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和特点的分析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过程和特点的分析
张大海①②徐麟衡永忠 ②③
(①新疆农业科学院园艺所,乌鲁木齐市部830000;②新疆农业科学院轮台国家果树资源圃,新疆轮台
841600③新疆轮台园艺场新疆轮台841600)
摘要:本文分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和特点,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认为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一般需要经过:原理构思、试验研究、中试或区试、推广应用四个发展阶段。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具有社会效益比重大、周期长、因素多、风险及其经济价值的特点。建议科技人员加强市场意识,加大科技投入及科研单位和龙头企业充分合作等是科技成果能够快速转化的条件。
关键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研单位;龙头企业;合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明确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等活动。因此,也可以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就是把农业科技活动的成果转变为现实生产力,促使农业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的过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必须考虑土壤肥力、水分、光热等自然因素,结合耕作、施肥、植保等条件共同实施,才能发挥出效果。同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面向的是农民,因此与其他类型的科技成果转化相比,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具有一定的特点。
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过程
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和转化一般需要经过:原理构思、试验研究、中试或区试、推广应用四个发展阶段。首先是原理构思阶段,即根据实用目的提出新的思路、方法、技术路线或设计方案;二是试验研究阶段,即按照新的构思进行试验研究,目的是研制出新配方、新工艺、新品种或新栽培管理技术;三是中试或区试阶段,即在试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其放大,进行完善、定型、整合、规范、品种标准制订等,并将中试产品投放市场,接受市场或有关部门的检验,以便反馈信息,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四是推广应用阶段,即形成能够顺利进入市场推广应用的产品(新配方、新工艺、新品种等),并建成新的生产线或推广应用新的技术,最终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上述四个阶段共同构成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链条。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阻碍其顺利转化。
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特点
2.1农业科技成果的社会效益比重大
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特殊性,在农业科技成果中,存在大量的非物化技术成果、服务性成果及基础理论成果,使用时更多的是产生社会效益。国际上很多国家对农业类研发项目采取多种形式进行资助,世贸组织也有相应的条款允许支持。
2.2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周期长
农业生产自身具有投资周期长、回报低的特点,同样,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也是一个周期很长的过程,一般需要经过从原理构思至推广应用四个阶段。农作物生产的季节性,也决定了农业科研活动的时间跨度长,比如说多年生的果树有时仅进入结果期就需要4年时间。国内外的实践证明,从一个农业科技创新思想的产生到科技成果的取得,再到农业生产实际中的推广应用,需要几年、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2.3影响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因素多
由于农业基本属于技术门槛低的行业,存在许多不可预测的因素,受自然环境、资源条件、人为因素的影响很大,因此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涉及的要素和环节较多。实验室或实验田中成功了,并不意味着小区实验的成功;小区实验的成功并不意味着大面积、大范围推广的成功。一项成果的转化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多种技术的配合以及多方面人员的参与,并需经过多重的不断修正和完善以及艰辛努力才能实现。
2.4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风险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风险有技术风险、市场风险等。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技术风险不仅存在于科学研究过程的实验研究、产品中试及生产等阶段因设计、技术设计等引起产品试制的失败和投产的延期而导致的风险,还有就是农业科技成果中技术类成果扩散成本回报率低的风险。市场风险源自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同程度及其消费承受能力,以及仿冒等侵权行为对新产品的销售构成的威胁。
2.5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快慢决定于经济价值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动力来自市场,一项农业科技成果能否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主要看其有无经济价值,也就是说凭借这一成果生产出来的农产品或服务能给使用者能够带来多大的效用。如果生产出的产品或服务有市场、利润大,则成果很快被社会转化,否则就不转化或是转化慢。
3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原因
3.1农业科研人员的市场意识不强
目前,农业领域的科研项目的主体是由国家和地方政府部门资助的,有些农业科研人员从事研究的目的只满足于发表论文、提职称,科研项目通过了鉴定,达到了“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至于如何在生产上应用,如何物化为“商品”并在市场中产生效益,往往漠不关心。还有一些人“抱”着自己的科研成果不放。当今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科技成果不会永远“年轻”,新的成果很快会使你的成果“昙花一现”。
3.2科研方向与市场需求脱钩,成果不成熟
现在通常所说的成果,一般都是从科研水平上来判断的。而符合市场需求的成果,除了具备科学上的可行性外,还应当同时兼备工艺、装备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可行性。
一些农业科技成果不能适应市场和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研究内容分散、无法形成实用的技术或是推出的时机不当,致使其应用价值降低。此外,成果本身的技术成熟度和配套性不够,加之市场不确定因素比较多,也降低了转化的成功率。
例如:库尔勒香梨脱萼剂(使“公梨”变“母梨”)的技术在1993年前后就已经通过技术鉴定。然而,由于当时库尔勒香梨的总产量不足,及该技术的不稳定,使得这项技术得不到应用和发展。又如:果品套袋技术在1997年已经被引入新疆。然而,由于当时果品的生产技术水平比较落后,优质果品与等级较差的果品差价较小,使得这项技术很少有人问津。随着我区果品的生产不断发展,劣质果品过剩和优质果品需求的增加,套袋技术得到应用和发展。这说明科研成果的转化需要有相应的配套应用技术做保证,同时,成果的转化需要选择适当的时机。科研项目的选定和引进并非越超前、越是高科技才越好。往往实用性的技术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率的速度更快,投入产出比越大。
3.3农业生产规模小,农民承担风险能力有限
我国的农业生产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制,参与农业生产劳动的农村人口往往还在温饱线上徘徊,经济积累少,投资能力差。农户的基本劳动技能仅局限在传统的粮食生产方式上。由于分散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有限的土地资源,使得距离大中城市较远的农户不具备农产品市场竞争的意识和能力。当一项与他们的传统生产方式不同的科技成果引入时,在无形中实际上也是将市场风险引入。
有的推广人员说“农业技术的推广太难,你甚至免费投入去推广一项技术都非常困难。”认为提高农民的素质是农技推广的关键。而农民说“政府让我们种西红柿、种辣椒,东西种
出来没有人要,连贷款都还不上。这是在坑农、害农。”可见,在推广新的品种和技术时,考虑到农户所承担的风险,要配套相应的加工技术和市场销售技术。要考虑农户在技术上的承受能力,包括技术的学习能力和使用新技术时的投资能力,还有市场风险的承受能力。
3.4基层科技推广力量薄弱,影响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能否实现潜在生产力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关键在于能否及时传播扩散到成果采用者(农业企业、农户、农民)手中,使其应用于生产实践并产生效应。农业推广涵盖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泛并且相互关联紧密。农业推广体制、运行机制、推广机构和推广人员以及工作条件等诸方面都要同时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产生良好的推广绩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迅速转化。由于种种原因,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之间未能发生普遍的直接的经济联系,存在农业科技人员与农业生产脱节,与农民需求脱节的现象。其次,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知识老化,知识结构不合理。由于农业比较效益低,国家对农业推广投入不足,致使农业推广人员工资低、待遇差,工作环境条件艰苦,农业推广队伍不稳定,也影响了成果转化效果。
3.5研究与开发经费不足,研究与开发实力不强
研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R&D/CDP)是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评价科技实力或竞争力的首选核心指标。1999年我国的R&D/CDP为0.83%,与发达国家(2%~3%)和新兴工业化国家(1.5%~2%)相比有很大差距,也低于印度和巴西(0.9%~1.1%)。相比之下,我国农业科研经费就更加不足,主要原因是农业研究与开发的经费来源渠道单一,几乎都来自于政府。而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私人对农业科研投入几乎与政府拨款相等,每年约21亿美元;20世纪90年代美国私人对农业科研投入上升为53%。
目前,农业科技队伍不强壮、不稳定,整体素质不高,而且大多数隶属于不同上级的政府部门,力量分散、缺乏统一的组织与协调,很难统一组织力量面向市场去进行产品设计和科技攻关,再加上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造成研究项目低水平重复。
4建议
农业科技人员必须注重市场,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质量。
管理部门应重视将公益性的研究和技术推广纳入农业发展的计划,对农业生产整体水平的提高,建设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意义。
龙头企业和科研单位的充分合作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充分条件。
农业科研单位在中国农业完全进入到产业化规模经营前,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龙头企业在中国农业完全进入到产业化规模经营后,应该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 李名彰,刘进先,田雁.科技成果转化出路何在?.科技日报 2004 9.2
[2] 李志强.科技成果为何转化难.求是,2004,12.[3] 丁楠,马鲁豫,张超等.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思考.科学与管理,2000,5.[4] 贺集运,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步伐.科技时代,2001,8.[5] 陈斐,康松,康涛.试论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问题和对策.中国农业科技信息网,2004,3,3.
第二篇: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
2006年2月发布的《农业部实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规定》规定: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遵循“突出重点、择优支持、规范管理、强化监督”的原则,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简称“科教司”)、农业部科技发展中心(简称“中心”)和项目单位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负责项目实施工作。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贯彻落实《农业科技发展纲要》,加速农业、林业、水利等科技成果(以下简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高国家农业技术创新能力,为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以下简称转化资金)。为加强转化资金项目管理,提高转化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转化资金的来源为中央财政拨款,由科技部、财政部共同管理。
第三条转化资金是一种政府引导性资金,通过吸引地方、企业、科技开发机构和金融机构等渠道的资金投入,支持农业科技成果进入生产的前期性开发,逐步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符合农业科技发展规律,有效支撑农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新型农业科技投入保障体系。
第四条转化资金的使用和管理应当按照国家扶持和保护农业、加强农业科技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要求,遵守有关财务规章制度,遵循“诚实申请、公正受理、择优支持、科学管理、专款专用”的原则。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能
第五条科技部负责制定和发布转化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审议转化资金运作的重大事项,批准转化资金的工作计划,审定转化资金支持项目,会同财政部下达项目预算,并对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和完成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六条财政部负责审批转化资金预决算,参与审议转化资金支持重点、项目指南、工作计划及资金运作的重大事项,参与审定转化资金支持项目,联合科技部下达项目预算,对转化资金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条科技部、财政部会同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有关部门(以下简称有关部门)成立转化资金工作协调小组。科技部和财政部分别为正副组长单位,农业部、水利部和国家林业局等部门为成员单位,参与审定项目指南、推荐专家和协调重大事项等工作。
第八条科技部和财政部会同有关部门聘请具有一定权威的技术、经济、管理专家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转化资金支持重点和项目指南提出咨询意见。
第三章支持方向和重点
第九条转化资金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地域性强、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围绕《农业科技发展纲要》的实施,支持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的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试验,为农业生产大面积应用和工业化生产提供成熟配套的技术。
第十条转化资金的支持重点:
(一)动植物新品种(或品系)及良种选育、繁育技术成果转化;
(二)农副产品贮藏加工及增值技术成果转化;
(三)集约化、规模化种养殖技术成果转化;
(四)农业环境保护、防沙治沙、水土保持技术成果转化;
(五)农业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成果转化;
(六)现代农业装备与技术成果转化。
第十一条转化资金不支持已经成熟配套,并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不支持有知识产权纠纷的项目,不支持低水平重复项目。
第四章支持对象和支持方式
第十二条转化资金支持对象主要为农业科技型企业。
转化资金鼓励产学研结合,鼓励科技成果的持有单位以技术入股等多种形式参与成果转化和市场竞争,鼓励科研机构和大学通过创办企业的方式申报转化资金项目。以服务于农业、农村,以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为主、公益性强的转化资金项目,可由科研单位和大学承担。
第十三条根据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和项目承担单位的特点,转化资金分别以贷款贴息、无偿资助、资本金注入方式给予支持:
(一)贷款贴息:对已具备一定产业化能力,具有市场前景,有望形成一定规模、取得一定效益,并已落实银行贷款的转化资金项目,采取贷款贴息方式给予支持。转化资金贴息金额原则上不超过第一年到位贷款所应支付银行利息的总额,并视不同情况予以贴息。
(二)无偿资助:对具有较大社会和生态效益,或不易直接取得市场回报的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资金项目,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给予支持。转化资金资助总额一般不超过200万元,重大项目不超过300万元。
申请无偿资助的转化资金项目,申请单位应匹配一定的自筹资金。
(三)资本金注入:主要用于支持有较高技术水平和后续创新能力,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及行业技术进步有较大促进作用,有望形成新兴产业的项目。
有关资本金注入项目的申请、立项及管理、参照科技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资本金投入的有关规定。
第十四条对申请贷款贴息和无偿资助的转化资金项目,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二年。第五章项目申报与审批
第十五条科技部、财政部每年向社会公开发布转化资金项目指南,提出支持重点及申报要求。
第十六条申报转化资金项目的单位应具有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能力,依法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并具备一定的农业科技开发业绩。
第十七条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来源包括:国家或国务院部门、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以下简称省(区、市)]农业科技计划所形成的科技成果,以及企业、科研单位自主研究开发形成的农业科技成果。
第十八条转化资金支持的科技成果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国家农业、农村经济和农业科技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有利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
(二)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或良好市场开发前景;
(三)技术水平高,核心知识产权归申报单位所有;或者属于已经引进吸收但需中试国产化、以利于掌握其核心技术的技术成果;
(四)科技成果必须经省(区、市)或国家有关专门机构认定或审定。
第十九条凡符合申报条件的单位填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请书》并编写《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报送国务院有关部门或省(区、市)科技厅(科委)。
第二十条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或省(区、市)科技厅根据转化资金项目指南,组织项目申报,并对项目申报单位的资格、项目的先进性、真实性以及转化可行性等进行审核,在申报书上签署推荐意见后,报送科技部。
第二十一条科技部将对申报的项目进行形式审查。审查不合格的项目,当年不得再次申报。
第二十二条对形式审查合格的项目,科技部组织专家对项目进行评审。经评审认定合格的项目,纳入科技部项目库管理。同时,提出当年安排项目建议清单,由协调小组进行认定。
第二十三条评审专家由科技部、财政部、农业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部门和地方推荐,并由科技部、财政部聘任。
第二十四条经认定的项目由科技部、财政部审核批准,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告。第二十五条经批准的项目将根据科技部科技项目管理的有关规定,由科技部主管单位同项目承担单位签定项目合同。
第六章项目管理与监督检查
第二十六条科技部根据实际需要,编列转化资金项目管理费预算,经财政部核批后,由科技部负责具体管理和使用。项目管理费主要用于组织项目、开展项目评审、进行监督检查等工作发生的支出。
第二十七条批准立项的项目,其项目经费的拨付,按照国家财政资金拨付的有关要求,直接拨付到项目承担单位。
第二十八条项目承担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政策和财务规章制度,科学、合理、有效地安排和使用经费。单位财务部门要加强监督和管理,转化资金要与其他资金来源统筹安排,并单独设帐核算。不得将转化资金用于金融性融资、股票、期货及捐赠等支出。
第二十九条为确保项目顺利实施,对项目运行实行跟踪管理,科技部、财政部组织专家对项目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监督检查结果可以向社会公开发布。
第三十条科技部依据项目合同,对项目执行情况实行监督。各有关单位要自觉接受和积极配合监督工作,接受监督检查。对监理、评估不合格的项目,可采取缓拨、减拨、停拨后续资金或中止项目合同等措施。第三十一条因项目承担方原因造成的合同中止,项目承担单位须立即进行财务清算,交回转化资金余额,并提交审计意见。
第三十二条项目完成后,科技部将组织进行项目验收和绩效考评。凡未通过验收的项目,科技部、财政部将视情况予以通报,除不可抗拒因素导致项目未能通过验收的情况外,该项目承担单位今后不得申报转化资金项目。
第三十三条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产生的固定资产及知识产权,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三十四条科技部受理社会对转化资金项目有关问题的异议,并对有较大异议的项目进行调查,会同财政部提出处理意见。对弄虚作假、玩忽职守、以权谋私的行为,将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处理。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五条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执行。第三十六条本办法由科技部、财政部负责解释。(科学技术部、财政部2002年8月28日发布)
第三篇:20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附件1:
20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资金项目申报指南
一、总体要求
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十二五”农村科技发展规划总体精神,按照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的根本要求,加快转化一批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先进科技成果,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创业和产业链的形成与延伸,支撑现代农业和相关产业健康发展,促进科技要素加速向农业和农村集聚,增强科技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支撑能力,制定本指南。
二、支持方向
(一)生物种业。
着力转化一批生物育种新技术、新成果,培育生物育种行业创新和科技创业能力,加速优质新品种产业化进程。重点支持:
1.高产优质高抗强杂交优势的粮、棉、油、糖、蔬、果、花卉、生态林、经济林、用材林、牧草、竹藤等新品种。
2.农林作物种子及种苗规模化繁育、质量检测技术和种质资源检测保护技术及产品。
3.优质抗病畜禽、水产、特种养殖新品种及快速扩繁技术。4.动物胚胎高效生产及移植配套技术。
(二)先进种植养殖。
着力转化一批高效安全种植、养殖集成配套技术,饲料及添加剂新产品、新技术。
1.粮棉油糖高效安全生产集成配套技术;蔬菜、果树、花卉等集约化、设施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技术;淡水、近海滩涂、浅海水域增养殖技术;远岸深水开放水域养殖技术。
2.优质及特种畜禽标准化健康养殖和质量控制技术;水产养殖新型饲料及饲料安全技术。
3.生物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生产技术与产品,功能、环保型饲料生产技术与产品。
4.饲料及饲料添加剂质量安全评价、检测、安全预警技术及产品,配合饲料转化增效技术及产品。
(三)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储藏与物流。
着力转化一批促进提升食品加工安全性和附加值,延伸农产品加工产业链的新技术和新成果,增强我国食品行业国际竞争力。重点支持:
1.特色粮油、果蔬、畜禽、海洋、森林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方便、营养、健康功能食品加工技术与设备。
2.食品及农产品商品化处理成套技术与装备。
3.食品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与评价、检验检测、全程质量控制技术。
4.鲜活农产品贮运保鲜与物流配送技术与设备;特色鲜活农产品冷链技术与集成配套设备;在线快速检测、分级、评价和定价技术系统。
5.绿色物流集成技术与配套装备。
(四)新型农药、制剂及肥料。着力转化对产业发展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农业生物技术和高效低毒农药成果,带动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优势企业。重点支持:
1.生物型杀菌、杀虫、除草、灭鼠、植物生长调节剂生产技术及产品。
2.植物微生物制剂生产技术与产品。3.新型高效低毒农药。
4.区域性农林重大生物灾害可持续控制技术及产品。5.生物、有机、缓释控释等新型环保肥料的生产技术与产品。
(五)农机装备及农业设施。
着力加强现代农业装备关键技术成果的中试和熟化,促进农业生产的精准化、设施化、信息化和规模化发展,加快增强我国农机装备行业竞争力。重点支持:
1.农作物、牧草、林果收获、清选、加工设备,农产品产后减损、精选分级和节能仓储技术与装备。
2.水稻育插秧等新型农田作业机械、设施栽培技术装备与高效、精量施肥、施药及秸秆还田等技术装备、机械。
3.新型畜禽和水产规模化养殖机械和技术装备,以及牧草、饲料加工、林产机械和技术装备。
(六)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着力推进以“三网融合”为基础的农村信息化技术成果的中试和熟化,促进农业生产、农村生活的信息化发展,服务农村科技创业和新农村建设。重点支持: 1.基于“三网融合”的农村信息服务技术与产品。2.农业生产智能决策、管理、监测、控制及农产品流通信息化技术与产品;精准农业田间信息获取、决策处方及精准作业技术与产品。
3.面向农村科技推广、培训和服务的信息技术与产品。
(七)生物基材料及生物质能源。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产学研结合加快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加快资源节约型和循环型农业发展。重点支持:
1.秸秆、稻壳、木屑等农林剩余物能源转化、生物基材料开发技术及设备。
2.生物质收储运、预处理技术及设备。
3.生物质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固体成型燃料制备、高效利用技术与设备。
4.大中型沼气综合开发配套技术及设备,农村节能技术与产品。
(八)林木资源培育及林产加工。
着力转化一批能带动产业链延伸、科技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新技术和新成果,促进林产加工行业可持续发展,培育一批科技型龙头企业。重点支持:
1.林、草、竹藤资源高效培育技术。2.林木资源利用技术及产品。
3.油茶、核桃等木本油料资源开发与利用技术及产品。4.人工林木(竹)材改性处理技术与产品。5.林化产品加工技术及产品。
(九)农业生态及农村环保。
着力转化一批改善和修复农业生态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技术成果,提高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重点支持:
1.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与修复、退化草地植被恢复、重建与可持续利用技术,水土保持与小流域综合治理、退耕还林(草)与荒漠化治理、山区综合开发以及不同区域农林复合生态系统构建技术。
2.水源保护与合理开发、灌区节水以及雨洪资源利用技术与产品;农田水利、农作物高效节水、保水、输配水新技术、新材料与新设备;农村饮用水安全新技术及设备。
3.农田保育、中低产田改造、耕地改良与保护性耕作技术;新型土壤调理剂、土壤改良剂、水土环境修复制剂等的生产技术及产品。
4.农业面源污染防控、治理技术与设备,农村污水、垃圾、畜禽粪便等处理及资源化利用技术及设备。
(十)动植物疫病防控及防灾减灾。
着力转化一批有效预防、控制重大动物疫病发生与流行的先进技术成果,增强农业防控自然灾害能力。重点支持:
1.动物传染病、动物源性人畜共患病高效特异性疫苗生产技术及产品;高效安全新型兽药、兽医器械生产及产品质量监测等技术与产品;畜禽水产重大疾病监测预警、预防控制、快速诊断、应急处理技术及配套产品。
2.主要植物病虫害及抗药性检测、诊断技术与产品;农药高效安全施用技术与设备。
3.重大气象灾害及森林火灾监测、预警、防控及农业气候脆弱性评估技术与产品。
三、项目申报
(一)项目分类。
项目分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三类,单个项目支持额度分别为一般项目60万元、重点项目100万元、重大项目300万元,支持方式为无偿资助。
(二)申报要求。
1.申报单位须是在中国境内依法登记注册、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企业或研发机构。企业须内资或内资控股,注册资金大于50万元,产权清晰,财务管理制度健全,申请项目须在其法人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之内,并有良好的经营业绩,资产负债率不超过60%,优先支持创新型企业;研发机构须具有成熟的农业科技成果,优先支持涉农领域的国家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国家星火技术密集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2.申报项目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技术含量高,创新性较强,知识产权清晰,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有望达到批量生产和应用前景的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有较大推广应用潜力和工业化生产前景的成熟配套技术;涉及到需要行业管理部门审核的成果,必须经过主管部门或其指定的法定资质机构审定或出具有关检测证明。优先支持农村科技创业效果好、农村科技信息化服务带动面宽、产业特色鲜明、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干旱半干旱地区科技特派员农村科技创业、多元化农村科技服务体系等相关项目。突出支持对发展区域经济、延长产业链、改善农村民生,对促进科技创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促进作用的集成配套技术成果。
3.重点项目与重大项目须由企业牵头,由大学及科研机构与企业分别作为技术成果持有方和转化方共同承担,并要求企业按照不低于1:1的比例进行配套资金投入。
4.不支持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知识产权不清晰或有权属纠纷的项目;无自主创新的单纯技术引进,低水平重复、单纯扩大规模或基本建设的项目;已列入其他国家科技计划并得到国家科技经费支持的、目前尚未验收的项目;不属于《20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申报指南》支持范围的项目。
5.已撤销科技局(委)的县(市)所属的科研院所、企业等申报的项目暂缓审议,待探新的渠道。
6.2011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采取限额推荐。推荐指标分别为:国家确定的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安徽、内蒙古等粮食主产省(区)各30项;陕西26项(其中6项重点支持杨凌高新区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新疆、西藏各24项;其他省、自治区各20项;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15项;计划单列市各8项;部门推荐指标保持去年情况不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兵团可各推荐一个重大项目。
7.在项目新增投资中,申请承担单位须有足够的自有资金。8.项目实施周期一般不超过2年,特殊项目可延长至3-4年。
四、其他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和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财务局,国务院有关部门科技司(局)作为推荐单位,负责组织本地区、本部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的申报工作。申请单位提出的项目申请须经推荐单位推荐。国资委系统项目由北京市科委负责推荐。
(二)项目申报实行数字化管理,申报单位需通过登录“国家科技计划项目申报中心网站(http://program.most.gov.cn)”进行网上申请。申报须知见农业科技成果资金网站(http://www.xiexiebang.com/)通知公告栏。
第四篇:县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汇报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情况汇报
一、取得的主要成绩和特点
1、农业成果转化推动了******产业结构升级。近年来共完成农业科技成果6项,全部转化。其中:4户花卉企业共制定花卉质量技术企业标准6个:百合、玫瑰、康乃馨、非洲菊、惠兰、百合种球质量技术标准。同时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全部在江川推广运用,江川花卉产业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西兰花品种选育试验示范”成果的推广运用,全县花菜栽种面积已经进10万亩。“红色犁引种试验示范”成果的转化,带动了******优质梨的生产,现栽种面积达8000亩以上。
2、推广新品种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共引进花卉品种79个,其中蕙兰34个,康乃馨29个,百合9个。庆成公司成功选育了28个品种进行栽培。推广其他蔬菜、经济果木等新品种近二百多个。新品种的繁育、引进推广促进了江川产业结构调整。******成为云南省仔猪生产基地县、云南省蔬菜生产基地县、云南省出口花卉示范园区。
3、开展农产品质量认证保证江川农产品质量安全。无公害蔬菜认证共9项,有机食品认证2项,全县农业企业共申请专利11项。
4、科技进村入户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了“******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侯家沟科技示范村建设”、“九溪六十亩科技信息示范村”建设等项目,切实推进了新农村建设:一是建立机构,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二是抓好宣传发动,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三是大力开展科技培训;四是抓好科技服务,提高科技措施到位率;五是培育科技示范 1
户和科技辅导员;六是建立了多部门联动机制和科技入户长效机制。
5、项目实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5年来共实施市级以上农业科技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星火培训计划项目1项,省级农村科技星火燎原计划项目3项,市级科技项目7项。实施项目共引进省级科三费260万元,市级科三费35万元。省级生物创新项目3项经费28万元。县级试验示范项目13项,投入项目经费9万元。项目的实施,提高了江川农业、花卉、经济果木、水产、畜牧的科技水平和生产能力,有效保护、开发利用了******特色生物资源。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科技局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科技为先导,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培育特色主导产业为重点,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规模发展、龙头带动、科技支撑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1、抓制度,强化科技工作环境。制定并实施相关产业政策,引导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制定了《关于加速科技进步与创新,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意见》、《******科学技术进步办法(试行)》、《******农产品加工出口示范园区优惠政策及奖励办法》、《******招商引资奖励暂行规定》, 倾力为企业做好各种服务。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激励作用,对实施省级以上科技项目的单位进行奖励,对取得国家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新产品、著名商标的农业企业进行5万元到10万以上的奖励。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设立各类研究开发机构,建立健全政府引导、企
业主导、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优惠政策,支持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活动;引导企业足额提取技术开发费用。
2、抓项目,加快农业技术更新。3年来,******科技局先后组织实施了“******花卉产业化开发示范与品牌商品开发”、“******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示范”等国家级星火培训计划项目1项,省级农村科技星火燎原计划项目3项,市级、县级试验示范项目13项。项目实施引进花卉品种79个,成功选育了28个品种进行栽培,帮助4户花卉企业制定花卉质量技术企业标准6个,制定相关操作规程,在全县推广运用,使江川花卉产业实现标准化生产,使江川成为云南省出口花卉示范园区;引进推广新品种,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广其他蔬菜、经济果木等新品种200多个,促进了江川产业结构调整,蔬菜产值达32253万元,畜牧业产值35581万元,使******成为云南省仔猪生产基地县、云南省蔬菜生产基地县。
3、抓服务,完善科技服务网络。******不断完善市、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初步形成以专业人员为龙头,专业技术服务站为依托,以村级能人为补充的三级技术服务网。他们充分发挥科技服务网络作用,有针对性地加强农民培训,围绕花卉、蔬菜、大田作物种植和仔猪养殖,积极推广新品种、新技术,大力发展标准化农业、无公害农业。完成无公害蔬菜认证7项,有机食品认证2项,绿色食品认证4项。
4、抓科普,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创建了科普富民示范村5个,科普兴农示范园、科普创效示范区域、科普教育示范学校、科普示范社区各
1个;科普“六个一”建设示范村12个;农民科技信息示范村1个。年培训新型农民1.3万人以上,占农村劳动力的 90%以上。农民技术协会13个,科技示范村21个,示范户4882户。
三、主要经验
1、上级科技管理部门的支持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前提,5年来江川的农业科技工作,得到了省市科技部门的大力支持,仅省市科技项目经费就达295万元。
2、狠抓制约农业发展的关键技术环节是农业科技进步的基础。
3、标准化生产是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科技进步的关键。
4、新品种的开发、试验示范是农业科技可持续进步的重要手段和重要措施。
5、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科技进步的目的。
三、今后农业科技主要工作
1、实施“科技创新工程”。要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开展重大技术攻关,着力解决农产品质量、深加工及包装贮运等方面的难题,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
2、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以种子种苗为核心,加大新品种引进开发力度,研究和推广标准化技术,建立与国际市场和国内大市场农产品质量要求相衔接的农业标准化体系,提高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水平。
3、实施“素质培养工程”。在加大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力度,提高自身科技素质和服务能力的同时,组织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活动,着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其掌握一定的与生产经营相适应的农
业实用新技术和经营管理技能,促进农业科技的普及与推广,真正把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实施“农业信息工程”。要以农业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农业信息服务。
四、几点建议
1、切实加强领导,落实科技政策
2、努力改善县、乡科技部门工作条件
3、实施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4、整合现有科技设施和科技资源。
5、加大对县乡科技工作的投入和指导力度
6、加大对基层科技工作的宣传力度
第五篇:农业科技成果的分类及转化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我国人均农业资源有限,粮食和棉花等农产品需求呈刚性增长,农业结构不合理,生态安全问题突出,这些基本国情及面临的严峻挑战,决定了必须把科技进步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根本措施,突破资源约束,持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的步伐。
一、农业科技成果分类
(一)企业技术。企业技术商品性较强,如良种、新型肥料、饲料、疫苗、农机具及配件等,具有排他性、竞争性和独立性。所谓排他性是指该技术只要被某人消费,其他人就不能消费,例如生产上用的玉米杂交种,某农户采用后,其他农户就不能再使用。对于这类技术,必须经过支付技术价款和转让费后才能应用,技术持有者能够独占技术的产权。竞争性是指在使用技术时,如果数量一定,某农户使用多了,其他农户就使用少。独立性是指,在使用技术时,不会对他人带来外部影响。企业技术包括良种、苗木繁育技术,肥料及配方技术,农药配置及使用技术,农副产品加工、保鲜、贮运技术,农业机械技术,农用航空技术,生长调节剂使用技术,饲料及配方技术等。
(二)公共技术。公共技术多为公益性的非物化技术,如作物栽培方式等农艺技术、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等,具有非竞争性和不可排他性。非竞争性是指该类技术为所有农户等量消费,每个人的消费量与社会的总消费量相等,个别人的消费不会减少其总供给量,不存在消费量上的竞争限制。如小麦模式化栽培技术,某一农户的采用,并不影响其他农户的采用。不可排他性是指所有的农户可以平等地使用技术,且每一个农户的边际成本为零,在技术的使用上,没有竞争限制。这一性质决定了技术用户可以不经过技术持有人同意,不用支付技术价款,就可以应用,技术持有人难以保守技术秘密,不能独占其产权,要想阻止没有付费的农户使用该技术的行为是很难的,即使勉强去推行,也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很难消除所谓搭便车问题。公益性技术包括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动物疫病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森林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水资源管理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农业公共信息服务等。
(三)准公共技术。准公共技术具有排他性和非独立性。非独立性是指农户在应用技术时,除农户本身外,还对其他农户产生外部的影响,如果是促进了他人的效益,即为外部正效应,如对农户的技术培训、防疫技术等。如果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则称外部负效应。这类技术包括技术培训、防疫技术、经营管理技术和培训服务等。
二、我国现行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主体
(一)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发展的历史中,政府主导型农业推广模式一直占有主导地位。改革开放以后,农业推广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加强了组织体系建设,成立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颁布了全国及地方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法规及条例,使我国依靠技术进步促进农业发展有了重要的法律保障。今年8月,为了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其推广主体是自上而下,由各级政府领导的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推广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事业拨款。推广方式有:按项目推广技术;按技术承包责任制方式推广技术;技术、信息和经营服务相结合的方式;科技示范园;技术市场、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等。
(二)以农业科研、教育部门为主体的推广模式。农业科研部门、教学单位,是农业技术的主要供给源。在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中,有的与地方政府或农村合作组织、农协通过合同或协议方式,建立比较稳固的关系,进行成果转让、技术承包、技术开发、科技示范等活动;有的直接将农业应用技术研究中的科技成果物化为实物,通过科技市场流通过程,运用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机制,将农业科技成果从农业科研教学单位进入农户;有的与产业主体联合,解决理论和关键技术问题。在经费来源上,有多种方式,包括政府拨款,从科委系统、农业部门、教委系统等争取推广项目而得到支持等,单位自筹资金,科技贷款,协作单位出资等。在推广方式上,采取有偿技术转让,直接出售科研产品,如种子、化肥、新型农机具等。
(三)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等经济合作服务组织为中心的推广模式。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是农民在参与市场的过程中,自发组织起来的,以农民为主体,吸收部分科技人员作顾问,以农民技术人员为骨干,主动寻求、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品种,谋求高收益的经营组织。由于其不断引进、开发新技术和快速而有效扩散技术的运行机制,适应众多农户的要求,加快了利用现代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步伐。在经费来源上,一般由会员集资,或通过活劳动的奉献来解决。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借助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方式,凝聚内部和外在技术力量,规模在进一步扩大。
(四)以公司或企业作为主体的推广模式。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企业,包括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及一些经营生产资料的企业,由科研院所转制而来的科技企业、民营科技企业等,由于企业是以获取盈利为目的,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所以比较注重经济效益。以农产品为加工原料的企业,为了确保所需原料的供应,实现企业利益,根据市场需求动态进行新技术、新品种研制和试验,以优质品种投入和科学种植、养殖技术服务于农户。一些经营生产资料的企业,为了推销自己的产品,增加利润,向农民推广有关技术,如农药、农膜、农机具、新型专用化肥、增产菌等。这种模式的经费来源,完全由企业自身负责筹措,多以市场前景好、效益高、可以迅速开发新技术为主。
除了以上几种推广主体外,供销社、群团组织、专业大户及中介服务机构等,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三、不同主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
(一)公共技术的推广。由于公共技术是难以物化的技术,知识产权制度又很难得到保障,非竞争性和不可排他性的特性,决定了所有的用户可以平等地使用这些技术,难以消除“免费搭车”现象,市场无法提供最优状态的科技投资量。因此,对此类技术的研制与推广,是由政府负责投资,或政府采取一定的手段,让受益部门返还技术改进费或技术服务费等措施,来筹措资金。
(二)准公共技术的推广。准公共技术是介于物化技术与公共技术之间的技术,由于其具有排他性,在运作上,可采取市场机制的运行方式,由于其又具有非独立性,具有“外溢效益”,由政府资助,进行技术的研制与推广,就可以使外部效益内部化,从而使边际社会成本等于其边际社会收益,所以,必须通过政府的行为来调节,达到最优的农业科研成果的供给水平和推广水平。因此,对于这类技术,在推广应用上,应采取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相结合的方式。例如,对农民举办农业实用技术的培训,就可采取补贴和收费相结合的办法,向参加培训人员收取部分费用,其余部分由政府进行补贴。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各种田间作业在不断地提高机械化水平,如耕地、播种、施肥、锄草、收割、脱粒、烘干、储藏、加工等,对于这些机械的使用,必须经过培训,农户才会学会操作和维修,可由销售农机的企业承担费用,或农户自己承担培训费用。
(三)企业技术的推广。由于企业技术一般是可以物化的技术,或知识产权制度相对可以得到保障的技术,科技投资具有较高的内部回报率,技术的研制与推广部门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企业就愿意投资于这些技术。根据中国科学院黄季焜等人1998年对世界上378项有关农业科研投资效益研究做的比较分析和汇总,结果表明农业科研投资的内部回报率世界平均达到49%,其中亚洲国家为67%,拉丁美洲为47%,22个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平均40%,非洲37%。对中国种植业科技投资的回报率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农业科研投资的内部回报率也高达56%~60%。因此,对于这类技术,可以采取鼓励政策,并积极培育和发展技术市场,通过市场公平交易的规则,由市场组织,如企业、农民技术经济合作服务组织、供销社等,进行新技术的研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