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营造农业发展新优势

时间:2019-05-12 19:09: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营造农业发展新优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营造农业发展新优势》。

第一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营造农业发展新优势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营造农业发展新优势是一篇关于会议讲话的范文,由中国范文网编辑收集整理!免费提供,希望能够帮助您。

近年来,栖霞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来抓,大力发展“农”字号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蓬勃发展,有效地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栖霞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要提升农业质量和层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就必须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

(一)单一产业的风险性促使栖霞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多年来,农业尤其是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业的比较效益开始下降,市场风险大,尤其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近两三年来,栖霞相继遭受了较大风雹灾害和严重低温冷冻灾害,造成大部分果园减产或绝产,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生产生活以及农村的稳定。这种状况使栖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用办工业的方法抓农业,将农业工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最广阔、最可行也最有效的途径,确立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着市场,一头联着农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一环,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加工消化大量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又可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吸纳大量的农业人口就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转移增收。

(三)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避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栖霞市在充分搞好农产品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工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特点,立足资源、品牌、劳动力三大优势,科学编制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将农产品加工作为全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围绕粮油、果品、畜牧、菌菜等领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拉长产业链条,走公司加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产品多元化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以储藏保鲜、加工增值为重点,加快发展果品加工;以成品化、系列化为方向,提高畜牧加工水平;以延伸产业链条为目标,继续抓好菌菜加工,努力把栖霞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多策并举,形式多样,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二)通过重点扶持现有企业壮大一批。从资金、技术、基地配套等方面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全市形成了以源通果汁、白洋河酿酒为龙头的果品加工产业链;以万阳面粉、栖阳花生油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产业链;以六和肉食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链;以金茂食品为龙头的菌菜加工产业链。通过四大产业链的拉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迅速形成了规模。

(四)通过嫁接改造原有企业搞活一批。积极鼓励、支持本地有实力的工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并结合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普遍采取破产重组、整体租赁、转让拍卖等多种途径进行改制,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资产联营、资源共享等方式规范行业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栖霞市从政策、生产和市场三方面入手,积极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平台,营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宽松环境,推动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税收减免、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适当的倾斜,制定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使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共同成为外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和本地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栖霞将经济效益好、竞争实力强、重合同、守信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推荐各商业银行,给予优先安排贷款。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先后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8000多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瓶颈”。

(二)建设良好的生产环境。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加强“绿色食品”的生产引导、认证和推广,从源头上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万亩,生物有机肥应用面积15万亩,并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有机苹果示范基地。

(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优化市场环境,栖霞市每年都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行政效能对话活动和千人评机关活动,为企业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促进各职能部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树立了“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理念;严格清理整顿各种涉企收费行为,坚决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为企业发展减轻负担,从而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加速了农业与工业的对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二)加快了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和工业具有双重拉动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加速了栖霞农业由“传统农业”、“地头农业”向“车间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

(三)促进了基地建设。基地作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是农产品加工的“第一车间”和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市已建成各种生产基地1万多亩,农户与企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稳定增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四)壮大了工业经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作为栖霞工业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为栖霞工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实现了工农业的“双赢”。2004年,预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可完成工业增加值3.6亿元,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6500万元,出口创汇3300万美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的11%、9.6%、8.7%和33%。

xiexiebang.com范文网【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营造农业发展新优势

近年来,栖霞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升级、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来抓,大力发展“农”字号企业,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得到蓬勃发展,有效地推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全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栖霞是个传统农业大市,农业在全市经济中占据比较重要的位置。要提升农业质量和层次,提高农业比较效益,就必须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

(一)单一产业的风险性促使栖霞必须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多年来,农业尤其是果业的快速发展有效地带动了农民增收,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农业的比较效益开始下降,市场风险大,尤其是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低的问题比较突出。近两三年来,栖霞相继遭受了较大风雹灾害和严重低温冷冻灾害,造成大部分果园减产或绝产,严重影响了农民收入和生产生活以及农村的稳定。这种状况使栖霞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加快农业的工业化进程,用办工业的方法抓农业,将农业工业化作为发展现代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一条最广阔、最可行也最有效的途径,确立了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路。农产品加工业一头联着市场,一头联着农业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一环,是调整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措施,对农业产业化发展起着直接推动作用。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既可加工消化大量的农产品,实现农业的外延增值,又可拓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空间,吸纳大量的农业人口就业,加快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民转移增收。

(二)丰富的特色优势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创造了良好条件。一是丰富的资源优势,全市拥有65万亩果园,年产果品100万吨以上;由果品产业衍生的食用菌产业正在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市食用菌产量达到4000万棒;以奶牛养殖为主导、肉鸡、肉牛、肉羊协调发展的畜牧业迅速壮大,截至2003年底,全市畜禽存栏达到500万头。另外,每年生产粮食作物约25万吨,其中花生约5万吨,产量在周边县市区中位居前列。二是品牌优势,栖霞地处山区,气候宜人,环境优美,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栖霞苹果”的品牌影响逐渐扩大,享有“中国苹果第一市”和“中国苹果之都”的美誉。三是劳动力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大都需要相当数量的产业工人,劳动成本是关系企业发展速度的重要因素,而栖霞与周边县市区相比,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成本相对较低。

(三)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栖霞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为避免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栖霞市在充分搞好农产品资源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工农业发展现状和资源特点,立足资源、品牌、劳动力三大优势,科学编制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将农产品加工作为全市的重点支柱产业之一,围绕粮油、果品、畜牧、菌菜等领域,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拉长产业链条,走公司加基地带农户连市场的发展道路,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以产品多元化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粮油加工;以储藏保鲜、加工增值为重点,加快发展果品加工;以成品化、系列化为方向,提高畜牧加工水平;以延伸产业链条为目标,继续抓好菌菜加工,努力把栖霞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

二、多策并举,形式多样,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因其具有较强的市场抗风险能力、经济实力、融资能力和技术优势,具有带动农户、开拓市场、推广技术和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为此,栖霞市把龙头骨干企业的培育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牢固树立建设“大龙头”,搞好“大带动”的观念,围绕主导产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壮大龙头骨干企业。目前全市投资额在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达到15户,2003年实现销售收入6.5亿元,利税4997万元,出口创汇达到2797万美元,分别占全部农产品加工企业的91.5%、91.3%和96.4%,龙头骨干企业对整个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越来越明显。栖霞在龙头企业建设上主要做到了“四个一批”。

(一)通过招商引资新上一批。着力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意识,通过招商引资解决发展农产品加工缺资金、缺技术的问题。在招商引资中突出三个重点:一是把农产品精深加工作为重点。为适应市场需求,栖霞市把招商的目标瞄准国内外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集团,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借助外力提升本地企业的发展水平。如总投资5000万元的烟台金茂食品有限公司项目,由美国金茂有限公司和烟台金茂有限公司合资兴建,主要加工冷冻蔬菜、调理食品、水煮蔬菜和奶制品等,产品全部销往日本、韩国等地,年出口创汇500多美元。二是把外资龙头企业作为重点。外资龙头企业的引进,不仅可以加速本地农产品加工产业的发展,而且有利于扩大农产品出口市场,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如总投资3200万美元的源通果汁公司,年加工果品16万吨,年产浓缩果汁2.2万吨,产品全部出口,年出口创汇2000多万美元,成为栖霞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三是把人才、技术、管理的引进作为重点。企业要发展,资金是基础,技术是保证,管理是动力,人才是关键。栖霞从健全机制入手,按照事业留人、政策招人、待遇留人的思路,着力引进和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企业经营者和管理者,通过技术改造、加强管理,全面提高企业发展层次和持续发展能力。

(二)通过重点扶持现有企业壮大一批。从资金、技术、基地配套等方面加大对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扶持力度,在全市形成了以源通果汁、白洋河酿酒为龙头的果品加工产业链;以万阳面粉、栖阳花生油为龙头的粮油加工产业链;以六和肉食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链;以金茂食品为龙头的菌菜加工产业链。通过四大产业链的拉动,全市农产品加工产业迅速形成了规模。

(三)通过启动民资增加一批。民营经济是最具活力的经济成分,栖霞2003年各项存款余额达到51.2亿元,民间资金具有较大的潜力。为此,栖霞在全力引进外资的同时,千方百计启动社会资金和民间资金,引导社会力量大力发展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千家万户搞加工的局面,并不断拓宽其经营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民营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大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兴起。目前,全市个体私营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0家,占总数的41%。

(四)通过嫁接改造原有企业搞活一批。积极鼓励、支持本地有实力的工商企业投资农产品加工领域,并结合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改革,普遍采取破产重组、整体租赁、转让拍卖等多种途径进行改制,实现了农产品加工企业产权主体的多元化。在此基础上,通过资产联营、资源共享等方式规范行业发展,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

三、转变职能,强化服务,为农产品加工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近年来,栖霞市从政策、生产和市场三方面入手,积极打造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平台,营造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宽松环境,推动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一)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从税收减免、贷款融资等方面给予农产品加工企业以适当的倾斜,制定鼓励扶持企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努力形成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的政策洼地和服务高地,使政策优势与资源优势共同成为外地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强大吸引力和本地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特别是栖霞将经济效益好、竞争实力强、重合同、守信用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优先推荐各商业银行,给予优先安排贷款。近年来,各商业银行先后为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8000多万元,有效地缓解了企业的资金“瓶颈”。

(二)建设良好的生产环境。加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力度,积极引导农民提高诚信意识、质量意识,熟悉市场规则,加强“绿色食品”的生产引导、认证和推广,从源头上为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提供可靠基础。目前,全市已建成无公害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30万亩,生物有机肥应用面积15万亩,并建成了全国唯一的有机苹果示范基地。

(三)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为优化市场环境,栖霞市每年都深入开展“环境建设年”、行政效能对话活动和千人评机关活动,为企业实行全程“一站式”服务,促进各职能部门转变作风,强化服务,树立了“人人是环境、事事是环境”的理念;严格清理整顿各种涉企收费行为,坚决压缩收费项目,降低收费标准,为企业发展减轻负担,从而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壮大。

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通过坚持不懈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了农产品的转化增值,加速了农业与工业的对接,有效地提高了农业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一)促进了农民增收。2003年,全市49户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工各类农产品6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7.1亿元,利税5473万元,出口创汇2901万美元,带动1000多农户增收800多万元,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同时,这些企业还增加农民就业4600人,在一定程度上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二)加快了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由于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和工业具有双重拉动作用,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进了全市农业的转型升级和“产业化、标准化、国际化”进程,加速了栖霞农业由“传统农业”、“地头农业”向“车间农业”、市场农业、效益农业和生态农业的转变。

(三)促进了基地建设。基地作为公司与农户之间的桥梁,是农产品加工的“第一车间”和整个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通过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全市已建成各种生产基地1万多亩,农户与企业“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共同体正在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农民的稳定增收,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四)壮大了工业经济。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农业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同时作为栖霞工业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为栖霞工业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活力,实现了工农业的“双赢”。2004年,预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可完成工业增加值3.6亿元,销售收入8亿元,利税6500万元,出口创汇3300万美元,分别占全市工业经济的11%、9.6%、8.7%和33%。

第三篇: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武汉市农业局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及基本经验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2010年,预计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将达到580家,实现产值950亿元、利税27.4亿元,资产总额达到840亿元。

为了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抓组织领导,促责任目标到位。2009年底,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实施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的意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900亿元目标写入2010年市政府工作报告,市人大将此目标列为今年2号议案。张学忙副市长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推进工作。2010年,市委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四个一批”工程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目标、工作重点和政策措施。市直各部门围绕全市统一部署,结合各自职能,明确了部门服务的具体措施。市郊各区结合自身特点,对目标进行了细化,并成立专班抓落实。全市上下基本上做到了发展有规划、奋斗有目标、工作有措施、落实有专班,形成了上下联动、部门协作、责任明确、任务到位的工作机制。

(二)抓金融支持,促加工企业壮大。通过争取财政支持、引导融资对接等措施,落实和完善一系列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成长壮大。一是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支持。近年来,市财政每年落实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补贴资金2000万元,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建设生产原料基地;安排资金3000多万元,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贴息、加工技改专项补贴。二是大力开展银企对接,积极解决企业融资难。针对企业反映强烈的融资难问题,近年来每年都组织2次市级各有关部门、金融机构、担保中介机构与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对接活动,为企业与金融机构搭建直接交流与沟通的平台,去年先后协助30多家加工企业融资超过10亿元。三是大力创新融资方式。市农村土地产权交易所与市农商行合作,已为农业企业提供农村土地经营承包权抵押融资近2亿元;通过重组壮大,新的市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已经累计为企业委托放贷达1.8亿元,担保6.2亿元,为有效解决农产品加工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

(三)抓龙头企业,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坚持外引内扶,大力扶植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一是抓招商引进,培植龙头企业主力军。依托武汉特大城市交通区位和物流、信息、资金、科技优势,坚持优势互补,以质取胜,着力招引扛大梁的加工项目,高龙水产总投资1.29亿元,建成了年加工8万吨的水产加工线;湖北绿泉蔬菜投资6900万,建成日加 工100吨全自动化绿色豆芽生产线2条;总投资5.5亿元的娃哈哈恒枫饮料有限公司已完成一期投资3.6亿元,当年实现产值3.96亿元。二是引导和扶持本地企业在加强自身规模与实力的同时向外拓张。华发羽绒将原有工厂迁至武湖加工园区内,不仅规模得到扩大,还引进合作伙伴,将业务由原来单一羽绒加工拓展到羽绒及羽绒制品深加工;江夏区灵星禽业公司增加3000万投资,组建了集团公司,并在新洲建成年加工1万吨的保洁蛋生产线2条,扩大了公司实力和带动力。三是抓整合,扶持有发展潜力的龙头企业。天种公司正在积极进行股改,9家企业已进入上市后备库。

(四)抓园区建设,促企业集群发展。重点是加强园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各级安排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园区发展,东西湖国家级食品工业加工区在原有17.9平方公里总体规划和3.5平方公里新规划的基础上,区政府利用三个国资公司,整合资金21.35亿元,加快食品加工区“九通一平”基础设施建设和环保配套设施建设,建成了4.3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已全部被可口可乐瓶装商生产(武汉)有限公司租用;黄陂区武湖农产品加工园区内台湾农民创业园内“七通一平”正在加紧建设,园区总规模面积达到6.2平方公里,全区近20家市级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扎堆园区;蔡甸姚家山加工园区已经完成基础设施建设,三镇食品公司新农牛肉项目完工投产,世林福幸、新牧人食品公司入驻建设;新洲区先后规划了阳逻、汪集、徐古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其中汪集工业园区级投入2000多万元,完成了园区内4.1平方公里“三纵一横”主干道水泥路面建设和高压线路改造;江夏大桥农产品加工园规划面积2000亩,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全面启动,投资9000万元的藠头深加工项目和年加工5万吨水产品加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汉南卓尔工业园由政府搭台,卓尔控股集团进行统一规划、统一政策、统一建设、统一管理,园区建设取得良好的成效。在抓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同时,积极引导园区内企业加强合作对接,形成企业与企业上下游合作产业链条,真正实现行业企业集群发展。

(五)抓板块建设,促加工原料基地发展。按照“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要求,把优势产业与基地建设结合起来,根据龙头企业对原料要求,积极引导企业通过订单等方式,带动周边农户围绕企业生产发展建设基地,近年来重点围绕来福如意、武汉新辰、武汉小蜜蜂等蔬菜加工企业,建设新洲双柳、东西湖惠安两个10万亩蔬菜板块基地和江夏山坡4万亩藠头基地。全市今年新建12万亩的正规化基地,重点推进蔬菜、水产板块和畜牧小区建设,以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需求。

(六)抓优化服务,促发展环境改善。积极开展了企业服务年活动。印发了《市农业局关于优化企业服务促进企业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对农业龙头企业积极上门服务,加大扶持力度,从融资、项目支持、农商对接、优化服务环境等方面促进企业发展,并在优惠政策落实、配套基地建设和相关手续办理上 跟踪服务。实行了重点龙头企业调度制度,按月对50家重点龙头企业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准确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帮助企业分析问题,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制定了市农业局领导走访企业工作制度,要求市农业局每个局领导对口联系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共对100家企业进行实地调查和跟踪服务,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

二、当前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企业规模总体上偏小。尽管武汉近几年来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较快,势头良好,但多数企业处于小规模经营,还有相当一部分是家庭作坊,难以创建知名品牌和形成整体优势,更难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即使是规模较大的178家市级、省级和国家级龙头企业,放在全国范围内看,特别是与东部沿海地区比较,规模依然偏小。2009年武汉市销售收入过1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只有4家,排在第一的益海嘉里(武汉)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与杭州娃哈哈集团的432亿元、河南漯河双汇集团的400.7亿元相比,差距很大。非龙头企业则大多受规模的限制,无法进行现代化生产,也无力开拓外面的市场,只能靠自己产品的低价销售占据农村或本地市场,使得收益甚微,企业难以支撑,生命周期较短。

(二)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武汉是我国传统的重工业基地之一,农产品加工业的快速发展还是近些年的事情。由于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尽管近些年武汉充分发挥科教 大市的优势,也陆续出台相关政策,拿出大笔资金支持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但总体来讲,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与武汉的资源禀赋、科教优势、发展速度还不相适应。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不多,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全市除30余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三)品牌创建相对滞后。虽然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创造的产值较为可观,并形成了八大产业集群,但精品名牌少却是不争的事实。目前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只有爱帝针织内衣和统一果汁饮料2个中国名牌,均于2004年评定,此外,汉口精武鸭于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自2004年以来,6年时间内,武汉市没有培育出一个农产品加工业中国名牌。上述3个品牌,不论是在全国的知名度,还是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都强差人意。爱帝针织内衣在全国的知名度还不高,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6.9亿元,实缴税金1420万元,市场占有率明显偏低;武汉统一果汁饮料得以上榜很大程度上是凭借了台湾统一企业的品牌影响力,虽然2009年实现销售收入10.7亿元,实缴税金1.4亿元,但与娃哈哈、汇源果汁、可口可乐等行业巨头相比,差距很大;汉口精武鸭2009年销售收入才4.6亿元,实缴税金也只有724万元,显然还处于成长初期。

(四)精深加工较为薄弱。资料显示,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率在90%左右,其中深加工占80%,武汉市分别只有55%和40%左右。从武汉市已经形成的农产品加工业八大产业集群来看,粮食、油脂、蔬菜、水产、饲料等半数以上的产业集群以粗加工为主,即使是以深加工见长的乳制品、猪肉制品和禽蛋制品产业集群也存在着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产品少,产业链条拉得不长,加工产值在行业中占比较小等问题。以水产加工为例,武汉市2009年水产品总产42万吨,而武汉市水产品产业集群的年加工能力只有14万吨,且有相当比例属于粗加工,即使满打满算,只能消耗全市水产品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五)产业外向度不高。2009年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1.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10亿元,只占全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1.2%。而据有关资料显示,2007年,山东省青岛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30亿元,和武汉市同年水平基本持平,但其农产品出口交货值达到160亿元,占该市全年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的30%。可见,外向度不高是武汉市农产品加工业的一个典型特征,也是武汉农产品加工业尤其是精深加工业发展必须突破的一个“瓶颈”。

(六)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有待于进一步改善。近年来,虽然政府在优化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方面作了很大努力,但不可否认,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仍不容乐观。一是农业企业贷款难问题比较突出。农业企业一般规模不大,实力有限,且多数位于农村地区,缺乏高价值的抵押物,在申请贷款时往往处于不利地位,而一般金融机构在这方面难以通融。目前由于市农业担保公司的介入问题虽有所缓解,贷款门槛高的问题仍然存在。二是

三、有关工作建议

第四篇: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荆州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

荆州地处江汉平原腹地,农产品资源极为丰富,是全国重点农产品商品基地之一。近几年来,随着农产品结构的调整,荆州市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小到大、由弱到强、由量的扩展到质的提升,成为了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

一、荆州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现状与特点

(一)农产品加工企业初具规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门类

到2005年,全市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550家,从业人员21.5万人,年创产值17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产值的40%,占轻工业产值的70%,农产品加工业所创造的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提供的税收占全市财政收入的13%,已成为全市重要的支柱产业之一。围绕大宗农产品加工,全市已基本形成了粮食、油料、棉花、林木、食品饮料、水产品、畜禽产品、水果、纺织(服装)、造纸、医药等十大产业门类,其中粮食、棉花、油料、森工等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值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的95%以上。目前,全市粮食加工能力达到200万吨,油料加工能力达50万吨以上,棉花加工能力达260万担,林木加工能力达100万立方米

(二)积极推进优势板块建设,资源优势得到了有效利用

如何将 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和经济优势,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各级党委、政府面前的首要任务。近年来,各地充分利用极为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大力扶持和发展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既使丰富的农产品资源优势得到了有效配置和合理利用,又带动了一些相关产业的发展。按照中、省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结合荆州实际,我市把水稻、棉花、油菜、瓜果菜、畜牧、水产、林木森工确定为7大优势产业,并制订了建设规划。目前,棉花、水稻、油菜、柑桔被纳入全国优势产业带建设规划,优质稻、双低油菜、优质猪、优质水产品、速生丰产林、柑桔、优质棉被纳入省九大优势产业带建设规划。随着结构调整的升级,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要求,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六大原料基地,即250万亩优质稻基地、350万亩优质油菜基地、130万亩优质棉基地、180万亩水产养殖基地、150万亩意杨基地、200万头优质三元杂交猪基地,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料。

(三)涌现出了一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

近几年来,先后引进了英国吉象、上海望春花、四川剑南春、湖北金龙泉、中粮集团五丰行等一批国际国内知名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我市,通过引进一批具有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加工生产线,建成了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荣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湖北银欣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开发了松滋白云边酒、天颐双低菜籽色拉油、银欣福娃雪饼等一批名牌产品,提升了荆州农产品加工业的规模、档次和市场竞争力。目前全市已有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6家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2家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近几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形成了以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湖北金安纺织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年营业收入5亿元以上或近5亿元的第一梯队,以湖北五湖集团、荆州市天绿源米业公司、湖北键良粮油有限公司、荆州基立新型复合材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年营业收入1亿元以上第二梯队,以洪湖德炎水产品有限公司、荆州市森鑫人造板有限公司、石首市恒欣米业有限公司等企业为代表的年营业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第三梯队。同时,还有一大批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一大批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应运而生。如洪湖蓝田的系列食品、德炎水产品公司的系列水产品、公安金安和洪湖洪林的棉纱、监利银欣集团的米业及其食品、监利天河以虾类为主的水产品、沙市的皇冠味品和大风车食品、公安的津津乐味品、江陵的文龙鹿酒等都走俏市场,深得用户的好评。特别是天颐科技股份公司生产的天颐牌系列色拉油、银欣集团生产的福娃雪饼和荆珍雪米、荆楚种业的荆楚牌系列农作物种子、金安纺织公司生产的荆雄牌纯棉纱、吉象公司生产的吉象牌纤维板等产品,不仅畅销国内市场并形成一定影响,有的还打入了国际市场。目前全市有16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通过了省级产地认定,面积达80多万亩,共获标识性农产品94个,其中绿色食品标志67个,无公害农产品标志27个,居全省第一。

(四)坚持因地制宜,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区域优势和园区特色

各地根据当地实际,按照县有优势产业、乡村有骨干品种和拳头产品的要求,在调整优化结构上下功夫,在特色农业上做文章,在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上进档次,取得了初步成效。如石首市的平原林业,松滋市、公安县的生猪和水果,洪湖市、监利县的水产和粮食,沙市区、荆州区和江陵县的无公害蔬菜,都已形成鲜明的区域特色。近几年,各地充分利用国家和地方的扶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连片发展,向工业园区集聚,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洪湖新堤水产品加工出口区、洪湖蓝田食品加工专业区、监利新沟大米和食品加工园、沙市岑河针纺工业园、公安夹竹园农特产品加工园区等,已初步形成了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区域经济和园区特色。

(五)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完善

近几年来,各地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积极培育农村市场主体,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到农村建基地签合同,有效地推动了优势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各类农村市场中介组织达到3500多个,其中专业协会达到600多个,全市各类市场主体网络农户达60多万户,带动基地400多万亩次。具体来讲,大致有五种模式:一是以湖北天荣现代农业股份公司为代表的“企业+基地+农户”模式;二是以湖北吉象人造林制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的“龙头企业+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三是以公安县民惠贸易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农户”模式;四是以荆州区川店镇花卉苗木等专业协会为代表的“协会+农户”模式;五是以荆州康尔美家禽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公司+协会+农户”模式。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中介组织通过合同、合作、股份等形式与农民结成紧密或松散的利益关系,成为推动农业产业化的健康发展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如松滋的荆州云祺实业有限公司通过银企联手、校企联姻、村企联建、户企联结,采取完善扶持政策、挂靠科技后盾、建设专业基地、培植经营大户等措施,由云祺公司发起成立的云祺生猪产销协会已发展会员1500余名。该公司采取“七提供一回收”的紧密联结形式,扶持发展养殖大户,先后与14个乡镇近2000农户建立了紧密型的“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关系。为推动生猪品改,扩大优质“三元猪”生产规模,该公司还开展了以粮换猪、以猪换饲料等新业务,建立了“三元仔猪”市场和相对稳固的育肥猪回收销售体系,有效提高了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了抗风险能力。

近几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有一些发展,但从总体上看,与当前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推进农业工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发展不够。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而言,主要表现是规模不大、实力不强、辐射带动作用不够。目前,我市虽然有10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但年营业收入过5亿元或近5亿元的只有3家,税后利润过1000万元的只有6家,年上缴税金过1000万元的只有2家。就农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而言,主要表现为“六多六少”,一是粮油加工多,其它加工少;二是初加工多,精深加工少,农产品加工的附加值较低;三是传统工艺多,高新技术少;四是小型分散多,规模经营、集团化经营少,目前除天颐科技、天荣现代农业等少有可数的几家企业外,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都在县域内,并且主要分布在乡镇,有的甚至在村组,业主大都是以一品一业自发发展起来的,缺乏集约经营和规模效应;五是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六是内向型企业多,外向型企业少。

第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亏损企业比重大。据初步统计,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有30%左右亏损。造成企业效益差、亏损严重的原因,主要是产品附加值低,加工利润微薄,无利可图。有的是经营不善,还有政策问题。如国有粮食企业由于国家政策变化,许多自营企业没有了原来的优惠条件,收购资金缺乏,经营陷入困境。

第三,管理体制不适应,服务体系不健全。主要表现是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脱节,服务和管理部门协调困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分布在农村的企业难以享受家产品加工环节利润,不利于发挥农产品加工与农业的互补优势。

第四,农产品加工业生产手段相对落后。大部分农产品加工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且设备简陋,工艺落后,有的还停留在手工作坊阶段,质量检测手段也很差。这既不利于企业打造新的品牌和企业的发展,也不利于农产品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

第五,国家调控政策的影响。一是企业贷款难。目前明显存在着大企业贷不足、中企业贷款难、小企业贷不到的问题。二是土地政策影响企业扩大规模。龙头企业扩大经营规模、新上项目,需要连片征用土地,但加强土地征用管理的政策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壮大。三是流通不畅。当前整顿超限超载,不少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产品运输成本增加,企业难以接受,导致农产品销售受阻。

二、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思路和对策

农产品资源丰富是荆州的一大特色,又是荆州的优势产业。加快推进优势板块建设,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是荆州蕴藏的巨大潜力。发达国家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平均为3.7:1,国内先进地区为2:1,而荆州为1.1:1。借鉴发达国家和先进地区经验,引进利用现代加工技术,下大力气抓好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向农产品加工广度、深度和精度进军,是推动荆州经济建设的一条重要途径。荆州农产品加工业完全可以在今后一段时间内实现较快速度的发展,使之成为荆州经济的重要支撑。

(一)明确发展思路,制定发展目标

发展荆州农产品加工业,要立足现有资源优势和加工企业基础,按照原料生产基地化、企业经营规模化、技术装备高新化、加工产品优质化的要求,明确发展思路,实施一个“3”、两个“6”、两个“8”战略,即“36688”计划。

一个“3”,就是抓住三大重点,即大宗农产品深加工、主导产品精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

两个“6”,其中一个就是力争建成6大基地,即监利县粮食加工基地、洪湖市水产品加工基地、石首市林木加工基地、松滋市食品饮料加工基地、公安县棉花加工基地、城区农产品综合加工基地。第二就是实行6个转化,即在加工方式上,从分散型加工逐步向集中加工区域转化;在加工层面上,从初加工向精加工、深加工转化;在加工门类上,粮食从精米加工为主向食品加工转化;棉花从以轧花的初加工为主向纺织、成衣加工转化;畜禽、水产品从活鲜产品加工为主向冷冻分类加工转化;林产品加工从提供工业原料为主向工业制成品转化。

两个“8”,其中之一就是搞好8个结合。一是“大中小”相结合。既要加大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培植力度,又要扶持具有地方特色的小型加工企业,促进扩展壮大,向中型和大型加工企业迈进。二是初加工与精深加工相结合。既要加强技术创新,开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提升农产品的质量档次,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农产品的附加值,又要因地制宜地开展农产品初加工,实行原始集累。三是大宗产品与特色品牌相结合。要支持和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挂靠品牌、打造品牌,逐步形成一批知名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好的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提高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又要发展大宗农产品的加工,以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和市场供应的需求。四是拓展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相结合。要在争创农产品品牌,保证国内市场的有效供应的同时,又要瞄准国际市场,实行“外向带动”。五是开展技术创新与发展传统风味产品相结合。根据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要求和产品市场需求,引进和消化农产品精深加工的技术和成果,不断开展技术创新,同时,要注意保持和发展地方传统风味产品的加工,形成特色产品。六是发展加工园区与培植市场相结合。按照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布局的要求,农产品加工要形成加工园区或加工区域,同时,要注重培植市场,做到既有“市”又有“场”,使农产品加工业有相应的园地加工,加工后的产品还要有相应的市场销售。七是培植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产品供应基地相结合。要按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设计要求,采取就地就近的办法,切实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保证农产品加工企业有充足的产品资源。八是招商引资和启动民间资本相结合。要充分利用外商的资金优势、先进管理理念和方式以及国内外的市场优势,挖掘农产品加工企业的潜力;同时启动民间资本,建设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从而提高农产品加工的产量和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二个“8”就是形成8大产业,即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林木加工、水产品加工、畜禽加工、水果加工、蔬菜加工。

(二)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科学指导,分类实施

农产品加工,必须由企业来实施。在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上,既要考虑农产品资源分布状态,又要重视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形成的市场和品牌,还要考虑农产品产区的地理、交通等条件,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根据荆州的实际,农产品加工区域可按以下布局:粮食加工以监利为主,棉花加工以公安、沙市为主,油料加工以江陵、监利为主,水产品加工以洪湖、监利为主,林产品加工以石首、沙市为主,水果、蔬菜产品加工以松滋、荆州区为主,畜禽产品加工以公安、松滋、监利和荆沙城区为主。在具体实施中:

1、以产品多元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粮食加工。一是以天荣、银欣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开发精制米面及米面制品。天荣公司目前建起了10万吨精米加工厂、10万吨面粉加工厂和18万吨饲料加工厂,是湖北省乃至中南地区综合加工能力最强的粮食加工企业。银欣公司拥有4个精米加工厂,可年加工稻谷25万吨,并建有年生产饼干6万吨、米果3万吨的食品加工生产线,粮食加工能力在县市中首屈一指。要继续做大做强这两个企业,发挥其龙头带动作用,力争这两家企业消化粮食达到80万吨左右,占全市商品粮总量的60%以上。二是以天荣饲料、通威饲料、津纲饲料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开发饲料产品。荆州畜禽、水产养殖业发达,年饲料需求量100万吨以上。要进一步加快饲料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产品质量,使饲料加工产值规模达到10亿元左右。三是以白云边、黄山头等企业为龙头,大力开发优质酒及酒精产品。在扩大优质白酒生产规模的同时,利用荆州稻谷资源丰富的优势,争取国家支持,发展符合环保方向、节约石油资源的燃料酒精。四是以基立公司为龙头,大力开展稻草、稻壳、米糠等的综合利用。公安县基立新型复合材有限公司用稻草加工中密度纤维板,广泛应用于家俱制造、室内装饰、地板基材等领域,产品具有无毒、环保、阻燃的优异性能,被国家经贸委确定为重点新产品推广项目。目前该公司年生产中密度纤维板能力5万立方米,每年消耗稻草12万吨,带动农民增收3000多万元。

2、以提高附加值为目标,继续抓好棉花深加工。荆州是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现有奥达、一棉、沙棉、金安、正源等年产值过亿元的棉纺企业5家,但棉花加工主要集中在纺纱、织造领域,印染、服装行业发展滞后。要进一步抓好棉纺行业的改造升级,在此基础上配套印染后整理,发展服装加工,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增强纺织行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同时,积极开展棉籽和短绒的综合利用,拓宽棉花加工的获利空间。

3、以扩大规模、形成特色为重点,突出抓好油料加工。荆州是国家规划的九大特色农产品基地--长江流域双低油菜基地的核心地区,发展油菜籽加工大有可为。要紧紧围绕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这个大龙头,做好双低油菜加工这篇文章,把荆州建设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双低油菜生产加工基地。目前天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南地区规模最大、市场占有率最高的油脂加工企业,油菜籽加工能力达到了50万吨,“天颐牌”双低油菜籽色拉油产品已进入北京、上海、重庆等地的大型超市。

4、以综合利用为根本,稳步发展林木加工。湖北吉象人造林股份有限公司以意杨等短周期林木为原料加工中密度纤维板,生产规模全国第一,可年产纤维板22万立方米、印刷板1000万平方米。要以吉象公司为龙头,以森鑫、东森、福洪等企业为支撑,大力发展人造板加工,使荆州板材加工能力达到50万立方米以上,成为中国重要的人造板加工基地。在此基础上,依托蓝星、共创等家俱市场的辐射,引进国内外家俱制造企业,大力发展家俱制造,形成“前店后厂”的发展格局;依靠帅伦纸业、大枫纸业、拍马纸业等企业的带动,利用荆州稻草、芦苇、棉杆、竹木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造纸业。

5、以科技攻关为先导,突破性发展水产品加工。围绕三个方面加大科技入关力度。一是全力突破“四大家鱼”加工,积极开发鱼糜食品,提高“四大家鱼”产品的附加值;二是大力开展名优特色水产品加工,进一步扩大名优特色水产品养殖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大力发展鲟鱼、黄鳝、青虾、甲鱼、乌龟、长吻鱼危、田螺、螃蟹等产品的加工,加快开发甲鱼精、龟胶油、鲟鱼籽酱等高附加值产品;三是加快发展水生植物加工。同时,要充分发挥荆州湖泊面积大、水生蔬菜多的优势,积极开发菱角粉、藕粉、莲心茶、莲米粥等产品,提高市场占有率。

6、以成品化、系列化为方向,提高畜禽加工水平。发挥中粮五丰行公司的市场网络优势,开展畜禽屠宰和分割加工,扩大冷冻分割肉出口。加大天荣公司100万头生猪屠宰、50万头牛羊屠宰、1000万只鸡鸭屠宰等项目的争取和建设力度,力争早日建成投产。积极引导鲜肉制品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方向发展,同时搞好动物器官副产品的综合利用和药物提取。

7、以提高加工能力为手段,加快发展水果加工。抓住上海望春花公司投资果汁加工项目的有利时机,利用松滋、公安等地丰富的柑桔、砂梨资源,大力发展果品的分级包装、贮藏保鲜、冷链运输,重点开发果汁及果汁饮料、罐头、果酒等市场容量大、前景广阔和有出口竞争力的产品。引进和推广加工专用品种,为水果加工提供优质果源。开展果皮渣的综合利用研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8、以无公害、绿色、有机为标准,积极发展蔬菜加工。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蔬菜及加工食品,搞好蔬菜的清洗、分级、整理包装等初加工,积极推行净菜上市。以荆州市新力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龙头,扩大魔芋、冬瓜、西瓜等产品的加工规模。以天荣现代农业股份有限公司4万吨蔬菜速冻库为载体,大力发展速冻蔬菜、保鲜蔬菜,建立荆州蔬菜出口基地。以荆州市皇冠调味品有限公司等企业为核心,挖掘传统工艺,发展有地方风味特色的各种干制菜、腌制菜。引进国外先进设备,发展脱水蔬菜、蔬菜汁、蔬菜脆片、蔬菜罐头等产品,推动蔬菜产业的大发展。

(三)切实加强协调服务工作

1.加强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农产品加工有关事宜的协调和服务工作,不断解决农产品加工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要按照产业化经营的思路,研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型的管理体制,打破部门、地域、所有制界限,协调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各级主管农产品加工工作的业务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和业务指导,搞好技术服务,为领导当好参谋、为企业服好务。

2.实行政策扶持。一是激励政策。鼓励干部带头领办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有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奖励。二是资金扶持政策。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在税收上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三是加大信贷支持。开展银企对接,组织农业、金融、财政等部门以及重点龙头企业建立银企对接机制,向银行推介龙头企业,让银行及时了解企业发展状况,放心贷款。金融部门要把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信贷支农的重点,在资金安排上给予倾斜。四是继续认真执行“绿色通道”的政策,简化办证程序,以真正做到方便快捷、促进流通。五是建立担保机制,为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企业贷款提供保证。同时,制定政策鼓励农产品加工企业采取民间借贷、帮助代储产品等多种途径筹集收购资金。

3.加强信息传递。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信息网络的作用,加强企业与政府之间、企业与部门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信息的传递与服务,让农产品加工企业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形势,依据市场需求,及时组织生产,供应市场。

4.推动科技进步。增加对农产品加工科研与开发的投入,加快农产品加工方面的人才培训,促进科研机构与加工企业的信息沟通和合作,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第五篇:合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合肥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是联系农业和市场的枢纽。近年来,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批颇具规模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促进合肥市农民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随着人们对农产品数量和质量需求的不断提高,国际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面临着新的形势和问题。大力发展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业,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全市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合肥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市城乡统筹、“县域突破”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代表的市场化主体迅速发展。

一是企业数量、规模不断壮大。2009年,全市市级以上重点农产品加工企业349家,全市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454亿元,位居全省第一,加工业增加值跃居全市八大产业第二位。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55家,提供就业岗位7.2万个。

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发展迅速。目前我市已建成肥东县新城开发区、长丰县双凤开发区和经开区等一批年产值超30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入园企业占全市农业产业龙头企业的50%,产值占全市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的80%。

三是市场开拓能力进一步提高。龙头企业通过在省内外异地投资建厂、建基地、设专卖店等形式扩大生产,壮大实力。金润米业、华泰集团、真心食品、燕之坊公司、丰乐种业、银山棉麻公司等近年来都在省外建立了生产和加工基地。华泰集团成为我国坚果炒货行业第一,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种子行业第一股。

四是标准化和品牌化建设有了新突破。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中,有158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ISO14000、HACCP、QS体系认证。共获得中国驰名商标6个、安徽省著名商标28个、安徽省名牌产品17个。丰乐种业、丰大面条、洽洽、真心炒货、金润米业、燕之坊粗粮、肥西老母鸡等已在省内外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影响力不断扩大。

五是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外向度明显提升。全市50多家企业获得出口自主经营权,2009年农产品加工业出口创汇1.74亿美元。丰乐香料公司是我国天然薄荷产品出口最大的生产经营企业,其自主研发的“高纯左旋薄荷脑”被国家科技部确认为“2006国家重点新产品”,2009年出口创汇1350万美元;安徽凯利粮油食品公司是全省最大的花生出口企业,2009年出口创汇1100万美元。脱水蔬菜、蔺草、羽绒加工等出口量也位列全省前列。

与此同时,我市各级政府纷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了一批国内外知名大企业到我市投资建设产业化项目。近几年,全市先后引进联合利华、可口可乐、台湾统一、泰国正大等世界500强企业和黑牛集团、伊利乳业、和威集团、温氏集团、雨润集团、新希望集团、通威股份、大北农农牧科技、湘大饲料、旺旺食品、隆平高科等国家级龙头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先后在我市投资。

六是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09年全市新建续建农业项目220个,总投资118.72亿元,广东黑牛集团总投资4.35亿元建立了双蛋白液态奶加工项目一期工程已竣工投产,二期工程已经启动;肥东和诚公司投资3.5亿元建立年加工2亿只鸡的家禽加工项

目投入生产;万润公司投资3亿元兴建年生猪加工量200万头的屠宰加工项目、安徽燕之坊食品有限公司投资3亿元年产20万吨粗粮食品工业园项目、安徽燕庄油脂有限责任公司总投资1.5亿元建立专业生产精品食用油脂生产线项目均已开工。

(二)与发达地区的差距

我市农产品加工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内农产品加工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

一是加工水平不高。主要表现在精深加工偏低。同一种原料在合肥往往只能加工出几种产品,而在发达地区却能生产出几十甚至几百种产品。从精深加工看,主要行业精深加工综合利用率较低,如油菜籽生产的产品大都是毛油,油脚加工利用产值远低于山东、江苏等地。

二是龙头企业不大。合肥最大的龙头企业华泰集团,年销售收入30多亿元,而河南双汇集团年销售收入达到300多亿元,利税近30亿元,在全国有40多家屠宰厂,40多家肉制品加工厂,2000多家连锁店,成为亚洲第一的肉类加工企业。我市缺乏像双汇、蒙牛、鄂尔多斯、娃哈哈这样的知名特大企业。

三是产业加工集约化程度偏低。目前合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平均产值为7100万元,比全国水平低20%。从行业看,烟草制品业、饮料制造业平均规模较大,农副食品、食品制造业较低。而国内外农产品加工业集团化发展呈现出咄咄逼人之势,双汇、莲花、兴发、金健、希望、燕京、伊利、鄂尔多斯、大江、德大、如意、旭日升等,都是国内著名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世界很多大型的食品加工企业年销售收入都在100亿美元以上。

四是产品品牌不响。合肥农产品加工业产品虽然也出现了“洽洽”、“丰大”等中国驰名商标,也开发了一系列地方品牌,但总体还是不强,春然肉制品和丰大面制品虽然在省内是首屈一指的企业,但合肥市场还是出现被河南双汇、博大等外省品牌占领的现象。

五是加工农产品外向度不高。2009年,合肥市农产品加工品出口额为

1.74亿美元,相对于青岛市的33.4亿美元,烟台的23亿美元,我市加工农产品出口水平还有很大差距。

二、发展机遇分析

(一)资源优势

合肥是省会城市,位于中国中部,长江淮河之间,巢湖之滨,通过南淝河通江达海,具有承东启西、连接中原、贯通南北的重要区位优势。合肥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全年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适中,年平均气温15.7度,降雨量近1000毫米,日照2000多个小时。具有生产和发展绿色、无公害有机食品和特色农产品的基础。粮油、蔬菜园艺和畜禽等一批优势农产品在结构调整中形成一定的规模优势和商品优势,不少产品已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上占有一定份额。此外,我市智力资源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位居全省首位,现代科技为农产品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广阔的市场、便捷的交通等也是我市发展农产品生产的有利因素。

(二)市场优势

国内外经验表明,随着消费结构中恩格尔系数的下降,导致对农产品的最终需求是趋于下降的,但是对农产品加工制成品的需求,则是不断扩大的,食品工业仍是名列前茅的产业,食品市场仍然占据绝对的市场份额。我市已于今年正式成为“长三角俱乐部”新会员,长三角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这正是食品消费结构加速变化和加工水平需求加速上升的阶段。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消费观念和消费结构的变化,安全、营养和方便将成为新的消费热点,从而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广阔的市场。

(三)政策优势

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连续7年以“三农”问题为主体,并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农业的重视、对农村的倾斜和对农民的关怀。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更是明确提出“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合肥市委、市政府多年来一直十分重视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并把它作为实现城乡统筹的重点来抓。近年来,市政府先后出台了《合肥市承接产业转移促进现代农业发展若干政策》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支持政策,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扶持。市财政先后投入专项扶持资金近亿元,用于农产品加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奖补,极大推动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加速发展。

随着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建设,合肥市作为中心城市,产业支撑力和城市承载力的增强,城市对县域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凸显,工业对农业的反哺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此外,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工业立市”战略优先发展的八大重点产业之一,将会得到更多的资金支持、政策扶持以及更加优化的发展环境。

(四)科技优势

合肥是中国重要的科教基地,中国第一个、也是唯一的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有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为代表的国家、省部属研究院所200余所,各类技术研究与开发机构358个;以中国科技大学为代表的各类高等院校59所,博士授权点138个;两院院士31人,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近30万人,具有充分的条件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三、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一系列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国民经济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这一主线,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为契机,以大力提高农产品综合利用,加工转化增值为方向,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本途径,以发展特色产业、名牌产品、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要求,着力推进原料基地化、生产规模化、加工现代化、品牌绿色化和企业集群化,全面加快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努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为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增加城乡群众收入,推进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作出更大贡献。在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着重把握以下原则:

1、注重立足优势和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发挥资源、技术、经济、市场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发展有优势和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业;在布局上,进一步统一规划,突出特色项目和优势项目,逐步形成适合不同区域的农产品生产和加工产业集群,引导加工与原料基地结合,上下游产品衔接,工农结合,合理布局,良性循环。

2、注重发展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要注重发展大型龙头企业,带动有市场、有特色、有潜力的中小型企业和主要从事农产品初加工的个体户的发展;既要大力发展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又要注意发展贴近消费市场的大宗农产品加工业;要重点培植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努力培育贸、科、工、农相结合的新型市场主体,优化农产品加工业的企业组织结构。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业产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形成以“基地建设+加工企业”的配套模式。依托乡镇、农民合作组织和农户建设原料基地,为农产品加工提供稳定的原料来源;基地建设与加工企业之间以契约或合同为保障建立多种形式的合作关系和利益分配机制,建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注重自主创新和提高竞争力。在保护和发扬具有民族特色风味的传

统工艺同时,要加大技术攻关和技术创新力度,大力引进、开发应用高新技术、设备和工艺,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着力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质量、档次,推动农产品加工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以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从体制改造、机制健全、组织完善等方面引导企业努力提高管理水平,推进管理信息化在企业中的运用,加大对传统管理方式的改造和更新力度,建立面向竞争,面向客户的企业管理模式。

4、注重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在企业建设和发展中,要注意节约原料,做好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要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认真解决好环境保护问题。在企业布局过程中,注意防止周边环境对产品的污染,同时要防止加工企业对周边环境的污染,新建农产品加工项目,在具体建设中,必须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保护“三同时”制度。

(二)发展目标

围绕农产品加工及其制品的多样化、方便化、安全化、优质化发展方向,力争到2015年,全市年产值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突破100家,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突破100个,农业企业发展到1000家,食品和农副产品加工产值超过1000亿元。把合肥建设成为全省乃至中部地区农产品加工中心。

四、发展重点

依托我市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和雄厚的工业基础,以骨干项目为支撑,突出发展重点,开发特色产业,实现“政府规划配置资源,市场引导产业,产业连接基地,基地带动种养业”的贸工农一体化发展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发展以下产业:

1、粮油精深加工业。发展以稻谷为主的粮食精深加工和菜籽、米糠、大豆、芝麻为主的油料加工,大力开发豆制品、杂粮加工,打造加工水平高、能力强的粮食加工制品产业体系。重点企业:金润米业、台湾统一、燕之坊、丰大股份、燕庄油脂、福涌泉油脂、人人福豆业、锦泰糖业。

2、畜禽加工业。肉类重点发展猪、牛、羊、家禽等产品深加工,引导鲜肉制品向预冷肉、小包装、细分割方向发展,熟肉制品向多品种、系列化、全营养、精包装、易储存、易食用方向发展;乳制品产业加强品种开发,搞好产品分级、分类包装;饲料业以发展猪、家禽、水产饲料等为基础,开发非常规饲料资源和特种动物饲料,使饲料工业与养殖业协调发展,打造优势畜禽产品加工产业体系。重点企业:和威、雨润、温氏、伊利、现代牧业、新希望、大北农、湘大等。

3、食品加工业。重点发展食品制造、饮料、坚果炒货等加工产业,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产业集群,提升精深加工能力,不断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市场知名品牌,提升综合竞争力。重点企业:旺旺、统一、华润雪花、娃哈哈、华泰、真心等。

4、烟草加工业。以安徽中烟工业公司合肥卷烟厂为依托,推进“黄山”精品卷烟生产线建设项目建设,着力加强新工艺、新技术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五、促进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制定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快速发展的政策。农产品加工业是我市八大支柱产业之一,是我市促进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要尽快制定强有力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推动其向集群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促进农产品加工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同时加快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制定,鼓励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快速高效发展,而且要限制农产品加工业低水平扩张,低水平重复建设,强化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秩序,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促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二)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的扶持力度。一是逐步建立融资平台,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展银企对接活动,向金融机构推荐信用度高、管理规范、有发展潜力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真正解决企业融资难题。二是市财政进一步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资金扶持。逐步增加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年增长幅度不低于经常性财政收入增幅;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科学技术专项经费、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等项目资金,要向扶持农产品加工业方面重点倾斜。三是全力争取国家、省财政对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和项目的支持。

(三)深化改革创新,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一是引导和推进企业联合重组。重点引导和支持机制好、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与农民利益关系密切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资产的优化重组,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租赁等形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大型龙头企业集团。二是加快品牌整合。农产品的竞争实质就是质量和品牌的竞争,采取各种政策措施,培育品牌、整合品牌、建设品牌、保护品牌,合力打响品牌,不断提升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搞好各级龙头企业和基地的联结。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建设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市级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要重点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提供信息、技术、营销、服务连接和资产连接等多种服务形式,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建立起有效的利益分配机制,构建市场牵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提高产业整体效益,真正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推进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建设,促进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目前,全市已初步形成粮油、畜禽、食品加工等产业集群和“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块状经济格局,但要在此基础上,制定发展规划,出台强有力的扶持政策,推动全市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建设工作,逐步吸引农产品加工及其配套企业向园区集聚,使农产品加工业向产业集群发展,向示范园区集中,向块状特色经济推进。在园区建设中,突出产业特色,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并且与各县、区(开发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力求做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推进,高质量建设,一次规划,分步实施。形成一批特色明显、产品知名、竞争力较强的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

(五)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首先,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鼓励企业设立技术开发基金,提高新产品开发经费和风险调节基金的提取比重,争取企业自主开发、自主创新能力。其次,加快企业研发机构建设。引导和鼓励企业培养自主研发队伍,建立自己的科技开发机构,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市有关专项资金向有研发机构的企业倾斜,支持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第三,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鼓励农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组建科技研究和开发中心,建立健全“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创新支撑体系。第四,引进推广新技术。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积极为企业搭建信息平台,及时提供技术装备、工艺、成果和政策信息。

(六)加强领导,全力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作为践行科学发展观和推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抓好抓实。认真研究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为农产品加工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各级农产品加工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负起责任,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做好组织、协调、指导和服务工作。同时建立目标责任制,把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主要经济指标纳入县、区(开发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作为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各相关部门要切实转变职能,转变作风,加强协作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动农产品加工业平稳加快发展。

下载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营造农业发展新优势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营造农业发展新优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bb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bb县财政局bb县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处4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全县辖6镇11乡,533个行政村,2855个村民小组;总人口7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7万人,占总人口......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合集5篇)

    突破性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构筑农民增收的战略支撑农民增收是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它事关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事关农村社会的稳定,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调研报告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桂阳县是个农业大县,全县88%的人口是农业人口,76 %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农产品的品质不优、价格低迷、商品率低、产品......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策略

    促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策略摘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得到了较快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发展颇具潜力的增长点 。但就总体而言,还不能适应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农产品加工水平......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考

    县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为提高农业产出效益,拉动农业经济的快速增长,如何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种优势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发挥以市场为导向的“种—养—加”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

    大力发展我区农产品加工业的思考与建议区政协经济委员会解决“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是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村城镇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关键环......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市委农工部《关于开展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 11月30日-12月1日,我们采取听汇报、入企业、察实情、收建议的方式,就农产品加......

    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监利县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情况的调查报告县经信局监利县是一个全国闻名的农业县,是国家命名的商品粮、商品棉、良种猪、优质麻、水产品和速生丰产林基地,素有“鱼米之乡”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