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和谐绩溪
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和谐绩溪
绩溪县农委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培龙头、建基地、重特色、创品牌”的总体思路,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主导、项目扶持、科技支撑、政策鼓励等手段,坚持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抓手,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标准化、农民组织化和农产品品牌建设,促进了生态高效农业的快速发展。
农业产业化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显著提升。目前,我县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共有5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7家,市级龙头企业18家,县级龙头企业27家。农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84家,其中省级规范化合作社3家、市级16家、县级6家。经营领域涉及全县五大主导产业(蚕桑、畜牧、经果林、徽菜原材料、中药材)的生产、加工、流通等。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年产值12.3亿元。由于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带动、科技支撑,使全县农业产业在农产品质量安全、基地建设等方面得到快速发展和提升。
特色主导产业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以蚕桑、畜牧、经果林、徽菜原材料、中药材等五大主导产业为基础,立足山区资源优势,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合理配置各种生产要素,形成了一定规模的蚕桑和长毛兔养殖基地、笋竹两用林和养蜂基地、山核桃和小黄牛养殖基地、徽菜原材料和中药材种植基地。全县蚕桑面积达到3.5万亩,生猪、长毛兔、蜜蜂年饲养量分别达到24万头、17万只和8.4万群。以绩溪黑猪、小黄牛、山芋粉丝、燕笋干、野生蔬菜等为主要特征的徽菜原材料基地逐步形成。通过区域布
局,“一村一品”得到了发展。瀛洲乡仁里村、临溪镇孔灵村、长安镇下五都村成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
农业标准化进程稳步推进。以国家实施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建设为契机,对农产品生产过程实施标准化规范操作,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名牌农产品,积极引导企业制定产品生产和加工标准。2008年全县新增8个产品通过“三品”认证,农产品种植基地通过无公害级别以上认证面积达到4.1万亩,培育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基地单位1个,市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区3个,制定和修订竹笋、山核桃等地方标准8个,龙头企业制定生产标准或采用国家、行业生产标准65项。
农产品品牌创建扎实开展。我县农业龙头企业充分利用我县为“联合国绿色产业示范区”、“ 国家生态示范县”、“中国徽菜之乡”、“中国厨师之乡”、“国家食品质量安全县”的优势,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品牌优势,注册省市著名商标46个,做足品牌内涵,提升品牌活力。其中“古龙川”牌生丝、“上山下乡”牌燕笋干、“五蜂园”牌蜂蜜等产品已经获得安徽省名牌农产品和省著名商标产品及市知名商标产品。同时,建立了山核桃、茶叶、大米、肉鸡、鸡蛋、蜂蜜、蜂王浆、燕笋干、莴笋干、角豆干、瓜蒌子等特色“三品”生产基地,形成了以标准化为支撑的品牌管理制度,促进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的开发。
农业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在2010年底,努力实现向上争取资金支持,推进重点工程和重点农业项目建设。今年,农委又申报2009年省级农业财政补助市县项目10余项。目前,正在实施的农业项目有2006年度、2008年度农村户用沼气国债项目、测土
配方施肥项目、土壤有机质提升项目、秸秆还田项目和循环经济综合利用等项目。通过这些项目建设,积极引导农民对清洁能源的利用,提高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的综合利用,减少化肥使用,力争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能达到50%以上,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化肥施用强度(折纯)每公顷少于250千克。
县委、县政府明确提出要奋力攻坚,在2010年底实现国家生态县的创建目标,并以责任书的形式赋予农委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生态高效农业是朝阳产业,具有无限的生命力。农业科学化、现代化、标准化化、生态化正孕育着新农村新农业发展的方向。我们决心以科学发展观为纲领,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动力,以农业现代化为抓手,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与社会各界携手共进,与农民朋友共克时限,为发展生态高效的新农业,为建设和谐美好的新绩溪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发展生态农业
2010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发展生态农业
摘要:通过对生态农业的调查研究和亲身实践,进一步了解了各种生态模式,生态农业对农业生产的作用及重要意义,并加以阐述。
本次实践发现: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而且能实现农业资源永久利用,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可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
本次实践使我受益匪浅,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基础。
关键词:生态农业、生态园、新农村建设、生态模式、能源
假期伊始,整日在家,本想去做家教,除赚些零花钱外还可打发这一假期将至的烦闷,但谁料本联系好的一家却突然放了鸽子,全家出去旅行了,我只好赋闲在家,但我却是个闲不住的人,正好我家有个小园子,种了些菜,我便想是否能在我家的小园子里亲身试验一下什么是生态农业。
于是我便上网查询一些可行的生态模式,查到一种北方“四位一体”生态模式,“四位一体”生态模式是在自然调控与人工调控相结合条件下,利用可再生能源(沼气、太阳能),保护地栽培(大棚蔬菜),日光温室养猪及厕所等四个因子,通过合理配置形成以太阳能、沼气为能源,以沼渣、沼液为肥源,实现种植业(蔬菜)、养殖业(猪、鸡)相结合的能流、物流良性循环系统,这是一种资源高效利用,综合效益明显的生态农业模式。运用本模式冬季北方地区室内外温差可达30℃以上,温室内的喜温果疏正常生长、畜禽饲养、沼气发酵安全可靠。
这种生态模式是依靠生态学,生物学,经济学,系统工程学原理,以土地资源为基础,以太阳能颤动力,以沼气为纽带,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的种养生态模式。通过生物转换技术,在同地同土地上将节能日光温室,沼气池,畜禽舍,蔬菜生产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产气,积肥同步,种养并举,能源,物流良性循环的能源生态系统工程。
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秸秆资源,化害为利,变废为宝,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最佳方式,并兼有提供能源与肥料,改善生态环境等综合效益,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促进高产高效的优质农业和无公害绿色食品生产开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于是我按照上述所说的生态模式,在家弄起了一个生态园,我先在菜园旁边挖开了一个小型鱼塘,塘中的排水可作为菜地的肥料,还有在园中养了几只小鸡,既可帮助菜地除虫,又可将其粪便作为肥料,鸡长大后下蛋还可供食用,希望明年我的生态园真的可以大丰收。鉴于我是第一次试验,经验不足,于是我决定去沈阳周边的农村走走看看,吸取些经验,再改进我小园的不足之处。
经过这一走我发现农民的智慧还真是了不得,每家的小园都弄得有声有色的,不光是混养,植物的喜阴喜阳,高低抗性都有讲究,学问大着呢,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其实我这小园并不算是生态园,不仅规模太小,能源利用也远没达到标准。
通过询问及上网查找资料我才真正明白了生态农业的重要意义。
首先,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遏制生态环境恶化。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0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吨,位居世界第2位。每年使用土地农药达3亿公顷,农药大量使用破坏自然界原有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丛珊农学院联系电话:***邮箱:congshan721@163.com 1
2010年沈阳市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
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人体健康。在这种情况下,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更是具有现实意义。因为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为社会提供安全,优质,无公害的农产品,而且能实现农业资源永久利用,使农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其次,发展生态农业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生态农业,可为新农村建设夯实经济基础。生态农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是综合性。生态农业强调发挥农业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以大农业为出发点,按“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原则,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可以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提高综合生产能力。二是高效性。生态农业通过农业物质循环和能量多级利用和系列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现废弃资源的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通过此次社会实践,让我受益匪浅,知道了发展生态农业有如此重大的意义,并且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加深了对生态农业的认识,也进一步深化了专业知识,提高了自己对专业的兴趣,为今后的专业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1]骆世明,陈聿华,严斧.农业生态学.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87
[2]骆世明.农业生态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沈亨理等.农业生态学.北京:农业出版社,1996
[4]吴志强.农业生态学基础.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1986
[5]曹志强,邵生恩.农业生态学.北京: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1996
丛珊农学院联系电话:***邮箱:congshan721@163.com 2
第三篇:生态农业发展现状
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12-05-18 11:48:00 ]作者:田雪梅编辑:studa090420
摘 要: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现代科学技术成果 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随着我国农业进入新阶段,农业生产从注重数量转向注重质量和效益。在这种背景下,生态农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目前,虽然我国在生态农业的理论研究、试验示范、推广普及等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不能否认,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正成为限制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一、理论基础尚不完备。生态农业是一种复杂的系统工程,它需要包括农学、林学、畜牧学、水产养殖、生态学、资源科学、环境科学、加工技术以及社会科学在内的多种学科的支持。
以前的研究,往往是单一学科的,因此可能对这一复杂系统中的某一方面有了一定的甚至是比较深入的了解,但是对于这些方面之间的相互作用还知之甚少。因此,需要进一步从系统、综合的角度,对生态农业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特别是要素之间的耦合规律、结构的优化设计、科学的分类体系、客观的评价方法方面。这种研究应当建立在对现有生态农业模式进行深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必须超越生物学、生态学、社会科学和经济学之间的界限,应当是多学科的交叉与综合,需要多种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需要建立生态农业自身的理论体系。
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在一个生态农业系统中,往往包含了多种组成成分,这些成分之间具有非常复杂的关系。例如,为了在鱼塘中饲养鸭子,就要考虑鸭子的饲养数量,而鸭子的数量将受到水的交换速度、水塘容积、水体质量、鱼的品种类型和数量、水温、鸭子的年龄和大小等众多条件的制约。在一般情况下,农民们并没有足够的理论知识和经验对这一复合系统进行科学的设计,而简单地照搬另一个地方的经验,这是非常困难的,往往并不能取得成功。但目前在生态农业的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
三、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就不可能使生态农业得到真正的普及和发展。而政府的支持,最重要的就是建立有效的政策激励机制与保障体系。虽然目前中国农村经济改革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对于生态农业政策的贯彻,还有许多值得完善的地方。在有些地方,由于政策方面的原因,使得农民不能对土地、水等资源进行有效的保护。
四、农产品价格方面的因素,有时也成为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素。因为对于比较贫困的人口来说,食物的安全保障可能更为重要;但对于那些境况较好的农民来说,较高的经济效益,可能会成为刺激他们从事生态农业的基本动力。
五、服务水平和能力建设不能适应要求。
对于生态农业的发展,服务与技术是同等重要的。但目前尚未建立有效的服务体系,在一些地方,还无法向农民们提供优质品种、幼苗、肥料、技术支撑、信贷与信息服务。例如,信贷服务对于许多地方生态农业的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对于从事生态农业的农民们来说,盈利可能往往在项目实施几年之后才能得到,在这种情况下,信贷服务自然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以外,信息服务也是当前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因为有效的信息服务将十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
另外,尽管必要的激励机制是十分需要的,但生态农业应当更趋向于开发一种机制,以使农民们自愿参与这一活动。要想动员广大的农民自觉自愿并能够自力更生地通过生态农业
发展经济,能力建设自然就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建立比较有效的能力建设机制,对于更为重要的基层农民来说,很少得到高水平的培训与学习的机会。
六、农业的产业化水平不高。发展生态农业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但在中国的许多农村地区,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仍然是一项紧迫的任务。目前生态农业的实际情况还不能满足这一需求,因为在一些地方,仅仅依靠种植业的发展,难以获得比较高的经济收益。中国加入WTO,既为中国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也使之面临着新的挑战。为适应这一新的形势,生态农业的发展还有许多的问题有待解决,而其中,农业的产业化无疑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看,人口问题一直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之一。据估计,到2030年前后,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土地资源相对短缺,耕地面积还在不断减少,而人口在继续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也已经成为困扰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障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也必须通过在生态农业中延长产业链、促进农业的产业化水平来实现。
七、组织建设存在着不足。在生态农业的发展过程中,组织建设是一个重要方面。正如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所指出的那样,新的挑战和问题的综合与相互依赖的特征,与当前的组织机构的特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这些机构往往是独立而片面,与某些狭隘决策过程密切相关。中国当前的生态农业,也同样存在这种组织建设的不足。
八、推广力度不够。虽然生态农业有着悠久的历史,政府也较为重视,但仍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101个国家级生态农业县与全国相比是一个非常小的数字。从总体而言,沉重的人口压力,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生态环境整体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善,农业的面源污染在许多地方还十分严重,水土流失、土地退化、荒漠化、水体和大气污染、森林和草地生态功能退化等,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从某种程度上说,目前的生态农业试点,还只不过是“星星之火”。
但我们相信,只要大家不断努力,生态农业这一“星火”,一定能在中华大地形成“燎原”之势,成为中国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篇:生态农业发展研究
诸城市农业生产发展研究
摘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和优先领域。我国农业的发展面临自然资源耗竭和生态环境恶化的挑战外,还面临着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农产
品需求和使广大农村摆脱贫困落后面貌的挑战问题,生态农业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方向。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生态农业发展的现状,我国生态农业在发展中形成了整体协调型、结构 调整型等10种类型,积累了大量适合于本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例如南方“猪一沼一果”生态农
业模式、北方“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西北“五配套”生态农业模式等,促进了我国生态农
业的发展。
本文结合诸城这一具体案例,研究探讨了我国县域生态农业发展的典型模式,总结生态农业 发展经验以及存在的问题。诸城生态农业发展形成了主导产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中介组
织带动型等三种主要模式、构建宁优质粮油产业体系、高效蔬菜产业体系、现代林业产业体系、绿色畜禽产业体系、特色种植业产业体系、精深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现代农业服务业产业体系、农业标准化产业体系、休闲观光农业和生态农业产业体系等九大生态农业产业体系。
本文重点分析了龙头企业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和中介组织带动型这三种主要模式。对诸 城龙头企业的发展进行了综述,以诸城外贸有限责任公司和得利斯集团为例阐述了龙头企业对诸
城生态农业的带动作用;诸城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生态农业发展和带动农民增收的重要载体,农民专业社发展与农业产业化、标准化以及农资诚信经营相结合,促进了诸城生态农
业快速发展。
本文结合诸城典型生态农业模式一五位一体大棚、立体种植栽培技术和一池三改模式等进行 了详细分析,对不同生态模式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了进一步阐述。
结合国内国际形势,本文分析了诸城生态农业面临的各种问题: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日益严 峻、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生态农业的政策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不健全、尚未建立有效生态农业的服务体系、缺乏生态农业的技术支撑等。
最后,本文为诸城生态农业乃至我国县域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政策建议,包括加强生 态农业宣传教育、强化生态农业科技培训、优化生态农业产业结构、推进生态农业机制创新、完
善生态农业政策保障、建设生态农业标准认证等。
关键词:诸城,生态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型,农民专业合作社,五位一体大棚
第五篇:山亭区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山亭区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近年来,我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发展生态农业、推广绿色种植,打造品牌效应,建设生态家园”的发展思路,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实现了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高效农业成效显著。我区的特色高效种植业比较发达,特色农产品丰富多样,全区蔬菜11万亩,年产20万吨;地瓜8万亩,年产12万吨;小杂粮6万亩,年产1.5万吨。如蔬菜种植,以东航伊人基地为龙头,采用荷兰现代智能温室设施、以色列先进种植技术为依托,按照标准化生产技术要求生产绿色蔬菜,打入航空食品领域;王庙红椒注册了“久红”牌商标,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1.8万亩,大棚总量12000多个,年产红椒4000多万公斤,年实现利润1.5亿元,带动了周边300多户农户发展红椒种植,户均增收5000多元。红椒已远销到全国近30个省份,成为北京市“场地挂钩”蔬菜生产基地和“鲁南最大的红椒基地”。
二、特色林果享誉省内外。大力实施“林海果园”战略,着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培优扶强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区有林地面积发展到76万亩。建成了11万亩火樱桃、10万亩板栗、7.6万亩大枣、11万亩花椒等十大优质果品基地,干
鲜果品年产量达到13万吨,被评为“全国高效经济林建设先进区”;培植一镇一业示范乡镇7个,蔬菜、果品种植专业村53个。如火樱桃实现了春节前上市的目标,最高价格达到200余元/斤。水泉镇郑昌喜设施栽培火樱桃10余年,种植4分地大棚每年火樱桃在春节前后(最迟在元宵节前后)成熟上市,成为山东省乃至江北成熟上市最早的大棚火樱桃,其经济效益达到4.8万元。
三、循环农业变废为宝。近年来,我区以循环农业为突破口,积极开展秸秆还田、测土配方施肥、沼气建设等工作,深入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通过实施秸秆直接还田和过腹还田等,全区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开展测土配方施肥面积累计达200余万亩,推广配方肥1.2万吨,累计节本增效8351.3万元;全区农村户用沼气池25256户,占农村总户数的21%,建设联户沼气工程6个,大型沼气工程项目3个(在建2个),年节约能源2万吨标准煤,生产沼渣、沼液23万吨;科学指导农户用沼液、沼渣施肥,形成“猪(牛、羊、兔等)—沼—粮”、“猪—沼—果”、“猪—沼—菜”等循环农业格局;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我区先后建成国家、省、市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9处41万余亩,累计认证农业“三品一标”82个,山亭火樱桃、店子长红枣、徐庄板栗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火樱桃、长红枣两基地成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
四、休闲观光农业成效初显。近年来,我区紧紧围绕“休闲山亭”战略,依托特色农业资源优势,抓好休闲观光农业建设,积极开展各类农产品推销、采摘等节庆活动,休闲观光农业成效初显。目前,全区人文、自然景观达30多处,其中国家级水利风景区2个、国家级湿地公园1个、全国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3个;全区各类休闲农业园区14个,年接待游客近50万人次,收入达2.5亿元。
虽然,我们在发展生态农业工作中取得一定成绩,但是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下一步,我们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行动纲领,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狠抓农业科技推广,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狠抓生态高效农业建设,为实现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山亭区农业局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