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发展总结(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3 03:13: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特色农业发展总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特色农业发展总结》。

第一篇:特色农业发展总结

走特色农业路促溪山枣子红

2011年是溪山村发展飞跃年。溪山焦枣是从农户经营到企业带动农户发展,从小规模经营到发展壮大焦枣产业之年。枣树栽植面积从1200亩发展到2500余亩。目前,溪山上道路更加平坦,溪山焦枣产业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溪山人民前进的步伐更加有力。

一、唱绿色歌,走特色之路。溪山焦枣生长于海拨400米的高山之上,这里环境优美,土壤肥沃,结出的枣子营养成份高,口感极佳。溪山焦枣从宋代就是贡品,历史悠久。其制作工艺独特,营养价值高,市场无其他同类产品能与之相比,可谓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走特色农业的道路,是得天独厚。

二、谋深远略,举科学之策。以五级书记大走访为契机,村两委多次到农户、企业走访,汇群众智慧,详解溪山焦枣发展缓慢之因,寻发展溪山焦枣产业之策。借企业之力,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觅藏于溪山焦枣中的产业价值。召开村民会议,广议溪山焦枣产业的发展前景,定下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谋十年规划,期内形成万亩原枣生产基地,培育、扶持企业上市,形成绿色产业链,预期产值达3.8亿元。

三、压责任力,强执行之法。好的发展规划,重点在于执行。溪山村为发展焦枣,成立焦枣发展领导小组,细化责任,把任务分解到每个人。征地,为企业解决土地之需;修路,化解焦枣发展的制约因素。招商,引来企业竞相发展。宣传,明示溪山焦枣的价值所在。奖惩,激励大家加快发展的步伐。强有力的执行,换来累累硕果。

四、去守旧念,育变革之风。改革溪山村村民中畏惧发展的思维,大力倡导改革之风,为溪山焦枣产业发展打下良好的氛围。一是提倡科学管理。加强对溪山村焦农的培训,加强对枣树的科学管理,增加溪山焦枣科技含量。二是有效利用溪山焦枣的商标和地理标志,规范企业、枣农在合理的范围内使用商标和地理标志。三是改进宣传方式。不仅通过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更加注重制作新颖、动感的宣传内容,通过新型媒介进行宣传,提高焦枣的知名度。

具有千年发展历史,曾为贡品的人间珍品----溪山焦枣。通过走绿色之路,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采取得力的执行措施,解放思想,锐意进取,走特色农业路,一定能把溪山焦枣做强做大,为溪山人民的增收,为棠溪经济发展做贡献。

溪山村委会

二○一二年元月三十日

第二篇:发展特色农业

发展特色农业,壮大农村旅游经济

——关于城关镇西河村发展的调研报告

刘红星

城关镇西河村位于县城西边沟底,距离县城仅1.5公里,过去因交通不便,地理环境不好,农村经济发展困难。近年随着县城人群体到西河锻炼休闲的增多,加之西河水利风景区建设初步完成,为西河村发展村级旅游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基础。在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通过对该村的详细调研,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认为西河村应当围绕以乡野农村水利观光和休闲健身活动为吸引物、以城市居民为目标市场、以满足城镇人群休闲娱乐和回归自然等为目的的一种旅游方式,以展特色农业为主,充实农家乐形式,发展农村旅游经济。它是一个市民需要、农民受益、前景无限广阔的新兴产业。具体如下:

一、西河村基本情况

西河村现有三个村民小组,640人,总耕地面积748亩,由于位于狭窄沟川地带,全村河川水浇地仅42亩,其余706地均为沟坡地,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很差。全村农业生产以水地种植蔬菜为主,沟坡地以种植玉米、小麦为主,另在荒山荒坡上种植有400亩花椒和10亩核桃。2013年全村种菜收入25.3万元,第一产业收入仅75.8万元,可以说农业生产除因离城近蔬菜销售方便收益较高外其他农业包括经济林收益很差。

二、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的优势、现状与问题

西河村有许多美丽的传说,“洗肠泉”为古代高僧佛图澄开

肋洗肠之地,“搠枪泉”因武帝饮马而得名,“跪姑泉”被定为“宫泉”。1997年以前这里是通往县城西北的交通要道,但是随着新西河桥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曾经繁华的西河村渐渐被人们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千年普济寺断续香火,军队营房破烂不堪,到处是一片荒凉的景象。近几年来,随着人们锻炼身体的需要和休闲娱乐需求的发展,离县城较近有沟有河的西河村成为县城人群健身娱乐的“后花园”,每天从县城到西河村健身娱乐的人越来越多,平均每天有2000多人的流量。2013年,澄城县委、县政府依托“十二五”规划,充分利用西河村有水、近城、便于休闲等特点,作出“实施西河风景文化旅游开发项目,把西河村开发建设成集水上游乐、休闲避暑、农家餐饮等现代休闲服务于一体的绿水生态风景区”的重大决策,拉开西河走向生态田园的序幕。西河风景建设被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相生”的亮点走进政府工作报告,“投资2500万元,实施县西河生态风景区建设工程”成为县长向全县40万人民公开承诺的为民办十件实事之一。

目前,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投资1841.7万元,对县西河河道进行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河道2.89Km,新建排水涵管2处,新修下河踏步23处,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水务局投资120余万元,新增实施了8座拦水坝工程,使西河老桥上下游1km范围内形成了3.6万平方米水面景观;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总投资1212万元,对县西河风景区河段及沿河两岸山坡进行绿化和水土流失治理。这些项目的建设为西河

村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奠定了基础,现在已经有农家乐、农家烧烤等出现,村民也自发形成了新鲜蔬菜销售群体。

通过调查,我认为,西河村具有发展乡村休闲旅游的突出优势,也呈现出较好的发展势头,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于引导。

1、发展能力不足,市场观念不强。首先是群众对乡村休闲旅游的产业地位认识不够,没有看到乡村旅游广阔的市场前景。认为没有多少效益,发展路子不多。该村的村民多数外出打工,条件好的也多在外地或县城安家,不愿意回村创业,现有群体没有投资发展能力。

2、基础落后,功能配套不全。目前县城通往该村的道路差,有一条水泥路得是很窄,离县城处道路污水垃圾纵横,严重影响消费群体进村。风景区内没有娱乐设施,留不住来往人群,现有接待消费者的农家乐的硬件设施较差,整个基础设施的配套不全,还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多方面的需要。

3、缺乏规划,零乱无序开发。目前,该村发展休闲娱乐等产业还处于自发状态,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划作指导,农家乐都是由经营者自己谋划、自行设计、自主建设起来的,导致资源未得到有效利用。

4、形式单一,特色不够鲜明。在发展中没有和农业发展结合,没有特色,难以吸引人。由于缺乏市场理念、定位不准、现有农家乐大都缺乏文化内涵、多数是个体经营,数量少、规模小、档次低,且多以副业形式开展,故经营效益也不是很好。

5、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没有规范化经营观念,村民小农意识浓厚,只注重眼前利益。在农家乐建设和经营中没有在“乐”字上做文章,只顾赚钱,有的还破坏生态,污染环境。不是真正的农家乐。

三、西河村发展乡村休闲娱乐产业的对策与措施

我们认为应当坚持四项原则,采取四项策略

(一)坚持四项原则

1、突出乡土特色的原则。对于都市人群来说,乡村休闲娱乐就在于乡村的特有魅力,既要保持乡村的特有的“农”、“土”味和“野”味,也要保持乡村旅游资源的原汁原味。从农业入手,可以依托该村蔬菜种植强项,迎合城区人员消费喜好,结合生态农业建设发展大棚时鲜蔬菜,时令水果,反季节蔬菜等农业产业,结合自采自摘,净菜超市等项目,使之成为具有吸引力的观光农业基地。也可以利用沟坡发展经济效益好的土鸡养殖,野鸡养殖等项目,并结合农家乐现场进行消费,以吸引群众喜好。

2、保护环境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开发是目的,保护是前提。只有山表示水秀才有吸引人,必须要保护好西河村的水、两边沟坡的林、植被等自然资源。特要维护好当地的生态资源,防止人为的破坏和污染,把西河变成臭水沟,让群众丧失消费心情。

3、自然美与人工美相协调的原则。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是在其原有的自然风景的基础上进行的加工改造,因而要使自然美和人工美有机的结合起来,协调二者的发展,使其变得山更青、水更秀。起居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接待服务设施都要

既考虑服务功能的完善和配套,也考虑与乡村景观协调,使之具有浓郁乡村特色。给人以生态良好、环境优雅、独具特色的饮食环境。

4、突出特色效益的原则。发展乡村休闲娱乐要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目的,只有突出特色才能做到少投入、多产出。要尊重旅游者的消费心理和观念,多考察,多调查,有针对性进行开发,同时又要做好基础设施改善,加快水面开发游乐设施,并发掘民间文化,建设有质量、有特色、有内涵的娱乐消费产业。

(二)采取四项策略

1、科学编制规划,合理开发资源。要在学习外地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本村休闲游乐资源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制订出适合本村的发展规划。要对基础设施的建设作出统一管理安排,对资源的利用进行统筹协调,对产业的开发进行细致谋划。规范引领,合理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自然生态资源、民俗文化、传统饮食和制作工艺等资源,稳步发展农业观光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和美味佳肴型农家乐。

2、借助各方力量,外引内联开发。建设好乡村休闲娱乐项目最大的难题是资金问题。首先,村政府要积极争取,在配合县上建设好后续水利风景区建设项目的基础上,争取各种农村建设性项目资金,加快本村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要全力做好通村道路和文化广场建设,为休闲娱乐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环境。第二,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给本村旅游的各种项目发放更多的就业创业贷款。第三,要大力招商引资,利用本村外出干事人

多,路子多,资金活的优势,以一些好的娱乐项目吸引外来资本和工业资本投向本村旅游的开发。与此同时,要充分调市民和农民的主体积极性,出台各种优惠政策,通过以项目换土地、土地作价或土地使用权为筹资方式,采用股份制开发等形式吸引外部资金。此外,还可以让村民以资源入股、资金入股等形式,或以工代资,以劳动力转化为股份等形式,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开发。

3、重大项目带动,辐射引导发展。西河村旅游发展应当借助县上的大力支持,坚持“大项目、大投入、大营销”的战略。要利用大项目扩大影响,发挥它们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促进大批中小项目和农家乐的发展,使乡村旅游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4、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品牌营销。首先要做出几个精品项目,紧接着就要大力宣传推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现代传媒,借助中介机构,以水利风景、农家美食、传说遗迹、消费低廉、绿色健康、田园风光、周末休闲、回归自然等等为卖点对外营销。要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的基础上,举办乡村旅游展示会、新闻发布会加以宣传推介,并以各种节庆活动促销,促进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

2014年6月4日

第三篇:茌平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茌平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茌平县委、县政府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团结实干建设铝城枣乡,科学发展跨入全国百强”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核心,通过政策激励、技术创新、项目带动、典型示范、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等措施,积极发展特色高效规模农业,在新、特、优、大上求突破,在设施蔬菜、特色蔬菜、大枣、大蒜、韭苔、食用菌及特种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畜水规模养殖、林业苗木、葡萄规模生产、生态休闲农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目前,全县建立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16个,农科教结合基地10个,无公害农畜产品生产基地38个,认证无公害农产品28个,绿色食品22个;百亩以上连片规模高效种植基地23个,特色农业种植面积40多万亩,占总耕地面积40%以上,畜禽养殖小区16个,各类规模专业户达2580户,畜水规模养殖比重50%左右,全县特色农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一、主要特点

一是产业化特色不断彰显。在特色农业的发展过程中,我县注重培育地方特色。我们确定了特色蔬菜、设施蔬菜、林业苗木、畜水养殖等四大优势主导产业。至2012年底,全县发展优质粮160万亩次,特色瓜蔬40万亩次,特经6 万亩。全县培育和形成了大枣、大蒜、韭苔、食用菌、设施蔬菜、木材加工、畜牧养殖、蔬菜养殖等特色专业村287个,2006年冯屯镇被评为“中国大蒜产业十强乡镇”。2006年5月份,茌平圆铃大枣被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目前,茌平县已发展“圆铃大枣”20万亩,年产枣5.6万吨,产值近3亿元。全县先后形成了以绿香源果业有限公司为龙头的30多家大枣深加工企业,1200余家加工小作坊。开发出枣汁、枣脯、红枣咖啡、红枣巧克力、红枣杏仁露等三大系列、11个品种的深加工产品,拉长了产业链条。

二是集约化程度不断增强。为提升发展效益,提高竞争能力,我县坚持“典型带动,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工作思路,着力推进农业园区的集约发展,农业园区建设规模、科技含量处于全市领先位臵。近年来,全县建成5个千亩以上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12个五百亩以上连片大棚设施栽培高效示范园区,62个百亩以上设施栽培示范基地。建成具有一定规模、有一定科技含量和带动示范作用的特粮特经科技示范园区 4个,特色家畜禽养殖基地32个,亩效益2000元以上的淡水养殖基地35个。

三是外向化程度不断提升。我们牢固树立“抓农业重在抓项目,抓项目重在抓招商”的观念,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资源优势,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强农惠农政策。2009年,全县新建扩建农业外资项目18个,其中新增500万元以上的农业项目12个,全县拥有农产品自营出口权的企业5家。茌平圣康食品有限公司是鲁西最大的专业从事各类脱水蔬菜的加工及贸易外向型企业,每年脱水蒜片、蒜粒、蒜粉5000余吨,脱水洋葱片、洋葱粉1500余吨,脱水胡萝卜粒等其脱水他蔬菜1000余吨,产品远销美国、欧盟、东南亚等世界各地。|

二、主要工作措施

在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的过程中,我们重点抓好了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1.强化组织领导,加大推进力度。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高效农业的推进工作,在每年的农村工作会议上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目标、推进措施等进行研究部署,并及时制定下发关于推进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将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对乡镇农业农村工作考核的重要内容。为确保年初工作目标的落实,通过组织召开特色农业推进会、督查座谈会、现场观摩会等形式,组织参观全县各类农业发展典型,进行交流、督查、点评、竞赛、评比,切实加大行政推动力度,层层传递压力,形成了“你追我赶抓项目,奋勇争先创高效”的农业发展热潮。

2.强化政策扶持,激发发展活力。为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扶持助推高效农业 快速发展。县财政每年设立专项资金,对高效农业生产基地、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生产经营环节进行重点扶持。2008年,我县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2009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我县出台的《关于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全面建设设施蔬菜生产基地县的意见》,对新建高标准冬暖式大棚,按后墙长度每米补贴26元;新建栽培面积1000m的立体层架式食用菌棚,每棚补贴2000元。新建占地1亩以上的大拱棚,每亩补贴500元;新建金针菇棚,单棚面积0.5亩以上,每亩补贴800元;对内新开发一个通过省级以上认证的绿色食品品牌,县财政给予6万元资金补贴。扶持政策的落实到位,充分调动和激发了广大群众发展特色高效规模农业的积极性。

3.强化规划引领,做强高效产业。为有效推进特色农业的发展,我们组织对全县特色农业发展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我县特色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和基础条件,按照“调优结构、调大规模、调高效益”的发展思路,科学制订了《茌平县农业产业调整振兴计划(2010年-2012年》、《茌平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等一系列规划,不断优化特色农业产业布局,努力培育特色果蔬、设施蔬菜、特粮特经、优质畜禽等一批规模较大、优势明显、竞争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带和生产基地。

24.强化产销衔接,拓展流通环节。我县建立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资金、农业产业化项目发展基金和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基金,全力培育各类市场主体。一是精心培育龙头企业。通过税费减免、财政补助、优先信贷等途径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对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按级别一次性给予1-10万元奖励,对当年应税销售达到3000万元以上的,也分别予以1-3万元奖励。切实抓好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产业化开发的紧密型结合,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进一步发展园区订单生产,扩大当地农产品进入国内外市场的份额。全县现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2家,其中5家为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带动生产基地49.4万亩次,带动农户3.5万户次。二是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组织。积极鼓励组建以普通农户为主体的专业合作组织,组织农户统一作业,联合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目前全县拥有专业合作组织700多家,带动农户近3.2万户。三是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充分发展农民经纪人的牵线搭桥作用,把镇村田头市场、城乡农贸市场、大城市批发市场与设施农业园区有效地连接起来,为农产品走向市场开通新的销售渠道。全县现有各类农民经纪人4500人,其中年运销额50万元以上的近1000多人。

5.强化服务保障,夯实发展基础。一是加强科技服务。我县建设了农业信息网,开通了“远程教育”服务项目,为 全县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及时提供全方位服务。近五年来,全市培育和引进新品种超过150个,实施农业科技项目超过70项,全县农业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农业科技贡献率接近60%。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三年来共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近1000场次,受训人数达20万人次。二是狠抓产品质量。建立了从“产地准出”到“市场准入”的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体系,全县有23个品牌的45类通过国家、省级无公害认证,1种产品获得“中国名牌产品”称号,3种产品获得“山东省名牌产品”称号,其中,“碧馨”牌冬枣获得国家“绿色食品AA”级认证。三是发动农户创业。强化“传、帮、带”。通过干部抓典型、技术部门抓示范、科技部门抓培训、组织农户学典型等措施,形成了“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连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良好局面。为真正促进农民增收,一方面,大力发展农业基地和示范园区,通过土地折价入股、优先雇用失地农民等办法,让农民获得土地分红、劳务工资等多种收入。另一方面,在积极发展大棚的同时,引导农户发展中小棚、喷滴管等多种设施,让农民获得更多的收益。

三、发展面临的突出制约因素

近几年来,我县的高效农业建设取得了长足进展,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县的高效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在:

一是土地制约因素比较突出。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必须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合法,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一块地如有一户不愿意,土地难以流转成片。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的驱动下,目前农民“惜地”现象比较突出,土地流转难度加大,这是制约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二是项目带动能力有待加强。目前我县现有的农业龙头企业规模不大、层次不高,多是以农副产品速冻加工包装为主,农产品加工模式单一,精深加工项目少,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力不强。对产业全局具有牵动性的基地型、龙头型农业项目仍然比较缺乏。

三是农业服务体系还不健全。目前基层服务体系不健全,人员结构不合理,基层站所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技推广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农技队伍素质与高效农业发展要求还不相适应,农技人员专业结构未能及时跟上农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与产业化发展、市场化运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同时,劳动力整体素质较低与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不相适应等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高效农业向更高平台跨越。

四、关于加快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创新为动力,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优势,按照布局区域化、品种优良化、发展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走“公司+基地+农户”的路子,突出园区建设、特色蔬菜、大枣、大蒜等特色产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并重,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全全特色农业发展进程。

1.切实加大特色农业建设扶持力度。在积极争取各级各类农业项目的同时,进一步加大市级财政对特色农业建设的扶持力度,着力推进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促进农业科技的进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特别是对高标准粮田建设、设施蔬菜、经济林果、生态养殖等富具优势的特色产业,应按照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的要求和区域经济特色,着力培育,壮大规模,形成集群。要积极引导各地以重点农业生产企业为龙头,组建各种农业经济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益的再分配,实现农民收入的快增长。

2.完善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相关政策。为促进现代农业的规模化发展,针对目前土地难集聚的实际,应制定有利于土地集约的政策机制,对亩均投资量较高的现代设施农业给予一定的补贴,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业园区流转土地给予一定补贴,以减轻投资者的初始成本。同时,根据特色农业园区生产管理实际需要,在规划前臵的前提下,适度划定一定面 积用于生产性管理用房用地,其地类性质应仍属于农业用地,以促进高效农业亮点的形成,更好地为现代农业建设作出示范,推动现代高效农业向规模化发展。

3.积极扶持农技专业服务组织发展。针对基层农技服务人员缺的特点,积极扶持农技专业服务组织发展,以通过专业化的服务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要扶持促进各类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通过合作组织的有效运行,提高农产品的商品率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推动高效农业的发展,形成区域特色板块,壮大区域经济规模。

4.致力提高特色精致农业发展水平。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资源优势,尽快出台相应政策,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结合“一村一品”特色村建设,在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积极发展园林式、生态型、科技型、观光型的农业园区,大力发展生态型、标准化农业,提高农业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第四篇:某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

─***市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市人民政府副市长(2008年8月13日)

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是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农村改革发展30年的实践证明,立足资源、传统和区域优势,着眼市场需求,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农业,不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途径和战略选择。

一、***市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主要成效

***是农业大市,农业人口608万人,占总人口的74%,现有耕地782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1.3亩。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十五”以后,我市特色农业得到长足发展,以2003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2006年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两大重大决策部署为主要标志,全市特色农业进入快速发展、全面提升的新阶段。经过积极培植和长期不懈努力,目前全市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出区域特色凸显、规模不断膨胀、档次不断提升、信誉度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和“龙头、基地、农户”相互联接的现代特色农业新格局。目前,全市各类规模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发展到2760处,全市初步形成了瓜菜、大蒜圆葱、食用菌、甜叶菊、优质果品、苗木杞柳、速生丰产林、奶肉牛、肉蛋鸭、淡水产品等10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产品。种植业,以金乡为中心建成130万亩的大蒜基地,以鱼台为中心建成20万亩圆葱基地,以泗水为中心建成15万亩优质西瓜基地,以邹城看庄为主建成10万亩优质土豆基地,以邹城平阳寺和鱼台王鲁为主建成1500万平方米食用菌种植基地,以任城喻屯、金乡胡集、嘉祥金屯为主建成10万亩甜瓜基地,以任城南张为中心建成6.5万亩甜叶菊基地,以曲阜、泗水为中心建成5万亩中药材特色种植基地;养殖业,建成1300余处规模养殖小区,年出栏千头以上的肉牛基地达到103处,万只以上禽类养殖场2570处,千头以上养猪场670处,肉蛋鸭养殖基地年存栏规模1600万只;水产规模养殖基地发展到700余处,面积25万亩;林果业,建成100万亩用材林基地、90万亩干鲜果品基地和40万亩苗木杞柳基地。

综合我市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实践,主要有以下5种发展模式和类型。一是依托传统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像中华蒜都金乡县,发挥农民群众有着长期种植大蒜的传统习惯和技术优势,自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改传统粮棉型单一种植结构为大蒜――棉花――蔬菜多种多收立体种植模式,经过多年持之以恒培育发展,形成了覆盖全县、独具特色、享誉国内外的大蒜产业,带动加工、贮藏、运销和出口创汇,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常年种植面积70万亩,产量80万吨,贮藏加工能力120万吨,年出口创汇2亿美元以上,占全市农产品出口创汇的50%,形成了大蒜产业一县一品发展格局。全县农民收入的80%和财政收入的70%来源于大蒜种植及其相关产业。嘉祥县充分发挥山石资源丰富和加工、雕刻传统技艺优势,围绕山石资源做文章,大力发展山石资源开发、加工、运输和工艺雕刻,目前以纸坊、马集、满硐为主从事开山打石和板材加工的专业村达到50个,专业户达到10000户,板材加工企业296家,山石开采及加工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发展特色农业。近年来,兖州、邹城分别在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兖州绿源食品公司和山东省重点龙头企业邹城呱呱鸭制品有限公司带动辐射下,肉鸭养殖得到迅速发展,企业通过合同订单收购和系列全程配套服务,带动当地及周边肉鸭养殖专业户5000余户,年出栏肉鸭4500万只,年户均增收5万元。三是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泗水县立足山区实际,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土壤、水质和生态环境优良的独特优势,把投资少、适于旱作的早春大中小拱棚西瓜、土豆和耐瘠薄的黄姜等瓜菜种植作为重点,不断加大调整推广力度。目前,全县以优质西瓜、土豆、黄姜为主的标准化瓜菜种植基地发展到30万亩,全县从业农户达到10万户,户均增收近万元。四是创新模式发展特色农业。任城区李营镇苗木基地是在原有一个个废弃沙坑上经过整平改造、综合开发和良种繁育推广逐步发展起来的。目前已形成当地及周边10万亩、200多个品种高档精品苗木集聚的全国北方最大落叶大乔木繁育基地和集散中心,苗木交易市场辐射全国20多个省市。邹城以平阳寺为中心,围绕小蘑菇新农村建设目标,加快建设食用菌种植基地,经过连续几年努力,目前全市面积发展到600万平方米,创造1亩棚菌相当于100亩农作物收入的高效种植模式。汶上苑庄、梁山馆驿根据近年来反季节高档设施瓜菜市场需求旺盛、种植效益高的实际,组织引导干部群众大力发展高档设施大棚蔬菜种植,目前两乡镇大棚瓜菜种植面积分别发展到3000亩、2000亩,每个大棚亩平均年收入在3万

元以上。五是市场引领发展特色农业。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积极寻求当地资源条件与国内外市场需求的结合点,创新思路,开发新兴特色产业,是近年来特色农业发展的一大突出亮点。鱼台、微山瞄准近年来国际市场对柳编工艺品需求增多、效益高的趋势,立足当地水面洼地面积大的优势,在沿湖地带积极引导杞柳种植,目前面积达到6万多亩,仅种植每亩纯收入5000元

以上,加上编织加工,收入均有成倍增长。微山、梁山芦笋种植,汶上、曲阜中药材和牛蒡种植等,都是根据市场需求开发的新兴产业,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综合产出效益高,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较大的发展潜力。

农业特色产业的培植发展,取得了多方面的综合效应,有力推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规模基地快速膨胀、农业产业化和标准化水平迅速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特别是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2973元增加到2007年的5271元,年均递增12.1%,2004年以来连续4年保持了2位数增长。依托特色产业产品规模基地建设,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大上农产品加工、流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明显提升,目前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700余家,比2002年增加54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家、省级27家、市级216家,分别增加2家、25家、204家;各类龙头企业带动农户95万户,种植基地400万亩,养殖规模1亿头只;全市有55%农户和53%农产品生产基地纳入产业化经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全市规划建设各类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150处,市级农牧渔三大检测中心加快建设,即将投入使用,全市农产品“三品”认证达到489个、面积250.4万亩。

二、加快特色农业发展的主要推进措施

围绕加快推进全市优势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连续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和配套政策。

(一)抓规划布局,明确特色农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着眼推进特色农业发展,重点围绕畜禽、瓜菜、林果、优质专用粮棉油和农村劳务五大产业体系建设,2003年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培育壮大五大产业体系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济发〔2003〕21号),明确了全市特色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规划布局、发展目标和政策措施,并配套制定了《任务目标分解落实方案》和《考核奖惩办法》,把特色产业发展的任务目标细化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相关责任部门。2006年初,在认真总结前3年特色农业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全市新农村建设实际,又制定出台了《关于实施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工程的意见》(济农发〔2006〕4号),确定“十一五”期间,全市重点培植发展大蒜圆葱、肉蛋鸭、奶肉牛、瓜菜、食用菌、苗木杞柳、优质果品、淡水产品、甜叶菊、速生丰产林等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并明确了大蒜圆葱、精细瓜菜、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水产养殖五个百万亩种养基地建设和微山湖域水产品养殖、东部山区与中西部优质果品种植、南部与西部大蒜圆葱种植、中南部肉蛋鸭饲养、西北和东部奶肉牛饲养、中西部精细瓜菜种植六大特色农业生产区的规划布局和发展目标。

(二)抓政策配套,形成特色农业发展的支持体系。一是财政扶持政策。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对重点农业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政策的基础上,2003年以来,市财政每年列支4000万元农业产业化专项扶持资金,其中2000万元用于与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农业配套龙头企业贷款贴息、担保组织奖励和相关认证奖励,2000万元用于特色农业规模基地奖补。二是金融支持政策。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积极引导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涉农金融机构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户发展特色农业的信贷投入,连续7年信贷支农资金都在60亿元以上。

(三)抓示范引导,培育特色农业发展的先进典型。为引导和促进特色农业发展,近年来先后总结推广了金乡大蒜、微山渔湖产品、嘉祥和梁山小尾寒羊、任城李营苗木和喻屯甜瓜、兖州肉鸭、邹城食用菌、泗水优质西瓜等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不同类型的特色农业典型,并通过新闻媒介、现场会议、农业产业化简报、新农村建设简报等多种方式进行宣传推广。

(四)抓配套服务,构筑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围绕影响和制约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各个环节入手,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一是产前信息服务。加快农村经济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促进网络终端向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村、专业户延伸,及时向农民和农业龙头企业传递特色农产品市场需求和政策扶持信息。二是产中技术服务。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有针对性地开展农业技术培训指导,特别是围绕种养业基地项目建设,市政府2005年制定了《关于鼓励农业科技人员开展技术承包和技术服务工作的意见》(济政发〔2005〕19号),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以技术服务为切入点,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特色农业发展。全市有1800名农业科技人员与1485处种养基地实现有效对接。三是产后营销服务。充分发挥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市场开拓方面的独特优势,从重点产业和产品入手,大力发展合同订单农业和产业化经营,有效解决特色农产品的销售问题。2006年、2007年连续成功举办两届市农博会,有力促进了我市与上海等城市农产品产销对接,提高了我市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

五是抓督导考核,完善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机制。围绕推进特色农业发展,在特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季节,市里向各县市区派出督导组,加强对各地特色农业发展的督促、指导;实行特色农业发展调度制度,定期调度通报各地特色农业发展情况和进度;实行严格考核奖惩制度,把特色农业发展纳入农村产业体系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内容,年终按照考核结果兑现奖惩。2003年至2005年,连续3年对县市区特色农业发展进行考核和表彰奖励,颁发奖金480万元,2007年结合新农村建设奖励150万元。

三、当前特色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下步发展思路和重点

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呈现强劲发展势头,但发展中也面临着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农村合作组织作用发挥不够、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待提升、农村土地流转瓶颈制约亟待破解、扶持政策需要进一步强化等方面的问题。为加快推进我市特色农业发展,切实发挥其对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总体想法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国内外市场需求和消费结构升级转化趋势,立足充分发挥我市农业传统、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扩张生产基地规模为基础,以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带动完善利益联接机制为纽带,以培育品牌开拓市场为手段,尽快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着重抓好以下五项重点工作:

一是突出生产基地建设,提高特色农业聚集度和规模化程度。继续深度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围绕全市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产品培植,按照“五个百万亩规模种养基地”和“六大农业生产专业区”规划布局,实行重大项目建设立项制,加大政策扶持引导,加快膨胀生产基地规模,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迅速提升特色农业产业聚集度和规模化水平,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二是突出科技创新,提高特色农业附加值和档次水平。以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特色农产品生产和加工经营,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普及,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特色农业发展的科技含量和质量档次水平。

三是突出品牌培育,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围绕特色农业发展,积极开展农业“三品”认证和地方名优品牌申报认证,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搞好品牌开发培育和宣传推介,提高我市特色农业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

四是突出龙头企业建设,提高特色农业发展带动能力。围绕特色农业发展,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农业龙头企业建设“333”工程(用3年时间集中投入财政和信贷资金30亿元,重点扶持30家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为载体,实行市级领导包保责任制,建成一批农业产业化重大项目,着力提升特色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五是突出政策扶持,健全特色农业发展推进机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不断强化对特色农业发展的政策扶持,加大对特色农业规模基地、农业龙头企业重点项目、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普及、农产品品牌培育推介扶持补助和考核奖励力度,建立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的推进和激励机制,促进特色农业快速健康发展。

第五篇:特色农业发展报告

发展特色农业,推动边贸口子镇经济发展

——胡家营镇落实“一区两带”农业规划论文报告

胡家营镇党委副书记、人大主席汤建明

2010年是落实县委、县政府“一区两带”总体发展战略的关键年,也是促进胡家营镇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为了进一步解放思想、理清思路、转变作风、真抓实干、创新工作,努力开创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局面,镇党委政府提出了围绕一区两带建设,实施“123”工程。一是以土地沟为中心建设一个万亩桑蚕核心园区;二是以胡家营镇为平台建设“汉江源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和“木瓜批发交易中心”(即边贸农产品流通中心);三是以316国道线建立蔬菜产业带、以汉江沿线建立木瓜产业带、以陈庄山区沿线发展药材产业带。以集镇美化、亮化、净化为抓手,着力打造“绿色生态桑蚕产业名镇、边贸物流名镇”,突出抓好项目建设、招商引资、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深加工、旅游开发、社会稳定等工作。

一、特色产业发展前景

我镇发展特色农业是深入贯彻十堰市委“一统三分”战略、统筹城乡发展的有效措施;是积极落实县委县政府“一区两带”方针的具体行动,也是对县委确定的“一主两翼”生产力布局和生态型库区经济发展战略的拓展和深化;是培植农村主导产业、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发挥比较优势、实现我镇又好又

快发展的现实需要。

二、我镇特色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我镇积极实施“123工程”,按照“突出重点、调优结构、扩大规模、提升品质”的思路,确立了“山上木瓜山下桑,种药种菜奔小康”的产业发展思路。一是以桑蚕产业为核心,推广“企业+基地+农户”的产业模式,逐步形成生产销售一条龙的农业发展体系。通过政府引导,村组发动,财政补贴等措施,推动了以土地沟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八个村的桑蚕产业发展,区域性桑蚕版块联动式发展得到进一步提高。在产业发展企业化经营思路引导下,土地沟村农民自发组织的“郧县合叶桑蚕合作社”得到上级领导重视和大力支持,该合作社生产的“桑绿牌”系列产品天然绿色养生蚕砂枕头、高档蚕丝被等产品已销售到国内很多省市。种、养、加,产、供、销一条龙的生产模式带动了焦元、上红、陈庄、白塔、其林等八个村栽桑养蚕,对当地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助推作用。目前全镇桑园基地面积已增到4000余亩,桑农700多户1000多人,其中技术能手200名,至年底,桑蚕产业经济总量达380万元,带动全镇农民年人均增收100余元。

二是充分发挥山大人稀,山场面积大的优势,突出发展林特、养殖、药材等特色农业,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方式,做大做强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截止目前,仅两河口、陈庄两村就建设金银花基地200亩;以科学养殖、规模养殖为主,全镇已形成年出栏牛30—50头,山羊60—100头,牲猪50头以上的大户20余家。

三是为稳定和发展桑蚕、木瓜、养殖、药材等特色产业项目,走可持续发展路子,给农民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针对桑蚕、木瓜、药材、养殖管理技术不到位、产量低、规模较小的问题,镇政府领导除加大农业科技培训的力度,还积极与县产业办、桑蚕办、木瓜办、畜牧局等单位联系请技术人员进村入户进行现场指导,要求每户必须有一人熟练掌握一项农业项目科学管理技术,对发展较好的村和个人,政府每年拿出一定的资金给予支持和奖励。由于农民从经营中得到较好收益,发展种植、养殖产业的积极性普通提高,目前全镇已发展桑4000余亩,木瓜8000余亩,药材1000余亩,养殖上规模的大户20余户,农业产业化版块式发展框架基本形成。

三、我镇特色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相应对策

问题有一下几个方面:

1、农民心中有顾虑。由于受到文化水平、组织程度、传统观念等自身条件的局限和资金、技术、流通、市场等外部条件的约束,广大农民对发展特色产业还有许多的担忧。一忧结构定位是否准确可靠;二忧种植技术能否可靠及时;三忧销售渠道是否畅通宽广;四忧服务组织是否尽心尽力;五忧自身能力能否适应调整。介于以上原因,农民对特色产业种植有后顾之忧,对此信心不足。

2、产业化经营程度低。一是受传统家庭为单位经营模式的影响,目前特色产业种养规模小而分散,集约化程度低,规模效益不明显,比较效益不突出。二是特色产业缺乏加工销售龙头企业,企业、农户和市场之间衔接不够紧密,产、供、销严重脱节,致使许多特色农产品有优无势,资源优势未能有效地转换成市场优势。

3、农业新技术应用程度不高。在新品种、优良品种的引进上力度不大,品种不多,新技术推广应用比较慢,在特色产业发展上还没有形成比较成熟的种养技术,仍处于粗放型生产技术层面上。加之缺少对农产品的生产环境、投入品和产品质量的监督机制,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整体不高,使用新技术的能力还比较弱,导致农产品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力,市场占有份额小。

4、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由于镇财力薄弱,发展资金严重不足,镇上不能拿出更多的资金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重要项目的发展。招商引资难度大且进展慢,在发展农业产业化方面的项目比较缺乏,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很有限,使有特色的产业形不成规模,有规模的产业又缺乏特色,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针对以上问题,从我镇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特提出以下对策和意见:

1、提高思想认识,努力形成发展特色产业的整体合力。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要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必须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我镇采取多种方式,大力宣传发展特色产业在实现农业产业化、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大力引导群众转变思想观念,消除心中顾虑,放开手脚,积极投身到产业结构调整中来,形成发展特色产业的整体合力。

2、创新经营方式,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加快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一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根据自身区域优势,要积极发展桑蚕、木瓜、药材等高效产业,搞好示范区、示范点和示范户,用“示范”来带动特色产业基地发展。二是培植扶持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龙头企业是发展壮大农业特色产业的关键。要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等方式扩大生产规模,发展精深加工,拓展外部市场,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3、强化科技应用,努力提升农产品科技含量。一是加大科技应用推广力度。要按照发展高效农业的目标,积极推进品种更新,品质提升,品牌创新。加强科技培训指导,全面提升种养水平。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定期对乡、村技术人员、种养大

户进行各种生产技术及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掌握先进实用的种养技术。二是抓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按照“建设一个园区,带动一片基地,拉动一个产业,搞活一方经济”的思路,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一个重点,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放大高科技的示范效益,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5、畅通融资渠道,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落实财政扶持政策。我镇每年可以安排一定的特色产业发展专项经费,加大对特色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二是强化招商引资,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发展,创新招商引资的方式,优化招商引资环境,以资源优势为依托,强化龙头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作用。

四、我镇特色农业发展规划

一是优化结构强产业。加快特色农业和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强“123工程”建设,促进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打造名优品牌,建生态边贸经济强镇。

1、重点突出桑蚕生态产业版块建设。发展壮大桑蚕种植面积,以胡家营镇土地沟村桑蚕产业为核心,辐射带动富家河、上红、两河、沙沟四个村的桑蚕产业园建设面积达10000亩,稳定桑蚕版块在全省的龙头地位。进一步加强桑蚕产业系列产品市场开发,努力开拓省内市场,争取产品上货柜、进超市。最终达到“产业规模上水平,产业生存重效益,产业发展创品牌,农民、集体、企业联动发展双赢”的良性可持续发展状态。

2、抓住市县关于316国道沿线有机蔬菜产业带建设机遇,突破性发展蔬菜产业,打破胡家营镇无蔬菜产业的历史,在富家河、陈庄、两河、大桥、将军、店子、上红、沙沟等村建设一个市级蔬菜产业带,力争实现明年上半年蔬菜面积达到500亩,两

年达到2000亩的目标,届时将实现直接与白河县、十堰市市场对接。

3、以“焦园、沙沟、漆沟、胡家营、木瓜、店子、冻青、洄水”等为主的“山上木瓜产业带”,全镇达到15000亩。培育出“焦元、木瓜、冻青、洄水、店子”五个“木瓜专业村”。

4、以“南沟、两河、陈庄、大桥、白塔、其林、焦元、洞沟”等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带”,全镇达到5000亩。(其中:金银花达到3000亩)。

5、在洞沟、白塔等村开展农家鸡、牛、羊养殖等绿色生态产业,在洞沟等村发展牛、羊2000头,在白塔等村发展土鸡散养10000只。

二是整合资源活经济。围绕“绿色生态桑蚕产业名镇、边贸物流名镇”目标,大力发展以桑蚕产业为核心的产业园区建设,根据“一村一策”原则,科学实际地结合各村区位优势,适时适地的发展蔬菜、木瓜、药材、养殖等富民产业。以发展汉江沿线生态经济为总的指导,以胡家营铁路货运站、十天高速等便利交通为平台,重点建设好“汉江源绿色生态经济发展中心”和“木瓜批发交易中心”(边贸农产品流通中心)两个中心,为胡家营经济发展提供助推平台和产业发展孵化器,以此促进郧西沿江乡镇、白河县,五峰、鲍峡等江南产业区域经济互动式发展,提升胡家营镇地跨两省三县的边贸口子镇政治经济地位和作用。

规划在思维,践行在实践,相信在县委县政府宏伟蓝图的指引下,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胡家营镇将会走向更辉煌的明天,为郧县的发展添上艳丽的一笔。

下载特色农业发展总结(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特色农业发展总结(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甘肃特色农业发展论文

    摘 要:分析了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现状,在探讨甘肃特色农业优势与劣势的基础上,提出了甘肃特色农业发展的战略措施。甘肃特色农业必须坚持走产业化道路,注重政府在农业产业化发展......

    (定稿)关于永靖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关于永靖县特色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永靖县地处甘肃省中部西南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是国家农业综合扶贫开发县,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库的重要移民县和全国第......

    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立足资源优势 开拓创新 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XX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所谓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

    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杨 一 中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辰溪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要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传统农业向......

    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立足资源优势开拓创新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XX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所谓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

    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

    立足资源优势开拓创新实施特色农业发展战略——XX县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报告所谓特色农业,就是用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开发区域内特有的名特优新产品,并将其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

    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现状

    永善县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永善县作为农业大县,农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力发展高原农特产业是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是缩小......

    关于特色农业发展调查(最终版)

    关于特色农业发展调查——以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民治村西瓜种植为例秦谨(广西财经学院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房产1241班,120710404138) 摘 要:近年来,灵川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