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
李力
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我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同时我国即将加入WTO,农业发展将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探讨新时期、新的形势下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途径,不仅有利于合理利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源,而且有利于农业劳动力收入的增加、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从而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安定团结。
一、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契机,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供给已经摆脱了长期短缺的局面。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产品品质,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1999年,中央也进一步作出了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大决策,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应充分利用这次结构大调整带来的机遇,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尤其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高价值经济作物,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各地区都要注意本着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在区域内部初步形成有特色的专业生产带。例如,东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区位优势和高科技领域优势,在积极发展以无公害绿色蔬菜和水产品、花卉等为主体的出口创汇农产品生产的同时,积极探索以高新生物工程技术为核心,以引进外资为手段,大力发展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技术、高品位、高效益出口创汇农业(外向型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可能途径,拓展创汇领域,提高创汇能力。中部地区在继续发挥我国“粮仓”优势的同时,用现代高科技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步伐,以农产品优质化为重点,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增加市场适销的优质粮食生产及高价值经济作物的种植,使之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粮、油、棉、瓜菜、水果、畜禽品及名、优、特产品供应的基地。西部地区应充分发挥其光热资源丰富的优势,大力发展棉花、糖料、水果、瓜菜、蚕、中药材等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的生产,逐步建立起名优新特农产品生产基地,变农业资源优势为商品优势,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综合水平的不断提高。
其次,可通过农业综合开发来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篇大文章。如充分挖掘山林,水域等资源丰富的优势来增加劳动就业机会。据统计,我国可利用的山地资源是现有耕地面积的2.5倍左右,内陆水域与耕地面积相比也达到了20%,开发潜力极大,各级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当地资源特点,积极引导农民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珍农产品,达到以深化农业内涵生产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此外,中西部地区应抓住当前农产品充裕和国家财政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的机遇,通过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来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政府每年可拿出一定的资金,同时通过吸引外来资金,建立和完善水利基金制度和劳动积累工制度,采取以工代赈、以工补农、以工建农等形式,来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即引导农民在平整土地、兴修水利、改良土壤、提高肥力、加快荒山绿化、加强农村交通建设等方面投工投劳,达到既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目的,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空间。
复次,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纽带,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农业产业化就是要把农、工、贸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利益共同体,实现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的一体化经营。其基本特征是生产专业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商品化、产业一体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发展农村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带动关联产业群的发展,将产业优势和产品
优势转化为农民的就业机会,拓展农民的就业渠道。具体而言,产业化经营是以建立高效农业体系为核心,注重发展农副产品的深度加工和流通,可以调整乡镇工业的产业结构,使其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副产品为原料办乡镇企业。这种乡镇企业多为劳动密集型,降低了乡村办工业的成本,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进入乡镇企业、乡镇加工业,还可以延伸到贮藏、运销等环节,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缓解农业生产劳动力过剩的压力,形成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很强的吸纳能力。
二、以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步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创造条件
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严重滞后于工业化进程,导致现代化进程发展迟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严重受阻。加快农村城镇化的发展,是今后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推动小城镇建设,对于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扩大就业门路、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步伐、扩大市场容量、促进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阶段,我国农村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不断完善小城镇的载体功能。小城镇建设要充分考虑区位优势、资源条件和人口规模等因素,突破传统定势,高起点、高标准地做好小城镇规划,在保持小城镇数量相对稳定的基础上,重点突破和促进小城镇规模成长、功能完备和质量提高,尤其要优先发展小城镇中区位较优、实力较强、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发展前景广阔的农村中心城镇。考虑经济发展问题,把工业区、商贸区、科技教育区、住宅区及其非农产业小区作为建设重点,合理设置生活、文化娱乐等区域,形成清晰明确的空间结构和合理的功能分区,为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同时,要以产业开发、市场开发来促进小城镇建设,注重发展乡镇工业型、商贸型、交通型、城郊型、旅游型等特色小城镇,突出发挥小城镇的个性和特色,形成独特区域功能的专业化小城镇。第二,进一步深化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一是建立土地市场,在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前提下,把城镇商业用地由行政定价转变为市场定价,逐步实行对城镇商业用地公开竞价批租制度,提高城镇土地收益;允许企业和集体土地使用权通过作价入股、出租、转让等方式参与小城镇建设;二是鼓励集中兴办企业,建设工业小区,高效集约利用土地。对已分散在小城镇城区以外的乡镇企业,要根据其占用土地的面积和质量高低,提高其用地成本,促进乡镇企业向城镇工业小区集中。第三,逐步改革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一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向小城镇靠拢建房或购房,引导农村非农产业人口到城镇定居、就业;鼓励在城镇中有合法固定住所和相对稳定收入的农民均可在城镇落户。二是逐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如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特别是要建立失业保险、社会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制度等等。第四,完善小城镇建设投融资体制。要逐步改变仅依靠政府投资的小城镇建设投资体系,建立政府政策性投资引导,企业和个人参与的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投融资体制,广泛筹集建设资金。一是要建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专项资金及城镇建设信贷担保基金,由财政从市政、环卫、城管等收费中和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转让收益中集中安排,主要用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贷款贴息和担保;二是组建城镇建设投资公司,按照自筹、自用、自还,统一规划、成片开发的原则,对城镇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调度、有偿使用、滚动增值;三是有选择地出让部分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经营权和使用权,部分或全部出让转让股份,实行企业化经营。鼓励民间投资者投资城镇收益性公用设施建设。把基础设施建设引向市场,坚持谁投资谁所有、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允许投资者以一定的方式收回投资。第五,完善促进小城镇建设的组织体系。为保证小城镇建设的顺利进行,需要从组织上建立相应的领导管理体系,负责小城镇实施的规划、管理与
协调工作,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三、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及个体、私营经济,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渠道
目前我国农村第三产业主要集中于一些传统的、低水平的交通运输和商业饮食服务业上,一些农村亟需的(新兴)第三产业(如科技服务、技术信息咨询、金融保险等方面)发展严重不足,发展潜力还很大。现阶段应优先发展农产品等大中型批发市场,通过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扩展市场交通范围,扩大市场容量,发展以商业流通为主的专业批发市场。同时应注重发育和完善资本、技术、劳动以及企业产权交易等生产要素市场,逐步建立起体系完备、功能齐全、布局合理的市场结构。此外,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重点,东部地区应大力发展农村房地产等新兴产业,旅游基础较好的地区应大力发展观光农业,城市郊区应充分发挥其有利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周末度假、旅游休闲等,以促进城郊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增加就业容量。
大力发展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经济等,推进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共同发展。各地政府应制定宽松、公正的政策,鼓励、引导其健康发展,对个体、私营经济等给予更广阔的发展天地,从而大幅度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在个体、私营、联营、股份合作制经济中的就业比重。一方面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取消所有制差别待遇,创造平等的体制和政策环境;另一方面要拓宽个体私营企业的融资渠道,建立私营企业贷款正常渠道,从制度上保证私营企业享受与国有企业的同等待遇,建立风险投资机制,放宽非公有制企业直接融资的限制。其次是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消除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联合、兼并的体制障碍,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企业收购兼并国有小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同时,在国有小企业和城乡集体企业中大力推行股份合作制,探索建立健全股份合作制企业的运行机制,促进股份合作制经济的健康发展。
四、努力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和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以充分适应就业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发展存在明显非均衡的“二元经济”格局。例如,大量低素质或低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力在传统农业中长期滞存与有限的高素质劳动力即高度专业化的人力资本集中于工业的基本矛盾长期没有解决,导致传统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无法为工业化提供“剩余”支持,从而发生其他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以湖南省为例,据省农调队对37个县74个乡镇222个村民小组2220户农户调查,1995年农村文盲、半文盲、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占整个劳动力的比例高达47%,即使是具有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多数掌握的也只是祖父辈们传授的种田技术,有技术特长的劳动力不到20%。其中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不到1%,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的仅占5.7%。大量低素质农村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领域,不仅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又使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时的结构性缺陷(数量型过剩和质量型短缺)表现明显,大多数农业劳动力进入城市后都是从事脏、险、累的工种便是证明,从长远上来看,妨碍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乃至整个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协调发展。
“我国现代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反复强调了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性,专家们也进一步论证了这一战略实施的重大意义。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首要的是把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作为突破口和基点,通过加强农村基本和基础教育、调整农村教育结构、摆正和开拓农村教育服务方向和
办学思路等,来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真正建立起雄厚的农业和农村经济赖以长期稳定发展的人力资本基础。第一,农村基础教育,特别是九年义务制教育要通过强化政府职责求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要面向社会实际需求大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全方位地适应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竞争形势,一方面要加强课堂教学改革,强化活动课教学,立足校园,走向农村,创办示范性专业和示范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学,形成能力;另一方面,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以创新为契机,从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研活动等方面实施教育改革。把农村职业学校创办成“农村科技推广中心、科技管理人才培训中心、科技信息研究中心、农业产业化示范中心”的“服务中心”特色学校。第二,大力开展以文化技术培训为主的农村成人教育,要逐步建立县、乡、村三级农民文化技术培训网络,农业技术人员实行“先培训,后上岗”制度。同时在农闲季节邀请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主办各类培训班、短训班,为乡镇企业、农村边远地区培训所缺的专业技术人才,这种短、平、快的培养方式既经济又实用。第三,建立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资模式,一方面,要发挥各级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另一方面,鼓励社会组织、机构、企业及个人对教育投资,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于农村贫困地区,可以考虑将财政补贴的扶贫资金的一部分转为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之用,变单纯的支援和扶贫为教育支援和教育扶贫。
五、加强制度建设,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应当建立合理的土地流转制度,允许外出打工、经商的农民可依法有偿转让、转租、入股抵押土地承包权,甚至可以考虑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托管中心”,由“托管中心”统一负责土地经营。一方面可以防止土地荒芜,方便农业税款的提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发展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从而使农业真正成为一种盈利性产业。
其次,要逐步打破“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口界限,真正做到在发展机会面前人人平等,鼓励具有一定居住时间、稳定职业的外来打工者优先留居城镇。
最后,要建立规范的、功能齐全的市场中介组织,为农民外出务工提供就业信息、咨询、职业培训、法律及保险等服务,这对于规范农村劳动力转移渠道、避免盲目性、保护农民自身利益、维护社会稳定都是极为重要的。
第二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问卷
农村剩余劳动力调查问卷
1.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20~~50)的人口
()1()2()3()4()5()6()7()8()9
2.家庭农务劳动人口
()1()2()3()4()5()6()7()8()9
3.家庭外出务工人口
()1()2()3()4()5()6()7()8()9
4.农忙时节,是否与别家合作
()是()否
5.农忙时节,在外务工家庭成员是否回家帮忙
()是()否
6.如在农忙时,是否用机器
()是()否
7.一般用的是什么机器
()收割机()犁田机()播种机()插秧机()其他
8.农忙时是否会让小孩帮忙
()是()否
9.你觉得家中人口农忙时,在农忙是是否足够
()是()否()刚好
10.你是否暂停家庭成员外出务工
()赞成()不赞成11.外出务工人员一般多久回一次家
()6个月以下()一年()两年()更长
12.你希望外出务工人员多久回一次家
()6个月以下()一年()两年()更长
13.外出务工人员是否会把孩子交给家里人
()是()否
14.你觉得在家庭成员外出务工后,家里的生活水平是否有提升
()有明显提升()有一点()无明显提升
15.、最近几年再水稻收割季节会有外省的大型收割机到我们这边来,你是否会叫他们呢()是()否
16、请问您家里的平均文化水平是什么
()无()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17、您家里外出务工人员的最高文化水平是什么
()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18、您家里现在留在家里的人员的最高文化水平
()无()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19、您家里有没有在就近做工的人
()有()无
20、他们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劳动
()建筑()餐馆服务()做小生意()保安人员()单位职员()教师()运输()其他
第三篇: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家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调查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的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们不再安于现状,不满足当前传统农业经营带来的微利,在家乡又找不到脱贫致富的好路子,因此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农民越来越多。据高邮市农村住户调查资料表明:农民外出务工得到的收入已成为近几年宜章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而这种“主体”收入的增加主要依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这一途径来完成。如何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逐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已显得越来越重要.关键词: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经济体制
一、高邮市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一)全市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据农村住户调查:2009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26.68万人,占全市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8%;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4%,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9%。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市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二)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8.5万人,其中省外7.53万人,省内0.96万人。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2.1万人,其中女性1.07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0.06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带。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沿海一带转移。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据调查,全市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沿海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西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2)一些重点工程在全市相继开工建设,沿公路两侧新开办许多采石、水泥预制件等配套企业以及公路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3)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市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今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已是越来越难。要想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市劳动服务中心已初步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1、建立乡镇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信息网络,形成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不冒烟的工厂”,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工程,是不交学费的“商业大学”,也是全县这样一个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地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积极稳妥的开展好劳务输出,全市就业服务中心利用这次机构改革的机会,加快了乡镇劳动保障站的建设。已建9个乡镇劳动保障站全部配备了1-3名专、兼职人员。全市13个乡镇全部建立了劳动保障站,部分地区建站率超过75%。劳动信息网络的建立已在构思当中,的确亟待落到实处。因为它的建立将会使劳动力转移和跟踪服务更加规范、更加简捷方便。
2、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据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中,小学至初中文化程度占66.5%以上,多数务工成员只能从事普通体力劳动,有技术、特长的只占10%左右。针对这一情况,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成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据调查:今年各乡镇相继开设了缝纫、电脑、保姆、保安、幼教、焊工、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养殖等专业,培训民工960多人。通过培训,使他们一经转移就能上岗,在竞争的过程中处于主动地位,既有利于生产的稳定发展,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3、挖掘劳务资源,广开服务渠道。由于全市与沿海接壤,打工妹大都以老带新方式输出,而男工及中年妇女输出就没有那么活跃。针对这一现象,就业服务中心及时与沿海等地的信息联络员联系。为全县劳务输出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深受农村男青年和中年妇女欢迎。
四、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果,促进高邮市域经济发展。
从以上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出: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可以扩大就业、增加收
入,还可以以此为突破口,搞活全县经济。它的意义不仅在于把门外的钱抓回来,更重要的是通过农村劳务输出,把外面的先进观念、先进技术、先进管理机制和先进的经营理念等学成回乡,积极带动地方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市在这方面的工作已迈出了新的一步。
1、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不仅直接增加了农民收入,给农业生产提供了较宽裕的流动资金,而且带动了相关二三产业的发展。如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繁荣及职业教育和社会办学的发展。据调查农民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比重越来越大,而家庭经营收入和转移性、财产性收入则增长较缓。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成了农村居民增加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主要途经。
2、劳动力转移带动全市民营经济的发展。全市外出务工人员在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时,其中姣姣者学到了过硬的技术,赚到了大把的票子。为此,各级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鼓励他们回乡办企业。如减免有关税款和相关的行政性收费、争取银行低息贷款等,为返乡创业人员创造出一个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参与小城镇建设。
3、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全市小城镇建设的进程。由于沿海地带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其工资、待遇与内地收入越来越接近,且工作时间长,路程远,开销大。再加上近年来全市恰逢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发展机遇,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的相继开工,在给全市经济发展带来巨大机遇的同时,也给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带来了巨大机遇。一些打工回来的青年因外出开阔了眼界,学回了技术,积蓄了一些资金,他们不再安心几亩田的收入,大多来到县城或小城镇经商、从业,从而加快了全县小城镇建设的进程。
五、几点启示
1、科学认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是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本地经济的有利前提。由于一些地方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存在种种偏见,认为这是对农村劳动力的一种廉价出售,是“发达地区”对“落后地区”劳动力资源的剥削。由于缺乏正确的分析和认同,它的作用和重要性一直没有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各级政府也没有出台相关的政策和措施,更谈不上系统的管理和引导。据调查:农村剩余劳动力所带来的工资性收入已成为广大农户家庭纯收入增加的主体和农业生产及农村住房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同时许多外出务工的青年学成回乡,争当创业之星,带动了全市民营经济和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想充分利用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一个足够的认识。
2、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专家们认为,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渠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许多地方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适时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农业发展面临的一项重要任务。应在保证粮食生产能力稳定提高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农业,不断拓宽生产新领域,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向农业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这样一来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而且还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
3、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企农“双赢”。依托资源建基地,面向市场求发展,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方向。龙头企业的主要作用是:
促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农产品和劳动力流出农村,实现企业发展壮大和农民增收的“双赢”目标。因此,扶持和壮大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发展产业化就是发展农业。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还安排了剩余劳动力就业。
参考文献:
1谭崇台:《发展经济学概论》,武汉大学出版社
2赵红:《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
3杜鹰等:《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就业及剩余劳动力利用问题研究》
4邓鸿勋:《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思考》
第四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一、宜章县农村剩余劳动力及转移现状
>
(一)全县农村劳动力结构现状。据农村住户调查:2002年全市农村劳动力为26.68万人,占全县农村劳动力总数的74.8;从性别结构看:男劳动力占54.85,女劳动力占45.15;从所从事的行业看:第一产业占69.71,第二产业占10.76,第三产业占19.53;
从劳动力受教育的程度看: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7.90,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3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2.34,中专文化程度的占1.3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0.29。从以上结构可以看出:全县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性别结构较为合理,但劳动力水平较为低下。
>
(二)全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及特点。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科技水平的提高,再加上农民思想观念的变化和农村“人多田少”现象的日趋严重,近几年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一股热潮。据调查:全市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8.5万人,其中省外7.53万人,省内0.96万人。上半年新增转移人数2.1万人,其中女性1.07万人;在新增成员中有0.06万人接受了职业培训。总体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集中在广东沿海地带。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较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农民不再满足温饱型生活。加上经济发达地区的高工资、高收入的强大吸引力,使得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内部冲动和外部拉力作用下,近几年大规模地向广州、深圳一带转移。改革开放以来,广东沿海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为广大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从而吸引了更多农民前往这些地方打工赚钱。据调查,我县上半年外出打工的就有74分布在广州和深圳一带,少数分布在省内其它地市.>2、二、三产业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有74.6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电子装配等工作。也有些举家外出承包田地种西瓜、养猪等,但为数不多。其他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
>3、劳动力就地转移人数明显增加。出现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是(1)近年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趋于饱和;(2)一些重点工程在全县相继开工建设,沿公路两侧新开办许多采石、水泥预制件等配套企业以及公路建设工地均需要一定数量的劳动力;(3)个体私营经济和农村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吸引了一部分劳动力回流。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目前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将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大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
>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全县外出劳动力人数虽逐步增加,但转移的速度却有所趋缓。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转移的劳动力素质较低。主要表现在低学历的偏多,高学历的极少;体力型的偏多,经过专业培训和有专业技术的较少。低素质的劳动力只能从事赃、累、苦、重等工作,很难找到理想的岗位,挣得满意的收入。
>2、两广和深圳等沿海发达地区和城市,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基本趋于饱和。由于沿海发达城市经济的飞速发展,对劳动力整体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各大城市的部分企业不景气,下岗工人和失业人员大幅增加,面临城市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双重压力。因此对外来劳动力的需求越来越少。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多属自发性、盲目性,使得外出务工人员的利益和权力难以得到保证。由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自发的多,有组织的少,政府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缺乏有效的引导和管理,基本处于无序流动状态。由于缺乏宏观调节手段,劳动力输出后的情况无法了解,利益无法保护,如发生劳资纠纷或工伤事故等也无人过问。少数人因找不到工作就出现偷、盗、扒、窃等违法乱纪现象。也有少数人借打工之名,外出超计划生育。
>
三、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根据以上情况加以分析不难看出:今后农村转移出去的劳动力如不及时更新,要找到理想的工作,挣得满意的收入已是越来越难。要想使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对农民总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必须积极地引导农村劳动力转移。全县劳动服务中心已初步开始了这方面的工作。
>1、建立乡镇劳动保障站和劳动信息网络,形成农村劳动力的有序流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不冒烟的工厂”,是投资少、见效快的扶贫工程,是不交学费的“商业大学”,也是全县这样一个城镇化水平不高,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落后地区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为了积极稳妥的开展好劳务输出,全市就业服务中心利
第五篇: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关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情况的调查
实习地点:
实习内容:
参加人员:
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调查时笔者发现,一方面农村有大批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出去,另一方面却出现了“转移难”的现象。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农民自身因素导致“转移难”。
一些农民知道靠有限的土地挣不了几个钱,也懂得出去闯荡才能走上富裕路。但受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使多数农民不愿转移,不敢转移。集中表现为“五怕”:一怕变化。“两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的思想仍然存在;二怕欺负。由于农村教育、文化、技术、信息落后,使一些农民自卑心理严重,怕跑出来找不到活干,怕干了活又要不来钱,怕外出打工受欺负;三怕风险。多数人文化少、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不适应城市产业多样化、技术装备现代化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了农民进城就业风险;四怕碰壁。一些农民与外界接触少,缺乏沟通,信息量小,想出去打工不知该干什么,想学技术,不知要到哪里去学;五怕限制。就业管道不畅,怕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社会环境导致了“转移难”。
一是少数地方政府重视程度不够。农村劳动力的过剩现象,实际上是农民的隐性失业现象。目前,政府对城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农民的转移就业,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保障农民工的政策,但在有些地方还没有完全落实;二是社会服务不够。在各级组织中缺少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从事劳动力转移的协调、服务、培训等项工作,农民在户籍管理、婚姻、子女入学等方面受到诸多限制;三是城乡差别大。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农村基层政府积极促进农民转移,而大城市却通过限期清理等政策压缩雇佣农民工;四是就业空间不够。从近年来“民工潮”流动的去向来看,越是大中型城市越具有较大的就业空间,但是城市过大、民工过多,又会造成交通、治安和劳动力市场秩序等方面的混乱,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负面的影响;五是政策保障缺位。长期以来,我国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处于分割状态,在城镇已初步建立起了包括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最低生活保障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框架,而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非常薄弱。
(三)现行土地制度的双重功能与农业剩余劳动转移存在着矛盾
我国目前的土地制度具有经济和保障的双重功能。虽然最近我国的农业生产的增长速度有所减慢。还有一些农村农民对农业生产不抱有信心,产生了懈怠的心理,但是土地经济功能的削弱并没有让农民失去对土地的依赖。我国的土地保障影响着我国土地的经济性和规模经营,从而制约了土地的经济功能的发
挥。这样造成了一种矛盾,既想去外出打工,又不想放弃农村户口。一方面,由于土地的经营模式造成的效率较低,这就使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只有外出打工;另一方面,这一部分外出的打工者仍然对土地存在着依赖,因此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土地承包权。
(四我国现行的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几乎每一个外出打工人员都会遇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户籍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这些打工人员是不能够得到身份的转变的。因此出现了另一个矛盾: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拥有了自主择业的权利,但是在户籍方面仍然难以得到身份上的转变。这种户籍制度导致大量的农村打工者在城市长期工作却难以得到城市户口,不能有和城市人同等的待遇,这就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这种旧的户籍制度与新的经济体制间的矛盾日益严重,已经成为的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障碍之一。
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原因
该地区要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新农民,特别是要把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人力资本,完成这一过程的重要途径,在于农村劳动力通过农业内部、外部转移就业。同时,要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在现实情况下,必须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逐步减少农村人口。
第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农民增收的需要。
近年来该区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其中收入增长主要来源于打工经济。该区是后发展的地区,人多地少矛盾突出,工业基础薄弱,吸纳消化劳动能力低。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作出了加快开发人力资源、发展打工经济的决定,强力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制定培训规划,构建以“区劳动力市场-中心劳动力市场-乡镇小型劳动力市场”为骨架三级联动的职业推介网络,大力推进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劳务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农民增收。实践证明,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第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培养新型农民的需要。
去年,中央一号档给新型农民做了三个界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我区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注重技能培训,组织农民参加各种培训,提高从业技能。同时,农民通过外出务工,能够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掌握知识,提高素质,积累财富,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在转移出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创业成功人士,有的在外成就了一番事业,真正变成了“城里人”,有的回乡投资创业,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头雁。
第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长期的“二元结构”导致农村发展不够,农村远离城市文明,农民的收入低下,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益加大,部分农户至今无法脱贫。长此下去必将酿成社会不稳定因素,从而影响经济社会的和谐发
展。通过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可增加农民的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民素质,有利于农村稳定,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第四,转移时间变率增大
随着我县县域经济的发展,工业、商贸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兴起,重点工程项目的相继开工建设(如我县房地产业的兴起,沿江风光带的建设,新城区的扩建,新区的建设),一些大、中型企业的纷纷落户等均为解决本地劳动力提供了许多就业机会。集镇的建设,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也吸引了部分回流人员。据调查,农村输出的劳动力大部分从事工业和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餐饮、家政等服务业。男性绝大多数从事建筑业的住房建筑、装修以及电工、木工等工作,女性主要从事制鞋、制衣、餐饮服务,商贸营业和家政服务业等工作。还有部分剩余劳动力转移具有兼业性,由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民与土地紧紧地联在一起,一部分非长期性外出务工的农民,往往是既“忙外”又“忙内”,农闲时外出打工,农忙时回家耕种,成为临时性劳动力转移人员。
第五、在世界上产业地位上升
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我国“世界工厂”地位的逐步确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充分利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机遇,大量引进外资,在发展高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积极有效地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据世界银行统计,2001年我国已成为世界第四制造业大国。这一切,当然与我国门类齐全的工业基础、巨大的市场、改革开放政策、社会的稳定等有密切关系,但其中很重要的一条是我们能提供大量的低工资劳动力。随着我国更深更广的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促进我国作为“世界工厂”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显著。
第六、农村劳动力转移本身对交通、金融等服务业产生巨大的需求。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数据表明,全国有7800万农民工,据专家估算,目前中国有超过1亿的农民工在城市就业,未来10年是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高峰期,还将有1.5亿农民涌向城镇,如此巨大的人流及相应的货币流向,必将对交通、金融等服务产业产生巨大的需求。此外,农村劳动力的进一步转移将成为现有就业人口的巨大压力,促使他们提高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工作能力;反过来又会促进潜在的转移劳动力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养,无形中整个社会的劳动者素质将得到极大提高,必将对促进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农村劳动力向国外转移,可一方面缓解国内就业压力,还可赚取大量外汇来支持国家的经济建设。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具体措施
(一)提高劳动者素质,进行各行各业、多方位的技术培训
为满足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对技术的需要,提高就业率,必须对务工人员进行多方位的技术培训,坚持“先培训,后输出”的原则。培训内容为缝纫、计算机、家政、保
安、幼教、电工、焊工、美容美发、家电维修、养殖等专业。培训的方式可以通过职校、劳动就业培训中心和镇、村部门举办各类中、短期的培训班,通过培训,使他们符合就业条件,在就业过程中具有一技之长,既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又增加了务工人员的经济收入。
(二)建立镇劳务输出机构,完善管理体系。
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工作站和流动人口管理站,相应制订劳动力转移的工作措施和目标,并对现有农村劳动力的基本情况进行调查摸底,建立农村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并逐步与县联网。加强对劳务信息中介机构的联系,与他们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互通信息,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信息平台,切实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便捷的服务。
(三)逐步建立统一的农村劳动力就业制度,实现农村劳动力规范、有序流动。要逐步健全统一的劳动力就业制度,降低劳动力外出转移门槛,建立规范的劳动合同制度。制订优惠的政策,简化外出劳务的各种手续,要走出去,多与用人单位联系,与中介机构合作,逐步建立和扩大就业管道,实现有计划、有组织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四)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劳动力在农业内部转移。
通过调查分析,导致农民增收缓慢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原因是:农业效益下降,农村劳动力就业管道有限,农业科技水平落后导致农产品竞争力差,许多地方都存在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因此,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提升农产品质量,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不断提高农业综合开发能力。这样既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和农产品的竞争力,也可以增加大量的就业机会,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农业内部就地转移。同时,依托资源,建立和扶持龙头企业,使资金、技术、信息、人才进入农村,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带动周边农户发展,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五)建立农村劳动力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一是建立劳动力转移人员保险制度,并能使农村劳动力能够在不同用人单位之间自由转移;二是尽量解决劳动力转移人员就医难问题及子女就学难问题;三是着力解决劳动力转移人员出租房问题,使用廉租房方式;四是及时处理和解决劳动力转移人员劳动纠纷,对弄虚作假、欺诈劳动力转移的现象及时查处,对用人单位拖欠、克扣工资、收取押金、扣押身份证、签订无效合同条款等进行及时调处,并提供法律援助,维护好他们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