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探索创新农业经营主体
探索创新农业经营主体
——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宋洪远
高云才
2013-04-01 15:46:50来源:人民日报2013年03月31日
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实行农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的家庭农场,是一种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家庭承包经营的一种实现形式。目前,家庭农场在我国各地不断涌现。什么是家庭农场?怎样看待家庭农场的地位?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有什么不同?如何扶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记者就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大家普遍感兴趣的有关问题,访问了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宋洪远主任。
家庭农场是对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的完善和发展
记者: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提出家庭农场的概念。什么是家庭农场?怎样看待家庭农场的地位?家庭农场的产生和发展有什么意义?
宋洪远:家庭农场,是近几年我国农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经营主体。它以农户家庭为基本生产单位,增加技术、资本等要素投入,实行农业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提高农业产出率和农产品商品率,提高农业生产机械化和农业经营集约化水平。
从以家庭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演进过程看,家庭经营由过去的以单户承包经营为主,发展到单户经营、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
多种经营主体;统一经营由过去的集体经营发展为以农户的联合与合作为基础,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等多种经营主体。
上述情况表明,新阶段我国农业经营主体和双层经营体制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适应这个新情况新变化,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采取有效措施扶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记者:家庭农场与专业大户有什么区别?如何扶持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宋洪远:从农业经营方式看,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是有很大区别的。专业大户更多的是围绕某一种农产品从事专业化生产,从种养规模来看明显地大于传统农户或一般农户,由于没有明确的概念和严格的界定,有时也将专业大户称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原是指欧美国家的大规模经营农户,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发展家庭农场之后,家庭农场逐渐发展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从目前各地的实践看,家庭农场一般都是独立的农业法人,土地经营规模较大,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生产集约化、农产品商品化和经营管理水平较高。
为促进家庭农场持续健康发展,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继续增加农业补贴资金规模,新增补贴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经营
主体倾斜;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充分利用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培训力度,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
第二篇: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汇报
关于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汇报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指在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下,经营规模大、集约化程度高、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经营组织。创新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农村经济、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途径。必然成为我市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状
多年来,我市始终坚持以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核心,以推动现代化大农业发展为目标,把培育和壮大农业生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和基础。目前,我市已形成了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企业等四类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市土地流转面积达到70万亩,占土地面积的20%,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50万亩,占土地流转面积的71.4%。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203个,入社农户6778户,其中种植合作社767个,入社农户4135户;家庭农场发展到600个;种植500亩以上大户53户;全市农业企业达到4个,这些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在推进我市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规模小、实力弱。我市的农业经营主体虽然数量比较多,但大部分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建设水平低,创新发展意识不强,影响力小,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普遍存在规模小、实力弱的现象。
(二)自身建设不规范,标准化程度低。农业经营主体多数能做到规范登记注册,而对开展正常工作所必须建立和完善的内部运行机制却关注较少,缺乏主观发展意识,只注重成立,不懂得如何去运营管理。产品多为初级产品,标准化、规范化生产程度低,且产业层次低,科技含量不高,难以深度开发产品的附加值。
(三)品牌意识淡薄,参与市场竞争力不强。由于经营主体缺乏竞争观念,品牌意识淡薄,导致品牌难上档次,知名品牌缺少,不能创造出响当当的品牌,削弱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政策扶持不到位,阻碍发展。政策不能及时有效的落实到各农业经营主体,形成“想发展没有政策扶持,有政策再发展却错过了最佳时期”的现象,严重影响了农业经营主体的稳步快速发展。
(五)信息服务平台滞后,制约产品销售。没有建立功能齐全、覆盖面广的市场信息网络,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 生产、市场、销售等多个环节的信息,容易造成价格大起大
落,严重影响了产品的销售情况。
三、今后一个时期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构想 我市紧紧抓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试验试点县的有利契机,坚持突出重点、全面发展,逐步建立起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以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为两翼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通过规范指导,扶持合作社经营,打造出一批有规模、有效益的经营主体,在全省率先开创出一条新的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之路。
发展目标
根据《哈尔滨市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专项实施方案》要求,力争到2015年我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到3000个以上,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2000个、规范社30个、示范社1个、农业企业发展到1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900个、500亩以上种植大户发展到 80个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覆盖面达到80%以上,经营土地面积250万亩以上。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发展到12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100万亩。到2020年我市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到5000个以上,其中:农民专业合作社3500个、规范社70个、示范社3个、农业企业发展到20个、家庭农场发展到1500个、500亩以上种植大户发展到150个以上,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覆盖面达到80%以上,经营土地面积
300万亩以上。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发展到200万亩,规模经营面积发展到180万亩。
(一)全面展开调查,摸清基本情况。一是对全市的农业经营主体展开全方位调查,掌握第一手材料,对合作社的基本情况、类型、经营情况、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等进行建档,组建农业经营主体资料库,同时建立农产品开发项目库,对优秀的项目进行备案,对已纳入项目进行可行性论证,做好相应的前期准备工作。二是突出重点,从全市范围内选择一批相对比较成型、有潜力的合作社,在今后的发展中重点培育,帮助其发展壮大。
(二)加快推进示范规范社建设,引领全市合作社快速发展。1.重组.通过政策宣传、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规模小的合作社联合起来组建成大的合作社,实现统一经营,制定统一的生产技术规程,进行标准化生产。2.择优.从全市范围内挑选出规模较大、特色明显、发展潜力好、带动力强的合作社,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与支持,培育发展成为具有示范作用的规范社,力争一个乡镇至少一个规范社,每年全市发展一个示范社。3.创新.大多数合作社都是单一生产,彼此联系少,产生的效益低。要打破传统意识,积极转变合作社经营思路,引导单一型合作社向混合型、综合型合作社方向发展,实现全产业链利益联结。4.完善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搭建平台。市、乡、村三级建立健全土地流
转服务组织,以谐农“三资”软件为载体,健全流转信息发布体系。指导流转合同签订,调解流转矛盾纠纷工作,搞土地确权仲裁。组建市级土地流转交易大厅,推动流转管理规范化、有序化、制度化。
(三)组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为了更好的培育和壮大我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经营主体建设办公室牵头组建农业经营主体协会,该协会是介于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自律性社团组织。1.鼓励各类经营主体积极入会。协会承担着政府和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部分社会职能,规范行业行为,维护企业正当权益,保持队伍稳定,促进持续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政策宣传,鼓励各经营主体入会。2.完善协会制度,实现规范化运作。制定出详细的规章制度,会员必须严格按照制度履行职责行使权力;协会根据实际情况定期召开会议、组织各种活动,进行经验交流,技术讨论等。使各经营主体稳步健康发展,实现规范化运作。3.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建立专业网站、创建协会报刊等多种宣传形式,第一时间将新的政策、经验、技术、信息等传达到各经营主体,搭建好服务平台。
(四)强化品牌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
1.制定农产品品牌发展规划,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创建、整合品牌。统筹制定农产品品牌化、市场化、知名化 的中远期发展战略,统一、规范农产品品牌,提高市场占有率,杜绝品牌杂乱、无序竞争,做到培育一批、提升一批、推荐一批,储备一批。
2.加强产品深度开发,全力打造优势品牌。支持同类型的农业经营主体联营联合,走特色品牌发展道路,加强产品深度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统一打品牌,集中闯市场,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3.挖掘自身潜力,凸显品牌优势。从各乡镇现有的,有一定知名度的,已形成规模的产业入手,通过政策扶持、鼓励方式,在原有基础上整合产品,从以往的口口相传,被动宣传的方式,逐步发挥品牌效应,做到一乡镇一品牌,一品牌带动一乡镇的明星农业模式。
4.加大“三品一标”和产品体系建设工作。农产品的品牌响不响,消费者认不认可,除了宣传之外,更重要的是对自身农产品质量的考验。鼓励规模大、具有优势品牌的经营主体进行“三品一标”认证,提高农产品质量标准,积极推介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形成精品产业,创新出高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五)强化政策支持
1.推行新型经营主体担保制度。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土地规模经营,加快土地流转,建立担保基金,解决新型职业农民扩大生产经营规模的融资困难。
2.建立农业专项基金。鼓励农业经营主体新产品研发,项目建设,开拓市场。由财政部门会同农口的主管部门负责专项资金的管理,对符合支持对象、支持环节的,依据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经各级审核、评审后给予相应的专款专用。
3.补贴倾斜扶持。对新增农业补贴要重点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探索实行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物流、仓储、绿色农产品等进行相应补贴。
4.试点项目支持。实施项目库共享政策,逐步扩大农业示范区、高产创建、农田水利建设、农技推广等涉农项目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承担规模,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基础实力,对试点项目的用地给与相关优惠政策。
(六)加强组织领导
为确保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工作落到实处,取得成效,特成立农业经营主体办公室,由农业局副局长葛峰为办公室主任,纪检书记孙成龙为办公室常务副主任的,下设综合宣传组、项目管理组、建设指导组、生产服务组、市场建设组,对全市的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工作进行指导和监督。
第三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
2017年06月12日08:38 农产品期货网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意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培育从事农业生产和服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关系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战略。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对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加快构建政策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康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围绕帮助农民、提高农民、富裕农民,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综合运用多种政策工具,与农业产业政策结合、与脱贫攻坚政策结合,形成比较完备的政策扶持体系,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规模经营水平、完善利益分享机制,更好发挥带动农民进入市场、增加收入、建设现代农业的引领作用。
(二)基本原则。——坚持基本制度。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持家庭经营基础性地位。既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又不忽视普通农户尤其是贫困农户,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对普通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家庭经营、集体经营、合作经营、企业经营共同发展。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运用市场的办法推进生产要素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优化配置,发挥政策引导作用,优化存量、倾斜增量,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既扶优扶强、又不“垒大户”,既积极支持、又不搞“大呼隆”,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创造公平的市场环境。
——坚持因地制宜。充分发挥农民首创精神,鼓励各地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经营组织形式,不断创设扶持政策措施,重点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农业,率先实施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营销、一二三产业融合,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发展道路。
——坚持落地见效。明确政策实施主体,健全政策执行评估机制,发挥政府督查和社会舆论监督作用,形成齐抓共促合力,确保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三)主要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与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相衔接、与国家财力增长相适应的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和政策落实与绩效评估机制,构建框架完整、措施精准、机制有效的政策支持体系,不断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适应市场能力和带动农民增收致富能力,进一步提高农业质量效益,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二、发挥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引导作用
(四)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融合发展。支持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鼓励农民以土地、林权、资金、劳动、技术、产品为纽带,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与联合,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依法
组建农民合作社联合社。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流通和社会化服务,带动农户发展规模经营。培育多元化农业服务主体,探索建立农技指导、信用评价、保险推广、产品营销于一体的公益性、综合性农业公共服务组织。大力发展农机作业、统防统治、集中育秧、加工储存等生产性服务组织。发挥供销、农垦等系统的优势,强化为农民服务。促进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合发展,培育和发展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鼓励建立产业协会和产业联盟。
(五)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路径提升规模经营水平。鼓励农民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通过流转土地经营权,提升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水平。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普通农户连片种植、规模饲养,并提供专业服务和生产托管等全程化服务,提升农业服务规模水平。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群集聚发展,参与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农业科技园、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等建设,促进农业专业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形成一批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特色优势产业和乡村旅游基地,提高产业整体规模效益。
(六)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模式完善利益分享机制。引导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扩大就业容量,吸纳农户脱贫致富。总结土地经营权入股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经验,推广“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等模式。进一步完善订单带动、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参与者、受益者,防止被挤出、受损害。支持龙头企业与农户共同设立风险保障金。探索建立政府扶持资金既帮助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竞争力,又增强其带动农户发展能力,让更多农户分享政策红利的有效机制。鼓励地方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动农户数量和成效作为相关财政支农资金和项目审批、验收的重要参考依据。允许将财政资金特别是扶贫资金量化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后,以自愿入股方式投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农户共享发展收益。
(七)引导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形式提高发展质量。鼓励农户家庭农场使用规范的生产记录和财务收支记录,提升标准化生产和经营管理水平。引导农民合作社依照章程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发挥成员积极性,共同办好合作社。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大科技创新,优化产品结构,强化品牌建设,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鼓励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按照生产作业标准或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水平。深入推进示范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农业示范服务组织、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创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三、建立健全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政策体系
(八)完善财政税收政策。加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支持力度,针对不同主体,综合采用直接补贴、政府购买服务、定向委托、以奖代补等方式,增强补贴政策的针对性实效性。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要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倾斜。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加工流通、直供直销、休闲农业等,实现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扩大政府购买农业公益性服务机制创新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经营性服务组织开展公益性服务,建立健全规范程序和监督管理机制。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农林牧渔和水利等生产性服务。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打造服务平台,为周边农户提供公共服务。鼓励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符合条件的龙头企业创建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地方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进项税额核定扣除试点行业范围,完善农产品初加工所得税优惠目录。落实农民合作社税收优惠政策。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各级财政支持的各类小型项目,优先安排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民合作组织等作为建设管护主体,强化农民参与和全程监督。鼓励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工商资本投资土地整治和
高标准农田建设。鼓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建或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建仓储烘干、晾晒场、保鲜库、农机库棚等农业设施。支持龙头企业建立与加工能力相配套的原料基地。统筹规划建设农村物流设施,重点支持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电商平台基础设施,逐步带动形成以县、乡、村、社为支撑的农村物流网络体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所用生产设施、附属设施和配套设施用地,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按农用地管理。各县(市、区、旗)根据实际情况,在建设用地指标中优先安排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配套辅助设施,并按规定减免相关税费。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较快、用地集约且需求大的地区,适度增加新增建设用地指标。通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的用地指标,优先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生产经营。允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依法依规盘活现有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发展新产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农产品初加工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电价。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建立农业用水精准补贴机制和节水奖励机制,在完善水价形成机制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给予奖补。
第四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指大力培育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步形成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和新挑战,保障农业健康发展。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就是适应发展现代农业需要,着力在“统”和“分”两个层次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实现“两个转变”。
专业大户
农机专业服务大户的主要特点:具有强烈的科技兴机理念。具有坚定的依机致富信念。具有优秀的服务农民的品质。
农机大户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组织化程度不高,信息来源少 二是文化水平偏低,应用能力差 三是发展极不均衡,行业差距大
加快农机专业服务大户发展对策和建议:
1、统一思想认识,牢固确立农机专业服务大户的主体地位 2、建立扶持机制 3、突出培育重点。4、完善信息服务 5、启动培训工程 6、维护合法权益
乡镇企业
乡镇企业发展的现状
1、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平稳增长
2、第三产业发展迅速
3、劳动者报酬和农民工资性收入快速增长
4、各地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大
乡镇企业发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
1、资金紧张,融资困难
2、技术相对落后
3、员工素质不高,优秀人才缺乏
4、管理水平不高,效率低下
5、信息化建设滞后
推进新时期乡镇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1、拓宽乡镇企业融资渠道
2、提高乡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3、改善人才管理机制
4、提高乡镇企业管理水平
5、促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
6、乡镇企业信息化建设步伐要加快
7、加强领导,健全监督机制
家庭农场
家庭农场家庭农场是指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从事农业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生产经营,并以农业收入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制约家庭农场发展的因素分析:土地流转困难;生产资金不足;家庭农场界定缺乏统一标准;家庭农场经营结构单一;家庭农场主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社会化服务体系亟待完善
家庭农场发展的政策建议: 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制度;进一步加大资金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协作互进建设;尽快明确家庭农场认定标准;促进家庭农场经营结构的多样化;提升农场主的综合素质;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家庭农场的优势特点
1、家庭农场的出现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业商品化的进程。
2、家庭农场以追求效益最大化为目标,使农业由保障功能向盈利功能转变,克服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弊端,商品化程度高,能为社会提供更多、更丰富的农产品。
3、家庭农场比一般的农户更注重农产品质量安全,更易于政府监管。推广难题:
1、中国对家庭农场缺乏清晰的定义。
2、难以得到相应的扶持政策,缺乏更新设备和改善农田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
3、融资难
4、土地流转不规范,难以获得相对稳定的租地规模。
实施建议:
1、探索建立注册登记制度,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逐步成为具有法人资格的市场主体。
2、对符合以上条件的规模经营主体,给予政策扶持,同时接受行政部门的管理与监督。
3、加紧落实好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土地流转机制。
4、应通过规范土地流转合同、引入事前准入审核、事中监督管理诸机制,规范土地流转过程,保护流转双方的权益。
家庭农场经营存在的问题
主体地位不明确
经营缺乏统一规划
经营需要政策的扶持
资金来源需要改善
经营风险管理有待提高
经营急需人才
经营缺乏配套措施
对策:
1、政府层面:第一,赋予家庭农场法律地位、市场地位,使得家庭农场“三位一体”。
第二,进行统一规划。
第三,制定家庭农场的扶持政策。
2、家庭农场行业层面:第一,我国目前已经有农民合作社,这是一种家庭农场抱团的形式,也为家庭农场行业日后行业组织建立的雏形。第二,家庭农场可以成立一些专业的服务性公司。第三,通过各种方式,实现对产业链利润的分享。第四,通过特色化经营和控制同业数量,弱化同业竞争。第五,发展非农业项目。
3、家庭农场层面
第一,强化家庭农场主自身素质。第二,引入技术人才。第三,实现市场化运营。
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之一,由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民自愿组织起来,在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以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的产业组织形式
当前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㈠是组织规模偏小,带动能力不强。㈡是以种养业为主,深加工不足。㈢是以提供服务为主,利益共享不足。㈣是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做大做强十分困难㈤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不健全
对合作社认识不到位。合作社管理不规范。合作社的社员素质不高。合作社资金运转困难。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质量要采取切实措施
第一,坚持标准,重视质量。第二,认真宣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确保专业合作社的各项活动依法、规范、有序运行。第三,加强指导,用好扶持政策。第四,加强监督 真正赋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权力和权利 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权 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更多的职能
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兴办实体的税费负担问题 解决运作支撑力度不足的问题
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初期人才缺乏问题 对如何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议
制定激励发展措施
强化规范化建设)强化科技特色
健全部门机制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第五篇: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
——以宿州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例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规模经营主体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宿州市作为国家农村改革试验区“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地区,承担着“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体系”的试验内容,肩负着培育现代农业三大经营主体的重任。本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这个现代农业重要经营主体为视角,尝试分析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的重要意义深入揭示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面临的难题初步提出了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几点思考。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的重要意义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迫切要求。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农业经营体制机制方面存在的深层次矛盾逐步显现,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和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等问题日益突出。从农业经营主体方面分析,主要原因在于我国农业的经营主体主要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小型农户,经营主体素质不高,经营规模不大,经营效益不高,这种传统的农业经营主体已经不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农业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特别是在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持续向外转移,一些地方农忙季节人手紧缺问题越来越突出、务农劳动力老龄化越来越明显、农业兼业化副业化越来越普遍的情况下,要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地怎样种”的重大问题,迫切要求改造传统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积极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核心内容。农业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相对于传统农业经营主体来说,既是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力的一种组织形态,又是我国农村先进生产关系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国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一种先进的生产方式。因此,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依托。从生产力角度讲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能够克服传统农业经营主体经营的分散性、低效性等弱点,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和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从而实现规模经济、降低交易风险、降低交易费用等外部利润。从生产关系角度讲,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不仅能够沟通涉农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让农户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而且能够沟通土地、科技、劳动力、资本等农业生产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666个,总量居全省前列,作为一种新生事物,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进入了一个数量持续增长、质量逐步提高的发展阶段已经在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要动力。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有效形式。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以农民为主体、依托主导产业发展的农业产业化新模式。首先,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化四大主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截止2011年12月底,我市2666个农民专业合作社,90%以上分在粮食、畜牧、果蔬、林业等四大主导产业上,其中粮食类410个,畜牧类894个,果蔬类977个,林业132个,它们在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促进主导产业的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二,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了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的形成和发展。目前,我市探索出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四种基本模式一是合作社自办加工和流通实体,实行“合作社+公司+农户”模式;二是合作社与大型龙头企业合作,实行“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三是合作社与大型超市合作,实行“超市+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四是合作社与大型批发市场合作实行“合作社+批发市场+农户”模式。
(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快培育现代农业服务性组织,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发展了多种形式的统一经营方式,弥补了村组集体统一服务的不足。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探索了三种统一经营方式:一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不变,农户分户生产管理,合作社统一经营服务的“统分结合型”如埇桥区群富甜叶菊合作社,二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租赁、入股形式;合作社“统一生产经营型”,如宿州市意利达农业科技农民专业合作社;三是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租赁、入股形式、转包经营、合作社“统一服务型”,如埇桥区八张村富民瓜菜农民专业合作社。第二,发展了统一服务的内容提升了统一经营的层次。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由过去为农户提供单纯的生产、技术服务,逐步转向提供生产、加工、技术、销售、信息和资金服务等综合方向发展,强化了“统”的功能,提高了统一经营的层次。
(五)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农村集体经济的一种有效实现形式。探索集体经济的有效实现形式,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重要内容。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是以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互助经营为特征、社会化服务为内容、与传统的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相区别的一种新型的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2011年,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总数达2666个,资产总额13.3亿元,成员数16万多个,带动农户74万多户,盈余返还1.1亿元,从事产加销一体化服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190个,占总数的62%,同时还出现了土地流服务和资金互助服务等新型农民专业合作社17家。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发展中,带动农户增收能力、服务农户能力、抗拒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在逐步增强探索出了农村集体经济的一条有效实现形式,找到了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一个重要抓手。
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几点思考
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目前我市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之中,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为农村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新生事物还不成熟、不完善,发展中面临着人才缺乏、管理松散、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不大等难题。破解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遇到的这些难题既是我市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市实施“农业提升战略”的迫切需要。
(一)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首先要大力优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环境。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阶段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不少问题,广大干部群众对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接受也有一个认识过程,因此,在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初期特别需要为其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扶持其发展壮大。当前,需要重点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目前,我市已经出现了一大批种养专业大户,成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有2666个、专业协会213个、联合社2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25家,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已经在我市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各级领导干部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辩证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坚定发展信心,满腔热忱地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壮大。
2、营造社会舆论环境。我市的党刊党报、广播电台、政府网站等新闻媒体要积极关注我市农村改革试验区的试验情况,及时跟踪报道我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进程加大宣传报道力度。同时,要积极争取利用国家和省部级新闻媒介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我市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动态和发展经验。
3、优化政策运行环境。要加大财政政策执行力度,严格落实宿发[2005]17号、宿发[2007]8号等文件规定的扶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财政政策。要加大金融政策执行力度,严格落实宿州银发[2010]12号文件规定的金融信贷政策,积极帮助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申报部、省级项目,争取上级资金扶持。要加大人力资源政策执行力度,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农民企业家培训等项目,加强培训力度,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和发展能力。要加大税收、用电、用地等其他政策执行力度严格落实宿农[2010]100号等文件规定规定。
4、积极开展示范社建设。要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建设行动的意见》文件的要求,紧紧围绕规范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品牌化建设、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示范社建设。要按照规范化建设的要求,认真总结我市和外地联合社的发展经验,积极扶持和打造一批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的示范联社,切实解决典型不点、亮点不亮的问题。要加大共建力度,积极探索省市共建、市县共建模式,充分发挥省、市、县和不同部门的积极性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的规范化建设水平。
5、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建立健全一个统一、高效、协调的工作机制协调农业、财政、工商、税收、民政、科技、金融、供销、税收等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整合各部门管理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各部门的积极作用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合力不强的问题。
(二)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转变。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符合群众意愿的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但是,农业生产力在不断发展,农业生产关系必须不断地与之相适应。因此,培育现代农业经主体,必须要积极推进农业经营方式实现“两个转变”,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经济实力和发展能力。
1、积极推进家庭经营方式转变。依托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开展灵活、多样、有效的新型农民培训,提高经营主体的融资经营能力、科技应用能力、机械使用能力和市场开拓能力,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引领作用和示范作用,推动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
2、积极推进统一经营方式转变。这是现阶段完善农村双层经营体制机制的重点和难点。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以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为基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主导,积极完善、推广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四种基本模式,探索密切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种养大户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联结机制,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的方向转变,着力提高统一经营的组织化程度。
(三)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前提和基础,脱离了这个基础,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就成了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因此,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必须要在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上的重要作用。
1、进一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规范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农民互助经济组织,因此,扶持、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可以够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依法保障农户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要按照《承包仲裁法》要求,尽快健全县、乡、村土地承包纠纷调处仲裁机构搭建土地流转服务平台。
2、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上下功夫。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到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手中,既能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又能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目前,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实现土地流转面积超过2000亩的有50个,流转面积在实现土地经营权合法有序流转和发挥规模效应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符合现代农业组织发展规律,是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的有效形式,是推动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的重要力量。因此,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充分发挥现代经营主体在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上的重要作用。
1、强化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对农户的服务。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签订合同,确定最低收购保护价,通过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
2、创新完善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采取设立风险基金、可盈余分配、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大力发展订单农业,规范合同内容,明确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引导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形成相对稳定的购销关系。引导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与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主体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
3、加强农业产业链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大力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与一村一品专业村对接,把一村一品专业村、专业乡镇建设成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标准化生产基地。鼓励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强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现代流通方式。
(五)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要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的重要支撑。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充分发挥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在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上的重要作用。
1、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形成多元化的社会化服务格局。
2、发展多层次服务体系。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要从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实际出发,既要发展生产、销售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也要发展科技、信息、金融、能源等高层次的社会化服务,健全完善多层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3、发展多形式服务内容。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既要创新公益性服务的实现形式,也要创新经营性服务的实现形式,既要发展专项服务,也要发展综合性服务,鼓励和支持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为农户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