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时间:2019-05-12 19:22: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第一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这是一篇关于调研报告的范文,可以提供大家借鉴!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

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 本文来自,转载请保留此标记。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二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 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第三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新)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十七届四中全会会议精神,有力推动南彰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南彰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南彰镇位于兰考县城东北43公里豫鲁交界处,是传统的农业大镇、人口大镇,工业基础相对薄弱。全镇总面积76平方公里,辖33个行政村,76个自然村,总人口6.5万人,耕地面积8.1万亩,党支部43个,党员1114人。2008年,该镇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财政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7.26亿元、2.04亿元、1000万元、3392元,各项经济指标偏低。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南彰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较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村庄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 1

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南彰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南彰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工业强镇、开放兴镇、调优农业、项目带动”的发展思路。在发展理念上突出了“五个一”(强化一条主线、狠抓一个关键、突出一个重点、实现一个突破、打造一个保障)。一条主线就是以领导方式转变促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一个关键就是做大做强工业,一个重点就是培强调优农业,一个突破就是实现招商引资的新突破,一个保障就是以环境的优化促

进经济的加快发展。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工业强镇”和“调优农业”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国家支持发展中原经济区建设、扶贫开发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效农业,才能带动农民致富。南彰镇跳出农业抓农业,大力发展特色种植,加快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通过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其实践表明,欠发达地区要实现农民增收,必须打破土地传统家庭经营模式,加快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二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

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四)以党的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务实重干促进镇域经济社会大发展。南彰镇要取得又好又快的发展,得益于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和一只过硬的干部队伍,更得益于他们在发展中的务实重干的工作作风。其实践表明,欠发达地区要想加快发展,必须有一个团结奋斗的领导班子,有一支奋力拼搏的干部队伍和务求廉洁实效的工作作风。

第四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调查调研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发展状况农村经济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 XX 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 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 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 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 70平方公里,辖 22 个村,2 个居委会,278 个村民小组,总人口 43000 余人,其中:

农业人口近40000 人,非农业人口 3000 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 XX 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

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 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 XX 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

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 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

度。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附送: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

调查调研农村经济发展的调研报告调研报告经济发展农村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描绘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新蓝图。如何按照省委“一手抓抗震救灾工作、一手抓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黑水县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为此,笔者先后深入沙石多乡昌德村等 20 余个村及相关农村企业、涉农部门进行专题调研,通过调查研究、座谈访问等形式,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黑水县位于四川省西北部、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中部,全县幅员面积 4356平方公里。县境内最低海拔1790 米,最高海拔 5286 米,全县总人口 5.8 万余人,其中藏族人口占 92%以上,农业人口达 5 万人。由于历史、地理、交通等不利因素的制约,黑水县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滞后,是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近年来,黑水县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新的成效。,全县预计完成生产总值 3.9 亿元,同比减少 2 8.9%;预计完成农牧民人均纯收入 2192 元,比上年增加 276 元;粮食预计总产 15207 吨,比计划减少 783 吨。由于地震影响比上年均有所减少,但从长远看我县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整体素质不高、稳定增收渠道难、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黑水县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自然条件恶劣、农牧业基础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极差 黑水县每年都要遭受冰雹、泥石流、干旱、洪灾等自然灾害的侵袭,其中又以旱灾最为严重,春旱、夏旱、伏旱时常交替发生。全县农业生产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另外,由于农村土地大多集中在高半山地区,山高坡陡,土壤贫瘠,肥力低下,虽然完成 5000 亩基本农田改造,但农业生产条件仍然较差。通过大力实施交通通畅、通达工程建设,完成通村公路 55 条 496 公里,农村交通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由于地震破坏影响,造成部分农村机耕道通畅能力差,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 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牧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 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牧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牧民增收渠道不多 为积极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黑水县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牧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如沙石多乡昌德村共有农户 39 户,人口 171 人,全村人均纯收入 1805 元,在州党史办的倾力帮扶下,该村实施以“改厕、改圈、改水、改路、改厨,建太阳能、建院坝、建垃圾处理点”为内容的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农村基础设施环境和卫生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同时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引导村民种植莲花白 60 亩、大黄 22 亩、木香 100亩、试种秦艽 0.5 亩、柴胡 2 亩、早实核桃 60 亩;此外,积极争取资金 5 万余元修建村活动室,为加强村级阵地建设和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供了可靠保障,当年该村人均纯收入增加 260 元,农牧民增收效果

明显。与此同时,四美沟村的大白菜、红岩乡的洋葱已经在成都、南充等市场享有盛誉。但是,全县有特色的基地规模不大,目前的结构调整普遍局限于规模扩大,品种更新,布局调整等水平和层次上,农业实用技术的推广运用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大,科技含量不高,农民对新品种缺乏新的种植技术,尤其是在产品包装、运输上缺乏先进的理念。一些干部和群众对市场销售信息把握不灵,曾经出现过农民等莲花白、洋葱价格最后遭遇滞销的情况。

二、对加快黑水县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我县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按照州委九届七次全会的部署,我县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牧业增产、增效和农牧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牧民定居行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确定了到201X 年农村工作目标:

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 1.81 亿元,年均增长 4%;年粮食总播面稳定在 10 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稳定在 1.5 万吨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 5752 万元,年递增 4%;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 10%以上。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现代农牧业建设取得明显进展,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 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牧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草场承包经营权,保持现有土地、草场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努力推进农牧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牧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牧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草场管理制度,确保全县耕地保有量在9.6 万亩。三是建立和完善农牧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牧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牧)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四是建立现代农村金融服务制度。加强农村金融体系建设。加大对农村金融政策的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加大农牧业信贷投入,引导金融机构扩大农牧业信贷规模,提高农牧业信贷比重,增加金融服务产品。从信贷总量、担保、利率、期限、服务等方面对农牧业产业恢复重建给予大力支持。放宽担保条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牧业发展道路 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促进农牧业增效和农牧民增收,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牧业。利用

黑水独特的自然优势和气候条件,因地制宜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脱毒薯、优质生猪等特色产业和反季节蔬菜、特早实核桃、优质晚熟桃、豆薯荞、本地山鸡、道地中药材等,打造一批精品农牧业和知名品牌,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经济。在适宜区域发展特色水果 0.2 万亩、绿色无公害蔬菜 2 万亩;在宜粮生产区推广优质小麦 1.5 万亩、优质青稞 2 万亩、优质玉米 1 万亩、优质豆类 2 万亩、优质脱毒马铃薯 2 万亩、优质荞麦 1 万亩等粮食作物;在高半山地区发展以木香、柴胡、大黄、秦艽为主的道地中药材亩,为农民致富开辟新财源。加快发展特色养殖业,着力打造生猪产业,大力发展圈养山羊和小家畜家禽,提高畜禽商品率,畜禽出栏达到 8.5 万头(只)。积极发展特色林产业,重点发展特早实核桃4000 亩,加快发展后续产业。二是加快发展 二、三产业。在沙石多乡、芦花镇、色尔古乡、知木林乡、卡龙镇以及旅游沿线发展“农家乐”、“藏家乐”50 余家,开辟田(果)园观光体验、藏羌餐饮、摄影、购物等,建设一批生态、民俗、红色、休闲旅游项目,并以农(藏)家乐带动农副产品加工、销售及其它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实现人均旅游收入达 100 元以上。同时,带动餐饮娱乐、观光购物、交通物流的发展,拓宽农村增收渠道。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村级服务站点,构建以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牧业科研、示范教育、供销合作社、专业大户和涉农(牧)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农牧业基层技术服

务体系和生产经营服务体系。走产供销、产加销一体化、公司+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的路子,不断提高农牧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牧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牧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着力整理重建地震受损耕地、受损农田水利灌溉渠系、尽快恢复高产稳产农田,黑水将恢复改造受损土地 1500 亩。修建引水灌溉工程,恢复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 7000 亩。积极开展中低产田土改造和永久性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

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在灾后恢复重建科学规划的基础上,优先实施农村公路恢复重建,完成村内损毁道路、机耕道、牧道、林区道路的恢复重建。大力加强通信干线网和移动基站的恢复重建,优先做好农村公众通信网和应急通信能力建设,推进网络化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升农村通信服务水平和灾备应急能力,逐步实现城乡网络信息共享。

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加强地震灾害、灾害性天气、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提高监测水平。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完善处置预案,增强灾害处置能力和农牧民避灾自救能力。加强防洪、抗旱设施和监测预警能力建设,提高农村道路、供电、供水、通信设施抗灾保障能力,提高农村学校、医院等公共设施建筑质量,落实安全标准和责任。

(五)以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 坚持把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加大投入,创新机制,努力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

化,使广大农牧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一是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完善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善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提高农村义务教育质量,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大力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逐步提高寄宿制学生生活补助标准。进一步优化农村中小学布局和结构,合理调配和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积极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推行中小学教职工全员聘任制、教师资格准入制、竞争上岗制、新聘教师合同制和城镇学校、教师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制。

二是加强农村医疗卫生事业。抓紧灾后医疗卫生机构重建,重点加快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等基础设施的恢复重建和配套设施建设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以县卫生医疗机构为龙头的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健全农村公共卫生监督管理机制,实现农村公共卫生安全,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成果。

三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进一步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挖掘以“卡斯达温”为代表的民族文化和红色文化,积极开展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倡导健康文明向上的农村生活新方式。

四是构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做到应保尽保,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完善农村五保户、“三孤”人员供养救助制度,推进集中供养,不断提高供养水平。落实好军烈属和伤残病退军人的优抚政策,积极做好农村老龄、残疾人事业。

五是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社会管理。积极探索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健全村民自治机制,充分保障村民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

开和财务公开,推进村民自治制度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上一页

第五篇: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措施

今年以来,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和“三鹿”奶粉事件的影响,牛奶价格大幅下跌,养殖成本倒挂,亏本经营,奶农普遍信心不足,奶牛存栏数量减少,奶产业受到了重创。在危机的特殊时期,如何帮助奶牛养殖户提振信心,渡过难关,巩固产业,是我们当前高度重视和深入思考的问题。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市委办公室组成调研组,深入到利通区马莲渠乡廖桥村和巴

浪湖村,对两个村经济发展情况及群众所思所盼、生产生活以及贫困等情况进行了调研,寻找破解难题的思路和办法。

一、基本情况

马莲渠乡廖桥村和巴浪湖村是**市传统的奶牛养殖村,有20多年的奶牛养殖历史,廖桥村还是**奶牛养殖的发源地之一。目前,廖桥村拥有土地2611亩,人口3011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90%以上,有6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9亩,奶牛存栏由过去的3500多头减少到现在的1000多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800元。巴浪湖村拥有土地1830亩,人口2577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到了80%以上,有7个村民小组,人均耕地0。7亩,奶牛存栏由过去的5000多头减少到现在的1700头,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00元。

在产业结构方面:这两个村都是二元结构模式,以奶牛养殖为主,粮食种植为辅,廖桥村几乎家家都养奶牛;巴浪湖村奶牛养殖户达到400多户,占到80%以上。这两个村有个体私营企业只有2家,且规模都不大,主要以传统粮食加工和饲料加工为主,产业结构单一,发展后劲不足。

在农民收入方面:农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两个渠道。一个是来自于奶牛养殖收入,廖桥村农民收入70%以上的收入来来自于奶牛养殖,巴浪湖村农民收入80%以上的收入来自于奶牛养殖。另一个是来自于外出务工和少量的粮食收入,这两项分别占到了农民收入的30%和20%,农民增收的渠道不宽。

在扶贫解困方面:由于人多地少,位置比较偏远,农民增收缓慢,低保户较多,贫困人口大多数集中在年龄偏大、身体残疾、长期有病、劳动技能差的农户中,廖桥村有低保户57户,巴浪湖村有低保户88户,低保户每月每户50元,一年600元,从根本上解决这部分人的生产生活还有很多困难。

二、在在的问题

这两个村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奶牛存栏数急剧下降。由于牛奶收购价格下降,农民宰杀奶牛数量比较多,造成奶牛存栏数减少严重。在发展高峰期,廖桥村奶牛最多存栏数达到3500多头,现在减少到1000多头,巴浪湖村奶牛最多存栏达到5000多头,现在减少到1700多头。在不到一年时间里,奶牛减少5000多头,奶牛存栏数急剧减少的根本原因在于,奶牛养殖成本增加,农户养不起。存在着多养多赔钱,少养少赔钱,不养不赔钱的问题。养殖奶牛多的,淘汰差的保存好的,或者淘汰大的保存小的;养殖奶牛少的,有的全部淘汰,有的仅留几头,等待时机。

二是奶牛养殖效益严重倒挂。由于玉米和油料饼价格上涨,导致饲料价格随之上涨,而牛奶收购价格又下滑,目前挤奶站牛奶统一收购价每公斤1。6元,散户牛奶收购价每公斤1。4元,一涨一降,两项负担同时增加到农户身上。据了解,现在一头奶牛每月倒挂600元。过去,农户以每头1万元左右的高价买进,现在只能以每头5000元左右低价卖出,一进一出,两项损失又叠加到农户身上。据推算,一头牛在买卖当中就损失5000元-6000元左右。这样“一涨一降”、“一进一出”,导致奶农亏损严重,无力维持,只能忍痛割爱宰杀奶牛。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廖桥村地下水位高,地理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土地盐碱化,农业生产受到制约,为扶持奶产业发展,市物价局、经委、畜牧局制定出台了生鲜奶最低保护价政策,园区每公斤1。7元,巴浪湖村既无养殖园区,也没有挤奶站,只能按散户价收购,奶业经纪人转嫁危机,压价收购,散户收购价比园区收购价每公斤低0。3元左右,靠养殖业为主的农民,收入呈下降趋势。

四是粮食种植效益低下。由于种子、化肥、农药等价格上涨,政策补贴又少,种地没有多少经济效益,只能保吃饭,有的农民不愿种地,把土地摞荒。巴浪湖村由于受附近造纸厂排污影响,用污水灌溉,粮食产量只能达到正常地区的70%左右,企业每年给该村造成损失达100多万元,虽然经多方协商,但赔偿问题一直未能得到解决。

五是村集体欠帐较多。这两个村集体没有经济收入,近年来建村部、搞“两大工程”等,村上欠了很多帐,仅巴浪湖村负债就达7万多元,由于家底薄,收入低,银行贷款难,群众机耕、发展生产都没有资金扶持,发展缓慢。

三、建议与对策

针对这两个村存在问题和实际困难,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积极争取项目支持。近几年来,中央连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特别是“五补一免”政策的实施,给农民带来了很多实惠,为农村经济发展

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作为村党支部和村委员,要认真领会中央的政策精神,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想办法、谋发展,不能被田暂时的困难吓住,不能被客观条件捆住手脚,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资金,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养殖园区、小额贷款、政策补贴等方面积极大胆地争取市、区、乡的项目支持,坚决克服等、靠、要的思想。

二是稳定发展奶牛养殖。奶牛养殖是

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的优势产业,尽管目前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但从发展前景、经济效益、群众接受程度上看,奶牛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目前,全市奶牛基本形成了农户+园区+企业的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有利于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我市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发展奶牛的政策,为奶牛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这两村奶牛养殖时间比较长,发展基础比较好,奶牛养殖也是农民主导产业。所以,必须千方百计稳定奶牛数量,咬紧牙关克服眼前的困难,坚定不移地稳定发展奶牛养殖。

三是大力开展技能培训。有效应对危机和眼前的困难,确保农民收入不减,发展速度不减,生活水平不降,必须要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技能。要通过各种技术培训班,从技术、技能、维权、劳动保护等方面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培训,使外出务工农民掌握更多、更实用的技能,在就业上把握更多的机会,不断增加收入。

四是积极开展劳务输出。劳务输出是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村党支部和村委会要组织农民群众搞好劳务输出,捕捉用工信息,有组织、有目的的组织农民外出务工,减少盲目性,切实保护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五是推动能人带动战略。廖桥村有几个人在上海等地搞清真牛羊肉批发,并且规模还在不断扩大,效益很好。该村要抓住这一机会,主动与这些人联系,本着互利互惠的原则,在该村及周边村子建立羊只养殖基地,长期向他们提供稳定货源,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下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最终定稿)

    祝家营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村级集体经济是村级组织运转和农村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只有发达的集体经济,才能更好地扶持家庭经营及个体经济的发展,才能实现共同富裕;只有......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篇一、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一、村庄现状 由于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对农村的更加重视,在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下该村得到了较大的发......

    关于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关于我镇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确定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描绘出了我国农村改革的新蓝图。如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镇农村......

    农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

    贾李村经济发展调研报告贾里村---位于西安市南郊,隶属于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在册1680户,6800多口人,由两个自然村组成,有23个村民小组,是长安区最大的行政村,号称长安第一大......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

    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三农问题一直是举国上下关注的焦点,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快,我认为对农村经济发展现状做调查是很有必要的。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仅关系到......

    西部特色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西部如何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加快发展,用我们勤劳的双手去描绘西部最美的图画,这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亟 待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一、西部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1......

    关于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调研报告

    关于全县民营经济发展状况的 调 研 报 告 沁源县中小企业局局长 张五一 根椐全县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一阶段的活动要求,结合我县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实际,我们自3......

    农民消费经济发展状况调研报告

    为深入贯彻xx大精神,弘扬道德新风,教育农民群众保持和发扬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在住房、婚丧、交通工具、高档消费品等大的生活支出方面,在穿衣吃饭、居家过日子中,重实用,戒虚荣,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