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合集5篇)

时间:2019-05-12 19:06: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第一篇: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一、规划目标和任务的进展情况

(一)总体目标发展情况。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已达203家,新增25家,预计2008年上半年实现销售收入43.5亿元,农村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完成28.5亿元。2008年上半年98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预计实现销售收入18.9亿元,上缴税收7370万元,联结基地301.7万亩,带动农户67.8万户。

(二)优势产业发展。“十一五”前期,全市农业产业化优势产业的发展依托资源优势,依靠科技进步,提升了产品加工水平,延伸了产业链条。一是粮食产业。已形成以安仁、永兴、资兴、宜章、苏仙、桂阳等6大优质稻生产区,以宜章、临武、桂阳、嘉禾等干旱区为主的玉米和专用旱杂粮(包括红薯、马铃薯、大豆等)生产区,实现粮食播种面积349.54万亩,预计2008年总产量205万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05%。二是畜禽产业。形成以桂阳、宜章、嘉禾、资兴等为主的生猪生产基地,以桂东、宜章、北湖、嘉禾等为主的草食动物基地,以临武、苏仙、永兴等为主的特色家禽养殖基地。据统计,2008年上半年,全市出栏生猪287.62万头,出栏牛羊31.82万头,出笼家禽1807.23万羽。三是水产产业。已形成以资兴、桂阳为主的水产养殖基地,全市推广名优水产养殖8.5万亩,名优品种产量0.7万吨,水产品产量4.32万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54%。四是水果产业。已形成以宜章、临武、安仁、资兴为主的脐橙和永兴冰糖橙等水果基地,全市水果种植面积91.96万亩,预计2008年总产量33万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92%。五是茶叶产业。形成以资兴、桂东、安仁、北湖、宜章、永兴等县(市、区)为主的产业基地,全市茶园面积8.71万亩,总产量1600吨,产值8750万元。完成“十一五”规划的87%。六是蔬菜产业。已初步形成“一县一品”的地方特色蔬菜基地,全市蔬菜复种面积72.3万亩,2008年上半年总产量45万吨,完成“十一五”规划的103%。七是烤烟产业。已形成以桂阳为中心,嘉禾、永兴、安仁、宜章为支撑的烤烟发展布局,2007年,全市烤烟收购量73.72万担,完成计划指标。八是竹木产业。已形成桂东、汝城、资兴、永兴、苏仙、北湖等地竹类工业原料林基地126.9万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85%;资兴、永兴、桂阳、临武、宜章、苏仙、北湖、安仁速生丰产原料林基地400万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266%。九是油茶产业。全市已建设生态油茶林基地80万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53%。十是药材产业。已初步形成桂东、桂阳为主的的药材种植基地。全市药材种植面积9.55万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32%。

(三)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继续保持强劲发展势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已达98家,2008年新增了25家;其中,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6家,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其中,年销售额过5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6家,过亿元企业12家。重点培育扶持了以裕湘面业、生平米业为龙头的粮食加工企业;以隆平高科为龙头的种子加工企业;以龙丰生态、欢乐养殖、九泰公养殖为龙头的生猪养殖企业;以高山哈哈牛业为龙头的草食动物养殖企业;以临武舜华鸭业、天湖绿色食品为龙头的特色家禽养殖加工企业;以东江鱼集团为龙头的水产养殖加工企业;以永兴冰糖橙、东江天然绿色食品、临武鸿源果业、宜章加法果业等为龙头的水果种植加工企业;以狗脑贡茶业、桂东玲珑王茶业、安仁豪峰茶业为龙头的茶叶加工企业;以嘉禾三味、安仁坪上食用菌、临武小徐呱呱、桂阳太和辣业为龙头的蔬菜种植加工企业;以创兴人造板、海华竹木为龙头的竹木加工企业;以邦尔泰苏仙油脂、嘉津茶油等公司为龙头的油茶加工企业;以桂阳济草堂药材公司、桂东药材开发公司为龙头的药材种植加工企业。

(四)农业品牌建设。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品牌兴企”战略,进一步提高了郴州特色农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已有中国名牌产品1个,中国驰名商标2个,省名牌产品4个,省著名商标7个,裕湘面业的“裕湘”牌挂面荣获“中国名牌”称号,成为我市第一个中国名牌产品,临武鸭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

(五)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至2008年6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451家,成员11.3万户,带动农户14.13万户,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完成销售34.07亿元。

(六)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郴州市名优特产物流服务中心项目已经启动;郴州七星市场等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良好;龙头企业开拓市场、抢先市场的能力进一步增强,临武鸭业公司2007年启动了100家舜华临武鸭专卖店工程,市场销售额大幅提升,并成功进入沃尔玛超市,与东江鱼一起成为南方航空配送食品。

(七)休闲农业发展。重点扶持培育了郴州梦里故乡、永兴龙山湖、资兴炎帝温泉和桂阳奇秀山庄为龙头的休闲农庄,2008年有望创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3家,四星级休闲农庄3家。

二、主要的工作措施

在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我局作为农业产业化的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了对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指导、协调、服务职能,着力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推进发展的浓厚氛围。

(一)加大协调力度,完善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支持体系。注重发挥协调职能,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外部动力。一是争取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提升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地位。2007年,在全市精简各类会议的情况下,市委、市政府领导决定召开了高规格的全市乡镇企业暨农业产业化工作会议,表明了市委、市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的关注程度以及进一步加快发展的工作力度。市人大将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列为市政府向人大常务会汇报的一项重要议题。2007年5月,市政府下发了《郴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郴政发〔2007〕12号),指导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全面开展。同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专门听取了农业产业化工作汇报,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何文君和副市长陈海平带领市直有关部门的领导到苏仙区邦尔泰和北湖区万华红提召开二次现场办公。二是争取县(市、区)领导支持,理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管理体制。我局积极与相关县(市、区)领导联系,争取支持和配合,不断理顺农业产业化工作的管理体制。桂阳县已将该县农业产业化办公室更名为农业产业化局。三是争取部门配合,形成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合力。2007年市财政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300万元,争取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贴息和乡镇企业扶持资金等151万元,争取农业开发资金1215万元,扶持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008年市财政拟安排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460万支持我市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争取抗冰救灾资金500万元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救灾补损。同时,我局主动成为金融部门与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桥梁和纽带,将优势企业向金融部门推介和推广,在农业发展银行对信贷企业的选择过程中,我局不仅为其提供企业信息,并在考察申报中提供帮助和配合,实现金融部门与企业的互通、互信和“双赢”。2007年市农业发展银行为36个项目贷款69884万元。

(二)加大队伍建设力度,增强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力量。切实把农业产业化战线的队伍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增强全市农业产业化战线队伍的战斗力和凝聚力,一是开展活动,增强农业产业化战线的凝聚力,2007年,先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参加了中西部特色农产品展销会、湘台休闲农业招商洽谈会、食博会、农博会等多种形成的展会活动,并分别组织相关部门负责人和龙头企业代表赴成都“五朵金花”和长沙、常德、益阳等地学习休闲农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经验,同时,在11月1日召开了一次高规格的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座谈会,增强了农业产业化战线从业

人员的整体活力。二是完善规划,统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制定出台了《郴州市休闲农业发展规划》,明确了全市农业产业化和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向,统一了全市农业产业化战线全体人员的思想认识和发展方向。

(三)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舆论氛围。2007年,省局在全系统开展了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富民强省战略”为主题的宣传年活动,我局及时制定了《关于开展“推进农业产业经经营,实现富民强省战略”宣传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在我市掀起了农业产业化宣传年活动的高潮。《郴州日报》在《新农村建设》专栏中设立了《走进龙头企业》子栏目。《郴州日报》共刊发农业产业化方面信息71条(篇)。各县(市、区)和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省市县各主流媒体和专业媒体宣传自己的发展成果、展现自己的风彩。同时,及时采取各种形式向国家级媒体推介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成果,经推介联系,中央电视台七套《致富经》栏目记者相继到我市舜华鸭业、永兴冰糖橙和坪上食用菌专题采访,企业的发展情况和经验在央视七套播放。

(四)加大服务扶持力度,增强农业产业化企业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 “抓重点、抓典范、抓关键”的工作方针,通过典范企业的带动和关键环节的突破,促进全市农业产业化工作的发展。一是抓重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点,也是各级党委政府扶持服务的重点。局重点抓好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扶持与服务,帮助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加强调度和监测,在企业的内部管理、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中提供信息支持和日常服务。二是抓典范。局积极配合省局开展的“五个示范单位”建设活动,抓好5家单位的扶持与服务。并且,按照市“双联”办的要求,重点开展了对临武舜华鸭业的“双联”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为借助外力扶持舜华鸭业,我局配合省乡镇企业局到舜华鸭业进行调研,进一步引起省局重视,争取省局重点扶持。同时,为带动我市休闲农业的发展,我局将郴州梦里故乡列入扶持重点,积极争取市财政、农发行和省局对梦里故乡的扶持。三是抓关键。开拓市场是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的关键。我局以此为切入口,由市农业产业化协会和郴州市体育场承办,举办湖南郴州首届农产品展销暨年货交易会,成为郴州农业产业化企业的盛宴。

三、完成各项规划任务和落实政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低,产业链条延伸不长。我市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增值能力有限。生猪、果蔬等大部分大宗农产品还处于卖原料的阶段;大米、油料等农产品虽进行了加工,但大多只进行了简单的一次性粗加工,目前我市还没有进行二次以上精深加工,形成高附加值产业体系的农产品。

(二)产业集聚度不高,农产品品牌尚未形成规模效应。郴州农产品在近八年来的全省农博会上共获得80余个金奖,单就茶叶这个行业,就获得全省名优茶奖和“湘茶杯”金奖20多项;舜华鸭、裕湘面等加工产品在全国性的展会上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可以说,郴州农产品在全省乃至更广的范围都已名声在外,但星星点点,规模不大,最大的裕湘面年产值也只有1.6亿元,所谓有样品无产品,有“贡品”无商品,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化大规模生产;产业资源也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向优势企业、优势品牌集聚,产业的集聚度、关联度不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体系,反过来又制约着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三)加工企业与基地农户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多数农产品生产行业存在农产品生产与加工、流通脱节的问题,产加销没有实现有效对接,贸工农没有一体化的利益联结,导致农产品结构性过剩,一些龙头企业没有优质原料保障,难以做大做强,反过来又发挥不了对农户的带动作用。

(四)个别地方思想认识不高,工作推进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农业产业化项目投入大、风险大、见效慢。个别地方不能正确处理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对农业产业化作为新农村建设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化重要突破口的地位与作用认识不够,工作的力度与其重要性不相称,考核评价与激励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

第二篇:安徽省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定稿)

安徽省“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阶段党中央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夯实新农村基础的重要抓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指导“十一五”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特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十五”农业产业化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省各地认真贯彻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施意见》,按照“培育大市场、扶持大龙头、建设大基地、搞好大服务”的发展思路,以“121强龙工程”为抓手,以十大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以粮油和畜牧业为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效,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为“十一五”全省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一,“121强龙工程”快速推进。一批大型龙头企业迅速崛起。到2005年底止,全省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4100个,实现销售收入565亿元,利税45亿元。年销售收入超10亿元、5亿元和1亿元的龙头企业分别达到6家、14家、11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增加到155家,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增加到20家。

第二,龙头企业出口创汇能力大大增强。一些重点龙头企业已成为出口创汇的主力军,2005年,我省175家国家级和省级龙

-1- 头企业中出口创汇企业达61家,出口创汇额7.16亿美元,比2004年增长20%,是全省农产品出口总额3.3亿美元的两倍多,出口额超千万美元的有10家。

第三,农产品市场化程度明显提升。通过发展安徽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实施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举办展会、连锁经营等多种途径,主攻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积极开拓珠三角和北京等市场,农产品的质量和档次进一步提高,市场化水平明显提升。2005年我省名优农产品进超市企业、产品数量、产品销售额分别为519家、4762个、74.5亿元,比2004年增长16.4%、55.9%、70.9%。

第四,利益联结机制初步建立。龙头组织与农户建立合同契约、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形式,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民增收。目前龙头组织与农户之间有合同关系的占70%、利润返还的占14%,龙头组织建立生产基地4500万亩,带动农户600万户,户均增收980元。全省各类中介组织发展到近4000个,会员137万人,带动农户220万户。

第五,农产品行业协会建设有新的进展。10大主导产业牵头单位指导和帮助组建省级行业协会。省农委牵头组建了全省柳编行业协会;省财政厅协调相关龙头企业、水果协会和大户,成立了安徽省水果协会;省粮食行业协会通过市场化运作,成立了大米、面粉、油脂三个分会。各产业牵头单位还指导各地组建行业分会。

-2- 但总体上看,我省农业产业化仍处在初级阶段,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和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龙头企业规模小、档次低、牵动力不强、产业链条短;利益联结关系不紧;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服务体系不健全;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发展不平衡、政府引导和服务工作有待改善等。

二、“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一)面临的发展环境

当前,挑战与机遇并存。随着经济全球化,我省农业既要应对沿海发达地区的竞争,又将面临国际强手的挤压;科技革命迅猛发展,我省传统农业优势逐步弱化,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又遇到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短缺的制约;农业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能力较弱,农民人均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等,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进程。但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国家扶持中部地区发展优惠政策的出台以及安徽奋力崛起战略的实施,加上我省独特的区位优势,给我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也带来了良好机遇。

第一,我省地处江淮流域,具有气候、地形、物种多样的特点,适合发展块状经济,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良好条件;交通设施改善,为加快我省农产品流通、加强对外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二,我省科教事业比较发达,科技力量较强,对调整和优

-3- 化农村经济结构,发展农业高新技术产业、高效生态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十分有利。

第三,东部发达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向外扩张,我省临江近海,交通运输便利,市场空间广阔,劳动力资源丰富且劳务成本较低,可以优先接受辐射,这对于加快我省农业产业化进程,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有很大优势。

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中部崛起”和“东向发展”战略,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了新机遇。第五,党中央、国务院及全省各级党委、政府把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作为首要任务,先后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特别是近两年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为我省“十一五”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快发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是提高我省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措施,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有效途径,必须坚定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信心不动摇。

第一,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是发展农村经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农村改革和增加农民收入。农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工业和农业,统筹生产和市场,统筹农村经济社会的新型生产方式,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经阶段和重要过程,也是实现省委确 -4- 立的安徽奋力崛起目标的强大力量。

第二,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全民创业的需要。省委七届九次全会提出在全省开展“全民创业行动”,鼓励、引导和支持群众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农业产业化为全民创业提供平台,通过制定优惠政策,降低创业门槛,完善服务体系,激发广大农民和各方人员投入创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生产基地、创办龙头企业和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第三,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施东向发展战略的需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效利用我省农产品资源丰富、农村劳动力富裕、农业开发空间广阔三大优势,实现与东部发达地区龙头企业和资本、技术等方面的对接。一是产品东进,瞄准长三角市场需求,扩大我省农产品在长三角市场的占有率;二是资金东引,引导东部资金投向我省农产品加工和基地建设项目;三是产业东接,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

第四,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发展农业产业化,引进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水平,促进农业技术基础转型;以市场为导向,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产业体系,促进产业结构转移;推行标准化、专业化生产和社会化服务,促进生产方式转型;打破小规模分散经营的瓶颈,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组织方式转型。

第五,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进农村经营体制创新、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农业产业化是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龙头

-5- 企业与农民的联结,既发挥家庭经营成本低、管理方便的优越性,又发挥龙头企业开发产前、产中和产后社会化服务能力强的优势,这是对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双层经营体制的重大完善和发展。

第六,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我省农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我省是农业大省,省委、省政府提出要奋力崛起,实现跨越式发展,农业必须跨越式发展。与发达农业省份相比,我省农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水平上。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基地建设,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和市场占有率,促进我省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农户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

指导思想: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培育龙头企业为突破口,以实施“东向发展”战略为重点,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工业理念抓农业,引导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资进入农业领域,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发展特色板块经济,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农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提高,使农业产业化经营成为提高农业总体水平、发展县域经济、振兴安徽经济的重要支撑,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社会和实现农业现代化奠定坚实基础。

基本思路是做到八个结合:

-6-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通过农业产业化经营,聚集农村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类生产要素,培育和发展农村先进生产力,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社会进步。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实行全民创业相结合。农民是创业的主体,引导农民既重务工就业,更重自我创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和完善更多的市场主体。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东向发展”、“中部崛起”战略相结合。面向东部,积极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特别是要紧紧抓住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对外扩张的机遇,做好对接工作。要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用足用活各种优惠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相结合。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业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并向小城镇集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提高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相结合。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产品加工与销售企业为龙头、以国家农业技术部门为骨干、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生力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扩大农业对外开放相结合。建立

-7- 稳定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基地,加强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出口创汇,增强国际竞争力。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确保食品安全,增强市场竞争力。保护资源和环境,使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农田基本建设、生态环境治理、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到“十一五”末,在全省形成一批产业关联度大、技术装备水平较高、经济实力较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使农产品深加工产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和农户来自农业产业化经营收入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和服务保障体系,形成一支较高素质的农产品营销队伍,农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明显增强。创出若干个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有影响、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名牌农产品。农业比较效益明显提高,农民收入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具体目标任务是:

1、龙头企业:全省形成1个年销售收入超50亿元、5个超20亿元和15个超10亿元的加工型、贸易型龙头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农户占50%以上。

2、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农产品出口额突破10亿美元。

3、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各类龙头组织建立农产品生产基 -8- 地5000万亩。

4、利益机制:发展和推广合同契约、利润返还等紧密型利益连结方式。龙头组织与农户之间有合同关系的达80%、按利润返还给农户的达20%。“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模式。

5、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培育省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家,全省30%以上的农户加入各类合作组织,合作组织销售农产品占25%以上的份额。

6、示范县建设:17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市、区)重点在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有所突破。在龙头企业培育、生产基地建设、投融资体制、服务引导等方面提供示范,力争1-2个县获得国家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先进县)。

7、农产品品牌与营销:培育一批规模大、品牌响、市场大,在全国有影响的农产品品牌,力争省级名牌农产品达到400个以上、中国名牌产品达5个以上。引导企业按国际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增强安徽名牌农产品的整体实力,大力实施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提高安徽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

8、主导产业:农业产业化10大主导产业产值(包括加工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80%以上。

四、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工作重点

(一)以“121强龙工程”为抓手,超常规、跨越式地培育

-9- 和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利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国家扶持中部地区发展的优惠政策,结合全省开展的“全民创业行动”,掀起龙头企业再创业热潮。在政策和项目扶持上,以全省10大主导产业行业排头兵为重点,继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项目为支撑,集中省财政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突出扶持大的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促进龙头企业迅速扩大规模,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份额。在招商引资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利用长三角地区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对外扩张的机遇,吸引长三角地区的大龙头来我省建基地、办加工或与我省龙头企业进行嫁接;组织招商小分队到福建、港、台地区和日、韩等招商引资。在融资上,积极做好龙头企业与农行、农发行的对接工作,组织实施“金融服务三农安徽行动计划”、“农业政策性贷款合作协议”。农业产业化项目资金安排与省农行、农发行贷款紧密结合,按照“你贷款、我贴息,你投资、我扶持”的原则,为龙头企业搭建融资平台,使财政资金发挥“放大效应”;在龙头企业管理上,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和龙头企业需求,继续举办培训会、组织参观考察和与发达省市龙头企业进行对接,努力造就一支德才兼备、有开拓创新精神,具有较好科技素质和较高经营管理水平的企业家队伍。按照动态管理、促进发展的原则,对省级龙头企业进行调整,每1-2年吸收一批招商引资企业、工商资本进入农业的企业以及带动板块特色经济发展的企业加入省级龙头企业,增添龙头企业发展的动力,增强省级龙头企业的实力。

-10-

(二)依靠科技,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十一五”期间,选择一批重点项目和重点龙头企业,在政策、信贷、资金等方面给予立项扶持。加快组织推广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先进实用技术,引进一批高科技项目与龙头企业嫁接。继续放宽搞活科技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进行技术承包、技术服务和兴办各类生产经营实体,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有条件的地区选择产品科技含量高、市场开拓潜力明显、经营效益好、产品关联度大的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产品加工业,实现多层次转化增值。鼓励和提倡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业科研单位、高等院校、技术推广部门等,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携手开发和推广新产品、新技术;鼓励和提倡有条件的重点龙头企业组建自己的科研和技术开发机构,促进农科教、产学研的有机结合。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提高基地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切实改变传统观念,增强市场经济意识。

(三)以农业产业化推动特色板块经济发展。根据我省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发展规划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重点支持和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区域,突出区域特色优势,形成合理的区域分工,把基地布局在最佳区域内,做到自然适宜、经济合理、技术可行、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立足特色资源,发挥比较优势,扬长避短,发展块状农业,实行错位发展,错位竞争。积极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集群,大力发展二、三产业,通过龙头企业

-11- 带动,逐步实行区域化种植、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

(四)实施农产品品牌工程和农产品进超市工程。以农业产业化十大主导产业为基础,分类别、分品种开发品牌系列产品,形成规模和特色,产生效益。加大名牌农产品宣传推介力度,扩大名牌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以开拓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市场为中心,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积极引导龙头企业采取上网、直销、代理、连锁、配送、批发等新的营销方式,扩大销售,搞活流通。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营销队伍和各类中介组织,围绕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做好协调和服务工作。高度重视“会展”经济,积极办好各类展销会,推介龙头企业,扩大主导产品影响,开拓国内外市场。

(五)建立和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引导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通过“产业链”、“利益链”等形式,把农民与龙头企业进行有效联结,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模式,形成专业协作的规模经济。鼓励产销联合,发展“订单农业”,推行产销合同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建立风险基金、保护价收购、吸收基地农户参股等形式,将加工、经销环节的利润适当反哺农业,提高农民的收益。引导农户在自愿合作的前提下,发展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经营,逐步加强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利益主体的有机联系,形成目标一致、风险共担、利益均沾、合力参与市场竞争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六)积极推进农产品行业协会的发展。坚持“民办、民管、-12- 民受益”的原则,在现有省级粮油、水果、柳编等协会的基础上,加快建立和规范农业产业化10大主导产业省级行业协会,引导同类行业的龙头企业组建农产品行业协会,实行行业自律,发挥行业协会在行业规划、规范经营行为、价格协调、调解纠纷、行业损害调查等方面的作用,提高企业与农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实现规划目标的主要措施

(一)科学规划。根据全省农业产业化“十一五”规划纲要,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立足本地实际,结合行业特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进一步修正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分实施方案,按照城乡统筹、以城带乡的要求,把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有机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相互促进。

(二)强化服务。从全局的高度认识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要性,强化宏观管理服务。打破条块分割、板块式管理体制,促进多种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使农工商走向合作与联合。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法律保障体系,加强法制建设,强化约束机制。鼓励龙头企业、商品基地与农户在自愿、平等、互利的基础上,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经济合同,规范三者经营行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轨道。坚持典型示范引路、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继续抓好17个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建设,认真总结农业产业化经营中涌现的先进典型,并切实加以推广。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与联系,形成合力。

-13-

(三)政策支持。落实国家和省出台的一系列有关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优惠政策,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力度,支持重点龙头企业建设。建立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资金投入机制,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投入为依托、龙头企业和农民投入为主体、吸引外资和工商企业投入的多元化投入新机制。

(四)改善环境。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重点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农电和农村道路、林业和生态建设,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各种损农、害农和坑农等违法行为,加强执法监督检查,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切实保护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和农户的合法权益,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五)加强管理。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把农业产业化经营纳入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体系。“十一五”期间,相关职能部门根据所承担的职能,相应承担牵头和目标管理工作,将目标和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位。各市、县(市、区)党政领导班子要按照“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套措施、一套班子”的要求,组织调配力量,将责任落实到人。

-14-

第三篇:生态农业示范区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一、“十一五”前三年规划实施情况

(一)主要目标完成情况

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截止2007年12月,全区实现农业增加值11428万元,同比增长15.63%,占规划目标11800万元的96.8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850元,占规划目标3300元的86.36%。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到2007年

12月,全区发展潜力较大的有机茶、干果、蔬菜、中药材和畜牧业五大生态产业已初具规模,农业的产出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完成农业总产值19142万元,比2006年增长18.96%,占规划任务1.7亿元的112.6%;粮食总产量达到2.03万吨,占规划任务1.8万吨的112.78%;油料产量达到305吨,占规划任务300吨的101.67%;水产品产量达到100.75吨,占规划任务200吨的50.38%。

农业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全区年销售收入1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达到1个(红坪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年销售收入1280万元),已经完成规划目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达到27个,占规划目标20个的135%;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2700万元,占农业总产值14.11%,占规划任务50%的28.21%;农产品加工率为14.11%,占规划任务40%的35.26%;农产品优质率和农业综合商品率均达到了60%,已经完成规划目标。农产品出口创汇收入达到2万美元(2006年),占规划任务100万美元的2%。主要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系列化加工和一体化经营正在逐渐实现。

农业科技公益性服务顺利开展。农业科技培训每年达到了4500人次以上,农村剩余劳动力培训就业率达到81%,均完成了规划任务;农业技术服务体系正在改革调整之中,“以钱养事”机制正在规范健全;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占规划任务90%的105.56%,病虫草鼠害防治面积达到8万亩,每年有1万亩农田测土配方施肥,农村八大技术推广达到80%,农业劳动生产率达到6940元/劳,耕地产出率达到1000元/亩,分别占规划指标的69.4%和100%;畜牧水产业发展迅速,生猪良种覆盖率98%,山羊良种覆盖率达到60%,水产品良种覆盖率达到40%,动物防疫密度、死亡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业基地管理趋向规范,种植业产投比达到1:4.5;农产品安全得到保证,农产品检疫率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农业机械发展迅速,农机总动力逐年增加,小型农机推广数量达到10000台以上,以上指标均达到了规划目标。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正在建立,农业信息网络村级覆盖率逐年提高。

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区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88%,占规划任务89%的98.88%;水土流失治理率和土地退化治理率达到90%以上,空气、地面水、声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单位面积农药和化肥使用量以及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逐年下降,养殖场全部利用沼气,畜禽粪便处理利用率达到了95%,占规划任务90%的105.56%;耕地土壤肥力稳步提高,农业自然灾害成灾率限制在0.5%以下,完成了规划目标。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耕地质量逐渐提高,旱涝保收农田面积达到1.52万亩,占规划任务5万亩的30.4%;有效农田灌溉面积达到1599亩,占规划任务5000亩的31.98%;中低产田比率为70%,占规划目标50%的71.43%;农村公路通村比例、乡村公路黑色化比例、农村电力入户率、水毁农田恢复率、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等指标均达到了规划目标;农村能源建设逐步开展,推广沼气池5566口(截止于2007年),占全区总户数1.3万户的42.81%,占规划任务40%的107.04%。

农村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农村城镇化水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农村卫生机构数量,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农村每百户上网计算机数量,村级养老院,村级图书室数量,农村电视覆盖率,农村每百户拥有电话、移动电话数量以及适龄儿童入学率等指标均达到了规划任务指标。

(二)主要规划任务完成情况

1、有机茶。在巩固木鱼镇生产基地的基础上逐步在下谷、阳日和松柏等区域发展有机茶,开展无性繁殖,扩大速生优质茶叶基地面积,积极优化品种结构,加大良种引进推广力度,其面积已经达到1.15万亩,占规划任务3万亩的38.33%;茶叶加工量为92吨,占规划任务1000吨(2015年)的9.2%,产值达到900万元,占规划任务2500万元(2015年)的36%。有机茶公司、康俊公司等龙头企业逐渐形成规模,产品开始上档次,有机茶产品形成了系列化开发,产品科技含量和加工档次逐渐提高。

2、蔬菜。现已发展2.9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不含2.94万亩马铃薯),占规划任务5万亩的58%;苞菜、萝卜、白菜等高山无公害蔬菜以及山野

第四篇: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仪征市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是市地震局负责编制、市政府批准实施的“十一五”重点专项规划,是仪征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防震减灾发展规划。该规划自2006年实施以来,在推进全市防震减灾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为保障《仪征市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进一步有效落实,仪征市地震局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开展仪征市“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的要求,确定对其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开展中期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有利于对“十一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并根据社会发展的新变化,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促使规划更大程度实施到位,促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另一方面,有利于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阶段性总结,为科学编制“十二五”规划积累经验、以资借鉴。

我局按照《仪征市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遵循求真务实、突出重点、方法科学的原则进行中期评估工作。评估期为2006年1月—2008年6月。鉴于该规划总体上属于战略性、指导性和政策性的规划,中期评估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评估,进一步发挥防震减灾规划及其相关政策在我市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保障我市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推动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防震减灾管理体系积极发挥社会管理职能,平时能有效地开展地震测、报、防;震时能迅速、准确、有效地处置各种情况。

“十一五”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省、扬州市领导和专家的关心、指导下,我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居安思危、常备不懈的管理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服务为本、管理为重、处置得当的原则,以服从和服务全市中心工作为大局,努力提升我市的防震减灾管理水平,不断增强政府减灾综合管理能力。1999年我市成立了防震减灾领导小组。2005年在原防震减灾领导小组基础上建立了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对市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进行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增加了相关应急救援部门。为了进一步强化防震减灾工作的领导,加强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保持防震减灾工作的稳定性、连续性。近年来,随着政府换届和人事变动,我市及时调整和充实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组成人员,2007年6月我市下发了《调整防震减灾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组成人员的通知》,并明确要求各相关部门按照分工定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各部门立即进入相应角色,确保地震应急救援工作有效开展。使我市防震减灾管理体系得到不断的完善和提高。

加强震情跟踪,提高宏观异常和突发事件的反应能力。一是加强震情值班,除专业人员在地震台实行24小时机房值班,不间断跟踪震情外,地震局全体人员八小时外分组值班,加强节日、纪念日和重大活动期间震情值班,强化值班责任制。二是加强与省、市地震局值班室、地震台网中心震情信息沟通,确保上下联系畅通。三是加强对各乡镇地震宏观观测点督察指导,及时现场处置可能出现的宏观异常。各乡镇积极组建地震“三网一员”网络建设,其中地震宏观测报网积极发挥地震宏观异常跟踪作用,明确科教文卫助理兼防震减灾助理员,分管科教文卫的副乡镇长具体分管防震减灾工作。乡镇还明确了村、企业、居委会一名负责同志分管地震工作。现在,我市已建成地震宏观测报点16个(3口水井、2口油井、6个畜禽养殖场、1个水产养殖场、4个特种养殖场),其中市地震局统一授牌的有11个;由企业、社区、村委会共同参与组成的地震灾情速报网点188个,灾情速报员188人,组成一张覆盖全境的有人值守的地震宏观测报网,承担着全市及周边地区地震监测和宏观测报任务。建成了以铜山地震台(市属)为龙头,各乡镇宏观观测点为骨干,各级各类宏观测报员为基础的地震宏观测报网,努力做到平时能有效地开展地震测、报、防;震时能迅速、准确、有效地处置各种情况。例如,2006年7月26日安徽定远发生4.2级有感地震,波及我市,城区及周边地区产生震感。市地震局等部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一方面通过灾情速报网了解震感波及范围和震感区群众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值班电话耐心解答咨询群众的问题,还通过移动公司短信平台向手机用户发布震情信息。由于处置及时,措施得当,很快消除了群众的恐震心理,恢复了社会稳定。今年五月十二日下午二点三十一分,铜山地震台地震监测仪器警报突然响起,地震台正在值班的工作人员从计算机上显示出来的地震波超异常波形判断出,千里之外一定发生了特大地震。正在值班的人员边紧张分析地震“三要素”,边通过网络与省地震监测中心核对震情;他们在第一时间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情上报到市地震局。我局在接到铜山地震台震情报告后,立即启动地震应急预案,全体人员迅速进入应急状态,全局(台)人员兵分两路,一部分人员坐在地震监测仪器旁不间断跟踪震情;另一部分人员通过3部电话收集我市居民震感反应,及时答复来电居民对震感关切的问题。下午三点前,我局负责同志在第一时间将四川汶川特大地震震情向市委主要领导和市政府分管领导作电话汇报,并将这一特大地震事件向市“110”指挥中心和信息办作了通报,市地震局还及时印发了一期《防震减灾信息》向市领导及有关部门通报四川震情,通过政府网站、“110”指挥中心和《防震减灾信息》等多个平台及时向社会公布四川汶川震情信息。由于反应迅速,处置及时,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波及我市,虽然造成部分市民有感,但未形成恐慌,全市城乡生产生活秩序井然。

二、防震减灾法规体系日趋健全,在规范全社会行为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贯彻、实施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推进当地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我局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保护条例》、《江苏省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认真履行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法定职责。我市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制度,仪征化纤、飞新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真州、陈集、大仪、青山、刘集、谢集、新集、马集等乡镇也相继成立了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

2、执法与执法监督队伍建设。我局从1999年建立了防震减灾执法队伍,三个科室共有行政执法人员4名,行政执法监督人员1名;建立了领导学法制度,定期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执法能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2007年下半年,又重新申请换发了新的行政执法证和执法监督证。

3、防震减灾执法检查、监督。2007年10月,我局在仪征市法制办、市纪委的指导下,按照合法、合理行政执法的原则,编制了《仪征市地震局行政执法手册》,其中地震行政执法目录包括行政许可类3项、行政处罚类9项、行政强制类10项、其它具体行政行为10项。根据仪征市政府依法冶市的会议精神,我局深入开展依法行政工作,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并向市政府提交了《仪征市地震局2007年依法行政工作报告》。

三、防震减灾工作已纳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不断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投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工作,并将其作为事关群众切身利益、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大事,作为发展国民经济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是我市防震减灾工作已经纳入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在推进全市防震减灾建设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对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是不断增加防震减灾经费及装备投入,近年来,我市已将防震减灾事业经费列入了财政预算,并不断加大对防震减灾事业的投入。防震减灾事业费从2000年的20万元,增加到2007年的44万元。此外,我市还拨出专款近40万元,用于铜山地震台测震数字化改造和数字化台网建设,为地震部门配备了传真、电脑及应急通讯工具,为防震减灾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硬件保障。

四、地震监测预报技术系统得到拓展完善,观测数据实现适时采集、传输,处理数字化、智能化。

加强铜山地震台数字化台网的维护更新,确保测震仪器、前兆观测仪器设备完好,运行正常。一旦出现突发地震事件,确保在10分钟内报出震源、震级、发震时间地震“三要素”,为市政府采取应急措施及时提供科学依据。仪征铜山地震台是我市自建地震台,1980年建台并投入运行,隶属仪征市地震局领导。全台占地面积13.6亩,在岗人员6名,现有数字测震(单台、多台测震)和数字电磁波观测两个监测手段,承担着扬州市行政区域及周边地区的地震监测重任。其中,2006年8月,铜山地震台新增了JSD—1型四通道数字电磁波接收仪进行电磁波观测,使我市地震台具有一定的地震前兆观测能力。2008年3月,铜山地震台进行了软、硬件和操作系统的升级改造,配置了两台高性能的计算机,安装了“十五”地震分析软件,采用14个台站的地震数据信息,自动化程度高,定位精确,台网布局合理,实现地震资源共享(广东智源、Linux平台)。此次硬件、软件升级,进一步提升了铜山地震台的定位能力和监控水平,加强了测震数据分析处理能力,提高了分析数据的速度与精度。

五、全市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能力普遍提高。

随着我市工业化进程和城市化建设步伐加快,加强工程抗震管理工作日益突出。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项目越来越多,市各有关部门在项目立项、规划设计、施工管理、监督监理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采取有效措施,把抗震设防要求管理落到实处。对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项目依法开展安评工作。为使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及“安评”的监督管理更加规范化, 在扬州市地震局与我市相关部门的支持配合下,经过一段时间的精心筹备,2006年4月24日,仪征市地震局驻仪征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开始运行,配备专业工作人员一名。至此,仪征市防震减灾行政审批事项正式纳入仪征市基建管理程序。2007年9月,根据仪征市政府“两集中、两到位”的会议精神,我局向仪征市编委会申请增设“行政服务科”,经仪征市编委会批复现已增设了“行政服务科”,加强了防震减灾服务平台,依法履行对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要求审批的职能。在我局的检查、监督下,全市已有多个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项目对工程场地进行了地震安全性评价。我局正稳步实施农村民居抗震安全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优先把农民集中区、拆迁安置小区建设成民居抗震保安示范区。并在全市农村推广符合抗震要求的抗震设计、抗震结构、抗震材料等抗震新技术,指导农民提高自建房屋的抗震能力。我局今年重新修订工作考核标准,并把以上内容纳入其中,作为年终评比的重要内容。

六、地震应急措施较为完善,地震应急保障条件得到加强。

一是政府及重要部门和大型企业、事业单位按规定制订《地震应急预案》,并适时修订。为贯彻落实《防震减灾法》、《防震减灾条例》,有序开展地震应急救援工作,1999年,我市首次制定了《仪征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2005年又重新修订、下发《仪征市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2006年我市编制了《仪征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2007年根据上级要求编制了《仪征市地震灾害应急预案》,作为与全市总体应急预案相配套的专项应急预案。仪征化纤、飞新公司等大中型企业,真州、陈集、大仪、青山、刘集、谢集、新集、马集等乡镇也相继编制了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二是组建地震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应急队伍是地震灾害发生时的主要救援力量,抓好地震应急抢险救援队伍建设,是确保地震应急工作高效运作的保障。在队伍建设上,我市依托各部、委、办、局和生命线工程单位,组建了公安、消防、民防、医救等应急救援队伍以及市政、建筑生命线工程(水、电、气、通信)等抢险抢修队伍,确保我市在破坏性地震发生时能及时启动抢险救援。同时,在城区真州镇17个社区普遍组建了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在大仪、青山等乡镇建立了社区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至目前,全市已组建防震减灾应急救援志愿者队伍19支,共有志愿者477名。各乡镇、社区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配备了应急救援志愿者队队长、副队长,公布了联系方式,明确了具体职责,确保应急救援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应急工作的定期检查与演练。2007年,仪征市地震局与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印发了《仪征市地震应急检查工作方案》,督促有关部门制定本地区、本单位的地震应急检查工作实施方案,切实加强地震应急检查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使地震应急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四是应急保障条件得到加强,我局具有公用应急电话4部,地震局、地震台职工拥有手机11部,计算机与因特网、震情监测互联互通。

七、防震减灾法规宣传和地震科普宣传得到进一步加强,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得到提高。

我市“三网一员”网络建全,队伍稳定,管理有序、运行正常,在全市防震减灾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地震知识宣传网发挥了防震减灾宣传主阵地作用。我市已建成了以互联网、广播电视等现代传媒为主阵地,13个市级防震减灾科普学校为载体,11个固定宣传栏为窗口的地震知识宣传网。通过地震知识宣传网,采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广泛深入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活动,推动了地震知识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组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三年中,我市共组织防震减灾图片巡回展4次,参展人超过5万人次,配合科技三下乡、国际减灾日、青年志愿者活动等大型宣传活动摆摊设点宣传地震知识8次,累计发放宣传资料5万多份,接受地震知识咨询1.5万余人次;组织地震知识竞赛3次,收回竞赛答圈2万多份;出各类宣传专栏68期,摘登各类宣传稿件200多份;编印仪征《防震减灾信息》38期1500余份;开通《仪征防震减灾信息网》,上网点击达9000多人次;通过仪征电视台在黄金时段播放防震减灾科普片10多部;在印尼大地震、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防震减灾法》颁布施行纪念日等重要时间窗口,市地震局通过互联网的政府网络平台成功举行4次在线交流,与广大网友开展互动宣传,网上解答网友关心提问的50多个与防震减灾相关的问题,相关问题被剪贴在政府论坛网页中,被网友点击累计达7000多人次。用好宣传主阵地,创新宣传理念,拓展宣传空间,收到了较为显著的宣传效果。

八、存在的困难及建议

这几年我市地震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与《仪征市防震减灾“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前进中的困难已影响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实现。主要困难:一是事业费不足。2007年市财政预算安排地震局39.15万元,尽管精打细算、严格控制各项支出,但实际支出为55.75万元,经费缺口超过15万元。超支的主要原因是数字化地震台网运行维护费用成倍增加造成的。二是没有地震应急交通工具。出现地震宏观异常和突发地震事件,不能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及时处置,影响了地震应急工作的开展。按照上级要求,市县都要为地震部门配备地震应急专用交通工具。三是由于我局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防震减灾行政审批事项没有纳入仪征市基建的前置审批程序,难免造成一些本来应该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重大工程、生命线工程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项目没有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为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埋下隐患。四是铜山地震台长期担任“站岗放哨”的特殊任务,没有创收手段,除财政拨款外无其他收入来源,人员编制性质却定为差额拨款。针对上述困难,特提出如下建议:

1、建议市政府统筹协调建设、规划、人防等部门,开展综合性的应急疏散通道和应急疏散场所建设,年内建成1—2个功能齐全的应急疏散场所。财政、民政等部门储备一定数量的帐篷、棉被等救灾物资,以应对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

2、建议加大防震减灾事业经费投入力度,将地震局2008年的财政预算从44.37万元调高到55万元,今后并逐年有所增加,使防震减灾事业经费投入与地方财政投入保持同步增长。

3、建议市政府为地震局购置或调配一辆地震应急交通工具,以解决地震应急交通难问题。

4、建议将我局驻市行政服务中心窗口的防震减灾行政审批事项正式纳入仪征市基建的前置审批程序。

5、建议市编委从实际出发,将铜山地震台的差额拨款性质改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第五篇:《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燃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燃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日期:2008-07-0

4根据《北京市“十一五”时期燃气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确定的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重点围绕我市燃气规划落实情况进行评估。主要内容包括:一是2006年-2007年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二是规划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实施进展情况;三是政府履行职责、制定有关政策、各项改革推进等实施进展情况;四是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五是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一、2006年-2007年规划实施总体进展情况2006、2007两年我市天然气使用量增长迅速,居民用户数稳步增长;液化石油气市场发展稳定,全年使用量基本保持平稳,用户数也未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化;郊区县燃气市场逐步启动,各区县新城和发展较快的重点镇开始使用天然气(尤其是压缩天然气、液化天然气)、液化石油气等清洁优质的能源;全市燃气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重点燃气管线建设项目进展顺利;全市燃气市场秩序良好,各项规章制度逐步完善;全市燃气行业在《规划》的指导下,发展势头良好。

二、规划主要指标、重点任务、重大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一)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截止到2007年底,天然气在我市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的比例从“十五”末的6.4%提高到约8%。预计到2010年完成《规划》制定的提高到13.1%的指标。

2、2007年,我市天然气用量达到42.73亿立方米,受到燃气电厂延期投用的影响,用气量略低于《规划》预测用气量;全市天然气用户达374万户,其中居民用户达371万户,用户增长速度略有减缓。

3、2007年我市液化石油气用量约40万吨,全市家庭用户约186万户。

(二)资源保障相关工作完成情况

1、人工煤气于2006年7月15日正式退出北京市场,天然气置换人工煤气工程顺利完成。

2、完成陕京一、二线管线及相关场站建设工作,陕京系统年输气能力提高到120亿立方米以上,能够满足我市天然气需求。

3、努力实现多点供气。积极推进曹妃甸LNG项目、大唐国际煤制天然气项目和陕京三线长输管线项目的建设实施,争取实现多气源供气。

4、加快我市天然气接收设施、市内管线建设,完成了六环路一期天然气管线及场站建设工作,市内管网日配气能力已提高到4000万立方米以上,确保我市冬季用气高峰期间天然气的安全稳定供应。

5、开展了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工作前期研究,受到现有条件的限制及曹妃甸LNG接收工程进展的影响,液化天然气应急储备工作具体工作方案还未确定,影响了液化天然气应急供气基地的选址和建设工作。

6、积极与中国石油沟通,在修建陕京三线的同时,规划设立城市北部门站,改善城市管网工况,提高供应保障能力。

7、开展了液化石油气政府应急储备工作,计划2008年6月底前完成1万吨储备量。

(三)推进郊区县燃气发展工作完成1、完成了市区管网向门头沟供气的干线管道建设工程。

2、完成了市区管网向昌平小汤山地区供气的干线管道建设工程。

3、完成了市区管网向大兴南部地区供气的干线管道建设工程。

4、完成了向平谷、怀柔、密云供气的天然气管线工程的前期规划工作,其中向平谷供气的天然气管线将在2008年开工建设。

5、向延庆供气的支线由于长呼线(长庆—呼和浩特—张家口)未修建到张家口,故从张家口到延庆的支线未修建,延庆县供气问题将由陕京三线解决。

6、向通州南部地区和向房山燕房、房山南部地区供气的天然气管线由于涉及到长输管线阀室开口及特许经营等诸多问题未开工建设。

(四)安全隐患消除工作和建立预警机制等工作情况

1、开展了隐患消除工作和老旧管网、设备的改造和技术升级工作,针对管线占压等数量较多、问题较严重的隐患开展了专题研究,正在制定整改方案。

2、按照奥运保障工作要求,完成了奥运期间全市燃气行业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相关工作,组织进行了风险源调查、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完成了风险评估与对策建议报告;组织有关区县市政管委、市燃气集团、安全评价中介服务机构,对61座奥运比赛场馆及训练场馆内部及周边燃气设施进行现场登记和安全检查,并针对各项隐患问题,提出了隐患整改的建议;完成了奥运燃气保驾方案编制工作。

(五)我市重点工程项目完成情况

1、陕京二线主要管线建设及采育门站建设完成并与2005年投入使用,采育至通州段管线工程计

划于2008年6月完成,通州门站及门站出线建设工作正在展开,预计2008年年底前完工。

2、西气东输联络线共60公里已经建设完成并正式通气。

3、陕京二线京唐秦支线工程已经开工建设。

4、板中南高点地下储气库已经建成并投入使用。

5、陕京二线配套地下储气库已经完成方案论证及初步设计,正积极开工建设。

6、曹妃甸LNG接收站正在建设中,预计2010年前后实现向北京供气。

7、液化天然气应急供气基地建设受到上一项重点工程项目的影响,未能开展。

8、六环路一期管线工程:马驹桥—大兴埝坛、李桥—西沙屯共67公里管线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9、计划的10座六环路高压A天然气场站已建设完成通州、李桥、大兴南、西沙屯、大兴、来广营高压A调压站等6座。计划的13座市内高压B调压站已经建成6座。

10、太阳宫热电厂外线:北六环—来广营共23公里管线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11、郑常庄热电厂外线:衙门口—西四环共6公里管线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

12、完成城区20蒸吨以下锅炉“煤改气”工程,自2001年气累计完成煤改气1.28万蒸吨;开展城区20蒸吨以上锅炉“煤改气”可行性研究工作。

13、编制入住多年未通天然气问题工作方案,开展前期的调查工作。目前已经完成招标工作,中标单位正在积极开展调查工作。

(六)规划调整情况

按照《规划》,到2010年我市液化石油气汽车将到达4万辆,车用液化石油气需求量将达到13.8万吨。受我市液化石油气汽车政策调整影响,随着液化石油气出租车和公交车年限到期,液化石油气汽车保有量将逐年减少,无法按《规划》实施。

综上所述,2006年-2007年我市燃气行业发展情况良好,重要工程依照《规划》要求逐一落实,燃气供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城市燃气普及率逐渐提高,燃气成为了我市绝大部分居民最主要生活能源;各远郊区县燃气市场发展逐渐起步,向远郊区县供气的重要管线工程即将开工;农村燃气发展提上日程,相关规划工作已经开展。但随着我市的快速发展和环保宣传的普及,燃气行业的发展速度仍然很快,燃气管线的建设步伐还需加快;同时随着天然气用量的增长,天然气对保证我市正常运行的重要性不断提高,天然气应急储备工作需要尽快落实。

三、政府履行职责、制定有关政策、各项改革推进等实施进展情况

(一)积极推进燃气事业的改革,建立健全市场体系

1、积极开展特许经营区域划分研究,推进特许经营制度,划定了我市亦庄路东产业区、六环

路以内城区为特许经营区,促进了我市燃气市场的发展。

2、积极开展天然气趸售价格形成机制研究工作,为我市各区县燃气市场的发展奠定基础。开展我市液化石油气价格并轨研究,对计划内液化石油气的用户情况进行调研。

3、开展农村地区燃气发展规划前期研究工作,调研农村地区燃气现状,研究农村地区燃气发展模式,推进农村燃气市场的健康发展。

4、认真推进燃气经营许可核发工作,积极开展燃气经营许可后评价;开展燃气市场联合专项检查,规范市场秩序;开展燃气用户社区安全管理方式研究,组织燃气公司开展入户巡检工作。

(二)加强法制建设,为燃气事业健康发展提供支持和依据1、2006年11月3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二次会议通过了《北京市燃气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同时于2007年5月1日正式施行。市和区、县两级燃气管理部门配合实施组织了各种培训和宣贯活动。

2、积极开展行业标准体系建设,组织力量编写的《餐饮业使用瓶装液化石油气安全管理要求》、《液化石油气、压缩天然气供应站安全管理规范》和《北京市燃气供应企业安全评价导则》三个地方标准,已于2007年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发布实施。《燃气泄漏浓度报警器设计、施工及验收标准》和《家用燃气灶具地方标准》正在编写中,预计将于2009年正式发布。

(三)积极推进燃气事业发展,为首都社会经济发展创造条件

1、加强燃气信息系统建设。完成燃气行业统计制度制定,并组织开展了2006、2007年统计报表、2007年季度统计报表填报工作;完善燃气运行日报报送体系,加强对大型燃气用户的监控和管理工作。

2、加强规划课题研究,积极开展向远郊区县供气和农村地区燃气发展规划编制工作,推进远郊区县燃气专项规划编制工作。

(四)建立预警及应急机制,确保供应安全

1、完成了奥运期间全市燃气行业突发公共事件风险评估相关工作,组织进行了风险源调查、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完成了风险评估与对策建议报告。组织了日常检查、重大活动和节假日前检查等多种形式的安全检查。完成了《北京市燃气事故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提升运行保障能力,确保了奥运测试赛及全年的安全稳定供应。

2、加强计划管理工作,做好需求预测与计划分配及监督实施工作,按照“月计划、周平衡、日制定”的方式,建立了从上游到用户的综合协调机制;积极开展气、电、热联调机制研究,加强事故条件下应急调度和指挥能力。

综上所述,随着《条例》的发布实施,我市燃气行业管理步入了有法可依的时代,各项市场监管工作得以迅速展开;相关应急预案、保障措施逐步到位,隐患排查、整改工作稳步推进,有力地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行。

四、规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燃气行业还存在无序发展、管理不到位的环节

几年来,我们在实施燃气经营许可制度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因历史的原因或受现有体制的限制,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使得行业中还存在无序发展和管理不到位的环节。例如:燃气投资体制市场化不规范而引发燃气建设无序发展、运行管理不到位等问题;仍有一些单位违法、违规从事燃气供应经营活动等问题;管理部门与执法部门的衔接问题等。

(二)改善民生和维护群众利益还有大量工作要做

燃气供应与人民生活和幸福安康息息相关。燃气事业的发展有力推进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但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比较突出的是:全市城乡燃气发展水平还很不平衡,区县用户因市政管网不能到达而使用压缩天然气,不能享受同网同价的天然气;瓶装液化石油气还存在价格上的“双轨制”;在燃气供应服务上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公平等情况。

(三)燃气供应安全和运行安全形势仍然严峻

燃气供应保障能力与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相比仍然比较脆弱;违法占压燃气设施、工程建设中损害燃气设施以及其它危及公共安全违章用气的行为还时有发生;燃气用户设施安装维修、餐饮企业的用气设施管理存在短板;燃气用户的安全用气意识还比较薄弱。

(四)燃气行业管理的观念、管理方法和手段还缺乏创新

现行的燃气管理体制还有待改进和完善,市区(县)两级燃气管理部门的行业监管职责还不够清晰;各级燃气管理部门对协调解决各种矛盾还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控制力,还不善于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来完成我们所承担的工作任务;在实际工作中,决策、执行和监督三个环节的衔接还有不足;燃气行业管理的基础工作还有差距,调查研究工作亟待加强,行政执法工作有待改善,队伍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

(五)燃气设施建设困难大、周期长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紧张的局面越来越严峻,燃气设施建设的成本越来越高,同时《物权法》出台后,拆迁难度进一步加大,一方面增加了工程投资,另一方面拖延了工程进度,对重要的燃气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进度有一定的影响。

(六)燃气行业基础数据整合工作有待加强

随着市场的放开,燃气市场参与者日增,受燃气经营企业水平参差不齐影响,燃气行业基础数据搜集渠道不畅,数据搜集工作逐渐困难,需要对这一问题进行仔细的研究,建立自下而上的数据报送渠道,提高行业管理水平。

五、进一步推动规划实施的意见和建议

(一)在认真做好远期规划的基础上,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确保我市天然气安全稳定供应。

(二)加快远郊区县燃气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和重要供气干线的规划建设工作,推进远郊区县燃气行业的发展,加快地方经济发展。

(三)加强行业监管,提高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积极整合资源,实现行业监管的数字化、信息化。

(四)继续整顿燃气市场秩序,规范经营行为,提高企业服务水平。

(五)抓紧和国家有关方面接触,明确我市开展天然气储备的具体实施方案。

下载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合集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产业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合集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2005年是实施《××县妇女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县儿童发展规划(2001年-2010年)》(以下简称《规划》)的第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

    乌鲁木齐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工作方案 今年已进入“十一五”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按照《乌鲁木齐市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重点和主要任务》(......

    新罗区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推荐)

    新罗区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2006年1月17日,龙岩市新罗区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批准实施《龙岩市新罗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

    十一五外经贸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十一五外经外贸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苏仙区商务局一、“十一五”中期(至2008年6月)计划执行情况 “十一五”以来,全区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对外开放和改革的各项方针政策,努力克服国际......

    景泰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景泰县“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制转轨、经济开放为主要特征的农业产业化、农产品......

    唐山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唐山市“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 时间:2010-11-09 13:17来源:河北省人民政府 作者:佚名 点击: 247次 “十一五”时期,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以结构转型、体......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泰安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的意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跃式发展,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繁荣农村经济,加快......

    学校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XXXXXXXXXXXXXXXXXX中学 妇女儿童发展规划 中期评估报告 XXXXXXXXXXXXXXXXXX中学 2015年10月18日 XXXXXXXXXXXXXXXXXX中学 实施妇女儿童两规划中期评估报告 妇女儿童事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