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东北村调研情况汇报材料
东北村调研情况汇报材料
一、基本情况
东北村地处东胜乡北部,东邻沈司部队农场、胜利林场、北邻建华林场、长水河农场等,全村有8个自然屯,8个村民小组,总户数661户,人口2329人,劳动力1412人,常年外出务工人员439人,其中整户搬迁44户,298人。全村耕地面积22335亩,人均耕9.6亩。草原面积2400亩,林地面积416亩,有农机专业合作社1个。该村周边多为农场、林场,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农户外包地有着十分便利的条件,所以外包土地扩大种植规模成为该村多数农户增收一项重要措施。2009年全村外包地在1.5万亩以上,种植作物以大豆为主,今年受灾情况严重,平均亩产110斤左右,农民遭受很大损失。
二、主要做法
11月27日到村后,我们先后召开了村两委会议、村党员大会、种植大户参加的座谈会和村民代表会。在会上我们采取了以会代训形式就当前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规模经营方面前景做了讲解和分析,与会人员在认真听取讲解分析后,进行了广泛讨论,充分认识到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然后我们一行四人与村干部深入农户进行调查摸底,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通过两天来工作,东北村2010年计划落实土地流转面积10785亩,实现规模经营面积5700亩。主要采取土地向种植大户流转方式,鼓励农户外出务工经商,并帮助没有出
路的农户联系就业门路,预计明年外出务工劳力达到900人以上,其中整户外出达到158户,476人。
三、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面存在问题
通过两天来的入户调查,组织党员群众座谈讨论,群众对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主要存在以下两种想法:一方面是共性问题,一是部分农户对土地的规模经营发展趋势十分认同,但不管是土地流转还是规模经营都应在不减少农民收入的前提下进行,所以同意以高价流转,并高于正常年份种植大豆的收入;或者可以按市场价格流转,但土地流转后需政府帮助解决剩余劳力务工问题,这样才能保证收入不减少。二是目前各户存在心里负担,就是多年经营过程中对生产资料投入都很大,各户都有小型机车和与之配套的农具,如果真实现土地流转或规模经营,多年来苦心经营的“家底”全都没用了,造成浪费。三是年岁大的农户不愿意土地流转,认为自己如果把地转出去后,外出务工困难,不如在家种地,就是在同等收入情况下,作物秸杆还可解决烧柴问题。另一方面存在特殊问题,一是部分农户认为地处周边农场附近,外包地有优先条件,认为扩大种植规模可增加收入,自家地带着就种了。二是对种植大户不放心,认为应由政府牵头来实现规模经营。
四、小屯转移方面情况
东北村50户以下的小屯有3个,其中6组有农户24户,砖瓦结构房屋8户,占33%。8组前屯38户,砖瓦结构房屋19户,占50%。8组后屯38户,砖瓦结构房屋24户,占63%,在剩余
14户中现已有4户泥草房地基打完了。一是6组全屯农户同意整体搬迁,但要求政府解决宅基地和搬迁补偿问题,二是8组前后屯农户守道边,交通便利,加之砖瓦结构房屋占比例大,距离部队农场近,外包地有条件,孩子上学可就近到胜利林场,车接车送,就学方便,所以不同意搬迁。所以提出了很高要求:房屋搬迁补偿必须按造价给。
五、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村小学教学质量差,大多数孩子都到乡外就学,每一年费用五、六千元,农户承担不起。二是饮水困难,有3个自然屯日前还没吃上自来水,即使有些自然屯有自来水,但水质差,需要政府帮助解决。三是畜牧业发展方面,奶价过低,草原开垦严重,需有关部门解决。
第二篇:…村创先争优活动调研汇报材料
金竹坪村党支部创先争优活动调研报告
自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以来,村党支部准确把握创先争优活动主题,切实把这项活动与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整改落实相结合,与正在开展的其他争创活动相结合,与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相结合,与高标准完成各项工作任务相结合,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观在基层的贯彻落实。
一、活动开展基本情况
(一)摸清底数,掌握实情,为分类指导提供依据。通过全面调查摸底,本次创先争优活动全村共有51名党员参加活动,涉及面广,行业广泛,党员类型多样。
(二)精心策划,周密安排,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为保证创先争优活动有条不紊开展,各基层党组织根据实际情况科学凝练出富有特色的主题,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广泛宣传发动,使全村全体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迅速统一到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上来。
(三)全面启动,稳步推进,扎实开展好各环节工作。召开了创先争优活动动员大会1次、小会数十次,张贴标语5条。紧紧围绕创先争优主题,紧密联系本村党员干部思想、工作实际,通过座谈、交流、研讨、讲评等多种形式开展大讨论,进一步加深对创先争优活动意义的理解,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和机遇意识。
(四)强化督查,深入考评,确保创先争优活动取得成效。为保证创先争优活动成效,对每个党员半年进行评比一次,选出2-3名优秀党务工作者,并表彰奖励,提高党员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同时听取党员干部的意见建议,深入群众倾听群众反映,切实做好基层民调工作。
二、阶段性成效凸显
(一)壮大基地,培植特色。在巩固传统产业的基础上,培植特设产业,借助万元增收契机,大力打造有机茶养殖基地。在广大党员同志的发动下,2010年我村种新增有机茶200余亩,大力发展了特色产业。新引进的抱儿钟秀茶叶加工厂,在今年的茶叶收购期间,我村所有茶叶均已高价保护收购,茶农人均增有500余元。
(二)凝心聚力,生产自救。2010年低,我村境内连遭特大暴雪霜冻袭击,有机茶等农作物受灾严重。全村上下万众一心,党员干部冲锋在前,人民群众积极参与,谱写了一首凝心聚力,生产自救的壮丽诗篇。村两委积极寻求多方力量,请来专家,现场指导茶园低改,为受损茶园的恢复带来了良好的效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推动了全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但在整个活动推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党员管理教育工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由于农村党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加之有少部分党员出外工作,使教育管理工作难度更大,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
2、部分党员意识不高,弄不清楚市场价值原则与共产党人的价值原则的联系和区别,简单地用市场运行的价值原则来支配自己的人生信仰和追求。
3、村级党员活动场所太小,连正常的党员大会都不能满足,严重制约了村级党员活动的开展。
三、建议及对策
一是要深入学习,在增强自觉性、实效性上见成效。要把学习贯穿整个创先争优活动的始终,把学习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学,边学边用、以用促学、以学促改。从学习中寻真知、找答案、谋出路。
二是要党员村干部带头,在推动落实上见成效。党员村干部要把发挥自身的带头作用和群众的主体作用结合起来,全面提高普通党员创先争优的能力和水平,切实做到“五个带头”,即:带头讲学习、带头讲政治、带头讲团结、带头讲自律、带头讲奉献。
三是要转变工作作风,在强化科学发展上见成效。要通过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来增强责任意识,时刻做到对工作尽力,对职位尽责,对事业尽心,认真对照创先争优的要求,努力做到能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
金竹坪村党支部 2011年4月15日
第三篇:中心村调研汇报材料
二六工镇规划编制调研材料一、二六工镇基本情况
二六工镇位于昌吉市以西9公里处,全镇总面积104平方公里,耕地8.5万亩,全镇共有1.4万余人,(其中农业人口10084人)是一个以回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乡镇,回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7%,素有“花儿之乡”的美誉。全镇下辖6个村委会,15个镇直及驻镇单位,全日制小学1所,幼儿园1所。先后荣获全国婚育新风进万家示范乡镇、中国生态文化名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自治区民间花儿文化艺术之乡、民族团结先进集体、环境优美乡镇、园林示范城镇及自治州科技示范镇、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镇、五五普法先进单位、文明先进乡镇等殊荣。2011年,全镇实现农业农村经济总收入7.86亿元,较上年增长18%;乡村集体经济收入450万元,较上年增长10%,增加了41万元;实现人均收入10607元,增收1305元,实现了万元乡镇的目标。2012年三个中心村(集镇区中心村、广东户中心村、红星中心村)计划启动实施。三个中心村给排水在2011年接入市政管网,供电、通讯运行正常,燃气、热力已经与环宇在洽谈中,将在2012年启动该项目。中心村现有卫生所,文化室等配套设施,并且有特色“农家书屋”。
二、中心村基本情况
广东户村基本情况:广东户村位于镇政府以南 2公里处,全村总户数383户、总人口1971人,党员60名,三老人员11名,团员 70名,由汉、回、东乡、哈族、维吾尔族5个民族组成,回族占96%,现有建设用地65公顷,耕地面积15506亩,人均8亩,主要种植小麦、棉花、制种玉米、机采甜菜等经济作物,现有养殖户 175户以上。目前,2011年村集体收入42万元,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8096万元,较同期增长18%,实现人均纯收入10743元,较上年增加1211元,其中:
种植业人均收入4213元,同比增加263元;畜牧业人均收入3480元,同比增加449元;林业人均收入11元,同比增加4元;二三产业人均收入1691元,同比增加176元,劳动力转移人均收入1231元,同比增加319元;其他人均收入117元,与上年持平。
广东户中心村西居民点建设用地约400亩:
1、粮站南侧用地:东至环乡公路,西至十二份村耕地,南至陈志军房屋交界,北至粮站,改造建设面积约110亩;
2、粮站北侧用地:东至环乡公路,西至古城墙向东10米,南至粮站,北至村机动地,改造建设面积约290亩。
3、中心村集中供水、排水、道路、供热、电力、电讯、绿化、养殖小区、农机停放区等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由三旺集团负责投资修建。
4、中心村在建设过程中,将广东户村原芦草沟烽火台古城墙遗址一并纳入景观保护范围,不得造成损害。中心村改造建设时间(2011年年底至2012年11月底)。
红星村位于镇镇府东侧,距离镇政府2公里,由原二六工村和三工村合并,总户数751户、总人口2833人,劳动力685人,党员63名,由回、汉、维、俄罗斯4个民族组成,回族占67%,现有建设用地89公顷,耕地面积12066亩,人均约3亩,由于人多地少,本村以养殖为主,养殖户占60%以上,以种植番茄、棉花、油料、打瓜等经济作物为主。红星中心村计划新建安居富民房650户,2012年下半年启动安居富民房300户,占地80亩,投入资金4800万元。
集镇区中心村二六工镇中心村位于镇政府西侧,现有居民126户448人,其中:回族114户,388人,占总人口的86%,汉族12户60人,耕地2700亩,人均占地5.8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三产为辅回族聚集村。基础设施现状中心村现有道路5条,总里程4公里,现状为砂石路面;农户危旧房52户,简易土院墙约2000米。2012年安居富民房250户,占地56亩,投入资金3900万元。
第四篇:东北育才实验学校汇报材料
传承育才精神 创建实验特色 努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名校
东北育才实验学校
——辽宁省基础教育强区暨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汇报材料
建设教育强区活动开展以来,我校牢固树立“以评促建,精益求精”的思想,将创强工作与学校中心工作和五年行动计划密切结合,严格规范办学,不断减轻师生负担,在“建强”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符合学校长期发展的实践之路,不断努力打造老百姓家门口的名校。
一、学校概况
东北育才实验学校是在国家建设“沈阳经济区”大背景下,响应辽宁省委、省政府“沈抚同城”战略,在沈阳、抚顺两市的大力支持下,由东北育才学校于2008年创办的一所优才教育实验学校,是沈抚新城“大教育”战略的重要实施者、示范者,是东北育才学校优才教育理论的创新和实践的重要载体。
目前,学校小学、初中部共64个授课班,学生人数2259人,任课教师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达到100%,其中研究生33人。学校师资力量雄厚,教育专家、特级教师、东北育才教育集团总校校长兼党委书记任东北育才实验学校管委会主任;特级教师、东北育才教育集团总校副校长任东北育才 实验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多名辽沈教育名家长期驻校,深入一线督导;大批育才本部经验丰富、业务一流的优秀干部教师承担学校一线管理、教育和教学任务,更有多名育才本部把关教师长期兼课、指导;在专家和名师带领下,事业心强、亲和力好、精力充沛、理念新颖的年轻教师队伍迅速茁壮成长,深受学生喜爱。
学校具有区域领先的硬件设施。学校共占地278亩,建筑面积9.35万平方米,绿化总面积达到7万平方米,另设有大型生态园一个;各类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一应俱全,设有标准的田径场、各类球场和综合体育馆;综合实践基地、图书馆、阅览室、信息艺术中心、国际交流中心和报告厅,选修课教学楼内设25个专业教室和名师工作室,为全校各学段学生服务;主要教育教学场所由封闭式连廊沟通,确保各天气和气候条件下学生正常学习生活。
二、学校创建工作情况
“建强”工作开展以来,我校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和大力关怀下,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宗旨,秉承“传承育才精神、创建实验特色”的办学目标,以促进沈抚新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为方向,紧紧抓住建设教育强区活动这一契机,加强管理,重在落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学校进一步完善了《学校制度管理汇编》《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汇编》《后勤管理制度汇编》等切实可行的规章制度 和奖惩办法,并狠抓制度落实。同时,分别与各学部部署好教学德育质量管理目标,做到了各项工作有落实,人人有责任,日日有检查,周周有反馈,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更深层次地步入了规范化,科学化轨道。
2.科学决策,高效运行。
“建强”工作开展后,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学习讨论活动相关文件,部署创强工作,细化责任分工,下发了“创强”目标责任分解表,形成定期汇报、定期总结、定期跟踪督办制度,学校全体教职工在创名校、建强区过程中,齐心协力,干劲十足,充分发挥各自所长,在创强工作过程中群策群力,各项工作及时完成,效果显著。
三、学校创建工作成果和经验
1.加大硬件设施投入力度,创建一流环境。
在前期投入的基础上,学校利用寒暑假期间,在全校范围内对所有硬件设施进行了重新维护,扩建了学校卫生保健室,增建了选修课专业教室,对教室墙面重新粉刷,对校园路面等进行了维修,检修了供热管道。2013年冬天,随着强降温天气的影响,学校领导决定提前半个月供暖,为师生营造了良好的生活、工作环境。
2.丰富课程类型设置,培养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小学部加强以优才教育寄宿制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英语特色、科技特色和艺术特色课程,实现学生多元发展、全面成长,为培养领袖素质的人才打好基础。开设、完 善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探究型课程和自主体验型课程。将德育活动、学科实践活动等纳入课程之中。通过拓展型课程的模块化推进疏通其他三类课程间的内在关联。管乐队、舞蹈队、合唱队使孩子的艺术潜质得以开发;阅读、书法校本课程给学生打下良好的人文素养;跆拳道、轮滑、篮球、乒乓球、拉丁舞、街舞、儿童舞蹈、国画、水彩、软陶、素描、科技、主持表演、围棋等19个门类,38个授课班级的兴趣选修课使学生在全面和谐发展基础上个性得到张扬,潜能得到挖掘。学校定期举办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开发了学生的艺术智力。在活动中培养学生领袖素质、合作精神、公平竞争意识和审美能力。
初中部坚持单科引导,能力迁移:开设英语、数学兴趣课程,通过能力迁移,牵动各学科快速提升,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和特殊的提高;坚持开发潜能,超越常态:以整体优化为原则,从多元能力入手,充分开发学生大脑潜能,使其得到超越常态的发展;尊重个性,多元发展:强化艺体修养,开设30余门校本选修课程,建立学生社团,着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搭建教师成长平台,打造学术型专家型精英团队。高水平的教学教育活动离不开一支高水平的教职工队伍。建校几年来,学校围绕创名校,出名师,助成功,共发展的目标,以老带新,以强带弱,高度重视教职工的综合素 质能力提升。以业务培训为抓手,请进来,走出去,积极组织教师参加各级培训累计达二百余人次;以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等特色活动为契机,先后到沈阳等市优秀学校听名师授课,交流心得;围绕科研课题,先后举办了优秀教师示范课、骨干教师研讨课、青年教师汇报课等活动,尤其是名师工程的创新实施,进一步发挥了骨干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形成了老年教师不停步,青年教师迈大步的良好氛围,促进教师向科研型、专家型教师迈进。2008年至今,有多名教师获评青年骨干教师等荣誉称号,数十篇论文在市级以上刊物上发表,专题教育课题顺利结题,科研课题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4.加强理论实践创新,服务教育教学活动。
理论创新无止境,教学实践也无止境。几年来,学校以科研理论创新为抓手,着力打造优质课程、特色课程,营造创新性课堂氛围,逐步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模式。国本课程、校本课程和兴趣课程等课程设置特色鲜明,成绩显著,学生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教师们更是将科研成果推广应用到教学实践当中,课堂氛围热烈欢快,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学习。总体来说,学校学术氛围日益浓厚,教研教改成绩斐然,逐步形成了以科研带教研、以教研促教改、以教改促教学的教科研风气。教育模式由“经验型”转向“科研型”,教师由“教书匠”转向“学者型”,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5.以人为本,探索寄宿制学校管理模式。
学校针对寄宿特点实行全方位的人文管理、全天候的精细服务。学生食堂为A级卫生单位,除正餐外,还提供间食、水果,由专业营养师科学配餐;学生寝室由学校自主供暖和热水,各层设有浴室,每天通风、定期消毒;配备驻校医生和专业救护车;实行科学的作息,确保体育运动和充足的睡眠时间,在小学配备专业生活教师负责孩子起居,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安保人员和设备24小时执勤。学校注重家校合作、亲子沟通。通过家长委员会、校长接待日、校园开放日、校报、教师博客等形式邀请家长参与学校民主管理,通过节日感恩、心灵日记、角色换位等形式增进寄宿学生亲子交流和家庭观念。
建校五年来,东北育才实验学校取得了突出的办学成果,学生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满意率和美誉度大幅提升。初中毕业生超过1/3直升集团高中,参加中考学生成绩稳居沈阳市前列,小学生学业水平测试处于沈阳市领先;多名教师获评市区骨干教师和先进工作者,获得省市各级教科研课题、论文和公开课一等奖;学生积极参与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等国际组织活动并获奖,在各级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大奖,学生多次受邀参加辽宁省电视台青少春晚;《光明日报》高度赞扬学校重视学生全面发展,满足更多学生家门口上名校的需求,《华商晨报》、《辽沈晚报》、《抚顺日报》、辽宁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对我校特色活动和演出给予报道,东北 新闻网专稿报道学校的建立发展是沈抚两市落实同城化战略的一项重要成果。
四、存在问题
1.学校专业教室需进一步完备,学校基础档案建设工作需要进一步完善。
2.教师专业发展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师资队伍结构需要进一步改善。
五、解决措施
1.在上级教育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室设施配置,以“建强”活动为契机,加大学校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力度。
2.请进来,走出去,扎实开展好教职工队伍培训工作,做好师德师风日常教育活动,进一步推进教师队伍水平内涵式发展。利用体制优势在文化、年龄、学科等方面引进优秀师资。
我校将以创强工作为契机,再接再厉,坚持创强工作与提升学校办学水平相结合,坚持规范办学、减轻负担与提高效率相结合,解放思想,锐意进取,不断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为沈抚新城教育先行,为区域教育均衡和教育公平做出应有贡献!
第五篇:柴河村省政协调研汇报(定稿)1
汉滨区茨沟镇柴河村情况汇报
尊敬的李主席,各位领导,各位委员:
大家上午好!热烈欢迎大家来到汉滨区北大门,美丽的茨沟镇,深入到柴河村开展“三问三解”活动,调研、指导工作,下面,我将全村情况向各位领导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茨沟镇柴河村位于茨沟镇东南部,距中心集镇4公里,是由原柴河村和谭沈村合并而成。现全村总面积9.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00亩,其中水田120亩,辖17个村民小组,310户,1426人。有党员29名(其中女性一名),平均年龄40岁左右。换届后,村级“三委”班子共由8人组成,平均年龄41岁,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全村主导产业主要以烤烟、畜牧、劳务输出为主,2011年人均纯收入3823元。
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在三问三解活动中,我们通过建立民情档案卡,发放入户调查表,在镇包片领导及驻村干部带队下入户走访群众,对全村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主要情况如下
1、农户家庭经济状况:按照收入在3000元以下、3000元--5000元、5000--8000元、8000以上划分,全村可分为五保户、低保户、一般户、中等户、富裕户五种类型,其中五保户19户20人,低保户43户136人,一般户185户980人、中等户52户289人、富裕户1户4人,按照新扶贫标准,全
1村贫困人口有123户463人,贫困发生率为32%。全村从事种植业的占25%,养殖业的占7%、从事二、三产业的占64%。收入来源中,种养殖业占居30%,劳务经济55%,政府补贴性收入占10%,其它类占5%。
2、基础设施建设情况。在2009年和2011年中相继完成了到村主干线的硬化及示范路建设工程。2009年至2010年通过村民筹资投劳和上级交通等部门立项扶持,修建延伸到村主干线公路两条,总里程达15.5公里(其中:东沟路4.3公里,谭沈沟路11.2公里),贯穿全村13个组,目前尚有4个高山村民小组不通公路;全村有人饮工程1处,解决了200余人饮水问题,尚有800余人饮水困难;辖区内户户通电,现有联通、移动基站各一座,通讯网络实现全覆盖。
3、主导产业建设情况。近年来,全村依靠山地资源,积极发展种养殖业。2012年,发展烤烟1230亩,预计可实现产值400余万元,发展魔芋400多亩,生猪存栏量596头,羊143只,其中有规范化养鸡厂、养猪厂各一个,年劳务输出500余人。
4、社会发展现状。村级三委班子健全,有村级党员活动室,班子成员年龄结构合理,团结务实。近三年全村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建有学校、卫生室、农家书屋等,经济社会和谐稳定。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公路建设
1、从2004年至2009年,西康高速公路始终处在紧张施工当中,为了支援国家高速公路建设,柴河村将村级公路作为西康高速路的施工便道提供给高速使用,无法及时硬化村级道路,也就不能享受到全省2007--2009三年通村水泥路硬化的政策扶持。一直到2009年上半年,西康高速正式通车后,我们在克服了下半年连阴雨多、时间短等诸多不利因素后,才将通村水泥路施工至该村村口,仅贯通全村四个村民小组。后期,群众强烈要求再次延伸水泥路时,但已经错过了全省实施三年通村水泥路的政策机遇。因此硬化公路的深度远远不够,交通较为不便,严重制约着该村的经济发展。
2、在2009年至2010年延伸修建两条15.5公里到村主干线时,共投资160余万元。由于遭受2010年“7.18”和2011年“8.31”洪水灾害,致使大部分道路水毁严重,交通全部中断,村上又组织筹劳筹资进行改造修复,再次投资45万元。目前该村的交通状况明显得到了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十分便利。但两次建设共投入资金205万元,上级补助45万元,群众投劳、自筹30万元,尚有资金缺口130万元,至今无法解决。
(二)学校建设。柴河学校原有生源200余人,为佛爷岩、白岩、柴河、谭沈四个行政村的完小教学点。近几年来,因学校教室已成严重危房,为保证学生安全,迁至村委会三间平房上课。学校规模只能缩减,现开设三个班,有学生120余人,其余学生转入茨沟完小就读。因学生年龄较小,离家
较远,许多学生家长只能放弃家中农业生产,租房陪读,给群众和学生带来极大不便,因此柴河小学急需重新建设。经过初步预算,该校按照完小标准化建设要求,需要新征土地4亩,建设校舍420平方米(包含教师宿办楼、食堂、厕所),按每平方米造价2000元,征地、建校共需要资金120万元。
(三)扶贫开发建设。柴河村山大人稀,坡陡沟深,自然条件极差,人均耕地稀少,而且土地“陡、薄、瘦、碎”,属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山区群众生产难,脱贫难的问题,变输血为造血功能,我们打算以柴河小流域为主线,以柴河村为中心,辐射周边三个行政村,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综合扶贫工程,确保这四个行政村5000余群众能脱贫,能致富不返贫,但具体扶持项目尚未能落实。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目前,我村虽然存在自然条件差,生产生活难等问题。但村级班子团结务实,群众能够吃苦耐劳,热心公益事业,山地资源丰富,仍有较大发展潜力。今后三年,我们将紧紧围绕全村发展大局,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充分挖掘地方资源,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增加群众收入,改善基础生活条件,重点实施以下项目。
1、以“一村一品”建设为目标,进一步做大做强全村烤烟产业,种植面积达到1500亩,实现人均一亩烟,并通过技术、经营方式改进,实现育苗、烘烤工厂化,提高产出效益。
2、积极争取上级项目支持、通过“一事一议”上级贴补、群众筹资筹劳等方式,再延伸硬化通村公路主干线15.5公里、修建通组公路7公里,实现组组通路的目标。
3、争取项目新建教学楼,恢复完小设臵,改善村级小学办学条件,开办村级学前班,建设规范化村级医疗卫生室1处,解决群众上学难、就医难的问题。
4、灵活应用上级各项惠农政策,积极争取扶贫开发项目,实施柴河片“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综合扶贫工程。通过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改造农田水利、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改变农业经营方式,使群众发展有出路,增收有项目,脱贫不返贫。
总之,今天省政协各位领导能够莅临我村开展“三问三解”活动,调研、指导工作,既是对柴河村发展的关心和重视,更是对我们工作的激励和鞭策,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认真贯彻各位领导的指示精神,积极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正确处理和克服工作中遇到的一切困难和问题,围绕既定工作目标,努力开创工作新局面,再创新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