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
一、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提出
2005年底,农业部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中首次提出培养职业农民;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正式提出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1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从培养职业农民到新型农民,再到新型职业农民,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随着农业农村发展阶段性要求不断深入,其内涵一脉相承、与时俱进。新型职业农民的概念一提出,得到了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和热议。
二、新型职业农民的内涵
新型职业农民首先是农民,从职业意义上看,是指长期居住在农村,并以土地等农业生产资料长期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且要符合以下四个条件:一是占有(或长期使用)一定数量的生产性耕地;二是大部分时间从事农业劳动;三是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经营;四是长期居住在农村社区。与传统农民不同,新型职业农民除了符合以上的四个条件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一是要是市场主体。传统农民主要追求维持生计,而新型职业农民则充分地进入市场,并利用一切可能的选择使报酬最大化,一般具有较高的收入。二是要具有高度的稳定性,把务农作为终身职业,而且后继有人,不是农业的短期行为。三是要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现代观念,新型职业农民不仅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还要求其行为对生态、环境、社会和后人承担责任。
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对咸阳市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性
1、促进产业化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当前,我市正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农业“粮、菜、畜、果”四大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但发展中面临很多瓶颈(劳动力缺乏、农民文化水平低、专业技术差、思想僵化等)严重的阻碍着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因此,要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关键是农民素质转变,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只有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才能更快的促进产业化发展的速度,使我市的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2、加快城镇化进程,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增加。根据全市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情况来看,工资性收入占比41.8%高于经营第一产业的收入比重34.2%。农民收入结构反映到就业状况: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多数选择进城务工或在非农产业就业,从事农业生产人员大多是兼业农民、老年男性或者妇女。
而加强培养新型职业农民,一方面可以加快已转化为产业工人的农民流向城市的进程,让他们可以安心的在城市安营扎寨;而自愿留下的农民也可以通过政府的各项培训以及自身的努力,成为懂科技,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创新的思维方式加上高科技知识的应用和专业营销方式的运营,势必增加农业的产出,进而增加收入,改变农业已成为现在农村副业,农民兼业的困境,使他们成为有动力、有激情、有能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生力军。
3、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农业竞争力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生活在乡村,以农业生产为职业,农业经营性收入将是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所以他们愿意接受新技术,降低生产成本,扩大生产规模,提高单位产出,从而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同时新型职业农民利用各自的特长和优势通过分工分业,形成种养殖大户、农业经济组织的负责人,促进了现代农业
各类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这既是农业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的结果,也有利于发挥各自优势,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强农业发展的竞争力。
4、是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总体目标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只有培养了“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才有农业的现代化,才有农民收入的大幅提升,才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现。
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途径
1、加强农村基础文化教育。农村基础文化教育直接影响着农民文化水平的高低,又是职业教育和后续教育的基础,所以政府要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切实提高农村文化教育水平。
2、办好职业和成人教育。一是将教育部门的继续教育与人劳部门的各项技能培训有效结合,提高农民技能水平。二是加大农民的职业教育力度,各职业学院与本地农业发展实际相结合,开设农民职业教育课程,提高农民的科技、经营等知识的理论水平。三是开设“夜校”,扩大农民接受职业教育的范围。
3、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一是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扩大文化馆覆盖范围,为农民自学创造条件。二是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农业技能骨干,积极鼓励、倡导农技人员下乡,深入实际帮人农民提高各方面的知识。三是开展特色文化教育,开展各种活动以普及农业技术知识。
4、强化合作社技术培训作用。以合作社为载体,一是建立农民培训体系,采取实践演练等多方式培训提高操作技能。二是专业培训培养一批农机操作、防疫等专业人才。三是通过合作社日常管理培养一批管理、营销类人才。总之,充分利用合作社这一平台,在政府的有序引导、行业组织的有效参与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五、促进咸阳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对策建议
1、组织领导。在农业部门设立专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办公室,制定发展规划和培训方案。协调组织过程中培训、合作社发展以及土地流转等相关事宜。
2、资格认定。一是对经过培训经过考试合格的农民发放新型职业农民证书。二是管理注册部门应将已具有资格证书的农民登记备案。三是加强对合作社负责人、种养殖场法人加强跟踪服务,继续培训,获得资格证书。四是同等条件下,资金等政策扶持向取得证书的农民倾斜。
3、提供培训。知识和技能是新型职业农民发展的基础,科学技术应用和基本的经营管理知识是必备条件,因此政府应创造条件加大培训力度,可按以上的四个途径加强培养。
4、资金支持。一是将农民的种养殖场以及专业经济组织也列入小额担保贷款项目中,与创业人员同等对待。二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可以以房屋、土地等所属物抵押贷款。三是中省农业项目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
5、政策扶持。一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农机具补贴等方面优先考虑新型职业农民。二是提供税收减免等政策优惠。三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保持农业生产与投资的稳定性。
第二篇: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调研提纲)
培养新型农民发展现代农业
(调研提纲)
现代农业,是以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设施为装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和科学管理方法,具有高度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的发达农业。宜都人多地少,资源有限,只有走现代农业之路,才能从根本上转变农业增长方式,解决我市目前农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推动农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我市农业生产现状及问题
㈠结构调整速度快,但产业效应未放大
调研我市柑桔、茶叶、畜牧、水产四大产业结构调整的现状,找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用科学方法分析各产业发挥的效益情况,并说明还有多大的潜力等等。
㈡科技推广有成效,但与现代农业发展不相适应 在简短总结近几年农技推广成效的前提下,找准我市农业科技入户与现代农业发展不对称的突出症结。
㈢产业化经营起步早,但企业的科技含量低,带动能力不强
分析我市现有25家农业产业化企业现状,产值与利润构成以及带动农户的能力方面的情况,作出客观评价。
㈣农村经济组织不少,但服务功能比较单一
调研我市农村社会化服务中的各种组织形态、服务方
1式、内容、效果,解剖存在的主要问题。
㈤各类培训常年展开,但农民的综合素质不高
了解全市培训农民的方式、内容及效果,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标准,找出其症结之所在。
㈥市场农业观念逐步增强,但始终跳不出传统农业的怪圈。
调研领导及基层相关人员对发展现代农业的认识状况,找出并分析传统观念影响现代农业发展的原因。
㈦基础设施建设迅猛,但零星发展,缺乏整体推进 了解全市农村基础设施(公路、水库、良田、渠道等)慨况,并结合新农村建设一年来存在的投入、规划方面的问题,分析各自为阵,不能塑造宜都农村整体形象的弊端。
二、发展宜都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
㈠用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
在新形势下,必须用崭新的现代发展理念、先进的管理理念指导农业,把握“两个趋势”的判断,站在统筹城乡的高度,超越农业和农村的层面,把农业问题放到整个国民经济中统盘考虑,跳出农业抓农业。要让先进的工业思维、技术和装备“内植”于农业。
㈡用先进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我市近几年花大气力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建设标准农田,但总体上基础设施还不健全,设施装备档次不高,旱
涝保收农田仅占六、七成。要围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争取更多投入倾斜“三农”,调动全社会的投资热情,以设施武装农业。同时,结合一些项目的实施,构筑现代农业生态保障。
㈢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要针对我市农民科技素质偏低、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普及率低的现状,把科技放到更为突出的位置,以农民素质提高为基础,以农业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为核心,不断推动科技进步,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培养一大批新型农民。
㈣用先进的组织形式经营农业
核心是要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着力增强我市农业主体的创造力。在主体的企业化、农民的组织化、经营的产业化和产品的品牌化上下功夫,全面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和各类经营大户,全面整合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构筑各环节相互连接、利益协调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体系,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
㈤用坚强的执法手段保障农业
要落实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积极引导土地依法合理流转,强化农业综合执法,推进财务公开,巩固税费改革成果。
三、加快宜都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及措施
㈠突出质量品牌,做强主导产业
围绕我市柑、茶、畜牧、水产四大产业如何做强,提
出“以质量品牌”为核心的具体工作如何开展,同时,提出一些相关目标,怎样发挥现代产业的功能等等。
㈡立足科技支撑,加快成果转化
着眼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运用,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1、如何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2、怎样把科技入户工程落到实处?如何建立以技术员指导为纽带,以示范户为核心,连接周边农户的技术传播网络?
3、如何提高农业资源和投入品使用效率?
4、怎样发展农业机械化?
㈢提供政策保障,健全投入机制
1、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如何建立?
2、农业支持补贴制度怎么健全?
3、农业风险防范机制(加强自然灾害和重大动植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发展农业保险等)。
4、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
㈣强化社会服务,全面放活人才
围绕“以人为本”的理念,对放活人才,如何强化社会化服务提出具体方案,包括人才怎样放活、服务组织的多种形式、服务的内容等等。
㈤完善市场流通,发展物流产业
1、根据宜都实际,采取什么财税措施,支持农村流
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企业发展?
2、如何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服务?怎样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
3、怎样加强大宗农产品的调控管理?
4、如何发展多元化市场流通主体?
㈥做精龙头企业,培育市场主体
如何围绕龙头企业做精,提出我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的具体方案,包括怎样构建我市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等问题。
㈦坚持体制创新,深化农村改革
1、用什么样的组织形式才有利于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
2、如何改革不适应宜都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制度、规章?
第三篇:发展现代农业基础保障是关键
发展现代农业 基础保障是关键
周志军
贫困山区如何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笔者认为关键在于健全和完善农业发展的基础保障。
一、首要问题是完善农业资金投入机制。
贫困山区,制约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就是资金投入的匮乏。发展现代农业,资金扶持是关键。如何健全和完善现代农业资金投入机制,至关重要。一是要认真落实好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和完善各项支农补贴政策。二是要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政府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尽快形成发展现代农业的稳定资金来源,并使其制度化、规范化。三是要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把握国家投资方向和产业政策,抓住国家扶贫攻坚和实施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投入,增强现代农业的发展后劲。四是要鼓励农民和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引导农民增加生产投入和智力投入,提高科学种田和集约经营水平。引导民营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对民营企业投资现代农业的项目,优先支持。从而逐步形成政府持续加大投入、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农民积极筹资投劳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二、打破“瓶颈”,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贫困山区,基础设施建设比较滞后,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打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瓶颈。
一是要抓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步伐,逐步建立以政府投资为主的筹资建设和养护机制,大力实施农村公路“通达”、“通畅”工程;加
强农村通讯、广播、电视等设施建设,重点实施好广播电视光纤网和“村村通”工程;稳步推进完善农村电网建设改造工程,着力解决群众用电难题。二是抓好农田水利建设。按照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继续搞好山区和半山区农田水利和人畜饮水工程建设。重点实施好节水灌溉工程、沃土工程、土地开发整理、中低产田地改造等项目。三是抓好清洁能源建设。进一步完善和推进“一池三改”农村沼气建设,大力推广“猪—沼—菜”、“猪—沼—果”和“猪—沼—粮”发展模式。充分利用人畜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等农业废弃物,建立以“种植业—养殖业—沼气(能源)—种植业”为一体的小型农业循环产业链。
三、扶农扶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力度。
贫困山区,农业兴,科技是根本。
一是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强化农技推广的公益性职能,要普遍健农业技术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公共服务机构和网络,逐步形成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推广服务网络体系。同时,建立县、乡、村农业科技信息服务网络。通过信息化建设,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充分发挥现代科技在集约经营、增产提质、转化增值、提升拓展等方面的作用。二是要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组织农业科技人员,大规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结合桂东实际,建好一批上档次的农业科技示范园,使园区真正成为现代农业建设的示范窗口。三是要加强农民科技和职业技能培训。一方面,以“新型农民培训工程”为依托,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要做到科技人员入户、良种良法到田、技术要领到人的“三到位”。另一方面,以实施“阳光工程”为切入点,加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提高农民的岗位技能和就业努力,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
作者通联:中共秭归县委党校
第四篇:湖南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湖南着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
近年来,湖南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把它作为深化农村改革、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切实加强领导,多措并举推进,培育工作呈现出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
一、主要做法
精心组织
大力推进
制定方案。省农委、省财政厅研究制定了《2014年湖南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实施方案》。
进行部署。在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作了部署的基础上,召开专门会议,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落实任务。将全年培训任务按类型、专业等进行分解,下达落实到项目县。各县均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实施方案,形成了“政府主导、农业牵头、部门协作、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工作的良好局面。
夯实基础
增强实效
广泛开展宣传,夯实社会基础。省政府新闻办和农委召开了推进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新闻发布会。各市县也采用会议、媒体、标语、宣传窗、资料等多种形式宣传发动。
全面调查摸底,夯实培养基础。组织全省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摸清产业发展现状和农民对培训的需求,对当地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和潜在型新型职业农民情况进行调查,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信息库。据摸底统计,全省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100万人以上。
加强培训管理,夯实工作基础。省农委举办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项目管理培训班,105个项目实施县农业局分管负责人、科教科(股)长、农广校校长参加了培训。
强化体系建设,夯实培训基础。建设了10所县级农广校示范校和一批优势产业分校,培植了一批实训基地。省市县三级农广校积极投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主动与职业院校、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和龙头企业、农业园区等合作培训新型职业农民,效果良好。
创新机制
精准培育
创新培育机制。突出需求导向、政策引路、农民自愿的原则,开展全产业链培养和跟踪服务,全过程跟踪考核,对合格者统一认定,出台相应扶持引导政策,探索“财政补贴、机构让利、农民出资、先学后补”等机制,提高农民参加培育积极性。
创新培育模式。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分段安排课程,强化分类指导,对三类培育对象分类分产业开展培训,注重实践技能操作。探索了以企业聚教、市场牵引、方式创新、基地示范、平台延伸为主要特征的湖南隆平高科政企共建五维培育模式等多种培育模式。
创新培训手段。充分利用微信、QQ、微博等新型媒体开展信息化手段培训。通过引进科研院校、龙头企业的专家教授担任培训教师,建立了高质量的培训师资队伍。同时,选送部分培育对象到涉农高校进行集中培训和深造。如长沙市组织了320人分4期送到中国农业大学等院校培训,组织150人到台湾考察学习。通过“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培训方式,极大地丰富了学员们的专业知识,开拓了视野。推行参与式、互动式培训,采用多媒体教学,播放科技短片,安排教师答疑,增强师生互动,提高了培训效果。
创新监管机制。推行“统一核算,统一审批,统一报账”的项目资金管理模式,对培训基地资金使用情况及时进行监督检查,有效地督促了资金规范使用,杜绝了资金挤占、挪用现象的发生。同时,加强对培训过程的督导,坚持执行开班第一堂课制度、信息报送制度和抽查检查制度。
强化帮扶
提升实效
出台扶持政策。省、市、县均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制定了以土地流转等集聚资源要素为主的农业生产经营扶持政策,促进土地资源向新型职业农民集中,使愿意种地的人获得更多的土地经营权。同时,加大财政、金融、用地、税收等方面支持力度,如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优先承担涉农项目,新增农业补贴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等,为加快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提供制度保障。
推行技术帮扶。改革农业科技服务方式,提高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效果。制定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跟踪服务管理办法,做好跟踪服务。重点推进“精准式服务”与“多极化服务”相配套的新方式服务新型职业农民。
加强项目对接。省政府要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要与“百企千社万户”现代农业工程和“百片千园万名”科技兴农工程结合;省农委制定了《培育扶持1万户家庭农场实施方案》,分三年时间按每亩耕地每年100元的标准给予补贴。各市县把发展现代农业的相关项目均限定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内实施。优先获得农机购置补贴支持,在申办购置补贴时开通绿色通道,并按同类产品最高补贴额度给予补贴。
增加资金投入。省财政每年预算安排了1900万元专项资金,各市县也安排了一定数目的专项资金,并整合茶叶柑橘发展基金、蔬菜发展基金、粮食生产高产创建等支农惠农项目资金,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并协调银信部门及时推出新型职业农民小额贷款。
2014年,湖南省在105个县开展了培育工作,确定培育对象10万人,组织各类培训3.45万次,认定发证3157人。
二、培育成效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全面开展。2014年,在105个县开展培育工作,确定培育对象10万人,组织各类培训3.45万人次,认定发证3157人。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机制逐步健全。各县以主导、优势产业为重点,分类制定了认定管理办法,建立了认定流程,规范了资格证书,初步形成了教育培训、认定管理和政策扶持“三位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
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基本形成。大力强化“一主多元”培训体系建设,坚持以农广校为主体,统筹安排农业科研院所、推广机构及其它社会力量加入,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农业园区、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参与,逐步构建了上下贯通,各类培训机构横向衔接,层次分明、支持有力的教育培训体系。
新型职业农民素质不断提升。各市县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对职业农民开展了农业技能、专项技术以及农村政策、法规、农业经营管理等多方面的培训,有效提升了他们的科技文化意识,增强了实用技能和经营管理水平,其科技、安全、品牌、组织化意识明显增强,收入水平显著提高,成为了当地科技兴农、以农致富的典型。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快速发展。通过对一批素质较高、有一定规模基础、有产业扩展愿望的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社带头人开展生产经营型职业农民培育,发展壮大了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发展到14万多户,家庭农场2.9万家,农民合作社发展到3.6万个,成员216.3万户。
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水平提升。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得到很大提高,推动了水稻、生猪、蔬菜、柑橘、茶叶、家禽和水产品等主导产业的发展。各地培育了一批水稻专业化职业农民,承担粮食高产创建和超级稻示范推广等粮食生产项目,带动全省落实超级稻种植面积1721.2万亩,平均亩增产50公斤以上。
湖南省农业委员会
第五篇: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
培育新型农民建设现代农业
--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
2013年11月15日,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经验交流会在陕西西安举行。农业部部长韩长斌作重要讲话。去年8月,农业部启动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试点工作,提出力争在3年内,选择100个试点县,每个县根据农业产业分布选择2--3个主导产业,培育新型农民10万人。各地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产业,把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负责人,农机手等作为重点培育对象,加强技能培训,强化政策扶持,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引领主导产业发展。目前,全国100个试点县中,已有88个县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制度,73各县制订了认定管理办法,61个县明确了扶持政策。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农村改革创新提出了明确要求。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发展现代农业,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关键环节。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推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都迫切需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基础性,社会性,是政府部门的基本公共服务内容,也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
略工程。
会议指出,要深入开展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继续推动阳光工程转型,围绕新型职业农民这个主要对象,突出务农技能这个核心内容,开展从种到收,从生产决策到产品营销的全过程培训,重点培训良种良法,病虫害防治,农机农艺融合,储藏保鲜,市场营销等现代农业知识技能,以及现代农业经营和管理理念。要努力扩大阳光工程资金规模,提高补助标准,逐步建立农民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吸引更多的青壮年农民接受培训,提高技能。
要积极发展农业职业教育,鼓励支持农业职业院校办好农业专科,积极争取将骨干务农农民的农科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纳入国家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范围,吸引农村有志青年学习农业,投身农业。积极引导农业职业院校以服务生产,服务农民为导向,采取灵活的教育培训模式,把课堂办到农民家门口,搬到农业生产第一线,促进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教育相衔接相贯通。
要强化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农民免费培训制度。统筹利用好农广校,农业职业院校,农机化学校,农机推广服务机构,农业科研院所等公益性培训资源,同时发展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社会化培训教育机构,搭建专业化,多元化相结合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台,充分发挥高产创建示范片,畜禽水产标准化养殖小区,现代农业园区的实训作
用。要建好农广校,有条件的地方可以依托农广校建立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发挥农广校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中的主力军作用。
要积极探索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方式,各地对认定的职业农民要创新扶持办法,重点提供信贷,储藏,农机,保险,农业生产辅助设施用地等服务,以服务促认定,以认定促培养。这样,即可调动农民积极性,又能创新农业补贴方式和渠道。要建立动态管理机制,保持职业农民这支队伍的生机和活力。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政策扶持。支持承包地向新型职业农民流转,推动农业补贴和项目建设向新型职业农民倾斜,帮助解决贷款难、生产辅助设施用地难等问题,不断增强其综合实力与自主发展能力。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争取让新型职业农民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