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政策观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须回答三个问题
【政策观察】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须回答三个问题
来
源: 中工网-工人日报(北京)
日前,教育部、农业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文件,明确要将各地涉农类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支撑当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巨臂和栋梁。
新型职业农民的问题,随着本届政府提出的农业现代化目标而成为热点问题。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提出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这就意味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形成的高度碎片化土地经营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未来现代化农业的方向是土地适度集中下的专业化、农民组织化和合作化为主要特征的经营模式。
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确定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那么,新型的农业经营主体就意味着要有新型的职业农民来承担这样的任务。很多专家呼吁,把土地交给那些肯经营、善经营的职业农民的手中。
如何培养和造就新型职业农民,成为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问题。我们要面对新形势下的一些新问题。
首先,谁来担当新型职业农民?
在农村,青壮年劳动力进城打工,农业劳动力老龄化问题十分突出。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表明,全国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1.98 亿户,其中纯农户1.67 亿户。2011年,农村中农业劳动力供给为1.7877亿人,平均每户一名农业劳动力。
根据学者朱启臻、李迅雷等人在全国范围内的调查,农村劳动力平均年龄超过50岁,甚至达到57岁。空心化和老龄化是农村的真实写照。如何在日益老龄化的农村地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一个难题。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的深层问题是从事农业收益低,难以吸引青壮年劳动力留在农村。
同时要看到,农村人口变迁是一个动态过程,随着土地的流转集中,政府补贴力度的加大,城乡收入差别的缩小,会有越来越多的劳动力回流,以专业或兼职的方式务农。从2011年到2013年间,河南省已连续3年净回流,省内就业和省外就业的差额从71万增至386万人。越来越多的净回流也意味着,有更多的人回乡务农创业。
按照测算,如果让农户平均收入赶上城市水平,我国未来必须把农户数量减少到3000万左右。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就是在土地
逐步适度规模集中过程中,伴随着对传统农民淘汰更新,并吸引部分外出青壮年劳动力回流的过程,这将是一个长期动态的发展过程。
其次,什么人能称之为新型职业农民?
新中国60多年来,“农民”称谓多代表了一种身份,一种宿命。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似乎要颠覆这种对农村人带有歧视性的看法。随着城乡差别的缩小和务农收益的提高,职业农民越来越成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和工具。
对新型职业农民的认知,需要从理论上有清晰的界定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是以农业生产、加工、农产品营销中,发挥主体作用的农业劳动者。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领导及成员都可称为新型职业农民,而受雇于大资本控制下的龙头企业的职工则只能称为农业工人,而不能称之为新型职业农民。
2014年,教育部、农业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规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养目标是,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方向目标。我们要逐步从以往以农业技能推广为目标的农民教育模式,转变为覆盖从业
道德素质、农业生产、市场营销、农村公共服务等综合领域的教育培养过程。这同以往单纯以传播致富信息技术的农业科技教育有很大不同,对现有的农民教育体系中的教学理念、课程设计、教材开发等方面提出了巨大挑战。
第三,谁来承担培养新型职业农民重任?
2011年,教育部等九部委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中,提出了“办好县级中等职业学校,使其成为指导县域新型农民培养培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新技术培训与推广、扶贫开发和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基地。”
在教育部、农业部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的文件中,明确要将各地涉农类中等职业学校作为支撑当前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巨臂和栋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历史重任,中等职业学校既有发展的机遇,更多的是挑战。
在大学扩招及适龄人口下降的双重挤压之下,全国1.45万所中等职业学校面临着生源数量、质量双重下滑的压力。我国农村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低,自我发展能力弱,是长期以来职业教育的现状。
大部分县域尤其是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村职业学校大面积萎缩、滑坡成为普遍现象,许多县、市、区已没有农村职业学校和涉农
专业。尚存的农村职业学校不少虽挂着“农”字之名,所行“非农”之实。
对口升学成为许多农村职业中学办学的主要目的;同时,许多职业学校的专业课教师缺乏,文化课教师的比例普遍偏大;教师的知识结构与职业教育所要求的知识结构不相适应,缺乏必要的工作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技能。
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中等职业学校能否承担起培养新型农民的重任?对于那些有多年务农经验的农民伯伯而言,中职学历毫无意义,他们是不会为了那张中职文凭进入课堂;如果只是以理论讲授和课本宣科式的教学方式,别说没人会登门求教,即使你送教上门,也不见得人家会买账。
在县级中职学校又有多少老师有务农、组织合作社、经营家庭农场、专业化生产的实践能力呢?这是所有承担这项任务的中职学校必须直面的现实问题。
农民求新知、盼科技的愿望是迫切的,如果我们教育还是固守以课堂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那么必定不会受到农民的欢迎。
在倡导全民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今天,农村中等职业学校应该发挥本土优势,成为面向周边农村居民的社区学习中心,融终身学习服务、科技推广、信息咨询服务、学历提升等诸多功能为一体。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事关重大,绝非一时一事之功。随着财政投入的跟进,必然会带来一股社会的热议与关注。在热潮退后,需要我们的学校和教育工作者长期跟进、扎实深入开展的工作。
(作者为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第二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研究
张建军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 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简称“四化”)道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但在当前,农业现代化明显滞后,工农业发展不平衡,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比较效益低,农村缺乏一批年富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极大制约了农业现代化进程。《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把“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全社会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人才创业扶持等10 项重大政策;把“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列为12 项重大人才工程之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加强农业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办、国办联合印发的《关于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意见》(中办发〔2014〕61号)明确要求,努力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认定、扶持体系,为统筹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认定工作指明了方向。农民教育培训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任务更加紧迫而繁重。培育一大批新型职业农民就显得特别重要而紧迫。正如农业部副部长张桃林所言,发展现代农业根本出路在科技,关键在人才,最基础的就是要培育有科技素质、职业技能与经营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
/ 11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为自身职业,并以此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与传统农民相比较,有其不同特点,即具有职业选择自主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科学性和创造性。职业农民是能够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要求的职业人,享有与其他行业劳动者同等的职业保障和权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意义
1.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种发展趋势和必然要求。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经过自身多年的努力,已经培育出一支职业农民队伍。他们占人口总数比例低,数量不多,但能够很好承担所属国家农业生产的重任。当前农业现代化实质就是要实现农业社会化的大生产,核心是专业化、协作化生产,农业的分工越来越精细,越来越科学,从而形成农业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实现这个过程的关键是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归根结底是要依靠掌握和使用先进科学技术,支撑农业产业发展的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持续大量转移,农户兼业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农村新生劳动力离农意愿强烈和务农经历缺失加剧农业后继乏人,“谁来种地”、“地如何种”已成为现实而紧迫的重大问题。
/ 11
农村务农劳动力文化水平偏低,老龄化现象严重,从业人员数量锐减,已经严重制约农业高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客观上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消除这种不利影响。
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特别是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到非农产业,新生代农民弃农现象日趋突出,农业劳动力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在农村,妇女、儿童、老人充当主要劳动力,他们没有太多精力和时间务农,使得更多的土地被荒废,“将来谁来种地”、“地如何种”的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其他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重视,这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根本问题。新型职业农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是我国未来农业生产中的主导,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集约农业生产的主力军,能有效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当前我国农村荒地现象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包括土地等各种要素迅速被吸收、积聚、重新组合。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农村土地被抛荒的情况,客观上需要土地集体承包,集约生产,现实条件呼唤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解决好这个问题,有利于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
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 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本质上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劳动者业务素质、科技素质不高,在很大程
/ 11
度上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大量青壮年农民涌入城市务工,妇女、儿童、老人充当主要劳动力,直接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降低。一方面随着工业发展和人民需求的增长,粮食也面临需求的刚性增长; 另一方面,农业生产成本刚性上升,无论是土地,还是水资源等农业生产资源受到刚性约束,供给压力增大。所以发展农业不能脱离客观的资源条件。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农业发展还应该在现有基础上突破资源的束缚,我们需要不断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提升农村劳动者的人力资本,切实将农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培养一批引领农民致富的带头人和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市场管理人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全国各地都十分重视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深感培育的意义重大而紧迫,从2013年到现在一些地方根据农业部的要求结合自身地区特点大胆创新探索培育模式、手段和方法,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2.1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范畴,对此问题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该安排专项资金加以支持,解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作长远打算。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国家对农民欠缺的太多,现在应该是还帐的时候了。应该切实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现
/ 11
代化的有效实施。因此需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等方面增加投入力度。
2.2 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制度体系不完善
我国还没有制定关于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国家层面制度,培养职业农民缺乏法律和制度依据。户籍制度二元化使得要素流动受限,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目前的土地制度无法进行有效的土地流转,很难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形成; 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制约了职业农民培养; 我国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职业农民岗位标准和准入制度,缺乏相应的投入机制、补贴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保障制度,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建设。
2.3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培养难度大
据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在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仅占5.8%,平均受教育年限7.8 年(城镇这一数值为11年)。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状况也不容乐观,未受到任何培训的占76.4%。再加上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紧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各种因素相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难度增大。
2.4 农民参与培训主动性不够,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相当部分农民参与培训往往是因为当地主管部门对培训给予了财政支持,或是将参与培训与某种利益相挂钩,其积极主动性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抱有应付差事的心态,使得培训并不能
/ 11
达到预期的效果。此外,现有的农民培训内容大多只是简单的技能培训,而农村地区差异明显,呈现多样化需求,既包括传统的家庭种植业与养殖业方面,也包括非农职业技术服务方面如农产品加工、建筑、运输、服装加工、家政等,培育内容与农民需求脱节,培训效果大打折扣。据调查,目前培训的情况是,超过60%的农民认为没有合适的内容,超过50%的农民认为内容不切合实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路径选择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必须立足当下,着眼长远,充分发挥市场调控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主导性作用,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高瞻远瞩,制订出科学严谨的长远规划,才能获得理想效果。
3.1 营造新型职业农民产生发展的社会环境
3.1.1 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树立平等的农民职业观念在全社会营造重视农业、关心农村和尊重农民的社会氛围。农业作为产业、农村是工作地点、农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职业,犹如工人在工厂做工一样,农民在农村务农,没有尊卑贵贱之分。但目前农民不仅收入低,而且社会地位低下,难以享受与非农民平等的社会福利和待遇,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远离家乡,涌入城里务工,逐渐形成了“只有没出息的人才留在农村”的社会心理。因此,要吸引有志于现代农业的青年选择做职业农民,就要求社会抛弃一切歧视农民的偏见和行为,营造
/ 11
适于新型职业农民成长的社会舆论环境。
3.1.2 营造要素双向流动的环境,稳定和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营造要素双向流动的环境,推动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消除限制城乡要素流动的障碍因素。一方面,创新和规范土地流转制度,使土地流转在自愿、平等、有偿的原则下按市场机制运行流转,确保土地能够集中起来,实行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新型职业农集中起来,实行现代农业的规模化经营,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产生和发展提供条件。另一方面,一部分城镇人才也可到农村创业,成为新型职业农民,这样新型职业农民打破了户籍限制,没有身份区分,队伍就会不断发展壮大。
3.1.3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传统农民向职业农民转化目前,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实行退休制,退休后有退休金供养,但在农村,农民干一辈子都退不了休,七老八十的人依然还得干农活,不然什么也没有,依靠目前及其微薄的每月几十块百来块钱的政府补贴根本生活不下去。在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应建立完善体系,确保新型职业农民没有后顾之忧,这对传统农民向新型职业农民转化有很大的吸引力。
3.2 科学筛选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为了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达到更好效果,有必要对培育对象进行事前筛选和培育。将生产经营型人才、技能服务型人才和农村发展带头人作为重点培养对象,特别是农业生产企业主、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大学生村官、科技示范户、农机能手、7 / 11
动物防疫员、种植养殖大户等主体,以及农民植保员、经纪人、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各类生产经营和技能服务型人才,将他们进行培训引导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然后再通过他们的示范带动,发展出更多的职业农民。其次,政府还应该从农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学生中选拔具有潜在发展能力的、有意愿服务三农的农业技术人才,要对这类人员进行培育、引导,鼓励其从事农业生产经营,发展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在此特别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农民都被“赶”回农村务农,而是重在引导,出台激励政策,完善培训机制,对农民合理分流,一部分作为城市农民工,一部分作为职业农民。多年来政府在农民工转岗培训方面财政投入了大量资金,积累了不少经验,而对职业农民的培训方面一些地方才刚刚起步。在对农培训上要统筹兼顾、立足长远,不能只看短期利益。
3.3 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构建灵活多样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机构和培训组织体系,创新培育培训内容和方式,通过不断探索实践,总结经验,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适用、有效果。
3.3.1 完善培训主体,创新培训模式
政府应整合职业院校、电大、党校等资源,加强与农业院校合作,引进人才,完善培训主体。要创新培训模式,可以采取学校+园区、农技推广体系、企业与非营利组织等培训模式。培训方式方法要灵活,采取送教下乡、教师进村等农民易于接受的方
/ 11
式,把教育培训办进农村、办进田间、办进合作社和农业企业,实现就地就近培养。采取传统的讲授、现场教学、多媒体教学、土专家传授等多种手段进行培训。
3.3.2 制定培训计划,确定培训内容因地制宜制定培训计划,应从各地方特点和需要出发,将培养内容与地方主导产业紧密结合,围绕各地现代农业发展急需的关键技术、经营管理知识及市场信息等开展教育培训,要因地制宜开展,各地方农村适宜做什么就培训什么技能,并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在培训内容上既要涵盖农业生产的各个方面,又要结合地方农业发展特色,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和指导。培训内容要从传统的种植养殖技术扩展到涵盖产前产后的相关领域,如农产品销售及服务,食品加工,农场管理等,以及从技术培训拓展到创业经营和就业技能培训等。此外还要结合农业生产特点及农民需要,合理安排培训时间、地点和内容,在培训时间上,要避开农忙时节,确定适中的培训周期;在培训地点上,必要时可安排在距离农民住所较近的地方,选派教师入村进行培训。
3.3.3 加强培训体系的监督评价,建立和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监督评价机制,对培育效果情况进行评价监督也是很有必要的。监督评价机制包括评价主体、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反馈等基本内容。
3.4 完善政府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供给
3.4.1 颁发绿色执业资格证书,提高准入门槛参照成熟职
/ 11
业准入规则,应该实行新型职业农民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就像教师职业有教师证、会计职业有会计证一样,可以优先选择容易实行企业化运作的产业选拔优秀农民进行职业化培训试点,稳步推进,逐步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获证者才能享有新型职业农民各种优惠待遇。
3.4.2 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重点扶持。国家出台必要的政策,对新型职业农民给予一定的补助,或给予优先提供产业发展相应低息或政府贴息贷款,保障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市场竞争力的基本资金需求。此外,还应该在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方面以及子女教育方面给予大力扶持,了却新型职业农民的后顾之忧。通过各种优惠政策使从事农业职业的收入水平达到或赶上各行业平均水平,才可能吸引更多人才,壮大新型职业农民队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新型职业农民所给予的政府补助或提供的产业发展相应低息或政府贴息贷款,应严格控制其用途,不得挪作他用,否则立即收回所有补助和贷款。
3.4.3 制定和修改各项涉农法规,完善激励机制。现行的涉农法律法规为保障农业发展、农村建设、农民权益发挥了重大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应该适时进行调整,同时,一些“三农”新法律需要及时制定。把培训新型职业农民与各种涉农法律法规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培训工作的长期性和持续性,新型职业农民从事农业职业、规模发展壮大才能有法律保障。此外对有显著贡献的新型职业农民,政府给予表彰奖励,大
/ 11
力宣传,以提高其社会影响力和政治地位,这样就能引领带动传统农民更多更快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是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新课题,必须高度重视,不断创新探索。问题十分复杂,涉及面广,需要多方长期共同奋斗去解决,包括各级政府资金、政策支持。不仅需要构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更需要政府政策的倾斜与资金的投入力度,还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制度供给以及农村自觉意识的提升。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村劳动者人力资本,从而为农业现代化与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人力保障。
甘肃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两当县分校
联系电话: ***
/ 11
第三篇: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
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及2012、2013、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农业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要求,为加快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制度,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三农”工作的一系列部署,以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宗旨,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导向,以全面提升务农农民综合素质、职业技能和农业生产经营能力为目标,深入推进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改革,加快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确保农业后继有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人力资源保障和人才支撑。
二、招生对象
年龄一般在50岁以下,初中毕业以上学历(或具有同等学力),主要从事农业生产、经营、服务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工作的务农农民以及农村新增劳动力。招生重点是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村经纪人、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和农村基层干部等。
三、培养目标
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良好科学文化素养和自我发展能力、较强农业生产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力,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要求的新型职业农民。
四、基本学制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弹性学制,有效学习年限为2~6年,允许学生采用半农半读、农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五、专业类别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分为种植、畜禽养殖、水产养殖、农业工程和经济管理五个专业类,每个专业类包含若干专业方向。专业类的内涵可以适当拓展,专业方向可以根据农业产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各地农业农村人才培养的特点进行动态调整。
(一)种植类
专业方向包括粮食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生产、蔬菜生产、果树生产、花卉生产、中药材生产、茶叶生产、食用菌生产、蚕桑生产、林木繁育与苗圃经营、森林培育与林下经济、草业生产、园林绿化等。
(二)畜禽养殖类
专业方向包括生猪养殖、肉牛养殖、奶牛养殖、羊的养殖、家禽养殖、特种动物养殖、宠物养护、动物疫病防治、畜牧等。
(三)水产养殖类
专业方向包括淡水池塘养殖、淡水网箱养殖、海水池塘养殖、海水网箱养殖、特种水产养殖、海藻养殖、观赏水生动物养殖、海洋捕捞等。
(四)农业工程类
专业方向包括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农机作业与维护、农村信息技术与应用、农村电气化、农村能源开发利用、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农村水利与节水灌溉等。
(五)经济管理类专业方向包括农产品市场与流通、家庭农场经营管理、农民合作社运营管理、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农村综合管理、农村财务会计、农资经营与管理、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等。
六、课程设置
(一)课程类型
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三大类。三大类的课程设置和选择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身生产生活实际选择学习需要的课程,也允许各地根据产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适当调整课程内容或增开其他课程。
1.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是为保证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基本规格和质量,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使学生掌握满足生产生活需要的科技、文化和农业基础知识,为其专业知识学习、职业技能培养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并提供支持的课程,适用于各专业类。
2.专业核心课
专业核心课是为使学生了解、掌握和应用本专业所必需的基本理论、专业基本知识及专项技术技能而设置的课程。学校可在学生入学前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进行测试,以便更好地引导学生选择性地学习专业核心课。
3.能力拓展课
其他各专业类的专业核心课,都可以作为本专业的能力拓展课选择学习,目的是突破专业制约,满足农业产业综合化需要,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执业能力。
(二)课程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总学时数不少于2720学时(170学分),其中公共基础课不少于320(20学分)学时,专业核心课不少于1040(65学分)学时,同时能力拓展课应占一定学时数。公共基础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学习时数不设上限。
本方案共设置12门1072学时的公共基础课供学生选择学习。各地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他课程。
各专业类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专业核心课供学生选择学习:其中必修的专业基础课4门500~600学时左右,专业方向课2~8门,每个学生应在完成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和2门以上本专业的专业方向课的基础上,选择学习其他专业核心课。
能力拓展课没有具体学时要求,学生可以在一定数量的公共基础课和本专业类的专业核心课学习之余自由选学其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各地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他课程。
每门课程的学习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组成。公共基础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大致为1:1;专业核心课和能力拓展课重在实践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学时比例大致为(1:1)~(1:2)(见下表)。
表: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学时要求
课程要求 学时数要求 理论教学与 实践教学学时比例 公共基础课 3~4门以上 不少于320学时 1:1 专业核心课 专业基础课4门,本专业类专业核心课若干 不少于1040学时(1:1)~(1:2)
能力拓展课 任选其他专业类的课程 达到总学时要求(1:1)~(1:2)总计
不少于2720学时
备注 毕业总学时不少于2720学时,总体上理论教学学时数与实践教学学时数的比例为(1:1)~(1:2)
七、教学形式
(一)理论教学
理论教学应根据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方法,使学生了解、掌握农业生产经营所必备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为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打好理论基础。要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1.教学形式
(1)课堂教学。授课教师按照教学大纲在教学点进行授课。提倡参与式、讨论式、案例式等教学方式。
(2)远程教学。授课教师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方式授课,组织学生在线或实时学习相关课程。
2.学习方式
(1)集中学习。由学校统一组织,学生集中进行学习。在集中组织教学过程中,要灵活采取课堂讲授、现场演示、分组讨论、案例教学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2)分散学习。在集中学习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利用多媒体教材、网络辅导资源或教学包等自主学习。分散学习时,教师可根据教学要求和学生自身学习实际,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指导、辅导和答疑。
(二)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教学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论教学的延续、扩展和深化。构建符合务农农民职业教育特点的实践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教学形式
(1)实验实习。根据课程学习需要组织学生验证理论知识,学习实际操作技能,以教师演示、学生操作为主要形式,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
(2)专业见习。组织学生到现代化农业园区、科技示范场等地进行考察、交流,使学生了解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和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应用,了解现代农业发展方向,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理念。
(3)技能实训。组织学生到实习基地、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地进行技能训练,使学生通过职业岗位实务训练,掌握关键环节操作技能,巩固加深专业理论和业务知识,获得专项操作技能的实际工作经验。
(4)岗位实践。学生结合本职工作岗位进行生产实践,在教师指导下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生产实际问题,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
2.组织方式
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实践教学由学校统一组织进行,实验实习、专业见识和技能实训一般采取集中方式进行。
分散实践教学由学生在本职岗位上,按照规定的内容和方式进行实习和岗位实践。
八、教学管理
(一)教学大纲 教学大纲是指导相关课程教学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包括课程名称、课程说明、学习要求、教学方法、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与要求、教学提示、时间分配和教学考核及评分办法等。教学大纲由学校根据整体教学要求制订,结合农时农事制订具体教学方案并组织实施。
制订实践教学大纲时,应遵循农业生产规律,与农时季节紧密结合,突出针对性、专业性。学校根据实践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实践基地的实际情况制订实践教学计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
(二)教学安排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根据学生生产经营实际和农时季节特点组织教学,上课作息时间要符合农民生产生活规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农忙时多实践指导生产,农闲时多安排理论教学。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逻辑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并保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连贯性。
2.及时公布开课计划。学校应在一学期结束前3~5周公布下一学期开课计划,并及时汇总审核学生的选课情况,由学校相关管理部门在放假前公布课程表。
(三)选课管理
1.根据各专业开设课程向学生及时提供包括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教学要求以及任课教师等课程信息和相关服务。
2.教师要指导学生根据产业发展、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按照专业教学实施方案和学期开课计划进行选课。为均衡学生学习份量,保证人才培养规格,学生一学期所学习课程总量一般不超过680学时(含认定学分)。
3.学生选课后,学校应在规定时间内公布选课结果。
(四)学生管理
1.以送教下乡方式开展的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一般应选择适应当地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并与学生学习需求比较一致的专业作为主要学习专业,便于学生统一管理和集中实习实践。
2.加强学生实习实践管理。学生要严格按实践教学大纲、实践实施方案要求和规定参加岗位实践。要对学生的岗位实践有明确的任务要求,通过实践报告、日志,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多方面反映实践成果。学生实习期间原则上不应离开实习地,特殊情况需请假并经指导教师批准。凡实习请假超过全部实习时间的1/3者,或无故缺席达到每门课程学时的10%以上者,其成绩以不及格论。生产实习不及格一般不予补考,随下届学生重新进行生产实习。
九、考试考核
(一)考试考核方式 对学生的考试考核分为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和实践成果考核三种方式。一门课程要求以上三种考核都要达到合格以上方能通过并给予学分。
1.过程性考核: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测评,包括考核学生的课堂教学出勤情况、平时作业完成情况、实验实习的实际操作水平、实验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实验实习表现情况等,综合成绩按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进行评定。
2.终结性考核:对一门课程的结业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60分以上为合格。
3.实践成果考核:对学生的生产经营技能、实践能力和实践成果的综合测评,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二)考试考核时间
各门课程的过程性考核根据学生参与程度和学习态度综合考评,课程结束后完成测评;终结性考核每学期期末集中进行;实践成果考核随时进行,课程结束后完成综合测评。过程性考核不合格者,一般不允许参加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不合格者,可在学习有效期限内安排一次补考。
(三)实践教学考核要求
指导教师对学生的每一项实践教学课程或环节都必须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认定,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实验实习报告、实习日志、出勤率和实习态度,做出客观评价、综合评定,给出相应的实践成绩,学校负责审核。
1.实验实习的考核: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表现情况和实验实习报告等综合评定。
2.专业见习的考核:指导教师根据学生在考察学习过程中提交的实习过程登记、实习报告、口试、答辩综合评定,重点考核学生对现代农业理念的理解程度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掌握程度。
3.技能实训的考核:指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现场操作、实习日志、实习报告、出勤率、实习态度评定成绩,重点考核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
4.岗位实践的考核:指导教师根据实习日志、实习成果等综合评定实习成绩,重点考核学生在生产过程中提出、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生产经营水平提高的程度等。
十、学分制
(一)实行学分制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实行学分制,以学时数考核学习量,以学分认定学习成果。学时与学分按照16个学时折合1个学分计算。学分计算以课程为基本单位。每完成一门课程的学习,通过相应的考试考核,即可获得该门课程的学分。累计修满2720学时、获得170学分即可毕业。
(二)学分的构成
本培养方案的学分由课程学分和认定学分两部分构成。
1.课程学分:学生参加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能力拓展课等课程学习,考试考核合格,获得相应的学分。
2.认定学分:学生具备的相应农业生产经营技能、学习培训经历、职业资格、表彰奖励等,经认定可以折合一定的学分,认定学分最多不超过57学分。
(三)认定学分
1.学习培训经历认定学分
(1)学生经过职业培训,获得农业行业特有工种或与所学专业方向相关的通用工种的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等,可以作为培训经历认定学分。其中取得高级以上证书为15学分,中级证书为12学分,初级证书为6学分。
(2)参加有关部门举办的“阳光工程”、“绿色证书”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农业技术技能培训且经考核合格,相应的培训时间可折抵一定的学分,一般可折算5~10学分,且不重复计算。
(3)参加各种职业技能、知识、文艺、体育等竞赛并获奖。全国性大赛一等奖20个学分、二等奖15个学分、三等奖10个学分;省级大赛一等奖10个学分、二等奖7个学分、三等奖5个学分;市级大赛一等奖5个学分、二等奖3个学分、三等奖2个学分。同类竞赛不累计加分,并以获奖奖项的最高级别来折算学分。
(4)参加中职、高职以上国民教育实施学校的各种理论实践学习,并通过相应的考核,予以认定并给予学分,至多认定10个学分。
(5)取得外语、计算机、自学考试等国家考试单科合格证书、高中会考合格证书的,予以认定并给予学分,至多认定10个学分。
(6)参加已通过批准立项并结题验收的研究性学习或创新课题、项目,予以认定并给予学分,至多认定10个学分。
(7)有专利发明、科研著作、文学作品发表等,予以认定并给予学分,至多认定10个学分。
2.职业技能认定学分
一般可选择5~10项可折抵学分的职业技能,每项技能至多可以折抵3学分。每项职业技能,学生须现场演示或者提供相应的证明材料如照片、录像等,通过认定就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以下职业技能可折抵学分:(1)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基本操作。
(2)具备英语等外语的基本听说读写能力。
(3)熟练操控农用拖拉机。
(4)具有农用机械维修专项技能。
(5)具有电工专业技能。
(6)具有瓦工专业技能。
(7)具有木工专业技能。
(8)具有钳工专业技能。
3.从业经历认定学分
每个专业一般可选择若干项可折抵学分的从业经历,每项技能至多可以折抵3学分。学生须出示每项从业经历的证明材料,通过认定就能获得相应的学分。如以下从业经历可折抵学分:
(1)具有两年以上农村会计工作经历。
(2)具有两年以上农民技术员、植保员、防疫员、沼气工等专业工作经历。
(3)具有两年以上较大规模园艺场工作经历,以及果蔬、林木育苗经验和技术。
(4)具有两年以上较大规模养殖场工作经历,以及畜禽品种繁育经验和技术。
(5)具有两年以上主要农产品规模化贮藏、加工经验和技术。
(四)逐步建立农民学分银行
考虑到新型职业农民的地域属性较强,鼓励和支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按照本方案探索建立农民学分银行的有效做法,在各地积累经验建立区域性学分银行后,国家将出台统一规范,逐步建立全国性农民学分银行,搭建专业间、学校间、地区间以及学历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间的农民职业教育立交桥。
(五)学分认定方式
由申请者向认定机构提出书面申请的同时提供证明材料(包括证书、照片、视频等),申请者包括学员个人和有关培训机构。认定机构对申请进行审定,然后通过网站等途径公布认定结果,并接受社会监督。如有疑义,可直接向认定机构反映,认定机构要在一周内公布复审结果。学分认定的意见分为“同意认定并给予学分”和“不予认定”两种。学分认定工作由实施教学的学校具体负责。
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在学习一个专业的同时或之后,经学校批准,可辅修第二个专业的课程。根据学分互换、替代原则,第二专业与第一专业之间公共基础课学分互认,学生修满第二专业的有关专业技能课程,并取得相应的学分后,学校可发给第二专业毕业证书。转学的学生已修课程的学分可根据学分互认办法予以承认。转专业的学生,已修的课程如属于转入专业教学实施方案的课程,可以记入相应课程学分。
十一、教学保障
(一)办学机构要求
办学机构应是国家承认的涉农中、高等职业学校,包括公办和民办学校;具有连续10年以上的涉农专业办学资历;具备相应的基层办学能力,能够进村、入社、到场,把教学班办到乡村、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村社区和家庭农场,方便农民就地就近学习;具有相应专业及课程开发的能力;具有相应的农民教育培训经验和师资力量。
(二)教学条件要求
教学点应具备开展教学的基本条件:有良好的教学场所,能保证各项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有满足教学需要的设备仪器,保证各项教学环节有序实施;有足够数量的高素质的专兼职教师队伍,保障课堂教学和指导实践教学;有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以及管理人员,保证教学有序规范展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要注重吸纳长期在农业生产一线工作、经验丰富的农业技术服务人员和经验丰富的“土专家”参与教学,要积极与农业教育、科研、推广机构建立合作关系,聘请有关专家做兼职教师,完善专兼职教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支留得下、用得上、扎住根、对农民有感情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四)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要加大实训基地建设力度,为实践教学提供必要条件。整合资源,依托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合作建立相关专业实习场所和实训基地,保证实践教学顺利开展。
(五)教学指导与监管
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由各地教育、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发展规划制定、教学机构认定、教学管理与监督。各地新增课程或增设专业,由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进行认定,上报教育部。教育部授权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
十二、毕业与颁证 学生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达到规定的毕业学分数,即可毕业,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教育学历,由学校颁发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毕业证书标明“新型职业农民中等职业教育”字样和所学专业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农林牧渔类所列相应专业,后附所学专业方向和修习课程清单及学分表,并按照现行中等职业教育管理方式,在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备案。
附件:《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主要推荐教学内容.doc 教学内容 编辑
《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主要推荐教学内容
1.公共基础课 表1 公共基础课
序号 教学内容 参考学时 1 法律基础与农村政策法规 112 2 应用文写作 80 3 农业信息网络应用 96 4 农村实用理科(数学,物理,化学)112 5 实用英语 64 6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与礼仪 64 7 现代农业创业 96 8 农业安全生产 80 9 农村规划与建设 96 10 农村家庭理财 80 11 农村卫生与农民健康 96 12 农村社会文化艺术实践 96 备注:设置公共基础课12门共1072学时,供学生选择学习。各地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他课程。
2.种植类专业核心课 表2 种植类专业核心课
序号 教学内容 参考学时 对应专业及说明 1 植物生产与环境 160 种植类专业基础课 2 植物病虫草鼠害诊断与防治基础 128 3 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 112 4 农产品市场营销 112 5 粮食作物病虫害防治 160 粮食作物生产,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6 粮食贮藏与加工 128 7 小麦生产 192 8 水稻生产 192 9 玉米生产 192 10 马铃薯生产 192 11 甘薯生产 192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木薯生产 192 经济作物病虫害防治 160 经济作物生产,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棉花生产 160 大豆生产 160 花生生产 160 油菜生产 160 油葵生产 112 烟草生产 160 甜菜生产 160 甘蔗生产 160 蔬菜生产 192 蔬菜生产,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蔬菜病虫害防治 160 设施蔬菜栽培 192 设施蔬菜病虫害防治 128 蔬菜贮藏保鲜 128 果树生产 192 果树生产,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果树病虫害防治 160 设施果树病虫害防治 128 水果贮藏保鲜 128 花卉生产 192 花卉生产,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花卉病虫害防治 160 设施花卉栽培 160 设施花卉病虫害防治 128 花卉贮藏保鲜 128 中药材生产 192 中药材生产,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中药材病虫害防治 160 中药材采收加工 128 茶树栽培 160 茶叶生产加工,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茶树病虫害防治 128 茶叶加工 128 食用菌生产 128 食用菌生产,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食用菌加工 128 食用菌病虫害防治 128 桑树栽培 128 蚕桑生产,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桑树病虫害防治 112 养蚕 128 蚕病防治 112 林木种苗生产 160 林木繁育与苗圃经营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苗圃经营管理 160 森林病虫害防治 160 森林营造 160 森林植物 160 森林培育与林下经济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森林培育 176 林下养殖 160 56 林下种植 160 57 林下采集 160 58 森林旅游 160 59 林业有害生物控制 160 60 牧草栽培技术 160 草业生产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61 草原保护 128 62 草地管理技术 128 63 饲草料加工贮藏技术 128 64 草坪绿化管理技术 160 65 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192 园林绿化,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66 园林植物造景 160 67 园林植物病虫害防治 160 68 种子生产与应用 160 其他专业核心课 69 种子检验贮藏与加工 112 70 谷子生产 112 71 高粱生产 112 72 大麦,青稞生产 112 73 荞麦生产 112 74 燕麦生产 112 75 芝麻生产 112 76 西甜瓜生产 112 77 苹果生产 112 78 柑橘生产 112 79 梨的生产 112 80 葡萄生产 112 81 香蕉生产 112 82 桃的生产 112 83 荔枝,龙眼生产 112 84 核桃生产 112 85 板栗生产 112 86 枣的生产 112 87 人参种植 128 88 枸杞种植 128 89 观赏植物栽培 160 90 观赏植物病虫害防治 128 91 盆景制作与插花 128 92 林木种苗生产 112 93 园艺设施建造与使用 160 94 草坪建植与养护 160 95 实用装饰园艺 128 96 家蚕良种繁育 112 备注:设置种植类专业核心课96门共13792学时,供学生选择学习。各地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他课程。3.畜禽养殖类专业核心课 表3 畜禽养殖类专业核心课
序号 教学内容 参考学时 对应专业及说明 1 农产品质量安全概论 112 畜禽养殖类专业基础课 2 养殖技术基础 160 3 动物疾病防治基础 128 4 动物营养与饲料 128 5 生猪养殖 192 生猪养殖,专业方向 6 猪病防治 160 7 肉牛饲养 192 肉牛养殖,专业方向 8 肉牛疾病防治 160 9 奶牛饲养 192 奶牛养殖,专业方向 10 奶牛疾病防治 160 11 羊的养殖 192 羊的养殖,专业方向 12 羊病防治 160 13 家禽养殖 192 家禽养殖,专业方向 14 禽病防治 160 15 特种动物饲养 192 特种动物养殖,专业方向 16 特种动物疾病防治 160 17 宠物调教与驯养 128 宠物养护,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18 宠物养殖与繁育 128 19 宠物疾病防治 128 20 宠物护理与美容 96 21 禽病防治 160 动物疫病防治,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22 猪病防治 160 23 牛羊病防治 160 24 畜禽繁育技术 160 畜牧,专业方向 25 畜牧场经营管理 160 26 畜产品市场营销 112 其他专业核心课 27 畜禽生产环境卫生控制 112 28 兽医药物临床与应用 160 29 动物疫病防治 160 30 兽医微生物与免疫 112 31 兽医病理与诊断 160 32 动物卫生防疫与检验 112 33 动物卫生法规 80 34 畜产品贮藏加工 96 35 畜牧业生产经营管理 96 36 优质牧草生产与加工 112 37 饲料添加剂应用 96 38 肉鸡养殖 112 39 蛋鸡养殖 112 40 肉鸭养殖 112 41 蛋鸭养殖 112 42 鹅的养殖 112 43 鸽子养殖 112 44 蜜蜂养殖 112 45 兔的养殖 112 46 狐狸养殖 112 47 貂的养殖 112 备注:设置畜禽养殖类专业核心课47门共6448学时,供学生选择学习。各地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他课程。4.水产养殖类专业核心课 表4 水产养殖类专业核心课
序号 教学内容 参考学时 对应专业及说明 1 水产品质量安全概论 112 水产养殖类专业基础课 2 水产动物养殖技术基础 160 3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112 4 水产动物疾病防治基础 128 5 淡水池塘养鱼 160 淡水池塘养殖,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6 淡水池塘养虾 160 7 淡水池塘养蟹 160 8 淡水池塘养贝 160 9 淡水池塘养殖病害防治 128 10 淡水池塘管理 160 11 淡水网箱养鱼 160 淡水网箱养殖,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12 淡水网箱养虾 160 13 淡水网箱养蟹 160 14 淡水网箱养贝 160 15 淡水网箱养殖病害防治 160 16 淡水网箱的设置和制作 112 17 海水池塘养鱼 160 海水池塘养殖,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18 海水池塘养虾 160 19 海水池塘养蟹 160 20 海水池塘养贝 160 21 海水池塘管理 160 22 海水池塘养殖病害防治 128 23 海水网箱养鱼 160 海水网箱养殖,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24 海水网箱养虾 160 25 海水网箱养蟹 160 26 海水网箱养贝 160 27 海水网箱养殖病害防治 160 28 海水网箱的设置和制作 112 29 特种经济鱼类苗种生产 192 特种水产养殖,专业方向 30 特种经济鱼类养殖 176 31 藻类增殖养殖 176 海藻养殖,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32 海带养殖 160 33 紫菜养殖 160 34 藻类加工 160 35 观赏鱼养殖和鉴赏 192 观赏水生动物养殖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36 游钓与观赏渔业 176 37 水族箱造景和水草养殖 128 38 休闲渔业经营 128 39 渔具材料与工艺 96 海洋捕捞,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40 海洋捕捞 112 41 渔业船舶驾驶 128 42 渔业资源 128 43 海洋基础知识 96 44 海洋法与渔业法规 96 45 渔业水质管理和调控 128 46 水产品加工与综合利用 176 其他专业核心课 47 淡水水生动物苗种繁育 192 48 淡水水生动物病害防治 160 49 水产品贮藏和质量控制 160 50 生物饵料培养 128 51 水产品市场营销 112 52 水产企业经营与管理 112 53 南美白对虾健康养殖 192 54 南美白对虾病害防治 176 55 海参人工养殖 192 56 海参深加工 128 57 龟的养殖 176 58 鳖的养殖 176 59 蛙类养殖 192 60 河蚌养殖 192 61 珍珠生产和加工 176 备注:设置水产养殖类专业核心课61门共9264学时,供学生选择学习。各地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他课程。5.农业工程类专业核心课 表5 农业工程类专业核心课
序号 教学内容 参考学时 对应专业及说明 1 计算机应用基础 128 农业工程类,专业基础课 2 电子技术基础 128 3 电工技术基础 128 4 工程技术基础 128 5 农产品贮藏 160 农产品贮藏与加工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6 粮油加工 160 7 果蔬加工 160 8 农业机械使用与管理 128 农机作业与维护专业方向 9 拖拉机保养与维修 160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计算机办公自动化 128 农村信息技术与应用专业方向 微型计算机组装与维护 112 农村机电应用 160 农村电气化专业方向 农村电力网 128 农村能源概论 112 农村能源开发利用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农村能源建设与生态环境 112 生物质工程 128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 112 农村生态与资源保护专业方向 循环农业生产与管理 112 农村水环境与水生态 160 农村水利与节水灌溉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水工建筑 128 农业节水灌溉 160 灌溉排水 128 农村户用沼气综合利用 160 其他专业核心课 太阳能利用 160 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 160 小型风力发电 160 农村小水电开发利用 160 机械设计基础 160 农机具使用与维护 128 农业动力机械及维修 160 工程制图 160 钳工与焊修 160 电机及其应用 160 农机技术推广 80 拖拉机驾驶与操作 96 栽插机械使用与调整 128 耕种机械使用与维修 160 播种施肥机械使用与调整 128 植保机械使用与调整 128 收获机械使用与维修 160 畜牧机械基础 128 农用运输车使用与维修 160 农机产品与零件销售 96 农村机电基础 128 电力法律法规 80 农村变电站 160 农电管理 112 通用电器设备安装与维护 160 常用家电维修 160 计算机网络应用基础 128 办公事务管理 128 多媒体及常用软件应用 128 循环农业规划与设计 128 54 农村排灌站 128 备注:设置农业工程类专业核心课54门共7392学时,供学生选择学习。各地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他课程。6.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 表6 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
序号 教学内容 参考学时 对应专业及说明 1 农业经营管理 160 经济管理类专业基础课 2 农产品市场营销 128 3 经济法与经济纠纷处理 128 4 农业资源与环境 112 5 农产品物流运输管理 128 农产品市场与流通方向,(任选2门以上)6 农产品物流仓储与配送管理 112 7 农产品商务谈判技巧 112 8 家庭农场经营管理 128 家庭农场经营管理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9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128 10 农村财务管理 128 11 农民合作社建设与管理 128 农民合作社运营管理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12 农村经纪人实务 112 13 农村财务管理 128 14 中小企业管理 128 农业企业经营管理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15 现代农业生产经营管理 128 16 金融与税收 128 17 乡村社会事业管理 128 农村综合管理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18 乡村经济管理 128 19 农村社区管理 112 20 统计实务 128 农村财务会计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21 农村财务会计 128 22 审计原理与实务 112 23 企业门店营运管理 128 农资经营与管理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24 企业采购管理 128 25 企业物流配送管理 128 26 土地制度与产权登记 128 农村土地纠纷调解,(任选2门以上)27 农村土地承包法 128 28 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 128 29 休闲农业 128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专业方向(任选2门以上)30 乡村导游 128 31 乡村厨艺与饮食服务 112 32 乡村住宿服务与管理 128 33 农村人力资源管理 160 其他专业核心课 34 基础会计与会计实务 112 35 工商企业会计 112 36 实用会计信息化 112 37 财务管理与分析 160 38 定价策略与技巧 160 39 乡村基层组织建设 160 40 企业形象与公共关系 160 41 创意农业 128 42 农村资源开发与利用 128 43 农村经纪人实务 128 44 出纳收银实务 80 45 农产品网络销售实务 96 46 农村集体资产管理 128 47 土地管理法 128 48 土地纠纷调解技巧与实务 128 49 电子商务 128 备注:设置经济管理类专业核心课49门共6224学时,供学生选择学习。各地可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或增开其他课程。7.能力拓展课
各专业专业核心课可作为其他专业的能力拓展课。各地也可以根据当地产业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自行设置部分课程作为能力拓展课。
第四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问题的提出
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集中在五个方面:一是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的区别问题。二是粮食安全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三是职业培育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四是现代农业与新型职业农民的关系。五是新型职业农民与特定环境的关系。
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思考 2012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经营能力为核心,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各部门各行业作用,加大各类农村人才培养计划实施力度,扩大培训规模,提高补助标准。加快培养村干部、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到村任职大学生等农村发展带头人,农民植保员、防疫员、水利员、信息员、沼气工等农村技能服务型人才,种养大户、农机大户、经纪人等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对未升学的农村高初中毕业生免费提供农业技能培训,对符合条件的农村青年务农创业和农民工返乡创业项目给予补助和贷款支持。”农业部先后出台的《农业部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育一批种养业能手、农机作业能手、科技带头人等新型农民。探索和分析当前形势下,结合我区实际及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存在的问题,思考相应的对策和措施十分必要。
一、存在问题探讨
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的内容。在新形势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成为不可回避和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我区在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 训中还存在诸多应引以重视的问题。
1农民的自主学习意识不强。当前我区许多农民对“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观念模糊,参培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农民在生产中还严重依赖传统和经验,接受现代农业新的理念、新的技术、新的管理方式等方面缺乏主动性。
2、农民参加培训普遍不足。我区参加过各种务农、务工培训的农民(农村劳动力)占比较小,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知识培训,文化水平较为低下,科技知识严重匮乏。
3、农民可用学习工具较为落后。我区村级培训场地拥有多媒体教室的非常少;农户家庭可用于学习科技知识的工具从调查情况看仍处于落后状态。
4、培训机构师资力量薄弱。随着农业生产市场化、规模化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家庭农场、专业种养大户、龙头企业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领办人或管理者已不局限于农业生产技术的需求,包括经营管理、市场运作和企业策划等多方面涉及自身发展能力的知识和理念。而培训教师数量严重不足,仅为区农业局教师,远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求。
5、政策支持力度不足。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成效的大小与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全区紧通过阳光工程和基础农技培训工程对少数基础农民进行培训。
6、农民教育培训机构办学条件不适应新形势需要。办学
资金和实力严重不足是困扰我区办学机构多年的难题,我区培训机构依然使用的是相当简陋的培训教室和培训设施,办学条件非常艰苦,办学人员也不够稳定。
7、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力度不够。由于地域因素的制约,农户居住较为分散,农民对外界新知识、新技术知之甚少。而农民教育培训宣传却跟不上,宣传途径狭窄,主流媒体宣传更是凤毛麟角。
二、应对措施思考
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须由政府主导,区农民教育培训机构要送教下乡、建立实训基地是农民教育的关键定位;政府性、基础性、公益性是农民教育的重要定性;送教下乡、半工半读,把学历教育办到农民家门口、办到合作社、办到产业园区,办到企业,培育大批新型职业农民,是农民教育培训的基本定向。
1、加强领导,成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
农民教育培训是农村工作的重要内容,应由政府成立农民教育培训领导小组或相应的领导机构,领导和协调农业、教育、财政、人事、就业、扶贫等部门,共同抓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使各部门高度重视,密切配合,积极参与,保证各部门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并做好学前动员、学后跟踪调查和典型事迹宣传等工作,做到有目标、有计划、有考评、有奖惩、有措施,确保教育培训工程顺利实施,为新型职业 农民教育培训提供组织保障。
2、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实施农民教育培训
为加强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对外联络和对内协调,各级农业部门的涉农培训应由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牵头,制定规划、提出措施、划定职责、落实责任。科教、农广校、种子、植保、合经、农药、质量安全、农机等部门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搭建农民教育培训平台,形成资源统筹、共享,专家教师相互交流、市场信息相互沟通、技术技能相互切磋、教师学员积极互动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新格局,切实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服好务。
3、进一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职能机构
目前,我区涉农教育培训基本上有四大体系:一是农业院校教育培训体系;二是农技推广教育培训体系;三是农业科研教育培训体系;四是农广校培训体系。这四大体系推动着我区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
一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研发基地。我区应集中研究和开发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发展规划、资源利用、技术转化、政策扶持、资金投向以及培训效果评价、培训功能开发、培训对象需求、项目立项等方面的课题,正确引导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持续稳定和较快发展。
二是建立农民教育综合培训基地。整合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务中心、农村成人教育学校、农民夜校、科技科普示范园区等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合理规划,统一协调,充分发挥教育培训和科技推广的功能,形成自上而下的有效的教育培训和管理网络。可以以农业部门牵头,教育、财政、人事、扶贫、就业、妇联、共青团等部门配合,统筹教育培训资源,分别建立县级和乡镇农民教育培训基地,共同开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
三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平台。通过政府和职能部门建立专门互联网、农业专家热线、农业咨询机构、农业技术讲师团等平台,为农民提供政策咨询、科技知识、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以及企业用工信息等服务。
四是建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基金。农业是弱势产业,农民是弱势群体,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各级政府应把农民教育培训专项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随着社会经济总量的增加而增长,不断完善财政资金投入和补贴机制;在与农业相关的二、三产业发展基金中要按比例计提专项培训经费;在农村科技开发经费、农村党员干部教育培训经费、农业技术推广经费和扶贫资金中,也要安排一部分经费用于职业农民教育培训。通过设立基金,重点支持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示范机构建设,支持农民创业,组织开展相关的教学实践活动和农村创业人才的进修深造等,以增强新农村发展后劲。
所谓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为自身职业,并以此为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创业的新型农民。他们与传统农民相比较,有其不同特点,即具有职业选择自主化、生产经营规模化、科学性和创造性。职业农民是能够主动适应现代农业产业化、市场化、规模化、标准化要求的职业人,享有与其他行业劳动者同等的职业保障和权益。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重大意义
1.1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建设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迫切要求 1.2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我国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 1.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的迫切需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属于社会公共产品范畴,对此问题的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国家和地方财政应该安排专项资金加以支持,解决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要作长远打算。新中国成立几十年来,国家对农民欠缺的太多,现在应该是还帐的时候了。应该切实提高农民的人力资本,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农业现代化的有效实施。因此需要加大农村职业教育经费投入力度,在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等方面增加投入力度。2.2 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制度体系不完善
我国还没有制定关于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国家层面制度,培养职业农民缺乏法律和制度依据。户籍制度二元化使得要素流动受限,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发展;目前的土地制度无法进行有效的土地流转,很难进行集约化、规模化的现代化农业生产,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的形成; 教育体制还不完善,制约了职业农民培养; 我国还没有建立规范的职业农民岗位标准和准入制度,缺乏相应的投入机制、补贴机制和激励机制等保障制度,制约了职业农民队伍建设。2.3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培养难度大
据农业普查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农民受教育的程度整体偏低。在农村从业人口中高中以上教育程度的仅占5.8%,平均受教育年限7.8 年(城镇这一数值为11年)。当前农村劳动力的培训状况也不容乐观,未受到任何培训的占76.4%。再加上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紧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各种因素相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难度增大。
2.4 农民参与培训主动性不够,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
相当部分农民参与培训往往是因为当地主管部门对培训给予了财政支持,或是将参与培训与某种利益相挂钩,其积极主动性不高,在培训过程中抱有应付差事的心态,使得培训并不能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粮食和主要农产品净消费人口比重加大,自给自足、半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品商品化需求。受耕地、水等自然资源的刚性约束,单纯依靠外延式发展的传统农业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加快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可以有效促进专业化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发展集约化高效农业,切实提高农产品产出率和商品化率,从根本上解决我国粮食和主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
(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三)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是保证农业后继有人的根本措施
在国家高度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支撑下,两县经过多年努力,在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上进行了多层次探索。
(一)分产业认定新型职业农民
(二)分层次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三)分行业激励新型职业农民
(一)综合素质不高
(二)结构性不平衡
(三)经管能力不强
(四)集约程度不高
(五)支持力度不够
六、加快推进湖南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建议
(一)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管理
要制定操作性强、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工作方案》《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新型职业农民扶持奖励暂行办法》,对培训合格的农民在充分尊重其意愿的基础上,依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进行职业农民认定,建立完整的数据库和信息管理系统,实施动态管理,建立能进能出机制,对不再符合新型职业农民条件的,按规定程序予以退出,不再享受相关扶持政策。
(二)加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力度
要加强涉农部门的协调,进一步整合农业项目和资金,把新型职业农民作为重点扶持对象,特别是要借助阳光工程培训项目和农技推广补助项目,积极开展农民田间学校培训,通过农技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成“一对一”的农业科技联盟和利用农科讲堂建立远程教育体系,把专家和农业技术引到田间地头圈舍,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科学种养效果。
(三)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争取财政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扶持力度。二是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政策发展和制度设计。加大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覆盖范围和补贴力度,将现有扶持家庭农场、专业生产的各项政策落实到新型职业农民头上,特别是新增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形成清晰完整的扶持政策体系。三是加强与信贷部门沟通,争取在创业资金上有所突破,从简化贷款手续,减免或降低贷款利息等方面着手,帮助新型职业农民规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扶持新型职业农民稳步发展。
(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成果宣传
通过网络、新闻媒体等多种方式,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宣传力度,加强农民教育培训重大战略意义的宣传,加强典型经验宣传,加强教育培训特色优势和办学成果宣传,牢牢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全社会重视、关注、办好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良好氛围。
(注:湖南省教育科学研究院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藤本植物研究所、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为本成果并列第一完成单位)
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并取得显著成效。然而,目前各地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认识还不统一、工作进展还不平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遴选以及相关制度建立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从近年的实践来看,要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达到预期目的,务必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一、培育对象遴选确定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不是一种简单的教育和培训,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创新性工作。要确保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卓有成效,首先必须明确并遴选好培育对象。中央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目的是引导和扶持新型职业农民发展,提高其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经营能力,促进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快速形成,吸引和留下一批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农业后继者从事农业生产经营,从根本上解决“谁来种地”、“怎样种地”问题。这就对新型职业农民提出了较高要求。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部门及大批专家学者对新型职业农民都进行了积极的研讨,目前已形成比较统一的认识和概念,即新型职业农民是指以农业为职业、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收入主要来自农业且达到一定水平的现代农业从业者。在《农业部办公厅关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农办科〔2013〕36号)和《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14年农民培训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4〕66号)等文件中都对新型职业农民作了具体表述。从中可以看出,新型职业农民与传统农民、兼业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是职业农民中的优秀者,其基本特征:一是新型职业农民是市场主体,其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效益和报酬最大化,一般不低于外出务工收入。二是新型职业农民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具有高度的稳定性。三是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四是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我们应准确把握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和内涵特征,结合实际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的遴选标准,正确遴选培育对象,让真正从事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提升素质和生产技能、愿意成为新型职业农民的人优先接受培育。
二、教育培训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具有高素质的鲜明特征,决定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对培育对象进行教育培训。要达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仅靠短期的一事一训的农民培训是不够的,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农业职业素质教育,使受教育者不仅具有基础、系统的农业知识技能,还要有农业方面的宽广视野、综合经营管理能力、优良职业道德和诚信经营意识等。因此,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至少是农业中专学历教育,短期培训仅是辅助环节。应按照“教育先行、培训常在”的理念,大力构建经常性短期技术培训、系统农业培训和农业职业教育互相补充的教育培训层次,坚持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并重。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中专学历教育,教育部、农业部在2014年4月已联合制定了《中等职业学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方案试行》,这是为新型职业农民量身打造的中职教育方案,当务之急是各级政府应大力支持积极付诸实施。对于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财政部已经列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各级政府也应配套资金努力扩大培训规模。应加快建立包括留地务农农民教育培训、农业后继者培养和认定后新型职业农民经常性培训的配套制度。为确保教育培训质量,要创新教育培训模式,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分类、分产业、分工种、分岗位开展培训,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要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推行农民田间学校的教学培训方式,实行“分段式、重实训、参与式”培育模式;要创新教育培训内容,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实际需求安排教学培训内容,制定针对性强的培育计划,课程设置要符合农民特点和学习规律,教学实践活动要形式多样;要创新教育培训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在线教育培训、移动互联服务、在线信息技术咨询、全程跟踪管理与考核评价等教育服务活动。
三、认定管理问题
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一个重点环节。从当前的实践看,各地对认定管理的认识还不够到位,认定主体不明确,职责划分不清晰,对于认定标准如何确定、认定后怎么管理,考虑得不周密。新型职业农民只有通过有效认定,才能得到确认并据此享受优惠政策扶持;只有搞好管理,才能规范新型职业农民、建设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认定管理是对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服务的基本依据,是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的载体和平台,应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根据农业部的意见,新型职业农民的认定主要是对生产经营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对专业技能型和专业服务型的新型职业农民主要开展农业职业技能鉴定并建立统计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县级政府要制定发布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明确认定条件、认定标准、认定程序、认定主体、承办机构、相关责任,建立动态管理机制。认定条件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应包括思想道德、身体状况、从业经历和教育培训情况等。认定标准是新型职业农民必须达到的标准。要充分考虑不同生产力水平和当地实际,分产业确定初、中、高三个等级的认定标准,重点考虑专业技能标准、生产规模标准和收入标准,确保新型职业农民的收入不低于一般外出务工收入。认定程序是新型职业农民认定过程中应严格执行的程序,各地应因地制宜制定认定程序和操作方案,一般需要发布公告、个人自愿申报、村委推荐、乡镇审查、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办公室汇总审核,然后报新型职业农民评审认定委员会评审认定,认定后应由县级人民政府发证。新型职业农民认定主体是县级人民政府,由县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由于认定工作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最好是委托各地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具体承办。认定后对获证的职业农民要建立信息管理系统和科学管理制度,实行动态管理,明确相应权益。要坚持政府统筹、农民自愿、动态管理、政策配套等原则保证认定管理制度的可持续性;要通过规范、严格的认定制度和工作规程来保证认定的科学性、公正性和可靠性,有效防止认定工作出现徇私和寻求部门利益的倾向。
四、政策扶持问题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首要目标是要培育稳定、高效、可持续的农业从业生力军,实现未来有人务农、能人务农、职业务农。为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实行政策扶持,建立健全培养人才、激励人才、留住人才的良性机制。只有对新型职业农民落实一系列优惠扶持政策才能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吸引力,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所以,强化扶持政策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关键及根本保障。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政策扶持应是全方位的,归纳起来可分为支持教育培养、扶持产业发展、提供保障服务等政策。一是要大力强化教育培养政策。各级政府应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投入力度,积极推动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纳入国家中等职业教育助学和免学费政策范畴,对获证的职业农民,要建立免费继续教育制度,定期免费开展农技、经营、管理等培训。应加快农业职业教育、农民培训、农技推广等体系的融合,建立专兼职教师和专业技术人员与新型职业农民结对帮扶制度,保证新型职业农民的知识技术更新适应产业发展要求。二是要因地制宜出台产业扶持政策。以良好的产业政策增强农业吸引力、保障农业人才活力。新型职业农民需要以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为条件,应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出台土地流转政策,使土地适当集中;要在土地流转、农业补贴、金融信贷、农业保险、农业项目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大对新型职业农民的倾斜力度,确保种地能得实惠。三是要积极创设保障扶持政策。用以解决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后顾之忧,包括社会保障、服务保障、社会地位保障等。应支持新型职业农民参加并享受职工养老与医疗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与农业社会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直接服务于新型职业农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需要各级政府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措施,国家层面应尽快做好顶层设计,地方政府也要积极出台配套政策,形成稳定的制度。农业各部门以及财政、人社、发改、土地、教育等各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也应积极挖掘本部门的潜力,最大程度地支持扶持新型职业农民。
五、培育体系建设问题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一项跨行业、跨部门、涉及众多影响因素的重大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有专门机构和专业队伍作主体支撑。从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县来看,绝大部分已经形成了以农广校为主体,多元力量有序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随着现代农业发展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教育培训资源不足、机制不完善、条件不配套、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日益凸显。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建设迫在眉睫。最佳方案是充分发挥农广校五级办学体系的优势,加强全国农广校体系建设,使之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力军。因为,农广校具有贴近农村、贴近农民、理解农民办学优势,具有把农民职业教育办到基层去的丰富经验,最适于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机制。虽然有的地方农广校办学条件相对薄弱,但他们积极创新办学模式深入乡村尽力为农民服务。同时,农业部一直强调加强农广校体系建设,2013年又专门下发文件、召开会议进行部署,有力促进了农广校体系的建设,多数农广校已成为当地的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扛起了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大旗。因此,应重点依托各级农广校,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农民教育师资队伍和管理队伍建设,迅速构建起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一要构建以农广校为基础依托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加强各级农广校基础条件建设和功能建设,满足新型职业农民多层次、多形式、广覆盖、经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训需求。二要构建以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为支撑的专业化、多元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平台。统筹协调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规划、计划、规范、模式等基础支撑。三要构建县域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N+X”基础平台。“1”是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的县级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N”是以县级农广校为骨干的多个功能和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X”是建在特色产业专业村、农业园区、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产业链上的现场教学及实训基地。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投入,不断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奠定坚实基础。
以上五个问题,遴选确定培育对象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前提,抓好教育培训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基础,搞好认定管理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抓手,加强政策扶持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保障,强化培育体系建设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支撑。如果有一项处理不好,则会影响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全局,务必在工作实践中认真把握。采取措施积极激励新型职业农民
中央和地方政府要共同创设包括土地流转、金融、保险、补贴、农村实用人才奖励激励等政策扶持,充分调动新型职业农民的农业从业的积极性,发挥他们在广大农村的广泛辐射带动作用。
科学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评价体系 研究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养条例
第五篇: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思考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问题的思考
摘 要: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农民数量迅速减少,“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日益凸显,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成为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数量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培育的方式和内容难以满足各类农民的需求,资金投入与农民培训需求尚有距离,硬件设施、师资力量等都有待加强。为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第一要大力进行舆论宣传,第二要进行顶层设计,第三要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第四要加快乡村互联网建设,第五要加强培育师资队伍建设。
关键词:城镇化;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6)27-0056-05
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速度加快,广大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在本地从事第二、三产业或到城镇打工,真正从事农业生产的青壮年劳动力人数急剧减少。从事农业生产人数的减少,凸显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一问题的紧迫性,为了解决“谁来种地”的问题,就要让农民从种地中获得的收入大于其就地或到城镇打工从事非农产业获得的收入,而提高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收入,就涉及到农民“怎么种地”的问题了。事实已经证明,传统农民的小农生产方式在解决农民温饱方面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无力将农民从温饱带入小康甚至富裕的生活状态。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已成为现阶段农民通过农业生产提高收入的关键举措。
一、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重要性
国家统计局2016年2月29日发布的《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15年末,乡村人口数6034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43.9%。全国农民工总量27747万人,将近46%的乡村人口选择了非农产业就业。按照全国66.3%的劳动人口(16-59岁)比例计算[1],乡村的劳动人口数约为40009万人。除去农民工人数,乡村从事农业的劳动力人数约为12262万人,而这12262万人的农业劳动力还包含兼业农民、带孩子的母亲以及户口在农村的大学生人数,真正全职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人数相对不足。另一方面,据国土资源部调查数据,我国每年撂荒耕地有近3000万亩,且土地撂荒现象有蔓延之势。土地撂荒原因很多,农业从业人数不断减少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新生代农民(80后、90后)多外出打工,回乡务农的愿望很低,他们不会种地,不愿意种地已成普遍现象。这固然与新生代农民从小很少接触农活密切相关。但究其根本原因,从物质角度而言,农业生产的利润要远低于进城打工的收入;从精神角度而言,从事农业生产缺乏前途和身份低微,是新生代农民工远走他乡的重要原因。据农业部测算,目前返乡创业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分别占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总数的2%和1%[2],没有合格以至于优秀的人才,农业现代化和新农村的建设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破解“农民不愿种地”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让农民真正从种地中看到希望,有奔头,有动力。农业的发展,农村的建设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农民自身,所以从技术、文化等方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解决“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的关键。
正是充分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中共中央、国务院从2012年2月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发[2012]1号)》到2016年1月印发《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中发[2016]1号)》,连续五年提出要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
新型职业农民至少包含三层涵义,首先,这些人是农民,意味着他们还是要以农业收入为生活的主要来源;其次,这些人是同传统农民不一样的新型农民,“新”的指标是:文化素质高、科学技术新、经营管理强;再次,这些人从事的农业是一种职业,农业不再是一种卑微地位的象征。这意味着新型职业农民应从这种职业中获得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体面而有尊严的生活除了物质生活的富足之外,还需要精神生活的充实,因此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目标和内容就比较清晰了。
从201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要“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以来,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效。2014、2015两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00万人,青年农场主1万人[3]。这些“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以生产经营型为主,辅助以专业技能型和社会服务型,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农民收入提升、新农村建设等各方面起到了引领、示范的作用。
为更好的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颁布了《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从培育的思路、原则到培育的目标、内容、再到培育的保障措施都做了明确规范,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指明了方向,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二、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无论从硬件设施建设还是师资力量上来说都取得了很大成绩,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即使按照70%的城镇化率来计算,未来我国也将有4-5亿农民生活在农村,以现代农业及相关产业为生,而200万的新型职业农民数量远远不能满足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将是一个长期的、不断完善的过程。
2.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和内容不能满足各类农民的需求。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地形多样,气候条件各异,各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适宜的农作物品种差异较大,需要根据当地农业发展及适宜、特色农产品需求选择相应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方式和内容;其次,即使同一地区的不同农民由于各自的生产基础、兴趣需求、资金技术不同等原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方式和内容要求也会不尽相同。从我国目前各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现状来看,培训方式单一,大多以课堂讲授为主,辅助以田间地头,典型参观等形式;内容枯燥、重复,课程安排自上而下,不能充分反映当地农业及农民的需求。再次,目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多以技能、技术、生产、经营、管理为主,而新型职业农民不仅仅是掌握新技能、新技术、能生产、会经营、懂管理的富裕农民,更应该是有文化、综合素质高的新型农民,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这就要求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要注重精神层次的内容。
3.无论从中央还是地方来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资金投入不能满足培育需求。我国农民人均收入低,不可能自己承担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费用。况且,我国农民人数众多,层次多样,文化素质和科技水平普遍较低,这些都决定了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需要中央及地方政府资金的大力投入。“十一五”期间,全国落实农民教育培训资金150亿元以上[4],五年150亿,每年均30亿,分摊到3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上,每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投入经费9375万元,这包括所有的农民教育培训的经费,包括阳光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涉农产业人才、农村劳动力转移、基层农村管理人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升等多种形式的培训,具体分摊到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上就杯水车薪了,这也导致很难吸引到优秀师资从事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也就很难保障培训的质量。
为突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2014、2015年中央财政分别安排11亿元专项资金,地方省、市、县各级财政投入资金20亿元进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2016年中央财政拟投入13.9亿元,进行100万新型职业农民和1万名青年家庭农场主的培育[5]。尽管这两年中央有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专项资金,地方有了配套资金,并在增长,但仅以2016年为例,中央投入的人均培育经费约为1376元,这些费用包括教育培训、认证管理以及跟踪服务的费用,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4.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硬件设施建设有待加强。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我国农民培育形成了以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和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以下简称“央广校”)为主体的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的培训网络。央广校拥有广播、电视、互联网、卫星网、文字教材等多种教学媒体资源,并形成了以央广校为龙头,省级校、地(市)级校、县级校为依托,乡、镇及村级教学班为载体的培训体系,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也从省级、地市级培训中心发展到县级培训中心。无论从培训的网络渠道还是从培训的体系建设方面来看,我国农民教育培训硬件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这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所需求的硬件设施建设还有一定的差距。
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广播、电视、报纸、文字教材等媒体资源已经远远落后于市场的需求,如何充分发挥互联网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中的作用是我国未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功的关键。据报道,截至2015年8月底,农村宽带家庭普及率比城市地区低约40%,尚有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6]。这就需要我国尽快进行宽带进乡村尤其是偏远农村的硬件设施建设。
5.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师资力量有待提升。据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统计,目前我国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教师共有10万名。首先,从数量上来说10万名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广大农村居民的培训需求,即使以未来新农村建设所需4~5亿农民的1/3培养成新型职业农民来算,师生比约为0.6‰到0.8‰之间,如此低的师生比远远不能满足数量庞大的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训需求。
其次,从师资质量上来说,各地现有培训师资既有高校院所专家和优秀专业技术人员、相关党政机关工作人员,也有培训机构师资、优秀企业家、农村乡土人才等,师资来源多样。但从各地的实际培训状况来看,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老师大多教育层次较低,知识老化,授课方式陈旧,很难满足新形势下各地新生代职业农民培训的需求。而且,当今世界范围内的农业科技发展迅速,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施等不断涌现,迫切需要一批能够进行现代农业技术应用和推广的师资队伍来培育新型农民。
再次,各地从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师资队伍建设管理工作有待完善。虽然各省、市、自治区进行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师资队伍的调查、登记、管理工作,但仅仅限于统计学上的登记工作。由于没有良好的激励措施,这些专兼职教师的稳定性、所讲内容的实用性、时效性难以保证,而且有些地区专兼职教师虽然在编,但实际没有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现象比较普遍。
最后,从事农民教育培训的专兼职教师普遍缺乏积极性。这固然与物质激励措施有关,也与广大专兼职教师队伍本身缺乏进修培训机会,缺乏成长空间有关,更与地方政府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态度有关。虽然农业对于地方GDP的贡献远远小于第二、三产业,但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我国两个百年的奋斗目标就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需要农民的现代化,农民的现代化需要一支稳定的、具有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师资队伍。
三、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对策建议
针对以上存在的诸多问题,根据多年关注农民教育培训的心得,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完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
1.在全社会范围内,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大力进行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建设美丽新农村的舆论宣传,使广大农民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以至于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主动地从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转变,这是农村发展的根本之路。农民只有从主观意愿上愿意学习、愿意改变才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当然,仅仅是口头上的舆论宣传,农民如果不能亲眼见识到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和发展现代农业给他们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收入增长、社会地位提升、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等,那么他们就会失去学习和改变的内驱力。所以,宣传和实际的建设工作要同时进行。同时,也要让农民见识到各省市优秀家庭农场主、农民企业家以及专业合作社社员的创业、创新之路给他们带来的巨大成果,以激发他们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和美好梦想的追求。
2.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行顶层设计和全国范围内的统一规划。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统一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各地的培育工作地方特色较强。尽管中央连续五年发文强调要大力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业部办公厅也先后印发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农办科[2012] 56号)》、《关于做好2016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财[2016]38号)》,有了宏观的思路、方向和原则,但缺乏顶层设计的具有可操作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实施方案和统一规划。由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是公益性很强的事业,如果没有顶层设计的操作性极强的实施方案和统一规划,各地具体实施起来可能会遇到以下问题:一是可能缺乏培训目标、方向、数量和质量的把握,二是可能会遇到很多实际困难无从下手,比如说资金投入、民间培训机构引入等问题。
新型农民培育实施方案一要立足长远,形成长效机制,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二要有长期、中期以及近期的明确的培育目标、任务、方向和内容。三要有明确的资金投入机制,包括中央和地方的投入比例、如何引入民间培训力量等。四要有统一规范的师资要求,并要对师资力量进行动态的管理。
3.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做好培训供给侧内容调整,是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取得成功的关键。各地培训部门和机构应充分调研市场和农民需求端的实际,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供给侧内容的调整。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第一,培训内容的调整要遵循产业供给侧需求。各地地形地质不同,农业生产条件各异,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各不相同,这就要根据各地实际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培训内容不能千篇一律,没有特色。第二,培训内容的调整要适应市场供给侧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能力在不断提升,对绿色、有机农产品,高品质、大品牌农产品的需求与日俱增。收入的提高也促使人们业余时间对于观光、旅游需求的极大增加。这些都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培训内容是培训取得成功的关键。第三,培训内容的调整要尊重农民主体需求。首先要结合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的要求,在农闲时进行培训,最大限度的方便农民;其次,针对各类农民的实际需求,分类指导,实施精准培训,避免过去那种不顾农民实际情况,自上而下安排培训内容的做法。
4.加快我国互联网进乡村,尤其是偏远乡村的建设。现阶段,我国已进入互联网+时代,依托互联网的强大技术、信息力量,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农村地区是我国整体进入互联网+时代的短板地区,这不利于知识、信息向农村地区的传播。正是认识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国家通过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给予了相关企业一定的财政补贴,鼓励他们承担农村及偏远地区(高成本地区)的宽带网络末梢建设和升级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计划:到2020年完成约5万个未通宽带行政村通宽带,约15万个已通宽带的行政村(集中在中西部地区)接入能力光纤化,为超过3000万农村家庭提供宽带覆盖升级。助力农业、电子商务、教育、医疗等宽带应用[6]。
进入互联网时代,不仅“要想富先修路”,更要“要想富先通宽带”。宽带网络向农村地区的大力推进以至于覆盖整个农村,仅仅对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有以下好处:一是加快培育速度。2014年、2015年,我国每年100万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速度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加快培育速度涉及到资金、师资等多因素影响。互联网的便捷性、及时性可以把培训内容迅速输送到有需求的农民手中,尤其是移动终端的使用,可以使广大农民随时随地进行知识和信息的更新,不必受师资、资金、农民本身教育程度等多方面的限制。宽带进乡村对互联网+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起到了很好的培训传播的支撑作用,可以极大地提升培育新型农民的速度。二是节约培育成本,通过网络、移动终端农民就可以学习自己想学习的任何内容,不必去课堂参加培训班,省去了教室、教师、教材、路途等多种费用,节约了培训成本。
5.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队伍建设。首先从增加师资数量上说,增加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队伍的数量是解决师资问题的根本途径。这可以从扩大师资来源上着手。对于农民专业技术师资,可以从农业院校、科研院所、技术推广单位等专业技术单位聘任;对于农民通识教育和综合素质提升师资,可以从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大专院校以及党政机关、行政管理部门聘任;对于实践指导类师资,可以从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农业园区等机构聘任,尽可能的增加师资数量。
其次从提高师资质量上说,一是各级培训机构要积极创造条件,针对不断发展的新技术有计划的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学习和继续教育培训,不断提升教师科技水平,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同时还要结合农民的实际情况和需求,通过教育培训、研讨会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方法、授课水平等以适应农民学习的实际情况。二是加强师资队伍的职业道德建设。农村职业教育教师是个苦差事,收入低,工作辛苦,田间地头跑、跟踪服务是日常,没有坚强的职业道德的支撑是很难坚持的,同时良好的职业道德也可以提升教师使命感,不断增强自我发展和完善的动力。
再次从加强师资队伍管理上来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于2015年11月启动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师资库建设工作,该项工作对师资力量分级建设和管理,共分为县级、地(市)级、省级、中央级四级师资队伍,分别承担不同的培训任务。为了增强师资队伍的质量,师资库实行动态管理,不断吸收优秀师资力量,对于不合格的师资实行退出机制。这一措施使师资队伍建设规范化,并形成了长效机制,对于提高师资队伍质量,稳定师资队伍,加强师资队伍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最后从提升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上来说,激励措施可以从物质、精神两方面来做。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国家的公益性事业,教师的物质报酬不能指望农民的培训费,增加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财政投入是唯一切实有效的方法;精神方面,让从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教师通过培训活动实现自我价值是增强其积极性和创新性,稳定教师队伍的关键。教师自我价值感的实现又源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数量和质量的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http://.[6]黄鑫.工业和信息化部:重点支持农村宽带网络建设[EB/OL].[2015-10-17].http://.责任编辑 王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