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三农问题的调查报告关注“三农”发展 实践服务求真知
引言:
21世纪,我国改革开放取得成果异常显巨,尤其是自我国进入WTO以来,我国“三农”发展更是面临新得机遇和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新的问题。然而近年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以至“三农”问题一直深受到广大人民群众关注。从中央到地方,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也在不断的加大。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三农”问题的阐述占了很大的篇幅,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对“三农”问题也做了进一步的部署和安排,会议强调: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和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加大对农村投入力度,加大对“三农”工作领导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并指出“农村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的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几年来,我国农业补贴税的发放更是体现了中央关于“三农”政策的重视、关注和具体实施。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利用暑假时间,对所在村民委员会“三农”政策在农村中的具体落实情况进行了调查和了解。
目的:了解国情,体察民情,加强实践,提高认知,不断学习实践知识,增长才干。形式:深入农村,深入基层,与民攀谈,走访调查。
时间:2007年8月1日--8月9日
地点:新县吴陈河镇周湾村村民委员会
组织者:信阳师范学院华锐学院团总支
一、调查数据
概况:
周湾村村民委员会共有18个村民组2300多户约35000口人,住房占地约1630亩,耕地约3480多亩,农田约4150多亩。去年年总产值为约90000000元,人均毛收入为约2800元。
(一)经济收入状况
经济收入以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和外出务工为主,辅以副业如养猪、养鸡、养牛等。农作物、经济作物和外出务工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80%。农作物包括水稻、小麦种植,经济作物包括蔬菜、花生、油菜、板栗、黄豆等。自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该村有农田约4150亩、蔬菜1324亩、板栗1836亩,现在板栗已发展到2156亩。1994年全村进行规划,1995年完成了梨子园的改种,把原来的经济效益差梨子园改种为白果园育苗近20000余棵,现在每棵成树苗能收入两百元以上,近年又扩种了2300棵板栗树苗,每年平均收入近50元。养猪、养鸡、养牛、花生、油菜等毛收入1500元左右。
(二)受教育状况
在2006—2007学年的寒假社会实践中,我就农村教育情况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教师结构失调,教学质量严重滑坡;教育消费负担过重,儿童失学情况严重;教学设施落后,办学条件较差。村民中有85%受过初等教育、10%受到过高等教育。现在村里的35000口人有近120个大学生。
(三)生活状况
据调查村民的粮食、粮油、蔬菜、烧柴都自给,只买一些食盐、肉制品等,因此大部分家庭每月生活费在280元以下。
二、“三农”具体情况
(一)“农民”方面
村委会注重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努力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县、乡镇党委、党政府大力宣传并支持农村劳动力的输出。目前,我村劳动力的输出方向有三:第一,进住中小城市经商;第二,向工业发达的大城市流动务工;第三,向国外对口输出劳务。此外,村委会还特别重视提高农民的素质,积极响应县、乡镇政府采取得一系列文明修身活动和具体措施。如:村民委员会以村民组为单位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定期组织村民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文化娱乐活动。
(二)“农业”方面
我国政府采取了逐年减免农业税的措施,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村委会也积极贯彻落实,确实保护农民的根本的利益。另外,村委会还结合实际做了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对大批干旱农田和育苗耕地实行了农作物改种,如:花生、豆种、小麦和白果树苗的间作、套作等,这样既充分发挥了耕地、和农田的创收价值,也充分满足了农作物日照需要,大大增加了农作物的产量。村委会还鼓励发展畜牧业,在行政村提倡和鼓励一家一户最少喂养一头猪。村委会还积极贯彻实行农业土地制度创新,全面实现了土地的承包、转让,保证30年不变等。
(三)“农村”方面
村委会组织专门的工作人员管理农村用电、修路等。由于所在村在工业方面比较薄弱,政府便鼓励农民创办民营企业,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于2007年建立两个农村工厂。村委会还施行“村村合并”方针,使村向小城镇发展,以促进村里的经济发展,缩小城乡差别。
三、我为乡亲献计策
从实践开始到实践结束,我的心经历过一次次的感慨、震撼,一遍遍的心潮澎湃。在与父老乡亲们零距离的接触到磨合再到打成一片,父老乡亲们对我关怀无微不至,把我视如亲生儿女,我体会到父老乡亲们淳朴的情怀,更能感受、理解农村对知识的渴求,对富裕的渴望。面对这份深重的情谊,我想尽自己的最大努力为本村的父老乡亲们做出贡献。然而现今我只能在实践中宣传村的一点点经验的同时,提一些不够成熟的建议。
在村庄规划上,要是做到了公路通到家家户户大门口,极大地方便了村民;路旁还可以栽种银杏、枣树等树,既美化了村庄环境,又为村民增加了经济效益,可谓一举两得。这可能将是农村规划之创举。
在经济发展方面,农业可以往立体结构方向发展。注意抓好农作物、经济作物种植和加大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力度,发展高效农田种植的同时保持粮食产量增值。此举既能保证了村民粮食自给,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可结合村民朴素民风,在村里还制定一些文化娱乐的规章制度,保证村里良好风气的形成,为其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当然,这些建议只是我个人的一点不成熟的观点。若要能够实施就离不开村领导付出的巨大努力和广大村民的辛勤劳动。
通过几天的实践,我发现我村农民还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人们的思想观念还比较成旧。若能转变观念对经济发展是一定有重要指导意义的。
就短短的九天时间,我和村民结下了不解的情节,或许就像大家所说的,她成为了我永远都不能忘记的故乡,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我走到那里,她会永远让我牵挂。有时候我想,一个人也许就为某种情感而活,为某些人而活。生我者、我生者;养我者、我养者;爱我者、我爱者,这也许就是一个人活着的理由。周湾村的乡亲啊!我将在城市的一角永远地为你们而活、而努力。
第二篇:关注三农,情系农民工调查报告(定稿)
关于农民工生活现状的调查报告
调查人:刘超指导老师:方建斌
时间:2010年暑期
地点: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乡甘道村
一 调查基本的情况:
<一> 调查范围: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乡甘道村
<二> 调查对象: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乡甘道村从16岁到60岁的农民工,包括工厂工人、自主创业的小商贩、建筑工人等。
<三>:调查方式:问卷法,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130余份,共回收整理有效问卷100份。
二 调查的主要内容
本次实践就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乡甘道村农民工的生存现状,包括就业现状、生活现状、社会保障等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主要包空了以下内容:农民工的基本情况:
<一> 在这次调查中,男性农民工、女性农民工各占调查人数的80%、20%,其中已婚的占60%,未婚的占40;拥有土地数量在3亩以上的占36%,3亩以下的占64%,其中只有26%的农民工土地经营情况较好,其余的很差或者根本就让其荒芜;输出地为本省农民工占5%,输出地为外省农民工占95%。.<二> 年龄15—19岁的为10%,20—29岁的为25%,30—39岁的为30%,40—49岁的为30%,50岁以上的占5%。
<三>学历:在调查的农民工中,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有20%,小学文化程度的有30%,初中文化程度的有40%,高中文化程度的有5%,大专或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有5%。2 就业及工资待遇状况:
<一> 求职渠道:农民工的谋职渠道主要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及自己找。
在调查的人中,农民工现在的岗位是由亲朋好友介绍及自己找的各占50%、35%,是由职介机构或其他渠道找到工作岗位的仅为15%。
<二> 工作时间:80%左右的农民工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上。
据调查,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的仅占15%%,8—10小时的占45%,10—12小时的占30%,而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农民工也占到了10%。
<三> 工资水平:清洁工人及临时工工资普遍比建筑工、工厂工人低。
调查结果显示,工资水平在600元每月以下的为20%,600——2000元每月的占60%,2000——2500元每月的占15%,2500元每月以上的占调查人数的5 %,但是工资在2500元以上的多为建筑工人及工作时间特别长的工厂工人。
<四> 工资领取方式:本次调查结果显示,能够按月领取工资的占50%,需等工程完工以后领取工资的为20%,计件及其他的为30%,这次调查还反映出在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现象。业余生活方式状况:
调查结果还表明,在有限的业余空闲时间内,选择喝酒打牌的占50%,看电视逛街的占30%,交流邮箱:chaoxiangpeng@163.com 1
而看书和接受技能培训的占5%,基本没有业余时间和其他的休闲方式的占15%。4 社会保障程度状况
<一> 在发生工伤事故时,有80%的用人单位能提供工伤费用,而有20%的用人单位仅提供很少部分或者不提供任何医疗费用。
<二> 七成左右的农民工没有签劳动合同。
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0%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劳动合同,而有70%的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定任何劳动合同,特别是在建筑行业,几乎没有民工与用人单位签定任何合同。<三> 工资拖欠处理方式:仅有四成左右的农民工愿意使用法律武器。
在谈到拖欠工资时,有40%的民工选择暴力和忍气吞声的处理方式,而选择找老板理论和使用法律武器及找相关部门的分别占40%、20%。
<四> 在生病时,半数以上农民工会选择能扛则扛,或自己买药。
本次调查我们发现在生病时,农民工选择自己买药和能扛则扛的分别占40%和20%,选择去正规医院和个体诊所的各占10%和30%,社会关系状况
<一> 与家人及同事的联系
出门在外的日子里,很多农民工都表示他们真的很想家,很想回到那魂牵梦绕的地方想自己的老婆,孩子,父母。而每个月都通过不同渠道和家人取得联系占到了调查人数的90%,两个月左右联系一次的为5%,两个月以上或几乎没有联系的占5%。
调查结果还表明,大多数民工和同事之间经常交流,而且关系也十分融洽,有70的民工经常和同事交流,有20%的农民工偶尔也会和身边的同事们交流,仅有10%的因为各种原因基本没有和同事之间进行交流,有60%左右的民工与同事的关系十分融洽,与同事关系一般的民工占到了30%,有10%左右的民工曾因为一些原因与身边的同事发生过矛盾。6 农民工的心愿
为了深入了解农民工的心愿,在这次调查中,我们设定了一些这样的问题,就是问我们的农民工“最大的愿望是什么?最想对孩子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最想对爱人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最想对老板或者雇主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最想对城里人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最想对工作地政府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您最想对我们大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什么?”,其中就“您最想对我们大学生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的回答让我感受到了接受教育的重要性。
29岁以下的农民工兄弟:我好羡慕你们,希望你们好好上学。
30—49岁的农民工师傅:好好学习,不要走农民工之路。
好好读书,父母的钱来之不易。
珍惜机会,体谅家人,有空多给他们打个电话。
50岁以上的农民工大伯:好好学习,给社会作贡献。
好好念书,学好技术,不辜负父母的期望。
这些话语听起来很普通也很平凡,但背后隐藏了太多值得我们深思的东西,可怜天下民工
心,愿以后的日子,我们都能多给他们一份关注,一份关爱,而且多关心一下那漂泊在外的亲人们。
三 存在的问题
一.劳动力的流失
众所周知,广东省东莞市被喻为“民工城市”,据 本人收集 到的数据显示,该市人口近154万,而外来人口就高达458万,其实实际外来务工人员已超过600万。大多数农民工外出务工经商主要是为了增加收入,其次是增长见识,提高技能等。根据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乡甘道村的调查得知,整个村子已有70%青年人到沿海一带务工经商,其原因大多是:甘道村地处湖北省西南部的二高山,经济条件较差,仅仅靠务农的收入十分微薄,子女上学费用昂贵,农用费用支出大,很难支撑家里的所有开支。再加上农村事务繁琐,大多是体力活,家中除了靠卖粮食获取大部分收入外就是饲养家禽,获得经济收入的途径很少,所以多数人选择放弃务农,进入城市。这样一来家里只剩下年老体迈的人,劳动力的流失严重,目前已有接近八成的土地荒芜。
二.农民工收入问题
据国家统计局八月启动的调查数据显示,尽管国家对农民减少了各项收费,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是大多农民依旧选取外出务工经商,生活状况依然十分辛苦。据调查结果显示,工资水平在600元每月以下的为20%,600——2000元每月的占60%,2000——2500元每月的占15%,2500元每月以上的占调查人数的5 %,但是工资在2500元以上的多为建筑工人及工作时间特别长的工厂工人。可见农民工收入普遍没有城市居民高,他们从事的大多是技术含量低,工资水平低的职业,他们的收入水平没有随我国经济的发展而明显提高,究其原因:①自身素质和能力使其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由于农民工受技术限制,工资水平偏低。②社会不太健全的制度使得农民工就业受到不公平待遇,从而阻碍了工资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工权益问题
据调查大多数农民工工作时间普遍较长:进城农民工,工作时间在8小时以内的仅占15%%,8—10小时的占45%,10—12小时的占30%,而工作时间在12小时以上的农民工也占到了10%。究其原因主要是某些私营、个体业主追求高产量,高效益,而工人也为了挣更多钱主动拖长工作时间。
他们工作之余的主要娱乐方式仅为看电视,睡觉,赌博等,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活动。然而农民工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和文化财富的创造者。农民工的文化权益理应得到全社会的关注。政府应该积极营造一个适合农民工消费的文化娱乐环境。在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全国农民工的报酬总体上大有改善,但是少数企业任然存在克扣或拖欠报酬的现象,七成左右的农民工没有签劳动合同。调查结果显示,仅有30%的农民工与用人单位签定了劳动合同,而有70%的农民工没有与用人单位签定任何劳动合同,特别是在建筑行业,几乎没有民工与用人单位签定任何合同。就对工资拖欠的处理方式:仅有四成左右的农民工愿意使用法律武器。在谈到拖欠工资时,有40%的民工选择暴力和忍气吞声的处理方式,而选择找老板理论和使用法律武器及找相关部门的分别占40%、20%。大多
数人不能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更有些农民工觉得只要有活干,有钱挣就行了,签不签合同在他们看来关系不大,非常缺乏自我保护意识。
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多提供及时准确的务工信息,多提供务工岗位,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盲目性,使其外出更容易找到活干,并开办一些技能培训班,让农民工接受正规专业的培训,拓宽就业门路,在维护农民工正当权益方面 ①农民工自谋职业中被各种税收和费用所困,如工商税、体验税、健康证及卫生许可费用等,这些相关费用农民工都希望能有所减免②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很受农民工关注,农民工愿意积极参保,但是属地原则制约了该项保险的落实。例如:农民工外务工经商,错过了参保时间或参加了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又无法到属地指定参保医院就医,处在两地为难的境地。农民工生病大多能撑则撑,实在不行才去买药。其原因有:①正规医院费用太高。②他们没有习惯上正规医院就医。③没有钱,为了节约。
四.农民工的 住房问题
大量农民工进城,住房问题成了一个十分严峻的问题,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在农民工心愿调查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 “最想对工作地政府说的一句话是什么?”等问题的回答分析得到 农民工很希望自己有一套住房。据了解大多数农民工居住在简陋的宿舍里,30℅在集体宿舍里,21℅的农民工居住在缺乏厨卫设施的房间里,8%在工作地点,7%居住在临时搭建的工棚里,13%在城市里没有住处。只能往返在 城郊之间。既然工地居住条件如此艰苦,再加上他们长期在外务工,为何不由乡里人转变为城里人呢?据深入调查,要实现这种转变有两大必不可少的条件:①在城市里有稳定的职业和工作。②在城市里有固定的住所。从目前的情况看来,正在城里务工的亿万农民工都希望实现这种转变,然而实现这种转变并不容易。众所周知。由于户籍、岗位和技能等条件的制约,进城农民工从事的多是最脏、最重、最险、最累的活,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劳动报酬低,解决住房问题比城里人更加困难。我们可以看见农民工条件的恶劣既有他们经济收入低的原因,也有相当多政策不到位和资金不足的政府力不从心的原因。因而,农民工居住问题只能靠市场手段:靠租房或购房来解决。
五.农民工子女受教育问题
据了解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问题也是一个很让他们头疼的问题。农民工的大量输出使得很多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他们在乡村小学上学,平时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由于家里老人缺乏科学知识,缺乏法律知识以及教育现代孩子的正确方法,这对孩子们的成长都非常不利,很多留守儿童的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不能拥有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有部分人甚至走上犯法的道路。然而被接入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在城市里上学一年需缴纳学费近2300元,占家庭总收入的20%还多,另外许多孩子上学需缴纳一定的借读费,赞助费。据报纸新闻资料报道:5000名随行的农民工子女有2500名缴纳借读费,赞助费,每人平均交1230元,这笔支出对农民工来说无疑是一笔很大的负担。
六.农民工的输出给社会带来了巨大考验
大量农民工进入城市给城市交通、社会治安、计划生育等带来严峻的考验和巨大的冲击。在广东省东莞市调查过程中强烈感觉到:加强农民工的管理固然是不可少的,但更重要的是教
育农民工,让其懂法,从而增强他们自我保护的意识,加强自身权益的特别是人身方面的保护。由于农民大多数来源于经济欠发达的山区或边远地区,他们不懂国家现行交通法规,更没有遵守法律的意识。如:骑摩托车不戴头盔,乱闯红绿灯,车辆乱停乱放,行人跨越栏杆的事时有发生,结果农民工常常成为生活中受害的对象。
四 分析总结
农民工是一个时常被提起却也总是引人深思的话题,它是一个在中国拥有近1.5亿人口的特殊而又伟大的群体。为了解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乡甘道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生活现状,本篇文章是由本人于2010年暑假期间亲自深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毛坝乡甘道村进行实地调查的结果,调查结果显示:湖北省恩施州利川市毛坝乡甘道村外出务工的农民工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劳动时间过长、强度大,生活开销及家庭费用大,社会保障程度低,文化程度较低。为了解决这些现状我有以下建议:
1、改善农村组织,生产结构。其次,要投入农业结构改革,改变靠天吃饭的传统,增加其他副业或手工业,使农民可以有多方的出路。总之,提高基层人员的素质是重点,提高农民的文化、认识是主要工作。
2、政府应该从各部门抽调人员,专门成立一个组织,专门针对农民工身上所发生的问题。
3、完善法律制度,但同时加强宣传效率,让农民工也能明白其简易程序,法律维护自己什么权益。
4、加强城乡交流,促进城乡居民的相互了解,可以考虑也让城区居民“下下乡”了解农民的生活,体验一下农民的感受,将心比心,切实到实际行动,完善两者之间的关系。农民工为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反观社会人士及大学生们,普遍对农民工不了解也不关注,甚至持有漠视、厌恶的态度。我希望这一份资料,这一组数据能够引起大家内心的共鸣,为大家了解、关注农民工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但由于个人能力有限,也许调查的情况有以偏概全的可能。但敬其后人能做出更为全面的调查,为饱受疾苦的农民尽一份力。我始终坚信一切现状都会因为我我们的共同关注和努力而好起来!
第三篇:“关注三农 奉献社会”调查报告
“关注三农 奉献社会”调查报告
盐窝镇位于山东省东北部黄河三角洲顶端,隶属东营市利津县,辖40个自然村,50个行政村,版图面积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万亩,人口36217人。
笔者在盐窝镇共走访了盐西村、新村、刘村、十东村、黄村、大苟王庄村和前左村七个村庄。
经调查,大多数村民都以棉花种植为主要生产项目。盐西村和黄村因靠近商贸街,其村民也从事商品经营;新村的很多村民从事牛羊的屠宰、运输等买卖;前左村等不少村子的村民都大量种植大棚蔬菜。近年来,盐窝镇的农民纯收入约为3360元。
大多村民看好当地的市场,但由于缺乏资金和惧怕风险,很少有村民有创业的打算。大部分农村没有集体经济组织或合作组织、股份组织,但村民们都肯定了建立这些组织的必要性。大多数村民没有外出务工的经历,主要的致富方法是劳动力型和个体经营。关于山东省取消农业税及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农药化肥最高限价等惠农政策,绝大多数村民表示受益很大。
农民普遍认为邻里相处很和谐,村民的思想观念变化大,大部分人比以前开放多了,科学多了。然而早文化方面,只有少数村子有大型集体文化活动。部分村子建有文化大院和敬老院,但大多数村庄在文化娱乐设施上有待修建。
村民大都用上了煤气。但柴禾依然被普遍使用,许多靠近油田提
油机的村子都用上了免费的天然气。在农村环境方面,所有村民都将生活垃圾,家禽、家畜排放的废物专门留空间存放并用做农田肥料。此外,绝大多数的村民感觉本地的道路质量很好。
大部分村民都能保证参加每三年一次的村委会换届选举,并表示如果本村举行“民主评议村干部”活动,会参加评议。所有村民都认为村务公开应向全体村民及时公布。
关于大学生担任村干部是否可行的话题,没有村民否定其可行性,但又超过50%的村民认为这很难做出判断。
大多数村民认为新农村建设最需要的是优秀的农村干部,并认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和主要力量都是国家、政府和农民自己。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盐窝镇的主要优势:
1、水土资源丰富。农田有效灌溉面积9万亩,棉花种植面积5.2万亩,大棚蔬菜等种植面积3万亩,粮食种植面积0.8万亩,载畜量可达5万个牛单位。农业灌溉设施完善,生产、生活用水方便充足廉价,全镇50个行政村全部用上了自来水。
2、区位及交通优越。永馆路、滨港路两条省干线在境内交叉贯穿,乌威高速也将通过本地。盐窝镇乡村公路通车里程105公里,实现了村村通汽车,交通十分便利,是国家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
3、畜牧产业发达。盐窝镇是鲁北地区闻名的“屠宰之乡”,建有全省最大的食草牲畜专业市场-鲁北畜产品第一大市场,产品主要供应北京、天津市场及南方城市,已成为华东地区最大的畜产品屠宰批发基地。
在新农村建设中,盐窝镇同样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人少地多,但大部分土地属于盐碱地,土地抵御自然能力差,简单的农业生产、常规的农业生产占据农村的主导地位,造成农民收入低。
2、农业产业化滞后,尽管棉花、蔬菜在本地大量被种植,农业在盐窝形成不了优势,蔬菜主要在当地销售,产业缺乏,市场信息传达不畅。
3、农民的思想素质还不够高,新的思想接收慢,新的技术应用推广慢,导致全民创业意识不高。
4、村级建房缺乏规划,小农意识较为深厚,建房的随意性较大。
5、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的不够,带领群众致富的本领不强。
6、尽管本地建有鲁北畜产品第一大市场,畜牧业在本地并没有形成比较健全的产业链,政府宣传力度不够深入,还没有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热情。
管理学院2007年暑假“三农”调查报告
“关注三农
奉献社会”调查报告调查者:聂志敏班级:06级1班
第四篇: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查报告
开放教育试点金融专业专科社会调查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查报告
姓名 韩 世 磊 学号 1041001400556 学校 河南电大焦作分校 指导教师 刘 月 青
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查报告
4月28日至5月5日,本人对农村信用社的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问题进行了调查,其中反映出一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尽管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还是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以后,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
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管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出现县联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不关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无法落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这样,地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事实上,由于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
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后,能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无息再贷款,呆坏账分期进入成本核销,成立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统一法人后,县联社统一提取准备金,统一核销呆坏账,过去的风险社支付压力减小,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响
1、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其偏离合作金融方向。
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回报率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金融体系。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风险都很大,比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资金大量投入农业,必然造成资金回报率低、回收难。信用社改革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无论从其本身吸收股本、扩大规模,还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来看,都不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所以,农村信用社有着烈的离农倾向。出现了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资金非农化倾向。
目前,我国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农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资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鉴于信用社经营资产不良状态,没有人愿意入股。而且,落后地区的农民相当贫困,很少有货币财产,靠他们入股集资,是达不到开办农信社的标准的。落后地区,有钱的人不需贷款,不愿意入股信用合作社;无钱的人想贷款但没有钱入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筹集只有走股金资本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资本金,维持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出现了合作金融的性质与股金资本化之间的矛盾。在资金的运用上,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县联社与基层社的权力配置发生了变化,基层社的经营自主权变小了,原来,基层社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确实贷款的对象、期限与额度,现在,受到县联社的制约,对要地急需资金的农户和经济组织难以及时给予支持。基层社的贷款授权一般在10万元以下,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多也不超过5万元,对最大的一宗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信用社资本总额的30%。那些最缺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资金筹集与使用都有非农化倾向。
3、地方政府管理导致行政干预信用社发展。
省级人民政府要坚持政企分开的原则,对信用社依法管理,不干预信用社的具体业务和经营活动,不把对信用社的管理权下放给地(市)、县、乡政府。实际上,在地方政府有管理权的情况下,信用社的人事权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要保证其不对信用社进行干预是非常困难的,农村信用社很容易成为地方政府的第二财政。因此,信用社的新一轮亏损及金融风险无法避免。目前,我国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吃紧,债务缠身,所以,大有挖东墙补西墙之势,尽管他们也知道信用社的亏损再也不可能再由中央政府埋单,但在情急之下,也管不了那么多,毕竟发展是第一要务,不投资哪来发展?哪来GDP增长?而且,在当地出现社会稳定
问题时,就更管不了将来的亏损,将来的问题只有留待将来慢慢去解决,他们必须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在经济发达地区,财政状况要好些,筹集资金也相对容易,这些问题还不明显,但在落后地区、贫困地区就十分严重,因为除了信用社有可挪用的资金外,地方政府没有别的渠道来解决燃眉之急。
三、以服务“三农”为导向,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农村信用社作为由广大农民群众自愿入股组成的金融组织,根在农村,在农民。解决好“三农”问题,既是农村信用社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又是党和国家赋予农村信用社的重要社会职责。50多年来,农村信用社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而今已成为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和联系农民最好的金融纽带,成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持力量,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农村信用社必须把自身发展同做好支农工作、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居民非农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等新情况结合起来,依托政府组织,发挥自身优势,找准支农着力点,创造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撑点。
(一)转换农村信用社的营销理念,积极探索为“三农”服务的新方式。近年来,农村信用社发展较好的省份的共同点在于,在经营中能真正立足于“三农”,端正经营方向,对支农方式进行创新,积极拓展农村信用社的发展空间。各地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实际,要求选择不同的服务方式,因地制宜地确定各地农村信用社的贷款投向、贷款方式、对农户的授信额度,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农村生产力发展和为广大群众根本利益服务的新方式。首先,应该准确把握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的市场定位,按照优先“三农”的原则有效配置信贷资产。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应优先用于满足农民种养业的有效资金需求,剩余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农民从事农产品加工、流通等多种经营活动,支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确有富余的,可适度支持辖内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品有销路、效益有保障的中小企
业。其次,要适应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新特点,制定分类指导措施,创新支持方式。如对符合贷款条件的种养大户、品牌农业、产业化组织、个私经济组织,可以分别实行支农信贷卡、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授信、评优授信等方式,确保信贷支农。第三,应根据经济变化的新需求,强化服务功能。如创新贷款品种、增加服务手段、转变服务方式、提供市场信息等。第四,加快改革步伐,突破机制障碍。通过加快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的改革,确保内部机制改革和扶持政策逐步到位;通过建立约束与激励机制、内控机制、创新信贷管理机制等,提高农村信用社的服务效益、管理效益和经营效益,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实现业务创新和内部管理的突破。
1、要继续重点发展传统业务。充分发挥农村信用社人缘、地缘、点多面广的优势,实行全员营销。狠抓存款,壮大资金实力。盘活贷款存量,创新贷款业务。坚持走以“农”为本,支持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农业产业发展的“特色”路线。
2、要在拓展中间业务方面寻求突破。进一步增强和完善信用社服务功能,充分发挥信用社在农村和城区的网点优势,积极争取开办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委托业务和代收代付业务,有计划、有系统地开展宣传营销活动,向社会推介服务项目和业务品种。加快农村信用社电子化建设,形成完备的支付交易结算系统和金融信息系统,为中间业务发展创造技术和信息条件。
3、要在加强内控建设与执行方面有质的转变。要强化内部控制措施,使内控真正成为农信社内部管理的重要环节。
4、要培育有理性的控制权代表——农村信用社分散股东的代理者——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是一个专家化的群体,代表农村信用社的自然人投资者行使资本经营权或所有权,一是有能力参与公司治理,可以克服农村信用社众多单个
自然人股东行权能力不足或无行权能力的问题;二是机构投资者集农村信用社众多小额投资者的资本,股权集中度较高,也具备参与农村信用社治理的条件。因此,可以认为,农村信用社领域机构投资者的出现,将是农村信用社内部治理的历史性转折。
(三)做大作强农村信用社必须依靠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是地方政府要因地制宜,明确发展思路,加快县域和农村经济发展。应从区域优势、资源优势、比较优势着眼大力发展特色经济、绿色农业,支持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大力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拉长农村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壮大农村经济。从发展生态旅游业,支持小城镇建设入手。引导农村信用社资金与农业科技、市场信息相结合,为农村信用社资金投放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
二是要积极支持农村信用社做好增资扩股和壮大资金实力工作。地方政府应加强协调和指导,出台相应措施,引导和鼓励农民、城镇居民、工商企业、民营资本等民间资本投资农村信用社,以不断扩大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为加大信贷“支农”力度提供资金保障。
三是要大力整治信用秩序,培育和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要把信用环境纳入打造诚信政府这一系统工程,像抓招商引资、重点项目工程那样,积极推动创安工作,深入开展创建信用乡(镇)、信用村活动。把打击逃废债务、保护债权纳入创建农村信用工程,凡涉及到农村信用社债权的企业改制,相关农村信用社要参与企业改制全过程,防止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悬空金融债权。要抓住源头治理,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协助农村信用社清收地方政府及村、组贷款和县直单位干部职工的逾期拖欠贷款,对蓄意不还的“钉子户”进行惩戒,以良好的信用环境为县域金融保驾护航。
第五篇:关于农村信用社服务三农调查报告
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如何发挥农村信用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是银监部门关注的一个重大课题,本文拟从为“三农”服务的要求来探讨农村信用社改革取向的问题。
一、农村信用社改革的历程及其评价
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农村信用社组建和发展阶段(1951-1959),基本保持了合作制的性质。二是反复和停滞阶段(1959-1980)。农村信用社下放给社队,成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农村筹资和分配的主要渠道。三是农行代管阶段(1980-1996)。信用社归农行管理,两套编制,两本账薄。农村基层信用社入股组建县联社,信用社与县联社为两级法人体制。四是1996年至今。1996年信用社脱离农行,开始恢复合作金融性质。1996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决定》,农村信用社正式脱离与农业银行的行政隶属关系,逐步改变为“农民自愿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并由中国人民银行对其进行监督和管理,之后进行了一系列理顺外部关系、明晰产权、强化内部管理的改革。
从1996年以来迄今为止的改革实践看,我国信用社有三种形式:农村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信用合作社。尽管农村信用社经过一系列改革,但无论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合作制银行,还是信用合作社,离完善的产权制度仍有一定距离。县联社统一法人形式,沿袭了原有的信用社产权结构特征,仍存在所有权缺位的问题,民主管理有名无实,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使信用社离农民越来越远,对信用社的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在信用社扩大规模和信贷业务高度专业化以后,信用社的民主管理更加难以实现。在省联社与县联社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省联社是行业自律组织,承担着规范与管理县联社的职责,而实际上,县联社是省联社的股东,作为一级法人,它有合法经营的自主权,省联社对县联社的管理成了法人管法人,会出现县联社不服管的局面。就股份制商业银行来说,募集的股本中,中小股东所占股本比例太小,而法人股东尤其是政府股份占较大比例,可能造成内部人控制或者是政府对信用社的行政干预,为信用社偏离其经营目标埋下了隐患。合作制银行的改革形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合作制中,自然人股东多,股本小,农民的无知和对合作社的不关心,使信用合作社的民主管理无法落实。而且,一人一票的表决方式,使大股东也没有对合作银行的实际支配权,而成了行长说了算。
二、农村信用社改革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农信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使地方政府与信用社的关系从行政干预到对其负责。
农村信用社交由省级政府管理,一方面有利于落实管理责任,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帮助农村信用社改善经营和发展业务;另一方面,地方政府管理信用社后,直接承担了信用社的盈亏责任,这样,地方政府会加大打击逃废信用社债务行为的力度。这样,就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营造地方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事实上,由于充分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地方政府更加重视和支持信用社的发展,各地纷纷出台了支持本地信用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信用社的经营状况开始得到改善。
2、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的建立有利于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乡一体化发展。
在经济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农业产值和农业就业的比重都日趋下降,农村信用社作为一种合作金融组织,逐渐失去了服务对象。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及民营企业发展所需资金量大,信用社已不能满足其需要,所以,成立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3、成立县联社统一法人后,能更好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
农村信用社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农村信用社加强了管理,节约了成本和费用,资金调节能力增强,业务范围得到扩展。同时,由于税收减少及一些优惠政策的实行(无息再贷款,呆坏账分期进入成本核销,成立信用社风险补偿基金),使信用社的盈利能力增强了,信用社有更多的资金用来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授信额度增大,农业产业化经营所需的较大额度的资金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满足;由于统一法人后,县联社统一提取准备金,统一核销呆坏账,过去的风险社支付压力减小,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更有可能得到金融支持。
(二)不利影响
1、农村信用合作社自身发展的需要使其偏离合作金融方向。
我国的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资金投入不足,资金回报率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总的方向就是要增加农村资金投入,建立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完善的金融体系。信用社作为农民的金融合作组织,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承担着为农业、农民、农村服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然而,农业是弱质产业,自然灾害风险和市场
风险都很大,比较效益低,如果信用社的资金大量投入农业,必然造成资金回报率低、回收难。信用社改革后,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组织,信用社自身的发展无论从其本身吸收股本、扩大规模,还是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降低经营风险来看,都不愿意把大量资金投入农业领域。所以,农村信用社有着烈的离农倾向。出现了中央要支农、地方要发展、监管部门要防范风险、农信社要生存的矛盾。
2、信用合作社资金非农化倾向。
目前,我国以合作制形式存在的农信社大多有着大量不良资产,亏损严重,资不抵债。鉴于信用社经营资产不良状态,没有人愿意入股。而且,落后地区的农民相当贫困,很少有货币财产,靠他们入股集资,是达不到开办农信社的标准的。落后地区,有钱的人不需贷款,不愿意入股信用合作社;无钱的人想贷款但没有钱入股。这就决定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筹集只有走股金资本化的道路,只有这样才能不断补充资本金,维持信用社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出现了合作金融的性质与股金资本化之间的矛盾。在资金的运用上,成立县级统一法人后,县联社与基层社的权力配置发生了变化,基层社的经营自主权变小了,原来,基层社可以根据本地情况,确实贷款的对象、期限与额度,现在,受到县联社的制约,对要地急需资金的农户和经济组织难以及时给予支持。基层社的贷款授权一般在10万元以下,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最多也不超过5万元,对最大的一宗客户贷款余额不得超过信用社资本总额的30%。那些最缺资金的农户和企业得不到及时的资金支持。所以,信用社资金筹集与使用都有非农化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