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加强农村文化的调研分析
农村文化建设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护农村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这对做好今后的农村文化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农村
文化事业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农村文化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呈现出了可喜的发展势头。
1.农村文化投入力度进一步加大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得到加强。近几年,中国文化建设投入的力度不断加强,文化事业经费逐年增加,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比如2004年文化事业费达113.66亿元,比2003年增加19.63亿元,增长幅度为20.8%。2004年全国人均文化事业费则达到了8.74元,比2001年增长了3.04元。最近几年中央和省级财政设立了专项扶持资金,加大对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少、边、穷地区文化建设的扶持力度。“十五”期间前四年对农村文化投入达到98.53亿元,占全国文化事业费比重为27.2%。
2.重大文化工程的顺利实施使为农民服务的公共文化资源总量有了较大增加
实施了重点文化工程,为农民群众服务的文化资源更加丰富。近几年,文化部和财政部联合实施了一些有重大影响的文化项目,成为推动农村文化事业稳步发展的有效手段。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工和整合,并通过卫星、互联网和光盘等传输渠道为社会公众服务。该工程实施以来,中央财政累计投入1.45亿元,地方累计投入2.5亿元,数字资源量已达到34tb(1tb数据量相当于25册电子图书或926个小时视频节目),依托公共图书馆、县文化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建成各级分中心和基层服务点4756个;与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4.6万个,与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合作,共建基层服务点16万个。
3.农民自办文化有了很大发展
在各地农村,农民自办文化悄然兴起,成为新时期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形式和国办文化的重要补充。许多地方农民以家庭为单位开展文化活动,发展农家文化大院和文化中心户,建设庭院文化,不断丰富活动内容,充实活动内涵,农民参与文化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了很大的提高。
但是从总体上看,农村文化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还不相适应,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相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可以说,农村还是我国文化建设的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
一是经费投入不足乙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还是偏低,并且文化投入偏重于城市,城乡差距还在日益拉大。
二是农村文化基础设施落后。尽管“十五”期间,国家共安排预算内专项资金4.8亿元用于支持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建设,安排项目1083个,但仍有部分县无文化馆、图书馆,一些农村乡镇无文化站。
三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现有文化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基层文化单位的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文化馆、文化站业务经费和活动经费得不到保障,县级图书馆购书费用占经费总支出的比重逐年下降。许多乡镇文化工作者待遇问题难落实,队伍不稳定。
四是为农民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文化服务总量偏少、质量不高。
这些问题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并加以解决。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文化发展的几点建议
1.农村文化的建设要从根本上转变地方领导观念
农村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从根本上是要转变地方领导的重经济轻文化的观念,解决经济发展和文化建设的关系问题。
改革开放30年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农村经济要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要不断改善提高,除了丰富的物质需求之外,更需要精神的支撑,那就是农村文化。而目前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这不仅制约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也制约着农村整体发展的进程。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的,也有主观的。长期以来我们一些地方领导“重经济轻文化”的思想比较严重,以至导致农村文化发展缓慢。这个问题的出现主要是我们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发展观念上滞后的影响,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领导农村文化思维模式和管理所致。因此要持续不断地发展农村文化,首先要转变和更新我们地方领导的思想观念,避免在农村文化建设中大搞形式主义,切实有效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落于实处。
2.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农村文化建设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内容之一,在维护农村
稳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实现观念转变等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事实证明;这块阵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去占领,必然腐朽的、落后的文化就会占领。然而,要想占领和巩固农村这块文化阵地,政府就必须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从而获得农村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随着农村百姓的生活逐步走向富裕,人们开始对精神
生活的追求和渴望日益俱增。由于过去农村的发展主要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度对农村文化的投入和建设滞后,造成了农村文化滑坡的现象,文化阵地名存实亡,更有甚者一些农村文化阵地被寺庙、教堂所占领,封建迷信,赌博等现象死灰复燃。政府供给的农村公共文化资源又严重匮乏,封建的、落后的文化现象在不断地侵蚀着我们的文化阵地,有的地方已经被这种现象所取代。面对这样的激烈较量,我们只有用重拳出击,抢回阵地,还农民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氛围,真正实现“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农村文化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战略性措施,需要全体民众的全力支持,更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尤其是政府资金的注入将对抢占农村文化阵地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加速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农村文化队伍的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尤其是对乡镇文化队伍的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建设与发展的关键问题,他们担负着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使命。
目前在许多地方乡镇文化站还是“一站一人一章”的局面,甚至在某些地方虽然有编制,但许多人在编不在岗,或在岗不在职(专职),大多是从其他岗位转过来的,不知文化工作怎么开展,加上农村文化工作人员学历偏低,缺乏专业知识。本来乡镇文化站就是农村文化的一线管理者和组织者,村级文化室、图书室的管理辅导离不开文化站,农村文化中心户的建设、引导、辅导工作离不开文化站,乡镇一级的文化市场管理、监控也离不开文化站,集镇大中型文化体育活动以及文化体育协会网络组织的管理与引导,不仅离不开文化站,而且还需要文化站去组织、去发展。由此可见,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整个过程之中,乡镇文化站所面临和承担的工作是繁重而复杂的,就这“一站一人一章”的文化站怎能支撑起所管辖的包括乡镇在内的十几至二十几个村组的文化发展工作?事实告诉我们,在文化站工作被削弱的地区,已经出现了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流失、基层文化队伍涣散、群众文化活动“偃旗息鼓”、老百姓业余文化生活贫乏的现象,同时,黄赌毒等丑恶现象和封建迷信、腐朽落后的文化乘虚而入,严重影响着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乡镇文化站和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已迫在眉睫。为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4.建设和管理好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农村文化基础设施是我们发展农村文化的基本条件之一,是农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条件。巩固和逐步扩大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我们农村文化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加大建设力度,使农村文化事业稳步而健康地发展。
首先要加强领导、增加投入、加大建设力度,使基层文化设施有明显改善。同时,更为关键的问题是加强对现有的和新建的基础 设施的管理。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是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文化主管部门的重要职责。加强基层文化设施的管理,首先要充分发挥乡镇文化站的职能作用。乡镇文化站是直接管理矛口指导农村文化建设的职能部门。机构改革后,乡镇文化站隶属于乡镇政府管辖,加上宣传;文化、广播、电视等职能合并,实际上成为了综合性的文化站,是多部门业务的指导。由于体制发生了变化,相关问题还没有及时理顺,在一些地方出现了编制不落实,人员不稳定,经费不解决,指导不到位的种种问题。因此,理顺乡镇综合文化站的管理体制,解决乡镇文化站目前的困境,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的关键环节。其次,要依法管理文化设施。国务院颁布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是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发展,促进公共文化设施管理单位改善管理和服务的重要法规依据。但是由于一些地方缺乏法律法规意识,使一些公共文化设施特别是乡镇文化设施得不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甚至变卖文化设施,导致一些乡镇文化设施丢失严重。因此,各级领导干部要增强依法管理文化设施意识,坚决制止和严肃处理破坏和损害文化设施的行为。通过强化管理使基层文化设施进入法制化管理的轨道。
5.进一步开发民间文化资源,推动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我国的民间文化来源于广阔农村而服务于我们整个社会乃至世界,开发和发掘农村文化资源,实现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走出农村、扩大受众、弘扬文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当前我们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竭力改善农村文化生活,进而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故此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必然要与当地经济相结合,这样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必然形成了文化产业。我们的农村文化底蕴深厚、丰富多彩,极具挖掘潜力和市场空间,同时我国各地民族特色文化不胜枚举,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于未开发状态,保持着得天独厚的“原汁原味”,故而更加符合现代文化消费者崇尚自然的价值取向。在有深厚传统文化底蕴的地方,特别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但却拥有独特乡村文化传统优势的地方,在农民渴望寻找致富新路子、城市人追求精神愉悦之际,完全可以利用”文化资源”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事实上,在我国许多农村,特别是山区单靠农业发展是很难改变农村生活的,我们只有因地制宜,改变观念,充分开发民族民间文化资源,利用文化旅游、文化服务、民间工艺加工、民俗风情展演等等来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已成为农村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以其独特性避开与大工业的竞争,开拓出新的职业和岗位,进而使农民在离土不离乡的情况下,改变了农业人口的身份,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确保农民增收的“长效性”。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客观上可以提高农民的求知欲,推动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农村文化从业人员若想不被淘汰,就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研究市场的变化和需求。事实证明,凡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较快的地方,农民们参加学习,崇尚科学,积极向上的精神已经凸现出来,逐渐培育起乡村文明的新风尚。同时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还可以有效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弘扬民族文化。我国有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在广阔的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有许许多多的民族文化需挖掘、开发、利用。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和传承,让农村文化产业为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起到真正的桥梁作用。
因此,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强政策调控,使现有农村文化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与充分发挥是我们政府部门和文化管理者的历史责任。同时建议我们的创意、策划、咨询机构和文化艺术专家应重视乡村的建设,走进田野,走进村寨,提供智力支持,帮助和扶持乡村文化产业的项目定位、产业布局、经营管理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站在城乡统筹发展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高度,积极推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二篇:农村文化调研
农村文化调研
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繁荣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省文化厅《关于开展农村文化市场调研的通知》(浙文督[2008]16号)精神,近期,桐乡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组织对农村文化市场开展调研,走进农村文化经营场所和农民的家,倾听农村文化经营业主和农民的心声,现将有关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文化市场管理现状
桐乡地处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腹地,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百花地面、文化之邦”的美誉。市政府座落在梧桐镇,另有街道2个,乡镇9个。改革开放以来,桐乡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是浙江省的经济发达县(市)和首批小康县(市)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文化市场也稳步向前,文化活动日益丰富。
总体而言,我市农村文化市场已初具规模,成为农村文化生活中十分重要的、极富生机活力和发展前途的一个部分,成为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前沿阵地。从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农村文化市场门类齐全,凡城区有的,农村基本上都存在,但与城区相比仍存在着差距:主要为(1)市场分布存在差异。城区文化市场较集中,而农村文化市场分布零散,除濮院、崇福、洲泉三大乡镇相对集中外,其余乡镇同一类别的文化经营单位往往只有一至两家,个别集镇音像、书刊、娱乐市场甚至出现空白。(2)产业规模存在着差异。以“网吧”为例,我市城区网吧规模较大,梧桐镇36家网吧中,有7家网吧电脑终端数300台以上,经营面积在750米以上,且设施全,管理规范,而农村网吧整体投入不高,经营规模较小,个别网吧设备、设施简陋、且各种隐患潜伏其中,增加了管理难度。(3)消费人群结构存在差异。与城区文化市场相比,农村文化市场消费人群结构单一,多以年青人和外地务工人员为主,使得经营项目高度集中在网吧、电子游戏等少数市场门类上,导致小规模歌舞娱乐等市场门庭冷清,生存举步为艰。
二、我市农村文化市场存在着的的主要问题。
1、农村文化市场发展滞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步富裕起来的农民不满足于“早晨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蛙听”的传统作息方式,求知、求富、求新、求乐、求美已成为农民兄弟的普遍愿望,而目前,我市农村文化市场的经营者大多出身于农村,文化素质偏低,加之受经济条件、消费习惯等因素的制约,农村文化市场经营规模、层次相对简陋和低下。录像放映厅、音像摊、书摊在农村文化市场上屡见不鲜。在这里文化经营仅仅作为谋生的手段,而淹埋了文化作为精神食粮的教化和审美功能。
2、文化垃圾侵蚀农村文化市场。健康的文化不发展,非健康的文化就会趁虚而入。在调研中我们发现,近年来,尽管大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得了一定的改善,但受各种条件的制约,农村文化活动相对贫乏、农民精神生活相对单调,致使年节、农闲时,许多农民以赌博、搞迷信农动来消磨时光。而且像一些无证电子游戏机、赌博机、“黑网吧”等文化糟粕在城市受到了严厉打击后,正逐步向农村转移。
3、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制不畅且法律定位低。农村文化市场点多、面广、线长,但管理体制并不健全。在我市,虽每个乡镇都设有乡镇文体站,但都是隶属于乡镇人民政府的事业单位,而不是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派出机构,且大多工作人员身兼数职,工作繁忙,加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由县级负责审批,文体站缺少属地管量手段,导致文体站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力不从心,难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其次,现有的有关文化的法律法规位定普遍较低,上升到法律地位的只有《文物法》,且由于出台时间过短,有些法规不够完善,个别条例存在定义模糊、解释滞后、部分条规操作性不强。
4、文化市场点多面广与行政监管力量相对簿弱的矛盾。我市目前共有各类性质的文化经营单位798家,包括歌舞娱乐、网吧、音像、书报刊、印刷、电子游戏、演出、卫星电视接收单位、文物保护单位等。与文化市场门类多、数量大的现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市文化市场执法机构底子薄、人员少、任务重。作为全市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部门的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于2005年10月成立,目前,共有执法人员10名(包括合同工),执法交通工具仅有汽车一辆,摩托车二辆。现有执法力量的单薄,影响了文化市场日常监管工作的有效开展,往往农村和城市管理不能两则兼顾。
三、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中的几点建议。
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必须从我市的实际出发,参照其他地区的成功经验,确定正确的思路与对策。为此,提出如下建议:
1、热情扶持,政策优惠,大力建设农村文化市场
当前,我市农村文化市场开发、建设、繁荣的任务还很重。我们必须提高认识,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政府扶持力度。(1)在政府投入上,政府把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放到一个重要位置,纳入桐乡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体系,对市文化市场管理部门、乡镇文化站在人员编制及经费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做好文化市场管理工作的保障和支持工作。(2)在审批项目上,对少数有潜力、有前途的项目重点扶持,实现一睦重点项目的优先启动。(3)在审批条件上,应适当放宽。由于经济发展存在地区差异,农村地广人稀,在对农村申办文化经营项目时除一些安全要求等硬件条件外,可适当放宽。(4)经营管理上,要定期开办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人员和经营者培训班,进一步提高管理人员的市场管理技能和水平,提高经营者的知法、懂法、守法经营意识,两者共同努力,共同提高,更好地服务于农村文化市场。
2、以城带乡、以乡促城,迅速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受城市文化市场的辐射,文化市场经营项目往往是城市已过流行期,但在农村却被当作新生事物引起。所以,应充分发挥城市文化市场的辐射作用,抓好效区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效区文化市场利用接近城区的地理优势,主要迎接城市文化的辐射。同时结合农村小城镇建设,花大力气抓好集镇文化市场的培育和发展。通过城市、集镇的梯次辐射作用,带动农村文化市场发展。
3、突出特色、发挥优势,积极开拓农村文化市场
农村文化市场不仅仅是文化消费市场,更是传统文化的发源地。桐乡作为“文化名市”,有其丰富的文化底蕴,三跳、剔墨纱灯、蓝印花布、手工彩色拷花、清明轧蚕花、竹刻、说书、剪纸等等都是我们桐乡深厚的民间文化资源,我们不应将其遗忘,而要因地制宜,不断将其挖掘、整理、发展、繁荣,不断提升其农村文化市场的个性品味,形成具有浓厚民间特色的农村专业文化市场。
4、提高效能,加大力度,努力管好农村文化市场
针对农村文化市场点散、面广、线长,不易管理的特点,我们必须采取重点整治和日常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堵源截流:一方面联动公安、工商等部门开展农村文化市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打击,穷追猛打,不给不法分子有喘息之机,切断源头;另一方面要实行文化市场管理端口前移,发挥文化管理部门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日常管理。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并启动举报联动机制,迅速进行查处,发现一个,击破一个,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同时,加大对农村重点地区、重点部分的文化市场监管力度,打防结合,坚决遏制一些不健康的文化经营活动进入农村市场。
未年的几年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随着农村经济的腾飞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农村文化场的发展前景壮观。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是篇大文章。与城市相比,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工作是个新课题。我们必须适应农村文化市场的发展形势,针对其发展特点,边实践、边总结,掌握规律,科学管理,加快发展,促进繁荣,使我市农村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工作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三篇: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农村文化现状调研
叶宇轩
【摘 要】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的观念也在发生着变化,对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农村文化建设并没有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不紧城乡地区存在差异,农村地区之间差异亦同样存在,有甚者甚至相差较远,相当一部分农村,农民的农村文化设施比较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农民对文化需求。通过对农村文化建设现状的分析,总结其深层的特点,并寻找制约农村文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农民对文化的需求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就如何提高农村文化水平提出建议,进而改变政府工作思路,提升农民自身素质、引导农民观念变化、创新农村文化形式。
【关键词】 农村文化现状特点问题文化需求
中国式一个农业大国,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他们的生活状态不仅关系着几亿人的生活质量,也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程度。近些年来,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与逐渐鼓起来的腰包极不相称的,是农村居民业余文化生活却越发显得单调和乏味。“建设新农村不仅是让农民在物质上达到小康水平,更重要的是让农民在精神上也要实现小康。”只有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让丰富多彩的文化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精神生活得重要内容,我们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新农民,推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①]。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乡村治理取得明显进步,相比之下,作为“四位一体”之一的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滞后,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政治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成为影响农村基层社会稳定,政治、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深层次的原因。2010年的寒假,我利用长达2个月的时间,走访了自己家乡附近10个村落,通过挑选村落不同年龄段群众做问卷和询问当地村委负责人具体情况等方式对农村文化发展现状做了较为细致全面的调查。在农村文化生活和文化设施方面有了一定的了解,进一步知道了农村日常生活中文化活动,文化活动信息渠道来源,村落面貌改变与否,对现代与传统文化认识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重点,制约地区文化发展的突出问题是什么等。
(一)农村文化总体现状
1、农村文化活动形式缺乏
基础设施滞后,硬件设施匮乏,极大的限制了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文化生活大都集中在看电视、打牌打麻将、闲逛聊天上,而广大青少年则大都聚集在网吧的场所。跳狮子灯、舞龙、秧歌等传统文化活动一般都在逢年过节时才开展,且形式落后,没有创新意识,观众流失以渐招社会淘汰。更为严重的是,由于生活方式缺少,一些不良风气渐渐有抬头上升趋势,封建迷信,赌博趋于泛滥,从而导致家庭破裂的事件也屡有发生。农村公共文化反映了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群众质量,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阵地,先进的文化不去占领这个阵地,腐朽文化自然会兴风作[②]。
2、农村文化处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过度阶段
经济发展,外来文化、观念的大量进入,对于农村传统文化的冲击日渐强烈,农民对其的兴趣度逐步降低。但受制于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又不能满足他们对现代文化的需求,旧的文化观念逐渐解体,而新的传统观念尚未形成完善,新的健康的文化秩序亟待健全。整体上来说,农村文化正处在最薄弱的过度阶段,“去粗取精”去除传统文化中糟粕,留其精华,结合现代文化营造出属于农村自己真正适合的才是最关键之道。
(二)农村文化存在的问题
1、农村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观念落后
从10个村落的问卷中反映出,农村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初中阶段,高学历文化人士稀少;另外,农村信息闭塞,获得渠道较少,严重影响农民知识的获得。农民观念的落后,整体文化素质较低,已成为影响农村文化发展滞后的重要因素。
2、农村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基础设施落后
由于在文化方面资金投入不足,基层政府部门不够重视,各项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室、老年中心、电影院、健身器材等)建设不全,有的有名无实,只是简单的布置,而不开放拿来真正投入使用。并且地方活动设施使用率低下,政府提供的与当前消费需求花费不符合,农民宁可闲置而不去使用。
3、农村文化建设人才缺乏,需要指导人员
农村地方偏远,消息闭塞,待遇较低,生活条件较城市差,导致高素质人员不愿来到农村,加上老一辈的文化人员相继辞世或退休,后备文化人员的匮乏,致使一些优秀的农村传统文化面临着传承的危机。
(三)农村文化的相关建议
1、不断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改进农民的思想观念
2、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投入力度
3、增加农村文化产品、文化服务供给,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4、基层政府提高重视力度,按需提供农民所求
5、保护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非物质财富传承
6、大力开发农村先进文化的形式和内容,不断创新
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存在创造转换的空间和可能,关键是必须树立辩证、科学而又务实的态度,将农村文化建设和保护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积极开发民间文化,通过对传统文化形式和载体的创新,赋予其新的动力。寓教于乐,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通过农民的自我参与、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激活农民的创造力,使农村文化真正成为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草根文化”,丰富农村文化生活,形成邻里和睦团结、干群关系融洽的良好风尚,使农村社会更加和谐[③]。
通过这次寒假农村文化现状的社会调研,在各方面都有不错的斩获。丰富了生活阅历,提升了对人处事应变能力,深刻体会到了自己作为一名大学生对国情、民情、社会的复杂程度知之甚少。远不是仅
凭读几本书,听几次讲座,看几条新闻就能了解的,而文化调研则为我打开一扇窗口。通过此次的文化调研,我看到自己和社会需要之间的差距,看到自身知识和能力上存在的不足,学会比较客观地去重新认识、评价自我,逐渐摆正自己位置。同时也在活动产生一种紧迫感和危机感,使自己能够潜心思考自身的发展问题,不断地去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对自身理论知识的转化和拓展,增强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长足的进步。使得自己不在局限于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更真切地运用于生活。农村文化社会调研使我接近社会和自然,获得大量的感性认识和许多有价值的新知识,获得能够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接触的实际现象进行对照、比较,把抽象的理论知识逐渐转化为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①]田慧:《论新农村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
[②]尹长云:《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弱势与强化》,《求实》,2008六月刊
[③]桂艳春:《新农村文化与传统文化关系的思考》,《学习月刊》
第四篇:农村文化调研报告
关于xxx村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我区农村文化建设情况,根据区委创先争优活动领导小组《关于开展“机关干部下基层,创先争优解难题”活动的通知》的有关情况,xxxx组成调研组深入到???xxx通过实地察看、入户访谈、听取汇报、座谈讨论等形式,就农村文化建设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效
xxx村地处XXX西部,因村内有XX而得名。近年来,村两委班子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按照全国文明村镇创评标准,因村制宜,突出特色,努力营造全村文化建设的浓厚氛围,丰富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曾先后荣获“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甘肃省文明村”、“全国创建先进文明村镇文明村”等10多项荣誉称号。探究xxx村取得的成绩,其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改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目前,xxx村文化建设已初见成效,xxx遗址展览馆、图书馆、阅览室、村民篮球场已经完工,并计划布局陈列馆、遗址馆、文物保护研究中心、文昌湖、园林景观绿化等设施,再现当年沙井人的生存状态和生活风貌,努力营造历史文化景观与园林景观的和谐统一。xxx村内古朴文化氛围浓厚,基础设施好,文化建设惠及到了全村百姓。
二是拓展了农村文化活动形式。一是利用自身环境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古典特色的旅游业。xxx村努力开发xxx城址、西岗墓群、柴湾岗墓群、上土沟墓群及蛤蟆墩墓群等文化遗存,发展旅游业,通过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二是与传统节日相结合,每年春节、元宵节,xxx村都会利用节假日组织群众性文化活动,如组织秧歌队,组织传统的民间庙会,通过文化活动大力宣传xxx村的旅游资源,不仅极大地丰富了当地村民的文化生活,还带动了村里第三产业的发展。三是与文明创建相结合,在???开展创建“十星级”文明户活动中,xxx村六个组的村民积极参与,争做“十星级”文明户,推动了乡风文明建设。
三是发挥了农民文化主体作用。在区上“送文化下乡”的同时,???还十分重视“种文化”工作,利用传统和重大节日、,开展民间艺术和民俗活动,吸引群众参与。鼓励指导民间力量兴办了农村文化交流会,农村乐队等多种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
二、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xxx村文化建设总体上呈现出了较好的发展局面,但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为:
一是农民群众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就xxx村来讲,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到了80%以上,其中小学文化程度的占一半多。如何提高农民文化素质,这
是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的最大课题。
二是农村文化队伍薄弱。一方面,文化工作人员不足。大部分乡镇文化人员的主要精力放在乡镇布置的各项“中心工作”,真正做文化工作的不多,“专干不专”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另一方面,农村文化工作人员的素质不高,许多文化方面的组织人员都是当地农民,没有艺术专业特长,存在着专业不专、后继乏人的状况。
三是文化体制机制缺失。在xxx村,虽然具有良好的环境优势,但是却缺乏相应的保护机制。文化设施被挤占、挪用的现象还比较普遍,文化工作也总要让位于经济建设、重点工程、农村稳定等工作。村委会对文化建设的战略、步骤、重点、项目、保障等环节,没有系统的、具体的指导意见和目标要求,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性、无序性的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程。
三、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的思路与对策
针对???xxx村农村文化建设难、农民群众素质偏低、精神文化生活贫乏的实际,当前,应重点抓好四项工作。可概括为“四个一”,即做好一个总体规划,建立一套体制机制,打造一支人才队伍,推进一项创建活动。
一是做好一个总体规划。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乡一体化建设、新农村建设相衔接,制定和实施符合xxx村文化建设的专项规划,明确目标任务和方法步骤,指导其文化建设。总的目标要求,一是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二是加强
文化阵地和人才队伍建设,引导和满足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保证农民群众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三是坚持用文化熏陶人、感染人,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发掘、保护、开发优秀的文化遗产,充分利用传统的文化资源发展旅游带动当地经济增长,壮大农村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市场。
二是建立一套体制机制。一要加大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建立农村文化活动经费正常增长的保障机制,设立农村文化发展资金,扩大公共财政覆盖范围,提高文化经费用于乡村的比例,同时用好国家和省里的扶持政策,推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xxx村村级文化活动中心应扩大数量、提升档次,努力做好xxx村传统文化宣传工作,提升品牌效应,发展当地经济。二要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的倾斜力度,建立政策推动机制,实施“文化低保”工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图书馆等工程,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的文化权益;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扩大有线电视覆盖面,确保农民群众既能听到中央和省委的声音,又能听到区委区政府的声音。三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管理力度,建立农村文化建设考核评价机制,把文化投入、设施建设、活动开展、农民受惠、遗产保护、队伍建设等具体指标,列入各级领导干部的考核范围,把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的评价体系,激发出社会各界的文化自觉意识。
三是打造一支人才队伍。在政府职权范围内,深化农村
文化队伍体制改革,创新农村文化队伍管理制度。通过举办培训班、选送深造、骨干示范、专干下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批音乐、美术、书法、文学等多门类的农村文艺人才,发展一批小剧团、秧歌队、农民乐队等群众性文艺组织,鼓励引导他们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建立一支永不离村的文艺队伍。
四是推进一项创建活动。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以城市的标准建农村,以市民的理念育农民,推动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联动对接。在创建内容上,与新农村建设同步,治理“五乱”(乱倒垃圾、乱倒粪便、乱贴广告、乱设摊点、乱建房屋)、推动“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达到“六化”(环境整洁化、村庄园林化、街道明亮化、饮水安全化、能源新型化、住房舒适化),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环境;抓好“十星级”文明户、乡村好人、美德家庭等创建活动,抓好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在创建要求上,突出群众得实惠,引导城市资金、技术、人才向农村流动,推动政务、法治、人文、市场、生活、生态“六大环境”建设向农村延伸,使农民群众共享文明创建成果。
第五篇:对农村科学储粮的调研分析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的1号文件。粮食部门作为重要的涉农部门,粮食流通工作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相联,如何发挥粮食行业优势,指导农户科学储粮,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粮食部门积极参与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工作。以
我县为例,近年来,县粮食局立足县情,依托科技,把解决农民“储粮难”问题作为助农增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之一,在乐山市率先开展农村科学储粮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受到农户的欢迎,得到省、市、县领导的肯定。
一、我县开展农村科学储粮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乐山市第一人口大县、农业大县和产粮大县,全县辖30个乡镇12.32万农户,总人口57万,其中农业人口47万。全县耕地面积40.28万亩,年均粮食产量22万吨,其中水稻总产15万吨,全县农户常年存储稻谷11万吨左右。先后创建成全国产粮基地县、中央和省的粮食专储点。2006年以来,我县在开展农户科学储粮的实践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深入调研,形成共识。为更好地参与和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县粮食局充分发挥粮食行业优势,把工作重点放在指导农户开展科学储粮、帮助群众增收致富上。专门成立了课题组,对全县农村存粮情况进行了调查。全县农户现有不规范的简易粮仓4.82万户,其中:砖混仓4.32万个,铁皮仓0.5万个,无粮仓7.5万户。通过调查,发现农户储粮方式多种多样,但普遍缺乏科学储粮知识,加上装具简陋,“虫蛾漫天飞,老鼠四处串,环境脏乱差”的现象较为突出。农户产后粮食因虫、霉、鼠、乱堆乱放等造成的损失达10%以上;个别农户虽然建起了简易粮仓,但由于技术不到位、不防潮,不密闭,造成的损失也高达8%以上。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县粮食局制定了《农村科学储粮工程“十一五”规划》,准备在五年的时间内,通过各级支持和广大农户自愿参与的形式,大力推广科学、先进、安全、环保、经济的农户储粮技术,建新型小粮仓7000户(2006年、2007年规划实施2400户)。
(二)强化宣传,营造氛围。为了使农民改变传统的储粮方式,尽快接受和掌握科学储粮新技术,我们采取书写标语、发放资料、设置街头咨询、出动宣传车、播放专题片、进村入户动员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了深入持久的宣传,组织专业人员制作了《科学储粮 服务“三农”》的专题片在县电视台滚动播放,编印《农户科学储粮技术手册》,进行免费赠送。目前,共书写标语68幅、发放资料7518册、出动宣传车14辆台次、接受群众咨询768人次、免费赠书4000册。通过强有力的宣传,全县群众对农村储粮的常用知识、储粮杀虫药剂的使用方法、小型粮仓的建造等实用技术有了一定了解,为小粮仓的广泛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因地制宜,典型示范。在小粮仓建设试点过程中,我们严格按照“坚固牢实,隔热防潮,密闭通风,有利粮食进出方便”的基本要求,组织技术人员反复研究论证,本着“经济、实惠、有效”的原则,设计出了多种式样的砖混预制板规范仓,农户可根据自身条件自行选择。为了加快新型小粮仓的推广应用,我们在产粮的两个乡、镇的两个村各选了20户农户作为试点,对试点户补贴材料费,由县粮食部门选派技术人员现场指导,组织专业施工队负责改建和新建。由于改造和新建的粮仓密闭好、造价低、外观美和防虫、防火、防潮、具有科学、先进、安全、环保、经济实用等特点,深受广大农户的欢迎。目前,县粮食部门着重加大管理力度,成立了农村储粮技术服务站,制定了《服务站职责》、《服务站药剂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
(四)加强领导,积极推广。2006年4月,县政府制发了《关于进一步推广应用农村科学储粮技术的通知》,组织成立了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办、粮食局、财办、财政局、农业局、科技局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推广科学储粮技术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粮食局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全面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全县农村科学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和普及工作。《通知》要求各乡(镇)和相关职能部门把推广应用农村科学储粮技术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新农村、新粮仓”的建设。截至2006年底,全县已改造和新建小粮仓1259个。今年上半年,省粮食局副局长候勇,国家发改委、国家粮食局的领导先后到我县调研后,对我县积极主动探索农村科学储粮方式,采取新(改)建小粮仓的办法“藏粮于民”、解决农户“储粮难”的做法也给予了充分肯定。
二、对开展农村科学储粮的体会和思考
(一)几点体会
一是深受广大农民欢迎。通过一年多的宣传、试点和指导农户科学储粮,减少粮食产后损失等措施,促进了粮食主产区将粮食
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效益,深受广大干部和农民欢迎,都说粮食部门为新农村建设办了一件实事,为农村增收找到了一条新的路子,纷纷要求粮食部门加快实施步伐,尽早全面普及标准化小粮仓科学储粮。
二是有利于“藏粮于民”。按全县农村常年存储稻谷11万吨计算,若全部实行科学储粮,每年将减少粮食损失6000吨以上,相当于开辟“无形粮田”
13500亩,增加农民收入840万元。特别是在解决了农村“储粮难”的问题后,农户更愿意多储粮,这不仅有利于农民在受灾减产时能自行解决吃饭问题,而且有利于“藏粮于民”,逐步完善农村粮食产后安全保障体系,缓减国家储备粮压力,节约财政开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社会稳定。
三是树立了粮食部门新形象。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后,粮食购销放开后,许多人认为粮食部门可有可无,粮食部门无事可干。通过实施农村科学储粮工程密切了党群关系,改变了各级党委政府、部分干部和群众的看法,一些乡镇干部纷纷要求粮食部门去指导他们的开展农户科学储粮。粮食部门在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中重新树立新的形象。
四是粮改后粮食部门大有可为。粮食行政管理部门作为国家粮食流通管理部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有很多新的任务等待我们去研究,等待我们去完成。农村科学储粮问题就是最典型实例,只要我们认真调查研究,不断发现粮食工作中的新问题、新情况并脚踏实地的去解决,粮食工作大有作为。
五是推进了新农村建设进程。农村科学储粮技术的推广应用,不仅减少了储粮损失,增加了农民收入,而且改善了农户居住环境,从根本改变了农户家中“虫蛾满天飞、老鼠四处窜、环境脏乱差”的状况,提高了农户生活质量,推进了农村“村容整洁”的进程,达到利国利民的目的。
(二)思考和建议
一是关于资金缺口问题。农村科学储粮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在试点启动时期粮食部门可以克服困难筹集部分资金。但全面推广时,由于小粮仓建设涉及面广,在上级无拨款,政府没有专项资金,粮食部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办到的。如:按照我县农村科技储粮工程规划,全县粮作区的50%建设小粮仓计算计5万余农户,以新建每户需支出材料和技工费 450元(除去农户自行投工投劳的杂工费70元外)计算,全县农村小粮仓建设需要资金2000多万元。为此,必须争取有关部门支持,加大投入力度,首先需要国家财政将农村科学储粮工程资金列入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项资金;其次是各级地方财政资金补贴一点;三是粮食部门支持一点;四是农户自己出一部分,主要是投工投劳及部分建仓原材料,以保障此项工程的全面实施,减少农村粮食产后损失。
二是关于服务体系建设问题。小粮仓建设是一项点多面广的全新工作,无能是技术和管理、服务和指导等,都需要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如由粮食局牵头组建“农村储粮技术服务站”,在主要乡(镇)建立服务网点,具体负责全县农村储粮建仓材料销售、技术指导、创新和储粮药剂管理等服务都值得不断探索。
三是关于规范管理问题。小粮仓建成后,在规范管理体系,特别是价廉物美的储粮药品的研发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希望上级粮食部门和研究机构加强研究和指导工作,并建立健全有关管理制度和体制。如:必须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分户建档建卡,分类指导,对每个小粮的仓型、容量、进出粮时间、品种、数量,特别是对杀虫药剂使用情况等必须建档建卡,由“农村储粮技术服务站”负责药剂、确保药剂使用安全等。
四是关于增强农户科学储粮意识问题。开展农村科学储粮,必须努力提高农户的科学储粮意识,使科学储粮变为农户的自觉行动。为此,要加大宣传力度,抓好典型示范,通过广泛宣传和普及农村安全储粮技术,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安全储粮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指导农户科学储粮,为进一步提高和增强农户科学储粮的意识,推广和应用农村科学储粮技术奠定基础,确保农村科学储粮持久发展。
五是关于建立长效机制问题。农村科学储粮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德政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工程。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农户居住条件的改善,如何按照“新农村、新粮仓”的发展思路,把推广应用科学储粮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推进“新农村与新粮仓”、“新房与新粮仓”建设,真正做到“新房与新粮仓”建设三同时,即: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使建仓费用降低,外观更加整洁协调,还任重而道远,仅仅依靠粮食部门是远远不够的。
六是关于延伸产业链条问题。在巩固和发展助农储粮、助农增收的基础上,如何延伸服务领域,把推广应用农村科学储粮技术作为粮食产业化的一个产业链来抓,把粮食产前、产中、产后多项技术渗透到粮食产业全过程,实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服务,使愈来愈多的农户从中受益,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也是粮食部门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