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建始农村文化体育现状调研报告
建始农村文化体育现状调研报告
建始县是一个少数民族山区县,有人口51万,长期以来,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农村文化体育活动开展虽逐年增多、内容逐渐丰富,但仍存在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属于农民的文化体育场所和设施设备及引导人奇缺等问题,急需改进。现就建始农村文化体育发展现状分析如下:
一、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建设问题。
我县共有十个乡镇,省里为每个乡镇配套20万元,用于文化站建设,目前我县各乡镇文化站都已建设完成或正在建设中;湖北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也涉及全县各乡镇,为乡镇文化站配备了投影仪、照相机、摄像机、电脑等基本设施。
1、我县共有410个村,农村文化公共设施包括文化娱乐室、农家书屋等,县文体局结合自身职能,为每村配备有影碟机、电视机,部分村还配备了投影仪等设备,大部分村的设施设备都处于闲置状态。农家书屋的设备设施闲置最为典型,一是图书管理员人员缺乏,二是管理知识缺乏,三是管理费用缺乏。导致书无人管,没有分类,即使有借阅也没有还书记录。影碟机、电视机摆在村委会睡大觉,投影仪等更是大材小用。在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并非是农村不需要书,相反农民求知若渴,只是有的农民不知道有书屋存在,有的认为借阅
也不方便,从而书屋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建议投入适量资金,解决相关管理人员经费问题,领其职负其责,书中方能生出黄金屋。
2、在文艺活动方面,也有部分文化活动积极的村镇,想方设法利用设备开展活动。比如,今年“三万”活动期间,县文体局为高坪干沟村、花园村、金塘湾三个村,花坪小西湖等三个村的民间表演队送去了价值达九万元的音响设备,包括调音台、话筒、功放、音响、演员服装等,受到他们的热烈欢迎。高坪三只表演队为建始南乡锣鼓表演队,平时在农村白事中活动较多,走村串户,而设施设备不足严重影响他们的表演活动,得到设备,他们非常兴奋,表示将拓宽原有演奏和表演范围,真正为农村文化生活服务。
3、在花坪乡唐坪村,影碟机、电视机闲置,“三万”活动中,文体局工作人员了解到村集镇留守妇女较多的现状,利用这些闲置设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让留守妇女加入到积极健康的文化活动中来。每天下午,他们聚集在开阔处,踏歌起舞,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造福了社会,做到了双赢。
为此,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必须得和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结合相结合,一是促进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让农民朋友有的乐;二是让公共文化设施能物尽其用,不致浪费。
一、创新丰富农民文化生活问题。
在长期的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深处大山中的农民朋友,对文化生活的一种强烈渴求。一是表现在对专业文艺演出的欣赏享受上,二是表现在自己加入群众文化活动的快乐追求上。
1、每年县黄四姐歌舞团都要选择一些村开展送戏下乡活动,每到一村,面对专业文艺演出,农民朋友都是如痴如醉,开怀大笑,演员们面对这些观众也格外有激情。今年4月22日晚,在花坪乡小西湖村,文艺演出正在进行,不凑巧的是,天公不作美,下起了大雨,并且显得十分阴冷,同时,中途遭遇两次断电,停滞时间达二十分钟之久,但是令人感慨的是,数百人的观众队伍基本没有人退场,他们仍然打着雨伞,耐心观看和等待。演员们虽然全身被淋透,但仍然是激情饱满,令我们非常感动。同时今年三万活动中,我们文体局到村里联系演出地点,受到农民朋友的热情招待。铜锣坪的一位农户,非要拉我们去看看他家的场院,看是否符合演出,另一位农民大哥说他那人户集中,最适合演出,还有人说马上浇铸水泥场院,等待文艺演出,场景让人梗咽。
2、在群众文化活动方面,有的地方自发组织进行舞蹈训练。每到傍晚,沿着318国道前行,你会时不时的看到路边舞动的身影,构成亮丽风景线,而稍微集中的地方就更不用说了。同时全县各乡镇都有农民自发组织的民间表演队,活跃在日常生活中,深受农民朋友喜欢,而其经费也大多靠自筹。
3、另外,我们今年专门进村举行了一系列其他文化活动,比如进行文物普查成果照片展,自然人文风光照片展,农有朋友们看得非常仔细。在文物照片展上,一位姓周的老百姓还拿来自己祖上留下来的宝贝请专家认定。有的百姓为文物专家提供线索,让我们找到了新的文物。
以上几方面足以证明农村对文化生活的渴望,但基于目前投入严重不足、农村文化基础知识不够、群众文化专业人员缺乏等等困难,群众开展文化生活基本靠自行解决。在送戏下乡上,以往财政都纳入了预算,而今年砍掉了此笔预算,对本就无收入来源的歌舞团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送戏下乡基本无法继续开展,农村群众对专业文艺的需求将无法得以满足。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中,我县有文化馆专门从事群众文化辅导,但由于近年来,经费的严重不足、人才的严重缺失,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要解决并丰富农民文化生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必须将足额经费纳入财政预算,仅靠上级补助犹如蜻蜓点水,于事无补。
三、农村体育事业发展问题。
1、体育资源配置不合理。农村体育资源的配置不合理是我国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这一现象在我县农村表现较为突出,主要体现在集镇与乡村体育场地、体育设施布局和发展不平衡,现有的体育场地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自2006—2010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省体育局、州、县文体局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对全县62个村配送了篮球架、乒乓球桌等体育器材,只占 15.1﹪,目前全县还有348个村没有真正属于农民开展体育活动的体育场地和体育设施。只有一个村和一所农村学校各配送了一套室外健身路径,农村没有公共体育设施的情况有所改善。
全县体育场地总面积只有194200平方米(含县城),而切地主要集中在中小学校、机关、企事业单位,全县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只有
0.37平方米,要改变这一现状,仅靠县级财力是永远难已解决的,只有依靠国家的项目之持发展。
2、农村群众的健身意识淡薄
农村农民余暇可支配的时间大大低于城镇居民,农民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受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影响。健身意识、体育健身观念存在差距,缺乏自觉投身和参与锻炼的意识。平日劳动强度较大,认为劳动就是体育运动,是造成体育健身意识淡薄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已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村,对体育设施的需求不是很迫切,认为不如多投入点资金改善一下现有村委会办公条件,或其他基础设施。
3、农村体育人口较少
体育人口是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人口现象和体育现象。他是一项重要的社会体育指标反应了人们对体育的参与程度,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一个标志,也是制定社会发展规划与进行发展战略研究的一个重要依据。根据全国群众参与体育锻炼的人口调查显示,城镇有51.23﹪,而农村只有29.87﹪,据我县目前农村的现状应该还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由于随着农村年青人外出务工的增多,人口老年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呈下降趋势。
4、农村体育消费水平低
当今农村群众的经济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消费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和城镇居民相比,收入和消费水平还存在较大差距,要缩小这一差距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四、建议
当前,基层文体建设面临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机遇期,各级政府要认清文体事业、文体产业的方向,认真谋划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提出具体目标、措施和分类指导实施意见,促进基层文化稳步发展。
1、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为文体发展提供资金保障。一是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和兑现中央和省里出台的一系列推进基层文体建设的方针政策。二是要研究制订基层公益文体事业投入量化标准,进一步加大县级图书馆、文化馆、文物管理及乡镇村等公益文化单位的经费保障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确保人员工资和业务经费支出。
2、进一步加快和完善基层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整合资源,将村文体室建设作为村级组织办公活动场所的基本组成部分,统筹建设,一室多用,促进村文体室迅速普及。
3、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青年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从事文化服务工作,充实基层文化队伍力量。二是加强对现有基层文化队伍和群众文化骨干的业务培训。三是采取激励措施,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村文化单位和基层文化工作者予以表彰奖励,在全社会形成关心支持农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氛围。鼓励民间艺人、文化能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族民间文化方面发挥作用。
建始县文化体育局
2011年5月17日
第二篇:建始文化体育辉煌六十年
建始县文化体育事业辉煌六十年
建始县文体局
六十年来,勤劳勇敢、富有智慧的建始人民在中共建始县委、县人民政府的领导和上级文化体育部门的支持下,贯彻落实“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扎实工作,文化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走向辉煌。
一、1949年11月以前建始文化体育“三无”状况
1949年11月以前,建始县是一个无专门文化体育机构、无文化体育公共场所、无广播、电视、电影的贫穷大山沟。
二、1949年至1978年文化体育事业从无到有
1949年11月5日建始解放到1978年,文化体育事业从无到有。一是有了文化体育机构。二是有了文化体育活动场所。三是有了健康向上的文化体育活动。四是有了成果。1957年全国第二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高坪“闹灵歌”在北京演出。
三、1978年至1983年文化体育迎来春天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文化体育事业迎来了拔乱反正、改革开放的春天。文艺园地百花盛开,充满勃勃生机。县文工团1979年演出的话剧《一双绣花鞋》、1981年演出的话剧《梅花案》分别在恩施上演一个多月,创造了场场暴
满的历史记录。县电影院每年电影发行和放映收入是此前每年的26倍多。
四、1983年至2008年文化体育事业发展迅速
1983年至2008年是文化体育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硕果累累,成效显著,灿烂辉煌的鼎盛时期。
(一)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体育工作,投入逐年加大 中共建始县委、政府努力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州关于文化体育建设精神,并落到实处。一是中共建始县第十三次代表大会提出了关于打造“文化建始”品牌战略决策;二是出台了《关于繁荣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对图书馆购书经费,县文工团下乡演出补贴,文物保护经费及开展活动,赴省州比赛,出书等各项资金落到了实处。县财政投入按照上级要求,基本上达到财政支出的1%,与往年相比平均增加了0.5%。
(二)上级文化体育部门大力支持,文化体育设施设备得到改善
建始县文化体育公共设施设备在省文化厅、省财政厅、省新闻出版局、省体委、省文物局、省计委、省电影公司、省新华书店、州文体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相继修建了县电影公司、县新华书店、原文化局、图书馆、文物管理所、文化馆及全县10乡镇文化站业务用房。除了在设施建设上给予扶持以外,在设备方面也给予了无偿援助。“农村电影
2131”工程配套设备,“网吧”监控设备,打字复印设备,舞台车、行政执法车及大量的图书、健身路径、乒乓球桌、篮球架等文化体育、新闻出版设备源源不断的运到了建始,为服务建始人民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1986年至1988年省文化厅在建始扶贫期间为建始文化事业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
(三)打造“文化建始”品牌,呈现三大特点
“金建始”是挑战人类起源学说的“建始直立人”的发祥地;是唱响世界的土家族民歌“黄四姐”的故乡。与过去相比,全县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呈现出三大特点。
一是亮点多
1、我县具有土家族文化特色的“建始丝弦锣鼓”、“黄四姐”、“闹灵歌”三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于2007年6月6日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2006年5月,“建始直立人遗”被国务院核定并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7年5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与县人民政府签署了“建始直立人遗址”《合作建立科考基地协议书》。2009年4月,省人民政府批复了《建始直立人遗址文物保护规划》。这标志着我县打造“建始直立人”文化品牌进入实施阶段。
3、公开出版发行了9部我县作者所著的小说、散文、诗集、民间墓联集成;6部“三民”集成和文物古迹文化丛书以及专著《建始丝弦锣鼓》、《建始号子》。
4、建始县体委、县电影院、长梁、茅田、官店电影管理站被国家部办委表彰为先进单位。
5、花坪乡中心文化站被省文化厅、省财政厅考评定级为“山区特级文化站”。
6、县电影公司文华商业街于1997年落成开业。
7、建始县文工团两次被省文化厅授予“百团上山下乡演出工作先进单位”。
8、1983年图书馆“一本书救活一个厂”跟踪服务事迹在全省传为佳话。
9、1993年至1995年建始县文工团与烟厂联姻,成功经验在全省推广。
10、2003年船儿岛文化活动中心峻工,为满足全县人民文化体育生活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二是品位高
大型地方歌剧《风流柑桔王》荣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题材戏剧剧本创作团结奖 ;建始丝弦《两代警嫂唱心曲》荣获公安部第七届金盾文化工程金盾文艺奖银奖;舞蹈《土家背鼓》分别在全国鼓文化节、上海国际文化艺术节、香港庆国庆59周年开幕式上走红;七场地方歌剧《清江谣》、《哭嫁》等一
大批剧(节)目及书法、美术、摄影作品和论文在中央、省、州电台、电视台播放,在省以上报刊杂志发表,在州以上比赛活动中获奖。由建始体委输送的建始籍运动员易礼刚在亚州第三届皮划艇锦标赛中获得冠军。全系统各单位和部分同志多次受到国家和省州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为建始人民争得了荣誉,为宣传服务建始经济、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是特色浓
建始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丰厚,全县各乡镇基本上形成“一乡一品”的格局。保护和弘扬建始民族民间文化艺术已成为全县人民自觉行为。船儿岛每晚上千人跳《清江舞》已成为人民群众自娱自乐、强身健体最时尚项目。从1986年起举办的23届春节电视文艺晚会及四届“建始黄四姐文化艺术节”,其建始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特色鲜明,活动规模一届比一届大,内容一届比一届丰富,已成为深入挖掘民族文化历史内涵,全面展示时代风采的重要平台。不仅为全县经济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而且起到了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淳化乡土民风的作用。
建始文化体育有着辉煌的六十年,展望未来六十年,建始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将更加灿烂。
二00九年六月二十六日
第三篇: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调研报告
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提高学生体质,培养合格人才的重任,农村中小学体育教育教育状态确实令人担忧。
一.农村学校体育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1、体育被视为副科,不被学校、家长重视
衡量一所学校强弱不仅仅在于升学率,评判一位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不仅仅在于考试成绩,但事实上,升学率和考试成绩一直是全社会和学校管理者的指挥棒,这种观点在农村尤其突出,考得好的学校既得名又得利。在这种强势压力下,学校管理者不得不狠抓升学率,抓广大教师的考试业绩。只重考试成绩的指挥棒下,体育教学就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了。体育教师也就成了副科教师,家长更不会重视,甚至有家长怕累着孩子,不让他们上体育课。这就严重抑制了体育教师的教学兴趣,他们也就敷衍了事,更谈不上花心思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有益的锻炼。久而久之,在学生的眼里,体育课就是玩的代名词。再加上一些老师为了考试出成绩,不惜大量占用体育课的时间。所以,在不少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师早已名存实亡。
2、学校体育观念的滞后
观念较为陈旧,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农村中小学的体育教育没有得到根本改善的原因是教育部门包括从事一线体育教学的老师们没有真正改变关于体育教学的陈旧观念。表现为,只注重体育成绩的单方面的提高,不注重学生运动能力的培养,只注重少部分体育特长生 的培养,为学校在一些运动赛事比赛中取得好成绩而增光添彩,而忽视了对全体学生的运动能力的发展,目光仅放在了短期的体育成绩,而忽视了长期的对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
3、学生整体缺乏体育锻炼意识,上课兴趣不足,热情不够由于各种原因,也导致了学生整体缺乏体育锻炼的意识,对体育课热情不够,能参与锻炼的仅仅局限在按部就班的广播体操和眼保健操,甚至在体育课堂上也懒得运动,应付了事,有的还以各种理由请病假,不愿意参加体育运动,这是由于农村中学生的体育兴趣没有被培养起来,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就是自由活动,就是放羊了,随便玩了,完全脱离了老师的教学,组织性差,随意性强
4、体育教师队伍力量薄弱、工作积极性不高
体育方面的师资力量欠缺,师资水平有待提高。由于学校的不重视,体育课根本没有专业教师上,都是带其他科的教师兼。有的中学即使有专业体育老师,但也是一个人带十几个班,有时几个班一同上体育,好几百号人老师怎么能顾得上来?有人曾笑话体育课是“一个哨子,两个球,学生都老师自由”。
教师教学手段单一,内容重复,无创新,体育课时严重不足受陈旧观念、师资力量、教学器材等的影响,导致农村中学体育课堂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教学内容基本没有什么改变,都是千篇一律的内容,没上课就已经知道今天上课的内容,毫无新意,学生根本提不起兴趣,或者是考什么就教什么,考跳远,那就节节课都练习跳远,有一跳跳几年的现象存在。再则,农村学校体育专职教师配备不够,在一个400多号人10来个教学班的学校就配置1名体育教师,这种状态算是好的,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体育教师,靠兼职教师代上。
5、体育经费的严重不足,使场地器材严重匮乏,经费不足,资金投入少,除了最简单的体育教学器材,其他拓展运动需要的和教学不断更新需要的器材根本不具备经费选购,这就导致体育教学的配套器材非常滞后,教学方式和项目受到教学器材的限制很大,教师也只能依靠现有的体育设施进行单一的重复的体育教学。农村中学每年每个学校用于添置新器材的费用不到1000元左右,在一个1000多号人20多个教学班的学校就配置几个篮球,几副乒乓球,这还算好的,有的学校连一快普通的垫子也没有,许多农村学校根本无力投资体育教学设施的改善。面对这些,农村中学体育工作的开展是非常艰难。二.解决现实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1、建立严格的体育工作督导小组和评估体系
制定有关体育教学文件,以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检查督促,保证学校体育教学质量,提高体育教学管理水平。
2、加大对体育的宣传力度
通过板书、广播和比赛等形式来宣传体育让更多的人认识体育,树立正确的学校体育指导思想。使更多的群体关注体育、支持体育,更重要的是有关领导和学生家长要更新观念支持体育工作,激励体育教师,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职能。
3、重视体育教育人才
要为体育教师创造施展才能的空间,还要提高教师福利工资,吸纳人才,利用人才,稳定高级人才的队伍,学校还应鼓励现有体育教师参加继续教育,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提高教师学历水平和业务能力,以适应学校体育发展要求。
4、拓宽体育经费渠道
要根据农村的实践情况采用多元化的资金渠道来筹集资金,动员社会力量加快体育设施器材建设。因陋就简,因地制宜,自制为主,合理地使用体育经费,用以改变农村学校体育经费不足,器材设备简陋的状况。
5、有计划地开展体育活动
学校还应利用课余时间,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保证课时,不得随意侵占,按计划有秩序地进行体育教学、考核,大家都重视体育教育,为使学生进入自发、自由的体育锻炼境地而努力。
从农村的实际情况看,要使田径、篮球、足球等这些竞技类体育项目尤其是体操项目类的器材达到标准,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我们可以大力发展一些易于开展的项目,还可以利用当地学校的地形地貌开展一些如:越野跑、定向运动等体育运动项目,鼓励教师学生勤工俭学、自己制作简易器材,形成有农村特色的地方教材。
农村学校可开发教育资源可以弥补当地学校教育资源的短缺。充分发掘现有体育资源为学校体育教学服务,是发展农村学校体育的必有之路。
第四篇: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赤山镇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机制091彭贞杰5901109023
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为了与农民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农村社会的现状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臵,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
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
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
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走访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
化水平的低下。
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
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
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赤山镇镇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三、农村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
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质水平。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赤山镇镇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马圈、清和堂两个村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
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目前镇党委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赤山镇镇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
第五篇:农村现状调研报告
XXX镇农村社会现状调研报告
农业是中国的根本问题,农民是中国最广大的群体,却还在承受着最大的辛苦和劳累,为了与农民充分交流,了解了农民的疾苦,切实地了解、反映“三农问题”,为问题的解决尽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农村社会的现状
此次调研,对于村落和被调查人完全采取了随机取样调查,保证了数据采集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近年来,我国的“三农”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是将“三农”问题的解决提到了很高的位置,认为:“农村工作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就没有全国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子女闯天下,老人守 “空巢”。生活孤独,缺乏照顾,却时刻挂念儿女,这就是农村留守老人的缩影。
然而,在外务工的子女普遍地只把赡养义务理解为源源不断的物质供给,忽略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嘘寒问暖。留下的是踽踽独行的老人每日不断地守望家门,盼星星盼月亮,盼着自己孩子早日回来。这让我想起之前我们走访的那些老人,每一个都是蹒跚而行,有的由于年老身体不适还要照看自己的孙子。儿女离开,孙子尚小,为了整个家,不得不自给自足。一辈子就这么辛劳度过,没有享受过一天的福,这真是做儿女的悲哀!
如今,留守老人问题还未引起广泛的重视。但无论如何,他们是为我们的成长付出辛劳的功臣。先在他们已是日薄西山,他们缺乏社
会的关爱,承受骨肉两地分离的痛苦。在物质文明逐步走向发达的今天,留守老人的大量出现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农村经济社会转型时期的必然现象。我们应该理智看到留守老人是社会群体中的弱势者:他们年老力衰,他们动作迟缓,他们招人嫌弃,他们是经济上的低收入者,他们是生活上的低层次者。正是由于这些的特殊性,就决定了他们很难依靠自己安度晚年。因此,这需要社会的广泛关注,更需要家庭子女的理解与关心。
总而言之,在外打工的农民工子女们,挣钱只是一个生存目的,老人则是自己的至上亲人。当有一天老人已不在人世,那时候想着尽孝早己为时已晚!所以,留守老人的问题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关心与社会的关注,另一方面也需要子女常回家看看。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快乐地安度晚年。
在中央政策的扶持下,很多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保护,农民基本能够解决温饱问题,但农民普遍抱怨种子、农药、化肥、管理等导致种植成本居高不下,中央惠农政策不到位等问题,同时靠天吃饭、种粮不赚钱等状况还是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在走访中,我们还注意到,一个村子的领导的水平就直接决定了整个村子的发展状况,“三农”问题的解决首先需要一批眼界开阔,踏实为民的村干部。见到了农村医疗资源的缺乏、农民生活的困苦、农民居住环境的差乱,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农民文化水平的低下。
二、采取各种措施,解决“三农”问题
首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增加农民的收入。无论是理论研究
还是中外的历史经验都表明,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就是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工业和第三产业转移。只有实现农村劳动力不断的、大量的从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才能有效的提高农民收入。
要实现农村人口的转移,一方面城市要有足够的劳动密集型的就业机会,另一方面,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必须有足够的劳动力素质,来适应城市里面的工作,农村劳动力素质则关键取决于农村教育水平。农民的素质决定了他们在城市只能从事最底层的工作,本来背井离乡与亲人分离就是很悲哀的事,再加上在城市身份地位的低下,给农民工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农民工在城市的工资也是最低的,除去生活开支以及两次农忙和过年三次回家的路费,使微薄的收入所剩无几。
由于文化水平低,农民工没有法律上的自我保护意识,在外出务工时不会意识到要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即使签合同也不了解合同中的内容,以至于很多农民工劳累了一年,到年底却拿不到工资。从心理和经济方面考虑,农民都不愿意外出务工,用濉溪县一位领导的话说就是“农民在有饭吃的情况下都不会外出打工”,这主要是由农村低下的教育水平引起的。农村居民受教育年限低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也很难提高。
其次,由于农民文化水平低,农业技术很难在农村推广,推广速度慢。农村田地产量低、种植的作物品种单一,再加上XXX镇居民人均耕地较少,大多数农民只是把农业种植作为一年口粮的来源。第一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来源之一,所起的作用太小,他们不能把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中。
再次,以农民现在的文化水平很难了解和理解国家的经济政策。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决定了他们的娱乐活动主要是打牌、看电视和聊天,但看电视又很少看新闻,所以他们几乎没有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途径。在调研过程中,像“社会治安”、“最低生活保障”、“环境保护”等最常用的词语,都要给他们解释很多,他们才能理解,更谈不上理解国家经济政策的条款了。因此也不知道国家经济政策的引导方向,抓不住致富的机会。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农民参与管理及创新的积极性较低,大多数人都是随大流,不愿意积极的寻求致富之路。
三、农村教育现状的原因
一是国家的教育管理体制。建国至1986年以前,在中央集中统一的财政管理体制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都是直接或间接的由中央财政负责,但这段时间,农民和各级政府没有注意农村教育的重要性,农村的办学水平较低,教育经费数额也不大。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教育越来越重要,1987年之后,中央把义务教育的责任交给了地方,实行地方负责、分级管理这给乡镇财政以及农民增加了负担,以至于学校教育负债严重、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普遍,即使后来教育体制由“分级负责,以乡为主”改成“以县为主”,这些后果仍没有太大改善。教学水平高的老师留不住,农村学校中的老师或者是知识老化、教学方法陈旧的老教师,或者是本身知识水平就不高的年轻教师。很多学校的美术、音乐、体育、电脑等提高素质的课程无法开课,这样的教学水平也很难要求农村学生能有较高的学习兴趣和文化素
质水平。
二是农民比较看重眼前利益。在多数农民的观念中,如果没有考上大学,上了高中与只上初中或小学没什么区别,还是要回家务农。因此,很多农村父母在孩子上初中时看到孩子成绩不好,想到将来不一定能考上大学,不如现在就外出打工挣钱,解决家庭贫困问题。即使考上了也不一定有钱去上大学,每年高考后都有媒体报道许多考上大学而又没钱上学的学生,这也影响了农村孩子学习的积极性,造成农村学校较高的辍学率。
现在越来越多的农村父母也开始明白让孩子受教育的重要性,很多父母将孩子送进城市的学校学习,虽然这样会造成农村教育资源的流失,也会给农村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但是在现阶段农村教育水平低下的情况下,能让农村孩子享受与城市孩子同样的教育未必不是一件好事。虽然目前XXX镇农村的教育状况还不尽如人意,从问卷中可以看出农村教育已经在改善,年龄在30岁以下的人群受教育程度相比年龄在40岁以上的较高,在马圈、清和堂两个村189份问卷中,40岁之上的有119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9人,占7.5%,30岁以下的有21份其中初中以上水平的有8份占38%。目前镇党委政府已经在采取强有力的措施解决这个问题,相信XXX镇农村教育状况在不远的将来会有较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