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旱作农业项目农膜、农机具使用管理的自查自纠报告

时间:2019-05-12 19:20: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旱作农业项目农膜、农机具使用管理的自查自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旱作农业项目农膜、农机具使用管理的自查自纠报告》。

第一篇:关于旱作农业项目农膜、农机具使用管理的自查自纠报告

****镇人民政府

关于旱作农业项目农膜、农机具使用管理的自

查自纠报告

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有效推进我镇旱作农业工作,确保我镇旱作农业项目农膜、农机具公开、公平、公正发放,根据县有关文件要求,我镇农技站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文件精神,及时对2007年项目实施以来省补、县补地膜和农机具的使用管理情况进行了自查自纠,现汇报如下:

一、自查自纠工作开展情况

自查自纠工作开始以来,我镇高度重视,为确保自查自纠真实有效,我镇成立了由镇主要领导任组长,农技站工作人员为成员的旱作农业项目惠农物资落实自查自纠领导小组,专项核查各个自然村农膜、农机具的使用管理情况。

二、旱作农业项目农膜、农机具发放落实情况

(一)上级部门农膜、农机具分配情况:

1、2007年,我镇收到上级部门分配的地膜吨,配套农机具5台。

2、2008年,我镇收到上级部门分配的地膜吨,配套农机具8台。

3、2009年,我镇收到上级部门分配的地膜吨,配套农机具16台。

4、2010年,我镇收到上级部门分配的地膜吨,配套

农机具54台。

5、2011年,我镇收到上级部门分配的地膜吨,配套

农机具53台。

6、2012年初至现在,我镇收到上级部门分配的地膜吨,配套农机具3台。

(二)农膜、农机具发放落实情况:

上述旱作农业项目的物资均按时发放给各个自然村,发

放的时间、对象、标准等都及时公开公示,农膜、农机具的使用管理没有发现违规现象,切实达到了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目的。

自查自纠结束后,我镇将继续发挥旱作农业项目惠农物

资落实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监督管理,确保省委、省政府的惠农政策不走样,确保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确保我镇旱作农业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附:旱作农业项目省补农机具登记表

二○一二年四月五日

主题词:旱作农业项目管理报告*****镇人民政府2012年4月5日印发

第二篇:旱作节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简 介可行性报告

竹山县旱作节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简 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以秦巴、武当山脉为屏障,形成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南北过渡的气候特点。全县现有耕地面积52.6万亩,其中旱地面积43.0万亩,旱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1.7%。受复杂地形气候影响,我县的降雨时空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区虽然土壤条件好,排灌设施比较配套,属全县主要产粮区,但受自然降雨少的影响,农作物产量变幅大。南部和西西部地区,属高寒山区,雨水较多,但因耕地坡度大,耕层浅,土壤含蓄水量小,时常发生季节性缺水。北部山区降水量小,农作物“靠天收”。“九五”以来,我县针对不同地带的气候和耕地特点,采取工程、生物、化学、农艺等措施,大力发展旱作节水农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由于我县旱作面积大、分布广、基础条件差,干旱缺水仍是制约我县农业生产发展的主要障碍。为此,拟进一步实施旱作节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

二、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本项目建设分五个主要内容。一是2万亩旱作节水农业高效示范园;二是15万亩全覆盖保墒栽培示范区;三是2万亩节水灌溉(水窑)示范区;四是抗旱节水农业试验站建设;五是1万亩抗旱节水种子生产基地建设。

三、项目实施年限

该项目2001—2006年实施,共6年。

四、项目投资预算及筹措方式

竹山县旱作节水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规模为20万亩,项目计划投资2000万元,2001年—2003年每年投资350万元,2004—2006年每年投资300万元。计划县级财政配套1000万元,特请示国家投资1000万元。

五、效益分析

完成项目投资且达到投资目标后,18万亩粮食作物平均亩增产50公斤,年增收900万元;2万亩高效特增基地平均亩增收200元,年增收400万元。共计年增收1300万元,同时,通过项目建设,可有效提高项目区的水资源利用率,从而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项目区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六、项目进展情况

目前,该项目已编制了项目建议书,上报省计委、省水利厅。

竹山县“十万亩生态有机茶”建设

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秦巴山区,属华中和西北、西南经济结合部,同时也是华中区“两河两库”(即:长江、汉江、黄龙水库、丹江水库)实施综合生态治理工程的关键地带,国家退耕还林示点县之一,全县总人口45万人、国土面积3585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5.1万亩,林地面积139.5万亩。境内高山二高山地域面积辽阔,土壤中含有多种有益于人体健康的微量元素。植被资源很好,由纵横交割形成垂直分布小气候资源丰富。同时,竹山县种茶的历史悠久,所生产的圣水牌绿茶荣获国家金奖、省十大名茶殊荣,为开发利用我县的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拟建设十万亩生态有机茶项目。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建设总规模10万亩,其中转化现有常规茶园4万亩,新建6万亩。

项目建设主要内容为:一是新建有机茶基地6万亩;二是通过龙头企业(湖北竹山圣水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建加工车间和贮藏保鲜库。

三、效益预测

项目实施后,既能够调整产业结构,又保护了生态环境,并对国家南水北调工程起到水源的水质保护作用。按照“十万亩生态有机茶”规模建设可解决4万人就业,农民增收2.2亿,农民人平增收2112元,企业产值3.795亿元,提供税收7211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2005年。

五、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总投资6432万元,其中3588万元用于基础建设(包括种苗、配水设施等),2544万元用于加工车间的厂房及配套的制茶机械的购买;300万元用于低温保鲜库建设。

资金筹措渠道:请求国家投资2800万元,申请扶贫贴息贷款2500万元,地方自筹1132万元。

六、工作进展情况

该项目于二OO一年三月已委托湖北农学院果树茶叶研究所完成了可行性研究报告,经市计委组织初审后上下报到了省计委、农业厅。

竹山县二十万亩豆杂基地

项 目 简 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属亚热带季风气候,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优越的气候条件,土壤属于过渡性黄棕壤——棕壤地带,非常适宜豆杂作物生长。据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实地考察论证,认为竹山县不仅具备适于豆杂生产的良好气候,土壤条件,充足的劳力资源和坚定的豆杂生产基础,而且具有丰富的技术储备和较强的技术力量;不仅能够实现建设“亿斤豆杂县”的目标,同时也具备建设“中国南方大豆示范县”的条件。为把农业综合开发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促进我县经济发展,加快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步伐,拟建豆杂基地。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该项目建设覆盖面大,涉及全县十七个乡镇,基地总面积20万亩,其中黄豆15万亩、绿豆3万亩、豌豆2万亩。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概算总投资4200万元,地方财政和群众自筹1200万元,请求国家扶持3000万元。

四、项目建设年限

该工程实施期为2001年—2005年。2001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2002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2003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2004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2005年完成黄豆基地3万亩,绿豆基地1万亩。

五、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年产豆类1亿斤,直接产值8000万元。如果年加工4000万斤原料的豆制品,可增值3000万元,全县农民人均增收300余元,为改善地方财政状况,实施农业深度综合开发,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基础。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拿出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市计委呈报到省计委。

竹山县郧巴黄牛杂交利用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属于山区农业县,粮食生产常年人均水平在400公斤左右,农副产品年形成量在1.5亿公斤左右,全县拥有可利用167.2万亩荒山、草坡、滩涂地、荒极草场和年产农作物桔杆1.5亿公斤,通过氨化微贮技术处理后,可保证年出栏2万头肉牛过冬渡春的饲料。生产肉牛的精料资源充足。全县拥有10.8万农户占95%以上都有良好的养牛传统,特别是从90年代开始,通过对农村科技知识的宣传,农民的科技意识和应用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全县黄牛的本种繁育和改良的成绩显著。而且,郧巴黄牛的发源地和生产区在我县,黄牛饲养量达3.5万头,其中能繁母牛18468头,有繁殖改良的坚定基础;全县已有几个乡镇开展过黄牛冷冻精液人工授精技术和同步发情技术,广大干部和养牛户迫切期望发展郧巴黄牛杂交项目。

为使我县郧巴黄牛主产地良种优势得到充分发挥,通过发展养牛业,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在实施科技兴牧和农业结构调整中充分体现出科学养牛的经济效益。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建设规模为年均出栏肉牛2万头。建冻精配种站15个;建标准牛栏20万平方米;建肉牛试验育肥场2000平方米;人工垦处长种草10万亩;引进送购种母牛4000头;购人工授精设备仪器;购液氨运输车一辆;建交易市场6个。

三、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建冻配种站15个,建饲料专贮氨化池20万立方米,建标准牛栏20万平方米,建肉牛试验育肥场2000平方米,人工重复种草10万亩,投草种10万公斤,投入肥料500万斤,引进选购种母牛4000头,兴建6个交易市场,该项目概算总投资4000万元,请求国家扶持2400万元;地方自筹1600万元。

四、项目建设年限

该项目实施年限为2001年—2004年。2000年制定相应措施,鼓励和调动农民养牛的积极性;2001年完善圈舍设施,补充母牛群,垦复种草0.5万亩;2002年配置冷冻设施和培训人工授精,种草1万亩;2003年建立6个交易市场;2004年项目达标年。

五、效益分析

该项目建成后,年出栏肉牛2万头,每头出售价1500元计算,农户净增收入600万元,年创税收314万元,人工种草达可以净化空气,美化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可吸收转移大批农村剩余劳力和安排下岗待业人员,缓解就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

竹山县“三元”杂交商品猪基地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作为山区农业大县,财政主要收入来自于农村,而农村的主要收入又来自于畜牧业,畜牧业在农业收入中占36%以上,养猪收入又占畜牧业收入的85%以上;通过近几年来的牲猪品种不断的引进改良,养猪生产仍然是农村农民脱贫,周期短、见效快,合民心顺民意的好项目。

其有利条件是领导重视,牲猪生产有基础。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形成,交通运输方便。316国道贯穿竹山全境,全县村村通公路,交通比较便利。良种繁育体初具规模。全县以县种猪场为主,各乡镇为辅的纯繁基地初步形成,全县通过牲猪“四化”、“三优”牲猪人工授精达85%以上。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建设规模为年牲猪饲养量80万头,出栏55万头。形成良种繁育体系 ; 技术服务体系、交易市场体系和饲料加工、冷冻、贮藏体系。同时加大栏圈建设力度,形成一大批规模经营牲猪养殖大户,带动全县牲猪主业的良性发展。

三、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需要投入800万元,饲料加工供应体系建设需投入700万元,栏圈建设需投入800万元,技术服务建设需投入600万元,交易市场及运输体系建设需投入800万元,加工车间建设需投入300万元,建冻库需投入500万元,组建养猪大户需周转金600万元,该项目总投资为510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扶持3400万元地方,自筹700万元,群众投劳集资1000万元。

四、建设年限

该项目建设年限为2001年—2004年。分两阶段实施,第一阶段为2001年—2002年,力争牲猪饲养量达到30万头,年出栏20万头;第二从阶段为2003年—2004年,力争牲猪饲养量达到80万头,年出栏55万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年实现养猪收入2.4亿元,创利3840万元,每头猪按40元税收计算,年可为国家增加税收2200万元。同时,丰富城乡居民生活,吸收转移农村剩余劳力和城镇待业人员就业,促进社会稳定。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通过多次考察实践,经过充分的论证分析,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并在保丰、麻家渡等乡镇开展试点工作取得了良好的

竹山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项 目 简 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民以食为天,食以菜为先,蔬菜是人们膳食结构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蔬菜的消费需求已由数量型转为质量型,并逐步由质量型向营养型、保健型过渡,尤其对蔬菜的花色品种、营养质量、安全无公害等方面的要求在不断提高。根据我县地理气候和自然资源等诸方面优势条件,围绕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山野菜、干菜为主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及其加工,对加速我县种植结构调整、大幅度提高土地生产效率,推进“两高一优”农业和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兴起,加快农民奔小康步伐,振兴县域经济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竹山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总规模为29.2万亩,实际占用耕地面积13.2万亩(其中二荒挂坡地面积3万亩),兼作套种16万亩。

干菜生产:以宝丰、擂鼓为中心,辐射西区乡镇,品种以尖椒、萝卜为主,总面积达到8万亩,年产干品量1000万公斤。

山野菜生产:以南部和西西乡镇的二荒地和挂坡地为主,品种以香椿、薇菜、野金针、竹笋、野葛为主,总面积达到3万亩,年产干品量300万公斤。

水生菜生产:以谭家河灌区为主,品种以莲藕为主,总面积1万亩,年产量2000万公斤。

鲜菜生产:以城关、潘口、宝丰(或溢水、麻家渡)为主,重点抓好城镇商品蔬菜基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和商品蔬菜生产,总面积1.2万亩,年产量1.6万公斤。

三、建设投资及资金筹措方式

竹山县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总规模为29.2万亩,共需投入资金17030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扶持8330万元,地方自筹8700万元,重点投入水利设施建设、温室大棚建设、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工贮藏、市场技术信息建设等方面。

四、建设年限

项目实施年限为2001年—2005年。

五、效益分析

蔬菜基地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蔬菜3亿公斤,直接产值2.66亿元,通过加工包装,每年可获得加工增值收入5000万元,年创税收4500万元。

四、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项目建议书,并上报市计委,县内已在宝丰、擂鼓等乡镇开展试点工作。

竹山县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精神,巩固全县小城镇建设成果,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努力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优化农村经济布局,更大规模地转移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努力探索符合竹山县情的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道路。全面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进步。拟实施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竹山县小城镇建设的总体布局是:以县城为龙头,大力发展316国道、鲍竹路和堵河沿线集镇,以建制镇为骨干,乡集镇为支撑,小集镇和中心村为基础,突出城关、宝丰、官渡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高点,侧重竹坪、柳林、得胜、双台、文峰等边贸口子镇,配套完善秦古等具有综合实力的社会经经济重镇,形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共同繁荣的城镇化格避。初步形成一批可容纳40%以上城镇化人口的综合城镇示范区。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十五”计划期全面启动,八个具有一定基础和实力的小城镇示范建设工程,工程计划投资16000万元,其中,地方自筹6400万元,请求省市县配套4800万元,国家投资4800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2005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实施后,不仅使全县小城镇建设得到快速发展,而且使我县城镇面貌发生根本性变化,八个集镇将成为功能齐全,布局合理,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的山区明星集镇,可以加快第二、三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同时产生巨大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为改变竹山贫困落后的在面貌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了宝丰、官江、得胜、双台、竹坪、文峰、秦古、柳林等8个小城镇经济开发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其中宝丰镇小城镇经济综合开发项目可研报告已上报到了省计委。

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位于长江中长游的汉江流域,生态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水源和水质,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不仅是改善生态环境,抗御自然灾害的需要,也是农民脱贫致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需要。近几年来因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政府和群众迫切希望进行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再建秀美家园。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按照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因害设防、因害治理的原则,确定竹山县生态环境建设综合治理工程分5年实施,总规模为:退耕还林10万亩,农村能源建设工程5000户,坡改梯2万亩,新建山塘150口,引水渠200公里,新修河堤120公里。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总投资7500万元,其中营造生物工程治理投资2500万元,生态农业工程治理投资2000万元,水利水土保护工程治理投资3500万元。按照国家规定,国家贫困县投资比例,中央和地方按1∶0.5配套,在地方投资中省、市、县按0.5∶0.25∶0.25的比例,请求国家扶持5000万元,省配套1250万元,市、县配套1250万元。另外,农民投工折资32500万元。

四、建设年限

该 工程分5年实施,即2001—2005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工后,年可创直接经济效益862万元。更重要的是通过生态环境的改善,能够很好地促进竹山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生态、社会效益非常明显。

六、项目进展情况

该项目于2000年由县计委做了实施方案,并由县政府和县计委分别向市政府、市计委作了专题报告,市政府和市计委分别向省政府和省计委上报了此项目。

竹山县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根据县域经济发展状况和山区实际,以农户庭院建设为载体,根据自然界动、植物和微生物相互依存的生物链关系,以沼气为纽带,把粮菜果种植业、畜禽渔养殖业同秸杆、粪便、农副产品加工等结为一体,形成“猪—沼—粮—农副加工”、“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等生态农业模式,促使经济、社会和生态三大效益有效的结合起来,是山区农民脱贫致富的必由之路。为此,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根据我县山区的资源优势,在一个单元(户、村、乡镇)内将农村可再生能源工程进行优先组合,把沼气、猪禽养殖和林果、粮食种植结合起来,形成农业生产良性循环的“猪沼果”、“猪沼鱼”、“猪沼菜”、“猪沼粮”的生态经济工程,每一处工程具体包括:标准化畜禽舍、沼气池、节柴灶、太阳能热水器、标准化果园或标准化鱼塘或菜田等,把每一个单元建设成能源、生态、经济良性循环的生态家园。

项目建设选择交通方便、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群众文化素质较高、科技意识较强的“316”国道沿线的文峰、城关、潘口、溢水、麻家渡、宝丰、擂鼓、秦古、得胜等9个乡镇,100个村,新建1万户沼气池,核心区域内配套4000户高标准省柴灶,安装4000台太阳能热水器。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初步概算,项目总投资2616万元,其中1万口沼气平均每户1550元,投资为1550万元,4000户省柴灶投资186万元,4000台太阳能热水器投资880万元。

整个项目资金采取“三个结合”的办法,即国家扶持一点、集体补助一点、农户贷收或自筹一点的办法,其中国家扶持800万元,地方配套800万元,农户投工自筹1064万元。

四、建设年限

该工程分四年实施(2001—2004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每年可为农民节约开支1060万元,项目区农民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每年可保护5万亩森林植被免遭砍伐,实现农业生态的良性循环,可使1万户农户脱贫,其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六、工程进展情况

项目已完成可研究和工程设计实施方案。

竹山县笋竹生态林基地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位于鄂西北、地处秦巴山区汉水流域,整个地形大势是“南高北次中间低,山间盆地口朝西”。全县国土面积538.1万亩,其中林业用地404.4万亩,占75.2%;森林覆盖率为36.6%。南北兼有的气候特征造就成竹山县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山地季风性温润气候,雨水充沛、光照量大、热量丰富、非常适合笋竹生态林的生长。竹笋味甘鲜脆,营养丰富,是优良的蔬菜。鲜笋中含有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磷、铁、钙和其他各种元素、维生素类等物质被认为是减肥和防止肠癌的保健食品。竹材品质优良,广泛应用于建筑业、造纸业、人造板业、农业及其他领域。因此,笋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全县发展规模初步定为5万亩,其中新建4.5万亩,培育提高0.5万亩。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总投资3615万元,地方自筹1615万元,请求国家扶持2000万元,分五年,每年400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5年。

五、效益分析

5万亩基地全部见效后,年产竹材可达到3000万公斤,产值750万元,年产鲜笋可达8000万公斤,产值16000万元,总产值可达到16750万元。如果再加上系列加工增值,其效益相当可观,且稳定收益持续年限可达十几年乃至几十年。并且将有10—20万亩的国土避免水土流失,将有20—40万亩的气候得到有效的调节。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由林业局做了可行性论证报告,并通过县计委和林业局上报到省计委和林业厅。

竹山县南部山区万亩中小药材基地建设

项 目 简 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我县南部山区山地高低悬殊大,地貌复杂,地势陡峭,最高海拔为2740米,最低海拔为400米,气候湿润,山场辽阔,植被覆盖率高,中小药材资源极为丰富,不仅品种繁多,且蕴藏量大,素有“百药园”、“药材宝库”之称。根据八六年中药材普查资料统计,全县607个动植物药材品种中,南部山区有567种,占全县药材品种的93.4%,其中重点品种178种,占全县重点药材品种96.2%,药材总蕴藏量为10万吨,占全县总蕴量的63.3%,年产10吨以上的品种有300多种,50吨以上的品种有180多种。随着中药材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的不断走俏和国家全面实施生态环境建设步伐的加快,开发和利用我县南部山区丰富的药材资源已迫在眉睫。建成鄂西北万亩中小药材基地,不仅可使我县成为鄂西北最大的中小药材集散地,而且如果改进现有传统种植方式,加大科技含量,推行林药间作、粮药间作或种药还林,还可促进生态平衡,带动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的发展,形成名负其实的区域特色经济,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区现有中小药材面积5585亩,计划在此基础上扩建为16000亩规模的中小药材基地,并建成一个药材信息开发中心,一个药材加工厂。信息开发中心(或公司)将为生产、经营、管理、销售提供全方位、一体化服务体系,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等高效药材产业格局。

三、资金概算与资金筹措

本项目共需投入资金总额为2390万元,其中国家扶持1800万元,药材部门筹措100万元,乡镇自筹490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5年。

五、效益分析

建成后,年平均实现产值1400万元,创税192万元。

六、项目进展情况和安排 该项目正在做项目建议书。

竹山县谭家河灌区工程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谭家河水库总库容1654万立方米,主要以灌溉为主,设计灌溉面积3.93万亩,至1996年已开通总干渠10.6公里,支渠24.7公里,实际灌溉面积只有1.4万亩。为充分有效的利用和发挥水库的功能,实现我县农业的大发展,提高农村经济水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完善和配套各项水利设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兴建谭家河灌区配套工程迫在眉睫,非常必要。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建设总干渠10.6公里的防渗改造工程和凤凰堰倒虹吸加固改造工程,干渠延伸工程,增加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完成供水工程建两个万吨水厂解决2.94万人,3.1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完成麻家渡营盘河3000亩园田化建设。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项目工程总投资2914.7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450万元,地方自筹1464.72万,计划分三年实施。2001年计划完成投资951.58万元,2002年计划完成951.57万元,2003年计划完成951.57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3年。

五、效益分析

建成后,灌区灌溉面积由原来的1.4万亩增加到3.93万亩,年增产粮食4600吨,年增加收入549.3万元,的净效益109.86万元,可解决2.94万人、1.8万头牲畜饮水困难。

六、工程进展情况

该项目已完成可行性研究和初审通过,已列入国家2001年投资计划,可望按工期和建设年限完成工程。

竹山县西河万亩灌区工程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西河灌区范围为黄栗乡、宝丰镇的20个行政村,灌区内有西河、东河、深河、石灰窑四座小

(一)型水库,设计灌溉总面积为2.25万亩,但目前实际灌溉总面积为0.45万亩,不到设计灌溉面积的20%,其原因为西河、东河两水库无渠道配套,库内水白白流走;深沟、石灰窑水库的配套渠道为简易土渠,存在严重的渗漏问题,且其承雨面积小,库容大,所蓄水量远远满足不了灌区农田用水和人畜饮水。

由于灌区内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及设施简陋落后,导致西河灌区远未达到设计效益,甚至已有的水利设施被闲置荒废。为此,必须尽快、尽早配套西河灌区内的水利设施。

二、建设规模和内容

项目规划为灌溉工程,使该区的灌溉面积由原来的4522亩增加到25199亩。计划延伸和衬砌现有的5.8公里干渠,4.8公里支渠;新开挖11条干渠,总长度81.42公里;支渠37条,总长度23.5公里;干渠隧洞4段,总长3150米;洞涵3处,总长650米,新增干渠水闸33处,闸门33块,砌筑渡槽3处,总长1000米;并新修二座小

(二)型 水库,七里岗水库和公平水库。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该项目概算总投资为2870.79万元,申请国家投资1722.47万元,地方自筹1148.32万元。

四、建设年限

分三年实施,即2003至2005的。第一年计划完成投资1435.4万元,第二年计划完成投资861.24,第三年计划完成投资574.16万元。

五、效益分析

项目建成后,可灌溉耕地面积25199万亩,年增收583。77万元。同时可解决原有水利设施配套不完善所造成的效益低下、资源浪费的严重问题。

六、工程进度情况

该项目的前期勘测设计任务和可行研究报告已全部完成。

竹山县气象预报警报技术体系工程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气象是直接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服务的基础性公益事业。“九五”期间我县气象事业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步建成了集气象综合探测、气象信息网络,基本气象信息加工分析预报,气象信息综合技术服务四为一体的服务技术体系。但由于我县位于我国南北气象过渡地带的秦巴山,气候区,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境内山川河谷交错,地形复杂、商差悬殊,表现为明显的立体气象的分布规律。使我县的气候预报、气象探测、气象警报,在为地方经济服务中,不断面临新的课题和挑战。因此,加快气象现代化建设步伐,完善气象预报警报技术体系,努力提高气象为地方经济服务的能力,显得十分迫切和非常必要。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新建风云Ⅱ号气象卫星竹山县地面接收站;新建竹山县雨量自动监测站和25 个乡镇雨量自动监测站;扩建竹山县气象观测场;新建竹山县防雷减灾中心。

三、项目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总投资165万元。请求省计委扶持80万元,争取地方配套85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6年。

五、效益分析

项目如期建成后,将使我县气象科技含量大大提高,气象生产力水平基本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气象在防灾、减灾、避灾中发挥出更大作用。更好地为领导决策服务,为防汛抗旱服务,做到准确、及时、周到、高效,保障地方经济建设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六、项目项目进展情况 已完成项目建议书。

竹山县人工降雨防雹减灾工程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我县属北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由于境内山川河谷交错,地形复杂,高差悬殊,表现为明显的立体地形、立体气候的分布规律,因而又呈现出明显的山区小气候特征。同时受大陆性季风气候的影响,我县光、热、水的分布有明显的不均一性,致使境内干旱,局地洪涝,风雹等各种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尤以干旱和局地涝渍为重。从1998年—2000年连续干旱灾给竹山县乃至整个鄂西北地区的农业生产和区域经济造成近几十亿元的经济损失,直接加大了农民脱贫的难度,扩大了返贫面,作为山区农业县对于建立防灾体系,研究和旱灾、雹灾发生规律,寻求有效的防灾减灾措施,已成为当务之急

二、项目建设规模和内容

该项目总建筑面积1750m。其中,新建城关镇、宝丰镇、擂鼓镇、牌楼乡、峪口乡五个乡镇炮库计16间800m2;建设城关镇、宝丰镇、擂鼓镇、牌楼乡、峪口乡五个乡镇高炮、火箭封闭式作业平台,计750m2; 竹山县人工降雨防雹减灾指挥中心;建设炮弹贮存仓库 3 间及辅助安全设施计200m2。

三、项目投资及资金筹措方式

建设该项目共需总投入140万元。其投资渠道 是请求省计委扶持70万元,地方配套70万元。

四、建设年限 2001年至2003年。

五、效益分析

人工防雹降雨抗旱基地建成后,年可降低灾害损失5000万元以上,从根本上解决全县旱灾、雹灾威胁,确保我县西部乡镇农业丰收。

六、项目进展情况 已完成项目建议书。

竹山县黄姜系列产品开发项目简介

一、项目建设背景

竹山县化工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是有二十多年化工化肥产品生产历史的老牌企业,其技术、资金实力相当雄厚,特别是近几年在医药化工领域有较大的突破。目前我县已形成4万亩黄姜基地,年采挖黄姜3万多吨(两年生轮流采挖,亩产1.5吨),完全可满足建成年产2百吨皂素(单耗黄姜120吨)、50多吨双烯醇酮(单耗皂素1.7吨)的生产能力。

根据国家产业政策,为形成产、加、销系列开发规模建设,结合县黄姜基地发展态势,同时也为了充分发挥公司现有人才、资产效益,迎合市场对皂素、双烯醇酮的大量需求,开发黄姜系列产品很有必要,效益相当可观,是一个利民、兴工、富县的好项目。

二、建设规模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根据市场需求及全县4万亩黄姜基地实际,公司引进国内目前最先进生产工艺,拟建成年产200吨皂素和50吨双烯醇酮的生产线。

项目建成后,年产值1.3亿元,年实现利税2300万元,其中利润810万元,税金1490万元。技术指标:熔点198--205℃;水份≤0.5%;醇中不溶物≤0.1%。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1、建设投资

总投资5774万元,其中固定资产4274万元,流动资金1500万元。

2、资金筹措方式

申请贷款1000万元;申请财政扶持1000万元;申请国债投资847万元;企业自筹2927万元。

四、工程进度情况及要求

公司现有七十吨皂素的生产能力且产品市场供不应求,发展态势相当好;计划于2001年建成年产200吨皂素现代化生产线,2002年建成年产50吨双烯醇酮生产线。

因我县财力有限,公司发展规模大,部分资金尚能自筹,特申请国家予以立项,并给予国债资金扶持。

竹山县年产五万吨生物有机肥项目简介

一、建设条件和必要性

竹山县化工化肥有限责任公司是有二十多年生产化工、化肥产品的老牌企业,其技术力量、资金实力相当雄厚。在经过由单一型向高技术、多样型发展的过渡之后,结合市场和绿色农业发展趋势,引进两项高科技产品,通过消化、吸收,拟建成为两项合一的五万吨生物有机肥现代化生产线。

二十一世纪是生物肥料的世纪,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客观要求,化肥将逐渐被淘汰,引进、开发生物肥料是历史的必然,企业的首选。

二、建设规模和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根据对市场范围分析,拟建成年产一万吨生物固氮肥,四万吨生物有机复合肥的生产规模。经济指标:新增产值1.34亿元,利税2616万元,其中利润1038万元,税金1578万元。技术指标:生物有机复合肥: 有机质(以C计)>25% 单位有效活菌数>1亿个/克

粒压强度 2.5—4.5mm>6.0×103Pa 生物固氮肥: 有效菌数≥3亿个/g;固氮肥性,乙烯成量≥50μmol/g。

三、建设投资和资金筹措方式

1、建设投资:总投资4563万元

其中固定资产投资3663万元,流动资金投资900万元。

2、资金筹措方式:

申请银行贷款500万元;财政扶持600万元;申请国债投资570万元;企业自筹2893万元。

四、工程进度情况及要求。

该项目分三年时间达产,至2002年建成年产一万吨生物固氮肥,四万吨生物有机复合肥生产线。

因我县财力有限,企业正处于发展阶段,自筹与贷款仅能筹集部分资金,特申请国家列入发展计划,并予以国债资金大力扶持。

第三篇:巉口镇2013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2012

巉口镇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2013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的

各村委会:

现将《巉口镇2013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各自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二〇一二年九月二十四日

巉口镇2013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为了加快我镇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提高旱作农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结合我镇农业生产实际,科学规划,细化任务,制定了全镇2013年旱作农业项目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2013年,全镇旱作农业项目坚持以科技为支撑,以提高有限的降水资源利用率和光、热资源潜力为核心,按照“地膜覆盖+良种应用+配方施肥+机械耕作+统防统治”模式,组装配套推广应用成熟、适用的旱作农业综合栽培技术,创新机制、强化服务,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单一抗旱为综合抗旱,促进粮食产量稳定增长,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推动全镇旱作农业生产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二、基本要求

(一)主要农作物全覆盖。近年来,旱作农业种植技术的大面积示范推广,使我镇马铃薯和玉米亩产量和产值有了大幅度提高。全膜双垄沟播技术的应用为雨养旱作农业发展开辟了新途径,破解了长期以来旱作农作物因旱欠种、减产、绝收的难题,充分调动了我镇农民发展种植业的积极性,大大促进了特色产业的快速发展。2013年,全镇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将实现地膜种植全覆盖。

(二)连片轮作倒茬。重茬连作同一科农作物导致土壤中根系释放的毒素增多,遗留的病菌虫害增多,也易造成土壤中的主要微量元素不足,土壤养分失衡,从而影响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各村要结合旱作农业项目的实施,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实行玉米、马铃薯连片规模化轮作倒茬,优化作物布局,平衡土壤肥

官兴村田湾社公路沿线)建立1万亩示范片带2个。通过示范区带动,使全镇旱作农业连片示范面积达到2万亩以上(其中:全膜玉米万亩片带1个,地膜马铃薯万亩片带1个)。

(1)全膜玉米万亩示范片带主要包括三十里铺的苏家庄、马家庄、朱家庄、大堡子、窝窝店5个社,巉口村红崖、蔡家庄、黑庄、东街、北街5个社,康家庄村旧城、西川2个社和赵家铺村。

(2)龙滩村老庄坪社至官兴村田湾社旧312线建立万亩全膜马铃薯示范片带,主要包括龙滩村老庄坪、阳山、白家湾、塘窑4个社;胜利村朱家店、屠家山、大泉湾3个社;联星村道槐沟、花河、香炉台3个社;新坪村段家窑、何家沟2个社;上岘村下岘社、上岘社、庄科坪3个社;官兴村堡子坪、车道岭、阳湾、杨顺岔4个社。其他各村都要建立1个500亩的全膜马铃薯示范点。

五、主推及配套技术

马铃薯种植主推黑色全膜双垄垄侧种植技术;玉米种植主推全膜双垄沟播技术。通过组装配套良种应用、种子处理、配方施肥、土壤处理、机械耕作、秸秆综合利用、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技术,形成综合抗旱技术体系。

(一)良种应用。黑色全膜马铃薯应倡导脱毒种薯的推广应用,全镇重点推广新大坪,搭配种植大白花。玉米在海拔2000米以下地块,以豫玉

22、沈单

16、承单20等中晚熟品种为主;在海拔2000—2300米地块以吉单261、承单3359等中早熟品种为主。

(二)种子处理。马铃薯种子在播种前,每亩种子用稀土旱地宝100克兑水5千克浸种,提高抗旱抗病能力,重点防治马铃薯早、晚疫病;玉米种子要求全部使用包衣种子。

2012年12月—2013年3月:结合冬季农村“小三讲”宣传教育和春耕备耕活动,深入开展技术宣传、培训和指导工作,开展顶凌覆膜。

(三)播种及田间管理阶段

1.2013年4月—5月上旬:完成全膜玉米和黑色全膜马铃薯种植。

2.2013年5月中旬—9月:田间管理。苗期重点是保全苗,促壮苗;中期搞好除草、追肥和病虫害统防统治等;马铃薯后期喷施膨大素等植物生长调节剂可控制地上茎叶徒长,促进地下块茎膨大;玉米后期防早衰,增产量。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靠实工作责任。镇上成立行政领导小组和技术指导小组。行政领导小组重点负责组织协调、统筹资金、调配物资,督促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解决项目运行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技术指导小组负责制定项目实施方案、技术规程、试验研究方案、宣传培训和技术指导,总结项目实施工作。各村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根据项目实施要求,组织骨干力量,将推广任务、责任、目标、效果落实到人,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不折不扣地全面完成旱作农业任务。

(二)多方筹措资金,确保配套物资。各村要在充分认清今年秋覆膜任务面积大、资金缺口大的实际,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多渠道筹集项目资金的同时,广泛宣传动员,积极引导农民群众自筹地膜、农机具、肥料等生产资料。按照“省上支持、区上扶持、乡镇统筹、农户自购”的要求配套地膜、农机具,将地膜、农机具配套资金统一集中后,由镇农机站负责配套调运,确保地膜、农机具质量。对到位的地膜和农机具,各村要确定专人,与镇农机站配合,确保发放到村、社和户上。镇上将根据镇上配套

况,纳入年终考核内容,实行单项考核。

附件:1.巉口镇2013年旱作农业项目行政领导小组

2.巉口镇2013年旱作农业项目技术指导小组 3.巉口镇2013年旱作农业项目示范推广任务分解表

主题词:旱作农业

实施方案

通知

巉口镇人民政府 2012年9月24日印发 共印25份

附件2:

巉口镇2013年旱作农业项目技术指导小组

组 长:卢贵玺 镇科技副镇长 成 员:张凤军 镇农机站站长

赵军平武国庆 苏 进 刘佳伟 李新川 李文炳 梁 强

张佩尧 巉口村包村干部 康家庄村包村干部 三十里铺村包村干部 赵家铺村包村干部 大柏林村包村干部 小柏林村包村干部 石家岔村包村干部 松川村包村干部 冯家岔村包村干部 学房村包村干部 盐沟村包村干部 龙滩村包村干部 胜利村包村干部 上岘村包村干部 联星村包村干部 常川村包村干部 官兴村包村干部 新坪村包村干部 镇农业服务中心干事张祖杰孔德胜苏金涛张建三杨胜海朱克正王苏卢国龙杨炳文张志新

第四篇:2014年教辅材料使用管理自查自纠报告

乌鲁木齐市第71小学教辅材料使用管理

自查自纠报告

根据《关于进一步加强自治区小学教辅材料管理的意见》(新基教

[ 2012]10号)等相关文件的要求,以法治校,依法执教,力求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文件精神,切实规范我校2014年春季学期教学辅助资源的使用、管理等工作。我校有组织、有计划地对2014年春季学期学校所使用的教学辅助资料进行了专项检查。自检自查情况如下:

1、知晓文件内容。有关教材教辅的征订文件,学校教师会议中向全体老师宣读过,让老师们了解具体征订教材教辅的情况及相关规定。

2、征订教材教辅数量。我校每学期初在征订下学期教材教辅之前,都是重新统计各班现有人数,严格按照人手一册的量征订,包括教师的教本都将循环使用。

3、征订种类。征订的教材教辅都是由学校的教导主任与班主任参照有关文件目录经全校教师讨论,选择适合本校实际的教辅征订,严格实行一教一辅。

4、征订行为。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个人,均无私自为学生定购教辅资料现象,同时禁止了个人书商进校推销辅助教材。学生使用的教辅资料均出自学生个人志愿自主选择购买,且严格执行每科一套的规定。

5、征订途径。学校所有的教辅全部学生自愿与新华书店购买,定期调查任课老师有无自行在外订购其他教辅的情况,同时对各班各年级学生进行调查,切实摸清各班教辅的订购量和使用情况,防止教师自行加重学生课业负担,杜绝盗版图书进入学校。

6、征订范围,征订教辅完全符合自治区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审查合格并公布的目录范围,学校没有乱订资料情况。

总之,我校一直都是按照上级文件要求,没有额外和不正当途径定购教辅。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校将一如既往地认真做好教辅资料的购买管理工作,将继续严格贯彻执行相关文件精神,办人民满意,家长放心的教育。

乌鲁木齐市第71小学

2014年5月4日

第五篇:农业自查报告精选与农业项目自查自纠材料报告

农业自查报告范文精选

范文一

为做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中期评估工作,河口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专门召开会议进行安排部署,抽调专人组成自查评估小组,按照评估方案的总体要求、评估原则、评估内容和方法步骤,通过深入调研、调阅资料、现场考察核实等形式,组织进行了自查自评。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发展指标完成情况

自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批复以来,在省市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河口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规划》精神,坚持用世界的眼光、超前的思维、科学的理念对接黄蓝经济区开发建设,努力在全局发展中找准定位,科学谋划,不断完善发展思路。适应黄蓝经济区建设要求和港区城一体化发展的新形势,研究确定了发挥港口优势,科学规划一港三区一带三线一城经济发展新格局,全力打造五大基地,努力实现在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中高点定位、率先崛起的区域总体发展思路,牢牢把握港区联动、工业优先、富民强区的工作基调,深入实施重大项目攻坚、和谐城乡建设、机关效能提升三大行动,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成效显著。20xx年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5.89亿元,人均149724元,比20xx年分别增长62.4%、80.4 %,经济总量快速提升;核心保护区面积达到152万亩,生态系统结构不断优化;单位gdp能耗、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和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额完成市里下达的节能减排指标。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均达到100%,提前3年超额完成《规划》XX年预期目标;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15.8%,比20xx年增长2个百分点;总供水能力达到1.5亿立方米,比20xx年高出6300万亿立方米,用水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605,比20xx年提高0.05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5830元、9787元,比20xx年分别增长42.5%、50.8%,群众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今年上半年,全区高效生态经济发展继续保持了良好态势,实现地方生产总值102.77亿元,同比增长17.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0.63亿元,增长1518/26.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9.3%;实现一般预算财政收入6.96亿元,增长32%,;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余额达到172.5亿元和79.9亿元,分别较年初增长9.8%和13.1%。

二、重大事项推进情况

(一)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成效显著。始终坚持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不断加强生态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力度,节约集约利用资源,稳步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全面增强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强化自然生态保护。划定152万亩的核心保护区,对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孤河水库库区及水源地等重点区域实施强制性保护;实施湿地修复工程,连续三年对黄河刁口流路进行生态补水,累计修复湿地20余万亩;实施典型海洋生态系统修复示范工程,规划建设了50万亩的东营河口国家级浅海贝类生态海洋特别保护区,区域自然生态系统得到持续良性发展。二是强化生态建设。率先启动实施了以路域林网、水系林网、农田林网为主的三网绿化工程,累计投资2.56亿元,动用土石方3284万方,植树773万株,新增绿化面积5.6万亩,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加快实施15万亩刺槐林恢复工程,目前,完成造林面积2.4万亩、台田0.2万亩,共栽植苗木158.4万株。规划建设了神仙沟、草桥沟两处人工湿地项目,不断改善入海河流水质,消减入海污染负荷。三是强化环境保护。提高生态门槛,明确园区入园企业生态标准,严控污染项目引进和两高一低行业扩张。积极开展国家级生态乡镇 创建活动,仙河镇、孤岛镇、义和镇、六合街道办事处荣获国家级生态乡镇称号。深入开展全面治理水气污染全民环保行动,对重要河流流域进行综合治理,强化对重点污染源的监控整治,扎实开展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目前,城区大气环境优良率89.2%,公众环境满意率始终保持93%以上。加大环保投入,实施了城区排污设施 改造和垃圾处理厂二期工程,仙河孤岛、河口经济开发区两个新增污水处理厂先后竣工,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项目进展迅速,全区治污设施日益完善。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抓好海水综合利用、油盐化工一体化等重大循环经济项目建设,扎实推进河口经济开发区、河口蓝色经济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创建工作,目前,海水养殖卤水溴素原盐循环产业链已经相对完善,海水梯级利用初具规模,鑫大地海水综合利用项目被列入全省循环经济重点项目。

(二)高效生态产业不断优化。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总量膨胀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高效生态农业为基础、环境友好型工业为重点、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高效生态产业体系。三次产业比例由20xx年的8.6:60.6:30.8调整为6.18:55.55:38.27,产业结构日趋优化。一是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发展。按照园区化、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的要求,突出发展高端、特色、绿色农业。冬枣、水产、畜牧等优势产业不断壮大,建成海参养殖池8.5万亩、海参育苗水体达到10万立方米、冬枣标准化基地2万亩,精品冬枣园6000亩、大闸蟹养殖池3万亩,奶牛、生猪存栏分别达到7324头、182580头,黄河口冬枣、海参、大闸蟹和现代畜牧四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新户镇天河湾生态旅游园区、百枣园采摘观光基地和义和镇优质苹果、设施果蔬采摘基地等休闲观光农业发展迅猛,黄河故道高效生态农业观光带已具雏形。澳亚万头奶牛牧场、晨阳菌业5万吨工厂化食用菌等一批大项目的相继建成投产,全区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78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35家,一村一品专业村达到69个,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高。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5%,农作物及畜禽、水产良种普及率达到95%以上。高度重视农产品品牌创建,目前全区共获得省著名商标认证5个、省名牌产品认证3个、三品认证60个,黄河口农产品品牌的影响力持续提升。二是环境友好型工业加速膨胀。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化、盐化等传统产业,推动油盐一体化发展,全区原油综合加工能力达到750万吨,原盐产能达到200万吨;大力发展以石油装备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业,黄河口石油装备制造园已落户石油装备企业13家,实现利税1.22亿元;发挥资源优势,积极培育发展新能源、新信息、新材料、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格瑞特光伏电池片等一批高端项目相继落户,华锐风电3兆瓦机组成功下线,全区风电装机总容量达到35万千瓦,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深入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和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106家,20xx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16.61亿元,相比20xx年,增长110.4%。三是现代服务业实现新突破。加快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规模不断膨胀,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0.7亿元,相比20xx年,增长30.2%。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研发服务、融资担保、信息咨询等生产性服务业,引进发展了富海冷链物流、中海利兴物流等现代物流项目,全区物流运输企业发展到42家,综合性物流配送体系正在加快形成。重点突破生态旅游业,围绕黄河故道、神仙沟、滨海长廊三条精品旅游线路,精心打造黄河口旅游品牌,万亩槐林、军马场农博园、新户冬枣观光园、仙河蓬莱公园等景点建设提档升级,成功举办黄河三角洲湿地槐花节、黄河口槐花笔会、枣乡风新户行和山东河口湿地风情全国摄影大展等活动,累计接待游客1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产业新突破。

(三)基础支撑能力日益增强。一是强化园区建设。把园区建设作为黄蓝经济区建设的集中突破区和先行区,全力抓配套、上项目、求突破。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进一步修订园区总体规划,完善基础配套,实施化工企业外迁,加快改造提升机械制造、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科技研发、商贸物流、高端制造、食品加工等现代产业。目前,园内入驻企业达到89家,20xx年实现工业总产值56亿元,成为带动河口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充分发挥土地成方连片、便于项目和产业集中布局的优势,重点发展海洋装备制造、海洋生物、新能源、新材料、海洋化工、高端橡塑加工等六大主导产业。目前,海防路、滨园路、明园 路、兴园路两纵两横四条框架道路全线竣工,110千伏变电站、雨污排、明渠、项目区填土、污水处理厂、热电联产、供水管网和通信网络等八大公共设施配套工程加快推进,招引落户过亿元项目15个,计划总投资14.261亿元,高效生态化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园区基本成型。二是深化和谐城乡建设行动。坚持把和谐城乡建设行动作为城乡规划建设的总抓手和着力点,以城带乡,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实施了总投资40.17亿元的71项和谐城乡建设重点工程,加快推进中心城区南融、北控、东改、西扩步伐。重点规划建设了15.6平方公里的湖滨新区,新建黄河路西延等道路5条,塑造健康养生岛等人工岛屿5座,鸣翠湖景观土方工程全部完成,水上主题音乐喷泉安装完毕,近期将形成景观向市民开放,拉开了开发框架,形成了景观雏形,已经成为生态景观的新亮点、城市发展的新引擎。黄河口文体艺术中心、便民服务大厅等一批便民工程竣工投用,河安小区、河阳新区等住宅小区建成入住,中心城区面积扩大到21.6平方公里。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三年改造中低产田4.2万亩,治理骨干河道39.55公里,新建改造农村公路273.35公里,北外环、河仙路、国家级中心渔港等一批重大工程竣工投用,疏港公路、沿海防潮堤、环渤海高等级公路等准备工作有序推进,内接外链的现代交通框架体系基本形成,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四)社会事业发展迅速。一是加大民生投入。三年累计投资24.42亿元,实施便民实事144项,就医、入学、养老等一批热点难点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先后3次上调城市低保标准、农村低保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待遇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农村老年人生活救助金发放范围扩大到70周岁以上,各项保障标准均居全市最高,走在了全省前列。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投资2.5亿元实施校舍安全改造、教学仪器更新、河安小学建设等工程9项,创建为山东省教育示范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新建改造农村卫生室50处、镇街卫生院4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2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连续3年保持在99%以上,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新建各类保障性住房1194套,发放经济适用房、廉租房货币化补贴205余万元。研究出台优惠政策,支持油田新建职工住房5570套。就业形势持续稳定,累计新增城镇就业1.1万人次,转移农村劳动力1.9万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8%以内。二是繁荣文化体育事业。新建文化大院55处、农家书屋145个,成功举办油地军港运动会、全市9运会等活动,荣获全国全民健身活动先进单位、省级文明区等称号。三是开展平安河口建设。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更加完善,生产安全、校园安全、油区安全、食品安全形势持续稳定,先后获得全省信访工作先进集体、平安山东建设先进区、全省食品安全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三、重大政策落实情况

适应实施国家战略需要,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积极落实《规划》涉及的重大政策,为高效生态经济提供强大动力和保障。

(一)努力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撤销新户乡、太平乡、六合乡建制,成立新户镇、六合街道办事处,整合资源、优化布局,一体两翼城镇发展格局更加清晰。创新政务环境,出台了财政资金使用管理、政府投资项目招投标管理等办法,政府行政行为更加规范;实施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全面推行三集中、三到位,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建成投用,300余项审批事项实现集中入驻,行政管理方式更加规范有序、公开透明、便民高效,先后荣获全国依法治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全省依法行政先进单位。创新港区城一体化管理新体制,建立实施了河口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联席会议制度,对事关区、港发展大局的战略规划、政策措施、产业项目、基础设施等重大事项,共同研究确定,联手组织实施,确保实现科学高效运转。目前已成功召开两次联席会议,对区港重大事项督查落实办法、区域招商引资政策、区港公路共建项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等重大事项进行了共同研究,开创了港区城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

(二)努力加快金融创新。发展壮大银行业规模,东营市商业银行河口支行更名为东营银行河口支行,山东东营河口农村合作银行改革为山东河 口农村商业银行,经营能力进一步提升。积极引进股份制银行,成都农商银行、芜湖扬子农村商业银行在我区设立村镇银行的申报材料已上报银监会待批。加快小额贷款公司的发展,先后成立了和润、永大、融坤三家小额贷款公司。创建了中小企业信用互助会,发展到15个分会,会员企业143家,促成会员企业间达成互保合作协议60笔,先后帮助60家会员企业实现授信及融资20亿余元,搭建了大中小企业合作交流的平台。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安诺其、汇海医药实现与母公司捆绑上市。积极开展林权、海域使用权抵押融资试点,累计办理林权抵押贷款5笔,2750万元;海域使用权抵押贷款30笔、XX0万元。

(三)积极开展土地管理试点。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积极推进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工作,先后实施城乡用地挂钩项目3个。六合乡东坝村和太平乡新兴村2个挂钩项目已完成,挂钩范围内居民点用地面积292.35亩,村周围荒碱地119.7亩;新户南六合增减挂钩项目,目前,已拆除面积9656.5平方米,拆迁居民89户,拆旧完成77.5%;已建住宅111户,安置人口330人。通过挂钩项目的实施,进一步优化了城乡建设用地结构,有效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今先后组织实施市级以上土地开发整理项目6个,项目总规模42905亩,新增耕地6072.15亩,实现了耕地保护和农民增收的双丰收。率先实施未利用土地开发项目,去年10月,全省未利用地开工仪式在我区新户镇召开,新户片一期、二期和北李片三个未利用地开发项目相继开工,3个项目建设规模10.29万亩,预计新增耕地3.88万亩。其中新户片一期和北李片未利用地开发项目已完工,与山东正邦集团、河南天瑞生态投资有限公司达成合作意向,进行规模化饲草种植、畜牧养殖、加工等项目建设,为整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未利用地开发趟出了路子,提供了经验。

(四)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积极引导企业加强自主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先后组建成立了汇海医药院士工作站、金岛实业院士工作站、戴瑞克国家橡胶助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营研究院,旭业化工氯化聚乙烯橡胶工程技 术研究中心通过省级认定,全省唯一一家石油助剂及轻烃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投用。围绕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依托黄河口高新技术企业创业园,鼓励龙头企业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实施产业共性技术攻关,产业整体发展水平不断提升。

(五)持续扩大对外开放。规划建设了山东河口蓝色经济开发区,与山东河口经济开发区、东营港经济开发区整合资源、错位发展,共同创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提升对外开放平台。深入实施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战略,瞄准国内外重点地区集中开展招商活动。《规划》实施以来,组织国内外大型招商活动51次,其中,境外招商7次,成功引进全球最大的塑钢型材制造商海螺集团、全球 地众多,权属较为复杂,不利总体规划,科学开发利用,已成为河口黄蓝两区建设的重大瓶颈。希望上级政府给予协调整合。

二是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区级财政有限,加之国家清理政府融资平台影响,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巨大。希望上级政府在安排黄蓝两区建设专项资金时重点向我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倾斜。同时加快推进沿海防潮体系和环渤海高等级公路建设,为沿海区域构建基础设施支撑。

三是配套完善试点政策。黄蓝两部规划给予两区内多项试点工作支持政策,但是相关配套的实施细则较少,具体工作中存在政策瓶颈。希望各级政府加大向上争取力度,尽快完善配套细则。

范文二

在县委、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有关业务部门的指导下,我乡坚持以党的十八重要精神为指导,积极开展好落实科学发展观活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增强服务意识,充分发挥各涉农部门的职能作用,现将上半年工作汇报如下。

一、工作完成情况(一)种植业

(1)粮食生产。积极引进超级稻水稻、玉米新品种的试验示范,进一步改进服务质量,确保了全乡粮食生产的正常用种。全乡共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86 万亩,连片100亩以上超级稻示范点20个;农业总产值完成11670万元;完成4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前期准备工作;引进能人经营连片500亩现代化农业示范点1个。

(2)经济作物生产。完成经济作物播种面积2.867万亩,我乡因地制宜发展云耳、蔬菜、香芋规模化生产。上半年共建立了4个经济作物种植示范点:连片2 万平方米云耳基地示范点1个(文明村毛竹槽);100亩香芋示范点2个(文明、立强);连片150亩辣椒1个(立强村廖家铺)。

(3)水果生产。全乡去冬今春共完成水果扩种面积510亩。完成连片 200亩以上优质水果扩种示范点1个(大井塘村黎家)。我乡在县农业局的指导下,大力推广拉枝促花、整形修剪、疏花疏果、频振式杀虫灯诱虫、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确保黑李、柰李生产逐步走上标准化、规模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

(4)农经管理及农村价格监督工作。一是开展了全乡农村土地流转的调查统计工作;二是对中小学收费、粮食综合直补等有关涉农收费及国家有关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检查和监督,有效地制止了涉农乱收费现象,减轻了农民负担,促进了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三是做好全乡农业经济情况的抽样调查和统计工作,为上级各部门正确掌握农村经济情况提供了有效的材料。

(5)农机工作。乡人民政府认真贯彻县人民政府关于农机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成立了以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乡农机安全生产领导小组,并制定农机生产工作实施方案,层层签订了责任状,组织了相关人员开展清明、五

一、端午等节假日的各项农机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有效地控制全乡无农机事故发生。

(二)养殖业

1、水产畜牧生产和项目建设

全乡共完成肉猪出栏0.74万头;家禽出笼4.54万羽;肉类产量682吨;水产品产量43吨。全年新(扩)建年出笼4000羽以上家禽场2个;新(扩)建出栏200头以上肉猪场3个。

2、动物防疫

我乡在春防工作中,乡政府与各村委会和村级动物防疫员分别签订了20xx年观音阁乡动物防疫工作责任状。乡人民政府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共投入防疫经费5000元,确保了生猪w病、猪瘟、蓝耳病,牛羊w病,家禽禽流感免疫率全部达到100%,做到了无重大疫情发生。认真抓好库塘养鱼,确保水产品总产量稳步上升。

3、动物检疫

(三)任务完成及验收情况

项目完工后,我办与财政局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对照项目实施方案,在项目建设内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财政补助资金所形成的资产量化情况、项目实施成效、项目的财务建账情况等方面对奖补项目进行逐个检查。通过检查验收,我县所有项目都符合要求,实施内容与批复内容一致,建设进度和建设质量符合方案要求。

(四)受省级以上通报项目的整改落实情况 无

三、存在问题 无

四、整改方案及落实措施 无

五、行业监督管理

对奖补项目的管理,我县突出了“六个强化”。

1、强化组织领导

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农业项目实施工作,分管领导多次听取有关的工作汇报,从奖补项目的确定到项目实施后绩效的考评都认真过问。县农工办、财政局、各镇(园区)都明确专人专门科室负责奖补项目的具体业务工作。各有关部门根据省下达的项目计划及奖补资金额度,按照规定的奖补资金使用要求,及时指导实施主体编制项目实施方案,并加强对项目建设的过程管理,切实保障了项目建设的有效实施。

2、强化政策引导

为营造浓厚的实施奖补项目氛围,我们加大宣传力度。各镇、园区通过给广大农民公开信、告知书,开座谈会及深入农户宣传政策、算账对比等多种形式,向广大农民群众宣传奖补项目的有关政策。通过宣传,调动了农民群众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在做好政策法规宣传同时,我办与财政局一道加强对政策法规及业务知识的培训,促进项目规范化管理。

3、强化项目质量

加强项目的申报审核,把好入口关。在项目的申报过程中,严格把关,力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最大化,确保项目能够按要求落实,能够实现设定的绩效目标。

加强项目的过程监管,把好监督关。在奖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办与财政局组织人员每月深入项目实施单位进行跟踪督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协调处理,坚持项目指导员制度,对所有奖补项目都安排一名农经人员作为该项目落实的指导员,具体负责该项目规范化建设的业务指导及项目建设的实地督导。项目落实指导员每周深入项目实施现场督查,有效地促进了项目的保质保量按时完工。

加强项目的竣工验收,把好验收关。项目完工后,我办与财政局组织人员进行验收。对一次性验收合格的项目优先拨付奖补资金,对在规定时间内整改到位验收合格的项目,及时拨付项目奖补资金;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整改到位的项目,我办与财政局联合下发书面整改通知,责令限期整改,确保了项目按要求实施。

4、强化资金拨付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格要求项目实施主体建立项目台账和项目资金明细账,同时严格按照项目方案内容组织实施,并按有关财务制度列支费用。实施项目一竣工,我办与财政局根据原申报的项目实施方案,迅速组织检查验收,及时拨款。

5、强化档案管理

县农工办按照省市的有关要求,指导各有关实施主体及时项目实施整个过程的相关资料,形成项目档案,并做到一项一档。在项目档案管理过程中,农工办规范档案内容、规范档案样式,实施了规范化管理,确保了项目档案的完整、真实。

6、强化绩效考评

项目完成之后,我们在对项目的检查中强化对实施项目的绩效考核。比如对各项目实施单位的农产品统一销售比例,入社农户增收比例进行逐一考评。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跟踪问效。进一步放大社会效应。

下载关于旱作农业项目农膜、农机具使用管理的自查自纠报告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旱作农业项目农膜、农机具使用管理的自查自纠报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副镇长自查自纠报告

    廉 履 行 职自查自纠报告 2012年9月 洁 责 廉洁履行职则自查自纠报告 按照镇党委、政府的要求,我认真学习了《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若干规定(试行)》等文件。结合工作......

    2007年古浪县旱作农业项目技术总结(共5篇)

    古浪县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技术总结古浪县马铃薯全膜垄侧栽培项目由省农牧厅、财政厅立项实施,我县被确定为12个旱作区试验示范县之一。2007年,我县项目实施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高......

    旱作农业与节水灌溉发展调研报告

    xx管理区属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带,缺水非常严重,素有“十有九旱”之称,农牧业生产频频遭灾,农业经济脆弱,环境恶化,农作物产量低而不稳,饲草短缺,严重制约了项目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

    农机具销售管理服务状况调研报告

    按照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为全面了解和掌握全县大中型农机具销售、管理和服务情况,近日,我组织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县人大代表,采取一看(看两个农机具销售单位)、二......

    浅谈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管理

    浅谈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管理近年来,随着国家农业政策的调整和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国家对“三农”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体制和机制等方面的原因,有的农业项目建设内容重复、管......

    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探析

    加强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探析 一、农业专项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使用过程中缺乏严密的规章制度。一是项目立项不规范,导致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高。一些地方政府在......

    农业投入品管理使用制度

    农业投入品管理使用制度为了达到科学合理选用使用农业投入品,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特制定本制度。 一、 种子管理使用制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严格控制种子来源,购买和使用的种子必......

    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使用管理自查自纠报告(合集五篇)

    新绛县糖尿病医院关于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使用管理的自查自纠报告 接上级关于开展医疗机构医疗器械及医用耗材使用管理自查自纠工作的通知,高院长要求我们认真检查核对,经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