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与决策——《以小农户为重点的灾后重建生计发展模式》文库

时间:2019-05-12 19:15: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调查与决策——《以小农户为重点的灾后重建生计发展模式》文库》,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调查与决策——《以小农户为重点的灾后重建生计发展模式》文库》。

第一篇:调查与决策——《以小农户为重点的灾后重建生计发展模式》文库

调查与决策——《以小农户为重点的灾后重建生计发展模式》文库.txt人永远不知道谁哪次不经意的跟你说了再见之后就真的再也不见了。一分钟有多长?这要看你是蹲在厕所里面,还是等在厕所外面……调查与决策——《以小农户为重点的灾后重建生计发展模式》总第394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23期

以小农户为重点的灾后重建生计发展模式

--对安县灾后重建农村社区生计发展项目的调查与思考

郭晓明 李后强

作为“5·12”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绵阳安县积极探索以小农户为重点的灾后重建生计发展方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应。我们深入安县进行了调研,总结了小农户模式的五大创新点,提出了解决灾区农户生计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四川灾后重建农村社区生计面临的问题

两年多来,四川灾区农村硬件设施建设以高标准和高投入为主要特征,整体外观有大幅度的提升。但生计恢复重建工作仍然滞后,面临很多现实问题和挑战,主要是:

首先,灾区农户缺乏生计发展的资金支持。重建中农户自有资金主要投在农房建设上,投在生计发展上的自有资金很少。同样,迄今为止,现有灾后重建产业资金安排在农户发展生计发展的也少,对口援建也没有考虑农户生计项目,小农户的生计发展成为“真空地带”。

其次,对灾区农户生产能力恢复和提升的关注不够。灾区农户受地震挫伤后生产发展信心恢复缓慢。从进展来看,针对生计发展的灾后重建项目相对较少,重建中大规模的产业布局对小农户的带动和辐射面小。某些社会外部援助力量对农户支持也选择一次性补贴的方式,很少以提高农户能力为目标。

最后,灾区农户产业选择面临困难。如何挖掘适合震后生产条件和适应灾区资源配置水平的产业是灾区产业选择的难点。灾后重建农业产业选择大多以园区建设为主,倾向于大规模的外部嵌入式的技术和产业移植,使得小农户进入的门槛高,覆盖面有限,而传统的、基于本地资源优势和技术经验的原有优势产业得到的支持不足,因此导致一般小农户在生计项目产业选择面临困难。

二、安县农户生计发展项目实施的关键环节

安县小农户的生计发展模式,是通过项目的实施培养农户的产业选择能力,主要环节是:

1.参与式农户需求评估。运用参与式方法开展农户需求评估,通过充分走访项目村农户了解其发展生计的预期和不同类别农户的现实需求,开展以农户参与为主要特点的需求评估工作。

2.参与式项目选择。在参与式农户需求评估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县级访谈结果,综合考虑安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状况和发展生计项目的优势,以及灾后重建在现阶段的进展情况,分析总结出适宜安县灾区农户生计发展的项目,通过社区大会和社区代表讨论的形

式开展参与式项目选择,让农户自愿、平等地参与项目的选择,识别最终的项目。

3.农户能力建设。项目实施前夕和实施过程中,不断开展对项目村农户能力建设,其中包括必要的外出考察、交流和培训。通过外部提供的各项技术支持、服务和培训,提高农户在技术、沟通、谈判、合作、市场判断等方面的能力。

4.多样化和差异化项目实施。根据农户对项目的不同选择,实施多样化和具有差异化项目的实施。例如在明月村实施林下养鸡和果树改良,黄羊村实施茶叶和附子种植,以及在齐心村发展安县优势的魔芋产业。

5.引导和支持农户的合作需求。项目实施周期内,随着灾后生计的不断恢复,农户信心不断增强,部分农户内生合作愿望,适时给予引导和支持。

6.项目评估与总结。项目结束前开展项目的最终评估和总结,发现显现的和潜在的问题,提炼发展的创新模式,进行对比以及补充,在更大范围内对这种模式进行推广。

三、灾后重建生计项目的主要创新点

安县灾后重建生计发展项目取得了好的效果。同政府推广的其他灾后重建发展模式相比,具有以下几个创新点:

1.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安县做法的核心是坚持以农户为主体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呈现出小规模、低门槛、低投入、低风险、具有可推广性等特点,通过外部小资金的撬动,直接作用于小农户产业的选择、恢复和重建,这种资金的利用非常高效,充分起到以小博大的成效。安县模式直接针对社区微观层面农户群体,选择出适宜灾区农户生产发展条件的优势产业,既符合当地的生产特色,也充分结合市场预期。

2.运用参与式方法开展生计发展项目。安县做法强调农户全程参与需求调查、问题识别、项目选择、执行、管理、监测和评估等一系列过程,赋予农户更多话语权和参与项目的机会,充分保障农户的利益。运用参与式方法可使农户对项目产生拥有感,让外援项目完成从“要我发展”到“我要发展”的质变。农户的自我选择体现在包括项目选择、品种选择、实施规模、材料采购和产品销售、自主合作等多个方面。

3.以小农户大群体的适度规模化模式促进具有本土特色的优势产业的恢复和提升。安县做法就是基于灾区生产特点和条件,让灾区农户有选择性地发展适合本阶段实际情况的乡土产业,发展小农户大群体的适度规模化农业产业,这有助于恢复和提升具有本土特色的优势产业。小农户的个体经营经验和降低生产风险的能力将帮助自身很好控制经营规模,适当降低风险;小农户通过经济上的联合形成同种产业的规模化经营,形成小农户大市场的经营模式,有利于小农户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激发内生合作愿望。

4.构建能有效满足农户实际需求的多元技术支撑。安县多次聘请外部专家、技术人员、乡土技术能人亲赴现场进行指导,而且按照外部专家的要求,为农户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答疑解惑;同时,农业局工作人员同外部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保持紧密联系,农户也可在关键技术环节直接电话询问技术人员,因此起到非常好的效果。外部技术支持是以不间断地、持续跟踪关键生产环节的方式进行扶持,这从试点村在土鸡养殖、茶叶种植、魔芋种植等方面达到的高存活率可见一斑。

5.探索小农户基础上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安县引入现代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概念,强调生产具有高竞争力的绿色有机产品,而产品生产过程的设计是以有机循环生态为主要特征,结合小农户自身发展条件的“顺势而为”,以最少的劳力和资金的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明月村林下养鸡就是基于现有果园面积大、品种退化的特点,在保留原有果树继续发展的前提下,发展林下养鸡,突出了有机环保的循环农业特点。

四、推广安县灾后重建模式的政策建议

安县做法是灾后恢复重建“四川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鲜活的案例支撑,具有推广价值。立足安县做法,综合考虑四川灾后重建战略重点的转移和小农户可持续生计的需求,提出几点政策建议:

1.设立用于支持小农户生计项目的专项基金。从长远看,农民生计项目发展应该是灾后重建的重点和难点。农户的主要积蓄和资金已经投入住房重建,发展生计项目虽然耗资不大,但对因灾负债的农民而言,生产再投资压力仍然较大。因此,建议从灾后重建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支持小农户发展生计项目。小农户生计项目专项资金的使用要充分贯彻参与式方法的理念,请从事参与式项目管理的机构和组织协助实施,将项目选择的决策权交给农民。资金支持方式既可采取无息借款,也可进行无偿援助。

2.支持灾区农民自愿、自主成立规范的自助组织。实践表明,小农户要在激烈竞争中胜出,农户间的联合是其必然选择。因此,建议制定更多支持灾区农民自助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采用“农超结合”等方式帮助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减少农产品的流通环节。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区域性品牌和申报地理保护标识,由合作社按照绿色和有机食品要求进行管理,并资助他们积极申报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

3.促进特色鲜明、种养平衡的现代循环经济发展。发展循环农业既是治理农牧业面源污染、倡导低碳经济模式的有效途径,也是延长产业链条、规避产业风险、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必然要求。因此,建议在地震灾区农牧业基础较好、农民适度集中居住的地区,率先支持“集中居住区+农民合作社+养殖小区+种植基地”的发展模式。建立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专项基金和产业发展风险金,重点支持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种养模式设计、循环技术、沼气池、沼液喷灌设施、生物发酵床、绿色和有机认证等关键环节。

4.加强需求导向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从安县做法来看,农民对常规性的农业实用技术仍然非常缺乏,应当建立农民需求导向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力求改变我省农业科技服务机构规模小、覆盖范围窄、服务模式单

一、竞争力不强的局面,有效整合农资、农机等服务资源。建设现代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加强“产学研”和“院校地”合作。借鉴“村官”方式建立灾区科技自愿者制度,制定激励政策引进农业院校毕业生,弥补灾区对科技人员吸引力不强的“短板”。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10-11-19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二篇: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发展探讨 ——以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为例

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发展探讨

——以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为例

摘要: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自从2000年就开始全面试行、推广小额信贷,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了,本文是针对富阳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的调查所做的调查报告,主要研究了小额信贷的市场潜力、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农户 小额

信用贷款

问题 对策

一 前言

在强大的体制变革力量推动下,中国金融市场化的程度已大大提高,金融的发展和创新,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地理结构,金融市场的发展,城市和农村地区金融发展很不协调,表明金融二元结构增加的趋势是非常突出的特点。这个问题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中国的农村金融资源的供给和需求的发展极不协调: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财政资源的需求扩大,另一方面,中国的经济系统内农村金融资金供给渠道继续退出,面向农村的资金不断减少,甚至农村资金“输血”的威胁。小额信贷作为一个贫困的扶贫活动和金融体系,为农民获得信贷市场提供平等机会,以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的繁荣,减少贫困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中国的农村金融系统是有用的和必要的补充。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小额信贷发展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一定的风险。

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在1999年试点以来,在人民银行的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推动和引导,信用社的数量,贷款和贷款面的数量在上升。到2010年,中国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超过1万亿人民币,约8800万用户访问到小额信贷,覆盖面占约40%的所有农户,占有贷款需求农户的70%,或因此。截至2010年9月底,全国的农村,涉农金融机构为120万农户建立自己的信用文件,并同时信用评级8000多户农民获得信贷支持达到70亿,总的贷款金额超过29500亿元,贷款余额达到12400亿元。

目前,中国显示的一些特点:首先,农民的小额贷款是小额贷款采取不同的信贷和其他金融机构无抵押担保,并采取小额贷款,分期付款,这些都是用来为广大的贫苦农民。第二个是为低收入的农民,因为他们是较富裕的农民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再就是整体贷款金额太小,不要借钱需要他们。本文针对富阳市小额贷款,主要是调查和研究,发现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一)受访者的年龄调查

本次调查中共有50名受访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下,其中有19人年龄在25至35岁,有26人年龄在36至45岁,仅有5人年龄在46至50岁。具体情况如下:

受访者年龄分布表

年25 27 29 30 31 33 34 35 37 40 41 42 44 45 46 47 49 龄 人数2 1 1 1 3 4 3 4 2 4 5 7 5 3 2 2 1 /人

(二)受访者的职业、月收入调查

调查的50个受访者有以下几种职业:务农、教师、个体经营户、乡镇企业工人以及饭店服务员。月收入多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具体情况如下:

受访者月收入分布表 月收入额/元 人数/人 1000-1200 6 1200-1400 9

1400-1600 9

1600-1800 7

1800-2000 9

2000-2200 4

2200-2400 4

2400以上 2

三 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

(三)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市场潜力分析

根据对富阳市农户的小额信贷的调查情况,再结合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状况下,农户的小额信贷还是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潜力的。下面就其潜力作如下的具

体分析:

首先,从资金的供给方面来看,富阳市的一些农村信用社有着为数不少的不良资产,甚至有些信用社资不抵债,由此便削弱了资金的投放能力,这也是其他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而央行为了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就采取了输血式的再贷款措施,但是资金规模仍然是不足的,并且这样的小额信贷还是新兴的金融产品,所以还有待进一步地向前发展。而从资金的需求方面来说,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的开展,是解除农村发展的需求型一抑制的最有力手段。这样,农户从金融机构借到资金不再遥不可及,而且,一些得益于农户小额信贷的农户也为当地的农民寻找致富之路作了引导。在这样的示范效应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寻求信用社小额贷款的帮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农户小额贷款将有着十分可观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农户的小额信贷是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因此将是未来许多农户的选择,小额贷款将获得更多的客户。在对富阳市农户的调查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有许多的农户,通过借入小额贷款来开展个人经营业务,并且将规模越做越大,还解决了全家的就业问题。这是因为,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人民的贷款环境,并且降低了交易的各种成本。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个村委会对于本村居民的各种情况都比较了解,一些农村信用社就与村委会进行合作,组成信用的特别评定小组,对于村里的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评级,并且采取的是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策略,这样就使得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可以随时取得需要的贷款,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大大简化了手续,降低了成本,而对农村信用社来说,也是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或是逆向选择的问题。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就大大提高了农户通过小额贷款方式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因此,小额信贷是有着不小的市场潜力的,客户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而且,从富阳市的调查实践中还可以了解到,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金融抑制,促进了富阳市各个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增加农户的收入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农户的一致好评,未来将有着更大的发展。

再者,农户小额信贷也是广大农村信用社和农户的现实选择。从市场营销的

角度来看,农户小额贷款是信用社进行贷款营销的很好的方式。贷款是其最主要的收益来源,而农村又是其主要市场,因此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是农村信用社很好的经营选择。而作为农户,大多是以家庭为作业单位,经营的规模比较小,资金的需求额度也不大,而且通常没有抵押物作为贷款的担保品,所以,这种小额的、分散的贷款形式,是对于农户来说最适宜的方式,由此来说,小额贷款就必将有着很大的市场,其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四)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富阳市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再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也是在我国的其他农村地区极有可能存在的问题,下面就做具体的分析。

1.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尽管在富阳市服务于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机构比较的多,但是真正向农户放贷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可是,吸收存款最多的却恰恰不是这些信用社。所以,信用社不仅仅要向那些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同时,发放的贷款却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弥补。而那些大量吸收存款的其他金融机构,比如说邮政储蓄和农行等等,却将收到的存款不断地用于城市,这就使得富阳市农村地区的资金存在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系统就没有充分将富裕的资金用于广大的农村建设当中去,导致了农村资金的外流现象。在我国的其他地区,甚至还存在“存的进去,带不出来”的状况。2.潜在的优质贷款项目未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从对富阳市农村地区的调查情况来看,小额农户贷款存在一定程度的贷款艰难的问题,原因如下:农村市场的经营风险比较的大,收益却不够高,因此新业务的开展通常比较困难。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信用社是有着“支农”的特殊任务的,而且与当地的村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根本没有办法按照市场规则来进行经营。所以,挖掘那些优质的客户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一点还做的很不够。

3.小额信贷的期限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期限不匹配

受到农村信用社的自身利益的驱动,以及支农再贷款期限所带来的限制,富阳市的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所发放的小额信贷的期限通常被控制在一年以下,可是这与农业的生产周期并不相适应,这将影响到贷款的农户到期以后的还款能

力,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农户贷款的积极性。4.农业生产风险高、信用环境差、贷款风险大

富阳市的小额贷款主要是用于小型的农村经济项目,与农业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但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很高,小额贷款的回收也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首先,农户的经营一般都比较分散,基础的设施也不是很健全,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的差,而且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这些小额的信贷所支持的农村经济项目遭受风险的概率也是十分大的,由此加大了小额贷款的风险。但是,农户小额信贷主要是支持农业经济,其会存在于农业生产相关的高风险也是很正常的。其次,农业生产的周期通常比较长,达到一年以上,但是农户小额信贷的期限却常常是半年到一年,这种回收期限上的矛盾也影响了贷款的顺利回收。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自发性,农户对于市场信息的了解通常不是很充分,受市场的波动影响很大。同时,农村信用社是以农户为单位,建立各个农户的贷款档案,在对农户的信用评级过程中,对于农户的收入、还款能力的核查常常是停留在表面,监督力度也差,这也就影响了贷款的偿还率。5.内部管理不到位

富阳市的农村信用社的小额的贷款的模式比较的单一,基层的工作人员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而且人员的的分布也存在不均匀的状况。尽管实施了工资与绩效考核的机制,贷款责任制等相关制度,员工也有每年的培训,但是这些对于偏远的基层信贷员往往是不现实的。而且还存在着人员效率低下、机构冗杂的状况,降低了小额信贷的服务水平和宣传力度。另外,在富阳地区,这些小额的信贷业务还比较依赖核心领导,制约了信贷人员发挥其因地制宜的作用,使得小额信贷的科学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寻找一些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此来推动农户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1.改善小额信贷环境

应该来说,小额信贷的成功开展是离不开政府的努力和支持的。农村信用社应该要多多争取小额信贷这方面的减免税政策,以及贴息贷款、央行再贷款等这些资金上的扶助。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与当地的政府密切配合,互相沟通合作,争取党政干部和村领导的协助和支持。在农户的信用评级、清收盘活不良

贷款等方面挖潜增效,尽量营造比较良好的小额信贷环境。2.加快农信社电子化建设步伐,提升金融管理能力

由于农村信用社大多建立在农村,一直以来的单元制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模式,金融的电子化建设和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相比有十分大的差距。农户的贷款周转快、笔数少、金额小,而且农村的交通不发达,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下,很难与农村的信贷投放和金融服务的要求相匹配。因此,加快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为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提供很大的帮助,可以通过信用社以及信用站的网络系统实施小额贷款的发放和日常管理工作,解决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建立农户的信息档案,将农户信用等级咨询系统上网运行,运用电子化的手段,扩大并存信用体系的建设范围。3.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合理分散风险

由于受到多种风险的影响,风险的分散将直接影响到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加快发展农村的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的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一次来分散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各种风险。同时,为了分散和规避风险,可在农村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提高贷款当事人的抗风险能力,使农业风险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同时做好信用社资本金的补充,完善呆、坏账准备金制度。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信用风险。贷款发放后,信用社内部要建立台帐,严格实行包放、包收、包管理、包服务、包效益的“五包”责任制。4.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和监督

为进一步防止农户的“道德风险”,农信社要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事后监督,不能因为笔数多、额度小、农户居住分散而麻痹大意,疏于管理,要经常深人农户掌握和了解其生活、生产经营和贷款使用情况,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真正发挥其功效,最大限度地防范信贷风险。

五 调查情况的总结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广大的农户带来了一定的金融服务上的便利,使得一部分农户通过小额信贷的帮助发家致富。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即将加入到这

个行列。对农村资金的供求分析可以知道,农户小额信贷还是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但是,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贷款的实行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资金的外流、内部管理不到位、资金的期限不匹配等等,为此,广大的农村信用社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与对策,比如说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与监督、构建风险保障机制、提升金融管理能力、改善信贷环境等等。只有这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才能健康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留念,邱宁.对农户小额贷款情况的调查报告[J].金融实务,2009(9):28-30.[2]李志华,李学军.关于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73-74.[3]刘卫红,胡亦夏.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6):205-207.[4]梁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矛盾和出路探析[J].财税金融,2011(8):74-75.[5]郭艳俊.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探究[J].河西学院学报.[6]杨海英.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0(6):123.[7]陈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与出路[J].金融论苑,2007:138-140.[8]高泽金.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1(6):36-37.[9]孙文富.浅析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J].经济研究.[10]杨峰.我国农村信用社拓展农户小额信贷的障碍与对策[J].财政与金融,2010(8):68-69.

第三篇: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发展以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为例

中国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发展探讨

——以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为例

摘要:我国的农村信用社自从2000年就开始全面试行、推广小额信贷,至今已经有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了,本文是针对富阳市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状况的调查所做的调查报告,主要研究了小额信贷的市场潜力、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改进的建议。

关键词:农户 小额

信用贷款

问题 对策

一 前言

在经济体制变革的强力推动下,我国金融市场化的程度有了很大提高,金融发展与创新取得了长足进步。但就金融市场发展的地域结构看,城乡金融发展很不协调并且呈加剧之势,金融二元结构特征十分突出。这一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特别是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从当前来看,我国农村金融资源供求发展极不协调:一方面,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金融资源的需求不断扩大;另一方面,我国经济体制内正规金融的资金供给渠道不断从农村退出,农村面临着资金不断减少甚至农村资金被“抽血”的威胁。而小额信贷作为一种扶贫活动和金融制度的结合,可以为农民进入信贷市场提供平等的机会,具有促进农村信贷市场繁荣、缓解贫困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潜力,是我国农村金融体系有益且必要的补充。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小额信贷的发展仍然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存在着一些风险。

从全国范围内的情况来看,自从1999年试点以来,在人民银行的推动和引导下,农户的小额信贷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信用社的数量、贷款的数量以及贷款面等等都在不断攀升。到2010年,我国的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就超过了10000亿元,而取得小额信贷的用户约为8800万户,覆盖面占到了所有农户的40%左右,占有贷款的需要的农户的70%左右。截至2010年9月底,在全国的农村地区,涉农的金融机构为1.2亿的农户建立了各自的信用档案,并且还对其中的8000多户进行了信用评级,得到信贷支持的农户达到了7000多万户,总的贷款额超

过了2,95万亿元,贷款的余额也达到了1.24万亿元。

目前,我国的农户小额贷款主要呈现出这样的一些特点:首先就是小额信贷采取与其他金融机构不同的信贷方式,不需要抵押担保,而且采取的是小额贷款、分期还款,这些都是用于广大的贫困农户。其次就是主要面向低收入农户,因为他们比较富裕的农户更加需要资金的支持。再就是贷款额度总体偏小,虽然做到了借的到、用得上、还得起,但是若考虑大额的生产性需要的话,又有些偏低了。本文主要就是针对富阳市的农户小额信贷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发现其中的问题,并且提出对策与建议。

二 富阳市地区农户调查情况

(一)受访者的年龄调查

本次调查中共有50名受访者,年龄均在50岁以下,其中有19人年龄在25至35岁,有26人年龄在36至45岁,仅有5人年龄在46至50岁。具体情况如下:

受访者年龄分布表

年25 27 29 30 31 33 34 35 37 40 41 42 44 45 46 47 49 龄 人数2 1 1 1 3 4 3 4 2 4 5 7 5 3 2 2 1 /人

(二)受访者的职业、月收入调查

调查的50个受访者有以下几种职业:务农、教师、个体经营户、乡镇企业工人以及饭店服务员。月收入多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具体情况如下:

受访者月收入分布表

月收入额/元 人数/人 1000-1200 6 1200-1400 9

1400-1600 9

1600-1800 7

1800-2000 9

2000-2200 4

2200-2400 4

2400以上 2

三 富阳市农户小额信贷调查分析

(一)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市场潜力分析

根据对富阳市农户的小额信贷的调查情况,再结合我国目前的农村经济状况下,农户的小额信贷还是有着十分广阔的市场潜力的。下面就其潜力作如下的具体分析:

首先,从资金的供给方面来看,富阳市的一些农村信用社有着为数不少的不良资产,甚至有些信用社资不抵债,由此便削弱了资金的投放能力,这也是其他一些农村地区存在的问题。而央行为了弥补信用社贷款资金在某种程度上的不足,就采取了输血式的再贷款措施,但是资金规模仍然是不足的,并且这样的小额信贷还是新兴的金融产品,所以还有待进一步地向前发展。而从资金的需求方面来说,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的开展,是解除农村发展的需求型一抑制的最有力手段。这样,农户从金融机构借到资金不再遥不可及,而且,一些得益于农户小额信贷的农户也为当地的农民寻找致富之路作了引导。在这样的示范效应下,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户寻求信用社小额贷款的帮助,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户对于资金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农户小额贷款将有着十分可观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第二,农户的小额信贷是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法宝,因此将是未来许多农户的选择,小额贷款将获得更多的客户。在对富阳市农户的调查过程中就可以发现这一点。有许多的农户,通过借入小额贷款来开展个人经营业务,并且将规模越做越大,还解决了全家的就业问题。这是因为,农村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农村人民的贷款环境,并且降低了交易的各种成本。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各个村委会对于本村居民的各种情况都比较了解,一些农村信用社就与村委会进行合作,组成信用的特别评定小组,对于村里的农户进行全面的信用评级,并且采取的是一次核定、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策略,这样就使得农户在规定的信用额度范围内可以随时取得需要的贷款,这对于农户来说是大大简化了手续,降低了成本,而对农村信用社来说,也是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道德风险或是逆向选择的问题。从这两个方面来说,就大大提高了农户通过小额贷款方式获得资金的可能性,因此,小额信贷是有着不小的市场潜力的,客户的需求还是很大的。而且,从富阳市的调查实践中还可以了解到,农村信用社积极开展的小额信贷业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的金融抑制,促进了富阳

市各个村的产业结构调整,在增加农户的收入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受到了农户的一致好评,未来将有着更大的发展。

再者,农户小额信贷也是广大农村信用社和农户的现实选择。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看,农户小额贷款是信用社进行贷款营销的很好的方式。贷款是其最主要的收益来源,而农村又是其主要市场,因此农户的小额信贷业务的开展是农村信用社很好的经营选择。而作为农户,大多是以家庭为作业单位,经营的规模比较小,资金的需求额度也不大,而且通常没有抵押物作为贷款的担保品,所以,这种小额的、分散的贷款形式,是对于农户来说最适宜的方式,由此来说,小额贷款就必将有着很大的市场,其潜力也有待进一步挖掘。

(二)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实行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富阳市的调查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了再小额信用贷款的实行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而这也是在我国的其他农村地区极有可能存在的问题,下面就做具体的分析。

1.资金外流现象比较严重

尽管在富阳市服务于个体工商户和农户的金融机构比较的多,但是真正向农户放贷的只有农村信用合作社,可是,吸收存款最多的却恰恰不是这些信用社。所以,信用社不仅仅要向那些农户和个体工商户发放贷款,同时,发放的贷款却无法通过吸收存款来弥补。而那些大量吸收存款的其他金融机构,比如说邮政储蓄和农行等等,却将收到的存款不断地用于城市,这就使得富阳市农村地区的资金存在短缺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金融系统就没有充分将富裕的资金用于广大的农村建设当中去,导致了农村资金的外流现象。在我国的其他地区,甚至还存在“存的进去,带不出来”的状况。2.潜在的优质贷款项目未被充分挖掘和利用

从对富阳市农村地区的调查情况来看,小额农户贷款存在一定程度的贷款艰难的问题,原因如下:农村市场的经营风险比较的大,收益却不够高,因此新业务的开展通常比较困难。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信用社是有着“支农”的特殊任务的,而且与当地的村政府有着紧密的联系,因此根本没有办法按照市场规则来进行经营。所以,挖掘那些优质的客户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从目前来看,这一点还做的很不够。

3.小额信贷的期限与农业生产所需资金期限不匹配

受到农村信用社的自身利益的驱动,以及支农再贷款期限所带来的限制,富阳市的农村信用社向农户所发放的小额信贷的期限通常被控制在一年以下,可是这与农业的生产周期并不相适应,这将影响到贷款的农户到期以后的还款能力,那么,这在一定程度上将影响农户贷款的积极性。4.农业生产风险高、信用环境差、贷款风险大

富阳市的小额贷款主要是用于小型的农村经济项目,与农业的生产活动息息相关。但由于农业生产的风险很高,小额贷款的回收也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首先,农户的经营一般都比较分散,基础的设施也不是很健全,对环境的适应性比较的差,而且自然灾害也时有发生,这些小额的信贷所支持的农村经济项目遭受风险的概率也是十分大的,由此加大了小额贷款的风险。但是,农户小额信贷主要是支持农业经济,其会存在于农业生产相关的高风险也是很正常的。其次,农业生产的周期通常比较长,达到一年以上,但是农户小额信贷的期限却常常是半年到一年,这种回收期限上的矛盾也影响了贷款的顺利回收。另外,由于农业生产的自发性,农户对于市场信息的了解通常不是很充分,受市场的波动影响很大。同时,农村信用社是以农户为单位,建立各个农户的贷款档案,在对农户的信用评级过程中,对于农户的收入、还款能力的核查常常是停留在表面,监督力度也差,这也就影响了贷款的偿还率。5.内部管理不到位

富阳市的农村信用社的小额的贷款的模式比较的单一,基层的工作人员的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而且人员的的分布也存在不均匀的状况。尽管实施了工资与绩效考核的机制,贷款责任制等相关制度,员工也有每年的培训,但是这些对于偏远的基层信贷员往往是不现实的。而且还存在着人员效率低下、机构冗杂的状况,降低了小额信贷的服务水平和宣传力度。另外,在富阳地区,这些小额的信贷业务还比较依赖核心领导,制约了信贷人员发挥其因地制宜的作用,使得小额信贷的科学性、有效性大打折扣。

(三)对策与建议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就必须寻找一些可行的解决策略,以此来推动农户小额信贷的健康发展。具体的对策和建议如下: 1.改善小额信贷环境

应该来说,小额信贷的成功开展是离不开政府的努力和支持的。农村信用社

应该要多多争取小额信贷这方面的减免税政策,以及贴息贷款、央行再贷款等这些资金上的扶助。与此同时,农村信用社还要与当地的政府密切配合,互相沟通合作,争取党政干部和村领导的协助和支持。在农户的信用评级、清收盘活不良贷款等方面挖潜增效,尽量营造比较良好的小额信贷环境。2.加快农信社电子化建设步伐,提升金融管理能力

由于农村信用社大多建立在农村,一直以来的单元制组织形式和业务经营模式,金融的电子化建设和国有银行以及股份制银行相比有十分大的差距。农户的贷款周转快、笔数少、金额小,而且农村的交通不发达,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手工操作,不仅工作量大而且效率低下,很难与农村的信贷投放和金融服务的要求相匹配。因此,加快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网络技术、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能为农村信用社的电子化建设提供很大的帮助,可以通过信用社以及信用站的网络系统实施小额贷款的发放和日常管理工作,解决工作人员不足的矛盾。建立农户的信息档案,将农户信用等级咨询系统上网运行,运用电子化的手段,扩大并存信用体系的建设范围。3.建立风险保障机制,合理分散风险

由于受到多种风险的影响,风险的分散将直接影响到农户小额信贷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应该加快发展农村的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的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农业的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一次来分散小额信用贷款存在的各种风险。同时,为了分散和规避风险,可在农村推行农业意外保险制度,扩大承担风险的主体,提高贷款当事人的抗风险能力,使农业风险由信用社和保险公司共同承担。同时做好信用社资本金的补充,完善呆、坏账准备金制度。加强贷后管理,防范信用风险。贷款发放后,信用社内部要建立台帐,严格实行包放、包收、包管理、包服务、包效益的“五包”责任制。4.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和监督

为进一步防止农户的“道德风险”,农信社要加强对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事后监督,不能因为笔数多、额度小、农户居住分散而麻痹大意,疏于管理,要经常深人农户掌握和了解其生活、生产经营和贷款使用情况,确保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按规定用途和要求使用,真正发挥其功效,最大限度地防范信贷风险。

五 调查情况的总结分析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可以了解到,农户的小额信用贷款经过了十几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广大的农户带来了一定的金融服务上的便利,使得一部分农户通过小额信贷的帮助发家致富。并且,也有越来越多的人即将加入到这个行列。对农村资金的供求分析可以知道,农户小额信贷还是有很广阔的发展前景的。但是,从调查中我们也发现,在贷款的实行过程中,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说资金的外流、内部管理不到位、资金的期限不匹配等等,为此,广大的农村信用社就应该针对这些问题采取积极的措施与对策,比如说加强小额信贷的管理与监督、构建风险保障机制、提升金融管理能力、改善信贷环境等等。只有这样,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才能健康地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留念,邱宁.对农户小额贷款情况的调查报告[J].金融实务,2009(9):28-30.[2]李志华,李学军.关于对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2):73-74.[3]刘卫红,胡亦夏.农村小额信贷的风险分析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8(6):205-207.[4]梁明.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的矛盾和出路探析[J].财税金融,2011(8):74-75.[5]郭艳俊.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发展的对策探究[J].河西学院学报.[6]杨海英.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浅析[J].商场现代化,2010(6):123.[7]陈萍.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问题与出路[J].金融论苑,2007:138-140.[8]高泽金.我国农户小额信贷的现状与对策[J].当代经济,2011(6):36-37.[9]孙文富.浅析农村信用社农户小额信贷[J].经济研究.[10]杨峰.我国农村信用社拓展农户小额信贷的障碍与对策[J].财政与金融,2010(8):68-69.

第四篇:调查与决策——《以体制机制创新促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模版]

调查与决策——《以体制机制创新促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总第183期

调查与决策(内参)

第72期

以体制机制创新促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

——湖南广电体制改革与产业发展考察报告

中共四川省委政研室调研组

近年来,湖南广电在体制改革方面积极探索,促进了该省广播影视业的加速发展,为全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得到李长春、刘云山等中央领导同志的充分肯定。学忠书记、中伟省长也于今年带队考察了湖南的广电体制。近日,我们专赴湖南调研,听取了湖南广播影视集团(以下简称湖南广电集团)及各台情况介绍,考察了湖南广电集团和湖南卫视、湖南经济电视台,感到他们富于创新的精神和围绕发展抓改革的做法,对我们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有借鉴价值。

一、“电视湘军”异军突起

湖南广电改革始于1993年,在湖南省广电局(原广电厅)的直接领导下,经过13年的改革与探索,摆脱了以前设备陈旧、事业滞后、有钱吃饭、无钱发展的困境,成为一家跨媒体、跨行业经营的大型传媒集团,担当起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主力军。湖南广电的迅速崛起引起全国关注,被誉为“电视湘军”,其发展主要有以下特点:

1.产业主体地位突出。湖南广电集团综合实力进入全国文化产业50强,在全国省级广电集团中名列前茅,是湖南省国有文化的主体和产业发展的先导之一。湖南卫视收视率和广告收入在省级卫视中位居第一。控股上市公司电广传媒被业界称为“中国传媒第一股”。

2.集约发展优势明显。湖南广电下辖10个电视频道(其中两个上星频道)、1个电影子集团、5个广播频率、3家公开发行的报刊、1家综合性新闻网站、十几家全资或控股公司。到2005年底,集团的节目生产能力突破5700小时,比13年前增长了15倍;总资产81亿元,增长了19倍;集团总收入超过18亿元,增长了35倍。

3.品牌效应逐步显现。湖南广电以其文娱类节目策划新颖独特、栏目贴近生活、主持风格活泼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品牌。如湖南卫视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超级女声》等精品原创栏目相继产生轰动效应;推出了李湘、何炅、汪涵等极具明星效应和市场号召力的主持人。在2004年央视电视收视调查机构开展的最受欢迎的50个省级卫视栏目评选中,湖南卫视占了14个。在名主持人、名牌栏目的带动下,湖南卫视成功塑造了全国性的电视娱乐品牌,其省内和省外的观众量比达到1∶9,省外广告客户逐步成为其广告收入和增量的主要来源。

4.发展势头方兴未艾。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湖南广电具备了向全国广播影视市场扩张的竞争优势,发展空间大大拓展。数据显示,湖南卫视收视率从2004年的全国第六,上升到了2005年的全国第四,并成为连续三年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市场份额超过2%的中国省

级卫视,广告收入2005年达到6.5亿元,今年可望突破8亿元。在湖南省内收视市场的前10个电视频道中,湖南广电占据7席。湖南广电的良好发展态势和诱人前景吸引了国内外金融界的关注,世界投资银行排名第二的高盛、排名第七的贝尔斯敦以及联想鸿毅投资等都表示出与湖南广电的强烈合作愿望。

二、“五大抓手”力促发展

湖南广电能取得如此快速的发展,其主要经验在于始终把“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作为广电改革的核心任务,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紧紧结合自身实际和要求,不断冲破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着力抓好资源整合、体制创新、规模扩张、品牌塑造、领军人物。

(一)抓资源整合,构建系统竞争优势

湖南广电紧紧围绕广电市场发展的要求,坚持最大范围、更深层次整合各类资源。首先,整合行政资源和市场资源。从1993年改革伊始,就高度重视行政资源在改革中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强力推进市场化改革,组建了完全按市场要求运作的湖南经济电视台。在2000年底组建广电集团时,没有简单地搞“一刀两断”,而是根据湖南广电实际实行了“局管集团,适当分开”的管理模式,省广电局主要履行管理职能,制定发展规划、研究重大决策、承担公共服务,管宣传、管事业建设和安全播出、管主要干部、管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广电集团在局党组领导下重点抓经营,各台在集团领导下按照自身规律办好节目;局党组领导和集团领导实行交叉任职,局与集团职责、机构、财务适当分开,局和集团的人事、党务、纪检部门分别合署办公;待遇上,局机关和集团工作人员同级同酬。这样局机关和集团既做到了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又有效避免了一些地方局台分离后存在的“两张皮、互拆台”现象。湖南广电发展也得到湖南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将广播电视产业作为湖南省“十五”发展新的增长点,为广电发展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金鹰影视城选址征地遇到困难时,省委领导亲自出面协调解决;2005年“超女现象”在社会上引发争议,省委、常委会还专门作出决定支持这一市场反响好的栏目。其次,整合频道、广告和节目生产资源。通过财务集中管理,成立了集团广告管理中心;组建新的节目生产公司和营销中心,将原来各频道分散的低水平生产转变为集中的专业化生产,并从自产自播转向生产与营销并重,扩大影视节目的专业化生产和营销能力。通过创建播出、生产、营销三大平台,集团职能实现了四大转移,即在体制上由行政型向经营型转移、在生产方式上由自给自足的作坊式生产向市场化专业化大生产转移、在结构上由松散型向集约型转移、在产权上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移,消除了内耗、增强了合力,形成湖南广电面对竞争迎接挑战的系统优势。目前,湖南广电在电视节目方面的竞争已开始由栏目的竞争优势向打造更高层次的影视剧、栏目剧等整体制作能力方面的竞争优势发展。

(二)抓体制创新,培育市场主体

湖南广电始终把重塑市场主体地位作为改革的主要任务,把创新运行机制、突破体制障碍作为改革的重点,在符合中央有关精神的前提下,积极探索符合湖南实际和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1994年,湖南广电以组建经济电视台为突破口,实行全新的人事、分配制度和经济运行机制,省厅充分放权,业务上只管宣传导向,人事上只管台长一人,台内人事聘用权、干部任免权、节目设置权、收入分配权全部下放给台长,最大限度地摈弃了行政权力对于生产要素的不合理干涉,使经济台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经济台以100万元开办资金起步,1996年1月1日正式开播,第一年就实现收入3000万元,第二年收入6000万元,第三年收入1个亿。经济台的改革和示范作用,带动了湖南广电管理模式开始由行政型向市场型转变,也为湖南文化产业冲破传统体制的束缚和事业型运

行机制的壁垒提供了成功的经验。目前,湖南广电集团7个电视频道实行“1-3-3”的管理模式。卫视作为湖南电视宣传的旗舰,以一个独立的平台运行;经视、都市、生活三个频道组成新的经济电视台,其中重点办好面向全省电视观众的经视品牌,形成与卫视在省内与全国呼应的格局;而娱乐、体育、影视频道则是松散型的联合,虽然播出分开、班子分开,但所有节目生产都归口一个生产公司,实行集约化经营。

(三)抓规模扩张,以产业支撑事业发展

湖南广电把产业发展作为事业繁荣的前提和支撑,在坚持“导向金不换”的同时,理直气壮地追求经济效益。湖南广电厅早在1993年就确立了“大广播、大电视、大宣传、大产业”的发展目标。为了“集中财力办大事”,1994年省广电厅成立了湖南广播电视发展中心,从1995年开始,由“发展中心”下属的湖南广播电视广告总公司对省厅直属各媒体的广告创收实行集中经营、统一管理,保证了广告经营的整体效益,为改制上市创造了基本条件。湖南广电集团控股公司电广传媒在深交所上市后,迅速扩大主营业务,成为湖南广电产业经营的“旗舰”,两次从股市融资共21亿元投入到广播电视中心、国际影视会展中心建设以及电视栏目开发、技术设备的更新改造中,为湖南广电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公司还通过资本运作,实现融资和产业多元化,延长产业链。在金鹰影视文化城投资建设了世界之窗、海底世界、会展酒店、骏豪花园等相关产业,使之成为集影视、娱乐、休闲、会展、旅游等诸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基地;参股合作的湖南三辰卡通节目公司已成为我国三大动画集团企业之一,年产动画占到国产动画量的56%以上,形成年销售额达5亿元的产业群。依靠强大的经济实力和产业规模,湖南广电事业发展得到强力支撑,节目生产能力和网络覆盖能力不断提高,影响力越来越大,带动力越来越强,始终牢牢把握着全省广电舆论导向,占据了先进文化的主阵地。

(四)抓品牌塑造,拓展省外市场

1997年1月1日,湖南电视台第一套节目通过亚洲二号卫星播出。电视节目上星以后,由于其覆盖面和影响力远远超出了本省范围,一方面电视竞争态势发生变化,省级卫视台“省内独大”的优势荡然无存,面对着其他省市卫视台和中央台、境外卫视台的激烈竞争;另一方面,也为每一个省级卫视台进军全国市场带来难得的历史机遇。湖南电视台敏锐地抓住这一变化趋势,提出了“立足湖南、占领全国”的市场定位,以“快乐中国”为办台宗旨,实施“锁定全国、锁定娱乐、锁定年轻”的战略,全力打造“中国最具活力的电视娱乐品牌”。相继推出的《快乐大本营》、《玫瑰之约》等引发了全国性的电视娱乐节目模仿热潮。2005年“超级女声”再度火爆,栏目收入达3亿元,相当于一个中等水平的省级电视台全年的收入。《梅花三弄》、《还珠格格》、《非常公民》、《绝对权力》等一大批优秀的影视剧走向全国。近4年来,湖南广电共有40多部广播影视作品获得50多项国家级政府奖,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目前,湖南广电已形成以湖南卫视为标志的精品频道品牌,以电广传媒为标志的资本运营品牌,以金鹰影视文化城为标志的产业经营品牌,以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为标志的节庆活动品牌。

(五)抓领军人物,激发队伍创造活力

人才是发展的根本。湖南广电的快速发展得益于层层发掘领军人物、培养领军人物、抓住领军人物、信任领军人物。省委、省政府给予了广电局班子高度信任和充分的改革自主权,一直放手支持其探索与实践。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省委宣传部的领导下,湖南广电始终由省广电局主导改革并具体实施,保证了省广电局对广电系统的管理不因改革而削弱,而是更加到位和有效。湖南省委、省政府还积极帮助解决广电改革发展中遇到的矛盾和问题。

湖南广电改革的领军人物魏文彬坦言,政治信任是对改革最大的支持。湖南广电在改革中同样实行层层抓一把手的管理模式,如1994年创办经济台时,从70多名竞聘者中破格选拔出时任湖南电视台外宣部副主任的欧阳常林担任台长,赋予其组建班子、自主经营所需的一切权力,保证其改革主张得到最大限度的实施。对各栏目的负责人以及策划、主持方面的领军人物或专业、专门人才,采用高薪酬、高度自主性等激励方式支持其创新、激发其活力。经过积极探索,湖南广电已形成局党组抓集团、集团抓台长、台长抓栏目主持人制片人的格局,各级领军人物、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得到充分释放,带出了一支富于创新、敢于拼搏、能打硬仗的广电队伍。

三、他山之石值得借鉴

湖南广电改革在全国起步不是最早,但改革力度大、发展速度快,已形成明显的产业优势。我省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在一些领域也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仍然比较滞后,离省委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当前全球经济文化一体化趋势日益明显,我们面临着加入WTO后文化市场的逐步开放和国内强势文化集团跨地域发展的竞争压力,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要求更加迫切。我们认为,要尽快把我省文化资源优势真正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必须从我省实际出发,借鉴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发展方向,遵循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化娱乐等各类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同规律,以改革促发展,制定完善分门别类、切实可行的具体政策措施,既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又切实加强行政资源对事业繁荣和产业发展的引导和服务。同时应坚持大集团带大产业,培育领军人物、鼓励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破除体制性障碍的新办法、新路子,使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负责人:任 丁

成 员:周黎明 刘 军(执笔)

(提供单位:发布时间:2006-08-11录入用户:admin-swzys)

第五篇:海岛旅游发展模式探究—以刘公岛为例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论文

海岛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究 — 以刘公岛为例

院(系)别

国际商学院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 16.2

162721217

张贯亚

指导教师

冯小楠

山东交通学院教务处 二○一九年六月

原创声明

本人张贯亚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海岛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究——以刘公岛为例”,这是我在冯晓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的结果。除非文本具体标记和确认,本文不包含任何由其他个人或团体发布或撰写的研究结果。在文章中已经指出了本文参考引用的文献和数据 1。我完全了解本声明的后果,尊重知识产权,我自愿承担有关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张贯亚

日期:

2018 年 6 月 3 日

作者简介:张贯亚 专业旅游管理

摘要 在当今社会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济的兴起,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强而有力的增长势头。它在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已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为了保持长期的朝气和活力,旅游目的地都在更新创新、探索和优化发展模式。海岛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适用于生命周期理论。以刘公岛为论文的探讨对象,目前刘公岛处在旅游地生命的阶段,对存在的影响发展因素为出发点,用海岛旅游的特征作为导航方向。将海岛旅游地发展模式的优化创新置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理论下进行研究,对海岛旅游地发展模式进行了优化创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海岛 旅游资源 生命周期 发展模式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s income level rise and the rise of tourism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hows a strong and powerful growth tendency.A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a”s national economic gain and has turn into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le.In order to keep vitality and energy for a long time, tourism destinations are updating, exploring and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This article adhibition the life period theory to the island tourism destinations development patterns.Taking Liu gong isl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evolution stage of its life cycle,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Liu gong island in different life cycles.On the foundation of explicit analysis of the now available affecting factors, an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island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novation in the i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under the theor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life cycle research, on the i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s optimized innov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Key words :Island Tourist resources

Tourist destination life cycle Development model

目录

前 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的意义..........................................................................................................................3 1.2.1 经济意义...........................................................................................................................3 1.2.2 社会意义...........................................................................................................................3 1.2.3 环保意义...........................................................................................................................3 1.2.4 国际意义...........................................................................................................................3 2.海岛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模式的选择环境分析.............................................................4 2.1 海岛旅游及发展模式的相关概念......................................................................................4 2.1.1 海岛的概念.......................................................................................................................4 2.1.2 海岛旅游...........................................................................................................................4 2.2 发展模式..............................................................................................................................4 2.3 海岛旅游资源的特征..........................................................................................................5 2.3.1 季节性较陆地不明显.......................................................................................................5 2.3.2 远离城市,环境幽绝.......................................................................................................5 2.3.3 地域性明显.......................................................................................................................5 2.3.4 生态系统相对脆弱...........................................................................................................5 2.4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生命周期选择分析..........................................................................5 2.4.1 海岛旅游资源...................................................................................................................6 2.4.2 客源市场...........................................................................................................................7 2.4.3 交通条件...........................................................................................................................7 2.4.4 区域联带经济...................................................................................................................7 2.4.5 旅游企业...........................................................................................................................7 2.4.6 政府政策支持...................................................................................................................7 三.刘公岛海岛旅游发展模式...................................................................................................9 3.1 岛屿旅游资源......................................................................................................................9 3.2 刘公岛三大主要人文景点..................................................................................................9 3.2.1 岛屿的森林覆盖率和野生动植物...................................................................................9 3.2.2 探查与参与阶段.............................................................................................................10 3.2.3 发展与巩固阶段.............................................................................................................11 3.2.4 停滞与(或衰落)阶段......................................................................................................11 四.发展模式选择新的发展锲机..........................................................................................12 4.1 海岛开发的特点................................................................................................................12 4.2 新的发展锲机....................................................................................................................12

致 谢......................................................................................................................................14 参考文献..................................................................................................................................15 附 录........................................................................................................................................16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前 言 沿海旅游资源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广,最有前途的旅游资源。从旅游分布的角度来看,沿海地区是最吸引游客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沿海地区的海岛旅游作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无论在山东省,国家,乃至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当前,国外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后半阶段,国外的研究现在多集中在对旅游目的地的重新的定位上。从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外国学者更多的目光集聚点是关于滨海旅游业的发展。1963 年引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1980 年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而对于海岛生命周期的研究多是建立在滨海类的旅游基础上。同时期 90 年代初开始研究旅游目的地,中国学者关注生命周期的理论上的分析,在实践案例的研究相对缺乏。许多国内旅游目的地仍处于探索和参与生命周期的阶段。近年来,国内学者采用了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和其他理论的结合,增强了循环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国内旅游生命周期研究所需的统计数据缺失数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者们的研究。因此。旅游地的具体案例研究是一个重点的补充内容。

海岛旅游作为“蓝海经济”的重要战略要点,海岛旅游在战略中得以推广和实施。发挥着先锋作用。以刘公岛为例,在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研究理论的支持下,研究了基于影响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因素的发展模式。海岛旅游发展模式对岛屿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围绕旅游目的地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阶段展开浅析。从岛屿旅游资源、旅游市场、交通条件、区域经济、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对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影响;怎么样才能发挥优势,趋避短板,又如何在旅游资源上下功夫,使其发挥特色。浅析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探查与参与、发展与巩固、阻滞和复苏(或衰落))三个大阶段。参考文献资料展望未来,在对海岛开发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未来海岛可能出现的发展模式;以期更好的服务于旅游发展当中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1.1 研究背景 世界上有超过 10,000 个岛屿,相加总面积超过 970 万平方公里,大约是世界面积的 1/15。这相当于中国的陆地国土面积。我国是一个岛屿数量很多的国家,在《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在海岛上有面积超过 500平方千米,(这其中不包括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岛屿)的这些岛屿中,岛屿总数的 94%是非居民岛屿,面积和该岛总面积的比值大概在 2%左右。根据国家海洋局的数据,该岛的总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 0.8%。

200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第一部岛屿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岛屿保护法》在人大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该部法在 2010 年 3 月 1 日正式实施。此后,中国海岛资源的开发受法律保护,其开发利用受法律约束。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中包含海洋旅游业,是旅游业的重要一部分,21 世纪初期以来。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海洋旅游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旅游业是海洋旅游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海洋旅游业的兴起,海岛旅游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形式。2015 年国际岛屿旅游会议在浙江省舟山市举行,阐述了岛屿旅游是“蓝海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增长点。这是利用海洋资源的最优方式。海洋经济的新蓝海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的最佳途径。为海岛旅游提供了和谐的发展外部条件。

据中新网数据显示,国内全年游客总量达 55.39 亿人次,实现全国旅游总收入 5.97万亿元在 2018 年创收。其中来我国旅游者的入境 1.4120 亿人次,从入境游的角度分析来看,中国的主要客源地排在前三位国家有韩国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途牛网的数据显示,2018 年的上半年海岛之旅是热门旅游点,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帕劳、毛里求斯作为热门旅游地点,进入榜单前 30 名。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海岛游相比于普通旅游花费更高,人均游玩费用都在 10000 元以上,平均停留时间在 7 天左右2。海岛旅游成为旅游业的另一个突破口,2012 年——2017 年我国滨海旅游创收 14636 亿元,和海洋产业总比值 46.10%3。如图 1.1

图 1 2012 年——2017 年中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及占海洋业的比重(单位:亿元,%)

中国海岛及周边海域的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1028 处自然景观被确定、人文景观占775 处,被建造完善和投入使用的各类用途的海水浴场 72 处。海岛旅游区 5A 级 6 个、4A 级 43 个、3A 级 25 个数据截至 2017 年底。共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加,为国内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可支持4。从数据分析和国家政策来看,岛屿旅游已成为沿海地区不可动摇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如图 1.2

马蜂窝发布出境自由行报告:“智慧”成出境游市场 3

2019 年中国滨海旅游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动向前瞻网 4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海岛统计调查制度》的通知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图 1.2 2015 年——2017 年中国海岛级别旅游区统计(单位:个)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经济意义 中国境内的海岛旅游目前还没有进入完全竞争阶段,旅游收入利润空间和增长幅度都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海岛旅游目的地发展有规划的旅游能使发展模式更加完善,能开拓新的市场。以差异化策划、特色化取胜在以后的发展模式选择上。

1.2.2 社会意义 海岛旅游发展模式能适宜的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居民就业率和社会稳定发展,从而整个系统协调、可持续的循环发展。

1.2.3 环保意义 海岛旅游取得的收入可以有一部分分配到环境系统的维护和修复,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同时向旅游者、社区和民众传播环境保护相关知识,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也间接的推动海岛和其以外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

1.2.4 国际意义 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旅客来源,发展海岛旅游有利于提高我国海岛旅游知名度,提高我国海岛旅游的国际化程度,建立国际旅游文化标签。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海岛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发展模式的选择环境分析 2.1 海岛旅游及发展模式的相关概念

2.1.1 海岛的概念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岛屿定义为“四面被水围绕, 被水包围并在落潮时暴露于水面的土地”。根据不同的角度,岛上可以有多种分区,形成各种岛屿景(图 2.1)。

图 2.1 海岛分类图

2.1.2 海岛旅游 海岛旅游(Island tourism),简单概括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以岛屿区域作为目的地,利用岛上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来吸引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前往旅游地来游玩。经济、社会、文化的全域发展为要求,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海岛旅游在理论上涵盖各种空间上的活动,2.2 发展模式 在研究海岛旅游发展模式之前,查询、阅读文献资料确定海岛旅游发展模式的概念,目前并没有在学术界统一的定义。杨晓玭(2015)一文中引用的观点,发展是研究开发,发现和利用新资源的领域的研究;模式(Pattern),模式是解决某些问题的方法和参考指南。发展模式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特定资源的参考指南,指导实践。

综合文献资料,本文认为海岛旅游发展模式是指提高岛屿旅游质量,提高综合效益。以岛屿区域为旅游目的地,海岛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为基调,吸引旅游者观光、休闲旅游。在不同时期,选择与其相配的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3 海岛旅游资源的特征 2.3.1 季节性较陆地不明显 旅游活动本身就具有季节性,在人们拥有了自由可支配收入加自由闲暇时间的影响后,最大的因素就是由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性带来的景色的变化。在空间距离分布上存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在同一节气中。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岛屿中。海岛的冬季温度差较小,夏季则拥有来自海洋湿润空气带来的凉爽,气候养人,阳光明媚。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同纬度相比陆地来看变化小,降水和日照条件比较好。季节变化引起的风景的变化也会比陆地小很多。海洋性气候更有利于度假旅游,是夏季避暑冬季避寒的胜地。

2.3.2 远离城市,环境幽绝 海岛受海洋的分割,而与陆地对比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特征,岛屿周围被海水包围,与沿海城市在空间上存在距离,海岛上的植被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状态,旅游者身处于海岛,耳旁是海水荡漾的声响。油然而生的是远离尘嚣、贴近自然。同时,因为空间距离,鲜明的文化传统与内陆地区形成明显的反差。清新的空气,海岛上特殊的植被资源、地质地貌和有限的空间,区别于陆地的交通工具。都更加凸显海岛文化与众不同和生活节奏的悠闲和舒缓。

2.3.3 地域性明显 时空上的距离,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景观,如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海洋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有“阳光(Sun)、沙滩(Sand)、大海(Sea)和海鲜(Seafood),还有独一无二的渔岛民俗、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等。这些与我们惯常生活的在内陆地区的环境差异有很大的不同,距离和差异性产生的神秘魅力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这也是海岛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地区的原因之一。

2.3.4 生物系统相对脆弱 对于其他环境系统而言,海洋环境系统和循环系统受空间和物种的限制更加的局限和单一。不像其他的环境系统,某一环节遭到破坏,还可以用其他的环节填补替代,给予修复的时间。海岛作为海洋上的一小块不连接大陆的小面积陆地。动植物种相对较少。一个环节遭受到损坏,整个系统更容易遭到破坏。

2.4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生命周期选择分析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研究欧洲旅游发展时和在 Christaller W(1963)研究欧洲旅游地的发展时也提出了类似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概念。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1980)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6 阶段。在此后,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被全世界的学者广泛运用。海岛旅游地的发展同样遵循着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化规律,这也是巴特勒(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中提到的。从巴特勒(ButlerR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图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都会经历 6 个阶段: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苏醒)(如图 2.2)。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图 2.2 旅游地生命周期引自(ButlerRW.)

但众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 Butle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完全一致的旅游地并不多,诱变因素太多。海岛经营者经营旅游景点的规划和管理,发现不同时期海岛处在生命周期的变化,记录和提出更好适合海岛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分析发展中的生命周期特征和规律。中国学者张文(1990)首先在《对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的看法》一文中发表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它分析了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随后不久,国内学者研究了影响旅游生命周期演变的因素。分析了如何从需求、效果和环境三个方面控制和调整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图 2.3)。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符合旅游目的地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规律。它可以科学地描述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轨迹。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主要受岛屿旅游资源、客源地市场、区域周围的经济、交通条件、旅游企业和综合效应等主要因素的制约,供需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发展模式的选择。共同对开发模式的选择相互促进产生影响。

图 2.3 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

2.4.1 海岛旅游资源 在海岛旅游选择发展模式之前,本身是受岛屿资源的丰富与否和岛屿的资源特征的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从岛屿自然景观和其他自然资源,岛屿文化和其他人文环境对岛上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只有系统地分析岛屿旅游资源的供给因素,岛屿旅游的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才能有序合理,形成产品优势,从而提高海岛旅游核心竞争力。

2.4.2 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是影响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岛的地理位置与需求对客源市场也是影响的因素。客源市场的邻近程度对岛屿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发展模式和方法也不同。与客源市场相比偏远岛屿,资源也相对稀缺。可以在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的优势下,岛屿旅游可以与自然景观和人造旅游产品结合发展特色海岛旅游。

2.4.3 交通条件 交通是连接客源地和旅游地的桥梁和纽带。岛屿旅游发展模式的必要考虑因素是交通条件。良好的交通条件增强了岛屿的可达性,增加了旅游者的观赏时间,提升了旅行的舒适度,节省了旅游者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加快游客周转速度。

2.4.4 区域联带经济 海岛发展模式的选择受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

(1)受周围经济影响的岛屿的外部接触程度。周围经济水平越高,对外关系程度越高,区域内外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量就越大,进入到岛上的旅客就会得到增加。

(2)区域经济影响人民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当地居民对岛屿旅游的需求和消费能力就越大[8]。对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渴望程度也越强烈。

(3)区域经济影响投资规模。岛屿旅游开发是一项高成本的旅游项目,利用岛屿资源实现再开发。区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岛屿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规模和消费水平。

2.4.5 旅游企业 海岛发展模式受旅游企业影响也很直接。海岛旅游发展模式。海岛旅游发展模式是科学合理,政策条件优越,有利于海岛旅游市场机制的发展。旅游企业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政策条件优越,规划科学合理。有助于市场机制的发展,更有利于从市场驱动,促进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更容易吸引企业开展海岛旅游投资、发展和管理。

2.4.6 政府政策支持 海岛旅游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决定了政府对岛内开放发展政策的支持态度。其态度和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行为是选择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如果政府重视岛屿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将主导岛屿旅游业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支持将会很大。它将加大力度建设岛屿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岛屿的可达性,改善岛屿旅游设施,并通过政策提供支持。投资和吸引投资,引进海岛旅游相关人才,为海岛旅游开发创造条件;整合社会资本,建立海岛旅游发展伙伴关系,同时岛上的居民参与和经营海岛旅游,共创发展,携手共进。实现共享海岛资源,建立利润驱动因素,检查和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海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除上述因素外,海岛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还受旅游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因素,供需因素,岛屿承载力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固定,将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将导致发展模式的变化,这些因素都可能使海岛发展模式转变成另一种发展模式。海岛发展模式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只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不是永久不变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海岛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变化。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三.刘公岛海岛旅游发展模式 3.1 岛屿旅游资源 威海湾的一颗珍珠。距离威海陆地 2.1 海里,可乘游船 15min 可抵达。刘公岛总面积大约 3.15km2,最高点海拔 153.5m。在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中(长岛、养马岛、镆铘岛、崆峒岛和田横)综合排名第三。岛屿周围环绕着小岛,是来往威海港的重要水道。北部地势高,南部地势低。北坡的悬崖陡峭,岩礁密布。刘公岛自然风光秀美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它是中国第一个“海洋森林公园”和首批国家海洋公园。

(海岛旅游综合评价结果,表 1.1)

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 刘公岛 旅游资源条件B1 16.118 区域条件B2 11.031 区位特征B3 6.042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A 33.191 表 1.1 数据来源:向亚武,王永红,徐杨杨;胶东半岛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2 刘公岛三大主要人文景点(1)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遗迹类博物馆,呈现了北洋水师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面貌。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 1894-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展馆,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情景修复、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结合,形象的展示了黄海战争和威海卫战等战争场面5。

(3)岛博览园 主要是以刘公岛三大文化为主,分别是刘公文化、甲午战争、英租历史;它被称做为“解读刘公岛的百科全书”。

3.2.1 岛屿的森林覆盖率和野生动植物 刘公岛森林覆盖率达到 87%,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园和相对茂密的植被覆盖。是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岛上有 19 个植物科目、80 多种植物,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还保存着一批具有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欣赏价值的古树名木。刘公岛在旅游资源整体综合评价为中等,属于二级海岛。刘公岛有土地空间可以用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适合大规模旅游发展建设。结合上述条件,刘公岛在区域条件、区域特征、旅游资源条件均较好基础设施建设超过 70%。讨论了岛屿旅游乡镇的建设,指出岛屿建设应以岛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提出了一个发展计划。如凌申(2004)以刘公岛为例讨论村

刘公岛风景区介绍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镇建设, 它指出,岛屿建设应以岛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提出了发展计划。将刘公岛建设成文化岛、海权教育基地、生态岛、文明岛和民俗岛。每一个海岛都各具特色,发展模式也不同。本文在分析和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该领域的发展模式。依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刘公岛的开发模式进行浅析,以期更好的服务于旅游生产实践。(如图 3.1)

图 3.1 海岛旅游开发路径

3.2.2 探查与参与阶段(1)实地调查,制定规划 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在发展初期,需要进行实地调查,以掌握海岛的基本资源情况。发掘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寻找海岛旅游发展的立足点。如岛上的甲午中日战争的遗迹、北洋海军的办公、操练的清代建筑以及被殖民时的英式建筑、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等。岛上有渔业、水产品,还有特色的手工艺品等。岛上可以开发综合购物中心和历史文化旅游。综合的全面规划是国内外岛屿开发成功案例的必要条件,采取科学合理、有序的旅游规划,使海岛旅游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和有序。海岛旅游发展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以处理海岛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旅游业和渔业之间的关系,实现相邻海岛之间的互补互助的特征,来实现“一岛一特色”的区域合作。

(2)政府指导,招商引资 海岛旅游开发成本耗费大,开发初期岛上基础设施匮乏,有的甚至没有淡水资源,条件的艰苦性。来往的交通设备、基本的码头靠泊。基础设施的短缺使海岛旅游业的初始成本巨大。需要政府用政策支持和引导。如果前期的投资完全由投资方提供资金,就会降低中期和后期旅游项目成本的增加。在后期发展中,政府可以以租借或转让使用权的形式收回以前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这不仅可以吸引企业的注意,还可以在早期降低投资者的前期投资成本,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后期海岛建设中去。为海岛旅游业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

(3)开发实施,贯彻理念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在实施和旅游规划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共存的方向,并建立一个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在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尽可能促进游客的生态保护,减少对旅游地的资源消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规划到开发再到旅游参观,我们始终树立了环保理念,保护了岛上原有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2.3 发展与巩固阶段(1)执行规划,特色经营 规划的制定为海岛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指导,规划的实施是海岛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海岛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发展海岛的经济,准确定位海岛旅游的发展方向,避免定位失误,错过海岛发展的最佳时机。在发展期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发展特色旅游,将以开发的部分对外开放。一方面,潜在的客源市场可以提前了解海岛的特色,另一方面,吸引的部分资金可以作为海岛发展过程中的营运资金。刘公岛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可以作为海岛特色经营的有利条件。

(2)区域合作,优势互补 刘公岛靠近威海市,区域间联系较丰富。开发可依托附近沿海城市。实现资源、设施、交通等联动发展。是海岛旅游发展的契机。刘公岛临近威海市并且靠近市中心,还拥有航道标。具有很强的空间便利性。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可以开发“岛——城市”联合,提高知名度。,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开展区域合作与发展。

(3)政府监管,环境保护 海岛发展是一项巨大的投资,资金投入非常大。各种发展资金的运作需要政府监督,加强对海岛发展进程的检查和审查,以实现海岛旅游发展的可持续循环。许多海岛把环境保护列为发展重点。例如,泰国的苏梅岛 1、地中海岛巴利阿里群岛、以及许多国内海岛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海岛生态监管技术体系,建立健全信息预警系统,严格禁止一切对环境有害的营利行为,实现生态旅游和岛屿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4 停滞与(或衰落)阶段 岛上旅游业的发展到达至此阶段。岛上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基本饱和。为了避免海岛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化”现象,有必要对岛内旅游景点进行根本性改变,创造人工景观或发展潜在的景观,重启市场。

(1)资源循环,科学管理 海岛旅游必须建立资源循环系统,以减少游客的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根据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展部分地区的主题旅游,发展特色海岛的旅游业。对于未开放的区域,原始特征明显的可发展生态旅游。同时发展文化艺术交流,可以在岛上设立艺术展览。这种旅游模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正常的旅游需求(出行需求),还可实现思想交流,有效整合娱乐和学术交流。

(2)战略构想,持续发展 海岛旅游发展应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把保护环境作为理念和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主线。通过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关注海岛的可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并且对生态投入资金、技术和措施进行补偿,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控制保护区的游览人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四.发展模式选择新的发展契机 4.1 海岛开发的特点(1)超前性 旅游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产品将随着游客需求而变化,需要规划一定程度的超前性。一方面,预测性研究使海岛旅游开发项目走在了时代的前沿,适应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规划土地使用时,保留一些空间或多用途土地进行操纵,并发展新的旅游项目。这不仅避免了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而且也使旅游区保持了动态的发展结构。

(2)操作性 操作性规划的实施,特别注重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一致的实施。

(3)创意性 对于海岛和海滨度假胜地,美学和趣味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规划必须具有创造性,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4.2 新的发展契机 刘公岛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景观。具备发展成知名的旅游胜地的潜质。如何开发。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刘公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本文在上述发展问题后浅析,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上述发展问题,即政府引导,分区发展,企业经营,产品差异化、捆绑销售、区域合作(图 4.1)。全力打造刘公岛的整体海岛旅游景区,使刘公岛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地,实现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图 4.1 海岛旅游发展模式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结 论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验证。本文选择刘公岛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理论分析和要素分析进行研究。在分析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刘公岛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验证,确定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预测海岛未来旅游发展趋势,增加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识。

结合学者的研究,建立了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定义指标体系,并从海岛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区域经济、交通条件和旅游企业等因素分析了旅游发展模式。客观界定刘公岛的旅游生命周期,得出刘公岛旅游发展经历了探索期、参与期和发展期的阶段,确定刘公岛旅游目地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三个阶段,对现阶段刘公岛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从海岛发展模式的特点来看,新的锲机到来时,刘公岛可考虑从政府指导,分区开发,企业业务运营,产品差异化,捆绑销售,区域合作等方面发展。实现滨海旅游的良好循环发展。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在准备、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所学到的不仅仅是关于论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一些做事和学习态度的方法。同时,毕业论文也是我学习生涯的总结结果,其完成基于过去的学习积累。为此,我要感谢在三年学习期间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论文初稿完成后,冯小楠老师对整篇文章进行了认真的审查和详细的修改,并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为本文付出了很多努力。给予我很多的启发,是我成长进步的榜样。我还要感谢其他所有教育我的老师,是你们的言传身教使我滴地成长起来。

在我做论文的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我的论文,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在生活中。我想表达我深深的谢意向他们,从来没有忘记我们在三年内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我永远怀念。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在论文的写作中,他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在生活和精神上。

正是他们无私的付出才有了我今日的成果。最后,我还要感谢参加评审的所有老师,感谢你们对论文的指正和批评。

谨以此段答谢所有关心我的人,一并纪念我在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的学习时光。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田婕.舟山群岛旅游地生命周期及调控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 2011.[2]杨秀平.多主体对旅游环境需求的利益博弈分析——基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视角-《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 [3] 高建.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探讨[D].浙江大学, 2007.[4] 梁 源 媛 , 高 建.海 岛 生 态 旅 游 开 发 模 式 研 究 — — 以 山 东 长 岛 为 例 [J].海 洋 开 发 与 管理,2016,33(S2):56-62.杨晓玭.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评价及选择研究[D].海南大学,2015.[5]张运生.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 2006.[6]Christaller W.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66

[7]Christaller W 著, 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8]BUTLER R W.The Concept of a Tourism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J ].Canadian Geographer, 1980 24(1): 5-12.[9]张文.对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的看法[ A].孙仲明等.旅游开 发研究论集[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0]凌申.海岛旅游村镇建设刍议——以刘公岛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4(03):78-79.1990.99-108.[11]岳艳.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旅游产品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12]廖世超.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分析与应用[D].商业时代, 2006.[13]马剑平.海岛旅游开发的选择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7(08):103-105.[14]刘康.海岛旅游模式及环境影响对策分析——以青岛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9):102-109.[15]向亚武,王永红,徐杨杨.胶东半岛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以长岛、养马岛、崆峒岛、刘公岛、镆铘岛、田横岛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S1):75-85.[16]房萍.我国海岛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以威海刘公岛为例[D].企业技术开发, 2012.[17]江海旭.地中海地区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 2011.[18]董志文.浮山湾海上运动中心打造青岛滨海旅游“王牌”[D].青岛海洋大学, 2002.[19]杨晓玭.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评价及选择研究[D].海南大学, 2015.[20]黄玉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6.[21]王凤伟.舟山群岛旅游要素整合及体系构架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 2013.[22]应晓丽.国外典型海岛保护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浙江海洋大学, 2018.[23]杨书龙.近岸型海岛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4.[24]张耀光,刘锴,江海旭.海岛旅游资源评估与竞争力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 12 个海岛(县)为例[J].海洋经济,2012,2(05):34-42.[25]赵树迪,郑宇.一种推进中国海岛县域经济发展的复合模式的提出——以山东长岛县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7,37(01):49-53.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附 录 鉴于笔者本身的能力、研究时间和资源的制约,本文仅是对海岛旅游及其发展模式作了一个初步的归纳和粗浅的研究,未来的拓展研究空间还很很大。对于实例研究中所选的样本,特别是案例,缺乏亲身体验和实际调查,因此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难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难以获得强有力的实际支撑,这都对文章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障碍。此外,在研究方法上,由于笔者自身学科出身和水平的限制,仅仅从自身学科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对问题的多角度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对每一问题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际调查基础之上,而且研究问题往往结合各学科如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等来解释各种旅游现象,对问题研究极为细致。这一点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论基础。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下载调查与决策——《以小农户为重点的灾后重建生计发展模式》文库word格式文档
下载调查与决策——《以小农户为重点的灾后重建生计发展模式》文库.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