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分析(问题、必要性、时机)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分析(问题、必要性、时机)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分析
1、我国农民虽然还是以家庭养老为主,但其家庭养老功能明显弱化。一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动摇了家庭养老的思想和道德基础。二是家庭规模的小型 化缩小了家庭养老的照料和赡养源,特别是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打破了传统 的养儿防老机制,养老由个体风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险。三是非农化和 农村劳动力转移降低了家庭的凝聚力,削弱了家庭成员的互助功能。四是农民 收入提高缓慢,农村家庭养老难以满足农民的养老需求,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可 能面临既缺乏经济支撑,又缺乏家庭保障的“双重困难”。
2、土地保障
土地保障是目前我国家庭保障的主要经济基础,但我国的特殊国情使土地 养老保障的功能严重不足。一是因为我国人多地少,人均耕地1.52 亩,有
666个县人均耕地在国际警戒线0.8亩以下。二是随着城市化和非农产业的发 展,已经有大量而且还将有越来越多的土地被征用。三是农产品投入大、产出 低,我国农民不但享受不到政府补贴,而且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完全由自己承 受。四是土地集体所有,农民只有使用权,没有处置权,农民不能变卖土地来 养老。
3、农村社区养老
在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低水平的平均主义的养老保障,是
典型的农村社区养老。但是,随着土地承包制的实施,这种农村社区养老已经 基本解体。二十多年来,农村社区化养老只在少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比 较高的地区以社会福利的方式,提供退休费、举办敬老院、建设老年公寓等, 但其覆盖范围非常有限。
4、“五保”制度和社会救济制度
目前,“五保”老人的供养主要靠乡统筹和村提留,大多数地区只能维持
老人的基本生存。农村费改税后,“五保”制度经费从20 % 的农业税附加中列 支。改革试点地区反映,改革后经费反而更少了,很难保证该制度的资金需 求。社会救济不可能解决多数农民养老问题。
5、商业养老保险
目前仅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农民收入普遍偏低, 缺乏基本保障,而商业保险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不可能普遍解决农 民养老问题。计划生育部门曾经探索通过商业保险解决计划生育人口养老问 题,1999年,也曾提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向商业保险过渡,以减轻政府的责
任和负担,但是,实践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仅在少数经济发达地区实行,如浙江、广东等地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 后,许多地区开始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如福建省就已经基本建立 起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但由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保障对象主要是生 活陷入绝对贫困的社会群体,而且其保障水平一般比较低,难以满足绝大多数 社会群体的需求。
7、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1986年,根据国家“七五”计划关于“抓紧研究建立农村社会保险制度,并根据各地经济发展情况,进行试点,逐步实行”的要求,民政部开始建立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调研和探索工作。1991 年,根据国务院的决定,在山 东省烟台等五县(市)进行了个人账户模式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1992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在有条件的地方 逐步推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农村养老保险采取以个人缴费为主、集体补 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筹资模式和建立个人账户、储备积累的保险模 式。实践证明,这一制度符合中国国情和农村实际情况。1998 年,农村社会 养老保险职能划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截至2002年底,全国有31 个省(区、市)、1955个县不同程度地开展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5461.78 万人参加 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农村劳动力的覆盖率约11.6%,基金积累达233 亿元, 124万人领取养老保险金。
总之,家庭养老、土地保障、社区养老、“五保”制度、商业养老保险等 形式已经不能满足农村老年人养老的需求和农村老龄化加剧的趋势。根据 2000年中国老龄委抽样调查的结果,高达39.3%(人数达3223 万)的农村老 年人生活贫困,有45.3%的农村老年人认为生活得不到保障。因此,加快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与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迫切的政治任务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比较表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还处于制度创 新的进程之中,都面临制度创新的重任。相对于制度框架已基本建立的城镇社 会养老保险制度而言,制度框架还远未确立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其面临 的创新任务更为必要和紧迫。
目前,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建 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可以从制度上保障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收入,解 除农民发展生产力的后顾之忧,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可以将国 家和社会的控制和稳定机制延伸到农村社会成员的家庭和个人生活中去;可以 在保持家庭养老传统文化的前提下,推动农村的制度建设和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的发展。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形成农民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的内 在机制的重要载体,是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九亿农民利益落到实处有效 的途径,是顺民意、谋民利、得民心、解民难的具体行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 会的创造性实践,对推进农村的改革、发展和稳定具有重大意义。
2、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三农”问题是目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而制约解决 “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改革开放以来除延长承包期外,在制度建设 以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为重点的社会保障制度。制度建设的滞后,严重制约 了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替代 传统的土地保障,完善农民城镇化的进入机制,健全农民双向退出机制和规模 经营双向扩大机制,有利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从根本上化解人多地少的矛盾, 恢复土地的增值功能,进一步拓展增收渠道,提高农民储蓄自养和家庭保障的 能力,为破解“三农”问题开辟一条现实之路。
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农业领域面临的竞 争压力将不断加大,农村的养老和贫困问题将日益突出,如何保护农民是中国 政府面临的又一政策抉择。从政策的发展取向看,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是实施“绿箱”政策的有效载体,尽快在中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 提高农民收入,避免农民、农村和农业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受到更大冲击的 必然政策选择。国家支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属于“绿箱”政策范畴, 不会扭曲农产品价格,政策空间很大,又是国际惯例。
特别是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后,农村政策将由减少农民 负担的“减负阶段”转向逐步增加对农民补贴的“转移支付阶段”,建立农村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建立有效的“转移支付机制”的最佳政策选择。
3、保证计划生育国策的可持续性的客观需要
计划生育政策在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加速了我国老龄化进程、改变
了农村“养儿防老”的传统养老保障方式。特别是随着最早实行计划生育的群 众即将陆续进入老年,如果这些家庭养老问题解决不好,就会挫伤广大群众实 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动摇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群众基础,威胁到计划生育基 本国策的持续实施,最后影响到农村和整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应以 农村计划生育对象为突破口,及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解除计划生育 人口养老的后顾之忧,转换计划生育工作方式,巩固计划生育工作成果。
4、应对老龄化挑战的迫切要求
据2000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农村总人口的10.92%,高出城市1.24个百分点,进入了典型的老年社会。建立农村社会养 老保险制度有自身规律,建立制度越早成本越低,积累期一般需要20~30 年 的时间。据预测,2020~2030年我国将迎来老龄化高峰。这给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制度提供了必要却有限的积累时间,这意味着现在已经进入了建立农村社 会养老保险制度的“预警期”。如果不因势利导、不失时机地建立农村社会养 我们将很难承受老龄化高峰带来的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压力,我国
农村将出现严重的全面老龄危机。
5、扭转工农、城乡、地区差别扩大趋势的现实要求
根据国际经验,当经济发展水平在人均GDP为800~1000 美元阶段,城
镇居民收入大体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7倍,而我国实际则超过了6倍,成为世 界上40个收入差距超过国际警戒线水平(0.4)的国家和地区之一。如此巨大 的收入差别,仅仅通过税收对收入进行再分配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运用社会 保障来进行有效的调节。为此,党的十六大已明确提出,要“深化分配制度改 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要“扭转工农差别、城乡差别扩大趋势”,要“在有 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制度”。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成熟分析
目前,我国创新和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条件已经基本成熟。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时机基本成熟。
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时间看,发达国家农
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一般滞后于城镇。除最早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制度的丹麦(1891年)外,世界上城乡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几乎都不同 步,存在先城镇后农村的现象,一般滞后30~50年。如果我国城镇社会养老 保险制度的建立以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劳动保险暂行条例》为标志,那么, 在我国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比城镇滞后五十多年。这五十年是广大 农民为国家工业化、城镇化进行积累的五十年,是农民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和现代化做出巨大贡献的五十年。
国际比较表明,欧盟十三国在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其农业占
GDP的比重平均为17.2%。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也是这些国家普遍 实行“工业反哺农业”政策的重要标志。2002年,我国农业占G D P的比重已 经下降到14.7%。因此,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可以实行“工业反哺 农业”政策的阶段,而最直接、最有效的政策选择就是支持建立农村社会养老 保险制度。
2.经济条件基本具备。
从建立该制度的经济条件看,虽然我国农村地区
经济社会发展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水平还比较低,但不能一概简单地断定我 已经具备了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经济和社会条件。2001 年,国家计 委邀请国内外有关专家,对欧盟13个国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 比较研究,结果显示,按国际美元计价,我国目前人均GDP水平超过了13 个
欧盟国家以及日本等亚洲国家和地区最初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的平均 经济水平。而且,丹麦、瑞典、葡萄牙、西班牙及希腊等5个欧盟国家在类似 中国20世纪90年代初或更低的经济发展阶段时便已建立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制度。
在发展中国家,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甚至稍微落后的印度,为避免出
现“因老返贫”现象,也为65岁以上老年农民每月提供5美元的养老金。实行
“米保障”的越南,① 也以特殊的方式建立起了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在 20 世 纪50年代,日本也曾以类似“米保障”的方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3.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目前,党中央已经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各项
工作的重中之重,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补贴方式改革都已启动,作为全面建设 小康社会重要制度保障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也必将成为破解“三农问 题”、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重要政策选择。这是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 度的首要条件。有了这一条件,即使部分地区条件还不够成熟,也可以通过国 家的宏观调控来创造条件,也可以通过制度创新和制度设计来弥补局部地区和 个人的困难。如可以通过加大国民收入再分配向农村倾斜力度的方式,甚至可 以通过补助缴费的方式变社会救济为社会保险,以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的建立。
在经济发展进入有效需求不足的新阶段后,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已经开始 转型,扩大内需战略、城镇化战略是国家战略转型的重要标志。在国家战略已 经转型的条件下,看待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条件是否成熟更需要有发 展的、长远的、全局的战略眼光,更需要用新视野、新思路来实现新突破,始
终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而不是就事论事,更不应因局部地区条件不成熟而裹足 不前,错失良机。
实践证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不照搬城镇职工养老保险的做法,而是
实行完全积累、缴费确定型的制度模式,是从实际出发的正确制度选择:以个 人缴费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有利于强化农民的自我保障 意识;建立个人账户,农民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全部记在个人名下,责权清 晰,符合农民就业多元化、流动性大的实际;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期根据银行存 款和国债利率确定的标准分段计息,给付标准按照个人账户基金积累总额和养 老年金精算原则确定,可以最大限度避免支付的风险。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的高度灵活性,使其可以覆盖农村各类从业人员。这些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为 大规模开展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础。
与此同时,许多地区已经开始按照《人口与计划生育法》规定,制定了奖
励或补贴政策,将国家对实行计划生育夫妻的奖励或补贴用于建立养老保险制 度,采取“财政补一点、集体出一点、个人交一点”的办法筹集养老保险资 金。云南等地已经在这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初步形成了有利于计划生育工 作的利益导向机制。
分析表明,我国目前加快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时机和条件都是可 行的、法律和政策依据是充分的。现在需要的只是抓住有利时机,按照十六大 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一步解决好在什么时
间、在什么范围、什么水平以及以什么方式建立这一制度等工作思路和政策措 施问题。
第二篇: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精选)
我国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及对策
【摘要】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最大问题是社会养老保险问题,养老保险跨省转接困难、覆盖面积小、统筹层次低等问题非常突出。主要分析现阶段我国社会养老保险中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建议,从而更好的完善我国社会养老保险。
【关键词】社会养老保险;跨省转接
中图分类号:F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3-045-01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重,社会养老保险(以下简称养保)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社会和谐。因此要加大对社会养老保险关注并深入研究,尽早发现问题,根据国情制定差异性方案,有效解决养保问题。
一、我国养保现状
21世纪,我国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职工和农民养保问题越来越突出。所谓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和社会根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解决劳动者在达到国家规定的解除劳动义务的劳动年龄界限而建立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本文研究对象是社会养老保险。随着经济发展,我国建立多种类型社会养老保险和养老保障制度。如在城镇地区,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职工退休金制度。但近几十年,我国城市发展程度发生很大变化,发展不平衡使劳动力流速加快,基本养老保险越来越不适应变化,养老保险跨省转接越来越困难。虽然出台《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但推进过程却非常缓慢。表面我国养保制度很成熟,实质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加快和人口老龄化压力增大,现行养保制度存在很大局限,很多方面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现状和社会快速发展。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必须快速进行养老保险改革,针对出现的问题制定有效方案并加大力度实施,保证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顺利进行。
二、我国养保存在的问题
(一)跨省养老政策已出台,实施力度不足
目前因劳动力流动导致跨地区养保问题而出台的《暂行办法》,存在实施力度不足问题。《暂行方法》规定农民工基本养保关系可在跨省就业时随同转移。在新就业地参保,只须提出转续关系的书面申请,转入和转出地社保经办机构为其协调办理审核、确认和跨地区转续手续。但各地缴费规定不同和实施力度不够、企业为自己利益而变得自利、个人来回在跨地区办理手续等原因阻碍政策实施。①所谓方便跨地区养保变成了一个空想,这时流动工人利益最易受到伤害。②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不同
我国经济发展存在严重东、西部不平衡,且养保制度具体实施在不同地区也存在差异。由表1知,在不同地区供款比例是一样,但各个城市个人工资、补贴优惠等显然不同。在中国走向“全民养老”背景下,养保发展面临着制度转型等一系列问题。
(三)社会养老保障税不足,统筹层次比较低
养老社会保障税是养老社会保险最有效的养老社会保险筹资手段,而我国还没建立完善的养保制度,经常入不敷出。基本养老保险已初步实现,但统筹层次低。因我国社会保障税制不完善,现行财税体制下,实行全国统筹难度更大。
三、建议与对策
(一)实行全国联网,简化跨省转接
根据《暂行方法》,跨省关键是处理以前和现在的基础养老账户和个人账户问题。面对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跨省转接问题,需中央与地方政府合作,养保实行全国联网。针对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政策不同问题,对全国联网的投保人是本地的按照本地政策,在各省份下面设置节点,有效完成基本养老保险跨省转接,别也给补助,但其资金是本地由地方财政支付,中央财政给外区适当支付。配合各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借鉴银行系统的技术实行全国联网,向全覆盖范围发展,实现办理手续最简化。③
(二)增强立法体系,加大监督力度
为完善我国社会养保,要提高管理系统,加大监督力度。利用法律强制性、无偿性,规范养保操作方法,实现统一缴费基数、比例、操作和计算,使我国社会养保惠及每个公民。现阶段,我们要根据中国国情,完善地方政府和中央制定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形成多层次养保制度。
(三)完善现代社会养老保障税,全国统筹
在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中,养老保险制度是中国社会保障核心,因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税税迟迟不能开征,严重制约我国养保制度完善和发展,我国须立刻完善养老保障税,以完善现代养保制度。④而实现全国统筹、搞好老年事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重要组成,需要社会各方面高度关注和积极支持,更需要国家财政给予大力支持。为实现由各省份统筹过渡到全国统筹,我们要在扩大养保覆盖范围、完善管理体制等基础上,划清楚国家和企业在养保基金问题上的历史责任,各省各方面都兼顾,打破户籍壁垒,保障每一个公民权利和利益,尽快实现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四、结论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教育、技术等都迅速发展,但社会养老保险问题非常突出,它影响着我国和谐社会发展。面对我国养保制度挑战不能采取单一保障办法,应采取“多保障”思路,构建一个多元化、范围广的综合型养老保障体系。当前我们要高度重视养老保险跨省转接问题解决,未来向着养保操作统一、全国统筹方向发展。
注释:
①唐晨辰.关于养老保险跨省转移新政策的思考[J].中外企业家,2009(11).②黄必红.养老金制度[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③陶志勇.农民工养老保险跨地区转移和接续难题求解[J].中外企业家,2009(4).④龙卓舟.养老社会保障税研究[M].湖北人民出版社,2007.
第三篇:农村养老保险相关问题分析
农村养老保险相关问题分析
随着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加剧,我国已逐渐步入老年社会,老年人权益保护问题也日益凸显,尤其是在农村,老年人的赡养问题尤为明显。七海看到,近几年,农村老年人赡养问题居高不下且呈逐年递增的趋势。
农村养老问题实在太多,总结一些问题,一定要牢牢记住。
一是家庭经济原因。有些农民仅靠打工来维持生活,加之要供子女上学,自己生活处于困难期,因无固定经济收入或者固定收入较低,导致出现农村养老问题严重。需要赡养的老人因无劳动能力或者没有保险意识,获得养老金、养老保险金、医疗保障等物质帮助有限,而日益增加的日常生活费用支出导致农村老年人要求子女对其从经济上予以支持和帮助。
二是家庭矛盾突出。因分家不均、财产继承或者家庭矛盾等纠纷导致子女在赡养老人的义务上相互推诿,最终导致老人无人赡养,无法解决养老问题。
三是由于农村子女需要外出工作,常常导致父母与子女处于远距离的分居状态,老人与子女之间缺乏必要的精神交流和沟通,加之农村地区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匮乏,导致农村老年人常常感到精神空虚、孤独,需要子女的关心和精神照顾。
针对农村部分老年人老无所养的情况,七海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通过借助居委会、村委会等力量,宣传传统家庭伦理道德和现代法治理,使认识到赡养义务的法定性和必要性,切实履行自身应当承担的赡养义务。
二是农村养老保障体系是解决农村养老的重要路径。因此,各级政府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探索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养老保障体系和机制。另一方面,农村老年人也要在物质帮助和精神支持下加强自养能力,实现老有所养。
三是树立精神养老意识,关注农村老人的精神需求,从家庭和社会都要给予农村老年人精神上的帮助、支持和照顾,让老年人老有所依、老有所乐。
七海接受城镇职工社保的交纳,了解到很多这方面的问题,而对于农村养老保险的问题也是很用心去了解的,七海希望可以帮到更多的人。
第四篇: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
浅析我国农村养老保险
【摘要】:
养老保险是社会保障体系的核心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逐渐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并且,近几年农村养老保险政策经过不断修改和完善,在促农村参保、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不足。本文基于农村养老保险而做出简单的分析。
【关键字】:
农村养老保险影响因素
养老保险直接关系到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在当今社会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然而如今建立的农村养老保险随着经济的不断完善修改中,但由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及其他因素导致其发展并不顺利,这引起了众多人的关注。
一、农村养老保险的形成与发展
为了应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以1997年国务院26号文件《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为标志,我国正式开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养老保险是国家根据劳动者的体质和劳动力资源状况,确定年龄,允许劳动者在达到这个年龄界限时,作为年老丧失劳动能力,解除劳动义务,完全或基本退出生产劳动或工作岗位时,由国家或社会给予一定的物质帮助,保障劳动者晚年生活,使其老有所养的一种社会保险制度养老保险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客观需要。
农村养老保险基于众多因素而逐渐形成,当时,由于我国农村人多地少,农民人均拥有的土地数量有限, 根据国土资源部日前公布的2005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 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93 hm2 , 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 加之城市化过程中耕地消失的速度快于农业人口消失的速度, 土地的养老保障功能显得更是脆弱。特别是在中国加入WTO 后,我国农产品还要面临世界低成本农产品的更大冲击,其价格还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相应地,农民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的收益也就难以得到保证。因此,单纯依靠有限的土地已经难以保障农民的基本生活了,土地保障的作用正日益削弱。
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也正在弱化,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计划生育工作的深入进行以及现代观念的冲击,我国农村过去三代同堂的大家庭逐渐被父母和子女居住的现代小型核心家庭所取代,家庭结构不断简化,家庭规模渐趋缩小。我国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常住人口由1980年的5.54人下降到1994年的4.54人,每个劳动力负担人口也由2.26 人减少到1.57人,农村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受到巨大冲击。对于我国如此众多的农村老人依赖自己不稳定的老年劳动收入来养老,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保障确实是我们面临的一个社会问题。因此,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当时解决土地、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有效途径,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它不仅可以保障农村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志。2003年,我国农业GDP比重为14%,已经达到或超过了国际上已经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国家建立该制度时的比例。随着我国财政收入保持年均高速增长的情况下,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后盾;同时,我国当时的财政支出结构中存在着社会保障支出不足的问题,这也为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深入实施提供了潜在的经济支持。随着农村富裕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形成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提高了农民收入,也为城市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因此,农村养老保险逐渐建立起来。如今,随着经济体制的完善,这也到人们高度重视,逐渐将其趋于完善。但农村养老保险的发展现状可以明显看出有 1
很多漏洞,发展现状有以下几点:
1、参保需求意识模糊
目前农民工的就业大部份以非正规就业为主,因而相比城镇职工,农民工的养老保险需求有其不同于一般城镇老人养老的以下特殊性的要求。第一,收入低并且不稳定,也没有正规就业部门雇员的福利,要求适当的缴费。第二,不稳定的就业环境,要求可转移性的制度。第三,由于农民工流动性较高,所以对管理方式和效率有很高的要求。第四,未与土地完全分离,在农村还有一份保证,要保证与城镇职工的公平,如何土地换保证是一个问题。农民工养老保险需求的满足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农民工对养老保险的知识体系几乎不了解,所以对的需求愿望较模糊。一些学者的相关调查也显示,农民工对生存的需要以及工伤和医疗的需求比养老保险更为迫切。养老问题虽然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但是由于现在有更紧迫的问题需要面对,特别是工作的不稳定和家中小孩上学,当农民工连眼前的生活危机无法解决时,怎么可能去奢望有寿命长短为风险的养老保险?并且,新农保缴费标准:参加新农保的农村居民应当按规定缴纳养老保险费。缴费标准目前设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5个档次,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增设缴费档次。参保人自主选择档次缴费,多缴多得。国家依据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等情况适时调整缴费档次。在此情况下,更多人愿意选择先去解决眼前的生活困境。所以,农村养老保险缴费方面,对于更多穷苦农民是起不到太大作用的。
2、参保率处于较低底线
纵观全国参保情况,近些年中,例如2007 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7 年末,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1846 万人,比上年末增加429 万。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负责人2009 年2 月5 日介绍,截止2008 年底,全国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也只有2416 万人。这意味着,在全国2 亿多的农民工中,只有10%左右的人有可能享受到“老有所养”的保障。但即使只有这10%,也是一个不稳定的数字,其中有好大一部分农民工最终选择了退保。
3、退保率不断升高
越来越多的返乡农民由于养老保险关系和养老保险基金转移困难,选择退保。如广东省农民工的退保率长期维持在95%以上,全国农民工退保率为40%左右。从近几年的情况来看,农民工的退保率还在逐年攀升2007 年,深圳共有439.97 万农民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而退保人数竟然高达83 万人,一年中,退保人就把8 亿多元企业缴费贡献给了当地社保。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司负责人介绍,到2008 年底,我国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参保率为17%。2008,据调查西宁市有70多万农民工参加了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仅2009 年一年就有28 万农民工办理了退保手续,这本是一项对农民工有利的社会制度,然而由于一些因素影响并未达到最好效益。
二、养老保险发展中的影响因素
1、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设计不合理
农民工养老保险政策经过近年来的不断修改和完善,在促进农民工参保、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一是统筹基金不能转移。农民工的社会保险关系在跨地区和省级转移时,只能转移社保基金的个人账户部分资金,社会统筹资金不能转移,这种不公平的转移方式,给接收地的社保待遇发放带来了影响,致使接收地不敢接受农民工的养老保险关系,因此,农民工在跨地区和省际流动就业时,其社会保险关系难以有效地实现自由转移,损害了农民工的利益。二是享受养老保险待遇要求较高。不仅要求农民工缴费年限达到15 年以上,年龄达到法定退休年限,并且要求农民工退休前最后5 年连续在当地缴费。这与农民工流动性强,不断地参保、退保、再参保、再退保的现
状,以致使绝大部分农民工无法跨越缴费15 年和退休前最后5 年连续在本地缴费这道门槛。三是缺乏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虽然作出了制度上的规定,但由于国家没有任何资金补助,许多企业都不会主动给农民工缴养老保险金。对不参保的企业也没有法律方面的约束力,缺乏权威性、强制性、有效性的处罚手段。
2、企业并没有将农村养老保险更好的落实
农村养老保险本是有益于农民工,但其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发挥,而且产生了新的矛盾和问题。具体地说,企业不仅没有让农民工保护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益,而且还损害了其利益。第一,因为不同的企业、单位保障标准不同,同一企业中也存在不同工种和不同的岗位。农民工得到的保障待遇不同而这种措施明显地将企业和劳动者划分了等级,这必然会产生新的问题,造成人力资源混乱。第二,一些农民工为了获得保障而放弃更好的机会,死死守住一个单位,但是一些企业却为了逃避责任,在第四年以各种理由与农民工解除签约。企业缺乏监督,这就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引起农民工和城镇社会更大的社会矛盾。第三,非国有企业单位(指私营企业、三资企业、私营企业等)的企业主不依法为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费,致使农民工养老保险缺乏应有的基础。1999年1月22日国务院发布的第529号《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规定基本养老费的征缴范围包括城镇私营企业和其他城镇企业及其职工。当然,该条例并没有明确地规定征缴农民工的养老保险费。这里面要提到,市场力量是影响农民工流动的一个主导性因素,农民工本身作为劳动力,也要受到供求规律的制约,由于数量庞大的民工潮,使其削弱了与雇主讨价还价的能力。
并且,农民工主要就业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从事所谓的“3D”(险danger、脏dirty、难difficult 的第一个英文字母)工作,集中于餐饮、建筑、服装、服务等技术含量低、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企业进行生产经营的目的是获取利润,他们追求的目标就是利润最大化,由于这些行业的企业产品附加值不高,企业的竞争只能依靠维持低成本的优势,用人单位消极对待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许多企业老板认为,如果按照规定给每个农民工缴纳养老保险,企业负担过高,成本加大,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不利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他们大都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持消极态度,在招收农民工时,采取不办理招工手续,不签订劳动合同,或以种种借口瞒报、少报农民工数量,能拖则拖,能推则推,想方设法逃避缴纳养老保险费的责任。
3、政府管理不到位
农民工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必然会增加企业成本,进而增加政府财政支出。一些学者研究我国农民工养老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余姚市为例社会保障扩面征缴不平衡的情况下,作为政府也担心本地区如果严格执行政策,让每个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会影响投资环境,削弱本地招商引资的吸引力。根据专家测算,如果完全建立与城镇职工一样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企业由此每年要为每个农民工支付2000-3000 元,在现有的成本基础上增加30%-40%。因此,政府出于地方利益考虑,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不是很重视,对农民工参加养老保险情况,政策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力度还不够大,处罚力度不足,没有形成强大的威慑作用。
三、为了更好地发展养老保险应当采取的措施
1、建立健全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强制实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并且是的全国性养老保险的统一,这样,农民工的养老保险权利才能得到保障。只有通过立法全国强制实施,才能避免企业所担心的不同地区农民工雇用成本的巨大差异而使其处于不公平的经济竞争环境,才能使不同地区劳动力成本对资本的吸引力趋于相同而使人力资源市场规范,才能依法威慑部分地方政府,使其不能为了吸引资本而牺牲农民工利益;也只有立法强制实施,才能在全国农民工养老保险
制度统一的大环境下,使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顺畅的转移而不受体制的限制。农民工养老保险的建立和完善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需要各级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农民工养老保险城市化的方向不能变,我们需要做的,是建立适合农民工特点的制度,既要提高覆盖面和农民工的参保积极性,又要能够切实保障农民工的养老权益,真正实现农民工“老有所养"。农民工养老保险的难点问题,一是统筹层次的提高困难,由于我国地区差距、城乡分离,城镇养老保险目前还在省市级统筹模式上徘徊,还没有全国统筹的制度和条件。要实现全国统筹,还需要加快经济发展尤其是落后省份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宏观经济调控能力,为养老保险统筹层次的提高奠定经济基础。二是账户的转移不畅,这也是制约农民工养老保险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养老保险信息化建设滞后,严重影响了养老保险的顺利转移和接续。加强省级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协调,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势在必行。农民工养老保险要与城乡社会养老保险相衔接,实现社会保障的城乡统筹。同时,进行配套制度改革,如完善户籍制度、立法统一全国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建立地区间利益冲突的协调机制、完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异地转移接续、国家提供财力支持,为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奠定基石,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铺平道路。
2、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负担。
足额征收养老保险金,是养老保险制 度能否正常运作的关键所在,而企业养老保险金收缴极其困难,所以导致企业无法更好地落实养老保险。既然若降低企业养老保险负担,一方面可以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相结合的多层次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养老保险要求所有企业都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由企业按职工工资总额的9%左右 的缴费率计提,按照这个标准计算,一个有40年工龄、中等工资收入的工 人,退休时可以领取到退休前工资24%的养老金,基本上能维持最低生活 水平;补充养老保险主要是用于提高养老保险水平,由企业和职工个人自 愿参加,补充养老保险的多少由企业根据自身经济情况自愿参加。另一方 面,为了防止因地区之间、企业之间经济效益好坏等情况对养老保险的影 响,建议国家对各地区、各行业每年养老保险金结余部分按一定比例进行 统筹,建立中央公积金,在地区与地区之间进行调剂使用,充分发挥养老 保险调剂性强的特点。当企业负担减小,达到利益最大化时,自然会更好地施行农村的养老保险,使得农民工从中真正受益。
3、增强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只有企业自身目的达到,农民工从中受一也不难。增强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一方面,各级财政部门应将养老保险纳入财政预算范围,从每年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量的资金投入养老保险,作为养老保险的启动资金,解决养老保险空帐问题,同时,养老保险部门也能利用这些资金进行投资,使资金保值增值,减轻未来时期养老 保险对财政的压力。另一方面,为确保养老保险金的保值增值,在现阶段 国家公债及银行存款利率较低情况下,可以将汇集的养老保险基金存放给财政部,投资于国内基础设施和其它长期投资,使之成为财政投融资的重要资金来源,只要财政投融资(包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项目选择准确,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总能有效果,这不但能解决国家财政投融资金短缺的矛盾,使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起到调节经济的作用,同时还能使养老保险基金得到一个较高的回报率,起到保值增值的作用。自然而然,企业会承担施行有利于农民工的养老保险。
4、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社会保障号码的做法解决转移难。
在美国,每个公民自出生起就必须注册一个属于自己的社会保障号码,它记录了个人的各种信息,包括工作、居住、纳税、信誉、奖惩情况等等,存储社会保障号信息的电脑系统在美国已经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联网,各个地区、行业、部门都能通过社会保障号去查核一个人的个人情况。这种社会保障号码跟我国的居民身份证有些近似,可以扩大身份证号的功能,除了证明身份外,可以用来当做社会保障号码使用,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解决养老保
险关系异地转移难的问题。
以上对农村养老保险的简单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从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到不断完善过程中面临的不同困境,以及当下面临的一些问题。只要我国不断加快建立和完善现行的农村的养老保险制度,农民工很快会得到国家政策所带来的利益,农民也将增强参保意识,企业经济效益也将规模化,总之,会给各个方面带来不同效益。
【参考文献】:
[1]王薇,《农民工养老保险中的经济人理性行为探析》,改革论坛,2009第一版
[2]《2011中国保险年鉴》,中国保险年鉴社,2011第一版
[3]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
[4] 齐海鹏、金双华、刘明慧, 《社会保障》,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第一版
[5] 刘学民,《社会保险与社会保障》,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
[6] 宫春子,《关于农民工养老保险的红处方》,铜陵学院学报,2005
第五篇:浅议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策
浅议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问题及对
策
张廷斌
2012-8-10 15:08:30 来源:《大观周刊》2012年17期
摘 要: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推行十多年来,在实践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在理论上也积累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针对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进行整理和总结,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今后的发展能起到一定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关 键 词:农村;社会养老;问题;对策
一、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现状
自国务院发布《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以来,养老保险工作迅速开展起来,截至2011年底,纳入国家新农保试点的838个县(区)的参保人数达1.3亿人,到龄领取养老金人数为3582万人,基金累计结余563.8亿元。同时,20个省的409个县自行试点,参保人数达4469万人,到龄领取待遇的人数为1421万人。北京、天津、江苏、浙江、西藏、青海、宁夏、海南、重庆等9个省、区、市实现了全覆盖.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
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家庭小型化、人口老龄化等状况的出现,部分家庭子女赡养老人已经出现力不从心的状况,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功能弱化,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核心的非家庭养老保障体系,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相适应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相差甚远,还存在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一)社会化程度低,保障功能差。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资金筹集上坚持以“个人缴纳为主,集体补助为辅,国家给予政策扶持”的原则。部分地方政府由于财力所限,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给予的个人集体补助很少,国家给予的政策扶持有限,在这种资金筹集方式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际上是一种鼓励性储蓄,不能强制要求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由于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低、参保缴费档次低、目前社会养老保险片面地强调覆盖面,忽视了缴费基数和部分参保人员年龄偏大、积累金额少,加之没有统筹金支持等因素,造成了现在符合享受待遇人员基础养老金人均55-70元左右,达不到“养老”的目的。
(二)基金保值增值困难。《基本方案》规定,“基金以县为单位统一管理,主要以购买国家财政发行的高利率债券和存入银行实现保值增值。”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由于缺乏合适的投资渠道、缺乏投资人才,有关部门一般都采取存入银行的方式。1996年下半年以来,我国银行利率不断下调,再加上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影响,农村养老保险基金要保值已经相当困难,谈何增值?无法解决保值增值的问题,从整体看,现行的农村社会保障模式无法承担农村老龄化高峰到来的冲击。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从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变迁来看,1986年民政部确定,以经济较为发达的石家庄等五个城市的农村进行了农村养老社会保险制度的试点工作; 1991年民政部制定了《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进入了推广阶段;1999年国务院批转了整顿保险工作小组起草的《保险业整顿与改革方案》的通知,要求各地停办此项业务并进行清理整顿,农村养老社会保险进入整顿阶段;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提出“在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许多省市都试探性地建立了适应本地区的农民养老保险制度;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的指导意见》,计划从2009年起在全国10%的县(市、区、旗)进行农村养老工作试点并逐步拓展,到2020年全国基本实现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政策存在制度上的不稳定性。
三、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的对策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发展,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繁荣和发展,为进一步推进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建设,以新农保试点推进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从政策设计和政策执行两方面,提出如下对策:
(一)完善缴费制度,提高保障功能。大力加强农村社会保障组织建设,组建全国统一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理顺各方面关系,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的三方共同负担的模式。提倡家庭成员互济参保,建立“子女代缴”机制,提高参保人员集体补助,拓展缴费资金来源。明确各级财政职责,形成良性有序的投入机制。对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中央财政可以通过转移支付给予资金支持。
(二)确立农保待遇调整的长效机制,保证制度稳定性。建立基础养老金的自然调整机制,实行分档缴费和分档补贴方式,多缴多补。一是要加大对选择较缴费高档次和缴费年限较长的人员的激励性政策补贴力度,充分体现少缴费与多缴费、缴费年限长与缴费年限短的区别。二是要提高基础养老金标准。国务院规定,给年满60周岁以上的农民每人每月发放55元基础养老金,作为省、市、县三级政府也要从地方财政中增加基础养老金,并根据物价上涨幅度适时调整,尽量提高农民养老待遇,使农村老年居民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三)拓宽基金管理思路,保证基金的保值增值。根据社保法规定的安全、稳健的原则,研究农保基金投资模式,一是提高投资运营的层次,将新农保基金投资运营权集中到中央统一运作;二是尽快解决制度缺失问题,明确各级基金管理机构及当地政府对基金保值增值负有责任;三是 可采取相对保守的运营方式,如发行“支农债券”等,确定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的收益率,以应对通胀风险和支付风险;四是鼓励和发动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产业,建立和壮大社会化和专业化相结合的养老服务队伍。
参考文献:
[1]李树廷。中国社会保险问题与对策研究[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辛苑。农村养老责任分担的实践及其制度化障碍[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3]沙占华。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4]平原。我省新农保试点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J].安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11年8期
[5]刘卫。浅谈依法加强新农保基金管理[J].中国社会保障。2011年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