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焕生读后感
——《陈奂生上城》赏析
《陈奂生上城》最初发表在1980年《人民文学》第二期,后收入《高晓声1980小说选》、《高晓声小说选》。曾荣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是高晓声“陈奂生系列”小说的第二篇,也是高晓声的代表作。高晓声在“陈奂生系列”(包括:短篇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种粮大户》、《陈奂生换战术》和中篇小说《陈奂生出国》)中,通过对主人公命运的和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我国当代广阔的社会生活,记录了社会前进的脚步和人物灵魂的演进。
作品分析:
主题 作品通过刚刚摘掉“漏斗户”帽子的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而引出的一段“特殊”的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处于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所因袭的历史重负,以及他们走向新生活时矛盾、复杂的心态,概括出农民生活的巨变;同时,也反映了城乡间的巨大差别,批评了官民之间的严重隔膜,谴责了趋炎附势的恶劣世俗。
人物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囤里有米,橱里有面”,还抽空进城卖点儿农副产品。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他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他进城卖“油绳”,却突发感冒,又恰巧遇到了当年的驻队干部——县委书记吴楚。他坐了吴书记的汽车,住了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花去了相当于他七天的劳动所得——五元钱!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艺术特色 《陈奂生上城》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首先,在人物描写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法。既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描写人物,尤其是运用富于个性化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又借鉴了外国小说细腻描摹人物心理活动的长处,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次,注意在结构基本上与时空顺序一致的前
提下,穿插部分倒叙、回忆,既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又避免了一味叙述所带来的沉闷感,而作家精心设计的巧合事件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又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戏剧的氛围中突出了悲剧的意蕴。第三,语言纯朴机智、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高晓声,1928年生于江苏,1954年发表第一部短篇小说《解约》。创作了一系列农民题材的小说,其中《李顺大造屋》、《陈奂生上城》分或1979年、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和《陈奂生包产》,主要写了一个农民陈奂生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巨大变化,从而讴歌了党的政策。
2、背景简介
中国农民有许多特点是值得称道的,他们善于动手,勇于劳动,特别务实。就是这样一个可爱的群体,长期以来一直生活在贫困劳苦之中。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改革开放了,党的农村政策使农民们渐渐地富裕起来。新时期的农民在物质生活刚刚得到改善以后,也开始了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就在这一过程中,长期以来在他们身上积淀的自私狭隘和落后愚昧更为明显地暴露了出来,一方面是摆脱贫苦落后的喜悦,另一方面是新的追求中的尴尬。《陈奂生上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而成的。
二、课文鉴赏:
一)、整体把握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情节比较简单,写了陈奂生上城卖油绳住招待所的故事。
第一部分交待卖油绳的背景和目的。背景即“自由市场开放了”,农民囤里有了米、橱里有了衣的时候。陈奂生卖油绳目的是“赚几个活钱”,“买一顶簇新的、刮刮叫的帽子”。这一部分还用大段的文字介绍了陈奂生的一个“理想”,就是希望“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历过的事”,“讲给大家听”。
第二部分写卖油绳的具体过程,同时也用整段文字交代了他感冒生病的症状。
第三部分写了他住招待所的经过和住进之后的表现,同时也补充了他回家以后发生的事。
1、巧妙的情节设计
这篇小说质朴自然,但有巧妙的情节设计,有耐人寻味的伏笔。
1、“漏斗户主”上城竟住进高级房间,可谓奇遇。这个奇遇的形成,有两个因素,一是偶染感冒,一是巧遇书记。有了这两个因素,将陈奂生置于高级房间,成了相当自然的事情。
2、卖油绳:能炸油绳卖,可见粮油有余,陈奂生的喜悦也就油然而生;卖掉油绳身上连本带利大概八块来钱,这样五元钱的房租能付但却心痛不已。
3、买帽子:既见昔日的贫困,又见近日稍有改善。由此透露“今年好像变娇了”,正透露今夜要得感冒了。
4、对精神生活的渴求:既反映昔日所受贫困的压抑,又反映农民精神面貌的变化。陈奂生“总想,要是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过的事情,讲给大家听听就好了,就神气了”,殊不知这次上城就如愿以偿,虽然花掉了五块钱,像割掉一块肉一样一般心痛,但是,归根结底,在精神上得到了满足。
5、车站的地点:这里油绳好卖,这里有茶水,有长椅,与吴书记巧遇也非此莫属。
6、书记巧遇陈奂生:既反映当时干群的亲密关系,又使陈奂生住进高级房间成为可能。
7、感冒:高烧时神志不清,睡一夜就好,用第二天回忆的方法补叙深夜发生的事情就
毫无破绽。
2、补充思考
1、“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这本是开篇第一段,有何作用?
从内容上看,交代了故事的主要情节;从结构上看,即是扣题,也是为后文的展开设置悬念:昔日常年负债的穷苦农民,今日为何“悠悠”地来上城呢?
2、二段中“一阵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一句的作用是什么?
第一,揭示背景:“一阵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可以理解为自然环境,即陈奂生上城市的天气和季节;也可以暗示当时中国社会刚刚被一场政治“寒潮”侵袭过,政治环境正在不断转好,揭示了当时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整个社会的变化,即社会环境。
第二,烘托人物心情:“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句,不只是实写天气,更主要的是烘托出陈奂生这位“漏斗户主”经济处境因政策的改变而改善后的舒畅、幸福的心情。
二)、鲜明的人物形象
1、从他上城的经历看出他在现实社会中的物质生活怎样?
行:上城三十里:来回一路步行
食:从早到晚的晚餐:一分钱的茶、几块随身带着的僵饼
(第二天早餐):一杯开水和着饼吃
病:(患病高烧时)耐性受痛
住:花五元钱就肉痛
2.从此可看出什么?-----他的生活简朴,花钱节俭。
3.生活节俭缘于什么?
收入太低:“一个农业社员,一天工分单价七角”;辛苦的种、收、碾、做的六斤油绳步行三十里买只赚得三元钱
4.收入太低又缘于什么?是他无能还是他不勤劳,不能干?
(吴书记心中)他“老实肯干”-------是个极能吃苦又十分耐劳的人。
客观上:过去党的农村政策失当。人民公社,集体从事农业生产,干多干少干好干坏一个样。
5.但他对现在这样的生活“满意透了”,说明了什么?
党拨乱反正后,对农业的政策对头,对农民的政策得人心,让农民满意。
也说明中国农民是非常容易满足的。
6、除了节俭外,联系现实中的农民工想想,像他这样的农民身上还有哪些好的品质?淳朴,善良,能吃苦。“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似乎有足以称道者。他们是一些善于动手而不善于动口的人,勇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的人;他们老实得受了损失不知道查究,单纯得受到了欺骗会无所察觉;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他们很少幻想,他们最善务实。”这是我们这些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喜欢他们也离不了他们的原因,也是他们易受一些缺德的建筑承包商欺骗的原因。
7、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以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有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那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之类,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8、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说明农民勤俭的本质,又说明他们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
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五元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出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了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的愚昧思想。
从小说可以看出陈焕生是一个诚实而质朴、憨厚而勤劳的农民。但是更应看到他的种种行为,只想找回点什么,作品分析:
主题 作品通过刚刚摘掉“漏斗户”帽子的农民陈奂生进城卖“油绳”而引出的一段“特殊”的经历,真实地展现了主人公复杂的内心世界,揭示出处于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所因袭的历史重负,以及他们走向新生活时矛盾、复杂的心态,概括出农民生活的巨变;同时,也反映了城乡间的巨大差别,批评了官民之间的严重隔膜,谴责了趋炎附势的恶劣世俗。
人物 陈奂生是作品的主人公。是一位勤劳善良、质朴节俭、努力追求美好生活的老一代农民。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随着农村经济政策的改变,使他摘掉了“漏斗户”主的帽子,生活有了明显的提高。不仅“囤里有米,橱里有面”,还抽空进城卖点儿农副产品。物质生活提高了,他开始渴望精神生活,“哪里有听的,他爱去听,哪里有演的,他爱去看,没听没看,他就觉得没趣。”他再不能忍受人们对他的无视,要求在精神上和人们平起平坐,以提高自己的地位。但是,长期的坎坷生活在他的心里留下了深深的伤痕,长期的受人驱使的地位,又使他形成了目光短浅、愚昧软弱、自轻自贱、易于满足、善于自我安慰的心理,使其思想性格中明显带有着阿Q的一些特征。他进城卖“油绳”,却突发感冒,又恰巧遇到了当年的驻队干部——县委书记吴楚。他坐了吴书记的汽车,住了县委招待所的高级房间,花去了相当于他七天的劳动所得——五元钱!作品相当详尽地描写了他从最初的感激到惊讶、恼火,再到懊悔,最后用“精神胜利法”自我安慰的心理过程,集中体现了陈奂生的性格弱点。
作为当代中国农民的代表性形象,陈奂生的所作所为反映了刚刚摘掉物质贫困帽子的农民在精神上的贫困。他在解决了温饱之后,既要满足自己新的物质追求,又开始了精神生活的追求,但历史的因袭毕竟过于沉重,他的思想性格仍呈现出小生产者的特性,说明教育农民,完善他们的心灵仍是当代社会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
艺术特色 《陈奂生上城》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也做出了可贵的探索和创新,取得了引人注目的成果。首先,在人物描写上采取了“中西合璧”的方法。既注意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来描写人物,尤其是运用富于个性化的细节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同时又借鉴了外国小说细腻描摹人物心理活动的长处,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并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进一步深入地揭示出人物的精神世界。其次,注意在结构基本上与时空顺序一致的前提下,穿插部分倒叙、回忆,既增加了作品的容量,又避免了一味叙述所带来的沉闷感,而作家精心设计的巧合事件和一些偶然的因素,又都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在戏剧的氛围中突出了悲剧的意蕴。第三,语言纯朴机智、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从陈奂生的言行举止、物质追求、精神追求几方面分析人物形象。
1狭隘,患得患失;勤劳,易于满足;老实单纯,讲求实际。典型的善良、正直、无锋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的中国农民形象。
(2)、陈奂生在物质生活改善后,对精神生活也有所追求,这种精神生活带着小农经济的烙印,表现在哪里?
陈奂生追求的精神生活,不外乎是说东道西、妙语惊人,以求提高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地位。这显然带有浓厚的小农色彩。
(3)陈奂生住招待所花了五元高价,内心感受十分复杂,这既表明农民节俭的本质,又说明他的狭隘、为个人生活患得患失和封建等级观念。这些分别表现在哪里?
提示:花了五元高价,等于“做了七天还要倒贴一角”,“睡一夜要出两顶帽钱”,陈奂生“想想又肉痛起来”,说明他勤俭的农民本质。
由于出了高价,对招待所的物品从十分爱惜变为任意作践,用提花枕巾擦脸,不脱衣服钻进被窝,表现农民的自私狭隘。
由于坐了县委书记的汽车,住过县委书记介绍的五元一夜的高级招待所,就感到精神的满足,得意非凡。这表现农民的封建等级观念和落后愚昧心理。
第二篇:陈焕生上城读后感
陈焕生上城
高晓声檀长描写农村生活,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练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在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陈奂生系列小说反映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被视为是农村题材反思、改革小说的代表人物
高晓声的语言风格具有独特的韵味。那些立足乡土,在民间味道十足里有些许的辛酸和幽默富有别样的意蕴。钱中文先生认为高晓声的文章使用的是经过改造后的江南土话。具有十足的泥土味,富有地域色彩,生机盎然,并提出“细节小说”的概念。
《陈奂生上城》通过主人公上城的一段奇遇,生动地刻画出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农民,虽然背负着历史因袭的重负而步履维艰,却终于迈出了走向新生活的第一步,从而形象地概括了农村现实生活发生的可喜变化,农村经济政策的调整给广大农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作品中的陈奂生已经摘掉“漏斗户”主的帽子,“屯里有米,橱里有衣”,抽空还可以进城卖农副产品,当然还可以买顶“新帽子”。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他开始渴望过精神生活,希望提高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于是总想能“碰到一件大家都不曾经历的事情”。而此事终于在他上城时“碰”上了:因偶感风寒而“坐上”了县委吴书记的汽车,“住上”了招待所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在心痛和“报复”之余,“忽然心里一亮”,觉得今后“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于是“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这种陈奂生式的精神满足似乎与鲁迅笔下的阿Q有着血缘关系,而我们也只能带着“含泪的微笑”来看待这一人物的这段奇遇。正如作者本人所说:“我写《陈奂生上城》,我的情绪轻快而又沉重,高兴而又慨叹。我轻快,我高兴的是,我们的情况改善了,我们缍前进了;我沉重、我慨叹的是,无论是陈奂生们或我自己,都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这篇小说,解剖了陈奂生也解剖了我自己,希望借此来提高陈奂生和我的认识水平、觉悟程度,求得长进。”这段肺腑之言,正是作品的题旨所在,反映了作者对陈奂生们的精神世界的严肃探索和对我国农民命运的深沉思考。
《陈奂生上城》不仅在思想内容上有所开拓,而且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土洋结合,寓洋于土”,富于创新。小说在塑造人物时基本上采用我们民族传统的艺术手法,即通过人物个性化的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与此同时,也借鉴、吸收外国小说的某些长处。如细致入微地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意识地将叙述、描写与人物心理分析结合起来,以更深一层地揭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小说情节基本按照时空顺序展开,但也有跳跃和切入,且在叙述、描写过程中表现人物的意识流动。作品语言朴实凝练,幽默风趣,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轻松的喜剧色彩。藏庄严于诙谐之内,寓绚丽于素朴之中,构成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陈奂生是新时期初期的农民典型代表。物质生活的好转使他对精神生活有了一定的追求。因为是生活刚有好转,他还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性格中仍有狭隘、自私、落后的诸多成分。陈奂生是高晓声着力塑造的一个处于社会变革时期的老一代农民的典型形象,在他身上,既凝聚着农民的传统美德,折射出新时期农民的深刻变化;同时,还承受着因袭的心灵重负,体现了作者对社会人生国民性的深深忧虑和严肃思考。
首先,陈奂生具有勤劳、善良、憨实、厚道、质朴等的美好品格。其次,作为从特定历史环境中走出来的传统农民,他的血液里还流淌着旧时代的遗传基因,他的身上还残存着极“左”路线的长期统治造成的奴性、愚昧,自卑自贱,小生产者的自私狭隘、目光短浅和阿Q式的自我欺骗,自我安慰等弱点。再次,这一形象的意义:陈奂生性格,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没有自主权的同时物质精神又发生了一定变化的农民的画像,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
陈奂生形象的塑造达到了作者小说创作从未达到的高度。每一个层次挖掘,都体现了规定人物、规定情景中的规定心理,都体现了现实主义典型塑造的独特性,但同时都是以其独特性展示了七八十年代之交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民所共有的心理倾向,即作为小农生产者性格心理的两个侧面的并存交错:善良与软弱、纯朴与无知、憨直与愚昧、诚实与轻信、追求生活的韧性和容易满足的浅薄、讲究实际和狭隘自私;勤劳坚毅中有逆来顺受和隐忍的惰性,对执政党和新社会的热爱又蕴含着麻木和顺从。
陈奂生的精神,典型地表现了中国广大的农民阶层身上存在的复杂的精神现象。他的形象是一幅处于软弱地位的没有自主权的小生产者的画像,包容着丰富的内容,具有现实感和历史感,是历史传统和现实变革相交融的社会现象的文学典型。作者对陈奂生既抱有同情,又对他的精神重荷予以善意的嘲讽,发出沉重的慨叹,这种对农民性格心理的辩证态度,颇具鲁迅对中国“国民性”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精神传统。作者的嘲讽包含着浓郁的温情,表现了一种将心比心的谅解。
略读高晓生《陈奂生》系列小说,作品所反映的农民陈奂生的人生历程:“上城”为其生活带来转机,“包产”使他找到归宿,“出国”则标志着他走向成熟。从这个人物的“人生三部曲”中,我们不难看出我国农村在经济体制改革中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和广大农民艰难行进的身影。作者高晓生善于在普通农民的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揭示具有重大意义的社会问题,探索我国农民坎坷曲折的命运与心路历程的变化,文笔简炼幽默,格调寓庄于谐,可谓新时期文苑独树一帜。
第三篇:陈焕霞教案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三年级上册第五组 “中华文化”教学设计
扶沟县实验小学:陈焕霞
本组说明
本组教材以 “中华传统文化”为专题,由《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四篇课文组成。课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孔子拜师》和《盘古开天地》是叙事性文章,《赵州桥》和《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是说明性文章。《孔子拜师》是体现伟人谦逊的故事;《盘古开天地》是神话故事;《赵州桥》在介绍古代建筑艺术;《一幅名扬中外的画》在介绍古代绘画艺术。本组课文从多个角度、多个侧面介绍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意在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步阅读紧跟教材安排了9篇文章:《黄帝的传说》《大禹治水》《能言善辩的孔融》《杨万里拜儿童为师》《法式善敏对塾师》《猪八戒吃西瓜》《卢沟桥的狮子》《脸谱》《参观中华世纪坛》。《黄帝的传说》讲的是黄帝造车和造船两个小故事;《大禹治水》讲的是大禹治水三过其门而不入;《能言善辩的孔融》《法式善敏对塾师》讲的是孔融和法式善的才思敏捷;《杨万里拜儿童为师》体现杨万里的谦虚好学;《猪八戒吃西瓜》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贪吃贪玩的神话人物形象;《卢沟桥的狮子》《参观中华世纪坛》都在介绍建筑;《脸谱》介绍绘画艺术。以上13篇文章内容丰富,取材广泛,从不同角度反映了中华文化。学生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加深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和增强民族自豪感,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播下爱国、勤学的种子。设计理念
以“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策略为指导,在教学本组教材中,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发挥其整合的优势,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的同时,重点指导学生开展好综合性学习活动,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和求知的欲望。在《同步阅读》9篇课文的处理上,引导学生课外进行自主阅读,课内给学生搭设展示阅读收获的平台,形成课内课外的合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学内容
人教课标版教材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课文:《孔子拜师》《盘古开天地》《赵州桥》《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人教版同步阅读教材《黄帝的传说》《大禹治水》《能言善辩的孔融》《杨万里拜儿童为师》《法式善敏对塾师》《猪八戒吃西瓜》《卢沟桥的狮子》《脸谱》《参观中华世纪坛》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在中华的灿烂文化中陶冶性情,情感体验。
2.班级共同分享《同步阅读》中的部分篇章,学习方法等,进一步培养学生同步阅读的能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知识树 3.阅读浏览表 教学步骤
谈话导入
孩子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三字经》,咱们一起重温一下拍手游戏。(课件出示)
我神州,称华夏,山川美,可入画。
黄河奔,长江涌,长城长,珠峰耸。
台湾岛,隔海峡,与大陆,是一家。各民族,齐奋发,争朝夕,兴中华
师生共同玩拍手游戏。(一起念三字经,并拍手,速度在老师的控制下不断加快,并适当地前后左右交换拍手对象)
孩子们,从刚才的拍手游戏中,你们有何感受?(预设:快乐。我们的祖国太美丽了!我为生活在这样的祖国而骄傲!)
是啊,咱们的祖国地大物博,不光有让我们引以为豪的自然风光,还有上下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这节课,我们用画知识树的方法一起来了解中华文化。
(出示课件)这里有一棵知识树,这是一棵中华文化之树,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用精彩的阅读展示,让这棵大树变得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主题回顾
孩子们,老师这里有一组图片,大家看看是什么课文的,并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中华文化中的哪些方面。
《孔子拜师》课件 《孔子拜师》──体会到伟人孔子的谦虚好学和老子的诲人不倦。
《盘古开天地》课件 《盘古开天地》──这神话故事体现了古人丰富的想象力。
《赵州桥》课件 《赵州桥》──体现劳动人民的聪明能干,建筑艺术的高超。
《清明上河图》──体现古人绘画艺术的精湛。(教师在知识树上贴上相应内容)(《孔子拜师》──伟人 《盘古开天地》──神话 《赵州桥》──建筑 《清明上河图》──绘画)阅读概览
在《同步阅读》中,也为我们选编了9篇以中华文化为主题的文章,我们重点阅读了其中的四篇。它们分别是──(生答,教师课件出示)
前几天老师已经布置大家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并填写了《阅读浏览表》。现在请大家和同桌相互交流一下,彼此分享阅读体会。(学生小组交流阅读体会,教师巡视)
请各小组推荐一个代表来汇报:这几篇描写中华文化的文章里你们最喜欢哪一篇,说说主要讲了什么?
《杨万里拜儿童为师》──这篇文章主要讲了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在西湖上对牧童的话心悦诚服,尊牧童为师,第二天又拜一个指挥伙伴挖冬笋的农村小孩为师的故事。
你们怎么看待伟大的诗人杨万里拜孩子为师这事的? 预设生:杨万里谦虚好学。预设生:生活中处处都是学问。
预设生:我今后在生活中也要向杨万里一样乐学好问。
《猪八戒吃西瓜》──主要讲了猪八戒偷吃西瓜,遭到孙悟空捉弄的事。
《卢沟桥的狮子》──文章从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两个方面来描写卢沟桥的狮子,文章还写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脸谱》──写的是“我”喜欢孙悟空脸谱,用节省下来的早餐钱买了一个残品,妈妈把残品变成了最出色的脸谱。写出了“我”对脸谱的痴迷,以及妈妈的心灵手巧。
孩子们,我们交流到这儿,再次感受中华灿烂文化的强大魅力,那就是──(生齐读知识树上这几篇文章的几个关键词)中华文化,华夏文明,如一颗颗闪烁的星星,点缀着灿烂的星空,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在翰墨中飘香,滋润我们成长的心田,幻化成缕缕清风,陪伴我们一起走过求学生涯。我们班的同学读书都非常认真,发言也很精彩!通过认真的阅读,同学们对“中华文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咱们看看这棵已经变得枝繁叶茂的知识树。这几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给我们介绍了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伟人伟大中的平凡;是神话中的异想天开;是建筑中的美妙绝伦;是绘画中的惟妙惟肖。我们作为华夏子孙,理所当然应该为之骄傲。
片断分享
孩子们喜欢不同的文章,对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体会,老师相信孩子们在课前阅读时一定有所发现、有所感悟,请孩子们再把那留给你最深印象的片段找出来认真读一读,品一品,仔细想想为什么会打动你。(学生自由汇报自己最喜欢的片段)
孩子们读得真精彩,从你们的读中,老师看见了一群会读、善读的好孩子,你们用丰富多彩的语调让老师再次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接下来咱们就来分享彼此读书的收获。精彩赏析
《杨万里拜儿童为师》 一位名垂青史的大诗人,他的老师应该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人,可杨万里为什么却要拜名不见经传的儿童为师呢,你如何看待他拜师的事?
预设生:在回客店的路上,杨万里自言自语:从前孔子以小孩项橐为师,我今天也得尊这位牧童为师了。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话一点不假。’”他是著名的诗人,听了牧童的话后就有这么多的感慨,可以看出他的谦逊。
生:文章开头就说他自认为 “知识渊博,准能考中”,可是牧童的一席话,就让他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觉得他是一个知错就改的人。
生:他主动尊牧童为师,这一点值得我学习。
听了孩子们的发言,老师产生了一点疑问,本来杨万里就认为自己知识渊博,肯定能金榜题名,可就两天之内,连拜两个儿童为师,他是心甘情愿的吗?别人会对他有看法吗?(生讨论,汇报)
预设生:我认为他是心甘情愿的,别人也不会笑话他,因为能者为师,他这样做,更能体现他的心胸开阔和谦虚好学,别人还会更加佩服他呢!
预设生:从杨万里这句话:“小哥,你比我懂得多,我一定要拜你为师!”当中的“一定”可以看出他是真心实意要拜儿童为师,并没有认为拜儿童为师降低了身份。
预设生:正因为他拜儿童为师,我现在更加佩服他了。也是,那咱们都来学习杨万里谦虚一回,一起读读杨万里对小孩说的话。(师引)──生读──“小哥,你比我懂得多,我一定要拜你为师!”《卢沟桥的狮子》 感谢孩子们的分享,老师刚才看了孩子们的阅读浏览表,很多孩子对文章最后的一句话“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提出了疑问,你们有何看法。
预设生: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具有历史意义; 预设生:卢沟桥的狮子形态各异,具有历史意义;
预设生::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具有历史意义。
文章哪些自然段、哪些句子具体体现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请孩子们找出来,咱们一起来感受一下。(生自由交谈、找出重点段落、重点语句反复朗读)
这就是卢沟桥的狮子,它们大小不
一、形态各异,从它们身上,我们看见了古代艺术家高超绝伦的手艺,也是这群不会说话的石狮子,见证了一段悲壮的历史,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让我们加上自己的理解,有感情地再来读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生再次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从你们的朗读中,老师听见了自豪,也听见了屈辱,读到这里,我相信孩子们肯定有许多话想说。(孩子们在小组内畅所欲言,师行间巡视,适时指点)
一座桥,中华文化的缩影;一座桥,一个绵远悠长的故事。让我们有感情地再来读读文章。(分组朗读2.3.4自然段)主题拓展
咱们的祖先创造了灿烂的绵延五千年而不绝的中华文化,这文化是伟人的谦虚好学、不耻下问;是建筑的技艺精湛;是绘画的惟妙惟肖;是劳动者的丰富想象……这些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是我们走进历史的一座桥梁,下来以后我们要再多去阅读有关中华文化的故事,以丰富我们的头脑,让我们心中的知识树长得更加根深叶茂。
第四篇:陈焕新最美乡村教师
观“最美乡村教师”有感 新联小学
陈焕新
三八节的前一天晚上,我在电视上连续看到了十位优秀乡村教师的报道节目。节目介绍的十位乡村教师的事迹,令我感触颇深!
乡村教师是一个光荣又普通的职业,担负着传播知识、普及教育、培育农村人才的基础工作.尊师重教是中国人的一种传统,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乡村教师的生活环境、工作条件比起城市要差许多,会遇到不少城市人难以遇到的困难,“寻找最美乡村教师”活动的入围者,在日常的工作中,任劳任怨,辛勤耕耘,赢得了众人的好评与赞美!他们之所以能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突出的成绩,与他们对待工作、生活的态度、爱心、责任心是分不开的,对于更多的普通人来说,这些老师身上体现的可贵之处是可以借鉴和参考的。他们为众多普通劳动者树立的了榜样。
甘于寂寞,不畏艰辛是众多乡村教师共有的特点。山西的乡村教师王平是一位典型。她6岁时的那次车祸夺去了王平的整条右腿,也阴暗了她的童年时代。十多年的求学之旅,她在爱的海洋中练就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和感恩的情怀。她说,她要接过老师手中的接力棒,将爱的接力进行到底!97年从晋东南会计学校毕业以后,她应聘回母校山西省晋城市泽州县金村镇水东中学做了一名临时教师。一年后,因为学生和家长的强烈要求,她被破格聘为学校的正式教师。
初登讲台,摆在她眼前的是如何用拄拐的右手往黑板上写粉笔字的困惑,为了克服这个困难,她在家里的院墙上挂上小黑板,反复地练习。先是学会了用残下肢把住拐杖的扶手、用右胳肢窝夹住拐杖的最高处迅速移动身子,实现板书时的连贯书写;后又练会了弯下腰往黑板的下方写粉笔字……当终于能在黑板上写出一手规范、连贯的粉笔字时,她笑对学生,用满眼的自信告诉孩子们:一切皆有可能!
工作中,她积极向老教师请教,借回他们批阅过的教案、作业、作文,一课一课、一页一页地揣摩、分析;她自费买回全乡的第一台电脑,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并积极结合当地的实践进行教学改革;她不顾怀孕初期身体的不适,专门到太原学习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知识,只为了能早日成为一名称职的“人民教师”!王平努力让学生成为课堂的真正主宰者,她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重把握阅读与写作的内在联系。她自创的“阅读四步法”、“问题引导法”、“课堂四步四点法”等课堂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尤其在作文教学中,她更是注重对学生内心感悟的引导,思维扩散的启发:她会和学生一起在雨来前感受风的袭击、一起在雨中观察雨线的变化;她会带学生到田地间体会什么是麦浪、体味什么叫“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她会领学生在山头处品味父亲劳动的艰辛、母亲的煎熬……她更会在静谧的深夜为学生悉心批改作文,用鼓励性的批语给学生以信心。多年来,她先后总结出了“阅读写作辅进法”、“阅读中的整析---详析---整析法”、“师批作文三步法”、“自批、互批作文三步法”。
执教至今,她已送出了8届毕业生。她代出的学生,有身在农村艰苦创业的,有与她一起站上优秀教师领奖台的,有已成为单位精英、骨干的,有仍在大学里奋进拼搏的,有被保送就读研究生的……
新闻媒体关注乡村教师,也就是关注普通劳动者,关注默默奉献的普通人,这是符合民众所需要的。“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等众多报道真实地反映了乡村教师的生活,展示了基层教育工作者的风貌,记录了他们的动人事迹。感染了包括我在内的众多网友,情不自禁地在网页上留言以表达对老师们的祝福与崇敬!
“寻找最美乡村教师”的活动也体现了新闻工作者落实“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工作面向基层、扎根基层、突出宣传平凡人物的要求,读罢这些文章感动之余又令人欣喜!在新闻人的不断挖掘中,又一批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中施教与人的优秀山区教师呈现在我们眼前,教师节到了,让我们祝这些默默无闻的、甘于奉献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们节日里快乐、无事如意,同时送上我们由衷的祝福!
第五篇:读后感刘焕奇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每当夜幕降临,我都要拿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读,因为我永远也忘不了这本书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
19世纪末,一个往老师家面团里撒烟末的小男孩被赶出了学校,他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这本书的作者是“奥斯特洛夫斯基。”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小说的主人公保尔•柯察金从小就饱尝生活的苦难。十月革命后,保尔受到革命思想的影响,迅速成长起来。他先是参加了红军,后又转到地方工作。由于在战争中多次负伤以及劳累过度,保尔的体质每况愈下,最后全身瘫痪、双目失明,被牢牢地禁锢在病床上。但他又重新振作起来,找到了新生活的方向,拿起笔来进行文学创作,歌颂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英雄。无论是在战争岁月中,还是在战后的和平时期,他所表现出的钢铁一般的生命意志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都深深感染着人们。
读完这本书,我都快被感动哭了,保尔太坚强了,为党付出那么多,却没有一丝回报,还惹来了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竟然没有半句怨言。我们所有人都应该向保尔学习,学习他顽强不屈的精神,学习他永不落败的意志,学习他胸怀宽广的品质!他多么令人敬佩啊!最令我感动的一章是第十二章“生命的意义”,这章主要讲的是:保尔为了和工人们一起驱除冻土,劳累过度,倒在了雪地里,经医生检查,是大叶性肺炎兼肠伤寒,恐怕活不过三天了,回到城里,经过检查,保尔确实快要死了,可是,经过保尔母亲的细心照料,奇迹出
现了,保尔又复生了,在一次发言会上,大家都为保尔欢呼,说他是最棒的。保尔不顾一切去清理冻土,还不望一丝回报,他真是太伟大了,我真为他感到骄傲。
在21世纪里,很少再会有像保尔这样的人了。现在都过着富足安乐的生活了,谁会无私奉献,谁会不顾自己的生命帮助他人,就算有,也不会向保尔那样付出那么多。这种无私,是他人无法模仿的。
我一定会向保尔一样奋发图强,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