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推荐)

时间:2019-05-12 19:31: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推荐)》。

第一篇: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推荐)

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

[摘 要] 邓小平同志在选择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倡导改革开放和领导科技、教育的发展等方面贯穿有伟大的创新思想,这一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于,创新是现代化事业的强大动力。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对于我们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邓小平关于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主要有“三条道路”、“两个飞跃”和“中心课题”等重要内容。

[关键词] 出路;必由之路;两个飞跃;中心课题

在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曾强调指出:“我国百分之八十的人口是农民。农民没有积极性,国家就发展不起来。”[1]他还强调说,对于我们这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来说,如果“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2]。因此,邓小平对于我们国家的农村建设问题非常重视,对此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并且在农村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对于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与意义。

邓小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理论与实践,可以概括为“三条道路”,即“走自己的路”,“走改革这条路”和走农村城镇化、工业化的“必由之路”。所谓“走自己的路”,也就是开辟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民富裕、农业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道路。1984年10月26日,邓小平在同外宾谈到我国农村和城市的改革与发展取得初步成功,显著地加快了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经验时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实事求是的原则„„中国农村就是根据这样的原则,走自己的路,取得成功的。”[3]由此可见,邓小平确认,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这是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成功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唯一正确的道路。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我们国家农村改革与发展的实践已经雄辩地证明,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的确是指导广大干部和群众科学地看待和处理农村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得以不犯和少犯工作上的错误的重要保证。而“走自己的路”,正是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在农村建设中的基本要求。所以,邓小平把“走自己的路”作为我国农村改革与发展取得成功的最基本的经验。

但是,我国的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和农村建设要真正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即合乎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实际情况的有中国特色的道路,从而得以成功地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进行经济、政治体制改革。为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说:“我是主张改革的,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是因为“旧的那一套经过几十年的实践证明是不成功的。过去我们搬用别国的模式,结果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在思想上导致僵化,妨碍人民和基层积极性的发挥”[5]。这表明,在邓小平看来,必须以改革求发展,通过改革为新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扫除障碍,开辟新的“出路”。而这条新的“出路”就是走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

我国农业发展、农村建设的实践已经表明,邓小平以改革求发展、以改革为农民谋出路的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的。对此,邓小平本人更是深有体会。1987年6月12日,邓小平在对外宾的谈话中感言:“坦率地说,在没有改革之前,大多数农民是处在非常贫困的状况,衣食住行都非常困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决定进行农村改革,给农民自主权,给基层自主权,这样一下子就把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把基层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面貌就改变了。”[6]“总之,农村改革见效非常快,非常显著。”[7]上个世纪80年代初,我国农业、农村改革的效果之所以出乎人们意料的显著,邓小平在这里说得很清楚,是由于改革使亿万农民和农村基层组织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拥有了决策和经营自主权,从而极大地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正是基于这种深刻感悟,所以邓小平断言:“不改革就没有出路”,也就是说,邓小平认为,我国农民、农村的“出路”就是走改革之路。邓小平在1988年5月18日同外宾的谈话中强调说,即使改革有风险,会出现曲折,“但我们必须走改革这条道路,有问题要及时妥善解决,不能停滞,停滞是没有出路的”[8]。总之,在邓小平看来,解决农业农民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走自己的路”,这就要求我们百折不挠地进行改革,“走改革这条路”,因为只有改革才能探索和开辟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建设之路,也就是才能找到“自己的路”。在此基础之上,邓小平对于什么是“自己的路”,怎样走自己的路这个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邓小平所说的“自己的路”,是指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另辟蹊径,走一条与西方发达国家截然不同的现代化建设道路,也就是农村城镇化、工业化之路。而这条道路,是邓小平进行调查研究并且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和“发明”而提出来的。

1987年8月29日,邓小平在同意大利共产党领导人的谈话中强调说:“我们真正的变化还是在农村,有些变化出乎我们的预料。农村实行承包责任制后,剩下的劳动力怎么办?我们原来没有想到很好的出路。”[9]这条出路在哪里?邓小平接着指出:“十年的经验证明,只要调动基层和农民的积极性,发展多种经营,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这个问题就能解决。乡镇企业容纳了百分之五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10]在这里,邓小平把发展乡镇企业、实行农村工业化,作为解决农业家庭承包制后大量剩余劳动力再就业的“出路”。而农村工业化解决了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实际上也就找准了农民脱贫致富的“出路”和整个农村实现现代化的“路”。这是因为正如邓小平所分析的那样:长期以来,我们国家70%-80%的农村劳动力被束缚在土地上,农村每人只有一两亩土地,致使多数人连温饱都谈不上。所以,邓小平对于中国农民的重大发明“乡镇企业”,对于他们所探索和开创的“农村工业化”道路给予了高度评价。为此,他在这次讲话中接着强调说,“发展新型的乡镇企业”,“那不是我们领导出的主意,而是基层农业单位和农民自己创造的。把权力下放给基层和人民,在农村就是下放给农民,这就是最大的民主”。[11]邓小平在另外一次谈话中也强调说,改革之后,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但“这不是我们中央的功绩”[12],而是农民的创造。邓小平告诉人们:只要进行改革,下放权力,给广大农民以自主权,他们所具有的巨大创造力完全能够找到自己的致富之路、农村现代化建设之路。邓小平在这里实际上提出了一种解决中国农村建设之路的科学方法,这就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相信农民、依靠农民。

而农村工业化必然带来农村城镇化。邓小平在1987年6月12日的一次谈话中,高度关注和肯定了农村城镇化这一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邓小平在这次谈话中指出:“乡镇企业的发展,主要是工业,还包括其他行业,解决了占农村剩余劳动力百分之五十的人的出路问题。农民不往城市跑,而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13]邓小平在这里把在农村工业化、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基础上形成的一大批乡镇称之为“新型乡镇”。因为它们同传统的农村乡镇有着根本的区别,具有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特征,是现代化的乡镇。可见,在邓

小平看来,中国农村的城市化主要是“建设大批小型新型乡镇”。由此可见,有中国特色的农村现代化道路,所谓“走自己的路”,也就是走农村工业化、新型乡镇化之路。对此,邓小平说得很明确:在中国农村实行改革之后,“大量农业劳动力转到新兴的城镇和新兴的中小企业。这恐怕是必由之路。总不能老把农民束缚在小块土地上,那样有什么希望?”[14]在这里,邓小平把中国农村进行工业化、城镇化看作是具有经济必然性、合乎中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由之路”,从而是中国农民、农村脱贫致富、实现现代化的希望之路。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党和政府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而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沿着邓小平探索和指引的道路前进,也就是要根据实事求是的原则,坚定不移地继续“走自己的路”,走改革之路和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应当有清醒的认识。否则,就有可能走弯路,不能很好地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十分丰富,除了上述三条道路之外,还有两点也很重要,一是“两个飞跃”,二是“中心课题”。

所谓“两个飞跃”,这是邓小平根据我国农业、农村发展的特殊规律提出来的。他认为,我国的农业改革与发展要经历“两个飞跃”。1990年3月3日,邓小平在谈论经济问题时说:“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改革与发展,从长远的观点来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这是一个很大的前进,要长期坚持不变。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这又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当然,这是很长的过程。”[16]他还接着强调说:“乡镇企业很重要,要发展,要提高。”[17]这些重要的讲话,既是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改革和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绩的肯定,同时也是对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农业、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途径、办法的新的探索所作出的科学预见。当前,我国的农业、农村的改革与发展已进入“第二个飞跃”阶段。在这个发展阶段,根据邓小平“两个飞跃”的思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主要是抓好下列几项工作:一是为了“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农业生产要实行“适度规模经营”;二是农业和整个农村要在社会化生产、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在新的经济基础上发展集体经济很重要。邓小平在1980年5月30日的一次谈话中指出:“我们总的方向是发展集体经济。”“农村的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了,低水平的集体化就会发展到高水平的集体化。”[18]可见,农业、农村经济由低水平的集体化到高水平的集体化,这是“两个飞跃”的重要内容;三是要“进一步发展乡镇企业”,继续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这条“必由之路”。

至于所谓“中心课题”,这是邓小平共同富裕理论与实践的一个重要设想。这个重要设想,是1990年12月24日邓小平在同中央负责人谈到沿海如何帮助内地时提出来的。在这次谈话中,邓小平强调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邓小平之所以要把共同富裕作为一定时期的“中心课题”,这是由于在他看来,“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至于这里所说的“将来总有一天”具体是指什么时候,也就是大概在什么时候把共同富裕问题提升到我们党和国家“中心课题”的地位,邓小平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可以设想,在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的时候,就要突出地提出和解决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在今天,我们应当把实现共同富裕作为我国一切工作,尤其是农村地区一切工作的“中心课题”,因为我们

是建设社会主义性质的新农村,而且农民的贫困问题更是亟待解决。

邓小平的“两个飞跃”、“中心课题”的预言和设想与他的三条道路的思想及其实践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和联系。邓小平提出的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二个飞跃”,他所包括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和继续发展乡镇企业,不言而喻,这是继续走改革之路,“走自己的路”,走农村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必由之路”。而把共同富裕作为“中心课题”,则是开辟和坚持这三条道路的最终目的。邓小平曾经明确地指出,进行农村体制改革,目的就是为了把亿万农民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调动起他们的劳动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从而使亿万农民得以脱贫致富,也就是以改革求发展,以发展求富裕。而走农村工业化道路,也是因为“无工不富”,只有走上这条“必由之路”,才能使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可见,实际上“两个飞跃”、“中心课题”的预言和设想是三条道路理论和实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它的丰富和发展,与后者一起形成解决我国“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完整理论。我们相信,有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我们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宏伟目标。梁中堂:《马克思主义与现时代》,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吕书正:《邓小平的小康社会思想》,《宁夏党校学报》,2000年第1期。

[1]《邓小平文选》:第 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l993.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与体会(市委书记)

文章标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与体会(市委书记)

__是湘__一个传统农业市,有着6000多年的农耕文明史。我们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在实践中我们体会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正确处理好“五个

关系”:

一、正确处理现代农业与现代农民的关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农村社会的主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有现代农业作为支撑;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有现代农民作为保障。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我们既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又努力造就现代农民。

在发展现代农业方面:一是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从2001年开始,大力实施“五个百万亩工程”,努力壮大十大龙型产业。到2005年,全市工人牧草和饲料粮、速生丰产杨树、优质果林、高效养殖水面、优质蔬菜分别发展到105万亩、170万亩、117万亩、110万亩和130万亩,形成了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都颇具影响的特色基地。二是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扶持市级以上龙头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市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161家,其中上亿元的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年加工产值达到170多亿元。加快构建农产品流通体系。组建了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472家,拥有会员14万户,带动农户38万户。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全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标准化生产基地达到883万亩,拥有农村各类农村经济大户10000多户。三是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培育开发农产品品牌。全市已注册农产品品牌258个,其中获农业部“绿标”的58个,获国际有机食品认证的5个。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立完善了以22家市级种苗基地为重点的良种扩繁体系。引进、研发了奶牛胚胎移植、生物柴油提取、超泰米开发等科技含量很高的生产和加工技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已拥有农业技术人才9600多人。

在培育现代农民方面:一是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了政府扶助、面向市场、多元办学的农民教育培训机制,努力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市拥有各类农民教育培训机构1000多个。二是加强培训。先后实施开展了“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绿色证书工程”、“阳光工程”和“科技入户工程”,充分利用农村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民高校、大中专院校、职业技术学院等阵地,大力开展“一技一训”、“一业一训”。每年培训农民达10万人以上。三是促进转移。以农村青壮年为重点,加强与发达地区的劳务协作,积极发展培训与输出联合体。去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达到130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5亿元。

二、正确处理政府主导与农民主体的关系。

政府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和推动者。为加强组织领导,市里成立了专门的组织机构,建立起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制度。从今年起,市里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对区县(市)和市直单位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

我们注重从三个方面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一是发挥政府在建设投资上的主导作用。积极调整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持续增加财政支农力度,不断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着力构建促进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村生活条件的多元化投入格局。近年来,市里累计安排农业专项引导资金3000多万元。今年,市里又筹资1000万元成立了支农贷款担保公司,主要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发挥政府在资源配置上的主导作用。按照“规划引导、项目带动、分工负责、各计其功、各计其帐”的总体思路,用统筹的理念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整合支农项目和资金,坚持力量统一摆布,资金统一调度,项目统一审批。三是发挥政府在制定政策上的主导作用。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市直部门单位联建新农村示范村方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工作考核细则》等四个操作性文件,为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证。

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理应唱主角。在实践中,我们坚持把农民的主体作用具体化,让群众去做群众的工作,让群众去办群众的事情。一是积极进行引导。通过政策宣传、干部引导、措施激励等途径,不断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激情。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对一些小型水利、道路建设项目,组织群众以“一事一议”的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投工投劳建设自己的家园。市财政每年安排了400万元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以奖代投”专项资金。二是坚持还权于民。大部分村都成立了新农村农民理事会,采取“一事一理”、“一理多事”等形式,由农民直接选举自己的代表,全程参与项目的规划、实施、验收、监督和管理,发动和组织农民参加新农村建设。坚持“建不建、建多少、怎样建”都由群众说了算,彻底改变了过去

政府的包办式做法。鼎城区谢家铺乡的公王庙村、丁家港乡的杨公庵村、石公桥镇的覃家岗村等14个村,依靠农民理事会制度,采取多渠道筹资、义务投工投劳等方式,实现了100的组和80的农户通水泥路的目标。三是维护合法权益。从农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入手,加大农民维权力度,初步建立起了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基础设施建

设制度和产权制度。

三、正确处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必须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硬件”和“软件”同步建设。

在硬件建设上,我们着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一是加强乡村公路建设。认真实施“通畅工程”,“十五”期间全市交通建设完成投资52亿元,新建或改造农村公路3300多公里,基本实现县到乡镇通水泥路或沥青路,99的村通公路。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近几年来,疏通农田灌溉渠道1万公里,其中硬化渠道3000公里,排灌渠道通畅率达到90以上,并解决了40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三是加强农村能源建设。启动了农村三期电网改造,逐步实行了城乡同网同价。大力推进农村沼气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市将新建沼气池10万口。四是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切实抓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生态防护林、湿地保护等重点工程,全面开展了“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和“改水、改厕、改厨”“三清三改”活动。对有条件的地方,逐步建立起了污染水净化池和农村垃圾中转站(场)。

在“软件”建设上,我们着眼于协调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体制机制创新。一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对农村教育和帮困助学力度。近四年投资2.86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危房78万平方米,去年全面启动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工作,免除了13万多名贫困学生的课本费和杂费。完善医疗保障。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去年投资4200万元改扩建乡镇卫生院128所。全面推行了农村合作医疗和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加强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建立完善了以城乡低保、灾害救助、农村“五保”供养、慈善救助、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为主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深入开展了“关注民生解十难”工作。去年,全市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改扩建敬老院24所,帮助1100户农村特困无房户修建了“爱心房”。二是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认真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深入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了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创建工作,严厉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和地下“六合彩”等违法赌博活动。三是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围绕巩固和发展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先后推进了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征地制度改革等五大改革,为建设新农村扫除了各种体制性的障碍因素。

四、正确处理整体规划与区域特色的关系。

建设新农村、规划要先行。我们坚持以县为主、乡镇协助、村为基础、规划部门指导,实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一是立足长远抓规划。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各项建设任务。二是立足当前抓规划。坚持从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集中力量解决农民生产生活最关切的问题。三是统筹兼顾抓规划。做到了既从工作上规划,也从建设上规划;既从经济发展上规划,也从社会事业上规划;既从“硬件”建设上规划,也从“软件”建设上规划;既从村镇整体上规划,也从农户单元上规划。

在制定和实施规划的过程中,为了体现区域特色,我们按照“因地制宜、厉行节约、便于生产、利于生活”的原则,坚持立足乡村特点,突出地方特色,充分尊重各地的传统、风俗和习惯,不搞一个样、一刀切。在具体操作上,始终做到了“四个结合”,即平湖区规划注重与改水、改厕、改圈、改浴相结合;山丘区注重与庭园建设相结合;城郊区注重与城市辐射功能延伸相结合;所有规划注重与群众和专家意见相结合。

五、正确处理办点示范和全面推进的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关系全局的战略任务,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实践中,我们坚持办点示范,不断强化先进典型的引导作用。认真组织实施了“115”示范帮扶工程,即建设10个重点村,100个示范村,500个帮扶村。每个示范村明确1名市或县级领导定点联系,其中重点村由市级领导定点联系,同时从市县乡各选派1名干部组成驻村工作组,责任包干到后盾单位及部门。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围绕“树立共产党员新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主题,在全市开展了“党员当模范,定岗六带头”实践活动,设置学习知识岗、发展致富岗、维护稳定岗、落实任务岗、倡导新风岗、参与管理岗,通过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建设新农村,仅仅办点是远远不够的。我们注重广泛发动全社会力量,充分发挥社会各界的共建作用。采取政策激励、要素运作等方式,积极鼓励和动员党政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工商企业、社会知名人士、大学生志愿者等各种社会力量投身新农村建设。通过工商企业结对帮村、市县部门结对联村、在外人员结对扶村,进一步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的浓厚氛围,积极引导人才、技术和资金等要素资源流向农村、支持农业、服务农民。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下,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到了扎实推进、全面推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与体会(市委书记)》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践与体会(市委书记)。

第三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报告

实践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全面建设小康和现代化,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的重大措施,是实施可持续发展观的必经之路,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

经过几年的新农村建设,我的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次利用实践机会,对家乡的新农村建设做了调查,了解了新农村建设前后村庄及人民生活状况的变化,同时也

发现了当中存在的一点不足和问题,希望能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有关方面起到一点参考和借鉴作用。现将有关情况和本人对此的一些问题思考,报告如下:

新农村建设的成就

调查中发现,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和建设社会之一新农村的目标的提出,我镇党委、政府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始终以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广先进生产技术,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富有成效地推进了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民主管理”的总体目标而努力。通过我镇政府和党委以及广大农民的共同努力,我镇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具体有如下几点:

(一)、物质生活

在十几年以前,当你走在乡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排排参差不齐的破旧土木结构的房屋,和那狭窄脏乱、高低不平的乡间小路。每当下大雨的时候,屋内就到处漏雨,呈现出一种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的景象;那乡间的小路就更不用说,坑坑洼洼、雨水聚集、泥泞不堪,人们根本出不去。然而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特别是最近几年,我镇宁村的房屋有了明显的变化,从以前破旧的土房子变成了现在一栋栋宽敞明亮的大红砖瓦房,有的农民甚至盖起了两层小洋楼,屋内一装饰,在配上一些现代化的家电设备和城里人不相上下。至于交通那更不用说了,政府大力投资乡村公路建设,努力实现村村通公路,截止目前已经基本实现这一目标。现在人们的出行十分的方便,乡村的公交就从家门口经过,随时都能坐上。人们常说:“要致富,先修路”,这句活一点都不假,农村公路的修建极大地推动了当地农业、牧业等其他产业的发展,我镇政府和党委积极探索,结合当地的特色,扎实开展招商引资,在银星,兰星,兰丰等地建起了特色农业园,发展现代农业。农业园的建设不仅带动当地经济的增长,而且解决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问题,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途径。

此外,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也追求时尚、快捷、方便,大多数家庭都购买了大的电视、dvd、电冰箱以及电磁炉、豆浆机等家用电器。人们现在不仅要求吃饱,而且要求吃好,吃出质量,吃出营养,吃出品味,新农村建设到处都突出

一个“新”字。

(二)、精神文化

在过去,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买不起电视,因而闲暇时没有可消遣的,看不到电视剧等一些文艺节目,根本谈不上丰富精神文化。但现在,家家都有电视有的甚至还有电脑,人们在闲暇之余都能通过这些来了解世界的发展,中国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变化,大大的拉近了农民与世界的距离,丰富了农民的娱乐生活,同时也让他们从中学到知识。此外,每到过年过节的时候,乡政府也会组织一些娱乐活动,什么开花灯会啊,组建秧歌队,高跷队。积极调动当地农民的兴趣,让他们积极参加,极大地丰富了农民的精神文化。

(三)、思想文化教育

农村教育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科学技术是先进的生产力,有了先进的生产力农民就更容易致富。在国家重要会议上,国家领导人也多次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大力发展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为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培养一大批顶尖专家以及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是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才大国转变。目前,我国农村人口的比例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因此大力发展农村义务教育是当务之急。

对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从2017年上学期开始,农村义务教育全部免费,除免收学费和教材费之外,对寄宿费进行补助,仅收本子和教参费。公共费用上,国家财政部加大对公共教育经费的投入,从以前的2%加大到4%,这使得一些教育设施得到改善,办学条件及办学效益得到提高,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得到利用。

而在教师方面,国家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极大地改善了教师的教学、生活状况,教室工资待遇得到明显提高,同时还为教师建造了一些经济适用房,解决了教师的住房问题,这些举措使得教师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更加努力的向一个人民的好教师做起。

二、新农村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与问题

从这次调研的情况来看,新农村建设总的形势较好,我们在发展经济和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同时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而又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关键是解决“三农”问题,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的问题。“三农”问题不解决,短期来看,不利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从长期来看,将会阻碍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将会使中国实现工业化、现代化目标的步伐停滞甚至是后退。此外,也不利于社会稳定。解决“三农”也是为了2020年前更好的实现全面建设高质量小康社会这一目标。如何正确处理好三者的关系。协调好三者的内外矛盾是关键,也是重中之重,本次调查“三农”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问题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发挥着主体的作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利益主体和实践主体,他们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成效,同时也影响到政府工作的好坏,如何让农民得到更大的收益是问题关键。经过这段时间的实际调查,现存在严重问题有:

1.农民素质差距大。小农思想从古至今,在人们的脑子里根深蒂固,利益观念顽固不化,有不少农民为个人私利不顾他人健康生命安全害人害己。随意丢弃垃圾废旧物品,公共场所不注意个人言谈举止,大声喧哗,随地吐痰等现象屡见不鲜,就业观念陈旧落后,只看重眼前,没有长远的眼光。

2.农民增收门路狭窄,增长点不多。农业增收既面临着农业内部受资源约束,增收潜力不大的压力,又面临着农业外部就业竞争加剧的巨大压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新型农业发展滞后,传统农业只能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而不能根本上解决他们的“致富”问题。大部分农民把增收的希望寄托在外出打工上。虽然收入相对较高,但受群众观念、农民素质、就业门路所限,盲目性大,流动性强,难以稳定就业,也不是长远之计。

3.农民法律意识淡薄。农民受自身文化素质的限制,对于社会主义法制认识甚少,一些农民或是不懂法,或是法制观念淡薄,对法律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如何正确维护自己的生命及财产安全都不是很清楚,这就导致很多农民外出打工要不到工资,或因公受伤无人负责的情况频频发生;还有一些不法分子,正式利用农民法律意识淡薄这一特点,对其进行坑蒙拐骗,用一些花言巧语让农民相信“一夜发大财”,这就使许多农民在不知不觉中触碰法律。

(二)农业问题

农业是农民的生存之本。我国农业历史悠久,占世界约7%的土地养活着全世界总人口22%的民众。农业的重要程度非比寻常,提高农业产量、保持粮价稳定增长、保证农产品的质量和品质、进一步开放农村市场、保持并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是农业发展的必经之路。目前来看,根据我国国情立足实际发展现代农业势在必行,急需增强农业的科技含量和土地有效的利用率。转变农业生产方式和增长模式发展生态农业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农业的标准化以及农产品的统一规范化生产、深度加工、销售、食用等是建立现代农业全面发展体系的重要内容。在调查中发现的严重问题有:

1.粮食作物产量低。现在农村严重缺乏技术人员,由于没有技术人员的专业指导,农民对当地土壤地质,耕作性,水肥特性等人士不足,种田只靠经验来,没有一套科学有效地种植方法,这样的结果就是农民花了钱,干了活,但最后得不到好的收成,不能很好的发挥徒弟的生产能力,这是一种极大地浪费。

2.产品不优,没有品牌。在农产品种植过程中,不少农户片面追求数量,二不注重产品质量,在蔬菜、水果上喷撒催熟剂、膨大剂等农药,这些农药虽然可以是蔬菜、水果的生长周期变短,但是残留在上面的农药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危害。还有就是不注重品牌的建设和发展,只是盲目的跟随,机械效仿和低水平生产现象比较突出。

3.过于传统,缺乏特色和优势。就拿家乡本地来说,绝大部分土地上一年四季就是小麦玉米,果树、花卉、蔬菜的面积只有一小部分。我认为主要是缺乏地方扶持和农业人才,积极性不够高,优势品底蕴挖掘不出来。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也是发挥农业内在潜力的重要方式。

(三)农村问题

我国农村地区广大,广大农村地区的稳定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搞好农村的和谐稳定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大计。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农村、城镇收入差距,是国家目前发展的当务之急。没有稳固的经济支持,新农村建设知识一纸空文,抓好国家经济是根本。农村沿用的思想与长期的生活方式已经根深蒂固,这就使新农村建设具有了一定的难度。现将存在的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点:

1.市、集、会等人口聚集场所欠规范。不文明,不健康活动应该坚决打击,文明风气急需建立。提倡公平交易,设立公用放心称,质量检查力度需要加大。

2.农村缺乏娱乐设施和文化建设。目前,绝大多数农村没有像样的娱乐场所和体育健身设施,农民在闲暇之余没有其他的娱乐方式,身体也得不到锻炼;此外,还应该建立一些活动室、书屋、网络室等,这些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还能学到科学文化知识,了解最新资讯,能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农村安全问题存在隐患。由于现在农村里的大多数青壮年都出去打工,村里剩下的都是一些老弱妇孺,这就给犯罪分子有了可趁之机,偷盗、拐骗行为有时会发生,农民的生命财产不能得到保护。

4.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艰难。一方面,乡镇医院运转困难。由于政策和经济条件的原因,目前乡镇医院条件差,医务人员待遇低,结构不合理,导致人才引不仅、留不住。另一方,看病难的问题仍然严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虽然给没那么看病难问题带来了福音,由国家、区、市财政共同补贴,每位农民只需交10元,即可享受医疗保险,看病报销40%的医药费,住院报销60%的医药费,不过这些合作医疗的医院大多是县、乡级的一些医院,由于政策和经济的问题,他们的医疗水平和条件比较差,对于一些小病还可以,但如果是大病的的话,还得上市里的大医院,然而医药费由会成为他们的苦恼。

三、对策和建议

农业是基础,农民是关键,农村是重点。基础不牢,地动山摇;农村稳,则天下稳;农民富,则天下富。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首先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1.调整农业结构。一是调整种植业结构,采取多样化的种植,根据当地土壤、气候等条件因地宜,发展特色,提高农产效益。充分合理的利用土地和水力资源,使其充分发挥它们的作用。二是调整畜牧业结构,维持畜牧业价格稳定。发挥规模化养殖效应。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和完善农业结构,挖掘最优的农业结构配比,使其在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发挥出应有的效能。

2.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科学规范化指导各项农业技术措施。发挥科技优势,快速高效的使农民获得有效的经济利润。经常派技术人员下乡考察指导,帮助农民解决遇到的农业问题对于科技你的经验积累会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可以促进科技的创新,及时发现新问题积极研究解决,提高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加大创新,加强和培植市场主体。一是扶持种养大户,培植农业生产主体。通过对一些市场意识强、科技素质高的种养大户,采取政府扶持支部引导、农户投资的办法,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引进优良品种,采用精细的管理方式,逐步发展状大起来,使他们不仅是科学种养致富的典型,而且成为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二是通过政府支持引导,并联合村里的大户、致富能手等把农民科学合理的组织起来,使他们成为一个主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农村经济的自主发展能力。

4.必须进一步加大新型农民培养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实施失地农民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和文化阵地建设,以文明村建设抓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大力开展以遵纪守法,建我和谐家园为主要内容的思想道德教育,推进农村和谐稳定发展。要加强法制科普宣传,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努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丰富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

5.转变政府服务管理,不断完善农民保障。是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彰显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符合“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新“三民主义”的倡导,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开展城乡社会公利服务建设,提高政府服务水平和管理水准,努力向着建设服务型社会的目标迈进。同时要大力推进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以新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以就业帮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救助方式,让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贫有所济。

第四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调查报告

近年来,莱阳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把握形势,积极应对挑战,以“三年大变样、五年翻一番”为目标,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实现四大突破、做好三篇文章、加强三大建设”,全力打造开发区、生物产业园、南海新区三大经济板块,着力培育食品加工、机械汽车、精细化工、生物制药四大产业集群,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持续膨胀规模总量,全力以赴促发展、保稳定、构和谐,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较快的发展势头。

全年农林牧渔业实现总产值27.93亿元,增长4.37%。农业增加值11亿元,增长-2.8%。粮食总产28.8万吨,比上年增长-2.96%;油料总产7.98万吨,增长10.99%;水果总产22.98万吨,增长5.46%;蔬菜总产96.77万吨,增长6.53%。肉类总产4.07万吨,禽蛋总产8.08万吨,奶类总产6.06万吨。水产品总产2.1万吨,增长10.5%。全年造林160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19.2%。全市农机总动力68.2万千瓦,增长1%。

莱阳市立足自身实际,纵深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生产理念、生产方式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化,有效提升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农民创业致富能力和农村可持续发展能力。2006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11.5亿元和5815元,分别增长24.3%和12.9%。目前,全市有100多个企业先后通过ISO9000、ISO14000、美国HACCP等国际认证;龙大、鲁花、春雪3个企业通过欧盟GAP认证;涌现出中国驰名商标2件,中国名牌产品2个。

莱阳市在新时期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首先应该了解的是,农业自身内在具有自然过程与经济过程高度结合的特征;在世界近代通过殖民化推进工业化的资本文明史中,农业内在特质不可能被根除,遂客观上分化为三个异质性很强的不同类型:一是大农场农业,主要是前殖民地国家(美加澳为代表)因彻底殖民化造成资源广大而得以有条件实现农业规模化和资本化;政府对应提出的则是公司化、产业化的农业政策和推进农业全球贸易的话语权。二是小农场农业,主要是前宗主国(欧盟为代表)因欧洲人口增长绝对值大于移出人口绝对值致使资源愈益有限而只能实现农业资本化与生态化相结合,并且出现60%农场由兼业化中产阶级市民兼业经营,遂导致一方面其农业没有自由市场体制下的竞争力而政府对应设立多种贸易壁垒,另一方面与农业生态化高度相关的绿色社会运动从欧洲兴起。三是小农户农业,主要是未被彻底殖民化的原住民为主的东亚传统小农经济国家(日韩为代表)因人地关系高度紧张而唯有国家战略目标之下的政府介入甚至干预———通过对农村人口全覆盖的普惠制的综合性合作社实现社会资源资本化,才能维持“三农”的稳定。

服务莱阳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必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奋斗目标。

莱阳市农业产业按照“多元化、特色化、规模化”的方向发展,不断“升级提档”。目前,全市产业化农业产值已超过农业总产值的85%,3万余名农民受益。

鱼蛤虾蟹满塘,牛羊鸡鸭欢叫。莱阳注重推进农业的多元化,多元化产业收入占到农村经济总收入的75%,农民从中尝到了甜头,人均年收入达到5578元。多元投资还降低了农民的投资风险。目前,该市已形成奶牛、蔬菜、黄金梨等8项农业支柱产业。

“这几年,俺靠大棚发了财,每年收入都在两万元以上。”沐浴店镇沐浴店村村民朱翠芹高兴地说。沐浴店村的黄瓜已成为当地的特色产业,每天都有全国各地的客户前来批发,村民人均年收入达到7150元。莱阳按照“立根本、抓特色、活市场、求突破”的思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目前,该市已形成了畜牧、水产、种养为核心的三大特色产业,并创立了“龙大”肉食、“鲁花”花生油、“春雪”肉鸡等10余个国内知名品牌,形成了“特色品牌—市场供求—产业调整”的链条模式,激发了农业发展的活力。

通过多元化、特色化的发展,莱阳农业凸显规模效益。目前,莱阳已形成北部重点发展果品基地、中部发展蔬菜基地、南部发展畜牧基地的农产品区域布局,已建成42万亩特色蔬菜基地,年产量110.7万吨,2个渔业生产小区实现渔业年产值3.2亿元,全市肉蛋奶总产量达32万吨。莱阳还推行“一村一品”工程,实现村落产业规模化,涌现出“奶牛村”、“草莓村”、“猪养殖专业村”等一批农业产业村,直接带动农民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目标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重点在“三农”,难点在“三农”,关键在“三农”,同时,最后的突破口也在“三农”,出路还在“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经济发展是前提,在此基础,按照“十一五规划”的要求,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型农村形态。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农民和农村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现代化事业的整体推进,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生动实践。

第五篇: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

如何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广阔天地,高等学校具有人才、知识、技术优势,完全可以大有作为。要弘扬主旋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大学生投身于新农村建设的火热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高瞻远瞩的重大战略决策,是适应潮流深得民心的历史选择,更是加强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重大举措。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要求,为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我认为,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是发展。

但是,就莱阳市来看,当前农业和农村经济仍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尚未清除,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从调查情况看,大部分村仍是传统的小农经济,特色农业不突出或规模较小,支柱产业不明显,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因此新农村建设要取得成功,要结合各自实际,因地制宜,重点是培育支柱产业,发展特色经济,降低成本,提高效益,让农民的腰包鼓起来。为此,应该做到:

一、理清发展思路,使群众尽快致富。我们发展经济应首先从引进外资、发展高效农业上破题,同时发展工业,不断开拓新领域、开发新项目、新产品,壮大工业产业的规模与后劲,并向国际市场昂首挺进。

二、贴近农村实际,让群众过上文明生活。在实践中我认识到,新形势下农村工作如果只抓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忽视群众素质的提高,那么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必将成为无源之水。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狠抓精神文明建设,使群众的素质有一个飞跃,才能为村庄的腾飞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我主张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要贴近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实际,不搞花架子。我们应突出抓以下几点:

(一)是实行村庄统一规划。做好统筹规划,使得房屋、街道、排水设施整齐划一。

(二)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需求日益增强。

(三)是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应禁止封建迷信活动和红白事大操大办为主要内容,狠抓移风易俗工作。

三、勤政廉洁为民,制定新农村建设考核监督机制。领导干部应坚持廉洁勤政为民,重视抓好民主公开,把村党委的打算意图告诉群众,有事和群众商量,工作向群众交底,真正让广大群众放心,以此赢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还应要求各县市区也要着手研究新农村建设的考核办法并将其纳入机关岗位责任制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内容切实调动起各级各部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抓好考核的同时要加强日常调度和督查确保工作环环相扣抓好落实。

四、协调有关涉农部门成立农业专家服务团。配合相关部门,广泛组织农、林、水、医、教等领域的专家,开展科技“三下乡”和“科技支农”活动,长年巡回各乡镇村庄,通过举办各类技术讲座和现场指导,为农民解决技术难题,提供技术咨询,对农民实行技术方面的传

帮带,提供致富和发展的新思路,以切实有效的措施促进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进一步加大舆论宣传力度。重视舆论宣传的导向作用。中央和省委都要求要努力营造全社会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舆论氛围。莱阳市各级各部门将继续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不断提高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增强全社会对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意识。宣传部门要继续长期地把新农村建设宣传放在突出位置尽快制定下发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宣传纲要,并紧密配合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强大的宣传舆论氛围。要及时总结和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先进典型和经验扩大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力和感染力。在重视媒体宣传的同时要广造社会舆论使新农村建设的目标口号上街上墙、进村入户做到新农村建设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和复杂的工作,应当着手制定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评价方法确保新农村建设扎实有序地进行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加强各方面的建设,努力把莱州市建设成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下载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邓小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论与实践(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邓小平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

    一百五十年来,世界上无数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两大历史任务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列宁、毛泽东分别在俄国和中国成功地进行了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在如......

    社会主义新农村理论文章

    突出区位特色建设郊区新农村(2005年12月)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为我们进一步破解“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规划了途径。近年来,我们xx区充分发......

    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与思考

    万年地处鄱阳湖东南岸,是世界稻作文明起源地。现辖15个乡镇(6镇9乡)、151个行政村、1251个自然村,人口37万,其中农业人口27.5万人;土地面积1140.76公里,素有“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

    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我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

    统战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乡镇统战工作 摘要:由于统一战线工作自身的性质所决定,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内,农村并不是统战工作的重点地区,因此,乡镇统战工作普遍较为薄弱。当前,在市委市政......

    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精选合集)

    浅议法律援助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就辉煌,特别是经济领域,更是取得前所未有的发展。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也有较大提高。但也不容......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研实践活动 2010年十一长假期间,我参与了为期五天的新农村调研活动,通过本次活动,除了了解了一些农村的现状外,于我个人,也有很深的体会。......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践报告

    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马润东 带着一颗激动的心,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作这样一个调查,我还是头一次呢。有着0%的经验,带着100%的信心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