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社会保障分析开题报告(精选多篇)

时间:2019-05-12 19:46: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分析开题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民工社会保障分析开题报告》。

第一篇:农民工社会保障分析开题报告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1)农民工队伍逐渐壮大,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据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农民工总数大约为2亿人。这一庞大的社会群体为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功勋卓著的巨大贡献。有专家测算,农民工每年给城里留下的增加值有一两万亿,同时。农民进城务工。每年可为农村增加5000—6000亿元收入。

(2)农民工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的企盼与现实中不公平的社会待遇产生矛盾。

进入21世纪,尽管追求经济改善仍然是农民工流动的最大动因,但新一代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开始向往现代化的生活方式。他们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企盼。

农民工对尊重和平等需求的增长与现实中不公平的社会待遇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

(3)农民工保障问题引起经济界和政治界的关注。

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是个重大的经济问题,还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在2009年的两会上,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等权益问题的解决是代表和委员们关注和讨论的重要议题,而且被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农民工就业、社会保障等问题事关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任务。

(二)选题意义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农民工就可能放弃土地保障,让渡土地的使用权,农村就可以实现产业化、集约化经营,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市场经济要求经济活动按市场来运行,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建立一个对所有生活在城镇中的人具有一个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提供了制度保障;

从政治稳定和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建立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是加快城镇化发展的制度保障,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突破口,“三农”问题的症结主要在于人地矛盾和城乡矛盾,而农民工的形成和发展,实际上为缓解“三农”问题开辟了一条现实之路;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我国社会转型的需要,体现了公平与效率,有利于促进社会的整合和稳定;

最后,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来分析,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可以保农民工基本权益,减轻其心理压力,从而提高农民工的基本生活质量和发展需求;

二 国内研究的现状

国内学术界也对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进行了较深入地研究,取得了一些富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对目前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现状及原因的研究。

卢海元(2004)认为城市农民工人目前实际上处于社会保障的空白地带;陈锡文(2004)认为农民工虽然进城创造了财富,但大量农民工都没有社会保障;王文韬等(2004)通过调研后指出,面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位及其对工伤、医疗保险的迫切需求,政府也尝试和制定了一些面向农民工的参保办法,但效果难如人意。宫晓霞(2005)指出农民工的正当权益屡遭忽视,社会保险不容乐观。

(2)有关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的探讨。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模式学术界还存在较大分歧和争论。有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不够,为城市农民工人建立社会保障会提高国内企业的成本,会降低中国企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并且认为土地就是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因此不应该业不必要将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体系(陈平,2002)。

(3)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对策。

(4)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意义。

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具有重要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意义。第一,政治意义:郑功成等(2004)指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董理(2001)指出社会保障是国家赋予每个劳动者的一种权利,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保障农民工基本公民权的需要。第二,经济意义:王和、皮立波(2004)指出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农民工作为农村“精英分子”的身份和责任使得他们一旦发生意外事故对其家庭将是毁灭性的打击,极有可能因伤、因病而致贫甚至于返贫。袁志刚(2003)指出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第三,社会意义:罗志先(2005)认为建立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不仅是快速实现我国社会结构转型和提高城市化水平的需要,也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需要I它不仅有利于兼顾社会公平与经济效率,有利于社会稳定和发展,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王涛等(2005)认为城市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不仅关系其权益维护,也关系到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5)有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其他方面研究。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有效解决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也有许多学者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研究。

三 研究内容和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的内容

农民工维权备受社会关注,其社会保障问题也日益凸现,正视问题翠在并积极求索化解直到势在必行。本文对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树立和介绍,并对研究状况做了研究评析,一期为该领域研究的加强、深化和拓展提供一些必要参考.本文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原因、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利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基本思路和对策建议。

(二)论文框架

新形势下农民工社会保障概述新形势下农民工社会保障概述新形势下农民工社会保障概述新形势下农民工社会保障概述

(一)农民工概述

1、农民工定义与群体特征

2、我国农民工产生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3、农民工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二)农民工问题的新形势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

我国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分析我国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保障制度基本理念的内在要求

1、生存权理念

2、社会公平理念

3、社会连带理念

农民工身份转变和风险应对的现实需求

1、农民工身份的转换

2、土地保障功能的弱化

3、农民工需应对多种风险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的现状、社会保险现状2、社会福利现状3、社会救助现状

(二)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缺失的原因分析

1、法律制度上的原因

2、体制上的原因

3、农民工自身的原因

4、思想观念及认识上的原因

(1)、立法上的原因(2)、执法上的原因(3)、司法上的原因

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构我国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建构

(一)立法模式的选择

(二)完善法律体系,建构具体完备的法律制度(简述)

1、工伤保险法律制度方面

2、医疗保障法律制度方面

3、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方面

4、失业保险法律制度方面

5、建立农民工最低生活保障法律制度

6、完善社会福利制度

(三)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农民工维权意识

(四)三方守法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的进程

(五)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的法律监督

(六)思想上高度重视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各方法律意识

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的实现过程中的实现过程中的实现过程中的实现过程中的法律保护

(一)落实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基础

(二)强化农民工社会保障权法律实施机制

(三)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权司法救济制度

结语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

按照任务书的计划进度按时完成论文写作,论文结构合理、逻辑性要强、概念使用要准确,语言清晰。并在写作过程中采取以下研究方法、途径。

1.法条、案例实证法:引用法条说明目前我国有关社会保障方面的规定。引用真实案例说明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存在的缺陷。

2.文献索引法:根据文献资料的收集,总结我国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3.分析比较法:通过对收集的文献资料的分析,采用比较法,比较这些年来农民工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变化。

4.总结归纳法:总结比较、调查等分析出来的结果及各经验,利用归纳法,就现实生活如何保障农民工权益谈谈自己的看法

五、主要参考文献:

[1] 陈运遂、周奕.农民工市民化的社会保障分步实施建议[J].农村经济,2009

(1).[2] 鲁良才.积极关注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J].发展论坛,2009(1).[3] 王桂芳.和谐社会视野下的农民工合法权益问题研究[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9(2).[4] 毛光烈.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实践中的合作问题分析-以宁波地区为例[D].上海:上海大学文学院,2008,9.[5] 刘星星.金融危机下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解决[J].中国商界,2009,4.[6] 姜首聿.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研究[J].劳动保障世界,2009(2).[7] 李燕珍、李刚.浅谈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J].当代农机,2009(4).[8] 刘秀红.关于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的思考.渤海大学学报,2007,1.2[9] 郑功成等.农民工社保背后的七大问题[J].半月谈.2004,7.[10] 迟丽红.法律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保障[J].时代经贸,2007-07(5).[11] 刘军、李丽.农民工社会保障体系构建中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9.[12] 张跃进.中国农民工问题解读.[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7,7:144-146.[13] 曾祥炎,王学先,唐长久.“土地换保障”与农民工市民化[J].晋阳学刊,2005,6.[14] 正义的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

[15] 孙树菡、张思圆.都市边缘群体及其社会保障权益[OL].[16] 孟利利.城市化进程的的瓶颈—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缺失[J].沈阳大学学报,2007,2.[17] 罗志先.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法律制度[J].科学决策,2005,12.[18] 郑功成.农民工的权益与社会保障[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2,8.[19] 杨立雄.“进城”,还是“回乡”?—农民工社会保障政策的路径选择[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2.[20] 张启春.谈谈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J].江汉论坛.2003,4

第二篇:XX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分析开题报告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学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题目:小台后村农村社会保障情况调查分析

专业班级:二00八级工商管理B班

届次:二0一一届学生姓名:陈 卫 正学号:20071159

指导教师:姓名刘新芝职称副教授

指导教师签字:

山东农业大学教务处

二○一○年十二月一日

第三篇: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及相关问题分析

第二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及相关问题分析

前言:

近几个月来,富士康的连跳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第二代农民工这一新生群体进入了越来越多人的视野之中。当今第二代农民工的生存现状究竟如何?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态度如何?政府应该做些什么?都是现今被热烈探讨的。我也想借由这份报告,阐述一些我的观点。

报告正文:

回想一下,在过去几个月里,你有多少次听到了“富士康”和“跳楼”这两个词?如果你不记得1月23日富士康19岁员工马向前跳楼自杀的新闻,那就在刚刚过去的五月的6日、11日、14日、21日,半个月时间,连续四起,你一定听说过,并为之震撼。这些失去的生命都同属于一个群体:第二代农民工。

一、第二代农民工生存现状如何?

第二代农民工年龄段是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以及工作耐受力低。

中国社科院研究员王春光用更为“学术”的语言对他们进行了描述:新生代民工有76%未婚;基本上没有务农的经历,很多是从学校毕业后就直接外出的,甚至连基本的农业常识都缺乏;从动机上看,他们基本上不是基于“生存理性”外出,而是更多地将流动视为改变生活方式和寻求更好发展的契机。

“新生代”农民工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时不时地从包里掏出名牌手机;基本没有务农经历,受教育程度较高;他们与上一代农民工有着截然不同的生活观和就业观。他们不再老老实实地待在最脏、最累、最“没出息”的工作岗位上,不再省吃俭用攒钱往家里寄,更不会挣够钱回家盖房娶媳妇。在受到歧视时,他们会摔门离去。新一代农民工的目光投向三产服务业、制造业、纺织业、电子业等行业,赚钱只是他们外出打工的部分目的。他们希望在城里买房,能像城里人一样生活。因为有着更多的企盼,他们找工作时也往往更“挑剔”。

以富士康事件为例,那些第二代农民工能因为加班获得更多的工资,极度渴望摆脱贫穷的他们便选择机械化的劳动,最终麻痹心灵,被精神压力所迫,走向了绝境。

温家宝指出提到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他觉得他们比老一代的农民工还有一些特殊的困难。主要是:第一,他们许多生在城市,在农村没有土地,也就是说没有生产资料;第二,他们长期在城市生活,对农业生产也不熟悉;第三,他们许多许多人没有解决户籍问题,因此,他们的恋爱、结婚,以致将来子女上学等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妥善加以解决。他觉得对新生代农民工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因为他们逐渐地要代替老一代农民工。

二、第二代农民工对社会保障的需求态度如何?

农民工对社保的支付意愿与两方面因素有关,一是对社保的认识。农民工对社保的认识存在了解不充分甚至误解的可能。在了解不充分的情况下,他们或许不知社保为何物,或许知道社保为何物但不知其重要性以及政府确有向他们提供,又或许知道一切但对参保途径和要求了解甚少;在误解的情况下,他们对社保的抗风险效果持怀疑态度,认为政府是在向他们变相抽税,若交了钱却得不到相应保障,就不如不参保。这些因素都会降低他们的参保意愿,从而抑制其需求。二是在当期消费和远期消费之间的取舍。即使对社保的认识正确且充分,农民工的参保意愿仍有可能不高,这主要是因为他们会在当期消费和远期消费之间权衡取舍。估算远期消费的贴现并不困难,但应注意到农民工当前的收入极其低下,仅能维持生存需要,这意味着当期消费增加给他们带来的边际效用较大。在收入较低时,其增长的大部分都将用于增加当期消费,他们对社保等决定远期消费状况物品的支付意愿自然就较小。

作为农民工队伍中逐渐壮大的群体,政府对第二代农民工实行社会保障是必须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与第一代农民工间的差别:

其一,受教育程度差异。比第一代农民工高的受教育年限意味着第二代农民工对社保的认识更多、偏好更大,从而需求更大,因为他们更了解参保的重要性、可能性和途径。他们不会对社保一无所知,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对其意义和作用有一定的认知。

其二,婚姻状况差异。据统计,第一代农民工中有91.1%的人处于已婚、丧偶和离婚状态,而第二代农民工中未婚的比例达89.4%,意即第一代农民工大部分已婚、第二代农民工大部分未婚。若将婚姻状况视为一个反映社会资本的指标,那么比第一代农民工少的社会资本意味着第二代农民工拥有的社保替代品更少,从而对社保的需求更大。

其三,房产差异。第二代农民工拥有更多房产,这意味着他们可能因此对社保的需求更小,但考虑到不同代际农民工对未来的期望值不同,故不能轻易下结论。由于第二代农民工远比第一代更愿意留在城市生活,所以家乡房产的多少对他们而言,可能意义不大,因为如果不回乡,作为住宅存在的家乡房产没有使用价值,即使变现也不能带来太多收入,所以纵使拥有更多家乡房产,第二代农民工也不一定会减少对社保的需求。

三、政府应该对此做些什么?

政府要牢记执政为民的宗旨,坚持一切为了人民。要抓紧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尤其要切实做好就业、社保、医疗、安全生产等工作。加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继续完善城市低保制度。研究制定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研究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完善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助、灾民救济等制度,增加资金支持并适当提高救助标准。有条件的地方要探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都要加快城乡特殊困难群众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针对第二代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除改善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分割状况外,还有许多措施可以实施:第一,按照逐渐成为农民工主体的第二代农民工的特点,建立健全我国农民工社保体系,应支持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积极参与。可单独建立一套有别于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障制度的新保障体系,或者构建一种作为过渡形态的三元社会保障模式。第二,就农民工社保体系的统筹方式而言,主张坚持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在现阶段以个人账户为主。第三,就农民工社保体系的组成及推进次序而言,将工伤保险作为农民工社保体系的保障底线,其他的社保类别,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以及生育保险,可在扩大覆盖面的基础上,采取自愿保险和商业保险相结合的形式。

结论:

在不同背景下出生和成长的农民工其个人特征有着显著的不同,相应地,他们对社会保障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如果以出生于1980年为界,把农民工划分为第一代和第二代,可以发现第二代农民工的社保需求具有一些新特点。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第二代农民工将逐渐成为庞大农民工队伍的主体,对他们的社保需求进行分析,实际上就是对农民工整体的社保需求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这无论是对政府设计,还是对促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的经济发展,既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第二代农民工的社保问题已成为与建设和谐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紧密相连的重要议题之一。

参考文献:①《保险研究》2008年第5期 作者: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董延芳 刘传江

②温家宝解析第二代农民工问题:推进户籍制度改革

③温家宝:研究适合农民工特点的社会保障办法

第四篇:农民工的社会保障

我要的幸福——农民工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现实问题的思考 目前,农民工正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主体,使工人队伍结构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他们的状况不仅关系到农村和城市的发展,而且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但当前存在着对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权益正视不足,关注不够,解决不好等一系列的问题。

一、关于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对他们社会身份的认识

在改革开放前,中国是典型的二元社会,农村和城市截然分割。在毛泽东时代,这种分割造就了由国家主导的第一波工业化,国家以牺牲农民利益的方法为中国的工业化进行了有效的资本积累。改革开放后,因为农村改革的成功,产生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同时,工业改革和城市化需要新的劳动力。这样,户口制度开始松动,农民开始进城工作。这些人一方面脱离了农民的身份,但同时又不是正式城市工人和城市居民,因此有了一个特殊的称号,被称为“农民工”。“农民工”提法最初出自于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通讯》,主要是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量进入乡镇企业工作,“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实现劳动力转移的农民。农民工具有特殊的社会身份和社会地位,其表现:一是在户籍身份上:农民工的社会身份就是农民,从事的却是非农职业,农民工虽然进城务工,但他们的户籍身份还是农民,与具有非农户籍的人有着明显的差别;二是在职业身份上:农民工虽被称之为农民工,但大多从事的是非农职业,或者是以非农工作为主的职业或边缘职业,如建筑业、采矿业、服务业以及从事城里人不愿意干或没人干的职业;三是社会保障身份,当农民工在城镇就业、生活遭遇风险与困难时,没有相应的社会保障体系为他们提供援助和保护,农民工只有依靠个人力量维护自己的权益;四是源于传统体制的对农民工的社会歧视。认为农民是以农为本的群体,他们工作的场所就应该在农村,只能是种粮种菜,为全社会提供农产品服务;农民是自给自足的群体,除紧急救助之外,不需要城市人口所拥有的就业、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农民见识浅薄,愚蠢,缺乏现代文明素养,不讲卫生,肮脏且觉悟低,法律意识淡薄等等。这些都说明,农民工是介于农民和市民之间的一个口益被边缘化的新弱势群体。近些年衍生出一个新词——“新生代农民工”,它主要是指80后、90后,这批人目前在农民工外出打工的1.5亿人里面占到60%,大约1个亿。他们出生以后就上学,上完学以后就进城打工,相对来讲,对农业、农村、土地、农民等不是那么熟悉。另一方面,他们渴望进入、融入城市社会,而我们在很多方面还没有完全做好接纳他们的准备。新生代农民工年龄18岁到25岁,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

与上一代农民工相比,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高,渴望融入城市,重视社会保障,维权意识更强

二、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及问题

对于农民工的就业,政府几乎没有支出任何成本,最初,甚至给农民工就业设置了不少障碍。2003年以来,农民工群体的社会关注程度获得了空前的提高,政府、媒体及社会团体在改善农民进城务工环境、保护农民工权益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成效。200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就指出:“加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协调和指导,维护农民进城务工就业者的合法权益”,并希望“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拿出具体的措施来,为农民进城打工办些实事”。但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存在着诸多问题。

1.缺乏失业保障。据调查,33.5%的农民工在城市里都有过失业的经历,而其中将近30%的外来农民曾经遇到过长达半年和半年以上的失业。同时,城市居民在失业期间有失业补助,而农民工却没有,农民工失业后,多数是靠自己过去的积蓄生活,其次是靠向亲友、老乡借钱生活,也有一部分人不得不重回农村老家。农民工得不到劳动单位或地方组织的帮助,他们在不少地方不能进入城市的社会保障网络。

2.缺乏医疗保障。很多农民工生病以后,大都因为收入不多硬挺着而不去医院看病;遇到不得不看的病,绝大部分也只能是自费,用工单位通常不为他们报销药费,在不得已的情形下,也往往只垫付很小一部分。据调查,农民工生病以后,59.3%的人并没有花钱看病,40.7%花钱看病的人,也舍不得吃好药和住院,因为他们在这方面的人均支出仅仅885.46元,而他们所劳动的单位为他们看病的支出却仅为人均72.3元,不足实际看病费用的1/12。由此可见在医疗看病方面,农民工根本谈不上有什么保障。农民工医疗保险权益的缺失,往往会导致他们有病不能就医,小病酿成大灾,甚至因此丧失劳动能力,“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情况屡见不鲜。由此可见,在医疗看病方面,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仍是严重的。

3.缺乏劳动保障。从劳动时间上看,农民工的劳动也谈不上什么劳动保障体制。农民工一旦有工作,他们的劳动往往是大大超时。有资料显示,在农民工中,有23.6%的人每天劳动时间在12小时以上,65%的人每天劳动时间在10小时以上。也就是说,符合劳动法的一天8小时劳动者仅占1/4;从劳动状况看,据广东省团委和南方日报社联合组织的调查,农民工经常加班加点,几乎没有休息日,劳动严重超时;从劳动报酬来看,由于没有法定的条款规定农民工应该享有何种工资,产生了由雇主决定工资而不是遵循“按劳分配”的原则的现象严重存在。农民工是无法享受福利分房或在政府提供补贴的情形下购买商品房,他们通常居住在城市的卫生死角或合伙租住于城乡结合部的农居点,其居住状况大都拥挤不

堪,采光和通风条件较差。

三、农民工社会保障权益缺失的原因

1.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是传统的就业制度模式和二元社会保障制度构建的基础。户籍制度存在着三大弊端:一是城市和农村户口的二元化管理;二是迁徙不自由;三是户籍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权利挂钩,被人为赋予了太多的“附加值”。1998年以来,我国全面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但迄今为止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思路基本上还是以户籍为基础,且重心明显倾向于城镇。而自从原有的集体保障和合作医疗制度随着以社队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的瓦解而丧失之后,农村基本上陷入了不得不依靠单一的传统家庭保障的境地。走出农村的农民工虽然从事非农产业,但由于他们还是农村户口,身份依然是农民,所以仍被屏蔽在城市的社会保障外。

2.社会保障立法不健全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重要原因。农民工参保率之所以一直在低位徘徊,与参保后其利益得不到有效保障具有直接关系。而深层次的技术问题,是由于农民工频繁流动,单位和农民工参保缴费后,社会保险关系难以转移和接续。农民工的工作流动性大,工作场所不固定,而现在我国社会保障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进程较慢导致统筹层次低和服务水平差,特别是缺少一个确保社会保障关系能够在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转移的管理机制。农民工社会身份和职业上的矛盾直接导致他们沦为社会边缘性群体。这决定了关于他们的社会保障政策议程的设立途径较少、设立过程缓慢且无法有效表达他们的利益诉求。我国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处于滞后和非正常状态,尚不能给国家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的一系列问题提供切实可靠的法律依据。

3.社会保障资金不足。财力支持不够是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重要原因。近年来,国家和政府虽已集中力量加强城镇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与建设,以确保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但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以及工伤保险等仍旧陷在资金困境之中。当城镇社会保障制度运行受到资金限制时,若再将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考虑在制度范围内,必然要面临更为严重的资金困难。而且,要保障农民工子女正常入学,这对城镇现有的教育资源又是一大挑战,教育经费需求的扩大也是个现实问题。资金问题是农民工社会保障迟迟没有提上日程的重要客观原因之一。此外,农民工在他们相对较低的收入中,用于维持生活,抚养教育子女,已是相当紧张,再拿出一部分资金参加社会保险,也确实有一定的困难。

4.劳动法执行不力,农民工年年都要苦讨血汗钱。《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必须依法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但实际上,许多用人单位根本不与外来的民工签订劳动合同,造成一旦发生纠纷难以调查取证的后果。事实上,绝大多数农民工没有正式劳动合同,工作时间被任意延长,克扣拖欠工资的现象严重,有50%以上的人不能获得加班费,39%的农民工碰到过老板克扣工资或拖欠工资的事件,其中建筑业和餐饮业最为集中。49%的农民工有过用人单位或老板变相收取押金的事件,49.7%的人表示自己工作条件恶劣,19%的人遭遇过工商不给赔偿的情况,70%以上的农民工没有参加任何形式的社会保险。不少在城东地区务工的农民工反映,所在城市虽然企业众多,但普遍存在着进厂就扣押身份证和一个月以上的工资,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也难于离职。此外,工作时间长、没有休息日,每月工资仅几百元,且只是先发生活费,其余的到年终才结算,有的甚至迟迟不予结算。

5.社会保险制度覆盖不全面,农民工在老有所养、病有所医方面存有后顾之忧。中国社会保险体系包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五大项目。据调查,农民工在这五方面的参保率分别只有33.7%、10.3%、21.6%、31.8%和5.5%,至于企业补充保险、职工互助合作保险、商业保险的参保率就更低,分别只有

2.9%、3.1%和5.6%。我认为主要在于以下五个方面:一是政府社会保障制度安排的缺陷,城乡不对接,使得农民工在城市内缴纳的社会保险,回到户籍地既无法续保也不能享受相应待遇;二是保险基金的区域统筹与农民工的跨省流动之间存在尖锐冲突,使得农民工调换工作岗位后没有办法转移、保持社会保险关系,即使个别能转移,但是费时费钱费精力,农民工很难真正享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的待遇;三是目前中国农民工所在单位主要集中在建筑、餐饮、服装等技术含量较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用人单位主观上不愿为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买单”。同时一些地方政府对推进农民工参保也有顾虑,主要担心社保制度的高额缴费会影响本地的投资环境,把好不容易引来的资方吓跑;四是农民工自身的因素,有些农民工更在乎的是眼前的经济实利,宁愿企业为他们支付更多的工资,不愿意花钱参加保险,有些是因为经济能力实在有限,每个月的工资扣去相应的费用,所剩无几,无法支付保险费用。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缺失的治理对策

(一)立法规范,建立有利于农民工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保障新机制

1.从制度上建章立规,建立健全与保障农民工基本需求相适应的保障体系 合理解决中国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关键是保障观念的更新,应当改变过去那种重工轻农的思想,从思想认识、保障体制、公共政策等方面来切实保证农民工平等的国民待遇。一是要彻底打破户籍制度的限制,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在政策上保障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在国民待遇上的一致性;二是要降低城市中各种就业门槛和取消对农民工就业的种种不合理的限制,使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公平竞争,让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原则下自由地流动和择业。

2.从法制教育上加大投入,注重强化农民工的自我保障能力

事物总是相互关联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也不例外,它是一项浩繁的系统工程,需要方方面面的投入,才能从治标与治本的结合上使其保障那个到位,从中提高自我保障能力,才是明智的选择。一是做好农民工的培训工作,提高农民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包括文明素质、劳动技能等多方面的素质;二是在农民工中开展普法宣传教育,使农民工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唤醒农民工的社会保险意识,引导他们增强法制观念,学会利用法律、通过合法渠道维护自身利益;三是向市民介绍农民工的贡献,加强城市居民的感恩思想和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适宜农民工生存的、文明的社会环境;四是加强社区管理教育,并且建立社区心理咨询服务组织,增强农民工的心理健康,从而使农民工能够真正地融入城市。

(二)务求实效,采取分类、分项的办法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

力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险制度体系,是顺利完成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的突破口。但由于农民工人数众多、流动性大,以及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条件不具备,目前要按照城市标准建立统一的农民工社会保险制度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而应当以保障农民工的基本生活为出发点,按照轻重缓急的原则,采取分类、分项的保障办法将农民工的社会保险纳入城镇社会保险体系,优先解决突出的、基本的保障问题。

1.养老社会保险应有倾斜政策

对于那些拥有比较稳定职业且已在城镇就业很长时间的农民工,他们实际上已经成为城镇人口,应将他们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其养老保险的缴纳办法可以等同于城镇职工。而对于那些无稳定职业的农民工,则可以设计一种过渡性的方案,适当降低农民工参与养老保险的门槛,鼓励他们参与养老保险的积极性,在制度设计上,其社会养老保险可先建立个人账户、不建立社会统筹,账户权益可累计计算,以便于跨地区转移,适应农民工频繁流动需要不断转移和接续养老保险关系的情况。此外,应制定一个缴费群体条件,设计不同档次的缴费比率,农民工可自愿选择,同时规定凡雇用农民工的企业必须根据农民工所选择的缴费率而缴纳相应档次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2.工伤社会保险实行谁用工谁缴费

农民工通常在劳动强度大、风险高、工作环境恶劣的行业中工作,很容易发生工伤事故,也可能患上各种职业病,所以应尽快建立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制度,分散和化解农民工所遭受的高职业风险。首先,在立法方面应当尽快出台一部全国性的法律法规,即《工伤保险条例》,制定这样的法律可以把农民工问题加以强调,使其保险关系等同于城镇正式职工,并不易因农民工改变工作区域而使保险关系中断;其次,要强调实现的宣传和预防工作,建立现代的、科学的安全管理手段,而不是“事后处理”型的管理和监督;最后,政府的劳动监督部门应加大对那些事故频发或职业危险严重的行业、企业的监督力度。

3.医疗社会保险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医疗保险尤其是大病医疗保险,是农民工的现实需要,因为疾病不仅会影响他们的工作,而且还可能使他们陷入贫困的境地。近几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比较突出,所以,对农民工而言,需尽快构建以基本医疗保障为主体,以保

障大病风险为重点,兼顾多层次需求的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建立他们的医疗保险制度。

五、解决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意义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其政治意义在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全面小康社会要求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在覆盖城市居民同时要为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民工提供应有的保障。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是政府着眼长远的要求。如果因农民工的流动性与劳动关系不稳定而不考虑这个问题,那么今后再解决比现在解决成本要大得多。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其经济意义在于: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引导农民工放弃兼业型转移、实现土地的集约化经营,从而可以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为形成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就必须建立一个不分所有制、不分用工形式、涵盖所有劳动者在内的社会保障体系,农民工社会保障的建立可以提高农民工抗风险能力,降低预防性储蓄、促进消费,对于拉动内需和经济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有利于维护劳动关系的和谐以及企业的发展与长期利益最大化。

农民工社会保障建设其社会意义在于:发展农民工社会保障事业有利于增进社会的整合与稳定,是社会顺利转型的客观需要,是城市化战略推进的需要。合理解决我国城市化的难题,必须做的一项工作就是城乡社会保障制度的有机衔接,要给农民工相应的社会保险;农民工得失悬殊、进退两难的处境使社会主义公平机制没有得到应有体现,亟待为其建立相应社会保障机制,兼顾经济效率与社会公平,也是新时期社会反贫困的重要举措。

第五篇:青年农民工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青年农民工就业、生活、社会保障状况分析

(作者:北京信息科技大学 机电工程学院 张宝印)

摘要:本文着重于和谐社会建设的调研,从青年农民工的个人自身状况到学习状况、生活状况,工作带来的思想变化状况以及由此引发的对社会的利处与敝处的两方面进行分析,得出一个对于青年农民工的管理引导重视的方向性意见。

关键词:青年农民工 就业 生活 社会保障 分析

一、青年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分析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 上亿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 我国农民工就业的压力日益增大, 就业质量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一历史性的进程中, 作为农民工中主力军的青年农民工已成为城市不可或缺的就业主体之一。但是,在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下, 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问题往往被数量问题所掩盖, 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就业乃民生之本, 就业规模的扩大与就业质量的提升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关键。从现实看, 青年农民工的就业质量直接影响着其生存境遇和对主流社会的心理认同, 进而影响到其社会公平感和生存道德;从长远看,这更关系到三农问题的解决以及中国城市化的质量。因此,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 加强政府引导, 完善市场就业机制, 扩大就业规模, 改善就业结构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 完善和 1

落实国家对农民工的政策, 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进一步强调必须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 以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国际经济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因素明显增多、国内经济运行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局面。因此, 在当前就业压力异常严峻的新形势下, 不仅迫切需要深化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行为与过程的研究, 对其就业质量的基本状况及影响因素展开深入的探讨也是十分必要的。

作为农民工群体中的主力军, 青年农民工是中国产业工人的重要来源, 代表着未来中国产业工人的发展方向。在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的结构化进程中,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继续推进和产业结构的深度调整, 青年农民工积聚于低端劳动力市场和就业质量偏低的问题将日益突出, 其对中国社会的深层影响也将进一步凸显。

1.深化对青年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 剖析其现实生存境遇和对主流社会的心理认同, 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社会稳定的基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指出, 在我国今天的就业领域内, 有两大现象值得关注: 一是低端劳动力市场的就业质量有所下降;二是劳资纠纷、劳动争议大量增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 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追求GDP 的增长速度, 屈服于资本强权, 人为地制造了一种不利于劳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劳工迫于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短缺的压力,可能会接受这个现实, 但是内心的不满情绪会增长。如果这种状况 2

持续下去, 随着劳资矛盾的不断尖锐, 一遇风吹草动, 或者因为某个极端事件, 将会造成大规模的旨在维护劳工权益的群体性事件。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金英杰认为, 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制度的改革, 一方面促进了经济发展, 但另一方面又极大地冲击了劳动者的职业稳定性。面对改革的压力和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压力, 劳动者怕失业, 怕被精简下岗, 怕被竞争淘汰, 为此而焦虑不安。此种心态会成为社会动荡的诱因。

2.深化对青年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 揭示其现实生存状态与社会结构的关系, 有利于人们更深刻地洞察城市化问题的实质。就业质量与城市化的质量密切相关。大规模城市化是当前的重大战略。大量的农村人口转入城市定居以及跨省、跨大区域的人口流动是人口及社会经济再布局的过程, 实际上代表了我国未来人口分布的趋势。这个过程的顺利进行, 有利于保持我国劳动密集型工业的竞争优势, 有利于生产要素的空间配臵的合理化。在此过程中, 城市化的质量常常被忽视。已经有相当部分的农村进城务工人员事实上已经成为城市市民, 但由于种种原因, 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社会, 生活水平低, 没有安全感,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在城市扎根。表面看来, 户籍制度限制、社会保障不健全、城市居住、子女教育的高成本等, 都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 但核心的问题仍然是务工者的报酬偏低,负担不了城市生活的成本, 只能在城内城外反复徘徊, 客观上增加了城镇就业的紧张局面。提高劳动者的平均报酬水平, 必然要求提高城市就业质 3

量。可见, 城市就业质量是影响城市化质量的关键因素。

3.深化对青年农民工就业质量问题的研究, 探讨其解决之道, 能够为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提供咨询依据。

近期看来, 在设法保持城市经济发展速度的前提下, 采取有效措施遏制城乡差距迅速扩大的态势, 是统筹城乡发展的现实选择。由数量庞大、劳动技能低下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城镇职工冗员与有限的城镇就业机会所形成的巨大就业压力, 是遏制城乡差距扩大的主要障碍。城镇就业难题已经超出了经济范畴, 它不仅关系着全社会福利水平的提高, 而且对社会公正与社会和谐的实现有着重大影响。统筹城乡发展, 城镇就业问题首当其冲, 而提升就业质量则是关键之举。

综合看来, 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弹性确实有下降的趋势, 这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国有和集体企业大规模重组导致的职工下岗, 另一方面也与乡镇企业发展速度下降有必然的联系, 因此这种下降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由于城市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大规模释放劳动力的过程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完成, 没有特别强的理由去相信较低的就业弹性将会一直保持下去。更为重要的是, 中国宏观经济至少在中期水平上持续走强的预期明朗, 城镇就业扩容前景并不悲观。目前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的主导思想不应放在片面追求扩大就业规模上, 解决城镇就业问题更需要在提高就业质量上做文章。较高的就业质量是扩大城镇就业容量的基础。在城镇就业领域, 与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相对应的是, 有诸多的岗位缺乏 4

胜任者, 例如越来越多的天价技工天价保姆的案例见诸报端。这些案例说明城镇就业市场供求关系结构性矛盾仍旧突出, 并非纯粹规模问题。相对较低的劳动技能使得农村劳动力和城镇失业者难以获得高质量的工作, 大量低素质劳动者拥挤在低端劳动力市场, 使之完全成为买方市场, 最激烈的就业竞争就发生在这里。

在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 雇主能够轻易地通过压低或克扣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和逃避劳动保险等获得超额利润, 企业部分地丧失了提高研发能力和企业技术水平的动力;另一方面, 低水平报酬严重制约着劳动者通过培训提高技能的能力, 使其在激烈竞争中始终处于弱势地位, 朝不保夕, 只能听任雇主的摆弄, 甚至协助雇主规避政府劳动监察部门的监督。这两个方面共同作用, 形成低端劳动力市场的恶性循环。只有打破这个循环, 把重点放在提高劳动者的技能上, 缓解低端劳动力市场的竞争压力, 政府部门扩大就业容量的愿望才能实现。因此, 在科学调查的基础上, 探讨青年农民工群体就业质量的现状、问题与解决之道, 对于解决城镇就业问题、统筹城乡发展无疑具有现实的政策咨询意义。

二、青年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分析

青年农民工这个规模庞大、为城市繁荣和国家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社会群体一直处于被边缘化的弱势状态。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面临着重重困境, 对社会稳定产生了严重的不利影响, 政府和社会各界应对此予以高度重视。

1.生存困境。从整体来看, 进城农民工的生存水平与质量处 5

在城市社会的底层。收入方面, 农民工的工资主要是维持其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价值, 用于维持家属生存和自身发展的部分比例很小。农民工的消费主要是用于吃、住、行等方面的基本生活必需消费, 日常消费中的恩格尔系数很高, 饮食非常简单, 生活费用低。据调查, 南京市农民工平均每月的伙食开支仅为201.48 元,平均每天不足7 元。农民工的住宿条件也非常差多是住在集体宿舍、工棚里, 或是在城市郊区合伙租赁民房, 住房拥挤, 卫生状况令人堪忧, 基本生活设施也不健全。

2.心理困境。一是与城市居民相比, 他们在受教育程度、职业技能、工作经验、社会交往等方面都处于劣势, 普遍产生失落感;二是被排斥在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职业培训、子女教育等资源和权利的分配之外, 产生“匕等公民” 的自卑心理;三是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以及文化差异而导致交往的不适应,焦虑心理比较严重;四是基于血缘、地缘为基础的初级关系网络使他们产生封闭心理;五是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异常艰难,没有必要的社会保障, 缺乏安全感;六是他们为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却不能与城市居民一样获得同等待遇, 因而产生不平衡感;七是由于对乡土社会的依恋以及在城市所处的边缘地位而产生了过客心理。

3.交往困境。由于低下的经济社会地位以及遭受到来自城市居民的身份偏见与歧视, 农民工与城市居民的交往仅仅局限于经济上的需要, 缺乏实质性的交流与互动, 交往对象主要是基于亲缘、地缘关系而形成的社会网络, 从而导致农民工阶层内部成员 6

文化的同质性、交往的内倾性、生活方式的趋同性。交往的困境抑制了农民工与城市居民和社会的融合, 真正意义上的市民生活对他们来说还很遥远。

4.身份认同困境。农民工在职业上实现了角色转变的同时却无法通过自身的能力实现身份的转变, 出现了角色转变与身份转变相分离的局面。青年农民工作为农村中的精英, 他们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向往着城市生活, 积极主动地适应城市的工作、生活方式, 他们不再认同农村的社会和生活, 不再认同自己的农民身份, 希望成为城市中的一员。然而,制度安排的惯性使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游离于城市体制之外, 他们在就业、社会保障、子女教育等方面无法与城市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城市居民也对他们普遍地存在着偏见和歧视,他们无法得到城市社会和居民对其社会身份的认同, 这使他们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了困惑, 常常发出“我到底是什么人”的疑问。

5.自身素质困境。与城市居民相比, 农民工的素质显得明显的不足,从而造成了多方面的不利影响: 不利于就业, 由于文化水平低, 农民工在城市大都从事累、脏、差、险的职业, 体力劳动付出很大, 获得的报酬低;º

不利于维护自身权益, 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 一些农民工不知道怎样通过法律渠道来维护自身的权益;不利于融人城市文明, 由于文化知识、价值观念、行为方式、语言表达等方式与城市居民存在较大差异, 因而难以被城市居民 7

从心里上去接纳;不利于观念的转变, 不少农民工存在保守和安于现状的心里, 缺乏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市场观念, 难以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

三、青年农民工的社会保障状况

青年农民工是传统的户籍制度与自由的市场制度相结合的产物。从职业角度讲,他们是工人,从身份上讲,他们是农民。这种职业身份与户籍身份的矛盾使他们并没有同工业化和城市化同步真正融入城市的主流社会和主流生活,而是演变成为一个日益被边缘化的新弱势群体。千千万万的农民工以他们的辛劳和智慧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有关农民工问题的文件即充分肯定了农民工的作用:“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农民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促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社会的繁荣。”同时该通知也要求各地政府切实保护好农民工的权益。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农民工群体所渴求的正当权益却屡遭忽视甚至漠视,由此引发的劳资冲突、自杀等种种社会问题,日渐形成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消极因素。具体而言,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缺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劳动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城市农民工由于其身份长期得不到改变,没有城市户口,因而在劳动就业时,只能无奈地进人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福利差的次属劳动力市场。!劳动和社会保 8

障部课题组在其发布的《关于民工短缺的调查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中指出:《劳动法》虽然规定在工厂上班的工人每周最长的时间不超过44个小时,但是很多用人单位完全无视这一点,擅自延长农民工的劳动时间,每天长达10 个小时以上。并且劳动强度很大,单位的重活、脏活、累活、难活、险活都是农民工全部包揽,长时间超负荷劳动极大损害了农民工的身心健康。一些雇佣农民工的单位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简陋,甚至根本没有劳动安全保护措施,经常发生劳动安全事故,对农民工的人身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2.工资待遇低、随意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情况严重。福建、广东、浙江都是民营经济起步比较早的省份,在经历了长期的发展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都有了很大提高,但民工的薪酬水平没能得到同步地推进,与民工希望工资不断上涨的预期相违背。就最低工资而言,劳动密集型产业聚集的福建莆田市、泉州市的最低工资是350元;就工资的增长而言,有关研究表明,珠三角地区12年来外来务工人员月工资只提高了68元。更为严重的是,不少企业仍然存在拖欠和克扣工资的现象。不少在东部城市务工的农民工反映,所在城市虽然企业众多,但普遍存在以下现象:进厂就扣押身份证和一个月以上的工资,如果对工作不满意,也难于离职。此外,工作时间长,没有休息日,许多企业的工人加班领不到加班费,每月工资仅几百元,且只是先发生活费,其余的到年终才结算。

3.企业用工管理不规范。由于农民工大部分在中小企业和私营企业就业,企业主为减少企业成本,通常以口头协议代替书面签订劳动合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发生劳动纠纷后,调查取证比较困难。据统计,2004年全国劳动合同平均签订率为57.1%私营企业签订率仅为30.5%。

4.生产生活无保障。城市职工普遍享受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5大保险,农民工则不享受任何保险待遇,完全被排除在社会保障之外。调查显示,中国农民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女职工生育保险的参保率分别只有33.7%、10.3%、21.6%、31.8%和5.5%。如此低的社会各种保险的参保率,给当前和未来的工作、生活、社会稳定都留下了较大的隐患。农民工在城市无论奉献了多少年,终归是农民,难于真正融入城市。

四、结论和建议

1.提高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第一,在普通教育层面,国家的财政开支应对农村有所倾斜,改善农村的教育设备,增强农村教师的师资力量。第二,农民工进城后,城市的公共文化设施如图书馆、阅览室等应向农民工开放,让他们丰富自己的生活信息来源,扩大知识视野和提高文化素质。第三,重视农民工的技能培训。一方面输入地政府应履行公共服务的职能,从促进城乡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本地经济发展的大局出发,组织本地农民工的外出技能培训工作,输入地政府也应着眼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潜力,以常住居民户口登记为原则,将农民工纳入培训管理范围之 10

内。另一方面,企业可以从签订劳动合同的服务期限和提高待遇入手,稳定农民工的流动性,加强他们的培训工作。同时,个人也应从长远目标考虑,克服种种障碍,努力参加相关培训,提升自身的人力资本和综合竞争素质。

2.必须立即启动农民工社会触入工程。目前应立即着手开展的工作主要有: 第一, 尽快打破阻碍农民工社会融入的体制障碍。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调整、弱化现行户籍管理体制。应按照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的精神 进一步推进户籍管理体制改革试点, 逐步、分层次、有条件地降低以至取消农民下落户门槛。同时, 加快降低或取消户籍与就业、购房、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资格、权利的关联, 减弱现行户籍制度对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发展的限制。其次是要建立城乡一体的劳动就业管理体制。农民工主要流人地区, 在实行和逐步完善区域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同时, 尽快建立实施城乡统筹、户籍劳动力和外来劳动力一体的劳动就业制度, 真正取消对农民的就业限制。

第二, 努力改善对农民工社会融人的管理与服务。在保障农民工子女享受教育公平权利方面, 不仅要给予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居民子女一样的就近入学的待遇, 而且应根据农民工家庭的实际状况, 在收费、贫困生救助等方面适当予以照顾。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方面, 要加强对各种违法、违轨行为的查处力度, 制止、打击侵害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不法行为, 通过对农民工提供法律政 11

策咨询以及法律援助等途径, 帮助农民工维权;在管理与服务机制改造方面, 要积极探索相关制度规范的调整、完善, 尽快制订出系统的以对农民工服务和帮助为重点、辅以必要管理的制度规范体系, 形成以服务带动管理、以管理促进服务、以服务管理推进社会融人的运行机制。

第三, 切实解决农民工社会融人的资金保障问题。资金不足是农民工社会融人工作有效开展的重大障碍, 鉴于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影响的广泛性、解决问题的迫切性以及较长时间内的持续性, 有必要从现在起将与农民工相关的重要开支列人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财政预算, 提高相关工作的资金保障程度。尤其是农民工翰人地, 获取了农民工带来的数盘可观的剩余劳动价值.更应随着财力的增加拿出逐渐增多的资金回馈为本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的农民工。

3.不断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应逐步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方面的社会保险范畴中。在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先做好养老保险、工伤保险,因为这两者直接关系到农民工的生存和劳动力的恢复再生。政府还可以考虑建立相应的社会救济制度,当农民工遭遇天灾人祸时给予紧急救济,当他们处于失业时,给予贫困救助,当他们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给予法律援助,以有效地解除其后顾之忧。2005年4月,建设部在发布的《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城镇单位聘用的进城务 12

工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自由职业人员可申请缴存住房公积金”,这意味着农民工今后可以缴存住房公积金,这无疑使农民工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非常直接地回应了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价值诉求。

规范劳动关系。企业是农民工的劳动场所,也是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的最直接、最主要的环节。政府要按照现行法规,从加强规范用工入手,要求所有用工单位都必须签订合同,并加大对欠薪及劳动卫生条件的监督检查力度。对损害农民工权益的单位,要责令其进行赔偿,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严肃处理。要制订适合农民工就业特点的劳动合同文本,重点督促、指导使用农民工较集中的建筑、餐饮、加工等行业的用人单位依法与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

创新工会组织形式,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保持顺畅的农民工利益诉求渠道。资强劳弱是市场经济中一种普遍的现象,由于掌握的资源很少,农民工尽管人数众多,但在公共决策中缺乏话语权,属于“沉默的大多数”。涉及农民工利益的时候,往往要靠政府和大众媒体来为他们说话。健全利益表达机制,例如社会舆论的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等,是构建和谐社会不可回避的重要环节。在农民工中建立工会组织不仅可以维护农民工最基本的合法权益,而且能使工会成为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助推器”。

参考文献:

[ 1] 马庆发.提升就业质量: 职业教育发展的新视角[J].教育与职业, 2004,(12): 6-7.[ 2] 程

蹊, 尹宁波.浅析农民工的就业质量与权益保护[J].农业经济, 2003,(11): 37.[ 3] 乔&凯利, 罗&V.鲁宾逊, 赫&S.克莱茵.一种社会流动理论# # # 对一个农业社会地位获得过程资料的阐释[M]苏国勋, 刘小枫.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上海: 三联书店, 2005: 636.[ 4] 左祥琦.女性在就业中的不公正待遇[J].首都经济杂志, 2002,(10): 15-16.[ 5] 维克多&尼.市场转型理论: 社会主义社会从再分配向市场的转型[M]苏国勋, 刘小枫.社会理论的知识学建构.上海: 三联书店, 2005: 726.[ 6] 郭丛斌.二元制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在中国的验证[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4,(8): 43-49.[ 7] 杨宜勇.失业冲击波[M].北京: 今日中国出版社, 1997: 50-58.[ 8] 胡宇明.如何提高中职毕业生的就业质量[J].职教论坛, 2004,(7): 63-64.[ 9] 王永刚.提高中职工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4,(6): 36-38.[ 10] 费洪涓.提高妇女就业质量的根本是发展社会生产力[J].探索与争鸣, 2001,(3): 30-32.

下载农民工社会保障分析开题报告(精选多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民工社会保障分析开题报告(精选多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分析

    社会保障对农民工就业的影响分析摘要:农民工就业和社会保障是现代社会的基本问题。主要阐述了社会保障与农民工就业的关系,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社会保障有利于促进农民工充......

    社会保障性住房论文开题报告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 小户型社会保障性住房问题的研究专 业 名 称班 级 学 号指 导 教 师填 表 日 期年日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随着社会贫富差距的逐渐扩大和房地产市......

    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汇报

    **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情况汇报2008年,根据我市农村工作发展的整体需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以促进农民工参加各项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以大力督促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为......

    市农民工社会保障情况汇报

    **市农民工社会保障工作情况汇报2008年,根据我市农村工作发展的整体需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工作以促进农民工参加各项社会保险为主要内容,以大力督促各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为......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汇编)

    关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探讨内容摘要: 本文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现状与原因、必要性及现实意义、建立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有利条件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立农民......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论文doc

    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思考 摘要: 农民工是我国逐步城市化、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过程中出现的一个庞大的亦工亦农的特殊群体,是我国经济建设中重要的生力军,是国家的宝贵资......

    关于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调查开题报告

    关于农民工子女就学情况调查开题报告 ——以舟山定海区为例 一、文献综述 1.已有的研究内容 根据资料显示,中国国内最早涉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文字是1995年1月21日《中国教......

    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及社会保障现状的调研报告

    关于农民工生活状况及社会保障现状的调研报告 一.研究背景及原因 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农民工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新成员,成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