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重要性及我国现状分析

时间:2019-05-12 19:0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的重要性及我国现状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的重要性及我国现状分析》。

第一篇:农业的重要性及我国现状分析

农业的重要性及我国农业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农业的多功能性和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介绍来反映农业的重要性,并从农业生产规模、生产方式、生产技术和产业化四个角度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现状。

关键词:农业;重要性;现状分析

一、农业的重要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历来被认为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1978年开始的以市场化为取向的农村改革,是中国农业发展的历史性转折点,不仅突破传统体制的束缚,推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以不足世界9%的耕地养活世界近21%人口的奇迹,而且带动和促进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展开,有力地支持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2001年底中国加入WTO,中国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提高,中国农业与世界农业的关联程度发生重大变化。在世界贸易体系中,中国作为农产品生产大国和消费大国,既可能受到国际市场的不利冲击,同时也对国际市场有着巨大影响。

(一)农业的多功能性

1、粮食安全功能。一个国家的农业在粮食安全方面的功能除了提供粮食这一特殊的商品外,还具有非商品功能,即保证一定的粮食自给水平,减少过度依赖国际市场的担忧,增加粮食安全的保障感,确保国家宏观战略的实现。对于面临粮食短缺和购买力不足的国家,农业生产具有消除饥饿和营养不良的特殊功能

2、环境功能。农业的直接环境收益包括,通过管理土壤和植物减少污染,通过多种植物轮作增加生物量和养分固定量,通过控制土壤侵蚀技术,提高生态系统的弹性等。

3、经济功能。农业除了与其他部门一样具有提供产品和就业机会等传统的经济功能外,还具有其他经济方面的非商品产出功能,如:保障劳动力就业、经济缓冲作用、保持国土空间上的平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等功能

4、社会功能。由于农业所具有的地域性分布特点,农业不仅为农村居民提供了谋生手段和就业机会,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生活和社交场所,有助于形成和维持农村生活模式及农村社区活力,具有减少农村人口盲目向城市流动、保持社会稳定。

(二)农业的国民经济基础地位

农业是人类“母亲产业”,远在人类茹毛饮血的远古时代,农业就已经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社会生产的发展首先开始于农业,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工业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在农业和工业发展的基础上,才会有第三产业的发展。可见,农业是当之无愧的“母亲产业”。农业的地位和作用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国民经济的基础”。

1、从经济角度看,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因为,农业是人类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着、左右着国民经济全局的发展。农业是国民经济中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是人类社会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农业是工业等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与一切非物质生产部门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农业是工业特别是轻工业原料的主要来源。重工业中的橡胶工业、化学工业(如硝酸甘油的生产)等所用的原料来自农业;轻工业中的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革工业、烟酒业等所用的原料也来自农业。农业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农村既是重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也是轻工业商品的广阔市场。农业是国家建设资金积累的重要来源。农业以上缴农业税的方式直接国家积累资金,还通过农产品为原料的轻工业,间接地为国宾积累了相当多的资金。农业能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劳动力。随着农业的发展,农村中的剩余劳动力日益增多,这些剩余劳动力被充实到了国民经济的其他劳动部门。农业也是出口物资的重要来源。在出口商品构成上,工业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农、副产品及其加工品仍占重要地位。农业在商品出口创汇方面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农业是支撑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保障。

2、从社会角度看,农业是社会安定的基础,是安定天下的产业。农业能否稳定发展,能事提供与人们生活水准逐渐提高这一基本趋势相适应的农、副产品,关系到社会的安定。“民以食为天”,粮食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资料,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突出地表现在粮食的生产上。如果农业不能提供粮食和必需的食品,那么,人民的生活就不会安定,生产就不能发展,国家将失去自立的基础。从这个意义上讲,农业是安定天下的产业。

3、从政治角度看,农业是国家自立的基础。我国的自立能力相当程度上取决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农、副产品不能保持自给,过多依赖进口,必将受制于人。一旦国际政局变化,势必陷入被动,甚至危及国家安全。因此,农业的基础地位是否牢固,关系到人民的切身利益、社会的安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关系到我国在国际竞争中能否坚持独立自主地位的大问题

4、从我国农业发展现状看,20世纪后半叶我国广大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生产条件大大改善,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我国农业的基础地位仍然比较脆弱,农业发展速度仍然相对滞后,农业仍是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不兴,无从谈百业之兴,农民不富,难保国泰民安。13亿人口的中国,如果农业发展上不去,恐怕谁也不敢打保票,中国人不会饿肚子。面对国际竞争,中华民族工业的底牌,是背靠农村这个巨大的国内市场,没有农民增收作支撑,扩大内需战略便如同沙中建塔、纸上谈兵,中国经济迟早会有逆水行舟,不进反退的风险。我们同样也难以想像,未来中国能够在城乡二元化、工商业发达农业羸弱的基础上,实现现代化强国之梦。“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中国经济发展远景规划,如果让农业拖了后腿,最终只能是水中月、镜中花。

中央召开的农村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农业发展顺利,增长速度加快,整个国民经济发展速度也快。农业生产倒退,发展速度减慢,就会给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带来损害。农业发展制约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我国必须将农业放在整个经济工作首位,高度重视农业生产,在经济发展的任何阶段,农业基础地位都不能削弱,只能加强。

二、我国农业现状分析

(一)农业生产规模的现状

在人口增长的压力下,中国需要扩大农业产出来满足对农产品需求的增长。农业产出的增加可以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实现,也可以通过改进农业技术、培育优良品种和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等来实现。由于中国人多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率低,而农业劳动力资源丰富,逐渐形成了通过增加劳动力投入换取农业高产量的发展模式。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承包制度,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投入

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同时,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产品结构,利用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节约和有效利用土地、淡水资源等,促进了农业发展水平的提高。但是,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人口多、耕地少、人均农业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农业生产率水平落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生态环境系统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十分突出,如果再延续粗放型农业增长方式,中国将会面临更加严重的资源危机和生态环境危机,农业将陷入危险的境地。所以,应尽快实现农业经营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二)农业生产方式的现状

中国目前大多数地方仍然是精耕细作的小农经营模式,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这是中国上个世纪制定的政策,一直延用至今。无可否认,这种政策在制定之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对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特别是中国加入WTO后,这种模式因为其经营的灵活性不足和低效性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经营走向困难。

市场经济的特点是物价受价值规律的影响。这就要求农业的经营策略要全局考虑,制定合理的生产结构,并能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及时改变生产的品种和数量,经得起市场的跌宕起伏。而小农经济经营模式下经营者往往只注重眼前利益,根据目前市场行情来决定生产什么,而且产品非常单一,结构很不合理。这样可能在短期内收益会比较明显,但是由于盲目的大量的生产,该产品的市场很快出现饱和,价格迅速下降,收获不到好的收益后农民们只能又再投入大量的资金去经营新的目前市场上走俏的产品,再次走上追逐—>失利—>转营的怪圈(其实转营也不一定就能获得好的收益,因为农业的生产周期通常比较长,等到转营后有产品产出是时候那又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市场了)。这严重影响了本国农业的市场竞争力,长期还会影响生产者生产的积极性。在我们家乡,农民每年差不多都是在相同的时间种相同的作物,一般不以市场需求作标准,所以每年的作物如水稻,小麦,玉米等都只能低价卖出,因为通过传统种植技术,差不多同时成熟的农产品都大量上市。还有农户一般都要喂养母猪靠卖崽猪赚钱,最开始很多人都喂有母猪,但后来因供过于求,仔猪只能贱卖,因此许多人就放弃喂母猪赚钱了,但后来猪价又迅速上涨,因此很多人都是在不停追逐市场中却赚不了多少钱。

(三)农业生产技术的现状

中国目前大多数农业生产还停留在粗犷的低级阶段,科技的投入很有限,导致中

国农业面临以下尴尬局面。

1、农业产品的产量不稳定,经营者靠天吃饭。农产品的产量受天气、气候的影响很大,而目前经营者的技术不足以趋利避害从而达到稳产,往往就是风调雨顺是年份产量好,收入相对就高,反正不然。大年的时候所有的经营者都获得大丰收,但是供大于求,价格上不去。小年时候收成又不好,所以,经营者辛苦一年下来,除去大量的化肥、农药等的投入后,最终能落入经营者口袋中的钱就不多。普遍的单家独户的小农经济生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每年的旱灾或水灾都要导致大量减产。其次,生产率低,产品质量差,市场竞争力弱。中国目前很多地方的农业生产的机械化、自动化还很低,特别是西部一些地区那就更是如此,生产率自然就难以跟那些农业发达国家的相提并论。生产率低带来的问题就是难以形成规模效益。还有,由于生产技术粗糙,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使得我们的农产品在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从农产品农药超标的报道的频率就可见一斑。在市场经济前提下,产品性价比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该产品占有市场份额的多少。

2、农产品的存储和保鲜的技术问题。这影响了产品市场的开拓,销量难上新突破。普通农户的新鲜农产品只能在就近的乡镇低价售出,却不能在外地缺少该类产品并具有好价的市场出售。

(四)农业产业化的现状

1、传统的农业生产者往往只顾大量盲目的生产,而不参与生产完成后的销售问题,造成产销脱节。这样生产者就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的信息,根据市场细微的变化来制定相应的营销策略。有时候产品的滞销不是因为供求失衡的原因,而是营销策略的问题。对于我们家乡传统农业来说,普通农户基本上都只是生产者,而不进行市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2、传统的经营者经常忽略品牌形象的树立。一个好的品牌形象就是一分巨大的无形资产,是销售量的一个好的保证。然而农产品市场上还难找到很受消费者青睐在消费者心目中有一定地位的本地农产品品牌,即使有,很有可能又出现在产品生产过程中没有把好质量关,从而导致品牌形象的下降,自己砸自己的招牌情况。

3、中国农产品市场上交易多数都是初级产品,没有注重产品的价值的进一步挖掘——缺少对产品的深加工。对产品的深加工不仅可以提升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更加可增加产品的多样性、拓宽市场、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和适应性。

参考文献:

[1]徐佩华,试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J],农业考古,2006.6;

[2]隋华杰,在WTO条件下我国农业现状分析与对策[J],商场现代化,2007.10;

[3] 薛兴利、李秉龙,[M],农业经济学,2009.[4]窦祥胜、陈天慈,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与对策措施[J],北京市农业管理干

部学院学报.2001.04.

第二篇: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摘要:农业保险是针对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遇到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所产生的损失而设置的一种保险。完善的农业保险不仅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前进的步伐,而且促进了农村金融的发展。本文首先介绍了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其次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进行分析,从中发现农业保险存在的问题,最后对农业保险的长足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农业保险;政策性农业保险;保险公司;发展对策

一、农业保险发展历程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几经起落,经历了曲折却又不断前进的过程,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为五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开始大力恢复经济,并进行了开办农业保险的初次尝试。1949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成立,开始在一些地区试办了牲畜保险和棉花保险,虽然取得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并没有取得成功,中国人民保险公司赔了近400亿的钱款。因此,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1953年进行农业保险整顿又在1955年重新开办农业保险,与此同时,国家也在尝试提供政策上的支持。

(二)第二阶段。1958年,我国在经济上出现了左倾方针错误,开始提倡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因此大力发展人民公社,即集体劳动、劳动成果由集体分配,国家认为集体的力量大,可以对抗任何自然灾害,所以在这一年,国家宣布停止开办农业保险,在这之后,又出现了三年自然灾害和文化大革命,直到1982年才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这期间停办了24年。

(三)第三阶段。1978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全国实施,没有了集体劳作,而是包产到户,农民生产积极性在提高的同时,也要自己面对自然灾害等农业问题,因此,重新开办农业保险迫在眉睫。1982年国家恢复农业保险的办理,并且国家也采取许多的鼓励措施,因此,不仅办理农业保险业务的机构与保险税种有所增加,而且保险收入也大幅度提高,1982年至1992年这十年间,保险收入从23万升至8.62亿元。这期间,大多数农业保险机构都赔了钱,尽管如此,我国农业保险发展在这一阶段也吸取了不少经验和教训。

(四)第四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的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农业保险也开始由商业化经营转变,而此时的商业保险公司也刚刚起步,规模小、业务单一,并且不能很好的应对风险,再加上这一期间国家不重视商业保险,鼓励措施少,支持力度不强,因此1993年后,农业保险开始萎缩,2004年,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仅为3.77亿元,比上年减少了0.88亿元。

(五)第五阶段。2003年起,国家加大了对农业保险支持力度,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多次提及要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同时,为了增强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积极性,国家开始给予农民财政补贴。2003年后农业保险不断发展,2013年的保费收入为306.6亿元,比2012年增加了66.4亿元,并且,农业保险的经营状况获得了改善,从刚开始的赔款转向盈利,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也高于了赔付的速度,总的来说,从2003年至今,农业保险不仅给农民带来了实惠,而且也让保险公司获得了盈利。

二、农业保险现状分析

(一)农业保险总体状况。第一,农业保险发展速度加快。由于中央加快建设政策性农业保险,使得保费收入和农业保险的业务量逐年上升。同时,一些保险公司开办了农业保险业务。第二,农业保险在保险市场中有了自己的天下,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第三,农业保险为农民应对自然灾害起到了重要作用。农业保险最大的受益人是农民,在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后,农业保险的赔付款可以帮助农民维持基本生活,保障农民的灾后生活。第四,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在不断上升。由于国家出台很多政策大量发展农业保险,一些保险公司也跟上步伐,在农业保险业务中投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提高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做出了贡献。

(二)农业保险的不足之处

1、农民购买保险机率较低。首先,农民的收入来源于土地,农民能够获得的收入很低,而农业保险正是要面对这些低收入人群,保险业务的开展确实有困难,并且农民种地所得的收入更愿意储蓄起来,把储蓄的钱用于盖房、生养子女、养老。在我国中西部的农民,他们种地的收入只能维持日常的开支,没有多余的资金进行投保;其次,农民并不热衷于农业保险,农民没有较高的风险意识,没有意识到转移风险的重要性,并且农民对于保险的赔付也抱有一种怀疑态度,有的农民甚至不相信会在遭受灾害后获得一部分赔偿,他们宁愿把钱存起来,也不愿意为未来的风险投保;再次,如今有不少农民放弃农村的土地,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进城打工,当然也不会问津农业保险了;最后,一些保险公司的保险理赔十分严苛,投保的农民想要拿到赔款并不是一件易事,这使得农民对农业保险有了偏见,只有少数人会购买农业保险。

2、专业农业保险公司少,保险险种少。我国农业保险起步晚,发展也是几经起落,专业的保险公司凤毛麟角。专业的保险公司只有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中华联合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安华、阳光、安信等几家公司。这些公司除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全国各地有分支机构外,其他的公司覆盖性不强,只是局限在几个地区中,大大限制了农业保险的发展。除此之外,我国农业保险的险种较少,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一些山村交通不发达,村落封闭,基于此保险公司不会经营较多的险种;此外,农业保险的风险较高,出于公司盈利的打算,保险公司不会冒风险经营易亏损的险种。

3、管理农业保险的问题。农业保险管理涉及到政府、农户、保险公司三方面的问题,政府实施政策性保险时,要考虑农民和保险公司两方面的利益,处理不好时,可能会带来冲突;再加上农村交通不发达,村落保守,导致保险宣传、发起、理赔等难度较高;当发生灾害时,在对灾害发生的性质进行定论时也容易产生问题,因此农业保险的管理难度较高。

4、农业保险专业人才缺失。我国农业保险1982年恢复办理,农业保险发展时间短,因此专业人才匮乏。许多大学是近些年才开始设立农业保险专业的,这无法满足农业保险向前发展的需要,出现了人才数量与农业保险发展不协调的情况:保险机构去农户家宣传时,缺少专业的人才向农户进行宣传和普及知识;发生自然灾害时,同样缺少专业的人才对自然灾害进行定性和损失估计,这样会限制农业保险的发展。

(三)农业保险发展对策

1、加强农民的参保意识。农业保险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农民的参保意识,但是目前农民购买农业保险的意识较为淡薄,所以要提高农民的参保意识。为此,必须加大宣传力度,可以安排专家到农村进行讲座,也可以在电视和广播上进行宣传,等等。政府各级部门也要行动起来,勤下基层,在了解农民的同时也对农民讲解农业保险的具体条例,还要说明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增加农民对农业保险的好感,从而增加农民的参保意识,提高农民的积极性。

2、扶持农业保险公司。政府可以对保险公司给予一定的补贴,免征一部分税款。政府可以免征农业保险所得税,扩大减免税的范围,同时对一些业务上的支出进行补贴。

3、加强农业保险的管理,培养专业人才。政府应适当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和研发机构。建立农业保险的信息咨询机构,及时向农民提供一些农产品的信息、价格、种植风险等农民关心的问题,从而减少农民可能产生的损失;建立研发机构,提高防灾水平,通过科技来提升农业保险的服务水平,加大农业保险的管理。同时,应该建立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这样,就为农业保险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与物力。(作者单位:内蒙古农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冯月联,许月明,冀晓娜,黎鸿艳,王志国.我国农业保险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06,01:19-22+48.[2]许虹.我国农业保险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4.[3]庹国柱.我国农业保险的发展成就、障碍与前景[J].保险研究,2012,12:21-29.

第三篇:我国农业观光园的现状分析

对我国农业观光园的现状分析如下: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南京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农业观光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我国台湾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观光农业已有了一些雏形,形成了一些经营模式,各地对观光农业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许多大城市的观光农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目前,广州的近郊仅观光果园就有近百个,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旅游收入近亿元;北京近郊的观光农业景点也达130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获得经营性收入同样在亿元以上。因此,观光农业在我国有其生存、发展空间,特别是科技含量高、有中国特色的观光农业,将会有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

随着城镇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居民们也纷纷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不约而同地去寻找绿色空间和清新的娱乐场所,以领略,感受和体验乡村的朴实生活,以解除紧张的工作压力,从而得到放松。因此,农业观光园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项目的实施,将有以下几点意义:

------------让我们更深层次地了解并宣传普及农业生态园的重要意义

一、农业生态园区的开办有助解决我国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逐渐凸现,如何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增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同时,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已很难满足农民在生产实际中对新技术、新品种的强烈需求,迫切需要一种多元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推广模式来补充。从1994年开始我国农业科技园区作为连接科技、农民与市场的重要桥梁应运而生,并得到快速发展。考虑到农业能否可持续发展,直接决定了我国“三农”问题能不能得到根本解决,所以农业生态园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解决我国的农业问题。

二、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农业生态旅游。

农业生态旅游发展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的普遍关注,并正在迅速发展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形式。我国农业生态旅游在近年来也得到长足的发展,然而,也面临着发展的无序性和盲

目性等问题。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对农业生态旅游发展要有新的认识和理解。经过深入和研究,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即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旅游的发展要坚持统筹兼顾的发展。

三、会使当地民众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农业观光属于产业观光的一部分,是一种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消遣性生态旅游活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农业,让农民从“功能农业”中致富。农业观光的出现,不仅给乡镇农村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加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多元发展。

四、改善生存和生态环境。

农业观光园也是生态园林绿化发展的方向,是一种新的园林形式。现代园林的发展方向是将园林和生态有机结合起来,即向生态园林方向发展。园林已开始从城市向城郊和乡村漫延,与农业紧密相结合,逐渐形成园林化的农业,农业化的园林。人们生活在园林化的环境中,耕作在农业化的园林中。这对改善生存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五、让更多的人意识到农业观光游的好处。

农业观光园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村特有的生活风情和田园风光为资源,从事观光农业生产经营的活动。农业观光园让游人参与到生产、管理及收获等活动,从活动中获得那种亲身参与的快感。游客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和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而且前往农业观光园的游客在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同时又不会破坏自然。

六、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使之逐步趋向于合理化、多样化。

坚持以当地农业自然环境和农业生产环境为基础,根据旅游业的要求,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布局,形成自己的特色和规模,合理调整种植业之间以及种、养、加工之间的产业结构,利用我国传统的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实施生态工程,制定合理的切实可行的科学规划,给社会带来财富。

七、会使当地民众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

农业观光属于产业观光的一部分,是一种将农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消遣性生态旅游活动。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发展休闲、观光、生态农业,让农民从“功能农业”中致富。农业观光的出现,不仅给乡镇农村带来了可观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更加促进了区域旅游业的多元发展。

八、有利于消除城乡差别和提高劳动者素质。

由于生态旅游农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投入不多,就业成本低,有利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对农业生产和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它不仅需要懂农业技术的专业人员,同时还需还要高层次、复合型管理人才。通过这些高素质人才传播带动作用以及与都市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学习可以造就一代高素质的农民,同时通过其示范和推动作用,可以带动整个的地区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差别。

其次通过调查我们能根据调查结果提出农业生态园旅游的发展方向

对我国农业观光园的现状分析如下: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南京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农业观光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尤其是我国台湾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观光农业已有了一些雏形,形成了一些经营模式,各地对观光农业都有了一定的认识,许多大城市的观光农业在当地的经济发展中都发挥着令人瞩目的作用。目前,广州的近郊仅观光果园就有近百个,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旅游收入近亿元;北京近郊的观光农业景点也达130个,年接待游客600多万,获得经营性收入同样在亿元以上。因此,观光农业在我国有其生存、发展空间,特别是科技含量高、有中国特色的观光农业,将会有更为广阔的消费市场。

随着城镇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居民们也纷纷开始向往“回归大自然”的休闲、恬静生活。每逢周末和假期,都不约而同地去寻找绿色空间和清新的娱乐场所,以领略,感受和体验乡村的朴实生活,以解除紧张的工作压力,从而得到放松。因此,农业观光园有着很大的发展潜力。

农业观光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其一,农业科技园区的功能还比较单一

大多数园区从事种养殖业和初级加工业。在新的竞争时期,需要一些园区来为农业提供技术产品、提供服务和保障,来发挥“技术溢出效应,来孵化农业生物技术的创业活动。发

达国家的农业科技园区主要集聚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制造、技术服务和商务服务,成为农业生物技术和农业商务平台,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技术的重要环节,成为区域农业产业发展的推动动力。国际上直接从事种养殖的园区很少,种养殖业仍由广大农户来做。

其二,投资主体比较单

一、集中

在我市现有的41个休闲观光农业园区中,绝大多数园区的投资主体是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工商资本投资只有寥寥数家。“由于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合作组织在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方面不具备优势,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的发展壮大势必会受到影响。”市农业局有关人士说。

其三,缺乏规划,发展无序

目前多数观光农业项目基本上以村民或企业自主开发为主,缺乏科学规划和市场调查,项目设计雷同,布局不尽合理。主要表现在:1.各地区观光农业开发缺乏必要联系,更不能分工合作、优势互补;2.个别地区并无良好开发条件,却盲目开发;3.同一区域内观光农业项目重复建设、功能雷同,造成恶劣竞争。

其四,产品开发层次低,结构逼近合理。

观光农业产品多观光采摘活动,购物、养生、度假、科普教育等类型活动项目较少;对农业资源、观光资源、生态资源开发的较多,但对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不足;另外,目前开发的观光农业项目大多受规模所致,功能单一,不能满足游客多样性消费需求,产品的数量结构、层次结构、内容结构等有待调整。

其五,经营水平低,辐射带动作用弱。

由于缺乏科学的经营手段和专业人员,目前我国观光农业经营水平普遍低下,营销手段缺乏、服务设施落后,再加上经营淡旺季的原因,相当一部分景区经济效益低下,除自身难以为继外,也无法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另外,也有部分观光农业园区虽然效益较好,但由于产权关系或其他原因,景区周围居民参与程度低,不能从中直接受益,导致社会矛盾产生。

其六,缺乏规章和监管,发展尚不规范

目前我国观光农业发展缺乏明确的规范标准,更没有相关的法规约束,不仅项目开办审批不规范,经营过程也缺乏有效指导、监督和动态跟踪管理,造成项目建设随心所欲、从业人员无序竞争、乱收费等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观光农业的健康、持续发展。

第四篇:我国农业经营风险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lunwen

我国农业经营风险现状分析及管理对策 农业风险与农业风险管理概念界定

对于风险概念的界定,目前理论界还未形成统一的认识。风险一般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的特定期间内,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间的差异变动程度。变动程度越大,风险越大;反之,风险越小。这一概念包含了三方面的含义:一是风险是客观存在的,其大小可度量;二是风险的存在与客观环境和一定的时空条件有关,当这些条件发生变化时,风险也发生变化;三是风险伴随着人类的活动而存在,若没有人类活动,不会有预期结果,也就不存在风险[1]。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种无法事先预料的不确定因素,可能导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实际收益背离预期收益,造成经济上的损失,这就是农业风险。

农业风险管理,就是在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通过各种农业风险的分析识别预测运用适当的方法对各种来源进行有效控制,力图以最小代价减少农业生产波动,使农业和农民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一系列经济管理活动。这种管理活动既是农业管理的重要内客之一,也是现代农业经济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的目标,就是以最小代价取得农业的最大安全保障。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减少农业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二是减轻农业风险给农业造成意外损失的伤害程度[2]。我国农业风险管理现状

我国正处于实施农业经营风险管理措施的初级阶段,没有丰富的经验,因此在农业经营风险经营管理上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2.1缺乏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

在我国,主要以农户家庭为单位进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没有以农户家庭为单位来建立风险管理组织机构的必要性,所以,我国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所接受的农业风险管理服务是由风险管理的外部组织所提供的。其中包含一般的风险管理咨询机构、保险公司、专职管理部门和专门的农业风险管理机构。中国的风险管理处于启蒙期,没有国家级的农业风险管理机构,业没有省级的专门机构,这样我国的农业风险管理就缺少了必要的组织保证。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没有专门的人员、机构从事农业风险管理研究,缺乏技术操作人员,同时有关农业风险管理的法律法规饿不健全。

2.2农业资源非农化和短缺及对农业生产经营环境的破坏,是农业自身抗御风险的能力减弱

相比较而言,我国的土地和耕地资源、水资源、农业资源、农业资金都是比短缺的。人均耕地少,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占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大大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0%,因此农业基本设施难以得到需要的满足,农田水利设施陈旧率达30%,同时毁林造田等人为破坏行为进一步减弱了农业抵抗风险的能力。

2.3农业风险管理重灾后补救轻灾前预防

实践证明,预防灾害所取得的经济效果远远高于救灾。所以,在风险管理中要同等重视灾后、灾前的不久及预防。但中国的风险管理的实践却与之相反。建国至今,各级政府一直重视农业灾害的补偿工作。而对于农业灾前预防,中国虽然一直坚持进行兴修水利等农田基本建设,研究和推广抗病虫害、抗旱涝、坑盐碱品种等预防性措施,但一遇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矛盾的局面,人们总是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在思想上产生重当前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及轻灾前预防的观念,使许多行为不仅没有起到灾前预防作用,却疯狂地向大自然索取,大规模劫掠资源,破坏环境,满足无节制的当前的消费。结果导致大气质量变坏、江河污染、森林减少、牧草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和土地荒漠化、盐碱化日益加剧、生物多样性不断萎缩等一系列恶果,为农业自然风险埋下隐患。同时我国的灾害救济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一是属于时后补救措施,不能实现预防、减少风险发生;二是免费、无偿性质助长了侥幸、依赖心理;三是公正性、效率性受到我国行政系统效率较低的制约,常出现款物被挪用、载留等现象;四是我国财政实力有限,使得救济数量也有限,保障水平低。

2.4 农业技术风险管理机制尚未建立起来

我国现行的农技推广体系只负责技术问题,对采用新技术而产生的追加要素投入风险、新技术应用的市场风险、使用新技术本身的风险和技术效益并无联系,农业技术风险基本上全由农业生产经营者负担,在政府不适当干预下,这种风险还有可能加大。结果常是新技术不被采用或是对农业生产经营产生负面影响。

2.5农业市场风险越来越大,市场风险管理措施未取得明显成效

农产品保护价格制度存在的问题:一是有时保护价低于市场价,且有的差距达 0.6-0.8 元 /kg;二是保护价缺乏连贯性,波动幅度较大,有时甚至达到 30-40%,高于 15%的国际平均水平,不利干对价格的合理预期和决策;三是执行机构在保护价高于市场价时,消极执行。农资最高限价制度因为政府并不对厂商补贴,实际上推行不了。市场风险基金作用亦受到抑制。在期货市场上,由于缺乏完善的交易规则和统一监管,也难以实现其应有的套期保值、转移价格风险的功能[6]。

2.6 农业风险管理主体存在严重缺陷

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以后的今天,农业风险管理主体则由集体经济组织转变为农户家庭。由于下列原因,使现有农业风险管理主体的抗风险能力十分低下。一是农户家庭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抗农业风险的能力也弱。二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尽管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但受科技水平的制约和自然风险的必然性的影响,广大农民靠天吃饭的思想意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加之人们一直习惯于靠国家的救济,集体的帮助,使农业风险管理主体的风险管理意识和主动性较差,听天由命和等、靠、要思想极为严重。三是风险管理主体素质差,风险管理知识缺乏,难以承担起农业风险管理的重任。提高我国农业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3.1 建立农业组织机构

我国农民是弱势群体,对他们来说个体的、分散的农业耕作是可能的,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和销售却有很大困难。建立合作社、农民协会等农村互助组织可以把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加强农民依靠互助、自救抵抗农业风险的能力。

成立农业保险公司。成立专业的中国农业保险公司是一种政府、整个保险业、单个的保险公司和农民 4 方受益的举措,但由于农业、农民、农村本身的特点,纯商业性质的农业保险是行不通的,农业保险只能是政策性保险。目前可以在商业性保险公司中建立专业农业保险,但要靠政府的投资和扶持,国家财政要投入专项资金。农业保险业务单独建账、独立核算、自负盈亏。采取多家保险主体联保或分保,分散风险。实行保险基金的统筹管理。[3]。

建立农业风险咨询公司。现代农业生产越来越依赖信息的及时提供。农业投资前期的信息收集与整体项目的评估与分析以及科学的决策尤为重要,农业风险咨询机构可以向农业投资者提供有关信息,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及出现的概率做出分析,在风险出现后向投资者提出可行性方案以减小损失,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农业风险。

3.2 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资源的综合抗御风险能力

从宏观上,政府应加大投资力度,加强农业信贷体系的建设和管理,进行农田整治、水利设施修建与维护、防护林体系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资金能力来改善生产结构以提高抗御能力。从微观上说,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应积极开展自身内部的自我保障活动及相互之间的互助救济活动。包括生产经营结构的优化,自留后备基金,注意利用市场、土地、天气、品种等信息资源,注意利用合同关系等,这些措施可提高微观主体的抗险能力[4]。

3.3 农业自然风险管理应逐步形成农业保险为主、灾害救济为辅的格局

在农业已经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农业保险是最重要的农业自然风险管理措施。国外农业保险的经验和我国 16 年的实践都说明农业保险具有高风险率、高费用率、高赔付率的特点。我国的农业保险可以有四个发展方向:一是政策性农业保险。高赔付率使农业保险无盈利甚至亏损,因此追求承保盈余不可能成为农业保险经营的首要目标,而且对于政府而言,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目的并不是去追逐最大承保盈余,而是防范和减少风险。二是商业性农业保险。由于其追逐的是承保盈余的最大化,所以从企业经营角度出发,商业性农业保险应以风灾、雹灾等发生概率可测,仅小局部损失的自然风险、单项险种为主要经营范围。三是合作保险,即建立农业保险互助合作社。具体办法是按合作社原则,采取入股方式筹措保险基金,建立起独立核算、自主经营的自我服务性群众组织。规模要适当,一般在县及县以下相邻乡为宜。

3.4 建立农业技术风险管理体制

政府应采取:一是建立农业高新技术应用风险储备金制度;二是尝试开办农业技术应用保险,把不确定的风险损失转为固定的保费支出;三是追加农业技术“补贴信贷”;四是建立技术经济合同制度,使参与各方农业生产经营者共同承担技术风险。五是提供完善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

3.5 完善农业市场风险管理措施,真正减轻农业市场风险

从政府角度看,可供采取的主要经济政策有:一是实行向农业倾斜的产业政策,引导农业产业结构、产业组织,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二是优惠的价格政策,包括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农资最高限价制度、市场风险基金制度等。农产品支持价格政策的核心是一个适宜的最低保护价格水平问题。参考国外经验和我国几年实践,制定保护价。三是在实践基础上,完备农产品专项储备制度。应尽快建起雄厚的能灵活吞吐的分级专项储备体系。在收获季节,以市场价收购一定数量的优质农产品作为储备,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业市场风险。

3.6 健全法制,改善农业教育,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出台信息法,建立完善的信息发布日历、发布标准、发布规范及发布立法,树立信息发布的权威性,对于虚假信息的发布予以惩罚;完善信用立法,对于失信行为进行惩戒;继续完善土地立法,理顺土地流转关系;完善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保障机制,放宽户籍制度,降低农民进城门槛。

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实践证明,文化教育水平越高的地方人们的市场意识越强,风险意识越强,越容易进行风险管理。因此,必须提高农村的教育水平,包括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发展农业类职业技术教育;扩大职业中学的办学和招生规模,对农村招生实行优惠政策;对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营销技能培训。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重点是加强农产品精深加上、销售以及保鲜、包装、储运业的发展,培育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力强的加上企业,形成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这样可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防范和化解市场风险并有利于农业保险机制的建立和风险基金的筹集,保障农业和农民的长远利益和长远发展。

综述:我国农业发展具有深厚的潜力,要想在市场中获得预想的效益与地位,必须在农业市场化促进农村市场体系的建立、优化农业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保证抵御风险的困扰。有效落实建立农业组织机构,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增强农业资源的综合抗御风险能力,逐步形成农业保险为主、灾害救济为辅的农业自然风险管理格局,推动农业产业化等措施,对农业经营风险问题予以预防和管理,以弥补我国缺少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农业自身抗拒风险能力减弱、农业风险管理重灾后补轻视灾前预防、农业技术风险与农业市场风险管理机制未建立,农业风险管理主体存在缺陷等不足。

参考文献:

[1] 刘金霞.农业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及其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4:12-20 [2] 何文炯.风险管理(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6-12.[3] 孙 伟,安增龙,曹 伟,等.农业风险特性及管理初探[J].中国农垦,2007(12):40-41.[4] 陈 光.建立农业风险体系的思考[J].发展研究,2004(6):40-41 [5] 鲍养华.论农业风险的特性和保险模式的选择[J].统计与决策,2004(1):34-35.174 [6] 杨忠学,钟士传,等编译.农业风险管理.世界农业,1998(11):10-11.

第五篇:我国农业行业分析

我国农业行业分析

发展农业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主体。通过组织农户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的生产。充分发挥家庭经营和农村劳动力成本比较低的优势,依靠精神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创造出一批比较有竞争力的名牌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发挥重要作用。加入WTO之后,避免农产品冲击,发挥农产品的优势,龙头企业在和农户连接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另外,龙头企业还为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把大规模国外资金和技术引进国内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现对我国农业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第一,开放农产品市场对农业生产和农产品贸易格局演变有重要的影响,但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国内因素,特别是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产品供给和需求的影响。

第二,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发展是开发农产品新产品的动力,更开发农产品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市场经济力。美国开发品种有300多个,而我们国家才100多个。而农业装备水平有80%是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平均水平,15%达到90年代水平,只有5%达到了国家先进水平。

第三,利益连接机制不完善,是农业产业化面临一大难题。利益连接机制是产业化经营的机制,龙头企业和农户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是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实际行动。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农户作为独立的主体,很多地方还停留在买断过程中,价格、质量等时刻影响利益连接的紧密度和双方的行为。扶持政策不到位。这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突出问题。这些年各方面对产业化经营的重要性逐步形成了共识,各级政府也制定了一些措施,总体效果不错,现在全国各个省市都已经建立了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也有一些地方存在着扶持政策不到位,给企业退税等优惠措施不理想这么一些问题。

第四,农业发展现状国内政策比口岸干预政策更有助于实现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入世后,我国政府在扩大农产品市场开放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惠农政策,在鼓励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是我国得以避免入世前预期的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停滞甚至下降局面的重要因素。

下载农业的重要性及我国现状分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的重要性及我国现状分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台湾农业现状分析[推荐]

    台湾农业现状分析摘要: 当前台湾农业发展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面对台湾农业的成功,本文从其农业发展现状着手,通过对现状的分析,总结出近几年有利于台湾农业发展的几个方面的因素,......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目前我国征收个人所得税的现状 征收个人所得税是世界各国的通行做法,它已成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税制结构中最为重要的税种。......

    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

    我国预算外资金现状分析摘要:预算外资金是指不纳入预算管理,但却用于满足政府履行其职能需要的财政性资金。由于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许多政策制度都不完整,因此预算外资......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我国个人所得税现状分析 及改进的法律思考 发布日期:2005-11-16 文章来源: 互联网 作者:刘喜梅 论文摘要: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因个人所得税的主体税种地位及其与人民利益直接相......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分析

    我国电子政务现状分析 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也在探索中。政府网站建设逐步完善,政府门户网站体系初步形成,政府透明度进一步增强。从现实状况出发,我国电子政......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分析摘要:食品安全目前是全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的基本情况,并分析了产生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提出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制定完......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分析

    我国劳务输出现状分析摘要:巨大的国际劳动力市场空间和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为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的发展提供了广阔前景。本文描述了我国50.60年代、改革开放和当前阶段的劳......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我国人力资源现状分析绪论人力资源管理是根据组织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组织中的人力这一特殊的战略性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