产党同人民群众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只有党群关系和谐,才真正能够表明党是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是中国先进文化发展方向的代表,是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构建和谐的党群关系,最根本的是要把我们党建设好。从党风廉政建设角度考虑,必须把握好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加强干部的管理监督。干部监督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是造成干部队伍涣散、党群关系不和谐的重要因素。要完善任前公示制,认真调查甄别公示期间群众举报问题,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干部任免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监督,提高监督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二是教育各级干部牢固树立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党员领导干部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必须以身作则,发挥表率作用。要把廉洁奉公作为为官从政的第一要义和基本素质。党员干部只有廉洁奉公,才能得到群众拥护。
2.注重查处大案要案,打造和谐的发展环境。把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和各项重要政策措施之中,紧紧围绕发展第一要务,既保持惩治腐败的高压态势,又不断加大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力度,是反腐倡廉的治本之策,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近年来新经济领域、资金高密集领域、垄断性行业案件频发多发、违纪违法人员作案手段趋向隐蔽化和高智能化的新特点,研究新政策,学习国内外先进的查、破案经验,运用现代高科技手段,集中力量,不断突破一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震慑犯罪,遏制腐败,达到为改革开放排阻清障,为人民群众排忧解难,为经济建设构建和谐秩序的目的。
3.注重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优化和谐的服务秩序。行业不正之风是行业腐败的主要表现形式,其实质是以权谋私。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是打造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行业不正之风之所以发生,有体制不完善、制度不落实的问题,有领导管理工作不力、宣传教育工作效果差的问题,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一些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扭曲,淡忘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崇尚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各级纪检检查机关要把纠正行业不正之风,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常抓不懈,运用政策、法律、经济、制度等各项手段,多管齐下,抓好落实。要坚持标本兼治,专项治理,加大案件查处力度,坚决惩治腐败分子,严肃处理违纪违法人员,让搞行业不正之风的人付出高昂的代价,使之不敢闯法律和制度的“红灯”。
4.注重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从解决党风政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入手,坚决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有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理顺群众情绪,消除社会不和谐因素。权利是人民赋予的,权利的本质是责任,切实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我们想问题、做事情,践行“三个代表”的基本准则。纪检监察机关要紧紧围绕发展改革稳定大局,按照“为民、务实、清廉”的要求,一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时刻牢记人民群众
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党员、干部是人民的公仆。在任何情况下,都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群众的呼声当作为第一信号来考虑我们的工作。二要有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勇于创新,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三是要带着感情做工作。要以强烈的事业心深入基层,为群众排忧解难,在感情上与群众相融,思想上与群众共鸣,行动上与群众合拍。四是坚决纠正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问题。加强对涉及群众利益事项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案件,使群众利益切实得到维护;要纠建并举,探索依靠改革和机制、制度从源头上消除腐败的办法。
5.注重制度创新,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和谐社会是安定有序、体制机制制度日臻完善的社会。任何制度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和局限性,曾经有效的制度措施,也需要针对腐败行为新的表现形式,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要在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同时,以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为指针,不断创新体制机制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强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强化从源头上治理腐败,强化建立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有效措施,加大预防腐败的力度。
6.重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为反腐倡廉工作提供保证。构建和谐社会,从客观上要求纪检监察干部,要以科学理论指导,把握构建和谐社会的规律,提高构建和谐社会的能力。一是着眼于建设诚信友爱的社会思想基础,注重社会宣传效果,增强教育的本领。二是着眼于建设民主法制的政治基础,维护党内民主,促进民主法制,增强制度建设、依法执纪的本领。三是着眼于实现社会的安定有序,维护群众利益,增强监督的本领。四是着眼于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惩处腐败分子、纠正不正之风的本领。五是着眼于激发社会活力,鼓励干事创业,优化发展环境。增强保护人才的本领。六是着眼于构建全社会反腐格局,善于调动全社会力量,综合组织协调反腐败的本领。
第五篇: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目录
摘要...............................1一、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1二、用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11、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
12、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
23、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 ··············································································································
24、尽最大努力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 ··································································································
2三、物业管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功能.......................21、具有教化和益智的社会功能 ··········································································································
22、具有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功能 ······································································································
23、具有社交和繁荣文化的功能 ··········································································································
3四、目前河南省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31、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
32、物管投诉多,社会认可程度低 ······································································································
33、相关政策配套法规规定实施细则滞后 ···························································································
34、物管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高,后劲不足 ·······················································································
35、融资困难 ········································································································································
36、特色企业文化未形成 ·····················································································································
3五、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31、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覆盖面 ··········································································································
32、拓展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 ··············································································································
33、切实规范物业管理各方行为 ··········································································································
4六、结束语.................................4浅谈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
摘要: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消除社会矛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谐社会、和谐社区,是一种充满活动和创造力,秩序井然的社会环境和社区环境,有什么样的物业管理,就有什么样的社区环境,也决定了产生什么样的社会环境。搞好物业管理,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部分,物业管理越来越为人们认同,成为了居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和谐社会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关键词:物业 物业管理 和谐社会业委会
社会的和谐,必须要求社会机制的科学合理、社会政治经济的均衡发展以及人们生存环境的不断优化。而作为人们生存环境基本内容的居住环境——社区的和谐,理所当然地占有重要位置。而物业管理企业作为社区管理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在这一过程中,当仁不让地承担着重要责任。
物业管理运用现代管理与服务技术,对各类物业实施企业化、社会化、专业化、规范化的管理,创造安全方便的居住和上作环境,提高物业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物业管理不提供具体的实物产品,而是向业主提供劳务商品,为物业拥有者(即业主)提供方便,其经营方式是凭借自己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向业主提供综合性的劳务项目,创建一个整洁、文明、安全、方便的居住环境和工作环境。物业管理作为社区管理和社区服务的重要力量,在社区建设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具体的实践中,把握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的关系,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推动形成良好的社区建设和物业管理秩序,从而形成温馨和谐的家园气氛,是构建和谐社区的根本途径。
一、物业管理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
社区建设与物业管理两者有着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联系。物业管理是社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从事的保安、保洁、绿化、房屋及设施设备维修养护等下作,正是社区建设中卫生、治安、环境等最基本的职能范畴。同时,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作用不可或缺。物业管理企业在社区小组织和参与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有益的社区文化活动,不仅有利于丰富居民的精神文化牛活,而且有助于促进邻里和睦,增强业主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同时,社区建设反过来影响物业管理的发展。社区建设得好,社区功能完善,居民素质提高,各主体自觉履行职责,有助于物业管理制度的有效遵守和执行,有助于业主自律机制的建立,有助于矛盾和纠纷的减少,物业管理自然事半功倍。另外,在流动人口的管理、计划生育、劳动就业等方面,虽不属于物业管理服务的范围,但在政府授权和有偿服务的前提下,物业管理企业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完成辅助性宫缩,客观上也推动了社区建设工作。由此可见,从根本上说,物业管理和社区建设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以人为本,全面提高居民的居住质量,营造社区稳定、安全、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通过提高物业管理水平,建设文明社区,可以促进市民整体文明素质的提高。通过文明社区建设,在社区广泛提倡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使社区成为培养居民正确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园地。文明社区的创建,有利于物业管理工作的正常开展,有利于物业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有利于展示其管理水平和服务档次。物业管理企业通过多种活动,采取多种形式,使社区成为一个有利于人与入之间沟通、人与自然之间和谐、人与文化融通的健康、开放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创造一个具备良好人际关系、社会公德的社会环境,使社区成为安乐祥和、安居乐业的场所。因此,高质量的物业管理,可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用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体现
1、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提倡“尊重自然,爱护环境”的生活观念是和谐社区的第一要素。试想,如果社区的居民在穿过大
街上忙碌的人群,度过了办公室沉闷的氛围之后,当他从踏入规划整齐统一的社区大门开始,被一种舒适而平和的氛围包围时,社区内的一草一木就会变得无比生动。有生气的的绿化、尽职的小区管理人员、有序的停车场、干净的道路和楼道及可爱的小宠物无不让生活在社区的居民立即产生家的感觉。此时,业主会感受到物业管理公司提供的周到服务,认为你了解业主的需求,然后就会在在业主心目中树立起体贴、关爱、和谐的形象。物业管理企业随时为住户排忧解难,提供最佳服务,业主也会被这种感情投资所“感动”,同时也会给物业管理公司以丰厚的回报。
2、形成良好的社区风尚
物业管理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丰富社区文化生活,增进邻里关系,缓解人们平日的工作压力,进而营造出一种氛围、一个“圈子”,在社区成员中确立共同的价值目标,让业主对社区产生一种亲切感、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全体社区成员对社会、对集体的高度热情,从而积极参与社区的文化活动、体育活动、公益活动等,发扬互助精神。邻里和谐是和谐社区的主要表现,“增进邻里感情,构建和谐社区”是让社区居民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力所能及的事做起,逐步清除彼此之间的隔阂、冷漠、排斥状态,强化社会团结意识,增强居民的归属感、认同感、亲情感、温馨感,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平等友爱、物业管理是建设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的重要尝试。
3、让居民广泛参与社区事务
参与社区事务可以使居民既可以分享社区内的利益,又能够承担社区内的责任。居民心目中的好社区往往都有着畅通的沟通渠道,因此,物业管理企业和有关服务部门十分重视让居民参与社区社区事务这一块,并且能够主动想方设法与居民沟通。和谐社区要求加强业主与业主、业主与开发商、业主与物业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讲究诚信,避免信息不对称;建立资源共享的信息平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通过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居民们增加了对管理、服务部门的了解,知道管理、服务部门已经做了什么,正在做什么,有什么困难,准备如何去克服。
居民不仅能够主动地参与管理,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实施监督。管理、服务部门也因此增加了透明度和亲和力。业主委员会的成立,业主大会和业主代表大会的按期举行,给业主广泛参与社区事务提供了组织保障。
4、尽最大努力完善社区的服务功能
和谐的定义要求每个个体都能实现安居乐业的愿望,只有每一个社区的个体细胞都和谐,才有可能实现整个社区的和谐。和谐的社区必须为业主提供全面基础配套设施(交通、医疗、卫生等),并能够对这些设备设施进行及时地保养和维护;和谐的社区还应有丰富的教育资源,教育体系完备,为业主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谐的社区需具备酒店、会所、商场等场所,用以满足业主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建设和谐社区,要高度关注困难群体的利益。这些困难群体往往无工作单位,社会活动的空间狭小,因此社区常常成为他们生活上的最重要依托,他们也会成为社区服务、社区教育、社区卫生和社区志愿服务活动的主要受惠者。
因此,推进社区建设,是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融洽和谐的社区环境的必然要求。物业管理公司在做好日常服务的同时,可充分利用社区劳动就业中心,收集用工信息,进行职业介绍,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做好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积极采取社区服务与再就业相结合、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与再就业相结合、技能培训与再就业相结合的办法,拓宽就业渠道,建立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区法律援助网络等等。
三、物业管理对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功能
1、具有教化和益智的社会功能
小区的文化与品味、小区的情调、小区的建筑风格,会让住户有一种情感的归属。这样的物业管理,可以增长居民的见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居民的素养。
2、具有促进居民身心健康的功能
在衣食无忧的现代都市人群中,追求舒适、个性的生活小区正成为人们更高层次需求的集中表现。生活在高档小区,享受着高档物业管理,能产生“物我两忘”的身心体验。同样,舒适的环境,温馨的服务态度,会让居民感受到心情豁然舒畅,心胸开阔,身心健康。
3、具有社交和繁荣文化的功能
物业管理作为一种消费,与其他消费一样,存在着循序渐进、由低层次向高层次螺旋式上升运动的规律。现代物业管理则能通过建立多种平台或采取多种形式,来促进住户的交流,繁荣社区文化,推动人与人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因此,物业管理消费促进了居民的社会交流和情感交融,更有益于和谐社会的建立。
四、目前河南省物业管理行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由于房地产开发规模普遍较小,开发方大多自行组建物管公司或成立物业管理处等,直接形成了一般物业企业难以快速实现高规格和大规模发展,企业规模总体偏小。
2、物管投诉多,社会认可程度低
物业投诉产生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物管企业提供的服务和住户期望与理解产生了一定差距。另一方面是开发商没有足够重视所建物业后期管理需要的客观条件与运作成本。群众对物业管理消费没有形成正确认识,造成其社会认可度偏低。
3、相关政策配套法规规定实施细则滞后
市场经济需要完备的“游戏规则”才能运行,而物业管理的配套法规出台较少,可操作性较低,这就造成出了问题难以统一思想与认识,并逐步使分歧加大,矛盾加深,个案不能得到很好解决,时间推移则会形成片面性问题。
4、物管企业自我发展能力不高,后劲不足
有研究人员指出,规模化发展并不等同于规模效益。很多物管企业因摊子过大,管理跟不上,人才匮乏而运营不下去,再加上整个行业面临的共性现实困难问题,例如:一些急剧扩大规模的物业公司因其物业管理主业大多出现亏损,而不得不退出部份楼盘的管理。
5、融资困难
一个物业管理公司的资金能否顺利融通,以及能否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要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大致可分为宏观因素(例如物价水平,利率水平)和微观因素(例如公司的经营机制,公司的经营管理水平)两大类。因其宏观因素是根据市场变化而变动,而影响融资的微观因素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是需要长期积淀的,基于这些动态的因素,对于物业管理公司融资是有一定困难的。
6、特色企业文化未形成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针对企业 自身特点、市场状况以及企业未来的经营发展目标不断加以充实完善,还要防止企业无形的文化和有形的其他管理制度冲突碰撞,防止物业管理企业文化和社会文化脱节。同时,也应避免文化万能现象,即认为企业文化的问题解决了,企业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了。实现企业管理有两个基本手段,软的是文化,硬的是制度。然而,目前部分公司的特色的企业文化还有得形成和发展。
五、物业管理构建和谐社会的途径
1、不断提高物业管理的覆盖面
目前,随着房改的深入,按照建设部《城市新建住宅小区管理办法》的规定,绝大部分城镇新建住宅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小区面貌“一年新、两年旧、三年破”的状况,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了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对原有房屋实施有效的物业管理,大势所趋,势在必行。1997年,推行物业管理计划,得到了广大住户的拥护和支持。近几年来,物业管理,不仅改变着居民的生活方式,还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整个城市的文化,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样板。随着物业管理的普及和覆盖面的提高,现存的城市单位型社区即可开始实现向真正意义社会型社区的转变,其对和谐社会的贡献是不言而喻的。
2、拓展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
一个和谐的社区首先应该是一个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归宿感的社区。物业管理所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配套的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进行维护、养护、管理;二是维护相关区域内的环境卫生和秩序,包括物业管理提供的保安、保洁、绿化、交通及车辆管理等服务。从一些做得比较好的物业管理范例来看,拓展物业管理的服务范围,在建设具有高度认同感和归宿感的和谐社区中,是大有可为的。2002年1月,武汉市百步亭花园荣获建设部颁发的首届“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成为武汉市乃至全国物业管理的品牌。因此,在妥善处理基本的物业需求和特殊需求的关系时,还应做到在效率和公平之间选择平衡点,在提高物业服务的同时又能化解一些社会问题。
3、切实规范物业管理各方行为
社会和谐的主体是“人”的和谐。抓好物业管理不能见“物”不见“人”,必须切实规范物业管理各方的行为。作为政府的物业管理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物业管理条例》的要求,切实履行职责。理应做到以下几点:
(1)要持续深入开展对《物业管理条例》的宣传,使业主明确自己具有可以选择管理企业和不选择管理企业的权利,具有维护个人和公共的共同利益的责任、遵守公共利益和社会责任、按时交纳物业服务费用等义务。
(2)要切实加强对物业管理市场的监管,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对物业管理企业行为实行监督管理,为他们从事市场活动提供法律和制度上的保障。同时,要加大整顿和规范物业管理市场秩序的力度,严格市场准入和清出制度,加强企业资质管理。要大力开展诚信和职业道德教育,加快建立物业管理企业信用档案,完善投诉举报制度,营造一个良好的物业管理的市场环境。
(3)要引导物业管理企业创省优,创国优,培育物业管理示范项目,提升物业管理的档次和水平,为推进物业管理工作的开展、赢得社会对物业管理工作的认同和支持树立榜样。
(4)要协调好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的关系。
六、结束语
物业管理在构建和谐社区中的具体实施,为实现构建和谐社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一个优秀的物业管理企业除了能提供合同约定、可量化的服务之外,其服务范围和服务水准还应达到相当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物业管理在社区建设,尤其是在社区服务业的发展中所具有的重要作用和优势,努力创建物业管理与社区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机制,以物业管理服务推动社区服务发展,共同为构建和谐社区发挥应有的作用,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