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关系到广大农民幸福安康,必须尽快惠及全体农民。坚持预防为主,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费免疫范围,加大地方病、传染病及人畜共患病防治力度。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重视健康教育。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和农民的健康水平,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我国的医疗卫生状况和全民的健康水平。当前的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加强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搞好农村卫生工作对于深化农村改革,对于推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二)是我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要领域和组成部分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居民占我国居民总数的2/3。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始终是我国健康教育工作领域的重点。19刃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20四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这在明确了健康教育在卫生工作中所占地位的同时,也突出了农村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国务院体改办、卫生部、农业部等下发的《关于农村卫生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和2002年下发的《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2叨1—2010年)》都明确提出农村卫生的主要任务之一是开展健康教育,积极推进“全国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体现了农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在公共卫生工作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明确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的重点要下移,应该放在基层,放在农村。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三)是增强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的基础
健康生活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在农村社区开展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基本卫生知识,增强农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保护劳动力,更重要的是,可以动员农民建立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进而促进农村箱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健康教育是农村卫生工作的基础,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农村社区为单位大力开展农民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实现自我保健,预防疾病,提高农民健康素质和生活质量的根本措施。联合国秘书长安南在2002年2月世界经济论坛闭幕报告中认为“投资于穷人的健康,是经济增长的跳板,投资回报率高达6倍”。农村社区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是保障农民健康的最经济的途径。(四)是实现城乡卫生服务公平的重要途径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卫生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广泛开展“全国亿万农民健康教育行动”,医疗预防保健网基本覆盖了农村,农村的卫生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与城市居民享有的卫生服务相比,仍然存在一些不公平的现象,城乡之间的卫生资源分配不合理:城市占有80%的卫生服务资源,政府投入资金充足,医疗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农村的卫生经费投入不足,卫生设施条件低下,存在缺医少药的现象。健康教育方面,更是天壤之别。2000年卫生部的一项调查显示:农村15岁以上的人群中,只有36%的人知道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疾病预防等八项基本卫生知识。因此,我们要切实地通过财力、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技持和帮助,利用广播、网络、电视、报纸四大媒体开展农村健康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农村初级保健服务,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城乡卫生服务的公正、公平。
文章摘自:莆田男科医院 莆田治疗早泄
第二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范文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008年10月12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全面分析了形势和任务,认为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系统回顾总结我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宝贵经验,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认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对于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全会研究了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始终高度重视、认真对待、着力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成功开辟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道路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道路。
“三农"问题的基本含义
“三农问题”是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总称。实际上,这是一个居住地域、从事行业和主体身份三位一体的问题,但三者侧重点不一,必须一体化地考虑以上三个问题。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关系到国民素质、经济发展,关系到社会稳定、国家富强。
1.促进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是什么?
从农业内部挖潜是农民增收的根本途径。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面临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的双重压力,面临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双重挑战,面临着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双重调整,面临着增加农民收入和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的双重目标,面临着促进经济增长和发展社会事业的双重任务。
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国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历史新阶段,中央加大了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力度,逐步形成了对农业支持保护的政策体系。但与建设现代农业的现实需求相比,我们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力度还远远不够,用于农业支持的比重不高,直接用于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的偏少,农业投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第一,农业支持保护水平低。改革开放以后,党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都非常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但由于制约农业发展和竞争力提高的一些政策诸如农产品的征购价格的非市场化、传统的户籍制度、农地产权制度等政策没有完全取消,国内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度相当低,长期实行负保护。20世纪80年代政府通过定价政策、农业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农村储蓄、利息倒挂等措施,平均每年从农业部门净转移出财政性资金约l400亿元;进入21世纪后,尽管政府增加了对农业的投入,并在一定程度上给农民进行了直接补贴,取消了农业税,但由于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较大,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政府补贴政策的积极作用,有些地方甚至出现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大大高于政府的直补,农业负保护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这种对农业的负保护政策,使投资过度向工业倾斜,农业部门投资严重不足,农田水利等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农业抗灾能力小,农业基础地位脆弱;工农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各种不合理负担,使农民收入降低,农业投入能力削弱;最终影响了农民生活水平和农业生产能力水平的提高,从而加剧了中国农业的弱质程度。
第二,财政支农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对农业支持保护的一个标志是形成一个科学的农业投入体制,增加政府对农业的投入。由于我国“分税制”改革并未重新划分和明确界定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各自对农业投入的具体职责,事权模糊不清,没有形成一个有效稳定的财政支农投资机制;在农业投入资金的使用和管理上,农业投入缺乏相关法律和制度建设;农业信贷资金向非农产业倾斜明显,农业资金流失严重,缺乏对农业投入的风险和监督约束机制。由于农业投资体制不合理,致使农业投入总量仍然不足,农业投资的年增长率总体呈下降趋势,且投资增幅不稳定。从政府投入来看,政府农业支出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相对量增幅缓慢。地方财政支农支出情况总体也呈下降趋势,财政支农支出增长缓慢,部分地区财政支农支出资金挪用现象严重。政府对农业投入的严重不足,影响了农村基础设施类公共产品的有效供应和原有设施的更新改造,客观上直接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增加。
当前政府支农投资的另一个问题是农业投入结构不合理,在农业财政资金中,各项农业事业费支出比重大,支援农业生产的支出比重小;在农业基建投资中,用于水利和生态等大型工程项目的投资多,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农民增收的中小型公益项目投资少;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投资比重一直偏低。
第三,缺乏有效的农业保险体系。我国农业保险日趋萎缩,远远不能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保险对农业风险损失的经济补偿功能是其它政府投人无法完全替代的。国际、国内开展农业保险的实践经验表明,农业保险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如果完全实行商业化经营模式,必然导致市场失灵。指望商业保险公司为农业提供较全面的风险保障是不现实的,但建立一个自上而下的由政府主办、政府经营的政策性保险体系,运行监督成本又过高。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应以建立政府主导下的、政府与商业保险公司混合经营模式作为我国农业保险的主导形式。
第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是包括专业经济技术部门、乡村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方面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所提供的服务,是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主要构成部分。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但总的来看,仍然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服务组织服务项目单一,服务组织与农业生产者的联合较为松散,服务组织的趋利性较强,加上一些法律法规监督性措施不配套,对农业服务组织的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造成了许多服务组织在开展服务的过程中,利用手中的职权,变相增加农民负担,“坑农”、“害农”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二是服务功能不完善。具体表现在:偏重产中服务,而产前、产后服务较薄弱;重物资供应服务,轻科技、信息服务;重单项服务,综合服务较差。另外,服务组织的资金不足,人员缺乏且流失现象较严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的提高。
农村金融改革的着力点
农村金融体制的疲软,说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但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从多方面加以推进。具体地说,农村金融改革的着力点落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清财政与金融的职能,增加财政的投入,保障农民增收。
第二,在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借鉴国际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让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和客户都得到良好有效的激励;应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善其治理结构,并赋予其经营自主权。
第三,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制定准入标准和程序,创造一个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四,利率市场化,这是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第五,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建立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和信用登记系统,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第六,建立有效的多层次监管框架,对不同风险的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
第七,加快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增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市场约束。
第八,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农村资金服务“三农”。
第九,建立开放的商业化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扶贫。
农村金融改革的着力点
农村金融体制的疲软,说明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紧迫性与必要性。但是,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是一项涉及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从多方面加以推进。具体地说,农村金
融改革的着力点落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分清财政与金融的职能,增加财政的投入,保障农民增收。
第二,在农村金融机构建立良好的治理结构、激励机制,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借鉴国际上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让农村金融机构员工和客户都得到良好有效的激励;应明确农村信用社的产权,改善其治理结构,并赋予其经营自主权。
第三,开放农村金融市场,制定准入标准和程序,创造一个各金融机构公平竞争的环境。
第四,利率市场化,这是农村金融机构商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第五,加快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建立农业保险、大宗农产品期货和信用登记系统,降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风险。
第六,建立有效的多层次监管框架,对不同风险的农村金融机构采取不同的监管方式。
第七,加快建立农村金融机构存款保险制度,增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经营的市场约束。
第八,用市场化的手段引导农村资金服务“三农”。
第九,建立开放的商业化农村金融扶贫体系,动员社会资金参与扶贫。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的意义?如何繁荣县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一种区域经济,是在县级行政区划(包括县级市)范围内,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腹地、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由各种经济成分和不同产业构成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具有基础性地位。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对于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
繁荣县域经济,必须重视和处理好几个重大关系: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离不开城镇化。没有城镇化进程的提高,极度分散的经济布局无法使县域经济持续发展。二是县域经济发展必须有高效益的产业经济作支撑。非农产业是县域经济的主体和重要推动力,尤其是工业化,没有高水平的工业化,县域经济成长就缺乏动力。三是县域经济发展并不是必须要弱化农业。在县域范围内,农业和非农业虽然有一定的竞争性,但从长远看,二者存在互补、互促关系,农业是非农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基础,反过来非农业的发展又会促进农业发展。四是县域经济发展为县域财政提供财源。繁荣县域经济可以壮大县域财政实力,县域财政又进一步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繁荣县域经济,近期应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第一,走特色县域经济之路。走特色经济之路,是增强县域经济实力,实现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要知己知彼,因地制宜,找准特色,准确定位。同时,要使“特色”产
业化,上规模、出效益,处理好“特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二,切实保护耕地资源。城镇化快速扩张,耕地大幅度减少,一方面给县域农业发展造成极大压力,另一方面使失地农民迅速增加,影响县域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必须切实保护好耕地资源,建立失地农民的利益保障机制。
第三,逐步建立健全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在县域经济发展中,必须统筹兼顾经济与社会发展、城镇与农村进步、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利益。要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是建立农民医疗保障体系。
第四,以县城建设带动城镇化发展。在县城建设方面,确有一些规划起点高、城市功能强、管理水平高、发展势头好的县域,但更多的却是规划档次低、城镇规模小、管理薄弱。因此,搞好县城建设,必须转变观念、加强规划、突出特色、完善功能、务求实效,发挥龙头作用。
第五,促进乡镇企业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县域经济不发达,主要制约因素是乡镇企业发展不充,同时也涉及城镇化建设滞后。必须统筹考虑城镇体系,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乡镇企业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城镇服务业;深化乡镇企业机制改革,努力提高乡镇企业发展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依靠政府推动个体和私营经济发展,依靠个体和私营经济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
第六,综合解决县域的“三农”问题。县域直接面对“三农”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要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优质化、农业生产专业化和农业布局区域化。要把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一个大战略,扩大农民就业空间。
第七,大力改革县乡财政体制。调整中央和各级地方的财权和事权分配格局,适当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利益分配关系,合理降低上划中央“两税”比例,多把一些财力留给基层。建立完善的转移支付制度,保证不发达地区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基础教育、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等基本公共服务。实行预算内外资金统筹,进一步完善地方财政管理体制,规范地方财力分配与使用。加大对县乡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大力培植税源。
我国农民工权益保障现状
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上讲,他们是农民。这种职业身份与户籍身份的矛盾使他们并没有同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真正融人城市的主流社会和主流生活,而是演变成为一个El益被边缘化的新弱势群体。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同时该通知也要求各地政府要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群体所渴求的正当权益却屡遭忽视甚至漠视。具体而言,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城市农民工由于其身份长期得不到改变,没有城市户口,因而在劳动就业时,只能无奈地进入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福利差的次属劳动力市场。农民工劳动时间长、劳动强度很大,单位的重活、脏活、累活、难活、险活都是农民工全部包揽,长时间超负荷劳动极大损害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一些雇佣农民工的单位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经常发生劳动安全事故,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第二,工资待遇低、随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情况严重。福建、广东、浙江都是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的省份,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都有了很大提
高,但农民工的薪酬水平没能得到同步的推进,与农民工希望工资不断上涨的预期相违背。更为严重的是,不少企业仍然存在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
第三,企业用工管理不规范。由于农民工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企业主为减少企业成本,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劳动纠纷后,调查取证比较困难。
第四,生产生活无保障。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五大保险,农民工则不享受任何保险待遇,完全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农民工在城市无论奉献了多少年,终归是农民,难于真正
第三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92)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和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到二0二0年,农村改革发展基本目标任务是: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建立;现代农业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得到有效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制度更加完善,农民民主权利得到切实保障;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明显推进,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更加健全,农村社会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体系基本形成,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要遵循以下重大原则。
——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方针,加大国家对农业支
持保护力度,深入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现农业全面稳定发展,为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维护国家安全奠定坚实基础。
——必须切实保障农民权益,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农民根本利益作为农村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尊重农民意愿,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保障农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权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促进农民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紧紧依靠亿万农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不懈推进农村改革和制度创新,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国家对农业农村发展的调控和引导,健全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经济体制,调整不适应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充满活力。
——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统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设,加快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巩固和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重点放在农村,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使广大农民平等参与现代化进程、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完善党管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保持党同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形成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强大合力。
第四篇:中共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中共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心得体会
刘洪胜
我在近期学习了《中共中央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下称《决定》)并结合相关报纸杂志评论,有了自己的一点感受,现在叙述如下。
《决定》首先指出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农村改革正是改革开放的重点,农村改革成败与否关系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成败。在当前我国在农村改革上取得了较大进步,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将要面对更多的挑战。像城乡资源分配不均衡,农村经济制度体制不健全,农村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保障体系不健全等问题还在阻碍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
《决定》提出了六条制度,七项指标来推进农村改革和农村制度建设。其中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中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中央在正面回答了农村长期以来出现的土地流转问题。农村土地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来进行经营,这在改革初期刺激了农民的生产愿望,使我们告别了 1
大锅饭的模式,促进了发展。可是随着时代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生产模式的弊端也暴露了出来。这种模式下生产力水平不高,农村很多家庭的生产方式还比较原始,没有先进的生产工具,没有形成产业链,直接导致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偏低。在有的地区,城市和农村的资源配置比例失衡,许多农村生产力向城市移动,形成了荒地,这都是我们不想看到的现实。在实践层面上,许多地区出现了土地流转。其实国家在2003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中已经肯定了这种行为,在这次的《决定》中又给与了肯定。土地的流转可以实现集约化生产,可以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科学的管理方式,使粮食产量获得较大的提升。同时可以形成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实现增收,还能使农村多余的生产力进入城市,促进城市建设。当然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要建立在农民自主自愿的基础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现阶段有很多地区出现了一些非法占用农民土地的现象,党和政府是绝对不允许这种现象的。绝对不允许地方政府随意圈占农民土地,在征用农民土地时要做到平等协商,自愿,有偿,而且绝对不准改变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
《决定》还指出要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调整财政支出、固定资产投资、信贷投放结
构,保证各级财政对农业投入增长幅度高于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农村的发展是落后于城市的,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一向落后和我国户籍制度的约束,让占我国人数比例最多的农民活在了阴影之中。加强农业生产成了一句空话。“要让马跑的快,又不给马草吃”这是绝对错误的。中央这次的决定就是要下大力度拉平农村和城市的差距,要让农民有热情,有动力来进行农业生产。这些年来,我们已经可以看到国家对农业生产的扶植和帮助,并且加强了农民的社会保障。最近又有消息,国家已经开始进行农民养老的预算。这一切都是说明党是站在人民这一边,无时无刻不是在为人民着想的。
在《决定》的最后我还看到了中央对地方党组织的要求。重点是要在农村改革发展中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设有知识有能力的全面的与农民心连心的基层队伍。还要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在群众中树立良好形象,推进农村改革建设的进程。
《决定》中每一句话都体现出党对群众生活的关心,对人民的关怀。做为一名学生党员我会把握党的精神,认真学习,努力工作,为社会主义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作为
信用社的干部,我们要更加支持三农服务,让农村老百姓更加享受到国家支持农村的优惠政策。
第五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内容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主要内容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于2008年10月8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共分六个部分: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五、加强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
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意义
(一)当前农村存在问题:
1、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2、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成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迫切。
3、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压缩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
4、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
5、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总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重大战略意义
1、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的根本问题。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必须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
2、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继续解放思想,以新的理念和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坚持改革开放,在统筹城乡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推动科学发展,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促进社会和谐,完善农村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公正,保证农民安居乐业,为实现国家长治久安打下坚实基础。
3、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没有农业现代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国家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
二、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重大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战略任务,把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创新体制机制,加强农业基础,增加农民收入,保障农民权益,促进农村和谐,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目标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到二0二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二00八年翻一番。
(三)重大原则(四项原则):
1、必须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始终把解决好十几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作为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
2、必须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始终把改革创新作为农村发展的根本动力。
3、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始终把着力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作为加快推进现代化的重大战略。
4、必须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始终把加强和改善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作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政治保证。
三、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六项制度)
1、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1)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乡结合双层经营体制;(2)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3)提高集约化水平;(4)统一经营要向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层次、多元化、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发展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组织服务功能;(5)培育农民新型合作组织,发展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
2、健全严格规范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1)管理原则:土地制度是农村的基础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2)农田(耕地)基本保护面积守住18亿亩的红线;(3)搞好农村土地的确权、登记、发证工作;(4)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
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
3、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1)健全农业投入保障制度。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投入;大幅度提高政府土地出让收益、耕地占用税新增收入用于农业的比例:大幅度增加对中西部地区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2)健全农业补贴制度(粮食补贴、农资价格补贴);(3)健全农产品价格保护制度;(4)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贴制度。
4、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1)加大农村金融政策支持力度;(2)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3)发展农村保险事业;(4)加强农产品期货市场建设。
5、建立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制度。(1)统筹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2)统筹城乡产业发展;(3)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4)统筹城乡劳动就业;
(5)统筹城乡社会管理。
6、健全农村民主管理制度。(1)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2)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二0一二年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任务;(3)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决策是农村自治的目标要求;(4)培育农村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完善社会自治功能。
四、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七大举措)
发展现代化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
1、确保国家粮食安全。(1)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化农业建设的首位,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2)加快落实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
2、推进农业结构战备性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技创新为手段、质量效益为目标,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搞好产业布局规划;加快发展畜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强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3、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5、建立新型社会化服务体系。
6、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7、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五、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促进农村社会全面进步(八大部署)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发展农村公共事业,使广大农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1、繁荣发展农村文化。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2、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加快普及农村高中阶段教育,重点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
3、促进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坚持大病住院保障为主、兼顾门诊医疗保障。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1)加快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相结合的要求,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4)完善农村受灾群众救助制度。
5、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1)科学制定农村建设规划;(2)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3)加强农村公路建设;(4)实施农村清洁工程;(5)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6)发挥信息化为农服务作用;(7)健全农村公共设施维护机制。
6、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实现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
7、加强农村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8、强化农村社会管理。
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