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李有才板话》读书笔记
《李有才板话》读书笔记
《李有才板话》是赵树理最著名的农民题材作品之一,在文学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郭沫若评论《李有才板话》:“我是完全被陶醉了,被那新颖、健康、简朴的内容和手法;这儿有新的天地,新的人物,新的意义,新的作风,新的文化,谁读了我相信都会感着兴趣的。”赵树理小说的可贵之处就在于能通过自己的审美加工,把混沌稚朴的民俗变成活生生的文学创作题材,具体深刻地反映了30年代到60年代太行地区的农村生活,为我们展出了一轴生动的农村风俗画卷。
赵树理,山西省沁水县人,出身贫农家庭。他从小参加生产劳动,过着被剥削的艰苦生活;很小就喜爱民歌、民谣、鼓词、评书和地方戏曲,还是八音会(晋东南的一种农民自乐班)里摆弄各种乐器的好手。这些经历,对于他通晓农业生产和北方农村的生活习俗,熟悉农民的文化风尚和艺术爱好,培育自己创作的大众风格,提供了有利条件。赵树理被认为是继鲁迅之后最了解农民的一位作家。《李有才板话》通过阎家山改选村政权和实行减租减息中的曲折过程,深刻地反映了抗战时期农村尖锐、复杂的阶级斗争。阎家山是阎锡山统治下山西农村的缩影,这里的封建统治根深蒂固。抗战后虽然成了敌后根据地,但恶霸地主阎恒元仍然依仗地的势力和影响,采用更加狡猾的手段,维持他的统治。他退居幕后,安插亲信,操纵村政权,瞒过了章工作员,为非作歹。阎家山实行上依然是阎家天下,却居然还得到一个“模范村”的光荣招牌。作品相当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地主的凶狠狡诈的反动本质,在“丈地”一节中把阎恒元的诡计多端刻划得入木三
分。但是在党的影响下,农民群众已经开始觉醒。象老秦这样精神上被腐蚀、被压服,把剥削视为天经地义的人,已经不代表阎家山农民的主导方面了。李有才和围绕着他的“小字辈”人物,尽管还受着严重的压抑,却都迫切要求冲决封建牢笼,争取翻身解放。作品着力塑造了李有才的形象,他了解农村的社会、历史状况,有一定的阅历和斗争经验,性格豪爽但又冷静深沉。因而在阶级力量对比不利时,只是用抛“冷话”,即冷嘲的方式来表示自己的不满与抗争。作者还把他塑造成一个民间艺人,他的卓越的艺术才干和黑暗环境的逼迫,使他用快板的特殊武器进行斗争。作品中许多段快板既是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塑造李有才形象的重要手段。这些快板所表现出来的鲜明的爱憎感情,风趣幽默的风格,正是李有才个性特征的重要方面。“小字辈”人物是李有才快板的热心的传播者,他们的政治积极性更高,斗争性更强;作为新一代的农民,在农村民主革命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阎家山农民不能得到真正的翻身,关键在于负责领导工作的章工作员,犯了主观主义,脱离群众,因而不能贯彻党的阶级路线。他没有发现李有才和“小字辈”人物,却依靠了阎恒元的势力。作品塑造了长工出身的党的农村干部老杨的形象,有意地把他与章工作员进行对比。他的强烈的阶级爱憎,朴实深入的工作作风,处处与群众打成一片的优良品质,一举一动无不表现出从农民中成长起来的党的干部的特色。老杨迅速地找到了农民中的革命分子,依靠他们发动组织群众,只用了三天时间就斗倒了阎恒元,掀掉了压在农民身上的封建磐石。这个有声有色的过程,有力地说明了当党的正确的路线、政
策,一旦与广大农民真正结合在一起,立即就产生出巨大的物质力量,足以创造出空前的奇迹。《李有才板话》虽然只描写一个小小村庄的斗争,所蕴含的思想却是发人深思的。
赵树理曾将一些新文学作品读给他的父亲和农民朋友们听但却遭受冷落,他从中悟到农民喜欢的还是民间那些传统的文艺形式和通俗的语言文字。于是,在他后来长期的生活和写作生涯中,总是注重改造“学生腔”和“欧化句法”,努力运用农民群众的语言进行写作。《李有才板话》也是采用了通俗易懂的语言和明快诙谐的叙述形式,使农民百姓更加易于接受和理解。甚至推动情节发展、概括主旨思想的也是民间的“圪溜嘴”,(官话叫“快板”。)赵树理是“山药蛋派”的开创者,他全身心投入到为农民写作之中,被誉为描写农民的“铁笔”、“圣手”,是迄今为止写中国农民最为成功的作家。不论是在硝烟弥漫的四十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的五六十年代,赵树理的小说创作,都真实地表达了农民的愿望和心声。他既有丰富的乡村生活经验,又经受了“五四”新思想的洗礼;他既懂得农民的心理和感受,又了解农民的阅读水平和审美情趣。从中国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还没有哪一位作家像他那样,汲取着民间文化的养分,站在现实的立场,以民间的情怀,一心为农民写作。他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熟悉农村,热爱人民,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或作为作品深厚的民俗文化背景,或作为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赵树理在表现农民的愿望和
心声的同时,也深入地表现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他的作品也就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印记。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省察到赵树理的小说对于当代文学创作的意义。赵树理对农民的关注,对农村的关注,对现实的关注,特别是对农民的那种深厚的感情并不是所有的当代作家可以做到的。与赵树理小说的特点相适应,他积极张扬文学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充分发挥文学“干预生活”的职能。一心一意地要为农民说话,要为农民写作。赵树理号召作家应义无反顾地走出象牙塔,成为时代生活的弄潮儿,而不是做一个远离尘世的冷漠的生活旁观者。无关时代气息的风花雪月,极度自我的“私人化写作”,与赵树理小说模式是绝缘的;就艺术形式而言,赵树理小说模式具有“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他始终认为,中国的文学应适合中国大众的审美习惯,欣赏趣味,能为大多数中国人所接受。过于“洋化”的,仅为极少数“知识贵族”所欣赏的艺术形式与赵树理小说模式同样是无缘的。简言之,内容上的“干预生活”,艺术上的本土风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心甘情愿地为普通读者和底层读者写作,构成了赵树理小说模式的经纬之网和主基调。我们坚信,无论在什么样的年代,赵树理的价值和精神必定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赏,也必定会影响一代又一代作家成为像他一样朴素的、纯粹的、为人民服务的好作家。
第二篇:李读书笔记
《挑战班主任19项全能》读后感
辛店六小李佩章
当一个班主任不难,要当一个优秀班主任不容易。今年,有幸阅读了全国优秀青年教师郑学志撰写的《挑战班主任19项全能》这本书,深感收益匪浅。本书命名为挑战班主任19项全能,但都是围绕班主任日常工作展开分析。书中通过一系列案例分析,使我认识到作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所应当具备的素质、能力和技巧,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班主任要有爱心,要做到细心。
爱学生是班主任工作的起点和基础。班主任对学生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爱,一视同仁的爱。爱既是信任,也是尊重。如果学生感到班主任与自己交流的是“朋友”,就会真正从内心接纳老师的教育。“你松一尺,学生就会松一丈。”所以班主任要从细节入手,将不良苗头消灭在萌芽状态。
二、班主任要学会理解宽容学生。
问题学生总有问题的根源,宽容理解,找到根源,才能寻找解决的办法。成人需要理解,小学生更需要理解、需要宽容。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有精彩的可能性,关键在于我们要在最合适的时候,用最恰当的方式,牵着他们的手。我们也要学着欣赏美,学会发现孩子的闪光之处。在这种欣赏的姿势、欣赏的表情前,孩子就是一株茁壮成长的小树。在给孩子们缔造成长的“精彩”中,我们也把自己带进了幸福的教育“天堂”。
三、班主任要关爱学生、尊重学生。
唤醒心灵比履行制度更重要。为师之道,要严爱结合;有关心,有尊重,二者并重,这是教书育人的前提和保证。要用仁爱之心善待我们每一位学生。要通过苦口婆心的教导、循循善诱的引导,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去感化他们、包容他们,让学生从内心里深深地感到:你是一位严师,你的一举一动,时时刻刻都在规范着他们的行为;让学生从灵魂深处更觉得你象一位仁父慈母,你的一言一行,无不充满着对他们无限的关爱,令人可敬可亲。
四、班主任要帮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常常让人受益终生,坏习惯往往使人深陷泥潭。从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入手可以较好的进行养成教育:首先,课内重视学习习惯的培养教育。小至上课的一个坐姿,大至学习方法,都贯穿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之中。另外,课外要注重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常言道:“无以规矩,不成方圆。”举止不文明、不规范即属于没有规矩。如何让学生的行为文明规范?主渠道在课外;主方法多示范、多指导。
五、班主任要有所追求
当前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的发展和更新很快,我们不能停留在原有的知识经验,要适应现代教育的需要,不断学习。一个具有专业水平的教师必定是一个勤于学习的读书人,所以要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事,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你就能为自己的教师之路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所追求的教师不仅要读书,更重要的是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教
师应是最富有创新资源的群体,要精力充沛、富有活力、知识更新快、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只要我们善于积累、善于总结、反思和提升,就一定会激发出创新的火花。
自主研究是提高班主任的专业提升之路。作为班主任要坚持写案例,邀请同伴参与,共同探索,要注重反思,提升自己的追求目标,积极参与教研团队。
阅读完这本书,我知道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创新型班主任,自己需要多学习,多作大胆的探索和尝试。我将不断鞭策、激励自己,努力工作,终身学习。
第三篇:读书笔记-李贝
爱你需要勇气
—读《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有感
读了《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这部书,就仿佛跟着作者进入到了教学中未知的“自我”领域进行一次旅行。美国教育家帕克.帕尔默在一系列富有洞察力和说服力且充满激情的著作中,加深了我们对什么是教育与受教育者的理解。
帕克在他的《教学勇气》一书中这样说: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很多教师非常热爱教学,但他们却时常遇到很多困难,并因此感到无助和恐惧。是的,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初上讲台时如履薄冰的紧张,辛苦的付出得不到相应回报时的烦恼,满腔的热忱得不到理解时的苦闷,在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面前的无奈。有时,那热爱教育的心会怀疑、会动摇、会退缩。
作为一个教师,该如何在热爱教学的同时又不失勇气呢?这种勇气又来自哪里呢?
帕克以他的实践经验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提出了作为一个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技巧之外一个特殊的、不被人重视的领域——教师的内心。他指出了好老师与不好老师的区别:他认为,好老师有一共同的特质:一种把他们个人的自身认同融入工作的强烈意识;而不好的老师把自己置身于他正在教的学科之外——在此过程中,也远离了学生。而好老师则在生活中将自己、学科和学生联合起来,也就是说,好的教师具有联合能力,他们能够将自己、所教学科和他们的学生编织成复杂的联系网,以便学生能够学会去编织一个他们自己的世界。好老师形成联合不在于他们的方法,而在于他们的心灵——即人类自身中整合智能、情感、精神和意志所在。帕克是这样生动地描述这种联合能力的:“当优秀教师把他们和学生与学科结合在一起编织生活时,那么他们的心灵就是织布机,针线在这里牵引,力在这里绷紧,线梭子在这里转动,从而生活的方方面面被精密地编织伸展。”他进一步阐述,对热爱教学的教师来说,教学牵动着教师的心,打开教师的心,甚至伤了教师的心——越热爱教学的老师,可能就越伤心!教学的勇气在于有勇气保持心灵的开放,即使力不从心仍然能够坚持,那样,教师、学生和学科才能被编织到学习和生活所需要的共同体结构中。
作为一个教师,我们很容易理解他的这种所谓的“联合力”,每一个教师,不论他优秀与否,肯定都过几节自己满意的课,这些成功的课是他把自身、学科和学生结合得最完美的。帕克认为:好的教学来源于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问题比技巧更重要。
作为教师,想要成长,想要做个好教师,该怎样才能找到自身、学科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呢?以我对本书的理解及自己的教学经验,我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1)勤学习。
作为一个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不仅要学习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教学理论。不仅要向书本学习,还要向生活学习,向我们的学生学习。谈到向学生学习,许多老师可能会皱起眉头感叹:我们的学生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我们的学生真的是一代不如一代了吗?当我们的学生坐在电脑前娴熟灵巧玩着游戏,嘴里唱着周杰伦的说唱词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他们有优于我们的能力。帕尔默的发现是:教师要让自己处于不断的自我更新、自我变革之中。如果不学习,教师很快就会陷入不适应、不稳定、不平静的恐惧之中。正如《孙子兵法》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里的知己、知彼主要通过学习。
2)多钻研。
教师要钻研教材、教法、研究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在备课的时候,要把握教材的要求、重点、难点,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以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正如那些名师所说:一堂精彩的课,功夫在课外。例如,听名师于漪老师的课,可看出她的功夫全在课外,首先是修身、好学,而后是管理自己的课堂。俗话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实践是教学的主要阵地,帕尔默就是以他的导师为榜样,在漫长的实践中不断反思,寻找到一种与他的本性更契合的教学方式的。
3)保持心灵的开放。
帕尔默认为:对优秀教学而言,解决教师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比技巧更重要,作为教师,我们要成长,就必须作一些学术以外的事:交流内心生活。“今天我们怎样当教师?”——许多人都问过于漪这个问题。她的回答是,首先必须追求人格的完美。于漪的这种人格的完美与帕尔默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应该是一致的。一个优秀的教师,他的心灵应该是开放的,他有勇气把他的一切展示给学生,包括他的思想、他的内心世界,他不仅在教学科,而是在教自己——即展示自己。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生活中有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
帕克告诉我们,教师的威信、教师在课堂的那种泰然自若的定力,来自教师的内心。当教师唤回了自身的认同和自身的完整时,也就是他的人格趋于完美时,就有机会在学生们的内心获得默契的回应和共鸣。因此,教师应该经常与自己的内心对话,以各种可能的方式倾听来自心灵内部的声音,这样我们才有资格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这不只是为了我们的工作,更是为了我们自己的健康。正如帕克所说:“方法固然重要,然而,无论我们做什么,最能获得实践效果的东西是,在操作中去洞悉我们内心发生的事情。我们越熟悉我们的内心领域,我们的教学就越稳健,我们的生活就越踏实。”
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热爱你的工作,你就是它的主人;如果你恨它,它就是你的主人。”愿我们都热爱自己的工作,愿我们都能找到教学的勇气、保持教学的勇气——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第四篇:李 读书笔记
“魏”大思想
——读魏书生书籍有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以及工作都离不开书籍,书籍是人类认识和经验的总结,它包含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粮食。久闻魏书生思想席卷中国教育界,因此利用这个假期我找来了几本魏书生著作来阅读。魏老师曾经是工厂的工人,为了当一名教师,他向教育局提交了150次的申请。如今魏老师不仅是两个班级的语文教师,他还是盘锦市教育局的局长,同时,还身兼数职。
我从书上真实体会到了魏书生的人格魅力和务实有效的教学方法,在这教育改革的年代中,魏书生的教育思想无疑是一盏启明灯,为教育大潮中的师者们指明了航向。
读魏书生著作我懂得应该怎样去“培养自信心从扬长开始”的道理。也曾看到这样的报道说一位教育专家做过一个试验,将一个学习成绩较差班级的学生当作学习优秀班的学生来对待,而将一个优秀学生的班级当作问题班来教。一段时间下来,发现原来由成绩距离相差很远的两班学生,在试验结束后的测验中平均成绩相差无几。原因就在于问题班的学生受到不明真相的老师对他们所给予的鼓励,学习积极性大长,而原来的优秀班的学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怀疑态度的影响,自信心被挫伤,以至转变学习态度,失去了自信心,影响了学习成绩。回顾自己的教学历程,想一想自己对学生的态度,看来教学也不是简单的对和错,更需要鼓励和鼓舞,让学生在学习上树立起自信的风帆,还应该多一点,再多一点的表扬,多一次鼓励的眼神,多一个翘起的大拇指,这些,对学
生来说可能都是一个老师的表扬。在我们所教的学生当中,有些孩子并非一无是处,关键是要了解学生,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加以肯定,哪怕只是小小的优点,加以充分肯定与鼓励后,学生的表现就会有所不同,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通过阅读,我还深刻体会到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负的光荣与责任。老师就是 给孩子提供服务,要给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服务,要以孩子为中心,让孩子们人人有事做,让班级事事有人做,没有人没事做,没有事没人做。让每位学生都参与到班级学习生活中去,帮助管理班级,班主任可以积极地下放权力给学生,自己则牢固树立服务的观念。“没有坏孩子,只有不会教的教师。”教育是一门艺术,我们要琢 磨怎样才能发挥它的艺术性,我们要把能走上讲台培育下一代,能传授自己的所学所知而感到自豪和荣耀。书中我也非常欣赏的魏书生老师的一句话,“当你每做一件极小的事,都能做得如诗如歌,有滋有味,你就能够享受快乐!”。现在 让我们也这样想:我正在从事着快乐的事业,也正在享受着快乐!总之,读过魏书生的著作之后,感觉他引领我进入了一个处处都是发现,处处都是人生感悟的奇妙境界,在他的世界里,教育也是享受。他深厚的文化素养和深邃的哲学气质,让人仰慕,望尘莫及。自感眼界有所拓宽的同时,从中也学到了应根据实际情况来借鉴的一些可行的做法。
第五篇:读书笔记-李艳
《飘》
“还是留给明天去想吧……不管怎么说,明天又是新的一天……”看到这句话,我想大多数的人就会想到那本经典名著《飘》。
谈及《飘》,有的人也许记得白色的塔拉庄园,夏日里洋溢着异域风情的舞会,充满氤氲水汽的小树林;有的人也许记得战火纷飞的亚特兰大,绝处逢生的险境……与我而言,女主人公斯嘉丽的坚韧,隐忍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刚开始出现在我们视野中的斯嘉丽虽有野心,但充其量只是个被宠坏的小公主,因为自身高人一等的美貌,纯粹的想吸引所有人的目光。但是随着南北战争的到来,这个满脑子只有美貌的女人开始蜕变成长。如果说亚特兰大的前期生活中,斯嘉丽依然混沌度日,但之后,她带着媚兰和孩子逃往塔拉庄园的过程中,我们就看到了她的变化。
为了能够活下去,她在农田里寻找吃的,打死过前来冒犯的士兵。为了恢复塔拉庄园昔日的辉煌,她与自己妹妹的未婚夫结婚,以获得资金。购买下倒闭的木材厂,自己经营,成为亚特兰大史无前例的女商人。这一切都展现了她的隐忍,成长,似乎成为了一个强大的存在。但她始终是一个女人,她一直在寻求着能够依靠的肩膀,于是瑞德这个充满智慧的男人便成为她的选择。虽然因为误会导致瑞德的离去,但斯嘉丽毕竟意识到自己生命的支柱正是瑞德。小说的最后没有描述瑞德是否回来,但女主
人公的漂泊生涯却告一段落了,她终于可以在她自己盖起的庄园中安然生活。这也算是对她飘若浮萍的前半生,奋斗打拼的前半生最好的终结。
一个时代一个故事,南北战争造就了这个坚强的女子。她的身上充满爱尔兰人的野性,对生活的追求。超越美貌留在人们心中是她的成长,她的担当,她的奋斗!
《野性的呼唤》
如果说有一个作家是写人的灵魂,人心底最强烈,最洒脱的追求,那这个作家一定是杰克伦敦。强烈的欲望本已存在,蓬勃脱尘埃,沉沉长眠后,野性的重回!这就是杰克伦敦的著名小说《野性的呼唤》。
整个故事以阿拉斯加淘金热为背景,讲述了在北方险恶的环境下,巴克为了生存,如何从一条驯化的南方狗发展到似狗非狗、似狼非狼的野蛮状态的过程。
巴克是一条硕大无比的杂交狗,它被人从南方主人家偷出来并卖掉,几经周折后开始踏上淘金的道路,成为一条拉雪橇的苦役犬。在残酷的驯服过程中,它意识到了公正与自然的法则;恶劣的生存环境让它懂得了狡猾与欺诈,后来它自己将狡猾与欺诈发挥到了让人望尘莫及的地步。经过残酷的、你死我活的斗争,它最后终于确立了领头狗的地位。在艰辛的拉雪橇途中,主人几经调换,巴克与最后的一位主人桑顿结下了难分难舍的深情厚谊。这位主人曾将他从极端繁重的苦役中解救出来,而它又多次
营救了它的主人。最后,在它热爱的主人惨遭不幸后,它便走向了荒野,响应它这一路上多次聆听到的、非常向往的那种野性的呼唤,并且成为了狼群之首。
这本书虽是描写狗的回归,可是却反映出当时的人类社会。在阿拉斯加光冷冷的在加这片土地上不存在法律与道德,人们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生活。“北极头顶上照耀着,有时繁星在舞蹈中跳动,而大地在冰雪覆盖之下在严寒下麻木了和冻结了。”寒冷的天气不仅冻住了阿拉斯加这片土地,似乎把文明社会的道德心也冻僵,想要生存下去,只有靠自身的力量去奋斗,去打拼。这也是作者想要传达的信念:奋斗吧!
当然作者要宣扬的不仅仅是奋斗,更加有爱。巴克对主人的报恩,与主人朝夕相处的日子都反映了即使充满野性,但有些爱还是应该存在,有些无法抛弃的东西是该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