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问题论文:农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权?

时间:2019-05-12 19:42: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三农问题论文:农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三农问题论文:农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权?》。

第一篇:三农问题论文:农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权?

内容提要:本文从法律和实践等角度分析了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现象存在的原因。作者认为,我国现行法律虽然规定了农村土地三级“农民集体”所有,但却没有明确规定“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构成要素和运行原则;没有明确产权代表和执行主体的界限和地位;没有解决“农民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利益关系。而在实践上,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基本权能已事实上由土地使用权所代替。这种权能替换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土地所有权的法律地位,使土地所有权高度弱化、使用权对所有权的分割程度很高。特别是国家对“农民集体”行使土地所有权超法律强制,使本来在法律上已虚拟化了的“农民集体”只能是有限的土地所有权人,国家才是农村土地的终极所有者。

关键词:土地所有权 权利主体 权能替换 超法律限制

目前,理论界有关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的具体表现及对农村进一步改革的影响已多有论述,而对为什么会产生这一现象却很少深究。我认为,我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现象之所以存在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法定权利主体的多级性和不确定性、所有权与使用权权能的相互替换以及国家对农民集体行使土地所有权超法律限制。

一、法定权利主体的多级性和不确定性

我国宪法、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法都有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规定。1982年宪法第十条规定,“农村和城市郊区的土地,除由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的以外,属于集体所有;宅基地和自留地、自留山,也属于集体所有。”1987年施行的《民法通则》第七十四条将宪法中的“集体所有”具体规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法律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已经属于乡(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乡(镇)农民集体所有。” 1988年修改的《土地管理法》第八条在民法的基础上进一步规定:“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经分别属于村内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的,可以属于各该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 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第十一条也作了与土地管理法相同的规定。上述这些法律,将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规定为三级制的“农民集体所有”。这就是“村农民集体所有”、“乡(镇)农民集体所有”和“村内两个以上的集体经济组织中的农民集体所有”。也就是说,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法定主体是三个级类的“农民集体”。

但现行法律却没有明确规定“农民集体”作为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构成要素和运行原则;没有明确产权代表和执行主体的界限和地位;没有解决“农民集体”与农民个人的利益关系。

首先,“农民集体”不是法律上的“组织”,而是全体农民的集合,是一个抽象的、没有法律人格意义的集合群体。它是传统公有制理论在政治经济上的表述,不是法律关系的主体。

财产所有权是很重要的法律权利,其主体必然是法律关系的主体,应该具有法律上的人格意义。也就是说,它应该是参与法律关系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人”──法人或自然人(公民)。法人与自然人都具有法律上的人格,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义务的组织。从我国现行法律关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的立法本意和相关规定上来分析,“农民集体”在概念上与“农民集体组织”有着十分明显的区别。“农民集体”不是指乡(镇)、村或者村以内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也不是指某级行政组织如乡(镇)政府或某级自治组织如村民委员会。对于这一点,法律明确规定由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等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经营管理属于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就是最好的说明。也就是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村民委员会都没有土地所有权,它们只能经营管理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显然这是与传统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相一致的。按照传统的公有制理论解释,“农民集体所有”是农村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在法律上的表现,指的是属于一定区域内(乡、村、村以下)全体农民所有,即不归哪一个组织(生产合作社或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也不归农民个人。然而,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我国相关的经济和民事法律的健全和发展,特别是在进行农村集体土地的确权过程中,这种没有具体组织形态和法律人格化的“农民集体”就会遇到诸如不能行使和保护自身权利等情况。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经济理论界和有关的行政管理部门都力图明确“农民集体”的性质。例如1994年12月国家土地管理局地籍管理司在关于对农民集体土地确权有关问题的答复中就指出:“农民集体是指乡农民集体、村农民集体和村内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包括由原基本核算单位的生产队延续下来的经济组织。”行政执法部门的这种解释,在一定的意义上将“农民集体”确定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但这与正式的法律表述是不一致的。这种模糊不明确的规定,导致经济实践中的混乱。在现实中,有些地方是由村民委员会或村民小组等非经济组织履行土地产权的职能;有的地方虽然规定土地由其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可是国家征用土地却仍需经村民小组同意,征地补偿款仍由村民小组支配;有些地方则由于无法确定“农民集体”的法律性质,虚设产权主体,以至失去土地的发包主体,造成产权混乱现象。

可见,现行法律规定“农民集体”这样一个无法律人格、不能具体行使对土地有效监督和管理的集合群体作为农村土地的所有权主体,必然造成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虚置。

其次,如果将“农民集体”确定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又会造成大量的农村土地产权不清和不稳定。

我国长期实行三级所有,队为基础的农村集体所有制。1962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在第四章规定:“生产队是人民公社中的基本核算单位。它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直接组织生产,组织收益的分配。”“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都归生产队所有。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包括社员的自留地、自留山、宅基地等等,一律不准出租和买卖。生产队所有的土地,不经过县级以上的人民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占有。”“集体所有的山林、水面和草原,凡是归生产队所有比较有利的,都归生产队所有。”事实上,在对政社合一的体制进行改革之前,我国农村许多地区公社与大队两级并没有形为真正的经济实体,只是一级行政管理机构。据国家统计局1981年公布的统计数据,我国农村99%是以上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90%以上的土地归生产队所有。在1983年撤销人民公社时,生产大队和生产队也由村民委员会和村民小组所替代,虽然一部分在规模和范围上作了调整,但总体上还是保持了原体制下的土地占有关系。

根据这种情况,《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法》将《民法通则》规定村和乡(镇)两级“农民集体所有”变更为三级类所有。但问题是《土地管理法》和《农业法》规定的“村内两个以上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是否就是生产队解体后的村民小组?对此,1992年6月国家土地管理局政策法规司关于对《土地管理法》有关问题请示的答复中指出:“农业集体经济组织”必须有一定的组织机构、管理人员、资金,具有一定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已名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在生产队解体为村民小组后,原生产队所有的土地,可以属于该村民小组相应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民集体所有,不应理解为村民小组拥有土地所有权。”那么,什么是与村民小组相应的农业集体经济组织?有关部门没有进一步解释和确定,而事实上绝大多数村民小组没有建立独立的集体经济组织。

而且,有的学者认为,作为农村集体所有权的代表,必须具有稳定性、权威性和代表性。据此,任何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都不能很好地履行所有者职权。理由有三:(1)农业生产合作社或其它乡村集体经济组织都是企业法人,其存在与发展具有动态性,不能长期稳定地承担集体土地所有权代表。(2)作为经济组织,其合理的行为准则是追求本单位的经济利益最大化。而各类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范围不是固定的,可以只包括社区集体的一部分成员,也可以大大超越社区集体范围。因此,集体经济组织不能完全代表社区集体全体成员的整体和长远利益。(3)随着农村经济现代化,各类集体经济组织将会越来越多,如果每个企业都拥有自已占用的集体土地所有权,将会使集体不断被分割和瓜分,造成社区集体成员之间的不公平。这又反过来导致乡镇政府或村委会对集体经济组织进行行政干预的要求,使其难以按现代企业制度的在求经营管理。“①应该说,这种分析有一定的道理。我国司法机关在司法实践中,也大都将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具体确认为村委会和村民小组等组织所有。②问题是,农村行政组织或自治组织成为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的法律根据同样不足。

再次,如果将”农民集体所有“理解为”全体农民共同所有“,我国法律规定的共有产权将与土地公有制理论冲突。

将法律规定上的”农民集体所有“理解为”全体农民共同所有“,目前被称之为农村集体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按照我国民法通则规定,财产共有权中的共有财产主体是各个共有人,在共有的形式上有按份共有和共同共有。其中按份共有,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共有人按照预先确定的财产份额,分别对于共有财产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共同共有则是两个以上的人基于某种共同关系而共同享有某项财产的所有权。共同共有与按份共有的主要区别是不分份额。在共同共有中,只要共有关系存在,共有人就不能划分出哪个人享有多少份额。由于财产不分份额,共同共有人对于共有的财产都享有平等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那么,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是按份共有还是共同共有呢?显然,如果要确定为共同所有的话,只能是共同共有了。但是,如果确定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属于社区农民共同共有的话,在农民集体所有这种共有关系消灭时,就要确定农民各自应得的多少份额。毫无疑问,这种土地所有权份额的确定是对农民个人拥有土地所有权的肯定,也就是承认了土地所有权的私人所有。这是与公有制理论相冲突的。因为按照传统的公有制理论,”农民集体所有“这种公有制形式,财产关系的主体只能是代表该集体全体成员的”集体“,任何个人都不是公有财产的权利主体。农民个人对集体的财产,只有”集体“的所有权,尽管农民是”集体“成员之一,但没有确定个人份额的所有权。在集体公有制中财产的所有权是不可分割的。不能量化到个人,也不能以个人为单位进行转让。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获得不是直接与财产份额挂钩,而是同劳动数量和质量联系在一起。这种理论,在法律上的表现出来的就是,决定农民个人不是”农村集体土地“任何产权意义上的主体,所有权的主体,只能是不具备法律人格意义的、虚拟化的”农民集体"。

第二篇:三农问题之农民

我认为我们中国要解决“三农”问题,核心是要解决好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依照我的思考是七个字:“安居、乐业、有保障”。要把农民的问题彻底的解决好,天津开展了宅基地换房的办法建设示范小城镇,这是国家有关部门批准的,做法就是在国家现行的政策框架下,一个是承包责任制不变,可耕种土地不减,尊重农民的意愿。搞这个示范小城镇建设,宅基地换房要100%的老百姓都讨论。我们的目的就是95%的老百姓拥护,还有5%的老百姓不反对,都要写申请书。在这么一个基础上来开展试点工作,所以开展的过程当中非常的稳定,这个就是充分尊重了农民的意愿。

然后把宅基地这块整理好,首先我们把小城镇的房子先建好,然后依照规定的标准,农民置换住房。置换以后他就住到新房子里面去了,那么把宅基地这块地整理出来,再还给集体来耕种,搞现代设施农业。

小城镇要规划好,生态的、环保的、小公园、大公园、社区服务中心、中学、小学、幼儿园全部配套。污水处理、垃圾不落地、太阳能的使用全面跟上。使农民能够过上城市里的生活,这个是一模一样的,某些方面比城市的水平还要高。然后我们在这个旁边再规划一个产业园,解决农民的就业问题,给农民上保险,在旁边再划一块土地作为市场化运作,出让以后的收益来平衡这个小城镇建设的经费。我们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搞的,那么在华明镇搞试点,这个宅基地是1.2万亩,建这个小镇我们是用了8000亩,所以说多出了4000亩土地,效果非常好,老百姓非常的拥护。通过这个办法农民由一产向二产、三产转移,大大提高农民的收入,明显改善了居住的环境,提高了文明成果,使广大农民享受到了城市化的生活。华明镇搞了以后非常的成功,现在4万多农民进入到这个小城镇里,就业岗位都比较充足,90%的人上了保险,农民是非常拥护、非常支持、非常高兴。

去年的元宵节1万多农民在自己的小城镇里面搞活动、跳秧歌,都说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政策好。所以说宅基地换房效果还是非常好的,我认为这是一个深刻的变革,就那么一个“换”字,换来了土地的集约利用,换来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换来了发展的新空间,换来了农民收入的大幅度提高,换来了城乡差别的缩小。去年4月份,华明镇入选了上海世博会最佳实践区,农民非常的高兴,用他们朴实的语言讲了一句通俗的话:“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生活。”就是原来那些土地,现在带给我们的是一个新的生活。

那么宅基地换房现在整个天津市有12个镇、5个村庄,在18万人的这么一个范围内展开,到今年年底这18万人都可以搬到小城镇居住了,同时今年5月份左右第三批即将开始。如果国土资源部能够批准以后,我们启动10个镇的试点,涉及到112个村庄,21.6万农民,我们认为这个是统筹城乡发展的一个态势,它是从天津实际出发的,是符合天津实际的,至于对其他的地方有没有借鉴,这个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了。当然兄弟城市也创造了许多好的做法和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的学习和借鉴。

“„三农‟问题是一个整体,核心是农民问题,因为农业是一种产业,是农民从事的职业;农村是农民聚居生活的社区。所以要解决„三农‟问题,第一位的是要解决农民问题,只有把农民问题解决好,农业问题、农村问题才能顺利解决。”[2]而要很好的解决农民问题在很大的程

度上讲是要解决好农民收入问题,“当前农产品供给形势是建国以来最好的,而农民收入问题,至少在改革开放20多年来,从未这样严峻”[3]。而要解决收入问题则要很好的解决“农民工”问题。现在全国农民工就有“8000—9000多万人”大约占到了农民人口的10%,并且“农民工”的年龄35岁以下,可以说是农业的生产力量的主力军。

从教育上说加强农民的科学文化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也是非常迫切的。虽然国家在几年前就出台了政策,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扫文盲”活动,并且也进行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和农业相关知识的宣传活动。但是这些在很大的程度来说根本就是一种形式而已。很多农村只是在当地的小学挂一个牌,发的书也是很少的或者是根本就没有,有书的时候也只是放在村民委员会,那些所谓的宣传知识的队伍也就是随便应付一下。虽然说会有一些农民来看,但是那些人并不是来询问什么知识和技术的,而是看一下希奇的,因为在一年是没有几次的。而大家经常所说的收到很好的效果只是在很少的农村,而且是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而那些经济落后的地区是根本得不到那么好的效果。

有一些留在家里没有出去但实有能力的年轻人是很想在家乡做一写事情的,比如说搞一些副业或者是开办工厂。但是,由于手上没有资金,更是没有技术。想到银行里贷点款是非常不容易的,虽然说现在要贷几千元作为农业肥料费用是很容易贷到的。但是,那么一点对于想搞副业和开办工厂的人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起步了什么作用。而用贷个几万甚至是几十万,那就非常的困难了,一般来说是贷不到的,除非有关系后者是经过银行不断的考核才有可能。

因为,当地经济本来就落后。财政支出困难,支付政府工作人员的工资和“村官”的工资就很成问题。更不要说,请些什么人来教育农民了,虽然说很多的人都是自愿服务的,但是来了总是吃饭的吗。如果时不时就来了人的话,那不是给本来财政困难的乡政府雪上加霜吗。再说了,即使乡政府真正的把工作做到了位也是收不到什么效果的。因为,留在家的农民大多是一些不识字的,那些稍微能认得几个字的大多是年轻人,而他们又出去打工了。如果硬是要这些人去上学的话那也是非常的不现实的。一是这些人已经是上了年纪的了,根本就听不懂什么,要他们去听课还不如叫他们去蹲监狱。二是,农民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是非常有空闲时间的,虽然说农民除了农忙外就比较空闲,但是还是有很多的事情。比如说带小孩子,每天的放牛喂猪等。这样一来,还谈什么依靠科技来发展农业,农民的素质又怎么会提高呢?

而真正受到教育的人可以说是出去务工的那部分年轻人。一是他们年轻思想活跃,比较容易接受新知识。二是,处在城市里受到城市文化的熏陶。而这些人对于农村来说是影响非常大的。而且对整个国家来说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农民工目前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正在逐渐演变为工人阶级的主力军”[4]。而且“农民工为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功勋卓著的巨大贡献,农民工创造的伟大业绩将永载中国现代事业的史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农民工是新时期我国工人阶级的杰出代表”[5]。农民工为国家的社会主义事业做出了多大的贡献啊,按理说他们也应该得到相应的报答。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在国家的政策和社会地位上都应该得到很好的回报。

“农民工”问题解决好了,在很大的程度上说农民的问题也就解决了。而农民现在存在最大的问题是收入问题,只要是在农村的人都能有很深的体会:赚钱难啊,光靠种田是没有出息的是赚不到什么钱的,是谈不上过什么好日子的。为了能够赚到更多的钱,更好的维持家庭的开支,特别是子女的教育费用和住房问题。不得已而到城市去打工。而到城市去了,又

不能像城市的人那样得到同等的待遇。政府和工厂对农民工和职工就是“一国两策,一场两工”。农民工在城市里得不到许多最基本的权利,如安全权,选举权等。据深圳的一项调查,仅深圳七家医院的统计,1998年平均每天有31人因工伤致残,平均每4天有1人因工伤死亡。1994年深圳劳动部门对5920家从事有毒作业工厂的调查中发现,无任何防护设施的有3108家,占52.7%,防护设施不合格的2577家,占43.7%。在1998年深圳中毒人数371人,死亡23人。生命这对于每个人来说最基本的都没有的话,还谈什么选举权和其他的啊!而且农民工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得不到相应的报酬。据深圳市劳动局企业员工收入分配课题组1995年对114家国有企业调查,在同样的岗位上,外来工的月工资是800元左右,而有深圳户籍的员工工资则高达2500元左右。而且还有降低的趋势,2001年深圳农民工的平均工资是500元,低于20世纪80年代的水平。农民工在城市里,不仅是报酬上得不到相同的待遇,而且在医疗、社保,子女教育等方面都是得不到的,而产生上面的这些问题并不时说我们的农民工不够努力不够勤奋。而是因为我们的农民工不是城市户籍,不是非农业户口。所以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还是户籍问题。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在拖了。这在很大的程度上关系着农民的收入问题,“农民来自农业的纯收入绝对额开始减少。现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不到一半”[6]。回田良说:“江苏省2000年农民纯收入增加

2.9%,这个增长并不是靠多数农民的收入增长拉动的。2000年江苏农民减收户达60%平收、增收的只占1/3强”。而且现在很多农民家庭的收入在绝大部分是来自打工收入的。而且还出现“出外打工一人,脱贫一户”的现状。因为在家里种田是根本就赚不到什么钱的,只不过可以解决温饱问题而到了子女教育和其他支出的时候就很难维持了。江苏这样富裕地方都是这样,别的省份就更不要说了。我们的政府不是天天在说要增加农民收入吗,为何这里就不能打开一个口子呢?

我们可能有很多的部门、人员对取消户籍制度还存在很多的疑虑。认为取消了户籍制度之后可能会有大量的农民涌进城里来,会使原本交通紧张、社保压力加大、管理困难、就业困难等给城市带来很大的问题。而且有人认为,取消户籍制度很有可能会出现像墨西哥、孟买、加尔各答等大城市出现很多的贫民窟问题。其实这些都是杞人忧天,能够到城市的生活的人大都是能力比较强的人,是农村的皎皎者。他们不会给城市带来什么问题而使给省市带来税收,创造就业,世界上是没有哪个市长不欢迎别人来他那里工作就业的。而印度出现的贫民窟问题在我国也是不会出现的,因为他们完全是由于历史原因,回乡下没有土地耕种。回家只能使讨饭,而且家乡讨饭由没有城市里那么容易,所以就留在了城市。而中国则只是历史的遗留问题“我国现行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7]只是一种权宜之计,农民找不到工作的话还可以回家乡,因为家乡是有田可耕的。而且中国是人是非常爱家恋乡的,“金窝银窝不如草窝”,万不得已,是不肯轻易离开家乡的。就如三峡移民,国家政府给了那么优越的条件,很多人还是不想离开自己的家乡,只不过是为了国家大事,迫不得已才离开的。农村是不会出现田地成荒地,农业基础动摇的。“只要我们坚持农业为基础的方针,真正把农业放在首位,坚持„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的既定方针不动摇,那么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可以有保证的”[8]。所以,取消户籍制度是没有什么后顾之忧的。

我们要平等的对待农民,特别是在工资方面。因为只要农民工的工资和城市居民的工资相等的话,那么我们的农民收入决定会提高非常多的。而且有的农民就会把在城市学到的技术拿到农村去发展乡镇企业。这样一来又可以带动其他人的收入,带动农村的发展,正在的实现“进场不进城,离土不离乡”。

农民的收入问题,只要靠自己的去解决,依靠国家政府的引导和帮助,才能从根本上使农民脱贫致富“提价策略已经很难像以前那样奏效”[9]了。我们只有引进市场竞争机制让农民在不断的竞争中提高自己的收入,同时政府也要给以那些没有什么能力或者是在竞争中暂时失利的农民以帮助。

第三篇:什么是三农问题

什么是三农问题?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1996年以来,农业步入一个困难时期,农民收入和城镇居民收入差距越拉越大。2000年3月,时任湖北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平在给上总理书中列举了农村中触目惊心的危机:盲流如“洪水”、负担如“泰山”、债台如“珠峰”、干部如“蝗虫”、责任制如“枷锁”、政策如“谎言”、假话如“真理”。李昌平的上书通过媒体震动了全国,“三农问题”的危机暴露在公众面前。

为何“三农”问题成为关注热点

影响社会稳定

据国家统计局等11个部委抽样调查,平均每个乡镇党政内设机构为16个,其人员平均158人,超过正常编制的2—3倍;平均每个乡镇下属单位为19个,其人员290余人。严重超编的吃饭人头给农民带来了沉重的压力,一部分政府机关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入不敷出,而这种财政状况正是农村滥收费的根源之一。另外,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报告,农村的基尼系数由1978年的0.2124扩大到0.3361,增幅过快,也远远大于城市的增幅(0.16-0.295)。能否在201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看“三农”问题能否得到很好解决。

从八十年代后期开始,随着农村发展形势的恶化,诱发的农民反抗时间逐渐增多,规模逐渐加大,出现了反抗形式逐渐升级,出现暴力化趋向。“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劳动力过剩就业压力大

据测算,中国的土地最多只需要1亿农业劳动力,而目前农村总计有劳动力约5.5亿,以吸收1.2亿计,依旧有近3亿剩余劳动力。以目前的人口增长速度和提供的劳动机会,至少在四十年后,中国还依然面临着的劳动力严重过剩的问题。众多的劳动力农村无法消化,只能向城镇转移,如何解决3亿人口的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巨大困难。

如何解决“三农”问题

关于“三农”问题产生的原因,学者们争论不已,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观点,因为,每种观点都既有说服力又有其难以应答的“死穴”。但是学者们却对“三农问题”的重要性认识上完全一致,即,所谓的“三农问题”的其实就是农民问题,而中国的问题根本上是农民问题。

城镇化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发展部副主任徐宏源认为要解决“三农”问题,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城镇化,创造有效的就业岗位,把劳动力转移到制造业和服务业上,最关键就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效益。从国外的发展历程来看,都是通过实现现代化来带动城市化,最后解决农村问题。徐宏源还指出,对于现在各大城市实行放开城镇户口的户籍改革,只是治标不治本的做法。城镇户口放开以后,农民只不过是从农村潜在的失业人员变成了城市流民,反而对社会造成了更大的危害。印度和墨西哥都有这样的先例。治标也很重要,但从长期来看,还是要治本。

国民待遇

相对城市居民而言,农民在政治权利和经济待遇上都截然不同,一个农村居民无论是刚出生还是年过百岁都得交纳税费。另外在义务教育的权利、社会保险、医疗等一系列权利的落实上也有待完善。

减税

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指出,我国的农业税、特产税加在一起大约400亿元,而我国一年有1万亿元左右的税收,完全可以免掉几百亿的农业税。农村费改税的问题,以后主要要靠完善制度来保证,农民减负涉及的农村教育、政府经费问题也要妥善解决。

厉以宁还认为,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应该是政府加大投资。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良种基地的建设;二是农田水利的投入;三是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四是对农民的技术培养。其次是要发展优势产业,如蔬菜、水果、花卉、茶叶、中药材、养殖等。各地可以积极推行“公司+农户”的模式,农民按订单安心生产,公司负责销售。政府措施

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3月5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加强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下了很大功夫:一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二是深化粮棉流通体制改革。三是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四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五是加强农村扶贫开发。六是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效益,关键要在调整农业结构。我认为,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必须从以下方面着手:

一、创新理念、创新思维。

简单的讲就是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又必须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合理配置资源,确立主导产业,重点发展市场容量大、单位产出高、经济效益好的区域优势产品。一是依托市场,定位产业。清远是一个欠发达贫困山区,起步较晚,但这里有丰富的土地资源,也是一块待开发的处女地,所以说,清远有一块广阔的丰富资源等待我们去开发,为此,我们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因地制宜,不断培育和优化我市的主导产业。而当前我市农业重点要发展的是水果、蔬菜、水产养殖、鸡、鹅、猪、茶叶、竹木和笋竹等八大农业主导产业。二是整合资源,布局产业。按照不同的地理优势和资源条件,做好特色经济文章。三是打造品牌,壮大产业。清远也有自己的品牌,但不多,没有很好的充分利用。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围绕创“品牌”这一环节,积极调整产品品种结构,大力发展名、优、特、稀、新品种,使之尽快成为我市的品牌,以整体形象去参与市场竞争。

二、注重化解和规避结构调整中的各种风险。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风险,主要是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自然风险,必须积极化解和规避这些风险,让农民在调整中得到实惠。

1、着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化解市场风险。市农业和农村经济步入新阶段后,很大多数农户还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地,“小而全”的生产方式和小型分散的经营形式,不能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面对变化的大市场,亟须一种经济载体把千家万户的农民有效地组织起来,实行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提高整体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农业产业化是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的重要途径,龙头企业能把千家万户联系起来,形成利益共同体,既能解决生产经营小而散的问题,解决农产品加工难的问题,还能有效地化解规避市场风险。

2、加大技术培训,推广和服务的力度。着力化解技术风险和调整结构意味着必须掌握新的技术,化解技术风险是结构调整中必须越过的一道坎。

3、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努力规避自然风险。在结构调整中,我们力求最大限度地减少减轻自然灾害所带来的风险,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因地制宜地发展避灾农业。

三、要确立新的定位、新的定型。

根据我市的实际和发展战略,我们应把农业重点定位于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保障国家食品安全、创造就业机会、保持社会稳定和保护资源与生态环境这五大功能,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以土地使用权资产为前提,建立合理的土地有偿流转体制;以“龙头企业”为主导,整合乡镇企业;以“名、优、特、稀、新”为标准,优化农产品结构;以城镇化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为本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在农业的定型上,要着眼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目标,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的生态环保型效益农业。有了这样的定位、定型,确定发展新的思路就有了明确的思考依据。

四、抓住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确立新的方向、新的目标。根据农业发展新阶段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主攻方向,就是围绕“三增一稳”(即: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县域经济实力增强,从而实现农村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的基本目标,突出抓好“三精产业”,即精细种植业、精品畜牧业和精深加工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生产应服务于农产品加工业,因为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系市场需求,一头联系农户生产,它根据市场的需求来组织生产,也就能指导农业生产,成为市场需求和农业生产的中间环节。农产品加工把农业生产作为第一车间,通过加工生产适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再通过销售实现商品价值,这就形成了产工贸的经济链,三者之间存在着制衡和循环关联,成为一种新的农业体制,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渠道由少到多、专业化生产规律由小到大、产业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由弱到强,社会化服务水平和农民组织化程度由低到高、农产品加工转化和产品质量由粗到精的历史性转变,全面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中介组织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五、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关键是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必须发展优势产业,实现主导产业率先突破;必须注重发展民营经济、民本经济、民生经济,鼓励科技能人、经营大户加快发展,实现优势群体率先突破。还要加快小城镇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和民营企业的发展创造条件。必须建设农产品优势产区,形成优势产业带,公务员之家,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使社会生产力和自然生产力的双重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要把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增强农业发展能力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作为提高农业市场化程度和科技水平的有效途径,作为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不断创新机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还必须精减乡镇机构,减轻农民负担。目前,农民负担最重要的不是“皇粮国税”,而是教育双达标、水利建设、乡村道路和电网改造等集资收费。针对上述问题,必须进一步推进体制和机制创新,逐渐使农民享受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国民待遇,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第四篇:三农问题论文

关于三农的几点浅析

摘要:“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其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通过对我国“三农”政策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字:“三农”问题;统筹发展;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简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最近,党和政府又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承诺。在我的家乡,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城市企业转向农村,既增加了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可解放自己,一边种地,一边外出打工。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下乡”活动丰富着农民的生活,开阔着农民的视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生活不再那么贫瘠,精神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得到继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活跃在农村舞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不再封建。他们开始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融入城市,开始探寻一种新的生活。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只有切实执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其内涵和实质来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计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十八大报告更强调,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这一科学定位,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国情、农情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连续下发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取得了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增收“九连快”的巨大成就,开创了农业农村发展新的黄金期。现在,虽然农业比重在下降、农村人口在减少,但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没有改变。党的十八大描绘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无论从保障供给看,还是从扩大内需看,无论从经济总量增长看,还是从人均收入增加看,无论从经济发展看,还是从五位一体全局看,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要求都会越来越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在农业,难点在农村,关键在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解决好“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必须把“重中之重”的要求贯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清醒地、坚定不移地深化对农业基础地位的认识,深刻认识粮食安全是工业化、城镇化的根本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坚实基础,不断增强做好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

无论是从农村发展的优势来看,还是从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来看,“农村”、“农民”、“农业”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农民是核心,农村是基础,农业是关键。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应从整体出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充分利用有利优势,尽最大努力解决农村问题是我们实现农村突破性发展的成功举措。

1、我们应严格执行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加大对腐败的严查惩治力度,确保让农民真正得到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好处。

2、我们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努力改善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努力建立服务性政府,树立政府的权威,赢得民心,和农民共同发展农村。

3、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的时代风尚,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5、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农民成为现代性科技性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的砝码,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

6、认真解决好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并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民工问题。让这些不再成为农村发展的阻碍。

7、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其中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真正留得住人才,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

谈大学生如何服务“三农”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但农业工业化发展缓慢,严重制约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国的农村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业生产进入蓬勃发展的大好时机,农民生活得到前所未有的提高;但和城市仍然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差距在不断的拉大从而促使三农问题的生产。

而我想,作为我们新一代的大学生,也许,不,不是也许,而是肯定有着很大一部分的人还不知道什么是“三农”,什么又是“三农问题”。

“三农”指农村、农业和农民;而“三农问题”则特指中国大陆的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和农民问题从而产生的社会问题,包括贫富悬殊及流动人口等。“三农”作为一个概念则由经济学家温铁军博士于1996年正式提出,自此渐渐被媒体和官方广泛引用; 2001年三农问题的提法写入文件,正式成为大陆理论界和官方决策层引用的术语;中共中央于2003年正式将“三农”问题写入工作报告。三农问题的内容:

农民问题:是“三农问题”中的核心问题,表现为农民收入低,增收难,城乡居民贫富差距大,实质表现为农民权利得不到保障。农村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村面貌落后,经济不发达。形象比喻为中国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

农业问题:集中表现为农民种田不赚钱,产业化程度低。

为何三农问题会变的越来越严峻呢?由于政策的偏向使城镇和乡村的发展差异使贫富悬殊差距扩大。在城市的发展过程中,亦同时加剧了土地兼并问题,一些失去工作或土地的农民转化成流动人口到城镇谋生,从而将问题亦带到城镇。在恶性循环下,三农问题不断扩大成为全国性的社会现象。“三农”问题不解决,长期来看,不利于社会稳定;从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实质是要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这是一个关系十三亿人口大国的,经济社会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三农”问题是全社会的问题,农民的利益并未切实保障,农民的困难依旧存在,发展农村,提高农民的水平,仍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国家、政府及人民齐心协力共同解决,更是需要几代甚至几十代人的不懈奋斗。只有“三农”问题得以解决,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才有可能尽快实现。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三农”问题既是我们的人生机遇,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

第一:大学生要抓住“三农”问题所提供给你们的人生机遇。毛泽东曾说“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大有可为的。一方面,农村、农业迫切需要需要有现代知识的青年,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村和农业,提高农村、农业的科技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提升农村、农业的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长期困扰着国家,其主要原因还是从农村走出的大学生不愿再回到那个环境待遇不是太理想但可以让他们学以致用实现人生价值的农村,绝大部分大学毕业生宁愿呆在城市做一些不能让他们发展潜能而且为别人服务的事情,或者说没有自己到农村开辟自己事业的意识,大学生就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就反映了他们就业观念。现代大学生要转变就业择业观念,更要有创新创业观念。我们要转变就业观念---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不论是学习农业还是工业,学习理工还是人文,什么专业在农村都大有用武之地,这是历史给我们的发展机遇,不要错过。

第二:我们大学生要担当起解决“三农”问题的社会历史责任。“三农”问题是全党、全国、全社会共同面对的重大课题。大学生应该从思想上、行动上促进、加快“三农”问题的解决。早日实现“中华民族振兴”,早日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责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问题,需要有责任心的年轻人去担当,现代“三农”问题的历史责任需要我们现代大学生去担当。作为国家未来主人的当代大学生也正在积极组织、参与一些相关的学习调研,为解决“三农”问题而不断努力着。

如今,大部分大学生对三农问题的默然视之,甚至有些人都不知何为三农问题,这是一个严峻的问题。我们大学生中可以来说百分之八十的来自农村。作为农民的后代,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去改变三农的现状。可事实却是大部分同学却选择了抛弃农业、远离农村、脱离农民,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错误的引导,我们从小到达就被灌输了走出黄土地的思想,因而长大后总想脱离农村。其实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民以食为天”即农民才是粮食的创造者。我们需要改变这种观点对人们的束缚。

其次:错误的观念,大部分人总是把体力劳动与农业联系在一起,认为搞三农就是卖劳力,其实不然随着科学的发展农业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就拿发展最快的国家美国来说,很大部分有钱人却是农民。我们国家现在的目标就是将最新的研究成果应用到农业上。

再次:错误的世界观价值观,很多人把农村人和城市人划分了严格的界限,甚至在某些人潜意识里对其贴上了三六九等的标签,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流传下来的思想糟粕,需要我们这一代人去努力改变,但改变并非易事,需要我们慢慢去引导去启发争取用比较短的时间去实现这种思想质的飞跃。

基于以上三点,我主张,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作为又一个宗旨,希望通过一些交流讨论活动来开阔同学们的视野,通过一些名师讲座来改变一些错误的观念,通过下乡社会实践深入了解三农,从而唤起大学生支援三农的热情。

第五篇:三农问题论文

我看“三农”

摘要:

“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其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通过对我国“三农”政策分析,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并给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思路。

关键字:“三农”问题;统筹发展;农村经济

“三农”问题是我国农业、农村与农民问题的简称。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腾飞发展,中国正由一个传统农业大国向先进的工业大国转变。“三农”问题也日益受到重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得到全社会的关注。农村的发展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抓住机遇发展农村,是我们全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举措。农村的发展如何及“三农”问题解决的如何直接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由于农民人口占大多数“三农”问题已经成为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大障碍。因此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连续几年成为中央的头号文件,成为党和政府的工作重心。党和政府先后提出“城市反哺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减免农业税”、“加大粮食种植补贴”、“减免义务教育学费”、“三下乡”等政策和措施来促进我国农村的发展。最近,党和政府又提出“买家电进行补贴”的措施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更让我们难以忘记的是,党和政府自2003年以来特别重视“农民工工资”问题,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纷纷采取多种措施来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问题,亲自帮助农民工维护自身利益。一时间,“农民工”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自身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得到改善。“关注民生“服务民生”是党和政府永远不变的承诺。

在我的家乡南通,建筑业是一个很重要的产业。农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已不再是传统的种植业,而是外出打工。农村剩余劳动力得到开始转移,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他们既为我国的城市快速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又给农村的发展带来资金和技术。农村和城市的交流加强,用城市的发展带动边缘乡镇的发展是我国城乡发展的思路。城市企业转向农村,既增加了就业机会,给农村带来了发展机遇,可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推动着农村的城市化进程。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普及,农民可解放自己,一边种地,一边外出打工。农民从中得到了许多实惠,收入增加,生活水平得到提高。“科技兴农”战略推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科技下乡”活动丰富着农民的生活,开阔着农民的视野。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民的生活不再那么贫瘠,精神得到陶冶,生活得到充实。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也得到继承与发扬。地方传统文化活跃在农村舞台上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农民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他们的思想不再那么保守,不再封建。他们开始走出自己的狭小天地,融入城市,开始探寻一种新的生活。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只有切实执行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才能从根本上有效解决。统筹城乡发展不仅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就其内涵和实质来讲,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把城市与农村、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市民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统一规划中去通盘考虑,把城市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互关系综合起来研究,统筹加以解决,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市场经计体制,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的协调发展。在家乡南通通州,市领导十分重视城乡统筹的发展问题。市领导戴辉作了题为《加大统筹力度,夯实发展基础,推动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工作报告。他指出,2010年通州市农业农村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根本要求,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重大任务,把加强基础设施作为重要支撑,突出助农增收惠民生、科学规划调结构、强基固本增后劲、改革创新促统筹、繁荣农村谋和谐,奋力推动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农村经济发展再创新局面。2010年,通州市农业农村工作的主要目标是:通州市实现项目农业投入总额22亿元。其中,龙头企业确保投入14亿元,农业园区确保投入8亿元;农业合同利用外资完成1.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新增高效设施农业面积5万亩,其中设施栽培面

积3万亩;新增土地流转5万亩,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5000人;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分别增长4%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以上。戴辉强调,围绕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通州市上下要重点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即更加注重彰显特色、落地可行、适度超前,加快落实现代农业发展规划;更加注重做大规模、延伸产创优品牌,全面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更加注重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典型示范,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更加注重整合资源、发挥优势、创新模式,加快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更加注重就业创业、改善民生、脱贫帮困,扎实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创新体制、完善机制,不断增强农村经济发展活力。

无论是从农村发展的优势来看,还是从农村发展中的问题来看,“农村”、“农民”、“农业”三者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其中农民是核心,农村是基础,农业是关键。解决“三农“问题,我们应从整体出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充分利用有利优势,尽最大努力解决农村问题是我们实现农村突破性发展的成功举措。

1、我们应严格执行党对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文件,加大对腐败的严查惩治力度,确保让农民真正得到到党和国家政策的好处。

2、我们应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执政理念。努力改善政府和农民的关系,努力建立服务性政府,树立政府的权威,赢得民心,和农民共同发展农村。

3、坚持树立并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城乡统筹发展,坚持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结合。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努力改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实现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4、大力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水平。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新农村、新面貌、新气象”的时代风尚,努力构建和谐新农村。

5、加强对农民的技能培训让农民成为现代性科技性农民,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就业的砝码,提高农民就业的竞争力。

6、认真解决好农民最为关心的问题,维护好农民的切身利益。并努力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和农民工问题。让这些不再成为农村发展的阻碍。

7、大力发展乡村企业和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其中就业的机会。提高农村的吸引力,缩小城乡差别,让农村真正留得住人才,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

最后,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也显著地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但我们应注意到,近几年来,中国的农业形势发生了不利于农民的变化,农民人均收入呈连续下降趋势。农民收入减缓、停滞,已经制约了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全局的突出问题,所以说,提高农民收入,维护农民利益,四解决“三农”问题乃至整个社会利益的客观选择。

参考书籍:《经济命脉系三农》

学院: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学号:2010301040053姓名:刘一飞

下载三农问题论文:农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权?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三农问题论文:农民是如何失去土地所有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问题,习惯上统称为“三农”问题。“三农”问题是我......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在农村,希望也在农村。“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这是人们对三农问题的形象概括。所谓三农,即指农民,农村,农业。三农问......

    三农问题论文

    三农问题 农民问题是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当前,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的"三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虽然农民在思......

    三农问题论文[精选合集]

    [摘 要]“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其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增收问题。本文主要分析了促进我国农民增收的必要性,并从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体制制度改革创新、......

    三农问题论文(范文大全)

    关于三农浅析 摘要: “三农”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的总称。其实质是我国城乡产业、城乡收入、城乡社会发展差距过大。通过对我国“三农”政策分析,提出统筹城乡......

    三农问题论文[全文5篇]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农业不发达、农村不繁荣、农民不富裕的问题,习惯上统称为“三农”问题。“三农”......

    关于“三农问题”论文概述

    “三农”问题与政策文献综述 摘要:三农问题成为中国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农业问题千头万绪,国家说农业为基础,80年代每年都有一号文件。长期以来......

    关于三农问题的论文[★]

    三农问题的研究 摘要:“三农问题”是指农业、农村、农民这三个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农民收入问题,它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然而,近几年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