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农村建设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新农村建设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不断上涨,粮食问题日渐明显。粮食供不应求,自然导致价格上涨。农业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部分,应该放在首要位置。如何扩大农业生产,提高产量,效率,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就我个人来看,我国农村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大概有以下几点:1.劳动力缺失。“20年后,谁来种田”,我们值得深思。现在农村的经济模式大部分是,留守老人和儿童在家,年轻人出外打工,而且越有文化的年轻人,越是选择留在外面,好象无工不富。农村的一个主要体现,就在于一个“农”字,而现在,则严重的重工、商,轻农业。甚至,所谓的新农村改造,农村城镇化,更使人们逐步脱离土地,驱使劳动力思想上的对农业的视,加速务农人员的流失。没有了劳动力,我们的粮食产量自然下降。2.生产力低下。相对于美国等一些粮食产量大国,我国的粮食产量明显不足。向美国的大农场,全部是机械化生产,而我国则是由中老年人种植,生产效率自然低,粮食产量相对低。3.种植面积小。在我看来,我国农村的粮食种植面积相对小。不是说土地面积小,而是没有有效利用起来。近年来,由于大部分年轻人外出打工,农村大部分农活都是有老人来干,由于老人的劳动力有限,自然会出现一些地荒,无人种地的现象。况且我国农村大部分地区存在的山路,小路繁多,也影响了一部分耕地面积。除此之外,有些地方为了修建高速公路,不得不占用一些土地。4.农民耕地观念影响如今,由于种田收入较低,大部分劳动者都不再愿意种地。相反,他们背井离乡,到大城市打工。这样,越来越多的人对农业不重视。5.政府力度不够现在,农民粮食产量低,农民收入低,再加上一些自然灾害,那么后果极其严重。如果政府扶持力度又不够,那将会严重打击农民的积极性,这样种田的人只会越来越少。相比之下,美国的农民呢,即使自然灾害再严重,政府也会给农民极大的补贴,积极促进农民种田。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解决措施如下:1.政府加强扶持宣传力度,改变人民的观念只有政府加强扶持力度,才能保证农民种地的积极性。只有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人们才会越来越重视农业生产,这样种地的人才会越来越多,我们的粮食产量才会有所提高,我们才会有保证来发展其他产业。如果我们连吃饭也保证不了,其他一切都是空谈。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粮食供求相等了,那么物价自然稳定了,那么人们就不必为粮价上涨而担忧。2.扩大耕地面积这里涉及的问题可能比较多。农村的住房多采用平顶房,有院落,占地面积较大。如果农民能满足现代化的小区住宅,而把原来的旧宅拓为耕地,那必将增加粮食产量。另外,村庄规模小,较多,分布比较零散,如果能集中起来,那么有效利用面积将会增大。其次,农村山地、荒地、泥泞小道偏多,如果能有效利用,那效果也是非常好的。3.加大机械化生产投资建设前面已经说过,如果能像美国一样采用机械化大生产,那么生产力必定提高,劳动效率也会提高,粮食产量相应增加。4.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发展高效农业。现在一些农作物的种植相对较少,价格相对较高,如果我们能种一些高效产品,那么农民收入也会增加5.开发农业的生活功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如今,在城市长时间居住的人更倾向于农村的清新,宁静,绿化,在闲暇之余不免到农村逛逛。如果农民能发展集休闲、体验、购物于一体的产业,不仅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又能带来较大的收入。例如,积极发展农家乐、采摘园等产业,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培育力度。要增强忧患意识,巩固农业基础地位,依靠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来发展农业。要增强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感,自学把它摆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位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新农村建设调查报告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刚要建议》,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好比修建一栋大厦,经济就是这座大厦的基础,如果基础不牢固,大厦就无从建起,如果经济不发展,再美好的蓝图也无法变成现实。生活富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只有农民收入上去了,衣食住行改善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新农村建设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乡村文明,是农民素质的提高,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只有农民群众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不断提高,崇尚文明,崇尚科学,形成家庭和睦,民风淳朴、互助合作、稳定和谐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新农村建设才是全面的、完整的。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民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地体现。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对农民群众政 I
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只有进一步扩大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村民自治制度,真正让农民群众当家做主,才能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真正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基本情况。(1)自然概况。铧嘴坪村位于泄湖镇东北部,大
约三公里的路程,位于蓝田县的西北部,大约两公里的路程,通往县城只有一条主干道,四面环沟,交通不是很方便,没有什么特色的产业支柱,可以说是新农村建设还未普及到的一个地区。(2550多亩,有96户,共计402人,劳动力人数240余人,其中外出打工140余人。全村以种植麦子、玉米为主导产业,基础设施基本完整,但只有一半的路通了水泥硬化路面。村里现有一所小学,幼儿园一所,医疗卫生站一所,商店一家,尚未建有村级活动室。(3小有规模,但由于学校环境差、设施简陋、教育水平不高等原因,学校里的学生是越来越少,几乎到了快要关门的地步。近几年国家发下补助款,才对学校的老教室拆了盖了新房,但规模比以前就要小得多了。由于家庭教育等原因,村里的许多小孩都辍学,小小年纪就外出打工,一年村里也就三四个考大学的,所以说村里的文化教育严重落后。
二、发展的优势条件。(1)天然气候优势。这里自然环境优美,气候宜人,适合种植麦子、玉米、油菜等多种农作物,适合种植苹果树、梨树、桃树和杏树等多种水果树。雨水充足,不用耗费人力财力对农作物进行灌溉。(2)地理优势.我们村不仅主要耕地面积大,还
有大面积的沟坡。离县城市区都比较近,交通方便。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1.产业结构单一,主要还是以小麦玉米经
济作物为主,不能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同时生产经营方式粗放、产业化程度低,不能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作业,产业化生产水平低,未能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只是简单的自给自足的原始的生产理念。农民收入来源单一,主要靠外出打工和农业初级产品创收,致使农民收入困难。2.村领导干部不负责任的恶略作风,使得全村经济发展迟缓。要有好的发展,就需一个好的领导来带领大家,为新农村建设出主意,想点子,想出路,需一个处处为人民着想的一个好领导。村里的人民群众没有团队意识,不能齐心协力的搞发展,都抱着自给自足的态度,给新农村建设埋下了许多的隐患。3.村庄建设规模有待进一步提高,村庄布局太乱,这可能会给以后的新农村建设带来困难,给争取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带来阻碍。道路水泥硬化工作迟缓,而且不全面。4.精神文明建设匮乏,村名的物质生活在逐步提高,但是村民的业余活动很少,大部分的业余时间都是呆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干一些家务活,主要原因是没有业余活动的硬件设施。
四、个人对新农村建设的一点小建议。(1)资金的短缺是导致我们村发展的巨大绊脚石,只有解决资金问题才能谈如何的建设。解决资金问题,首先,我觉得对于新农村建设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应该出钱出力,但是根据我们村的现实情况让每一户人出钱是不太现实的,但是如果以个人为单位贷款的话,风险又大,很多人又不愿意,所以我认为应该以村为单位进行贷款,这样风险小,还可以带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其次应该调整农产品产业结构,增加农产品的种类。如发展畜牧业,养猪和利用空闲的坡地进行山鸡的养殖,发展多种畜类一体化的农场,发动农民群众进行入股,这样不仅可以吸收大量的资金,还可以为在家的农民提供工作岗位。调整原始的单一的农作物种植模式,发展多种经济农作物,村领导应该起带头作用,进行其他农作物的示范种植,还可以发展大棚蔬菜,向县市区进行推销,增加经济收入和工作岗位。(2)紧抓干部作风,行使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领导干部应该起带头作用,实实在在的帮助人民发展经济,多出主意,多跑销路。多给人民群众做思想教育,开动员大会,号召大家一起动起来,为我们村的建设发展作出贡献。
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按照“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要求,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作为首要任务,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加大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为目标,以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为先决条件,以全面整体推进铧嘴坪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经济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持久提高为最终目的,立足当地资源优势发展有特色、可持续的农业产业化经济。不断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新农村的初级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的原则。从农民群众迫切需要,并有条件实现的事情做起,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讲求实效、突出重点、逐项推进。坚持依靠农民、多方支持原则,充分发挥农民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积极争取政府、企业及
社会各界的支持
六、奋斗目标.(1)力争在一年的时间内建立多畜类一体化农场,山鸡养殖基地,让这些产业成为我们村经济来源的坚实后盾。(2)在两年之内发展大棚蔬菜养殖基地,并谋求可靠稳定的销售出路。只有经济发展了,农村的硬件设施才能得到落实,在这两年之内,争取每家都对这两种产业进行入股,充分发挥农民在经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3)在四年之内基本完成乡村道路水泥硬化的工作,并建设村级文化体育活动中心。为了响应国家节能减排,低碳生活的号召,利用农作物的残骸和农场牲畜的排泄物建立大规模统一的沼气池,供全村的日常生活所用,努力规划好全村的污水处理工程,真正做到村容村貌的整改。努力争取完成全村人民都享有合作医疗保险,并且保险费由村里支付。(4)在五年之内争取完成新农村的基本框架,形成多种品种经济作物的大规模种植,形成专业化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基本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
第三篇: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提升自身素质 创建某某城市
文明城市是指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发展阶段,坚持科学发展观,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市民整体素质和文明程度较高的城市。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文明的实践者、创造者和维护者,是城市发展与文明进步的能动力量,创建文明城市不仅要加强硬件建设,更重要的是从整体上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这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市民文明素质的高低,决定着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高低和发展环境的好坏。在创建文明蒙城活动中,我们要扎实推进公民道德养成计划行动,引导广大市民自觉参与道德实践、提升自身素质。
而市民的思想道德建设和文明素质的提升,比有形的城市建设会更难。但也只有着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我们创建省示范文明城市才有坚实的基础和支撑。
市民素质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综合反映,提升市民素质,将会促进文明和谐城市建设。人民城市人民建,建好城市为人民。在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一个地方的文明程度越高,文化品味越高,其地方的形象就越好,就越能凝聚人心,吸引人气。个人是构建城市的细胞。创建文明蒙城,应从努力提升个人的文明素质做起:
一是遵守社会公德,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公德。在社会上做一名好公民,在单位里做一名好员工,在家庭中做一名好成员;
二是广泛开展“文明伴行、文明伴居、文明伴乐”等文明礼仪实践活动,推动形成守规则、重礼仪、讲诚信、做好事的良好道德风尚
三是爱护公共环境。养成爱护公共环境的良好习惯,坚决制止不文明行为。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只要拥有一颗公德之心,处处讲文明,就能保证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四是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尊重他人、遵守公共礼仪、遵纪守法、举止文明,自觉维护公共秩序,使公共生活形成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充满温馨和有友爱。
五是以我们..文明宣导团、文明网络志愿者队伍为平台,广泛开展以弘扬雷锋精神为主题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
六是以实施关键岗位跟踪督评机制、政府部门行政主职暗访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契机,广泛开展“满意在机关”活动,切实提高机关干部的服务意识、勤政廉政意识;
同时,作为系统的一员,更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提升服务水平,务实创新,扎实工作,牢记自己的使命,自觉践行系统内的各种规章制度,认认真真做事,踏踏实实做人。
第四篇:经济危机下中国新农村建设
经济危机下中国新农村建设
论文关键词 农业高校;成果转化;新农村建设;措施
论文摘要 :在研究“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等的基础上,针对性地研究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对策。提出了高等农业院校要培养有科技创新能力的推广人才;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活动;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建立全方位的服务推广体系等措施。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目的是提高农业科技贡献力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实现农业经济的高速增长。目前,科技与经济脱节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科技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能力薄弱,高新技术产业化程度低等依然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因此,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利用大量农学院校的人才从根本上形成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与机制。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强技术创新;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强化服务职能。提高人们的科技意识和对科技需求的自觉性;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民收入;逐步提高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从而推动社会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满足现阶段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对科技成果的需求。培养一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推广人才
1.1培养创新意识
在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中,创新人才的培养将显得尤其重要。培养创新人才,首先要有创新意识,相应地学校就必须实施创新型教育,不仅要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上有创新,而且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学方式上也要有所创新。学校的文化环境、舆论氛围、校园生活都要体现创新的思想,积极倡导创新、鼓励创新,自始至终把培养创新人才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1.2为培养创新人才提供条件
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培养一大批创新人才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适应世界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培养有足够储备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懂科技、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各级领导和科技管理部门都要努力为广大科技人员营造平等竞争的良好氛围;放开搞活,广开纳贤之路,善于发掘和大胆使用敢于和善于创新的年轻人才,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不断提高农业技术创新人才资源的质量,调动广大科技人才的创新积极性。充分整合与利用学校自身的技术、人才和信息优势,坚持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结合,形成研究、开发、转化和推广为一体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不断探索,培养和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创新团队[3]。同时还要培养和造就一支懂技术、善推广、会谋事、爱本职、愿奉献的推广队伍,帮助他们进行知识更新,并组织学习农业推广学、经济学、市场营销等知识,增强他们按推广规律办事的本领,发挥其聪明才智,努力为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培养一大批科技创新能力强的推广人才。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中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审时度势、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历史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它体现了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要求。要顺利完成这一重大的战略任务,关键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全面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人。因为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4],农民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农村社会发展的速度和质量,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解决“三农”问题最为迫切的要求和关键所在[5]。因此,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要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号召广大教职员工积极投身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当
中,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引深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2.1积极开展科技培训 充分发挥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文化信息密集的优势,积极主动承担起培训地方科技人员的任务[6]。这样,既能有效地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意义,又能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同时也起到了推广科技成果的作用。
呼吁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把学科学、学文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他们的科学意识,使其饱尝科技致富的甜头,让其看到科技进步的作用[7]。要结合生产搞实用技术培训,在农民中培养科学种田、科学养殖的骨干,通过他们结合专业化生产,组织农民开展专业技术研究会,带动农民学科学、用科学,开展民营科技服务活动,发挥农民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中的主力军作用。根据不同农业技术的具体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可把室内培训与现场示范指导相结合,专项技术培训与综合全面培训相结合,专家培训与农民自己培训互相学习相结合,以提高培训质量和培训覆盖面。对农民提供法律知识培训,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以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来带动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
2.2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
依靠科技进步、科技创新,引导农民进行生产结构调整,扶持优势产品发展,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果,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改善农产品品质,逐步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稳定和提高我国的农产品市场份额。
2.3努力提高成果的成熟度
根据新的形势,努力提高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成熟度。在农业科研立项时,就要广泛听取各方面人员的意见,深入调查研究,以适应市场需求。然后把技术含量高的成果,通过“催熟”,尽快转化为产品、商品,进而成为产业,达到商品化的程度,以此来加快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转化。
2.4积极开展软科学研究
进行一系列应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软科学研究,借鉴国际上对农业进行综合管理的成功做法,完善政府管理体制、管理职能、管理手段,强化服务职能,努力提高农业管理水平、效率与效益,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惠民活动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中指出:“科技成果转化是指为提高生产力水平而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所产生的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所进行的后续试验、开发、应用、推广直至形成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发展新产业等活动”。因此,开展科教兴农活动,是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一项重要组织形式。
3.1科技活动与市场结合起来
农业科技创新的龙头是市场,把科技活动与市场直接挂起钩来,使其成为一体,这样科技创新才有了源头和动力。走科教兴农之路,是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有效途径。一方面,把现有的科技成果,通过不同形式的科教兴农活动,源源不断地推向市场,变成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另一方面,在基地直接把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传递给科技人员,从而逐步形成以科技促发展、以科技促提高、以科技占市场的新思路和新格局。同时也提高了高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的功能。
3.2以建立基地的方式开展活动
大力开展科教兴农活动,以建立基地的方式效果比较明显[8]。一是科技开发型基地。选择适宜的农村建立中试基地,通过中试研究,成果的技术指标得到进一步的量化、定型和完善,进而对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宣传、扩散直至推广。二是教学科研型基地。农业高校的教学工作一般都要求有一定的实践环节,把教学工作、科研工作和生产实践联系在一起,可以有机地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困难,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学生在科研和推广过程中得到提高,教师在推广和生产过程中完成科研和教学工作,而农民则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科技成果,发展了农业生产。三是技术示范型基地。“典型引路,全面推进”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成功经验。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实现先进技术的适应性改进与技术组装配套,可为带动大范围区域发展提供成熟的模式、技术和经验,也是农业新技术成果熟化、示范、培训的关键环节。科技示范在我国农业科技成果开发及转化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带动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措施。
3.3协调好各方面关系
农业管理部门及农业生产者是技术的需方,农业科研单位是技术的供方,农业教学部门既有技术的供给职能更有技术及其有关知识传授的职能。长期以来,这三方因部门分割而相互脱节沟通难,结果是求者难得,供者渠道不顺。改进的方法是建立统一的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协调委员会,其职能是制订有关政策和统筹规划、协调部门利益和职责、筹划重大技术推广的组织与发动、加强科技与经济的衔接等。这样,科教兴农活动才能在整体上统一步调,通力合作,在各个环节上分工负责,在分工中寻求合作,在合作中实现结合,从而取得更大的效果。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
农业的持续发展最终要靠农业科技的进步来实现,它要求农业科学研究部门和农业高校不断地提供先进、适用的科技成果,并要实现成果的有效转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达到农业经济增长的目标。因此,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带动和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从而形成新的产业结构体系,推动农业结构的合理化,将成为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就是要把农业科技成果的产生、转移应用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国民经济中一个完整的生产行业。它以农业科技成果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直接目标,集科技成果产生、转移、使用及有关技术综合服务等环节为一体。我国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还处在起步阶段,根据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农业高校必须积极创造条件,探索科技产业化的途径。需要转变思想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科技和产业经营意识,选择和培育主导产品和优势产业,真正实现以科研带产业、以产业促科研良性循环的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体系。以建设一批高新技术科技成果产业群为突破口,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建立全方位的服务推广体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已成为农业经营和投资的主体,他们的生产活动已由产中扩展到产前、产后等诸多环节。对技术的需求是便捷、可行、可信、多层次、全方位,不仅需要产中技术,还需要产前预测、策划,产后加工、储运、经销等方面的技术服务。今后应按照农业的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设置与之相配套的能提供全方位服务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农技推广的重心将不仅仅是推广技术,还要帮助农民搞好农业经营活动。
5.1建立多渠道融资的机制
首先要强化国家拨款的主渠道,当前政府要通过立法手段,争取保证财政每年投入到农业推广的经费占农业总产值的份额要达到一定的比例。随着农业的发展,经费总额有一个稳定的同步增长。其次,要完善间接融资的体制,设立农业推广基金,广泛在社会上融资作为推广基金的主要来源。在正常运作时要注意采取多种措施吸引社会游资,宣传农业推广的重要意义,号召海内外人士筹措捐款,逐渐使农业推广基金成为政府拨款之外的重要资金来源。本着调动各级政府积极性的原则,争取通过立法形式,从县财政支出中保证一定份额用于技术改进和技术推广。随着农村经济的繁荣,农业大县财政状况根本好转,这个资金渠道
将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
5.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如果继续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就根本无法富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民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从长期考虑,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9];还要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以此来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的空间。
5.3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
目前,许多地区的农民和地方政府都已认识到: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种植或养殖业市场上畅销的农畜产品,是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但具体到某个地区、某个农户、某个地块,到底应该种什么、养什么,群众往往束手无策。其根本原因是人们缺乏对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及农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消费心理等信息的发展变化方面的了解,缺乏有关方面的数据和资料及其分析和判断。因此,今后一个时期必须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10],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国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当今已进入信息时代,成果信息的捕获与转移应逐步进入信息公路进行运作,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制度下生产者对技术信息的快捷捕获与应用。建议各级地方政府,着手组建农业互联网络,以省科技情报所或市(地)城乡经济信息中心为牵头单位,构建有关农业科技信息数据库。如建立科技成果查询网络体系、农产品市场信息数据库以及农业气象等有关的数据库等。与农业部信息中心网相连,首先与县农业推广中心相连,并逐渐争取与乡镇推广站及专业户、科技示范户相连,使新的科学技术能以最快的速度传输到基层,最终形成一整套由中央到基层农户的互联网络,使生产者就近即可查询他所需求的科技信息,解决城乡往返不便、信息不灵之苦。山西省从2007年7月份开始实施了“山西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学生进万村科技信息化工程”,为此项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总之,在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以农户的分散生产和经营为主体的体制下,农业科技成果必须具有较强的实用技术与之相配套,才能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生产的操作平台。同时成果和技术的转化应选择恰当的切入时机,以市场的需求为核心动力,避免研究的重复,才能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的进程。在商品经济十分发达的今天,各级政府部门应当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农业技术经纪人和农产品经纪人的介入,为从事农业技术转化和营造市场的农产公司提供诸如贷款、土地政策和经营政策方面的优惠条件。通过这些公司合法和正当的经营活动,将农民分散生产的产品以集中经营的形式形成商品,而不是简单的农产品。将农业科技成果通过农业技术经纪人和农产品经纪人的经营活动转化为生产技术和动力,促进我国农村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和农业生产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做出
应有的贡献。参考文献
[1] 郭来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存在的问题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2004(4):304-306.[2] 张凤平,孙瑜,朱明.农业部规划设计院科技成果转化情况分析.农业科技管理,2007
(4):52-54.[3] 罗明忠.基于劳动力转移的农村人才建设思考农村经济,2006(2):31-32.4] 张淑云.农业高校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科技管理,2007(6):56-58.[5] 卜洪震,邹东云,杜金昆.高等农业院校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定位与参与途径 农业科技管理,2007(4):73-75..
第五篇:建设新农村村干部是关键
建设新农村增收致富是基础
农历正月十五,伴着不时响起的鞭炮声,来到容城县北部的城子村。宽阔平坦的水泥路旁,一排排白色的大棚一望无际,天气虽然依然寒冷,但吃完早饭的种植户们已经开始施肥、翻地,为移栽西瓜苗做准备。
城子村有3000多人口,全村3447亩耕地,瓜菜大棚面积达到3100亩,村民个个都成了瓜菜种植的行家里手,2011年人均收入12000多元。依靠瓜菜种植,城子村由十年前的穷困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瓜菜种植专业村、新农村建设的明星村。
谈到村子的变化,市人大代表的村支书刘建乐说:“村干部只有让村民有了增收致富的好项目,农村才会有新变化,建设新农村,增收致富是基础。”
为带领村民致富,2000年,身为建筑公司老板的刘建乐为村民引进了大棚葫芦嫁接西瓜项目。为消除乡亲们的后顾之忧,村“两委”成员带头种植,并挨家挨户的做工作,如今该村的大棚采用瓜菜间种的模式,集中采摘,统一销售,一个大棚的纯收入达到7万余元。“因为大棚管理时间相对集中,到忙时,村民们自发的结成互助组,建棚、整地、施肥、栽苗、采收统一行动、分工合作,大棚经济不仅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增加了村民们的感情,让家庭变得和睦,村风和谐,乡亲们就把大棚亲切的称为“互助棚。”谈到让人们富起来蔬菜大棚刘建乐说。
生活富裕了,村内环境就要有新变化。为了改善村内环境,村里硬化了包括田间地头的所有道路,成立了村内保洁服务队,建立了农村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以前柴草乱堆、粪便遍地的现象再也看不见了,真正有了新农村的样子。
为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2010年,村委会建起了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室和健身器材齐全的村民文化活动中心。春节农闲时,村里的人们有的到农家书屋读书,有的到活动中心打球、下棋、扭秧歌,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近几年,随着新农合、新农保和各项农业补贴政策的推进,没有了后顾之忧的农民们幸福感越来越强。
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按村民们说法:没有村支部的带头,就没有城子村的大棚西瓜,没有党员干部们的多年扶持,就没有城子村今天的新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