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最终定稿)

时间:2019-05-12 19:02: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第一篇: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一、基本情况

王塌系志丹县保安镇 新窑湾村的一个完整小流域,北靠孙岔墩湾,东临张家湾,南接新窑湾,西连志丹县城和马岔村,距县城5公里,与县城小石山、电视塔、炮楼山遥遥相望。流域总面积2.2平方公里,属白于山系、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沟地形突出。原是县植保植检站的果园示范基地,后拍卖给该站职工陈生金所有,与植保站共同开发种养业综合治理示范试验研究。目前,已建成基地800亩,其中水平梯田200亩。已有人工草地500亩,果园93亩(其中苹果80亩,葡萄、核桃、大桃、李子、大杏13亩)。拥有乔木林4.8公倾,经济林14.8公倾,综合治理度达到了87.3%,林草覆盖率达到61.1%。拥有土窑洞6孔,土木结构房11间,骡、驴各一头(匹),猪100头,羊100只,家禽1000只,果库一处,库窖1320平方米。有农用三轮车2辆,工作人员10名,其中农艺师1名,助理农艺师2名,技术员2名,农工5名。电力设施齐备,交通便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王塌紧靠县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县城有常住人口3万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

2、地理优势。王塌处于白于山脉南端、志丹县城的中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峁、沟、坡、梁特点及黄土特性明显,海拔高1500米,四季分明,黄土风情、黄土风貌浓烈厚重,有利于展示志丹特色。

3、开发优势。近几年通过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植被基本得到恢复,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夯实了发展基础。特别是该区域地域空间相对开阔,空气清新,环境洁净,乡村景观保存良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特色明显,形成了资源—市场,功能—空间上的互补态势。

4、产权优势。2.2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有利于整个山势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县上以工哺农、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志丹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人均财力居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00元左右,但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本规划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创设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庄风貌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角污染”,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四、建设内容

1、种植园区建设。围绕基本农田,建设50亩以杂豆、小米、糜子、玉米、洋芋、荞麦、黄芥、瓜类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园,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10亩以苦菜、黄花菜等为主的食用野菜种植园;建设5亩食用药材种植园;建设5亩大路菜种植园;建设5亩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达到陕北粮菜应有尽有。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消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2、栽植园建设。围绕现有93亩果园,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面积和土梨、土桃、土杏、小杂果的栽植面积,建设10亩大棚果园,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4、养殖园区建设。围绕500亩人工种草工程,实施舍饲和围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建设百只舍饲养羊区、百头标准化养猪区、千只围栏养鸡区、百只兔养殖区、10只狗养殖区、5匹驴、5匹马、5匹骡、5头牛养殖区,并积极引进新特奇品种,养殖驼鸟、马鹿、鸽子、七彩山鸡等。并建鱼塘一座,投放鱼、鸭、鹅等。

5、生态系统配套。按照山地农业开发的立体框架,以宜则宜配套生态功能。沟底打22米高、坝控面积0.98平方公里的坝一座,建造393.6亩栽植园,提升514.5亩草地,建设751.95亩景观林带,改造103.35亩农田,尽力体现田中绿野、山中绿荫、道中绿廊、沟中碧水、庄中花、草、树相映衬。

6、休闲设施配套。围绕现有村落,把民族性与现代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改造6孔土窑洞,新建30—50孔砖石窑洞的休闲宾馆;建3—5户独院民居,一个食府、一个土特产批零门店;建标志性门庭2个,改造提升一条专职旅游公路4公里、开辟旅游登山石阶路1公里;建停车场2个,打通一条观光巡回幽静田间院落小路;建设一处民族文化展示宫、一个演艺广场、一座登高观景标志性阁楼,一处高山流水景观,一处石拱桥式的小桥流水景观;建造20个邮票式点缀小型花园,30个休息亭台、一座游泳池。

7、基础设施配套。新打机井一眼,辅设水网;建造扩大库容为2000立方米的贮藏库一座,建沼气池10口公厕6个,铺设路灯,建设排洪、排水渠等,力争做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节能高效、循环利用。

通过以上“三园区、四配套”的实施,把王塌建成志丹县城居民的后花园、后粮园、后菜园、后果园、后游园,建成陕北生物、植物品种的展示地、黄土文化的宣传中心、农特产品的集散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

五、经营理念

1、观光。

一是风貌观。观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有的山大沟深、山尖坡陡、梁峁纵横、绵延不断、群山环抱、多路相连、多村点缀的风光,观赏黄土高原春花、夏绿、秋黄、冬褐四季分明的 山色,观看黄土高原农村田园风光、高山流水、特种养殖。二是物候观。早观日出、晚观霞,晨看浓雾、夜听风;春看山花烂漫,夏尝风雨彩虹,秋品山村秋色,冬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原驰蜡像。三是古迹文化观。看尽县城明代城墙、炮楼、红色革命遗址,直接进入民族文化展示宫,了解民情、民意、民风。

2、休闲。住:宿冬暖夏凉土石窑洞、农家小院;吃:坐土炕、吃农家饭;玩:垂钓、游泳、日光浴,骑乘、狩猎、棋牌、山地健身等;娱:在演艺广场与演艺人员共同参与陕北大秧歌、民间剧演出,进张干大、李干妈家拜访,与民同乐

3、采摘。根据不同收获季节,指导、组织游客直接进入田间地头、大棚、园子里用农民特制的筐、篮、篓进行有偿采摘新鲜水果、时令蔬菜、瓜果,让游客即体验收获的喜悦,又观赏田园风光,即增长见识,又感受劳作。

4、购物。用自行编织的形状各异、规格不同的筐、篮、篓将生产的杂粮、野菜、蔬菜、水果、肉类或经特殊加工的熟制品盛于其中,进行包装,并收集农村针织、编织、剪贴、手工等工艺,让游客根据喜好、能力自行选购。

5、品尝。在采摘品尝、入住品尝的同时,按照农历12个月每月一节的习俗,推出农村节令大荟萃,让游客真切感受陕北饮食文化。

6、农事活动。根据农事季节,让游客在农艺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有偿农事活动,也可以直接将田、园、圈租赁、承包给游客,由农艺人员代管,让游客参与季节管理及生产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全过程。并广泛举办粮、菜、蔬、果生产竞赛活动、赛畜活动及农产品交易活动,吸纳周边村、镇、县农户参与,打造农事活动节令盛会。

7、农耕文化。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农艺展示、大秧歌演示及婚事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陕北文化,做到天天有展示、夜夜有演示、时时有婚事,随到随体验。

六、可行性分析

1、适应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推进了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而且把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结构调整,提升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减少了旅游开发的投资风险,迎合了大众消费心理。

2、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农业旅游,向二、三产业交叉渗透深,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了农村丰裕的空间资源和众多的家事活动、传统文化、风俗等无形资产,所需资金少,不但可缓解农村非农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加快,农产品的变现速度加快。

3、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为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拓出新路子、找到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

4、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与品位。项目开发不但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了农村生活质量,而且增强城乡交流,加快观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动进步。

5、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农业旅游的生产素材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对加快生态建设、农地保护、规范开发、资源永续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可以缓解假日高峰旅游压力,促进城乡消费。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部分旅游者进行分流,就近带动消费者,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丰富城乡人民的消费及文化生活。

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规划建设设计建设年限为5年,投资约合人民币500—6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创纯收入300万元,2年可收回成本。如在建设期间逐渐投放运营,收回成本年限可缩短。预期最佳高峰期年收入可达到800—1000万元。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不失为一条促进分工、统筹城乡、推动发展的有效增收途径。

八、实施措施

1、项目支持。该项目的基础是农业开发,因此要加大农、林、水、牧、文化、陕建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将此项目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行列给予财政支持。

2、招商引资。采取联合、入股、拍卖、转让、加盟的方式加大吸商、引商力度,欢迎独资开发,加快开发进程。

3、政府扶持。农业旅游的开发,重点要体现完整性,因此镇政府要配合项目实施区,加快周边区和道路的改造、提升建设力度,以体现大旅游、大生态、大服务、一整体功能。

4、创新开发。建议经营者忠实目标消费人群,采取分期实施、逐步完善、适度规模发展。采取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分,量身定制不同的消费价格,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并坚持生态优先、方便经济原则,使环境优美、服务体贴到位、提高品味,吸引留住客商及消费者。

5、强化管

理。一是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农业旅游。二是要合理规划,科学、规范开发。三是要精心设计农业旅游产品,突出特色。四是要强化开发中的安全卫生工作。五是要搞好促销。六是要培养农业旅游管理服务

第二篇: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挖掘本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增强城市服务辐射功能,拉动消费,增加收入,开辟陕北黄土高原农业增收新途径,拓出志丹新农村建设山地新模式,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王塌系志丹县保安镇 新窑湾村的一个完整小流域,北靠孙岔墩湾,东临张家湾,南接新窑湾,西连志丹县城和马岔村,距县城5公里,与县城小石山、电视塔、炮楼山遥遥相望。

流域总面积2.2平方公里,属白于山系、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沟地形突出。原是县植保植检站的果园示范基地,后拍卖给该站职工陈生金所有,与植保站共同开发种养业综合治理示范试验研究。目前,已建成基地800亩,其中水平梯田200亩。已有人工草地500亩,果园93亩(其中苹果80亩,葡萄、核桃、大桃、李子、大杏13亩)。拥有乔木林4.8公倾,经济林14.8公倾,综合治理度达到了87.3%,林草覆盖率达到61.1%。拥有土窑洞6孔,土木结构房11间,骡、驴各一头(匹),猪100头,羊100只,家禽1000只,果库一处,库窖1320平方米。有农用三轮车2辆,工作人员10名,其中农艺师1名,助理农艺师2名,技术员2名,农工5名。电力设施齐备,交通便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王塌紧靠县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县城有常住人口3万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

2、地理优势。王塌处于白于山脉南端、志丹县城的中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峁、沟、坡、梁特点及黄土特性明显,海拔高1500米,四季分明,黄土风情、黄土风貌浓烈厚重,有利于展示志丹特色。

3、开发优势。近几年通过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植被基本得到恢复,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夯实了发展基础。特别是该区域地域空间相对开阔,空气清新,环境洁净,乡村景观保存良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特色明显,形成了资源—市场,功能—空间上的互补态势。

4、产权优势。2.2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有利于整个山势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县上以工哺农、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志丹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人均财力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00元左右,但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本规划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创设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庄风貌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角污染”,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四、建设内容

1、种植园区建设。围绕基本农田,建设50亩以杂豆、小米、糜子、玉米、洋芋、荞麦、黄芥、瓜类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园,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10亩以苦菜、黄花菜等为主的食用野菜种植园;建设5亩食用药材种植园;建设5亩大路菜种植园;建设5亩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达到陕北粮菜应有尽有。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消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2、栽植园建设。围绕现有93亩果园,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面积和土梨、土桃、土杏、小杂果的栽植面积,建设10亩大棚果园,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4、养殖园区建设。围绕500亩人工种草工程,实施舍饲和围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建设百只舍饲养羊区、百头标准化养猪区、千只围栏养鸡区、百只兔养殖区、10只狗养殖区、5匹驴、5匹马、5匹骡、5头牛养殖区,并积极引进新特奇品种,养殖驼鸟、马鹿、鸽子、七彩山鸡等。并建鱼塘一座,投放鱼、鸭、鹅等。

5、生态系统配套。按照山地农业开发的立体框架,以宜则宜配套生态功能。沟底打22米高、坝控面积0.98平方公里的坝一座,建造393.6亩栽植园,提升514.5亩草地,建设751.95亩景观林带,改造103.35亩农田,尽力体现田中绿野、山中绿荫、道中绿廊、沟中碧水、庄中花、草、树相映衬。

6、休闲设施配套。围绕现有村落,把民族性与现代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改造6孔土窑洞,新建30—50孔砖石窑洞的休闲宾馆;建3—5户独院民居,一个食府、一个土特产批零门店;建标志性门庭2个,改造提升一条专职旅游公路4公里、开辟旅游登山石阶路1公里;建停车场2个,打通一条观光巡回幽静田间院落小路;建设一处民族文化展示宫、一个演艺广场、一座登高观景标志性阁楼,一处高山流水景观,一处石拱桥式的小桥流水景观;建造20个邮票式点缀小型花园,30个休息亭台、一座游泳池。

7、基础设施配套。新打机井一眼,辅设水网;建造扩大库容为2000立方米的贮藏库一座,建沼气池10口公厕6个,铺设路灯,建设排洪、排水渠等,力争做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节能高效、循环利用。

通过以上“三园区、四配套”的实施,把王塌建成志丹县城居民的后花园、后粮园、后菜园、后果园、后游园,建成陕北生物、植物品种的展示地、黄土文化的宣传中心、农特产品的集散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

五、经营理念

1、观光。

一是风貌观。观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有的山大沟深、山尖坡陡、梁峁纵横、绵延不断、群山环抱、多路相连、多村点缀的风光,观赏黄土高原春花、夏绿、秋黄、冬褐四季分明的

山色,观看黄土高原农村田园风光、高山流水、特种养殖。二是物候观。早观日出、晚观霞,晨看浓雾、夜听风;春看山花烂漫,夏尝风雨彩虹,秋品山村秋色,冬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原驰蜡像。三是古迹文化观。看尽县城明代城墙、炮楼、红色革命遗址,直接进入民族文化展示宫,了解民情、民意、民风。

2、休闲。住:宿冬暖夏凉土石窑洞、农家小院;吃:坐土炕、吃农家饭;玩:垂钓、游泳、日光浴,骑乘、狩猎、棋牌、山地健身等;娱:在演艺广场与演艺人员共同参与陕北大秧歌、民间剧演出,进张干大、李干妈家拜访,与民同乐

4、购物。用自行编织的形状各异、规格不同的筐、篮、篓将生产的杂粮、野菜、蔬菜、水果、肉类或经特殊加工的熟制品盛于其中,进行包装,并收集农村针织、编织、剪贴、手工等工艺,让游客根据喜好、能力自行选购。

5、品尝。在采摘品尝、入住品尝的同时,按照农历12个月每月一节的习俗,推出农村节令大荟萃,让游客真切感受陕北饮食文化。

6、农事活动。根据农事季节,让游客在农艺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有偿农事活动,也可以直接将田、园、圈租赁、承包给游客,由农艺人员代管,让游客参与季节管理及生产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全过程。并广泛举办粮、菜、蔬、果生产竞赛活动、赛畜活动及农产品交易活动,吸纳周边村、镇、县农户参与,打造农事活动节令盛会。

7、农耕文化。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农艺展示、大秧歌演示及婚事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陕北文化,做到天天有展示、夜夜有演示、时时有婚事,随到随体验。

六、可行性分析

1、适应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推进了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而且把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结构调整,提升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减少了旅游开发的投资风险,迎合了大众消费心理。

2、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农业旅游,向二、三产业交叉渗透深,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了农村丰裕的空间资源和众多的家事活动、传统文化、风俗等无形资产,所需资金少,不但可缓解农村非农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加快,农产品的变现速度加快。

3、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为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拓出新路子、找到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

4、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与品位。项目开发不但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了农村生活质量,而且增强城乡交流,加快观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动进步。

5、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农业旅游的生产素材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对加快生态建设、农地保护、规范开发、资源永续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可以缓解假日高峰旅游压力,促进城乡消费。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部分旅游者进行分流,就近带动消费者,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丰富城乡人民的消费及文化生活。

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规划建设设计建设年限为5年,投资约合人民币500—6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创纯收入300万元,2年可收回成本。如在建设期间逐渐投放运营,收回成本年限可缩短。预期最佳高峰期年收入可达到800—1000万元。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不失为一条促进分工、统筹城乡、推动发展的有效增收途径。

八、实施措施

1、项目支持。该项目的基础是农业开发,因此要加大农、林、水、牧、文化、陕建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将此项目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行列给予财政支持。

2、招商引资。采取联合、入股、拍卖、转让、加盟的方式加大吸商、引商力度,欢迎独资开发,加快开发进程。

3、政府扶持。农业旅游的开发,重点要体现完整性,因此镇政府要配合项目实施区,加快周边区和道路的改造、提升建设力度,以体现大旅游、大生态、大服务、一整体功能。

4、创新开发。建议经营者忠实目标消费人群,采取分期实施、逐步完善、适度规模发展。采取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分,量身定制不同的消费价格,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并坚持生态优先、方便经济原则,使环境优美、服务体贴到位、提高品味,吸引留住客商及消费者。

5、强化管理。一是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农业旅游。二是要合理规划,科学、规范开发。三是要精心设计农业旅游产品,突出特色。四是要强化开发中的安全卫生工作。五是要搞好促销。六是要培养农业旅游管理服务篇二: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山东亿丰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原生态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为了巩固山东亿丰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发展成果,进一步美化公司环境,完善服务功能,凝聚发展活力。同时,为了挖掘本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增强公司服务辐射功能,开辟“江北水乡”旅游农业增收新途径,“运河古都”新农村建设山地新模式,突出公司生物科技特色,重点发展 “科技生态养殖、无公害绿色种植”旅游观光项目,打造“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于一身的原生态农庄建设新项目,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山东亿丰源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原生态农庄建设项目基地是一个完整小流域,北靠,东临,南接,西连,纵横跨越 个山头,有山不高、有险不大,极具“智者乐水”之情趣,距滕州山亭主干道——北留公里一步之遥。

流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属 地形。极易建成果

园基地,种养业综合利用场所。山中上部拟建成 基地 亩,其中 亩。自然草地 亩,果园 亩(其中苹果 亩,葡萄、核桃、大桃、李子、麦黄杏、大枣、红梨 亩)。拥有 林 公倾,经济林 公倾,综合治理度达到100%,林草覆盖率达到61.1%。散养本地黑猪 头;特种野猪 头,本地山羊 只,本地草鸡 只,观光贵妃鸡 只。农庄中下部种植玉米 亩;谷子 亩;绿豆 亩;大豆 亩;红小豆 亩;高粱 亩;地堰穿插种植豇豆;冬季全部种植冬小麦,一年四季绿油油。水库一处,库面积平方米,水库下游种植各种适时蔬菜!所有养殖不添加国家违禁药品,不用饲料及饲料添加剂,饲喂使用本公司生物肥料产的粮食;所有粮食瓜果蔬菜种植不用农药化肥,全部用本公司的生物肥料。

建造高档旅游观光休闲一体的农家乐宾馆一座;饭店一座;提供锅碗瓢勺、油盐酱醋,能够独立自主生火做饭的小邾国农舍20所。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紧靠山亭滕州县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

好,而且县城有常住人口 万多人,流动人口近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

2、地理优势。本地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候,一年四季

分明,干湿分明的大陆性特点及温带农业物种特性明显,海拔低于500米,农耕文化浓烈厚重,有利于展示农庄特色。

3、开发优势。近些年地方政府通过农业综合治理试验基地

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植被基本得到恢复,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夯实了发展基础。特别是该区域地域空间相对开阔,空气清新,环境洁净,乡村景观保存良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特色明显,形成了资源—市场,功能—空间上的互补态势。

4、产权优势。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山东亿丰源

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有利于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国家重点扶贫和能源枯竭型地区产业转型战

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县上以工哺农、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人均财力增

幅较大,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城镇居民发展较快,可支配收入 元左右,但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本规划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

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创设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

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庄风貌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角污染”,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四、建设内容

1、种植园区建设。围绕基本农田,建设 亩以绿豆、小米、玉米、地瓜、小麦、瓜类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园,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 亩以苦菜、黄花菜等为主的食用野菜种植园;建设 亩食用药材种植园;建设 亩大路菜种植园;建设 亩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达到 粮菜应有尽有。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消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2、栽植园建设。围绕现有 亩果园,进行改造,提升

和扩建,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面积和土梨、土桃、土杏、小杂果的栽植面积,建设 亩大棚果园,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4、养殖园区建设。围绕 亩林果与畜牧间作工程,实施舍饲和围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建设百只舍

饲养羊区、百头标准化养猪区、千只围栏养鸡区、百只兔养殖区、狗养殖区,并积极引进新特奇品种,养殖鹿、鸽子、七彩山鸡等。并建鱼塘一座,投放鱼、鸭、鹅等。

5、生态系统配套。按照林果畜牧农业开发的立体框架,以

宜耕则耕、宜果则果,做好生态配套。沟底打 米高、坝

控面积平方公里的坝一座,建造 亩栽植园,提升 亩草地,建设 亩景观林带,改造 农田,尽力体现田中绿野、山中绿荫、道中绿廊、沟中碧水、庄中花、草、树相映衬。

6、休闲设施配套。围绕现有条件,把民族性与现代性、观

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改造 标准的休闲宾馆;建 户独院民居,一个食府、一个土特产批零门店;建标志性门庭 20个,改造提升一条专职旅游公路4公里;建停车场2个,打通一条观光巡回幽静田间院落小路;建设一处民族文化展示宫、一个演艺广场、一座登高观景标志性阁楼,一处高山流水景观,一处石拱桥式的小桥流水景观;建造20个邮票式点缀小型花园,30个休息亭台、一座游泳池。

7、基础设施配套。做好三级提水工程或新打机井一眼,辅

设水网;建造扩大库容为 立方米的水库一座,建沼气池10口公厕6个,铺设路灯,建设排洪、排水渠等,力争做到设篇三: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农业生态旅游探讨 08工业设计1班 张敦和 200830520126 摘要:高科技农业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农科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其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在转变观念、培训队伍、配套建设、狠抓管理、开拓市场、争取政府和行业支持等方面狠下苦功,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已成为投资省、风险少、见效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生态服务;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工程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

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

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

降;

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

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农业生态旅游工程

1.农业生态旅游的客体——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是指在农业与农村中凡是能为旅游者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友好往来的客体和劳务。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很多。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可分为农业生物资源(特别是一些奇异的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田园景观资源,农业生产方式与种植模式资源,农业与农村民众文化资源等几大类型,其中每大类又可细分为具体的类型。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

2.农业生态旅游载体——生态旅游服务

农业生态旅游载体——生态旅游服务是联结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消费者的媒介和纽带,是生态旅游活动实现的必要环节。根据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农业生态旅游可开展和提供以下几种生态服务类型。

①观光型服务。这种服务形式以“动眼”,即以看为主。

②品尝型服务。这种服务形式以“动口”为主,即以尝鲜为主要目的。

③参与体验型服务。这种服务形式以“动手”为主,通过实践体验农业劳动。

④购物型服务。此种服务形式主要满足游客对优、稀、特农产品购买的需要。

⑤体育娱乐型服务。这种形式主要通过体育活动、娱乐活动进行互动性的旅游,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的目的。

⑥科普教育型服务。这种形式可在宁静、优美、广阔的田野中修建一些休闲、度假或疗养场所(农舍、木屋、小别墅等),以满足游客长时间在农业环境中逗留的需要,充分享受田园风光,以达到休养身心的目的。

3.农业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

生态旅游者是生态旅游消费的主体,是生态旅游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根据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性质,农业生态旅游者将主要以城市或城镇居民为主,特别是对长期长生活在城市中许多“不辨菽麦”的大、中、小学生来说,农业生态旅游基地是对他们进行生物教育,农业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的最好课堂。

三、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布局原则(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生态农业科技园应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应该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应该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

(一)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以高科技农业带动旅游。它紧扣农业生产和市场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最佳科技产品和服务,并以农

民为运作主体的一种全新的体系。其特点为:一是科学观念新和技术层次高;二是产品与生产需求相互融合,工艺与农业紧密结合;三是高度多元化与商品化。(二)高科技农业开展旅游活动优势。

1、高科技生态农业投入少、收益高。高科技生态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高科技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

3、高科技生态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增强了吸引力。

4、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高科技生态农业依托的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类农业观光园大都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上处于先进水平。主要的旅游资源大都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农作物,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5、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6、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一般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同时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别处还要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等,以满足旅客多方位的需求。在农业基础项目的同时,也要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让游客体验全方位的农家生活。还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满足客人对高科技生态农业的认识。最后,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通过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全方位的提升,必然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综上,高科技农业生态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六、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通过一系列农业高新科技,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它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因此,结合地方实际,建立资源、生态、旅游等为支柱的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体系,不但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更可以将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合理地统一起来,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时,一定要拓宽农业的发展内涵,充分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等。同时,要从生态系统工程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产绿色健康食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这是农业生态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三篇: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为了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挖掘本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增强城市服务辐射功能,拉动消费,增加收入,开辟陕北黄土高原农业增收新途径,拓出志丹新农村建设山地新模式,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王塌系志丹县保安镇 新窑湾村的一个完整小流域,北靠孙岔墩湾,东临张家湾,南接新窑湾,西连志丹县城和马岔村,距县城5公里,与县城小石山、电视塔、炮楼山遥遥相望。

流域总面积2.2平方公里,属白于山系、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梁、峁、沟地形突出。原是县植保植检站的果园示范基地,后拍卖给该站职工陈生金所有,与植保站共同开发种养业综合治理示范试验研究。目前,已建成基地800亩,其中水平梯田200亩。已有人工草地500亩,果园93亩(其中苹果80亩,葡萄、核桃、大桃、李子、大杏13亩)。拥有乔木林4.8公倾,经济林14.8公倾,综合治理度达到了87.3%,林草覆盖率达到61.1%。拥有土窑洞6孔,土木结构房11间,骡、驴各一头(匹),猪100头,羊100只,家禽1000只,果库一处,库窖1320平方米。有农用三轮车2辆,工作人员10名,其中农艺师1名,助理农艺师2名,技术员2名,农工5名。电力设施齐备,交通便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王塌紧靠县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县城有常住人口3万多人,流动人口近2万人,有强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

2、地理优势。王塌处于白于山脉南端、志丹县城的中部,属于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山、峁、沟、坡、梁特点及黄土特性明显,海拔高1500米,四季分明,黄土风情、黄土风貌浓烈厚重,有利于展示志丹特色。

3、开发优势。近几年通过山川秀美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植被基本得到恢复,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夯实了发展基础。特别是该区域地域空间相对开阔,空气清新,环境洁净,乡村景观保存良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特色明显,形成了资源—市场,功能—空间上的互补态势。

4、产权优势。2.2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同一法人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有利于整个山势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县上以工哺农、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志丹县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人均财力居全省第一,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7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8000元左右,但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本规划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创设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庄风貌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角污染”,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四、建设内容

1、种植园区建设。围绕基本农田,建设50亩以杂豆、小米、糜子、玉米、洋芋、荞麦、黄芥、瓜类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园,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10亩以苦菜、黄花菜等为主的食用野菜种植园;建设5亩食用药材种植园;建设5亩大路菜种植园;建设5亩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达到陕北粮菜应有尽有。合理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消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2、栽植园建设。围绕现有93亩果园,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面积和土梨、土桃、土杏、小杂果的栽植面积,建设10亩大棚果园,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4、养殖园区建设。围绕500亩人工种草工程,实施舍饲和围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建设百只舍饲养羊区、百头标准化养猪区、千只围栏养鸡区、百只兔养殖区、10只狗养殖区、5匹驴、5匹马、5匹骡、5头牛养殖区,并积极引进新特奇品种,养殖驼鸟、马鹿、鸽子、七彩山鸡等。并建鱼塘一座,投放鱼、鸭、鹅等。

5、生态系统配套。按照山地农业开发的立体框架,以宜则宜配套生态功能。沟底打22米高、坝控面积0.98平方公里的坝一座,建造393.6亩栽植园,提升514.5亩草地,建设751.95亩景观林带,改造103.35亩农田,尽力体现田中绿野、山中绿荫、道中绿廊、沟中碧水、庄中花、草、树相映衬。

6、休闲设施配套。围绕现有村落,把民族性与现代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改造6孔土窑洞,新建30—50孔砖石窑洞的休闲宾馆;建3—5户独院民居,一个食府、一个土特产批零门店;建标志性门庭2个,改造提升一条专职旅游公路4公里、开辟旅游登山石阶路1公里;建停车场2个,打通一条观光巡回幽静田间院落小路;建设一处民族文化展示宫、一个演艺广场、一座登高观景标志性阁楼,一处高山流水景观,一处石拱桥式的小桥流水景观;建造20个邮票式点缀小型花园,30个休息亭台、一座游泳池。

7、基础设施配套。新打机井一眼,辅设水网;建造扩大库容为2000立方米的贮藏库一座,建沼气池10口公厕6个,铺设路灯,建设排洪、排水渠等,力争做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节能高效、循环利用。

通过以上“三园区、四配套”的实施,把王塌建成志丹县城居民的后花园、后粮园、后菜园、后果园、后游园,建成陕北生物、植物品种的展示地、黄土文化的宣传中心、农特产品的集散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

五、经营理念

1、观光。

一是风貌观。观赏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特有的山大沟深、山尖坡陡、梁峁纵横、绵延不断、群山环抱、多路相连、多村点缀的风光,观赏黄土高原春花、夏绿、秋黄、冬褐四季分明的山色,观看黄土高原农村田园风光、高山流水、特种养殖。二是物候观。早观日出、晚观霞,晨看浓雾、夜听风;春看山花烂漫,夏尝风雨彩虹,秋品山村秋色,冬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原驰蜡像。三是古迹文化观。看尽县城明代城墙、炮楼、红色革命遗址,直接进入民族文化展示宫,了解民情、民意、民风。

2、休闲。住:宿冬暖夏凉土石窑洞、农家小院;吃:坐土炕、吃农家饭;玩:垂钓、游泳、日光浴,骑乘、狩猎、棋牌、山地健身等;娱:在演艺广场与演艺人员共同参与陕北大秧歌、民间剧演出,进张干大、李干妈家拜访,与民同乐

3、采摘。根据不同收获季节,指导、组织游客直接进入田间地头、大棚、园子里用农民特制的筐、篮、篓进行有偿采摘新鲜水果、时令蔬菜、瓜果,让游客即体验收获的喜悦,又观赏田园风光,即增长见识,又感受劳作。

4、购物。用自行编织的形状各异、规格不同的筐、篮、篓将生产的杂粮、野菜、蔬菜、水果、肉类或经特殊加工的熟制品盛于其中,进行包装,并收集农村针织、编织、剪贴、手工等工艺,让游客根据喜好、能力自行选购。

5、品尝。在采摘品尝、入住品尝的同时,按照农历12个月每月一节的习俗,推出农村节令大荟萃,让游客真切感受陕北饮食文化。

6、农事活动。根据农事季节,让游客在农艺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有偿农事活动,也可以直接将田、园、圈租赁、承包给游客,由农艺人员代管,让游客参与季节管理及生产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全过程。并广泛举办粮、菜、蔬、果生产竞赛活动、赛畜活动及农产品交易活动,吸纳周边村、镇、县农户参与,打造农事活动节令盛会。

7、农耕文化。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农艺展示、大秧歌演示及婚事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陕北文化,做到天天有展示、夜夜有演示、时时有婚事,随到随体验。

六、可行性分析

1、适应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推进了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而且把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结构调整,提升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减少了旅游开发的投资风险,迎合了大众消费心理。

2、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农业旅游,向二、三产业交叉渗透深,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了农村丰裕的空间资源和众多的家事活动、传统文化、风俗等无形资产,所需资金少,不但可缓解农村非农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加快,农产品的变现速度加快。

3、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为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拓出新路子、找到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

4、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村生活质量与品位。项目开发不但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了农村生活质量,而且增强城乡交流,加快观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动进步。

5、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农业旅游的生产素材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对加快生态建设、农地保护、规范开发、资源永续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可以缓解假日高峰旅游压力,促进城乡消费。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部分旅游者进行分流,就近带动消费者,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丰富城乡人民的消费及文化生活。

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规划建设设计建设年限为5年,投资约合人民币500—6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创纯收入300万元,2年可收回成本。如在建设期间逐渐投放运营,收回成本年限可缩短。预期最佳高峰期年收入可达到800—1000万元。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不失为一条促进分工、统筹城乡、推动发展的有效增收途径。

八、实施措施

1、项目支持。该项目的基础是农业开发,因此要加大农、林、水、牧、文化、陕建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将此项目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行列给予财政支持。

2、招商引资。采取联合、入股、拍卖、转让、加盟的方式加大吸商、引商力度,欢迎独资开发,加快开发进程。

3、政府扶持。农业旅游的开发,重点要体现完整性,因此镇政府要配合项目实施区,加快周边区和道路的改造、提升建设力度,以体现大旅游、大生态、大服务、一整体功能。

4、创新开发。建议经营者忠实目标消费人群,采取分期实施、逐步完善、适度规模发展。采取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分,量身定制不同的消费价格,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并坚持生态优先、方便经济原则,使环境优美、服务体贴到位、提高品味,吸引留住客商及消费者。

5、强化管理。一是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农业旅游。二是要合理规划,科学、规范开发。三是要精心设计农业旅游产品,突出特色。四是要强化开发中的安全卫生工作。五是要搞好促销。六是要培养农业旅游管理服务

第四篇: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农业生态旅游探讨

08工业设计1班 张敦和 200830520126

摘要:高科技农业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农科单位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其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在转变观念、培训队伍、配套建设、狠抓管理、开拓市场、争取政府和行业支持等方面狠下苦功,大力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实践证明,利用农科基地办旅游是切实可行的,而且已成为投资省、风险少、见效快的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同步协调发展。这种发展模式极具推广价值。

关键词: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模式;生态服务;旅游资源;农业生态旅游工程

生态农业是遵循生态经济学规律进行经营和管理的集约化农业体系,其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生态三个效益的统一。旅游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生态旅游日渐成为人们追求的时尚。而将二者融于一体、富含科技含量的高科技生态旅游农业则成为人们的抢手货,大有发展前途。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1、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

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2、生态旅游农业的特点

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

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规划,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

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

降;

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水果美食品尝、农事劳作、文化娱乐、农业技艺学习、乡土文化欣赏、购物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

⑤地域限制小,形式多样,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传统的旅游业发展受优美的自然景观、名胜古迹或园林建筑等旅游资源分布的限制,而农业旅游资源广泛分布在城市郊区、周边农村等地,只要稍加开发就能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农业生态旅游工程

1.农业生态旅游的客体——农业生态旅游资源

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是指在农业与农村中凡是能为旅游者提供旅游,观赏,知识,乐趣,度假,疗养,娱乐,探险,猎奇,考察研究以及友好往来的客体和劳务。农业是一个古老的产业,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很多。农业生态旅游资源可分为农业生物资源(特别是一些奇异的农业生物资源),农业田园景观资源,农业生产方式与种植模式资源,农业与农村民众文化资源等几大类型,其中每大类又可细分为具体的类型。农业生态旅游资源是开发农业生态旅游的基础。

2.农业生态旅游载体——生态旅游服务

农业生态旅游载体——生态旅游服务是联结生态旅游资源与生态旅游消费者的媒介和纽带,是生态旅游活动实现的必要环节。根据旅游的六大要素——“食、住、行、游、购、娱”,农业生态旅游可开展和提供以下几种生态服务类型。

①观光型服务。这种服务形式以“动眼”,即以看为主。

②品尝型服务。这种服务形式以“动口”为主,即以尝鲜为主要目的。

③参与体验型服务。这种服务形式以“动手”为主,通过实践体验农业劳动。

④购物型服务。此种服务形式主要满足游客对优、稀、特农产品购买的需要。

⑤体育娱乐型服务。这种形式主要通过体育活动、娱乐活动进行互动性的旅游,以达到增强体质、陶冶情操的目的。

⑥科普教育型服务。这种形式可在宁静、优美、广阔的田野中修建一些休闲、度假或疗养场所(农舍、木屋、小别墅等),以满足游客长时间在农业环境中逗留的需要,充分享受田园风光,以达到休养身心的目的。

3.农业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

生态旅游者是生态旅游消费的主体,是生态旅游价值得以实现的必要环节。根据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特点和性质,农业生态旅游者将主要以城市或城镇居民为主,特别是对长期长生活在城市中许多“不辨菽麦”的大、中、小学生来说,农业生态旅游基地是对他们进行生物教育,农业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的最好课堂。

三、农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布局原则

(1)因地制宜。农业生产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合季节性,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必须根据各地区的农业资源、农业生产条件合季节特点,充分考虑其区位条件合交通条件,因地、因时制宜,突出区域特色。

(2)尽可能与旅游业相结合。充分利用原有的旅游景区和景点,扩大和增加观光农业项目,通过相互带动作用,发展农业与旅游业合一的新型产业。

(3)充分考虑客源市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安排在大城市郊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这里的人们对观光农业的要求强烈,经济条件可能,交通比较便利,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条件比较优越。

(4)必须搞好基础设施建设。首先搞好交通、水电、饮食、住宿等基础设施,设计专门的旅店、餐厅、农宿以及娱乐场所和度假村,开发具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及旅游产品,以供游客观光、游览、品尝、购物、参与农作、休闲、度假等多项活动。

(5)与农村建设规划相结合。要搞好农村居民点和道路规划,合理开发和整治土地,改善农村环境,在保留历史民俗农舍的同时,兴建体现观光特色的农村新民舍,以供游客观光旅游。

四、开发农业生态旅游资源的策略和措施

(1)更新策划理念,走企业化、市场化发展之路。生态农业科技园应根据自己的地域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及园区所拥有的有利条件,在主导产业上选择了花卉、蔬菜和水果的设施生产,在策划的理念上注入了旅游、休闲、示范、教学、培训、商贸的概念。把差异作为最好的旅游资源加以开发,通过现代农业的新品种、新栽培模式与传统农业的不同显示出其差异,达到开拓市场的目的。

(2)产学研紧密结合,多层次、多元化发展。一方面,园区自身就是一个农业科技研发、产业化拓展的孵化器,通过其示范、推广和辐射作用,带动周边地区千家万户的农民进入了产业圈。另一方面,园区也应该积极的与大中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发高新技术。

(3)以科技为本,优化资源配置。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应该在经过多年的摸索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发展优势,确定了独具特色的科研发展方向、主导产品和技术定位。在技术定位上实施自有技术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的战略,注重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在主导产品上发展本土品种与引进西洋品种相结合,既不断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本土品种,也不断从国外引进新品种,为园区设计独特的生态旅游景观提供了技术支撑。

(4)建立配套完善的旅游设施。利用设施农业和先进的生产模式,种植瓜果、蔬菜、花卉等品种,创造出新、奇、特的观光效果,并配套建立了相应的旅游设施等一大批集科研、环保、生产、旅游于一体的生态园林景观,吸引了大量的境内外游客。

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

(一)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特点。

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具有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观赏性、可参与性,是一种极具开发价值和潜力的旅游资源。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就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人才、地缘、生态等优势,将高科技农业与旅游、教育、培训紧密结合起来,以高科技农业带动旅游。它紧扣农业生产和市场需要,提供多种多样的最佳科技产品和服务,并以农

民为运作主体的一种全新的体系。其特点为:一是科学观念新和技术层次高;二是产品与生产需求相互融合,工艺与农业紧密结合;三是高度多元化与商品化。

(二)高科技农业开展旅游活动优势。

1、高科技生态农业投入少、收益高。高科技生态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高科技生态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的天然优势。

3、高科技生态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增强了吸引力。

4、别具一格的农业科技优势。高科技生态农业依托的是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这类农业观光园大都在技术水平和生产规模上处于先进水平。主要的旅游资源大都是世界各地的名优品种,主要是创造新、奇、特效果的观赏类农作物,给游客带来意外的惊喜和收获。

5、独具特色的餐饮服务。游客在“农科奇观”不但可以看得入迷,玩得开心,还可以吃得惬意,满载而归。农科餐厅出品的菜肴原料都是基地自产的产品,以“回归自然、营养保健”的特色,赢得了广大游客的交口称赞,回头客大增。不少旅行社把我们的农科餐厅作为定点餐厅,慕名而来的食客更是络绎不绝。游客吃饱喝足,还可买上无污染、无公害的优质农产品带回家让亲朋好友分享。

6、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项目的起动一般是在科研基地现有的基础上进行的。这就要求对基地环境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绿化、美化、净化,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环境。同时对科研实验设施及生产大棚进行适当改造,以适应观光旅游的需要;别处还要增建一些为旅游服务的配套设施如旅游餐厅、农产品展销厅、农具展示厅、农业高科技演示厅等,以满足旅客多方位的需求。在农业基础项目的同时,也要穿插点缀一些可参与性强的休闲娱乐设施,让游客体验全方位的农家生活。还要培训一支相应的旅游服务和管理专业队伍,满足客人对高科技生态农业的认识。最后,在此基础上对科研基地进行适当的形象包装并适度对外进行推介。通过高科技生态农业园全方位的提升,必然可以满足游客多方面的需求,从而加大对游客的吸引力。综上,高科技农业生态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

六、今后的发展设想。

生态旅游农业,已登上大雅之堂,它将成为旅游业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不可估量的发展潜力。传统农业生态旅游给人是自然纯朴的田园风光,而现代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带给人们的则是不可思议的神奇世界和无可抗拒的巨大诱感力和吸引力,因而则更具发展前景。与主题公园景观相比较,高科技农业生态旅游则更富于创意与变化,一年四季均可推出新的旅游吸引物。

开展农科生态旅游可以实现社会、生态、经济三个效益的统一。通过社会各层人员的观光、旅游,可更好更广泛地普及良种良法等农业科技知识和生态环保知识,提高参观者的科技和环保意识以及发展“三高”农业的积极性。

生态农业是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模式,通过一系列农业高新科技,将农业生产及农产品加工以具有观赏价值的艺术风格充分体现出来。它不仅可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丰富人们的生活内容,更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因此,结合地方实际,建立资源、生态、旅游等为支柱的生态旅游农业产业体系,不但具有巨大的市场前景和发展潜力,更可以将社会、经济、生态三大效益合理地统一起来,探索出一条现代农业综合协调发展的产业化道路。

结语

农业生态旅游是一种新兴旅游形式,它具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在开发农业生态旅游时,一定要拓宽农业的发展内涵,充分发挥农业的多重功能,包括生产功能,生活功能,生态功能,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等。同时,要从生态系统工程的角度,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生产绿色健康食品,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和传统文化,这是农业生态旅游得以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参考文献

[1]陈世清.生态旅游概念浅析.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03.9~12

[2]章家恩.农业生态旅游与农业生态旅游工程探讨.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03.77~80

[3]丛艳国.都市农业旅游环量探讨 广州:华南理工出版社.2003.81~86

[4]孙文昌.现代旅游开发学 青岛:青岛出版社,2001.226~240

[5]王树进.观光农业园规划与经营 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8

[6]沈和平.张天平.城乡交错带旅游发展研究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7]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经济地理,2000.119~124

[8]王德刚.乡村旅游经营模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济南:山东大学,2007

[9]佚名.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的研究——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 网上来源

[10]李天元.旅游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1]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第五篇: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山东省枣庄市古峄县 原生态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为了巩固

成果,挖掘本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增强城市服务辐射功能,拉动消费,增加收入,开辟“江北水乡”农业增收新途径,“运河古都”新农村建设山地新模式,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峄城区

村的一个完整小流域,北靠,东临,南接,西连

,距县城

公里,与

遥遥相望。

流域总面积

平方公里,属

地形。原是县的果园示范基地,后种养业综合治理示范试验研究。目前,已建成基地

亩,其中

亩。已有人工草地

亩,果园

亩(其中苹果

亩,葡萄、核桃、大桃、李子

亩)。拥有

公倾,经济林

公倾,综合治理度达到了87.3%,林草覆盖率达到61.1%。拥有猪100头,羊100只,家禽1000只,水库一处,库

平方米。

电力设施齐备,交通便利。

二、规划依据

1、区位优势。紧靠县城,交通便利、经济基础较好,而且县城有常住人口

万多人,流动人口近

万人,有强 大的消费群体做后盾,具有能消售、能带动的优势和消费群体消费层次较高的优势。

2、地理优势。

部,属于典型的,特点及

特性明显,海拔高500米,四季分明,风情、风貌浓烈厚重,有利于展示

特色。

3、开发优势。近几年通过

工程建设和农业综合治理试验基地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植被基本得到恢复,基础条件得到改善,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产业开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培养了一批农业综合开发科技人才,为进一步开发夯实了发展基础。特别是该区域地域空间相对开阔,空气清新,环境洁净,乡村景观保存良好,农业生产种类多样,特色明显,形成了资源—市场,功能—空间上的互补态势。

4、产权优势。

平方公里的区域,产权由

所有,有利于形成产业集聚、规模化发展,对吸纳周边分散农民参与的引力较强,有利于整个

整体开发。

5、政策优势。

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国家支持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较多,县上以工哺农、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明显加大,且又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同步,为加快开发迎来了难得的战略机遇期。

6、市场优势。

近年来经济社会取得明显成效,人均财力居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

元左右,但旅游业发展缓慢,休闲娱乐功能滞后,开发的目标人群空间大,主要压力是如何引导消费和引领消费潮流。

三、建设思路

本规划以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产品、农耕文化为前提,以规划、设计、修建为手段,以创设现代化经营管理理念为载体,以输出观光、休闲、采摘、购物、品尝、农事活动体验和传统农耕文化回味为目的,把新农村建设与体现传统农庄风貌结合起来,把农业生产与旅游观光结合起来,讲求“原汁原味”,避免“视角污染”,追求设施与农业系统、生态系统、人文景观系统的和谐统一,围绕农庄活动场所,依托农业文化景观、农业生态环境、农事活动、农村聚落及农村传统的生活习俗资源,向游客提供一种自在、自然、幽静、野趣、新奇的新型游乐空间,尽力体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消费心态,形成一个集旅游观光、农业高效、优化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功能为一体的原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娱乐新型农庄。

四、建设内容

1、种植园区建设。围绕基本农田,建设

亩以绿豆、小米、玉米、地瓜、小麦、瓜类为主的小杂粮种植园,种植采取小畦种植、标准化作业,尽力体现田园风光;建设

亩以苦菜、黄花菜等为主的食用野菜种植园;建设

亩食用药材种植园;建设

亩大路菜种植园;建设

亩保护地温室大棚反季节蔬菜种植园,达到

粮菜应有尽有。合理 搭配,并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四季生产、四季消售,既体现观赏性,又体现食用性。

2、栽植园建设。围绕现有

亩果园,进行改造,提升和扩建,增加新特优时令水果种植面积和土梨、土桃、土杏、小杂果的栽植面积,建设

亩大棚果园,尽力达到三季有花、四季有果。

4、养殖园区建设。围绕

亩林果与畜牧间作工程,实施舍饲和围栏养殖,把肉食性和观赏性结合起来,建设百只舍饲养羊区、百头标准化养猪区、千只围栏养鸡区、百只兔养殖区、狗养殖区,并积极引进新特奇品种,养殖驼鸟、马鹿、鸽子、七彩山鸡等。并建鱼塘一座,投放鱼、鸭、鹅等。

5、生态系统配套。按照林果畜牧农业开发的立体框架,以宜则宜配套生态功能。沟底打

米高、坝控面积

平方公里的坝一座,建造

亩栽植园,提升

亩草地,建设

亩景观林带,改造

农田,尽力体现田中绿野、山中绿荫、道中绿廊、沟中碧水、庄中花、草、树相映衬。

6、休闲设施配套。围绕现有村落,把民族性与现代性、观赏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改造

的休闲宾馆;建

户独院民居,一个食府、一个土特产批零门店;建标志性门庭

个,改造提升一条专职旅游公路4公里;建停车场2个,打通一条观光巡回幽静田间院落小路;建设一处民族文化展示宫、一个演艺广场、一座登高观景标志性阁楼,一处高山流水景观,一处 石拱桥式的小桥流水景观;建造20个邮票式点缀小型花园,30个休息亭台、一座游泳池。

7、基础设施配套。新打机井一眼,辅设水网;建造扩大库容为

立方米的水库一座,建沼气池10口公厕6个,铺设路灯,建设排洪、排水渠等,力争做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节能高效、循环利用。

通过以上“三园区、四配套”的实施,把

城居民的后花园、后粮园、后菜园、后果园、后游园,建成 生物、植物品种的展示地、文化的宣传中心、农特产品的集散地、风光展示的写作摄影基地。

五、经营理念

1、观光。

一是风貌观。观赏

特有的、绵延不断、群山环抱、多路相连、多村点缀的风光,观赏

春花、夏绿、秋黄、冬褐四季分明的山色,观看

农村田园风光、高山流水、特种养殖。二是物候观。早观日出、晚观霞,晨看浓雾、夜听风;春看山花烂漫,夏尝风雨彩虹,秋品山村秋色,冬眺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原驰蜡像。

2、休闲。

住:宿冬暖夏凉农家小院;吃:坐矮凳、吃农家饭;玩:垂钓、游泳、日光浴,骑乘、狩猎、棋牌、健身等;娱:在演艺广场与演艺人员共同参与民间剧演出,与民同乐

3、采摘。

根据不同收获季节,指导、组织游客直接进入田间地头、大棚、园子里用农民特制的筐、篮、篓进行有偿采摘新鲜水果、时令蔬菜、瓜果,让游客即体验收获的喜悦,又观赏田园风光,即增长见识,又感受劳作。

4、购物。

用自行编织的形状各异、规格不同的筐、篮、篓将生产的杂粮、野菜、蔬菜、水果、肉类或经特殊加工的熟制品盛于其中,进行包装,并收集农村针织、编织、剪贴、手工等工艺,让游客根据喜好、能力自行选购。

5、品尝。

在采摘品尝、入住品尝的同时,按照农历12个月每月一节的习俗,推出农村节令大荟萃,让游客真切感受齐鲁饮食文化。

6、农事活动。

根据农事季节,让游客在农艺人员的指导下,参与有偿农事活动,也可以直接将田、园、圈租赁、承包给游客,由农艺人员代管,让游客参与季节管理及生产种植、收获等农事活动全过程。并广泛举办粮、菜、蔬、果生产竞赛活动、赛畜活动及农产品交易活动,吸纳周边村、镇、县农户参与,打造农事活动节令盛会。

7、农耕文化。

挖掘文化资源,大力开展农艺展示、大秧歌演示及婚事活动,让游客参与其中,体验齐鲁文化,做到天天有展示、夜夜有演示、时时有婚事,随到随体验。

六、可行性分析

1、适应了旅游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客观要求,是旅游开发形式转型的新探索,推进了现代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的发展,不仅拓宽了旅游资源开发的路径,而且把旅游、农业、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加快了结构调整,提升和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减少了旅游开发的投资风险,迎合了大众消费心理。

2、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改变。旅游业具有极强的关联带动作用,开发农业旅游,向二、三产业交叉渗透深,对第三产业带动作用强。同时充分开发利用了农村丰裕的空间资源和众多的家事活动、传统文化、风俗等无形资产,所需资金少,不但可缓解农村非农化过程中资金不足的矛盾,而且可增强农民的商品意识,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主动性加快,农产品的变现速度加快。

3、可以创造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加快脱贫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积极开发农业旅游,不仅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富裕劳动人口的就业问题(旅游业每增加1个就业机会,就能带来相关行业5个就业机会),缓解社会压力,而且扩大了农产品销售市场,实现农业的多项、多次增值,为传统农业向“高效生态农业”与旅游完美结合拓出新路子、找到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城乡差距缩小。

4、可以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交流,提高农村 生活质量与品位。项目开发不但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进程,提升了农村生活质量,而且增强城乡交流,加快观念更新、提升品位、推动进步。

5、可以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开发农业旅游的生产素材是当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环境,因此对加快生态建设、农地保护、规范开发、资源永续利用力度大,有利于促进农业及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6、可以缓解假日高峰旅游压力,促进城乡消费。不但可以有效地对部分旅游者进行分流,就近带动消费者,同时也提高了游客的游览体验质量,丰富城乡人民的消费及文化生活。

七、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本规划建设设计建设年限为5年,投资约合人民币500—600万元。项目建成后,年可创纯收入300万元,2年可收回成本。如在建设期间逐渐投放运营,收回成本年限可缩短。预期最佳高峰期年收入可达到800—1000万元。因此本项目市场前景广阔,具有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不失为一条促进分工、统筹城乡、推动发展的有效增收途径。

八、实施措施

1、项目支持。该项目的基础是农业开发,因此要加大农、林、水、牧、文化、旅游等项目的支持力度,并将此项目纳入到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村行列给予财政支持。

2、招商引资。采取联合、入股、拍卖、转让、加盟的方式 加大吸商、引商力度,欢迎独资开发,加快开发进程。

3、政府扶持。农业旅游的开发,重点要体现完整性,因此镇政府要配合项目实施区,加快周边区和道路的改造、提升建设力度,以体现大旅游、大生态、大服务、一整体功能。

4、创新开发。建议经营者忠实目标消费人群,采取分期实施、逐步完善、适度规模发展。采取对服务内容进行细分,量身定制不同的消费价格,以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并坚持生态优先、方便经济原则,使环境优美、服务体贴到位、提高品味,吸引留住客商及消费者。

5、强化管理。一是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正确认识农业旅游。二是要合理规划,科学、规范开发。三是要精心设计农业旅游产品,突出特色。四是要强化开发中的安全卫生工作。五是要搞好促销。六是要培养农业旅游管理服务

下载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最终定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最终定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

    原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农庄为了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挖掘农业资源优势,增强城市服务辐射功能,拉动消费,增加收入,开辟陕北黄土高原农业增收新途径,拓出志丹新农村......

    亲亲乐园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亲亲乐园生态农业旅游农庄建设规划可行性报告 为了,挖掘本地区的农业资源优势,增强城市服务辐射功能,拉动消费,增加收入,开辟生态农业增收新途径示范,拓出田园立体种养殖新模式,特......

    生态休闲农庄建设可行性报告

    新兴镇富山农业产业园区项目可 研 报 告一 前言 为了积极响应国家旅游局提出的“中国乡村游”主题目标,切实推进新兴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使“乡村游”成为我镇经济新的增长......

    农业生态农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项目概要 该项目由 农业生态农庄组织实施,坐落在沁源县法中乡支角村,荒山荒坡共一百余亩,建设时间从2012年4月开始,预计3年全部完成。 主要建设内容 1、畜牧养殖园区:兴建土鸡、......

    原生态旅游村建设合同

    关于黔西南州民族文化原生态旅游村的联合建设和开发合同书甲方:黔西南鑫源原生态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乙方:黔西南州兴达建筑安装有限责任公司。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自愿......

    关于建设小茶园生态农庄可行性报告(最终定稿)

    关于建设小茶园 生态农庄 可行性分析报告 【草案】项目负责人:李昌海 起草人:黎萍 起草日期:2015.11.11 目录第一章、总论 ......................................................

    2017年休闲农业旅游农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精选合集)

    2017年休闲农业旅游农庄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0 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

    关于建设“雪峰生态农庄”的可行性报告[全文5篇]

    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休闲农业的通知》(湘政发[2006]57号)文件精神,和《湖南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以及我县休闲农业刚刚起步的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