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市2009年农业发展总结
成都市2009年农业发展工作总结
今年以来,我们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总体部署,以开创现代农业新局面为主线,以实施农业重大项目为抓手,在科学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同时,千方百计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形式、发展模式、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方式的创新,加快推进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和综合示范点建设,着力推进农产品营售,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稳定增收。
初步预计,今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增幅将达到4%,比预期值高0.5个百分点;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将达到14%,比预期增幅高2个百分点;全市粮食总产量将达到278.9万吨,比上年增加4.4万吨,连续五年实现恢复性增产;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将实现稳定增长。
今年最具亮点的工作主要有以下七个方面:
一、编制完善了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对重点产业重新进行了科学布局,明确提出了实现“三个一流”(一流的基础设施、一流的生产基地、一流的产出水平),建设“全国前茅、西部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带动区的目标。同时,组织开展了一般乡镇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
二、实现了农业投资的大幅度增长。截止11月底,争取中央和省级农业项目102个,资金8.62亿元,同比增长18%;全市实施农业项目527个,累计完成投资220.69亿元,其中今年1-10月完成投资160.1亿元。预计全年农业项目投资将超过200亿元,比上年增加1倍以上;预计今年全市新引进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将达到61个,协议资金118.7亿元,实际到位资金可望达到46.31亿元。
三、推进了土地集中集约规模经营。着力抓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截止目前,全市颁证率达到63%,预计年内全面完成。充分运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预计今年全市将新增农用地流转面积64.9万亩,其中新增耕地流转面积54.9万亩。
四、加快了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制定并经市政府办公厅转发了促进粮油、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泡菜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的9个指导性文件,细化完善了支持政策措施。重点组织实施了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工程和100万头生猪、10万亩茶叶、10万亩猕猴桃、5万亩食用菌等标准化规模化示范基地建设。全市规模化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新增29个,累计达到249个。
五、创新了农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模式。在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同时,重点推进农民专合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355 - 1 -
个,新增763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到1100个,新增102个。总结推广了“大园区+大业主”、“大园区+小业主”等农业园区建设模式和“田间股份制”等农业经营组织模式。
六、推进了农业的对外开放。成功举办了“三川暨都江堰农产品展示展销会”;圆满承办了“中国西部农交会”,取得了签约农业投资项目135个(其中成都市54个)、签订农产品购销协议310.11亿元和现场销售1491.2万元的佳绩,成都馆布展工作得到各方好评。同时,在深圳举办了成都农产品推介会,组织企业参加了在上海、北京、南京举办的农产品展示展销会,配合市会展办承办了’2009中国成都国际茶业大会,唱响了“农产品·成都造”品牌。
七、塑造了一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典型。围绕促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步转变,结合“四大基础工程”的实施,指导区(市)县在组织形式、发展模式、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方式上进行创新,通过集成政策、集成项目、集成技术和一二三产业互动融合,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综合示范亮点。全市形成了“新津县岷江蔬菜产业示范园”、“新都区新繁泡菜产业园区”、“郫县古城镇花牌村粮经产业示范基地”、“金堂县成都友诚生猪养殖园区”、“温江区友庆现代农业示范园”、“邛崃市高埂荷塘湿地生态农业示范园”、“双流县万安石斛产业科技园”、“金堂县成都紫色植物产业示范园”等30余个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的综合示范亮点,初步形成了沙西线粮经产业示范带。
与此同时,狠抓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科技培训、基层农业服务体系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实现了“有疫不流行,有病不成灾”;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幅度提升,抽检合格率比年初提高12个百分点;年内建成30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农作物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建设加速推进,扶贫开发、农机化建设和供销社发展成效显著。
总体来讲,今年我们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重要载体,不断强化学习型机关建设,通过思想再解放,观念再转变,工作再创新,推进了各项工作措施的落实。今年,市农委系统承办的各项民生工程目标、工作奋斗目标、职能目标将全面完成或超额完成。
总结今年的工作,主要反映出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民增收难度加大。去年第三季度以来,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农民增收面临农产品价格下降、乡镇企业增速放缓、劳务输出难度加大、农民工工资水平降低等诸多不利因素“几碰头”的严峻局面。二是农村“贷款难”问题仍较突出。由于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不健全,涉农金融产品不多,适应性不强;贷款抵押物范围较窄,农业信贷担保手段缺乏,农业农村发展的资金瓶颈仍然突出。三是农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难。农业招商项目投资强度低,对地方的税收贡献少,各地重视不够,其农产品加工(初加工)、农业观光、农产品仓储物流项目建设用地、融资贷款有时不能得到及时解决,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招商引资项目落地。- 2 -
2010年工作思路
2010年,我们将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成都经济社会发展新的定位和实施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始终坚持“全域成都”和区域一体化的理念,始终抓住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大胆突破的关键,围绕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以实施“四大基础工程”为重点,以建设“全国前茅、西部领先”的现代农业示范区为目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实现新的突破。
主要工作目标是:全市农业增加值增长5%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4%以上。具体思路是:
一、科学制定功能区产业发展规划。按照都市圈发展战略和发展高端产业、产业高端以及“一区一主业”的要求,调整完善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科学选择能够代表成都市水平,能够达到“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泡菜、中药材、花卉、伏季水果、蔬菜、家禽等十大产业作为市级农业重点产业,分产业制定功能区规划。指导区(市)县完善县、乡、村产业发展规划。
二、加速推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充分运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成果,探索建立土地承包经营权长久不变的制度,加快构建和完善土地流转的机制,在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土地综合整治和土地流转,促进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确权工作。全市土地规模经营率提高2个百分点。
三、大力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领域。抓住核心产业,瞄准产业高端,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引进一批知名度高、实力强的农业企业和投资规模大、带动作用强、弥补“短板”的产业发展项目。协调推进农业金融、保险、担保等服务体系的完善,发挥农业政策性投融资平台的作用,综合运用委托贷款、担保贷款、贴息、奖励和农村产权抵押等多种手段,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资金大规模进入农业领域。抓好农业在建项目实施和签约项目的落地,提高农业项目投资水平。全年农业项目投资力争达到220亿元。
四、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按照集中、集约、集群发展的思路和都市圈发展战略,抓好标准化规模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基地、物流基地建设,突出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业,推进农产品原料生产基地向其他市州扩展和转移。继续着力抓好400万亩粮食丰产示范基地建设,重点抓好40万亩核心示范区高产创建;推进100万亩优质高效标准化蔬菜、伏季水果、绿茶、猕猴桃、食用菌、道地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产基地建设。着力推进生猪、家禽、食用菌、猕猴桃、泡菜等产业发展核心区精深加工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率提高2个百分点。蒙阳农产品批发市场、三联家禽市场等大型农产品物流市场初步建成并投入使用。着力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进农、工、- 3 -
贸一体化,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五、不断完善农民利益联结机制。继续加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合组织和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培育力度,加快发展农村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各类市场经营主体与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大力推广“大园区+大业主”、“大园区+小业主”、“田间股份制”等经营模式,加快推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全年新培育10家市级龙头企业,新发展30个新型集体经济组织,继续培育打造100个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和20个龙头合作社,扶持发展20家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和特色农庄。
六、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围绕调整产业结构,重点做好种养业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的引进,推进柑橘、伏季水果等产业品种的更新换代。加快建设猕猴桃、伏季水果、珍稀食用菌、茶叶、花卉苗木科技产业园和猕猴桃基因库建设。下大力气提高设施农业档次,提高综合农机化作业水平。加强农业科技人才培训,推进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着力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加快农产品向绿色、有机转化。积极创建农产品高端品牌,增强成都农业核心竞争力。
七、切实加强农业公共服务。以农村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加快推进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标准粮田建设,组织实施耕地质量保护提升计划,提高土地有机质,提高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全年实施耕地质量提升8万亩。继续按照“提升硬件、优化软件”的原则,推进农业服务体系建设,新建120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推进农业劳务服务公司、农业劳务合作社、农资服务公司、农业机械租赁公司等企业化农业服务机构、新网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应急机制,着力强化基层防疫体系,落实强制免疫措施,加强动植物重大疫病监测和防控。继续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加强农业投入品和生产环节监管,推进农产品可追溯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低碳农业,以沼气建设、秸秆综合利用和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重点,推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八、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综合示范亮点。继续围绕实施“四大基础工程”,集成科技、政策、项目,打造具有普适性和推广性的农业综合示范典型。深入打造沙西线、IT大道沿线优质高效粮经产业综合示范带。建设20万亩亩产“千斤粮、万元钱”示范基地。争取建设2个国家级和6个省级园区。启动温江、都江堰、彭州、郫县、邛崃、新津等区(市)县首批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工程,推进二三圈层区(市)县市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
九、深入推进学习型机关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扎实开展争当学习型党员、学习型干部,争创学习型领导班子、学习型党组织、学习型处室活动,不断强化思想武装、理论武装,适应世情、国情、党情深刻变化的新形势,努力担当起推进成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任。强化领导班子建设、规范化服务性机关建设、机关作风建设、- 4 -
党风廉政建设,增强务实创新和攻坚破难的能力,不断提高服务“三农”的水平。
- 5 -
第二篇: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工作总结
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工作总结
2010年12月06日 17:42凤凰网财经【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
条
2009年以来,成都市委、市政府把电子商务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选择,纳入全市优先发展、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明确了成都市商务局作为推进全市电子商务发展的牵头部门,2009年6月我局正式组建电子商务处,专司全市电子商务产业的统筹推进工作。一年来,我市电子商务发展亮点不断、成效明显。
一、市政府推进电子商务决心远大力度空前
2009年7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服务业发展大会,全面部署了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总体思路和工作要求。《中共成都市委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成委发〔2009〕23号)明确提出:加强政府引导,坚持市场推动,发挥企业主体作用,以电子商务产业发展促进虚拟经济实体化,以电子商务应用促进实体经济虚拟化,以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融合发展推动我市电子商务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电子商务企业聚集区,积极引进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和辐射力的综合性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专业性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以“无线成都”电子商务支持平台建设为重点,加快推进3G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发展,打造成都电子商务服务品牌。围绕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和商贸流通业等重点领域,围绕市场园区和物流中心等重点区域,大力提高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水平,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电子商务中心。
2009年11月,成都市政府正式批准发布了《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规划(2009-2012)》,确定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原则、奋斗目标、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以发展规划为龙头,以政策保障为牵引,以招大引强为突破口,以扶优扶强为重点,以扩大电子商务应用为支撑,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中国中西部的电子商务中心,巩固提升西部商贸中心战略地位。
2009年12月,市政府与阿里巴巴[15.10-0.26%]集团联合举行首届中国西部网商大会暨网货交易会;同月,市政府和中国电子[0.97 0.00%]商务协会、中国电商协会联合举办了中国西部首届电子商务发展高峰论坛。
2009年12月,在市政府关心指导下,成都市电子商务企业协会正式成立,对电子商务企业开展服务、引导、规范、指导和交流服务,目前会员企业已发展到80余个。
2009年,成都市在全市服务业引导资金中专门设立了电子商务发展支持资金,从招大引强、扶优扶强、推广应用、人才引进与培养、统计指标体系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楼宇载体建设、产业环境对外宣传和营销推广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2010年专项资金预算增加到3500万元,进一步加大对电子商务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
2010年初,市政府下达目标督查任务,要求各区(市)县制定相应的电子商务发展实施规划和推进措施,实现本区域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普及率达到或超过25%。
2010年5月,在商务部大力支持下,成都市政府成功承办了第四届APEC电子商务工商联盟论坛,蒋部长亲临会议指导,进一步扩大了成都电子商务环境在国内外工商界的影响,知名企业加快在成都布局。
2010年9月,市政府与中国银联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成都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基地。此举引起基础电信运营商、金融机构、内容服务商和上下游专业服务商及工作方法商的广泛关注,相关企业加速向成都聚集。
市政府对电子商务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推进,采取上述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成都电子商务商务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目标宏伟进展良好
按照总体规划,2012年成都将拥有国内最佳的电子商务产业生态环境,形成较为完善的电子商务发展基础和支撑体系,电子商务与实体经济高度融合,对三次产业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初步建成西部地区产业集中度最高、市场辐射力最强的电子商务城市。电子商务综合竞争力位居西部第一,进入全国城市前十行列。
具体发展目标是,到2012年成都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3000亿元。引进30家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在成都设立区域性总部,培育20家注册用户超过20万户的本土第三方服务平台;在中心城区形成3-5个电子商务专业楼宇;在高新区形成平台集中度最高、研发能力最强的电子商务集聚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比例超过50%,大企业大集团电子商务应用比例超过85%,培育优势产业和重点领域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200家;初步建立支撑成都电子商务发展的地方法规、行业标准、电子商务诚信、物流配送、安全支付等体系以及电子商务企业发展质量和产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
一年来,在商务部、省商务厅的精心指导和全力支持下,我市电子商务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招大引强成效明显,国内外知名平台加速集聚。自2009年阿里巴巴决定投资1亿美元在我市建立西部基地开始,京东商城将西部总部和京东研究院落户成都,卓越亚马逊全国客服中心和西部运营中心相继入驻,携程、慧聪、新蛋等也相继在我市建立运营中心和区域总部;一大批国内外企业正在我市开展区域总部前期选址或合资筹建工作,年内可望落地。我局和高新区与阿里巴巴联合共建的四川(成都)淘宝创业园于11月正式开园,致力于孵化新一代的升级版网商。
结合西部地区实体产业优势和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区位条件,加大对本土平台的支持力度,电子商务扶优扶强成果显著。围绕农产品[17.63 0.11%]种植基地,扶持了中药材天地网、温江花木网、汇农网等平台;围绕改善民生发展家庭服务业,实现对传统家政服务行业的市场化整合,我市支持96118家庭服务网、川妹子等平台加快发展;围绕现代制造业发展,我市支持九正建材网、通吃网、米兰网、川菜网等做大做强,围绕文化创意产业,我市扶持新华文轩[4.56-0.87%]、大书坊、杂志铺等文化服务平台;围绕传统流通企业转型升级,我市支持国际商贸城、富森美家居、仁和春天、伊藤洋华堂、太平洋[11.05 1.75%]百货等建立网购网销平台,围绕电子物流发展,我市支持传化物流基地建立全国物流在线和移动服务平台。围绕移动电子商务普及应用加快发展移动支付,支持银联在线在航空票务、居民水电气缴费、演艺和影院远程订座购票、景区门票销售等领域开始广泛应用手机支付便民服务,支持拉卡拉进入便利店和社区超市提供自助支付服务。
成都电子商务交易和销售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发展空间不可限量。京东商城成都公司于今年3月正式运营,日均订单数从开始100多单迅猛增长到现在的8000单以上,全年销售有望突破7亿元人民币。成都新慧聪刚注册一个月,就借西博会东风签署了250亿元采购四川产品的订单。我市作为全国手机支付试点城市,银联在线今年5月正式上线,半年来我市手机支付用户就发展到2万人以上,预计从2011年起将形成庞大应用群体,形成爆发式的新兴产业增长点。
据上半年我局和统计局联合开展对83户电子商务平台企业、44户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商和1200户应用企业的初步调查,上半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410亿元,全年肯定突破800亿元可望接近1000亿元大关。
三、成都市电子商务推进思路和工作措施
按照电子商务发展规划、发展目标和创建中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要求,我局理清推进思路,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建设电子商务专业楼宇,引导产业集约集群发展
一年来我市在青羊、金牛、武侯、高新、成华和温江等区域建立了7栋电子商务专业楼宇,楼宇面积超过8万M2。通过政策引导探索电子商务服务平台聚集发展的路子。通过近一年的招商引资,吸引了大批的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企业入驻,入驻专业楼宇的电子商务平台、专业服务商及网商超过200家,初步构建了电子商务产业生态环境。(二)重点突破优势领域普及推广,全面提升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我市促进电子商务进企业和电子商务进家庭的“双进工程”。我市初步确定以产业基础较好、电子商务较易推广的商贸流通业、制造业、农业、民生服务业、旅游业、教育培训业、文化创业产业、软件和服务外包以及房地产等9大产业为突破口,从成都家具、建材、女鞋、食品、中药材、川菜原辅料、旅游等优势行业入手,积极支持发动中小企业开展网上营销,提高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支持传统批发和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改造,做大做强企业品牌和实力。如成都国际商贸城在发展电子商务的同时,争取商务部支持编制“荷花池中药材价格指数”,明年1月即将正式发布。
(三)以无线城市建设和公共资源开放为重点,抢抓移动电子商务发展机遇
大力支持无线城市开放式多媒体综合应用服务平台、无线网游多媒体运营服务平台和成都云计算中心建设,加快移动电子商务普及应用。今年9月成都市政府与中国银联共同签署了联合推动成都移动电子商务发展的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并举行“银联在线” 全国首发仪式。目前正按照计划加快向移动电子商务服务商开放政府公共资源,逐步在交通执法罚款缴纳、中小学学费缴纳、公立医院专家门诊挂号、铁路购票、彩票发行等实现手机远程支付,同时在高速公路通行费、停车场计收费、地铁公交等领域开发应用非接触支付业务,积极发展适应和支持电子商务创新的多样化支付方式和第三方支付平台。通过政府推动公共服务领域示范应用,引导商业领域市场开放和专业化分工,在移动支付基础上重点发展家庭服务、再生资源回收、餐饮、旅游等服务贸易,整合基础电信运营商、银行卡组织、内容提供商等各方资源,抢占移动电子商务战略制高点,培育发展中国重要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集群。
(四)强化支撑体系建设和政策保障,优化成都电子商务发展环境
我市与艾瑞咨询、亿邦动力等知名电子商务咨询机构合作,完成《成都市电子商务发展研究报告(2010)》和《成都市电子商务企业运营评价指标体系》的编制工作,与市统计局共同建立电子商务统计规程和产业发展评价指标。采用政府购买服务成果方式委托行业协会开展CA认证应用课题研究,编制电子商务发展报告。
我局在评估去年以来推进电子商务的政策措施效果基础上,借鉴吸收沿海发达城市电子商务最新政策创新,进一步完善电子商务支持政策,代市政府起草《关于加快电子商务发展若干政策的意见》。目前,政策起草已初步形成,即将上报审议发布。此外,我局与市级部门正在拟订《成都市促进快递业加快发展的指导性意见》,建立标准统一规范有序的城市快递服务网络,支持快递物流业为电子商务协同发展;推行电子商务快递物流保险机制,通过保费补贴等方式推动电子商务诚信环境建设。
(五)强化舆论宣传和教育培训,营造产业发展良好氛围近一年来,成都市积极举办一系列国内外电子商务会展活动,同时组织国家、省市媒体以及香港文汇报、凤凰网等境内外主流传媒,利用系列新闻报道、政策解读、专家访谈等形式,充分宣传成都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和优秀电子商务企业,普及电子商务应用知识,引导本土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和居民网上消费。
我局与省市电子商务协会多次举办电子商务高级培训活动,面向各区(市)县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干部、重点领域企业负责人、各行业协会等普及推广电子商务知识,形成全社会关注、支持和参与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今年我局联合市经信委、市工商局、共青团成都市委指导开展了成都青年(大学生)电子商务创业大赛,鼓励青年(大学生)利用电子商务实现自主创业,同时为成都电子商务企业培养适用型人才。
第三篇: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发布时间:2011-8-21信息来源:中国乡村发现网
作者:苏文明 于代松 陈国先 贺刚
一、都市农业概念界定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都市农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舒惠国[1]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卢树昌[2]认为,沿海都市农业有别于内地都市农业,是依托大都市、服务于大都市、遵从大都市发展战略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在保留农业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寄生于都市且满足都市多功能需求并能提供远高于传统农业和单纯现代农业附加值的一种特殊现代农业,是区别于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都市农业不仅只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表现为高度集约化,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二、现阶段成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都市农业多重功能认识不足。第一,城市优先、农村附从的发展理念占据了思想和管理领域,致使农业的阵地迅速丢失,都市农业也就显得可有可无。此外,许多社会成员和部分政府管理者往往未能站在乡村的角度,尊重乡村的意愿、维护乡村的基本权力和利益,如果都市农业发展空间萎缩、生长乏力、对城市支持也就极为有限。第二,单纯、传统农业思想还有一定市场,忽视了成都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特别是耕地极为有限的现实,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导致传统农业没有多少空间,除了政治上、形式上需要的农业和暂时顾不上地区农业外,农业几乎没有作为。第三,简单强调产业、规模、产出、税供的评价模式,当代农业对GDP、财税的贡献的确贫弱甚至需要反哺,导致其不受重视。第四,所属区县对城市化的过度向往,未能认识到都市也需要与之匹配的都市农业的支撑。第五,对都市农业的生态、就业、都市环境及生活方式支撑等功能认识不到位。
2.对都市农业的服务与引导不够。成都的都市农业是在缺乏预见和重视中比较随机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缺乏有效的服务与引导,加之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需要农村土地的转化补给,城市周边的广大农村、农业地区就长时间处于待变更状态,当然就没有稳定的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条件了。另外一方面,成都市农业业态和农村土地一直在两种较极端方式之间转化着:一头是以人均不足一亩土地、3~4人的家庭为主体经营规模的分散、原始、随意、应付式生产和经营,一定规模的农民自身的内生性组织几乎没有,这也极大地抑制了都市农业的规模化与稳定持续发展;另一头是基层政府主导或促成的农业规模化投资项目的稳定及持续性忧患,出现了如双流等地引入的众多农业业主不断变换、调整等现象。因此,农业的规模化要求、风险抵御、抱团参与市场、经营环节的分工协作、跟风与恶性竞争的避免等,都需要加以服务与引导。
3.都市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欠缺。成都目前的都市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农家乐模式的农民就地变身,大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种、养产业经营和低档次的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且小农经营意识明显。而都市农业所需要的具有现代管理、服务意识的旅游、服务、产业化农业的企业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具有现代农业、资本运营、项目运作观念和能力的都市农业投资、经营人才更是稀少,具有适应都市消费需求、市场规律的都市农业营销能力、技巧、经验的营销人才也极为不足,具有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类项目的优质服务员工(人才)也缺口不小,且尚未形成有效培养机制。
4.民间投资进入都市农业尚有顾虑。成都都市农业受地形地貌、土地人口结构、历史传统、消费特征等限制难以形成太大规模,它的投资、经营主体不可能是政府和外来大型投资商,必然以民间、尤其是来源于附近地区的中小投资者为主。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供应历史欠帐巨大、配套不到位,农村基层行政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农民缺乏自己的组织且经济、市场、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土地产权法律不清晰,地方发展战略、政策因关键领导的原因随意性大,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够(调查发现,成都市二三圈层农村地区的贷、存款比例近年一直低于50%)、农业保险极度欠缺,这些导致都市农业投资面临诸多政治、法律、地缘等风险,使许多潜在的都市农业投资人顾虑重重,比如近年来在邛崃等地的一批农业项目的运行艰难就加重了投资者的担忧。
5.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对接还多有阻隔。由于长期“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理念主导,区域消费单边集中在城市,未能关注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流通、交易、加工环节多有障碍,而少有考虑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和引导,同时由于农产品自身的季节性波动大、检验检疫不规范等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都市农业消费的提升与城市的同步发展。
6.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这里指粮食生产)的关系平衡问题。成都都市农业目前几乎没有经营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尽管有人均土地指标太低、粮食消费下降、成都偏爱休闲、产出效益驱使等必然因素。考虑到成都巨大的人口规模、生活消费,对基本的粮食底线、刚性需求也是甚为巨大的,出于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保证底线规模粮食的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是必须的,就未来相关指标测算、预测来说,维持650万亩耕地的粮食生产必须确保。
三、成都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研究
1.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1)根据农业的多功能性来制定农业投入政策。第一,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间各个环节的互动。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同等重要,但是在实际中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较难计算,其效益也不易为人所认识,根据郭淑敏[3]对农业生态功能测算结果看,农业生产的生态价值约为产品价值的3倍。在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时,考虑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使农业与农村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产生多方面的功能与效益。第二,需要将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市场销售体系、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及其安全体系,作为都市农业政策投入的方向。第三,拓宽和扩大政府支持的领域及范围,多功能农业的有效发展,不但需要政府在农业政策上的支持,而且需要政府不断拓宽支持的项目范围和领域。(2)转变农业经营模式。第一,改善种植业的内容和结构;第二,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农业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整合各区域间农业发展,围绕多功能的理念,针对各地区发展不同农业产业的资源状况,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优势,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并运用有效的政策手段使不同农业区域的农业发展互进互动、互为因果和补充,融合为全域成都都市农业发展有机体;第三,加快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步伐,多功能农业能否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关联部门的加速发展,以便为多功能农业的顺利成长创造条件。
2.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服务与引导。(1)根据成都农村的实际情况,广泛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制定发展都市农业的中长期计划,引导发展都市农业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2)以科技成果为依托,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及稳定性。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和稳定性。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科普示范工程,推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村信息化、农业科技园区等模式,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引导技术、人才、信息、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不断增强农村科技供给能力,积极破解城乡发展中的“科技鸿沟”。(3)培育农民自己的内生组织,壮大都市农业发展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第一,都市农业目标的实现,仅仅依托农民这一主体是不够的。通过建立和探索多方合作机制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促进农业农村市场化等方面的积极性,丰富农业生产多环节和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及推进城乡统筹进程。第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国内外经验看,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满足了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中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各类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加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1)以职业化为目标,引导农民转型与转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同时也是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农民职业的转化。农民职业化是传统农民身份终结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业已达到相当高的专业化、工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与其他职业一样,农民把农业当作企业来经营,从事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又需要很强的管理经营才能,职业化的农民与工人一样,都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者,都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化保障机制,特别是在农民职业化过程中,更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包括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就业保障机制),以此来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职业化提供机制与体制保证。
(2)加强复合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掌握一些有关农业专业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经营农业企业。可依托有关农业院校培养各层次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企业也可以与农业院校联合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企业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另外,可通过脱产、半脱产、请专家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
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4.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1)把握主体和重点。农业投入的主体是农民,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转变思想,增加投入,扩大再生产,鼓励家庭投资开发联户集资开发,充分认识投资农业的意义。要从过去的“口号农业、口粮农业”转变到“市场农业、商品农业”上来,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农业投资的重要性。一些比较大型的联合开发项目可以实行股份经营,使开发者和资金支持者互利互惠。(2)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投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和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的农业投资责任和义务,确保农业投资的稳定性,进一步规范农业投资行为,减少随意性。完善农业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支持、合作组织为主经办、农业企业和农户广泛参加的保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农村集体经济要完善和加强以工补农,适当提高积累率,要进一步扩大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合作基金。要探索建立农业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如,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培育良好的农业信用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不断增加信贷资金投入,降低都市农业项目风险。此外,应继续加大农业开放开发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招商引资办法,打造载体,创新机制,激发和调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开发农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3)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从硬件上来讲,主要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从软件来讲,主要是各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投资政策上要给农业以优惠和倾斜,要为农业投资者营造一个统一、稳定、透明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着力推进政府效率的短期改善,重点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简化行政法律法规手续,推动行政改革和提高政府流程效率,鼓励官员成为服务企业的“帮手”,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建立权威的有效能的外商服务和投诉处理机制。
5.破除城乡隔阂,对接农村发展需求。(1)加强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与引导。第一,尊重城市和乡村各自的权益、规律、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在消费方面既要合理引导乡村的相关消费进入城市、更应通过改善乡村消费环境疏通城市消费到乡村释放,形成城乡消费相互流动、补充、兼容的良好局面。第二,通过交通、饮水、排污等基础建设改善乡村消费环境,既有利于留住乡村居民的大宗消费和置业消费,又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消费,充分释放城市消费对乡村的辐射,乡村围绕城市良性地发展各类延伸产业、特别是休闲服务业。第三,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增强新城对市中心城区的相互支援和独立作用,构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为乡村自身消费和经济发展留下更多宝贵资金,同时也促进消费。第四,改善乡村治安、人文环境,依靠独特自然资源,以留住当地居民、又吸引城市居民光顾、休闲、投资、居住,乡村在坚持和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上与城市和谐相安。第五,引领城市人口进入乡村。通过城乡一体的民政、法律、公共福利服务,疏通城市老龄、闲养、恋乡人口流向农村的通道,使他们可以安全、方便、合法地到乡村消费、居住、购置产权,使相关的服务业投资跟着流进乡村,既就地吸纳农民就业又满足城市新消费需求,同时可人性地疏解“大城市病”的累积。第六,在城市周边丘陵地区推行林、园、荒地使用权物权化交易,对城市巨大的生活性置业投资提供释放空间,既能使这些地区获得宝贵的治理生态环境资金、又能使农民就地就业、还能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消费(投资)动力。(2)促进资源、信息、资本等的交融流动,以实现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辐射转移,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以中心城区为极核、以主城区为增长极,在主动承接外部发达地区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转移辐射的同时,通过“极化-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城市外围圈层的发展,并通过产业、要素的梯次转移推动成都周边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6.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1)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成都目前有耕地620万亩,现有人口1200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将呈现机械式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人口将达到1600万以上,而耕地将逐渐减少,人均耕地不足0?4亩,这是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现实背景,也决定了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这是基于我国实际确定的基本发展方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仅是确保大中城市主副食品稳定供给的需要,也是维持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2)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农业发展目标的确定是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也为政策和定位确定了基调。在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农业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其目标结构也不同,其变化遵循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过渡的一般规律。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间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在任何时期对这三大目标均不可偏废。在小规模农户基础上,如何兼顾包装供给、农民收入、环境保护实现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国大中城市的农业只能从国情、市情出发,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舒惠国.关于促进发展重庆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3).[2] 卢树昌.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42).[3] 郭淑敏.都市农业生态功能货币价值化计算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探索研究[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68).
第四篇: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成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苏文明 于代松 陈国先 贺刚
一、都市农业概念界定
随着我国经济增长与科技进步,都市农业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舒惠国[1]认为,都市农业是指地处大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大都市的农业。卢树昌[2]认为,沿海都市农业有别于内地都市农业,是依托大都市、服务于大都市、遵从大都市发展战略的现代集约持续农业。
我们认为,都市农业是在保留农业基本要素的基础上,寄生于都市且满足都市多功能需求并能提供远高于传统农业和单纯现代农业附加值的一种特殊现代农业,是区别于传统农业、城郊型农业的一种新型农业发展模式。都市农业不仅只是经济功能的开发,而且要进行生态、社会等功能的开发,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表现为高度集约化,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发展,进而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
二、现阶段成都都市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对都市农业多重功能认识不足。第一,城市优先、农村附从的发展理念占据了思想和管理领域,致使农业的阵地迅速丢失,都市农业也就显得可有可无。此外,许多社会成员和部分政府管理者往往未能站在乡村的角度,尊重乡村的意愿、维护乡村的基本权力和利益,如果都市农业发展空间萎缩、生长乏力、对城市支持也就极为有限。第二,单纯、传统农业思想还有一定市场,忽视了成都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特别是耕地极为有限的现实,城市经济和工商业的快速发展,这些导致传统农业没有多少空间,除了政治上、形式上需要的农业和暂时顾不上地区农业外,农业几乎没有作为。第三,简单强调产业、规模、产出、税供的评价模式,当代农业对GDP、财税的贡献的确贫弱甚至需要反哺,导致其不受重视。第四,所属区县对城市化的过度向往,未能认识到都市也需要与之匹配的都市农业的支撑。第五,对都市农业的生态、就业、都市环境及生活方式支撑等功能认识不到位。
2.对都市农业的服务与引导不够。成都的都市农业是在缺乏预见和重视中比较随机产生与发展起来的,缺乏有效的服务与引导,加之城市、工商业迅速发展需要农村土地的转化补给,城市周边的广大农村、农业地区就长时间处于待变更状态,当然就没有稳定的发展都市农业的基本条件了。另外一方面,成都市农业业态和农村土地一直在两种较极端方式之间转化着:一头是以人均不足一亩土地、3~4人的家庭为主体经营规模的分散、原始、随意、应付式生产和经营,一定规模的农民自身的内生性组织几乎没有,这也极大地抑制了都市农业的规模化与稳定持续发展;另一头是基层政府主导或促成的农业规模化投资项目的稳定及持续性忧患,出现了如双流等地引入的众多农业业主不断变换、调整等现象。因此,农业的规模化要求、风险抵御、抱团参与市场、经营环节的分工协作、跟风与恶性竞争的避免等,都需要加以服务与引导。
3.都市农业经营管理人才欠缺。成都目前的都市农业经营管理和服务人员基本上是农家乐模式的农民就地变身,大多只能从事小规模的种、养产业经营和低档次的农业观光旅游服务,且小农经营意识明显。而都市农业所需要的具有现代管理、服务意识的旅游、服务、产业化农业的企业管理人才相对欠缺,具有现代农业、资本运营、项目运作观念和能力的都市农业
投资、经营人才更是稀少,具有适应都市消费需求、市场规律的都市农业营销能力、技巧、经验的营销人才也极为不足,具有农业观光、休闲、体验类项目的优质服务员工(人才)也缺口不小,且尚未形成有效培养机制。
4.民间投资进入都市农业尚有顾虑。成都都市农业受地形地貌、土地人口结构、历史传统、消费特征等限制难以形成太大规模,它的投资、经营主体不可能是政府和外来大型投资商,必然以民间、尤其是来源于附近地区的中小投资者为主。由于农村基础设施不完善、公共服务供应历史欠帐巨大、配套不到位,农村基层行政服务、管理水平较低,农民缺乏自己的组织且经济、市场、法律意识淡薄,农村土地产权法律不清晰,地方发展战略、政策因关键领导的原因随意性大,农村金融服务严重不够(调查发现,成都市二三圈层农村地区的贷、存款比例近年一直低于50%)、农业保险极度欠缺,这些导致都市农业投资面临诸多政治、法律、地缘等风险,使许多潜在的都市农业投资人顾虑重重,比如近年来在邛崃等地的一批农业项目的运行艰难就加重了投资者的担忧。
5.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对接还多有阻隔。由于长期“以城市为中心、农村服务城市”的发展理念主导,区域消费单边集中在城市,未能关注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流通、交易、加工环节多有障碍,而少有考虑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和引导,同时由于农产品自身的季节性波动大、检验检疫不规范等特点,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都市农业消费的提升与城市的同步发展。
6.都市农业与传统农业(这里指粮食生产)的关系平衡问题。成都都市农业目前几乎没有经营以粮食为主的传统农业,尽管有人均土地指标太低、粮食消费下降、成都偏爱休闲、产出效益驱使等必然因素。考虑到成都巨大的人口规模、生活消费,对基本的粮食底线、刚性需求也是甚为巨大的,出于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的需要,保证底线规模粮食的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是必须的,就未来相关指标测算、预测来说,维持650万亩耕地的粮食生产必须确保。
三、成都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对策研究
1.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1)根据农业的多功能性来制定农业投入政策。第一,利用农业的多功能性,突破传统认识的局限,给予农业新的地位和作用,重视构筑农业产业体系间各个环节的互动。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与生产功能、生活功能同等重要,但是在实际中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较难计算,其效益也不易为人所认识,根据郭淑敏[3]对农业生态功能测算结果看,农业生产的生态价值约为产品价值的3倍。在制定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战略时,考虑环境、食品安全、社会、经济、文化等多种因素,使农业与农村的建设发展有利于产生多方面的功能与效益。第二,需要将农产品生产体系、农产品及其加工制成品的市场销售体系、农产品质量管理体系、政策支持体系、生产组织体系、生态保护体系及其安全体系,作为都市农业政策投入的方向。第三,拓宽和扩大政府支持的领域及范围,多功能农业的有效发展,不但需要政府在农业政策上的支持,而且需要政府不断拓宽支持的项目范围和领域。(2)转变农业经营模式。第一,改善种植业的内容和结构;第二,根据区域特点,发挥农业不同的功能和作用,整合各区域间农业发展,围绕多功能的理念,针对各地区发展不同农业产业的资源状况,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突出优势,逐步形成和发展具有当地特色的农业主导产业,并运用有效的政策手段使不同农业区域的农业发展互进互动、互为因果和补充,融合为全域成都都市农业发展有机体;第三,加快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步伐,多功能农业能否形成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业关联部门的发展水平。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关联部门的加速发展,以便为多功能农业的顺利成长创造条件。
2.加强对都市农业发展的服务与引导。(1)根据成都农村的实际情况,广泛利用农业和农村空间,制定发展都市农业的中长期计划,引导发展都市农业来实现农业生产的高附加值。(2)以科技成果为依托,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及稳定性。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促进农业项目的社会化、产业化和稳定性。强化农民科技培训,实施科普示范工程,推广农业科技专家大院、科技特派员、农村信息化、农业科技园区等模式,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转化,引导技术、人才、信息、项目、资金等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不断增强农村科技供给能力,积极破解城乡发展中的“科技鸿沟”。(3)培育农民自己的内生组织,壮大都市农业发展主体,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农业产业化。第一,都市农业目标的实现,仅仅依托农民这一主体是不够的。通过建立和探索多方合作机制的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加快土地规模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及促进农业农村市场化等方面的积极性,丰富农业生产多环节和多领域的合作,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及推进城乡统筹进程。第二,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从国内外经验看,通过农业的社会化服务,满足了农、林、牧、渔等产业发展中产前、产中、产后过程的各类需求,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3.加强现代农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1)以职业化为目标,引导农民转型与转变。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正面临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变,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同时也是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而要实现这种转变,关键是农民职业的转化。农民职业化是传统农民身份终结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农业已达到相当高的专业化、工业化和社会化水平,与其他职业一样,农民把农业当作企业来经营,从事这项事业既需要一定的科学技术,又需要很强的管理经营才能,职业化的农民与工人一样,都是物质文明的建设者,都需要有相应的社会化保障机制,特别是在农民职业化过程中,更需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包括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失地农民保障机制、就业保障机制),以此来切实保护好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职业化提供机制与体制保证。(2)加强复合型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培养。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掌握一些有关农业专业知识,有助于更好地经营农业企业。可依托有关农业院校培养各层次的专业人才,以适应农业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农业企业也可以与农业院校联合采取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为农业企业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另外,可通过脱产、半脱产、请专家现场授课等形式,加强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技术水平。
4.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1)把握主体和重点。农业投入的主体是农
民,要教育和引导他们转变思想,增加投入,扩大再生产,鼓励家庭投资开发联户集资开发,充分认识投资农业的意义。要从过去的“口号农业、口粮农业”转变到“市场农业、商品农业”上来,要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来认识农业投资的重要性。一些比较大型的联合开发项目可以实行股份经营,使开发者和资金支持者互利互惠。(2)建立健全完善的农业投资保障机制。通过制度和法规明确各级政府的农业投资责任和义务,确保农业投资的稳定性,进一步规范农业投资行为,减少随意性。完善农业保障机制,建立政府支持、合作组织为主经办、农业企业和农户广泛参加的保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农业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各级政府要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政府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农村集体经济要完善和加强以工补农,适当提高积累率,要进一步扩大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业合作基金。要探索建立农业金
融风险规避机制,引入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如,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培育良好的农业信用环境,充分发挥金融机构作用,不断增加信贷资金投入,降低都市农业项目风险。此外,应继续加大农业开放开发力度,采取切实可行的招商引资办法,打造载体,创新机制,激发和调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开发农业。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条件,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调动各方面投资积极性,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3)进一步改善和优化农业投资环境。从硬件上来讲,主要是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村基础设施包括生产设施和生活设施。从软件来讲,主要是各级政府在制定农业投资政策上要给农业以优惠和倾斜,要为农业投资者营造一个统一、稳定、透明和可预见的政策环境。着力推进政府效率的短期改善,重点优化和创新投资软环境。简化行政法律法规手续,推动行政改革和提高政府流程效率,鼓励官员成为服务企业的“帮手”,从解决具体问题入手,建立权威的有效能的外商服务和投诉处理机制。
5.破除城乡隔阂,对接农村发展需求。(1)加强都市农业消费的释放与引导。第一,尊重城市和乡村各自的权益、规律、特点,发挥各自优势,在消费方面既要合理引导乡村的相关消费进入城市、更应通过改善乡村消费环境疏通城市消费到乡村释放,形成城乡消费相互流动、补充、兼容的良好局面。第二,通过交通、饮水、排污等基础建设改善乡村消费环境,既有利于留住乡村居民的大宗消费和置业消费,又能满足城市居民的“乡村体验”消费,充分释放城市消费对乡村的辐射,乡村围绕城市良性地发展各类延伸产业、特别是休闲服务业。第三,以统筹城乡发展改革实验区为契机,增强新城对市中心城区的相互支援和独立作用,构建乡村公共服务体系,为乡村自身消费和经济发展留下更多宝贵资金,同时也促进消费。第四,改善乡村治安、人文环境,依靠独特自然资源,以留住当地居民、又吸引城市居民光顾、休闲、投资、居住,乡村在坚持和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上与城市和谐相安。第五,引领城市人口进入乡村。通过城乡一体的民政、法律、公共福利服务,疏通城市老龄、闲养、恋乡人口流向农村的通道,使他们可以安全、方便、合法地到乡村消费、居住、购置产权,使相关的服务业投资跟着流进乡村,既就地吸纳农民就业又满足城市新消费需求,同时可人性地疏解“大城市病”的累积。第六,在城市周边丘陵地区推行林、园、荒地使用权物权化交易,对城市巨大的生活性置业投资提供释放空间,既能使这些地区获得宝贵的治理生态环境资金、又能使农民就地就业、还能为区域发展带来新的消费(投资)动力。(2)促进资源、信息、资本等的交融流动,以实现都市农业与城市需求的有效对接。要充分发挥工业对农业、城市对农村的支持和带动作用,积极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向农村辐射转移,建立和完善新形势下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推进科技创新要素向农村流动,加速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示范推广。以中心城区为极核、以主城区为增长极,在主动承接外部发达地区技术、资金等生产要素转移辐射的同时,通过“极化-扩散”效应辐射带动城市外围圈层的发展,并通过产业、要素的梯次转移推动成都周边地区、西部欠发达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6.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1)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成都目前有耕地620万亩,现有人口1200万,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将呈现机械式增长,预计未来几年人口将达到1600万以上,而耕地将逐渐减少,人均耕地不足0•4亩,这是成都发展都市农业的现实背景,也决定了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这是基于我国实际确定的基本发展方针。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不仅是确保大中城市主副食品稳定供给的需要,也是维持农业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需要。(2)兼顾保障供给、农民收入和环境保护三大目标。农业发展目标的确定是农业现代化道路选择的基本前提,也为政策和定位确定了基调。在国民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由于农业发挥的作用不同,因此其目标结构也不同,其变化遵循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过渡的一般规律。农业发展的三大目标间存在替代关系,因此,在任何时期对这三大目标均不可偏废。在小规模农户基础上,如何兼顾包装供给、农民收入、环境保护实现是对我国农业现代化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我国大中城市的农业只能从国情、市情出发,开创自己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舒惠国.关于促进发展重庆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3).[2] 卢树昌.天津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探索[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42).[3] 郭淑敏.都市农业生态功能货币价值化计算与生态补偿机制建立的探索研究[J].中国农学通讯(增刊), 2009, 25(68).
第五篇:成都市农业劳动者身份证明
成都市农业劳动者身份证明存根
存根编号:
经办人签名:年月日(盖章)
――――――――――――――――――――――――――――――――――
成都市农业劳动者身份证明
编号:
(婚迁人员入户签名格式)
同意入户签名书
我组△△△与◇◇◇结婚,△△△属初婚(或与◇◇◇再婚已满三年),◇◇◇申请将户口从××省(市、自治区)××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组迁移落户到我组,全组××户代表(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其落户,依法享受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户代表签名如下:
××××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组长签章:
二○××年××月××日
(大中专毕业生回原籍入户签名格式)
同意入户签名书
△△△属我组组民,××××年××月因考取××××学校迁出户口。
××××年××月从××××学校毕业后,未被国家单位安排工作,回本组居住和务农,现已满一年以上,全组××户代表(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其落户,依法享受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户代表签名如下:
××××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组长签章:
二○××年××月××日
(补录户口人员入户签名格式)
同意入户签名书
△△△属我组组民,××××年××月因××××原因而未被登记,现申请补录户口。全组××户代表(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其落户本组,依法享受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户代表签名如下:
××××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组长签章:
二○××年××月××日
(婚迁人员公示格式)
公示
我组△△△与◇◇◇结婚,△△△属初婚(或与◇◇◇再婚已满三年),◇◇◇申请将户口从××省(市、自治区)××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组迁移落户到我组,经全组××户代表(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签名(或会议表决)方式同意其落户,依法享受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现予公示。
公示期内,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如对以上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可通过电话方式进行举报。
公示日期:10天(从20××年××月××日起至20××年××月××日止)举报电话:组长电话:×××××××××××
村(社区)主任电话:×××××××××
乡镇(街办)电话:××××××××××
××××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二○××年××月××日
(大中专毕业生公示格式)
公示
△△△属我组组民,××××年××月因考取××××学校迁出户口。××××年××月从××××学校毕业后,未被国家单位安排工作,回本组居住和务农,现已满一年以上,经全组××户代表(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签名(或会议表决)方式同意其落户,依法享受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现予公示。
公示期内,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如对以上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可通过电话方式进行举报。
公示日期:10天(从20××年××月××日起至20××年××月××日止)举报电话:组长电话:×××××××××××
村(社区)主任电话:×××××××××
乡镇(街办)电话:××××××××××
××××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补录户口人员公示格式)二○××年××月××日
公示
△△△属我组组民,××××年××月因××××原因而未被登记,现申请补录户口。经全组××户代表(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其落户本组,依法享受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现予公示。
公示期内,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如对以上公示内容有异议的,可通过电话方式进行举报。
公示日期:10天(从20××年××月××日起至20××年××月××日止)举报电话:组长电话:×××××××××××
村(社区)主任电话:×××××××××
乡镇(街办)电话:××××××××××
××××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二○××年××月××日
(婚迁人员公示证明格式)
公示证明
我组△△△与◇◇◇结婚,△△△属初婚(或与◇◇◇再婚已满三年),◇◇◇申请将户口从××省(市、自治区)××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组迁移落户到我组,经全组××户代表(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签名(或会议表决)同意其落户,依法享受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我组已于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将以上内容在本组公示栏(或××墙上)张贴公示。公示期间未接到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举报(或公示期间接到的举报经核实与公示内容一致)。
特此证明
××××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组长签章 :
二○××年××月××日
(大中专毕业生公示证明格式)
公示证明
△△△属我组组民,××××年××月因考取××××学校迁出户口。××××年××月从××××学校毕业后,未被国家单位安排工作,回本组居住和务农,现已满一年以上,经全组××户代表(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通过签名(或会议表决)方式同意其落户,依法享受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我组已于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将以上内容在本组公示栏(或××墙上)张贴公示。公示期间未接到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举报(或公示期间接到的举报经核实与公示内容一致)。
特此证明
××××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组长签章:
二○××年××月××日
(补录户口人员公示证明格式)
公示证明
△△△属我组组民,××××年××月因××××原因而未被登记,现申请补录户口。经全组××户代表(占总数三分之二以上)同意其落户本组,依法享受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应该享有的一切权利。我组已于20××年××月××日至20××年××月××日将以上内容在本组公示栏(或××墙上)张贴公示。公示期间未接到本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举报(或公示期间接到的举报经核实与公示内容一致)。
特此证明
××××村民小组(居民小组)
组长签章:
二○××年××月××日
(土地未被征用证明格式)
土地未被征用证明
△△△因婚迁(或复员、退伍、刑满释放、解除劳教、毕业、退学、未征地农转居、补录户口)原因,申请将户口迁入××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组。兹证明该组土地未被征用(或土地部分被征用,但不涉及其落户家庭及本人)。
特此证明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盖章)
经办人签字:
二○××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