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思考

时间:2019-05-12 19:40: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思考》。

第一篇: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思考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思考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农业部先后出台的《农业部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探索和分析当前形势下,结合我区实际及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思考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十分必要。

一、存在问题探讨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的内容。在新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成为不可回避和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区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

训中还存在诸多应引以重视的问题。

农民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当前我区许多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民在生产中还严重依赖传统和经验,接受现代农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主动性。

2、农民参加培训普遍不足。我区参加过各种务农、务工培训的农民(农村劳动力)占比较小,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知识培训,文化水平较为低下,科技知识严重匮乏。

3、农民可用学习工具较为落后。我区村级培训场地拥有多媒体教室的非常少;农户家庭可用于学习科技知识的工具从调查情况看仍处于落后状态。

4、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办人或管理者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涉及自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和理念。而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为区农业局教师,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5、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大小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全区紧通过阳光工程和基础农技培训工程对少数基础农民进行培训。

6、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办学

资金和实力严重不足是困扰我区办学机构多年的难题,我区培训机构依然使用的是相当简陋的培训教室和培训设施,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办学人员也不够稳定。

7、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地域因素的制约,农户居住较为分散,农民对外界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而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却跟不上,宣传途径狭窄,主流媒体宣传更是凤毛麟角。

二、应对措施思考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须由政府主导,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要送教下乡、建立实训基地是农民教育的关键定位;政府性、基础性、公益性是农民教育的重要定性;送教下乡、半工半读,把学历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合作社、办到产业园区,办到企业,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定向。

1、加强领导,成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

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由政府成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或相应的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农业、教育、财政、人事、就业、扶贫等部门,共同抓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各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积极参与,保证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做好学前动员、学后跟踪调查和典型事迹宣传等工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考评、有奖惩、有措施,确保教育培训工程顺利实施,为新型职业

农民教育培训提供组织保障。

2、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实施农民教育培训

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对外联络和对内协调,各级农业部门的涉农培训应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制定规划、提出措施、划定职责、落实责任。科教、农广校、种子、植保、合经、农药、质量安全、农机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搭建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形成资源统筹、共享,专家教师相互交流、市场信息相互沟通、技术技能相互切磋、教师学员积极互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切实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好务。

3、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职能机构

目前,我区涉农教育培训基本上有四大体系:一是农业院校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农技推广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农业科研教育培训体系;四是农广校培训体系。这四大体系推动着我区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研发基地。我区应集中研究和开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规划、资源利用、技术转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向以及培训效果评价、培训功能开发、培训对象需求、项目立项等方面的课题,正确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持续稳定和较快发展。

二是建立农民教育综合培训基地。整合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

务中心、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农民夜校、科技科普示范园区等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合理规划,统一协调,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的功能,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网络。可以以农业部门牵头,教育、财政、人事、扶贫、就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配合,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分别建立县级和乡镇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共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三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通过政府和职能部门建立专门互联网、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讲师团等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知识、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用工信息等服务。

四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各级政府应把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并随着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增长,不断完善财政资金投入和补贴机制;在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基金中要按比例计提专项培训经费;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中,也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通过设立基金,重点支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机构建设,支持农民创业,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农村创业人才的进修深造等,以增强新农村发展后劲。

4、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要建立规范的教育培训纲要制定适合我区农民技术培训大纲,既是推进农民教育工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保证。培训大纲应作为产业技术体系建设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作为基层农技推广部门、农民培训机构、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以及广大培训教师开展科技培训的重要工作手册,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以及使用的可持续性。培训大纲的制定,在总体上应遵循其科学性、适用性、通俗性和规范性的原则,力求达到难易与点面结合,教学与实践结合,短期与长远结合,规范与特色结合,传统与实际结合。在内容制定中,一要注重产前、产中和产后的衔接,使产、加、销诸环节培训内容进一步完善;二要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趋势,注重融入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和安全生产教学内容;三要围绕我区农业区域条件和特点,依托资源禀赋条件,突出区域优势和地方特色;四要围绕我区优势特色产业和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制定相应的培训内容;五要围绕市场需求,立足产品的多样化、优质化要求,有利于规模经营和市场竞争。

第二篇: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一、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亭湖区共有农户98182个,农业人口358625个,农村劳动力总资源190208个,适龄劳动力168318个,从业人数170769个,其中务农127731个,务工5182个,从事建筑业16314个,其他21542个。

近年来,根据上级要求,我区把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努力创新和探索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思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农民、突出重点、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13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8000余元。首先,积极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等培训项目。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农村科技、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全区认真组织实施 “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学历教育培训工程”及 “职业技能鉴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人人技能工程”等,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职业角色转换能力。鼓励实用人才创办经济实体、各类示范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重点培养一批熟练运用实用技术的养殖业行家里手,一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工巧匠,一批农产品营销能手、一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今年,全区共培训农民8183人,促进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再次,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紧紧围绕我区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大棚蔬菜、沼气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村一品等主要项目,开展了以植保、农技、土肥、种子、会计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活动。全区共培训10.12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000余份,接受农民技术咨询7000余人次。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对农民教育培训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我区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只要不上访,就没有必要进行农民教育;农民只要有活干,就没有必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三是个别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敷衍了事,做过场,教育培训工作仅仅是“报名册争投资”,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

参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部门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多个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扶贫办)搞培训,加之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也进行培训活动,造成:一是培训内容难以统一,农民在生产中无所适从。二是重复培训多,主要表现为培训地点和内容的重复,往往一个地方培训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训也没有;一种内容培训多次,出现了“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处学”的怪现象,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培训缺乏连续性。有些部门的培训是一阵风,使农民无法受到连续性的培训。四是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往往是为了推销某种产品而进行培训,甚至推销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严重的挫伤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扰乱了培训市场。

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相当一部分已就业农民虽有培训愿望,但同时他们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轻视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希望于政府,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非常淡泊。虽然小部分人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技术往往热情很高,但是谈到费用时,就不愿参加培训学习,更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同时部分农民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希望通过2至3天的技能培训就能掌握一门技术,甚至在专家教授实地培训时,只要求讲“如何增加产量、如何减少投入”或直接传授“秘诀”,对应该具备的基本技术和管理知识缺乏兴趣。三是由于年龄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加大。

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落后。目前的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远程教育设施不足,信息滞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就更谈不上数字化信息的多媒体教学培训。

外出打工农民技能培训上还存在问题。一是农民工培训意识不强,外出打工仅靠自身已有的劳动素质,没想到要通过培训来改善就业环境,增加收入。二是很多已经实现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看重眼前既得利益,而忽略经过培训后可能实现稳定就业所带来的长期利益,所以培训愿望不强。

三、切实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提高认识,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技能培训,还包括同时农民素质。除为“三农”服务外,还要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进而实现由终结性教育向可持续性教育转变,由职业定位性教育向可转换性教育转变,由就业性教育向创业性教育转变,由引进式教育向本土化教育转变。

同时,要树立农民技术培训的效果不仅仅是增收的观念,还包括待人接物、文明礼仪、和谐家园、子女教育等方面素质的提升。

统筹整合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培训优势。由政府统筹安排各种涉农培训,以区委党校、职教中心为主体,包括农业、科技、劳动、畜牧、科协等部门的科技资源。把各个部门的涉农培训资源、资金整合起来,形成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合理规划,统一协调,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同时,要进一步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吸收各种农业公司、涉农研究所、农技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劳务输出派遣公司、龙头企业等一些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团体进入服务网络,建立起社会化科技服务站点,充分发挥社会科技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整合农村人才资源,将农村各类能人组织起来,包括村委会成员、种养加营销大户,经过培训加入到培训服务队伍。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农村等各方面的农业科技资源,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强大合力。

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教师既是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是实践指导的农艺师、农经师、畜牧师、工程师的“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这些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在强化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能力和提高学历层次的基础上,还要抓好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深入生产一线,参于生产实践。

坚持分类培训原则。一是按照镇村干部、农村党员、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和优秀村民代表的梯次顺序,逐级进行培训,一级不漏,环环相扣。二是把参加的农民按年龄、学历分成不同的培训班,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选择不同的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教师等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三是按照不同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科技和资源现状,围绕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特别是要把把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与教育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加强远程教育培训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经过多年的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停留在广播、电视培训的层面上,与现在的以计算机为支撑的数字化信息多媒体教育培训的形式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目前,广电、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已为全区187个村配备了电脑,接通了互联网,搭起了框架,初步具备网络宣传培训的雏形。所以,要在充分发挥现有远程培训资源的基础上抓好两点。一是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为依托,积极建设区乡镇村三级远程教育设施,把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另外,还可以根据目前农民拥有手机数量逐年提高的情况,把近年才出现的一种新的远程培训模式—移动学习引入农民科技教育工作来,使农民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利用手机的短信平台进行交互式的技术培训、信息交流等,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加强村级网络培训人才建设,为每个村培训至少一名懂电脑、会操作、肯吃苦、能培训的人才,坚持村级培训阵地,为农民提供最及时、最直接、最亲切的教育培训。

四、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是全面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这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前提,更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基础。党的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村容整洁、乡风文明。这已经为农民教育培训指出培训的内容和培训的目标。把实现“乡风文明”作为农民教育的落脚点,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全面渗透对农民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二是全面开展农民的技能教育培训。新型农民的内容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是新时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含和特征,也是今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向。

三是充分提高认识,树立全社会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意识。农民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涉农部门的工作,不仅仅是培训机构的工作。农民教育培训实质是全社会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坚决消除部分干部认为农民只要能有活干、不上访闹事就够了,对组织农民参加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的消极认识。

四是在乡镇建立农民培训学校。乡镇的工作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为农民做好服务上,教育农民、培训农民已经成为乡镇的首要工作任务和主要工作内容。而目前农民、农村最缺的就是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因此加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在乡镇建立农民培训学校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乡镇现有的科技人才和一些空余场所。培训活动也能切合当地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习惯,使培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是努力丰富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探索实行“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培训模式,按照“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富裕一家”的要求,突出抓好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创业本领等三个方面的培训,大力开展“送岗到农家”活动,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积极引进“国培教育”培训方式,逐步探索“国培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应用,不断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第三篇:洛南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及思考

洛南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问题及思考

农民教育培训是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重要基础。发展现代农业,迫切需要造就规模宏大的新型农民队伍,切实把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态度,对市场信息的选择和运用水平,对新品种和新科技的吸纳能力,以及能否移风易俗过文明、健康、向上的新生活,根本上取决于农民自身的文化、科技、技能、法律和思想道德等素质。农民素质的高低,在构建和谐社会及促进农村稳定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重要地位。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现状

一、洛南县农村农民的基本现状。据统计,截至2009年底,洛南县25个乡镇381个村、社区居民委员会的3036个村民小组共有农业户数98182个,农业人口358625个,农村劳动力总资源190208个,适龄劳动力168318个,从业人数170769个,其中务农127731个,务工5182个,从事建筑业16314个,其他21542个。

二、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开展情况。近年来,根据上级要求,我县把开展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措施来抓,努力创新和探索新形势下农民教育培训的新思路,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为目标,坚持面向农民、突出重点、灵活多样、讲求实效的原则,积极开展了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业技术培训,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了一定成效。到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可达4000余元。首先,积极实施阳光工程、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等培训项目。为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农村科技、生产、经营等多方面的实用人才队伍建设。全县认真组织实施 “绿色证书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农民学历教育培训工程”及 “职业技能鉴定”、“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人人技能工程”等,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的就业能力、创新能力、对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和职业角色转换能力。鼓励实用人才创办经济实体、各类示范基地、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重点培养一批熟练运用实用技术的养殖业行家里手,一批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工巧匠,一批农产品营销能手、一批丰富农村文化生活、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骨干。今年,全县共培训农民8183人,促进了农村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再次,积极开展农民科技培训。紧紧围绕我县农业主导产业,结合大棚蔬菜、沼气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一村一品等主要项目,开展了以植保、农技、土肥、种子、会计等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培训活动。全县共培训 10.12万人次,印发技术资料15000余份,接受农民技术咨询7000余人次。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农民教育培训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的认识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一是有些部门和单位对加快经济发展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而对农民教育是现实的生产力却认识不足,认为教育只是一种间接生产力,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重经济建设,重项目投入,忽视教育特别是轻视农民教育的现象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二是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存在“上热下冷”现象。我县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非常重视,每年都制定出台一系列措施。但是,乡镇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认为农民教育培训不是自己的重点工作,工作落实不到位。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认为农民只要不上访,就没有必要进行农民教育;农民只要有活干,就没有必要进行技能培训;工作存在形式主义,教育内容不够丰富,浮在上面打电话、造文件的多,深入基层示范引导服务少;教育手段比较单一,依然停留在“读读报,开开会”、照本宣科上级文件的老套做法。三是个别农民教育培训机构敷衍了事,做过场,教育培训工作仅仅是“报名册争投资”,既耽误学员、又欺骗政府。

二、参与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部门多,又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致使教育资源严重浪费。由于多个部门(农业、林业、水利、农机、劳动、妇联、共青团、科协、扶贫办)搞培训,加之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也进行培训活动,造成:一是培训内容难以统一,农民在生产中无所适从。二是重复培训多,主要表现为培训地点和内容的重复,往往一个地方培训多次,而有的地方一次培训也没有;一种内容培训多次,出现了“学了的用不上,要用的没处学”的怪现象,使本来有限的教育培训资源浪费严重。三是培训缺乏连续性。有些部门的培训是一阵风,使农民无法受到连续性的培训。四是一些企业、社会团体、个体户往往是为了推销某种产品而进行培训,甚至推销一些假冒伪劣产品,严重的挫伤了农民学科技用科技的积极性,扰乱了培训市场。

三、农民群体差异大、需求多,培训难度大。一是文化素质偏低。他们对新兴的农业科技、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能力,导致农民教育培训难度加大。二是思想意识保守、安于现状。相当一部分已就业农民虽有培训愿望,但同时他们只看眼前利益,存在“小富即安”思想,轻视对科学文化和技术技能的学习,认为学习技术耽误生产,普遍存在既想致富又不同程度的存在“等、靠、要”的思想,把农副产品的销售、价格的提高、市场风险的规避都寄希望于政府,市场观念、市场意识非常淡泊。虽然小部分人对于能使个人有较好收益的技术往往热情很高,但是谈到费用时,就不愿参加培训学习,更没有形成交费参加科技培训的观念。同时部分农民存在急功近利思想,希望通过2至3天的技能培训就能掌握一门技术,甚至在专家教授实地培训时,只要求讲“如何增加产量、如何减少投入”或直接传授“秘诀”,对应该具备的基本技术和管理知识缺乏兴趣。三是由于年龄的大小不一和文化程度的参差不齐,决定了农民对科技的认知、需求、接受和实践操作上有很大的差异,使培训的成效大打折扣,培训难度加大。

四、培训的方式和教学的手段落后。目前的培训仍以传统的教学为主,主要是理论讲述多、实践指导少,理论和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远程教育设施不足,信息滞后,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就更谈不上数字化信息的多媒体教学培训。

五、外出打工农民技能培训上还存在问题。一是农民工培训意识不强,外出打工仅靠自身已有的劳动素质,没想到要通过培训来改善就业环境,增加收入。二是很多已经实现灵活就业的农民工看重眼前既得利益,而忽略经过培训后可能实现稳定就业所带来的长期利益,所以培训愿望不强。

切实加强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的建议及对策

一、提高认识,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技能培训,还包括同时农民素质。除为“三农”服务外,还要为小城镇建设服务,为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服务,进而实现由终结性教育向可持续性教育转变,由职业定位性教育向可转换性教育转变,由就业性教育向创业性教育转变,由引进式教育向本土化教育转变。

同时,要树立农民技术培训的效果不仅仅是增收的观念,还包括待人接物、文明礼仪、和谐家园、子女教育等方面素质的提升。

二、统筹整合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资源,发挥培训优势。由政府统筹安排各种涉农培训,以县委党校、职教中心为主体,包括农业、科技、劳动、畜牧、科协等部门的科技资源。把各个部门的涉农培训资源、资金整合起来,形成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合理规划,统一协调,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同时,要进一步整合社会科技资源,吸收各种农业公司、涉农研究所、农技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劳务输出派遣公司、龙头企业等一些实力雄厚、信誉较好的团体进入服务网络,建立起社会化科技服务站点,充分发挥社会科技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整合农村人才资源,将农村各类能人组织起来,包括村委会成员、种养加营销大户,经过培训加入到培训服务队伍。通过整合政府、社会、农村等各方面的农业科技资源,形成农村科技服务的强大合力。

三、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教师既是理论教学的教师,又是实践指导的农艺师、农经师、畜牧师、工程师的“双师型”教师。这就要求这些教师具备良好的职业态度、较高的教学能力、丰富的理论知识和熟练的实践操作技能。因此,在强化教师的基本功,教学能力和提高学历层次的基础上,还要抓好专业课教师的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让他们深入生产一线,参于生产实践。

四、坚持分类培训原则。一是按照镇村干部、农村党员、科技能手、致富带头人和优秀村民代表的梯次顺序,逐级进行培训,一级不漏,环环相扣。二是把参加的农民按年龄、学历分成不同的培训班,并有针对性的制定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选择不同的培训时间,培训形式、培训教师等开展灵活多样的培训。三是按照不同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科技和资源现状,围绕区域内的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业开展培训。特别是要把把地方经济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与教育基地建设结合起来。

五、加强远程教育培训建设,加强农村基层干部的教育培训。农业远程教育经过多年的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停留在广播、电视培训的层面上,与现在的以计算机为支撑的数字化信息多媒体教育培训的形式还有相当长的距离。目前,广电、电信、移动、联通等部门已为全县187个村配备了电脑,接通了互联网,搭起了框架,初步具备网络宣传培训的雏形。所以,要在充分发挥现有远程培训资源的基础上抓好两点。一是以“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为依托,积极建设县乡镇村三级远程教育设施,把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方便快捷、生动直观的数字化多媒体培训形式应用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中。另外,还可以根据目前农民拥有手机数量逐年提高的情况,把近年才出现的一种新的远程培训模式—移动学习引入农民科技教育工作来,使农民无论在何时、何地、何种情况下利用手机的短信平台进行交互式的技术培训、信息交流等,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迈上一个新的台阶。二是加强村级网络培训人才建设,为每个村培训至少一名懂电脑、会操作、肯吃苦、能培训的人才,坚持村级培训阵地,为农民提供最及时、最直接、最亲切的教育培训。

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几点体会

一是全面开展农民素质教育培训。这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前提,更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基础。党的新农村建设的内容是村容整洁、乡风文明。这已经为农民教育培训指出培训的内容和培训的目标。把实现“乡风文明”作为农民教育的落脚点,在加强农民教育培训的过程中,全面渗透对农民的思想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

二是全面开展农民的技能教育培训。新型农民的内容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是新时期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的主要内含和特征,也是今后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向。三是充分提高认识,树立全社会参与农民教育培训的意识。农民教育培训不仅仅是涉农部门的工作,不仅仅是培训机构的工作。农民教育培训实质是全社会的工作,需要各级政府的支持,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要坚决消除部分干部认为农民只要能有活干、不上访闹事就够了,对组织农民参加教育培训重视程度不够,宣传教育不到位的消极认识。

四是在乡镇建立农民培训学校。乡镇的工作职能也发生了变化,工作重心主要放在为农民做好服务上,教育农民、培训农民已经成为乡镇的首要工作任务和主要工作内容。而目前农民、农村最缺的就是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因此加强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当务之急。在乡镇建立农民培训学校能有效的解决这一问题,同时还可以充分利用乡镇现有的科技人才和一些空余场所。培训活动也能切合当地的产业结构、生产和生活习惯,使培训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是努力丰富农民教育培训模式。探索实行“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教学、递进式就业”的培训模式,按照“培训一人,转移就业一人,富裕一家”的要求,突出抓好农村实用技术、职业技能、创业本领等三个方面的培训,大力开展“送岗到农家”活动,加快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同时,积极引进“国培教育”培训方式,逐步探索“国培教育”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应用,不断创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第四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问题。二是粮食安全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三是职业培育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四是现代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五是新型职业农民与特定环境的关系。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思考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农业部先后出台的《农业部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探索和分析当前形势下,结合我区实际及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思考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十分必要。

一、存在问题探讨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的内容。在新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成为不可回避和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区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 训中还存在诸多应引以重视的问题。

1农民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当前我区许多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民在生产中还严重依赖传统和经验,接受现代农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主动性。

2、农民参加培训普遍不足。我区参加过各种务农、务工培训的农民(农村劳动力)占比较小,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知识培训,文化水平较为低下,科技知识严重匮乏。

3、农民可用学习工具较为落后。我区村级培训场地拥有多媒体教室的非常少;农户家庭可用于学习科技知识的工具从调查情况看仍处于落后状态。

4、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办人或管理者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涉及自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和理念。而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为区农业局教师,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5、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大小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全区紧通过阳光工程和基础农技培训工程对少数基础农民进行培训。

6、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办学

资金和实力严重不足是困扰我区办学机构多年的难题,我区培训机构依然使用的是相当简陋的培训教室和培训设施,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办学人员也不够稳定。

7、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地域因素的制约,农户居住较为分散,农民对外界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而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却跟不上,宣传途径狭窄,主流媒体宣传更是凤毛麟角。

二、应对措施思考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须由政府主导,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要送教下乡、建立实训基地是农民教育的关键定位;政府性、基础性、公益性是农民教育的重要定性;送教下乡、半工半读,把学历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合作社、办到产业园区,办到企业,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定向。

1、加强领导,成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

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由政府成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或相应的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农业、教育、财政、人事、就业、扶贫等部门,共同抓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各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积极参与,保证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做好学前动员、学后跟踪调查和典型事迹宣传等工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考评、有奖惩、有措施,确保教育培训工程顺利实施,为新型职业 农民教育培训提供组织保障。

2、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实施农民教育培训

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对外联络和对内协调,各级农业部门的涉农培训应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制定规划、提出措施、划定职责、落实责任。科教、农广校、种子、植保、合经、农药、质量安全、农机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搭建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形成资源统筹、共享,专家教师相互交流、市场信息相互沟通、技术技能相互切磋、教师学员积极互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切实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好务。

3、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职能机构

目前,我区涉农教育培训基本上有四大体系:一是农业院校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农技推广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农业科研教育培训体系;四是农广校培训体系。这四大体系推动着我区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研发基地。我区应集中研究和开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规划、资源利用、技术转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向以及培训效果评价、培训功能开发、培训对象需求、项目立项等方面的课题,正确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持续稳定和较快发展。

二是建立农民教育综合培训基地。整合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务中心、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农民夜校、科技科普示范园区等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合理规划,统一协调,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的功能,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网络。可以以农业部门牵头,教育、财政、人事、扶贫、就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配合,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分别建立县级和乡镇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共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三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通过政府和职能部门建立专门互联网、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讲师团等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知识、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用工信息等服务。

四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各级政府应把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增长,不断完善财政资金投入和补贴机制;在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基金中要按比例计提专项培训经费;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中,也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通过设立基金,重点支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机构建设,支持农民创业,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农村创业人才的进修深造等,以增强新农村发展后劲。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为自身职业,并以此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与传统农民相比较,有其不同特点,即具有职业选择自主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科学性和创造性。职业农民是能够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要求的职业人,享有与其他行业劳动者同等的职业保障和权益。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意义

1.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范畴,对此问题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该安排专项资金加以支持,解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作长远打算。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国家对农民欠缺的太多,现在应该是还帐的时候了。应该切实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实施。因此需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等方面增加投入力度。2.2 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制度体系不完善

我国还没有制定关于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国家层面制度,培养职业农民缺乏法律和制度依据。户籍制度二元化使得要素流动受限,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目前的土地制度无法进行有效的土地流转,很难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形成; 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制约了职业农民培养; 我国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职业农民岗位标准和准入制度,缺乏相应的投入机制、补贴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保障制度,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建设。2.3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培养难度大

据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在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仅占5.8%,平均受教育年限7.8 年(城镇这一数值为11年)。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状况也不容乐观,未受到任何培训的占76.4%。再加上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紧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各种因素相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难度增大。

2.4 农民参与培训主动性不够,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相当部分农民参与培训往往是因为当地主管部门对培训给予了财政支持,或是将参与培训与某种利益相挂钩,其积极主动性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抱有应付差事的心态,使得培训并不能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净消费人口比重加大,自给自足、半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商品化需求。受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单纯依靠外延式发展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集约化高效农业,切实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和商品化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的根本措施

在国家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支撑下,两县经过多年努力,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上进行了多层次探索。

(一)分产业认定新型职业农民

(二)分层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分行业激励新型职业农民

(一)综合素质不高

(二)结构性不平衡

(三)经管能力不强

(四)集约程度不高

(五)支持力度不够

六、加快推进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管理

要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工作方案》《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对培训合格的农民在充分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依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进行职业农民认定,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能进能出机制,对不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按规定程序予以退出,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二)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

要加强涉农部门的协调,进一步整合农业项目和资金,把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特别是要借助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和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积极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通过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成“一对一”的农业科技联盟和利用农科讲堂建立远程教育体系,把专家和农业技术引到田间地头圈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学种养效果。

(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财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力度。二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发展和制度设计。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补贴力度,将现有扶持家庭农场、专业生产的各项政策落实到新型职业农民头上,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三是加强与信贷部门沟通,争取在创业资金上有所突破,从简化贷款手续,减免或降低贷款利息等方面着手,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稳步发展。

(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宣传

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宣传力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重大战略意义的宣传,加强典型经验宣传,加强教育培训特色优势和办学成果宣传,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注: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藤本植物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为本成果并列第一完成单位)

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目前各地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认识还不统一、工作进展还不平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以及相关制度建立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近年的实践来看,要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务必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培育对象遴选确定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和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要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卓有成效,首先必须明确并遴选好培育对象。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的是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吸引和留下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后继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这就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部门及大批专家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都进行了积极的研讨,目前已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和概念,即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在《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13〕36号)和《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4〕66号)等文件中都对新型职业农民作了具体表述。从中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是职业农民中的优秀者,其基本特征: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其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效益和报酬最大化,一般不低于外出务工收入。二是新型职业农民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四是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我们应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和内涵特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遴选标准,正确遴选培育对象,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优先接受培育。

二、教育培训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对培育对象进行教育培训。要达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仅靠短期的一事一训的农民培训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农业职业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基础、系统的农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农业方面的宽广视野、综合经营管理能力、优良职业道德和诚信经营意识等。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至少是农业中专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仅是辅助环节。应按照“教育先行、培训常在”的理念,大力构建经常性短期技术培训、系统农业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互相补充的教育培训层次,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中专学历教育,教育部、农业部在2014年4月已联合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这是为新型职业农民量身打造的中职教育方案,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积极付诸实施。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财政部已经列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各级政府也应配套资金努力扩大培训规模。应加快建立包括留地务农农民教育培训、农业后继者培养和认定后新型职业农民经常性培训的配套制度。为确保教育培训质量,要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分工种、分岗位开展培训,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要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推行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学培训方式,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要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实际需求安排教学培训内容,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育计划,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民特点和学习规律,教学实践活动要形式多样;要创新教育培训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信息技术咨询、全程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价等教育服务活动。

三、认定管理问题

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重点环节。从当前的实践看,各地对认定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认定主体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晰,对于认定标准如何确定、认定后怎么管理,考虑得不周密。新型职业农民只有通过有效认定,才能得到确认并据此享受优惠政策扶持;只有搞好管理,才能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建设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认定管理是对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服务的基本依据,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载体和平台,应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根据农业部的意见,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主要是对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并建立统计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县级政府要制定发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认定条件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应包括思想道德、身体状况、从业经历和教育培训情况等。认定标准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达到的标准。要充分考虑不同生产力水平和当地实际,分产业确定初、中、高三个等级的认定标准,重点考虑专业技能标准、生产规模标准和收入标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不低于一般外出务工收入。认定程序是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的程序,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认定程序和操作方案,一般需要发布公告、个人自愿申报、村委推荐、乡镇审查、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汇总审核,然后报新型职业农民评审认定委员会评审认定,认定后应由县级人民政府发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由于认定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最好是委托各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承办。认定后对获证的职业农民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科学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明确相应权益。要坚持政府统筹、农民自愿、动态管理、政策配套等原则保证认定管理制度的可持续性;要通过规范、严格的认定制度和工作规程来保证认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靠性,有效防止认定工作出现徇私和寻求部门利益的倾向。

四、政策扶持问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目标是要培育稳定、高效、可持续的农业从业生力军,实现未来有人务农、能人务农、职业务农。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机制。只有对新型职业农民落实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才能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所以,强化扶持政策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及根本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应是全方位的,归纳起来可分为支持教育培养、扶持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服务等政策。一是要大力强化教育培养政策。各级政府应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和免学费政策范畴,对获证的职业农民,要建立免费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免费开展农技、经营、管理等培训。应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农技推广等体系的融合,建立专兼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制度,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技术更新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二是要因地制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以良好的产业政策增强农业吸引力、保障农业人才活力。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为条件,应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出台土地流转政策,使土地适当集中;要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业项目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倾斜力度,确保种地能得实惠。三是要积极创设保障扶持政策。用以解决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后顾之忧,包括社会保障、服务保障、社会地位保障等。应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并享受职工养老与医疗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直接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措施,国家层面应尽快做好顶层设计,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形成稳定的制度。农业各部门以及财政、人社、发改、土地、教育等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也应积极挖掘本部门的潜力,最大程度地支持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五、培育体系建设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涉及众多影响因素的重大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主体支撑。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来看,绝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元力量有序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不足、机制不完善、条件不配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最佳方案是充分发挥农广校五级办学体系的优势,加强全国农广校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因为,农广校具有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理解农民办学优势,具有把农民职业教育办到基层去的丰富经验,最适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机制。虽然有的地方农广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但他们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深入乡村尽力为农民服务。同时,农业部一直强调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2013年又专门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有力促进了农广校体系的建设,多数农广校已成为当地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扛起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大旗。因此,应重点依托各级农广校,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迅速构建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一要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各级农广校基础条件建设和功能建设,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二要构建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专业化、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统筹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规划、计划、规范、模式等基础支撑。三要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1”是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的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N”是以县级农广校为骨干的多个功能和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X”是建在特色产业专业村、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及实训基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五个问题,遴选确定培育对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前提,抓好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础,搞好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抓手,加强政策扶持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强化培育体系建设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支撑。如果有一项处理不好,则会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全局,务必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把握。采取措施积极激励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共同创设包括土地流转、金融、保险、补贴、农村实用人才奖励激励等政策扶持,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从业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广大农村的广泛辐射带动作用。

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评价体系 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条例

第五篇: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思考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思考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农民数量迅速减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日益凸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培育的方式和内容难以满足各类农民的需求,资金投入与农民培训需求尚有距离,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待加强。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大力进行舆论宣传,第二要进行顶层设计,第三要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第四要加快乡村互联网建设,第五要加强培育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56-05

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本地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到城镇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急剧减少。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减少,凸显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为了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就要让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大于其就地或到城镇打工从事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就涉及到农民“怎么种地”的问题了。事实已经证明,传统农民的小农生产方式在解决农民温饱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无力将农民从温饱带入小康甚至富裕的生活状态。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现阶段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提高收入的关键举措。

一、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乡村人口数6034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43.9%。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将近46%的乡村人口选择了非农产业就业。按照全国66.3%的劳动人口(16-59岁)比例计算[1],乡村的劳动人口数约为40009万人。除去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约为12262万人,而这12262万人的农业劳动力还包含兼业农民、带孩子的母亲以及户口在农村的大学生人数,真正全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据国土资源部调查数据,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且土地撂荒现象有蔓延之势。土地撂荒原因很多,农业从业人数不断减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80后、90后)多外出打工,回乡务农的愿望很低,他们不会种地,不愿意种地已成普遍现象。这固然与新生代农民从小很少接触农活密切相关。但究其根本原因,从物质角度而言,农业生产的利润要远低于进城打工的收入;从精神角度而言,从事农业生产缺乏前途和身份低微,是新生代农民工远走他乡的重要原因。据农业部测算,目前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分别占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总数的2%和1%[2],没有合格以至于优秀的人才,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的建设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破解“农民不愿种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民真正从种地中看到希望,有奔头,有动力。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农民自身,所以从技术、文化等方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关键。

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从2012年2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到2016年1月印发《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连续五年提出要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至少包含三层涵义,首先,这些人是农民,意味着他们还是要以农业收入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其次,这些人是同传统农民不一样的新型农民,“新”的指标是:文化素质高、科学技术新、经营管理强;再次,这些人从事的农业是一种职业,农业不再是一种卑微地位的象征。这意味着新型职业农民应从这种职业中获得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除了物质生活的富足之外,还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和内容就比较清晰了。

从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2014、2015两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万人,青年农场主1万人[3]。这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生产经营型为主,辅助以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收入提升、新农村建设等各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为更好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从培育的思路、原则到培育的目标、内容、再到培育的保障措施都做了明确规范,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明了方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无论从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上来说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即使按照70%的城镇化率来计算,未来我国也将有4-5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以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为生,而200万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各类农民的需求。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条件各异,各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及适宜、特色农产品需求选择相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和内容;其次,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农民由于各自的生产基础、兴趣需求、资金技术不同等原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和内容要求也会不尽相同。从我国目前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来看,培训方式单一,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田间地头,典型参观等形式;内容枯燥、重复,课程安排自上而下,不能充分反映当地农业及农民的需求。再次,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多以技能、技术、生产、经营、管理为主,而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是掌握新技能、新技术、能生产、会经营、懂管理的富裕农民,更应该是有文化、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注重精神层次的内容。

3.无论从中央还是地方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培育需求。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低,不可能自己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费用。况且,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层次多样,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普遍较低,这些都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资金的大力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国落实农民教育培训资金150亿元以上[4],五年150亿,每年均30亿,分摊到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投入经费9375万元,这包括所有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包括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涉农产业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农村管理人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具体分摊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上就杯水车薪了,这也导致很难吸引到优秀师资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也就很难保障培训的质量。

为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4、2015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地方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6年中央财政拟投入13.9亿元,进行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和1万名青年家庭农场主的培育[5]。尽管这两年中央有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地方有了配套资金,并在增长,但仅以2016年为例,中央投入的人均培育经费约为1376元,这些费用包括教育培训、认证管理以及跟踪服务的费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我国农民培育形成了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央广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的培训网络。央广校拥有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文字教材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并形成了以央广校为龙头,省级校、地(市)级校、县级校为依托,乡、镇及村级教学班为载体的培训体系,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也从省级、地市级培训中心发展到县级培训中心。无论从培训的网络渠道还是从培训的体系建设方面来看,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硬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需求的硬件设施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报纸、文字教材等媒体资源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作用是我国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据报道,截至2015年8月底,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比城市地区低约40%,尚有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6]。这就需要我国尽快进行宽带进乡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硬件设施建设。

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力量有待提升。据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教师共有10万名。首先,从数量上来说10万名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培训需求,即使以未来新农村建设所需4~5亿农民的1/3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来算,师生比约为0.6‰到0.8‰之间,如此低的师生比远远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其次,从师资质量上来说,各地现有培训师资既有高校院所专家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相关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有培训机构师资、优秀企业家、农村乡土人才等,师资来源多样。但从各地的实际培训状况来看,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老师大多教育层次较低,知识老化,授课方式陈旧,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各地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而且,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科技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施等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一批能够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师资队伍来培育新型农民。

再次,各地从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工作有待完善。虽然各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调查、登记、管理工作,但仅仅限于统计学上的登记工作。由于没有良好的激励措施,这些专兼职教师的稳定性、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时效性难以保证,而且有些地区专兼职教师虽然在编,但实际没有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

最后,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教师普遍缺乏积极性。这固然与物质激励措施有关,也与广大专兼职教师队伍本身缺乏进修培训机会,缺乏成长空间有关,更与地方政府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态度有关。虽然农业对于地方GDP的贡献远远小于第二、三产业,但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我国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需要一支稳定的、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师资队伍。

三、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多年关注农民教育培训的心得,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1.在全社会范围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大力进行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美丽新农村的舆论宣传,使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至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主动地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这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之路。农民只有从主观意愿上愿意学习、愿意改变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当然,仅仅是口头上的舆论宣传,农民如果不能亲眼见识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收入增长、社会地位提升、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等,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学习和改变的内驱力。所以,宣传和实际的建设工作要同时进行。同时,也要让农民见识到各省市优秀家庭农场主、农民企业家以及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创业、创新之路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成果,以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和美好梦想的追求。

2.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顶层设计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规划。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各地的培育工作地方特色较强。尽管中央连续五年发文强调要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部办公厅也先后印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2] 56号)》、《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有了宏观的思路、方向和原则,但缺乏顶层设计的具有可操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方案和统一规划。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如果没有顶层设计的操作性极强的实施方案和统一规划,各地具体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可能缺乏培训目标、方向、数量和质量的把握,二是可能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无从下手,比如说资金投入、民间培训机构引入等问题。

新型农民培育实施方案一要立足长远,形成长效机制,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要有长期、中期以及近期的明确的培育目标、任务、方向和内容。三要有明确的资金投入机制,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投入比例、如何引入民间培训力量等。四要有统一规范的师资要求,并要对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的管理。

3.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各地培训部门和机构应充分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端的实际,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侧内容的调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培训内容的调整要遵循产业供给侧需求。各地地形地质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各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各不相同,这就要根据各地实际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不能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第二,培训内容的调整要适应市场供给侧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高品质、大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收入的提高也促使人们业余时间对于观光、旅游需求的极大增加。这些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培训内容的调整要尊重农民主体需求。首先要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的要求,在农闲时进行培训,最大限度的方便农民;其次,针对各类农民的实际需求,分类指导,实施精准培训,避免过去那种不顾农民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安排培训内容的做法。

4.加快我国互联网进乡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的强大技术、信息力量,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农村地区是我国整体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短板地区,这不利于知识、信息向农村地区的传播。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国家通过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给予了相关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他们承担农村及偏远地区(高成本地区)的宽带网络末梢建设和升级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到2020年完成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约15万个已通宽带的行政村(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接入能力光纤化,为超过3000万农村家庭提供宽带覆盖升级。助力农业、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宽带应用[6]。

进入互联网时代,不仅“要想富先修路”,更要“要想富先通宽带”。宽带网络向农村地区的大力推进以至于覆盖整个农村,仅仅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有以下好处:一是加快培育速度。2014年、2015年,我国每年100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加快培育速度涉及到资金、师资等多因素影响。互联网的便捷性、及时性可以把培训内容迅速输送到有需求的农民手中,尤其是移动终端的使用,可以使广大农民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更新,不必受师资、资金、农民本身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宽带进乡村对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起到了很好的培训传播的支撑作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培育新型农民的速度。二是节约培育成本,通过网络、移动终端农民就可以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任何内容,不必去课堂参加培训班,省去了教室、教师、教材、路途等多种费用,节约了培训成本。

5.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从增加师资数量上说,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的数量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可以从扩大师资来源上着手。对于农民专业技术师资,可以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等专业技术单位聘任;对于农民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师资,可以从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党政机关、行政管理部门聘任;对于实践指导类师资,可以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机构聘任,尽可能的增加师资数量。

其次从提高师资质量上说,一是各级培训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针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科技水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教育培训、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水平等以适应农民学习的实际情况。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是个苦差事,收入低,工作辛苦,田间地头跑、跟踪服务是日常,没有坚强的职业道德的支撑是很难坚持的,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可以提升教师使命感,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动力。

再次从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上来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于2015年11月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建设工作,该项工作对师资力量分级建设和管理,共分为县级、地(市)级、省级、中央级四级师资队伍,分别承担不同的培训任务。为了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吸收优秀师资力量,对于不合格的师资实行退出机制。这一措施使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化,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稳定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上来说,激励措施可以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来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国家的公益性事业,教师的物质报酬不能指望农民的培训费,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财政投入是唯一切实有效的方法;精神方面,让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通过培训活动实现自我价值是增强其积极性和创新性,稳定教师队伍的关键。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又源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http://.[6]黄鑫.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支持农村宽带网络建设[EB/OL].[2015-10-17].http://.责任编辑 王国光

下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酒店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酒店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培训是酒店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最有价值的双赢投资。培训是酒店和个人双重受益的行为,不仅可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增......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篇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篇 新型职业农民是指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生产技能、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以农业生产、经营或服务作为主要职业,以农业收入作为主要......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探索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模式探索 摘 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是广大农民解决“如何种地、谁来种地、怎样种好地”问题的主要措施。在对当今新型职业农民进行教育培训的过程中......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讲话稿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讲话稿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和省农村工作会议,以及2014年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着......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部署和要求,根据省农委、省财政厅《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实施办法》精神,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

    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范文模版)

    2016年洪雅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文件节选) 一、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 (1)持续夯实现代农业基础,提高农业质......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总结范文

    2016年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六安农民学院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粮食种植班工作总结 以加快培育发展壮大农业经营主体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核心,以造就有文化......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创业培训教案 罗天兵 引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就是“农民创业”,我们主要围绕“什么是农民创业”“为什么要创业”“创业给我们带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