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因病致(返)贫,因教致(返)贫现象还很普遍,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
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可以有所作为,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素质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具体体现。“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那么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住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增强“三化”带“三农”的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业、艰苦创业、返乡创业,大力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深入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采取“一个扶贫指导员驻村、一个科技特派员挂钩、一个工商企业帮扶、一个发达镇村结对、一个主导产业带动”的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第四,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
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有: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在镇村布局规划完成后,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成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和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管理制度,努力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绩,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
第二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三农”工作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期,党和政府“三农”工作的一个重大战略举措,就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12月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
出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八项主要任务,其中之一就是扎实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理解,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动“三农问题”的全面解决。什么是“三农问题”?一般而言,“三农问题”就是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具有一般性,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三农问题”,我国目前的“三农问题”一定程度上是旧中国尤其是计划经济体制遗留的“历史问题”。“三农问题”的普遍性在于,二元经济结构普遍存在,而且长时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然而,我国当前的“三农问题”具有特殊的重要性质,它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般性问题,而是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难点和重点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因而成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不同时期的“三农问题”有不同的特点和重点,并不是只要与农有关的问题就是“三农问题”,泛泛地使用“三农问题”这个用语,会迷失了问题的要害和本质。什么是眼下的“三农问题”及其性质?我认为,目前的“三农问题”就是城乡产业、收入和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具体说,“农业问题”——农业不稳——实质是城乡产业生产方式的差距过大;“农民问题”——农民太穷——实质是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差距过大;“农村问题”——农村太落后——实质是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过大。“三农问题”表面上是“农字号”问题,实质是我国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凝固。
“三农问题”的形成非“一日之寒”,“三农问题”的根治也非一日之功。“三农问题”盘根错节,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针对“三农问题”的特殊性质,选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既是发展的重点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又具有可行性和高效性。解决农业问题,核心是建设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解决农民问题,核心是实现充分就业,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村问题,核心是繁荣农村经济,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全面解决“三农问题”,还必须提出纲领性的发展战略。按照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容是多方面的,相互联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同时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可以把分散的突破口和切入点联接进来,可以做到纲举目张。
第一,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落实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观的重大调整。统筹城乡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指导思想。党和政府并不是今天才面临和解决“三农问题”,然而,“三农问题”屡治无效,愈演愈烈,从根本上说是长期奉行“重工轻农、城乡分治”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累积性后果。在既定发展模式下,治理“三农问题”局限于农内言农,必然使“三农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城乡统筹发展抓住了“三农问题”的根源,提出了一种新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找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积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明显改善广大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第二,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发展农村经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基础,核心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是建立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以现代工业为依托,在现代市场条件下进行的大农业,是一种高科技含量、高资本投入、低劳动投入、高消耗、高产出、高商品率和高度社会化的农业。必须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保护天然草场,建设饲草基地。积极发展水产业,保护和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加强
农田水利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搞好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第三,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长期以来,我国农业、农民和农村生产活动的主要目标是
农产品产量最大化,以满足温饱。在农产品供给总量短缺时,农产品数量扩张,就可以达到农民增收,供给目标和收入目标“一举两得”。长期以来,农民的收入主要来自务农,收入增长受到农业资源不足、农业人口和农业劳动力过多、农业经营规模过小的致命制约。随着农村产业结构变化和市场化的深入,农民就业多元化,收入来源也多元化了,虽然农业收入依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所占比重不断下降,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比重不断上升,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的主导性因素。因此,采取综合措施,广泛开辟农民增收渠道。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扩大养殖、园艺等劳动密集型产品和绿色食品的生产,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逐步建立符合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的扶贫开发方式。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建立救助制度。
第四,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三农”工作,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革以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迅速,而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相对缓慢。新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应当统一起来。改革以来,虽然我国城乡经济和社会都获得了发展,但是,由于“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没有根本转变,城乡二元结构没有明显改善,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扩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加快推进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增加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投入。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大力普及农村沼气,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
第五,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领解决“三农问题”,全面深化农村改革。长期以来,围绕“城乡分治、重工轻农”的经济发展战略,形成了城乡歧视的制度安排。制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制度保障。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积极开拓农村市场。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艰巨,不可能一蹴而就,不能够急功近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遵循以下的原则:第一,搞好总体规划和具体部署,坚持规划先行,抓好试点示范,有步骤、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推进。第二,坚持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强求一律,不盲目攀比,不搞强迫命令,更不能搞形式主义。第三,充分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实行中央、地方分级负责,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全党全国的共同行动。
第三篇:温家宝:加大支持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温家宝:加大支持三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龙虎网讯】据中新网消息,中共中央举办的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20日上午在中央党校结业。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结业式上强调,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城乡统筹的思路,把广大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
设,经过长期坚持不懈地努力,使农村面貌有一个大的变化。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中央党校校长曾庆红,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出席结业式。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主持结业式。
温家宝在讲话中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整个现代化建设过程中,要始终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到重要位置。建设新农村是一个与现代化建设同步的过程,要充分认识其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锲而不舍地推进,不断加快农村发展。
温家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农村全面进步。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大力发展农村教育、科技、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基层民主,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改变农村面貌需要进行村庄建设和环境治理,但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简单理解为就是村庄建设。村庄建设必须建立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要防止搞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也要防止违背群众意愿随意并村。
温家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落实好党的农村政策,深化农村改革。要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要长期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要在巩固税费改革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要把中央近年来出台的扶持“三农”的各项政策措施落到实处,充分发挥政策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效力。
温家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实行城乡统筹,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要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尤其要在“多予”上下功夫。下决心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结构,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加强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今年,要做到国家财政支农资金的增量高于上年,国债和预算内建设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其中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总量高于上年。今后,要做到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国家基本建设资金增量主要用于农村,政府征用土地出让收益主要用于农村。城市要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农村发展,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村建设,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温家宝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尊重实际、尊重群众,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要量力而行,充分考虑当地财力和群众的承受能力,不能盲目攀比、急于求成,更不能通过加重农民负担和增加乡村负债搞建设。要注意帮助落后村、贫困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要尊重他们的意愿,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防止强迫命令。要引导广大农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建设自己的家园。
温家宝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注重解决农民最关心、最迫切的问题。要统盘考虑城镇建设和农村发展,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出科学规划,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要认真贯彻落实今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从农民群众最关心的实际问题入手,突出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事业,着力解决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和农民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温家宝强调,要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实行村务公开。要加强农村普法宣传教育,推进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吴官正在主持结业式时指出,温家宝的讲话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总结了大家一周来学习讨论的主要收获,强调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把握的一些重大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原则要求和政策措施,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工作作了进一步部署。各地区各部门要结合各自实际,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和温家宝同志在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理清工
作思路,加大工作力度,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各项任务扎扎实实地落到实处。
第四篇:学士论文-公共管理-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
新农村建设
摘要:“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关键词:三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长期以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一直是决定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性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的一贯战略思想。“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没有农业的牢固基础和农业的积累与支持,就不可能有国家的自立和工业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农业丰,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昌。只有近8亿农民全员加入现代化进程,才能盘活国民经济全局,实现可持续发展;只有广大农村的落后面貌明显改变,才能实现更大范围、更高水平的小康。为此,中央审时度势,在十六届五中全会上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今后我国农村勾画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蓝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党中央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形成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想、新目标、新措施。
我国农业和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目前,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迈出较大步伐,农村改革稳步推进,“三农”工作的组织领导得到进一步加强,“三农”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趋势和特征。在看到“三农”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我们还要看到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全面小康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农业产业还不够强、农村发展仍比较滞后、农村困难人口还比较多等问题,充分认识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和不平衡性,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局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
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当前我国“三农”问题主要表现为三大难题:一是城乡差距大,城市发展快,农村发展滞后;二是农民负担沉重,因病致(返)贫,因教致(返)贫现象还很普遍,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存在明显差别,且贫困人口过多,生产生活仍十分困难。三是文化建设和政治建设也存在着与城市的差距,农村教育发展相对滞后,劳动个体素质欠缺,尚未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严重制约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现代农业是指处于一个时期和一定范围内具有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形态,具体就是指用现代工业力量装备的、用现代科学技术武装的、以现代管理理论和方法经营的,生产效率达到现代先进水平的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它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突破了传统农业仅仅或主要从事初级农产品原料生产的局限性,实现了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生产,使得农工商的结合更加紧密;二是突破了传统农业远离城市或城乡界限明显的局限性,实现了城乡经济社会一元化发展、城市中有农业、农村中有工业的协调布局,科学合理地进行资源的优势互补,有利于城乡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组合;三是突破了传统农业部门分割、管理交叉、服务落后的局限性,实现了按照市场经济体制和农村生产力发展要求,建立一个全方位的、权责一致、上下贯通的管理和服务体系;四是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实现了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农产品贸易国内外流通。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就是改造传统农业、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过程,就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无论是东部地区还是中西部地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都可以有所作为,都要从当地实际出发,从最有利于农民、最需要解决、最有条件解决的问题着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既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又要防止一刀切、搞单一模式;既要科学规划、立足长远,又要防止脱离实际、急于求成,确保现代农业建设取得实效,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农民的文化素质、技术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直接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成败。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所谓新型农民,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定位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这个概括比较准确地反映了新时期农民素质的含义,也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在农民教育培训上的具体体现。“有文化”,要求农民具备良好的文化素质,具有先进的思想观念、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并要知法守法、崇尚科学、勤劳致富。“懂技术”,要求农民具有较高的科技素质,至少要熟练掌握一至多项从事农业和农村生产的技能和技巧,实现科学种田、养殖和从事其他生产活动。“会经营”,要求农民应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素质,能够合理组织配置家庭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土地等资源,组织生产和参与市场经营活动,获得经济效益。那么如何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呢?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课题:一是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抓住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免费义务教育的机遇,保证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不失学不辍学,决不产生新的文盲、半文盲。二是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要把农村劳动力培训工作作为一件大事、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培训机制,提高培训效果。三是面向城乡劳动力市场需求,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实施规模,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使农民素质总体上发生根本改观,从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群众求知求乐求美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愿望更加强烈,追求良好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的愿望更加强烈。一定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高度,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落实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以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扎实做好农村文化工作,使农村的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本,任何时候都不能忘了农村、忘了农民。要切实提高农村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推动文化设施建设的重点逐步向农村倾斜。要广泛开展农民群众喜闻
乐见的文化活动,大力发展农村特色文化。要积极探索农村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开拓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第三,是推动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放在突出位置,增强“三化”带“三农”的能力。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鼓励农民自主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业、艰苦创业、返乡创业,大力增加农民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提高农民政策性收入。深入实施“千村万户帮扶”工程,采取“一个扶贫指导员驻村、一个科技特派员挂钩、一个工商企业帮扶、一个发达镇村结对、一个主导产业带动”的措施,帮助经济薄弱村发展和低收入农户增收。
第四,三是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建设力度,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于扩大农业的市场贡献,消化部分工业产业产能过剩的压力,增加农民收入,为农村劳动力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释放农业多种功能效应,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思路有:一是强化政府投资对社会投资的引导作用。政府应加大在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同时引导社会资本向农业产业的多领域投入。二是调整国家基本建设投资结构。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重点加强高标准农田和小型农田水利配套设施建设。三是根据目前部分工业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一方面,通过政府政策引导、企业参与的形式,将钢材、水泥等物质材料直接投入到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的建设中去,增强城市和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另一方面,调整部分工业行业的产品品种结构,在不增加新投资的情况下,适当进行技术更新和工艺改造,生产农业和农民需要的生产生活用品。四是运用补贴、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调动农民参与兴修农田水利、改土改田的积极性,建立农民投工投劳的劳动积累机制,激发全社会和广大农民共同关注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情。在镇村布局规划完成后,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免收学杂费成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和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农村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强化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巩固和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建立健
全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建立完善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有关管理制度,努力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统筹城乡发展和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具体化,是遏止城乡差距拉大趋势、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根本出路,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时代的呼唤,是广大农民的迫切愿望和心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做到四个“创新”。即思维和观念创新、体制和机制创新、组织创新以及工作方式方法的创新。同时,一定要注意避免片面追求政绩,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形式主义,劳民伤财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因传统生产方式及其观念的影响,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自给自足小农经济的误区;一定要注意避免高成本高代价高污染的旧的工业化发展模式,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陷入破坏生态、破坏文化、破坏环境的误区。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光明日报,2005-10-19
[2]陆学艺:“三农”新论—当前中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3]白跃世:中国农业现代化路径选择分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第五篇:关注“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注“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背景材料】
1.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3.2011年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绝不可忽视农业现代化。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4.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田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平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无人登临的高峰。
5.2011年12月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吨,增长4.5%,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6.2011年12月26日,农业部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构建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超过55%。“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
【备考演练】
2011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回答1~3题。
1.之所以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
①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同步富裕 ③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④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会议强调,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温家宝在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今年总产达到11424亿斤。下列政策措施中有利于促进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有()
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②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生产补贴
③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
④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田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表明()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可变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5.某县高山绿色有机香菇养殖是当地特色产业,但是,狭小的本地市场常导致香菇低价滞销。为走出困境,当地百十户菇农发起成立了香菇联营社,实行品牌经营。几经努力,该社成功地把香菇贩卖到省内外大中城市,香菇高价畅销,菇农收入明显增长。从材料看,菇农之所以增收,主要因为()
A.养殖香菇是当地特色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B.联营社贩卖提高了香菇的价值 C.香菇市场扩大改善了原有供求关系,提高了价格 D.实行品牌经营提高了香菇劳动生产率
6.科学研究发现,有一种微生物能清除土壤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某大学掌握了克隆该微生物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国际上首条高效降解菌剂生产线,并投入批量生产。经过在全国三百多万亩农田上试用,效果显著。这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
①农业可持续发展 ②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④提高居民消费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不需要严格保护耕地 ②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③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9.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为特征的农业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必须()
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入 ②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③发展循环经济 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各地蓬勃兴起。回答10~11题。
10.在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建立基地,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所以能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
①使信息、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 ②坚持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③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④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某县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确立了“富裕乡镇建龙头,山区乡镇建基地,联合起来开拓市场”的思路,建起了一批农业加工企业,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正确认识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12.材料一
2011年4月20日,2011年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欢送院士专家时指出,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科学发展的稀缺资源,要把最稀缺的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此次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家单位举办。
材料二
在湖北大冶市一家农林牧专业合作社,专家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场景:该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展错位竞争(错位竞争策略是企业避开竞争对手的市场化优势,以己之长击彼之短而确立相对优势竞争地位的一种竞争策略)。目前已经推广种植黑色农作物3000多亩。“如果还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产品选择是关键。”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这一活动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该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3.材料一 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平和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2011年12月3日,《河南日报》报道,为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河南省启动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行动,计划10年培训250万职业农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原因。
材料二 某新闻宣传部们在总结推广某地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时,采取的步骤是:深入到该地调查了解,取得翔实丰富的资料;再进抽象总结后形成共同的经验;最后建议其他各地以此为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学习该地的经验,以推动农业创新工作的开展。
(2)请写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哲学依据及主要内容,并概括出说明这—哲学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材料三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3)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重视农产品的供给的依据。
二、深化水利改革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背景材料】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
2.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其主要内容有: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3.2011年7月8日至9日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要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
4.2011年8月18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学习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分析我省水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5.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范围,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
6.2011年12月16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江大湖治理。
【备考演练】
1.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范围,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
①发展数字农业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促进农业生产 ④统筹区域发展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2.2011年7月8至9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这说明()
①要发挥政府在水利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②财政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 ④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我国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其依据是()
①有利于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阶梯水价比较科学,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供求平衡根本途径 ③当前我国水价仍然过低,难以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状况 ④价格影响需求,推进水价改革,有利于促进节约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一定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这样做是()
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②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③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需要 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10月21日,湖北省水利工作暨秋冬春水利建设动员部署会议在武汉召开。据此回答5~6题。5.治水兴水历来是湖北为政之要、民生之本、兴鄂之基。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不懈奋斗,写下了大干水利、治水兴水的辉煌篇章。湖北省委和省政府重视治水兴水的做法表明()
①政府坚持为民执政 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③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④党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关键是要振奋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全省水利事业大发展。之所以要强调振奋精神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7.下列对漫画《羡慕》某乡政府的做法理解正确的是()
①漫画中该乡政府的做法背离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③节约用水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④权力是把“双刃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加快水利改革,需要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创新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为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9月8日,水利部召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座谈会。水利部决定开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试点,选择不同地区、不同流域开展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改革,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试点工作,通过抓试点、解难点、集中突破、以点带面,奋力推进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上述材料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C.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D.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硬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提升到关系我国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11年7月8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方向转化 ②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于发展的基础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中国作为一个贫水国,在水资源方面遇到的挑战尤其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多达130多个。根据材料回答11~12题。
11.水资源短缺、污染,浪费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中国目前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应该()
①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 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水务市场,从而优化配置水资源 ③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 ④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搞好水资源的配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水资源的节约将对今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节约水资源()
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②有利于水资源的均衡分布 ③彻底改变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 ④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造福子孙后代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据此回答13~14题:
13.上述材料体现了()
A.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4.要把水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从哲学上看,要求我们()
①水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用水 ②尊重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③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④党要坚持科学执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2011年12月16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江大湖治理。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16.材料一 2011年7月8日至9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胡锦涛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
(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分析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什么要“要坚持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
材料二
W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薄弱、老化,农业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量增加,循环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旱涝灾后交替发生,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损失。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成为W县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破解这一瓶颈,W县政法邀请专家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组织相关部门的领导,深入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反复研究,拟定了W县改善水利设施的专题报告,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县决定,财政拨款1.5亿元用于病险水库、防洪和灌溉设施的维修、排淤、加固;政府贴息,引导银行向农民提供农田水利建设贷款,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机制。
(2)结合材料二,说明W县改善水利设施方案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材料三
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或者说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扃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3)结合材料三,阐述我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17.材料一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的原因。
材料二 我国《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2011年中央财政农业投入今年新增不低于422亿,其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对于这笔惠农资金,地方政府要管好用好,使中央政策真正落实成为给农民的实惠。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加大新增财力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收入。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各级政府应如何承担好农田水利建设职责?
材料三 2011年8月18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学习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对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的结合。会议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我省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利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同时,要着眼优势。河南是全国唯一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同时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等构成河南与外界的分水岭,水利事业发展具有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势。会议指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3)用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背景材料】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温家宝指出,这些年来,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搭建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780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
3.2011年6月20日,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在京召开。温家宝强调,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是开创性的重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
4.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23亿元用于新农保试点补助。增加安排后,2011年新农保覆盖地区范围将从原计划的40%提高至60%。
5.2011年12月8日发布的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以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直被视为是缩小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两项制度已经从最初的试点发展到基本上覆盖全部农村地区。对农村医疗设施和新农合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拥有卫生所的村庄已经占到75%,但是仅有略多于一半的村庄卫生所能保障村民的健康需求,说明农村卫生医疗设施还有待改善。
【备考演练】
2011年6月20日,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回答1~2题。
1.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实现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
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③表明我国已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④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会议指出,新农保工作要继续实行“政府和个人共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农民参加新农保应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B.农民参加新农保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C.农民参加新农保应坚持自愿的原则 D.参加新农保是农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011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作《关于2010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刘家义在报告中指出,审计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挤占挪用新农合资金的问题。回答3~4题。
3.审计署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表明()
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有监督审计署工作的权力 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审计监督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审计监督属于()A.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B.司法机关的监督 C.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D.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5.给农民办新农保个人帐户,按照传统的做法,一个小时最多给6个农民办,因为个人得填三张表,得把所有的信息填出来,之后还得跟相关部门核实信息。但邮政储蓄银行在广东就进行了一点创新,跟派出所的系统共享信息,这样就简化了农民填表的手续,只用画勾、签名,节约了大量时间。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要立足实践,树立创新意识
②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④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6.2011年12月1日,《洛阳日报》报道,随着汝阳县、洛宁县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我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09年,国家开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步伐,随后提出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目前,洛阳市已提前一年使居民享受到了国家这一政策。从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洛阳市提前一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体现了洛阳市政府()
A.合法行政 B.权责统一 C.高效便民 D.合理行政
7.2011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新农合是个宝,病先看钱后掏”的文章。文章指出,山东章丘市正在推行“先治病、后交钱”新农合模式,改变了以往“先交钱、后治病”和“没钱不给治病”现象,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治疗。山东章丘市的做法()
①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③保障了广大农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④强化了政府职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8.材料一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农村老龄社会来临的必然选择。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将实现“养老不犯愁”。
材料二 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23亿元用于新农保试点补助。增加安排后,2011年新农保覆盖地区范围将从原计划的40%提高至60%。然而,我国目前农村中的不少老人受“养儿防老”“儿孙满堂”等传统观念影响,不愿住进敬老院等养老机构。
(1)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养老不犯愁”体现了我国国家性质的哪些知识?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目前农村中的不少老人受仍然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的原因。
9.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大体上满足当时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但覆盖面小,国家和企业投入大,医疗资源浪费严重。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基本走向商业化、市场化,医院技术装备水平和医生素质大大提高,但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效率低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以来开始的新医改坚持“公益性”诉求,同时保留了市场作用的合理因素,并明确政府为低收入群体的医疗福利买单,2011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率达到70%。
(1)结合上述材料,用辩证否定的实质分析说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过程。
材料二
“医疗是民生之保”,陕西省神木县经过1年多的调研论证,2009年3月开始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县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为全民医疗服务买单,让城乡居民摆脱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扰。神木开国内“免费医疗”之先河,具有民生导向意义。
(2)有人认为:“政府为全民医疗服务买单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请运用经济学知识对该观点做简要评析。
四、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背景材料】
1.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到2020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同时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坚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今年年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
2.2011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近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发表,宣布我国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2011年,对于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颁布实施,我国扶贫开发站上了再出发的新起点。
3.2011年11月29日新华网报道,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近日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知强调,各地要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加大整合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各类资金的力度,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2011年1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要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涉农补贴政策,健全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
【备考演练】
2011年12月7日,大连市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强调,要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区域间还不够平衡,部分群众生活还相对比较困难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总结经验,研究制定好符合我市实际的具体实施意见。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大连市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根本上说是由 决定的。()A.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宗旨 B.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 C.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3.漫画《菜贱伤农》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①市场需求直接决定商品的价格 ②政府应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应引导农民掌握市场信息 ④价格变动影响生产,农民需要增强风险意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2011年12月24日至25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率市人大代表对从化市、增城市扶贫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广州市政府以及从化市政府、增城市政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汇报。这表明()
①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对从化市、增城市政府的扶贫工作进行监督
②从化市、增城市政府要对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负责
③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行使了审议权
④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是广州市政府的执行机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11年12月25日,新华网报道,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将达到10408.6亿元,增长21.3%。回答5~6题。
5.2011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其目的是为了()A.深化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B.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C.强化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发挥市场对财政投向的决定作用 6.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有利于()
①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量 ②促进财政的收支平衡 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7.“财扶农、政扶农,华夏江山四季红。花蘩叶茂浓。扶支农,志励农,灯映水泥硬路通。琼楼伴柳风。”这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是()
A.财政支农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B.支持新农村建设是财政责无旁贷的任务 C.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D.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8.近年来,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普遍建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点、农家书屋等,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有利于()
①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保护和发扬农村的传统文化 ②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消除落后的农村文化 ④发挥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从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从自我保障到社会保障,我国“三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对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认识符合的辩证法道理的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0.从哲学上看,对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
①承认其客观性,不回避矛盾 ②具体地分析这些矛盾,并努力找到解决这些矛盾的正确方法 ③分清主次,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懂得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越多,事物发展就越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2年春节临近,为保证农民工能如愿拿回自己的工资,哈尔滨市行政执法局在全市范围内严查建设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情况,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一经查实,明年一律不得开工。哈尔滨市行政执法局的行为()
①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工的劳动积极性
②不利于调动建设单位的生产积极性
③保证了我国广大农民工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2.河南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246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达1258万人。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人数首次超过省外,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正逐步成为现实。使河南省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人数首次超过省外的原因可能有()
①部分产业由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 ②中原经济区战略提出以来,河南采取大招商策略 ③农民在河南本地务工收入与沿海地区差距逐渐缩小 ④农民在河南本地务工收入超过了沿海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材料一 2011年10月31日《重庆日报》报道,近日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结合材料三,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你的建议。材料二 新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这一进程中,我国把扶贫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把贫困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广大贫困群众受益良多。
(2)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的依据?
14.材料一
新华网报道,2011年1至10月全国财政收入达90851.68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税收收入79634.28亿元,同比增长26.6%。非税收入11217.4亿元,同比增长40.1%。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请你谈谈国家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材料二
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针对当前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列入财政扶贫资金,按照扶贫开发规划下达,落实到贫困乡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说明我国财政收入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三 我国在2008年前有两个扶贫标准,第一个是1986年制定的206元的绝对贫困标准,该标准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热量的最低营养需求为基准,再根据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进行测定。后来此标准随物价调整,到2007年时为785元。第二个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标准,到2007年年底,调整为1067元。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统一使用1067元作为扶贫标准。此后,随着消费价格指数等相关因素的变化,2009年和2010年标准进一步上调至1196元和1274元。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3)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扶贫标准的调整过程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材料四 2011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纲要》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注重实效,提高水平。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4)用所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知识,分析《纲要》的内容。
五、关注留守儿童
【背景材料】
1.2011年11月27,温家宝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日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在身心发育和受教育方面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都对妇女儿童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对政府工作和社会各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障他们的权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对于留守儿童,要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办好寄宿制学校,配齐、配好生活、心理教师和必要管理人员。对于留守妇女,要多为她们提供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2011年12月1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重庆召开。会议指出,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群体,不要刻意区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以免给他们造成过多的心理负担;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就近入学,不能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不能随意撤并学校。会议总结推广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出部署。
3.2011年12月1日,人民网报道:为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六大行动计划”,举全市之力使这一“希望工程”走在了全国前列。2011年7月,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在《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中,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列入“两大关爱行动”(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之一。同时,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出台相关文件,作出全面部署,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制度性安排。
【备考演练】
2011年12月1日,人民网报道:重庆市为了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破解留守儿童“住读难”问题。全市累计投入68亿元,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080所,解决了101万名农村学生寄宿问题。回答1~2题。
1.材料中的68亿元属于()
A.经济建设支出 B.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C.行政管理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2.重庆市投入68亿元解决了101万名农村学生寄宿问题,说明财政具有 的作用。()①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④促进教育公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2011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情况的报告,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问题”是此次会议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此次会议中使的权力是()
A.监督权 B.审议权 C.质询权 D.立法权
4.2011年11月27日,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对于留守儿童,要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办好寄宿制学校,配齐、配好生活、心理教师和必要管理人员。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要确保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力是因为()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④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政府的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农工党中央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建议,教育部给予了长达6页的书面答复,并制定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7项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这表明民主党派是在()
A.履行文化管理的职能 B.参与国家政策的执行 C.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D.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 6.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专题学习中,某中学高三(5)班同学围绕“农民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组成探究小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整理总结出以下材料:
材料一 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子女面临着生活、感情上的双重考验。一些孩子能够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但也有一些孩子缺乏远大理想,与祖辈、同学等很难沟通,更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难以走出生活的阴影,甚至走向堕落。
(1)如果让你给留守儿童写一封信,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请你确定信的主题,并指出其哲学依据。
材料二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字越来越大,我国农村目前已有留守儿童近5800万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地农民收入过低,就业岗位偏少;另外,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相比,在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差别很大,大部分农民工无力供养子女在城市生活、学习,不得不选择“一家两地”的生活。
(2)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中“‘一家两地’生活”的问题。
材料三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已经加强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探索了建立救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的留守儿童工作已经走上规范化轨道。
(3)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政府建立救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的依据。
专题三
关注“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1.C 2.B 3.C 4.D 5.C 6.D 7.D 8.B 9.D 10.C 11.B 12.(1)①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②有助于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落在实处。③有利于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而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有助于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2)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尤其是要在产品品种选择上,扬长避短。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③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强化服务,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④做好特色产品的市场宣传,尽可能迅速打开销路,占领市场。
13.(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②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2)①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②主要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③方法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重视农产品的供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民主执政。重视农产品的供给,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视农产品的供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1.C 2.C 3.B 4.B 5.B 6.D 7.C 8.D 9.B 10.A 11.A 12.D 13.A 14.B 15.A 16.(1)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水利建设属于公共物品,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水利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力的大力支持。③在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水利设施建是关系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④政府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统筹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①W县政府邀请专家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讨论方案,有利于推进决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②政协委员参与调研,提供意见,体现了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③W县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审议通过改革水利设施的方案,是依法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的体现。④县财政通过拨款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体现了政府行使经济职能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水利建设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水利兴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水利兴而天下定,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17.(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有利于提高全民水患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②文化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使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节水意识,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①各级政府应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搞好农田水利建设;②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好组织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承担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职责;③各级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依照《农业法》规定,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④自觉接受监督,对于惠农资金,地方政府要管好用好,使中央政策真正落实成为给农民的实惠。
(3)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的结合。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做好河南的水利工作,要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也要着眼优势。③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会议指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三.1.B 2.B 3.C 4.C 5.B 6.C 7.A
8.(1)①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政权。②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2)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②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④国家财政是促进生活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⑤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3)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传统观念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非亦步亦趋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经年累月形成的传统观念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传统观念在世代相传中仍然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9.(1)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走向市场化市场化,克服了公费医疗国家和企业投入过大,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缺点,使医院技术装备水平和医生素质大大提高。2009年以来开始的新医改坚持“公益性”诉求的同时保留了市场作用的合理因素。这一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扬弃的过程。
(2)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但市场调节不上万能的。实践证明,医疗改革市场化、商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能主要由市场来调节。②政府对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调节应起主导作用,可以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实现资源的优惠配置方面的作用。③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必须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的优化组合,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实现“政府为全民医疗服务买单”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之上。
四.1.C 2.A 3.D 4.A 5.B 6.C 7.B 8.D 9.D 10.A 11.B 12.A 13.(1)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②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化,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重视对民间习俗的引导,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③立足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运用科技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积极发展农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交流借鉴,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地区的有益文化成果,发展农村特色文化。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提高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拉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14.(1)①反映了税收是我国最稳定、最可靠的成长收入形式,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从根本上说,国家要不得提供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增加社会财富,这样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有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社会生活的物质保障。对贫困地区的投资,特别是扶贫资金,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体现了这一点。③财政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3)①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扶贫标准的调整是适应我国新阶段的形势作出的,体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扶贫标准的调整做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不同,扶贫标准的调整做到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扶贫标准的调整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4)①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说明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的思想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体现了为民执政,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加快扶贫立法,有利于推进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1.B 2.D 3.A 4.C 5.C
6.(1)①留守儿要有战胜困难成勇气和信心,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依据: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留守儿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勤奋的精神和造福人类的精神。依据: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留守儿童要学会与祖辈、同学融洽相处。依据: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2)①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解决,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就近务工,提高农民收入。②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别。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城乡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制度保证。
(3)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履行的职能。④建立救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也是树立政府权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