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在外环路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
关于在外环路外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壮大特色产业,建设优势产业带,形成粮食、生猪、果蔬、花卉等优势产业,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有利条件,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都市农业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通常表述为“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1977年艾伦·厄斯在《日本的农业模式》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都市农业”一词。都市农业就是利用都市中间或周边的农地,利用农民的生产经验,为都市生活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为市民繁忙的生活提供休闲观光的景观、场所、体验环境,为喧嚣的都市增添几分清新、自然的田园色彩。
一、目前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一)海外都市农业
1、日本的都市农业
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发展出3种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1)观光型农业,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2)设施型农业,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艺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3)特色型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能力的特色农业。
2、德国的都市农业
德国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为代表。每一市民农园的规模约有2公顷。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每个承租人租地100平方米。租赁者要与政府签订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种花、植草、种菜或是栽树、养鱼,政府都不加干涉,但其产品却不能出售。目前,德国市民农园呈兴旺之势,承租者已超过80万人,其产品总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二)国内都市农业
1、台湾都市农业
台湾都市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经营模式也呈多元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运作较为成熟的模式。
(1)休闲农场。如飞牛农场,既欣赏秀丽的牧场景观,以可品尝自产牛奶、奶酪、牛肉,还可参加点天灯、搓汤圆、印T恤、做陶艺、摸泥鳅、挤牛奶、农耕收获挖地瓜等体验活动。
(2)教育农园。是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具备教学和体验活动之场所、教案和解说员。
(3)观光农园。是以名、特、优、新的农作物,以较好的设施和高科技含量,进行生产并以此吸引游人,向人们展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姿多彩的产品。
(4)民俗民宿。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景观、特色产业和文化、民俗,让人们自然接触、自然认识和体验。
(5)亲水公园。是结合治河的水利工程,建成大面积以水为中心的休闲公园,如宜蔺县东三河公园,每年举行国际童玩节,吸引国内外儿童戏水、赏景,举行龙舟比赛。
2、北京都市农业
北京都市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海外都市农业相比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探索,已初具规模,呈现出类型多元化、功能系列化的特征。目前,北京都市农业分五个圈层:
这五个发展圈分别为: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包括四个城区和部分城近郊区;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包括六环路以内的城近郊区;以规模化的产品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包括远郊平原及浅山区;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包括郊区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及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
3、南京都市农业
目前该市旅游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三个圈层的布局:一是近郊区,这一地区交通方便,主要开发建设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业为主的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等项目,如江心洲农业休闲观光园;二是中郊区,主要发展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农业教育旅游项目,如蔬菜科技园等;三是远郊区,以休闲疗养、农业文化体验、风景观光为主,如溧水无想寺森林公园、东屏湖度假区、六合石柱林及金牛湖度假区等。
4、成都都市农业
目前,成都的都市农业还在起步期,目前有名气的如五朵金花、龙泉桃花节、郫县农科村、两河森林公园、北湖公园等。但从目前来看存在政府投入大,经济收益不明显,尤其缺少整体联动、互动项目(游客参与项目)太少。
二、外环路外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龙潭街道外环路外,涉及建设、光明、新民、平丰四个社区和院东、高洪部分居民小组,属土地利用规划中的“198”范围(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距三环路龙潭立交5公里。该片区共有47个居民小组,有居民3021户,人口10481人,幅员面积11352.75亩
第二篇:关于在外环路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
关于在外环路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
关于在外环路外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壮大特色产业,建设优势产业带,形成粮食、生猪、果蔬、花卉等优势产业,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有利条件,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都市农业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通常表述为“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1977年艾伦·厄斯在《日本的农业模式》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都市农业”一词。都市农业就是利用都市中间或周边的农地,利用农民的生产经验,为都市生活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为市民繁忙的生活提供休闲观光的景观、场所、体验环境,为喧嚣的都市增添几分清新、自然的田园色彩。
一、目前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海外都市农业
1、日本的都市农业
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发展出3种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 观光型农业,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设施型农业,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大秘书网]艺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特色型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能力的特色农业。
2、德国的都市农业
德国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为代表。每一市民农园的规模约有2公顷。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每个承租人租地100平方米。租赁者要与政府签订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种花、植草、种菜或是栽树、养鱼,政府都不加干涉,但其产品却不能出售。目前,德国市民农园呈兴旺之势,承租者已超过80万人,其产品总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国内都市农业
1、台湾都市农业
台湾都市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经营模式也呈多元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运作较为成熟的模式。
休闲农场。如飞牛农场,既欣赏秀丽的牧场景观,以可 品尝自产牛奶、奶酪、牛肉,还可参加点天灯、搓汤圆、印T恤、做陶艺、摸泥鳅、挤牛奶、农耕收获挖地瓜等体验活动。
教育农园。是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具备教学和体验活动之场所、教案和解说员。
观光农园。是以名、特、优、新的农作物,以较好的设施和高科技含量,进行生产并以此吸引游人,向人们展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姿多彩的产品。
民俗民宿。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景观、特色产业和文化、民俗,让人们自然接触、自然认识和体验。
亲水公园。是结合治河的水利工程,建成大面积以水为中心的休闲公园,如宜蔺县东三河公园,每年举行国际童玩节,吸引国内外儿童戏水、赏景,举行龙舟比赛。
2、XX都市农业
XX都市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海外都市农业相比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探索,已初具规模,呈现出类型多元化、功能系列化的特征。目前,XX都市农业分五个圈层:
这五个发展圈分别为: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包括四个城区和部分城近郊区;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包括六环路以内的城近郊区;以规模化的产品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 农业发展圈,主要包括远郊平原及浅山区;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包括郊区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及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
3、南京都市农业
目前该市旅游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三个圈层的布局:一是近郊区,这一地区交通方便,主要开发建设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业为主的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等项目,如江心洲农业休闲观光园;二是中郊区,主要发展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农业教育旅游项目,如蔬菜科技园等;三是远郊区,以休闲疗养、农业文化体验、风景观光为主,如溧水无想寺森林公园、东屏湖度假区、六合石柱林及金牛湖度假区等。
4、XX都市农业
目前,XX的都市农业还在起步期,目前有名气的如五朵金花、龙泉桃花节、郫县农科村、两河森林公园、北湖公园等。但从目前来看存在政府投入大,经济收益不明显,尤其缺少整体联动、互动项目太少。
二、外环路外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基本情况
龙潭街道外环路外,涉及建设、光明、新民、平丰四个社区和院东、高洪部分居民小组,属土地利用规划中的“198”范围,距三环路龙潭立交5公里。该片区共有47个居民小组,有居民3021户,人口10481人,幅员面积11352.75亩。
农民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粮食、蔬菜和养殖家禽、渔业。XX年在区政府的扶持下,建设、新居光明、平丰、高洪、院东6个社区种植了黄金梨1200多亩,目前进入试产期。平丰已发展竹架大棚无公害蔬菜100多亩,取得较好效益。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收入和务工收入,XX年人均收入在4900元左右,低于三环路周边的农民平均收入。
企业发展水平低。由于道路不畅,地理位置偏僻,该片区的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
社区集体经济薄弱。光明、新民、平丰、高洪4个社区XX年才脱贫。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集体堰塘、土地发包收入和企业[本文转载自[大秘书网-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大秘书网]协调管理费,缺少发展后劲。XX年社区集体可支配收入在15-20万元之间。
村民农耕意识较强。由于地方偏僻,社区干部和群众的观念较落后,小农意识比较强,思想阻力比较大。
该片区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分析
外环路外片区,发展都市农业具有以下优势:
1、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该片区有外环路经过,据说外环路将在此处开设路口;双龙路和龙石路以及乡村路网相连,交通方便,满足游客通行。
2、距城区近,与其他景点相呼应。距离城区15公里,同时与北湖、熊猫基地、昭觉寺、动物园等景点相互呼应,相互补充。
3、地形起伏,基础较好。该片区地形起伏,有山、有水,污染小,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加之有大量鱼塘、千亩黄金梨、无公害蔬菜作基础,适合都市农业发展。
4、该片区的村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勤劳朴实、心地善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安居乐业。
三、外环路外发展都市农业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工作全局,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勇于破解“三农”难题,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近郊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夯实基础。
明确定位,整体打造
在发展目标的定位上,该片区都市农业要从处于西南大都市的市郊出发,努力建设成为XX美丽的后花园,既美化市郊环境和调节XX气候,又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旅游场所,同时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平台。
在功能定位上,应该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发展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强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丰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发展绿色环保、休闲娱乐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和设施农业等。这些新型农业模式可以与XX的文化底蕴相辅相成,满足市民反璞归真的旅游心愿,为XX的人文景观旅游再添一道自然情趣和旅游美景。
要搞好该片区的都市农业,需要划分功能区,进行整体打造,各个项目之间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并且产生百玩不烦的效果。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政府根据该片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总体规划,进行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相关项目。必须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提高质量、限制数量,杜绝“遍地开花”,浪费资源。围绕发展都市农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带。
1、观光农业区
观光农业以观赏农业景观为主。
风趣田园:打造“稻花香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桥、流水、人家”的胜境。划出一片区域,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点缀一些小鱼塘,再种植一片野菜,设置风车、水车、纺织车、织布机、石臼、石磨等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供市民参观。
生态果园:以现有的黄金梨基地为基础,间种一些枇杷、柿子、苹果、樱桃等,既观光休闲又预售果树。
精品菜园:以平丰无公害蔬菜基地为基础,扩大规模,种植生态无公害时令蔬菜,提供观光、采摘之乐。
2、休闲农业区
休闲度假农业以休闲娱乐为主。
柳荫垂钓:整合现有的鱼塘、水库,开发一片区域作为垂钓区,种上各种柳树,养殖多种鱼类,开展钓鱼、网鱼、捉鱼等娱乐项目,同时配以游泳池、水上娱乐等项目,如在水面上建立木屋,搞个吃在水上、住在水上,玩在水上项目。
现代农庄:打造集旅游、休闲度假、会议、娱乐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农庄,发展总部经济。
3、体验农业区
体验农业即游客参与生产劳作,体验农业生产的乐趣。
教育农园:设置草原、花卉、育苗、水生植物等,用生物种类多,活动内容丰富,吸引众多中小学生及家长。
市民农园:划出一小块地出租给市民,让市民自行决定如何经营,如种花、植草、种菜或是栽树、养鱼。
(四)市场运作,合作开发
政府负责总体规划,并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道路、管网、水利设施等。引进市场主体与社区合作开发,同时进行劳动力转移。建议该片区成立一个股份合作社,各社区成立 分社进行土地整理、土地流转和项目引进。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把集体经济组织拥有的经营性资产通过折算成苦干股份量化到集体经济成员,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优化资源配置,增强集体经济组织的市场竞争力,防止集体资产流失,避免引发村民上访事件,进一步融洽干群关系,促进社会稳定。
(五)加大支持,提高水准
都市农业是新生事物,它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倡导与支持。鼓励都市农业发展,对从事都市农业的农民和企业在资金、技术上给予支持。都市农业走的是科技致富之路,就必须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整体素质,提高农业领域的科技含量。为此,应培训各类农业技术人才,鼓励高校、科研机构与该片区合作,共同开发都市农业资源。
新农村建设必须以广大农民群众为主体,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发展都市农业也离不开农民群众的主动参与,因此还必须充分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发挥农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角作用。
第三篇:关于在外环路外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思考
关于在外环路外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考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壮大特色产业,建设优势产业带,形成粮食、生猪、果蔬、花卉等优势产业,通过发展都市农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创新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不断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有利条件,让城乡居民共享现代文明成果。
都市农业的概念,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最早由美国学者提出,通常表述为“都市农业区域”、“都市农业生产”。1977年艾伦·厄斯在《日本的农业模式》一书中明确提出了“都市农业”一词。都市农业就是利用都市中间或周边的农地,利用农民的生产经验,为都市生活提供一种全新的服务,为市民繁忙的生活提供休闲观光的景观、场所、体验环境,为喧嚣的都市增添几分清新、自然的田园色彩。
一、目前都市农业发展情况
(一)海外都市农业
1、日本的都市农业
到目前为止,日本已发展出3种主要的都市农业模式:(1)观光型农业,即设立菜、稻、果、树等田园,吸引游人参观体验,其实质是农业与旅游业的结合;(2)设施型农业,即在一定区域范围内运用现代科技与先进的农[本文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艺技术,建设现代化的农业设施,一年四季生产无公害农副产品;(3)特色型农业,即通过有实力的农业集团建设一些有特色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并依托先进的科技进行深层次开发,形成在国际市场具有竞争能力的特色农业。
2、德国的都市农业
德国都市农业以市民农园为代表。每一市民农园的规模约有2公顷。大约50户市民组成一个集团,共同承租市民农园,每个承租人租地100平方米。租赁者要与政府签订为期25-30年的使用合同,自行决定如何经营,种花、植草、种菜或是栽树、养鱼,政府都不加干涉,但其产品却不能出售。目前,德国市民农园呈兴旺之势,承租者已超过80万人,其产品总产值占到全国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一。
(二)国内都市农业
1、台湾都市农业
台湾都市农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经营模式也呈多元化发展,主要有以下几种运作较为成熟的模式。
(1)休闲农场。如飞牛农场,既欣赏秀丽的牧场景观,以可品尝自产牛奶、奶酪、牛肉,还可参加点天灯、搓汤圆、印T恤、做陶艺、摸泥鳅、挤牛奶、农耕收获挖地瓜等体验活动。
(2)教育农园。是利用农场环境和产业资源,将其改造成学校的户外教室,具备教学和体验活动之场所、教案和解说员。
(3)观光农园。是以名、特、优、新的农作物,以较好的设施和高科技含量,进行生产并以此吸引游人,向人们展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多姿多彩的产品。
(4)民俗民宿。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景观、特色产业和文化、民俗,让人们自然接触、自然认识和体验。
(5)亲水公园。是结合治河的水利工程,建成大面积以水为中心的休闲公园,如宜蔺县东三河公园,每年举行国际童玩节,吸引国内外儿童戏水、赏景,举行龙舟比赛。
2、北京都市农业
北京都市农业始于20世纪80年代,与海外都市农业相比起步较晚,但经过近20年的发展探索,已初具规模,呈现出类型多元化、功能系列化的特征。目前,北京都市农业分五个圈层:
这五个发展圈分别为:以景观农业和会展农业为主的城市农业发展圈,主要包括四个城区和部分城近郊区;以精品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的近郊农业发展圈,主要包括六环路以内的城近郊区;以规模化的产品和加工农业为主的远郊平原农业发展圈,主要包括远郊平原及浅山区;以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为主的山区生态涵养发展圈,主要包括郊区北部、西部和西南部山区及与外埠基地横向联系的合作农业发展圈。
3、南京都市农业
目前该市旅游农业已初步形成了三个圈层的布局:一是近郊区,这一地区交通方便,主要开发建设以观赏游览、体验农业为主的农业公园、花卉、观赏园等项目,如江心洲农业休闲观光园;二是中郊区,主要发展观光休闲、农耕体验、农业教育旅游项目,如蔬菜科技园等;三是远郊区,以休闲疗养、农业文化体验、风景观光为主,如溧水无想寺森林公园、东屏湖度假区、六合石柱林及金牛湖度假区等。
4、成都都市农业
目前,成都的都市农业还在起步期,目前有名气的如五朵金花、龙泉桃花节、郫县农科村、两河森林公园、北湖公园等
。但从目前来看存在政府投入大,经济收益不明显,尤其缺少整体联动、互动项目(游客参与项目)太少。
二、外环路外片区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一)基本情况
龙潭街道外环路外,涉及建设、光明、新民、平丰四个社区和院东、高洪部分居民小组,属土地利用规划中的“198”范围(基本农田保护区域),距三环路龙潭立交5公里。该片区共有47个居民小组,有居民3021户,人口10481人,幅员面积11352.75亩。
农民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主要种植粮食(水稻、小麦)、蔬菜和养殖家禽、渔业。2003年在区政府的扶持下,建设、新居光明、平丰、高洪、院东6个社区种植了黄金梨1200多亩,目前进入试产期。平丰已发展竹架大棚无公害蔬菜100多亩,取得较好效益。农民收入主要来源于种养殖收入和务工收入,2005年人均收入在4900元左右,低于三环路周边的农民平均收入。
企业发展水平低。由于道路不畅,地理位置偏僻,该片区的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明显。
社区集体经济薄弱。光明、新民、平丰、高洪4个社区2005年才脱贫。集体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于集体堰塘、土地发包收入和企业[本文转载自[xiexiebang.com-http://www.xiexiebang.com找文章,到xiexiebang.com]协调管理费,缺少发展后劲。2005年社区集体可支配收入在15-20万元之间。
村民农耕意识较强。由于地方偏僻,社区干部和群众的观念较落后,小农意识比较强,思想阻力比较大。
(二)该片区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分析
外环路外片区,发展都市农业具有以下优势:
1、道路畅通,交通方便。该片区有外环路经过,据说外环路将在此处开设路口;双龙路和龙石路以及乡村路网相连,交通方便,满足游客通行。
2、距城区近,与其他景点相呼应。距离城区15公里,同时与北湖、熊猫基地、昭觉寺、动物园等景点相互呼应,相互补充。
3、地形起伏,基础较好。该片区地形起伏,有山、有水,污染小,空气清新、环境优美,加之有大量鱼塘、千亩黄金梨、无公害蔬菜作基础,适合都市农业发展。
4、该片区的村民长期从事农业生产,勤劳朴实、心地善良,热情好客,民风淳朴,安居乐业。
三、外环路外发展都市农业的建议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统揽工作全局,着力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勇于破解“三农”难题,大胆探索新形势下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为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近郊农村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夯实基础。
(二)明确定位,整体打造
在发展目标的定位上,该片区都市农业要从处于西南大都市的市郊出发,努力建设成为成都美丽的后花园,既美化市郊环境和调节成都气候,又为市民提供一个休闲旅游场所,同时为社区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转移就业提供平台。
在功能定位上,应该强化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发展多功能的现代农业生产模式。在强化生态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丰富文化生活的功能,即发展绿色环保、休闲娱乐的新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体验农业和设施农业等。这些新型农业模式可以与成都的文化底蕴相辅相成,满足市民反璞归真的旅游心愿,为成都的人文景观旅游再添一道自然情趣和旅游美景。
要搞好该片区的都市农业,需要划分功能区,进行整体打造,各个项目之间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才能吸引游客、留住游客,并且产生百玩不烦的效果。
(三)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政府根据该片区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做好总体规划,进行功能定位,合理布局相关项目。必须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建设,提高质量、限制数量,杜绝“遍地开花”,浪费资源。围绕发展都市农业,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形成具有特色和竞争优势的农业产业带。
1、观光农业区
观光农业以观赏农业景观为主。
风趣田园:打造“稻花香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小桥、流水、人家”的胜境。划出一片区域,种植传统的水稻、玉米、小麦、红苕等,点缀一些小鱼塘(养殖一些特色水产如:野生鳝鱼、乌龟、青蛙等,享受捕鱼、捉龟、逮鳝、看蝌蚪之趣),再种植一片野菜(供市民采摘),设置风车、水车、纺织车、织布机、石臼、石磨等传统生产生活用具,供市民参观(忆苦思甜)。
生态果园:以现有的黄金梨基地为基础,间种一些枇杷、柿子、苹果、樱桃等,既观光休闲又预售(认养)果树。
精品菜园:以平丰无公害蔬菜基地为基础,扩大规模,种植生态无公害时令蔬菜,提供观光、采摘之乐。
2、休闲农业区
休闲度假农业以休闲娱乐为主。
柳荫垂钓:整合现有的鱼塘、水库,开发一片区域
第四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根据区委、区政府统一部署要求,近期专题对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以及今后的思路和工作重点等问题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在合肥4个城区中,包河区农村区域最大、农村人口最多,目前全区仍有100多平方公里的农村区域和近10万农民,是全市城区农村面积和农业人口第一大区。近年来,我们坚持以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为统揽,加快推进农村经济融入城市经济,农村形态转化为城市形态,广大农民转变为城市居民,取得明显成效:一是农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快向农村区域延伸,“村村通”工程基本完成,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快速推进,农业生产区域基本形成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基础格局。二是生态休闲旅游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春色滨湖旅游节、大圩葡萄节和龙虾美食文化节等节庆活动,在全省创响旅游农业品牌。全面开展绿化大会战,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日趋良好。大圩镇先后荣获“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安徽省首批农家乐示范点”、“安徽省生态建设示范点”、“安徽省环境优美乡”等称号。三是新农村建设全省领先。“徽派风格、现代水乡、生态果园、都市农庄”的新农村建设彰显特色,沈福、磨滩、董城等10个村被评为省、市示范点,大圩镇荣获“全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乡镇”称号。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专项行动,实施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村容村貌显著改善。四是农业结构逐步优化。加快推进农业内部结构调整,形成葡萄、蔬菜、瓜果、苗木、花卉、龙虾等六大优势产业。深入实施农业标准化工程,全区主要农产品均被认定为国家或省级无公害农产品。坚持以项目开发推动结构调整,大圩土地整理、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等重点项目加快实施。但对照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的高标准、高要求,我区都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农业发展正处于由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农业的转型期,方式上存在着粗放农业与精致农业共存的现状,区域上存在着点线基地现代农业与区域传统农业反差的矛盾;农村经济发展仍然存在组织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薄弱、水环境污染等问题,难以适应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需求;农民市民化转型进程相对缓慢与城市化进程快速推进的矛盾日显突出。
统筹解决好“三农问题”,构建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相适应的都市农业产业体系和新型城乡关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落实到具体工作,下一步重点实施6大工程:
一是实施生态建设工程。适应滨湖大城市建设对环境容量的高标准要求,把都市农业作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的生态板块,加快建设以湖区文化为特色的生态服务高地,努力把包河建设成为中国最美的湖区。继续深入开展“绿化大会战”,大力实施“五个一”工程,彰显包河区“滨水生态、绿色氧吧、城市花园”的特色与亮点。加强区域内水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推进入巢湖河流综合整治专项行动,加大治污力度,强化重点污染企业治理,做到达标排放;推进十五里河、塘西河、巢湖沿岸的人工湿地和生物净化设施建设,逐步在集中居住点推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狠抓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品牌,增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生态文化建设,引导城乡广大群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培育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营造保护生态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是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南部农村区域延伸,加快农村电网、供水管网、信息网络、商业网点建设,实现城乡资源共享。加强农村公路与城市道路对接,加快推进村庄内部主次干道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交通,形成结构合理、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以大圩土地整理项目、牛角大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和万亩大圩防洪达标工程、大小张圩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为抓手,推进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排水、防洪防涝和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安全工程,加快实现村村通自来水,彻底解决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
三是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全面启动文明乡村建设四年规划,深入开展以“清洁家园、绿化乡村”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环境综合整治,继续实施“六清理三绿化”活动,切实改变中远郊腹地农村、城郊结合部和城中村“脏乱差”面貌,力争通过2年时间的努力,全区所有行政村都建成文明乡村,实现“沟渠净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路灯亮化、墙面美化、卫生洁化”的目标,村庄环境长效管理的工作机制得到有效完善,形成环境整洁、秩序井然、生态良好、乡风文明的村居新面貌。
四是实施农业园区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园区化,不断提高农村产业发展的集聚度,逐步形成集群化、特色化、生态化的农村产业发展新格局。在产业发展上,加快调整农业内部结构,以发展设施农业为重点,推进蔬菜、瓜果、苗木、花卉等农业主导产业集聚发展,同时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比较效益。在发展方式上,以引导农民流转土地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农业招商引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土地产出效益,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在发展重点上,重点抓好东大圩、牛角大圩、马圩以及大张圩等4个圩区功能开发,根据各个圩区的产业特色,东大圩着力打造“滨湖后花园”和“中国最美的湖区都市田园”;牛角大圩结合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绿色设施园艺种植业和高端服务业;马圩以绿色港湾公园建设为龙头,建设集人居、度假、游憩于一体的生态水岸公园。义城镇大张圩以万亩速生林基地为依托,大力发展林种林养经济,着力建设市民休闲度假的天然氧吧。
第五篇: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工作意见
当前,我市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乡统筹力度加大,为适应新的形势变化,加快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城郊农业向都市农业的转变,特制定我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指导意见。
一、发展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的总体目标,依托省会,发挥优势,整合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建设集高效、生态、安全、观光、休闲、旅游等为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园区,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绿色生态农业、特色种养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园区农业和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有效促进一二三产相结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积极构建布局科学、规模适度、优势集中、效益显著的现代都市农业新体系,倾力打造服务省会、致富农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现代都市农业新格局。
(二)基本原则
1坚持规划引领。依据新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科学制定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做到与城市规划相衔接,与城市建设相配套,与城市发展相匹配。
2坚持政策引导。通过制定更加灵活的支持政策,创造更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社会投资的吸引力和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3坚持市场运作。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强化组织推动和政策扶持,培育发展新型农业市场主体,吸引资金、人才、技术等各种要素发展都市农业。
4坚持项目支撑。进一步加大项目谋划、包装、跑办、招商力度,按项目运作、实施和管理,确保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5坚持城乡统筹。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进一步加大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力度,积极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互动,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实现产业互助共促、城乡统筹发展。
(三)功能定位
1经济功能:城郊区域是省会重要的“菜篮子”基地,直接为城市提供鲜活农产品,并为城乡提供就业机会。同时,通过优化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配置,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民收入。
2社会功能:都市农业为城市居民提供接触自然、体验农业以及农业观光旅游的场所与机会,并通过建立科技、物流、会展等平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服务,形成都市农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3生态功能:通过造林绿化、植树造景、建设水面湿地、生态果园等,打造“城市之肺”,营造绿色景观,增加城市绿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
4辐射带动功能:依托城市强大的资本、科技、人才、信息和区位优势,与城市工商业、金融业融为一体,发展装备先进、科技含量高、发展理念新的现代农业,成为现代农业的展示窗口和示范基地,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农业发展。
(四)发展目标
通过3-5年的努力,把城郊区域建设成为省会最大的产销对接、质量安全的“菜篮子”基地,构建起林水相依、生态良好的城市森林体系,打造出一批各具特色、效益突出的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通过深化农业结构调整,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综合功能得到有效开发,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明显提升,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效果更加显著,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作用更加彰显。
二、总体布局
现代都市农业规划发展的总体布局是:重点建设一环两带,突出打造三大板块。
一环两带:以石环公路为主线,以环省会绿化、石环公路绿化、城区与组团间隔离空间绿化、西山绿化、滹沱河绿化等为重点,构建环省会绿色屏障体系。沿滹沱河区域,以水为特色,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和景观建设,构建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文化科普等为一体的滹沱河特色农业开发带。沿西部山前区域,以山为特色,依托西部山前区域综合开发和绿化美化,构建集生态旅游、农事体验、餐饮娱乐等为一体的西部山前生态农业开发带。
三大板块:省会西北部涉及新华区杜北、鹿泉大河、李村、正定曲阳桥、北早现等区域,以生态观光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西北水系、南水北调工程、植物园、小壁林场、省会森林公园、中山湖公园等,重点发展生态绿化、苗木花卉、特色果蔬种植、水产养殖以及森林旅游、生态采摘、垂钓观鸟、田园度假等项目,打造省会西北部现代生态农业板块。省会东北部涉及藁城岗上、九门、正定诸福www.xiexiebang.com屯等区域,以产业园区为主题,依托滹沱河综合整治工程、滨河新区、正定现代农业示范区、藁城滨河生态园、彩色植物生态园、国大温泉度假小镇、长安区休闲观光农业园区等,重点发展高效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展示、休闲度假、观光采摘、农事体验等项目,打造省会东北部现代园区农业板块。省会东南部涉及高新区郄马、栾城冶河、柳林屯、藁城丘头等区域,以高效设施为主题,依托初具规模的设施蔬菜、瓜果生产基地,集中连片发展日光温室,扩基地、上设施、创品牌、增效益,打造省会东南部现代设施农业板块。
三、发展重点
随着城市发展和规模扩张,传统种养业逐步退出城郊区域,培育壮大新型主导产业,实现粮退菜进、限牧增果,大力推进一产与三产相结合、现代农业与现代服务业相结合,重点发展六大都市农业产业。
1高效设施农业。大力发展以日光温室为主的设施农业,向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优质化方向发展。城郊区域发挥区位优势,突出产业特色,以设施蔬菜、果木、花卉为主,分别集中连片建设新型日光温室生产园区;藁城、鹿泉、正定、栾城县(市)分别建设2-3个万亩蔬菜示范区、3-5个千亩设施蔬菜示范方,打造一批质量过硬、特色突出、有市场竞争力的蔬菜品牌;以此带动大棚菜和露地菜生产,实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露地菜合理搭配、协调发展,做到周年正常生产、季节均衡供应,提高蔬菜生产的质量和效益。
2绿色生态农业。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构建完备的城市森林体系,加快实施石环公路绿化、西山生态林区绿化、滹沱河绿化、省会森林公园等四大环城绿化工程和“一河两环”水系工程。沿石环公路两侧各建50米宽的绿化林带,植树20万株;沿滹沱河两岸发展速丰林及林下产业6万亩;沿西部山前大道两侧建设果品采摘、观光带5000亩。建设鹿泉上寨大枣采摘园、李村葡萄采摘园、藁城惠诚果蔬采摘园、栾城范台草莓采摘园、正定东里双黄桃采摘园等。
3特色种养农业。市区三环内和组团县城周边控制新建规模养殖场并逐步取缔畜禽养殖,城郊区域全部取缔散养畜禽,适度发展特种养殖,规模建设特色种养园区。以西三教花卉市场搬迁改造为契机,规划建设省会大型的生产、销售、展示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花卉市场和生产基地。以滹沱河上游区域的鹿泉大河、李村、正定北早现、新华杜北等107家池塘养殖场为依托,建设一批高标准的集渔业养殖、休闲垂钓、餐饮娱乐于一体的休闲鱼庄,规划占地8500余亩、水面5600亩。在正定县城南郊107国道两侧,建设占地1000余亩的观赏鱼产业基地项目。以鹿泉邓庄康泰中华鳖省级水产良种场为依托,规划建设XX亩中华鳖养殖、观光科技示范园区。
4休闲观光农业。按照城乡互动、产业融合的要求,充分利用区域自然风光、自然景观和民风民俗优势,深度开发农业的生态、生活功能,规划建设一批集度假、餐饮、观赏、娱乐为一体的多功能特色休闲农庄,引导、培育、做大一批旅游产品,开办美食店、美食村、美食节等服务,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娱乐休闲、文化教育和农事体验为一体,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紧密结合,促进农业新兴旅游产业的做大。
5现代园区农业。凭借贴近城区、交通便利、经济实力强和科技资源雄厚的优势,重点发展以现代科技和装备为支撑,以现代产业体系和经营模式为载体,集现代农业示范、科技成果展示、农产品供应配送、旅游观光休闲的综合性大型现代农业产业园区。重点在藁城岗上规划建设藁城现代农业产业园,在滹沱新区规划建设正定现代农业产业园,在高新区加快建设东佐现代农业示范园。
6农产品加工、物流产业。重点抓好藁城开发区食品园区、鹿泉乳业加工园区、正定板材加工园区、栾城食品加工园区建设,园区年新增投资额、产值分别达到20%以上。以4大园区为载体,初步建成以市区北部、西部乳业,东部、南部粮油,东北部板材为特色的都市圈农产品加工产业带,以及以石环公路南环沿线为主的农产品物流产业带和鹿泉大河农产品物流产业区。
四、保障措施
(一)健全规划保障体系。在现有指导意见的基础上,聘请国内一流都市农业规划设计单位,组织相关方面专家,研究制定具体的发展规划,合理划分发展区域,明确产业发展类型,确定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发展目标和工作措施。将现代都市农业发展规划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与城市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相衔接,与统筹城乡发展规划、新民居建设规划相配套。确保规划的严肃性和稳定性,指导都市农业快速推进、有序发展。
(二)健全投入保障体系。市、县财政设立都市农业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和财政支持力度。充分发挥政府资金投入的导向作用,重点对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科研培训等方面加大投入。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大力吸引工商、民间和其他社会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整合农业发展资金,集中财力,重点支持现代都市农业园区项目建设。创新项目运作机制,坚持市场化、产业化方向,明晰项目产权,落实项目主体,加快项目建设,提高项目效益。
(三)健全政策保障体系。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租赁经营、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机制,促进规模开发、集约发展。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市级财政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意见》(石政发〔2011〕45号)和《关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的实施意见》(石政函〔2011〕10号)有关规定,大力支持农业科技园区、农业产业化项目、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规模生产基地建设和发展。制定落实信贷、税收等优惠政策措施,鼓励企业、社会、个体投资都市农业建设。
(四)健全项目保障体系。按照都市农业发展规划,依托区域农业资源优势,谋划、选择一批具有较大影响的重点项目,进一步加大包装、推介力度,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方法,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工商、民间、外商资本投资开发都市农业。进一步加大对都市农业重点项目支持力度,扶持发展都市农业项目集群,依靠项目带动,促进我市都市农业发展。
(五)健全技术保障体系。实行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依托省会科研优势,加强适合我市的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发,探索新途径,开发新功能。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重点在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及配套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化等关键性、适用性技术上求突破,建设和培育一批体现农业高新技术水平的园区和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展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专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补充的新型农业服务组织,加大农民科技培训力度,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六)健全组织保障体系。市政府成立现代都市农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具体负责规划制订、工作协调、重点项目的组织实施。相关县(市)、区成立相应领导机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目标明确、协作配合、职责落实的工作机制。对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实现目标管理,加大考核力度,落实奖惩措施,推动现代都市农业快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