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

时间:2019-05-14 00:08:5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重点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重点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

第一篇:重点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

重点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以厦门市思明区为

发布时间:2011-8-8

信息来源:福建省公务员局

福建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郑 巧

“人才高地”是地理学上的“高地”概念与人力资源理论中的“人才”概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指相对于经济空间场内某一参照系,因人才流动与聚集所形成的智力高势能区域,是经济社会系统演化与人才的自我价值实现共同作用所表现出的人才资源“极化现象”。它的显著特征在于人才存量的高密度、人才质量的高素质、人才结构的高对应以及人才效益的高产出。人才高地的建立对于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为各类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为事业留人创造更加宽松的外部环境。厦门市思明区是厦门市的经济、政治、文化、金融中心,面积75.31平方公里,人口80.1万人(其中户籍人口60.61万人),位于厦门市南部,三面临海,与小金门诸岛和漳州大陆隔海相望。思明区应发挥区位优势,根据重点产业结构特点,着力构筑区域特色的产业人才高地,全面推进全国强区建设,把思明区建设成为科学发展的示范区、两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区、海西现代服务业的聚集区、文明和谐美好家园的中心区,为厦门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发挥龙头示范作用。

一、思明区重点产业人才发展的制约瓶颈

思明区是一个依托产业发展和人才发展的区域,重点产业与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对其整体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拥有持续的创新能力成为其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的关键因素。近年来,思明区始终保持“高基数上高增长和高平台上新跨越”的良好发展态势,以光电产业和软件产业为发展重点,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吸引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把思明区建设成海西高新技术基地。同时,以旅游、商贸、房地产和现代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吸纳大量的服务业人才,把思明区打造成海峡西岸经济区重要的游客集散中心、商务营运中心和消费购物中心。思明区的人才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面对新时期、新阶段人才激烈竞争的态势,用实现全国强区的目标来衡量,还存在明显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为:

1.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不足。思明区的高素质人才,特别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高级管理人才仍处于短缺状态。通过调查分析,像光电等高新技术产业中科技领军人才、高技能人才、高端服务业人才十分短缺,软件产业中系统分析师、系统集成高级工程师稀缺。从人才队伍的文化程度来看,硕士以上的学历比例偏小、中专和高中以下占的比例较高,人才结构不尽合理。

2.人才流动率偏高。近年来,思明区软件企业之间互相挖人才,造成人力资源流动频繁,人才流失率高达20-30%,企业高级人才留不住,系统分析师、系统集成高级工程师稀缺,技术研发、销售、管理人才结构断层现象严重。根据调查显示,很多跨国公司的人力资源成本在企业总成本中所占到的比例达到37%,而包括厦门企业在内的国内企业,人力资源成本远远低于这个比例,根据行业的不同一般在10%-20%。

3.投融资渠道不够顺畅。融资渠道较窄,政府的融资支撑体系作用较小,已有的担保公司担保金额有限,政府对企业融资支持功能远远滞后于企业经济发展的要求。部分中小企业的自有资产不足,影响了其抵押贷款的能力,同时,信用担保体系尚须健全,资金问题正成为制约企业和产业发展的一大瓶颈。

4.人才发展环境不够优化。思明区作为老城区,随着城区扩大和部分事权下放,城区管理的压力增强,城区建设的负担加重,执法难和市政日常维护难等问题日益突出。建筑密度高,可供开发土地少,旧城旧村改造难度大,用地成本、房价居高不下。此外,薪酬待遇不高,生活成本很高,引进人才配偶落户(含集体)难、就业难,子女就学难,技术骨干长期两地分居,等等。

5.人才吸纳能力不足。由于产业基础设施和配套能力不足,思明区经济发展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对人才的吸纳能力适应不了产业发展的需要,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和载体有限。此外,由于职业教育总体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缺乏高技能人才,严重制约了人才结构的合理配置和人才优势的充分发挥。

二、构建思明区重点产业人才高地的基本思路

目前思明区还存在着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高层次创新型人才短缺等问题。因此,必须树立重点产业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明确重点产业发展人才保障的目标任务努力营造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鼓励创新、鼓励创造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区域产业人才竞争力。

(一)树立重点产业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

1.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资源是一种自然的、潜在的、静止的、未被开发运作的资源形态。就思明区而言,克服国土和资源的有限性带来的发展瓶颈,依靠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推动使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使人民的生活水平得以持续大幅提高,必须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实施人才资源优先开发战略,加快人才培养、引进、集聚,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高地,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2.人才资本优先积累。思明区人才资本的积累需要政府、企业以及人才个人等主体多元投入,需要政策平台、法律制度、创新机制、科学技术向生产力转化的一系列配套改革等,需要企业具有与地区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发展战略目标、相应的组织构架和管理机制。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些条件,人才的隐形价值才能转变为显形价值,人才的隐形资本才能转变为显形资本,实现人才资本的增值和向产业资本转化。

3.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需求结构的雷同,必然带来人才争夺的激化。人才结构调整要与产业结构的变动相适应,要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服务。坚持全面提高与重点建设相结合,坚持培养性调整与使用性调整相结合,坚持自主开发与积极引进相结合,为各类型企业培养和输送质量合格、数量庞大、层次合理、种类齐全的各类专门人才。

(二)明确重点产业发展人才保障的目标任务

1、指导思想和主要原则。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重点产业发展目标,构建重点产业人才高地,为实现重点产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提供舞台;坚持以人为本、人才优先发展的原则,优先发展重点产业人才;坚持重点带动、统筹推进的原则,整体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坚持以用为本、才尽其用的原则,实现用人效益与发展效益的最优化。

2.总体目标和工作重点。围绕思明区优先发展的重点产业和领域,通过政策的持续创新打造引才新优势、制度的持续创新提升育才新优势、环境的持续创新形成聚才新优势,集聚一批海内外一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领军型高层次创业人才、具有国际化水准的高级管理人才、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近期工作重点是实施“5155人才计划”,即:力争在5年时间内,在光电子产业、信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三大产业,引进和培养100名左右掌握国际领先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科技领军人才,5000名左右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0名左右从事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高技能人才。通过实施“5155人才计划”,为思明区重点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3.主要任务和推进措施。根据思明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好重点产业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强对全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急需人才、领军人才等人才开发情况监测,有针对性地开展人才发展需求预测。进一步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研究制定高端人才引进、使用、管理的政策体系。

三、思明区重点产业人才高地的发展模式

历史的潮流已经把厦门思明区推向了21世纪厦门和海峡西岸的经济社会发展前沿。思明区在海峡西岸建设的经济圈中,是一支极具影响力、极具潜力的重要经济增长带。要使思明区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探索重点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的发展模式是思明区面临的战略选择。

(一)高校创新人才培养高地

利用重点高校和科研单位集聚的优势,根据重点产业发展需要,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建立独具优势的创新人才培养高地。厦门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是福建省内目前唯一经科技部、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级大学科技园。充分拓展产学研合作的空间,实现双方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动双赢,尽快将大学科技园建成海峡西岸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创新源泉和基地。按照一流国家大学科技园的要求,以厦门市现有的各类孵化基地、高新技术园区和厦门大学已建成的生物医药、纳米科技、微光机电、新能源、新材料等孵化中心为基础联合共建大学科技园。根据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和厦门大学学科、人才、技术优势,参与研究制定大学科技园的发展规划,坚持政府主导、依托高校、企业运作的原则,参照“三区联动”(高校所在行政区、大学园区、科技园区三区联动)和借鉴国内外著名科技园运作的成功经验,探索建立聚集高效能人才资本的大学科技园运作模式。除此之外,建立一批高科技园区,使之成为高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企业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对于急需的各类高端人才,应采取优惠政策和特殊政策,吸引和聘用一批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到思明区工作。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博士后工作站和博士后产业基地的建设工作,认真总结建站建基地的经验,在有条件的企业进行推广,拓展设站建基地的领域;扩大招收人员规模,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博士后研究人员。

(二)台湾产业人才集聚高地

发挥思明区对台交流的前沿平台作用,加强与台湾软件产业交流与合作,重点发展行业运用软件、嵌入式软件,推动集成创新和数字娱乐业(动漫产业)发展。建设完善软件园、技术研发中心和高新技术孵化基地,建立台湾中高级研发人才信息库,有效集聚人台湾产业人才。通过厦门大学与台湾高校的交流合作关系,构建两岸人才交流平台。鼓励支持台湾人才机构来思明区设立人才中介分支机构,举办台湾人才招聘会、两岸人才交流展会。

(三)海外留学人才创业高地

以厦门火炬高新区、厦门留学人员创业园、厦门软件园为载体平台,发挥国家“千人计划”、福建省“百人计划”的政策导向作用,吸引学有所成的留学人才来思明区创业或以兼职、合作研究、委托研究、回国创业、人才服务、中介服务等多种形式来思明区服务,建立技术研发、海外培训、市场开拓、国际融资等合作关系,培育客座专家、招商顾问、出口代理三支海外人才队伍。开设海外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为海外高层次归国人才提供一系列的服务,妥善解决海外高层次引进人才在居留和出入境、落户、医疗、保险、住房、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建立专项服务窗口,在为他们提供优质的生活待遇的同时打造高端人才干事创业的舞台。

(四)总部经济人才集聚高地

加强与跨国公司、港澳台公司在厦研发中心的合作。吸引跨国公司、港澳台公司在思明区设立研发中心,利用跨国公司、港澳台公司带来的新型的有竞争意义的组织管理文化、技术创新能力和资源,增强思明区的科技发展潜力和公司管理能力,将研发活动引导到总部经济等领域,促使跨国公司、港澳台公司研发、生产、销售人员的本地化,加强对当地雇员的职业技术培训;利用政府采购的国际做法,以促进先进技术在思明区重点产业的扩散。这些公司可采取协作的方式进行运作,少数管理人员实行外派,主要研究人员全部在当地招聘。通过这些合作,提升平台建造者的技术水平与国际化的管理水平,更加融入国际市场,了解商机、发展壮大,势必培育出一批生命力旺盛的具有国际战略眼光的人才团队。

第二篇: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物流园区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基于产业发展的城市物流园区建设研究—以西安市为例

摘要:物流园区是集聚物流功能和物流服务的实体型经济模式,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物流是满足其它产业经济的配套服务。从规划和建设的目的来看,物流园区就是要服务本地区产业发展,为相关产业提供专业化、集约化、流程化的高效物流服务。物流园区的建设与一个城市的产业经济和产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方面城市资源决定了一个城市的产业特点;另一方面一个城市的产业特点也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物流特点,而物流的特点势必要通过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予以表现。物流园区一方面要服务于本地区产业生态,为本地区产业生态提供配套服务;另一方面物流园区的建设还要根据本地区产业模式和特点进行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资源和有利因素。本文以西安市为例,通过对西安产业发展的解构以及西安发展现代物流园区的优势进行分析提出了一些物流园区发展的策略。由于城市的大小、区位、功能、产业优势等不同,城市物流园区的建设势必要依托城市自身的特点,所以本文旨在抛砖引玉,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为其它城市就物流园区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产业发展;物流园区;西安

Research on construction of urban logistics park based on

industrial development in XI ' an city as an example

Abstract: Is gathering of logistics park logistics capabilities and solid economy mode of logistics servic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development, logistics is to meet other industry economy of supporting services.From the purposes of planning and construction, the Logistics Park is the service industry development in the region, to related industries to provide efficient logistics services to specialized, intensive, process.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parks and city of industry has close relationship to economic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urban resources determin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 city of industry on the one hand while a city of industry also determines the city's logistics characteristic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ogistics will have to be performance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 logistics park.Logistics Park on the one hand you want to serve the region's industrial ecology, industrial ecology to provide ancillary services to the region;the other hand construction of logistics park based on the industrial model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rational distribution, development of the logistics industry to take full advantage of the region's superior resources and favourable factors.This article XI, for example, through the deconstruction of XI ' an industry development and development of XI ' an analysis of the advantages of modern logistics park made a number of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logistics parks.Because the city's advantages in different size, location, function,industry, construction of urban logistics parks will have to rely on city's own characteristics, so this article is intended to act as hope through research on this subject provide some references for other urban logistics park construction.Key words: Industrial development;logistics parks;Xian

一个地区的生产资源优势决定了地区产业发展的方向,从城市发展的角度来看,城市必须依托自身生产资源发展优势产业,近而巩固优势产业在整个社会商业生态系统中的地位,从而构建核心竞争力。从产业发展与物流发展的关系来看,产业生态决定了物流服务的类型,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地区势必要大力发展农业物流;以制造业为主的地区则要重点发展制造业配套服务型物流;电子商务发达的城市则要重点培养第三方快递业物流。反过来讲,物流产业的发展又影响或制约着其它产业的发展,由于现代物流已成为各行业良性健康发展的必备配套产业,物流产业的水平直接关系其它产业的发展水平。随着产业集聚度的提高,区域产业规划水平日益提升,传统粗放型的产业模式逐步向规划科学、布局合理、优势突出、技术促进型产业过渡。物流园区的建设正是基于这一趋势,力求通过合力集聚,优势明显为相关产业提供专业化、集约化、流程化的高效物流服务。从客观性角度来看,城市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基于该地区产业优势和产业基础构建满足本地区产业发展的物流园区。从规划和建设的目的来看,物流园区就是要服务本地区产业发展。

一、城市资源决定城市产业发展的优势和方向

从宏观层面来看,一个城市的大小、人口数量、人口素质、生产资源优势、行政资源、产业内外部环境、城市区域地位、城市发展历程以及产业发展历程等都对城市的产业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从宏观产业的规划和分布来看,城市决策者和产业决策者必须对这些宏观因素有着充分和客观的认识,只有充分调研和了解才能得出科学的产业发展政策,才有利于产业的良性和健康发展。从微观层面来讲,城市产业的发展则重点取决于这个城市的生产资源,如城市的原材料优势、服务型产业资源,如人口数量。简单的例子就是拥有煤铁等资源优势则决定了其煤焦化工钢等产业发展的优势;而以高素质人才为主的城市则有利于发展高端服务业或各产业链条的高端环节。目前随着东部沿海城市的产业转移,传统以生产资源决定产业发展的形势虽有所变化,但从产业客观发展的角度分析,采取产业发展的就近原则是产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条件。对于物流产业的发展来看,物流一方面要服务于本地区产业生态,为本地区产业生态提供配套物流服务;另一方面物流产业自身的发展还要根据本地区物流产业资源进行合理和科学规划,要充分利用本地区发展物流产业的优势资源,同时通过必要的对策化解发展物流业的不利因素。

二、城市产业发展决定了城市物流园区的定位

目前物流园区的模式多种多样,由于城市区位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特点不同,使得物流园区在规划和建设的定位也不同。从物流园区的分类来看,物流园区分为货运服务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和综合服务型四种类型。货运服务型物流园区主要根据区域交通地位规划建设,其主要的依托是要形成多种交通运输形式的无缝衔接,提供批量货物的快速转换[1];生产服务型物流园区则通常依托加工制造产业园区,并为其提供配套物流服务;商贸型物流园区则依托各类大中型商贸市场,如建材市场、蔬菜批发市场、服装批发市场、五金专营市场等提

供商品的仓储、运输、配送等物流服务;综合型物流园区则属混业经营,由于城市产业模式和功能的多元化发展,单一的物流形式很难满足城市产业发展对物流的需求,所以综合型物流园区应运而生[2]。综合型物流园区通常位于交通运输的主要节点,以城市物流服务和区域物流服务为主。

三、西安产业发展的优势和物流园区建设定位

西安地处我国西北,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中心城市,也是西北地区重要的中心枢纽城市,交通发达,基础设施齐全。由于历史上特殊的城市地位,人文荟萃,底蕴深厚。西安还是我国是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最为集中的城市之一,在校学生人数仅次于北京、上海,居全国第三位,是中国三大教育、科研中心之一。也是全国高校密度和受高等教育人数最多的城市,这一切都为西安的城市发展和城市产业发展提供了雄厚的基础实力。

西安目前的产业集多元化和高科技特点为一身,经济开发区带动城市产业发展的特点非常明显。经过多年发展,西安目前已建成了以机械设备、交通运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食品饮料、石油化工为主的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培育了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旅游产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五大主导产业[3],形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阎良国家航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国际港务区、沣渭新区八大发展平台,高新区已被国务院确定为六个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开发区之一。

从西安产业发展的特点来看,多元化、高科技特点决定了单一的物流功能园区肯定无法满足产业发展的需求。根据西安产业园区规划发展的特点构建配套的专业物流园区是可行的,也是集约化水平最高的物流园区建设方案。机械加工、航空制造要有配套的制造业物流园区;生物医药产业要有配套的医药物流配送体系;西安的农业产业要有配套的现代化农业物流园区;而国际港务区经济则要有配套的港务物流和保税物流园区。基于产业优势和产业园区的规划建设物流园区是西安物流园区建设的关键和核心,也是西安物流园区规划建设的定位要求。而物流园区实行专业化物流还是综合型物流则要根据具体的区域特点和区域产业构成进行综合考虑。

四、西安物流园区与产业发展一体化策略分析

1.综合型物流与专业化物流园区要协同发展

西安是我国重要的石油化工中转区域、重型机械制造中心、中草药生产制造基地、现代农业培育中心。多元化的产业特征非常明显,所以综合型物流园区的建设必不可少。综合型物流和专业化物流园区各有优劣,要根据区域产业特征和优势统筹考虑,协同规划两者的建设[4]。长安引镇现代物流园区和西安国际港务区的建设就非常符合西安的城市产业特征。长安引镇现代物流园区依托西安铁路货运南站,集中发展石油化工储备、机械建材、中药材储运等三大功能区,同时规划了农副产品加工小区、地方名优产品工业小区和西安市外迁企业小区。该园区综合考虑了长安镇所在的区位优势和区域产业特征,通过物流功能的主次突出既满足了区域产业对综合型物流园区的需求,但同时又通过对主导产业的功能突出,强调了综合型物流园区的专业化物流服务功能。而西安国际港务区建设则更加突出了西安物流园区及物流产业发展的战略地位。占地44.6平方公里,规划控制区面积120平方公里。规划形成六大功能主轴、八大功能分区的功能结构模式。西安国际港务区的产业发展定位确定为:建设中国最大的国际性陆港和黄河中上游地区最大的商贸物流集散中心,打造现代服务业城。西安国际港务区突出

了中国核心陆地港物流和区域中心城市物流港地位,从战略上对产业发展和物流规划做出了指导。

上述两大园区的建设正是西安综合型和专业型物流园区规划和建设的良好范例,西安物流园区的建设必须紧抓重点,突出重点,兼顾全面,主次分明,通过综合型物流和专业化物流园区协同发展的模式[5]满足西安产业发展以及物流发展的要求。

2.综合型物流与专业化物流园区要合理分布

西安城市大、人口多、产业多,多元化、多样性、区域性的物流需求特点明显,所以物流园区的建设要兼顾城市区域产业的分布、人口特点、物流需求的差异进行合理布局。

西安做为重要的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物流规划中就要重点考虑物流园区的布局,对于满足区域内物流功能的物流园区要按照经济、合理、便捷、高效的要求选择最佳地理位置,这一类园区宜构建于城市主城区之外以及城乡结合部[6]。这样的选择有多种意义,一是基于物流园区的功能,由于提供的是跨区域物流服务,通常物流园区的占地较大,通常只有城乡结合部可以满足这类物流园区的用地需求;其二由于城市较大,主城过于繁忙,交通等硬性条件的制约对大宗型物流在城市主功能区域的流动有诸多影响,不利于高效物流的发展;其三则是将这类物流园区布局在城乡结合部,有利于带动城乡结合区域的经济发展和间接产业的发展。

对于满足城市内部物流需求的物流园区则宜构建于城市的中心位置,当然这一类物流园区不必要突出大而全,更重要的是专业化和便捷化[7]。大城市电子商务必然发达,对于快递业物流业态需求较大,而快递业物流的重要特点就是快,所以这一类物流功能区的规划和建设就要便于这种“快优势”的发挥,数量多、分布广泛是这一类物流功能园区布局的主要要求。

对于其它专业配套型物流园区如制造业物流园区、医药型物流园区,则宜与相关的产业园区进行统筹规划和建设。通常有二种方案,一种是在相关产业园区内融入专业配套物流功能服务,即在生产加工制造工业区内有专门的物流配送服务功能区;第二种则是采用就近原则,在开发区、产业园区相邻地建设配套物流园区。与第一种方案不同的是,这种就近物流园区通常可规划为综合型物流,可同时满足多个开发区或产业园区的物流需求。

3.利用西安人才技术优势发展科技型物流园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产以势立。人才决定竞争力,科技构建竞争力,人才和科技做为西安的产业优势,是西安产业发展和物流园区发展的重要立足点。目前,合国各地都在建设物流中心,各种物流园区建设如火如荼,层出不穷,物流园区的规划和功能有很大程度的重复,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物流资源的浪费。就全国而言,在人才和科技方面具备与西安同等优势的城市很少,这是西安的优势,加上西安特殊的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一众优势,就构成了西安产业发展和物流

[8]园区发展的优势,这种优势就是科技的力量。所以西安物流园区的建设要立足

高起点、高科技型特点,充分利用西安的人才和科技优势,率先实施物流新技术、新标准的应用;要致力于打造国内示范型、引导型和科技型物流园区;同时要在物流技术的研发、物流技术标准的制订、物流产业的流程优化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前物联网技术与物流产业的发展已越来越紧密,但物联网技术很多的问题依然存在,物联网相关的技术标准、体系、业务流程尚待完善,这些不足为西安物流园区建设中利用人才和科技力量予以解决提供了突破点。西安物流园区的建

设要重点关注人才与科技力量的发挥,这是打造西安物流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和渠道。

参考文献:

[1]李兆云,陈潇尧,王喜富等.铁路物流中心业务流程及发展模式研究[J].物流技术,2010,29(8):190-192,196.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0.16.010.[2]史成元.日照建材物流园区项目的投资风险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3]王柯贞.西安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1.[4] 徐文静.德累斯顿物流园区的成功经验[J].物流技术与应用,2012,(4):118-120.[5] 韩波勇,庄雪洁.广东省物流园区发展现状和优化对策[J].物流技术,2012,31(1):53-56.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2.01.019.[6]杜敏敏.铁路物流园区规划设计与评价[D].山东大学,2010.[7]刘巍.物流园区的空间布局及规划管理策略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8]王钰铮,纪寿文.义乌小商品城网的电子商务物流业务流程集成优化研究[J].物流技术,2010,29(11):82-84.DOI:10.3969/j.issn.1005-152X.2010.21.027.

第三篇:浅谈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以石狮市为例

浅谈服装产业集群的发展

——以石狮市为例

近年来,我国服装产业日益向集群化发展,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环渤海三角洲三大经济圈为辐射中心,在服装主产区广东省、浙江省、江苏省、山东省、福建省等地,围绕着专业市场、出口优势、龙头企业形成了众多以生产某类产品为主的区域产业集群。这些服装产业集聚地产业链完善,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体,人口、企业和产业的集聚促进了区域经济迅速发展,对当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日益增长。本文以石狮市为例来讲述服装产业集群的产生与发展。石狮市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石狮市的服装产业群是我国沿海地区最早出现的产业集群之一。

石狮发展的初期,在市场的带动下,服装业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服装业的发展,关联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这些产业相互带动,形成了产业集群现象。目前,石狮已形成了一条以服装加工为核心,涵盖纺织、漂染、辅料生产、市场营销等各个领域的产业链。石狮的服装产业及其关联产业都已经发展到较大规模,从原材料到成衣,石狮服装产业具有明显的集群性特征,并形成了整体优势。基地化生产特征也开始凸现,石狮市已经形成了彭田运动服装、凤里童装两大服装基地。与服装业的发展相应,石狮的商业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成为名副其实的“有街无处不经商”的城市,使得服装及其原材料市场体系初步形成,主要表现在服装市场、面料市场和辅料市场,以服装市场为例,石狮作为中国东南沿海最大的服装及其原材料集散地之一,全市共有18条以服装为主的商业批发街,8个专业服装批发市场。在18条商业街上分布着1万多家商店,其中有6000多家服装店,从商人员3万多人,服装年销售额在60亿元以上。而且,石狮市正在投入资金建设大型现代化服装商城,服装城中心区规划建筑面积45万平方米。该服装城将是亚洲最大的,集产品展示、品牌孵化、商品交易和信息发布为一体的服装专业市场之一。为了提高竞争力,石狮服装业迈出了“走出去”的步伐。海外营销网点四通八达,为石狮服装更快、更多地占有市场提供了充分保证。一般而言,产业集群具有强劲、持续的竞争优势。有关研究表明,在美国和意大利,那些特色集群发展较好的地区,其经济增长速度要远高于其他地区。集群内企业的经营状况,一般要比集群外的同类企业表现得更为良好。那么,以石狮为代表的中国服装产业集群有什么特征呢?

(1)产业集群在我国服装产业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主要以传统产业集群为主。产业集群利用它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促进科技进步、促进品牌诞生方面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我国服装产业集群主要以纺织、服装、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因此,产业集群的升级有效地促进了全国服装产业的升级。

(2)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的小企业群生型。我国服装产业集群大多属于专业市场依托型集群,即集群内企业主营同一种产品,并通过区域内或邻近地区专业市场进行经营。与大中小企业共生型不同,石狮服装产业群众多的中小企业按照专业化分工和产业联系,共同形成一个互动互补、竞争力较强的有机的产业群落,这类集群占全部服装产业集群的60%以上。集群内部以中小企业为主,单个企业在国内产业的优势均不明显,专业市场对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起到了导向性作用。

(3)多数集群处于形成期或成长期,少数集群步入成熟期。从产业集群发展的历史阶段来看,目前我国大多数服装产业集群仍处于形成期和成长期。这个时期集群内企业较多,同质化竞争现象较为严重,集群中企业的合作关系多为利用一定规模的上游市场降低采购成本、利用统一专业市场降低交易成本、利用集群规模效应降低生产和管理成本。集群内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甚完善,企业间的竞争比较激烈,并趋于价格竞争模式。

(4)集群内大企业地位彰显。据统计表明,服装产业集群内规模以上企业个数仅占产业集群企业总数的25.37%,而工业总产值则占到产业集群工业总产值的67.41%,销售收入占61.69%,利润总额占70.24%,平均职工人数占56.87%,产量占产业集群总产量的50%。仅占1/4的企业,用一半多的职工,创造出70%以上的利润,足见规模以上企业在产业集群中的地位,这些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和盈利能力均明显高于产业集群平均水平,成为带动产业集群发展进步的中坚力量。

以石狮为代表的服装产业群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主要的原因在于较早地利用市场机制、在国内取得了劳动力成本较低、资金相对宽裕、信息比较灵通等先行优势。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石狮服装产业所具有的传统竞争优势已经逐渐丧失,且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服装产业科技含量较低。石狮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企业,科技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不高。服装产品主要为中低档产品,附加值不高。(2)信息化进程相对滞后。企业对信息化认识不足,加上设计能力差,企业很难进行准确的市场定位。(3)品牌创新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具有品牌的企业还比较少。石狮服装产业在福建省内部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全国驰名商标还只有2个,国际知名品牌还没有。(4)人才紧缺:石狮市民营企业当前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现在服装企业最为紧缺的人才有两类:一是设计师,二是管理人才。

基于以上产业集群的特征和问题,为服装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几条建议。

(1)注重学习和创新、塑造集群持续生命力。从长远来看,缺乏创新能力的企业必定缺乏竞争能力。产业集群一个重要优势就是知识在产业集群中的传播从而提高产业集群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但是目前我国很多服装产业集群明显知识流缺失,属于模仿复制型集群,创新和学习能力下降,长期被锁定于价值链低端,随着集群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群风险反而不断上升。从技术创新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看,一个能激励企业不断采用新技术并不断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的制度,能使新技术会不断被采用、产生和提高,因此,要使产业集群保持长久的生命力,构建集群制度创新系统十分重要。

(2)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加快配套设施的完善。公共服务平台主要承担公共信息服务、行业信息服务、培训咨询、检验检测、专业设备设施共用、电子商务和信息化服务、与政府和其他部门的联系和合作、以及中小企业产品研发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立为服装产业集群中最大的企业群体——中小企业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降低成本、提高创新能力,从而推动了产业集群的整体进步。

(3)强力打造服装品牌,带动产业由数量竞争向价值竞争迈进。品牌战略能带来销售渠道的变革和创新。销售渠道应由单一的批发市场走向多元化。品牌战略对产业内品牌提出个性化、差异化、高品质、高性价比的要求。个性化、差异化能为企业营造出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高品质和高性价比可以吸引来更多的商业机会,从而激励企业的产品研发投入、创新行为和服务意识,从而形成了“品牌促市场,市场助品牌”的良性循环局面。

(4)加大人才引进和培育。产业集群借助其规模优势更有利于吸引人才。人才的不断引进能有效地提升了集群的整体素质,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又促进了集群人才的学习能力和集群对人才的培育力度,进而有效地增进了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

第四篇:海岛旅游发展模式探究—以刘公岛为例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论文

海岛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究 — 以刘公岛为例

院(系)别

国际商学院

旅游管理

旅游管理 16.2

162721217

张贯亚

指导教师

冯小楠

山东交通学院教务处 二○一九年六月

原创声明

本人张贯亚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海岛旅游发展模式的探究——以刘公岛为例”,这是我在冯晓楠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的结果。除非文本具体标记和确认,本文不包含任何由其他个人或团体发布或撰写的研究结果。在文章中已经指出了本文参考引用的文献和数据 1。我完全了解本声明的后果,尊重知识产权,我自愿承担有关法律责任。

论文作者(签名):张贯亚

日期:

2018 年 6 月 3 日

作者简介:张贯亚 专业旅游管理

摘要 在当今社会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旅游经济的兴起,旅游业的发展呈现出强而有力的增长势头。它在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已成为经济的新增长点。为了保持长期的朝气和活力,旅游目的地都在更新创新、探索和优化发展模式。海岛旅游的发展模式也适用于生命周期理论。以刘公岛为论文的探讨对象,目前刘公岛处在旅游地生命的阶段,对存在的影响发展因素为出发点,用海岛旅游的特征作为导航方向。将海岛旅游地发展模式的优化创新置于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理论下进行研究,对海岛旅游地发展模式进行了优化创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海岛 旅游资源 生命周期 发展模式

Abstract

In modern society, people“s income level rise and the rise of tourism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shows a strong and powerful growth tendency.As an important part in China”s national economic gain and has turn into a new economic growth pole.In order to keep vitality and energy for a long time, tourism destinations are updating, exploring and optimizing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This article adhibition the life period theory to the island tourism destinations development patterns.Taking Liu gong islan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first defines the evolution stage of its life cycle, and analyz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tourism development of Liu gong island in different life cycles.On the foundation of explicit analysis of the now available affecting factors, an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tendency of island tourism characteristics,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innovation in the i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under the theory of tourism destination life cycle research, on the island tourism development mode is optimized innovat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Key words :Island Tourist resources

Tourist destination life cycle Development model

目录

前 言..........................................................................................................................................1 1.1 研究背景..............................................................................................................................1 1.2 研究的意义..........................................................................................................................3 1.2.1 经济意义...........................................................................................................................3 1.2.2 社会意义...........................................................................................................................3 1.2.3 环保意义...........................................................................................................................3 1.2.4 国际意义...........................................................................................................................3 2.海岛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开发模式的选择环境分析.............................................................4 2.1 海岛旅游及发展模式的相关概念......................................................................................4 2.1.1 海岛的概念.......................................................................................................................4 2.1.2 海岛旅游...........................................................................................................................4 2.2 发展模式..............................................................................................................................4 2.3 海岛旅游资源的特征..........................................................................................................5 2.3.1 季节性较陆地不明显.......................................................................................................5 2.3.2 远离城市,环境幽绝.......................................................................................................5 2.3.3 地域性明显.......................................................................................................................5 2.3.4 生态系统相对脆弱...........................................................................................................5 2.4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生命周期选择分析..........................................................................5 2.4.1 海岛旅游资源...................................................................................................................6 2.4.2 客源市场...........................................................................................................................7 2.4.3 交通条件...........................................................................................................................7 2.4.4 区域联带经济...................................................................................................................7 2.4.5 旅游企业...........................................................................................................................7 2.4.6 政府政策支持...................................................................................................................7 三.刘公岛海岛旅游发展模式...................................................................................................9 3.1 岛屿旅游资源......................................................................................................................9 3.2 刘公岛三大主要人文景点..................................................................................................9 3.2.1 岛屿的森林覆盖率和野生动植物...................................................................................9 3.2.2 探查与参与阶段.............................................................................................................10 3.2.3 发展与巩固阶段.............................................................................................................11 3.2.4 停滞与(或衰落)阶段......................................................................................................11 四.发展模式选择新的发展锲机..........................................................................................12 4.1 海岛开发的特点................................................................................................................12 4.2 新的发展锲机....................................................................................................................12

致 谢......................................................................................................................................14 参考文献..................................................................................................................................15 附 录........................................................................................................................................16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前 言 沿海旅游资源是目前世界上发展最广,最有前途的旅游资源。从旅游分布的角度来看,沿海地区是最吸引游客的地方。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业的深入发展,沿海地区的海岛旅游作为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速度和规模,无论在山东省,国家,乃至世界都有重要的影响。

当前,国外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的后半阶段,国外的研究现在多集中在对旅游目的地的重新的定位上。从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外国学者更多的目光集聚点是关于滨海旅游业的发展。1963 年引进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1980 年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而对于海岛生命周期的研究多是建立在滨海类的旅游基础上。同时期 90 年代初开始研究旅游目的地,中国学者关注生命周期的理论上的分析,在实践案例的研究相对缺乏。许多国内旅游目的地仍处于探索和参与生命周期的阶段。近年来,国内学者采用了旅游生命周期理论和其他理论的结合,增强了循环理论在实践中的指导作用;国内旅游生命周期研究所需的统计数据缺失数据,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者们的研究。因此。旅游地的具体案例研究是一个重点的补充内容。

海岛旅游作为“蓝海经济”的重要战略要点,海岛旅游在战略中得以推广和实施。发挥着先锋作用。以刘公岛为例,在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研究理论的支持下,研究了基于影响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因素的发展模式。海岛旅游发展模式对岛屿旅游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本文围绕旅游目的地处于不同旅游生命周期的阶段展开浅析。从岛屿旅游资源、旅游市场、交通条件、区域经济、企业和政府的关系对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影响;怎么样才能发挥优势,趋避短板,又如何在旅游资源上下功夫,使其发挥特色。浅析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旅游地探查与参与、发展与巩固、阻滞和复苏(或衰落))三个大阶段。参考文献资料展望未来,在对海岛开发特点的基础上,分析未来海岛可能出现的发展模式;以期更好的服务于旅游发展当中起到建设性的作用。

1.1 研究背景 世界上有超过 10,000 个岛屿,相加总面积超过 970 万平方公里,大约是世界面积的 1/15。这相当于中国的陆地国土面积。我国是一个岛屿数量很多的国家,在《全国海岛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中显示,中国在海岛上有面积超过 500平方千米,(这其中不包括中国的海南岛和台湾,香港和澳门的岛屿)的这些岛屿中,岛屿总数的 94%是非居民岛屿,面积和该岛总面积的比值大概在 2%左右。根据国家海洋局的数据,该岛的总面积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 0.8%。

2009 年 12 月 20 日,中国第一部岛屿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岛屿保护法》在人大代表大会上表决通过,该部法在 2010 年 3 月 1 日正式实施。此后,中国海岛资源的开发受法律保护,其开发利用受法律约束。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是旅游业。旅游业中包含海洋旅游业,是旅游业的重要一部分,21 世纪初期以来。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海洋旅游已成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产业。旅游业是海洋旅游业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海洋旅游业的兴起,海岛旅游的飞速发展已经成为最受游客欢迎的旅游形式。2015 年国际岛屿旅游会议在浙江省舟山市举行,阐述了岛屿旅游是“蓝海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增长点。这是利用海洋资源的最优方式。海洋经济的新蓝海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的最佳途径。为海岛旅游提供了和谐的发展外部条件。

据中新网数据显示,国内全年游客总量达 55.39 亿人次,实现全国旅游总收入 5.97万亿元在 2018 年创收。其中来我国旅游者的入境 1.4120 亿人次,从入境游的角度分析来看,中国的主要客源地排在前三位国家有韩国和东南亚的缅甸、越南。途牛网的数据显示,2018 年的上半年海岛之旅是热门旅游点,马尔代夫、斯里兰卡、帕劳、毛里求斯作为热门旅游地点,进入榜单前 30 名。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海岛游相比于普通旅游花费更高,人均游玩费用都在 10000 元以上,平均停留时间在 7 天左右2。海岛旅游成为旅游业的另一个突破口,2012 年——2017 年我国滨海旅游创收 14636 亿元,和海洋产业总比值 46.10%3。如图 1.1

图 1 2012 年——2017 年中国滨海旅游业增加值及占海洋业的比重(单位:亿元,%)

中国海岛及周边海域的有十分丰富的旅游资源,1028 处自然景观被确定、人文景观占775 处,被建造完善和投入使用的各类用途的海水浴场 72 处。海岛旅游区 5A 级 6 个、4A 级 43 个、3A 级 25 个数据截至 2017 年底。共海岛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不断增加,为国内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可支持4。从数据分析和国家政策来看,岛屿旅游已成为沿海地区不可动摇的发展目标和战略选择。如图 1.2

马蜂窝发布出境自由行报告:“智慧”成出境游市场 3

2019 年中国滨海旅游行业分析报告-行业深度调研与发展动向前瞻网 4

自然资源部关于印发《海岛统计调查制度》的通知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图 1.2 2015 年——2017 年中国海岛级别旅游区统计(单位:个)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经济意义 中国境内的海岛旅游目前还没有进入完全竞争阶段,旅游收入利润空间和增长幅度都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海岛旅游目的地发展有规划的旅游能使发展模式更加完善,能开拓新的市场。以差异化策划、特色化取胜在以后的发展模式选择上。

1.2.2 社会意义 海岛旅游发展模式能适宜的平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促进居民就业率和社会稳定发展,从而整个系统协调、可持续的循环发展。

1.2.3 环保意义 海岛旅游取得的收入可以有一部分分配到环境系统的维护和修复,实现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同时向旅游者、社区和民众传播环境保护相关知识,随着环保观念的深入,也间接的推动海岛和其以外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

1.2.4 国际意义 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韩国及日本等发达国家是我国重要的国际旅客来源,发展海岛旅游有利于提高我国海岛旅游知名度,提高我国海岛旅游的国际化程度,建立国际旅游文化标签。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海岛旅游资源的特征和发展模式的选择环境分析 2.1 海岛旅游及发展模式的相关概念

2.1.1 海岛的概念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将岛屿定义为“四面被水围绕, 被水包围并在落潮时暴露于水面的土地”。根据不同的角度,岛上可以有多种分区,形成各种岛屿景(图 2.1)。

图 2.1 海岛分类图

2.1.2 海岛旅游 海岛旅游(Island tourism),简单概括是一种特殊的旅游活动,以岛屿区域作为目的地,利用岛上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来吸引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前往旅游地来游玩。经济、社会、文化的全域发展为要求,开展的一种旅游活动。海岛旅游在理论上涵盖各种空间上的活动,2.2 发展模式 在研究海岛旅游发展模式之前,查询、阅读文献资料确定海岛旅游发展模式的概念,目前并没有在学术界统一的定义。杨晓玭(2015)一文中引用的观点,发展是研究开发,发现和利用新资源的领域的研究;模式(Pattern),模式是解决某些问题的方法和参考指南。发展模式是如何开发和利用特定资源的参考指南,指导实践。

综合文献资料,本文认为海岛旅游发展模式是指提高岛屿旅游质量,提高综合效益。以岛屿区域为旅游目的地,海岛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为基调,吸引旅游者观光、休闲旅游。在不同时期,选择与其相配的发展模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2.3 海岛旅游资源的特征 2.3.1 季节性较陆地不明显 旅游活动本身就具有季节性,在人们拥有了自由可支配收入加自由闲暇时间的影响后,最大的因素就是由旅游资源的季节性性带来的景色的变化。在空间距离分布上存在地带性和非地带性规律。在同一节气中。尤其是沿海地区和岛屿中。海岛的冬季温度差较小,夏季则拥有来自海洋湿润空气带来的凉爽,气候养人,阳光明媚。温带海洋性气候与同纬度相比陆地来看变化小,降水和日照条件比较好。季节变化引起的风景的变化也会比陆地小很多。海洋性气候更有利于度假旅游,是夏季避暑冬季避寒的胜地。

2.3.2 远离城市,环境幽绝 海岛受海洋的分割,而与陆地对比具有一些得天独厚的特征,岛屿周围被海水包围,与沿海城市在空间上存在距离,海岛上的植被保持着相对原始的状态,旅游者身处于海岛,耳旁是海水荡漾的声响。油然而生的是远离尘嚣、贴近自然。同时,因为空间距离,鲜明的文化传统与内陆地区形成明显的反差。清新的空气,海岛上特殊的植被资源、地质地貌和有限的空间,区别于陆地的交通工具。都更加凸显海岛文化与众不同和生活节奏的悠闲和舒缓。

2.3.3 地域性明显 时空上的距离,形成了独特的自然风貌和历史文化景观,如今世界上最主要的海洋旅游资源的一部分有“阳光(Sun)、沙滩(Sand)、大海(Sea)和海鲜(Seafood),还有独一无二的渔岛民俗、独特的历史文化遗迹等。这些与我们惯常生活的在内陆地区的环境差异有很大的不同,距离和差异性产生的神秘魅力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这也是海岛旅游成为当今旅游热点地区的原因之一。

2.3.4 生物系统相对脆弱 对于其他环境系统而言,海洋环境系统和循环系统受空间和物种的限制更加的局限和单一。不像其他的环境系统,某一环节遭到破坏,还可以用其他的环节填补替代,给予修复的时间。海岛作为海洋上的一小块不连接大陆的小面积陆地。动植物种相对较少。一个环节遭受到损坏,整个系统更容易遭到破坏。

2.4 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生命周期选择分析 早在 20 世纪 70 年代,研究欧洲旅游发展时和在 Christaller W(1963)研究欧洲旅游地的发展时也提出了类似的旅游地生命周期概念。加拿大学者巴特勒(Butler,1980)在 20 世纪 80 年代提出旅游地的生命周期 6 阶段。在此后,巴特勒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被全世界的学者广泛运用。海岛旅游地的发展同样遵循着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演化规律,这也是巴特勒(Butler)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中提到的。从巴特勒(ButlerRW.)的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图可以看出,任何一个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开发都会经历 6 个阶段:探查、参与、发展、巩固、停滞、衰落或复苏(苏醒)(如图 2.2)。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图 2.2 旅游地生命周期引自(ButlerRW.)

但众多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与 Butle 的旅游地生命周期阶段划分及阶段特征完全一致的旅游地并不多,诱变因素太多。海岛经营者经营旅游景点的规划和管理,发现不同时期海岛处在生命周期的变化,记录和提出更好适合海岛旅游地的发展模式,分析发展中的生命周期特征和规律。中国学者张文(1990)首先在《对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的看法》一文中发表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研究。它分析了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随后不久,国内学者研究了影响旅游生命周期演变的因素。分析了如何从需求、效果和环境三个方面控制和调整旅游目的地的生命周期(图 2.3)。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符合旅游目的地发展和演变的一般规律。它可以科学地描述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轨迹。海岛旅游开发模式的选择主要受岛屿旅游资源、客源地市场、区域周围的经济、交通条件、旅游企业和综合效应等主要因素的制约,供需因素相互作用,促进了发展模式的选择。共同对开发模式的选择相互促进产生影响。

图 2.3 旅游地生命周期影响因素

2.4.1 海岛旅游资源 在海岛旅游选择发展模式之前,本身是受岛屿资源的丰富与否和岛屿的资源特征的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影响,有必要对其进行分析。从岛屿自然景观和其他自然资源,岛屿文化和其他人文环境对岛上的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评估。只有系统地分析岛屿旅游资源的供给因素,岛屿旅游的开发利用,规划和建设才能有序合理,形成产品优势,从而提高海岛旅游核心竞争力。

2.4.2 客源市场 客源市场是影响发展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之一。海岛的地理位置与需求对客源市场也是影响的因素。客源市场的邻近程度对岛屿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发展模式和方法也不同。与客源市场相比偏远岛屿,资源也相对稀缺。可以在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的优势下,岛屿旅游可以与自然景观和人造旅游产品结合发展特色海岛旅游。

2.4.3 交通条件 交通是连接客源地和旅游地的桥梁和纽带。岛屿旅游发展模式的必要考虑因素是交通条件。良好的交通条件增强了岛屿的可达性,增加了旅游者的观赏时间,提升了旅行的舒适度,节省了旅游者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加快游客周转速度。

2.4.4 区域联带经济 海岛发展模式的选择受区域经济的影响主要是从以下三个方面影响:

(1)受周围经济影响的岛屿的外部接触程度。周围经济水平越高,对外关系程度越高,区域内外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量就越大,进入到岛上的旅客就会得到增加。

(2)区域经济影响人民的旅游需求和旅游消费能力。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当地居民对岛屿旅游的需求和消费能力就越大[8]。对更高层次的旅游需求渴望程度也越强烈。

(3)区域经济影响投资规模。岛屿旅游开发是一项高成本的旅游项目,利用岛屿资源实现再开发。区域经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岛屿旅游目的地的发展规模和消费水平。

2.4.5 旅游企业 海岛发展模式受旅游企业影响也很直接。海岛旅游发展模式。海岛旅游发展模式是科学合理,政策条件优越,有利于海岛旅游市场机制的发展。旅游企业规模大、管理水平高、服务设施完善,政策条件优越,规划科学合理。有助于市场机制的发展,更有利于从市场驱动,促进海岛旅游业的发展,更容易吸引企业开展海岛旅游投资、发展和管理。

2.4.6 政府政策支持 海岛旅游业发展成功的关键决定了政府对岛内开放发展政策的支持态度。其态度和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行为是选择发展模式的关键因素。如果政府重视岛屿旅游业的发展,政府将主导岛屿旅游业的发展,政府的财政支持将会很大。它将加大力度建设岛屿旅游基础设施,改善岛屿的可达性,改善岛屿旅游设施,并通过政策提供支持。投资和吸引投资,引进海岛旅游相关人才,为海岛旅游开发创造条件;整合社会资本,建立海岛旅游发展伙伴关系,同时岛上的居民参与和经营海岛旅游,共创发展,携手共进。实现共享海岛资源,建立利润驱动因素,检查和平衡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关系,促进海岛旅游业的协调发展。

基于以上分析,除上述因素外,海岛旅游发展模式的选择还受旅游生产者行为,消费者行为因素,供需因素,岛屿承载力和气候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不固定,将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这将导致发展模式的变化,这些因素都可能使海岛发展模式转变成另一种发展模式。海岛发展模式不是一个静态的过程,只是一个相对静态的过程。不是永久不变的。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海岛旅游发展模式不断发展变化。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三.刘公岛海岛旅游发展模式 3.1 岛屿旅游资源 威海湾的一颗珍珠。距离威海陆地 2.1 海里,可乘游船 15min 可抵达。刘公岛总面积大约 3.15km2,最高点海拔 153.5m。在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中(长岛、养马岛、镆铘岛、崆峒岛和田横)综合排名第三。岛屿周围环绕着小岛,是来往威海港的重要水道。北部地势高,南部地势低。北坡的悬崖陡峭,岩礁密布。刘公岛自然风光秀美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被誉为“海上仙山”和“世外桃源”。它是中国第一个“海洋森林公园”和首批国家海洋公园。

(海岛旅游综合评价结果,表 1.1)

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结果 评价指标 刘公岛 旅游资源条件B1 16.118 区域条件B2 11.031 区位特征B3 6.042 旅游资源综合评价A 33.191 表 1.1 数据来源:向亚武,王永红,徐杨杨;胶东半岛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

3.2 刘公岛三大主要人文景点(1)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 遗迹类博物馆,呈现了北洋水师和甲午中日战争的历史面貌。被评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中国甲午战争博物院陈列馆 1894-1895 年中日甲午战争历史的综合展馆,通过珍贵的历史图片、情景修复、现代科学技术和多媒体结合,形象的展示了黄海战争和威海卫战等战争场面5。

(3)岛博览园 主要是以刘公岛三大文化为主,分别是刘公文化、甲午战争、英租历史;它被称做为“解读刘公岛的百科全书”。

3.2.1 岛屿的森林覆盖率和野生动植物 刘公岛森林覆盖率达到 87%,有一定规模的种植园和相对茂密的植被覆盖。是一个国家森林公园。岛上有 19 个植物科目、80 多种植物,不仅有丰富的森林资源,而且还保存着一批具有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欣赏价值的古树名木。刘公岛在旅游资源整体综合评价为中等,属于二级海岛。刘公岛有土地空间可以用做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适合大规模旅游发展建设。结合上述条件,刘公岛在区域条件、区域特征、旅游资源条件均较好基础设施建设超过 70%。讨论了岛屿旅游乡镇的建设,指出岛屿建设应以岛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提出了一个发展计划。如凌申(2004)以刘公岛为例讨论村

刘公岛风景区介绍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镇建设, 它指出,岛屿建设应以岛屿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并提出了发展计划。将刘公岛建设成文化岛、海权教育基地、生态岛、文明岛和民俗岛。每一个海岛都各具特色,发展模式也不同。本文在分析和梳理国内外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探讨该领域的发展模式。依据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对刘公岛的开发模式进行浅析,以期更好的服务于旅游生产实践。(如图 3.1)

图 3.1 海岛旅游开发路径

3.2.2 探查与参与阶段(1)实地调查,制定规划 山东省威海市刘公岛在发展初期,需要进行实地调查,以掌握海岛的基本资源情况。发掘旅游资源的差异化。寻找海岛旅游发展的立足点。如岛上的甲午中日战争的遗迹、北洋海军的办公、操练的清代建筑以及被殖民时的英式建筑、野生动物园和植物园等等。岛上有渔业、水产品,还有特色的手工艺品等。岛上可以开发综合购物中心和历史文化旅游。综合的全面规划是国内外岛屿开发成功案例的必要条件,采取科学合理、有序的旅游规划,使海岛旅游发展模式更加科学、合理和有序。海岛旅游发展需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规划,以处理海岛的发展和环境保护,以及旅游业和渔业之间的关系,实现相邻海岛之间的互补互助的特征,来实现“一岛一特色”的区域合作。

(2)政府指导,招商引资 海岛旅游开发成本耗费大,开发初期岛上基础设施匮乏,有的甚至没有淡水资源,条件的艰苦性。来往的交通设备、基本的码头靠泊。基础设施的短缺使海岛旅游业的初始成本巨大。需要政府用政策支持和引导。如果前期的投资完全由投资方提供资金,就会降低中期和后期旅游项目成本的增加。在后期发展中,政府可以以租借或转让使用权的形式收回以前的基础设施投资成本,这不仅可以吸引企业的注意,还可以在早期降低投资者的前期投资成本,把主要精力放在中后期海岛建设中去。为海岛旅游业的长久发展奠定了基础。

(3)开发实施,贯彻理念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在实施和旅游规划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共存的方向,并建立一个生态旅游的概念和可持续旅游的概念。在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尽可能促进游客的生态保护,减少对旅游地的资源消耗,提高环境保护意识。从规划到开发再到旅游参观,我们始终树立了环保理念,保护了岛上原有的生态环境,实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念。

3.2.3 发展与巩固阶段(1)执行规划,特色经营 规划的制定为海岛旅游资源提供了科学指导,规划的实施是海岛旅游发展的基本保障。在海岛旅游发展过程中,要重点发展海岛的经济,准确定位海岛旅游的发展方向,避免定位失误,错过海岛发展的最佳时机。在发展期中,可以进行适当的发展特色旅游,将以开发的部分对外开放。一方面,潜在的客源市场可以提前了解海岛的特色,另一方面,吸引的部分资金可以作为海岛发展过程中的营运资金。刘公岛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人文与自然相结合可以作为海岛特色经营的有利条件。

(2)区域合作,优势互补 刘公岛靠近威海市,区域间联系较丰富。开发可依托附近沿海城市。实现资源、设施、交通等联动发展。是海岛旅游发展的契机。刘公岛临近威海市并且靠近市中心,还拥有航道标。具有很强的空间便利性。利用这一天然优势,可以开发“岛——城市”联合,提高知名度。, 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开展区域合作与发展。

(3)政府监管,环境保护 海岛发展是一项巨大的投资,资金投入非常大。各种发展资金的运作需要政府监督,加强对海岛发展进程的检查和审查,以实现海岛旅游发展的可持续循环。许多海岛把环境保护列为发展重点。例如,泰国的苏梅岛 1、地中海岛巴利阿里群岛、以及许多国内海岛在发展过程中采取了形式多样的环境保护和管理,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立海岛生态监管技术体系,建立健全信息预警系统,严格禁止一切对环境有害的营利行为,实现生态旅游和岛屿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2.4 停滞与(或衰落)阶段 岛上旅游业的发展到达至此阶段。岛上的旅游业发展已经基本饱和。为了避免海岛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城市化”现象,有必要对岛内旅游景点进行根本性改变,创造人工景观或发展潜在的景观,重启市场。

(1)资源循环,科学管理 海岛旅游必须建立资源循环系统,以减少游客的活动对资源环境造成的破坏,提高资源利用率。根据发展现状,我们可以发展部分地区的主题旅游,发展特色海岛的旅游业。对于未开放的区域,原始特征明显的可发展生态旅游。同时发展文化艺术交流,可以在岛上设立艺术展览。这种旅游模式不仅可以满足人们正常的旅游需求(出行需求),还可实现思想交流,有效整合娱乐和学术交流。

(2)战略构想,持续发展 海岛旅游发展应以科学发展为指导,把保护环境作为理念和以区域经济合作为主线。通过最大程度的利用资源,在保护的基础上,关注海岛的可承载能力和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并且对生态投入资金、技术和措施进行补偿,根据环境承载能力控制保护区的游览人数。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可持续发展。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四.发展模式选择新的发展契机 4.1 海岛开发的特点(1)超前性 旅游业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旅游产品将随着游客需求而变化,需要规划一定程度的超前性。一方面,预测性研究使海岛旅游开发项目走在了时代的前沿,适应了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在规划土地使用时,保留一些空间或多用途土地进行操纵,并发展新的旅游项目。这不仅避免了旅游项目的重复建设,而且也使旅游区保持了动态的发展结构。

(2)操作性 操作性规划的实施,特别注重可操作性、科学性和合理性,以及一致的实施。

(3)创意性 对于海岛和海滨度假胜地,美学和趣味的要求非常高,因此规划必须具有创造性,满足旅游者的审美需求。

4.2 新的发展契机 刘公岛拥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景观。具备发展成知名的旅游胜地的潜质。如何开发。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刘公岛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部分。本文在上述发展问题后浅析,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了上述发展问题,即政府引导,分区发展,企业经营,产品差异化、捆绑销售、区域合作(图 4.1)。全力打造刘公岛的整体海岛旅游景区,使刘公岛成为国内乃至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旅游地,实现旅游发展的良性循环。

图 4.1 海岛旅游发展模式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结 论 本文的研究主要基于旅游生命周期理论的验证。本文选择刘公岛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理论分析和要素分析进行研究。在分析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对刘公岛旅游地生命周期的验证,确定旅游业发展的生命周期阶段,结合影响因素分析,提出相应的控制策略,预测海岛未来旅游发展趋势,增加对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的认识。

结合学者的研究,建立了旅游生命周期阶段的定义指标体系,并从海岛旅游资源、客源市场、区域经济、交通条件和旅游企业等因素分析了旅游发展模式。客观界定刘公岛的旅游生命周期,得出刘公岛旅游发展经历了探索期、参与期和发展期的阶段,确定刘公岛旅游目地目前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并结合旅游地生命周期模型的三个阶段,对现阶段刘公岛旅游发展模式进行分析。从海岛发展模式的特点来看,新的锲机到来时,刘公岛可考虑从政府指导,分区开发,企业业务运营,产品差异化,捆绑销售,区域合作等方面发展。实现滨海旅游的良好循环发展。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致 谢 在准备、撰写毕业论文的过程中,我所学到的不仅仅是关于论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我学到了一些做事和学习态度的方法。同时,毕业论文也是我学习生涯的总结结果,其完成基于过去的学习积累。为此,我要感谢在三年学习期间帮助过我的所有老师和同学。首先,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论文初稿完成后,冯小楠老师对整篇文章进行了认真的审查和详细的修改,并进行了长期的交流,为本文付出了很多努力。给予我很多的启发,是我成长进步的榜样。我还要感谢其他所有教育我的老师,是你们的言传身教使我滴地成长起来。

在我做论文的过程中,同学们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对我的论文,并给了我很大的帮助和鼓励在生活中。我想表达我深深的谢意向他们,从来没有忘记我们在三年内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我永远怀念。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在论文的写作中,他们给了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在生活和精神上。

正是他们无私的付出才有了我今日的成果。最后,我还要感谢参加评审的所有老师,感谢你们对论文的指正和批评。

谨以此段答谢所有关心我的人,一并纪念我在山东交通学院威海校区的学习时光。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参考文献 [1]田婕.舟山群岛旅游地生命周期及调控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 2011.[2]杨秀平.多主体对旅游环境需求的利益博弈分析——基于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的视角-《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8 [3] 高建.海岛旅游开发模式探讨[D].浙江大学, 2007.[4] 梁 源 媛 , 高 建.海 岛 生 态 旅 游 开 发 模 式 研 究 — — 以 山 东 长 岛 为 例 [J].海 洋 开 发 与 管理,2016,33(S2):56-62.杨晓玭.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评价及选择研究[D].海南大学,2015.[5]张运生.旅游产品生命周期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 2006.[6]Christaller W.Central Places in Southern Germany.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1966

[7]Christaller W 著, 常正文、王兴中等译.德国南部中心地原理.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8]BUTLER R W.The Concept of a Tourism Area Cycle of Evolution: Implications for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J ].Canadian Geographer, 1980 24(1): 5-12.[9]张文.对旅游区生命周期问题的看法[ A].孙仲明等.旅游开 发研究论集[C].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0]凌申.海岛旅游村镇建设刍议——以刘公岛为例[J].小城镇建设,2004(03):78-79.1990.99-108.[11]岳艳.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旅游产品优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07.[12]廖世超.旅游地生命周期的本质分析与应用[D].商业时代, 2006.[13]马剑平.海岛旅游开发的选择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7(08):103-105.[14]刘康.海岛旅游模式及环境影响对策分析——以青岛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8(09):102-109.[15]向亚武,王永红,徐杨杨.胶东半岛海岛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以长岛、养马岛、崆峒岛、刘公岛、镆铘岛、田横岛为例[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7(S1):75-85.[16]房萍.我国海岛旅游规划若干问题的探讨——以威海刘公岛为例[D].企业技术开发, 2012.[17]江海旭.地中海地区海岛旅游开发经验及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 2011.[18]董志文.浮山湾海上运动中心打造青岛滨海旅游“王牌”[D].青岛海洋大学, 2002.[19]杨晓玭.海南无居民海岛旅游开发模式评价及选择研究[D].海南大学, 2015.[20]黄玉理.旅游地居民对旅游的感知与态度研究[D].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2006.[21]王凤伟.舟山群岛旅游要素整合及体系构架研究[D].浙江海洋学院, 2013.[22]应晓丽.国外典型海岛保护模式研究及其对我国的启示[D].浙江海洋大学, 2018.[23]杨书龙.近岸型海岛旅游目的地开发模式研究[D].南京大学,2014.[24]张耀光,刘锴,江海旭.海岛旅游资源评估与竞争力空间结构分析——以中国 12 个海岛(县)为例[J].海洋经济,2012,2(05):34-42.[25]赵树迪,郑宇.一种推进中国海岛县域经济发展的复合模式的提出——以山东长岛县为例[J].科学与管理,2017,37(01):49-53.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附 录 鉴于笔者本身的能力、研究时间和资源的制约,本文仅是对海岛旅游及其发展模式作了一个初步的归纳和粗浅的研究,未来的拓展研究空间还很很大。对于实例研究中所选的样本,特别是案例,缺乏亲身体验和实际调查,因此在文章写作的过程中,难以实现理论联系实际,难以获得强有力的实际支撑,这都对文章的写作提供了一定的障碍。此外,在研究方法上,由于笔者自身学科出身和水平的限制,仅仅从自身学科的角度来研究问题,对问题的多角度思维产生了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学者对每一问题的研究都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际调查基础之上,而且研究问题往往结合各学科如心理学、行为学、经济学等来解释各种旅游现象,对问题研究极为细致。这一点也为今后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方法论基础。

山东交通学院毕业设计(论文)

第五篇:0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_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摘

科学观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戴东强(武汉理工大学管理学院 湖北 430070)

我国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发展模式研究

——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为例

要】以“产业集群”作为都市工业园发展模式研究的切入点,从产业集群模式的背景及意义出发,通过研究都市工业园产业集群模式的框架内容及运行机制,深入剖析我国都市园的发展模式,同时针 对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进行实证分析。

0 引言

【关键词】都市工业园 产业集群 上海张江

络形式的有机整体。[1]

产业集群模式在当今世界范围内运用非常广泛,为世界各 国区域经济发展、行业部门规划、企业之间协作提供了一种全 新的思维方式。在我国也有许多都市工业园采用该模式进行园 区建设及产业发展,如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连云港市工业园、滨海沿海工业园等。不同于传统都市工业园以政府为主导建设 而成,这些园区采取的是以政府引导、企业自身聚集的方式发 展而来的,企业的自主创新性、园区根植性更强,也更利于产业 集聚资源优势形成规模发展。以下集中探讨在我国都市工业园 中逐步形成并有效运行的产业集群模式的内涵。

“产业集群”概念是 1990 年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 中首次提出的,是指特定区域中相互竞争又相互依赖的企业、专业化和服务化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机 构共同组成的群体,同时还可延伸至销售渠道、顾客、辅助产品 制造商、专业化基础设施供应商、政府等社会团体与机构。而产 业集群发展模式则是通过产业成群集中发展的方式,将某一具 有优势的主导产品进行深度加工并进行产业链的延伸,以达到

降低成本、提高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效益的目的,从而形成网

图 1 产业集群导向的都市工业园区发展框架结构图

收稿日期:2010-11-05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科学观察

产业集群模式内涵

1.1

产业集群模式框架

产业集群模式是在政府引导、企业自发的推动下,达到整 合产业生产网络和优势资源的目的。园区企业通过内外 因 驱 使,形成一种资源集聚、分工与协作、区域集聚和资源共享的长 效、稳定的利益共同体,以推进产业规模发展。同时依托于产业 链上下游的链接及相关配套产业形成多产业集聚,继而通过多 产业集聚的内部协同效应和自强化机制提升产业竞争力,促进 工业园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强化的多产业集聚促进多条产业 链的共同发展和产业联盟的增加,形成区域规模化发展,提升 园区品牌效应,框架图如图 1 所示。该产业集群导向模式适合 有一定企业、产业集聚基础,并且彼此间具有高度分工协作关 系的区域产业发展。1.2 产业集群方式 1.2.1

资金集群

园内主要通过政府政策导向、园外投资进

驻、园内企业合作、金融机构调配等方式实现资金的高度调动 和集中,并通过合理的二次分配促进园区资金得以有效利用,促进产业的集群式发展。1.2.2

技术集聚

园区技术集聚主要通过技术渗透形成。在园区资源集聚的基础上,通过新技术向传统产业和相关产业的 渗透,实现技术和创新技术在园区的共享,使园区逐步从要素 驱动向创新驱动发展。1.2.3

人才集群

园区内人才的聚集主要是以地区丰富的高

学历人才数量为依托,园区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吸引更多科 技人才进入企业,并经由企业间有效的交流合作促进园中人才 的紧密协作。再通过科研机构与高校的进驻实现产学研的有效 整合,达到园区内外人才资源的高度集聚。1.2.4

物流集群

园区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等方面的集聚并不是园区发展的最终目的,只有实现园区产品的价值 和使用价值才能实现园区的经济、社会价值。因此园区在原材 料供应、货物运输、销售站点等物流中间环节实现专业化分工 和规模化调运,实现园区物流集聚。1.3 产业集群路径 1.3.1

依托市场需求

该路径强调园区企业进驻并逐渐集聚的市场主导性。根据地区内消费者市场的新要求,园区设定相 应的政策扶持产业以鼓励相关企业进驻,而企业也由当地市场 及政策的吸引主动进入园区开展生产营运。逐渐增多的企业在 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也受自身限制无法填补整个市场空缺,因而企业之间逐步形成相互协作的统一整体,促进企业间资源 的有效整合,实现产业集聚。1.3.2

依托产业链发展

在企业进驻数量不断增加的过程

中,产业规模持续扩大,获得高效的资源利用率和飞速的发展。随着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上下游产业的关系日益紧密,于是 相关产业受到吸引陆续进驻,促使产业资源优势向产业链的上 下游延伸,从而形成规模化产业链条,巩固产业竞争力,实现产 业集群发展。1.3.3

依托产业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都市工业园大多设立在具有产业优势的区域,因此园区在产业发展上既具有基础性,也呈现一定侧重性。基于传统优势产业的良好积淀,企业自主 进驻园区的积极性和技术研发的创新性也高于其他毫无产业 基础的园区,因此以园区产业现有状况进行深入发展也是形成 产业集群的有效路径之一。1.3.4

依托适应性技术企业集聚[2]

该路径主要针对技术优势

明显或无传统产业基础的园区。技术企业具有投入成本低,但 收益高、产品附加值高、环保节能等特点,一旦形成规模将对整 个地区乃至全国有深远的影响力,且不易被轻易超越。但由于 该路径技术要求相当高,采取该路径的园区一般数量较少但影 响深远。1.4

产业集群模式运行机制

在外部经济、社会环境的共同影响下,园区新成立企业或 原有企业通过产业链分解,促使一些创业者创建新的公司并依 据产业链上的分工进行协作,产生协同效应,从而形成园区企 业的集聚。在协作和竞争的作用下,园区围绕主导产业的产业 链,形成上下游生产、产品采购、转包、研发、咨询、中间服务等纵横交错的网络关系,最终形成产业集聚。[3]

随着集聚效应的不断扩大,工业园的产业集聚吸引专业化 供应商和专业人才,聚集专业化信息,形成资源集聚效应,继而 推动专业化的市场和产业关联度,促进在产业链条上下的衔 接,强化园区支柱产业实力。[4]产业集群的竞争自强机制会引 起在区域的集聚,形成产业联盟。依托园区产业联盟形成以产 业价值链分工合作为主的产业关联、以企业间竞争合作为主的 企业关联以及生产要素、优势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依靠产业链 上下游的支持,配套相关产业在区域内集聚,形成多产业集群,增强产业关联性,从而较好地在企业间形成专业化分工与协 作,实现整个区域的聚集效应。

通过产业链横向、纵向的延伸和企业间分工协作的产业联 盟,能够减少园区企业的盲目竞争,促进产业技术创新,提高产 品竞争力,提升园区品牌影响力,推动园区的不断发展。产业集群模式实证分析—以上海张江高科技园 区为例

2.1 上海张江资源集群方式 2.1.1

技术创新深入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一直将技术创新作

为园区发展的核心。园区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结合 园区内各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协作进行技术吸收与创新,形成上 海张江独有的科学技术实力,并逐步铸就主导产业的核心竞争 力。

①集成电路技术:自展讯通信有限公司自出研发中国第一 个 GSM/GPRS(2 G/2.5 G)起,上海张江便逐步成为集成电路 技术的积极创新者和行业领航者。2009 年园区给予集成电路 产业的科技研发经费达 30.5 亿元,较上年增长了 12.2%,而 集成电路专利申请达到 2 075 件,占专利申请数的 90% 以上,充分体现了园区对集成电路产业自主创新的高度重视和产业 强大的研发实力。

②生物医药技术:张江作为“国家上海生物医药科技产业

基地”,随着近年来的迅速发展,现已为我国生物医药研发数量 最多、国家新药临床研究最多的生物医药基地。2009 年张江生

物医药产业共申请专利 466 项,其中发明专利达 413 项,占 88.6%。同时,园内制成医药新产品 229 个,获新药证书 50 多 个;在研药物 261 种,其中创新类药物品种 127 个,占比达到 48.7%。

③软件技术:上海张江专为软件企业建有浦东软件园,供 各类软件企业入驻。现在的上海张江浦东软件园已成为我国著 名的软件基地,园内涌现了一批具有自主研发力和行业影响力 的企业,并参与了国际国内软件标准 SOA 的制定,为我国的 软件业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2009 年,软件产业科研活动经费 支出达到 19.25 亿元,较去年增长了 39.0%。2.1.2

人才引入广泛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的发展离不开高科

技人才的大规模引入。通过上海市政府大量的优惠政策和园区 良好的发展前景的鼓励和吸引,张江的人才数量不断增加。截 止到 2009 年底,张江从业人员已超过 14 万人,同比增加 13.4%,其中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占比 72%,同时园内已有国 家级专家 204 位,其中两院院士人数达到 26 人。此外,累计园 区内留学生人数达 6 000 余人,并创办创新型企业 600 余家,占全区总企业数约 1/3。人才的广泛引入为园区产业发展提供 有效的保证,通过人才资源的集聚能够有效推动产业向规模 化、专业化迈进。2.1.3

产学研联系紧密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一直致力于创新

技术的研发。除了依靠企业自身的研发中心进行设计与革新,园区还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研究机构、高校,以产学研结合 的方式促进技术创新的加速增长。2009 年,张江已经拥有 127 家研发机构,并建有国家级大学科技园 6 家,占我国 54 所高 新区国家级大学科技园总数的 7.89%。此外,园内已有 30 多 家知名企业与 12 所高校共同培养 300 名研究生,且数量还在 增加。可见,上海张江在产学研合作上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企业 研发中心、研究机构、高校的三力整合能有效促使园区内产业 集聚效应的深化和提升,为产业及园区规模化发展提供良好的 技术创新的基础。2.1.4

投融资形式多样

上海市政府出台了多类政策也吸引

民间资本投资、激活园内企业融资。如适时施行减税免税政策 及行政服务“零收费”政策以吸引企业进驻并引入资金;设立风 险基金,采用投资贴息、贷款贴息、补助资金等方式吸引企业或 组织机构投资融资;建立担保融资基金以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 的现状,为中小型企业发展提供担保等。2009 年上海张江高科 技园共吸引外资项目 90 个,合同金额达 9.4 亿 8 美元;引进内资企业 538 家,内资注册资本达到 18.43 亿元人民币,创历史 最高。同时,2009 年也已经为 30 家企业完成了总额达 2.353 亿元的融资担保。可见,上海在促进张江园区投融资问题上政 策类型多样,成效显著,为产业集群发展提供强大的资金链支 持。2.2

上海张江产业集聚路径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是以政府为引导、以企业为主导的国 家级高技术产业示范区。园区产业的发展主要根据自身现状和 市场需求,逐步经历了初期主要发展传统产业、中期重点开发 高新产业、后期积极拓展主导产业链 3 个阶段: 2.2.1

传统优势产业强化期(2000 年以前)生物医药与软

科学观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3件产业一直以来都是上海的重点支柱产业,拥有广阔的市场前 景,两大产业以其持续的增长力和突出的经济效益受到上海张 江高科技园的重点培养和扶持。2.2.2

高 新 产 业 市 场 机 遇期(2000—2004 年)2000—2004

年是上海张江的重要战略发展期。园区敏锐察觉到世界范围内 正不断兴起并壮大的一系列新兴产业,结合自身传统技术优势 和企业发展意向,提出将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业统称为 上海张江的三大主导产业,积极鼓励国内外优秀企业进驻,同 时大力建设孵化基地,吸引大批中小企业入驻,有效促进三大 产业资源的高度集聚。此外,园区还积极发展一批新兴产业,如 文化科技创意、信息安全、光电子及金融信息服务业等,大大推 动园区经济繁荣。2.2.3

主 导 产 业 链 条 扩 展 期(2005 年至今)自 2005 年以

来,园内在市场需求和产业自身发展的双重推动下,主导产业 链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和拓展,有效推动了光电子、医疗器械、新 能源与环保、数字出版等多个相关联产业的发展,促使产业规 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产业链之间也形成了交汇,从而大大提 高主导产业的竞争力,推动园区综合经济实力的提升。

张江一直紧跟时代脉搏和市场需要,逐步形成主导产业的 集群效应,达到产业的大规模生产和高效率发展,促进产业竞 争力的提升和园区品牌效应的推广。2.3

上海张江规模运行机制

上海张江高科技园依托于优越的地区经济社会条件、优惠 的政府政策扶持、企业的经济效益驱动,大批企业入驻园内,在 园内形成企业集群,并通过规模效应逐步形成集成电路、软件 与生物医药大三产业,在园内实现集群发展。

强大的企业集聚优势和完善的园区服务体系促使园内充 足的产业资源得以迅速集中并形成群体优势和规模优势,推动 三大主导产业与其相关行业的关联性提高,拉动产业上下游企 业的迅速发展和互补,从而不断延伸产业链条。而各产业链的 延伸领域不断扩大利于形成各产业链横向、纵向的交叉关联,并结合产业联盟加深产业链的相关性,实现园区整体经济竞争 实力的提升。

产业集群与区域集群的不断发展进一步推动了上海高科 技园区实现园区整体的规模发展。在规模化园区内,园内各企 业得到更为有效的配套设施和机构的辅助,获取更充足的资源 配备并在更完善的技术研发平台上进行交流合作,不断提升技 术的自主创新速率;园内主导产业通过产业联盟进行有效的沟 通与合作,实现产业链不断延伸发展,提升产业的竞争优势;园 区自身在企业不断发展和产业不断优化升级之下将赢得更高 的品牌影响力,为进一步提高园区综合实力提供了有力条件。目前,上海张江已获得“张江药谷”的称号,形成了独树一帜的 品牌效应。总结与建议

当前,我国都市工业园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

量,其发展模式与机制的探讨一直是学者研究的重点。本文选 取我国都市工业园当前广泛应用的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进行深 入研究,从产业集群模式的主要框架内容及运行机制进行系统

2010 年第 6 期

TIANJINSCIENCE&TECHNOLOGY

科学观察

信松胜(天津市静海县中旺镇水利站 天津 301615)

节水灌溉技术在静海县的引进与推广

【摘 要】介绍了静海县节水技术的发展,该县节水技术先后经历了缸瓦管输水、低压塑料管、大明 槽输水、喷灌、滴灌、微灌、大型移动式灌溉、双水源大口径管灌等。这些技术的使用为农业发展做 出巨大贡献,同时为农业领域的节水工作做出表率。

【关键词】节水 灌溉 静海县

水源大口径管灌。

水资源紧缺这一全球性问题,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 注。对于我国来说,如何面对人口、耕地、水资源等条件较之世 界更加严峻的态势,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大课题。

众所周知,由于农田灌溉用水占用水量总量的 80%,提高 水的利用效率,节约灌溉用水是解决我国水资源危机的一项不 可替代的重大措施。但由于多种原因,尤其是传统的观念上的 原因,加之面广量大,又涉及到水资源调配、输水、灌水环境、作 物品种、耕作栽培等一系列工程的、生物的、技术的制约,虽然 我们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尚有很大的提升 空间。

我县节水技术应用情况为:静海县地处华北,行政区划面 积 1 414.9 km2,人口 54 万,耕地面积 6.93 万公顷,人均耕地 0.13 公顷。静海春季多风少雨,夏季雨量集中,年平均降雨量 495 mm,6~9 月份降雨量 464 mm,占降水量的 80%,多年平均蒸发量 1 850 mm,为降水量的 3 倍。我县多年平均水资 源总量 1.7 亿 m3,人均 340 m3,公顷均 10.7 m3,夏季雨量集中,也使境内水大量流失,这样的情况注定我县必须走节水之路。

我县节水始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约 20 年时间,技 术几经翻新,目前节水技术已达国内先进水平,其中有成功也 有失败,有经验也有教训。节水技术先后经历了缸瓦管输水、低 压塑料管、大明槽输水、喷灌、滴灌、微灌、大型移动式灌溉、双缸瓦管

鉴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初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条件,我县采用的是缸瓦管,当时节水效果是比较明显的。我县农业 灌溉的主要输水手段是土渠输水,而土渠的输水利用率相当 低,经局部测试,由于土渠的渗漏和局部漏水、蒸发,利用率仅 为 40%~50%。缸瓦管的出现避免了土渠严重漏水的通病,使 水的利用率大大提高,水的利用率达到 70%,并且缩短了灌溉 周期,相应节省了电和人工费用。但缸瓦管的不足也是显而易 见的,建设需要投入很大的劳动量,要求开沟平整、笔直;接口 多易漏水,需要高强度的水泥粘合;易破损,维修不太方便,承 受压力小。低压管道输水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低压塑料管道大量生产,在我县运 西地区及津浦铁路两侧被广泛推广。低压管道输水简称“管 灌”,是利用低压塑料管代替土渠的一种输水方式。管灌的特点 是投资少、重量轻、搬运方便、不怕撞击、施工简单明了、易于掌 握、埋于地下节省土地等,在地下长达几十年不损坏,维修也方 便。比土渠省水 40%,水的利用率达到 90%以上。省水、省电、省时、省工、省地,增产效果显著,深受群众欢迎。到目前为止,我县推广管灌达 2 407 km,控制面积 3 万公顷。

收稿日期:2010-11-09

探究,并以上海张江高技术园区为例进行分析。目前上海张江

高科技园区的产业集群模式发展的较为合理、富有成效,其成 功的产业集群模式对各都市工业园都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在 今后的发展中,上海张江需要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链的交互程 度、园区文化的培养能力、企业自主研发地位等问题的重视,实 现园区更具科学化、规模化的发展。■

[J].中国科技论坛,2003(6):13-18.

[2]朱静芬,史占中.我国高科技园区企业集群发展模式的探析

[3]洪文生.产业集群成因研究管窥[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

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23-25.

[4]雷朋.产业集聚与工业园区发展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

版社,2009:81-93.

[5]庄谦汉,纪龙.产业集群助推张江新发展[J].中国创业投资

参考文献

[1]宁钟.企业集群理论的演进及其评述[J].武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11):687-696.

与高科技,2005(7):28-30.

[6]陈海婴.基于产业集群理论的张江高科技园区竞争力研究

[D].上海: 上海交通大学,2006.

下载重点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重点产业人才高地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发展模式以厦门市思明区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