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4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托普仪器——致力于中国农业信息化的发展
2014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2013年,种植业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部党组的要求,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科学谋划,积极应对,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克服多发重发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种植业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全年粮食总产12039亿斤,比2013年,种植业系统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的部署和部党组的要求,紧紧围绕“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目标,科学谋划,积极应对,加大力度,狠抓落实,克服多发重发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种植业发展持续向好、稳中有进。全年粮食总产12039亿斤,比上年增加247亿斤,再创历史新高,首次实现“十连增”。棉油糖菜等经济作物稳定发展,质量效益提升。种植业转变发展方式取得积极进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全面启动,集成组装58种区域化、标准化技术模式,为挖掘增产潜力、提高土地产出率提供科技支撑。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试点启动,农业防灾减灾及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统防统治取得实效,耕地质量建设扎实推进。粮食和种植业发展的好形势,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突出亮点,为实现经济平稳运行作出重要贡献。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促进种植业稳定发展,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任务繁重。2014年种植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的各项部署,按照全国农业工作会议提出的“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改革创新”的工作总基调,以改革促发展,以创新激活力,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力促进种植业协调发展,为全面深化改革大局奠定坚实基础。
2014年种植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按照“稳发展、保供给、强产能、提质量、转方式、增效益”的要求,努力实现“三稳、三进”。“三稳”,就是促进粮食稳定增产,确保粮食产量在11000亿斤以上,全力以赴争取实现继续增产;促进棉油糖稳定发展,增加供给,稳定自给率;促进蔬菜生产稳定发展,提高品质和效益,保障均衡供应。“三进”,就是高产创建和增产模式攻关、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病虫害统防统治等科技服务重点措施推进有新进展;种植业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新进展,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资源节约利用有新进展,力争控水、控肥、控药等措施有新突破。
一、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一)确保面积稳定指导到位。中央明确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在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位置,农业部门肩负重要责任。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基础在面积稳定,关键在科技进步。强化政策引导,落实好良种补贴、最低收购价等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确保粮食面积稳定在16.79亿亩以上。突出重点地区、主要作物、生产主体,在稳住东北和黄淮海地区生产的同时,恢复提升长江中下游地区粮食生产;在稳定小麦生产的同时,着力抓好玉米、水稻生产。在春耕、“三夏”、“三秋”的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分作物、分季节、分区域制定技术指导意见,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大力推广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二)深入推进高产创建。继续抓好5个地(市)、50个县(市)、500个乡(镇)整建制推进试
点,提高创建水平。完善创建机制,严格事前管理,有序推进示范片和整建制推进试点县乡轮换,进一步扩大辐射带动范围。严格事中检查,跟踪各地工作进展,对开展整建制试点的5个市和50个县组织交叉检查。严格事后考评,建立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绩效考核指标,开展高产创建绩效评价,通报检查及评价结果。选择10个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县,与相关企业和信托投资公司合作,开展粮食生产供应链试点,探索我国粮食生产管理的新路径。
(三)全面开展增产模式攻关。在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4大区,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油菜5大作物,集成推广58个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打造一批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区。突出抓好50个县市开展增产模式推广试点,逐步将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集成技术模式向产粮大市、大县集中。建立试点示范成效跟踪机制,对关键技术进一步细化量化,不断总结完善技术规程。对有苗头性的增产技术搞好联合攻关,形成成熟模式,为继续稳定增产提供技术支撑。边示范边推广,将试点县市取得的成效及时覆盖到整个示范区,带动相似生态区域均衡增产。
(四)积极构建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巩固和完善稳定发展粮食生产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增产模式、重点举措。按照“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要求,树立底线思维,开展主要粮食品种战略平衡的研究测算,研究合理配置资源、集中力量保障“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政策措施。重点研究小麦、稻谷、玉米三大作物的消费需求、增产潜力、发展思路、技术路径、重点区域及保障措施,确保谷物自给率目标的实现。推动“米袋子”省长负责制的措施落实,开展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研究,推进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的构建。
二、切实抓好棉油糖稳定发展,促进经济作物提质增效
(五)稳定棉油糖播种面积。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力争棉花面积稳定在6000万亩以上,重点稳住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巩固提升西北内陆棉区。力争油料作物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重点扩大长江流域冬油菜和黄淮海及东北农牧交错区花生种植面积。力争糖料面积稳定在2900万亩以上,重点稳住南方甘蔗产区。
(六)大力推广棉油糖高产高效技术。在抓好棉油糖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基础上,开展棉油糖等经济作物增产模式攻关,组织专家因地制宜研究制定适应于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标准化技术模式,突出抓好棉花轻简育苗移栽示范、油料机械种植收获、甘蔗脱毒健康种苗、病虫绿色防控等生态栽培技术,形成一套成熟的高产高效模式,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特别是要抓好广西、云南甘蔗脱毒健康种苗补贴试点,制定完善实施方案,公平公正选好供种企业,落实工作责任,确保试点取得成效。
(七)深入推进标准园创建。继续推进标准园由“园”到“区”、由“产”到“销”拓展,在优势产区选择基础条件好、规模大的50个标准园,推进规模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提升创建水平。创新机制,发挥园艺作物新型经营主体作用,构建“公司+若干合作社”与“合作联社”等利益连结机制和组织方式,搞好产前服务和产后加工,促进标准园创建内容拓展。
(八)开展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推进品种改良、品质改善和品牌创建,是促进园
艺作物品质和效益提升的重要措施。制定实施方案,突出工作重点,整合项目资金,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建设一批园艺作物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完善果树无病毒良种繁育基地和茶树无性系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选育一批适销对路、熟期合理、品质优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种。加快老果(茶)园改造,制定完善茶叶和柑橘、苹果等老果(茶)园改造技术模式,加强指导服务,落实关键技术,提升老果(茶)园产量和质量水平。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建立生产档案,控药、控肥、控调节剂,推行生产全程监管。搭建展示推介平台,开展名特优新产品、基地与品牌遴选、推荐与认定,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园艺产品品牌知名度。
三、突出抓好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提升蔬菜均衡供应保障能力
(九)促进蔬菜生产稳定发展。蔬菜面积要稳定在3亿亩、产量7亿吨左右,保障蔬菜供应总量平衡,促进季节、区域和品种结构均衡、质量安全。在区域布局上继续抓好南方冬春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开发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稳步形成品种互补、档期不同、区域协调的生产布局。大力开展蔬菜标准园创建,集成示范推广一批区域性、标准化的栽培技术,提高蔬菜生产的科技水平。支持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发展标准化生产,推进蔬菜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
(十)扎实推进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试点。组织专家编制
《全国设施蔬菜发展规划》,制定设施建造标准和生产技术规范,促进设施标准提高、技术规范提高,推进设施蔬菜规范科学发展。抓好北方8个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进一步落实责任,整合资金,加强督促检查,一市一市督导,一项一项落实,有力有序推进试点工作。加强宣传,建成一片宣传一片,发挥引导示范作用。
(十一)强化蔬菜产销信息监测。发挥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的作用,对20类38种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档期及地头批发价等生产信息进行监测,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强化信息发布和预警,完善周报、旬报和月报制度,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引导产品有序流通。提高蔬菜生产信息监测水平,规范信息采集、审核、报送标准和程序,完善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有效性。
四、加强耕地保护与质量建设,夯实确保粮食产能的基础
(十二)积极参与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与国土资源部门合作,全力抓好永久基本农田的划定工作,在已划定基本农田基础上,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划、管、用”机制。制定工作规则,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基本农田的划定真正落实到位。完善占补平衡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制度和标准,强化省级耕地保护责任考核,健全耕地质量管理工作机制,研究出台更有效的办法防止耕地占优补劣。
(十三)着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结合实施《全国高标准农田建设总体规划》和重金属污染耕地、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综合治理,推动《沃土工程》的实施,整合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资金,以培肥地力、养分平衡、土壤改良、耕地修复、农田节水为重点,集中投入,连片建设。在摸清重金属污染耕地现状的基础上,对重金属污染耕地的重点区域先行开展耕地质量修复,改良土壤、调整结构试点。积极做好《东北黑土地治理规划》的落实。应用测土
配方施肥和耕地地力评价的数据,推进全国耕地质量大数据库建设。
(十四)加快推进耕地质量立法。结合《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修订,建立耕地质量红线标准,加快建立耕地质量保护、建设、调查、监测、补偿等制度,提升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法制化水平。农业部与国土资源部合作,联合制定《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管理办法》和《全国设施农用地管理办法》。
五、大力推进土肥水药等资源节约利用,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十五)深入推进科学施肥。推进配方肥到田和施肥方式转变,重点解决“看病、开方”后的“抓药、用药”问题。强化基础工作,完善取土化验、田间试验、配方制定等工作,加快经济作物施肥技术指标体系建立和区域大配方制定,建立肥料利用率统计测算发布制度。创新推广方式,继续开展全国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活动,加强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合作,联合中化化肥在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湖南、广西、海南10个省(区),选择一批粮食主产县、蔬菜生产大县和特色经济作物优势县创建“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示范县”。完善农企对接机制,引导肥料生产、经营企业按照“按方抓药”、“中成药”、“中草药代煎”和“私人医生”模式等四种模式,大力推广配方施肥。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手机信息服务和新型经营主体科学施肥示范试点,提高肥料利用效率。组织好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探索推广缓释肥施用技术模式。完善肥料登记管理制度,在用肥高峰期组织开展肥料监督抽查。
(十六)深入推进节水农业。组织开展主要农作物优势区域用水情况调查,在10个省份新建11个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集中示范展示节水模式,带动水肥一体化等技术的大面积推广。继续开展东北四省区寓节水增粮寓行动,加强协调沟通,推广节水增粮关键技术。加强节水农业宣传,多层次开展节水农业技术培训。
(十七)深入推进科学用药。组织开展新型农药、药械对比试验,筛选并推荐一批高效低毒农药和高效大中型药械,建立应用示范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农药经营者、使用者,特别是病虫害统防统治专业服务组织施药人员科学用药、残留控制、安全防护等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提高用药的科学水平,减少过量用药。
六、强化种植业标准化生产,切实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十八)推进标准化生产。坚持标准化生产与执法监管两手抓,持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水平。加快推进标准化生产,结合增产模式攻关和标准园创建,统一种植标准、统一操作规程、统一技术规范,大面积推广区域化、规范化的控药、控肥、成熟高产标准化技术模式,规范农业生产过程,严格管制乱用、滥用农业投入品。推行生产全程控制和质量安全追溯,做到可控、可追溯、可量化。
(十九)推行病虫害绿色防控。依托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以蔬菜、水果、茶叶等质量隐患较大的鲜活农产品,以及水稻、玉米等绿色防控技术成熟的主要粮食作物为重点,建设100个全国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制定主栽作物绿色防控技术操作规程,加大培训推广力度,全面推广绿色防控技术,加快绿色防控技术应用,从源头上降低农药使用风险,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二十)强化农药监督管理。推进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强化经销者对购买者的使用指导。选择5个省创建高毒农药定点经营示范县,每个县确定20个示范门店,建立高毒农药从生产、销售到使用的全程追溯体系。组织开展农药市场抽查,充分利用农药成分监测技术、农药执法信息平台,推进企业登记产品与抽检结果信息挂钩,强化检打联动,依法查处生产经营假劣农药等违法行为。鼓励小宗特色作物用药登记,解决小宗特色作物“无药可用”、违规用药问题。开展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补贴试点,确定补贴农药品种,完善操作方式,探索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应用的模式和途径。建立农药使用安全风险监测和再评价体系,完善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强化农药残留监测。
七、切实抓好科学防灾减灾,全力实现抗灾夺丰收
(二十一)强化灾害监测预警。牢固树立抗灾夺丰收思想,健全防灾减灾部门联动机制,完善重大灾害应急预案,加强灾害预测预判,重点防范春季冬麦区干旱和“倒春寒”、东北低温春涝、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等灾害,提早发布预警信息,强化灾情调度,确保各项防灾减灾措施落实到位。加强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继续开展农情田间定点监测试点,组织400个国家级监测站开展墒情监测,规范灾害信息采集、报送标准和程序,实现灾情数据实时发布,提高风险预警和防范能力。
(二十二)落实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突出关键环节、主要作物、重点区域,落实好小麦“一喷三防”、水稻集中育秧、大棚育秧、玉米“坐水种”、地膜覆盖等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进一步完善政策落实机制,重点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积极探索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主体参与防灾减灾的有效途径,完善选择标准,扩大补助内容,改进补助方式,加强监督指导,确保关键技术落到田间地头。
(二十三)加强技术指导服务。继续巩固和加强专家队伍建设,组织专家指导组在关键农时和灾害多发期,根据不同区域受灾程度和不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分区域、分灾种、分作物的科技抗灾技术方案,深入主产区和重灾区开展分类指导,全力推进农业科技抗灾。
八、强化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全力实现“虫口夺粮”
(二十四)加强病虫监测预警。推进重大病虫害监测和发布的信息化平台建设,重点加强田间监测网点建设,按照丘陵山区3-5万亩、平原区5-10万亩建设1个的标准,增加田间监测网点,配备必要的设施,逐步消除监测“盲点”。组织全国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网络体系33个省级植保机构和1000个区域站及时开展
重大病虫害发生情况监测,发布病虫发生防控预警信息,争取早发现、早预警、早防治。
(二十五)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继续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建设10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100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区、1000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组织,不断增点扩面,力争统防统治覆盖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推进服务组织规范发展,制定标准、加强培训、强化服务,力争新增规范化防治服务组织1000个以上。开展“百强组织联百企”活动,推荐百强服务组织与100个农资生产经营企业对接,推进高效药械、低毒低残留农药的推广应用。率先在100个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县开展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试点,实施综合治理,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十六)强化防控关键措施落实。在重大病虫草鼠害防治关键时期,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制定重大病虫害防控对策措施,大力推行区域间联防联控、区域内统防统治。继续实行重大病虫防控联系督导机制,强化防治关键时期工作督导和技术巡回指导,促进重大病虫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确保重大病虫不大面积暴发成灾。
(二十七)加大植物疫情处置力度。完善疫情分类处置机制,制定植物疫情处置规范,坚决封锁铲除新发或零星疫情,严格阻截控制局部发生疫情,系统综合治理大面积发生疫情。尤其是要组织植物重大疫情防控联合攻关,摸清发生危害机理,研制有效药剂,制定综合防治措施,确保重大植物疫情不恶性传播蔓延。
九、突出法规建设和项目监管,提升种植业发展能力
(二十八)加强法规制定。积极与国务院法制办沟通,推动《农药管理条例》的修订出台和《农药经营管理办法》、《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农药登记管理办法》、《农药标签和说明书管理办法》等配套规章草案起草编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药管理条例》宣传培训。抓紧制定《肥料管理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等法规,确保种植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安全。
(二十九)强化政策落实和项目监管。整合现有转移支付项目,明确项目目标定位、操作运行方式、监督管理办法,将项目申报、操作实施、监督检查、考核评估等内容明确化、指标化,突出重点,注重效率,促进资金向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主产区倾斜,优先支持先进生产要素发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三十)强化绩效管理和新闻宣传。做好对省级农业部门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延伸评估考核。研究建立种植业财政项目绩效评价制度,抓好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价试点工作,提高项目监管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粮食生产,支持种植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第二篇:2012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2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的通知
农办农〔2012〕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农业(农牧、农村经济)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业局,黑龙江省农垦总局: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全国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我部种植业管理司对重点工作进行了细化,制定了《2012年种植业工作要点》。现印发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切实抓好各项措施落实,全力夺取粮食好收成,努力促进种植业全面协调发展。
二○一二年二月十四日
2012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促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种植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目标上突出“稳”字,在工作上强调“进”字,坚定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立足抗灾夺丰收,强化政策扶持,依靠科技进步,全力夺取粮食好收成,努力促进种植业全面协调发展。
2012年种植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按照“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要求,全力以赴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全力促进棉油糖菜等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发展;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提升种植业生产的科技水平;着力推进种植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统防统治行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病虫专业化防治效果。
一、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全力夺取粮食好收成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部党组的要求,具体组织实施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协调指导,整合资源力量,推动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和关键措施落实。要求各地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动真格,推动各方力量向重农抓粮集中、各种资源向粮食生产汇聚、各类项目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产粮大县(市)成立由县(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工作小组,加强协调,加大力度,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二)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国务院涉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抓好增产行动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实。督促各地强化责任落实,把粮食面积和增产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市,落实到季节、落实到品种。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东北地区重点抓好抗旱播种,确保种在适播期;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着力加强旱地麦和稻茬麦低产区的指导服务,挖掘单产潜力;西北地区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全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西南地区强化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
(三)强化措施到位。在春耕、“三夏”和“三秋”的关键农时季节,召开工作部署会和现场会,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分类指导,组织专家制定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加强督导检查,组织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成员单位和种植业系统,深入粮食主产区和重灾区开展工作督导。要求各地建立相应的督查制度,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四)强化考核奖励。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评价— 3 —体系建设》要求,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考核评价,推动粮食生产省长负责制落实。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继续对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相应考核奖励办法,加大表彰奖励力度,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
二、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五)继续扩大高产创建辐射带动作用。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发挥好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技术方案,组织专家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高产创建集成技术模式,指导各地抓好关键技术落实。加快集成技术推广,率先落实抗灾减灾技术,率先推广适播对路品种,率先推进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开展观摩示范,组织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深入万亩示范片及整建制试点县(市)和乡(镇)现场观摩,扩大示范效果。要求各地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加大高产创建资金投入力度,努力扩大高产创建示范片规模。
(六)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整乡整县整建制试点。继续抓好50个县(市)、500个乡镇粮食作物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选择5个优势产粮地市,开展整地市粮食作物高产创建试点,着力打造一批“吨粮地市”、“吨粮县市”和“吨半粮乡镇”。在棉花主产区和糖料主产区,选择80个基础好、潜力大、工作实的乡(团场)开展棉花、糖料作物高产创建整乡推进试点。
(七)大力推动创建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产创建,促进高产创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选择100个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高产创建示范片开展专业化服务。大力推进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指导各地抓住国家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契机,科学规划引导,整合项目资金,主动跟进对接,力争做到高标准农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就跟到哪里。
三、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努力实现抗灾夺丰收
(八)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加强农情调度,充分发挥农业部重点市县农情咨询组和农情基点县作用,及时调度反映各地灾情信息和生产动态。根据气候发展趋势和种植业生产实际,组织制定《2012年农业气象灾害预判及应对工作意见》,分重点区域、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提出防灾减灾措施。春季重点抓好冬麦区干旱和“倒春寒”、东北地区干旱和低温阴雨、华南地区早春低温等灾害防御。夏季重点抓好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夏伏旱、高温热害、洪涝等灾害防御工作。秋季重点抓好东北地区早霜、西北地区秋汛等灾害防御工作。
(九)落实防灾增产关键技术。在东北地区实施水稻大棚育秧补助,新建一批高标准的育秧大棚,积极推进水稻机插秧,提高生产科技水平。在南方早稻主产区实施水稻集中育秧补助,推进“单改双”,遏制直播稻。在西北地区大力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传统旱区加快发展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在小麦主产区实施“一喷三防”补助,进一步提高技术到位率。
(十)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根据突发性重大天气变化和粮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完善技术方案。结合“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组织农业部生产专家指导组、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因地、因时、因苗、因墒落实防灾增产技术措施。完善专家联系指导制度,把受国家表彰的200个产粮大县、300个种粮大户作为专家重点联系点,直接联系,强化指导。
(十一)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深化与气象部门合作,层层建立合作机制,加快400个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点选点布局和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农情信息系统建设,启动实施县级农情调度网络系统建设试点和农情信息田间定点监测试点。修订《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应急响应标准和程序。及时协调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农民搞好灾后生产恢复。
四、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十二)强化标准园创建指导服务。进一步扩大标准园创建规模,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强化责任落实,把开展标准园创建作为提升园艺产业素质的重要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责任人,有力有序推进。强化技术指导,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制定标准化技术方案,加强技术培训,开展指导服务,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强化示范引导,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农技人员,开展现场观摩,扩大示范效应。
(十三)拓展标准园创建内容。推进由“园”到“区”拓展,在园艺产品优势产区创建种植规模5000亩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0个。蔬菜重点支持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六个优势区域,水果重点支持黄土高原、渤海湾苹果优势区域及赣南—湘南—桂北、长江上中游等5个柑橘优势区域,茶叶重点支持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区等 4个优势区域。推进由“产”到“销”拓展,积极培育标准园品牌,推动标准园产品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筹备好2012年农交会园艺标准园创建展示区,大力宣传标准园创建成效,集中开展标准园产销对接活动。
(十四)提升标准园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立标准园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在园艺作物标准园对投入品、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五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产品农药残留监测,继续实施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推广项目,在10个省(市)11个市(县)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
(十五)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工作。切实抓好高毒农药管理,落实高毒农药禁限用的各项规定,开展高毒农药生产企业专项检查。在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县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建立高毒农药专柜销售、购销台帐、实名购买、流向记录制度。组织开展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强农药执法督导。加强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制修订工作,完善农药标准体系。
五、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全力保障蔬菜稳定供应
(十六)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信息监测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各种要素向蔬菜生产优势区域集聚,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加快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提高生产保障能力。发布实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引导,推进设施蔬菜规范发展。加强蔬菜行业联合,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菜园子建设。
(十七)稳定蔬菜生产供应。稳定蔬菜面积,确保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8亿亩左右,重点稳定大中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着力建设六大优势区域蔬菜基地,加快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提高优质种苗供应能力,保障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南菜北运、西菜东调蔬菜,确保上市档期、品种结构、不同区域均衡供应。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建立全程质量管理制度,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十八)加强蔬菜生产信息监测。扩大蔬菜生产信息监测范围。在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对20类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档期及产地批发价等生产信息进行监测,及时通过报纸和网络发布,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完善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确定蔬菜监测采集点和信息员,完善报表格式、采集标准、数据审核办法和考核评分标准等,加快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培训,对31个省级单位及580个重点县的信息员进行轮训,提高信息工作水平。
六、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十九)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在粮棉油主产区实行周期性取土测土,合理安排肥效田间试验,完善大宗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提高配方的针对性。在园艺作物和特色作物上开展土壤测试、肥效试验和叶面营养诊断,逐步建立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拓展测土配方施肥范围和规模。实施“百千万”整建制推进试点,在粮食主产区选择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整县整乡整村推进,示范带动更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园艺作物标准园率先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
(二十)大力推进配方肥施用到田。制定印发《关于推进配方肥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采取多种形式的农企对接,生产供应配方肥。引导配方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肥料经销商对接,订单生产直供配方肥。扶持建立一批乡村配方肥现场混配供肥服务网点,满足农民对配方肥的小批量、个性化需求。开发建立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以“触摸屏”的形式组装到乡村配方肥经销服务网点,方便农民按方选肥购肥。培育建立一批为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促进配方肥施用到田。
(二十一)大力改进施肥方式。利用各种媒体、举办各类培训班,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施肥观念,自觉应用配方肥、科学施用化肥。结合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大力推广施用长效肥料、微喷灌等水肥耦合技术,切实改变农民撒施、表施、浅施、大水漫灌和“一炮轰”等施肥方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大力推广化肥适时机械深施肥技术。在东北、黄淮海玉米主产区大力推广应用小型机械追施肥技术,解决玉米“喇叭口”期追肥问题。在东北、黄淮海地区,结合深松整地,搞好底肥机施、深施。
(二十二)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制定下发《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深入开展农田节水示范活动,建立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编制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主推技术指导意见,推进轻简机械覆膜、长效肥料、抗旱抗逆制剂、残膜回收等技术应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积极做好实施方案审查、技术模式筛选、技术标准制定和项目评价等工作。
(二十三)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切实抓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的实施,采取技术物质补贴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还田秸秆,种植绿肥,推广应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提升耕地质量。组织开展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试点,做好高标准农田规范标准有关工作,丰富和完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模式。
七、加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力减轻病虫危害损失
(二十四)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治。完善国家重大病虫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指导省级构建数字化监测网络系统,加大病虫预报信息发布力度,实行重大病虫害值班周报制度,全力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蝗虫、草地螟、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监测预警。指导各地分区域、分作物、分病虫制定防控方案,提早做好蝗虫等突发病虫防治物资准备,及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治,加强督导检查。发挥农业部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专家指导组作用,建立植保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决策和会商机制,在病虫害发生防治关键季节组织专家开展巡回指导。
(二十五)加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率先在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和重大病虫发生源头区的800个县全面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升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和防治效果。继续实施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重点扶持500个规范化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评选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树立典型服务样板、培育骨干防治队伍、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防治组织品牌。开展统防统治现场观摩活动,加强典型案例的总结和宣传。
(二十六)大力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在园艺作物优势区域建立100个核心面积1000亩的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带动100万亩,集成推广一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和安全有效的防控产品。强化安全用药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指导,组织编印《农药安全使用挂图》和《农药安全科学使用培训指南》,提升安全用药水平。
(二十七)强化重大疫情监管阻截。组织开展跨地市、跨县区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对种子苗木生产和销售重点区域进行检查,查处和曝光一批检疫违规案例。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和重大疫情风险分析制度,推进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沿边四大阻截带建设,在新疆、甘肃、江西、重庆、广东等省开展重点疫情防控补贴试点。强化产地检疫监管措施,探索建立种苗繁育企业和生产基地备案制度和植物疫情传播可追溯体系。组织好植物检疫宣传周活动,开展植物检疫联合执法,动员各方面力量做好植物疫情监管工作。
八、着眼长远发展,切实加强种植业基础建设
(二十八)强化法规制修订和规划编制。开展《农药管理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制修订工作,参与《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起草修订。落实《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完善植保工程“十二五”规划,加快高标准农田、园艺作物、粳稻、油料等重大发展规划修编和报批工作,打牢种植业发展基础。
(二十九)强化政策落实和项目监管。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对水稻大棚(集中)育秧、小麦“一喷三防”、地膜覆盖等防灾增产技术推广予以补助。加大高产创建、标准园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监管力度,密切跟踪项目落实情况,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政策落实不缩水。扎实做好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棉花基地项目的储备、投资、检查、验收等管理工作,配合做好“千亿斤规划”田间工程和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建设。
(三十)强化绩效管理和新闻宣传。按照部里绩效管理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对省级农业部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延伸评估考核。做好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估试点,对耕地地力调查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研究建立基本建设项目后评价和财政专项项目绩效考评制度,提高项目监管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粮食生产,支持种植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十一)强化机关作风建设。按照“巩固、加强、优化、改革”八字方针要求,通过开展“学习之年”、“创新之年”、“合作之年”,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开阔的思路,强化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调动各方面力量,争取各方面支持,力求在法规、政策、规划和项目等支撑条件上取得新突破,夯实种植业发展基础。
第三篇:2013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2013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全文
2013-02-27 | 作者: | 来源: 中国新闻网 | 【大 中 小】【打印】【关闭】
中新网2月27日电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近日明确了2013年种植业工作的目标任务,其中之一就是要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
以下是《2013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全文:
2013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促进种植业稳定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意义重大。2013年种植业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认真落实中央1号文件、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牢牢把握加快现代种植业发展的重大任务和“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坚定信心夺丰收,攻坚克难促增产,创新工作思路,转变发展方式,突破关键点,找准着力点,加大力度,强化措施,全力促进粮食丰产丰收和种植业全面发展,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13年种植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按照“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两个持续提高”的要求,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力争棉油糖菜等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发展;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力争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取得突破、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取得进展、土肥水资源利用率有新提高、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有新发展,强化种植业发展的技术支撑,夯实种植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开创现代种植业发展新局面。
一、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扎实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全力促进粮食稳定增产
(一)继续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继续组织实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制定实施方案,整合资源力量,加强督导检查,强化考核奖励,推动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和关键措施落实。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主攻单产,粮食生产力争实现“两增一稳”,即夏粮增产、早稻增产、秋粮稳定。加强信息引导,合理安排种植结构,因地制宜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面积,力争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69亿亩以上。加快新技术推广,科学布局品种,集成配套技术,大力推广防灾减灾稳产高产关键技术,提高粮食生产科技水平。
(二)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按照扩大面积、总结提高、系统集成、主攻“短板”的思路,突出抓好12500个粮棉油糖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的建设,探索推进示范片和整建制推进试点县乡镇轮换,进一步扩大高产创建辐射范围。继续开展5个整(市)、50个整县(市)、500个整乡(镇)整建制推进试点,开展高产创建整建制绩效评价。选择100个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产创建示范片,开展“百企千社联千片”对接试点。加强宣传引导,与中央主要新闻媒体合作,对各地涌现的高产粮王进行深度系列报道。
(三)大力实施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在总结高产创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组织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集成推广成熟技术模式,将星罗棋布的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的成熟技术,组装成区域性、标准化的增产技术模式,率先在东北玉米水稻产区、黄淮海小麦玉米产区、长江中下游水稻油菜产区、西南西北马铃薯玉米产区开展试点。针对技术瓶颈和薄弱环节,实施黄淮海砂姜黑土改造等9大科技攻关,集中力量,分区推进、分片落实。加强协调指导,强化责任落实,合力推进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建立督查制度,每个增产模式攻关任务做到每季一调度,半年一碰头,全年一总结。加强宣传引导,及时宣传各地增产模式攻关的成效和好
做法,营造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粮食增产的良好氛围。
(四)突出抓好关键环节指导服务。在春耕、“三夏”、“三秋”的关键农时季节,组织专家和农技人员制定分区域、分作物技术指导意见。组织督导组分赴主产区,督促检查小麦“一喷三防”、水稻集中育秧等重大技术措施落实情况,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突出抓好重点地区,分区域推动面积和各项政策措施落实。东北地区重点抓好适时春播,确保面积稳定;黄淮海地区重点抓好冬小麦、夏玉米生产,力争“两熟”创高产;南方地区重点抓好水稻“单改双”和间套种,挖掘单产潜力;西北地区重点抓好“压夏扩秋”,力争产量稳中有增。
二、深入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全力促进棉油糖等经济作物稳定发展
(五)促进棉油糖稳定发展。稳定棉花、油料、糖料种植面积,强化政策宣传引导,力争棉花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重点稳住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棉区,适度发展西北内陆棉区。力争油料作物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重点扩大长江流域冬油菜和黄淮海及东北农牧交错区花生种植面积。力争糖料面积稳定在2900万亩以上,重点稳住南方甘蔗产区。大力推广高产稳产关键技术,棉花重点推广以轻简育苗移栽为主的棉花节本增效技术,油料重点推广机械种植收获技术,糖料重点推广健康种苗等高产技术,提高生产的科技水平。
(六)深入推进标准园创建。进一步推进标准园创建由“园”到“区”、由“产”到“销”拓展。建设标准化生产示范区,重点在6个蔬菜优势区域、5个柑橘优势区域、4个茶叶优势区域抓好50个有规模、高水平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加强标准园创建指导服务,在第一批标准园创建单位中,选择辐射面广、带动力强、成长性好的龙头企业承担由园到区创建活动。组织由栽培、植保、土肥、商品化处理等专家组成的技术团队,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重点是由“园”到“区”拓展培训。整合项目资金,完善设施设备,开展农资统购统供、种苗统育统供、病虫害统防统治、产品统一处理加工、销售统一品牌等“五统一”服务,切实提高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
(七)开展园艺作物“三品”提升行动。针对园艺作物生产发展中的问题,组织开展“三品”提升行动,重点是推进品种改良、品质改进、品牌创建。组织专家对水果、茶叶等园艺作物的品种资源进行摸底调查,结合实施种子工程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良一批老化品种,建设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大力推广优良品种、生态栽培和商品化处理技术,建立全程质量监管制度,建设一批特色突出、质量优良的生产基地。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优势产区打造一批精品果园、茶园,筛选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知名品牌。充分利用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中国特色优质农产品展销会等产销对接会,搭建展示推介平台,加大宣传力度,提升园艺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统筹南北蔬菜生产发展,全力促进蔬菜稳定供给。
(八)促进蔬菜生产稳定发展。稳定蔬菜面积在3亿亩左右,重点发展南菜北运蔬菜生产和北方设施蔬菜。推动“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落实,稳定增加大中城市蔬菜种植面积,稳定提高自给能力和应急供应能力。加强六大优势蔬菜生产基地建设,重点改善田间工程、集约化育苗、田头预冷等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提高调出能力和均衡供应能力。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建立全程质量管理制度,稳定提高质量安全水平。
(九)加强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在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对20类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档期及产地批发价等生产信息进行监测,及时发布预警,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提高蔬菜生产信息监测水平,规范信息采集、审核、报送标准和程序,完善管理制度,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准确性和有效性。加大蔬菜生产信息发布预警力度,完善周报、旬报和月报制度,每周发布种植、销售进度及灾情、病虫情报等实时信息,每旬发布地头批发价信息,每月发布生产供应情况及趋势研判。
(十)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设施蔬菜开发试点。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重点选择冬春蔬菜自给率低、人口较多、远距离运输风险较大的大中城市,率先开展北方城市冬季蔬菜开发试点,建设一批标准化日光温室等设施蔬菜生产基地,探索建立适宜不同区域的设施结构、种植制度、栽培技术、生产经营等4种模式,提升北方大中城市冬春淡季蔬菜自给能力,确保市场均衡供应和价格稳定。
四、扎实推进科学防灾减灾,全力实现抗灾夺丰收
(十一)制定完善防灾减灾预案。针对今年气候趋势特点和种植业生产实际,分季节组织制定《农业气象灾害预判及应对工作意见》,分重点区域、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提出防灾减灾措施,重点抓好北方春季干旱、夏伏旱、秋季早霜,南方春季低温阴雨、夏季洪涝、秋季寒露风等灾害的防御工作,特别是春季重点抓好冬麦区干旱和“倒春寒”,东北西部春旱和东部渍涝,南方部分地区春旱等灾害防御。加强与气象、水利等部门的沟通会商,加强灾情预测预判,及早发布预警信息,切实做到防在灾害前面。
(十二)落实防灾增产关键技术。重点落实好小麦“一喷三防”,水稻集中育秧、大棚育秧,玉米“坐水种”、地膜覆盖等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因地制宜完善操作方式方法,充分发挥专业化服务组织作用,加强技术指导服务,提高关键技术到位率,做到有效防灾。在关键农时和灾害多发期,组织农业部生产专家指导组、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因时、因地、因灾、因苗落实防灾增产技术措施,做到科学减灾。
(十三)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加强农情信息系统建设,继续实施农情信息田间定点监测试点,完善土壤墒情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国家、省、县三级土壤墒情监测网络,组织400个国家级监测站开展墒情监测,及时发布墒情和灾情监测信息,提高监测预警能力。修订《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应急响应标准和程序。及时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加大恢复生产支持力度。
五、加快推进现代植保建设,全力实现“虫口夺粮”
(十四)大力推进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继续在粮食主产区、重大病虫源头区以及经济作物优势区组织实施专业化统防统治。扶持发展规范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重点扶持100个统防统治骨干组织,开展“百强服务组织”系列宣传活动。强化技术指导服务,举办统防统治管理人员培训班,提升统防统治组织的技术指导和信息服务水平。选择河南、湖南、黑龙江等粮食生产大省,开展统防统治农机农艺结合试点。举办新型植保机械展示活动,组织观摩高效植保机械防控作业现场,促进现代植保机械推广应用。
(十五)大力推进病虫害绿色防控。以蔬菜、果树等园艺作物为重点,兼顾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和其他经济作物,建立100个部级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区,培训绿色
防控高级培训师200名,在重点区域举办专题技术培训和农民田间学校,培养绿色防控技术带头人1000名。以生态区域为单元,以作物为主线,集成一批防治效果好、操作简便的全程绿色防控模式,在东北水稻区和西南园艺作物区分别举办一次绿色防控现场观摩活动,带动绿色防控技术推广应用。组建全国绿色植保技术推广协作网,探索建立技术与物资结合、市场与品牌对接、企业与基地相结合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推广新模式。
(十六)大力推进植保信息化建设。推进农作物病虫害区域站信息服务创新,开展100个部级标准化区域站创建活动,重点对承担国家农作物病虫害监测任务的区域站在监测预警、防治指导、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考核评估,推进区域站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和科学化管理。完善病虫害监控数字化平台建设,加强县级病虫监测和防控信息数据库建设,严格信息填报和灾情报告制度,稳步提高病虫实时预警和防控决策指挥能力。开展病虫鼠监测防控物联网应用试点,做好东亚飞蝗、马铃薯晚疫病和鼠害的自动监测试点工作。
(十七)强化重大植物疫情监管阻截。加大重大植物疫情监控力度,突出抓好沿边沿海四大疫情阻截带建设,在重大植物疫情发生传播关键区域提升100个站点的监控能力,组织红火蚁等重大疫情防控现场观摩活动,强化疫情监测、风险分析和联防联控。加强产地检疫监管,突出抓好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尤其是海南南繁基地,以及重点疫情发生区农产品调出的产地检疫及其监督管理,加快构建植物检疫网络化追溯体系。针对重点区域、重大疫情、重点环节,组织跨区域、跨部门联合执法检查活动,查处、曝光和处罚一批检疫违规案件。推行检疫员统一考试制度,提高检疫队伍准入门槛和执法水平。6月组织开展植物检疫宣传周活动。
(十八)强化防控关键措施落实。加强防控组织领导,继续实行重大病虫防控联系督导机制。在重大病虫防治关键时期,组织100名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开展指导。分作物制定重大病虫害防控措施,强化区域间联防联控,重点防控小麦赤霉病、条锈病、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玉米螟、粘虫等病虫害,强化蝗虫和草地螟等突发性病虫应急防治。在关键时期举办重大病虫防控演练和现场观摩,促进重大病虫防控措施落实到位。
六、深入推进科学施肥,全力提高土肥水利用效率
(十九)深化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继续组织开展“百千万”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行动,在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实现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园艺作物标准园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全覆盖”。组织开展高产、高效、控量施肥技术模式试验示范,加快构建土壤养分丰缺指标体系,探索土壤养分平衡与控量施肥模式和机制,为增产模式攻关提供支撑。
(二十)扩大配方肥推广应用。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配方肥推广应用的意见》,引导配方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肥料经销商对接,订单生产直供配方肥。着力构建农企合作推广配方肥跟踪系统,建立退出机制,将全国配方肥推广试点企业增加到200家。鼓励和引导大中型肥料企业采取农企合作方式,为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的县、乡、村生产供应配方肥。将智能化现场混配设备纳入全国农机具购置补贴目录范围,扶持建立一批乡村智能化配肥供肥服务网点。推广应用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系统,以“触摸屏”的形式组装到乡村配方肥经销服务网点,方便农民按方选肥、购肥、施肥。进一步加强肥料登记管理,推动肥料立法工作。
(二十一)大力改进施肥方式。加大宣传、培训和指导服务力度,引导农民树立科学施肥观念。示范推广化肥深施、种肥同播、分层施肥等机械施肥技术以及滴灌施肥、喷灌施肥等水肥一体化技术,改变撒施、浅施、表施等粗放施肥方式。在东北、黄淮海地区大力推广应用小型机械追施肥技术,解决玉米“喇叭口”期追肥难问题。创新农化服务方式,引导肥料企业、基层经销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组建农化服务组织,为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的专业化服务。组织实施高效缓释肥料使用补助试点项目,在粮食生产、生态涵养重点地区示范推广高效缓释肥料,提高肥料利用率。
(二十二)切实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印发《农业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意见》,指导各地开展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工作。扎实开展土壤有机质提升行动,引导农民还田秸秆,种植绿肥,应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综合配套技术,提升耕地质量。加强耕地质量区域监测站和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构建部、省、县耕地质量动态监测网络体系。全面推进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工作,启动被占耕地质量评定工作试点,开展省级耕地地力评价工作。开展耕地质量管理条例立法调研,推动各地制定出台耕地质量管理法规,做好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和标准制定工作。
(二十三)深入推进节水农业发展。印发《水肥一体化技术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加快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应用。深入开展节水农业技术示范活动,在23个省份各新建1个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针对不同地区,突出优势作物,研发集成一批简便适用的节水农业技术模式,大力推广应用地膜覆盖、膜下滴灌、水肥一体化、测墒灌溉、控制灌溉等主推技术。组织400个国家级监测站开展墒情监测工作,定期发布墒情信息。开展多层次节水农业技术培训,加强节水农业成果宣传。协同财政部、水利部继续开展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
七、加强农药监管,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十四)加强《农药管理条例》宣传贯彻。加大《农药管理条例》宣传力度,加强农药生产者、经营者和管理者培训。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农药管理条例》宣传月活动,组织开展《农药管理条例》知识竞赛,解读农药条例的有关规定,宣传农药科普知识,提高全社会对农药管理工作的关注和参与度。5月召开全国农药管理工作会议,对贯彻农药管理条例、加强农药管理工作做出部署。
(二十五)加强农药市场监管。继续开展“农药市场监管与法制建设年”活动,在农药生产和销售旺季,组织各地对农药市场和生产企业进行质量抽查,发现生产经营假劣产品的,坚决依法严肃查处。加强农药经营管理,核查农药经营资质,规范农药经营行为,积极探索高毒农药条码管理。7月份组织开展农药经营专项调查,对农药经营许可制度进行专题研究。(二十六)加强农药残留监控。进一步加强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建设,重点审评1500多项拟转化CAC标准草案和禁止或限制使用农药在相关农产品中的残留标准,制定一批农药合理使用规程。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农药残留监测,推动落实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政策,在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9月份召开低毒低残留农药补贴座谈会。
(二十七)加强农药登记管理。推进蔬菜、茶叶、食用菌用药登记,确保小宗作物病虫害防治有药可用、科学使用。加强已登记农药风险评价,有针对性采取防范措施,指导生产使用。落实《农药使用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做好农药药害事故鉴定,维护农业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10月份召开农药登记管理政策座谈会。
八、加强法规和项目建设,全力优化种植业发展环境
(二十八)加快法规制定和规划编制。加快《农药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药登记资料规定》、《农药登记管理办法》等《农药管理条例》配套规章的起草,推进出台《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管理办法》,推进《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和肥料立法工作。组织编制《现代植保发展规划(2013-2020)年》,制定完善《大豆生产发展规划》、《杂粮生产发展规划》以及全国棉花基地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出台相关扶持政策。
(二十九)强化政策落实和项目监管。落实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补助政策,建立“一周两报”政策落实调度制度,加强督导检查。加大对高产创建、标准园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病虫害防治和旱作节水农业等项目的监管力度,进一步完善良种补贴项目操作管理实施办法,鼓励和引导良种补贴与良种推广挂钩。扎实做好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部门项目、棉花基地等项目的落实和管理工作,积极协调配合落实“千亿斤规划”田间工程和旱作基地等基建项目,提升种植业基础能力。配合有关部门,落实好主要品种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政策,稳定市场价格,维护农民利益。
(三十)强化绩效管理和新闻宣传。配合做好对省级农业部门强农惠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延伸评估考核。做好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估,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估试点。研究建立基本建设项目后评价和财政专项项目绩效考评制度,提高项目监管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粮食生产,支持种植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
(三十一)加强发展能力建设。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作风、更加开拓的精神,切实增强“五种能力”,即加强学习,不断增强谋大局抓大事的能力;推进创新,不断增强破难题促发展的能力;求真务实,不断增强办实事出实绩的能力;团结协作,不断增强聚合力促和谐的能力;甘于奉献,不断增强立信于人立功于民的能力,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素质,推动种植业持续稳定发展。(中新网财经频道)
第四篇:2018年贵港种植业工作要点
2018年贵港市种植业工作要点
为贯彻落实好中央1号文件、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和贵港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与部署要求,根据《2018年广西种植业工作要点》等相关文件,特制定2018年贵港市种植业工作要点。
一、总体思路
全面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和全区农村工作会议和贵港市农村工作会议决策部署,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来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加大富硒产业发展、农业示范区创建、产业富民、招商引资等工作力度,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0
经营体系,做好“特色”文章,促进农业提质增效,推动我市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
二、目标任务
2018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1%,力争达到4.2%;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3.0%,力争达3.5%。
三、重点工作
(一)紧抓粮食生产不放松。始终把粮食生产作为首要任务来抓,认真贯彻落实好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守住粮食安全底线。
1.落实粮食生产责任制。按照国务院粮食安全行政首长责任制考核要求,落实好粮食安全主体责任落实,推动层层签订粮食安全责任书,开展指导、督查及绩效考评工作。发挥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惠农政策导向作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口粮播种面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进一步调优粮食品种结构,因地制宜推广稻经轮作、稻田综合种养等绿色高质高效生产模式,保障粮食总产量135万吨的目标任务。
2.抓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按照《国务院关于建立粮食生 1
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的指导意见》(国发〔2017〕24 号)精神和《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糖蔗生产保护区划定工作方案的通知》(桂政办发〔2017〕164号)部署要求,3月底前市政府出台实施方案,4月底前各县市区政府出台实施方案,6月份完成项目招投标工作,确保年底全区完成功能区地块底图制作、实地勘察、公告公示及核对确认工作。
3.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实施藏粮于地战略,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守住耕地红线。切实抓好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等项目的实施,注重培肥地力、改良土壤、控污修复,建设耕地质量提升示范基地,大力推广秸秆还田,开展轮作试点,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4.加大提质增效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良种良法,进一步提高水稻集中育秧与机插秧、水稻合理密植和防早衰、玉米一增三改、耕地保护与质量提升等提质增效 2
实用技术应用水平。持续推进农机农艺融合,联合农机部门开展水稻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与示范,进一步提高全区机械化耕种收比率。
5.加强农业重大病虫害防控。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报,密切关注病虫害发生动态,及时准确发布病虫情报,科学指导病虫害防控。突出重大病虫防控,重点防控水稻两迁害虫、稻瘟病、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马铃薯晚疫病以及柑桔黄龙病等病虫害,对迁飞性、流行性病虫重发区,推行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坚决遏制病虫暴发流行。
6.推进农业科学防灾减灾。做好农业自然灾害应急办公室日常工作,按照《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应急预案》,与气象部门协作适时发布异常天气的预警预报,制定应急措施推进主动避灾。根据灾害发生情况和作物生育进程,制定印发防灾减灾技术指导意见,落实关键技术,推进科学抗灾。
(二)抓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认真落实自治区现代特色 3
农业示范区增点扩面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的部署要求,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集约化,加快产业规模集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业品牌建设。
7.增加示范区的数量。今年全市要建成自治区级(核心)示范区3个、县级示范区10个、乡级示范园72个、村级示范点376个。到2020年实现县县有示范区、乡乡有示范园、村村有示范点的建设目标,争创1—2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
8.扩大示范区对产业的覆盖面。尤其是对粮食、水果、蔬菜、茶叶、桑蚕、甘蔗、木薯、畜牧、水产养殖、经济林木等10大特色种养产业和富硒农业、休闲农业、有机循环农业的覆盖,实现类型多元化、多样化、特色化。
9.加大资金投入。以产业培育为基础,进一步整合项目资源和资金支持力度,突出“五化”建设内容,加大专项资金投入力度,提高示范区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补齐农产品加工短板,打造农业全产业链,提升农产品品种品质,深度挖掘示范区效益潜力。
10.推动示范区提档升级。重点是推动产业升级、技术升级、改革升级,优化示范区主导产业结构,建立农科教、产学研联合协作机制,加快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变革,提升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在促进农村就业、农民增收、脱贫攻坚等方面的辐射带动能力。
(三)加快推进富硒农业产业开发。围绕“中国硒港”品牌建设,结合我市特点和天然富硒资源优势条件,加大富硒开发力度,加快培育壮大富硒健康朝阳新兴产业,促进我市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农民增收。
11.继续开展硒资源普查。重点调查28个保护区内的土壤质量、农作物硒含量水平、动植物资源,发现和挖掘天然富硒农产品。加强富硒资源保护,加快制定富硒土地开发规划管理制度和富硒农产品标准化基地建设规范,狠抓产品质量,为广大用户提供货真价实的高端产品,建立完整的质量跟踪审查体系。
12.抓好基地创建。严格遵守《广西富硒农产品认定管理办法》和富硒农产品认定评审制度,大力创建一批富硒农产品(核 5
心)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建成优质富硒粮油基地10万亩以上,优质水果、茶叶、蔬菜基地10万亩以上,富硒休闲农业观光点10个以上,培育富硒龙头加工企业20家以上,年产值达100亿元以上。
13.抓好富硒品牌培育。实施富硒产业地域品牌、企业品牌、商品品牌“三位一体”发展战略,以富硒资源为主线,有机组合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特色农业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紧盯北上广深等发达地区,利用各大新闻媒体采取举办展销会、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宣传推介我市富硒农产品,扩大“中国硒港”区域品牌影响力。
14.提升加工水平。全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坚持引进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走富硒农产品精深加工之路。以“贵港大米”作为突破点,整合中小型富硒稻米加工企业,逐步培育本地龙头企业。瞄准高端市场,深度开发礼品米、营养米粉、特色茶糕点、医药化妆用品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优 6
质优价,使富硒产业真正成为富民产业。
(四)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加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在粮食生产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大力发展特色产业。
15.大力发展沃柑产业。沃柑产业发展是市委市政府今年重抓的工作之一,计划用三年时间,面积发展到10万亩,辐射带动群众自发种植10万亩。要按照市政府召开的“贵港市沃柑产业三年行动计划启动现场会”部署,加大宣传发动和技术培训力度,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培育专业种植大户,推行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和产业化经营模式,力争年内完成3万亩的种植任务。
16.做强贵港百香果品牌。按照《贵港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贵港市百香果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17-2019)的通知》(贵政办通【2017】38号)的要求,除抓好已种百香果的管理外,还要加大宣传发动力度,进一步扩大面积,建立标准化的示范基地,加强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使农户种植上有全程技术 7
跟踪服务,加快百香果“三品一标”认证,树立贵港百香果品牌,把百香果培育成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好产业。
17.稳定发展发展果菜菌茶等优势农产品。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促进我市优质蔬菜、特色水果、桑蚕、茶叶、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产业提档升级,打造一批区域特色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优势特色产业,把我市打造成珠三角地区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和配送中心,促进我市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加快脱贫攻坚步伐。
18.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强化创新驱动,推进技术集成创新,实施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推进机制创新,加快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带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继续深化特色农产品“三品一标”品牌认证,鼓励种植业主积极创建“三品一标”基地,依靠科技建立品牌,产生效益。
19.抓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工业化理念发展农业,大力引进和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快打造亿元农产品 8
加工企业集群。利用“互联网+”“旅游+”“生态+”等模式,重点发展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等新产业新业态,建设一批A级景区、星级乡村旅游区和田园综合体,发展一批农业产业特色小镇,让农业农村有景观看头、有休闲玩头,让农民有更多赚头。
(五)以绿色发展为导向,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农业投入品管理,实施农药、化肥零增长行动,有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
20.持续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深入实施到2020 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把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作为技术展示的重要平台,重点抓好自治区化肥减量增效示范、自治区病虫害绿色防控集成示范区等项目实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绿色防控,加快技术集成创新,组织开展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技术进万家宣传培训活动,培训培养一批会用、善用化肥、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带头人、新型农民和青年农场主,力争技术到户率达到85%。
21.加强质量安全监管。严格投入品使用监管,落实新修订的《农药管理条例》,推进农药追溯体系建设。严格实施限制使用农药定点经营,推行专柜销售、实名购买、电子档案和追溯管理。指导农民科学用药,严格落实按标签标注用药和安全间隔期制度,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监管机制,健全投入品管理、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和质量追溯等5 项制度,率先在果茶产品开展试点。深入开展以农药残留监控为重点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治理行动,确保从田头到餐桌的质量安全。
22.实施绿色高质高效创建活动。争取农业部和自治区财政加大项目资金支持力度,实施水稻、蔬菜等绿色高质高效创建项目,指导项目实施县制定项目实施方案,开展项目实施指导、督查、验收以及考评工作。加快推进农机农艺融合,分区域、分作物集成组装一批以农业机械为载体的绿色生态环保、资源高效利用、生产效能提升的绿色高质高效标准化技术模式,引领绿色发 10
展。
23.因地制宜发展节水农业。加快节水农业技术推广,集成推广深松深耕、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保墒技术,加快推广喷灌、滴灌、水肥一体化等节水技术。推行高效节水灌溉,完善农田灌排基础设施,大力发展管道输水。鼓励发展大棚蔬菜、水稻工厂化育秧、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等设施农业。推进农艺节水、品种节水和设施节水相结合,集成推广高效节水技术模式。
24.大力发展绿肥种植。重点发展多功能油菜生产,助推美丽乡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引导各县市区将每亩1 元的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基础性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发展绿肥种植,扩大绿肥种植面积,有效提高耕地土壤有机质,改善土壤结构,提升土壤肥力,实现用地与养地有机结合,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改革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动力。要围绕创新乡村振兴体制机制,扎实推进农村重点领域改革,加快实现农业产业化。
25.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推进土地确权和产权交易平台项目建设,争取年内全市登记颁证率达到95%以上,基本完成农村土地确权工作。
26.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年内新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0家,新增市级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30家以上,新增家庭农场100家以上;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27.加强农业招商引资工作。围绕现代种养、农产品精深加工、休闲观光、农产品物流等重点领域,有针对性地进行招大商、引大资;对引进的项目要加快统筹推进,用工业化理念推进农业发展,着力建设西江流域现代农业强市。2018年,力争年内引进亿元项目1个以上,引进项目投资总额3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个以上。
28.加大农业产业扶贫力度。大力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扶志、扶智结合创新推进特色产业富民行动,建立扶贫主导产业 12
种苗繁育基地和脱贫示范基地,在贫困村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发展合作社与贫困户增收脱贫联动机制,强化产业培育和产业覆盖率工作,促进贫农增加收入,确保贫困户如期脱贫。推进村民合作社建设,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力争预脱贫村特色产业覆盖贫困户达60%以上。
此外,要统筹推进田园综合体、新型职业农业培育、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依法治农、农业区划等工作。
第五篇:2012年种植业工作要点(国家农业部)
2012年种植业工作要点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促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种植业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粮食生产表彰奖励大会、全国农业工作会议、全国种植业工作会议的部署和要求,牢牢把握“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在目标上突出“稳”字,在工作上强调“进”字,坚定促进粮食稳定发展的目标不动摇,立足抗灾夺丰收,强化政策扶持,依靠科技进步,全力夺取粮食好收成,努力促进种植业全面协调发展。
2012年种植业工作的目标任务是:按照“两个千方百计、两个努力确保”的要求,全力以赴使粮食产量稳定在10500亿斤以上,全力促进棉油糖菜等经济作物持续稳定发展;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大规模开展粮棉油糖高产创建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提升种植业生产的科技水平;着力推进种植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和病虫统防统治行动,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病虫专业化防治效果。
一、开展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全力夺取粮食好收成
(一)强化组织领导。按照国务院的部署和部党组的要求,具体组织实施全国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制定实施方案,加强协调指导,整合资源力量,推动重大政策、重点工作和关键措施落实。要求各地成立相应的组织领导机构,确保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资金投入上动真格,推动各方力量向重农抓粮集中、各种资源向粮食生产汇聚、各类项目向粮食主产区倾斜。产粮大县(市)成立由县(市)委主要负责同志任组长的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实施工作小组,加强协调,加大力度,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二)强化责任落实。推动国务院涉农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切实抓好增产行动各项工作和措施落实。督促各地强化责任落实,把粮食面积和增产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县市,落实到季节、落实到品种。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水稻、玉米等高产作物种植。东北地区重点抓好抗旱播种,确保种在适播期;黄淮海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着力加强旱地麦和稻茬麦低产区的指导服务,挖掘单产潜力;西北地区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全力推广玉米地膜覆盖技术;西南地区强化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抗灾能力。
(三)强化措施到位。在春耕、“三夏”和“三秋”的关键农时季节,召开工作部署会和现场会,推动各项措施的落实。加强分类指导,组织专家制定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的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加强督导检查,组织粮食稳定增产行动各成员单位和种植业系统,深入粮食主产区和重灾区开展工作督导。要求各地建立相应的督查制度,推动各项措施落实。
(四)强化考核奖励。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实施考核评价— 3 —体系建设》要求,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行考核评价,推动粮食生产省长负责制落实。进一步完善粮食生产考核奖励机制,建立科学的考核指标,继续对发展粮食生产贡献突出的产粮大县、农技推广人员等粮食生产先进工作者、种粮大户进行表彰奖励。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制定相应考核奖励办法,加大表彰奖励力度,调动各方面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
二、深入推进粮棉油糖高产创建,促进大面积均衡增产
(五)继续扩大高产创建辐射带动作用。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加大投入、扩大规模,发挥好高产创建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技术方案,组织专家制定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高产创建集成技术模式,指导各地抓好关键技术落实。加快集成技术推广,率先落实抗灾减灾技术,率先推广适播对路品种,率先推进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开展观摩示范,组织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深入万亩示范片及整建制试点县(市)和乡(镇)现场观摩,扩大示范效果。要求各地积极争取扶持政策,加大高产创建资金投入力度,努力扩大高产创建示范片规模。
(六)深入推进高产创建整乡整县整建制试点。继续抓好50个县(市)、500个乡镇粮食作物整建制高产创建试点,选择5个优势产粮地市,开展整地市粮食作物高产创建试点,着力打造一批“吨粮地市”、“吨粮县市”和“吨半粮乡镇”。在棉花主产区和糖料主产区,选择80个基础好、潜力大、工作实的乡(团场)开展棉花、糖料作物高产创建整乡推进试点。
(七)大力推动创建机制创新。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产创建,促进高产创建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相结合,选择100个产业化龙头企业、100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在高产创建示范片开展专业化服务。大力推进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相结合,指导各地抓住国家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的契机,科学规划引导,整合项目资金,主动跟进对接,力争做到高标准农田建到哪里,高产创建就跟到哪里。
三、加大防灾减灾工作力度,努力实现抗灾夺丰收
(八)加强灾害监测预警预报。加强农情调度,充分发挥农业部重点市县农情咨询组和农情基点县作用,及时调度反映各地灾情信息和生产动态。根据气候发展趋势和种植业生产实际,组织制定《2012年农业气象灾害预判及应对工作意见》,分重点区域、主要作物和关键环节提出防灾减灾措施。春季重点抓好冬麦区干旱和“倒春寒”、东北地区干旱和低温阴雨、华南地区早春低温等灾害防御。夏季重点抓好江南、华南和西南地区夏伏旱、高温热害、洪涝等灾害防御工作。秋季重点抓好东北地区早霜、西北地区秋汛等灾害防御工作。
(九)落实防灾增产关键技术。在东北地区实施水稻大棚育秧补助,新建一批高标准的育秧大棚,积极推进水稻机插秧,提高生产科技水平。在南方早稻主产区实施水稻集中育秧补助,推进“单改双”,遏制直播稻。在西北地区大力推广玉米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在东北西部和内蒙古东部的传统旱区加快发展玉米膜下滴灌技术。在小麦主产区实施“一喷三防”补助,进一步提高技术到位率。
(十)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根据突发性重大天气变化和粮食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完善技术方案。结合“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组织农业部生产专家指导组、防灾减灾专家指导组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因地、因时、因苗、因墒落实防灾增产技术措施。完善专家联系指导制度,把受国家表彰的200个产粮大县、300个种粮大户作为专家重点联系点,直接联系,强化指导。
(十一)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深化与气象部门合作,层层建立合作机制,加快400个农田土壤墒情监测点选点布局和建设,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农情信息系统建设,启动实施县级农情调度网络系统建设试点和农情信息田间定点监测试点。修订《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一步规范应急响应标准和程序。及时协调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支持农民搞好灾后生产恢复。
四、推进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十二)强化标准园创建指导服务。进一步扩大标准园创建规模,大力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强化责任落实,把开展标准园创建作为提升园艺产业素质的重要措施,加强组织领导,落实行政负责人和技术责任人,有力有序推进。强化技术指导,组织专家分区域、分作物制定标准化技术方案,加强技术培训,开展指导服务,推动各项措施落实。强化示范引导,在关键农时季节,组织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及农技人员,开展现场观摩,扩大示范效应。
(十三)拓展标准园创建内容。推进由“园”到“区”拓展,在园艺产品优势产区创建种植规模5000亩以上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区50个。蔬菜重点支持华南与西南热区冬春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六个优势区域,水果重点支持黄土高原、渤海湾苹果优势区域及赣南—湘南—桂北、长江上中游等5个柑橘优势区域,茶叶重点支持长江中下游名优绿茶区等 4个优势区域。推进由“产”到“销”拓展,积极培育标准园品牌,推动标准园产品农超对接和直供直销。筹备好2012年农交会园艺标准园创建展示区,大力宣传标准园创建成效,集中开展标准园产销对接活动。
(十四)提升标准园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建立标准园质量安全管理制度,在园艺作物标准园对投入品、生产档案、产品检测、基地准出、质量追溯等五项质量管理制度进行规范。继续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产品农药残留监测,继续实施低毒生物农药补贴示范推广项目,在10个省(市)11个市(县)的蔬菜水果生产基地开展示范推广工作。
(十五)加强农药市场监管工作。切实抓好高毒农药管理,落实高毒农药禁限用的各项规定,开展高毒农药生产企业专项检查。在蔬菜优势区域重点县全面推行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建立高毒农药专柜销售、购销台帐、实名购买、流向记录制度。组织开展农药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加强农药执法督导。加强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和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的制修订工作,完善农药标准体系。
五、大力发展蔬菜生产,全力保障蔬菜稳定供应
(十六)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加强信息监测体系建设,推进标准化生产,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引导各种要素向蔬菜生产优势区域集聚,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组织化程度。加快实施《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落实各项政策措施,提高生产保障能力。发布实施《设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规划引导,推进设施蔬菜规范发展。加强蔬菜行业联合,凝聚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菜园子建设。
(十七)稳定蔬菜生产供应。稳定蔬菜面积,确保全国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2.8亿亩左右,重点稳定大中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着力建设六大优势区域蔬菜基地,加快蔬菜集约化育苗场建设,提高优质种苗供应能力,保障总量供求基本平衡。大力发展设施蔬菜和南菜北运、西菜东调蔬菜,确保上市档期、品种结构、不同区域均衡供应。以蔬菜标准园创建为抓手,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建立全程质量管理制度,确保不发生重大质量安全事件。
(十八)加强蔬菜生产信息监测。扩大蔬菜生产信息监测范围。在580个蔬菜产业重点县对20类蔬菜的播种面积、产量、上市档期及产地批发价等生产信息进行监测,及时通过报纸和网络发布,指导农民合理安排生产。完善蔬菜生产信息监测体系,确定蔬菜监测采集点和信息员,完善报表格式、采集标准、数据审核办法和考核评分标准等,加快建立档案管理制度。加强信息采集工作培训,对31个省级单位及580个重点县的信息员进行轮训,提高信息工作水平。
六、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着力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十九)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在粮棉油主产区实行周期性取土测土,合理安排肥效田间试验,完善大宗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提高配方的针对性。在园艺作物和特色作物上开展土壤测试、肥效试验和叶面营养诊断,逐步建立经济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拓展测土配方施肥范围和规模。实施“百千万”整建制推进试点,在粮食主产区选择100个县、1000个乡镇、10000个村,实施测土配方施肥整县整乡整村推进,示范带动更大面积推广应用。在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和园艺作物标准园率先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
(二十)大力推进配方肥施用到田。制定印发《关于推进配方肥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采取多种形式的农企对接,生产供应配方肥。引导配方肥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大户、肥料经销商对接,订单生产直供配方肥。扶持建立一批乡村配方肥现场混配供肥服务网点,满足农民对配方肥的小批量、个性化需求。开发建立县域测土配方施肥专家咨询系统,以“触摸屏”的形式组装到乡村配方肥经销服务网点,方便农民按方选肥购肥。培育建立一批为农民提供统测、统配、统供、统施“四统一”的专业化服务组织,促进配方肥施用到田。
(二十一)大力改进施肥方式。利用各种媒体、举办各类培训班,引导农民树立科学的施肥观念,自觉应用配方肥、科学施用化肥。结合地膜覆盖、膜下滴灌,大力推广施用长效肥料、微喷灌等水肥耦合技术,切实改变农民撒施、表施、浅施、大水漫灌和“一炮轰”等施肥方式。针对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按照农艺农机融合、基肥追肥统筹的原则,大力推广化肥适时机械深施肥技术。在东北、黄淮海玉米主产区大力推广应用小型机械追施肥技术,解决玉米“喇叭口”期追肥问题。在东北、黄淮海地区,结合深松整地,搞好底肥机施、深施。
(二十二)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制定下发《农业部关于推进节水农业发展的意见》,深入开展农田节水示范活动,建立高标准节水农业示范区。编制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主推技术指导意见,推进轻简机械覆膜、长效肥料、抗旱抗逆制剂、残膜回收等技术应用。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东北四省区“节水增粮行动”,积极做好实施方案审查、技术模式筛选、技术标准制定和项目评价等工作。
(二十三)大力推进耕地质量建设。切实抓好土壤有机质提升补贴项目的实施,采取技术物质补贴方式,鼓励和支持农民还田秸秆,种植绿肥,推广应用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提升耕地质量。组织开展补充耕地质量验收评定试点,做好高标准农田规范标准有关工作,丰富和完善改良土壤培肥地力技术模式。
七、加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全力减轻病虫危害损失
(二十四)加强病虫监测预警和应急防治。完善国家重大病虫数字化监测预警平台,指导省级构建数字化监测网络系统,加大病虫预报信息发布力度,实行重大病虫害值班周报制度,全力做好小麦条锈病、赤霉病、稻瘟病、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玉米螟、蝗虫、草地螟、马铃薯晚疫病等重大病虫监测预警。指导各地分区域、分作物、分病虫制定防控方案,提早做好蝗虫等突发病虫防治物资准备,及时组织开展应急防治,加强督导检查。发挥农业部农作物重大病虫防控专家指导组作用,建立植保重大事项专家咨询决策和会商机制,在病虫害发生防治关键季节组织专家开展巡回指导。
(二十五)加快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率先在粮食主产区、经济作物优势区和重大病虫发生源头区的800个县全面推进专业化统防统治,提升主要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防控能力和防治效果。继续实施统防统治“百千万行动”,重点扶持500个规范化专业化统防统治示范组织。评选专业化统防统治百强服务组织,树立典型服务样板、培育骨干防治队伍、打造一批全国知名的防治组织品牌。开展统防统治现场观摩活动,加强典型案例的总结和宣传。
(二十六)大力实施病虫害绿色防控。在园艺作物优势区域建立100个核心面积1000亩的绿色防控示范区,辐射带动100万亩,集成推广一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配套技术和安全有效的防控产品。强化安全用药技术的宣传、培训和指导,组织编印《农药安全使用挂图》和《农药安全科学使用培训指南》,提升安全用药水平。
(二十七)强化重大疫情监管阻截。组织开展跨地市、跨县区联合执法检查活动,对种子苗木生产和销售重点区域进行检查,查处和曝光一批检疫违规案例。严格执行疫情报告和重大疫情风险分析制度,推进西北、东北、西南和东南沿海沿边四大阻截带建设,在新疆、甘肃、江西、重庆、广东等省开展重点疫情防控补贴试点。强化产地检疫监管措施,探索建立种苗繁育企业和生产基地备案制度和植物疫情传播可追溯体系。组织好植物检疫宣传周活动,开展植物检疫联合执法,动员各方面力量做好植物疫情监管工作。
八、着眼长远发展,切实加强种植业基础建设
(二十八)强化法规制修订和规划编制。开展《农药管理条例》、《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农作物病虫害测报与防治管理办法》等法规规章制修订工作,参与《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起草修订。落实《全国种植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完善植保工程“十二五”规划,加快高标准农田、园艺作物、粳稻、油料等重大发展规划修编和报批工作,打牢种植业发展基础。
(二十九)强化政策落实和项目监管。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关键技术良法补助,对水稻大棚(集中)育秧、小麦“一喷三防”、地膜覆盖等防灾增产技术推广予以补助。加大高产创建、标准园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监管力度,密切跟踪项目落实情况,确保政策执行不走样,政策落实不缩水。扎实做好植保工程、种子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和棉花基地项目的储备、投资、检查、验收等管理工作,配合做好“千亿斤规划”田间工程和农技推广体系项目建设。
(三十)强化绩效管理和新闻宣传。按照部里绩效管理工作的统一部署和要求,对省级农业部门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落实情况开展延伸评估考核。做好部门预算项目绩效评估试点,对耕地地力调查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研究建立基本建设项目后评价和财政专项项目绩效考评制度,提高项目监管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新闻宣传,营造全社会关心粮食生产,支持种植业发展的良好舆论氛围。(三十一)强化机关作风建设。按照“巩固、加强、优化、改革”八字方针要求,通过开展“学习之年”、“创新之年”、“合作之年”,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开阔的思路,强化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调动各方面力量,争取各方面支持,力求在法规、政策、规划和项目等支撑条件上取得新突破,夯实种植业发展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