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信息化的作用及应用研究
河南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信息化的作用及应
用研究
[关键词]农业 产业 结构 信息化
摘要:河南作为一个农业大省,农业在河南的支柱地位由来已久。当前在中央对农业的基础性地位高度重视的前提下,在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指导思想对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下,要想实现中原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尤其需要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先导,去带动其他方面的良性发展。针对我省农业的实际情况,解决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从五个 方面加以重视。第一,建立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是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前提。第二,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的改革,将有效地改变目前农村劳动力资源分布的不合理现象。第三,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农村市场化服务体系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保证。第四,健全的法律法规,特别是合同法律、农产品质量法律,将为农户权利的行使提供保障。第五,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风险规避机制将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必要的保障和促进作用。近年来,农产品供给出现了阶段性、地区性、结构性过剩,农产品普遍存在卖难现象。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严重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鉴于我省农业产出率太低无法全面在国际市场参与竞争的现状,立足农村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是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线。既然是战略性调整就不能仅仅只是指导农民种什么,种多少,多种点什么、少种点什么,或是多养点什么、少养点什么的问题;更不是大搞基本建设,兴办工业企业;而是依靠科技先行,通过信息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实现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在农村最宝贵的资源是土地和熟悉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农民,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各方努力,营造良好氛围,切实围绕农民和土地做文章,但是传统的“自主安排,包干到户”生产方式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需要,迫切需要信息化来完成产业结构调整。
目的: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受到传统生产方式的制约,农业产业链不能得到有效延伸,产业结构持续僵化,农民增收效果甚微,关键在于我省农村劳动力中文化水平偏低,信息利用能力较差,信息化对支撑农村经济发展还不到位。本文着重分析信息化对突破当前农村落后经济模式的重要作用,应该以信息化为契机,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盘活中原的农村经济,实现农民生产发展和生活富裕。
内容:随着各国对信息技术的重视,信息在促进生产发展、生产进步的作用愈加突出,最明显之处是世界的局部战争已经把信息战作为制胜的核心手段。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工业技术取得了巨大成就,很大程度上也是由于信息化技术的融入,在采购、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方面实现了跨越,但是在农业领域很少使用信息化这个有力武器。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对于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激活农村发展活力,拉动农民的收入,信息化扮演者举足轻重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引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
农业产业化经营其实质是要建立一种有效的机制,使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能够得到比一家一户传统自然经济方式更多的收益。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可能会形成多种组织形式,如订单农业,“公司加农户”,农户自我联合等形式。从而形成产业化组织(如订单的买方,公司等)与农户之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然而在受传统农业意识严重束缚的情
况下,这种组织形式的形成又谈何容易?即使一部分农户有超前意识,愿意加入这种组织,以此来获取更大的收益,但是却找不到“买家”;另一方面伴随众多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呼声的日益高涨,一些从事农产品加工的企业也迫切需要同一些“忠诚可靠”农户进行合作,去获取质量上乘、数量稳定的原料。但是由于农村的信息化发展还比较落后,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在农户和加工者之间横亘了一道无法牵手的墙,而一些中介商乘机而入,以低廉的价格收取农户的产品,做勾兑后然后再转手给加工企业,这样的结果就是农户的收入河南提高,加工企业的产品质量很难保证,其实造就了农户与加工企业的“利益共损”模式。基于当前的现状,要加快信息化在农村的推广普及,拉近农户和加工企业之间的距离。同时这种由信息化带来的利益共享也是突破当前农业发展难题,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经之路,一方面农业生产本身周期长,依赖于自然条件,对于调整后的农产品缺乏种植经验,农民种植风险较大,而农民承受风险能力差,风险意识薄弱。另一方面产业化组织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取向又有所不同产业化组织追求企业利润最大化,农民只希望获得既得利益的稳定增长。产业化组织所追求的利润很大程度要受到农产品供给稳定与否的影响,农民所需要的恰是稳定的销售渠道,双方是互惠互利,唇齿相依的关系。因此,信息化的作用在此显得更加重要,通过信息化的实时零距离服务,双方能够随时随地实现沟通,建立稳定的利益关系,满足产业化组织和农户的共同需要。从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看,只有产业化组织与农民的利益都得到适当的满足,才能实现共同发展,实现“双赢”。“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当前不少社会经济专家也意识到这个问题,但是由于缺乏信息化的支持,想法得不到实现。
二、信息化来助推我省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实施的车轮
现行的以家庭联产承包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提出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今天无论是经济环境还是政治环境都与当初发生了重大变化。体制的某些弊端逐渐显现出来。由于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生产规模过小,过小的生产规模增大了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劳动力与生产工具得不到充分利用,因此长期以来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制约农业机械化专业化的普及,也限制了农业技术的推广和使用。农业生产的不确定性和市场的不稳定性,使以家庭为单位的农业生产者面临更大的风险。党和国家在十七大以来,也在对农业发展做积极地探索。中原河南作为粮食基地,更应该在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土地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鉴于我省农业人口众多,加之农业生产监督成本过高,放弃目前的家庭经营这一制度安排不可避免地会造成很多问题。因此必须对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进行创新。在坚持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推行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和集中,或由种植大户租种,或采取产业化组织“反租倒包”,或在条件成熟地区实行集体经营,或在经济发达农业人口少的地区高效农业采用股份公司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生产经营组织,或采用合作经济组织等形式。而实现这些合作形式,关键是通过信息化来展示一些试点区域的成功模式,让农户消除对这一模式不直接经营土地的恐惧心理,通过信息化的成果展示,让农户坚信新的模式能够带来更大的收益,从而支持此生产经营体制的创新。
三、引入市场机制,依靠信息化来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
我省处于中原腹地,农民的文化教育程度不高,市场意识普遍不强。传统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立于改革开放初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愈行愈远。为了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现阶段亟需建立起市场化的农村社会化服务新体系。新的服务体系应包括诸如育种、田间管理、气象服务、运输服务等方面。通过完善为农民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系列化服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加快农业产
业结构调整。根据因地制宜、平等自愿的原则,兴办各种中介服务组织。鼓励有特长的农户凭借技术和信息的优势创办服务实体,开展有偿服务。促使政府职能部门转变职能,建立各种为农户提供技术推广、购销服务、信息服务的中介组织。提倡农户通过合股、合作等形式成立各种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农村信用合作社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而这些专业性强,市场气息浓的服务体系仅仅依靠传统建立服务站的方法,周期长收效微,已经远不能适应当前农村的发展需要,在网络技术日益普及的今天,通过信息化来建立农村的市场化服务体系,不仅能够节约成本,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切实从市场化服务体系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加速产业结构调整。
四、依靠信息化来宣传和普及,保障各种利益主体特别是农户行使权力
农户的法律知识缺乏,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与各产业化组织的交往中明显处于弱者地位。在我省广大农村,农民的法律意识非常淡薄,各种法律组织不健全,法律援助措施得不到落实。要切实加强农村维权力度,落实司法救助,严厉打击“订单农业”,“公司加农户”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中的合同欺诈行为和不履约行为。这些单靠农户去翻阅法律书籍来保护自己,远远不能为当前农村的发展保驾护航。另外长期以来我省在农产品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严重不足,缺乏可操作性,农产品的压级压价现象非常普遍。农户明知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也只能忍气吞声,这些问题都有待通过信息化渠道来予以实现,利用信息化功能强覆盖面广,将相关法律知识,法律流程和注意事项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详尽地告知农户,特别对于易发高发的纠纷,更是要通过信息化的手段提前警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发生,为农产品实现优质优价,走向国际市场扫清障碍,提高农民参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性,保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
五、信息化与保险和期货功能结合,完善风险规避机制
当前各种风险行业早已和保险业实现了合作,而农业的生产更大程度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是典型被忽视的风险行业,这也是制约当前规模农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我省乃至全国农业生产还无保险业涉足,通过立法在农业生产中引入保险功能——或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或由现有保险公司开办新业务,一方面可以拓展保险业的市场,另一方面可以使农民的损失降到最低,并不是一个难题。然而存在的问题是,农户对保险的认识还比较粗浅,保险业在农村的发展也举步维艰,保险业在农村甚至受到不同程度的抵制,这些都是信息化滞后的表现,信息化必须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以足够的数据充分展示保险业在农业生产中的补偿作用,逐步建立起农业生产风险的商业保险机制,使商业保险与农业灾害救济制度相结合,让农业生产受到自然条件的影响和由于生产技术不熟练所导致的损失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逐步改变我国农业“灾前不投保,灾后等靠要”的局面。畅通的信息交流机制,必然能促使农民不断接受新的事物,也必然能走上一条趋利避害、科学发展的道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还应充分利用期货交易的套期保值功能。套期保值是从事实物交易的农场主或其他商人为了转移价格波动的风险,以期货交易临时代替现货交易的市场行为。而这些交易行为需要全面掌握当前的信息,让农户做出最合理的选择,通过自愿放弃可能出现的获取高额利润的机会,来规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风险,促进产业化组织的发展。
农业信息化是对农业信息的获取、控制和使用,所以不单单是指传统意义上农村通信网的建设,让农民能够看电视、通电话和登录互联网,所以前期我省的村村通工程只能是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而远非信息化建设的终点。农业信息化建设是要靠一批懂得技术、了解经济、深入农村和精于沟通的复合型人才建设成的信息平台,能根据当前我省农村居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提供最直接最有效地信息服务,同时根据农民反馈的信息予以识别和
处理,不断提高信息服务针对性和实用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更多的农民学会把握信息、利用信息和依靠信息。
参考文献: [1]魏军娜杨瑞:论中原城市群的发展[J].财经界,2007年第2期
[2]张建华:中原城市群建设的国际视角[J].经济经纬,2005年第5期
[3]苗长虹武前波:中原城市群产业结构变动及优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2期
第二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4.健全农业产业体系,保证农民收益增加。农业作为一个完整的产业,应当是生产、加工、流通等紧密连接在一起的。完整的农业产业结构,不仅包括农产品的生产环节,而且包括农产品的加工环节和流通环节。在农业发达国家,农业早已不是指单纯的农产品生产环节,而是包括农产品加工和流通在内完整的农业体系。相比之下,我国农业至今基本上仍然没有摆脱单一生产环节的束缚,总体上存在着与加工、流通环节脱节的结构缺位,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一个举足轻重的任务就是解决结构缺位问题,逐步建立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等环节连成一体、协调运转的农业产业体系,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带领农民有组织走向市场的组织形式,形成有利于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的利益分配机制
第三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材料
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提高农业效益 增加农民收入
近年来,***乡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有关部门的精心指导下,乡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乡广大人民群众,围绕“三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建设、基层组织建设)一调(产业结构调整)一转(转变群众的生产生活方式)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着力于“六抓六促(抓设施建设,促经济发展;抓扶贫攻坚,促农民致富;抓农村教育,促素质提高;抓龙头企业,促结构调整;抓工业发展,促财政增收;抓统筹发展,促社会进步)”和逐步建成“四个中心(水城县南部交通枢纽中心、工业组团中心、农产品交易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的发展思路,本着“产业调特、规模调大、品种调优”的原则,逐步构建“市场引导、龙头带动、农民参与、政策扶持、政府服务”的产业化发展模式,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为已任,调整优化结构,稳定粮食基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扩大经作比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基本情况
***乡位于水城县西南部,全乡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距市心中76公里,平均海拔1200米,年平均温度18.5℃,降雨量1100-1200mm,气候温热,雨量便低,干湿季节明显,属典型亚热带河谷气候,素有“天然温室”之称。耕地面积21210亩,其中水田9810亩,旱地11400亩,人均耕地面积0.7亩。全乡辖15个行政村,154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布依、苗、彝等民族,少数民族占全乡总人口的45%。2008年,全乡生产总值完成86093万元,农业生产总值9183万元,粮食总产量完成10828吨,财政收入完成8371万元,人均占有粮319公斤,人均纯收入2698元,-1-
粮经比35∶65。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情况
***乡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从本乡的实际出发,引导群众抢抓机遇,充分发挥***的区位优势,利用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种养殖业,走姜、果、蔬、猪、蜂的发展路子。产业结构调整稳步推进,结构进一步优化,优势产业日益增强,几种支柱产业规模逐步壮大。
(一)抓春耕生产,促规模发展。在春耕备耕中,农用物资准备方面:进杂交玉米种45000公斤,杂交水稻13000公斤,氮肥800吨,磷肥400吨,复合肥60吨,农膜40吨,农药0.4吨;春播进度方面:完成蔬菜种植13000余亩,占县下达任务8500亩的147%马铃署种植8300亩,占县下达任务8000亩的103%,玉米种植7150亩,占县下达任务7600亩的94%,大豆种植800亩,占县下达任务1300亩的61.53%,杂粮种植400亩,占县下达任务3000亩的13.33%,杂交玉米高产示范基地1个,面积200亩,正在移栽。在工作中主要围绕“五抓”落实春耕生产工作。一是抓“早”。提前安排部署,2008年未召开会议对春耕生产工作进行了全面安排和部署。提前调运优质良种,确保了种子及农用物资的供应,组织农技人员深入农户进行种植规划,推广良种良法。二是抓“巧”。广泛宣传,营造氛围,由分管农业的副乡长带队,组织农业服务中心、农技站及驻村工作人员组成的宣讲组,带政策、带信息深入全乡15个村,千方百计调动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召开村组干部会和群众动员会,向广大种植农户发放《致***乡种植户的一封信》5500余份,在全乡范围内采取悬挂宣传布标、张贴宣传标语、制作宣传牌坊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三是抓“实”。专门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分管农业的副乡长任副组长、相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春耕生产工作领导小组和以乡纪委书记为组长的春耕生产工作督查组,专抓春耕生产工作。乡政府与各单位各村签订责任书,将各项春耕生产工作任务落实到相关单位、村和人头上。督查组一周一查,确保工作落到实处。根据各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将种植指标落实到村,再由村组分配到户。在技术指导上,定点到人,实行量化考核,与月工资挂钩,确保了种植技术。春耕生产工作做到措施、督查、人员、责任、技术五到位。四是抓“好”。各点上的农技指导员与各挂村工作组、各村齐心协力,从整体规划布局到指标分配、良种选购、种植指导和病虫防治等进行了全程跟踪服务,确保春耕生产指标完成,形成规模,种出实效。五是抓“精”。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这一目标,注重连片种植,因地制宜,种出特色。以新联村为示范点,规划了3000亩的茄子和辣椒等早春蔬菜基地,切实带动了早春蔬菜的发展。在民主村规划200亩优质玉米高产示范种植基地,在市、县每亩补助3斤良种的基础上,乡政府每亩补助农户地膜50元。目前,地块丈量已结束,种子、农用物资等已调运到位,正组织农户做各项准备工作。
(二)抓产业模式,促结构优化。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初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农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通过“二厂五合作社”(金农食品加工厂、生姜脱硫加工厂、四季鲜果蔬专业合作社、横发养蜂专业合作社、永鑫兔业合作社、天合养殖专业合作社、德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带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正在形成,精肉渣、蜂蜜产品已打开省内市场,生姜脱硫加工厂已投产,产业化经营的步子在迈进。继续加大“四个基地”的建设力度。一是双井村建黑山羊基地1个,养殖规模500只以上,投资50万元,实行圈养;二是加大大寨村养猪基地建设力度,2011年饲养母猪达3000余头,产仔猪达20000余头,生猪年出栏达2万余头;三是白岩脚村继续实施好种
草养牛基地,有基础母牛160头,计划将规模发展到种草100亩,养牛300头;四是新光村大力发展养蜂基地,已发展4000箱,产值120万元;五是发展万亩蔬菜基地,投入12万元给果蔬协会建常年大棚20个,投入3万元解决民主村500亩辣椒基地的种子地膜,促成基地与金农食品厂签定保护价销售协议,价高随行就市,促进了订单农业的发展。通过资金帮、科技扶、人员带的方式,扶持和鼓励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带动全乡产业结构的发展。
(三)抓区域布局,促农业增效。根据交通、气候、水资源及销路等综合因素,因地制宜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在交通便利的5个低海拔村大力规划蔬菜种植;在4个中海拔的村大力发展生姜种植;在铁路沿线5个村发展经果林种植,在特色村扩大种养殖规模。为确保科学种植,引导好农民选好品种,做到品种调优、规模调大、结构调特,切实增加农业生产效益。在抓好农业工作上,建立健全了领导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与其他中心工作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同考核。2008年,投入蔬菜种植经费12万元,在大寨村发展8亩常年蔬菜大棚的建设;投入资金10余万元,建成民主村300亩“百果园”科技示范基地。目前,已建成500亩辣椒基地、500亩弥猴桃基地、500亩杨梅基地、500亩雪莲果基地。为确保农产品能及时进行市场,在小城镇为蔬菜商贩搭建收购摊位20个,卖肉摊位20个,保证了蔬菜和生猪产品的畅销。加大养殖业扶持力度,抓好春秋两防工作,全年W疫苗注射密度达98%以上、猪温注射密度达95%以上,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注射密达98.5%以上。目前全乡母猪存栏8408头,年出栏仔猪4万头,生猪存栏32304头,家禽存栏129336羽。
(四)抓技术推广,促质量提升。为强化技术推广,提高科技含量,不断加强农技科技培训力度,2008年完成农技普及培训
2.5万元人次;完成“绿证”培训6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60人,引导性培训220人。组织各村支书、主任和部分种养殖大户到大寨村四季鲜专业合作社的大棚常年蔬菜基地和养猪基地进行实地参观,由乡农技人员现场作技术示范和讲解;组织农技便民服务队深入各村田间地头,现场指导群众科学种植;由农业服务中心和兽医站技术人员实行定点指导,为农户提供选种、种植、喂养、防疫等全程管理服务。有力提高了群众的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
(五)抓资源优势,促特色种植。
充分利用***区位和气候资源优势,发展早熟蔬菜种植。2008年完成早熟蔬菜种植11125亩,品种10余个,产量达到16092吨,2011年为全乡种植户补助地膜和种植50万元,发展早春蔬菜13000亩。在蔬菜种植上推行“三不”政策。一是不买单。保证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鼓励农户发展种植;二是不强求。在种植品种上不强求农户种植单一品种;三是不一刀切。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群众按什么品种价格高种植什么品种的自愿方式进行种植。在政府引导上注重“三性”。一是注重示范性。通过为大寨村示范点在网上购买新品种实行示范种植,成功后再在全乡推广;二是注重引导性。乡农业服务部门在充分分析市场的基础上,再引导农户种植,努力克服供过于求,价贱伤农的问题;三是注重综合性。不要求农户统一种植单一品种,对早熟蔬菜种植进行综合发展。
三、下一步的工作打算
(一)充分利用***乡气候自然资源丰富的这一大优势,做强优势产业。重点发展经济作物种植产业,进行规范化种植和管理,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产业科技水平。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带动产业建设和开发。继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调整产业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做好***优质早
春蔬菜和仔猪养殖两个特色产业的开发,突出打基础、找市场、调结构三个特点,努力培育等支柱产业,实施改革开放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科教兴乡战略、特色经济战略和集镇化战略。
(二)以人民群众脱贫致富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提高群众的整体素质,加快农业产业结构和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大地规范化建设,有条件的村大力发展科技示范种植和养植。
(三)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支柱产业,集中力量,突出重点,逐步建成各类经果林、养殖业、无公害优质蔬菜基地等。重点发展无公害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完善小城镇农产品交易市场。
(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使***产业平衡发展。积极争取国家扶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利用***煤电项目开发的大好机遇,多渠道筹集资金,通过实施农业综合开发、片区开发等,着力解决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环节。优化产业布局,发展优势产品。特别是放手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积极鼓励发展商贸、餐饮、运输及文化和其它公共事业,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在全乡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以二、三产业来拉动***农业的发展,使第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
第四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结合农场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1、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依靠科技进步,加大工作力度,做优特色产业、培植优势产业,确保农业优质高效发展、职工持续稳定增收。
2、发展目标:力争到2018年,哈密瓜种植面积缩减到1万亩,其中精品哈密瓜面积达到6000亩;小麦、饲草种植面积6000亩;蔬菜等其它作物种植面积1000亩;畜禽存栏2万头/只。
二、具体做法
(一)做优哈密瓜产业
按照“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市场化”的发展思路,每年推进1000亩哈密瓜精品园创建。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园区林路渠配套合理,引进优质、抗病的品种,推广膜下节水灌溉技术。加强田间管理,统一重大技术措施,哈密瓜商品率达到85%。积极引进哈密瓜深加工企业,修建哈密瓜保鲜库,延长哈密瓜产业链,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发展哈密瓜文化产业,建设集观光、游乐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精品瓜园,宣传哈密瓜文化。
(二)做大畜牧业
1、落实职工多元增收优惠扶持政策,引导大田劳动力向畜牧业转移,专业化从事畜牧养殖工作。
2、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推行“合作社+养殖户”的经营模式,逐步扩大养殖规模,稳步提升经济效益。
3、建设饲草种植基地。合作社与饲草种植职工签订饲草订单合同,按时足额保证牲畜的饲草供应。
(三)发展蔬菜产业
以现有的设施大棚为基础,积极发展大田蔬菜种植,建设500亩的蔬菜生产基地一个,由绿康果蔬专业合作社牵头经营。根据市场需求种植蔬菜品种,为区域群众提供新鲜的蔬菜。
(四)发展其他产业
1、招商引资助力结构调整
引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种植适合区域生长的作物,企业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农场为其提供发展的土地。
2、新作物引进示范
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其他经济作物进行试种植,不断总结经验并制定出相应的栽培技术规程,经济效益较好在农场逐步推广。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全场上下必须统一思想认识,高度重视,抓好落实,确保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顺利推进。
2、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配套资金投入比例,逐步改善基础设施现状。
3、加强宣传。发挥典型示范引导作用,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引导广大职工主动参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第五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汇报材料
谷里镇2012年上半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汇报材料
今年上半年,我镇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县有关部门的指导下,根据全县农业产业 “54321”工程要求,按照“公司+基地+农户”及“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无性系福鼎大白茶推广、青蒿和蔬菜种植为突破口,完善产业链,推进产业化,实现全镇“游古镇、看产业、泡温泉、品绿茶”四位一体的发展模式,推动谷里经济跨越式发展。现将半年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简要汇报如下: 一是强化组织、加强领导。为确保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顺利进行,特成立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领导小组和土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实行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全体干部共同抓,一级抓一级,级级抓落实的强大合力,让责任落实到人。
二是分项实施、狠抓落实。在茶叶种植方面。继续与黔西艺鑫有限公司合作,在五里、新金等村种植茶叶4273亩。在蔬菜种植方面。继续沿袭“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在香山、中狮、龙井沟等村种植1000亩二金条辣椒和1000亩大葱。在青蒿种植方面。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在乌木、牛角、健全等村流转土地种植青蒿7100余亩,着力建设万亩青蒿示范基地。在经果林种植方面。我镇在五里、天桥、中狮、龙井等村流转土地种植200余亩葡萄、3333亩核桃。在烤烟种植方面。我镇在新阳、仙鹅等村种植烤烟3000余亩,完成了县下达的种植任务。在畜牧养殖方面。建成建全村、松林村生猪养殖基地两个,辐射带动农户零星养殖,现有生猪存栏量8000余头。
总之,我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一些不足:一是财政资金紧,建设难度大;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专业技术人才缺乏,产品科技含量不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下步的工作中,竭力采取措施:一是加大投资力度,整合资金,拓展融资渠道;二是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三是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和培训力度。多措并举,为我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提供强有力的保障,促进谷里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