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第八专题 破解“三农”难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案例1:
别了,农业税
“全部免了,今年以后就不用交任何费用了。”56岁的尹富告诉记者。他是河北省赤城县雕鄂镇王良堡村村民,他所在的村子是贫困镇下的贫困村。电影《一个也不能少》就在这里拍摄,真实反映了这个地方的贫困场景。
“2004年农业税已经减到了每亩地5块钱,2003年之前一直都是每亩地9块钱,但是2003年的农业税又在2004年底每亩退回了4块钱,这样算来两年的农业税都是5块钱每亩。”尹富谈起这些年的征收标准。如果按照以前长期实行的“9元”标准,他现在种的10多亩地,一年大约要交一百多元钱。
至今,河北是仅有的尚未完全取消农业税的几个省之一。与河北一样尚在取消过程中的还有山东和云南两个省,而中国其他28个省市已相继宣布取消了农业税。
2005年12月29日下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经过表决,通过关于废止农业税条例的决定,这项在中华大地上绵延2600年的古老税种就此画上了终止符。
从此不再交“皇粮”
王良堡是一座大山里的贫困村。村支部书记陈普对记者说,对他们而言,免税对于村民起到的作用是很明显的。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农业税的账,王良堡村总共有1880亩地,大概有200多户人,之前正常交纳农业税时,全村一年大约要交一万六七千块钱,平均到每户每年大约80-90块钱。
陈普说,村子的缴税情况经历了这么几个阶段,2002年之前,村民的税费由两部分构成,一是每亩9元的农业税;另外就是其他各种税费,折合每亩11块多。这样在比较长时间内,都是每亩地20多块钱的税负。2002年进行了税费改革,减免了其他各类费用,农业税减半征收,2004年和2003年都是每亩5块,2006年基本上将取消全部的税费。
农业税的征收标准与当地常年产量有关。根据农业税条例,全国的平均税率是当地常年产量的15.5%,各地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加以上浮和下调,由于雕鄂镇属于贫困地区,所以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农业税的标准要普遍比这里高。
根据国家税务总局的统计,2005年全国农民将因为取消农业税减少280亿元的负担。2006年全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还将再减少几十亿元。在农业税改革前,国家每年征收的农业税总额大约为600多亿元。
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建国初期,农业税的收入占国家税收的39%,是当时的国家财政支柱。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农业税的收入占我国财政收入的比例逐渐减小,1958年占财政收入的比例是8.58%,到2004年,只占到0.92%,那时就有诸多专家以及官员认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时机已经成熟。
2004年3月,温家宝总理首次宣布,我国将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中央决定免征除烟叶税外的农业特产税,同时进行免征农业税改革试点工作——免征黑龙江、吉林两省的农业税,当年农业税占各项税收的比例进一步降至1%。到2005年初,除了西藏从未征农业税,28个省相继宣告“免征”农业税。
2005年3月,温家宝总理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3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宣布,2006年将在全国全部免征农业税,原定五年内取消的农业税,提前三年完成。免税后的变奏
尹富对记者说,现在家里在退了几亩地之后,大约还有10多亩地,这些年都是靠天吃饭,种粮食基本上不挣钱,在干旱严重的年份种粮还赔钱,家里现在主要靠养羊和养猪挣取一年几千块钱的收入,村上很多人都外出打工了,农业税取消后确实是去掉了一块固定的支出。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农村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贵也曾经到雕鄂镇调研,对当地的情况十分了解,他对记者说:“对于贫困的农村地区,农业税的取消对于减轻农民负担是实实在在的。”
“重要的意义在于进一步强调了‘善政养民’的方针,调整了国家和农民的关系,使农民感到国家对自己有了进一步的回馈;另外一个方面,取消农业税也降低了农产品的价格,也更有利于出口。”李成贵说。
在普通农户对农业税取消叫好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中以乡财政的缺口以及村一级的基本支出减少最为突出。
王良堡村陈书记说,前几年村里因为常年干旱,决定打一口井,工程一共花了20万,其中,县里拨款解决了15万,村民自筹解决了4万多,现在还有1万多的外债没有还上,村上没钱,乡财政因为农业税减免也比较紧张,欠款就这么一直拖着。他说:“在交农业税期间,乡里会适当每年支付给村里一些日常费用,现在没有了。”
此外,在一些省份,农业税征收依旧,农民税负依然沉重。湖南常德市鼎城区韩公渡镇黄家铺村村民蔡列伍,在电话中告诉本报记者,虽然整个湖南省已经取消了农业税,但是现在乡上仍在征收。以前一亩要交150块,今年开始一亩交100块。蔡列伍拥有6亩水田,没有地。
他说,“国家政策虽然好,但是‘天高皇帝远’,不‘上交提留’是不可能的。乡政府要吃饭,要拿工资,钱从哪来?今年2005年7月左右,乡里说今年每亩农业税要交120元,农户们意见很大,都在反映不肯交,结果就变成了现在的100块钱,周围几个地方也都收到了70元/亩、80元/亩、90元/亩的。”
2003年该乡财政短缺,在农民分得的土地里实行部分土地农业税买断法。5年的农业税一次交清按每亩450元,蔡的6亩田里有1.5亩获得了这样的买断机会,一口气交了720元,蔡说,这样的一次性付税对于资金本来就少的农民来说,虽然知道便宜点但也很难承受。
蔡列伍说,“在农村,单纯种田是不可能养活人的,所以我常常会出去打点零工,捕鱼卖,帮人打香莲什么的补贴家用,但即使这样,日子也还是过得紧巴巴的。”李成贵也认为,尽管一些地方已经宣布取消了农业税,但是由于农业税是地方税,取消了之后地方财政有了缺口,在一些较为贫困的地方,乱收费的现象肯定还是会存在的。
请分析:
1.2005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58年6月3日通过的农业税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废止,从此,种田交纳“皇粮国税”成为过去。试分析我国免征农业税的决定是在什么样的社会历史条件下提出来的?
2.据《左传》记载,我国的农业税是公元前594年从东周时期开始征收的,至今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了。请结合本案例分析免征农业税有何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案例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江苏省华西村 华西村是闻名全国的“天下第一村”,被誉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40多年来,华西村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始终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走出了一条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镇化发展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的华西特色发展之路,形成了经济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环境优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建设新局面。
华西村位于江苏省江阴县,建于1961年,1996年被农业部评定为全国大型一档乡镇企业,全村原有80户,1520人,面积0.96平方公里。从2001年起,吴仁宝和华西人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分五统”,和周边的16个村一起组成了大华西村,面积由原来的0.96平方公里扩大到3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的1520人增加到30340人。现已形成钢铁、纺织、旅游三大产业,拥有固定资产62.77多亿元,八家上市公司,1000多个产品,2003年,全村产品销售额高达105亿。成为全国第一个百亿元村,被誉为“天下第一村”。2004年,华西村人均工资收入12.26万元。同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293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22元。华西人的收入是全国农民的41.76倍、城镇居民的13.01倍。
2005年,全村销售收入突破300亿元,华西村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全村都是富裕户,资产最少100多万元,最多1000多万元。全村实行农村养老、医疗保障和免费教育、口粮补贴、职工送股等制度措施,实现“基本生活包,老残有依靠,优教不忘小,生活环境好,三守促勤劳,小康步步高”。全村380户农民住进了农民新村,每户人家都是统一规划的三层楼房,面积450平方米,每户住宅都有车库。农民新村中户户都有长廊相连,农民家中的装修也相当豪华,据介绍在最近建成的住宅中,仅厨具就价值2万元。家家有轿车,许多家庭有两部以上的轿车。
华西村坚持“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努力实现“物质精神双富有”,村里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还建立了全国独一无二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华西特色艺术团、华西之路展廊等宣传教育载体,抓好思想道德教育、素质技能培训和农村先进文化建设,村民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文明新风吹遍全村。
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是华西的独特产物,是华西人在实际生活中创建的精神产业,更是华西人坚持走共同致富道路的精神支柱。那是1988年,“公司热”席卷神州大地,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只向钱看,吴仁宝忧虑万分。他不信金钱是万能的。他决心搞物质、精神两手抓。他毅然挑选了5名群众信任、作风正派、办事公道、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党员干部当精神文明开发公司的领导,在各个村办企业中聘请了20多名“信息员”、“采购员”,在40多个村办企业中建立联络点,负责全村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产、供、销”,专抓看不见的“钱”。就这样,一个国外没有、国内独创的“公司”在华西村诞生了。社会上赌博和封建迷信抬头,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及时开办讲座,讲“赌博的危害”、“宗教信仰和封建迷信”的区别;有的村民夫妻不和,婆媳不睦,就举办学习班,讲《婚姻法》、《继承法》等有关法律,讲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还配合、服务全村经济发展,开办《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论证与工厂筹建》、《乡镇企业经营之道》、《市场经济知识》等讲座。华西村精神文明开发公司,除了抓看不见的“钱”外,还主动服务村里的重点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华西与国内外的宾客交往越来越多,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专门为各企业开办了日、英语班和讲普通话培训班。一时华西青年职工和各厂主要领导掀起了一个学外语和讲普通话的热潮。为了鼓励更多的人参加学习,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规定,经过一段时间培训,会讲一门外语的人,经考试合格后加二级工资,对普通话讲得标准的人,经面试合格加一级工资。今后不论是谁,只要 能讲一到二门外语,或者笔译一到两门外语的人,都能加二级工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这一举措立即受到了村民们的赞赏。
华西精神文明开发公司不仅服务本村,还服务全国各地。1994年初,华西村党委经中国扶贫基金会牵头,得到中央组织部、国务院扶贫领导小组同意,为我国经济欠发展地区培训经营、管理、技术人才。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承担了培训任务,公司先后花8个月的时间,为陕、甘、宁、晋、湘、豫、皖等12个省市500多名学员开办了8期《企业管理》、《市场营销》、《项目论证》、《工厂筹建》、《乡镇企业经营之道》、《财务管理》、《三资企业》等10门课程教学任务。
华西村坚持环境优先、和谐发展,通过优化环境、绿化环境、净化环境和美化环境等途径,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成为全国首家通过国际环境质量认证的村庄,被誉为“中华环保第一村”。华西村坚持依法治村、民主建村,运用法律手段和民主程序,做到依法办事,制度管人,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方式,广泛调动村民积极性和创造性,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规范有序、协调稳定、人心所向的社会局面。近年来,华西先后获得了“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模范村民委员会”、“全国文明村镇”、“全国文化典范村示范点”、“全国乡镇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乡镇企业先进企业”、“全国乡镇企业科技工业园”等先进荣誉称号,并誉为“天下第一村”。
“十一五”期间,华西村确定了统筹发展的“五个五”新目标:2010年实现销售500亿元,幸福、富裕5万人,5年内花5个亿到外省、外市合作搞5个旅游景点,建成一座50万平方米的物流“商贸城”,接待国内外游客500万人,迎接建村50周年。(资料来源:央视国际,2006-01-11.)
请分析:
1.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华西村得到了什么样的体现? 2.大学毕业你愿意到农村去吗?为什么?
案例3:
从266元到2850元——广西恭城新农村采访见闻之一
广西恭城农民的笑脸令人难忘。在黄岭村,有村民说,椪柑运到东北,车皮一进站就已经销售一空,而且价格超过往年。柚子也比往年提前一个月就销售一空,每家仅卖水果就有几万元的收入。
2005年是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的丰收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850元,有不少村子人均收入超过5000元。而这个“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曾经是农民人均纯收入266元的少数民族贫困县。
从266元到2850元,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是恭城人二十年“咬定生态不放松”,踏踏实实发展生态农业,走出农民增收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恭城的生态农业可以说发端于沼气。上世纪80年代中期,恭城开始推广沼气,并逐步完善生态链条形,创造了以养殖为重点,以沼气为纽带,以种植为龙头的“猪——沼——果”三位一体生态农业,至2004年,全县沼气入户率达88%,成为全国沼气入户第一县。
一位多次赴恭城考察的专家,对恭城发展轨迹有个形象的诠释:推广沼气,然后去寻求如何完善这个链条。恭城人并没有养猪的习惯,沼气化需要人畜粪便,带动了家庭养殖业、改厕。当全国大兴农村改水改厕时,恭城农民早就用上了“城里的厕所”。由于沼液沼渣是好的有机肥料,便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大力种植水果。正是按照生态链条的关联,把循环经济的因素强化,“一开始就上路”。
沼气的蓝色之光点燃新农村的希望,成为连接养殖业的“金纽带”。全县5万多个沼气池,每办一个沼气池要配套养5头猪,促进了养猪业大发展。大量的 有机肥使农作物品质优良,而且无污染、无公害,粮食产量连续10年增长,水果每年以40%、养殖业以50%的速度增长,其中无公害水果面积占广西无公害水果面积的一半以上。
专家评价说,恭城整个发展过程,是环境不断改善的过程。数字表明,发展沼气后,改变了农民传统的生活方式,全县每年节柴13万吨,相当于少砍伐森林4.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987年的47%上升到现在的77%。
由于人畜粪便、生活污水都进入沼气池发酵,村庄环境卫生得到改善,传染病发病率下降。如今,“沼气第一村”黄岭村果园万亩,山岭郁郁葱葱,清泉村上流。有村民说,过去山上被砍得光秃秃,碰上干旱少雨,要到1公里外排队挑水。
今天,40万亩的椪柑、橙了、月柿、柚子,成为恭城农民的“金库”,鲜果、深加工产品远销港澳和东南亚地区。在农业产业化的基础上,与生态农业对接的生态工业开始起步,2005年已实现总产值3.4亿元;汇源、汇坤等大型企业相继落户恭城,将工厂“直接建在了果园里”,由生态农业延伸出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生态链、产业链不断延伸,让人看到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新农村的广阔前景。
生态的良性循环,人和自然的亲和度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得到改善。在恭城,几十万亩的果园,很难找到一个“瞭望哨”“守望棚”。广东商人姚志坤说:“这里的治安非常好,外地人晚上出来,包里放着钱,一点问题都没有。到了吃饭时间,不管认识不认识,人们会主动邀请你去吃饭,民风淳朴。”
采访恭城,除了那林海果园的气象万千,农民的笑脸是另一抹亮色,尽管他们还不是十分富有,但生态农业已经展示了新农村的美好远景。
(资料来源:龙松林,杨越,王立芳.《从266元到2850元——广西恭城新农村采访见闻之一》,广西日报,2006-03-03A12.)
请分析:
1.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什么重要意义? 2.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怎样做?
案例4: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
材料1:十届全国人大甘肃代表团王锡武说,西部农民有五难:一是看病难;二是上学难,供一个孩子完成学业,需要多年的积蓄。三是行路难;四是增收难,由于自然条件和经济基础的制约,农村经济结构调整难度很大,农民增收困难。五是打工难,农民外出打工,由于缺乏技术,外出打工找不到活干,受到种种歧视。
材料2:据报道,至今中国农村有一半的农民因经济原因看不起病,病死于家中的比例高达60%—80%。前不久,甘肃省副省长坦言,教育支出已经成为甘肃省农民返贫的第二大因素。
材料3:近年来,党中央和国务院多次召开会议,对进一步解决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进行研究部署。2004、2005、2006、2007连续三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的,这三个文件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党委和政府高度重视,为解决好困难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做了大量工作,使困难群众感受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结合上述三个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所学知识,至少从三个角度简要分析国家高度重视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要意义?
2.请你建言献策:就如何促进农民增收工作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 3.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国家和困难群众本身应该 怎么做?4.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青年学生应该怎么做?
案例5:
解决好“三农”问题
材料1:进一步加强“三农”工作。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仍然是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多地支持农业和农村发展。要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从多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摘自温家宝:《政府工作报告》2005年3月5日)材料2: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效。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干群关系出现积极变化,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奠定了基础。农村税费改革所以进行得比较顺利,最重要的是我们在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把减轻农民负担作为改革的第一位的目标,把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和民主权利,保护和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作为基本出发点;始终坚持尊重实践、尊重群众,从实际出发,与时俱进地不断完善改革政策;始终坚持加强对农村税费改革的领导,中央把握改革的大方向、大原则、大政策,依靠地方和基层,有关部门协调配合;始终坚持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对改革的承受能力,确保农村税费改革顺利平稳地推进。(摘自温家宝:《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请分析:1.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相关理论,说明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思路?
2.分析当前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及把握这一方向的重要意义? 3.联系材料1、2,分析当前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举措?
案例6:
农村经济发展道路
材料1:某地通过发展“期货小麦”、“过腹还田”等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期货小麦”是由农民按期货市场经营商的要求,进行定单生产,可使粮农增收15%以上;该地还推广使用玉米秸杆发酵而成的青饲料喂牛的新技术,使过去当废物烧掉的秸杆通过牛腹变成了鲜奶和粪肥,实现了秸杆“过腹还田”,既提高经济效益,还解决了农业的污染浪费。
材料2:千百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是中国农民的谋生之道。而今,连续20年夺得全国农民增收之冠的浙江经验却是:农民致富工夫在“非农”,减少农民,提高农民素质,使农民“转业”是解决农民增收的大前提。浙江省委真正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把握住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
请分析:
1.结合材料1,总结该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经验? 2.阅读材料2,谈谈浙江农民是怎么增收的? 3.浙江省委为什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 案例7:
退耕还林新政策惠及亿万农民
国务院最近决定安排2000多亿元资金,用于今后8年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期限,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这项新政策将使中西部地区1.24亿农民直接受益,对加快中西部地区生态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深远。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王金祥12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党中央、国务院最近作出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重大决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它有利于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有利于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利于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有利于推进扶贫开发,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政策性最强、投资最大、涉及面最广、群众参与程度最高的一项生态建设工程。工程自1999年开始试点,2002年全面启动。实施范围涉及25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3200多万农户、1.24亿农民。
全国已完成退耕还林造林1.39亿亩、荒山荒地造林2.05亿亩、封山育林0.2亿亩,改善了中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以来8年间,通过大规模还林还草,工程区森林覆盖率平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其中,内蒙古提高近4个百分点,陕西延安提高约25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明显减轻。
退耕还林不仅改善了当地农民的生存条件,也让老百姓看到了致富的希望。革命老区延安在退耕490余万亩后,加快开发苹果、红枣等优势农产品,并通过新修农田、发展节水灌溉等措施,使全市粮食总产量从以前正常年份的6亿公斤左右提高到2005年的近7.5亿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8年的1356元增加到2005年的近2200元。
虽然退耕还林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长远生计问题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工程区生态环境虽有局部改善,但仍十分脆弱,稳定性还比较差;退耕还林工程营造的林木大多还处在未成林或幼林阶段,短期内难有经济效益;退耕农户大多还缺乏增收的门路,解决长远生计问题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
随着退耕还林补助政策陆续到期,如果停止钱粮补助,部分退耕农户的生活会受到很大影响,一些农户将重新返贫,退耕还林成果很难巩固。
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决定。这既是巩固生态建设成果、解决退耕农户当前生活困难和长远生计的重要决策,也是加强“三农”工作、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政策。
在今后一定期限内,国家将继续给予退耕农户适当补助,改善退耕地区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统筹实施退耕还林政策和中央支农惠农资金,推进退耕还林地区的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基础设施,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退耕还林新政策对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意义重大。退耕还林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工程,国家新增资金中绝大部分将投入到中西部地区,这将有利于中西部地区巩固生态建设成果,改善环境、增加投资、扩大消费,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8年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投入资金1300多亿元,平均每个退耕农户获得补助3500元,成为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来源:光明日报--光明网,2007-09-13.)
请分析:
1.本课程所学的什么理论内容在本案例得到了充分体现? 2.作为一个大学生应该对生态建设做些什么工作?
第二篇:社会主义新农村论文 新农村建设:“三农”难题的历史拐点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强调要“坚决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并且从“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等五个方面深刻论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问题。
国内外观察家评论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战略的提出,将成为破解“三农”难题的历史拐点。“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则概括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内涵,勾勒出一幅令人向往的现代农村的美丽图景。
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本刊(《支部生活》杂志)记者专访了专门从事“三农”问题研究的河北省委党校孟志中教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质在于破解“三农”问题
记者:“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毛泽东时代就有的提法,在改革开放后的中央文件中也多次出现。我们现在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到“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的高度,有专家说这是与我国发展战略重大转变相一致的深化改革的新提法,但也有人说是对过去的重复,您怎么看?
孟志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自1956年农村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一直使用的日常语言。只是到了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随着“三农”问题的日益凸显和突出,人们才更多的使用了“三农”问题的术语。但是,这次《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战略,绝不是要简单重复过去的、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许多错误做法,而是要“旧瓶装新酒”,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吸收了近些年党中央对于“三农”问题的思考探索和努力解决的实践尝试,融入了更多的时代新内容。
记者:也就是说,新农村建设概念并不是新的,却有一个新的大背景?
孟志中:是这样的,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作出了“两个趋向”的科学判断,即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我国的工农关系已经到了一个改变的关键点上,这就是新的大背景。
记者:十六大上,中央提出解决“三农”问题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十六届三中全会将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了“五个统筹”最前面;十六届四中全会上胡锦涛提出“两个趋向”的论断,指出中国已进入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阶段;十六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从这样一个历史发展的清晰的脉络中,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建设社(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会主义新农村”实质就在于破解“三农”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孟志中:没错。“三农”问题是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矛盾,即在不同的历史过程——商品化、市场化、城镇化、工业化、现代化——的矛盾在当今时代的融合。沉重的千年历史包袱压在破旧不堪的传统农村经济这辆旧车上,必然使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步履蹒跚,而加入WTO又增加了这些矛盾的尖锐性和复杂性。同时,“三农”问题又是我国正处于传统向现代变革的转型时期所不可避免的“阵痛”。为了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就要实现农民价值取向从自给自足型向市场开放型转变,农村产业结构从分割孤立型向联合互动型转变,农业经营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生产者技能从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政府职能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政府在完善基础设施、推进体制创新、加强支持保护、构建服务体系、注重引导示范等方面发挥作用。这种转变是脱胎换骨式的转化,转型时期的痛苦和艰难正是我国“三农”问题的重要体现,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破解“三农”难题,构建和谐社会。
记者:按照您刚才的理解,可以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口号,标志着党中央在探索解决“三农”问题的思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那么,现在的思路和过去的思路有什么主要区别?
孟志中:过去,人们对于“三农”问题的探讨,常常是就“三农”问题谈“三农”问题。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和探索,党中央国务院在破解“三农”问题上逐渐形成了一条明晰的思路。这条思路就是: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在这条思路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是当前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基础;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体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管理民主是新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则强调了我国农村幅员辽阔,东西南北差异极大,新农村建设只能从各地实际出发而不能搞绝对同一的模式;尊重农民意愿,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依靠力量是广大农民自己。这就从过去单纯地应付困难问题转为主动出击,在建设中克服问题,化消极为积极,化被动为主动。同时,这也意味着从孤立的破解转为全面的建设,破立结合,从而更全面、更具体地把握了我国的“三农”问题。
“三农”问题是一个完整的时代新范畴
记者:简单地说,“三农”问题是指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孟志中:单纯的农业问题是个经济学范畴。作为单纯经济问题的农业问题,其范围包括土壤耕作、作物生长和收获、家畜饲养以及农产品加工等问题。进入现代农业发展阶段,农业问题还包括科教兴农问题、农业工业协调发展问题、农业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农业投入问题、农业信贷问题、农业工程学问题等等。
单纯的农村问题是一个社会学范畴。在我国当代,单纯的农村问题也就是农村的种种社会问题,如,农村家庭关系问题;农村道德转型问题;农民移风易俗问题;农村民族宗教政策问题;农村文化建设问题;农村人口问题;农村医疗卫生建设问题等等。农村的这些社会问题具有关联性,我们应当从整体上加以把握,通过揭示农村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最终找到解决农村问题的方法。
农民是农村和农业的主体,因此农民问题具有综合性。单纯的农民问题是一个政治学范畴。我国自秦朝以来,每一个政权的兴衰存亡都与农民问题相关。近代以来的中国历史伟人无不同农民问题联系在一起。洪秀全是农民乌托邦政治的代表者和实践者,孙中山领导的民主革命是要推翻压在农民头上的千年封建帝制,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阐明革命的基本问题是农民问题,邓小平开创的改革开放事业始于、也成于农民问题的解决。历史一再表明,只有正确地把握中国的农民问题,才能着手解决中国的其他现实问题。谁能富有成效地解决一个时代的农民问题,谁就能大大推进中国社会的进步,他也就能成为中国的历史伟人。
记者:表面上看来,“三农”问题应该就是中国在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现代化进程中出现的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能不能说“三农”问题是这三者的简单统称?
孟志中:在现代化进程中单方面的研究、单方面的措施很难解决单方面的问题,“三农”问题作为一个整体成为研究对象才顺理成章地提上日程。任何一个“三农”具体问题都可能具有农业、农村、农民的三个方面,它们牵一发而动全身,都会影响到整个“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社会全局的发展,并且在解决的思路和操作上也必须从“三农”总体上着眼着手才能奏效,因而具有整体性和内在一致性的特征。
解决“三农”问题就是农业经济要可持续发展,农民生活要富裕幸福,农村社会要繁荣稳定。而农村稳定离不开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业要靠政策、靠改革、靠科技,要城乡统筹协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农民富裕在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可以说,农业问题、农村问题、农民问题三位一体,是同一个问题的三个侧面,是立足于国家大局和宏观长远发展而言的时代新范畴。实质是一个问题,即农村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问题。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记者:既然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那么,解决“三农”问题是不是也相应地需要采取综合的措施?
孟志中:是这样的。中国的“三农”问题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种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多方面问题并发并且交错纠缠的“综合症”。正如有人所说,农村问题是个永恒的问题,与之相关联的因素太多,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摸索。解决“三农”问题,靠单纯的经济手段、政治建设或文化发展难以奏效,就是多种手段一起使用而不能协调一致,恐怕也会收效甚微。
记者:也就是说,“三农”问题的复杂性,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系统工程包含哪些主要内容?
孟志中:其一,关于完善农村政策和深化农村改革: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要搞好乡村建设规划,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继续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逐步建立农业支持保护制度;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有条件的地方可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依法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基本完成乡镇(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深化农村流通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保障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服务功能,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农村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健全村民自治机制。
其二,关于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农村公共事业: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加快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重点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发展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发展农村通信,继续完善农村电网,逐步解决农村饮水的困难和安全问题。
其三,关于发展现代农业经济: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优化农业生产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大力发展畜牧业、积极发展水产业,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业技术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积极推行节水灌溉,科学使用肥料、农药,积极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清洁能源,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此外,这一系统工程还包括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县域经济,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建立救助制度等多方面的具体内容。
第三篇:发展现代农业 破解三农难题
[摘要]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讨、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农村土地托管、流转文章。
土地是农民群众的命根子,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致富的良好保障。做好土地托管、土地流转工作,不仅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而且提高了土地的产出效益和村民的经济效益,使土地变得“寸土寸金”。山东省济宁市梁山县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积极探讨、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农村土地托管、流转文章。该县着眼于破解基层组织建设中最难突破的村集体“无钱办事”这一难题,坚持组织部门牵头抓,供销系统具体抓,整合两部门优势,联手在全县全面推行土地托管、土地流转,促进了村集体普遍增收;供销社拓展服务市场,农民群众得到实惠,党建带社建实现共赢。截至目前,全县15个乡镇(街道、开发区)140多个村已完成土地托管、流转面积7万余亩。
科学探索运作模式,积极开拓服务空间。以村级党组织为龙头,以基层供销社为服务主体,以专业合作社为纽带,联合涉农企业、包地大户等,对农民零散地块进行统一托管服务,以合同形式约定服务内容,通过集约化、规模化运作管理降低生产管理成本,向农民收取低于同期市场价格的服务费用,在不改变农民土地承包权和收益权的状态下,完成农民托付的各项服务,通过参与土地托管相关专业合作社盈利分红及提供有偿服务,增加村集体收入。通过实践,该县探索出了四种土地托管模式:一是由基层供销社领办粮食种植专业合作社,村“两委”协助管理与服务;二是由基层供销社流转农户的土地,村“两委”帮助协调并参与管理;三是由村“两委”流转农户的土地,由基层供销社提供全托管服务;四是由村“两委”与农户签订托管协议,基层供销社再与村“两委”签订服务协议。该县土地托管工作经过近两年的实践取得一定成效;县供销社和基层供销社把质优价廉、一举多得的服务拓展到现代农业生产的广阔空间,赢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服务市场,尤其是县委组织部与县供销社“联手”,村“两委”与基层供销社“合作”,协助供销社在助推农业发展中有所作为,使县供销社在县直部门中、基层供销社在农村党员干部群众中的影响力有所增强,为基层供销社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破解了“三农”难题,在助推现代农业发展的同时,解决了农民种地、增收难题。
“土地的有序流转,一方面解放了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富余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我镇经济结构调整;另一方面解决了多数因外出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造成的土地闲置和抛荒;同时大部分留守老人和妇女,也能从种田大户那里从事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有效地促进了群众增收。”杨营镇党委书记孔祥华在3月22日全镇土地流转座谈会上对20余名村支部书记讲道。该镇积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和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方法,采取“政府推动、企业主体、农民参与”的运作模式,大力实施“小块并大块”农村土地整治整合,按照“蔚营模式”积极探讨土地流转新思路。目前全镇已有刘普桥、张庄和高庄等15个村3万余亩土地开展整治整合并对外公开招标,加入流转“大军”。该镇通过积极探讨、科学规划,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多措并举全力做好农村土地流转文章。加大宣传土地流转政策力度,鼓励、调动群众参与土地流转。年后至今该镇已多次召开土地流转调度会,安排包村人员深入各村户,向党员、村干部和群众积极宣传土地流转的相关政策以及带来的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为群众算好经济账,让群众切实主动参与土地流转。创新土地流转形式,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因地制宜,按照“公司+生产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引导土地向经营大户、致富能手流转,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农村土地流转在促进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全力培育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大土地流转信贷扶持力度,通过积极向县有关部门争取小额贷款等形式,帮助土地流转经营主体解决生产资金,增设土地流转专项贷款基金,缓解农业经营主体贷款压力。保障农民权益,切实促民增收;任何一处
土地流转,该镇都要求签订好土地流转合同,规范合同内容,明确土地流转形式、面积、年限及双方的责、权、义。同时要求土地流转合同要司法公证,确保合同的严肃性,从根本上保证农民的合法权益。土地流转不仅保障了村民的合法权益,而且也增加了村民收入;一方面土地流出农户的流转费明显增加;另一方面,通过调整结构发展设施农业,新增了就业岗位,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达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促农增收的双赢局面。
土地流转促增收,高效农业好奔头。自去年8月份开始,在县下派办、杨营镇等部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市公安局特警支队驻蔚营村“第一书记”马保军带领村党员干部群众积极探索,历时5个月完成了全村土地流转工作,蔚营村的现代农业梦想全面起航。“一开始,农民都不愿流转土地,因为有些农民的耕地相对较少且比较分散,因此他们每年农忙时间并不太长,基本不太影响外出打工,一些农民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农民恋土情结重,宁愿粗放经营,也不愿意将耕地流转出去;另外,还有一些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把土地作为自己最后的退路,也不愿长期将土地流转。”孔祥华介绍说。如今,蔚营村土地按照每亩800斤小麦的价格流转给了种粮大户和经营能手,大量农民结束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时代,一部分富余劳动力开始向二、三产业转移,另一部分则自己做起生意,当上了“小老板”。“大规模机械化催生了现代农业,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和种地时候相比,全村人均收入增加了1000余元;现在村文化广场也热闹起来了,每天都有村民跟着音乐扭扭跳跳,群众的幸福指数越来越高了。”蔚营村支部书记侯宪强笑着说。杨营镇现有耕地面积5.3万余亩,土地耕作呈现地块零散、地类多样、地理地貌复杂等特点。为解决农村土地地块细小、分散,不利于耕种管理的问题,该镇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和家庭经营主体地位的前提下,通过与高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整理、中低产田改造、农田水利建设等涉农项目挂钩,引导农户把分散的土地流转出来并出租给大公司,实现专业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经营风险,克服家庭经营的局限性,为规模化生产提供条件;同时,逐步出台一系列政策,鼓励工商企业、科技人员等投资发展效益农业,促进土地资源向工商企业、农技人员和种养经营能手流转和集中。
第四篇:破解“三农”金融服务难题
破解“三农”金融服务难题(纵横·十年)
——访中国农业银行党委书记、董事长蒋超良
把缓解贷款难作为面向‚三农‛的核心
‚农村金融服务是世界性难题,尤其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大国,搞好‘三农’金融服务,更是具有挑战性和艰巨性‛。说起服务‚三农‛,蒋超良深感责任重大。
不久前发布的中报表明,今年上半年农行的经营业绩继续保持稳定增长,其中县域金融潜力显现,县域地区贷款增速高于全行1.7个百分点。蒋超良说,农行为解决农村信贷供给不足问题,一方面不断增加涉农信贷投放规模,确保县域贷款增速高于全行贷款平均增速;另一方面全面优化准入门槛、业务流程、产品设计和贷款定价,让各类‚三农‛客户进得来、贷得到、办得快、负担得起。截至2012年6月末,全行涉农贷款余额1.8万亿元。
把服务农民作为面向‚三农‛的着力点
蒋超良说,农民最容易受到金融排斥现象的困扰,能不能服务好农民应该是检验农行面向‚三农‛是否到位的试金石。
农行在服务‚三农‛工作中,推出了专门为农民设计的惠农卡,启动了为农民提供便捷金融服务的金穗‚惠农通‛工程,代理新农保、新农合以及财政支农资金兑付,实现了卡到户、机到村、钱到账。目前惠农卡发卡量达到1.12亿张,覆盖全国8000万农户。
农村金融服务是世界性难题,难就难在如何实现其商业运作上的可持续,农行致力于探索一条将二者结合的路子。
蒋超良说,党的十六大以来,农行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致力于加强和改善‚三农‛金融服务,特别是近5年来,农行按照中央的要求不断摸索,初步走出了一条面向‚三农‛和商业运作相结合的新路子。
风险控制是农村金融的最大挑战。农行建立了专门的‚三农‛业务风险管理体系,不断增强‚三农‛业务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今年6月末,农行县域贷款不良率降至1.67%,拨备覆盖率达到293%。
把深化改革作为面向‚三农‛的根本动力
当前,农村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农业银行面向‚三农‛、商业运作仍然任重道远。
蒋超良表示,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大背景下,‚三农‛金融需求的规模越来越大,层次不断提升,对农行提出了更高要求。下一步,农行将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着力从整体上构建一套大型银行服务‚三农‛的新模式和新机制,破解风险高、成本大、商业可持续等‚三农‛金融服务难题,逐步把农行建设成为一家面向‚三农‛、城乡联动、融入国际、多元服务的一流商业银行。
第五篇:关注“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关注“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发展现代农业 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
【背景材料】
1.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要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稳步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增加粮食生产直接补贴,加大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要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严格保护耕地,加快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加强以农田水利设施为基础的田间工程建设,改造中低产田,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加强粮食物流、储备和应急保障能力建设。
3.2011年12月2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绝不可忽视农业现代化。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
4.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田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自上世纪以来,由袁隆平领衔的中国科研团队曾先后于1999年、2005年成功攻克超级杂交稻大面积亩产700公斤、800公斤两大世界难关,使中国杂交水稻超高产研究保持世界领先地位。杂交稻大面积亩产900公斤,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无人登临的高峰。
5.2011年12月2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报告,据初步统计,2011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57121万吨,比2010年增产2473吨,增长4.5%,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
6.2011年12月26日,农业部发布的《农业科技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十二五”时期,高产优质、轻简高效、环境友好的技术体系构建将取得突破性进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显著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将超过55%。“十一五”末,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52%。
【备考演练】
2011年12月2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水资源管理制度,毫不动摇地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持续加大农业支持保护力度。回答1~3题。
1.之所以要坚持不懈地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是因为这样做有利于()
①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②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同步富裕 ③发展农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④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会议强调,尽管这些年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加,但生产能力仍不稳固,供求关系仍然偏紧,农业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有()
①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②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③要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④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温家宝在会议中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粮食生产实现“八连增”,今年总产达到11424亿斤。下列政策措施中有利于促进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有()
①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②取消农业税,实行农业生产补贴
③大规模开展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行动
④加强水利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2011年9月19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院士指导的超级稻田第三期目标亩产900公斤高产攻关获得成功,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百亩试验田亩产达到926.6公斤。这表明()
A.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规律是永恒不变的,可变的是人的主观能动性 C.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 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
5.某县高山绿色有机香菇养殖是当地特色产业,但是,狭小的本地市场常导致香菇低价滞销。为走出困境,当地百十户菇农发起成立了香菇联营社,实行品牌经营。几经努力,该社成功地把香菇贩卖到省内外大中城市,香菇高价畅销,菇农收入明显增长。从材料看,菇农之所以增收,主要因为()
A.养殖香菇是当地特色产业,具有比较优势 B.联营社贩卖提高了香菇的价值 C.香菇市场扩大改善了原有供求关系,提高了价格 D.实行品牌经营提高了香菇劳动生产率
6.科学研究发现,有一种微生物能清除土壤和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某大学掌握了克隆该微生物的核心技术,建立了国际上首条高效降解菌剂生产线,并投入批量生产。经过在全国三百多万亩农田上试用,效果显著。这表明科技创新有利于()
①农业可持续发展 ②农村产业结构优化 ③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④提高居民消费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7.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舒尔茨指出,在解释农业产量的增长差别时,土地的差别是最不重要的,物质资本的质量差别是相当重要的,农民的能力差别是最重要的。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业生产,舒尔茨的观点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不需要严格保护耕地 ②要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 ③要大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 ④要大力推广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8.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要求体现的哲理主要是()
A.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D.实践是不断变化发展的
9.发展现代农业,就是要走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为特征的农业发展之路。这就要求农业生产必须()
①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投入 ②转变农村经济发展方式 ③发展循环经济 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近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各地蓬勃兴起。回答10~11题。
10.在各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企业按照市场需求,建立基地,组织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为农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注入新的活力。农业产业化经营之所以能为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是因为农业产业化经营()
①使信息、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实现合理配置 ②坚持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 ③把千家万户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联结起来 ④坚持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1.某县在推动新农村建设中确立了“富裕乡镇建龙头,山区乡镇建基地,联合起来开拓市场”的思路,建起了一批农业加工企业,农民人均收入不断增长。这体现的辩证唯物论道理是()
A.价值观具有导向作用 B.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C.正确认识能够促进社会实践的发展 D.新事物一定能够战胜旧事物
12.材料一
2011年4月20日,2011年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在欢送院士专家时指出,以院士专家为代表的高层次人才是我国科学发展的稀缺资源,要把最稀缺的资源送到最需要的地方去,为落实“十二五”规划、推动科学发展提供科技服务。此次院士专家咨询服务活动由中组部、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12家单位举办。
材料二
在湖北大冶市一家农林牧专业合作社,专家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场景:该合作社发展特色农产品,开展错位竞争(错位竞争策略是企业避开竞争对手的市场化优势,以己之长击彼之短而确立相对优势竞争地位的一种竞争策略)。目前已经推广种植黑色农作物3000多亩。“如果还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产品选择是关键。”
(1)结合材料一,从政治生活角度说明这一活动的意义。
(2)结合材料二,从经济生活角度,请你为该合作社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13.材料一 农民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主体,农民掌握和运用现代农业科技的水平和能力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决定因素。2011年12月3日,《河南日报》报道,为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造就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河南省启动农民科技素质提升行动,计划10年培训250万职业农民。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原因。
材料二 某新闻宣传部们在总结推广某地农业科技创新方面的典型经验时,采取的步骤是:深入到该地调查了解,取得翔实丰富的资料;再进抽象总结后形成共同的经验;最后建议其他各地以此为指导结合本地情况学习该地的经验,以推动农业创新工作的开展。
(2)请写出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做法的哲学依据及主要内容,并概括出说明这—哲学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材料三 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作为明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努力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要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落实好“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
(3)从政治生活的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重视农产品的供给的依据。
二、深化水利改革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
【背景材料】
1.《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全面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完善建设和管护机制,加快大中型灌区、灌排泵站配套改造,在水土资源丰富地区适时新建一批灌区,搞好抗旱水源工程建设,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农村小微型水利设施。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大力推进农村集中式供水。
2.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指出,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其主要内容有: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3.2011年7月8日至9日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要坚持民生优先、统筹兼顾、人水和谐、政府主导、改革创新的原则。
4.2011年8月18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学习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研究分析我省水利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安排部署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水利改革发展工作,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5.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不懈抓好“三农”工作,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范围,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
6.2011年12月16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江大湖治理。
【备考演练】
1.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范围,新建一批高标准农田。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
①发展数字农业 ②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③促进农业生产 ④统筹区域发展 A.③④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2.2011年7月8至9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这说明()
①要发挥政府在水利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②财政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发挥重要的作用③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要充分发挥信贷的支持作用 ④推动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3.加快水利改革发展,需要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我国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其依据是()
①有利于政府运用法律手段调节经济,促进水资源的合理配置 ②阶梯水价比较科学,是实现我国水资源的供求平衡根本途径 ③当前我国水价仍然过低,难以反映水资源的稀缺状况 ④价格影响需求,推进水价改革,有利于促进节约用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长远大计,一定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这样做是()
①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②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
③从根本上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需要 ④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的迫切需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011年10月21日,湖北省水利工作暨秋冬春水利建设动员部署会议在武汉召开。据此回答5~6题。5.治水兴水历来是湖北为政之要、民生之本、兴鄂之基。在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湖北历届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不懈奋斗,写下了大干水利、治水兴水的辉煌篇章。湖北省委和省政府重视治水兴水的做法表明()
①政府坚持为民执政 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③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④党切实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6.会议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关键是要振奋精神,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推进全省水利事业大发展。之所以要强调振奋精神是因为()
A.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 C.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D.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7.下列对漫画《羡慕》某乡政府的做法理解正确的是()
①漫画中该乡政府的做法背离了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②政府要坚持依法行政 ③节约用水要落到实处,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④权力是把“双刃剑”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8.加快水利改革,需要着力提高水利科技创新能力,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快水利科技成果推广转化。这说明()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②创新有利于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③事物的性质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④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为深入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2011年9月8日,水利部召开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座谈会。水利部决定开展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试点,选择不同地区、不同流域开展水利现代化建设、水利改革,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等试点工作,通过抓试点、解难点、集中突破、以点带面,奋力推进水利事业跨越式发展。上述材料体现了()
A.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转化 B.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
C.矛盾的特殊性寓于矛盾的普遍性之中 D.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0.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水利建设相对滞后,已成为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硬伤。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把水利提升到关系我国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2011年7月8日召开的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强调把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①创造条件促使矛盾向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方向转化 ②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 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于发展的基础
A.①④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中国作为一个贫水国,在水资源方面遇到的挑战尤其严峻。有关资料显示,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近400座城市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市多达130多个。根据材料回答11~12题。
11.水资源短缺、污染,浪费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瓶颈”,面对中国目前水资源严重缺乏的问题,从经济学的角度,我们应该()
①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支持的力度 ②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水务市场,从而优化配置水资源 ③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 ④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搞好水资源的配置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2.水资源的节约将对今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深刻影响,节约水资源()
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要求 ②有利于水资源的均衡分布 ③彻底改变水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状况 ④有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造福子孙后代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据此回答13~14题:
13.上述材料体现了()
A.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B.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C.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 D.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4.要把水利工作摆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这从哲学上看,要求我们()
①水资源是有限的,要节约用水 ②尊重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③把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④党要坚持科学执政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5.2011年12月16日,全国发展和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要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扎实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大江大湖治理。这体现的辩证法道理是()
A.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 B.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D.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统一 16.材料一 2011年7月8日至9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讲话中指出,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局面。胡锦涛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要坚持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大幅增加水利建设投资。
(1)从经济生活的角度看,分析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什么要“要坚持是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水利发展的保障作用”?
材料二
W县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水利设施薄弱、老化,农业灌溉技术落后,水资源有效利用率低,工业和服务业用水量增加,循环利用率低,污染严重,旱涝灾后交替发生,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造成严重损失。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水”成为W县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
为破解这一瓶颈,W县政法邀请专家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组织相关部门的领导,深入调研、召开专题会议反复研究,拟定了W县改善水利设施的专题报告,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县决定,财政拨款1.5亿元用于病险水库、防洪和灌溉设施的维修、排淤、加固;政府贴息,引导银行向农民提供农田水利建设贷款,加快水利设施建设;完善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机制。
(2)结合材料二,说明W县改善水利设施方案所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
材料三
我国地理气候条件复杂,水旱灾害频繁,是世界上治水任务最艰巨的国家。兴修水利,消除水害,是历代统治者兴国安邦的大事。从大禹开始,历代善治者均以治水为重,或者说善为国者必先除水旱之害。我国历史上出现的一些“盛世”扃面,无不得力于统治者对水利的重视,得力于水利建设及其成效。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3)结合材料三,阐述我国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体现的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17.材料一 201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1)用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知识分析“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的原因。
材料二 我国《农业法》规定:国家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中央和县级以上地方财政每年对农业总投入的增长幅度应当高于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2011年中央财政农业投入今年新增不低于422亿,其中相当部分是用于改善农田水利设施。对于这笔惠农资金,地方政府要管好用好,使中央政策真正落实成为给农民的实惠。同时,各级地方政府还应加大新增财力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收入。
(2)运用政治生活知识,结合材料二分析各级政府应如何承担好农田水利建设职责?
材料三 2011年8月18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在郑州召开,学习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对我省今后一个时期的水利工作作了安排部署,明确了目标、任务、要求,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的结合。会议强调,要增强忧患意识,清醒地看到我省水利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增强做好水利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同时,要着眼优势。河南是全国唯一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同时太行山、大别山、伏牛山等构成河南与外界的分水岭,水利事业发展具有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势。会议指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为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坚强保障。
(3)用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的知识分析上述材料。
三、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背景材料】
1.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办好农村义务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
2.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温家宝指出,这些年来,按照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原则,搭建起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框架,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97%的农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5300多万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覆盖60%的县,7800多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几千年来中国农民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困有所济的愿望正在实现。
3.2011年6月20日,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在京召开。温家宝强调,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是开创性的重大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
4.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2011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23亿元用于新农保试点补助。增加安排后,2011年新农保覆盖地区范围将从原计划的40%提高至60%。
5.2011年12月8日发布的2011年《城乡一体化蓝皮书》指出,以新型合作医疗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一直被视为是缩小城乡居民社会福利差距,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举措。经过几年的实践,这两项制度已经从最初的试点发展到基本上覆盖全部农村地区。对农村医疗设施和新农合效果的调查结果显示,拥有卫生所的村庄已经占到75%,但是仅有略多于一半的村庄卫生所能保障村民的健康需求,说明农村卫生医疗设施还有待改善。
【备考演练】
2011年6月20日,全国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部署暨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经验交流会议在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强调,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标志着我国覆盖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制度都建立起来了。有了这两项新制度,几千年来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里就能初步实现。回答1~2题。
1.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和新农保制度,实现中国人“老有所养”的愿望()
①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②体现了我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③表明我国已进入全面小康社会 ④符合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会议指出,新农保工作要继续实行“政府和个人共担责任,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的原则。对此,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A.农民参加新农保应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B.农民参加新农保应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 C.农民参加新农保应坚持自愿的原则 D.参加新农保是农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011年6月27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召开,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作《关于2010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刘家义在报告中指出,审计调查发现,一些地方和单位存在挤占挪用新农合资金的问题。回答3~4题。
3.审计署审计长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报告表明()
①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 ②全国人大常委会是我国的最高权力机关 ③全国人大常委会有监督审计署工作的权力 ④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4.审计监督在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审计监督属于()A.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B.司法机关的监督 C.行政系统内部的监督 D.社会与公民的监督 5.给农民办新农保个人帐户,按照传统的做法,一个小时最多给6个农民办,因为个人得填三张表,得把所有的信息填出来,之后还得跟相关部门核实信息。但邮政储蓄银行在广东就进行了一点创新,跟派出所的系统共享信息,这样就简化了农民填表的手续,只用画勾、签名,节约了大量时间。这给我们的哲学启示有()
①要立足实践,树立创新意识
②要重视部分的作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③要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④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注意分析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
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6.2011年12月1日,《洛阳日报》报道,随着汝阳县、洛宁县启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工作,我市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2009年,国家开始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步伐,随后提出到2012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目前,洛阳市已提前一年使居民享受到了国家这一政策。从从依法行政的角度看,洛阳市提前一年实现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体现了洛阳市政府()
A.合法行政 B.权责统一 C.高效便民 D.合理行政
7.2011年11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新农合是个宝,病先看钱后掏”的文章。文章指出,山东章丘市正在推行“先治病、后交钱”新农合模式,改变了以往“先交钱、后治病”和“没钱不给治病”现象,使病人在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治疗。山东章丘市的做法()
①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②有利于实现社会和谐 ③保障了广大农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 ④强化了政府职能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8.材料一 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是应对农村老龄社会来临的必然选择。2011年12月12日至14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指出,要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农民在“种地不交税、上学不付费、看病不太贵”后,又将实现“养老不犯愁”。
材料二 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会议决定,中央财政增加安排123亿元用于新农保试点补助。增加安排后,2011年新农保覆盖地区范围将从原计划的40%提高至60%。然而,我国目前农村中的不少老人受“养儿防老”“儿孙满堂”等传统观念影响,不愿住进敬老院等养老机构。
(1)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让农民“养老不犯愁”体现了我国国家性质的哪些知识?
(2)从经济生活的角度,分析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的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
(3)请你结合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说明我国目前农村中的不少老人受仍然受“养儿防老”等传统观念影响的原因。
9.材料一
改革开放前我国实行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大体上满足当时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要求,但覆盖面小,国家和企业投入大,医疗资源浪费严重。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基本走向商业化、市场化,医院技术装备水平和医生素质大大提高,但公平性下降,卫生投入效率低下,“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日益突出。2009年以来开始的新医改坚持“公益性”诉求,同时保留了市场作用的合理因素,并明确政府为低收入群体的医疗福利买单,2011年新农合政策范围内报销比率达到70%。
(1)结合上述材料,用辩证否定的实质分析说明我国医疗体制改革过程。
材料二
“医疗是民生之保”,陕西省神木县经过1年多的调研论证,2009年3月开始推行“全民免费医疗”,县财政每年投入1.5亿元为全民医疗服务买单,让城乡居民摆脱了“看病难、看病贵”的困扰。神木开国内“免费医疗”之先河,具有民生导向意义。
(2)有人认为:“政府为全民医疗服务买单违背了市场经济的要求。”请运用经济学知识对该观点做简要评析。
四、完善扶贫开发政策,做好扶贫开发工作
【背景材料】
1.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指出到2020年,深入推进扶贫开发的总体目标是: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要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同时实行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把扶贫开发作为脱贫致富的主要途径,把社会保障作为解决温饱问题的基本手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坚持扶贫开发与推进城镇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相结合,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要坚持政府主导、分级负责,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坚持全社会参与、合力推进,坚持尊重扶贫对象主体地位、激发贫困地区内在活力。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根据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要求,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比2009年1196元的标准提高了92%,对应的扶贫对象规模到今年年底约为1.28亿人,占农村户籍人口比例约为13.4%。
2.2011年11月29日,《人民日报》报道:近日,《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发表,宣布我国农民的生存和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2011年,对于我国的扶贫开发事业,是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全面完成,扶贫开发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随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的颁布实施,我国扶贫开发站上了再出发的新起点。
3.2011年11月29日新华网报道,财政部、发展改革委、国务院扶贫办近日正式下发通知,要求各地加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通知强调,各地要充分发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引导作用,拓宽扶贫开发投入渠道,加大整合支持农村贫困地区各类资金的力度,统筹安排、集中使用,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4.2011年12月25日举行的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2012年要继续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完善涉农补贴政策,健全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产品补贴和收储制度,完善财政综合扶贫政策体系。
【备考演练】
2011年12月7日,大连市市委召开常委会议,传达学习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会议强调,要针对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区域间还不够平衡,部分群众生活还相对比较困难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扶贫工作会议的各项部署和要求,总结经验,研究制定好符合我市实际的具体实施意见。回答1~2题。
1.上述材料体现的唯物论道理是()
①物质决定意识,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④意识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大连市委高度重视扶贫工作,从根本上说是由 决定的。()A.国家性质和党的性质宗旨 B.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 C.我国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 D.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 3.漫画《菜贱伤农》蕴含的经济生活道理有()
①市场需求直接决定商品的价格 ②政府应履行公共服务职能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应引导农民掌握市场信息 ④价格变动影响生产,农民需要增强风险意识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4.2011年12月24日至25日,广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率市人大代表对从化市、增城市扶贫工作落实情况进行了视察,并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广州市政府以及从化市政府、增城市政府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汇报。这表明()
①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依法对从化市、增城市政府的扶贫工作进行监督
②从化市、增城市政府要对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负责
③广州市人大常委会行使了审议权
④广州市人大常委会是广州市政府的执行机关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2011年12月25日,新华网报道,随着财政支农力度的不断加大,预计2011年中央财政“三农”支出将达到10408.6亿元,增长21.3%。回答5~6题。
5.2011年,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其目的是为了()A.深化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B.改善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 C.强化政府在农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D.发挥市场对财政投向的决定作用 6.中央财政继续加大对“三农”投入的力度,有利于()
①提高农产品的价值量 ②促进财政的收支平衡 ③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④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
A.①③ B.①④ C.③④ D.②④
7.“财扶农、政扶农,华夏江山四季红。花蘩叶茂浓。扶支农,志励农,灯映水泥硬路通。琼楼伴柳风。”这体现的经济生活道理是()
A.财政支农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B.支持新农村建设是财政责无旁贷的任务 C.经济发展水平对财政收入的影响是基础性的 D.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8.近年来,广大农村基本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普遍建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室、农村电影放映点、农家书屋等,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农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加强文化惠民工程建设,有利于()
①促进文化的交流与传播,保护和发扬农村的传统文化 ②发挥文化对经济的反作用,促进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 ③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消除落后的农村文化 ④发挥文化塑造人生的作用,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农民从温饱不足到丰衣足食,从自我保障到社会保障,我国“三农”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据此回答9~10题。
9.上述对当前农业农村形势的认识符合的辩证法道理的是()
A.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 B.整体和部分是不可分割的 C.主次矛盾是相互影响的 D.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10.从哲学上看,对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要()
①承认其客观性,不回避矛盾 ②具体地分析这些矛盾,并努力找到解决这些矛盾的正确方法 ③分清主次,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④懂得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越多,事物发展就越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2年春节临近,为保证农民工能如愿拿回自己的工资,哈尔滨市行政执法局在全市范围内严查建设单位拖欠农民工工资等情况,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单位一经查实,明年一律不得开工。哈尔滨市行政执法局的行为()
①有利于调动广大农民工的劳动积极性
②不利于调动建设单位的生产积极性
③保证了我国广大农民工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③
12.河南省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部门公布数据显示,2011年河南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累计达2465万人,其中省内转移达1258万人。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人数首次超过省外,让更多的农民在“家门口”就业正逐步成为现实。使河南省省内就业的农民工人数首次超过省外的原因可能有()
①部分产业由东部沿海向内陆地区转移 ②中原经济区战略提出以来,河南采取大招商策略 ③农民在河南本地务工收入与沿海地区差距逐渐缩小 ④农民在河南本地务工收入超过了沿海地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3.材料一 2011年10月31日《重庆日报》报道,近日重庆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对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共同富裕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结合材料三,从文化传承与创新的角度,为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你的建议。材料二 新世纪以来,国家不断加大统筹区域和城乡发展的力度,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促进贫困地区发展。这一进程中,我国把扶贫投入作为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的优先领域,把贫困地区作为公共财政支持的重点区域,广大贫困群众受益良多。
(2)用所学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国家不断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的依据?
14.材料一
新华网报道,2011年1至10月全国财政收入达90851.68亿元,同比增长28.1%,其中税收收入79634.28亿元,同比增长26.6%。非税收入11217.4亿元,同比增长40.1%。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请你谈谈国家如何增加财政收入?
材料二
扶贫开发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一项历史任务。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把扶贫开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并逐年有所增加。针对当前贫困地区财政困难的实际情况,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列入财政扶贫资金,按照扶贫开发规划下达,落实到贫困乡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
(2)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说明我国财政收入的作用是如何体现的?
材料三 我国在2008年前有两个扶贫标准,第一个是1986年制定的206元的绝对贫困标准,该标准以每人每日2100大卡热量的最低营养需求为基准,再根据最低收入人群的消费结构来进行测定。后来此标准随物价调整,到2007年时为785元。第二个是2000年制定的865元的低收入标准,到2007年年底,调整为1067元。2008年,绝对贫困标准和低收入标准合一,统一使用1067元作为扶贫标准。此后,随着消费价格指数等相关因素的变化,2009年和2010年标准进一步上调至1196元和1274元。
2011年11月29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宣布,适应我国扶贫开发转入新阶段的形势,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
(3)结合材料说明,我国扶贫标准的调整过程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哪些道理?
材料四 2011年12月1日,新华社报道: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纲要》指出: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完善机制,拓展领域,注重实效,提高水平。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4)用所学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的知识,分析《纲要》的内容。
五、关注留守儿童
【背景材料】
1.2011年11月27,温家宝在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日留守妇女、留守儿童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问题。留守儿童由于亲情缺失,在身心发育和受教育方面受到很大影响。这些都对妇女儿童工作提出了新挑战,对政府工作和社会各方面提出了新要求。要充分考虑农村留守妇女儿童问题的特殊性和紧迫性,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保障他们的权益,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对于留守儿童,要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办好寄宿制学校,配齐、配好生活、心理教师和必要管理人员。对于留守妇女,要多为她们提供帮助,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2011年12月1日,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经验交流现场会在重庆召开。会议指出,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但不是问题群体,不要刻意区分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以免给他们造成过多的心理负担;不能寄宿的农村留守儿童要就近入学,不能提供校车服务的地方不能随意撤并学校。会议总结推广了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好经验好做法,研究分析了农村留守儿童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进一步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作出部署。
3.2011年12月1日,人民网报道:为把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落到实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六大行动计划”,举全市之力使这一“希望工程”走在了全国前列。2011年7月,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在《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中,将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列入“两大关爱行动”(关爱空巢老人、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之一。同时,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出台相关文件,作出全面部署,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工作纳入制度性安排。
【备考演练】
2011年12月1日,人民网报道:重庆市为了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计划”,破解留守儿童“住读难”问题。全市累计投入68亿元,建成农村寄宿制学校2080所,解决了101万名农村学生寄宿问题。回答1~2题。
1.材料中的68亿元属于()
A.经济建设支出 B.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支出 C.行政管理支出 D.社会保障支出 2.重庆市投入68亿元解决了101万名农村学生寄宿问题,说明财政具有 的作用。()①缩小收入分配差距 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 ③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运行 ④促进教育公平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2011年12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听取了国务院关于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工作情况的报告,其中“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学习问题”是此次会议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全国人大常委会在此次会议中使的权力是()
A.监督权 B.审议权 C.质询权 D.立法权
4.2011年11月27日,第五次全国妇女儿童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出席会议并讲话。对于留守儿童,要确保他们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办好寄宿制学校,配齐、配好生活、心理教师和必要管理人员。从文化生活角度看,要确保留守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权力是因为()
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②教育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 ③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④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政府的最高价值标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农工党中央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建议,教育部给予了长达6页的书面答复,并制定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7项措施,有力地促进了这一问题的解决。这表明民主党派是在()
A.履行文化管理的职能 B.参与国家政策的执行 C.发挥参政议政的作用 D.参与国家权力的行使 6.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专题学习中,某中学高三(5)班同学围绕“农民工与留守儿童问题的现状与对策”课题,组成探究小组,进行了调查研究,并整理总结出以下材料:
材料一 父母外出打工,留守在家的子女面临着生活、感情上的双重考验。一些孩子能够战胜困难成为生活的强者,但也有一些孩子缺乏远大理想,与祖辈、同学等很难沟通,更由于客观条件所限,难以走出生活的阴影,甚至走向堕落。
(1)如果让你给留守儿童写一封信,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请你确定信的主题,并指出其哲学依据。
材料二 农村留守儿童的数字越来越大,我国农村目前已有留守儿童近5800万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当地农民收入过低,就业岗位偏少;另外,农民工和城市居民相比,在收入和社会福利保障方面差别很大,大部分农民工无力供养子女在城市生活、学习,不得不选择“一家两地”的生活。
(2)请你从经济生活角度,谈谈如何解决材料中“‘一家两地’生活”的问题。
材料三 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关心留守儿童的同时,已经加强了对留守儿童问题的研究,探索了建立救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一些地方的留守儿童工作已经走上规范化轨道。
(3)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政府建立救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的依据。
专题三
关注“三农”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1.C 2.B 3.C 4.D 5.C 6.D 7.D 8.B 9.D 10.C 11.B 12.(1)①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职能,以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②有助于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把维护和实现人民的利益落在实处。③有利于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从而更好地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④有助于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的国家政权。
(2)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尤其是要在产品品种选择上,扬长避短。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特色产品。③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强化服务,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④做好特色产品的市场宣传,尽可能迅速打开销路,占领市场。
13.(1)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②文化对政治、经济具有反作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实现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③广大农民群众是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智力支持。
(2)①哲学依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的原理。②主要内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之间相互转化。③方法论意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3)①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重视农产品的供给是由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②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坚持民主执政。重视农产品的供给,有利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巩固党的执政基础。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重视农产品的供给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二.1.C 2.C 3.B 4.B 5.B 6.D 7.C 8.D 9.B 10.A 11.A 12.D 13.A 14.B 15.A 16.(1)①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不能解决公共物品的供给问题。水利建设属于公共物品,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必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②国家财政具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作用。水利设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离不开国家财力的大力支持。③在我国,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水利设施建是关系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政府必须起主导作用。④政府加大对水利设施的投入,统筹人与自然、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①W县政府邀请专家和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讨论方案,有利于推进决定的科学化和民主化。②政协委员参与调研,提供意见,体现了政协参政议政的职能③W县人大常委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审议通过改革水利设施的方案,是依法行使决定权和监督权的体现。④县财政通过拨款加快水利设施建设,体现了政府行使经济职能和组织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
(3)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我国水利建设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历代统治者重视水利建设。②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的基础。水利兴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③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水利兴而天下定,水利建设直接关系到政权的稳定,所以历代统治者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树立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水利兴而天下定,天下定而人心稳,人心稳即有生产积极性,社会有粮则百业兴,整个社会必然繁荣昌盛。
17.(2)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有利于提高全民水患意识、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②文化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有利于使中小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节水意识,形成节约用水的习惯。
(2)①各级政府应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工作宗旨,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搞好农田水利建设;②各级政府应认真履行好组织经济建设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承担好农田水利建设的职责;③各级政府应坚持依法行政,依照《农业法》规定,逐步提高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加大对农田水利建设的投入;④自觉接受监督,对于惠农资金,地方政府要管好用好,使中央政策真正落实成为给农民的实惠。
(3)①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相互联结,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河南省水利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中央精神与河南实际的结合。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做好河南的水利工作,要增强忧患意识,同时也要着眼优势。③主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坚持重点论,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会议指出,要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
三.1.B 2.B 3.C 4.C 5.B 6.C 7.A
8.(1)①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维护农民的利益有利于巩固国家的政权。②在我国,人民民主具有真实性,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调动农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
(2)①消费反作用于生产。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从而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②劳动者有享受社会保险和社会福利的权利。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有利于维护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安定。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④国家财政是促进生活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要充分发挥财政的作用。⑤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
(3)①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相对独立性。传统观念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并非亦步亦趋的。②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经年累月形成的传统观念对人的影响是难以抹去的。③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和相对稳定性。传统观念在世代相传中仍然保留着其基本特征。
9.(1)辩证的否定,既不是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是简单地否定一切,而是既肯定又否定,既克服又保留,克服的是旧事物中过时的消极的内容,保留的是旧事物中积极合理的因素。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
改革开放后,我国医疗卫生体制走向市场化市场化,克服了公费医疗国家和企业投入过大,医疗资源浪费严重的缺点,使医院技术装备水平和医生素质大大提高。2009年以来开始的新医改坚持“公益性”诉求的同时保留了市场作用的合理因素。这一过程是一个辩证否定的扬弃的过程。
(2)①市场经济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但市场调节不上万能的。实践证明,医疗改革市场化、商业化会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不能主要由市场来调节。②政府对医疗等公共服务的调节应起主导作用,可以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以及实现资源的优惠配置方面的作用。③医疗卫生改革与发展必须实现市场机制与政府调节的优化组合,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④实现“政府为全民医疗服务买单”必须建立在经济发展,财政收入增加的基础之上。
四.1.C 2.A 3.D 4.A 5.B 6.C 7.B 8.D 9.D 10.A 11.B 12.A 13.(1)①教育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②面对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化,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重视对民间习俗的引导,利用重要传统节日,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③立足农村现代化建设实践,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将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运用科技手段和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文化传播的内容与形式,积极发展农民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④交流借鉴,博采众长。吸收借鉴其他地区的有益文化成果,发展农村特色文化。⑤人民群众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必须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2)①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提高广大贫困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拉动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经济发展。③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有利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
14.(1)①反映了税收是我国最稳定、最可靠的成长收入形式,是我国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从根本上说,国家要不得提供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增加社会财富,这样才能保证国家财政收入持续增长。国家应当制定合理的分配政策,既保证国家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有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2)①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社会生活的物质保障。对贫困地区的投资,特别是扶贫资金,有利于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②财政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投入财政扶贫资金,体现了这一点。③财政保证国民经济平稳运行。财政扶贫资金重点用于改变基本生产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
(3)①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扶贫标准的调整是适应我国新阶段的形势作出的,体现了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②事物是变化发展的,扶贫标准的调整做到了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③矛盾具有特殊性,不同的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情况不同,扶贫标准的调整做到了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辩证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扶贫标准的调整是与时俱进的要求。
(4)①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做好新时期的扶贫工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说明中国共产党用科学的思想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②中国共产党坚持民主执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体现了为民执政,支持和保障人民当家作主。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依法执政。加快扶贫立法,有利于推进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
五.1.B 2.D 3.A 4.C 5.C
6.(1)①留守儿要有战胜困难成勇气和信心,坚信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将来一定能有所作为。依据:事物的发展是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②留守儿童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志向、勤奋的精神和造福人类的精神。依据: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③留守儿童要学会与祖辈、同学融洽相处。依据:个人与社会是统一的,只有在集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
(2)①根本途径是发展农村解决,让更多的农民能够就近务工,提高农民收入。②充分发挥财政在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中的作用,建立和健全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社会福利保障方面的差别。③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为实现城乡收入分配的公平提供制度保证。
(3)①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②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③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供社会公共服务是政府应履行的职能。④建立救助留守儿童的长效机制也是树立政府权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