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五篇

时间:2019-05-12 19:37:0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第一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对于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共同繁荣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们按照中央提出的“二十字”总要求,进一步完善机制,创新举措,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推进项目农业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把发展项目农业作为解决分户生产与市场对接的矛盾、发展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生产发展主抓手,强势组织推进。一是突出“三资”开发农业。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抢抓把握大桥、大路、大港建设加速推进,如皋成为国内外产业资本竞相投入热土的新机遇,全方位、大力度地吸引“三资”投资农业。今年新春农业招商协议项目总投资额达9亿元,上海农业招商引资推介会签约项目58个,签约额达9.54元和1.26亿美元。农业实际利用外资到帐2800万美元,新增50万美元以上农业项目14个。二是突出打造市场主体。牢固确立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鼓励和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着力打造强势市场主体。全市农业龙头企业累计达到97家,企业带动种植基地10万多亩,带动农户3万多户。积极鼓励引导农业龙头企业通过预付定金、供应种苗、赊销饲料、建立风险基金、实行最低保护价收购、返还一定利润、进行技术培训、提供贷款等形式,使企业和农民建立比较紧密的利益联合机制。三是突出培育主导产业。重点发展花卉苗木草坪、湖桑、粮经作物、蔬菜和高效渔业等特色主导产业,高效种植业面积占比达到43.43%,建成了一批高标准、有特色、成规模的现代农业园区,做大做强区域特色板块;大力实施“一村一企”、“一村一品”发展战略,鼓励镇村积极主动与农业龙头企业沟通、协调,加快推进基地对接工作。四是突出推进现代畜牧园区建设。研制出台了《关于加快现代畜牧园区建设的意见》,重点健全了生猪产品质量、动植物疫病控制、技术推广和生产经营合作体系,科学推进现代畜牧园区建设,实现了生猪生产的规模化、良种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推动了我市规模生猪养殖的快速发展,拓宽了农民增收途径。三年来,市财政对园区建设奖励金近300万元,累计新建畜牧园区56个,年生猪饲养生猪180万头,加工生猪60万头,调出活猪60万头,规模养殖占比达到46.21%。建成生猪加工的国家级龙头企业1个、省级2个、南通市级5个,江苏长寿集团、南通银燕集团分别投资建成万头猪场,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规模养殖。

二.促进充分就业创业,着力培育新型农民。坚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内转外输、充分就业创业作为主攻方向,切实改变农村劳动力与土地资源低效配置的状况,让更多的农民成为产业工人、成为自主创业者,实现生活宽裕。今年来,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1.55万人,转移农民1.35万人,累计转移劳动力37.1万人,农民工资性收入占比达80%以上。累计登记私营企业17075户,登记个体工商户51790户,私营企业注册资本累计347亿元。当年引进市外民资60.5亿无。一是大力发展非农产业,形成农村内部增收合力。始终坚持工业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千方百计做大工业经济蛋糕,为农民就业提供更加宽广的平台;加快农村发展服务业,鼓励镇村充分挖掘本地优势,选准发展路子,形成区域特色努力以农村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吸引更多的农民就业创业。二是大力加强农民培训,增强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全面实施万名农民创业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各类职业学校、培训机构和社会力量办学等职业技术培训阵地,切实强化文化知识、技术技能、就业观念、法律法规等培训,使广大农村劳动力的创业观念不断更新,法制意识、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不断提高;支持各类社会教育培训机构承担农村劳动力的职业培训任务,主动开展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劳务组织作用,就地转移、异地输出、外地输入三措并举,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大转移,变富余农

民为富裕农民。三是大力推进全民创业,拓宽农民外部增收空间。努力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民众勇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建立培养和造就农村能人的机制,对广大农村能人创业致富、带动一方,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支持;鼓励各类投资主体尤其是引导农民参与工业标准厂房建设,为民营经济提供发展载体;大力实施“千名能人、百亿投入”工程,吸引更多的在外能人带资金、先进技术、管理经验返乡创业;强势推进“双强”、“双带”工程,确保千名“双带”型村干部全部创办私营企业,百名“双强”型村党组织书记领办企业全部成为规模企业,带动全民大创业。

三、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力建设生态农村。坚持把农村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和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作为实现村容整洁、乡风文明和管理民主的重要着力点,扎实加快推进。一是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了三四级河道疏浚任务,并落实了河道长效管护措施,农村河道实现“底清、面洁、岸净、树绿”。在完成通居和危桥改造任务的基础上,对不符合通车条件的道路进行了拓宽改造,落实了长效管理机制;全市332个村公共服务中心今年将全面建成,已建成的村公共服务中心按照 “三大超市、八大功能”的定位,修建了健身广场(路径)、篮球场、文体活动室、会议室、图书室、爱心超市、生活用品超市、生产资料超市等活动场所,全天候向农民开放,为农民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休闲娱乐、学习培训场所。二是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坚持以农村清洁工程为抓手,扎实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完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有专门的工作班子、有专职人员、有完善的管理制度、有严格的考核措施、有足够的工作经费、有必需的装备,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抓出实效提供保障;创新资金筹集办法。在优先安排村级一事一议资金用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的同时,积极采用市场化运作、加大镇级财政扶持力度、发动社会力量捐资等办法,努力化解资金瓶颈制约;强势组织推进。通过出台激励政策、强化督查考核等措施,促进了农村清洁工作的高效推进。清理垃圾、清理粪便、清理秸秆、清理污染源、清理乱搭乱建等工作取得突破性成效,一个“天蓝、地绿、水清、居佳”新农村初见雏形。三是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推行公平教育,继续优化学校布局,教育教学质量继续保持全省领先,普通高考和职教对口高考连获丰收,倾力打造全省一流的“教育如皋”品牌。积极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确保今年所有定点小学建成省标合格学校,创建教育现代化先进镇6个、四星级高中1所、省级职教示范专业或实训基地1个、省现代化幼儿园1所、南通特色成人教育中心校2所。加快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市镇村卫生服务网络健全率达到95%,合格和示范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建率分别达90%、3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口覆盖率达到98.48%,并逐年提高补偿水平。着力改善市卫生医疗机构的设施条件,积极筹建沿江甲级医院。提升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防范和处置能力。群众体育工作被评为全省先进。文化、新闻、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等工作整体水平不断提升。

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创新发展机制。坚持把创新体制机制作不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和制度保障,在新农村建设实践中不断总结和完善推进思路和举措,切实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努力让发展成果惠及百姓。一是强势推进农民集中居住。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积极引导、能快则快,积极、稳妥、有序推进”的基本原则,坚持高起点编制规划、高标准培育典型、高效率组织推进的思路,稳步推进农民聚居化进程。全市493个农民集中居住点累计开工建设431个点,开工29363户,建成19234户,入住16453户,通过推进农民集中居住累计节约整理土地近两万亩,为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腾飞提供了土地资源要素保障。在推进过程中,为有效化解基础配套资金不足的难题,成功地探索出招商建区的新路子,筹建了新农村建设投资有限公司;通过成立以村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有效地解决了农民聚居化和公益用地落实难的矛盾。二是逐步完善农村社保制度。进一步健全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五保”供养制度为基础,临时社会救济、城乡特困户大病医疗救助为补充,各项政策优惠相配套的社会救济体系。目前,全市98.48%的农民

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保险;城乡低保应保尽保,低保标准逐年提高,2.64万名城乡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对失地的农民,严格按照《如皋市征地补偿和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试行办法》实施基本生活保障,做到凡征必保、即征即保,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利。各镇、村和社区普遍建立了“爱心基金”并进行长效管理,基金总数已超过200万元,惠及2.64万名城乡困难群众。集中推进“爱心超市”建设,在各镇、街道、社区和有条件的村层层建立爱心超市,目前已建成镇级“爱心超市”19个、村(居)级“爱心超市”56个,村(居)民的弱势群体能够在超市中选择满足他们生活需要的日用品。三是创新“双帮”工作举措。变过去的单纯扶贫济困、应急救助为帮助推进小康竞赛、新农村建设、消除贫困、构建和谐。建立了市、镇、村、各帮扶单位组成的工作网络,选派市镇机关108名年轻干部到村挂职,从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项目农业、培育板块经济、政策宣传、扶贫济困等方面,支持新农村建设,帮村帮户发展。各帮扶单位及帮扶干部累计帮助新办企业624家,帮村发展高效种养项目297个,帮扶资金达2200万元。四是加快发展农村“三大合作”。把农村“三大合作”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突破口,强势组织推进。累计建成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45家,农村土地股份合作社15家,农村社区股份合作社1家。制定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规划,围绕高效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鼓励和扶持发展一品一社等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的原则,通过引入现代公司制管理模式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改革;积极探索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人均集体经营性净资产超过2000元的村,今年将全面完成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任务,通过实施农村社区股份合作制改革,在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的同时,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第二篇: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新农村建设主要做法与成效

郎溪县新农村建设工作从2006年开始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县紧紧围绕“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从村容整洁入手,逐步延伸,丰富内涵。充分发挥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几年来,新农村建设工作,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示范点,发挥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新农村建设氛围空前高涨。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组织保障。

成立了由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的郎溪县新农村建设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分管县长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成立相应机构,把新农村建设工作列入主要议事日程,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新农村建设需要社会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在农村,主体是农民,如果没有群众的积极性,那么各项工作将难以开展。我们坚持把宣传发动、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不断提高新农村建设工作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利用各种会议、现场观摩、广播、电视、宣传栏、简报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重点宣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典型、好做法。对全县乡镇干部、示范村主要负责人以及各综合示范点理事会会长进行了系统培训,广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目标任务和工作方法。各乡镇村都先后组织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各示范点理事会会长及村民代表进行实地考察观摩,增强建设新农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习新农村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切实把广大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激发出来,把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统一思想,营造氛围,形成合力。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村镇建设发展。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和 “规划先行、无祥规不建设”的总体要求,2007年编制了郎溪县村庄布点规划,并于2010年重新修编,对每年确定的新农村建设示范点,要求先编制建设规划再建设。在规划编制工作中,突出地方特色,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与区域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四)项目整合,社会参与,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新农村建设群众是主体,但离不开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项目整合,将一些涉农项目向新农村示范点倾斜。目前已整合项目有:农村能源沼气、农村重大公共卫生改厕项目、农村人饮工程、文化书屋、财政奖补“一事一议”等配套项目。同时我们还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新农村建设,积极动员本乡镇,特别是本村一些外出创业成功人士捐款捐物建设家乡,鼓励在郎企业帮扶新农村建设,营造村企共建氛围。安排县直单位结对帮扶支持新农村建设。

(五)健全机制,注重长效,着力提升全县新农村建设水平。

进一步加强县、乡两级新农村建设领导组及其办公室自身建设,确保人员、经费、工作到位;整合资源、加大帮扶,发挥政策扶持作用;强化各职能部门的职责,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一是完善各项制度,制定了《郎溪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及指导组工作职责》、《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组办公室工作列会制度》、《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驻村指导员的主要工作职责和要求》、《新农村建设管理考核细则》、《新农村建设以奖代补管理办法等各项制度》。二是完善综合示范点申报确点、动态管理机制;三是是完善督查指导机制,实行示范项目建设通报制度;四是建立健全考核验收机制,完善以奖代补制度,据实兑现奖补。同时,引导新农村示范点从卫生保洁、经济发展、理事会建设、筹资投劳等方面形成长效机制。

二、取得的成效

(一)示范工程稳步推进,示范效应明显增强。

2个示范镇、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稳步推进,前五年建设的综合示范点逐年巩固提高,出现了一大批环境优美、人居和谐的新农村示范点,产生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新发镇通过五年的努力,已基本达到示范镇新农村建设的阶段性目标,正在积极探索“整乡(镇)推进”工程;新增示范镇(十字镇)示范工作按照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要求正在扎实开展、稳步推进。23个示范村的新农村建设示范工作成效明显,全县已建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点104个,全县示范点筹措建设资金2390多万元,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参加新农村建设达10万多人次,编制示范点村庄建设规划121个,集镇总体规划修编7个,村经济发展规划11个,示范村经济发展规划或“一村一品”发展规划13个,成立村民理事会117个,建立了镇村文化活动场所142个,组织开展送电影、送文化下乡活动502场次,完成村庄内道路硬化49.4万平方米,实现改水3.4万人,完成卫生改厕5704座,新建沼气池3755口,修建排水沟近46.8公里,清除垃圾、淤泥10.9万吨,拆除废旧房屋、厕所、围墙等路障4286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人居环境有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示范工作扎实有效。

五年来,我县新农村示范建设工作进展顺利,成效明显,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点,充分发挥了良好的带动示范效应,也成为展示我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窗口。

(二)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我县以粮食生产、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民增收为主攻重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统筹安排农业和农村工作,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农业产业化较快发展。以推进食品工业发展为重点,扎实推进农业产业化。一是积极推进食品工业的发展,认真做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优扶强工作。根据我县实际,以粮食、特色蔬菜、茶叶、肉禽类加工和特色酱制品加工为重点,坚持市场导向和科技创新,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截止2010年我县现有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市级26家、省级7家。二是认真组织开展了“一村一品”专项调研。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结合我县实际,拟定了《郎溪县关于加快“一村一品”建设的实施意见》。三是积极组织红新制茶、瑞草魁茶场、庆丰茶叶合作社等企业参加上海国际茶文化节活动。其中“龙溪湖剑茶”和“瑞草魁”茶叶荣获2010年第十七届上海国际茶文化节“中国名茶”评选金奖。四是推进名优农产品标识认证工作。目前我县省级名牌农产品25个,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22个。

2、农业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达94个,其中种植业25个,畜牧业34个,渔业10个,农机服务业5个,其它20个,现有社(会)员4230人,带动农户47186户。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土地流转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6.28万亩。村务监督、“三资”清理工作取得实效。目前,全县111个村(居)完成了“三资”清理工作任务;13个乡镇(含开发区)均成立了“三资”代理服务中心,111个村(居)实行了“三资”委托代理工作。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兽医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3、各项强农惠农政策有效落实。一是落实了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和种粮大户补贴等政策。二是认真落实购机补贴政策,科学制定补贴方案。三是高度重视农民负担监管工作,针对检查中存在的问题,做到及时通报并督促进行了整改。

(三)民生工程不断深入,惠民行动进一步深化。

农村各项社会事业持续发展。进一步健全完善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全县农村低保人数12704人,全年发放补助资金1181.62万元。逐步提高农村“五保户”供养标准,分散供养标准(1541人)每人每年1200元,集中供养标准(358人)由每人每年2200元提高到2400元,全年发放供养资金294.1万元。对符合政策规定的计划生育家庭给予奖励(特别)扶助,审核确认符合政策规定的575人,补助资金46.26万元全部发放到位。安排补助资金683.67万元,直补大中型水库移民11384人。1590名农村重度残疾人每人每年享受生活救助360元。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440万元;发放免费教科书63831人次,价值439.8万元;发放贫困寄宿生生活费616人,计42万元。发放中职学校国家助学金、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涉农专业学生免除学费共计260.35万元,受惠学生2591人。举办各类农民科技培训班748期,培训农民10.18万多人次,实施阳光工程培训5682人次,培训后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率达到60%以上。转移农村劳动力5661人。新农合参合率96.57%,补偿累计受益301654人次,累计补偿支出3003.43万元,占2010年筹资额的73..73%。4所乡镇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和72个村卫生室新建项目已完成。2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房屋建设或修缮工程已全面完成,岗位培训工作由市卫生局统一组织实施。全县水稻投保面积为35.58万亩,达到实际种植面积的96%以上,超额完成目标任务。逐步提高农村五保集中供养率,涉及到5个乡镇敬老院建设,新增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床位300张。2009年提前建设完成全县10个20户以上已通电广播电视盲村“村村通”建设任务。17个“农家书屋”工程全部完工。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已全部通过验收,并投入使用。在8个行政村实施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水泥场地全部建成,健身器材安装到位。15个农村留守儿童之家和3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部建成,所需设备配套到位。1个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农村清洁工程全部完工,已投入使用。

(四)基层组织建设成果不断巩固,和谐新农村创建不断推向深入。

建立健全党风廉政建设体系,认真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及时全面地进行党务、政务公开,强化民主管理,不断巩固基层组织建设成果。充分发挥群团等组织作用,深入开展争创文明村、文明户、“巾帼示范村”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科学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改变农村的各种生活陋习,努力创造一个农民群众安居乐业、物质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村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积极探索村民理事会等民主管理新机制,进一步发挥村民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作用,切实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有效化解农村基层各类矛盾,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保持农村社会和谐稳定,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主义新农村。

三、现阶段及下一步工作

(一)大力开展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

围绕县委政府的工作部署,结合农村土地整治和拆迁安置,今年我们的工作重点之一是抓一批中心村和农民集中居住区的建设,改善群众居住环境,充分发挥公共资源的作用,推动城镇化进程。

(二)创建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214省道新农村示范带

围绕宣城市十二五期间新农村建设212工程(建设200个美丽和谐村庄、10个文化特色村、20条新农村示范带)。打造一批美丽和谐村庄及文化特色村,认真开展好214省道示范带的创建工作。

(二)工作重点

1、继续抓好“千村百镇”示范工程建设,确保完成201122个示范点建设任务。

2、加强郎溪县美丽和谐村庄、文化特色村和新农村

示范带创建工作。

3、抓好23个示范村“整村推进”。

4、探索示范乡镇“整乡(镇)推进”。

5、抓好老点的巩固、完善和提高。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7、进一步完善联系帮扶和协调机制。

8、加强新农村建设观摩培训工作。

9、加强财政资金项目监管力度,合理使用奖补资金。

10、继续开展新农村建设考核工作。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大以来,在中央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积极推进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社会的发展能有目前这样的好形势,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党和政府在近几年的宏观调控中切实加强了农业和农村这个薄弱环节,扭转了前几年粮食生产滑坡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局面。这次宏观调控的一大成果,就是把农业农村稳住了,从而稳定了市场,稳住了人心。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业和农村的发展事关全局,只有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才能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农村始终是难点和重点。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认识和共同行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下功夫,真正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全面推进农村的发展。经过全党全国的不懈努力,使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广大农民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推进。归根到底,要切实保障农民的民主权利,使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从农业支持工业,到工业反哺农业;从农村服务城市,到城市带动农村。工与农、城和乡,这两大关系正在实现着从未有过的历史性转变。我们正在寻找破解“三农”难题的“金钥匙”。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绝不单纯是搞新村建设,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必须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使新农村建设带给农民实惠、受到农民拥护,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的发展还处在爬坡阶段,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会议根据当前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实际,强调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把国家建设资金的投入更多地转向农村,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二)围绕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三)稳步发展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四)坚持农村土地基本经营制度和严格控制建设占地,确保农业发展和农村稳定;

(五)引导农民有序进城务工,公平对待农民工及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

(六)增加对农村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投入,从多方面加强农村公共服务。

目前中央关于农村工作的大政方针已经明确,政策措施陆续出台,能否取得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加强领导,统一思想,狠抓落实。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充分认识“三农”工作对全局的重大意义,切实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干部要经常到农村做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真正掌握农村的真实情况,了解农民的愿望和要求,认真研究制定和切实落实促进农村发展的具体措施。

做好农业农村工作,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意义重大。要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加大工作力度。要稳定、完善、强化各项行之有效的惠农支农政策,国家财政支农资金增量要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要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要高于上年。要继续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1

要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正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要结合农村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事业而努力奋斗

第四篇: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做法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做法

我们AA镇位于巩义市东部,居省会郑州与古都洛阳之间。总面积19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下辖4个居委会,10200口人(其中,外来人员4300人)。镇党委下辖14个党支部,党员302人。2005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320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5300万元,人均纯收入7100元。

竹林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裕、文明、和谐”的目标,大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和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荣誉称号。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到AA视察指导工作,对AA镇给予了热情关怀和充分肯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富裕AA

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抓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机遇,通过开采矿石率先摆脱贫困。乘借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又迅速跟上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浪潮,初步形成了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我们又抓住了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及时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制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品,积极挺进软件应用开发等新兴领域。AAAA集团在河南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AA医药新产品迅速占领国内市场,目前,AA拥有62家企业,产品横跨10多个行业、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部固定资产由1982年的87万元发展到14亿元,增值1600多倍;2001年来在河南省发达乡镇综合实力评比中均名列榜首。

二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坚持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体制改革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主线、企业发展为目标,对镇工业企业全面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明晰了企业产权关系,盘活了资产,激活了机制,搞活了企业。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正确引导经营行为,实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由政企不分、行政一元化领导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根本转变,一大批新的股份制企业应势而生,蓬勃发展。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依靠石灰石等本地矿藏大力发展资源型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粗放经营,资源环境的代价也比较大。现实使我们认识到,要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发展道路。我们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人民生活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发展企业坚持“三不上原则”——不是高科技项目不上、不填补国家或省内空白的项目不上、有污染的项目不上,有效地维护和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明竹林

多年来,我们在搞好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爱AA,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的AA精神,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舆论氛围。

一是坚持用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党员干部群众。镇党委坚持从学习入手,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执政能力。领导班子坚持每周六上午学习,党员干部坚持每月逢九学习,职工群众逢十学习,长抓不懈。各级党组织每季度组织一次思想道德教育、一次科学知识学习、一次市场经济知识培训。

二是坚持通过“三评”、“十好”等创评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我们长期坚持每年开展两次“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的“三评”活动,对评议中群众意见大的党员、干部,及时告诫直至组织处理,使党员、干部始终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我们坚持在全镇开展评选“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公婆、好媳妇、好夫妻、好妯娌、好团员、好少年”活动,用“十好”典型带动和影响群众。十几年来,我们坚持用这种方式树立和宣传了一大批可亲可学的好典型。

三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我们先后投入巨资,建起了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文化馆、武术馆,修建了电视差转台,开通了接收36套节目的有线电视,建成了容纳2200多人的AA会堂,建设了北山公园,成立了军乐队、大鼓队等业余文体组织。我们始终注重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各种文化活动见物又见人,重形式更重内容。我们依托影剧院、青年之家、文化馆、老年活动中心和电视台等文化阵地,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定期举办思想道德和科技知识专题讲座,经常组织开

展书画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和军乐、盘鼓、秧歌表演。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群众情操,提高了农民素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展公共事业,建设和谐AA

多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

强管理,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实惠。

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几年来,我们先后投资3.6亿元,新修道路3条,拓宽改造道路5条,完善了小城镇道路网络,实现了户户通硬化路。镇区面积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3.2平方公里;建成了工业、居住、文化、行政、商业和旅游6个园区;建成了变电站、邮政电讯大楼等公用设施;建成了宾馆、酒店等服务设施;投巨资完成了引黄河水入AA工程,彻底解决了AA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小城镇综合功能逐步得到完善。

二是建立和完善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十几年前就免除了群众的全部统筹提留,承担孤寡老人的一切赡养费用,对没有工作能力的病、残、弱等弱势群体定期发放生活补助。全镇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三是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先后建别墅1300套,家属楼20多栋,新建住宅面积36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46平方米;昔日分散的居民点,按照连片开发、集中居住的原则,全部迁并到镇区;围绕AA市“百里文明长廊”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竹林段环境绿化、美化和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对企业、单位和居民住宅均按照花园式要求布局建设和改造,积极植树造林、种植草坪,目前全镇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现在AA的环境被外界形象地描述为“两端青山绿茫茫,中间白墙红瓦房,庭院个个赛花园,闹市就在密林藏。”

四、几点体会

一是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对这项工作必须通盘考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依据当地实际,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通过规划的形式明确建设模式,确定建设重点和建设途径。新农村建设规划虽然要全面体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要求,但经济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仍然应是规划的重心。我们非常重视规划工作,先后制订了《AA镇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AA镇土地利用规划》、《AA镇环境保护规划》等,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发展,有效地克服了建设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是新农村建设要大力推进经营管理体制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我们坚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通过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步伐,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AA的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创新,几经演变,才形成今天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经营管理模式。AA的企业由原来的政府直接投资创办,发展到投资主体多元化,再到近几年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近年来,又相继成功推进了财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土地管理制度、环卫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完善,为AA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是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培养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繁荣发展,关键在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尤其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基层组织建设这一关键环节。我们竹林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一直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建设,形成了一套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做法。十几年来,由村到镇,一班人马稳定高效运作,一套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一张蓝图不断变为现实。当时的村支书、村长就是现在的镇党委书记、镇长,而且AA镇现在的主要领导成员多数都是AA村过来的。领导班子的稳定性确保了工作的连贯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组织保障。

二十多年来,我们已经按照发展经济、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公共事业,改善生存环境为目的,实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后,为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我们结合标准要求和我镇实际,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修订和完善了今后的发展计划,今后的发展思路围绕“四个一”开展工作

一、科学制定一张规划蓝图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建设。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我镇实际,我们请河南省规划设计院专家经过实地考察,从眼前到长远,从生产到生活,从基础设施到公共事业进行了整体规划。工业经济以AA为依托继续加大非公企业的发展速度。继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以AA仁和、牛师兄公司为代表,努力搞好种植、养殖,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道路为重点,今年计划完成顺河大道、二环到至V口道路、幼儿园到达洋制衣道路。在居民区实施户户通工程。继续规划垃圾池建设,今年计划在四个居委会各修建10个封闭垃圾池,把AA街建成改厕示范点,全面消除旱厕。加快第三产业发展,在镇东街转盘处规划修建集贸市场一处。镇东街南庄进行合理规划,建成镇区新亮点。在四个居委会修建文化大院,今年先规划镇东街、镇北街。计划在镇东街建成文明社区服务站,四个居委会成立文明理事会。计划在春季栽种树木10万棵,竹子50亩,提高镇区绿化水平。

二、打造一支坚强有力的干部队伍

一是继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按照建设“发展型、学习型、创新型、务实型、廉洁型”班子的目标,努力树立班子开拓进取、团结务实、清政廉洁、精干实效的良好形象。二是继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以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抓好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使全镇各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得以加强。配强基层党支部班子,增强支部的战斗力,达到支部“五个好”的具体要求。以“三级联创”活动为载体,加大对基层党员干部的培训力度。采取办培训班、组织各种活动、讲座等形式宣传党的政策和理论,使基层工作上水平、上台阶。同时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加强对流动党员、离退休党员的教育管理。

三、完善一套管理制度

一是把各项工作进行细致分解,责任到人、到单位,建立一套目标责任制度,完善监督机制。二是实行奖罚制度,对工作力度大,完成任务好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奖励,对工作没起色,任务完不成的居委会,支部书记,主任给予免职。二是继续坚持多年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用“爱竹林、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的18字竹林精神教育人;用“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支部评党委”的三评活动规范人;用评“好党员、好团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媳妇、好夫妻、好妯娌、好公婆、好少年”的十好活动鼓舞人;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陶冶人;用先进的理论武装人,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人心,构建和谐的社会。

四、理出一个好的发展思路

今后的工作在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重点加大对居民的教育管理和政府服务群众的水平。在对居民的教育方面一是继续落实党员逢“九”、职工逢“十”的学习制度,坚持雷打不散,注重实效,不走过程,真正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传到党员群众中去,真正把群众的思想统一到我镇的三个文明建设中去。二是搞好“我是党员我承诺”活动,使广大党员时刻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兑现自己的承诺。同时继续搞好无职党员的定岗定责活动,调动每位党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教育广大职工群众牢固树立爱国、爱集体、爱家乡的观念,立足本职,干好自己工作,为AA的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为祖国的建设奉献力量。在对居民的管理方面我们要扎实开展文明理事会的筹建工作,严格制定章程,规范居民的日常行为,提倡文明向上的生活方式,养成移风易俗、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在对居民服务方面,我们积极组织开展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合理规划修建垃圾池,集体投资改建公厕、户厕,实现垃圾管理规范化。集体投资大搞植树造林,美化环境,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造福于民。

工作队进驻情况

AA作为AA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AA市委为我们选派了AA市日报社、AA人民广播电台共6名驻村人员,AA市委选派了市人事劳动局4名工作人员到我镇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给予了充分的安排,为他们腾出了房屋设立了宽敞的办公室,配备了办公用品。我们也成立了工作小组,每天与他们进行沟通联系,了解他们工作生活中的情况,协调解决问题。工作队入驻以后,他们首先按照要求进行自身学习,提高素质,充分认识建设新农村的目的意义,二是完善了各项制度,不断强化工作队的工作作风。三是根据党委统一安排,10名工作队员分派到各居委会帮助居委会搞好建设新农村的全面工作。目前,他们已在居委会同居委会干部一道深入基层了解民情,认真搞好调查研究,为全面开展工作奠定了基础。

存在问题及几点建议: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面广,任务量大,是一个需要大量投资的工程,投资的主体目前为乡镇,但作为乡镇毕竞财力有限、税收等资金在乡镇的留成部分较少,要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方面有些起色,建议在乡镇资金留成方面适当给予增大或在建设方面市、镇共同投资,以解决乡镇资金不足问题。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终是提高素质,提高生活质量,这就要求我们各级政府要从提高素质入手,争取多渠道进行培训,希望上级政府能给以协调组织。

党中央发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动员令,全国各地农村呈现出一派前所未有的大好形势,我们深感任重道远。我们将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学习借鉴各地先进村镇的经验,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创造新的辉煌!

第五篇: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做法

**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做法

我们AA镇位于巩义市东部,居省会郑州与古都洛阳之间。总面积19平方公里,城镇建成区面积3.2平方公里,下辖4个居委会,10200口人(其中,外来人员4300人)。镇党委下辖14个党支部,党员302人。2005年,全镇完成财政收入3200万元,上交国家税金5300万元,人均纯收入7100元。

竹林在上世纪80年代还是个远近闻名的穷山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富裕、文明、和谐”的目标,大力加强三个文明建设,促进了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文明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国家卫生镇、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试点镇和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多项荣誉称号。胡锦涛、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多次到AA视察指导工作,对AA镇给予了热情关怀和充分肯定。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坚持科学发展,建设富裕AA

一是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我们抓住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机遇,通过开采矿石率先摆脱贫困。乘借小平同志南巡讲话的东风,又迅速跟上了我国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浪潮,初步形成了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我们又抓住了国家产业政策调整的机遇,及时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以制药为龙头的高新技术产品,积极挺进软件应用开发等新兴领域。AAAA集团在河南省医药行业中第一个实现股票上市,AA医药新产品迅速占领国内市场,目前,AA拥有62家企业,产品横跨10多个行业、出口1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部固定资产由1982年的87万元发展到14亿元,增值1600多倍;2001年来在河南省发达乡镇综合实力评比中均名列榜首。

二是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转换经营机制,加强经营管理。坚持以更新观念为前提、体制改革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主线、企业发展为目标,对镇工业企业全面进行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改造,明晰了企业产权关系,盘活了资产,激活了机制,搞活了企业。近年来,我们积极探索,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合自身特点的内部绩效评价体系,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正确引导经营行为,实现了企业经营管理由政企不分、行政一元化领导到现代化企业管理的根本转变,一大批新的股份制企业应势而生,蓬勃发展。

三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们依靠石灰石等本地矿藏大力发展资源型经济,取得了较快发展,但由于粗放经营,资源环境的代价也比较大。现实使我们认识到,要真正实现长远发展,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发展道路。我们坚持把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开发、产业结构调整、改善人民生活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发展企业坚持“三不上原则”——不是高科技项目不上、不填补国家或省内空白的项目不上、有污染的项目不上,有效地维护和保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发展先进文化,建设文明竹林

多年来,我们在搞好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的同时,始终坚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在实践中培育和形成了“爱AA,比贡献,谋发展,永创业,讲文明,共富裕”的AA精神,营造了良好的社会风尚和舆论氛围。

一是坚持用科学理论和科学知识武装党员干部群众。镇党委坚持从学习入手,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素养和执政能力。领导班子坚持每周六上午学习,党员干部坚持每月逢九学习,职工群众逢十学习,长抓不懈。各级党组织每季度组织一次思想道德教育、一次科学知识学习、一次市场经济知识培训。

二是坚持通过“三评”、“十好”等创评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文明新风。我们长期坚持每年开展两次“群众评党员、党员评支部、支部评党委”的“三评”活动,对评议中群众意见大的党员、干部,及时告诫直至组织处理,使党员、干部始终处于群众的监督之下。我们坚持在全镇开展评选“好党员、好干部、好职工、好民兵、好公婆、好媳妇、好夫妻、好妯娌、好团员、好少年”活动,用“十好”典型带动和影响群众。十几年来,我们坚持用这种方式树立和宣传了一大批可亲可学的好典型。

三是加强文化阵地建设,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

化活动。我们先后投入巨资,建起了全国百家期刊阅览室、文化馆、武术馆,修建了电视差转台,开通了接收36套节目的有线电视,建成了容纳2200多人的AA会堂,建设了北山公园,成立了军乐队、大鼓队等业余文体组织。我们始终注重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发挥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使各种文化活动见物又见人,重形式更重内容。我们依托影剧院、青年之家、文化馆、老年活动中心和电视台等文化阵地,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活动。定期举办思想道德和科技知识专题讲座,经常组织开展书画展、演讲比赛、知识竞赛、文艺演出和军乐、盘鼓、秧歌表演。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陶冶了群众情操,提高了农民素质,在新农村文化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发展公共事业,建设和谐AA

多年来,我们十分重视发展社会公共事业,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加大投入,加快建设,加强管理,让群众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和实惠。

一是逐步建立和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几年来,我们先后投资3.6亿元,新修道路3条,拓宽改造道路5条,完善了小城镇道路网络,实现了户户通硬化路。镇区面积由原来的2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3.2平方公里;建成了工业、居住、文化、行政、商业和旅游6个园区;建成了变电站、邮政电讯大楼等公用设施;建成了宾馆、酒店等服务设施;投巨资完成了引黄河水入AA工程,彻底解决了AA千百年来的缺水问题,小城镇综合功能逐步得到完善。

二是建立和完善了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十几年前就免除了群众的全部统筹提留,承担孤寡老人的一切赡养费用,对没有工作能力的病、残、弱等弱势群体定期发放生活补助。全镇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免除了在校学生的一切学杂费,儿童入学率达到100%。

三是改善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先后建别墅1300套,家属楼20多栋,新建住宅面积36万平方米,人均住宅面积达到46平方米;昔日分散的居民点,按照连片开发、集中居住的原则,全部迁并到镇区;围绕AA市“百里文明长廊”创建活动,积极开展竹林段环境绿化、美化和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对企业、单位和居民住宅均按照花园式要求布局建设和改造,积极植树造林、种植草坪,目前全镇绿化面积占总面积的50%以上。现在AA的环境被外界形象地描述为“两端青山绿茫茫,中间白墙红瓦房,庭院个个赛花园,闹市就在密林藏。”

四、几点体会

一是新农村建设要坚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持续时间长。对这项工作必须通盘考虑,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新农村建设规划应依据当地实际,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道路,通过规划的形式明确建设模式,确定建设重点和建设途径。新农村建设规划虽然要全面体现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各项要求,但经济发展这一首要任务仍然应是规划的重心。我们非常重视规划工作,先后制订了《AA镇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AA镇土地利用规划》、《AA镇环境保护规划》等,并严格按照规划进行建设和发展,有效地克服了建设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是新农村建设要大力推进经营管理体制创新。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特别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农村经营管理体制已经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农村经营管理体制。我们坚持大力推进农村经济组织创新,通过大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工业化、农业产业化步伐,逐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AA的管理体制不断改革创新,几经演变,才形成今天的政企分开、政资分开的经营管理模式。AA的企业由原来的政府直接投资创办,发展到投资主体多元化,再到近几年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近年来,又相继成功推进了财政管理体制、行政管理体制、土地管理制度、环卫管理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管理体制的不断创新完善,为AA下一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强大动力。

三是新农村建设要注重培养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实践证明,一个地方的繁荣发展,关键在基层组织坚强有力,尤其是有一个好的带头人。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基层组织建设这一关键环节。我们竹林从改革开放到现在,一直高度重视领导班子的建设,形成了一套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有效做法。十几年来,由村到镇,一班人马稳定高效运作,一套制度不断改进完善,一张蓝图不断变为现实。当时的村支书、村长就是现在的镇党委书记、镇长,而且AA镇现在的主要领导成员多数都是AA村过来的。领导班子的稳定性确保了工作的连贯性,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稳定的组织保障。

二十多年来,我们已经按照发展经济、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公共事业,改善生存环境为目的,实现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央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标准后,为我们提出了更高、更明确的要求。我们结合标准要求和我镇实际,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修订和完善了今后的发展计划,今后的发展思路围绕“四个一”开展工作

一、科学制定一张规划蓝图

新农村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各方面,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切实加强规划建设。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和我镇实际,我们请河南省规划设计院专家经过实地考察,从眼前到长远,从生产到生活,从基础设施到公共事业进行了整体规划。工业经济以AA为依托继续加大非公企业的发展速度。继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力度,实现经济快速发展。以AA仁和、牛师兄公司为代表,努力搞好种植、养殖,大力发展高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道路为重点,今年计划完成顺

下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如何结合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如何结合实际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雉城镇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壮大茄子、葡萄、种鸭等效益农业,闯出了一条科技兴农之路的事实给出了很好的回答。茄子 让“万元田”美梦成真彭......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稳步地......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009年,是洪湖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在这一年里,该乡针对农村普遍存在“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的生活实际,以建立健全村民事......

    专题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专题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目标) 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2、 谈谈你对新农村建设目标的理解。 新......

    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3月 日)(送审稿)同志们:这次......

    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文章标题: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3月 日)(送审稿)同志们:这次......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言稿

    文章标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言稿各位领导:今天,市委、市府就《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下面,结合公安工作实际,我就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论贯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是一项重大而长期的历史任务,也是加强“三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