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皇城镇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与思考
关于皇城镇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与思考
皇城镇党委刘恩慧
为加快推进都市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努力构建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皇城镇紧密结合镇域实际,在科学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努力推动传统农业“五化”转变,积极发展有地域特色的都市农业。
在近两年的实践中,已创造产值过亿元,为农民年均增加收入两千余元。
一、推动传统农业“五化”转变,打造地域特色都市农业
(一)推动传统农业向功能多元化转变。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不断推进,农业的功能定位逐步发生重大变化,即以生产、生态功能为主的定位逐步向以生态、生活、生产和其它多功能定位发生转变,农业的社会、生态、文化等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一是生产功能。在现阶段,生产农副产品仍是皇城镇农业的基本功能。全镇现有蔬菜大棚5万个,主要种植西红柿、西葫芦、菜椒等多种蔬菜,年产量近6亿公斤。规模养殖场达85处,养殖小区8个,规模养殖达80%以上,存栏生猪15784头,能繁母猪2647头,牛500头,羊2911只,蛋鸡10万只,肉食鸭45万只,肉兔百余万只。这些农副产品不仅可以满足周边城市的需求,还销往全国各地,同时保证了农民有较高的稳定的收入。二是生态功能。调节环境、平衡生态是都市型农业重要的功能之一。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创建生态园林区、绿色屏障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可以满足都市人们价值观念更新、讲求生活质量、注重环境意识和回归自然的需求。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发展现代农业的机遇,提出了“产业建设生态化,生态建设产业化”的指导思想,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为核心,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节能、资源综合循环利用为重点,推广应用节约型、环保型新技术,培养农民和农业企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观念,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集约农业等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农业形态。今年以来,针对蔬菜大棚多、产生垃圾多的特点,皇城镇在321省道、北齐路两侧分别新建大型垃圾池97个,实行大棚垃圾集中存放。同时,对集中存放的大棚垃圾利用腐熟剂进行沤制,“变废为宝”用作大棚肥料或农用肥,实现二次利用。为转变农村能源结构,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产、生活质量,大力引导农户修建沼气池,首批在石槽村建设330个,占全村常住户的96%;在曹村建设沼气池170个,占全村常住户的89%。三是旅游休闲功能。通过开发农业观光、旅游产业,可以为都市居民和游客提供清洁优美的休闲、采摘、游览场所和休闲农区,提高人们休闲生活的质量,展示地域特色浓厚的农业文化,提升城市居民休闲生活的意境和档次,同时还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今年,皇城镇依托淄河二期开发皇城段“安平苑”生态旅游区,加快推进翠竹有机蔬菜庄园建设,计划新建200个高档蔬菜大棚,全部采用高新种植技术和新型生产
设施,使“安平苑”生态餐饮开发及翠竹有机蔬菜庄园融入淄河生态旅游大开发、大项目。
(二)推动传统农业向产业集中化转变。发展都市农业的最终目标是要提高农业的竞争力和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增加农民收入。为此,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以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城市农业的集约化和产业化。通过农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带动标准化生产,优化农业的区域布局,延伸产业链条,开发农产品的品牌、加工、包装、保鲜和储藏等持续效益,提高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一是建设大规模专业化的绿色有机蔬菜基地。皇城镇绿色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认可,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国务院、农业部、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以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多次对皇城绿色蔬菜产业进行视察、检查,都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和赞誉。先后被国家命名为“中国西红柿之乡”、“中国优质蔬菜生产出口第一镇”、“全国绿色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围绕蔬菜产业链延伸做文章,重点做好蔬菜深、精加工、物流配送、净菜直销、农资服务市场建设等。同时加快蔬菜生产基地向连片规模化、生产科技化、产销集约化发展。投资2亿元,新上、改(扩)建3000个高档蔬菜大棚,全面完成全市万亩绿色蔬菜基地重点建设项目,搞好1000亩有机蔬菜示范基地建设。二是创立名优品牌,提升农产品附加值。镇党委、政府深刻认识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都市农业促农增收,一个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农民树立和增强品牌意识,加快农产品商标注册和绿色产品申报,发展品牌农业、精品农业。目前,“翠竹”牌西红柿、西葫芦、辣椒、甜椒、茄子等14种蔬菜被获准使用国家“绿色食品”
标志,现正在积极申报皇城西红柿、西葫芦国际地理标志产品。
(三)推动传统农业向科技化、智能化转变。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实际上是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农业科技知识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与创新。皇城镇立足市场需求,加快新品种引进、试验和推广,优化种植养殖结构。通过种植业“种子工程”和养殖业“良种工程”,狠抓良种的引进、繁育、示范和推广。今年以来,皇城镇已推广新技术6项,引进应用优质新品种20余个,科技入户示范推广项目50个,大宗农作物良种普及率稳定在98%以上,推广小麦良种21万公斤,全镇肉牛、奶牛良种覆盖率平均为90%,生猪、家禽基本全部实现良种化。镇农委还积极引进推广无土栽培、秸秆生物反应堆、大棚微滴灌等先进实用技术,目前,全镇新技术成果推广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同时,皇城镇还鼓励农民自主创新研发,先后研究成功了冬季大棚保温、增温技术、棚内增光、降湿技术、常见病虫害的快速防治技术、科学施肥
技术、棚内空间利用等30多项生产实用技术。
(四)推动传统农业向生产经营外向化转变。都市农业是一个高度开放型的农业。一方面,大量名特优新农产品需要拓宽国内外的销售渠道,扩大农产品的市场份额,以销促产,指导结构调整;另一方面,随着都市农业的发展,迫切需要充分利用国外资本技术优势和区域农业资源优势,开拓国内外市场,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外向型农业之路。为此,皇城镇积极开拓外部市场,培植壮大农产品加工运销、物流运输龙头企业,将全镇现有的1000余辆大型运输车辆进行资源整合,加快个体物流运输向集团化、公司化发展,重点扶持物流运输大户,成立物流运输公司,走蔬菜等农副产品物流的发展新路,组织农产品营销企业进军国内大城市超市,使皇城绿色有机农产品享誉全国。同时,皇城镇还积极探索“公司+合作社+养殖户”新的经营运作模式。石槽村与青岛康大食品有限公司联合的肉兔养殖,解决了农户对于销路的后顾之忧,使农民养兔更有干劲和热情,目前已形成百万只养殖规模,创造产值近两千万元,平均为养殖户
增加年收入5万元。BB霜排名面部按摩霜美白面膜哪个牌子好
(五)推动传统农业向劳动者高素质化转变。农民是农村经济社会建设的主体,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顺应农村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需要的新型农民,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和都市农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为此镇党委、政府采取多种举措,着重培养农民的市场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法律意识,从而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农民队伍,推动都市农业建设的进程。一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强化农民专业技能。镇农委有针对性地分批组织农民通过远程教育站点学习相关农业科技知识、邀请农业技术专家上门讲座授课等多种形式,提升农民致富技能,收到了显著的效果。镇妇联针对男性外出务工多的现状,专门组织了留守妇女学习科技知识。采取固定和流动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向农村妇女传授畜牧养殖等新技术。二是建设科技示范基地,辐射推广先进经验。在巩固壮大北羊绿色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南卧石西红柿示范基地和大蓬樱桃谷鸭示范基地的基础上,大力实施“专业村工程”,将农业科技集中在专业村实施,大力开展示范村建设,建立西红柿示范村、甜瓜、草莓示范村、生猪标准化生产示范村和林果蔬菜种植示范村20余个。目前,全镇已初步建立了镇、村、户三位一体,能承载各类试验、示范推广的网络体系,其中镇蔬菜科技试验示范园列入省“三〇”工程,全镇50个村都已经有自己的科技示范棚区和科技示范户。三是回流中高层次人才,优化农民文化结构。根据走访调查,目前农村大部分年轻农民都已进本镇或外地企业上班工作,大都有高中或大学的文化水平,能够利用电脑获取科技信息,创新创业意识强,这部分人实际上已是新型农民。但在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下,企业岗位数量已不能满足外出打工者的需求,镇党委、政府充分利用这一机遇,全面开发能人效应,鼓励、支持他们回村领包土地创办农业经济项目,发展效益农业。一年多来,这些回流的中高层次人才已创建高
科技种植基地7个,养殖基地5个,通过带动作用为10余个村带来2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二、发展都市农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皇城镇虽然在探索发展都市农业的过程中,通过推动传统农业“五化”转变,实现了农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初步构建了符合现代都市农业特征的产业结构,但也遇到了一些影响发展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资金短缺问题。都市农业是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农业,需要有较大的资金投入。从皇城镇
发展都市农业的探索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尽管这几年国家加大了支农惠农力度,但由于镇域经济基础薄弱,对都市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资金支持不足,导致引进优良品种,开发名特优新产品和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的力度不够。同时,由于信贷支农资金不足,农民拥有的宅基地使用权、土地承包权等都不能作为贷款的抵押物,严重地影响了农民自主创业的积极性。
二是经营模式不统一。都市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明显地表现为高度的集约化的经营方式,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经营模式,达到高度的农业发展形态和为都市服务的特殊功能。而目前,皇城镇都市农业主要体现在有一小部分观光园,还是一家一户分散经营型,没有达到规模化、统一化的生产经营要求。三是服务体系尚不健全。农业市场体系,农业信息产业化系统处于起步阶段,农副产品的产销信息还不畅通,农副产品的市场营销策略尚未更新,特别是农业技术开发和推广体系的落后,制约了都市农业发展。农产品的科技含量较低,品质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了农产品在国外市场的竞争能力。
三、加快发展都市农业的几点建议
(一)加快建立与都市农业发展相适应的金融体系。都市农业不仅体现出经济效益,也体现出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所以应做到多渠道、多方式、全方位、开放式投资都市农业,以龙头企业和有广阔发展前景的项目为主体,引进风险投资和发展开发基金,吸引域外资金;同时要合理利用民间资金,理性看待、有效规范民间借贷的发展,实现社会效用最大化的目标。
(二)建立分工协作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或企业。学习美国等先进农业大国,在现有农民合作社的基础上,进一步走专业协作化的路线,将农业中的各种专业性合作组织统一起来,建立分工更细的协作组织或企业。比如建棚、育苗、施肥、防杀虫、采摘等,建立专业化队伍分工实施,可比一家一户独立操作更
节约资源、降低污染、操作到位,最大限度的保证农产品品质。
(三)建立覆盖全镇的农村信息体系。下大气力加快信息网络软硬件设施的更新换代,在发展电子信息网络的同时,重点抓好农业综合服务平台建设,采用电视节目、农技电话、互联网、科技进村服务站、自办刊物与简报、乡村板报和喇叭广播等途径发布信息,这些方式非常容易被农民接受,是农民获取信息的有效方式。
第二篇: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远景设计研究院
都市农业发展探讨
都市农业是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与间隙地带区域范围内,随着都市经济生产力发展到较高水平,农村和城市、农业与非农产业等进一步融合,为适应都市城乡一体化建设需要,形成的具有紧密依托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并服务于都市居民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是经营形态高级化、多样化的农业,具有多功能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的特点。发展都市农业,对推进农业转型升级,全面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不断夯实城乡一体化经济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1、都市农业定义
都市农业是指地处都市及其延伸地带,紧密依托并服务于都市的农业。它是大都市中、都市郊区和大都市经济圈以内,以适应现代化都市生存与发展需要而形成的现代农业。远景设计研究院多年都市农业规划经验,对都市农业定义如下:都市农业是以生态绿色农业、观光休闲农业、市场创汇农业、高科技现代农业为标志,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
2、都市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土地资源日益紧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市政建设、工业建设用地剧增,耕地日益减少,基本农田保护压力骤增,制约了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发展。由于投入不足,农田排灌、路渠等基础设施老化、地力退化,综合生产能力下降,抵抗自然灾
本文由:远景设计研究院整理提供(专注古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农业规划、旅游规划)
害能力差。同时,由于土地资源的紧缺、农业用地的困难,畜牧养殖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受到较大限制。
农业投入机制和扶农政策亟待完善
在农业信贷上,除农村合作银行外,其他金融机构对农业的融资环境较差,政策性金融支农力度不够,相应的担保体系也不健全,农业风险保险保障机制并不健全,妨碍了农业产业发展。并且在市、区财政体制改革后,扶农政策尤其是财政支农资金没有得到相应的增长,难以满足新形势下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吸引社会资金、工商企业投资农业政策优惠度不高,吸引力不强。
农业安全隐患依然存在动植物疫病仍呈多样化、常年化态势,疫情日趋复杂,防控难度大;工业“三废”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仍然严重,农业投入品监管、科学使用仍有差距,管理、生产、消费环节的质量安全意识还需进一步引导强化,尤其是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等,对于发展生态农业,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是巨大挑战。
3、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
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建设都市农业的关键环节和重要标志,要大力培育各类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农业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科技进步、培育品牌、发展深加工等方面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加快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健全企业与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和监督,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快速发展。培育一批生产标准化、经营品牌化、管理规范化、产品安全化、社员技能化的规范化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农民致富。完善农民专
业合作社数据库建设。
突出产业功能拓展,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创新农业经营理念,利用区位和交通优势,把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观光旅游相结合,实现农业产业功能拓展,培育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农业产业功能区块的特色为基础,精心包装组合休闲观光农业产品。开展生态景观、果园风光观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休闲度假游。培育一批农业休闲观光示范区。
加强农业生态保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维护,是提高农业综合实力和市场竞争力的迫切需要,也是营造良好人居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大力保护土地资源。通过实施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地改、土地增减挂钩等,集约、节约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4、都市农业发展措施保障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工作新发展
加快建设都市农业,首要的是加强领导,更新观念。树立统筹城乡发展观念,克服传统农业观念束缚,将“三农”工作纳入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范畴,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与城市生态建设、市场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协调发展,实现农业农村工作新发展。科学制定全区都市农业近期和中长期发展规划,作好规划目标的细化分解,建立目标责任制。大力推进“三分三改”工作,促进资源要素流动。
建立完善多渠道多元化
都市农业是技术、资金密集的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多渠道增
加投入十分关键。由于农业的弱质性,难以在短期内形成“聚积效应”。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以增加国家投入为引导,企业和农户投入为主体,广泛吸引外资和社会资金为补充,金融信贷投入为驱动,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健全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农业公共服务能力
农技推广是农业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应用于生产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手段。突出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完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逐步形成“专家团队+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和转化机制。突出主导品种、主推技术的示范推广,培育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户。
提高农业应急能力,保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三防两安全”建设,有效应对农业突发事件,保证农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针对严重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自然灾害,组织专家进行灾害防御研究,建立农业应急技术标准和应用规程,制定完善抗台防洪、森林火灾、重大动物疫病、植物有害生物入侵、农产品质量安全等农业重大突发事件的应急预案,建立健全预警预报机制和应急反应机制,强化体系预防能力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最大限度减少损失。
第三篇: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范文]
北京市关于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1-7-26信息来源: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作者:张战勇
[摘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人们向往的大城市出现了“现代城市病”:噪音、污染、紧张、没有绿色等。人们又开始眷恋乡村的美好生活:宽广的田野、泥土的芳香、自然的景色、农家的生活等。因此,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把农业放在整个城市系统中加以考虑。本文分析了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北京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
[关键词]北京 都市农业
长期以来,农业一直扮演着为人类提供食物的角色,好像它唯一的作用就是生产农副产品。其实,农业除了具有生产性功能外,还具有改善环境质量的生态性功能和为人类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空间的生活性功能。近年来,随着北京社会经济的发展、郊区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农业的生产、生态、生活功能逐步得到认识并被加以开发,农业的生产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为城市服务的功能增强,都市农业有了快速发展。
一、都市农业概述
都市农业是指处在大城市边缘及间隙地带,依托大城市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进行集约化农业生产,为国内外市场提供名、特、优、新农副产品和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并具有休闲娱乐、旅游观光、教育和创新功能的现代农业。都市农业不同于传统农业,它融合了现代都市的高新技术,企业化的经营管理模式。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生活性功能、生态性功能和教育性功能等,集中体现了大农业的思想。可以说,都市农业拓宽了农业这一概念的内涵。农业是都市有机组成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同都市一样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一流的经营管理模式,发达的交通信息系统,高水平的人才队伍,对城市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是都市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城市规划中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二、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
1.环境要求
北京市城市人口密度很大,同时城市工业和城市生活产生的三废污染及噪声污染,加剧了城市环境的恶化。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里不利于人的身心健康。另外现代城市中快节奏、高竞争的生活、工作环境,使得城市居民长期处于较紧张的精神状态,利用都市农业来亲近自然,缓解精神压力,成为他们的内在需求。发展都市农业对控制污染,创建优美的生活环境,增进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2.生活需求
北京市市区人口约1000万人左右,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农产品,而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品质好、有利于健康的食品,肉蛋奶、精品水果蔬菜以及无公害食品在人们的食物结构中所占的比例逐渐提高。发展都市农业,有利于城市居民体验乡野风光,进行休闲娱乐、劳动健身,缓解精神压力,了解农村文化,尤其是对缺少农业体验的青少年具有较大的教育作用。
三、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
1.注重对都市农业发展的研究和指导
各级政府和部门要加强宏观指导,要把都市农业建设纳人到城市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同时
要把都市农业的空间布局规划纳入城市总体规划中,尽力完善政府政策支撑体系,形成强有力的导向和激励机制。做好科学普及和宣传工作,使城市各方面的管理者和城市居民形成共识,共同确立都市农业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的新理念。
2.因地制宜,逐步实现重点产业和主导产业布局区域化
根据北京市郊区资源、环境、区位及农业生产特点,全市游憩地的区域配置可划分为三个圈层、八个地带(区)。三个圈层:①近郊区:包括朝阳、海淀、丰台、石景山四个区。这里交通方便,最接近城市消费群体,农业以园艺农业和高档次果菜种植为主,观光农业应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作为主,可以重点发展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垂钓场及市民租赁农囤等观光、体验农耕项目。②中郊平原区:包括大兴、通州、顺义、昌平四个区。这里是首部粮、菜及畜禽水产品生产基地,主要河流穿行其间,农业资源丰富,景观特征明显,应以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农业教育为主。③远郊山区:包括房山、门头淘、延庆、怀柔、密云、平谷六个山区县、区。这里自然景观优美,森林资源丰富,观光农业应以休闲疗养、农村文化体验、自然风景观光等为主。八个地带包括潮白河、永定河流域及远郊各区,每个地带都具备各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可建设成具有不同功能的游憩地。
3.重视高新技术、信息技术在都市农业中的应用
现代高新技术、信息技术是实现北京市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技术支撑。为此,要积极探索体现首都市场特点的都市农业,着力突出科技型农业。一是依托组织培养和细胞工程转基因培育动植物及微生物优异或特异物质,发展特色种业和种苗业。二是依托生物技术培育具有特殊功能的生物反应器发展功能性农业。三是依托发酵技术发展发展生物农药产业和循环农业产业。四是依托酶工程发展生物制剂产业。五是利用生物技术发展生物质能产业。另外,还应建立起完善的农业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和卫星通信等信息技术,实现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农业技术操作自动化、农业管理信息网络化。
4.完善农业经营机制
都市农业的发展必须在土地经营机制上有所创新,要建立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促进承包土地合理有序的流转,推动适度规模经营的发展,在政府协调指导下,鼓励外商或专业大户向分散经营的农户成片租用土地发展专业化农业生产,同时再雇佣农民进行企业化经营。要以龙头企业为主要组织载体,通过松散、紧密或半紧密等形式与农户结成互助互利互惠的合作关系,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经营,农科工贸一条龙服务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
5.加强科技教育,提高农民素质
要大力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使之同发展都市农业互相适应、互相促进。一是要健全完善农业科研和农业科技推广两大体系。通过优化农业科技专业结构、人才结构、多渠道增加农业科技投入等措施优化和加强农业科研力量,同时加强农业科技推广网络建设,尽快将农业科研成果推广到生产第一线;二是要花大力气培训农业技术人才,建立农业培训基地和试验基地,通过普教、职教、业余教育等各种教育形式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占耕.中国都市农业发展论[J].上海经济,2005,(1).[2]王振如,钱静.北京都市农业、生态旅游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模式探析[J].农业经济问题,2009,(8).[3]任蔚.面对WTO,北京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必要性与策略[J].北京农业,2003,(2).[4]吴轶韵,俞菊生.城市化进程中我国都市农业发展趋势研究[J].上海农业学
报,2010,(2).
第四篇:海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海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一、海口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好处
海口市紧扣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主题,着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不断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加快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全市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迈上了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形成了以出岛、出口为导向的外向型农业格局,现代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已初步形成,为丰富全国居民“菜篮子”、“果盘子”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体现为:
(一)特色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升
全市初步形成以香蕉(年产14万吨)与荔枝(年产1.1万吨)为主的热带水果产业、以保障“菜篮子”有效供给为主的优质瓜菜产业(年产37万吨)、生猪(年出栏100万头)与文昌鸡(1000万只)等畜禽产业、以优质水稻为主的粮食产业等第一产业,以及以畜禽、果菜加工为主的农产品加工物流业和休闲农业(全市已建成休闲农业园区52家,其中省级示范点13家)等第二、三产业。目前,马坡洋、雄丰洋、五一洋、龙头洋、富教洋等12个2011、2012年冬季瓜菜基地建设项目正在加快实施建设,力争建成精品工程;全市建成畜禽生态养殖小区79个,大大提升畜牧产品标准化水平;今年扶持海南罗牛山禽业有限公司30万只蛋鸡场等3个蛋鸡基地也正实施改扩建。
(二)设施农业装备水平明显改善
设施农业装备起步发展,全市建成钢架大棚1250亩,1
简易大棚6000多亩;水果节水基地8万亩,建成农产品冷库31个,年预冷能力120万吨。农机装备水平稳步提高,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51.6万千瓦,拖拉机4839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742台,小型拖拉机4097台,水稻联合收割机343台,耕整机3644台,配套农机具1963台,机耕水平达到73%,机收水平达到71%,综合水平达到48%。
(三)区域化、规模化格局初步形成构建产业集群,形成几大农业特色产业区,即:以大致坡、三江镇为重点的文昌鸡产业区;以海榆东线、海文高速沿线各镇为重点的生猪养殖产业区;以龙泉、遵谭镇为重点的火山特色瓜果产业区;以南渡江沿岸为重点的冬季瓜菜产业区;以大坡、三门坡镇为重点的荔枝、龙眼等热带水果产业区;瓜菜、水果、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规模化生产基地初步形成。
(四)产业化、市场化建设成效显著
全市形成“基地生产-冷藏加工-运销”的果菜产业链、“种鸡场-孵化场-养殖小区-育肥场-加工厂”的文昌鸡产业链和“养殖小区(饲养场)-加工-检测-出岛(出口)”的生猪产业链;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推进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市发展专业合作社1091个,入社农民10171人,带动农户45650户,主要产业几乎覆盖了全市所有农业产业。打造全省农产品物流中心,全市建成各类型农贸市场98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3家,年交易量达50多万吨,交易额超过15亿元。
(五)生态循环低碳农业建成新亮点
全市以畜牧发展为主线,沼气建设和推广沼气综合利用为纽带,探索建立“猪-沼-作物”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目前共建成79个农村畜禽生态小区示范点,建成大中型沼气、联户型工程220处,以施用沼肥为主的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基地10万亩,受益1200多个村庄19000户,“三沼”综合利用率达95%,沼气用户年节支增收近3000元。
(六)综合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近年来,我市不断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截止目前,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1个(筹建,市编办尚未批复下文),市级农产品流动监测站1个,区级流动监测分站4个,1个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区域站),23个镇级农产品质量流动检测服务站,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22个,基地和田头收购站(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站(点)49个,另外,22个镇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正在选址规划中,初步架构起市、区、镇、村(基地)“二级四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网络,扩大了检测工作的覆盖面。同时,根据各监测站点的监管职责权限,我市成立了专门的监管员队伍,建立了督导员、检查员、检测员、巡查员“四员制度”。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人员达212人。
二、海口都市农业建设优秀单位
(一)海口盛民瓜菜专业合作社
该合作社于2007年10月成立以来,在我市瓜果菜种植、收购、冷藏、分级、包装、运销的过程中积累了成功经验,业绩显著,连续多年得到各级党和政府的肯定和奖励。
该合作社主要从事瓜果菜种植、收购、冷藏、销售,集产、供、销为一体化的服务经济合作组织,是海口都市农业建设中的佼佼者。几年来,通过采取“四统一分”的经营方式,即:统一种子、统一技术、统一收购、统一销售和分户种植管理。常年冬季瓜菜发放和销售种子农户种植椒类3.1万亩,瓜菜8000亩,预计产量达到8万多吨,总产值达到
2.3亿元。瓜菜产品主要销往北京、天津、成都、乌鲁木齐等城市,年运销量逐年增加,2011年运销量达到6万吨,2012年预计运销量达到9.5万吨。
截至目前,该合作社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省农业厅、市农业局以及各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社员入股的形式共投入资金863万元,在海榆东线32公里处建设占地30亩的农产品加工园区,现已完成一、二期高温冷库工程,总库容面积2500平方米,容量为2500吨的田头预冷库,日可预冷加工1000吨瓜菜,解决就业岗位150多人,同时拉动了运输业、包装业、饮食业等服务行业的繁荣与发展。2012年,该合作社又通过社员入股的形式投资600万元,兴建日产50吨制冰厂,1500平方米的瓜果菜收购、分拣包装车间大棚。兴建800平方米瓜果菜检测室、信息平台办公室、农户培训中心综合大楼,逐步建成集预冷、运销、交易、分拣、检测、包装、制冰、培训、生产基地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项目。
第五篇: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 ~ 关海玲(作者), 陈建成(作者)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内容简介: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扩展,导致了农业要素的流失、农业的衰退及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而近年来,融生产、生活、生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农业的迅猛发展使人们看到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希望。通过对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使之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克服大都市共存的城市病,解决人口密集引起的生态恶化等问题,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实现“人-社会-自然”的和谐发展。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从辨析都市农业的内涵及相关概念出发,通过回顾与分析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的进展状况,在借鉴相关都市农业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分析了国外典型发达国家发展都市农业的动力源和理论与实践经验,深人挖掘推动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了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结构模型。通过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状况的对比分析和综合评价,系统研究了都市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构建了具有普适性的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具有代表性城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进行初步评估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是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偏低。尤其北京、上海、广州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较高,太原作为中部地区的一个代表城市,都市农业发展综合排名较后,远远落后于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在中部地区也处于下游位置。编辑推荐
《都市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是由知识产权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简介
关海玲,北京林业大学管理学博士。现任职于太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主要从事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农业经济理论与政策研究。曾主持及参与“北京市统计局”、“国家林业局”、“山西省软科学”等项目的撰写与研究工作。参与北大出版社《国际贸易实务》教材的编写。曾在《技术经济》、《未来与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目录绪论
1.1 都市农业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1.3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之处
1.4.2 研究的不足之处文献综述
2.1 都市农业的研究状况分析
2.1.1 国外对都市农业的研究进展
2.1.2 国内对都市农业的研究进展
2.1.3 国内外都市农业研究进展的比较及启示
2.2 都市农业发展评价研究状况分析
2.2.1 国外学者对都市农业发展评价综述
2.2.2 国内学者对都市农业发展评价综述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3.1 不同学科对都市农业发展的理论支撑
3.1.1 经济地理学
3.1.2 经济学
3.1.3 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3.1.4 城市经济学
3.2 都市农业发展的经济地理学支持
3.2.1 农业区位论
3.2.2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
3.3 都市农业发展的经济学支持
3.3.1 产业结构优化理论
3.3.2 投入产出理论
3.3.3 农业现代化理论
3.3.4 可持续发展理论
3.4 都市农业发展的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支持
3.4.1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3.4.2 外部性理论
3.5 城市经济学的支持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机制分析
4.1 国外典型国家都市农业发展的动力因素分析
4.2 我国发展都市农业的动力因素分析
4.2.1 经济发展是推动都市农业发展的基本动力
4.2.2 发展都市农业是调节农业结构的有效途径
4.2.3 生态环境恶化是都市农业兴起的重要原因
4.2.4 农业经济、社会与生态各子系统协调发展是都市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4.3 我国都市农业发展动力机制的结构模型
4.3.1 经济发展动力机制
4.3.2 社会发展动力机制
4.3.3 环境发展动力机制
4.3.4 资源发展动力机制
4.4 不同动力因素下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4.4.1 城市化进程、生态环境变化下我国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4.4.2 经济发展动力机制下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4.4.3 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条件下都市农业的路径选择
4.4.4 资源、环境发展动力机制下都市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研究
5.1 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1.2 都市农业的评价指标体系
5.1.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5.2 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模型
5.2.1 因子分析法的基本思想
5.2.2 因子分析的主要步骤
5.3 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证分析与评价
5.3.1 2007年不同区域都市农业发展评价分析
5.3.2 2008年不同区域都市农业发展评价分析
5.4 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的启示太原都市农业发展水平的实证研究
6.1 太原都市农业发展条件分析
6.1.1 自然资源
6.1.2 旅游资源
6.1.3 文化资源
6.1.4 良好的农业发展基础
6.2 太原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6.2.1 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向满足都市农业多样化需求转变
6.2.2 农业产业化经营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迅猛
6.2.3 大力发展观光休闲农业,重点建设农业园区
6.2.4 城市公共产品的提供
6.3 太原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6.3.1 水资源短缺
6.3.2 生态环境脆弱
6.3.3 农业科技含量不高
6.3.4 农业企业规模小,缺乏竞争力
6.4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模型的太原都市农业发展水平评价
6.4.1 样本投入产出指标的选择及数据解释
6.4.2 DEA的基础理论与主要模型
6.4.3 模型运用及实证分析推动太原市都市农业进一步发展的对策建议
7.1 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为推动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政策服务
7.1.1 依靠政府的力量强力推进规划的制定和实施
7.1.2 加大政府对都市农业的投资力度
7.1.3 健全与都市农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7.1.4 加强政府对都市农业发展的宏观协调
7.2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7.3 走农业产业化道路,发挥都市农业规模经济效益
7.3.1 加快发展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7.3.2 实行农产品供应链为纽带的农业产业板块
7.3.3 建立相互信任,公平、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7.4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提高都市农业科技含量
7.4.1 建立都市农业的科技支撑体系
7.4.2 积极开展农业生物技术研究,落实一批农业建设的重点科技项目
7.4.3 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健全农业科技研究推广载体
7.4.4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队伍,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人才体系
7.5 推进生态环境建设,实现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
7.5.1 高效有序地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提高其综合生产能力
7.5.2 发展循环型农业,实现都市农业生态环境的循环经济模式
7.5.3 加强资源保护与开发,发展都市休闲农业
7.5.4 完善都市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结论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众所周知,20世纪被称为“大发展与大破坏的时代”。大发展是指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世界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破坏是指由于人类掠夺式的无序开发资源并把各种废弃物抛回自然界,从而造成严重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与此同时,城市扩张的“极化”效应导致了农业要素的流失、城市农业用地减少、生态系统失衡等问题,从而使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出现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尖锐矛盾。因此,如何促进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已成为学界关注的问题。于是,人们把关注的焦点转向了都市农业。通过对都市农业问题的研究,使之在推动农业发展的同时,克服大都市共存的城市病,解决人口密集引起的生态恶化等问题,把发展都市农业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结合起来,以实现“人一社会一自然”的和谐发展。
目前生态环境的恶化已经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敲响了警钟。气候变暖已经成为世界生态恶化的首要原因。人类活动尤其是人类的农业生产活动,已经引起各类生态系统的显著变化,如毁林开荒、种植经济收益高作物、弃牧毁草开垦、草场退化、农田侵蚀性退化、土地沙化等。首先,农业的生产活动是温室气体的一个排放源。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数量减少;另一方面,被毁坏林木、草通过燃烧或腐解而释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数量增加。其次,土地利用变化是目前大气中碳含量增加的第二大来源。
后记
行文至此,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它的出版,首先要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国晓健女士为本书的出版做了细致而辛苦的工作!
本书是我在读博期间完成的,我要感谢所有在此期间帮助过我的人!
感谢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程宝栋副教授,承蒙他对本文的点拨,使文章得以更为完善的面目呈现。感谢经济管理学院的潘焕学教授、夏自谦教授、张彩虹教授、王立群教授、张绍文教授、金彦平教授、田明华教授对我的文章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使我深受启发!感谢王东亮老师、李强老师、夏春峰老师、王刚老师对本书的出版给予极大的帮助!
北京林业大学的美好时光成为我永远的回忆,在此非常感谢我的同窗好友金波、周峻、苏建兰、郭青俊、朱述斌、谢小兵、钱一武、林水富、高立鹏、郭海、奉钦亮、马花如等;感谢我的师兄
肖永红博士、田新豹博士、曹文博士、王立飞博士等,与他们的交流和讨论不仅对我的文章深受启发,而且开阔了视野、增加了新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关爱和友谊是我终生受益的又一重要财富!
感谢太原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薛耀文教授给了我学习和工作的动力,同时还要感谢任利成教授、李亨英教授、吴翠花教授、吕月英教授、乔彬教授等领导及同事们的帮助和支持!
在本书的写作和修改过程中,参照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已在注释和参考文献中列出),在此对作者表示感谢!
1.2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1.2.1 研究意义都市农业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率先在我国沿海发达地区发展起来,并且已经初见成效。研究表明,20世纪90年代的创新很多是萌发于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发达城市代表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生产力的最高水平,展现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预示着我国农业和农村社会生活进步的方向。因此对具有代表性的大城市现代都市农业的发展水平进行评价,探索一条适合我国大城市都市农业发展之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本书从都市农业的起源人手,对都市农业的内涵进行新的诠释;同时还从比较优势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库兹涅茨理论以及产业结构演进理论对都市农业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对都市农业在理论方面有了一个更深入的认识,从而得出了以下结论:在分析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指标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普适性的都市农业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这样才能使都市农业发展从理论研究阶段走向可操作性研究阶段,从而进一步丰富都市农业发展的评价理论和实证分析方法,为都市农业发展能力建设和管理提供科学决策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