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镇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理工作现状与对策
镇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理工作现状与对策
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千家万户。近年来中央1号文件都把提
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作为农村工作的重点。今年春,我们就镇原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分别在农产品
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农业投入品控制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特别是设施蔬菜和果产品生产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1.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粗具规模。全县19个乡镇已
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共认定各类产地8个,认定面积
1.3万hm2;认证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1个、无公害农产品7个.基本涵盖了全县主要优势农产品。
2.植保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植保工作体
系。包括农业有害生物监测体系、技术推广体系、防控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提高了病虫害预测预报的准确度与效率。提高了推广使用绿色控害技术等综合防治病虫害的能力。同时,根据地理条件、农作物布局、病虫害发生特点.建立了15个村级监测站,每个站点配备了专职监测员和测报设备,并将县乡、村三级监测站的电脑联网,实现了病虫害的远程监控。,3.绿色控害技术得到推广与应用.积极创新植保技术。努
力探索农业有害生物无害化防治的方法和措施,逐步形成了以生
1态控制为中心,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广泛利用物理和生物治为重点控制手段的防治体系。全县共安装杀虫灯1200多盏,覆盖面积达13万亩以上。同时,在蔬菜栽培中,色板诱杀、性诱剂、植物源农药等绿色植保技术也得到了一定的推广应用。
4.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逐步完善成立了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并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检测中心制定了严格的质量手册,主要负责对各镇农产品生产基地、超市、产品批发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农药残留、重金属、致病微生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的检测。
5.农业执法监管力度有所加强。成立了由农业执法大队、农产品质监站、种子管理、土壤肥料、农药检定和植物检疫等有关方面的人员组成的农业监察执法大队.加大了对种子、化肥和农药等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有效地杜绝了假劣农资上市和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维护了农民利益。为农产品安全生产打好基础。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我县农产品生产经营绝大多数还以家庭为单位.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与标准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重要的环节是对整个生产过程按照标准化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全程控制,协调统一所有生产者的管理。而在现行的家庭承包生产经营体制下,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低,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农业部门难以对每家每户的生产经营进行技术指
导和有效监管。
2.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完善由于人员、经费不足等原因,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还不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只是对主要农产品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抽检。未能对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进行全程性跟踪检验检测.对县场销售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的范围不大、种类不多、频率不高,信息发布的渠道不畅,难以形成质量报告制度。
3.市场准入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农产品批发市场销售主体比较多元化,既有农民,也有商贩;农产品销售也比较自由,既有批发,又有零售,还有转手倒卖。甚至还有不进入市场销售的现象。这种进货渠道多样化、销售主体多元化的农副产品销售市场,使得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商品备案、质量安全等制度都难以建立,农贸市场比较混乱,市场准人制度不健全。
4.绿色防控技术推广模式有待进一步改善 由于绿色植保技术推广模式比较单一.一般就是政府拨付专项经费,购买设备,无偿给农民安装使用。这样,一方面由于经费有限,购买设备的数量有限,真正使用绿色控害技术的面积也不是很大。防治面积和防治效果都有限;另一方面,由于农民没有出资,没有责任感,所以对这些设备的使用不是很爱惜。对设备的修理和维护也不及时,影响了绿色防控技术的作用发挥。
三.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几点建议与对策
镇原县是传统的粮食生产大县和蔬菜生产基地,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打造优质农产品品牌,不仅是满足城乡市场销售、提高县民生活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需要。
1.尝试新的绿色控害技术推广模式,调动农民参与使用和主动维护绿色控害设备积极性充分调动农民参与积极性.增强农民使用、爱护和维护绿色控害设备的意识和责任感,将有利于延长绿色控害设备的使用寿命。促进绿色控害技术的推广应用。2009年6月。我县植保站在全国农技中心和省植保总站的大力支持下.给我县平泉、中原、新城等乡镇的万亩蔬菜生产基地配臵了诱蛾器和黄板、蓝板等绿色防控设备。推广模式主要采取政府补贴大部分资金,农民自筹一部分资金,由农民自主管理使用的方式。经过与农民、村组干部的座谈,结合示范区的实际防治效果予以推广,与以前的单纯政府投资的模式相比。大部分农民尤其是种植大户比较接受这样的模式。
2.采取合理、有效、积极的生产组织经营模式,实现农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在目前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经营体制下。在拥有特色农作物、可以形成连片种植带的地方,要进一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采取成立专业协会或农业专业合作社的模式。来实现农业生产的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同时,科技和执法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对协会或合作社提供的农业投入品和制定的生产技术规程给予技术支持,并严格把关。
3.加强基层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检验检测队伍的建设,逐步形成省、市、乡检验检测网络,在大型农贸市场建立检验室。对农产品从田间生产过程到市场销售进行跟踪检测,检测结果中农药残留超标的产品进行回访,调查超标原因,及时帮助农户解决问题,实现农品质量安全。对销售农残超标产品的销售商进行严厉处罚,杜绝超标农产品的上市,使农民和销售商真正认识到生产和销售安全农产品的重要性。
4.建立健全市场准入制度要加强对农产品市场的监管。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和农贸市场的标准化建设与改造。扶持市场的质量检测和信息发布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大对市场的质量抽查力度,监督指导农产品市场履行质量安全义务。建立登记管理制度.引导和督促农产品经营者建立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商品备案、质量安全等制度,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5.加强宣传推广.提高农民安全生产意识和技能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他们安全意识的提高是生产出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基础,因此,应加强宣传培谢,把农药安全、科学使用知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列入农民教育工程的重点内容。通过宣传培训,使农民充分认识高剧毒农药的为害性和科学使用农药的重要性。了解优质优价的市场理念,从而提高无害化生产水平,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6.加强农资市场监管。增强投入品源头控制 实行高剧毒农
药定点经营管理制度。坚持高剧毒农药定点经营。建立完善的农药进销台账。高剧毒农药在购进前要向农业主管部门备案。经审核批准后方可进货,销售时建立台账,要记录购买者的基本情况、销售数量及购买用途。并要向购买者说明高剧毒农药登记作物名称、使用方法、使用剂量、注意事项等,从而可以做到对高剧毒农药的追根溯源。同时,要深入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检查。针对不同季节所需不同农药进行重点检查和监督。确保农药质量。
7.加强新型农药和新技术设备筛选工作进一步加强对新型农药的筛选工作.不断引进、试验高效、低毒、低残留新型农药,通过严格的田间试验,筛选出适合本地病虫害防治的速效性好、杀虫谱广、药效时间长、相对成本低的新农药,为经销商和农民推荐适合无害化生产需求的新型农药。加强对绿色控害设备的选用。对杀虫灯、杀虫板、性诱剂等设备进行试验筛选。选用正规厂家生产的、产品质量过关的、适合本地地理条件、生态环境及本地作物病虫害防治的产品。
第二篇: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监管对策
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分析与监管对策
黄进斌1,吴朝霞2
1.福建省莆田市农业局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站
2.福建省税务学校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福建省贯彻落实国务院<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也强调,要实施农业标准化,发展品牌农业,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积极实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推行农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等标识认证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增加农民收入、维护农村稳定意义重大。
1 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与问题分析
1.1 农产品认证认可形势良好,认证产地和产品的示范带动作用逐步增强,但农产品和产地认证数量较少,环境污染较严重
目前,全省累计认证并有效使用标志的“农业三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总量1746个,企业977家,其质量抽检合格率多年来均保持在98%以上,农产品质量安全稳定可靠,全省种植业产地监测面积超过16万hm。在获证企业中,有30多家龙头企业在福州、厦门等城市开设了500多个“农业三品” 专卖店(柜),获证的蔬菜、猪肉等主要菜篮子产品的年销售量都在2万t以
2上。从农业部发布的全国2009年第1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看,福建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食用菌质量安全和蔬菜农药残留合格率分别为100%、100%和92%。通过产地认定,从生产源头和生产过程控制了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产品认证,获证企业依托基地带动农户,示范推广全过程质量控制和科学种养模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推动了农业产业化发展。同时,宣传和普及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强化了生产者、经营者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营造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的市场环境和社会氛围。但目前,全省通过“农业三品”认证的农产品比例还较低,居全国各省平均水平,与全国先进省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各级从事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机构、人员配备还不健全。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没有按照技术操作规程安全合理地使用农药和肥料,造成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超标,农业面源污染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影响了农业生产环境。个别地区工业“三废”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导致产地环境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还有日常生活中使用过的废旧电池乱丢乱弃现象较为严重,治理难度大,造成产地重金属污染。此外,水域环境污染、劣质饲料污染也给养殖业构成了严重威胁。
1.2 农业检验监测初具规模与实力,但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和评价体系仍不健全,检测技术和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在抓好农产品主产区、农贸市场和超市自律性检测的同时,着力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加强日常监测,规范市场行为。全省已建立1个省级农业检验监测中心,9个设区市及大部分县区都设立了农业检验监测机构,形成了以省、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为龙头,以县(区)监测点为基础,大宗农产品主产区、“菜篮子” 产品基地、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速测站为依托,覆盖全省、布局合理、运行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体系。狠抓治理“餐桌污染”工程,充分发挥各级农业检验监测中心作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制度。自2006年起实施了农兽药残留监控、饲料质量安全监控等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共检测蔬菜、畜产品1万多个;自2001年起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产地定点监测,累计速测蔬菜样品40多万份。福建省农业检验监测中心现有工作人员60名,实验室面积约3000m2,拥有先进仪器设备200多台套,总值约3000万元,是全国唯一一家真正综合了种养殖业检测的综合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该中心已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省级计量认证和农业部相关资格认证,通过计量认证的检测能力达1657类10182项,检测水平达到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在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要求,整合现有的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构建了市(县、区)动物卫生防疫监督所、乡镇畜牧站(中心)、村防疫员三级畜禽防疫体系。但全省各农业检测机构由于缺乏经费保障等原因存在规模偏小、检测技术力量不强、检测设备不齐全、检测功能不全、检测覆盖面不宽等状况,检测技术和水平有限。部分小型超市和农贸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仍没有设立检测室。
1.3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全面增强,但综合执法力度仍显不足 目前,福建已加强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全程监管。全省形成了县级农业执法大队、设区市级农业执法支队、省级农业执法总队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一是加强种子、化肥、农药、饲料、兽药、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管理,严厉打击生产销售假冒伪劣和禁用农业投入品行为,维护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2007年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以来,全省农业部门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6.98万人次,检查农资企业3.66万家,立案查处假劣农资违法案件2713起,销毁禁用农药和假劣农资102.6t,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8372万元。二是加强农产品产地环境和认证农产品标识的监管。全省已有40个县列入国家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做好耕地土壤养分测试,指导农民科学施肥。但总的来说,“农业三品”市场影响力还不够大。不少获证企业因为鲜活产品不便贴标志等原因,没有使用认证标志,造成市场上有效使用标志的“农业三品” 产品较少,市场占有率偏低;一些获证企业没有规范、有效地使用“农业三品”标志;违法冒用农产品质量认证标志的现象仍然存在。在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中使用催化剂、化学制剂、激素类物质等违禁物现象还时有发生,农资经营秩序仍需强化整顿规范。有的农业生产者没有科学合理地用药、用肥,有些蔬菜、水果还存在农药、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现象。进入市场交易的部分农产品存在索证困难,难以建立完整的台账管理制度,给有质量安全问题的农产品追根溯源带来了困难,难以把好质量安全关。部分农村生猪定点屠宰监管不到位,仍存在生猪私屠乱宰现象。
1.4 农业标准化工作稳步推进,但基础比较薄弱,水平仍不高 把生产环节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基础和重点,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指导企业和农户科学用药、合理施肥,提倡和推进清洁生产、健康养殖。现代农业的标准化生产理念逐步深入人心,生产经营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全面增强。福建全省已建设15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和104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共有强制性农业地方标准210项,推荐性农业地方标准537项,基本涵盖了福建省优势特色农产品,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出积极的贡献。但各级财政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还不足,农业标准化知识在全省尚未普及,实施标准化还不能成为生产者的自觉行为,制定和实施的地方标准偏少且还处于分散状态,部分农产品基本上处于无标准生产、无标准上市、无标准流通的状态。
1.5全社会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氛围逐步形成,但齐抓共管的机制还不健全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进入依法监管新阶段。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已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列入重要工作内容,并不断健全服务、管理、监督、处罚、应急五位一体的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机制。但由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涉及工商、质监、农业、经贸、卫生、企业、农民等方方面面,部门之间职责交叉,形不成合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机制尚不健全。一些小规模农产品生产企业和农户对农产品质量的安全意识差,自律管理不到位,很多消费者也缺乏基本的安全保护意识,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整体提高。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的对策与措施
2.1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 生产环节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重点和难点。有关部门要全面清查隐患,加强风险评估,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要强化生产源头管理,结合新农村建设,开展农产品大气、土壤、水体等环境安全评价和监控,治理控制各种污染源。认真做好农产品产地建设规划,禁止在有毒有害物质超过规定标准的区域生产、捕捞、采集食用农产品和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一步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工作。整顿规范农资市场秩序,依法严厉查处违法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农药、兽药和其他有害化学物质的行为,保证安全农资的供应。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完善农资质量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对群众反映强烈和问题突出的区域、产品、企业进行重点监测,依法及时公布检测结果,发布消费警示。要加强检测结果分析,准确掌握当地农资质量状况,提升预警能力。按照《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有关规定,科学合理使用农业投入品。
建立健全农产品安全预警系统,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和农业环境污染状况监测,针对可能出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在农作物病害防治方面,通过在全省各地设立的测报点进行病害测报,及时发现病情,采取措施应对,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进一步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好动物疫情的监测和分析,加大屠宰、流通环节采样监测力度,及时排查疫情隐患。继续落实养殖场综合防疫管理措施,严格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监管,加快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科技攻关。加大产地、屠宰、流通和储藏等环节的检疫监管,对病死动物实施严格的无害化处理,保障上市肉品消费安全。认真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检查,要把蔬菜水果中的高毒有机磷农药、生猪中的“瘦肉精”、禽蛋中的“苏丹红”、牛奶中的“三聚氰胺”等作为重点,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要坚决查封、扣押,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员。重点打击生猪私屠滥宰违法行为,加强生猪定点场规范管理,保障肉品质量安全。严厉打击在食用农产品生产中违法添加非食用物质和滥用食品添加剂的行为。依法规范生鲜乳收购站经营秩序,严厉打击在生鲜乳生产、收购、运输环节中违法添加三聚氰胺等有毒有害物质的行为。加大工矿企业、学校、机关等公共食堂及餐饮业采购使用农产品的监管力度,确保消费安全放心。
2.2 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市场准入是保证上市农产品安全、健康消费的重要关口。要认真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有效组织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以及名牌产品的产品质量认证和产地认定工作,积极推行“良好农业规范”“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 体系认证。狠抓“农业三品”专项整治各项工作的落实,以保障认证产品质量、规范标志使用为主线,以质量安全风险和隐患较大的产品为重点,完善认证与监管制度,逐步建立依法监管的长效机制,全面提升监管能力和水平。根据《农产品地理标志管理办法》规定,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管理工作,发展品牌农业。推行农产品标识制度,规范使用原产地标识、认证产品标志、基地标牌等法定标志。加强农产品包装和标识管理。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从事农产品收购的单位或个人销售的农产品,按照规定应当包装或者附加标识的,须经包装或者附加标识后方可销售。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经营企业要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制度、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报告制度,严格查验有关产品质量安全证书,决不让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鼓励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与农产品销售市场直接对接或签订产销合同,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关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2.3 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监测体系建设
农业检验监测是政府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农业执法的重要技术支撑。要加快推进农业检验监测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执法的技术服务能力。各级政府应落实中央预算,扩大内需投资,加大投入,省市一级农产品检验监测中心的检测手段要明显提升,建立健全县、区农产品质检机构,配强配齐专业技术人员,添置检测设备。强化检验监测机构的管理,加强检测人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素质和水平,规范检测程序和行为,确保检测工作科学、公正、有效,提高农业检验监测机构公信力。及时制定并组织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计划,落实安全监测制度,实行例行监测与监督抽查相结合,日常监管与专项检测相结合,进一步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检测。在生产基地、农贸市场、批发市场、超市等建立农药、兽药残留速检室,同时通过实验室定点抽查检测,及时分析、评估监测结果,发布质量安全信息,接受社会的监督。要不断完善以省市级检测中心为基础,各县区检测站为骨干,基地、企业和市场检测为补充的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各个环节的检验监测体系。
2.4着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按照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支持农业标准化发展,健全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按照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的需要,根据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规范、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方法和农业投入品、农产品加工品标准相配套的原则,继续制定满足行政执法、保障消费安全、促进公平贸易和发展优势农产品所需要的农业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建设一批农业标准化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要坚持农业标准制定与实施相衔接、产前产中产后相呼应、示范与带动相配套的农业标准化全程实施体系,建立政府推动、市场拉动、企业带动、农民主动的农业标准化实施运行机制。以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将实施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项目、标准化示范县建设项目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紧密结合,加快农业标准推广应用,提高标准化种养比重。切实加强农业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重点培养农业标准化管理骨干和具备农业标准化知识的技术推广人员。健全农业标准化宣传培训体系,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管理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
2.5 齐抓共管,提高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成效
农产品质量安全直接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站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增强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切实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统一领导,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地方政府负责制,定期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组织协调好农业、质监、海洋与渔业、经贸、工商、卫生等有关部门的分工与合作,理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制,落实工作责任制。加快建立健全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和执法监督机构,强化职能,充实人员。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各级政府要把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各项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逐步加大投入。
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要求,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可上下追查的原则,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经营记录档案登记制度和农产品准出制度,记录生产者及基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田间管理、加工、包装等信息,确保农产品全程质量控制信息的传递和可追溯。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承诺制度,生产者要向经营者,经营者要向消费者就其生产、销售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承诺,积极探索不合格农产品的召回和理赔制度。落实农产品生产、收购、储运、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绩效考核机制。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的宣传培训,进一步营造舆论氛围。着力治本,进一步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努力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提升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诚信守法意识和质量安全观念,提高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知识和技能。
第三篇:陕西省横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以及问题与对策
陕西省横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以及问题与对策
【摘 要】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横山县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农业环境监管、投入品监管、市场准入建设和无公害基地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本文围绕横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发展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对策横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1 加大“三品一标”监管
为了提高“三品一标”公信力,打造品牌战略,我们对全县超市、农贸市场和商店经营的蔬菜、瓜果、茶叶、粮油食品等所有标有“三品一标”标志的产品每季度进行一次定期检查,在节假期间进行重点检查,发现假冒和乱用“三品一标”的坚决取缔、严格处罚。
1.2 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监管
我县于2008年对全县65333hm2农用耕地通过了无公害整县环评;截至目前,共有10大类27个农产品通过了无公害认证,对已认定或认证的无公害基地和产品开展经常性监督管理。在两个较大的无公害蔬菜基地检查落实生产制度和建立健全田间生产档案,严格按照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操作,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规范农产品包装、标识的使用,坚决打击冒用、贩卖农产品标识的行为。建立检测室,实行产品自检,确保基地农产品的质量安全。
1.3 农业环境监管
一是先后多次深入到农村基地、工矿企业、农贸市场进行走访宣传、摸底。二是重点对煤矿、油井、储煤厂等排污企业进行调查,发现对农产品产地污染的行为,立即进行干预,提出整改意见,责令其改正。三是县农业局与环保局起草,县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意见的通知》(横政办发[2010]62号)。文件规定凡对农业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和区域开发项目,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农业环境影响评价的内容,环保部门在审批时,必须由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实地勘测,认定评价报告中制订的农业环境保护措施具有可行性,并经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同意,否则不得审批。
1.4 农业投入品的监管
一是突出源头污染治理力度。重点抓了源头污染治理检测监督工作,在源头上堵住禁用农药流入渠道,每年与农药经营户签订禁用农药责任书。二是为了全面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保障城乡居民的身体健康。常年安排12名技术干部,深入生产基地进行技术指导。三是加大执法力度,在农药使用高峰期,加大对农药经销户监管,警钟长鸣,加大基地产品检查频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处理。
1.5 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
为了使广大人民群众吃上新鲜、优质、安全、卫生的果菜产品。我们对县城农贸市场、超市进行了调查、摸底,登记了所有蔬菜、水果贩运户、固定摊点经营户,豆芽、食用菌、茶叶、生产销售户,并向他们提出了要求。同时,我县实施了市场准入制度,出台了《横山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暂行管理办法》,制定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销售登记制度》、《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结果公示制度》、《对不合格农产品实行退市制度》、《实行农产品包装管理制度》等五项制度,确保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2.1 机构不健全
按照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求在每个县乡设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今年是乡镇或区域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的最后一年,而我县目前只有县级检测中心,无乡镇检测工作机构和村级监管人员,没有形成系统的监管网络,致使基地建设和监管乏力。
2.2 经费严重不足
近年来,横山县涉农资金投入逐年增加,但对于量大面广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工作来说,经费仍显不足,目前状况处在低水平监管检测的被动状态。经费的短缺,严重制约着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正常开展。
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不强
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关系到社会稳定,就我县目前情况而言,相当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仍然不强。一是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普遍文化水平低,法律意识和安全意识淡薄。二是受传统种植观念的影响,部分生产者只关心产量和效益,不注重产品质量,部分经营者只关心利益,不重视质量。三是管理部门宣传力度不强,对劣质农产品生产销售打击处罚案例通报等方面宣传不到位。
2.4 检测仪器落后
农产品质量检测是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最后一道防线,抽检的结果直接关系到生产者、经营者的利益,关系到消费者的安全。为此,检测仪器准确和效率的高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县仅有4台便携式农药速测仪,检测项目只能对有机磷和氨基甲酸酯两种含量进行定性检测,快速检测仪检测数据误差较大,检测三次才作为疑似超标,等检测结果确定后,量小的经营户已把产品卖完,再者,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定,速测结果不能作为处置违法法律依据,也就是说检测没有效力。
2.5 环境污染较重
我县是个农业大县,同时也是能源大县。近年来,随着煤气油等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农业投入品的大量使用,致使农业生产环境受到污染。一是煤矿、油井和天然气井(站)开采区和周边土壤受到污染。我县有大小煤矿22处,有油井、气井500口,由于这些能源企业对工业“三废”没有采取任何处理措施,直接进行排放。如煤矿的煤渣直接向土壤表面堆放和倾倒污染了矿区土壤,有害废水不断向河流排放或直接排于农田,致使下游水源或浇灌农田受到污染,煤气粉尘随风飘散,落到土壤或农作物表层,导致了矿区周边农作物和土壤污染。二是使用农药、化肥不科学,使土壤造成污染。三是植物栽培农艺措施不当,特别是地膜使用不当造成土壤污染。我县每年种植各类地膜作物6667hm2,地膜作物在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上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因作物收获后不及时清理回收废弃地膜,而地膜又不能自然降解,致使土壤受到污染。
2.6 农业标准化生产程度低
农业标准化生产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保证和前提。标准化生产要求生产者在生产的各个环节都要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进行生产,而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仅处在起步阶段,以前虽制订了几项蔬菜地方标准和技术规范,但由于技术落后,不适宜现代农业发展需要。造成我县农业标准化生产滞后不前的主要原因:一是领导重视不够,致使该项工作没有专门经费,标准化建设不能全面推开;二是农业标准化技术队伍薄弱,缺乏既有农业标准化知识、又懂农业生产技术的人才;三是广大农业工作者及广大农民对农业标准化还缺乏深刻认识;四是监管体系不健全,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五是一些生产者安全意识不强,只追求眼前利益,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政策,常偷着使用国家明令禁用和限用农药,或在安全生产间隔期内采收上市,致使生产环节监管困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组织领导,政府要牵好头。按照市里的文件和工作要求,县上要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经营监管协调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给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同时,有关领导要拿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来调研了解该项工作,深入基层,发现问题,帮助解决具体工作困难,确保该项工作正常有序开展。
3.2 加强部门协作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农业部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工商、质量技术监督管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商贸、卫生、水保、畜牧、粮食等部门要在农业部门的统一组织下,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确保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
3.3 积极推行“商洛模式”
按照陕西省农业厅的要求,借鉴“商洛模式”,实行“政府负总责、三级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监管体系模式,尽快成立乡镇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和村级监管室,配齐专业检验检测和监管人员,并开展工作。
3.4 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经费投入
根据《农业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县政府应当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纳入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安排专项经费,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3.5 加强宣传培训,提高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食品安全意识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等媒体以及科技之春宣传月、科技下乡等活动,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全方位、多角度地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宣传。一是加强对农民的安全生产教育培训,让农民学习掌握农产品安全生产基本知识,培养和提高农民的质量安全意识。二是经营者要树立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观念,依法诚信经营。
3.6 加大农业环境监管力度
强化能源开发企业建设项目对农业环境影响的监管。凡对农业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在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必须有农业环境评价的内容,环保部门审批时必须征得农业部门对农业环境内容的同意,并形成一项工作制度,长期坚持下去。建立基地环境定期监测制度,提出净化环境措施,控制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通过对产地土壤、水质、大气进行连续的监测评价,控制外源污染及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对产地环境的污染。
3.7 抓好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制定地方标准,使我县主要农产品品种、生产、质量、安全、包装、保鲜和储运等都有标准可依,形成国家、部门和地方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通过这些综合措施,引导农民自觉采用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规范,从源头上把好质量关。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农产品,打响“特色品牌”、“生态品牌”、“原产地品牌”。积极推广使用农产品产地标签和无公害产品标识制度,使农产品有自己的“身份证”,有利于对农产品实施追溯制度并严格日常监测检查。
第四篇: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钟丽平
(江西财经大学阳湖生态经济研究院心江西南昌330013)
摘要: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逐步发生变化,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文章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指出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问题;对策
The Status, Problem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Agriculture Products Quality Safety in Our Country
ZHONG Li-ping
(Institute of Poyang Lake Eco-economics, Jiangx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Nanchang , Jiangxi 330013)
Abstract: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income levels, consumption concept has changed gradually, more and more consumers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china, and points out the main problems of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 then proposes some corresponding measures to solve the problems
Keywords: quality safety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the status;problem; measure.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大跨越[1]。随着人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提高农产品质量已成为广大消费者的迫切需求。同时,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对于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扩大农产品出口创汇、保障广大城乡居民绿色消费及发展现代农业都具有重大意义[2]。
1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在农产品质量方面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环节的控制,农产品质量全水平得到的显著提高。
主要体现下三个方面: 一是总体水平高。根据国家农业部调查,2009年上半年,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形势稳定。根据上半年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合格率分别达到99.5%、95.8%和95.9%。根据生鲜作者简介:钟丽平(1986-),男,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
乳质量安全监测结果,29个省的3373批次生鲜乳样品中三聚氰胺含量全部符合临时管理限量值规定,13个奶牛主产省的903批次生鲜乳样品中皮革水解蛋白检测合格率均为100%。二是发展态势平稳。蔬菜合格率稳步上升,畜产品、水产品主要检测指标合格率已经连续三年多保持在95%以上。三是农产品出口量逐增。自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农产品出口贸易快速增长,2001年我国农产品出口额为160.7亿美元,2008年农产品出口额为405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3.73%[3]。
2.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国农产品质量在总体上是安全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
农产品的生长发育离不开环境,环境污染直接影响着农产品生长。目前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源主要有大气污染、水质污染、土壤污染,这些污染源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均有极大影响。大气污染主要针对有叶子的农作物,通过光和作用,使农作物的一些化学元素含量超过标准含量,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还会引发食物链问题,给国民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任何生物体的成长都离不开水,只要水受到污染,那么生物体必然受到影响。植物体通过根部的吸收水分,把一些污染元素输送到了农产品中,严重影响了农产品质量。土壤污染往往是通过农作物吸收和食物链的积累,直到影响人或高级动物的健康。而且,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污染后极难恢复,将长期对土壤功能产生影响,后果十分严重[4]。
2.2农户组织化程度不高和文化水平低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多,耕地总面积少,因此人均耕地面积少,且我国耕地面积主要以山地、丘壑为主,平原少,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规模小,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独立经营,无论是购进生产资料还是销售农产品都是一家一户单独面向市场,分散的生产和经营不利于控制投入品的质量,也不容易统一产品质量。另外,我国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科学生产的能力,如施肥问题,大部分农户都简单地认为“多施肥,产量就高”,甚至将施肥当成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固定程序而形成一种不假思索的农业生产定式,意识不到化肥对土壤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的潜在危险[5]。还有在生产过程中如何撒农药,如何除虫,何时收成等问题,都不能进行科学的操作,对农产品质量也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2.3公司的非法生产
改革开放以来,各种农产品公司犹如雨后春笋,遍布在各个地方。然而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的公司会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社会的责任,进行非法生产,以获取更多的利益。在生产制作、加工处理等环节中超量、违规地使用食品色素、激素、防腐剂等成分, 给农产品安全性埋下隐患,如在产品中添加色素和一些可以增加产量但危害生命的元素,以及用甲醛、工业级磷酸钙盐甚至“吊白块”冒充面粉增白剂[6]。
2.4农产品检测制度不完善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不是很完善,制度的不完善使得不合格农产品频频进入市场,被消费者购买,危机消费者利益。农产品检测不仅包括产后的检测,还包括农产品产中的检测。在农产品生产中,没有标准的质量检测体系,使得农产品形状和质量参差不齐,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而在进入市场的时候,由于制度不健全,不合格产品又进入了市场中。另外,在农产品出口贸易方面。由于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的不完善,使得我国农产品质量检测不能与国际接轨,形成不了统一的检测体制。有的产品即使达到了国家标准,但是由于各贸易国家的标准不一样,使得我国有些农产品在其他贸易国家成为了不合格产品,严重阻碍了贸易出口量。
3.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需要社会各个主体的共同参与,本文从农户个人、企业、政府三个方面探讨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
3.1农户个人方面
农户在提高农业与农产品环境质量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要要加强对农户的宣传教育和生产技能培训,增强农户的环保意识,提高农户生产水平。首先,农户要增强环保意识和对环保价值的认识,熟悉相关环境保护知识,采用环保的生产方式和和技术,减少产地环境污染。其次,由于农户受教育水平比较低,难以进行科学的生产,农户应该主动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和技能培训,学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和技术等,提高农户个人的文化素质和农业生产水平,进行科学合理的农业生产活动。
3.2企业方面
首先是工业污染企业,工业污水,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等的过量排放,严重影响了农产品产地环境,直接影响农产品质量。因此,工业企业应该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进行生产活动,控制废水,废气的排放量,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自身的持续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其次是农产品生产企业,不仅要注意农业生产中造成的环境污染,比如说农药、化肥的不合理施用和不当处理,还要注意生产过程的标准化,应该严格按照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进行生产,使得农产品质量达标。
3.3政府方面
从政府方面来说,要想强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形成良好管理效果,就必须进行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首先,事前应该制定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土壤修复技术,消减污染物从土壤向农产品迁移积累,提高轻度污染土壤安全生产能力[7];增加资金投入,加强对农户的教育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户环保意识和生产技术水平;广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完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形成统一标准 [8]。其次,事中应该加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的检测,要求企业严格按照标准生产。农产品生产过程中,政府应该定期派人去企业生产基地考察,监督企业生产过程,对不按要求进行生产的企业,应该给予严厉惩罚,并通过新闻媒体向外发布。最后,事后应该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监管。政府农产品质量监管部门应该经常对农产品进行监督检查,通过日常打假与专项治理相结合,整顿规范农产品市场。严厉打击制售和使用假冒伪劣农产品的行为。
参考文献
[1] 河南省农村能源环境保护.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J].河南农业,2004,(5).[2] 马爱国.无公害农产品管理与技术[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 夏合群.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基于金融危机背景的分析[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9,(5).[4] 吴为,张琰,胡捷.南通市农业环境质量安全现状与防治对策[J].环境
整治,2009,(2).[5] 林宏程, 李先维.农业污染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影响及对策探讨[J].产
业观察,2009,(9).[6] 陈素珊, 余心杰.我国农产品安全性问题与技术发展趋势研究[J].农机化研
究,2003,(3).[7] 项虹艳,李廷强.加强农业环境保护,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J].广西农业科
学 2004 ,35(03).[8] 杨肖娥,余剑东,倪吾钟等.农业环境质量与农产品安全[J].中国农业科技导
报,2002,(4).
第五篇: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现状、问题及对策
李雪艳范永丽
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乌鲁木齐8300
52关键词: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
2003年设在自治区农科院的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检中心对乌鲁木齐地区的5个蔬菜生产基地、2个蔬菜批发市场、5个农贸市场、4个超市出售的蔬菜进行抽样检测,从大白菜、甘蓝、西红柿、辣椒、芹菜等10余种蔬菜中,抽取500多个样品,采用大型精密仪器分析法,对其中的有机磷类、氨基甲酸酯类及聚酯类等13种农药残留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蔬菜生产中使用禁用农药甲胺磷、氧化乐果现象较为突出,而非禁用农药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因使用不当造成超标问题。随后该中心连续5次对乌鲁木齐市场上蔬菜农药残留进行检测,平均超标率为15.2%,检验结果表明乌鲁木齐蔬菜质量安全处于全国中下水平。近年来,由食品安全引发的问题时有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观念的日趋改变,以及国际贸易技术壁垒日渐增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显得越发突出。1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现状
1.1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管理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在运作机制上,成立了涉及农业、卫生、质量监督、经贸、工商、环保等多个管理部门共同管理的运作机制。在各环节管理体系上,加强了对部分农产品产地、投入品、生产等环节的管理,如对出口番茄从产地、育种、栽培到加工、运输等每一环节进行严格的质量安全管理。同时政府也加大了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和产地环境的监督力度,并通过一系列协会加强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
1.2加强标准化建设并向体系化方向发展
依据“适应市场,服务社会、加强管理、国际接轨”,新疆标准化建设取得了较好成绩。2003年共制定自治区地方标准达90项,4项地方标准已上升为国家标准,50多项地州级农业地方标准上升为自治区地方标准。6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通过国家验收。其中,在2003年的标准制定中,60%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这些标准执行后有效地推动着新疆经济发展。如巴州香梨、塔城红花制品、哈密大枣等新疆优质农产品执行相应的标准后都增加了出口量;青河县执行“绒山羊”地方标准,牧民人均增收明显提高,其中标准化示范户人均增收达400元。在加强标准化建设的同时,开始向体系化方向发展,目前已经颁布了“优质细羊毛”、“库尔勒香梨”、“天然彩色细绒棉”等3个标准体系,但距实际需要还相差甚远。
1.3认证工作取得进展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是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推进措施,是政府推动、服务大众的公益性事业。开展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企业名牌战略、提升农产品竞争力和扩大出口的重要措施。新疆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相当重视,切实将其作为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重中之重来抓,在人力、财力方面给予支持,确保这项工作能够扎实、有效地开展。目前,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工作已取得一定成效,位于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的南郊食用菌研究所开发培育繁殖的鲜菇类产品填补了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资格证书的空白,为无公害食品认证开启了先例。
继2003年12月石河子市荣获首批“中国50家投资环境诚信安全区”之后,国家级石河子经济技术开发区日前顺利通过北京中安质环认证中心ISO14001国际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成为新疆首家国际认可的绿色投资区域。据中国开发区协会资料显示,中西部16家国家级开发区中,仅重庆和石河子两家开发区通过了ISO14001区域认证。
目前,全国有178家单位260种产品获得无公害农产食品认证标志,1 929家企业3 427种产品获得了绿色食品认证,22家企业62种产品通过有机食品认证。与全国相比,新疆的认证工作任重而道远。
1.4法律法规体系正在建设之中
在国家颁布的《食品企业通用卫生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基础上,2001年3月1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九届人民政府第13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无公害农产品保护办法》这项重要的地方性法规。它的颁布和全面实施,大力推动了新疆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事业健康稳步的发展,促进了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及“优质、高效”农业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2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缺乏统一的管理运作机制
目前,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主要由多个部门同时管理,但它们之间缺乏一个权威的协调机制,使得很大一部分力量在相互依赖、相互推诿中弱化了,从而造成“都在管、又管不了”的局面。比如肉类食品检验管理,牲畜活体疫病检验由农业部门负责,屠宰后的产品检验由经贸委负责,而两者之间缺乏相应的配合检查制度加以约束,中间往往出现空当,从而造成部分个体商贩不经检验就直接把肉类食品拿到市场上销售。
2.2市场准入制度不健全
缺乏市场准入制度,造成市场混乱,优质难以优价。以乌鲁木齐蔬菜市场为例,由于缺乏必要的市场准入制度,放心菜混同大路菜,外地菜挤过本地菜。2003年乌鲁木齐蔬菜销售量约在400×104t左右,其中外地菜占到320×104t。尤其是冬天,山东、广东、海南、甘肃等地的反季节蔬菜占到我区蔬菜市场的80%~90%,这些蔬菜基本上没有经过无公害认证,更谈不上绿色认证、有机食品认证。
2.3缺乏认证意识和认证管理
首先是缺乏认证意识,无公害食品认证覆盖范围小,仅涉及蔬菜、水果、畜禽肉、水产品等几类农产食品,而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体系等其它国内通用的认证体系以及国际通行的有机食品认证体系如GA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ISO9000系列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系列标准)、ISO14000系列标准(环境管理和环境保证体系系列标准)体系认证等还达不到。其次是缺乏认证管理,对于已获得认证的单位不再进行跟踪监控管理,使得认证成为终身制,一旦获得认证,终身都将拥有,导致一些已获得认证的企业单位打着安全绿色的标志,生产出质量不合格的产品。
2.4检测技术水平落后
一方面新疆的检测技术主要针对产后安全性进行检测,忽视全程控制检测。另一方面新疆缺乏如二恶英及其类似物、氯丙醇等一些对健康危害大而国际贸易中又十分重视的污染物的关键检测技术。由于检测技术的落后,使得检测结果根本达不到国际要求,从而造成出口困难的现象。
2.5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虽然新疆可参照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较多,但大都不成体系,法律法规之间缺乏有机的结合,仍存在着漏洞,尤其是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细节方面缺乏具体的、可操作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管理的约束力不够,还没有起到足够的震慑作用。对于现有的法律法规而言,有些部门也并未严格执行,而是以短期经济利益为重。
3完善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建议
3.1改革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
由政府出面牵头理顺各职能部门的关系,使各部门充分协调配合,成立跨部门(如农业、卫生、环保、国家质检、工商、海关等)的统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通过此管理机构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全部工作,对“从田间到餐桌”的各个环节进行严格管理。同时,开展风险分析、风险评估、风险管理、风险警报和食品安全评估等基础性管理工作。
3.2加强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各环节管理,一是严把生产关,重点解决化肥、农药、兽药、饲料等对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产品的污染;二是严把农业投入品的生产、经营许可和登记关,切实加强市场监管;三是重点加强农产品的包装标识,特别是转基因产品,并建立追溯制度;四是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以产地编码和标签为突破口,加强市场准入管理。
3.3建立健全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管理部门应及时清理和修订过时的农业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以及有关技术法规,使各类认证标准层次分明,并具有可操作性。同时增加卫生标准、环境标准,提高质量指标,大力等同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标准,使标准体系尽快与国际接轨。
3.4加快质量认证体系建设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要加快产地认定进度,加速地方认证向全国认证转换进程。在已开展的无公害农产食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的基础上,积极推行GAP(良好农业规范)、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认证体系。同时统一认证机构,把多头认证变成统一认证,实现“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标志、统一管理、统一监督”。从而建立统一、规范的农产品认证认可体系。同时,认证不能实行终身制,应该定期、不定期的对已获得认证的企业进行检查,一经发现不符合要求者,立即取消其认证资格。
3.5完善检测体系,提高检测技术
将农产品按危险性的高低进行分类,并以此为依据,研究新疆农产食品的监督政策、策略和措施,全面进行检测检验。源头上保证质量安全,上市前开展抽样检测,流通环节做到监管检查。同时提高质量安全关键控制技术和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积极推广产地环境净化技术,摸索先进快速检测技术并将之运用于生产中,从源头把好质量关。
3.6完善法律法规和执法监督体系
有关部门应及时清理、修订与农产品有关的法律法规,变被动查处为主动出击,加大惩处力度,严惩监管上玩忽职守者。通过法律手段约束所有农产品链参与者的行为,保证食品安全,从而使得农产品安全在法律上具有约束效力。与此同时,依托目前农业专业执法队伍和人员,改善执法条件,重点加强各环节监督,从生产到销售实行全程控制,把住五道关口,即环境保护关、农资原料关、生产关、流通交易关、市场监督关。
3.7发挥消费者的积极作用
只有消费者认可的产品,在市场上才能占有一席之地,才是有效益的产品,消费者作为产品的最终使用者对于产品的质量问题最具发言权。因此,应充分发挥消费者的积极性,引导消费者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帮助消费者充分了解产品品质的识别常识。同时,创造一种有效的激励机制,鼓励消费者发现假冒伪劣食品后进行举报,充分发挥广大消费者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监督作用。
参考文献
〔1〕 沈雅屏.警惕农药残留威胁餐桌安全.新疆日报.2004年3月31日
〔2〕 秦富等.欧美食品安全体系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
〔3〕 朱希玲.我区标准化工作助推经济发展.新疆日报.2004年4月2日
〔4〕 张玉香.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海峡两岸农业高级论坛报告.2002年1月.北京
〔5〕 张振华.食品安全技术发展现状与优先发展对策.农业科技管理.2003(5):20~2
3作者简介李雪艳,女,1963年10月出生,现任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领域:贸易经济、农业经济。单位地址:新疆乌鲁木齐市南昌路42号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邮编:830052,电话:(0991)8763729(办)***E-mail:lxy_x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